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1~5》教學設計(通用13篇)
《認識1~5》教學設計 篇1
一 、教學目標
1、認識1~5,會用1~5這5個數表示物體的個數。
2、知道1~5的先后順序,會正確讀、寫1~5。
3、培養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預計教學時間: 1 節
三、教學重難點
知道1~5的先后順序,會正確讀、寫1~5。
四、教學活動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師:同學們,你喜歡去動物園嗎?你喜歡動物園里的小動物嗎?育才小學一年級(1)班的同學也去野生動物園參觀了。小朋友們可開心啦!讓我們一起來瞧一瞧他們看到了那些小動物吧。
(二)看圖認數、讀數,從現實中抽象出數
1、教師:找找動物園里有哪些動物?他們的數量各是多少?(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按不同事物類型分類數書,有序觀察。)
2、學生匯報,教師一邊貼圖片和相應的數字卡片)
2、教師:圖中還有什么?他們的數量各是多少?
3、教師:同學們說的很好!像同學們說的一樣,生活中許多事物的個數都可以用數來表示,比如太陽的各種個數可以用1表示,2頭犀牛可以用2表示,2棵小樹也可以用2表示。你會想老師這樣說嗎?
4、認讀1~5,同時讓學生找出自己相應的數字卡片擺在桌子上。
(三)反饋實踐
1、教師說一個數字,學生用小棒表示。你還可以用其他方式表示這個數嗎?
2、老師拿出3個蘋果,你能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和老師同樣多的蘋果數嗎?
從抽象的數中再回到實踐中去,讓學生通過表學具進一步體會數的基本含義,在操作與實踐中逐步形成數的該奶奶,發展數感。
(四)感知數的順序
1、逐次感知1~5的順序
教師示范,學生跟著擺。
先擺1個圓片,再擺1個圓片,是幾個?這個2匙怎么來的?
再擺一個,是幾個?
……
依次感知3、4、5的來源。
2、整體感知
(1)出示點子圖,請你給它排排隊。
請兩名學生上講臺擺,其他學生在下面擺。
(2)擺好后,提問:5的前面一個數是幾?3的前面一個數是幾?后面一個數是幾?
然后同坐相互問答。
(3)從1數到5,在從5倒數到1。
借助點子圖容納給學會算能夠整體感知數與數之間的橫向關系。
(五)開放性活動
1、聯系生活,說說日常生活中那些事物可用1~5表示?四人小組小朋友說說。
2小結: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數量可以用1、2、3、4、5來表示。
3、游戲:
(1)這個數在2的后面,可能是幾?還可能是幾?
(2)這個數在4的前面,有可能是幾?
(3)這個數在3的后面,而且在5的前面,可能是幾?還有可能是其他的數字嗎?為什么?
(六)認一認,寫一寫
師生共同概括出1~5的形狀特征,指導學生練習書寫。
(七)初步感知第幾個和幾個的區別
在黑板上擺出5只不同的小動物圖片,問一共有幾只?第一只是什么?……
(三) 鞏固練習
【基礎練習】
1、圈一圈
2、下面的數字你認識嗎?請把寫有你認識的數字上面的小旗子圖上你喜歡的顏色。
上面一共有( )面小旗子,有( )面小旗子涂上了顏色。
3、請你把與數字同樣多的部分圈起來。
4、 先數一數,照樣子畫下來。
5、 請你把與圖中數量相同的〇涂上顏色。
【提高練習】
6、 請你選出表示5的圖,在圖后的〇里畫上☆。
【拓展練習】
7、 每人用一條毛巾,你知道帳篷里有幾個人嗎?
《認識1~5》教學設計 篇2
一、設計思路:
以學生為主體,順著學生的思路去思考,盡量讓學生去說,去做,老師在關鍵處啟發誘導,直觀教具的使用,提高學生感官上的效果,激發興趣,提高對數學的認識,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教材分析
1、授課內容:
新課標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三章課本第38~39頁。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為以后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尺子畫角。
(2)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3)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對于角的認識往往只是借助于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所以本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難點是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三角形有初步的表象,對生活中的角有一定的感受,對初步認識角有表象基礎。
四、教法、學法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取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畫一畫、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揮多媒體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
五、課前準備
一張長方形的紙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
1、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了數學王國圖形家族成員中的幾個成員,大家還認識它們嗎?(學生回答)今天我們來認識圖形家族中的一個新成員:角,引入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2、貼圖片。圖片中有紅線勾畫出的角。
(二)、聯系實際,引導探究
1、師:同學們對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請你找找教室里、想想生活中曾注意到那些物體上有角?比一比誰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
(學生一一回答)
2、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找到了這么多角。
3、師:那么,這幾個物體上有角嗎?(出示實物,請學生來指一指。)
4、(預設:學生可能指對,直接進入環節5。亦可能指錯進入本環節)
師:剛才有同學指的是這樣一個圖形(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點),這是什么?(生答)對,這是一個點。想一想怎樣才能將你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來。(學生重新指角)
5、師:這一次,大家指角的時候,不單指出了一個點,還指出了兩條直直的線,也就是這樣的圖形(師示范畫出來)。
6、師:它們就是我們數學王國圖形家族中的角成員。剛才大家指的這個點與兩條直直的線就是角身體的各個部位,它們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想知道嗎?(教師邊說邊板書,一起口述一遍)
7、仔細觀察,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組成?(生答)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我們在表示角的時候,不能就這么點一下。看老師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師動作演示:一個頂點,兩條邊,再用手畫弧)拿起你的小手,我們一起來指一指。(學生書空)現在,誰用這種方法來指一指這把尺上的角?(還有其他的角嗎?)
8、(練習)師:我們這里來了一些小客人,都說自己是角,請同學們打開書(42頁第1題)先仔細觀察一下,哪些是角。
9、折角。
師:剛才大家已經認識了角,下面能否用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紙折個角呢?小組合作。
(交流展示,指出這個角的頂點和邊各在哪里?)
10、師: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自己也動手折了角,現在我們要把角的樣子畫下來,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畫?要注意什么?(學生回答)先畫一個點,從這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就成了一個角。請同學們照這個方法畫一個,試試。把你畫的角的頂點與邊指給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饋時指出頂點和邊即可。)
11、師:再畫一個和剛才大小不一樣的角。請你為自己畫的角打分。
(三)、鞏固拓展,課外延伸
1、師:剛才畫了一個角,老師在這里再添一條線,現在這里有幾個角了?(學生指,教師畫弧。)
2、師:我這里還有一個長方形的圖形,如果剪去一個角,請你猜猜還剩幾個角?
3、師:你能告訴同伴們,今天你有哪些收獲嗎?
七、板書
《認識1~5》教學設計 篇3
1教學目標
1、從度量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分數意義。
2、通過利用測量活動的結果,形成“分數墻”。認識分數單位。
3、給學生創設充分的合作交流時間與機會,讓學生在動腦思考,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新知,發展思維,提高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的魅力。
2學情分析
我對五年級6班的25人進行了前測:
調研目的:了解學生對分數的認識以及用分數表示度量結果的情況。
調研題目:請你用紙條測量這條線段的長度,表示出它的結果,并說明你測量的過程。
調研結果:
通過對學生的調研,我們發現學生會表示結果但沒有人能夠說明測量過程。說明學生沒有用單位度量的意識,這引發了我的思考。
學生會表示結果,會利用表示,而不是用單位的累加表示結果。要想讓學生能夠用單位的累加表示結果,就要讓學生經歷一個過程,需要設計一個成功的活動,讓學生經歷這樣的用單位測量的過程。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進一步認識分數意義。認識分數單位。
教學難點:加強學生用單位進行度量的意識。
4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談話引入
1、回憶生活中測量物體的長度怎么辦?用什么作單位?
