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教學設計(通用17篇)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1
出師表
教學目的
一、背誦全文,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二、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和他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的方針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代的期望與教育的拳拳之心。
三、學習本文融議論、敘述、抒情于一體的寫作方法。
四、了解“表”的一般知識以及“以”的用法。
教學設想
一、古文忠君與愛國是一致的,故對諸葛亮忠于劉氏政權并為之鞠躬盡瘁的思想行為不求全責備。
二、學習本文,難點不在講解而在背誦。老師要鼓勵學生記憶、背誦的熱情,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背誦。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解題、作者、背景、出師表。
二、老師指導閱讀、分段。
三、研讀1、2段。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新課。
二、老師指導閱讀課文(要求讀得富于感情,有層次感),同時畫出生字新詞。
三、聽寫生字新詞,給生字注音。
崩殂 恢弘 妄自菲薄 陟罰臧否 郭攸之費祎 以遺陛下 裨補闕漏 猥自枉屈 夙夜憂嘆 庶竭駑鈍以彰其咎 咨諏善道
四、指導分段。
1 圍繞“出師”思考以下幾點: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后主提了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第三,在說明出師理由之后,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準他出師并表達這次出師伐魏的決心?
2 討論后分段,寫段意。
明確: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段)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段)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研讀第1、2段。
1 結合文中注釋閱讀課文,并補充如下注釋:
疲弊:比喻國家衰弱貧窮。
秋:引申為關鍵時刻。
蓋:語首助詞,可譯為“原來”。
妄自菲薄:指過分看輕自己。
忠諫:忠于皇上的諫言。諫,讀jiàn,臣下規勸皇上,向皇上提意見。 昭:讀zhào,詔示,顯示。
刑:名詞活用為動詞,用刑,受罰。
光:名詞活用為動詞,發揚光大。
臧否: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獎勵懲罰,表揚批評。
恢弘: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擴大發揚。
2 指導分析第1段。弄清第1段中三句話的意思。
(1)提問: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讀第1句)值此存亡危急之秋,內外大臣表現如何?(讀第2句)內外大臣這樣表現的原因?(讀“蓋追”句)內外大臣能如此,作國君的又當如何?(讀第3句)諸葛亮向劉禪提的第一條建議是什么?
板書:開張圣聽(廣開言路)
(2)指導背誦:這三句話語意連貫,互為因果,要順著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3)指導辨析詞的引申義和“以”的連接作用。
①結合上下文,辨析詞義,完成下表。
(“秋”的引申義學生回答可能有困難,教師可提示:民以食為天,秋天是收獲的季節。)
②復習“以”的介詞用法——當“用、把、拿、憑”等意思講,分析“以”作連詞的用法。“開張圣聽”目的是“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以”連接目的,可譯為“用”、“用來”。
妄自菲薄”結果是“以塞忠諫之路”,“以”連接結果,可譯為“以致”。
“以”用作連詞,連接的大多是句子,句與句之間有一種邏輯上的關系,在朗讀時要注意“讀斷”。
(4)指導朗讀。
3 指導分析第2段。
(1)作者在此向劉禪提出的另一條建議是什么?
板書: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賞罰分明
(2)提示背誦:宮中……若有……宜付……以昭……不宜……異法也。
六、布置作業 。
1 默寫1、2段
2 預習3—7段:⑴對照注釋力求會翻譯。⑵思考哪些是議論文字,哪些是敘述文字。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2
作者:張孝純
1.預習指導
激發學生預習興趣:教師吟誦并解釋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贊美諸葛亮及《出師表》的詩句,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管仲)樂(樂毅)蓋有余。”(《武侯書堂》)“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提供預習參考資料:
①《出師表》的時代背景:這篇《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漢后主劉禪建興五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當時劉備已經死了四年(223年),蜀國和吳國的聯盟已經破裂,荊州已經失守,蜀國實際只占有益州,實力本來不厚,再加上連年戰爭,國力更加困乏。于是諸葛亮派人與吳國修好,又親自領兵平定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穩定了后方(即“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國君主曹丕身死、魏國大將司馬懿被貶的機會,抱著“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圖鞏固蜀漢政權、消滅魏國進而統一中國,復興漢室。
②關于“三顧茅廬”及其后二十一年的形勢發展:諸葛亮本來隱居湖北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他在茅廬中向劉備分析國家形勢,提出了一整套富有遠見性的戰略方針,即“聯吳抗曹,跨有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內修政理,北伐中原,統一中國,興復漢室”。形勢的發展一再證實諸葛亮的預見的正確性。公元208年,劉備雖然在湖北中部當陽一帶被曹操的優勢兵力戰敗,但同年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孫權實行聯合抗曹,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兵,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占據荊州。公元214年,劉備、諸葛亮進兵益州,益州牧劉璋投降;219年又向北攻占漢中,實現了諸葛亮的“跨有荊、益”的戰略計劃。形勢的發展對劉備十分有利。但是,由于公元219年孫權發兵攻荊州,而荊州守將關羽不善于應付,荊州失守,關羽被殺,吳蜀聯盟破裂。223年劉備率兵攻吳,又遭慘敗,死于白帝城。諸葛亮的戰略部署遭到嚴重破壞,蜀國陷于困境。
③關于劉備托孤:《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章武(劉備即帝位后的年號)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宮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指劉禪,即阿斗)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勒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也可語譯。)
④關于劉禪:劉備子,小名阿斗。劉備死后他繼任蜀漢皇帝,昏庸無能,由諸葛亮輔政,“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北伐軍中,他逐漸信任宦官,朝政腐敗。公元263年魏軍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舉家遷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由于他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庸碌無能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當做昏庸無能的人的代稱。
⑤古今異義的詞:開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義是開放、擴大)。
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
卑鄙(今義是品質惡劣,古義是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
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
單音詞古今異義的更多:先、崩、弊、誠、義、否(pǐ)、遺(wèi)、愚、闕、慢、雅等。應當注意加以分辨。
“不宜異同”里的“異同”是“復詞偏義”,就是把兩個含義不同而又有關聯的詞用在一起,但只取其中一個詞的含義,這里只取“異”義。現代漢語也有類似情況,如:國家、妻子,但那是偏義復合詞,而在文言中不是復合詞。
(以上材料,可采用多種方式提供。)
針對本文特點進行預習。可引導學生思考本文中出現的一些特殊現象,如:
甲、本文是諸葛亮為北上伐曹而給劉禪上的奏疏。論理應當首先提出興兵北伐的請求,接著說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戰略計劃等內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兩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內容都與北伐無直接關系,而只是對劉禪提出勸告和建議,這是不是文不對題?為什么?(清人林云銘曾提出這一重要問題。)
學生思考這一問題時,可結合課文后“思考”中第一題。
乙、從表面看,諸葛亮的建議都不是從北伐的角度提出的。試分析一下他提出了哪些建議?其中哪條是關鍵性的?你根據什么這樣認為?他提出這些建議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思考這一問題時,可結合課文后“練習”中的第一題。
丙、諸葛亮是在向劉禪提建議,但文中提到“陛下”不過七次,而提到“先帝”卻有十三次之多,這是為什么?
學生思考這一問題時,可結合課文后“練習”中第二題的第2小題。
丁、三顧茅廬、長坂之敗、劉備托孤和五月渡瀘都是已經過去的事,諸葛亮在出師北伐時卻又重新提起,這是為什么?
學生思考這個問題,可以結合課文后“思考”中第二題、“練習”中第二題第3小題。
以上預習活動可占用一課時。教師隨時予以指導。
2.教與學設計
可采用誦讀、問答、討論、評點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課文研讀。
研讀第一段:
(1)問答、討論(示例):
①解釋加點的詞:先帝、崩殂、疲弊、誠、秋、蓋、報之于陛下、妄自菲薄。
②文章一開頭就提出“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用意何在?第一句提出個什么問題?
③“侍衛之臣”、“忠志之士”各指哪些人?第二句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④第三句的作用是什么?與上兩句有何關系?從“宜”與“不宜”兩方面提出有什么好處?
(2)分段評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先:尊稱死去的人,用于長輩和功高德重者。
業:統一中國、復興漢室的大業。崩殂:天子死曰崩,是避免“死”字而用山崩代替;殂字從“歹”(殘骨),從歹的字都與死傷有關。以無限痛惋、追念之情從先帝創業未成起
筆,意在喚起劉禪完成其父未竟事業之志。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疲:人力 疲憊。弊:通敝,指物力困乏。誠:實在、的確。秋:原是以季代年(部分代全體),這里是“時數”。指出客觀形勢危急,以激其發憤圖存之志。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侍衛之臣:指內廷和朝廷的官員。內:宮內和朝內。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忠志之士:指地方和邊疆的將吏,主要指將士。外:指地方、邊疆。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蓋:原來,大概,這里兼有表委婉判斷和對原因的解釋作用。第二個“之”代“殊遇”。指出主觀條件有利及其原因,以促其勵精圖治之行。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先從正面建議,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再從反面告誡。此句以前兩句為基礎,提出第一條建議:廣開言路。從正反兩面提出“宜”與“不宜”,懇切、有力。
第一自然段:在分析主客觀形勢的基礎上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研讀第二段:問答、討論的具體內容,略。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陟:從阜,從步(正反二止),本義是向高處走,引申為提升(官職)。異同:復詞偏義。
提出第二條建議:賞罰公平。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顯示。平明:公正、嚴明。從正面闡明。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偏私:不公正,指偏向袒護一方。內:指宮中,外:指府中。從反面闡明。又一次提出“宜”與“不宜”,具體闡明“陟罰臧否”的做法。用意在于提醒不可偏私宮中。
第二自然段:提出第二條建議──嚴明法紀、賞罰公平。
研讀第三段:問答、討論的具體內容,略。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推薦可靠文臣。愚以為宮中之事,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裨:這里讀bì,本義是做衣服時把短布料接長,引申為補益。闕:通“缺”。愚:謙稱,代第一人稱,這里是作者自稱。語氣肯定,出言負責。
第三自然段:從思想品德著眼,力薦執法賢臣,是實現“開張圣聽”的重要保證之一。
研讀第四段:問答、討論具體內容,略。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向寵:原為劉備的牙門將,公元222年,劉備被吳軍戰敗時,只有向寵軍隊完好無損。推薦可靠武將。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行:音háng,行列。
和睦:這里指協調一致、團結友愛。“優劣得所”照應上文賞罰公平。同樣語氣肯定,出言負責。
第四自然段:從人品才略著眼,力薦治軍良將,是實現“開張圣聽”的又一重要保證。
研讀第五段:問答、討論具體內容,略。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遠:均為形容詞用作動詞。先漢:前漢,也稱西漢。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之所以傾頹也。后漢:即東漢。小人:這里主要指宦官。東漢自光武帝以來多次因信任宦官造成禍害。此句從正反兩方面引證本朝的經驗教訓,有力地證明:興衰的關鍵在于君主是否任人惟賢,從而提出第三條建議:親賢遠佞。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痛恨:感到痛心和遺憾。于:對,介詞。桓帝寵信外戚梁翼,后又寵信宦官單超等;靈帝重用宦官曹節、張讓等。他們都捕殺正直人士,動輒株連千百人,政治嚴重腐敗,導致黃巾起義,終至使漢朝滅亡。再稱先帝,動之以情。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隆:興盛。計日可待:能預算日期,安心等待,指為期不遠,也說“指日可待”。進一步推薦賢能,并強調“親賢臣”的積極效果。
第五自然段:上承三、四兩段,引用本朝歷史正反兩方面經驗,提醒劉禪勿蹈桓、靈覆轍,提出親賢遠佞的建議。
以上五段為第一部分:分析形勢,提出建議。
研讀第六段:問答、討論的具體內容,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躬:親身。茍全:姑且保全。聞:出名;達:做官。諸侯:指當時割據一方的各軍閥。開始追述自身經歷。先寫出山前的情況:身份、職業、志趣及隱居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因。猥自枉屈,枉屈:委屈、屈就、俯就。枉本義是彎曲,引申表示受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顧:看望,探訪。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由是:因此。感激:感動而奮發起來。遂許先帝以驅馳。許:答應。以:介詞,把、將、拿。此句與“咨臣以當世事”句之法相同。再寫出山原因:感三顧之恩。后值傾覆,傾覆:倒塌、覆滅,這里指大敗。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指公元208年劉備在長坂被曹操戰敗后,接受諸葛亮的建議,派諸葛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一事。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爾來:那時以來。爾,指示是指207年劉備三顧茅廬的時間。又寫出山后與先帝患難與共,一經以身相許,歷久不改初衷。
第六自然段:緊承上文“親賢臣”,回顧先帝三顧之恩,表明自己受恩感激,忠貞不渝。
研讀第七段:問答、討論具體內容,略。
先帝知臣謹慎,謹:認真;慎:慎重。
“諸葛一生惟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指統一中國,興復漢室。(不是指一般的國家大事。)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這兩處“大事”是一致的。由上文談輔佐先帝開創基業,進而談接受托孤重任──輔佐劉禪,興復漢室,為后文請命北伐張本。由上文提出勸諫到轉入請命北伐,從此句開始。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效:有成效,有實際效果。以傷先帝之明,傷:損害。明:知人善任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指公元225年,平定孟獲等南方叛亂,以穩定蜀國后方,免除北伐的后顧之憂。這是諸葛亮“南抗蠻越”的戰略思想的具體實踐。寫受命以來念念不忘先帝托付的大事,時時擔心不能完成先帝交付的重任,以及為完成大事和重任所采取的一項戰略行動──平定南方。此句實際是寫為北伐做準備。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甲:軍從和軍事裝備。《三國志》本傳載:諸葛亮平定南方后,“軍資所出,國以富強”,在兩年中“乃治戎講武,以侯大舉”。當獎率三軍,獎率:獎勵、率領;三軍:軍隊的統稱。北定中原,中原:指曹魏占據的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庶竭駑鈍,庶:音shù,是表示希望或可能的副詞。竭:用盡。攘除奸兇,奸:奸邪,指不忠于國家或君主。兇:兇惡。這里“奸兇”是奸邪兇惡的敵人的意思,指曹魏方面。興復漢室,還于舊都。舊都:指西漢曾分別建都的長安和洛陽。“還于舊都”的主語是朝廷。根據北伐的主客觀條件已經成熟,正式提出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申請。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所以:用來(介賓倒置)。職分:職責、本分。歸結上文,申述出兵伐魏是先帝托孤時交付的重任,責無旁貸,也理應準允。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進、盡:都是動詞,前者表示知無不言,后者表示言無不盡。則攸之、、允之任也。此句上應第三自然段“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下啟下段“若無興德之言……”。出征、留守,兩面都照顧到。安排周密。
第七自然段:從實現先帝托付的重任的高度,根據主客觀業已成熟的條件,提出北伐之請。
研讀第八段:問答、討論具體內容,略。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兩“效”:前者是效果,可譯成任務;后者是見效果、取得效果。提出希望一。措辭委婉,態度堅決。若無興德之言,興德:使先主的圣德得到發揚、更加盛大。則責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提出希望二。照應上文亦宜自謀,自謀:為自身設想。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指出希望三。與上文“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親賢臣”、“悉以咨之”相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等語。臣不勝受恩感激。表明期望之深之切。
第八自然段:分三層提出愿望,收束全篇議論。
研讀第九段:問答、討論具體內容,略。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臨:面對著。涕:淚。零:落。不知所言。
第九自然段:本是寫奏章的套語,但由于全文情真意切,寥寥十二字表達出臨行前百感交集、無限戀念之情。
以上四段為第二部分:回顧經歷,表明對蜀漢的忠貞和請命北伐、興復漢室的決心。
(3)總評:
①討論“預習指導”
題甲參考答案:這絕不是文不對題,而是因為諸葛亮此次上表雖然是為了請命出征,但主要意圖卻在于勸諫劉禪“內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關的建議。根據史料,我們知道,劉禪一貫平庸無能,朝政事無巨細,都由諸葛亮負責處理。此次諸葛亮出師北伐,勢難匡誤救失,對國內政局是很憂慮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議并薦人自代。這正是針對蜀國當時朝廷形勢而定的。
題乙參考答案:諸葛亮在表中提出三條建議:廣開言路;賞罰公平;親賢遠佞。其中第三條是關鍵性的。因為如果做到了“親賢臣,遠小人”,那么廣開言路、賞罰公平也就容易做到;反之,則前兩條建議也就無法實現。這是諸葛亮從歷史中總結出來的維護封建政權的寶貴經驗。正因如此,諸葛亮對第三條建議在第三、四、五、六、七、八各段中不僅結合正反兩方面的歷史實例和本人經歷加以說明,而且推薦賢臣良將并明確職分,反復陳述,不厭其煩。全文也以“開張圣聽”起,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收。從表面看來,這些建議確實都不是從出師北伐的角度提出的,與北伐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內修政理”是早在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總戰略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在重新提出,目的正在于為北伐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使北伐無后顧之憂,所以關系是十分密切的。
題丙參考答案:表中十三次提到先帝,大體可分為四種情況:
論天下形勢,則強調先帝中道崩殂(不利)
追先帝之殊遇(有利)
論親賢遠佞,則強調先帝簡拔
先帝稱“能”
先帝嘆息痛恨
表本人心志,則強調先帝之顧
許先帝以驅馳
先帝之托
先帝之明
報先帝
告先帝之靈
對劉禪告誡,則強調光先帝遺德
深追先帝遺詔
不難看出,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為依據,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說出,既不失人臣之禮,更無教訓人主之嫌,使劉禪聽了,忠言而不逆耳(即所謂“直而不肆”),十分得體;同時也表明他本人處處念及先帝之遺德、遺訓,時時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跡,又容易以情打動劉禪。文中雖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處(即:“誠宜開張圣聽”之前、“宣付有司”之前、兩次“悉以咨之”之前、“則責攸之”之前),實際共十一處,或表忠誠,或表心愿,或提具體建議,表明諸葛亮處處為劉禪著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無動于衷了。總之,“受恩感激”“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
題丁參考答案:諸葛亮在表中重提三顧茅廬、長坂之敗、臨崩托孤、五月渡瀘等往事,并非一般的憶舊。諸葛亮在這里追述自己追隨先帝艱難創業、忘身憂國不避辛勞的歷史,固然有以自己的一片忠貞激勵劉禪的用意,但主要的還是為北伐中原請命,因為這樣寫能夠更親切感人地表明:北伐中原是先帝托付的大事,也是諸葛亮本人“追先帝之殊遇,而欲報之于陛下”(或“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決心和行動。這一點很容易被忽視;而忽視了這一點,就看不出文章后半部主要是請命北伐,而誤以為只在第七、八兩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此表也就不大像“出師”表了。
②總觀全文,作者以托孤老臣的身份,規勸劉禪廣開言路、執法公平、親賢遠佞,向他力薦賢臣良將以修明政治,并在此基礎上以“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的一片忠誠,從完成先帝臨崩托付重任的高度,提出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懇切要求。這就是《出師表》的主題思想。但作者表達這一主題思想時,既曉以理(主要在前半),又動以情(主要在后半),情深詞切,語重心長,句句從肺腑中流出。
但應當指出,諸葛亮忠于劉備父子的思想,是他的封建正統思想的表現。這就是本文局限性所在。但這是具體歷史條件使然,我們不應苛求于古人。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學習本文議論、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⑴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⑵積累一些文言實同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2、難點:
⑴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愿望。
⑵理解并學習本文議論、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崩殂(cuí)疲弊(bì)陛下(bì)妄自菲薄(fěibó)恢弘(hóng)以塞(sè)駑鈍(nú)裨補闕漏(bìquē)陟罰(zhì)臧否(zāngpǐ)郭攸之(yōu)行陣和睦(háng)費祎(yī)長史(zhāng)猥自(wěi)夙夜憂嘆(sù)咨諏(zōu)以遺陛下(wèi)以彰其咎(jiū)斟酌(zhēn zhuó)
