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教學設計(精選23篇)
《社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體會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重點、難點
重點:
(1)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2)分析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難點:
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歸省(xing)行家hang )憚(dan)絮叨(xudao)怠慢
(dai)攛攝(cuan duo 鳧水(fu)潺(chan)歌吹(chui蘊藻
(yun zao)家眷juan)皎潔(jiao)漂渺(piao miao。)糾葛(jiu
ge)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1)倘:連詞。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設。
(2)大抵:副詞。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對某種情況的基本
估計。
(3)相仿:大致相同。仿:類似。
(4)欺生:欺負新來的生人。
(5)怠慢:冷淡。怠:輕慢。慢:態度冷淡。
( 6)誠然:副詞。有“確實”的意思。
(7)舒展:原指伸展得開,不蟋縮。本課是“舒暢”的意思。
(8)通通:本課形容船頭激水的聲音。
(9)朦朧:月光不明。本課用作動詞,是“模糊起來”的意思。用作形
容詞,泛指(光線、物體、思想、意識等)模糊、不清晰。
(10)歌吹:歌聲和樂聲。
(11)屹立:高聳而穩固地立著。屹:山峰高聳的樣子。
(12)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樣子。
(1)掃興:正當高興的時候,遇到了不高興的事情而興致大減。興:
興致。
(14)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糾纏不清的關系。
3.自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一、二、三題。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
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
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關于課文
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
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
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三、課文分析
1.提問:請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分層,歸納段意、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第1—3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
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層:(第1節)交代看社戲的時間、地點和機緣。
第H層:(第2節)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三層:(第3節)平橋村樂土的樂事:釣蝦、放牛。為最大樂事——
看社戲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4-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一層(第4—9節)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H層(第10—13節)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三層(第14-ZI節)寫在趙任看社戲。
第四層(第22-30節)寫看社成后歸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五節到完)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討論并歸納:
(1)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
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
后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3.提問:為什么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
討論并歸納: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著社戲,夜航去看
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
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
4.提問:“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你怎么知道的?
討論并歸納: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后”,“羅漢
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5.提問:“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
方?我為什么稱它為樂土?
討論并歸納: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
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
土。因為:(l)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
山”了;(2)許多小朋友伴我來游戲,掘蚯蚓,釣蝦,放牛;(3)沒有封建禮
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四、小結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
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
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
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如
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間生
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辨字組詞。
(掘_鉤_掇_
(倔_釣_綴_
(篷_(撣 揖_
(蓬 (躥 揖
(二)填上下面一段話中所空的關聯詞。
我們年紀都相仿,論起行輩來,至少是叔子,有幾個
還是太公,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我們是朋友,
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大公,一村的老老小小,決沒有一個會想出
“犯上”這兩個字來,他倒)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
(三)下面句子沒有毛病的一句是
A.西瓜、南瓜、蘋果、橘子都是營養豐富的水果。
B.運動場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彩色旗幟。
C.她不僅會琴棋書畫,還會吹拉彈唱。
D.她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著多么有益的影響。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再讀課文,思考雙喜和六一公公各是什么樣的人?
2.背誦:從“一出門”到“趙莊使真在眼前了”。思考文章是怎樣寫
景物。
二、課文分析
1.提問: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
討論并歸納: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
明。
(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
又大;②迅哥兒向來不亂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雙喜反
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
細心。
(4)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
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雙喜考慮
周到。
(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
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
(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
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有終。
(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
孩子頭。
如有學生提出雙喜是壞孩子頭,并以偷豆作為理由時,可引導學生
討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討論并歸納:(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
所當然;( 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3)
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孩
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2.提問: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么樣的老
人。
討論并歸納:
(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
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
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門)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
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
樸、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
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
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3.朗讀課文第11節,談談課文從哪些感官寫景,寫出景物的什么
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對表現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
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
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
清新,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
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4.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
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
戲了”?
討論并歸納: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
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
自由的空氣,入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
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
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總結
本文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
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四、作業
1.課后練習第二、三、四。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 代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來,并沒有聽到什么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
葛,下午仍然去約蝦。
“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立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
壞了不少。”我抬頭看時,是六一公公掉著小船,賣了豆回來了,船肚里
還有剩下的一堆三。
“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
了!”雙喜悅。
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輝,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于是
對我說,“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
我點一點頭,說道,“好。”
“立可中吃呢?”