2、如果用1米長的紙條來測量物體的長度,行嗎?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的用尺子測量長度為切入點,有刻度可以準確測量,沒有刻度能不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動2【活動】探究活動
(一)活動一:創造三分之一
利用1米長的紙條測量文件袋的長,看看你能表示出它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活動,使學生能夠選取合適的單位,體會單位的固定性,這樣的設計更貼近學生今后的生活實際,使其更具實用性。)
(二)活動二:創造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分數單位
小組合作,再次利用1米長的紙條,測量課桌上三條邊的長度,完成小組學習單。
1、小組合作完成測量任務。測量要求:
(1)請把選取的單位涂上顏色。
(2)利用你找到的單位進行測量,并記錄結果。
2、小組交流。
整理本組測量結果。
如何找到測量單位?如何利用測量單位進行測量?
3、全班交流匯報。
4、像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這樣的分數叫作分數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發現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動腦解決問題,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明白分數單位產生的必要性以及分數單位的重要意義。給學生創設充分的合作交流時間與機會,讓學生在動腦思考,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新知,發展思維,提高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的魅力。)
5、完善“分數墻”。
觀察分數單位,發現并完善“分數墻”。
(設計意圖:發散學生思維,感受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分數單位與“1”之間,分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活動3【活動】總結
談談本節課的感受。
(設計意圖:給學生創設充分的合作交流時間與機會,讓學生在動腦思考,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新知,發展思維,提高能力。
分數的認識教學設計6
一、教材分析
“認識簡單的分數”是數學三年級上冊第10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聯系實際生活的需要,先從學生們熟悉的平均分食物的情境出發,聯系平均分蛋糕的結果,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然后讓學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紙,并涂出它的1/2,進一步體會意義,接著又在操作活動中教學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這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次重要擴展。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可為今后進一步深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基礎。
小學生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學生在生活中聽說過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們并不理解。分數的產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里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以分數來表述。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地反思并獲取知識。
二、教學策略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分數的概念要通過大量的操作實踐,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比較豐富的表象。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本課教學從教師的教來看,要做到設情引趣,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從學生的學來看,要注重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同桌互學,小組研討,集體交流。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幾分之一,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幾分之一,并學會運用直觀的比較這類分數的大小。
2、使學生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讀、寫幾分之一這樣簡單的分數。
3、結合觀察、操作、比較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和同伴交流數學思考的結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使學生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結合具體的操作活動,豐富對“幾分之一”內涵的認識。
五、課前準備:
課件、各種圖形、彩筆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秋高氣爽,我們一起去秋游吧!
(出示食品圖片):你們看,老師已經準備好了一些郊游的物品,我要和我的好朋友分享,你認為怎樣分我們兩個才會都滿意?
2、引導學生說出“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3、敘述:怎樣平均分呢?
引導學生回答:
(1)兩瓶礦水:平均每人分一瓶;
(2)四個蘋果:平均每人分二個;
(3)一個蛋糕:平均每人分“一半”
教師追問:“一半”是怎么來的嗎?你認為“一半”該用哪個數表示
小朋友真聰明,在我們數學里面,半個就是二分之一個,(出示1/2)知道像1/2這樣的數叫什么數嗎?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分數
(板書:認識分數)
(二)指導認識1/2
1、認識蛋糕的1/2
提問:誰能試著說說這個1/2表示什么意思嗎?
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分
引導說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認識其他物體的1/2
師敘述:你已經認識了一個蛋糕的二分之一,那么你認識其他物體的二分之一嗎?
課件演示: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分
一張樹葉平均分成2分
一朵花平均分成2分
學生交流1/2的意義。
3、進一步認識1/2。
教師敘述:你能畫出一個圖形的.1/2嗎?
學生活動。
①拿出不同的圖形,試著折出它的1/2,并用涂上顏色。
②交流討論:拿的是什么圖形?是怎樣得到這個圖形的1/2的?哪部分是這個圖形的1/2?
③匯報成果。
你知道了什么?發現了什么?小結:無論是哪種圖形,你們都是怎樣得到它的1/2的?(對折)為什么要對折?,對折的目的是什么?(平均分)
4、了解分數中各部分的名稱
師敘述:我們已經知道了分數1/2的意義,你想了解我們這位新朋友——分數的哪些方面呢?
學生獨立閱讀書本。
集體交流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分數線表示平均分;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幾份;
分子表示其中的幾份
教師重點說明分數的讀法、寫法。
(三)認識其他的分數
1、教師敘述:我們已經認識了1/2,那么是不是我們的分數里面就只有1/2呢?你還能找出其他這樣的分數嗎?請大家拿出一張正方形的紙,試著畫出其他的幾份之一。
學生操作
交流匯報
師小結:像1/2、1/3、1/4、1/5……這些都是分數!
2、剛才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的分數朋友。現在老師要考考你,看你能不能運用你的火眼金睛,正確地把它們辨認出來。
完成“想想做做”第1、2、3題
(四)學習比較兩個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1、提問:你會折出一個圓紙片的幾分之一嗎
學生自由折
交流
根據學生交流,相機把表示1/2和1/4的兩個圓片貼到黑板上
2、教師引導比較:
你認為哪個分數大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你同學說一說。
3、學生討論
集體交流
4、提問:老師折出了這個圓片的1/8(出示),你認為這個分數應該排在哪里呢?
5、提問:如果折出圓紙片的1/10,應該排在哪里?為什么?
學生回答。(讓學生體會:分得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分的份數越少,每一份就越多)
6、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五)生活中的分數
1、講述: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分數
學生回答:“科學天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藝術園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份之一?哪一部分大一些?
2、(出示德國的國旗:黑、紅、黃顏色各一份)
你能提出什么關于分數的問題?
學生提問并解答
(出示秘魯的國旗:紅色兩份,白色一份)
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相機出示問題:紅色部分占整個國旗的幾份之幾?
小結: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先想一想,下一節課我們就會學習這個知識了。
(六)全課總結
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我們要善于用數學的眼光來看事物,這樣我們學的數學才是有用的數學。
板書:認識分數
1 ……分子
……分數線讀作:二分之一
2 ……分母
《認識1~5》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直觀認識幾分之一,初步形成關于幾分之一的表象,會讀寫幾分之一。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動手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動手操作中、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用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
教學難點: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初步概念
教具準備:餅干實物、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1、體驗:
(1)把4塊餅干,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得2塊。用整數“2”表示。
(2)把2塊餅干,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得1塊。用整數“1”表示。
2、感悟:“平均分”就是分得每一份都同樣多。
3、置疑:把1塊餅干,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得半塊。
4、思考:“一半”可以用什么數來表示?用分數1/2
5、引題“分數的初步認識”
6、讀、寫1/2。
二、突出主體,順思導學
1、認識圖形的1/2。
用折一折,涂一涂的辦法找出長方形紙的1/2。
展示學生作品,并說出自己找1/2的'方法。
歸納:同樣一個長方形,找出它的1/2有不同的折法,都是為了把長方形紙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強調平均分(出示判斷題)
只要把圖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三、遷移類推,引導探究
1、問題:如果我們要找到這張長方形紙的1/4,必須要把長方形的紙平均分成幾份?(4份)
2、實踐:用折一折,涂一涂的辦法,找到長方形紙的1/4,并在小組內交流你的想法。
3、發現:只要是把圖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4、小結:像1/2,1/4這樣的數都是分數,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幾分之一。
四、自主探究,應用促學
1、寫分數。下圖涂色部分是整個圖形的幾分之一。(書上93做一做1)
2、看分數涂色。(書上96練習二十二1)
3、判斷分數。下列圖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對嗎?(書上96練習二十二2)
4.拓展提高,創新分數。學生折出自己喜歡的分數幾分之一。
五、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1、課件出示生活畫面,聯想到了幾分之一?