2、查字典,參照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是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躬耕隴畝,隱居隆中,刻苦攻讀史書,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劉備三顧茅廬后,諸葛亮為其真情所動,出山輔助劉備,聯吳抗曹,敗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死后,他受遺詔輔助后主劉禪。
2、關于“表”: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于向君王陳說作者的請求和愿望。諸葛亮這篇表文寫于蜀漢建興(后主劉禪年號)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猇亭(現在湖北宜都)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寫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劉禪任用賢臣,采納忠言,賞罰分明,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戰略后方,以實現先帝的‘叫匕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宏大理想。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語音正確,節奏分明,語氣流暢,感情充沛。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勞,物力缺乏。
誠:實在,確實。
秋:這里是“時”的意思。
蓋:發語詞,有“因為是”“原來是”的意思。
殊遇:特別厚待。
遺德:遺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過分地看輕自己。
3、請學生翻譯第2段:
一體:指國家的官員。
為忠善者:盡忠做好事的人。
昭:顯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嚴明的治理。
4、請學生翻譯第3段:
良實:善良的人,誠實的人。形容詞用作名詞。
是以:以是,因此。
愚:古時自稱,我。
廣益:更多的益處、成效。
5、請學生翻譯第4段:
曉暢:通曉,精通。
行陣:隊伍,指軍隊。
優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詞用作名詞。
6、請學生翻譯第5段:
親:親近。形容詞用作動詞。
遠:疏遠。形容詞用作動詞。
所以:表示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原因,可譯為“…的原因”。
興隆:興旺發達。
傾頹:傾覆衰敗。
未嘗:沒有一次。
痛恨:痛心遺憾。
計日而待:計算著時間而到來。指為期不遠。
7、請學生翻譯第6段。
躬:親自。
茍全:茍且保全。
聞達:聞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動、激動。
驅馳:快跑,喻奔走效勞。
有:通“又”,表余數。
8、請學生翻譯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辦到。
三軍:指全軍。
庶:差不多。
職分:職責。
9、請學生翻譯第8~9段。
效:重任。
不效:不能實現。
興德:發揚美德。
察納:觀察采納。
不勝:不盡。
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讀課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痛恨:
古義:痛心遺憾。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今義:非常恨。
布衣:
古義:貧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義:布的衣服。
卑鄙:
古義: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義:(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感激:
古義:感動,激動。由是感激。
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對他產生好感。
2、一詞多義:
效: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實現、完成不效則治臣之罪。
感激:
感動,激動由是感激。
感謝。臣不勝受恩感激。
3、詞性活用:
光:名詞用為動詞發揚光大以光先帝遺德。
恢弘:形容詞用為動詞發揚擴大恢弘志士之氣。
良實:形容詞用為名詞善良誠實的人。此皆良實。
優劣:形容詞用為名詞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優劣得所。
親:形容詞用為動詞親近親賢臣。
遠:形容詞用為動詞疏遠遠小人。
奸兇:形容詞用為名詞奸邪兇頑的人攘除奸兇。
慢:形容詞用為動詞怠慢則責攸之。諱、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闕通缺,缺點稗補闕漏。
有通又,表余數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虛詞:
以:
介詞,把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詞,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連詞,表目的來,用來以光先帝遺德。
連詞,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連詞,表時間以受命以來。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給下列多音多義字注音或組詞
1、薄:
(妄自菲薄)
2、塞:
(以塞忠諫之路)
3、行:
(行陣)(性行淑均)
4、否:
(陟罰臧否)
5、遺:
(以遺陛下)
二、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1、益州疲弊。2、蓋追先帝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氣。
4、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
6、由是感激。
三、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1、庶竭駕鈍,攘除奸兇。
2、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朗誦課文,熟讀成誦。
2、思考課后練習,對課文內容和寫作特色質疑。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翻譯了課文,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深入探究課文主要內容和主要寫作特色。
三、正課
1、朗誦課文,盡量背誦。
2、提問:文章開句就提到“先帝”劉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因為蜀國是先帝創下的基業,是“北定中原”“恢復漢
室”的根據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實現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擔子之沉重。同時警示后主要奮發有為,繼承先輩遺志。為后文提出建議定下基調。
3、提問:
第1段分析天下大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分析形勢不利的客觀條件,指出目前正是決定存亡的
關鍵時刻,希望劉禪“居安思危”。
4、提問:第1段提到“侍衛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這是蜀國“人和”的主觀條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客觀條件雖然堪憂,主觀努力尚且可為。在這樣的形象下,做為蜀國的國君應當如何做,文章開頭從三個方面使后主認識到應當有所為。
5、提問:諸葛亮在文中向劉禪提出了哪些建議?
討論并歸納:提出了三條建議。
⑴廣開言路。“誠宜開張圣聽”;
⑵嚴明賞罰。“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⑶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
6、提問:提出這三條建議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⑴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⑵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⑶希望后主能“親賢臣,遠小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國家
“興隆”
總之,作者希望蜀國能夠有一個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強大
穩定的后方。
7、提問: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討論并歸納:
作者自敘本志,說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無意于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敘述先帝“三顧茅廬”之恩,稱贊先帝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也表達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敘述跟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說明了創業的艱難,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以陳情的方式為“出師”作鋪墊。
作者自敘本志,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師伐魏,“北定中
原”,正是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以報答先帝。
8、提問:第七段追憶“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說明“出師”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這是他
“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問;出師之前作者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討論并歸納;“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七擒孟獲”安撫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戰備。
10、提問:出師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駕鈍,攘除奸兇,興復漢
室,還于舊都”。
11、提問:作者出師后的國內政事如何安排?推賢了哪些賢臣?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⑴宮中:推薦良實,志慮忠純的郭攸之、費祎、董允等。
⑵營中:推薦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將軍向寵。
⑶其他:推薦貞良死節之臣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顧之憂,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2、提問:作者如何表達了出師的決心?
討論并歸納:
⑴以出師為己任。“此臣報先帝面忠陛下之職分也”;
⑵定下軍名狀。“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可聯系北伐失敗,自貶三等,去丞相號,說明此絕非虛語)
13、提問:作者對他所推薦的賢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討論并歸納:
⑴對賢臣:“斟酌損益,進盡忠言”,要有“興德之言”。
⑵書后主:“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
詔”。
14、提問:從全文來看,諸葛亮向劉撣提出的三條建議,他反復強調的是哪一條?
討論并歸納:作者反復陳說的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其余兩條雖然說的是方針、政策,也都與此有關。因為劉禪是個昏庸之君,(可聯系“樂不思蜀”,親信宦官黃皓等事例)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可能貫徹執行。而親賢尤為遠佞之本,所以文章開頭說“開張圣聽”,實際上就是要聽取賢臣的意見,萬不可“塞忠諫之路”,中間列舉賢臣姓名,要劉禪“親之信之”,結尾更勸說劉禪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也是親賢的意思。
15、提問:本文在寫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討論并歸納:“表以陳情”,意思是表的敘事和議論都帶有抒情的色
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議,在談論形勢、方針、政策和歷史經驗教訓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繼承先帝的遺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第二部分寓情于敘,字字句句都蘊含著作者對先帝的知遇之思和無限感激之情,也表達了作者盡心竭力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最后,諸葛亮以“討賊興復之效”自許,并且說“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靈”,更是情詞懇切,催人淚下,集中表現了他感恩圖報的心情。
四、小結
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五、作業
1、完成課后作業。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文后的問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存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顧臣與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鳳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波滬,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雄,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此臣報先帝而忘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神九之任也。
1、選出于“故五月渡滬”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項
a、桓侯故使人問之
b、而兩狼之并趨如故
c、既克,公問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
2、選出加點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項。
a、先帝不以臣卑鄙
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c、遂許先帝以驅馳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3、上文中‘由是感激”的“是”是指代是什么?請用現代漢語翻譯這句話。
答:<u></u>。
4、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師”的戰略目標是
a、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b、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庶竭努鈍,攘除奸雄,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d、此臣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附譯文】
先帝創建統一全國的大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裂成三國,我們蜀國貧困衰弱,這真正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頭啊。可是,侍衛大臣們在宮廷里毫不懈怠,忠誠的將土們在邊境上奮不顧身,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來報答。
(陛下)實在應該廣泛的聽取意見,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抱負的人們的志氣,而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向您竭誠進諫的道路。
宮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提升\懲罰、表揚、批評,(標準)不應當有差別。如果有做壞事j犯律令以及盡忠辦好事的人,應當交給各主管部門決定對他們的懲罰和獎賞,來顯示陛下公平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宮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偉、董允等人,都善良誠實,志向和心思都忠貞純正,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使用人我以為宮中的事情,不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后實行,就一定能夠補救缺點,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將軍向寵,性情善良,做事公正,對軍事精通熟練,從前試用他的時候,先帝曾稱贊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可以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部隊團結一心,把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當。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間,每逢跟我談論這些,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正直、有才干而且能以死報國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朝的興隆就為期不遠了。
我本來是平民,親自在南陽耕田,只想在亂世中保全自己,不謀求在諸侯那里揚名做官。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茅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代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嚴重挫折,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到現在,已經有21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滬水,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讓我能用盡自己平庸的才智,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恢復漢家的基業,回到舊日的都城。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于權衡事情的得失利弊,毫無保留的向您提出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責任了。希望陛下責成我實現討伐曹魏、復興漢朝的大業,如果不能實現就冶我的罪,來稟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美德的建議,就應當責備郭攸之、費襪、董允等人的怠慢,指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親自多加考慮,(向他們)詢問治國的正確道理,認識、采納正確的意拗深切的追念先帝的遺命。(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現在我就要遠離陛下,面對著這篇表章,我涕淚交流,不知說了些
什么。
【參考答案】
一、給下列多音多義字注音或組詞
1、bóbáo(薄紙)
2、sèsāi(堵塞)
3、hángxíng
4、pǐfǒu(是否)
5、wèiyì(遺失)
二、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1、貧困衰弱。
2、特殊待遇。
3,發揚光大。
4、痛心遺憾。
5、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6、感動激動。
三、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1、希望竭盡我平庸的才智,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
2、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的關頭奉命出使。
3、現在天下分裂成三國,我們蜀國貧困衰弱,這真正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頭啊。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1、d、
2、d
3、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茅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今的大事。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一、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愿望和親賢臣、遠奸佞,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等進步主張,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學習本文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的寫法以及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三、了解“表”的有關知識,掌握形容詞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學設想
一、介紹背景和疏通文義結合起來,突破重點詞句,然后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領會內容大意。
二、采用“讀讀,講講,議議”的教學方式,在讀、講、議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藝術特色。
三、課文的重點是第一部分,在講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練習法進行教學,第三部分讓學生自讀背誦。
課時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杰作。(板書)
二、教師范讀全文(最好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
三、解題。
1 什么叫“表”?這種文體有什么特點?
明確: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稱“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動之以情”。《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向劉禪(劉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寫《出師表》的?
明確:實現國家統一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遺志,在戰略后方日益鞏固的情況下決定出師伐魏。但劉后主卻昏庸無能,聽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顧之憂。諸葛亮在出師前寫下這篇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四、分析結構,歸納段落。
關于本文的結構,教師要引導學生著眼于“出師”二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作者對出師后國內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說明出師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弄清楚了,全文的脈絡也就清晰地顯示出來。
明確:可將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向后主提出懇切的期望,總結全文。
五、講讀第1段。
1 學生對照注釋,自讀第1段。教師補充注釋。
疲弊:疲弱困乏。 誠:的確、確實。
危急存亡:形勢危機,決定存亡。 宜:應該。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職守。侍衛之臣:陪侍、保衛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將士。志,士心。 忘身:奮不顧身。蓋:副詞,原來,表示解釋原因。 追:追念。 報:報答。
圣:古時臣下對帝王的尊稱。 恢宏:使志士之氣發揚光大。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 諫:臣下給皇帝提意見。
2 學生講述大意。
3 討論問題:
(1)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為什么說“益州疲弊”?
明確:說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是聯吳抗曹。但吳國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戰役(即《三國演義》)中講的“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八百里”故事)奪走了荊州全部地區,益州的豪強和南方的夷族統治者也乘機發動叛亂。這時,魏已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即黃河流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占有明顯的優勢;吳控制長江中下游,經濟力量也比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處于不利地位。所以說“益州疲弊”。
(2)諸葛亮為什么向后主提出“開張圣聽”?
