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教學設計(精選2篇)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教學設計 篇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可以了解到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有自轉和公轉兩種,而且這兩種運動形式緊密聯系,同時進行.因此,由地球運動所形成的一些自然現象,也一定包含著自轉和公轉兩種因素.當然,在這些自然現象中,有些是地球自轉成因為主,也有的是地球
公轉成因為主,教材的編排也就以此作了簡單的分類.本節課講述的主要是地球自轉的地
理意義,下一節課主要講述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從本單元前幾節內容的學習可以知道,地球在公轉運動的同時始終在不停地自轉,可見,自轉和公轉不可分,地球自轉的各種效應也是不可分的,而且,地球自轉的各種效應對地球公轉的各種效應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說,認真理解和掌握本節內容是學習下節課的基礎.
本節課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即晝夜交替.地方時的地轉偏向力.這三種效應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這樣選材體現了高中地理教材選編的實用性原則.
晝夜交替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本部分內容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晝夜.晝夜交替.晝夜交替的周期和意義.這四個層次具有一定的梯度.
地方時一段,是初中知識的重復,但此處側重于原理的講述,舉例說明了世界各國用的地方時方法,這些內容和實際的聯系非常緊密,同樣體現了教材的實用性原則.
地轉偏向力是教學內容的要點。關于這一問題,教材作了淺化處理,只講現象,不講道理,這樣處理既降低了難度,也給優秀學生留下了發展余地,同時,教材聯系實際,
用事實說明水平地轉偏向力在地球環境形成過程的作用。
總體上看,本節課和實際聯系緊密,易于組織教學。
教學設計思路
1. 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現代教學理論研究證明,學習者通過聽覺可以獲取信息的40%左右,通過視覺可
以獲取信息的75%左右,而視聽結合可以獲取信息的90%以上。本節教學中,適時使
用視聽媒體,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學習是為了使用,使用可以鞏固學習。本節課教學中辨證地處理學與用的相互關
系,做到以用為主,學用結合,使知識得到遷移,并轉化為學生的能力,體現素質教
育的要求。同時,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為了達到此目的,要樹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教 學氛圍,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師生合作,和諧發展,教學相長。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地轉偏向力的目的,主要是理解地球自轉運動的地理效應;理解晨昏線(圈);理解晝夜交替的意義;理解地理經度與地方時的關系;了解世界各國的實用計時方法,理解北京時間;了解水平地轉偏向力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
正確繪制晝半球和夜半球示意圖,能正確判斷晨線和昏線;根據地理經度和地方時的關系,掌握地方時的計算方法;根據地轉偏向力的規律,正確判斷水平運動物體的偏轉,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
(3)德育目標
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點、難點
晨昏線的判斷,不同經度地方時的計算,水平運動物體的方向偏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 教學方法
(1)教學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要體現學生的發展。教學以學生自學為主,但由于難點內容較多,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學內容,在導學中,注意設置有梯度、有層次的問題,做到讓學生“跳一跳,摸得著”。
(2)精心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本節內容雖然和實際聯系緊密,但是,由于本身處在地球上,學生可能“不識廬山真面目”。因此,教學時充分利用先進的現代教育手段,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解決學生“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問題,形象地演示過程,突破難點,變不可視為可視,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實素質教育全體性的要求,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運用能力的培養為主,基于這一中心,教學過程中注意體現實踐性的練習,教師注意學法指導,耐心引導學生從練習中發現規律,使學生對知識理解、消化、掌握,并能舉一反三,達到融會貫通。
(4)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型的課堂教學氛圍,主動參與學生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鼓勵學生之間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5)談話法、發現法、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德育目標的實現建立在智育目標與能力目標實現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受到德育教育。
4. 教學手段
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自制多媒體動畫課件,自制投影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地球處于不停的運動狀態之中,地球的運動產生了許多地理效應,對人類的各種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本節課我們學習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塌糊涂。
(板書:1.5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講述正文]
[設問自學]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晝夜交替”部分,回答問題:
1.為什么會有晝夜交替現象?晝夜兩半球的分界線是什么?
2.晝夜狀態如何表達?
3.晝夜交替的周期有多長,它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參與學生活動。
請同學們回答剛才的問題。
問題1:由于地球不發光,不透明,又由于地球在不停地運動,所以有晝夜交替現象產生。
(學生在回答此問題時,很容易忽略前一原因,這時要啟發引導,讓學生明白,地球不發光也不透明是晝夜交替的前提條件)
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晨昏線。
(問題2、問題3 略)
(對于以上3個問題的回答,教師應予以歸納總結,同時板書)
形式
表達
一、晝夜交替 周期
意義
[設疑導學]請同學們觀看“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部分,思考兩個問題。(播放課件)
1.晝夜交替現象主要是地球的哪種運動形式造成的?