2、“讀一讀、看一看”生活中用到分數的句子。
3、分數在我們生活當中到處都有,回家以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尋找生活中的分數,下節課我們再來分享一下!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引導學生總結)
1、要得到一個分數,必須平均分.
2、把一個物體(圖形)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分數的寫法、讀法及各部分的意義
4、折正方形、長方形紙的、
《認識1~5》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認識“單位‘1’”和“分數單位”兩個概念,知道分數是由分數單位組成的,深刻理解分數的意義;
2.突出“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計量功能,溝通分數和倍數的聯系,把分數放在數的體系中來認識,為后面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假分數做好認知鋪墊;
3.在活動中反復感知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計量功能的同時,培養單位意識,滲透單位、變與不變等數學思想。
【學習重點】理解分數和分數單位的意義。
【學習難點】領悟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計量功能。
【課前談話】
有位同學分享了老師帶來的蘋果,好吃嗎?
什么味道?
還有什么味?
數學老師帶來的蘋果還應該有數學味吧!
想一想,你吃了多少蘋果?
什么意思?(引導學生完整的表述)
說得真完整!首先,說明了分的是一個蘋果。其次,強調了平均分(板書:平均分)成4份;更重要的是清楚地告訴我們:每份是誰的。誰能象他這樣完整的說一下的含義?(生說)
這節課我們就以分蘋果為例再次認識分數。
【教學過程】
(一)理解分數,認識“單位‘1’”和“分數單位”。
1.借經驗,擴展分數的意義
(課件出示情景:我吃了8個蘋果的。)
師:麗麗的媽媽買了8個蘋果,麗麗吃了其中的一部分,是幾個呢?
生:麗麗吃了2個蘋果。
師:你是怎樣猜出2個的?
生:把8個蘋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個。
師:有問題要問嗎?
師:我有疑惑:昨天我們分的是一個蘋果,一個蘋果本身就是一個整體(板書:一個整體),用1來表示(板書:“1”),我們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不夠一個整體(板書:不夠),所以我們用了比1小的來表示,這一點毫無疑問。而這里,麗麗吃的可是2個蘋果呀,怎么也能用來表示呢?生1:因為這里是把8個蘋果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的4份。
生2:雖然每份是2個,但它還是不夠一個整體,因為這里一個整體指的是8個蘋果。
師:奧!我明白了:原來你們是把8個蘋果看作一個整體(圈起8個蘋果)。這樣看來2個蘋果當然不夠一個整體了,用表示也就理所當然了!是嗎?(是)
師:經過這場小小的辯論,我們對的理解是不是更深刻了?!那你們能完整的說出在這里的含義嗎?試試看!(教師指圖引導說)
師:老師來規范一下語言:(邊指圖邊說)把8個蘋果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分,每份是這8個蘋果的。
(同桌互相說,再指名完整地說。)
2.提升經驗,認識單位“1”
師:(課件依次出示)如果是1200個蘋果,能不能看做一個整體?一堆呢?你能分別得到它們的嗎?
(隨著學生的描述,教師演示課件)
師:請你對比思考,由分1個蘋果到分8個、1200個再到一堆,這其中什么在變,什么不變?(課件依次出示四幅平均分圖)
生:個數在變,不變。
師:為什么不變呢?
生:因為都是平均分成4份。
師:這么說這個分母4是由誰決定的?
生:是由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的份數決定的。
師:與這個整體是幾個蘋果有沒有關系?
生:沒有。
師:所以說不管是一個蘋果、8個蘋果、1200個蘋果,還是一堆蘋果,只要把它們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課件演示)
師:這個整體在數學上叫做單位“1”。(課件演示)
師:1可以是1個蘋果嗎?可以是一堆蘋果?可以是一億個蘋果嗎?這個單位“1”到底可以多大?
生:無限大。
師:有多小呢?(生相互窺視,舉棋不定。個別同學說:最小是1。)
師:這是個蘋果,我們能不能再把它平均分成4份?那一份是誰的?(一塊蘋果的')那它(一塊蘋果)就是單位“1”了。我們再把剛剛分得的那一小小份蘋果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誰的?(那一小小份蘋果的)這樣那一小小份蘋果就是單位“1”了。繼續分,單位“1”變得越來越小,但是不能小沒了吧?可以說無限小,但不能是0。
師:單位“1”只能表示蘋果嗎?請舉個例子。(學生舉例)
師:單位“1”是自然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容,能無限的大,也能無限的小(比0大)。你想對單位“1”說什么?
生:單位“1”你真神奇!
3.深化認知,感受分數單位
師:(指著圖片及板書)一份是,2份呢?3份?4份?(板書:、)
師:里面有幾個?里面有幾個?呢?
師:、都是由誰組成的?(完善板書:→、)
師:你看我們無形之中是不是創造了一個單位呀?!(圈出)
師:它是組成分數的單位,所以叫分數單位。(板書:分數單位)
師:分數單位是分誰得來的?
生:單位“1”。
師:分數單位就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那個幾分之一。(板書:(一份)幾分之一)
師:請看屏幕:把8個蘋果看做單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一份的就是一個分數單位。用這個分數單位可以組成許多分數,如1個是,2個是,3個是……(讓學生安安靜靜地看一遍)
師:想一想,還能把它平均分成幾份?從而創造出分數單位幾分之一?用這個分數單位可以組成哪些分數?(同桌兩人借助學具擺一擺、說一說。)
表示其中一份的就是一個分數單位。如1個是,2個是,3個是……
生:還可以把8個蘋果看做單位“1”,平均分成8份,表示其中一份的就是一個分數單位,1個是,2個是,3個是……
師:一口氣說了8個分數,厲害!
生:還可以把8個蘋果看做單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一份的也是一個分數單位,1個是,2個是。
師:以后你會知道還能組成好多分數。
師:你有問題要問嗎?(指著兩份中的一份)這里的一份能用表示嗎?
(討論交流)
師:(課件)通過平均分,我們創造出了、三個不同的分數單位,你還能繼續創造嗎?
(可以把每個蘋果一分為二,得到
《認識1~5》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
課本第88、89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二十一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會認、讀、寫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并能初步感知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2.結合具體情境認識小數的現實意義,懂得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3.培養主動探索的意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會讀、寫小數,懂得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教學難點:
懂得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教學準備:
課件、米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小數
1、導入,六一兒童節快到了,學校為優秀的少先隊員準備了一些獎品。
2、出示獎品的標價
書包45元
文具盒12元
彩筆元鉛筆元
橡皮元 日記本3元(1)區別整數與小數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文具的標價,你會根據這些文具的標價分類嗎?怎樣分?