明確:一為發揚光大先帝遺德,激勵振奮忠心為國的臣下士氣;二為避免阻塞“忠諫之路”。“以光先帝遺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譯成“來”;“咨臣以當世之事”的“以”表憑借,可譯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層次。
板書:
六、布置作業。
1 熟讀、背誦第1段。
2 預習2—5段。
課后記:
第二課時
一、檢查第1段背誦情況。
二、講讀第2段。
1 指定學生講述這一段的大意,并點撥下列詞語:
宮中:借指皇帝宮廷里的官員。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員。
陟罰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罰,懲罰;臧,善;否,惡。臧、否用作動詞。合起來即罰臧否,獎善懲惡。 異同:偏義詞,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顯示。形容詞(明顯)活用為動詞。
2 分析這一段的結構層次。
板書:
三、講讀第3—5段。
1 齊讀后指名學生講述大意。
2 教師重點點撥有關詞句:
此皆良實:良,善良;實,誠實。這里指善良、誠實的人。形容詞作動詞。 以遺陛下:以之遺陛下,省略句。
裨補闕漏:裨、補,同義詞,補助、彌補。闕漏,缺點和疏漏之處。闕,同“缺”。 有所廣益:廣和益都是形容詞作動詞,擴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詢問。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來問他們。所:處所。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就是西漢興旺發達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傾頹:衰敗,垮臺。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遺憾。這里包含著必須吸取前代皇帝“親小人,遠賢臣”的反面教訓。作者不便提及劉禪的“親小人”,因而稱引先帝,以先帝的“嘆息痛恨”來引起劉禪深思。
3 分析這三段的結構層次。
板書:
四、討論問題。
諸葛亮寫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確: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親賢臣,遠小人”。其理由是:(1)“開張圣聽”“嚴明賞罰”是對劉禪“親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為劉禪創造了“親賢臣”的條件,強調親賢遠佞是關系到國家存亡的大事;(3)親賢遠佞思想是貫穿全篇的。結尾部分,要劉禪聽取賢臣的“興德之言”。
五、布置作業。
1、熟讀2—5段。
2、預習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課后記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指名背誦第5段。
二、自讀第6段,完成下面的練習。
1 選擇題。
(1)“卑鄙”的意思是( )
A (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B 見識淺陋。
C 地位低下。
D 低微而鄙俗。
(2)“爾來”的意思是( )
A 從那時以來 B 你來 C 算來 D 從來
(3)下列句中“顧”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
A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B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C 將軍宜往駕顧之
D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一兒以日初時遠,而日中時近也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今以蔣氏觀之
E 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
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聞達于諸侯”這句話的意思是( )
A 不謀求聽到關于諸侯的事情
B 不謀求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C 不謀求讓人知道我到諸侯那里去了
D 不想與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許先帝以驅馳”全句的意思是( )
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 追術當年三顧之遇,表明忠于蜀漢的歷史原因
C 先帝恩寵備至,自己感恩戴德
D 贊揚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評后主不器重自己
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
3 將“咨”字組成一個雙音合成詞,將“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縮為一個成語。
合成詞: 成語:
4 翻譯“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參考答案:
1 (1)D (2)A (3)A、C (4)A、F (5)B (6)B 2 又 3 咨詢 三顧茅廬 4 (略)
三、指名學生說說第7段的大意。教師重點講解有關詞句:
以傷先帝之明:以致損傷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讓我能用盡自己平庸的才智,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庶,差不多。
四、討論問題。
1 北伐中原的條件是什么?
明確: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 “受命以來……深入不毛”這一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明確:這句話概括了作者“受命以來”的心情和行動,說明他時刻以“報先帝”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顧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準備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結構層次。
板書:
六、布置作業。
背誦第三部分,預習第四部分。
課后記:
第四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讀8、9段。
1 學生朗讀這兩段課文,并指名講述大意。
2 教師重點點撥:
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以,表示目的,譯為“來”。
3 分析結構層次。
板書:
三、歸納中心思想。
明確:本文以懇切的言辭勸告劉禪認識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從而完成“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大業。
四、歸納寫作特點。
1 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
第一部分寓情于議,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談各方面的責任,也表達了完成先帝遺愿的決心。具體說來有三方面特點。
(1)反復提及劉備的遺言、“遺德”、“遺詔”,在文章的重要關節無不提及“先帝”,處處從先帝說起,時時提先帝遺訓。全文僅600多字,竟先后13處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勵劉禪“光先帝之遺德”,“深追先帝遺詔”,以完成先帝未竟大業。
(2)常從自身的經歷、體驗和感情談起,以自己忘身憂國的一腔忠貞來作為對后主的激勵。
(3)處處從“陛下”的帝業、威望、聲譽著想。
由于上面三個特點,使本文達到了“忠言不逆耳,辭切見情深”的藝術效果,使劉禪再昏庸糊涂也當欣然聽取,甘愿采納。
2 語言樸素無華,字斟句酌。
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是:
(1)與受表者的對象有關。劉禪本人的年齡識見,文化素養,決定了該文語詞樸實,叮嚀周備。
(2)寫表與受表者之間特殊關系,決定了該表委婉、懇切、字勘句酌的特點。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長輩,劉備臨終時云“以父事之”。
陸游云:“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
五、布置作業。
1 歸納《出師表》的合成詞。
參考答案:
同義合成詞:
志慮、闕漏、行陣、兵甲、駑鈍、奸兇(名詞)崩殂、開張、引喻、簡拔、裨補、曉暢、嘆息痛恨、聞達、枉屈、感激、驅馳、傾覆、托付、獎帥、攘除、興復、斟酌、進盡、咨諏、察納(動詞)恢宏、菲薄(由形容詞組成、用作動詞)疲敝、危急、平明、廣益、淑均、和睦、興隆、傾頹、貞良、卑鄙、危難、謹慎(形容詞)
反義合成詞:陟罰臧否、刑賞、優劣、損益、存亡
2 找出偏義詞。(異同,即“不同”)
3 填表(括號中為答案)
4 背誦全文。
課后記:
附:《出師表》難句例解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劉盼遂先生《中國文法復詞偏義例續舉》說“存亡”偏于“亡”義。因此有人認為“存亡”是偏義復詞,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說這類偏義復詞是出于修辭的需要。我們以為這里的“存亡”是一對反義詞,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時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義詞語復用,從而產生修辭上的強調。如果“存亡”只有“亡”義,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為用就說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義,那么下文的親賢臣,遠小人”等一系列建議就無從解釋。文言并列中具有選擇關系的詞兒之間不用“或”字。又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列傳》)“愚智”是“愚”或“智”,“賢不肖”是“賢”或“不肖”。有時候選擇關系里的兩個詞兒之間用“與”字連接,例如:“遇與不遇,命也。”(《后漢書·傅燮傳》)因此“存”和“亡”之間也能加上“與”字;這只是從語法角度說,修辭上卻是不能加的。“秋”,《說文》:“禾穀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為收獲期,引申為關鍵的時刻。一說,“秋,愁也。”(《廣雅·釋詁》)《春秋繁露·陽尊陰卑》:“秋之為言猶湫湫也,湫湫者,憂悲之狀也。”歐陽修《秋聲賦》:“悲哉,此秋聲也。”
譯文: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關鍵時刻啊。(或: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擔憂的艱難時刻啊。)
引喻失義
“引喻”實在是兩個詞,同義并列。“引”的本義是“開弓”,引申為“疏證”,亦即援引事實加以證明。《爾雅序疏》:“事有隱奧滯泥者,則援引經據以證成之。”“喻”是曉喻,開導,熟語有“家喻戶曉”。
譯文:稱引比喻失去時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達的街衢,引申為“所作所為”。《商君書·更法》有“疑行無成”。而且,這句里有“合敘”(參閱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內容上的交錯。“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譯文:性情善良,行為公正。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茍”,可以作“姑且”講,《廣雅·釋詁》:“茍,且也。”或作“只”講,揚雄《法言》:“非茍知之。”或作“誠”講,《論語·里仁》:“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又,《廣雅·釋詁》同。三說可以共解本句。“聞”,本義是“知聲”,《大學》有“聽而不聞”。這里是被動式,亦即被聞,高誘注《淮南子·主術訓》:“‘聞’猶‘達’也。”實在也是“被聞”的意思。“聞”與“達”是兩種不同的境界,先“聞(名)”而后“達”;《論語·顏淵》有一段警辟的對話可以幫助我們辨識“聞”與“達”:“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譯文:只希望亂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諸侯里聞名,飛黃騰達。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為,認為。“卑鄙”,同義的并列結構的復合詞,這里是中性詞。現代漢語里“卑鄙”是貶義詞了。語言愈發達,詞兒所含褒貶義就愈多,中性詞就愈少,這是語言發展的內部規律。“猥”,《說文》:“犬吠聲也”。王筠《說文句讀》:“《廣韻》:‘猥,鄙也。’別義。”李密《陳情表》:“猥以微賤,當侍東宮。”“猥”就是“鄙”,自謙之詞,相當于現在所說的“鄙人”。“猥自枉屈”,劉備自鄙趨訪,當是“自我卑下,枉駕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詞增加使動用法。或說:“猥,頓也。”《廣雅·釋言》王念孫疏證:“‘頓’猶‘突’也。”馬融《長笛賦》:“山水猥至。”“猥”,突然。
譯文:先帝并不認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聞,卻讓自己降低身分,枉駕相顧。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讀開口呼;“苗”今讀齊齒呼,是來自開口呼,古音中隨處可見。又,《說苑·修文》引《春秋傳》:“苗者,毛也。”《周禮·地官·載師》:“凡宅有不毛者有里布。”鄭玄注引鄭司農曰:“宅不毛者,謂不樹桑麻也。”即連生長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沒有。又,《莊子·逍遙游》:“窮發之北有冥海者。”《經典釋文·莊子音義》李注:“發,猶毛也。”司馬注:“北極之下無毛之地也。”“窮發”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谷的地方,并非一定不生長草木。一說“不毛”就是現在緬甸北部離開我國國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當地少數民族至今還供有諸葛亮像。
譯文:深入到連桑麻也不能生長的地方。
不效則治臣之罪
有人注“效”為“生效”、“成功”,欠妥。“效”當是“盡力”,《漢書·韓信傳》:“顧效愚忠。”《韓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謂明劫。”“不效”,不盡力,上文有“恐托付不效”。
譯文:不盡力,就處治臣仆的罪。
察納雅言
一些注家都注“雅言”為“正言”。此說不誤。但“雅言”為什么會是“正言”?“雅”,本來是“烏雅”,鳥名,跟“正”沒有聯系,這里是“夏”的借字。“夏”,《說文》:“中國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義為大也。”《方言》:“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由“中國之人”又轉移為“正”為“中”。因此“雅”有“大”、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紐“魚”部,“夏”在“曉”紐“魚”部,“疑”、“曉”旁紐雙聲,參見黃焯《古今聲類通轉表》。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夏夏猶衙衙吾吾雅雅也。”《荀子·儒效》“居夏而夏”,又《榮辱》“君子安雅”,“夏”就是“雅”。“雅言”就是“大(可貴的)言”、“正言”、“中(適當的)言”。又,《荀子·儒效》:“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雅儒”就是“正派的的儒生”。
譯文:審察并且采納正確的言論。
庶竭弩鈍
“庶”,有的注家說是“庶幾”,不確。《經傳釋詞》引《爾雅·釋言》:“庶,幸也。”郝懿行《義疏》:“‘庶’又為‘幸’者,猶‘覬’也。”吳昌瑩《經詞衍釋》:“‘庶無悔罪’言‘幸無’也,‘庶見素冠兮’言‘幸見’也。”“覬”音義同“希”同“幸”。肖統《講席將畢賦三十韻詩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撲。”“希”、“庶”是“互文”。為什么“庶”作“希”、作“幸”講?這是假借,今吳語區常州一帶“豬”讀jū,“書”讀xū,“儲”讀qǔ。“庶”在“書(審三)”紐“魚”部,“希”在“曉”紐“微”部;“幸”在“匣”紐“耕”部。黃焯《古今聲類通轉表》指出“審三跟曉、匣相通”。“魚”、“陽”對轉,“耕”、“陽”旁轉。王力《同源字典》:“‘魚’,‘元’通轉,‘微’、‘元’旁對轉。”王、黃二位先生書中都有很多實例。
譯文:希望使我盡點兒笨力。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5
出師表
教學目的
一、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愿望和親賢臣、遠奸佞,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等進步主張,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學習本文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的寫法以及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三、了解“表”的有關知識,掌握形容詞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學設想
一、介紹背景和疏通文義結合起來,突破重點詞句,然后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領會內容大意。
二、采用“讀讀,講講,議議”的教學方式,在讀、講、議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藝術特色。
三、課文的重點是第一部分,在講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練習法進行教學,第三部分讓學生自讀背誦。
課時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杰作。(板書)
二、教師范讀全文(最好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
三、解題。
1 什么叫“表”?這種文體有什么特點?
明確: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稱“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動之以情”。《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向劉禪(劉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寫《出師表》的?
明確:實現國家統一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遺志,在戰略后方日益鞏固的情況下決定出師伐魏。但劉后主卻昏庸無能,聽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顧之憂。諸葛亮在出師前寫下這篇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四、分析結構,歸納段落。
關于本文的結構,教師要引導學生著眼于“出師”二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作者對出師后國內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說明出師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弄清楚了,全文的脈絡也就清晰地顯示出來。
明確:可將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向后主提出懇切的期望,總結全文。
五、講讀第1段。
1 學生對照注釋,自讀第1段。教師補充注釋。
疲弊:疲弱困乏。 誠:的確、確實。
危急存亡:形勢危機,決定存亡。 宜:應該。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職守。侍衛之臣:陪侍、保衛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將士。志,士心。 忘身:奮不顧身。蓋:副詞,原來,表示解釋原因。 追:追念。 報:報答。
圣:古時臣下對帝王的尊稱。 恢宏:使志士之氣發揚光大。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 諫:臣下給皇帝提意見。
2 學生講述大意。
3 討論問題:
(1)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為什么說“益州疲弊”?
明確:說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是聯吳抗曹。但吳國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戰役(即《三國演義》)中講的“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八百里”故事)奪走了荊州全部地區,益州的豪強和南方的夷族統治者也乘機發動叛亂。這時,魏已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即黃河流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占有明顯的優勢;吳控制長江中下游,經濟力量也比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處于不利地位。所以說“益州疲弊”。
(2)諸葛亮為什么向后主提出“開張圣聽”?
明確:一為發揚光大先帝遺德,激勵振奮忠心為國的臣下士氣;二為避免阻塞“忠諫之路”。“以光先帝遺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譯成“來”;“咨臣以當世之事”的“以”表憑借,可譯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層次。
板書:
六、布置作業 。
1 熟讀、背誦第1段。
2 預習2—5段。
課后記:
第二課時
一、檢查第1段背誦情況。
二、講讀第2段。
1 指定學生講述這一段的大意,并點撥下列詞語:
宮中:借指皇帝宮廷里的官員。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員。
陟罰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罰,懲罰;臧,善;否,惡。臧、否用作動詞。合起來即罰臧否,獎善懲惡。 異同:偏義詞,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顯示。形容詞(明顯)活用為動詞。
2 分析這一段的結構層次。
板書:
三、講讀第3—5段。
1 齊讀后指名學生講述大意。
2 教師重點點撥有關詞句:
此皆良實:良,善良;實,誠實。這里指善良、誠實的人。形容詞作動詞。 以遺陛下:以之遺陛下,省略句。
裨補闕漏:裨、補,同義詞,補助、彌補。闕漏,缺點和疏漏之處。闕,同“缺”。 有所廣益:廣和益都是形容詞作動詞,擴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詢問。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來問他們。所:處所。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就是西漢興旺發達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傾頹:衰敗,垮臺。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遺憾。這里包含著必須吸取前代皇帝“親小人,遠賢臣”的反面教訓。作者不便提及劉禪的“親小人”,因而稱引先帝,以先帝的“嘆息痛恨”來引起劉禪深思。
3 分析這三段的結構層次。
板書:
四、討論問題。
諸葛亮寫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確: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親賢臣,遠小人”。其理由是:(1)“開張圣聽”“嚴明賞罰”是對劉禪“親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為劉禪創造了“親賢臣”的條件,強調親賢遠佞是關系到國家存亡的大事;(3)親賢遠佞思想是貫穿全篇的。結尾部分,要劉禪聽取賢臣的“興德之言”。
五、布置作業 。
1、熟讀2—5段。
2、預習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課后記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指名背誦第5段。
二、自讀第6段,完成下面的練習。
1 選擇題。
(1)“卑鄙”的意思是( )
A (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B 見識淺陋。
C 地位低下。
D 低微而鄙俗。
(2)“爾來”的意思是( )
A 從那時以來 B 你來 C 算來 D 從來
(3)下列句中“顧”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
A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B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C 將軍宜往駕顧之
D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一兒以日初時遠,而日中時近也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今以蔣氏觀之
E 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
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聞達于諸侯”這句話的意思是( )
A 不謀求聽到關于諸侯的事情
B 不謀求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C 不謀求讓人知道我到諸侯那里去了
D 不想與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許先帝以驅馳”全句的意思是( )
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 追術當年三顧之遇,表明忠于蜀漢的歷史原因
C 先帝恩寵備至,自己感恩戴德
D 贊揚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評后主不器重自己
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
3 將“咨”字組成一個雙音合成詞,將“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縮為一個成語。
合成詞: 成語:
4 翻譯“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參考答案:
1 (1)D (2)A (3)A、C (4)A、F (5)B (6)B 2 又 3 咨詢 三顧茅廬 4 (略)
三、指名學生說說第7段的大意。教師重點講解有關詞句:
以傷先帝之明:以致損傷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讓我能用盡自己平庸的才智,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庶,差不多。
四、討論問題。
1 北伐中原的條件是什么?
