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從本課開始 ,教材把關注的焦點由宇宙空間轉移到了地球,研究其作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基本運動形式及其關系。因此,本節課是地球運動的開篇內容。只有了解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才能了解其運動的特點以及由此產生的地理意義。由此可見,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特別是啟下的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分為兩大部分:
1. 地球運動的基本規律。這一內容中,講授的是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均從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說明了地球自轉和公轉兩種運動的特點。這部分內容,體現了一個“比”字。
2.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更側重說明地球運動的綜合效應,為后面講述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打下基礎。這部分內容通過講述黃赤交角而引出太陽直射點二分二至日時在地球表面的有規律的運動,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自轉和公轉的關系。這部分內容突出了一個“變”字。
教學設計思路
1. 教學設計思想的理論論據
以布魯納、林格倫、蘇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徹底改變“先生講,學生自學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達到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科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興奮狀態,強化學習效果。
2. 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
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及其方向、周期、軌道、速度等;了解兩種基本運動形式的區別,建立正確的概念;理解黃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周期性變化;理解恒星年與回歸年的區別與聯系。
(2) 能力培養目標
能建立地球自轉、公轉、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空間模式;解釋地球處于遠日點和近日點的不同速度,用公轉速度解釋冬夏半年的長短;正確判斷二分二至;正確繪制太陽直射點的回歸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3) 思想教育目標
樹立辯證的唯物主義宇宙觀,認識宇宙是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與靜止是統一的;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志趣,用科學知識批判偽科學、反科學的觀點。
(4) 重點: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軌道,二分二至日時地球的位置,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難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太陽直射點的因歸運動。
3. 教學方法
(1)對于本課的基礎知識目標,以學生的自學為主。教學中,教師設計地球自轉和公轉比較表,課堂上通過學生的學習、思考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的討論、糾錯、補充,完成比較表。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各小組提出,并且互相解決,對于學生難以解決的疑問,教師給予點撥。
(2)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于高一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要認真制作多媒體課件,變抽象為直硯,變不可視為可視,以得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課知識,這樣,能更好地落實學生自學,體現學生學習的全體性、主體性和主動。在課件的使用中,給學生提出總是以“發現法”鞏固所學知識。
(3)本課內容較多,較抽象,教學中采取兩種手段檢測所學,落空能力培養目標。一是提出要求,讓學生按要求演示所學知識;二是通過課堂練習和課本作業達到此目的。在檢測中,教師得到信息反饋,實現教學相長。
(4)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學法指導,體現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有效教學原則,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5)對于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采用課件播放、指導自學、教師講述、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體現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
(6)本節課的思想教育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來體現,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中滲透思想教育,不提倡口頭說教。
4.教學手段
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地球儀、自制掛圖、自制動畫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前奏] 同學們,還記得一首童年的兒歌吧?“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繞著地球跑;太陽大,地球小,地球繞著太陽跑。”從這首歌中,我們了解到地球在不停地運動。本節課,我們共同學習地球的基本運動形式——自轉和公轉。
(板書:1.4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
[講述正文]
[設計自學] 在初中地理課本上,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知識。本節課上,我們著重學習這部分內容。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自學課文,填出表內空缺部分的內容。
(板書:略)
(用投影儀投影教師設計的表格)
請四個小組完成圖表,請其他小組評比哪個小組填的完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