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教學設計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可以了解到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有自轉和公轉兩種,而且這兩種運動形式緊密聯系,同時進行.因此,由地球運動所形成的一些自然現象,也一定包含著自轉和公轉兩種因素.當然,在這些自然現象中,有些是地球自轉成因為主,也有的是地球
公轉成因為主,教材的編排也就以此作了簡單的分類.本節課講述的主要是地球自轉的地
理意義,下一節課主要講述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從本單元前幾節內容的學習可以知道,地球在公轉運動的同時始終在不停地自轉,可見,自轉和公轉不可分,地球自轉的各種效應也是不可分的,而且,地球自轉的各種效應對地球公轉的各種效應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說,認真理解和掌握本節內容是學習下節課的基礎.
本節課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即晝夜交替.地方時的地轉偏向力.這三種效應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這樣選材體現了高中地理教材選編的實用性原則.
晝夜交替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本部分內容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晝夜.晝夜交替.晝夜交替的周期和意義.這四個層次具有一定的梯度.
地方時一段,是初中知識的重復,但此處側重于原理的講述,舉例說明了世界各國用的地方時方法,這些內容和實際的聯系非常緊密,同樣體現了教材的實用性原則.
地轉偏向力是教學內容的要點。關于這一問題,教材作了淺化處理,只講現象,不講道理,這樣處理既降低了難度,也給優秀學生留下了發展余地,同時,教材聯系實際,
用事實說明水平地轉偏向力在地球環境形成過程的作用。
總體上看,本節課和實際聯系緊密,易于組織教學。
教學設計思路
1. 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現代教學理論研究證明,學習者通過聽覺可以獲取信息的40%左右,通過視覺可
以獲取信息的75%左右,而視聽結合可以獲取信息的90%以上。本節教學中,適時使
用視聽媒體,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學習是為了使用,使用可以鞏固學習。本節課教學中辨證地處理學與用的相互關
系,做到以用為主,學用結合,使知識得到遷移,并轉化為學生的能力,體現素質教
育的要求。同時,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為了達到此目的,要樹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教 學氛圍,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師生合作,和諧發展,教學相長。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地轉偏向力的目的,主要是理解地球自轉運動的地理效應;理解晨昏線(圈);理解晝夜交替的意義;理解地理經度與地方時的關系;了解世界各國的實用計時方法,理解北京時間;了解水平地轉偏向力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
正確繪制晝半球和夜半球示意圖,能正確判斷晨線和昏線;根據地理經度和地方時的關系,掌握地方時的計算方法;根據地轉偏向力的規律,正確判斷水平運動物體的偏轉,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
(3)德育目標
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點、難點
晨昏線的判斷,不同經度地方時的計算,水平運動物體的方向偏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 教學方法
(1)教學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要體現學生的發展。教學以學生自學為主,但由于難點內容較多,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學內容,在導學中,注意設置有梯度、有層次的問題,做到讓學生“跳一跳,摸得著”。
(2)精心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本節內容雖然和實際聯系緊密,但是,由于本身處在地球上,學生可能“不識廬山真面目”。因此,教學時充分利用先進的現代教育手段,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解決學生“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問題,形象地演示過程,突破難點,變不可視為可視,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實素質教育全體性的要求,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運用能力的培養為主,基于這一中心,教學過程中注意體現實踐性的練習,教師注意學法指導,耐心引導學生從練習中發現規律,使學生對知識理解、消化、掌握,并能舉一反三,達到融會貫通。
(4)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型的課堂教學氛圍,主動參與學生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鼓勵學生之間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5)談話法、發現法、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德育目標的實現建立在智育目標與能力目標實現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受到德育教育。
4. 教學手段
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自制多媒體動畫課件,自制投影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地球處于不停的運動狀態之中,地球的運動產生了許多地理效應,對人類的各種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本節課我們學習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