明確: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 “受命以來……深入不毛”這一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明確:這句話概括了作者“受命以來”的心情和行動,說明他時刻以“報先帝”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顧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準備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結構層次。
板書:
六、布置作業 。
背誦第三部分,預習第四部分。
課后記:
第四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讀8、9段。
1 學生朗讀這兩段課文,并指名講述大意。
2 教師重點點撥:
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以,表示目的,譯為“來”。
3 分析結構層次。
板書:
三、歸納中心思想。
明確:本文以懇切的言辭勸告劉禪認識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從而完成“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大業。
四、歸納寫作特點。
1 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
第一部分寓情于議,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談各方面的責任,也表達了完成先帝遺愿的決心。具體說來有三方面特點。
(1)反復提及劉備的遺言、“遺德”、“遺詔”,在文章的重要關節無不提及“先帝”,處處從先帝說起,時時提先帝遺訓。全文僅600多字,竟先后13處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勵劉禪“光先帝之遺德”,“深追先帝遺詔”,以完成先帝未竟大業。
(2)常從自身的經歷、體驗和感情談起,以自己忘身憂國的一腔忠貞來作為對后主的激勵。
(3)處處從“陛下”的帝業、威望、聲譽著想。
由于上面三個特點,使本文達到了“忠言不逆耳,辭切見情深”的藝術效果,使劉禪再昏庸糊涂也當欣然聽取,甘愿采納。
2 語言樸素無華,字斟句酌。
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是:
(1)與受表者的對象有關。劉禪本人的年齡識見,文化素養,決定了該文語詞樸實,叮嚀周備。
(2)寫表與受表者之間特殊關系,決定了該表委婉、懇切、字勘句酌的特點。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長輩,劉備臨終時云“以父事之”。
陸游云:“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
五、布置作業 。
1 歸納《出師表》的合成詞。
參考答案:
同義合成詞:
志慮、闕漏、行陣、兵甲、駑鈍、奸兇(名詞)崩殂、開張、引喻、簡拔、裨補、曉暢、嘆息痛恨、聞達、枉屈、感激、驅馳、傾覆、托付、獎帥、攘除、興復、斟酌、進盡、咨諏、察納(動詞)恢宏、菲薄(由形容詞組成、用作動詞)疲敝、危急、平明、廣益、淑均、和睦、興隆、傾頹、貞良、卑鄙、危難、謹慎(形容詞)
反義合成詞:陟罰臧否、刑賞、優劣、損益、存亡
2 找出偏義詞。(異同,即“不同”)
3 填表(括號中為答案)
4 背誦全文。
課后記:
附:《出師表》難句例解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劉盼遂先生《中國文法復詞偏義例續舉》說“存亡”偏于“亡”義。因此有人認為“存亡”是偏義復詞,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說這類偏義復詞是出于修辭的需要。我們以為這里的“存亡”是一對反義詞,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時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義詞語復用,從而產生修辭上的強調。如果“存亡”只有“亡”義,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為用就說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義,那么下文的親賢臣,遠小人”等一系列建議就無從解釋。文言并列中具有選擇關系的詞兒之間不用“或”字。又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列傳》)“愚智”是“愚”或“智”,“賢不肖”是“賢”或“不肖”。有時候選擇關系里的兩個詞兒之間用“與”字連接,例如:“遇與不遇,命也。”(《后漢書·傅燮傳》)因此“存”和“亡”之間也能加上“與”字;這只是從語法角度說,修辭上卻是不能加的。“秋”,《說文》:“禾穀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為收獲期,引申為關鍵的時刻。一說,“秋,愁也。”(《廣雅·釋詁》)《春秋繁露·陽尊陰卑》:“秋之為言猶湫湫也,湫湫者,憂悲之狀也。”歐陽修《秋聲賦》:“悲哉,此秋聲也。”
譯文: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關鍵時刻啊。(或: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擔憂的艱難時刻啊。)
引喻失義
“引喻”實在是兩個詞,同義并列。“引”的本義是“開弓”,引申為“疏證”,亦即援引事實加以證明。《爾雅序疏》:“事有隱奧滯泥者,則援引經據以證成之。”“喻”是曉喻,開導,熟語有“家喻戶曉”。
譯文:稱引比喻失去時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達的街衢,引申為“所作所為”。《商君書·更法》有“疑行無成”。而且,這句里有“合敘”(參閱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內容上的交錯。“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譯文:性情善良,行為公正。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茍”,可以作“姑且”講,《廣雅·釋詁》:“茍,且也。”或作“只”講,揚雄《法言》:“非茍知之。”或作“誠”講,《論語·里仁》:“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又,《廣雅·釋詁》同。三說可以共解本句。“聞”,本義是“知聲”,《大學》有“聽而不聞”。這里是被動式,亦即被聞,高誘注《淮南子·主術訓》:“‘聞’猶‘達’也。”實在也是“被聞”的意思。“聞”與“達”是兩種不同的境界,先“聞(名)”而后“達”;《論語·顏淵》有一段警辟的對話可以幫助我們辨識“聞”與“達”:“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譯文:只希望亂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諸侯里聞名,飛黃騰達。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為,認為。“卑鄙”,同義的并列結構的復合詞,這里是中性詞。現代漢語里“卑鄙”是貶義詞了。語言愈發達,詞兒所含褒貶義就愈多,中性詞就愈少,這是語言發展的內部規律。“猥”,《說文》:“犬吠聲也”。王筠《說文句讀》:“《廣韻》:‘猥,鄙也。’別義。”李密《陳情表》:“猥以微賤,當侍東宮。”“猥”就是“鄙”,自謙之詞,相當于現在所說的“鄙人”。“猥自枉屈”,劉備自鄙趨訪,當是“自我卑下,枉駕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詞增加使動用法。或說:“猥,頓也。”《廣雅·釋言》王念孫疏證:“‘頓’猶‘突’也。”馬融《長笛賦》:“山水猥至。”“猥”,突然。
譯文:先帝并不認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聞,卻讓自己降低身分,枉駕相顧。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讀開口呼;“苗”今讀齊齒呼,是來自開口呼,古音中隨處可見。又,《說苑·修文》引《春秋傳》:“苗者,毛也。”《周禮·地官·載師》:“凡宅有不毛者有里布。”鄭玄注引鄭司農曰:“宅不毛者,謂不樹桑麻也。”即連生長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沒有。又,《莊子·逍遙游》:“窮發之北有冥海者。”《經典釋文·莊子音義》李注:“發,猶毛也。”司馬注:“北極之下無毛之地也。”“窮發”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谷的地方,并非一定不生長草木。一說“不毛”就是現在緬甸北部離開我國國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當地少數民族至今還供有諸葛亮像。
譯文:深入到連桑麻也不能生長的地方。
不效則治臣之罪
有人注“效”為“生效”、“成功”,欠妥。“效”當是“盡力”,《漢書·韓信傳》:“顧效愚忠。”《韓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謂明劫。”“不效”,不盡力,上文有“恐托付不效”。
譯文:不盡力,就處治臣仆的罪。
察納雅言
一些注家都注“雅言”為“正言”。此說不誤。但“雅言”為什么會是“正言”?“雅”,本來是“烏雅”,鳥名,跟“正”沒有聯系,這里是“夏”的借字。“夏”,《說文》:“中國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義為大也。”《方言》:“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由“中國之人”又轉移為“正”為“中”。因此“雅”有“大”、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紐“魚”部,“夏”在“曉”紐“魚”部,“疑”、“曉”旁紐雙聲,參見黃焯《古今聲類通轉表》。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夏夏猶衙衙吾吾雅雅也。”《荀子·儒效》“居夏而夏”,又《榮辱》“君子安雅”,“夏”就是“雅”。“雅言”就是“大(可貴的)言”、“正言”、“中(適當的)言”。又,《荀子·儒效》:“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雅儒”就是“正派的的儒生”。
譯文:審察并且采納正確的言論。
庶竭弩鈍
“庶”,有的注家說是“庶幾”,不確。《經傳釋詞》引《爾雅·釋言》:“庶,幸也。”郝懿行《義疏》:“‘庶’又為‘幸’者,猶‘覬’也。”吳昌瑩《經詞衍釋》:“‘庶無悔罪’言‘幸無’也,‘庶見素冠兮’言‘幸見’也。”“覬”音義同“希”同“幸”。肖統《講席將畢賦三十韻詩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撲。”“希”、“庶”是“互文”。為什么“庶”作“希”、作“幸”講?這是假借,今吳語區常州一帶“豬”讀jū,“書”讀xū,“儲”讀qǔ。“庶”在“書(審三)”紐“魚”部,“希”在“曉”紐“微”部;“幸”在“匣”紐“耕”部。黃焯《古今聲類通轉表》指出“審三跟曉、匣相通”。“魚”、“陽”對轉,“耕”、“陽”旁轉。王力《同源字典》:“‘魚’,‘元’通轉,‘微’、‘元’旁對轉。”王、黃二位先生書中都有很多實例。
譯文:希望使我盡點兒笨力。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6
《出師表》 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學習并積累文言詞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明確諸葛亮的三條建議,體會諸葛亮知恩圖報的思想感情。
3.體會文章以議論為主,兼用敘事、抒情的方法。
4.反復朗讀并背誦這篇課文。
學習重點
1.明確諸葛亮的三條建議,分析三條建議之間的關系。
2.體會諸葛亮向后主劉禪提出三條建議的良苦用心,體會諸葛亮知恩圖報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
學習方式: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習課時:三到四課時
學習步驟
一、課前準備
1.文常:作者:諸葛亮,復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本文選自《 》。
2.文體:表是 的一種文體。
3.你了解的諸葛亮:
二、預習課文:
(一)整體感知:
1、讀熟課文,讀準字音。
崩殂( ) 恢弘( ) 妄自菲薄( ) 陟罰臧否( )( )( ) 郭攸之( ) 費祎( ) 以遺陛下( ) 裨補闕漏( )( ) 猥自枉屈( ) 夙夜憂嘆( ) 庶竭駑鈍( )( ) 以彰其咎( )( )咨諏善道( )( ) 桓( ) 攘除( ) 以塞( )忠諫( )
答案:略
2、寫作背景: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于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后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 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陜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愚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
三、疏通文意:
第一段重點詞語:崩殂: 殂: 疲弊: 誠: 秋: 懈: 殊遇:
誠宜: 開張圣聽: 光: 遺德:
恢弘: 引喻: 義: 塞:
參考答案:(見課文注釋)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誠危急存亡之
先帝開創大業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國,我益州地區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真是處在萬分
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危急、存亡難料的時刻。但是,宮廷里侍奉守衛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舍身忘死的作戰,
蓋追先帝之殊遇, 欲報之于陛下也。 誠宜開張圣聽, 以光先帝遺德,
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報答給陛下的緣故。陛下確實應該擴大圣明的聽聞,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
恢弘志士之氣, 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義, 以塞忠諫之路也。
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絕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了忠誠進諫的道路。
理解默寫:當前形勢(不利條件):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有利條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提出的第一條建議:開張圣聽——廣開言路
第二段重點詞語:宮中: 府中: 陟: 罰: 臧否: 付: 論:
刑: 昭: 理:
參考答案:(見文下注釋)
宮中府中, 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宮里身邊的近臣和丞相府統領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的,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 以顯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
不宜偏私, 使內外異法也。
不應私心偏袒,使宮內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
提出的建議二: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嚴明賞罰
第三段重點詞語:簡拔: 遺: 咨: 悉:
答案見課文注釋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 志慮忠純,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等, 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而先帝才選留下來輔佐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 事無大小, 悉以咨之, 然后施行, 必能裨補闕漏, 有所廣益。
我認為宮內的事情,事無論大小,都拿來問問他們,然后再去施行。這樣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增益實效。
第四段重點詞語:性行: 淑: 均:
答案見課文注釋
將軍向寵, 性行淑均, 曉暢軍事, 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將軍向寵, 性情品德善良平正,了解通曉軍事,當年試用,先帝曾加以稱贊,說他能干,因而經眾人評議薦舉任命為中部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 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陣和睦, 優劣得所。
我認為軍營里的事情,事情無論大小,都要征詢他的意見,就一定能夠使軍伍團結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第五段重點詞語:親: 遠: 所以: 愿:
答案見課文注釋
親賢臣,遠小人,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 遠賢臣, 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漢朝后期所以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時, 每與臣論此事,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評論起這些事,對于桓帝、靈帝時代,沒有不哀嘆和憾恨的。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愿陛下
侍中郭攸之、費祎,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誠愿陛下親近親之信之, 則漢室之隆, 可計日而待也。
他們,信任他們,則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
提出的第三條建議: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親賢遠小)
先后漢興衰原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第六段重點詞語:布衣: 躬: 茍全: 猥: 驅馳:
卑鄙: 值; 許: 爾來:
答案見課文注釋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陽, 茍全性命于亂世, 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
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先帝不介意我的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猥自枉屈,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咨臣以當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許先帝以驅馳。
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訪看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激,從而答應為先帝驅遣效力。
后值傾覆, 受任于敗軍之際, 奉命于危難之間,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后來遇到兵敗,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諸葛亮淡泊名利(無意于功名利祿的句子):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寫作者臨危受命(寫盡一生遭際的名句):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自述身世的目的: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劉氏父子的真摯感情;指出創業艱難,勸勉后主發憤圖強,復興漢室。
第七段重點詞語:效: 傷: 明; 率: 駑鈍: 駑: 鈍:
攘除; 損: 益:
答案見課文注釋
先帝知臣謹慎,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 夙夜憂嘆, 恐托付不效,
先帝深知我做事謹慎,所以臨去世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早晚憂愁嘆息,只恐怕托付給我的
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大任不能完成,從而損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荒蕪之境。如今南方已經平定,武庫兵器充足,
當獎率三軍, 北定中原, 庶竭駑鈍, 攘除奸兇, 興復漢室, 還于舊都。
應當鼓勵和統率全軍, 北伐平定中原地區,我希望竭盡自己低下的才能,消滅奸邪勢力,復興漢朝王室,遷歸舊日國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于斟酌損益, 進盡忠言, 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心于陛下的職責本分。至于(處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董允的責任了。
北伐的物質準備: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第八段重點詞語:慢: 彰: 諏: 雅言: 咎:
答案見課文注釋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不效則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靈。
希望陛下責成我去討伐奸賊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懲治我失職的罪過,用來上告先帝的神靈。
若無興德之言, 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謀,
如果沒有發揚圣德的言論,那就責備郭攸之、費、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己思慮謀劃,
以咨諏善道, 察納雅言, 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進言,遠念先帝遺詔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第九段重點詞語:
今當遠離, 臨表涕零, 不知所言。
如今正當離朝遠征,流著淚寫了這篇表文,激動得不知該說些什么話。
四、問題探究:
1.內容和主旨: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后主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也陳述了自己對先帝的“感激”之情和“興復漢室”的決心。
作者寫此表用意何在?
主要用意:希望后主劉禪能夠親賢遠佞,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2. 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第二部分(6、7兩段)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第8段)明確歸納各方面的責任。
第四部分(第9段)表文的結束語。
3.你認為課文中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后主劉禪提出了哪幾條建議?其中哪一條是主要的?為什么?
廣開言路——開張圣聽(1段) 嚴明賞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2段) 親賢遠小——親賢臣,遠小人(3-5段)
其中“親賢遠小”是三條建議的核心,因為只有做到親賢遠小、廣開言路才能為忠諫之言開路,而非為讒邪開方便之門;只有做到親賢遠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納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賞罰不明。
4.作者圍繞“出師”二字,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閱讀本文應著眼于“出師”這兩個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諸葛亮對出師后國內政事的安排。諸葛亮跟后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系,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系(劉備臨終托孤)。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只有20 歲,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后國內政局不穩,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出師后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里一面勸勉劉禪開張圣聽,嚴明賞罰,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并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后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二是要看諸葛亮怎樣說明出師的理由。北伐的決策,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決策。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有些人持靜觀態度,“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反對立即出兵。在這篇表文里,沒有重提這種爭論,只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的說明。這種說明沒有反復陳說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 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為此,他歷敘自己的身世,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到這次北伐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 “先帝”,極力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嘆”之情。這種方式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于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3.文章第六段和第七段作者回顧了哪兩件大事?全文最能概括諸葛亮感情的六個字是什么?