(2)反饋交流,引出小數
A左邊的這組數是我們以前學習過的整數,右邊這組數有一個什么特點?
B像右邊這樣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小數。其中這個小圓點我們把它叫做小數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小數王國去認識小數。(板書小數的'初步認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小數的讀法
(1)介紹小數的組成小數有兩部分組成小數點的左邊是整數部分,右邊是小數部分。
(2)試讀小數
A學生試讀小數(這些將獎品的標價你會讀嗎?)指名學生讀
B讀法小結。讀小數的時候,整數部分按照整數部分讀法來讀,(整數部分是0的讀作“零”),小數點讀作“點”,小數部分通常順次讀出每一個數位上的數字。
C練習讀小數齊讀
2、寫小數
(1)試寫小數。
A請寫一個你最喜歡的小數,并讀給你的同桌聽。
B反饋小結,強調小數點的位置。別看小數點小小的,圓圓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邊是整數部分,它的右邊是小數部分,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中間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數點的家了。
3、找找生活中的小數
A: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過小數?(生自由說)
B:小結:同學們說了這么多,看來大家平時真是善于觀察,其實生活中小數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老師也找到了一些小數,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C: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數,指名讀,齊讀。
3、認識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意義
(1)引入:同學們可真了不起!自己學會了讀、寫小數!那,這些商品又表示幾元幾角呢?
(2)獨立完成課本88頁的表格。
(3)反饋匯報,理解意義。A課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義:你知道小數點左邊的數表示什么意思嗎?(幾元)小數點右邊第一位數表示什么意思呢?(幾角)小數點右邊第二位數表示(幾分)。
(二)理解以米為單位的小數含義
那小數是怎么來的呢?(學生討論回答)
(1)課件出示例1插圖:說說他們在干什么?
(2)自學例1
要求:
A、自由閱讀,讀懂例題1的一、二部分。
B、獨立思考:130厘米=米。
C、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反饋交流演示評價
(4)聯系實際,加深理解
課前老師布置大家測量自己的身高,現在你能用剛才學的知識,把它換為用米作單位嗎?
2、實踐應用、拓展練習
(一):猜謎語,我能行。師說動物名稱,學生猜測后閱讀相關資料。
(二):我會填。
1、做一做中的練習。課本P89做一做2、課本p91第一題
(三):配鑰匙
(四):我創意,我做主
用0、1、2這三個數字和小數點組成小數,看誰寫得多!
3、總結延伸
1、時間過得可真快,不知不覺一節課就要結束了,在這節課中你有什么收獲呢?
2、如果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滿分是10分,你能用小數為自己組的表現評分嗎?
五、板書設計
小數的初步認識
元角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 5 1分米是1/10米,還可以寫成米。整小小3分米是3/10米,還可以寫成米。數數數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部點部1分米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厘米。分分3分米是3/100米,還可以寫成厘米。
18厘米是18/100米,還可以寫成厘米。王東身高1米30厘米,寫成小數是米。
《認識1~5》教學設計 篇7
學習活動: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同學們,老師這有一張白紙,現在,我想讓這張紙站立起來!(教師演示紙橫站、豎站怎么都不行)怎么站不起來呀?同學們能想辦法幫幫老師嗎?
(請學生拿出紙試驗,并到前面展示。)
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教師指出:像這樣(指卷成筒形的)形狀的物體在數學上稱為圓柱。圓柱有什么特征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主動探究——認識圓柱的特征
1.整體感知圓柱
(1)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大型建筑的支柱、筆筒、崗亭等實物圖
指出:這里的支柱、筆筒、崗亭的主體部分都是圓柱,人們把許多建筑物設計成圓柱形狀,以增加立體感和美感。
(2)請學生找找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3)利用課件從上述實物圖形中抽象出圓柱幾何圖形。
2.操作感知—圓柱的各部分
(1)請同學們看看、摸摸手中的圓柱形物體,同桌討論:圓柱有幾個面?這些面有什么特征?
(2)組織學生交流,初步感知圓柱有三個面,其中有兩個面是平面,是兩個圓面,叫圓柱的底面;還有一個面是曲面,叫圓柱的側面。
(3)請學生說說手中圓柱各部分名稱。
(4)感知圓柱上、下兩個底面的關系。
引導學生觀察、議論,并說出自己的做法。
可能有如下方法:
a.可以剪下來比較;b.量半徑、量直徑;c.量周長;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紙上沿著它的周邊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再把模型倒換過來比較。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圓柱上下兩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3認識圓柱的高
(1)教師出示兩個高、低不同的圓柱,提出問題:哪個圓柱比較高,為什么?
引導學生發現:圓柱的高低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指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圓柱有無數條高。
(2)怎樣測量圓柱的高
a 獨立探究:讓學生想辦法測量自己手中圓柱的高。b 集體交流測量方法,使學生明確,用直尺和三角板可以比較準確的測量圓柱的高。
4認識圓柱側面展開圖
(1)猜一猜:如果把圓柱側面沿高剪開再展開,它會是什么形狀?
(2)剪一剪:請大家拿出貼有商標紙的飲料罐,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然后展開攤平——(會得到一個長方形)
(3)議一議:展開后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
(4)集體交流,形成共識: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5)知識拓展
a.什么情況下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會得到一個正方形?
b.如果沿一條斜線剪開,會得到什么形狀?導發現:當圓柱底面的周長和高一樣的時候,把圓柱側面沿高展開后得到一個正方形;如果沿一條斜線剪開,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如圖
(6)做一做:快速轉動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看看有什么發現?
《認識1~5》教學設計 篇8
“希望杯”比賽是金水區一個具有代表性和反映教師教學水準的重要比賽,這一獎杯不但代表一個人的榮譽,也代表一個學校的整體水平。所以,各個學校非常重視,通過教研組選拔出候選人、學校內評選出參賽選手、協作區內再選拔出決賽名單、最終在五一前圓滿結束了這次比賽。
我們教研組三位老師和學校有關領導及校外專家,和我一起度過了這段艱辛而難忘的時光。回憶一次次的教研、上課、反思、討論、修改、再教研……,我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次大家陪我到深夜、多少次大家幫我借班試講、多少次大家對一個問題爭論不休,其中有太多的故事和感動,迷茫和驚喜。
通過對各種因素的考慮和對自身特點的了解,我們教研組一致確定了這次教研和比賽的內容——《認識分數》。接下來,我們共同研究教材、分析其教材的設計意圖、并確定出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如下:
“認識分數”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屬于數與代數的領域。此節課是學生在認識整數和小數后,初次接觸分數概念,分數概念是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學生建立這個概念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教材通過創設具體生動的“分蘋果”、“涂一涂”、“折一折”等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實物操作、直觀圖形等手段,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為五年級進一步認識分數的意義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2、能用涂色、折紙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讀寫分數,并理解各部分表示的含義。
3、培養學生觀察、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會正確寫、讀、表示簡單的分數。
圍繞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我們教研組精心設計出具體的教學過程,并進行多次的嘗試和改動。同時在有關領導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共同進行深刻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最后的教學效果是理想的。回顧這一過程,我們教研組感受最大的變化和收獲有一下幾點:
一、對于“平均分”的處理,讓我們明白了學生的感受勝于教師的傳授。
剛開始,我們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設計這樣的開頭:同學們,首先我們來玩一個“我問你答”的游戲,要求:當老師說完問題,立即搶答出結果,看誰答得又對又快!