我又點一點頭,說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競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
是大市鎮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1我的三種是粒粒挑選過的,鄉下
人不識好歹,還說我的豆比上不上別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給我們的
姑奶奶嘗嘗去……”他于是打著揖子過去了。
待到母親叫我回去吃晚飯的時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羅漢
立,就是六一公公送給母親和我吃的。聽說他還對母親極口夸獎我,說
“小小年紀便有見識,將來一定要中狀元。姑奶奶,你的福氣是可以寫包
票的了。”但我吃了五,卻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
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1.這段文字選自課文作者
2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向午中吃
3.“雙喜,你們這般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吧?又不肯好好的摘,
踏壞了不少。”這句話表現六一公公的
的性格。
“請客?——這是應該的。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這句話表現六一公公的性格。
“這真是大市鎮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
過的,鄉下人不識好歹,還說我的豆比不上別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
給我們的姑奶奶嘗嘗會…”這句話表現六一公公的
性格。
4.“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
跑了!”這句話表現雙喜的的性格。
5為什么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
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社戲》教學設計 篇2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總課時:
第16課 社戲
教學目標 :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梳理詳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詞佳句,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獨特感受。
3、學習小說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4、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5、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設計:
以品讀體驗為主
《社戲》全文原有前后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后一部分。在這一部分中,作者記述了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充滿了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品讀體驗,在品讀中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于景的,同時聯系生活,在品讀體驗中揣摩語言,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本篇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創設情境,童年引讀。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后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在床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 現在呵,童年卻是—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在我記億深處/放聲歌唱……
同學們,我們的童年都是美好快樂的。哪位同學愿把自己最難忘的經歷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魯迅的小說《社戲》,那又是怎樣的一件事,一種感受呢?
(情境創設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力求營造一種輕松、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童年生活的回憶中融入課文。)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一)范讀課文(或聽磁帶錄音):
l. 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
例:憚 踱 頗 歸省 行輩 攛掇 鳧水 潺潺宛轉
2.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自由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教師可適當提示: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根據線索劃分課文部分。)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1)看戲前(1—3段)——(2)看戲中(4—30段)——(3)看戲后(3l一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橋“樂”事。
1、“我”是在什么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是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后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么樣的優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點?(村中居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小村莊)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里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里。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么愿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么樣的作用?(多方表現樂趣,鋪墊趙莊看戲)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于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四、總結存儲,體驗拓展。
1、總結存儲: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是“我”的“樂土”。那是因為:
(1)“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歡樂地生活。
(2)這里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并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2、體驗拓展:
(1)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在體味中說說自己的童年趣事。
(2)預習第二部分,初步體會夏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
第二課時
一、再述樂事,導入 看戲。
(生活樂事的敘述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對看戲部分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
二、默讀看戲,梳理過程。
(一)默讀第二部分看社戲的全過程。并思考:圍繞社戲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并據此劃分好這部分的層次。
討論明確:一層(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二層(10—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三層(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四層(22—30段):看社戲后深夜歸航。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感受語文美,在探究中發現語文的思想美,在誦讀中體驗語文的情感美。)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來是如何解決的?為什么這樣寫?
討論明確: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伙伴們解決了:首先解決了船的問題,接著又擺三條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亂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還用寫包票的話作了保證,讓外祖母放心,實現了“我”去看社戲的愿望。這樣敘寫既突出了雙喜等小伙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巖。
2、文中為什么說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呢?
討論明確:“自失”是指“我”聽得出神,忘了自己。這是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么誤認?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討論明確:“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 心急生誤 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4、“我”在望到戲臺時的心情怎樣?
討論明確:“我”望到“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臺,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直望到“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無限歡喜、興奮之情。
5、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好看。
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
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戲不好看?
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6、既然戲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贊成回去了。課文中月夜歸航這一部分寫得也非常精采。但為什么沒有寫沿途所見的景物呢?
討論明確:因為前面第11節已著重寫了兩岸景物,所以這節略了這部分內容。
7、夜深了,人乏船慢,興致將盡,在小說將要結束之際,偷豆一事又把情節推向了高潮。為什么說“偷”?“偷”誰的豆?
討論明確:孩子們認為背著大人摘豆吃是不應該的,所以直言不諱地說“偷”。可是他們不是竊取別人的東西來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勞動果實奉獻給伙伴享用;“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些話足以表現出這群農家孩子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8、由此,我們想—想,小伙伴們這樣熱衷于來看戲的真實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明確:(1)對少年兒童來說,對未知事物或新鮮事物的追求與探索遠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伙伴們更在乎的是在看戲途中彼此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小伙伴們真正感興趣的不在社戲,而在看戲前后的那種氣氛、感覺。
四、品讀賞析,景物描寫。
1、去趙莊看戲的途中,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討論歸納:
嗅覺:(清香、水氣)
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
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
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
2、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著什么樣的作用?表現了“我”什么樣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給讀者。同時也表現了我急欲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
3、明確下列幾個問題:
(1)“朦朧”在句子里作什么詞用?