一是三顧茅廬;二是白帝城托孤。“報先帝忠陛下”。
5.寫作特點:
(1)全文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具體地說,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議,在談論形勢、任務、治國方針和歷史經驗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后主劉禪能夠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因此一開始就提到“先帝創業”,接著依次說先帝對賢臣的“殊遇”、“簡拔”賢臣的標準和論史時的“嘆息痛恨”,既表達了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又有激發劉禪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敘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隨先帝創業經過和“受命已來”的工作的同時,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辭情懇切,更足以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
(2)質樸、懇切而精練的語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劉禪著想,殷切期望他繼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復漢室”之大業。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請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感,處處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語言精煉,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這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流行的時代風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詞,是出于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后來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6.評價: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并論,說“至于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后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并一時之英也。”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見。
7.出自本文的成語:三顧茅廬 :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茍全性命:茍且保全性命。
計日而待 :可以數著日子等待。形容為時不遠。 指日可待:為期不遠,不久就可以實現。
妄自菲薄 :過分地看輕自己。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
不知所云:不知道說得是些什么。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
不毛之地 :形容荒涼、貧瘠。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淚。形容極度
危急存亡 :指關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危急存亡之秋:危險至極的緊急關頭。
臨危受命 :形容在緊急關頭勇于獻出生命。 親賢遠佞:親近賢臣.疏遠奸邪小人。
斟酌損益:處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興革
五、延伸拓展:
1.《三國演義》中與諸葛亮相關的重要情節
三顧茅廬舌戰群儒 草船借箭 借東風
三氣周瑜七擒孟獲 空城計 揮淚斬馬謖
2.從網絡和其它資料中收集有關諸葛亮的資料,以“我看諸葛亮”為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中心明確,語句流暢,不少于500字。
3、附錄:先主敕后主遺詔全文
(1)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傳末評語: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扶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2)裴松之《三國志注》引《袁子》曰:
……及其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以上兩點說明了什么?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人名)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7
課題:《出師表》
高釀中學教師:楊勝乾
一、教學設想
本文以議論為主,教學時應著重分析本文的議論內容和表達上的條理性。文中諸葛亮兼敘了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流露出他忠于蜀國、忠于劉備父子的感情,教學時應就說明這些記敘、議論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對聯導入 新課
1.“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2.“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武侯書堂》)
3.“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二、簡要復述《隆中對》一文的內容,注意以下要點
1.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2.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
三、解題,簡介時代背景
1.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臣子寫給皇帝的奏章。
2.《出師表》的時代背景:這篇《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漢后主劉禪建興五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當時劉備已經死了四年(223年),蜀國和吳國的聯盟已經破裂,荊州已經失守,蜀國實際只占有益州,實力本來不厚,再加上連年戰爭,國力更加困乏。于是諸葛亮派人和吳國修好,又親自領兵平定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穩定了后方(即“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國君主曹丕身死、魏國大將司馬懿被貶的機會,抱著“不伐賊,王業亦亡;帷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圖鞏固蜀漢政權、消滅魏國進而統一中國,復興漢室。
本文是上表陳說意見,提出政治主張,所以全文以議論為主。又因諸葛亮對劉備有知遇之恩,要報恩于劉禪,他真誠地輔佐劉禪,希望劉禪能夠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劉備生前沒有完成的事業。所以文中又兼敘了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在議論和敘述中,流露著忠于蜀國、忠于劉備父子的真情實感。
四、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畫記出疑難字詞,注意停頓、重音。
1.正音:
疲弊(bì ) 陛下(bì) 恢弘(hóng) 駑鈍(núdùn)
裨補闕(bìquē ) 行陣和睦(háng) 夙夜憂嘆(sù) 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 陟罰臧否(zhì pǐ) 以彰其咎(jiù)
2.古今異義詞:
(1)開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義是開放、擴大。
(2)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
(3)卑鄙:今義是品質惡劣,古義是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4)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
(5)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
單音詞古今異義的更多:先、崩、弊、誠、義、否(pǐ)、遺(wèi)、愚、闕、雅等。應當注意加以分辨。
五、學生齊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寫臨出師前的忠諫,提出了廣開言路、執法如一、任人惟賢的具體建議。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誠圖報的忠心,點出出師本題,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
六、師生共同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第1段通過對當時形勢的分析,提出具體建議。
(1)指出當時形勢的危急。
文章起始并不先說出師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議,而是先從分析天下大勢人筆,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漢最為弱小,處在“危急存亡”的嚴重關頭。對形勢的這一清醒的估計,是暗示劉禪,如不發憤圖強,國家必然敗亡。
(2)指出其有利條件。
內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內”“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這告訴劉禪,只有依靠、重用這些賢德忠貞之士,才可救亡圖存,以竟先帝之業。
(3)提出具體建議。
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4)這一段中先后兩次提出劉備,其用意何在?
明確:意在激發劉禪竟父之志和啟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2.第2段從法度方面建議,執法必須嚴明公允,“宮中”“府中”不應異法。
(1)指出要賞罰公正,內外一體。
(2)指出要法紀嚴明。
3.第3、4段從任人方面建議,主要為推薦賢人。
(1)第3段,宮中(內):
人物:郭攸之、費諱、董允等。
特點: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作用: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預計效果:必然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2)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將軍向寵。
特點: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作用: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預計效果: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4.第5段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勸諫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這是國家興亡的關鍵所在。
(1)先漢興隆的原因(正面):親賢臣,遠小人。
(2)后漢傾頹的原因(反面):親小人,遠賢臣。
(3)劉備對此有所警惕: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4)推薦賢臣,并希望信任他們,以興復漢室。
5)小結:這一段把“親賢臣,遠小人”提高到漢室興衰的歷史經驗上來總結,也是對前面兩段“宮中”“府中”分說后的歸納。并再薦賢臣,希望劉禪能親賢臣,遠小人,以求漢室興隆。
以上第1—5段從形勢分析到具體建議,是出師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師后無后顧之憂。
七、布置作業 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繼續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敘生平,表達感恩圖報之情。
思考:文章由勸諫轉入自敘生平,初看似與出師無關,但進一步推敲,卻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這樣寫,好處何在?你看出來了嗎?
明確:這樣寫,首先是表白自己對蜀漢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當“報之于陛下”。這樣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動劉禪,取得信任,以防遠離之際,小人妄進讒言,離間君臣而壞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顧”之舉,也是啟發劉禪能像其父一樣任人惟賢,知人善任。由諫君突然轉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徑,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來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這一段是向劉禪表明報國的決心。諸葛亮對劉備想報知遇之恩。劉備既死,他又受劉備之托輔佐劉禪。諸葛亮一生奮斗的目標是興復漢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領兵北征。這就是他報答劉備的具體行動。他又擔心出師以后劉禪無人輔佐,所以一方面推薦賢臣;一方面始終在激勵劉禪,要他依靠賢臣。
3.第8段表達伐魏興漢的堅定決心。
(1)為堅定劉禪支持北伐,完成父業的志向,諸葛亮率先立下軍令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表現了以身許國的意志和決心。
(2)一生謹慎的諸葛亮,在即將“遠離”之際,仍不放心,于是從對自己、對群臣、對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詞懇切,真是語重心長。
(3)這一段起到總覽全篇的作用,把進諫與出師兩部分內容合攏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內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結束語。
短短三句乃全從肺腑流出,充滿了不勝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諸葛亮著重敘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和準備出征的計劃、安排,從敘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勞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創業之艱感動后主,并激勵其發憤圖強。
二、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1.討論:你對諸葛亮的看法怎樣?
明確:
(1)諸葛亮與劉備的關系。
諸葛亮追隨劉備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圖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出輔劉備時,劉備的地位尚未鞏固。他竭忠盡智,終于使蜀漢地位漸趨安定。公元223年劉備臨終時,把劉禪托付給他,并要劉禪“事之如父”。諸葛亮也一心希望劉禪成功,并無絲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對劉備父子,真是一片至誠。
他的圖報就是以貫徹他的政治主張為最終目的的。二十多年來,他辛勤創建西蜀,還要進一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所以在適當時機,準備出師,并提出自己的意見。
(2)《出師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為諸葛亮對劉備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國事看成是自己的責任。他在給劉禪的表中,不但通過形勢的分析,在理論上提出自己的意見,并且作出具體安排,而且還通過自敘身世,在感情上表達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劉禪是君,但是無能,諸葛亮受劉備之托來輔佐劉禪,是老臣,是“長輩”,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諸葛亮對劉禪上表,既是臣對君的陳說,又是“長輩”對受托照顧的人的殷切期望。為了能使劉禪感動,所以不但導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在語氣上既恭敬,又懇切,充滿諄諄囑咐的意思。《出師表》之所以有這么強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們君臣關系與眾不同所決定的。
(3)區別歷史事實中的諸葛亮和傳說中的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復雜的形勢進行分析并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賞罰嚴明,恩威并施。其他如開發生產、發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歷史價值。他還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張修身養德,志向高遠,這些精神,多可借鑒。
傳說中的諸葛亮,已被作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是不能當作史實來看的。
(4)小結。封建社會推崇諸葛亮,或由于他助劉興漢是正統,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于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例如《后出師表》中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現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義。
三、重讀《出師表》與《隆中對》,試比較兩文的異同點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以“我眼中的諸葛亮”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三、教學反思
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認為應把好四個關,即“讀”、“譯”、“賞”、“用”,但怎樣讀,如何譯,如何引導鑒賞和運用,需要提煉有效的方法。本課教學設計運用“斷句朗讀”和“口譯朗讀”兩種方法通讀全文,突破傳統“教師譯,學生聽”, “盲目讀,收效微”的弊端,對訓練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積極的作用,同時省時省力,為學生所接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學習的重點,也是指導學生學習鑒賞的范例。設計中,注意處理學法指導與教材的關系,力圖突破傳統的唯教材論、唯知識論,重在學法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成果從學法嘗試中獲得。最后的作文設計, 目的是引導學生積累寫作材料,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克服傳統教學讀寫分離的弊端。另外讓學生們根據課內課外對諸葛亮的認識和了解,結合自己的人生觀,對這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其實也就是培養學生們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中不足的是臨場點拔不夠到位,鑒賞分析和知識點的落實尚不能自然有機的結合,教學的空間拓展不夠。還有就是師生互動這個環節沒有展開好,主要是學生沒有積極的配合,這是失敗的地方,以后在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處,自己在授課的過程當中,還是能積極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和主題,以及本文的寫作特色,對文章中的重點句子也都掌握。
2005年11月16日星期三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點。
2、了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詞語。
【教學設想】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此表用散體寫成(唐宋以后寫表多用駢體文),也是古代散文一名篇。
“表”即奏表,是臣下給君王的上書。臣下上書奏事,陳述己見,提出建議,有所諫諍。諸葛亮在出征時,以深懷托孤之情、肩負丞相重任憂慮國事的心意給后主劉禪進此表,其情其辭自有其特點。“表以陳情”(劉勰《文心雕龍•章表》),陳述衷情,這是表文的一大特點,本篇情摯辭切,教學中要突出這點。
疏通文字,懂得詞句,是理解古文的基礎。教學中要把這個基礎打扎實。
本文詞語較多,學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講解。
加強誦讀、背誦練習。
用三個課時。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介紹文章的背景。
2、正音、誦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諸葛亮的情況,主要是諸葛亮寫《出師表》時的情況,簡略地介紹一下。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于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后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陜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暗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師范讀課文
三、正音
殂(cú)陛(bì)以塞忠諫(sè)臧否(zāngpǐ)陟(zhì)攸(yōu)祎(yī)以遺陛下(wèi)咨(zī)裨(bì)闕漏(quē)聞達(wèn)頹(tuí)桓(huán)猥(wěi)危難(nàn)夙(sù)駑(nú)攘(rǎng)二十有一年(yòu)彰(zhāng)咎(jiù)諏(zōu)涕(tì)
四、朗讀
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
五、默讀
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注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六、布置作業
1、誦讀課文,熟悉內容。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理解段意,明了諸葛亮提出了哪些諫言。
2、練習誦讀。
〖教學過程〗
講解文章第1~5段:
一、第1段
1、全班齊讀。
讀畢,就字音、句讀酌情講評。
2、詞句: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先帝”:當朝帝王已死的父親,這里指劉備;“先“,稱已死的人為先,多用于尊長。
“創業”:指創立統一天下的大業。
“而”:卻。
“中道”:中途,半路。
“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三分”:指分成蜀、魏、吳三國。
“益州”:漢代州名,現在四川省一帶,當時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漢的益州,因稱蜀為益州。
“疲弊”:困苦窮乏。
“誠”:確實,的確。
“之”:的。
“秋”:時機,時刻。
“然”:但是。
“侍衛”:侍從護衛。
“于”:在。
“內”:指朝廷中。
“忠志之士”:忠誠有志的將士。
“身”:自身,自己。
“者”:表語中停頓。
“蓋”:連詞,承上文申說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別的待遇,多指恩寵、信任。
“報”:報答。
“之”:代先帝的殊遇。
“于”:及于,給。
“陛下”:對帝王的尊稱;“陛”,宮殿的臺階。
“宜”:應當。
“開張”:開擴。
“圣聽”:皇帝的聽聞;“圣”,對皇帝的尊稱。
“以”:而。“光”:光大。
“遺德”:遺留下的美德。
“恢弘”:發揚,擴張;“恢”,擴大;“弘”,又作“宏”。
“氣”:這里指昂揚的精神狀態。
“妄自菲薄”:自暴自棄,過分地看輕自己。
“引喻失義”:說話不符合道理;“引”,引證;“喻”,比喻;“義”,合理、適宜的事稱義。
“以”:因而。
“塞”:堵,阻隔。
“忠諫”:忠誠的勸諫。
3、內容
提問一:諸葛亮在奏表的開頭一段向劉禪提出什么勸諫?
講解:諸葛亮首先規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采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提問二:諸葛亮用什么來鼓勵劉禪?
講解: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這個好條件。
二、第2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宮中”:皇宮中,指皇宮中的官員。“府中”:丞相府中,意指朝廷中的官員。劉禪即位,諸葛亮開府治事。
“俱為一體”:都是一個整體,意即內廷處廷要協同一致;“為”,是。
“陟”:升進。
“臧”:善。
“否”(pǐ):惡。
“異同”:復詞偏義,意思在“異”上。
“奸”:邪惡不正。
“科”:法令。
“為”:做,行。
“有司”:專管其事的官員。
“論””評判。
“刑”:處罰。
“以”:用來。
“昭”:顯示,表明。
“平明”:公正明察。
“理”:治理。
“偏私”:出于私情,偏袒一方。
“內外”:內廷外府。
3、內容:
提問:諸葛亮在這段中向劉禪提出什么諫誡?
講解:諸葛亮諫誡劉禪理政要公正明察,賞罰要善惡分明,對內廷和外廷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三、第3、4段
1、叫兩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段。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待中”:官名,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應對顧問。
“侍郎”:或稱黃門侍郎,近侍官,管理皇帝車駕,并充侍衛。
“良”:賢能。
“實”:誠實,老實。
“志慮”:志向心思。
“是以”:因此。
“簡拔”:選拔;“簡”,選擇。
“以”:用,把。
“遺”:交付,給予。
“愚”:自稱的謙詞。
“以”:認為。
“為”:是。
“無”:不論。
“悉”:全,都。
“以”:拿,把。
“咨”:征詢,商量。
“必”:一定。
“裨補”:增益補闕。
“闕”:同“缺”,欠缺,不足。
“廣益”:使獲得更多的好處;“廣”,擴大;“益”,益處。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性行”:品性行為。
“淑”:善良。
“均”:公平,公正。
“曉暢”:明了通達,精通。
“試用”:在正式任用前先行試用。
“于”:在。
“稱”:稱贊。
“舉”:推薦。
“為”:作,擔任。
“督”:謂大將。
“營”:軍營。
“行(háng)陣”:軍隊行列,這里指軍中將士。
“所”:處所。
3、內容:
提問:這兩段的內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其內容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用人。
三、第5段
1、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親”:接近。
“遠”:疏遠,離去。
“小人”:奸邪無德之人。
“所以”:……的原因。
“興隆”:昌盛。
“傾頹”:衰敗。
“論”:議論。
“未嘗”:未曾。
“痛恨”:極不滿意;“痛”:極,非常;“恨”,遺憾,不滿意。
“于”:對。
“桓、靈”:東漢末桓帝、靈帝。他們在位時寵幸宦官外戚,捕殺賢能,朝政腐敗。
“侍中”:指郭攸之、費祎、“尚書”:主管朝廷政事,指陳震。“長(zhǎng)史”:丞相府主管文書、簿籍的官,指張裔。諸葛亮出征,張裔統管丞相府事。
“參(cān)軍”:官名,參謀軍務,指蔣琬。諸葛亮出征,他和張裔一起管理丞相府事。
“悉”:全。
“貞”:正直。
“良”:賢能。“死節”:守節義而死。
“愿”:希望。
“信”:信任。
“隆”:勢盛。
“計日而待”:以日來計算就能等待其實現,意即不要多久時間。
3、內容:
提問:這段的內容是什么?