(1)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幾個蘋果?
(2)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幾個蘋果?
(3)1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幾個蘋果?
整節課堂上,我努力引導、糾正和強調“平均分”,可是學生就是不說。我很無奈,也很疑惑,到底問題出在哪?大家坐在一起,認真分析研究后,覺得剛開始就應該把“平均分”強調到位,讓學生理解到位,為后面的學習大好堅實的基礎,也許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和表達會好一些吧。
于是,我們改動了一下,是這樣處理的:
(1)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幾個蘋果?
你得1個,他得3個,行嗎?為什么?(“平均分”什么意思?每人分的同樣多就是“平均分”板書。)
雖然這樣的發問讓學生對“平均分”的含義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但是,剛開始學生說的還是非常生硬,不過越來越好,到后來學生已經可以自覺加上“平均分”了,表達的又準確又完整。由此可見,我們的思考是有一定價值的,不過還需要再深入研究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正在迷茫中,教研室的劉老師說的.一句話激起了夢中人,她說:“為什么學生不說,因為不是學生自己發自內心說出來的”。這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平均分”一直以來都是老師提出來的,雖然讓學生談想法和理解,但是始終不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又怎能自覺說出來呢?
我們大家都很興奮,覺得這次找到了癥結所在,于是,我們立即展開討論,最后采用了這樣的方式:
同學們,首先我們來做一個“分蘋果”的活動,請聽要求:4個蘋果分給2個人,你覺得怎么分比較好?(板書“平均分”。)
(1)4個蘋果平均分(強調)給2個人,每人得2個蘋果。
(2)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幾個蘋果?
(3)1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幾個蘋果?
教學效果已經說明了問題,證實了一切。原來,老師強加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學生自己的感受才是最有用的。
二、關于“一半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這一環節的取舍,讓我們深信學生的想象力和已知經驗不可忽視。剛開始的設計思路和教學過程,我們基本上全是按照教材的設計意圖來制定的。如下:
你能用什么方式來表示“一半”呢?發揮你的想象,大膽創造表示“一半”的方法。把你的想法表示在一張紙上。
當我提出這個問題時,很多學生都愣著不動,好像不知道要干什么。于是我又解釋了一遍,才有學生開始行動,但是花費的時間挺長的。展示的時候,我們很驚喜的發現,學生自己創造的表示方法很多,很有價值。當然也有我們需要的1/2,這時新知才出現。
課后,我們教研組對這一環節提出了質疑,有人覺得太浪費時間了,用的時間過長才導入新課,不妥;有人認為教材就是這樣安排的,只是形式上改動一下,加快一下速度就行。
于是我稍微改動了一下:
你能用什么方式來表示“一半”呢?發揮你的想象,大膽創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可以在紙上創造,也可以口頭表達。
誰知,學生立即喊出1/2,沒有辦法我只有跨過“創造”這一環節,直接導入新知的學習中。課后大家對這一部分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有人說學生知道1/2很正常,因為他們有這樣的生活經驗,直接導入新課節省時間,挺好;朱主任說我們應該首先讀懂教材,這一部分課本上要求的是“討論”,可以讓學生相互說一說,再匯報就行。張主任覺得直接向“數”的方面引導,因為我們需要的就是1/2,為什么要繞一大圈子呢?其實,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覺得教材本身的設計自有它自己的意圖所在:根據學生的已知經驗發揮想象力創造,讓學生經歷從運用自己的符號表示到運用數學符號進行表示的過程,在多種表示方式的對比中,體會用1/2表示“一半”的優越性,感受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最后,經過大家的深入思考、分析、研究,決定采取這樣的方式:
“一半”可以怎么表示呢?(自己先想一想,在1號紙上把你的想法表示出來。然后同桌相互說一說。)展臺展示,學生上臺解釋。
① 0.5
②畫圖
③ 1/2 1/2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說準確完整: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就可以用1/2來表示。(貼、畫、寫。)
從而得出:“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展示1/2寫法)。同學們的方法大致有(歸納):0.5是小數,我們已經認識了。畫圖、一個新數1/2,比較一下,哪種方式表示“一半”比較好?為什么?(體會認識分數的必要性和簡潔性。)
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豐富的想象創造力,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親身體會到1/2的具體含義,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效果當然是不錯的。
三、對于“總是講不完”這一現象,讓我深切感受到教學時間的重要性。
教學效果的評價不僅包括重要的教學目標是否實現、師生互動是否和諧、引導問題是否有效,其實教學時間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因為課堂時間只有40分鐘,學生注意力集中一般15分鐘,如何在規定的有限的時間內把教學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也是老師應該深刻思考的一個問題。但是,由于自身的問題和平時的不嚴格要求,經常出現拖堂現象。在多次的試講中只有1次按時完成任務,因此大家對于我“總是講不完”這一現象也很苦惱,自己也很郁悶,始終找不出徹底的解決方法。
其實,關于這一問題,并不是簡單的縮短環節、加快節奏的問題,是一個包含許多因素的綜合性問題。比如:對于一個簡單的問題我總喜歡深挖、把它復雜化,可見對于教學目標把握不夠準確到位;學生已經圓滿回答上來了,我總喜歡再追問幾個人,可見對學生思維和認知特點了解不清;每個環節時間平均分配,沒有主次詳略之分,可見對教學重難點把握不準……
最后比賽時,同樣很遺憾我又超時了幾分鐘。教研組和領導評委都覺得很可惜,這一次我終于真正深刻體會到:教學時間不容忽視,應從平時抓起。
通過這次活動,我收獲的不僅僅是教學水平上的東西,更多是同伴無私的幫助、學校人性化的關懷、整個隊伍的團結。我要感謝的人很多,要說的感謝話也很多,發自內心的感謝也有很多……我想把這份感謝化成以后前進的動力,用行動詮釋我對教育事業無限的追求。
《認識1~5》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物或圖形,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能借助
圖形明白幾分之一的含義,能正確地讀寫幾分之一。
2、通過直觀演示、操作、觀察等方法,使學生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3、讓學生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主動探究的欲望,
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分數的含義,正確讀寫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分數的含義和每個分數所表示的實際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造情境,游戲導入。
用“掌聲表示數”的游戲來引入,由老師來說問題,學生把答案拍出來。
課件出示場景:
(1)把4 個月餅平均分給2 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
(2)把2 個月餅平均分給2 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
(3)把1 個月餅平均分給2 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
老師接著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不能用掌聲來表示?”