“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下文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為什么說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踴躍向船尾跑去?
這樣寫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于“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為什么說“航船”像條“大白魚”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討論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另外,還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讓學生在品讀賞析中體會自然之美和語言之美,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五、總結存儲,歸納特色。
1、總結存儲:這是一段優美清麗的自然環境描寫,它寫出了農村夜景的清新,寫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與景有機的交融在一起。
2、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歸納特色:
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具體地說:
1、景物描寫多側面。《社戲》在描繪農村自然景物時,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著筆,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
2、景物描寫多層次。這里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六、片斷仿寫,體驗拓展。
1、找出描寫山、戲臺、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進一步體會體會。
2、按照課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仿寫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第三課時
一、復述偷豆,交流感受。
請同學復述偷豆情節,交流感受,導入 課文。
(因為這段很貼近少年兒童的生活,通過偷豆這一情節,表現了農家少年天真、熱情、純樸和稚氣。正是因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羅漢豆有了無比的美味,才使“我”終身難忘。)
二、體驗角色,把握性格。
(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鮮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同學們的角色體驗中,在人物動作、語言的分析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例:雙喜:聰明能干。阿發:憨厚無私。桂生:機靈勤快。六一公公:寬厚、好客。)
1、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你最喜歡哪個人物?他具有怎樣的品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說主要描寫了雙喜,其他描寫的人物有: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雙喜:看戲前,當“我”因為看不到戲感到沮喪,人們都嘆息地表示同情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提得恰到好處,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至使“我”能去看社戲。航船出發了,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出動,像小伙伴中的領頭人。這都表現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干。看戲時,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說明他已經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這表現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當大家都不想繼續看戲時,雙喜說“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他了解大家的情緒,儼然像一個兄長一樣。看戲后,雙喜認為多偷阿發家的羅漢豆,阿發的娘若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又表明了雙喜考慮周全。
(對這個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
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漿,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這補償對“我”的歉意,他還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
阿發:建議小伙伴們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純真無邪,憨厚無私。
六一公公:只對小伙伴們摘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他又親自給“我”送羅漢豆,又表明他的淳樸,好客。
(這些人物雖著墨不多,但勾畫得頗為準確、生動,也要認真領會。)
三、合作探究,梳理詳略。
1、全文寫了哪幾個故事情節?詳略又是怎樣安排的?
教師投影七個故事情節,然后請同學們梳理明確:
A 趙莊看社戲 B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C 看社戲前的波折 D 看社戲歸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 F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G 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1)情節順序是:G、F、C、B、A、D、E
(2)詳寫的是: A、B、C、D
(3)略寫的是: E、F、G
2、課文這樣有詳有略地敘寫事件產生了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討論明確: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豆行動,更表現了鄉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種詳略結合的靈活運用值得我們認真體會和學習。)
四、歸納主旨,體驗反思。
1、歸納主旨: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看出,《社戲》這篇小說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體驗反思: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
討論歸納:“我”所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對這段生活的回憶也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至此,我們可以說,這篇文章以去看社戲為線索,寫出了—系列的人與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橋村在我是樂土”的主旨,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們擁有一顆童心,就能擁有童年般的快樂;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實有著美好的情趣,只要我們擁有一顆愛心和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們就能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無處不在。
2、拓展延伸:
(1)做課后練習題第三題。
(2)寫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武原鎮中學 陸海峰)
《社戲》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學習本篇敘事有詳有略和生動描寫農家少年形象,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設想
本篇用第一人稱敘寫幼年的“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故事。敘事有詳有略,主要敘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寫得曲折生動,展現出幅幅農村生活畫面,描寫出一群淳樸善良、好客能干的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出對那段生活的懷念和對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引導學生體會本篇的這些特點,完成教學目的。
本篇語言樸實準確,很有表現力量。引導學生把關鍵語句表現力量的分析,統一于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當中,體會其藝術魅力,培養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篇側重敘事,寫的是農家少年的群體。引導學生在分析故事情節中分析“我”和農家少年,體會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 一 課 時
教學重點
本篇的結構層次,“我”在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寫人有詳有略的《分馬》,引出敘事有詳有略的《社戲》(板書課題)。
2.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的一、二兩段,初步了解本篇;參看注釋閱讀課文、理解詞義、句意、全篇大意。
3.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bèi 憚:dàn 絮叨:xùda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o 鳧(水):fú 潺潺:chánchán (歌)吹:chuī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潔):jiǎ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4.指定學生二人朗讀課文。
前一人讀至“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讀音準確,緩急得當。