2.如何判斷晨昏線?
這兩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經過討論學生基本上可以回答。
問題一:晝夜交替現象主要是由地球自轉造成的。
問題二:教師在總結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用圖1.24講解,進行歸納。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這里有兩個意思:第一,地球上與太陽光線相垂直的線就是晨昏線。第二,地球上的晨昏線是一個大圓,晨線為一個半圓,昏線為另一個半圓。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從夜半球跨躍到晝半球的半圓線稱為晨線;反之,從晝半球跨躍到夜半球的半圓線,則為昏線。
面對地球自轉側視圖,有這樣一個規律:當陽光在圖的右側時,看到的晨昏圈的一半是晨線,反之為昏線。所以可以總結為“左昏右晨”。
[發展思維]請同學們自己摸擬演示,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如果地球沒有自轉只有公轉,會不會有晝夜現象?會不會有晝夜更替?如果有晝夜,時間各多長?晝夜更替的周期有多長?
(這是一個有難度的問題,教師應主動參與學生的討論,啟發點撥引導)
(學生回答后,教師邊用地球儀演示邊歸納總結)如果地球只有公轉,也會產生晝夜和晝夜更替現象,周期是一年,晝長夜長各半年。當然,如果是這樣的話,也就不會有今天地球的面貌。
[提示自學]同學們,在初中地理課本上,我們已經學過了地方時的有關內容,現在請大家按提示自學。(投影“自學提示”。板書:二、地方時)
自學提示:
1.地方時的概念
2.時區與區時
3.世界各國使用的計時方法
4.北京時間
(教師隨時檢查自學,不斷給予指導)
[設疑導學]同學們,讀完課文,我們共同思考以下問題。
1.地方時是人為規定的,它的客觀依據是什么?
2.使用區時比使用地方時有哪些便利?原則上怎樣確定區時?
3.實際上,各國采用的區時對理論區時有哪些修訂?舉例說明。
問題一: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偏東地點時刻要早——地方時。
問題二:時間相對統一,便于國際交際。從理論上全球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
問題三:不同的國學雙根據自己本國的實際情況,不拘泥于理論區時的規定,采取切實可行的計時方法。(例子略)
這段教學內容之中若干概念間的邏輯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實際上是以“地方時”為一個知識的“源點”,逐漸擴展到區時、理論區時、實際區時等,落腳到人類怎樣安排合適的計時系統,為社會發展服務。這是要向學生展示的基本思路。
[內容過渡]請一位同學到講臺上做一個實驗。
請這位同學從地球儀的北半球上空向地球儀上滴一滴紅墨水,我們觀察紅墨水的運動軌跡是直線還是曲線。(讓學生做演示實驗,然后報告實驗結果。結果:軌跡是直線)
我們下面再做一個實驗。先請同學們思考,如果地球儀模擬地球不停地自轉時,這位同學從北半球上空向地球儀滴一滴紅墨水,那么,這滴紅墨水的軌跡是直線呢?還是曲線?
(學生紛紛猜測,做實驗的學生也有自己的猜測,但學生的猜測不一致)
看來,大家的意見不能達到一致,那結果到底如何呢?請這位同學給大家做演示。
(讓做實驗的同學動手演示)
通過兩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到紅墨水的運動軌跡不一樣。現在請大家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紅墨水原來是直線的軌跡變成曲線呢?
(學生經過思考可以回答,紅墨水軌跡的改變是由于地球儀的轉動)
(板書:原因:地球自轉)
[知識講解]通過實驗可以了解到,由于地球的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會受到一種國的作用,運動軌跡發生偏轉,我們把這種促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上產生偏轉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簡稱地轉偏向力。
(板書:三、地轉偏向力)
我們再看地球儀上紅墨水的曲線軌跡,兩次軌跡相比,曲線軌跡向直線軌跡的什么方向偏轉呢?
(學生回答:向左或向右)
由于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地表沿水平方向運動的物體,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這是一個規律,請同學們記住。
(板書:三、地轉偏向力 原因:地球自轉
規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引導自學]地轉偏向力是實際存在的,這種偏轉現象在氣流和水流的水平運動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地轉偏向力很小,但其作用不可低估。請同學們閱讀20頁圖1.25《長江三角洲的發育》,了解地轉偏向力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原因:地球自轉
(板書:規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影響:略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參與學生活動)
[引導思考]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經常注意避開地轉偏向力產生的負面影響,或利用地轉偏向力取得效益。
請同學們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如果在北半球河岸邊建樓房,最佳位置是左岸,還是右岸?