同學們就會各抒己見,得出“平均分給兩人,每人半個”的結論。
老師用課件進行演示,引出“半個月餅怎么用數來表示”這個問題。
接著引入新課,板書:分數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小學生生性好動,自控能力差,單一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在以上環節的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分月餅的多媒體演示,創設了有效的問題情境,既將“平均分”的概念自然地體現出來,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1、例一:教學二分之一,認識四分之一。
在認識“把一個月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這塊月餅怎樣分才是平均分成兩份呢?接著課件演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大小一樣的兩塊。
師: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塊是它的一半。也就是這個月餅的二分之一。(點擊課件:展示一個“平均分”和一個不平均分的月餅)
【設計意圖:通過反例(沒有平均分的情況)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進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每塊是它的多少?用分數應該怎么表示呢?(電腦課件動態演示:把月餅平均分成4份。)
老師小結揭題,規范表述分數意義的語言,并指導寫法、讀法和各部分的名稱、含義。板書:。讀作:二分之一
【設計意圖:在以上整個教學環節中,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輔助學生思維,實現了教法中的由扶到放。出現在大屏幕上的月餅圖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能仔細觀察,直觀認識幾分之一,初步形成關于幾分之一的表象,發揮了遠教資源的“主導”作用,達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例二:折紙活動。
折一折:你能折出這張正方形紙的并給它涂上顏色嗎?
展示學生各種折法后問:“除了能折出這些紙的,你還能折出它們的幾分之一呢?”(利用實物投影一一展示作品)
【設計意圖: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拓寬知識,認識新的分數。利用投影來展示學生的成果,大大的提高了學習的熱情。】
3、完成“做一做”第一題。【加以鞏固對幾分之一的認識】
4、例3:大小比較。
(1)猜一猜:小猴子和小豬在一次吃西瓜的時候,也用到了我們今天學習的分數,它們都想吃的多。小猴子想:“我要吃這個西瓜的1/2。”小豬想:“我肚皮大,吃的多,要吃這個西瓜的1/4。”它們倆誰吃的多?為什么?
(2)以四人為一組進行“誰吃得多”的討論。
(3)出示比較、的大小,從中你發現了什么?
(4)小結歸納: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一份就越少。
【設計意圖:在這里,我利用遠程資源,創設教學情境,小豬小猴的可愛形象很容易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吃西瓜的圖片演示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非常直觀地將分數的大小比較展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發展了數學思考。】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題、發展題、開放題。練習的難度逐步提高,讓學生做題時都要動腦想一想。這樣的練習設計體現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四)課堂總結
從今天的學習中,你認識了什么?還知道了什么?
反思
《分數的初步認識》,整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改的理念,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達到了新課標中要求的備學生、備生活、備課本。在這堂課中,主要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將學生的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同時又從生活實踐中抽取出新的數學知識,即現實生活中存在有大量的數學問題。從主題圖出發,挖掘數學知識中的趣味因素,編制成一則“我說你拍”的游戲,寓教與樂,在愉悅的氛圍中喚醒學生對“平均分”含義的感悟,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獲得強烈的情感體驗,分月餅的問題又抽象出新的數學知識——初步認識分數。
2、重視學生學的過程
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重視學生學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這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我安排了學生用長方形紙折出1/2,并請學生介紹他的折法,以及為什么是1/2,對分數表象的建立做了很好的鞏固。接著又讓學生在1/2的基礎上折出1/4,發現出多種折法,并要求學生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后展示給大家看。由此可見,既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整個課堂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提出他們的發現,再自主探索。如:在認識1/2的基礎上巧妙地引1/3,雖是有意安排但卻含而不露,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現成的結論,也不包辦學生的思維方式和過程,使學生在思考中自行探索分數的含義。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我還注意到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4、教學中重點突出,難點巧破
建立分數表象的關鍵是1/2的認識,我除了通過折一折、涂一涂、說一說等方法外,在分數的寫法上也下足了工夫,教師展示寫,請教學生寫,學生書空寫,使學生在學會書寫的同時,對分數的意義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在教學中我還始終抓住“平均分”,通過折一折中的故意刁難,判斷中的比較辨析,還有學生敘述上的嚴格要求,使學生明白沒有平均分就沒有分數。
5、教學既面向全體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全面發展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能力發展、思想品德及個性心理品質養成等方面都能有所發展。同時,由于學生的個性素質存在差異,教學中,教師也尊重了學生的這種個性差異,要求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學習水平。在本節課中,教師既解決了后進生學習難的問題,幫助他們克服了學習上的自卑心理。如他們也都能用紙折出1/2、1/4、這樣的分數來,從而建立起分數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數概念的含義,樹立起學習上的自信心,為今后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對于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也為他們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在最后的練習中會變的你,學生能針對不同的整體判斷出自己所表示的幾分之一等。這樣既防止他們產生自滿情緒,又讓他們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在完成這種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發展。
對于我本人來說雖追尋盡善盡美,但還是會有美中不足。今天也是我學習的一次機會,還懇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讓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努力在新課程改革的帶動下成為一名新型的研究型教師.
《認識1~5》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p10—12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讓學生經歷探索圓柱基本特征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過學生自主研究,使學生掌握研究立體幾何的一般方法,豐富其學習數學的積極體驗。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圓柱的側面與它的展開圖之間的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圓柱體、硬紙、剪刀、膠帶、圓規、直尺、課件 、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滲透學習方法。
師:(出示長方體的模型),我們在認識長方體時主要認識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長方體的組成,就是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
師:正向大家所說,我們在認識一種幾何圖形時,通常研究它的兩個方面:即它的組成和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用這種方式研究一種新的立體圖形。
【評析】用長正方體的學習方法來研究圓柱體,體現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圖片引入,探索圓柱的特征。
1.課件引出研究問題。
師:屏幕上的這些物體都是什么形狀的?(課件出示:比薩斜塔、客家圍屋、立柱、蠟燭、水杯等)
(課件抽出圓柱的幾何模型)今天我們一起研究圓柱的認識。(板書課題)
2.結合實物,初步探索圓柱的組成。
師:研究圓柱,我們先要研究圓柱的組成,每個人都有一個圓柱形的物體,請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幾部分組成的?(學生獨立觀察、操作)
生1:圓柱有三部分組成,兩個圓和一個周圍的面。
生2:兩個圓的面積相等,
生3:圓柱有無數條高。
師:你能給大家指一指圓柱的高在哪里嗎?(學生指)
教師劃一條側面上的斜線,這是圓柱的高嗎?為什么?兩個底面圓心的連線是高嗎?高有多少條?
師:大家的觀察很仔細,確實圓柱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兩個圓和一個曲面,并且兩個圓的面積相等,在圓柱中,兩個圓叫圓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圓柱有無數條高。(板書)
1.jpg b7fb1960f662d04dfd57c9cfee1e4bca.jpg (5.49 kb) 3.設置問題障礙,深化特征的研究。
師: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圓柱是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圓和一個側面組成的,是不是任意兩個完全相等的圓和一個側面就一定能組成圓柱呢?(不是)我這里有兩個大小完全相同的圓和一個側面,他們能不能組成一個圓柱呢?(不能)
圓柱的底面和側面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手中的學具進行研究。
匯報1:
生1:圓的大小和側面的粗細一樣。
師:大家的感覺沒錯。可是老師總感覺底面圓和側面之間的關還不夠具體,誰有辦法能讓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們之間的關系?再次進行小組合作。
匯報2:
組1:我們可以把圓柱的側面剪開,把它展開后就變成了一個長方形。這樣它們就都成了平面圖形,就容易進行比較了。
師:這個小組的同學把側面剪開變成了長方形,是沿哪里剪的?(圓柱的高)這樣就把側面這一曲面轉變成了平面。板書:化曲為直
在以前的學習中,還有哪些知識也用到了這一方法?
生2:學習圓的周長時我們也是用到了這一思想。
生3: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也是用到了這一思想,把原轉化成了近似的長方形。
師:大家的想法很有創造力,那展開后的長方形和底面圓之間有什么關系?