5.引導學生理清結構層次。
(1)本篇主要敘寫什么事件?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主要敘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
(2)依據故事的發展,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第二部分,從“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第三部分,從“第二天”到篇末,寫看戲次日的情形。
(3)依據情節的發展,第二部分又可為幾層,各寫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為四層:部分開頭至“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為第一層,寫去看戲前的波折;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到“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為第二層,寫去看戲途中的情景;從“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為第三層,寫在趙莊看戲的情形;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為第四層,寫看戲歸來的情形。
6.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部分(板書: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1)“我”是在什么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后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么樣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板書:村中居民熱情好客)。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分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板書: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總有哪些樂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里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里。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么愿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板書:少年相伴釣蝦放牛 樂趣甚濃)。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板書:多方表現樂趣);更由于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去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的去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去領略那去看戲的敘寫(板書:鋪墊趙莊看戲)。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一部分的表現力量和在全篇中的作用;預習第二部分,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 二 課 時
教學重點
去看戲前的波折,航船趙莊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戲當中的心理和興趣。
教學過程
1.由分析過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書: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層(板書:去趙莊看戲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個“等”字,表現出“我”在平橋村一心盼望著趙莊演戲的日子。在這日子到來的時候,發生了什么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到了趙演戲的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外祖母為此“很氣惱”,“絮叨起來”,母親只得一力“寬慰”外祖母,一邊囑咐“急得要哭”的“我”,“說萬不能裝模作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沒有大船不能去看戲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氣惱,“我”更非常焦急(板書:無船前往看戲 老少氣惱焦急)。
(2)到下午,小朋友們都去看戲了,“我”的情形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雖然不能和小朋們一同去看戲,心卻和他們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戲已經開場了”,“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想到小朋友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一心只在戲上,一心只在看戲的小朋們身上,以致“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郁郁不樂。這使得母親很為難,外祖母又氣惱起來。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氣氛更為濃重了。
(3)在這嚴重的去看戲的波折之中,怎樣出現了轉機?解決了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飯后,“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我”沒有看到戲,聽到別人講戲,心情更加沉重,這引起了小朋友們“嘆息而且表同情”,雙喜“大悟似的提議”,“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兩個“大悟”,表現出小朋友們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戲的辦法時,十分歡喜興奮,事情出現了轉機(板書:雙喜想到航船 事情出現轉機)。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不可*”,母親又顧慮讓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戲,“不合情理”,雖然有了航船,戲還是看不成。雙喜看出底細來了,他勇敢地大聲說“我寫包票”,并且談出能寫包票的條件,他們也確實具備這種條件。于是外祖母和母親“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立刻”,表現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現出出門時的滿心高興和一片歡騰的情景。不能去看戲的波折終于得到了解決(板書:雙喜打保票 波折得到解決)。
(4)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在情節發展上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和解決波折,構成了曲折生動情節,并且再為去看戲作好鋪墊(板書:構成曲折生動情節 再為看戲作好鋪墊),表現出了農家少年的熱情和聰明能干(板書:表現農家少年 熱情聰明能干)。
3.引導學生分析第二層(板書:去看戲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戲時的心情怎樣?出發的情景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出門的時候,“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戲而馬上變得心情暢快,渾身舒適,似乎都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了(板書:出發 心暢體舒)。一出門,望見橋內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現出上船之快;上船后,雙喜、阿發拔篙,立即點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準備搖櫓,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練迅速;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已經“點開船”,“出了橋”,發船十分迅速(板書:發船迅速)。船出橋后,架起,搖動兩支櫓,在“說笑的”、“嚷的”聲音中,“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船“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表現出一船聲音,一船歡樂,船進如飛 (板書:一船歡樂)。
(2)接著怎樣描寫出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什么樣的景物?表現了“我”什么樣的心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我”的視覺、觸覺、嗅覺,運用比喻方法,描寫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寫河面:月色籠罩在浮起水氣的河面上,構成了朦朧的色調,清風吹著夾雜有植物清香的水氣撲面而來,使人心曠神怡(板書:途中 河面朦朧 香氣撲面 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寫兩岸連山:“踴躍的鐵的獸脊”,喻寫出兩岸淡黑色山巒的起伏連綿;“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后跑表現出航船前進之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連山后跑 船行甚快 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么誤認”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 認為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 心急生誤 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4)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出夜航途中的如畫景物,這優美江南水鄉風光襯托著社戲,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了獨特的韻味;寫出“我”急于到達趙莊看戲的心情,并由此產生兩點誤認,在曲折情節中為寫趙莊看戲作好了充分的鋪墊,積蓄了充足的氣勢(板書:如畫景物 襯托看戲 曲折鋪墊 蓄足氣勢)。
