質疑多元智能理論是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1
質疑多元智能理論是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近年來,教育界的部分人對多元智能理論在新課程改革里的作用表現出了過分的關注,他們都從各個方面為多元智能理論高唱贊歌,也有人認為多元智能理論是新課程改革順利進行的理論基礎。[1]但多元智能理論實際上真的能解決當前我們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問題嗎?筆者試圖從以下幾方面來說明。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是發展人的身心基本品質的教育,主張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勞動者素質、國民素質和民族素質,要求整個教育從教育的目的、目標、結構、內容、方法到模式全方位地實現轉變,如由注重培養少數拔尖學生轉變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由注重智育轉變為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等的轉變。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合格的勞動者和接班人。我國憲法第四十六條明確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也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因此,我國的教育是以開發兒童身心的潛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
一般地說,素質教育強調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充分發揮人的天賦條件,提高人的各種素質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發展。當然這種發展是要求學生全面地而非平均的發展,是在承認學生個體差異的條件下,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并認為只有從不同的身心成長條件和智力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實施教育,才是素質教育的真諦。因而,素質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不是平均發展,而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完善學生個體素質之長,彌補其不足,使之獲得相輔相成的協調發展。
它的精義在于把人自身素質結構的合理化和提高作為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價值,盡可能把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調動起來,同時也要求全面發展人的各方面的素質,如道德素質、政治素質、心理素質等等。從這方面來說,素質教育蘊涵了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一種強調整體的教育。
從以上的論述里,我們可看出,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的各種素質有所提高,不應重此輕彼,也不應重彼輕此。它注重的是學生的整體合理的素質,但由于構成素質結構的各種因素是互相滲透、相互制約的,因此要發揮整體效應,那就要使個人的各個要素的結構達到最優化,這樣才能使個人的素質的功能更有效地發揮出來。可受教育者在學校里的受教育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我國的素質教育要求在教育內容上從最基本的、必需的,對學生今后發展有一定影響的方面去培養人、發展人,為他們的進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因此素質教育的培養重點應放在一般的素質方面。這也因為基礎教育畢竟不是直接為國家培養人才,而是為未來人才的健康順利的成長奠定知識和能力基礎的教育。而美國著名的教育家艾德勒在一份報告中,也特別強調基礎教育應為兒童提供“一般學識”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更需要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可創新的精神和實踐的能力也不是說有就有的,它們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背景,離開牢固的知識基礎,而去奢談人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猶如是在空中建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