組2:現在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
師:大家把剪開的圓柱體再圍起來,驗證一下這位同學的結果。(學生操作)
還有其他發現嗎?
生4: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
師:現在誰能完整地說一說展開后的長方形和圓柱的關系?
生5: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
板書:
師:請同位兩個用本子作學具互相說一說。
4.課件演示,建構圓柱的特征。
【評析】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的思維層層推進,使學生的操作經驗內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豐富了對圓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較圓柱的側面和底面圓的關系時,教師適時地啟發學生聯想圓的周長和面積的公式推導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潛移默化中教會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運用特征,解決問題。
師:剛才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發現了圓柱的基本特征。現在每個小組都有一張長方形紙(長62.8厘米、寬31.4厘米),你能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做一個以這張長方形紙為側面的圓柱嗎?請大家先討論應該怎樣去做,有了想法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
(交流匯報)
組1:我們組是利用長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圓的周長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圓的半徑是10厘米。用圓規畫出了兩個圓。粘起來就做成了一個圓柱。
組2:我們是把31.4厘米作為圓柱的底面周長,求出底面半徑是5厘米,用圓規畫出了兩個圓做成了圓柱。
師:請大家把做成的圓柱舉起來互相欣賞一下。雖然兩個小組做成的圓柱形狀不同,但他們都用到了今天所學的圓柱的基本特征:圓柱由兩個完全相等的圓和一個側面圍成的,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大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
【評析】圓柱體的制作,引導學生能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既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鞏固練習,夯實基礎。
1.下面的圖形哪些是圓柱?請標注來。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圖形,寫到括號中
【評析】有效的練習,既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認識1~5》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內容:第九冊第八單元平方千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1、通過演示和教師與學生的探究,使學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間觀念,知道平方米與公頃以及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
3、能借助計算器,估計或計算相關的土地面積。
4、培養學生積極參加活動的習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認識1平方千米,利用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提煉新知
師:課前,你們收集了很多有關土地面積的資料,我們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①我國土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
②:北京的面積大約2萬平方千米,天津的面積大約1萬平方千米。
③:秦始皇陵的占地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
……
師:你們在收集這些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
交流,引出課題:認識平方千米
二、學習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1、說說你心目中的1平方千米有多大?
生:我覺得比1公頃小。
生:我覺得比1公頃大。
(二)認識1平方千米:
1、師: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
生:哇,太大了!
師:不計算,你覺得1平方千米和1公頃比,誰大?
生:當然是1平方千米大,因為1平方千米邊長是1000米,而1公頃邊長是100米。
2、昨天我們大家已經到操場上了解了1公頃的大小,我們知道1公頃是10000平方米,而1平方千米是
1000000平方米,那么100個昨天我們看到的1公頃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
3、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三)結合實際,進行估算
我們學校的面積大約是5公頃,想一想,多少個學校的面積才是1平方千米呢?
(四)學習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頃?你能推算出來嗎?
學生嘗試,說出推算過程。
2、交流,完成板書:
1平方千米=100公頃=1000000平方米
3、同桌交流自己對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認識與掌握情況
三、應用鞏固,深化拓展
1、運動場面積、居民小區占地面積、我國的領土面積用哪個土地面積單位較合適呢?
2、出示練習十三第7題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面積單位
3、出示從同一幅地圖上描下來的5個省的地圖,估計出其他四個省的面積大約是多少萬平方千米?
4、出示你知道嗎?
讓學生讀一讀,看一看,哪個洲的面積最大,哪個洋的面積最大,哪兩個洲的面積差不多。
四、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又有哪些收獲呢?
2、這節課我們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與這些知識相關的生活資料也有所了解,希望同學們把查到的資料
記在自己的數學日記上。
《認識1~5》教學設計 篇12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歷了分數乘法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為后面學習分數除法做準備,因為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歸結為乘這個數的倒數。這部分內容通過兩個例題,主要教學倒數的意義和求倒數的方法。
設計理念:
本課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通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方式,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會交流,相互評價,親歷知識的建構過程。在求一個數的倒數時,讓學生先學后教,激發學習熱情,并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認識倒數的意義,掌握找倒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歸納、猜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標:
提供適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探索中成功的快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認識倒數的意義,掌握找倒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認識倒數的意義,掌握找倒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突破難點
1、談話——蘊含“兩個”,突破“互為”
師:老師也愿和六(1)班的同學成為朋友,你們愿意嗎?(愿意)那老師就是你們的…(朋友),你們是老師的…(朋友)。你們和老師互為朋友。(指板書:互為)
二、導入揭題,引導質疑
師:其實在我們的數學中也有類似的情況。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發現數學中的類似問題。揭題——(板書:倒數的認識)
師:看到“倒數”這個數學新名詞,你的腦子里產生哪些問題。
預設:什么是倒數?怎樣求倒數?……
這節課一起來探究這些問題?
三、創設活動情景,理解概念——“倒數是什么”
師:我們剛剛研究了分數乘法,老師想了解大家掌握的怎么樣?請看計算。
1、在分類中理解“是什么”
①5/8×8/5
②0.25×4
③3/4+1/4
④1.6—3/5
⑤13/7×7/13
⑥3/2×6/5×5/9
計算后你有什么發現?
師:如果請你將這六個算式分成兩類,你準備怎么分?
(學生匯報:乘積是1。)[適當處板書:乘積是1]
歸納總結:分類的標準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今天我們就研究這一類的算式。
師:這三個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嗎?
預設:乘積是1。
2、舉例感悟“怎么做”
師: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還能舉出與這些算式不同的例子嗎?還能舉出不同的算式嗎?
歸納總結:像剛才舉的這些例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乘積是1)在數學上“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如5/8×8/5=1,我們就可以說5/8和8/5互為倒數,還可以怎么說?如我們表述朋友的關系。
5/8倒數是8/5,8/5倒數是5/8。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倒數是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系,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須說清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倒數,而不能孤立地說某一個數是倒數。
②0.25×4這兩個數的關系可以怎么說?請您告訴你的同桌。
(學生活動)
⑤13/7×7/13
3、在思辨中深入理解
師:能說3/4和1/4互為倒數嗎?為什么?
師:能說3/2、6/5和5/9互為倒數嗎?為什么?
四、運用概念,探究方法——“怎樣求倒數”
過渡:大家對倒數理解的很不錯,那么我給你一個數你能找出它的倒數嗎?
(投影,出示例2)
1、求下面各數的倒數
3/5267/20。610。250
學生嘗試。
回報交流。
師:這組數中,你最喜歡求哪些數的倒數?為什么?
預設:
生1:我最喜歡求分數的倒數,因為把分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它們的乘積就是1。很容易,所以我喜歡求。
生2:我最喜歡求1的倒數,因為1的倒數可以寫成分數,分子、分母調換位置還是,1的倒數就是1。很有趣,所以我喜歡求1的倒數。生:進行計算。
師:這組數中,你最不喜歡哪個數的倒數?
預設:
生1:我最不喜歡求0的倒數,因為0如果寫成分數,要是調換分子、分母的位置就是,0不能作分母(0不能作除數)。0好像沒有倒數。
生2:再說0乘任何數都等于0,也不等于1呀,0肯定沒有倒數。
師:那你是怎樣求26的倒數的呢?
你是怎樣求一個小數的倒數的呢?