4.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板書:趙莊看戲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戲臺時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望到“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臺,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真望到“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板書:望見戲臺 疑為仙境 深被吸引 無限歡喜)。
(2)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描寫”我們”觀看演出,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和興趣。
鐵頭老生表演,雙喜介紹他“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并且說”日里親自數過”,“我們都擠在船頭看打仗”;在小旦出來“咿咿呀呀的唱”的時候,雙喜還推測鐵頭老生在這場表演中“并不翻筋斗”是因為“晚上看客少”,表現出喜歡看武打,討厭聽文唱(板書:喜歡觀看武打 討厭聆聽文唱)。
“我”最愿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一個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表現出愿意看演員扮成蛇虎的表演(板書:愿看扮演蛇虎)。
當“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的時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覺得看打人也比聽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來了,大家“都很掃興”,她那沒完沒了的唱,使得小朋友們先是“喃喃的罵”,后是“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最后,“熬不住了”的雙喜說,“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到開船駛上歸途時,還“罵著老旦”。表現出萬分厭煩老旦總唱(板書:厭煩老旦總唱)。
這樣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體地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在稚氣十足的笑容中和罵聲里,把這場夜晚看戲寫得童趣盎然(板書:看戲表現了兒童心理 笑罵體現著稚齡童趣)。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預習后文,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 三 課 時
教學重點
看戲歸來的情形,看戲次日的情形,詳略敘事的恰當。
教學過程
1.由分析過的第三層,引到引導學生分析第四層(板書:看戲歸來的情形)。
(1)“我們”在看戲歸途中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回望戲臺在燈光中,卻又如初來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聽到悠揚的橫笛聲,“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表現出仍很留戀演出(板書:留戀演出)。
小朋友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這留戀演出、議論笑罵和搖船情形,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板書:議論笑罵 戲興仍濃 愉快興奮)。
(2)小說寫出“我們”偷豆、吃豆的怎樣的經過?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搖船的說“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雙喜指揮偷豆。雙喜先問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哪一邊的呢?”阿發“往來的摸了一回”,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誰家的,單選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現出他憨厚無私(板書:選偷大豆 憨厚無私)。
大家在阿發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現出他不愿惹起阿發的娘哭罵、氣惱,偷豆也有分寸。
“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后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在夜晚隨波漂浮的航船上,圍吃自己偷來、剝好、煮熟的豆,自然別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書:自剝自煮 吃來味香)。
(3)“我們”吃完豆做了些什么?慮到了什么?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避免被人發現偷豆、吃豆的事,表現出處理善后,考慮周到(板書:善后處理 考慮周到)。雙喜所慮的是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大家議論之后,“歸結是不怕”,有應付他的辦法。寫這些,表現出少年們預想到可能發生的糾葛,有了應付的辦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書:預想糾葛 應付有法);。由于歸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這次夜晚去趙莊看戲,更加令“我”難忘。
(4)小說是怎樣接住夜晚去趙莊看戲的?這樣結束產生著什么樣的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長幼都很高興來接住夜晚去趙莊看戲的。站在橋腳來接的母親,本來為“回來得這樣遲”而“頗有些生氣”,但看到兒子和小朋友們都高興的回來了,“也就高興了”(板書:長幼都很高興”;并且“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們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辭謝了母親的邀請,“各自回去了”,圓滿地接住去趙莊看戲,這樣圓滿地接住去趙莊看戲,不但由母親送始,以母親接終,前后呼應,構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腦海中永留美好的記憶(板書:圓滿結束看戲 永留美好記憶)。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三部分(板書:看戲次日的情形)。
(1)小說怎樣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照應著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呼應第一部分寫的村民淳樸好客,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并沒有聽到什么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照應昨晚吃豆后“所慮的”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會罵的”;六一公公問“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照應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給的豆,覺得“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照應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六一公公的問“我”的話和送豆,呼應第一部分所寫村民淳樸好客。
(2)這樣照應前文、呼應開頭結束全篇,具有什么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對兩位公公的照應前文偷豆的說明和描寫,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糾葛,結果良好(板書:照應偷豆 結果良好)。特別是呼應開頭部分的村民淳樸好客,描寫六一公公親熱地問“我”昨晚的戲、豆如何,高興地送給豆,更表現了村民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板書:呼應好客 更現樸厚)。對“我”的照應前文的描寫,則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戲最好看,至今不忘。這樣結束全篇,構成了作品綿密完整的結構,表現出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生活的美好,抒發了對平橋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綿綿無盡的懷戀(板書:結構綿密完整 小住生活美好 懷戀綿綿無盡)。
3.引導 學生分析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本篇怎樣有詳有略地敘寫事件?產生著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蝦運動,更表現了農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點,值得認真體會,學習。
4.指定學生朗讀課文。
要求緩急輕重得當,讀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三部分的表現作用,和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社戲》教學設計 篇4
16 社戲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學習小說通過語言行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4、體會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分析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2)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教學時間二課時
預習內容
1、查字典解決生字生詞
2、自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3、搜集與社戲內容有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新課