講解:在這段中,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說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臣子。
四、布置作業
1、背誦第1~5段。
2、整理這幾段中重點實詞的意思、虛詞“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內容。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1、理解段意,明了諸葛亮提出的諫誡。
2、練習誦讀。
3、總結詞語。
〖教學過程〗
一、第6段
1、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平民的代稱。
“躬”:親自。
“于”:在。
“茍全”:姑且保存。
“亂世”:動蕩不安的時代。
“聞(wèn)達”:顯達或受稱譽;“聞”:名聲;“達”,顯貴。
“以”:因為。
“卑鄙”:身份低微,學識鄙陋。
“猥”:謙詞,辱,使自己降低身份。
“枉”:屈就,用于別人,含有敬意。
“屈”:委屈。
“顧”:拜訪。
“于”:到。
“咨”:征詢。
“以”:拿。
“感激”:感動。
“遂”:于是。
“許”:應允,答應。
“以”:用,拿。
“驅馳”:驅逐奔馳,引申為盡力效命之意。
“值”:遭逢。
“傾覆”:傾倒覆沒,意為大敗。指公元208年劉備在當陽長坂被曹操戰敗。
“際”:時期。
“危難(nàn)”:危險困難;“難”,禍難。
“爾來”:自那時以來;“爾”,這,那。
“有”:用來整數與零數之間。
“矣”:表示已然。
3、內容:
提問:本段寫什么內容?
講解: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劉備三顧草廬,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優遇。
二、第7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故”:因此,所以。
“寄”:委托。
“以”:把。
“大事”:重大的事情,這里指國家政務。
“以”:這里表時間界限。
“夙”:早。
“恐”:擔心。
“不”:無,沒有。
“效”:效果。
“以”:而,因而。
“明”:明見。
“瀘”:水名,今金沙江。
“不毛”:不生長五谷,意指荒涼之地;“毛”,五谷。
“兵甲”:武器軍備。
“獎”:勉勵。
“北”:名詞用作狀語,向北。
“中原”:黃河流域地區,指曹魏統治區。
“庶”;庶幾(jī),也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之詞。
“竭”:盡。
“駑鈍”:低能,愚鈍;“駑”,能力低下的馬,喻才能低下。
“攘除”:鏟除;“攘”,排斥。
“還于舊都”:回到從前的都城;“于”,到;“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所以”:表所用之物,意為用來……的。
“報”:報答。
“而”:表并列。
“職分”:身任之職所應盡的本分。
“斟酌”:考慮。
“損益”:減少增加,指興利除弊。
“進:”:奉上。
“盡”:完全。
3、內容:
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在這段,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報效先帝、盡忠蜀國的摯情和伐魏興漢的雄圖,并再次囑咐劉禪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純”之臣。
三、第8段
1、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愿”:希望。
“以”:把。
“效”:成效。
“治”:懲處。
“以”:用,拿。
“告”:上報。
“靈”:英靈。
“興德”:發揚盛德;“興”,興起,興盛。
“責”:譴責,處罰。
“慢”;輕忽。
“彰”:顯明,表明。
“咎”:罪過,過失。
“謀”:謀劃。
“以”:連詞。
“諏”:詢問。
“善道”:好辦法。
“察”:明察。
“納”:采納。
“雅言”:正確之言;“雅”,正確。
“深”:深切。
“追”:追念。
“遺詔”:君王臨死前發布的命令;“遺”,遺留。
“不勝”;不盡。
3、內容:
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諸葛亮在這段中主要是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采納雅言。
四、第9段
串講: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臨表”:面對奏表。
“涕”:淚。
“零”:落。
“不知所言”:不知說的是什么;這是謙詞,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實詞總結(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道:
1、道路。“中道崩殂”。
2、辦法。“咨諏善道”。
遺:
1、遺留。“以光先帝遺德”。
2、(wèi)給予。“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為:
1、是。“俱為一體”。
2、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3、做,擔任。“眾議舉寵為督”。
論:
1、評判。“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2、議論。“每與臣論此事”。
無:
1、沒有。“若無興德之言”。
2、不論。“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行:
1、實行。“然后施行”。
2、行為。“性行淑均”。
3(háng)行列。“必能使行陣和睦”。
益:
1、益處。“有所廣益”。
2、增加。“至于斟酌損益”。
虛詞總結:
而:
1、卻。“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2、連接狀語與謂語。“可計日而待也”。
于:
1、在。“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
2、及于,給。“欲報之于陛下也”。
3、對。“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4、到。“還于舊都”。
以:
1、用,拿。“咨臣以當世之事”。
2、而。“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3、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4、表時間、地域等界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5、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作課后練習。
〖譯文〗
先帝創建大業尚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現在天下分成三國,益州地區困苦窮乏,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然而在朝中侍衛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誠將士舍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懷先帝對他們有特殊的恩遇,想將此報答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當擴大聽聞,廣開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奮,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自暴自棄,任意稱引譬喻,言而失義,因之堵塞忠誠勸諫的道路。
宮廷中的官員和丞相府的官員,都是一個整體,獎善罰惡,不應該不一樣。如果有邪惡不正、觸犯法令的人和盡忠行善的人,應當交付主管官評判他們應得的懲罰和獎賞,來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應當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內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這都是賢能老實、志向心思忠誠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廷里的事,不論大小,都同他們商量,然后再去辦,這樣一定能增加益處,彌補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將軍向寵,品性良善,辦事公正,精通軍事,當年試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贊他有才能,因此群臣舉薦他作中部督。我認為軍中的事,都同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中將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當。
君王接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落到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到這件事,沒有不感到非常可嘆,對桓、靈二帝深為遺憾。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賢能,能以死殉節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興盛就可以計日而待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百姓,親自在南陽耕田種地,只想在動蕩不安的亂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諸侯那里顯聲揚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學識鄙陋,而降尊屈駕,親自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向我征詢對當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為感動,于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遭逢戰敗,在戰事失利之際我接受了任命,在艱危困境之中我領受了使命,從那時以來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小心,所以臨終之時把國家政務托付給我。領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托付,因而損害先帝的明見,所以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軍備已經充足,應當勉勵并率領大軍進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盡自己駑鈍之才,鏟除邪惡勢力,復興漢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所應盡的本分。至于考慮興利除弊,進獻忠言,那就是攸之、祎、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完成討伐奸賊,復興漢朝王業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懲處我的罪過,來上告先帝的英靈。如果沒有發揚盛德的言辭,那就責罰攸之、祎、允等人的輕忽職守,來顯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自己謀劃,征詢治國的好辦法,明察并采納正確的話,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訓示。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該遠行了,面對奏表我眼淚落下,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么。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9
【教學要點】
1、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2、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課文中的幾種判斷句式。
4、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5、了解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3、熟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
〖教學難點〗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哪位同學能說說,這是杜甫的哪首詩?對,是《蜀相》。寫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諸葛亮。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出師表》。
二、題解
1、作者: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的政治家、軍事家。
2、文體: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3、出師伐魏背景簡介:
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劉備稱帝后,拜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對諸葛亮托認國事,并囑咐兒子劉禪曰:“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后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和臨終托孤之情,輔佐劉禪竭忠盡智,為實現劉備的統一中原,光復漢室的遺愿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輔佐劉禪辛勤治蜀,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駐漢中(今陜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劉禪昏弱,使諸葛亮在勞師遠征之際深懷內顧之憂,所以,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劉禪以告誡和勸勉。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始終是聯吳抗曹,并用五年的時間為伐魏作準備。主要措施有:⑴與吳國通好;⑵加強內政建設;⑶平定南方叛亂。
三、生字、重點詞
1、給生字注音:
殂(cú)弘(hóng)菲(fěi)陟(zhì)否(pǐ)裨(bì)闕(quē)茍(gǒu)猥(wěi)夙(sù)駑(nǔ)攘(rǎng)咎(jiù)諏(zōu)祎(yī)咨(zī)頹(tuí)先帝遺德(yí)以遺陛下(wèi)長史(zhǒng)行陣和睦(hóng)性行淑均勻(xíng)以塞忠諫之路(sè)2、解釋重點詞:
危急存亡之秋:緊要時刻以光先帝遺德:發揚光大恢弘志士之氣:發揚擴大不宜異同:不同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引喻,稱引、譬喻。義,適宜、恰當。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選拔;給予。
嘆息痛恨:痛心遺憾。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而鄙陋。猥自枉屈: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由是感激:感動、激動。遂許先帝以驅馳:奔走效勞。深入不毛:苗。庶竭駑鈍:比喻才能平庸。攘除奸兇:排除、鏟除。以彰其咎:表明、顯揚;過失。以咨諏善道:詢問。
四、教師范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句中停頓
五、學生自讀課文
第二課時(閱讀理解課)〖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詞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內容,并對每段內容加以小結。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一、第1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當時的不利條件是什么?“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
⑵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么?“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觀)
⑶本段提出什么建議?“開張圣聽”
⑷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⑸對陛下進行了怎樣的規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5、小結:
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二、第2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么?具體內容是?嚴明賞罰。
⑵如何具體執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⑶提出怎樣的勸誡?“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⑷“內外異法”內外各指什么?宮中、府中。
5、小結:
提出應內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
三、第3、4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為什么要舉薦這些人?“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⑵提出親賢的具體作法是?“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⑶親賢的好處是?“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⑷概括第3段的內容?述說文臣的安排──舉薦賢才,著眼于思想品質。
⑸為何舉薦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⑹具體如何舉用?“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⑺好處?“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⑻概括第4段的內容?述說武將的安排──舉薦武將,贊其德才兼備。
5、小結:
述說人事安排,舉薦文臣武將。
四、第5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⑵“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⑶“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
5、小結:
總結上兩段,提出“親賢遠小”的建議。
第三課時(閱讀理解課)〖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詞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后4段的內容,并對每段內容加以小結。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一、第6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詞語)?“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布衣”
⑵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⑶“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⑶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體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體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⑷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中,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小結:
本段述身世,講經歷,以使陛下明白創業之艱難,同時表達自己愿竭忠盡智來報先帝知遇之恩的決心。
二、第7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⑵“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⑶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⑷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5、小結:
本段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盡心盡責輔佐陛下,以報先帝托付之情的決心。
三、第8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開張圣聽”
5、小結:
本段是對上文的回顧,再次提出對陛下的期望和要求,這既是臣對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長輩對晚輩誠摯愛忙亂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
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第四課時(總結復習課)〖教學目的及要求〗
1、總結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2、復習重點詞。
3、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重點〗
1、總結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2、復習重點詞。
3、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難點〗
總結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總結全文
板書:
出師表
(蜀)諸葛亮
第一部分:曉之以理。
第一層(1):分析形勢,提出第一條建議──“開張圣聽”
第二層(2):提出第二條建議──“賞罰嚴明”
第三層(3~5):推薦文臣武將,提出第三條建議──“親賢遠小”。
第二部分:動之以情
(6)述身世,講經歷。
(7)敘述受命之后的心情與措施,表忠心。
(8)總提期望與要求。
(9)結束語:報先帝、忠陛下
二、總結本文寫作特色
1、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師前向后主劉禪──他的恩主先帝劉備的兒子,現今的蜀國皇帝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興復漢室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以做到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針對性強;寓情于義,情理交融,言詞懇切,說服力強。敘事,寓情于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敘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歷,都是為議論服務,使他對劉禪提出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國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為他的“報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貫穿。在文中,他滿懷深情念先帝,滿腔摯愛諫后主,他對劉禪的反復勸諫,諄諄叮嚀,言詞懇切,語重心長,那忠義之理,殷切之情,處處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現了他這位元老重臣對劉氏父子的忠肝義膽。
2、語言率直、質樸、懇切、精練: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報先帝、忠陛下” 之情全篇,處處為劉禪 著想,殷切期望他繼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復漢室”之大業。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錄,處處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語言精練,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還有大量的合成詞出于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后來成為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三、復習重點詞
四、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小結。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建議 一、主旨概述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準備征伐曹魏。因后主劉禪昏弱,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深懷內顧之憂,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后主以告誡和勸勉,希望后主認識到必須親賢遠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同時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對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決心。 二、結構內容 本文分三部分,全都著眼于“出師”二字。第一部分談治國的大計,是為了消除出師的后顧之憂。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才20歲,又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壞人蠱惑,必將導致國內政局不穩,對前方產生重大影響。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在這個部分里不僅向劉禪反復闡明開張圣聽、嚴明賞罰和親賢遠佞的道理,而且薦舉人才來管理“宮中之事”和“營中之事”。消除了這個后顧之憂,諸葛亮才能專力伐魏。第二部分是關于出師這一決策的說明。這種說明不同于奏議,不是反復陳說出師的利弊得失,而是陳情式的,就是陳述作者的心愿。為此,諸葛亮歷敘身世,從“躬耕”說到“遂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臨崩寄大事說到自己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感激”和“憂嘆”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點,將出師伐魏視為“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這樣來說明出師的決策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于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第三部分歸結全篇主旨。由此可見,本文結構具有重點突出、邏輯嚴密的特點。 三、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師前向后主劉禪一地的恩主先帝劉備的兒子,現今的蜀國皇帝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興復雙室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以做到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針對性強,寓情于議,值理交融,言詞懇切,說服力強。敘事寓情于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敘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歷,都是為議論服務,使他對劉禪提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國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為他的“報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貫穿。在文中,他滿懷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處13次),滿腔摯愛諫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對劉彈的反復幼諫,諄諄叮嚀,言辭懇切,語重心長。忠義之理,殷切之情,處處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現了他這位元老重臣對劉氏父子的忠肝義膽。 統觀全文,開篇論及形勢以警其(劉禪)心,繼之以進諫舉賢以正其治,轉而自述平生以動其情,結尾點明興漢之主旨以勵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懇切之情。全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理至情濃,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從而成為千古“至文”,歷來為忠良義上推崇和傳誦。 