歸納總結:我們求了這么多數的倒數,誰來總結一下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生1:求一個數的倒數,只要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2、強調書寫格式
師:剛才老師看到有學生是這樣寫的,可以嗎?(3/5=5/3)
歸納總結: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是不會相等的(1除外)。我們在書寫時要寫清誰是誰的倒數,或誰的倒數是誰,如老師黑板上寫的一樣。
先說說下面每組數的倒數,再看看你能發現什么?
(1)3/4的倒數是(2)9/7的倒數是
2/5的倒數是10/3的倒數是
4/7的倒數是6/5的倒數是
(3)1/3的倒數是(4)3的倒數是
1/10的倒數是9的倒數是(
nbsp;1/13的倒數是14的倒數是
由學生說出各數的倒數。
師:請你仔細觀察,看能從中發現什么,發現得越多越好。
師:小組間可以先互相說一說。
匯報:
預設:
生1:我從第一組中發現真分數的倒數都是假分數。
生2:我從第二組中發現假分數的倒數是真分數或者假分數。
生3:真分數的倒數都小于1,假分數的倒數大于1。
3、填空:
7×=15/2×=×0.25=0.17×=1
《認識1~5》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借助現實情景認識線段、射線、直線。會用字母正確讀出線段、射線與直線。
2、培養操作、觀察、發現、總結、概括等能力。
3、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感受數學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重點:認識、區分線段、射線與直線。
難點:理解直線與射線的含義。
教學用具:實物展示臺
教學過程 :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來認識一種新的平面圖形――線(板書:平面圖形 線)
師:看到“線”這個字眼,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線?
指3個學生說,總結:看來線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是我們生活的好朋友。下面請大家欣賞三種生活中的線。
課件演示圖片。師解釋:豎琴直直的琴弦、夜晚的霓紅燈發射出的直直的光線、向兩端直直的無限延伸的鐵路。
指出:今天這節數學課我們就一塊來研究怎樣把生活中直直的線變成數學中直直的線(板書:直)
師:關于數學中直直的線你已經知道了哪些內容?
追問:關于這三種線你還想了解些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名稱、特點、畫法、特點、讀法、聯系、應用。
師:老師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一定會有新的收獲。
(二) 小組合作,深入探究
1、認識線段
(1)建立線段的數學模型,認識端點
師:每個同學手邊都有1條線,請你用兩只手捏住它的兩端把它快速拉直,舉給老師看。
指生臺前展示,糾正不合適的地方,如沒拉直,沒捏好。
師:xx同學兩只手捏住的中間這一段直直的線就是一條線段,兩只手捏住的線的兩端就是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請你像老師這樣指出你同桌手中線段的兩個端點、摸出線段的長度。板書:直、兩個端點。
(2)量線段。
師:請你用直尺量出你手中線段的長度。
指3個生匯報。
師:看來有的線段長一些,有的短一些,但是我們都可以用直尺量出它的長度,也就是說所有的線段都是有限長的,不能向兩端無限延伸。板書:無限長。
(3)畫線段
師:請你想辦法在練習本上畫出1條15厘米長的線段,師巡視指畫法不同的學生畫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畫的線段,反饋出線的問題。如:畫彎,沒點兩個端點,畫的方向等。
追問:你認為誰畫的對?為什么?不加兩個端點行嗎?兩個端點的作用是什么?你認為畫線段時要注意哪幾點?
強調線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調整。
(4)讀線段
師:誰能幫老師給黑板上的這條線段起個名字?怎么讀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給兩個端點命名,給線段命名,生讀,師板書:讀作:線段ab(或ba)指出有兩種讀法。
強調:讀線段時可以從任意一個端點讀起。
師:請你像老師這樣給你畫的線段命名,同桌之間相互讀一讀。
(5)找線段
師: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條線段,請你找出1條線段,用手指出它的兩個端點,摸出它的長度,與同桌說一說。
同位互動,指2個生匯報。
2、認識射線。
(1)建立射線的數學模型
課件演示手電筒的燈泡發射出一束光線,問:你看到了什么?
師:像手電筒發射出的這樣直直的光線就叫做射線,發射出光線的電燈泡就是它唯一的端點。
(2)畫、讀射線
師:射線有什么特點?怎么畫?怎么讀呢?請你先思考再動手試一試,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師巡視發現問題,讓一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師:剛才你在畫射線時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樣解決?讀射線呢?
引導學生在辯論中明確:·要先畫一個端點,然后沿著任意一個方向畫一條直直的線,指出:由于射線無限長我們只需要畫出線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為了方便讀,要把射線的端點用大寫字母“a”表示,再在射線上任取一個點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兩端,讀作:射線ab,不能讀射線ba,讀射線時要從端點讀起,只有一種讀法。
(3)尋找射線
師:想一想,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物體發出的射線?
引導學生說出:激光、探照燈、紅外線、太陽、燈泡等。
師:別忘了恩澤地球上萬物生靈的太陽發出的光線也是射線。
3、認識直線
(1)建立直線的數學模型
課件演示金箍棒的變長功能,師:現在孫悟空手中的靜止不動的金箍棒是我們今天學的什么線?當金箍棒向兩端直直的無限延伸時呢?就變成了一種新的線――直線。
(2)畫、讀直線
師:直線又有什么特點?怎么畫?怎么讀呢?請你先思考再動手試一試,完成后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師巡視發現問題,讓一個四人小組到黑板上板演。
師:誰有不同的想法?追問:點a、點b是直線的端點嗎?為什么?
引導學生在辯論中明確:·由于直線無限長我們只需要畫出線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為了方便讀,要在直線上任意取兩個點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兩端,讀作:直線ab(或ba),讀直線時從哪一端讀起都可以,有兩種讀法。
(4)找直線
師:實際上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直線,比如當一條筆直的馬路一眼望不到頭向兩端直直的無限延伸時才可以把它近似的看作一條直線。想一想,生活中還有類似的例子嗎?
生舉例如:高壓線、鐵路、高速公路等。
(三) 實踐活動,歸納特征
比較三線的區別與聯系: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三種線,請你認真觀察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說其余同學補充。
指出:看來三種線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課件演示:·直線向兩端無限延伸;·在直線上截取1條線段;·一條線段去掉1個端點向一端無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條射線;·線段、射線也是直線的一部分。
(四) 綜合運用,感知提升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直線、射線、線段3位好朋友,下面讓我們和它們一起來玩玩闖關游戲,好嗎?
第一關:猜謎語,打一線的名稱。
1、有始有終(線段)
2、無始無終(直線)
3、有始無終(射線)
第二關:他們誰說對了?
1、小明說:我畫的線段長4厘米。(對)
2、小紅說:我畫的射線長1米。(錯)
3、小麗說:我畫的直線長2分米。(錯)
第三關:試一試畫直線。
1、過一點畫直線
先任意畫一點,然后過一點畫直線,師帶領學生完成。
體會:過一點,可以畫出無數條直線。
2、過兩點,畫直線。
學生操作體會。
追問:能不能再畫呢?
總結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第四關:你發現了什么?
從老虎山到狐貍洞有許多條道路,哪條路最短?(小結:兩點間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
(五)檢測。判斷題:
(1)直線ab長30cm。( )
(2)線段的一端能無限延長。( )
(3)線段cd長5cm。( )
(4)射線的兩端能無限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