2.北半球A國一導彈實驗基地要發射一枚落點在赤道的導彈,該國應選擇什么樣的發射角度。正南、偏東、還是偏西?為什么?
3.南半球某國一條河流中砂金含量較多,許多人在沙中淘金,這些人一部分在左岸,一部分在右岸,你認為哪些人的收獲大?為什么?
(上述三個問題難度不大,但是這些問題和實際聯系緊密,學生解決這些問題,不但呆以引起興趣,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靈活思維,發展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意義,即晝夜交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本節課重點較多,難點也較多,希望同學們課后認真復習、鞏固。
[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冊上本節課的作業。
板書設計
1.5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形式
一、晝夜交替 表達
周期
意義
二、地方時
原因:地球自轉
三、地轉的偏向力 規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影響
指導教師點評 (山西省長治市教委教研室 高級教師 王富家)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能做到聯系實際,學用結合,以發展學生能力為出發點。在教學手段上,能重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從多種載體獲取知識,把原本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生動,既便于教師指導,又利于學生探索、研究。教學過程整體結構優化設計,體現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品德,塑造人格的相互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參與綜合性活動,使學生在各方面都得到發展,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方式上能放棄權威式,推行民主式,給學生的行為、思想以較大的自由度,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課堂練習的設置恰當,聯系實際,具有代表性,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與能力的形成與發展。若能精練一些,效果會更好。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教學設計 篇2
1.6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內容緊承第四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和第五課并列的內容。地球自轉為主要原因產生的地理效應在第五課已有了了較為詳細的講述,而地球兩種運動相結合、并以公轉為主產生的地理效應難理解,需要有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這一準備知識,所以,本節課安排在第五課之后。
本課的核心內容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帶的形成、分布及其影響。這部分內容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由此可見本節課的重要地位。
課文中有關四季和五帶的內容不是直接給出的,而是利用前有知識,通過分析其成因得出的,所以本課有兩條線索,可以分為兩部分內容。
本課是按照以下兩條線索組織內容的。
第四課已經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這種回歸運動造成太陽直射點有兩種變化。一是時間變化,二是緯度變化。這兩種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這兩種變化又影響到一個地點接受太陽輻射能量的大小。
從時間變化這一線索來看,教材內容把地點(或緯度)作為定量,而把太陽輻射隨時間(或季節)的變化看作是變量。這樣,同一地點不同的時間(或季節),就會有不同的太陽輻射量,據此,地球上的同緯度地帶就可以分出四季。這就是本課的第一部分內容。
本課的第二部分內容是五帶的形成和劃分。這部分內容從地點(或緯度)變化這一線索著眼,把時間(或季節),不同的地點就會有不同的太陽輻射量,據此,地球上不同緯度地區就可以分成五個溫度帶。
所以說,本節課的內容體現了“變化”兩個字,教學中也要始終貫穿“變化”這兩個字。
教學設計思路
1.教學設計總體思想
徹底改變“先生講,學生聽”的傳統陳舊的教學模式,運用啟發式。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學為主線的“三為主”教學原則,達到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科學有機的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不立刻下判斷,鼓勵學生多看、多聽、多嘗試,去探索和操作;教師專心傾聽學生的敘述,接納學生反應,與學生一起討論,共同評價。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始終處于興奮狀態,利于知識的內化和學習效果的強化。
2.本課的教學目標
(1)智育目標
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及緯度變化;了解四季的劃分;了解五帶的劃分、分布;理解這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綜合作用的結果;理解四季和五帶的形成;了解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理解五帶的影響。
(2)能力目標
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能準確畫出《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側視圖),并能舉一反三,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極視圖。
(3)德育目標
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的,是發展變化的。
(4)重點、難點
重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難點:分析、繪制《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理解黃赤交角的變化導致五帶的變化。
3.教學方法
(1)教學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點撥學生,創造條件,創設情境,體現學生的發展,體現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2)精心設計《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利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窨想象能力的形成,加強知識的內化。
(3)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練習。練習中注意體現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從練習中發現規律,使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
(4)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教師不獨占整個教學活動時間,同時盡力為學生提供自由、安全、和諧的情境與氣氛。教師主動參丐學生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并且要鼓勵學生之間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5)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不同角度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做到事半功倍。
(6)德育目標的實現建立在智育目標與能力目標實現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滲透性地受到德育教育。
4.教學手段
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自制多媒體動畫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同學們,在第四節課我們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的有關內容,請大家看圖(投影《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圖》),完成下列要求:
1.從冬至日到次年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表如何運動?