四、質樸、懇切而精練的語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劉禪著想,殷切期望他繼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復漢室”之大業。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請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感,處處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語言精煉,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對偶句式,如‘特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這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流行的時代風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詞,是出于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后來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五、讀講議結合的教學方法建議 讀,就是要反復誦讀,首先要讀準字音,劃分停頓,然后根據練習第一題的要求,讀得層次分明。朗讀應貫穿教學過程始終,講一段,背一段,最后連貫背誦全文。講,就是疏通文義,上面已經說過,這里只補充一點:講,不是由教師包辦,也要讓學生參加,即使只能說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議,就是討論文章的理路和主旨。 以上三者,讀為主,講次之,議為輕。三者交互進行,再輔之以簡明的板書,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涵的教學方法建議 由于課文內涵較深,教師必須重視疏通文義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課文譯成現代漢語上,更不能過多的涉及語法,把本來簡單的內容變得復雜起來,而要講講作者說話的背景、原因和意圖,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那些話的內涵,這樣才有助于記誦。 較難處理的是說話的背景。講背景不宜過細,不能把它變成講故事,但偶爾用之也未嘗不可,例如“樂不思蜀”的故事確實說明劉禪說話存在著“失義”的情況。有些地方只需要點一下,例如講到“親小人”時就應指出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在講完某些段落后,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也可用簡要的史實作補充說明,例如講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諸葛亮死后,蜀漢政權還維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諸葛亮選好了接班人;講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這次北伐失敗后,諸葛亮自貶三等,去丞相號,說明“不效則治臣之罪”決非虛語。 教學設計示例第一課時 一、介紹背景 認真閱讀“閱讀提示”的內容,了解本文寫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劉備死后,劉禪繼位,國事無論巨細,莫不取決于諸葛亮。 公元227年,諸葛亮認為伐魏的條件已經具備,但在內政方面,還覺得放心不下,因此臨行前上《出師表》給劉禪,希望他親賢遠佞,修明政治,保證北伐成功,徹底完成“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帝王之業。充分流露出憂心國事以及臨行依戀的心情。 二、閱讀分析 1.自讀“閱讀提示”,了解下邊幾個問題: (1)“表”這種文體的一般內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內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于向君王陳說作者的請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的? 本文寫于蜀漢建興五年蜀漢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猇亭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 (3)諸葛亮寫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計劃得以實現。 (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使后主劉樣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2.熟悉課文 (l)教師范讀。 要求:認真聽讀,注意字的讀音。 (2)學生各自放聲讀兩遍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盡量讀好句中的停頓。 (3)請8位學生每人讀一段課文(第8位學生讀最后兩段)。 教師隨時糾正學生的讀音錯誤。 (4)讀課后練習一中列出的長句子。 讀讀,議議——請學生說說每句話大意。 (5)齊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和句中停頓,盡量讀得流利。 三、總結、擴展 本節課著重介紹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同時能朗讀課文,消滅生字詞,讀好長句,為加深認識做書后練習一。 在能讀熟的基礎上,請找出課文中成語并把它寫在讀書筆記上,語文重在積累,想一想由這些成語還能想到有關的一些成語。第二課時 一、疏通文意 方法:二人小組,對照注釋逐句弄懂課文大意,將二人都不明白的語句畫下來,待集體解疑。集體解疑,教師適當講解,重在指導學生自己讀懂語句的意思。最后,請幾個學生每人講一段課文大意;教師在學生擇課文時,提出語句里的重點詞語。 二、朗讀課文 要求:讀出語氣,思考: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劉禪提出了幾條建議?他反復陳說的是哪一條? 請班里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朗讀。 三、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l)討論剛才提出的思考題。 提示學生再讀“閱讀提示”。 (2)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劉禪提出了幾條建議? 共3條:①廣開言路——“開張圣聽”;②嚴明賞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 (3)他反復陳述的是哪一條?為什么? 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因為劉禪是個昏君,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能貫徹執行,而“親賢”更重要。“開張圣聽”,對賢臣“親之信之”,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等,都是開導劉禪要“親賢”。 (4)參看“閱讀指導”劃分全文結構,明確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完成練習 當堂完成書后練習二先二人小組討論后,后全班討論答案。 五、總結、擴展 諸葛亮在這篇表文中,向劉撣提出了3條建議:廣言路--開張圣聽;嚴明賞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這三條建議在內容上緊密關聯。諸葛亮在這里以老臣的身份,諄諄告誡,表現了一片忠誠化國的心情。同時也說明了出師遠征之前,對宮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慮精細。 諸葛亮的文章寫得周密暢達,他的散文開門見山,直抒己見,感情真摯,質樸清新。文中諄諄勸誡劉禪尊賢納諫,嚴明法治,說明出師的目的和任務,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辭懇切,肝膽照人。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學習本文議論、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⑴ 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⑵ 積累一些文言實同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2、難點:
⑴ 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愿望。
⑵ 理解并學習本文議論、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崩殂(cuí) 疲弊(bì) 陛下(bì) 妄自菲薄(fěibó)
恢弘(hóng) 以塞(sè) 駑鈍(nú) 裨補闕漏(bìquē)
陟罰(zhì) 臧否(zāngpǐ) 郭攸之(yōu) 行陣和睦(háng)
費祎(yī) 長史(zhāng) 猥自(wěi) 夙夜憂嘆(sù)
咨諏(zōu) 以遺陛下(wèi) 以彰其咎(jiū) 斟酌(zhēn zhuó)
2、查字典,參照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是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躬耕隴畝,隱居隆中,刻苦攻讀史書,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劉備三顧茅廬后,諸葛亮為其真情所動,出山輔助劉備,聯吳抗曹,敗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死后,他受遺詔輔助后主劉禪。
2、關于“表”: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于向君王陳說作者的請求和愿望。諸葛亮這篇表文寫于蜀漢建興(后主劉禪年號)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猇亭(現在湖北宜都)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寫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劉禪任用賢臣,采納忠言,賞罰分明,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戰略后方,以實現先帝的‘叫匕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宏大理想。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語音正確,節奏分明,語氣流暢,感情充沛。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3、請學生翻譯第2段:
4、請學生翻譯第3段:
5、請學生翻譯第4段:
6、請學生翻譯第5段:
7、請學生翻譯第6段。
8、請學生翻譯第7段。
9、請學生翻譯第8~9段。
10、朗讀課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痛恨:
古義:痛心遺憾。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今義:非常恨。
布衣:
古義:貧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義:布的衣服。
卑鄙:
古義: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義:(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感激:
古義:感動,激動。由是感激。
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對他產生好感。
2、一詞多義:
效: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實現、完成不效則治臣之罪。
感激:
感動,激動由是感激。
感謝。臣不勝受恩感激。
3、詞性活用:
光:名詞用為動詞發揚光大以光先帝遺德。
恢弘:形容詞用為動詞發揚擴大恢弘志士之氣。
良實:形容詞用為名詞善良誠實的人。此皆良實。
優劣:形容詞用為名詞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優劣得所。
親:形容詞用為動詞親近親賢臣。
遠:形容詞用為動詞疏遠遠小人。
奸兇:形容詞用為名詞奸邪兇頑的人攘除奸兇。
慢:形容詞用為動詞怠慢則責攸之。諱、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闕通缺,缺點稗補闕漏。
有通又,表余數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虛詞:
以:
介詞,把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詞,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連詞,表目的來,用來以光先帝遺德。
連詞,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連詞,表時間以受命以來。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給下列多音多義字注音或組詞
1、薄:
(妄自菲薄)( )
2、塞:
(以塞忠諫之路)( )
3、行:
(行陣)(性行淑均)
4、否:
(陟罰臧否)( )
5、遺:
(以遺陛下)( )
二、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1、益州疲弊。
2、蓋追先帝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氣。
4、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
6、由是感激。
三、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1、庶竭駕鈍,攘除奸兇。
2、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12
一、下列詞語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崩殂(c*) 性行(x0ng)臧否(f%u) 裨補闕漏(b@)b.陛下(d@) 費祎(w7i)咨諏(z#u) 夙夜(s))c.菲薄(f7i) 猥自枉屈(w7i)陟罰(zh@) 行陣(h2ng)d.弩鈍(n*) 攘除(r3ng)忠諫(ji4n) 以遺陛下(y0)二、下列加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陟罰臧否(善惡) 性行淑均(平) 夙夜憂嘆(早)b.中道崩殂(死亡) 悉以咨之(詢問) 此皆良實(善良、誠實)c.平明之理(治) 臣本布衣(平民) 以彰其咎(表明、顯揚)d.咨諏善道(詢問) 引喻失義(適宜、恰當) 危急存亡之秋(時)三、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詞語的意義古今沒有發生變化的一項是[ ]a.誠宜開張圣聽b.先帝不以臣卑鄙c.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d.茍全性命于亂世四、下列句子與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項是[ ]a.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不求聞達于諸侯,茍全性命于亂世。c.后值傾覆,奉命于敗軍之際,受任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d.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五、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問題。(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1.下面詞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b.殊遇(特別厚待)c.恢弘(氣勢宏大)d.引喻失義(說話中稱引譬喻不恰當)2.下列句中加粗字與“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亡羊補牢,猶未晚也。b.河曲智叟亡以應。c.亡命天涯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3.下面兩句話加粗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a.危急存亡之秋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b.忘身于外 無敵國外患者c.蓋追先帝之殊遇 籠蓋四野d.以塞忠諫之路也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4.下面加粗的內容不能連續的一項是[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5.下列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文中的“益州”指蜀漢,“先帝”指劉備,“陛下”指劉禪。b.作者分析形勢先說不利的主觀條件,后說有利的客觀條件。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議時,先從正面說,再從反面說。d.本段的主旨句是“誠宜開張圣聽”,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個建議。(二)后出師表諸葛亮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pgn0289.txt/pgn>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明,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1.下列加粗詞語理解有誤的是[ ]a.思惟北征(惟一的思想) 使孫策坐大(妄自尊大)b.欲以長策取勝(長遠之計) 夫難平者,事也(衡量,預測)c.曹操拊手(拍手,形容得意之狀) 鞠躬盡瘁(勞累)d.秭歸蹉跌(跌跤) 勞費正等(相等,一樣)2.下列句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并日而食——兩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飯。意思說行軍艱難,不能按時進食。b.偽定一時——意指曹操暫時取得了政權。蜀漢自居正統,所以稱曹為“偽”。c.則住與行勞費正等——意為坐在這里和行走起來的消耗是相同的。d.死而后已——到死了然后才停止。已,“停止”之意。3.這篇表文是在魏將曹休被吳國打敗后,諸葛亮想出兵伐魏,但群臣疑慮,后主動搖,便上此表,分析形勢。最能表現伐魏的有利時機的句子是:________(用文中原話回答)。4.本文流傳千古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一、c (a項中“否”應讀“p!”;b項中“陛”應讀“b@”;“祎”應讀“y9”;d項中“遺”應讀“w8i”。) 二、b(“良實”在這里是形容詞作名詞,應為“善良、誠實的人”。) 三、d 四、d 五、(一)1.c 這里“恢弘”是動詞,“發揚”的意思。 2.d (例句的“亡”是“滅亡”的意思。 a項中“亡”是“丟失”的意思;b項中“亡”是“無”的意思;c項中“亡”是“逃亡”的意思;d項中“亡”是“滅亡”的意思。) 3.b (b項中“外”都是指“國家外圍、邊境”的意思。 a項中第一個“秋”是“時”的意思;第二個“秋”是“秋季”的意思。c項中第一個“蓋”是“大概”,表推測的意思;第二個“蓋”是“覆蓋”的意思。d項中第一個“以”是“以致”的意思;第二個“以”是“憑借,用”的意思。) 4.a (應為“今/天下三分”。) 5.b (不利的是客觀的條件,有利的是主觀的條件。) (二)1.a (“思惟”是“考慮”的意思;“坐大”是“自然強大”的意思。) 2.c (句意應是“坐著等待敵人的進攻和主動出擊敵人,兩者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是相等的”。) 3.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4.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點。
2、了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1、陳述衷情,這是表文的一大特點,本篇情摯辭切,教學中要突出這點。
2、本文詞語較多,學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講解。
3、加強誦讀、背誦練習。
【教學時數】
二教時。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于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后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陜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暗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師范讀課文并正音
三、朗讀
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然后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注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四、講解文章第1~5段
1、齊讀第1段。讀畢,就字音、句讀酌情講評。
⑴疏通字句。
⑵提問一:諸葛亮在奏表的開頭一段向劉禪提出什么勸諫?
講解:諸葛亮首先規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采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提問二:諸葛亮用什么來鼓勵劉禪?
講解: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這個好條件。
2、指名朗讀第2段:
⑴疏通詞句。
⑵提問:諸葛亮在這段中向劉禪提出什么諫誡?
講解:諸葛亮諫誡劉禪理政要公正明察,賞罰要善惡分明,對內廷和外廷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別朗讀第3、4段:
⑴疏通詞句。
⑵提問:這兩段的內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其內容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用人。
4、齊讀第5段:
⑴疏通詞句。
⑵提問:這段的內容是什么?
講解:在這段中,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說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臣子。
五、布置作業
1、背誦第1~5段。
2、整理這幾段中重點實詞的意思、虛詞“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內容。
第二教時
一、齊讀第6段
1、疏通詞句。
2、提問:本段寫什么內容?
講解: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劉備三顧草廬,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優遇。
二、指名朗讀第7段
1、疏通詞句。
2、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在這段,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報效先帝、盡忠蜀國的摯情和伐魏興漢的雄圖,并再次囑咐劉禪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純”之臣。
三、齊讀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問:第8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諸葛亮在這段中主要是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采納雅言。
3、齊讀第9段:
串講。“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臨表”:面對奏表。“涕”:淚。“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說的是什么;這是謙詞,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實詞總結(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1、道:
⑴道路。“中道崩殂”。
⑵辦法。“咨諏善道”。
2、遺:
⑴遺留。“以光先帝遺德”。
⑵(wèi)給予。“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3、為:
⑴是。“俱為一體”。
⑵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⑶做,擔任。“眾議舉寵為督”。
4、論:
⑴評判。“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⑵議論。“每與臣論此事”。
5、無:
⑴沒有。“若無興德之言”。
⑵不論。“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6、行:
⑴實行。“然后施行”。
⑵行為。“性行淑均”。
⑶(háng)行列。“必能使行陣和睦”。
7、益:
⑴益處。“有所廣益”。
⑵增加。“至于斟酌損益”。
虛詞總結:
1、而:
⑴卻。“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⑵連接狀語與謂語。“可計日而待也”。
2、于:
⑴在。“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
⑵及于,給。“欲報之于陛下也”。
⑶對。“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⑷到。“還于舊都”。
3、以:
⑴用,拿。“咨臣以當世之事”。
⑵而。“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⑶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⑷表時間、地域等界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⑸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作課后練習。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14
一、檢查背誦情況,指名背誦第5段,并提問文中重點詞句的解釋。
二、自讀第6段,完成下面的練習。(出示投影片)
1.選擇題。
(1)“卑鄙”的意思是( )
A.(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B.見識淺陋。
C.地位低下。
D.低微而鄙俗。
(2)“爾來”的意思是( )
A.從那時以來 B.你來 C.算來 D.從來
(3)下列句中“顧”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
A.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B.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C.將軍宜往駕顧之
D.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一兒以日初時遠,而日中時近也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今以蔣氏觀之
E.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
F.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聞達于諸侯”這句話的意思是( )
A.不謀求聽到關于諸侯的事情
B.不謀求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C.不謀求讓人知道我到諸侯那里去了
D.不想與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許先帝以驅馳”全句的意思是( )
A.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追術當年三顧之遇,表明忠于蜀漢的歷史原因
C.先帝恩寵備至,自己感恩戴德
D.贊揚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評后主不器重自己
2.“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
3.將“咨”字組成一個雙音合成詞,將“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縮為一個成語。
4.翻譯“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參考答案:
1、(1)D (2)A (3)A、C (4)A、F (5)B (6)B 2、又 3、咨詢 三顧茅廬 4、(略)
三、指名學生說說第7段的大意。教師重點講解有關詞句:
以傷先帝之明:以致損傷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讓我能用盡自己平庸的才智,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庶,差不多。
四、討論問題。
1.北伐中原的條件是什么?