2.地表何處獲得太陽輻射能量多?
(學生通過回憶思考,在教師的悉心啟發下,可以得出正確答案)
[教師導學]由圖可知,在太陽直射點上,地表單位面積獲得太陽的輻射能量最多。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因地因時而變化,這種變化可以通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體現。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反映了太陽輻射的強弱。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定性地表達某時某地太陽輻射量的多少。
那么,在地球不停地自轉和公轉,特別是在地球公轉的前提下,地球上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什么樣的變化,又產生了什么樣的地理效應呢?我們本節課來學習有關內容。
(板書: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講述正文]
[課件播放]請同學們觀看動畫《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此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以21頁圖1.26為基礎,以課本上“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文字為畫外音,引導學生視聽結合學習課本知識)
[自學解疑]請同學們閱讀21頁圖1.26《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圖》,回答課本上提出的四個問題。
(學生回答時,要注意做到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在學生回答有錯誤時,不要責備批評,要做到正確評價,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評價學生,共同進步)
(問題的答案: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歸納小結)
[講解導學]剛才三幅圖中的P處,B圖的晝最長,A圖的晝最短,C圖的晝夜等長;
三圖的P處,B圖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大,A圖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小,C圖的正午太陽高度介于A圖和B圖之間。
由圖可以分析得出,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使得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規律,這樣,就形成了四季。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四季)
[引導自學]關于四季,我國和歐美國家的劃分有同也有異,請同學們閱讀22頁有關內容,
回答下列問題:(投影問題)
1.我國與歐美國家傳統的四季劃分有何相同之處?有何不同之處?
2.我國丐歐美國家四季的起點各是哪個節氣?哪種劃分的季節早?早多長時間?
3.我國傳統四季和歐美國家傳統四季相比較,哪種劃分與各地實際氣候完全對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這三個問題難度不大,可以作為自學提示,但自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指導,要有評價)
劃分 中國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四季 歐美)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諺語導學]山西省南部農村有這樣一句諺語:“立夏小滿,麥收晉南”,這說明季節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二十四節氣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且對黃河流域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具有指示和預告作用。
請大家自學有關內容。
劃分 中國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四季 歐美)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重要意義
[問題導學]同學們,請大家完成21頁“活動”第一題。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投影練習答案)
[分析講解]由剛才的練習可以得出,同一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使得太陽輻射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具有了緯度分異的規律,這樣,地球表面就形成了五帶。
(板書: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 五帶)
[讀圖自學]在初中地理課本上,已經學過了五帶的有關內容,請同學們自學23頁“五帶的劃分”,完成下表。
(填表過程中點撥學生,體現學法指導)
[歸納總結]通過填表練習和自學,我們對五帶的劃分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同時,也了解到五帶的劃分雖然比較簡單,但它是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異的基礎,意義重大。
(板書: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劃分
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 五帶 意義)
[發展思維]從表中可以看出,五帶的劃分取決于黃赤交角的大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五帶的范圍會有什么變化?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呢?
(利用圖1.2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黃赤交角變小時,熱帶變小,寒帶變小,溫帶增大;反之,黃赤交角變大時,熱帶變大,寒帶變大,溫帶變小)
[布置作業]
1.讀下圖回答有關問題(箭頭表示太陽回歸運動的軌跡)。
(1)寫出太陽直射下列各點時的時間。
A B C D
(2)北半球晝長夜短的時間是:
(3)全球晝夜等長的時間是:
(4)南極點太陽高度最小的時間是 ,此刻,北極點的正午太陽高度是
(5)黨的生日這一天,地球位于公轉軌道的 點附近。
2.請同學們閱讀23頁的“二十四節氣”,去生活中調查了解二十四節氣的指示和預告作用。
3.當黃赤交角減小為 時,五帶的范圍如何變化?當黃赤交角增大為 呢?
一、晝夜長短
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指導教師點評 (山西省長治市教委教研室 高級教師 王富家)
本節課教學注意從原理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四季和五帶的形成和分布,線索清晰,結構完整,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學中,能科學地設計課程內容,使之達到結構合理優化,同時,又能創造性地設計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活動,克服傳統課程中的枯燥乏味的說教。整節課體現了對學生自學能力與想像能力的培養。課堂上,注重營造民主氛圍,給學生的行為、思想以較大的自由度,變傳統的演繹式教學法為現代的歸納式為主、演繹式為輔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如能更緊密地和當地實際結合,效果將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