明確: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受命以來……深入不毛”這一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明確:
這句話概括了作者“受命以來”的心情和行動,說明他時刻以“報先帝”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顧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準備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結構層次。
六、師生互動,講讀8、9段。
1.學生朗讀這兩段課文,并指名講述大意。
2.教師重點點撥:
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以,表示目的,譯為“來”。
3.分析結構層次。
七、歸納中心思想。
明確:本文以懇切的言辭勸告劉禪繼承先帝遺志,開張圣聽、賞罰分明、親賢遠佞,修明政治,從而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比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先主感恩圖報的一片深情。
八、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1.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
第一部分寓情于議,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談各方面的責任,也表達了完成先帝遺愿的決心。具體說來有三方面特點。
(1)反復提及劉備的遺言、“遺德”、“遺詔”,在文章的重要關節無不提及“先帝”,處處從先帝說起,時時提先帝遺訓。全文僅600多字,竟先后13處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勵劉禪“光先帝之遺德”,“深追先帝遺詔”,以完成先帝未竟大業。
(2)常從自身的經歷、體驗和感情談起,以自己忘身憂國的一腔忠貞來作為對后主的激勵。
(3)處處從“陛下”的帝業、威望、聲譽著想。
由于上面三個特點,使本文達到了“忠言不逆耳,辭切見情深”的藝術效果,使劉禪再昏庸糊涂也當欣然聽取,甘愿采納。
2.語言樸素無華,字斟句酌。
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是:
(1)與受表者的對象有關。劉禪本人的年齡識見,文化素養,決定了該文語詞樸實,叮嚀周備。
(2)寫表與受表者之間特殊關系,決定了該表委婉、懇切、字勘句酌的特點。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長輩,劉備臨終時云“以父事之”。
陸游云:“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
九、課外拓展: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 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 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3. 了解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4. 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5. 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1. 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2. 熟讀并背誦課文。教學媒體電腦課件、大屏幕。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諸葛亮的情況,主要是諸葛亮寫《出師表》時的情況,簡略地介紹一下。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于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后兩年,即公元 223 年,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 16 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陜西南漢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暗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二、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提出問題。1. 要求學生以默讀方式自學課文,對照課下注解,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同桌或小組交流,解決不了的,當堂提出。2.學生就課文詞句質疑,合作解讀,討論交流,教師點撥。3. 教師將學生提出的疑難詞句集中投影到屏幕上,師生共同討論解決。(1)字詞部分。先帝 俱為一體 刑賞平明之理 簡拔 爾來以遺陛下 有所廣益 猥自枉屈今天下三分 興德之言 當獎率三軍親賢臣,遠小人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陛下亦宜自謀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有什么不同。誠宜開張圣聽 古義: 今義: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古義: 今義: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古義: 今義: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義: 今義: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古義: 今義: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古義: 今義:(3)難句翻譯。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引喻失義性行淑均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深入不毛不效,則治臣之罪察納雅言庶竭駑鈍三、布置作業。1. 熟讀課文,背誦第1—4 自然段。2. 完成課后思考與討論三。3.口頭翻譯全文,完成課后思考與討論一、二提出的問題。板書設計出師表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表,古代臣下寫給帝王的奏章,主要是上書言事。突出特點:陳述衷情。陸游贊《出師表》:“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一、檢查復習上節課內容。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崩殂( ) 臧( )否( ) 裨( )補行( )陣 攸( ) 傾頹( )夙( )夜 以彰( )其咎( )2.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詞。(1)誠宜開張圣聽(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3)以彰其咎(4)此悉貞良死節之臣(5)先帝簡拔以遺陛下(6)必能使行陣和睦(7)先帝不以臣卑鄙(8)深入不毛(9)躬耕于南陽3. 背誦課文第1—4自然段。二、師生合作,共同研討課文內容,把握文章中心與寫作思路。(討論交流)1. 諸葛亮向后主劉禪提出了哪些建議?最關鍵的是哪一條?這些建議表達了他怎樣的政治愿望?請用課文中的話回答。明確:提出了“開張圣聽”“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親賢臣,遠小人”三條建議。最關鍵的是“親賢臣,遠小人”。這些建議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政治愿望。2. 這篇表文僅僅是提出一些建議嗎?還寫了哪些內容?從內容上看,你認為課文分為幾部分?明確:這篇表文除了提出一些建議之外,還追述了個人以往的經歷,表達了“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最后明確了朝廷內外各方面的責任。據此,全文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第二部分(第 6 自然段)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第三部分(第7 自然段)明確歸納各方面的責任。(段落層次可以略有不同,但要點必須一致。)3. 課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一片忠心?你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忠心?明確:諸葛亮的忠心主要表現在他在出師北伐前寫這篇表文向后主提出的三條建議上,對宮廷、相府的用人和工作都作了詳細的安排;還表現在他追述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以及受命托孤,夙夜憂嘆,為了實現先帝遺愿請命北伐,臨行前對后主諄諄叮嚀等等。諸葛亮的忠心歷來為后人推崇,其忠心不僅是出于個人的知恩圖報、忠君報恩,更重要的是他這片忠心時刻與憂國憂民、匡扶蜀漢等責任感緊密相連,因而在境界上高于一般人的報恩心理。4. 結合時代背景,你認為諸葛亮寫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是什么?明確:諸葛亮出師北伐前寫這篇表文,最重要的是希望劉禪能夠親賢遠佞,國內修明政治,使他北伐時有個穩定的后方,利于他實現“北定中原”的計劃。三、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課文重點段落(第5、6 自然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閱讀和合作解讀下列問題。1.“此悉貞良死節之臣”中的“貞良死節”的意思是什么?舉出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貞良死節之臣的例子。(舉課本以外的例子。)明確:以死報國的屈原或文天祥等人。2. 這兩段分別提到了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兩個故事,表現了劉備的知人之明。請結合你閱讀小說《三國演義》的情況,指出這兩個故事的名稱。明確:三顧茅廬、白帝托孤。3. 用自己的話概括第6自然段的內容。明確:追述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表達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4. 作者提出的建議主要在前5 個段落中,那么第6 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確:這段追述個人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情以及“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說明自己出師北伐的原因、意義,切入本題。前面的建議,是為了保證有出師的國內穩定條件,而這段敘事則是說明自身既有出師條件,又有客觀因素。至此,提出北伐請求,水到渠成。因此這段陳情述志,動之以情,意在打動后主,使之樂于接受前面的建議,與上下文貌離而神合,有照應題目、點明主旨的作用。5. 在第6自然段里,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可以用文中哪六個字來概括?結合你對諸葛亮的認識,你認為這段里哪兩個字能夠概括諸葛亮一生的辦事態度?明確:“報先帝”“忠陛下”;“謹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發言,結束后,教師進一步明確,對不確切之處要予以糾正。四、整體把握,課外延伸,深入探究。(教師點撥)1. 下面是后人評論《出師表》的兩段話,讀一讀,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色。武侯在國,目睹后主聽用嬖昵小人,或難于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通篇專以小人君子為言。一字一句,都從肺腑流出,不假修飾,而自為文章之勝。明確:全文語言質樸真切,措辭深淺適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字字句句似從作者肺腑涌出,析理透辟而又情深意切,確實感人至深。2. 此文歷來被后人認為是“表”中名篇,傳誦不已,你認為其原因何在?明確:這篇表文的用意是作者希望后主能夠親賢遠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作者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更以抒情貫穿其中。在談到國家的形勢、任務、治國方針和歷史經驗時,字里行間流露著感情色彩,既表達了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又激發劉禪效法先人的作為。在敘述作者個人身世、追隨先帝創業經過和“受命以來”的工作的同時,再一次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效忠劉氏父子的心愿。而結尾“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更是情詞懇切,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這種表達法既符合表文“表以陳情”的特點,又恰到好處地諄諄勸誡劉禪尊賢納諫,嚴明法治,說明出師的目的和任務,披露自己的忠心,肝膽照人,是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典范之作,因而備受后人稱贊。五、課堂小結。本文是傳統名篇,文質兼美,從本文的學習中同學們要做到待人誠懇,做事應該忠心耿耿,說服別人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六、布置作業。1. 課下背誦全文。2. 課外從圖書館或網上搜集關于諸葛亮的事跡、材料或傳說,講給同學聽。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特點。
2、領會文章融議論、記敘、抒情為一體的寫法。
3、重新認識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張。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剛才大家聽到的這首歌是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這闕《臨江仙》是這部著作的開篇詞。但這首詞作者并不是羅貫中,而是明朝中葉的文學大家楊慎。羅貫中是從楊慎那里抄來的嗎?不是,羅貫中為元末明初人,而楊慎是明朝中期人。
最初《三國演義》開篇并沒有此《臨江仙》,是清初毛宗崗父子將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們都相信羅貫中和楊慎兩老人家都不會有意見。就像被羅貫中演義神化的諸葛亮,老諸葛也很樂意,可憐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羅有很大的功勞,只不過老羅演義,內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賴的文字還算是老諸葛本人的《出師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諸葛亮的這篇經典名作。
二、在學習本文前,我們先了解:
1、本文的學習目標;
2、作者簡介;
3、時代背景;
4、標題。(播放幻燈片)
三、整體感知
1、國慶八天長假,要求同學們放假期間預習本文,現在我來檢查預習情況,(播放生字詞幻燈片)請一位同學把幻燈片的紅字讀一下。
崩殂( cú ) 菲(fěi )薄 裨補(bì ) 遺(wèi )陛下
祎(yī ) 攸(YōU ) 闋(quē ) 陟(zhì)罰
臧(zāng ) 否(pǐ ) 行(háng )陣 猥(wěi)自
夙(sù )夜 駑(nú)鈍 諏(zōu ) 攘(rǎng)除
斟酌(zhēn zhuó )
2、錄音范讀課文。
a、接下來請同學們聽朗讀錄音,大家注意停頓、重音。
b、用幻燈片展示文中幾個經典句段的停頓,要求學生一起讀并做好句讀筆記。
3、請全體學生朗讀第一段,然后對照課下注釋及《名校課堂》翻譯把第一段重點字詞句圈劃出來。請學生解釋翻譯第一段的重點字、詞、句(讓學生默讀幾分鐘后播放幻燈片)。
4、請學生快速閱讀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當時的形勢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內外大臣表現如何?內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國君又當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條建議是什么?
點撥:(請學生引用課本的話回答)“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開張圣聽”或“廣開言路”。( 播放幻燈片示意圖)
四、課堂小結:這堂課我們主要了解了作者以及寫作的時代背景,重點分析了課文第一段,初步了解諸葛亮請求出師的原因——蜀國危急存亡。通過正反對比分析,給劉禪提出第一條建議——要廣開言路。
五、布置作業。
1、預習課文第二——九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三條建議是什么?為什么要提出這些建議?
2、背誦課文。
(時間允許,再把朗誦播放一遍)
《出師表》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
1.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2.掃除文字障礙,熟練掌握表中的內容。
3.了解《三國演義》中的有關情節。
教學設想:
1.安排三課時。
2.第一課時主要掃除文字障礙,聽錄音及了解有關情節,體會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機動)段。
3.第二課時繼續學習剩余的內容,主要是3、4、5、7段,明確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議及政治愿望。
4.第三課時結束課文內容講解,總結“以”字用法,并小測本文知識。
教學重點:
1.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議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教學難點 :
體會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詞懇切的特點。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必知的東西:例如書法家不能不知道《蘭亭序》;軍事家不能不知道《孫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們今天所要學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諸葛亮的。蘇軾曾經說:“讀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這催人淚下的。
二、簡介作者及文體: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人稱“臥龍”,漢末為避戰亂,隱居隆中。后扶佐劉備統一了我國西南地區,使全國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于向君主陳述作者的請求和愿望。我國古代臣民給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稱為“書”,漢代則分為“章”、“奏”、“表”、“議”四類,在內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 此外還有一種專門議論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晉南北朝時,此類文章又稱為“表”。
三、聽錄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掃除文字障礙。
c ji n zh z ng p zh o y u y w i
崩殂 忠諫 陟 罰 臧 否 昭 攸 祎 以 遺 陛下
b qu w i s sh ji n d n f i zh ng ji
裨 闕 猥 夙 庶 竭 駑 鈍 菲 彰 咎
z u zh o
咨諏 遺詔
四、析文。
⒈上面已經介紹了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那么諸葛亮是怎樣評價自己的,又為什么會對劉備劉禪忠心耿耿呢?請齊讀第六自然段。
⒉指名翻譯本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①茍全:茍且保全。
②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③猥自枉屈:“猥”是“辱” 的意思,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④驅馳:奔走效勞。
⑤有:通“又”
⒊生翻譯全段,師訂正。
⒋說說有關“敗軍之際,危難之間”的有關情節。
⒌生閱讀有關劉備“白帝托孤”的情節,結合劉備“三顧茅廬”的有關情節,領悟諸葛亮寫此文的感情。
小結:總而言之,諸葛亮在這里表明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也述說了為什么對皇帝是忠心耿耿的。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那他將怎樣來報答皇帝呢?從政治家角度來看,他要給皇帝提各種治理國家的建議,從軍事家來看他應當保衛祖國為國征戰。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他是怎樣提建議,又是怎樣為國征戰的。
⒍指名翻譯第一自然段,注意以下字詞的翻譯。
①崩:古時指皇帝的死亡。 ②殂:死亡 ③誠:實在
④秋:時 ⑤內:在宮廷內。 ⑥外:指宮廷外。
⑦蓋:原來。 ⑧殊遇:特別厚待 ⑨誠宜:應當。
⑩妄自菲薄:過分的看輕自己。
⑾引喻失義:“義”是適宜、恰當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說話不恰當。
⒎為什么要向后主劉禪提出建議呢?
明確:這是形勢決定的。
好,就請同學們也當一回政治家,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有什么優勢,又有什么劣勢。
劣:客觀上先帝崩殂,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優:主觀上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師:也就是說形勢上有好有壞,國際形勢是嚴峻的,但眾臣有報國之心,那么這個時候什么人將起 到決定的作用?
明確:皇帝
師:也正是如此諸葛亮才向后主提出建議。諸葛亮在這里向后主劉禪提出了什么建議?
明確:誠宜“開張圣聽”。
提這條建議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免塞忠諫之路。
⒏生齊讀第二自然段(機動)
⑴指名翻譯,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①陟:原意為登高,這里指獎勵。 ②作奸:奸指奸邪的事情
③科:科條法令。 ④有司:職有專司,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
⑤昭:表明;顯示。
⑵本段作者和向后主劉禪提出什么建議?
明確:“陟罰臧否 ,不宜異同 ”,即要嚴明賞罰。
⑶生齊讀本段。
五、小結。
六、布置作業 :
⒈熟讀課文,背誦一、二、六段。
⒉預習剩余的段落,并試著翻譯。
板書設計 :
出師表
諸葛亮
亮 本布衣(卑鄙) 躬耕南陽 建議 征戰
知遇之恩 感激 報之陛下(備、禪)
備 皇叔 (高貴) 三顧茅廬(白帝托孤)
建議: 開張圣聽(目的)
附件
相關材料
1、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人稱“臥龍”,漢末為避戰亂,隱居隆中。后扶佐劉備統一了我國西南地區,使全國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221年,劉備趁稱帝,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后,于227年決定北上伐魏,奪取涼州,臨行之前上疏后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后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這就是。
2、“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于向君主陳述作者的請求和愿望。我國古代臣民給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稱為“書”,漢代則分為“章”、“奏”、“表”、“議”四類,在內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 此外還有一種專門議論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晉南北朝時,此類文章又稱為“表”,諸葛亮的這篇文章原來還叫“表”而不叫“疏”。
3、《三國志》中的白帝城托孤 :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托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段話和事情的經過,就是被后世人所津津樂道,推舉為君臣之間肝膽相照的千古佳話的白帝托孤。此段加上后來諸葛亮為北伐而上的,一直以來被作為推崇諸葛亮"千古第一人臣"的典范事例和佐證。
4、《三國演義》中的白帝城托孤 :卻說先主在永安宮,染病不起,漸漸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關、張二弟,其病愈深:兩目昏花。厭見侍從之人,乃叱退左右,獨臥于龍榻之上。忽然陰風驟起,將燈吹搖,滅而復明,只見燈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曰:"朕心緒不寧,教汝等且退,何故又來!"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視之,上首乃云長,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驚曰:"二弟原來尚在?"云長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義,皆敕命為神。哥哥與兄弟聚會不遠矣。"先主扯定大哭。忽然驚覺,二弟不見。即喚從人問之,時正三更。先主嘆曰:"朕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星夜來永安宮,聽受遺命。孔明等與先主次子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來永安宮見帝,留太子劉禪守成都。且說孔明到永安宮,見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龍榻之下。先主傳旨,請孔明坐于龍榻之側。撫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訖,淚流滿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龍體,以副下天之望!"先主以目遍視,只見馬良之弟馬謖在傍,先主令且退。謖退出,先主謂孔明曰:"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畢,傳旨召諸臣入殿,取紙筆寫了遺詔,遞與孔明而嘆曰:"朕不讀書,粗知大略。圣人云: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中道而別。煩丞相將詔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將息龍體!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
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先主又請孔明坐于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近前,分付曰:"爾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后,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罷,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畢,孔明曰:"臣雖肝腦涂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先主謂眾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又囑趙云曰:"朕與卿于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先主又謂眾官曰:"卿等眾官,朕不能一一分囑,愿皆自愛。"言畢,駕崩,壽六十三歲。時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后杜工部有詩嘆曰:"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先主駕崩,文武官僚,無不哀痛。孔明率眾官奉梓宮還成都。太子劉禪出城迎接靈柩,安于正殿之內。舉哀行禮畢,開讀遺詔。詔曰:"朕初得疾,但下痢;后轉生雜病,殆不自濟。朕聞人年五十,不稱夭壽。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復何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續為之,勿以善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聞達。至囑!至囑!"
5.有關諸葛亮的對聯: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
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武侯書堂》)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6.有關諸葛亮的詩
書憤 蜀相
作者: 陸游 作者:杜甫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垢北望氣如山。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7、名人讀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讀后寫道:"前后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 過武侯祠,讀壁上石刻出師表時,"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足見感人之深。 ...
蘇軾說:"讀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