童年的生活是天真爛漫、多姿多彩的。提起童年,我們總會有無盡的回憶和向往。文學巨匠魯迅先生不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充滿懷戀,對他在農村的一段生活也記憶猶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社戲》這篇小說,相信你對文中的樂趣也會感同身受。
二、 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歸省 行家 憚 絮叨 怠慢 鳧水 家眷 皎潔
攛攝 鳧水 潺 歌吹 蘊藻 楫 漂渺 糾葛
三、 整體感悟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1. 快速默讀課文,理清小說脈絡,把握小說內容。
2. 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情節,畫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語句,并大聲朗讀。
提示:
小說描寫“我”幼時的一段鄉間生活,主要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小說由看戲前、看戲中、看戲后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第1—3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一層(第4—9節)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二層(第10—13節)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三層(第14-ZI節)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四層(第22-30節)寫看社戲后歸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五節到完)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四、分析研討: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
A寫了我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
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
后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教師小結: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
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
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
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如
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間生
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布置作業
1識記字詞,背過課下注釋中較難理解的解詞。
2、進一步理解課文,找出景物描寫的語段并嘗試分析雙喜和六一公公的的人物性格。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可根據班級情況檢查基礎知識或開展競賽,復述故事情節。
二、問題研討:
1、小說描寫的人物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試著分析雙喜和六一公公的形象。
教師指導方法:分析人物性格要結合人物的語言、行動描寫。
如: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
又大;②迅哥兒向來不亂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雙喜反
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然后共同完成: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
明。
(2)例子
(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
細心。
(4)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
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雙喜考慮
周到。
(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
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
(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
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有終。
(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
孩子頭。
如有學生提出雙喜是壞孩子頭,并以偷豆作為理由時,可引導學生
討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討論并歸納:(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
所當然;( 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3)
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孩
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關于六一公公的分析要點:
(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
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
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門)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
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
樸、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
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
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2、課文的景物描寫非常成功,試找出相關語段,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展開對景物的描寫?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心情?
(朗讀、討論后再回答)
要點:(1)景物描寫多側面。分別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側面著筆,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給人一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2)景物描寫多層次。這里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文章清晰的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3)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加強了表達效果。
景物描寫不僅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夏夜行船表現出我急切的心情,而月夜歸航則表現了孩子們歡暢愉快的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3、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
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
戲了”?
討論并歸納: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
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
自由的空氣,入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
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
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 拓展延伸
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對最后一句話的理解。
四、布置作業
1、《社戲》中的景物描寫優美而又樸素,淡泊而又醇厚,選取一些摘記下來,并逐步養成做摘記的好習慣。
2、試著將優美的景物描寫句子背過。
《社戲》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說,并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學習虛詞的用法,識別偏正短語。
4.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重點分析
1.偏僻的平橋村,為什么“在我是樂土”?這說明了什么?
分析:(1)“我”在那里受到“優待”——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
(2)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沒有嚴格的行輩之分,年紀相仿的“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4)有熱情好客的小朋友們:有“最聰明的雙喜”,有樂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發。
(5)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釣蝦”;放牛;看戲;欣賞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寫“樂土”之“樂”是要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表達了“我”對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時也反映了農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寫月夜行船時沿途景色的?這些景色描寫有什么作用?
分析:作者是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轉換,依次寫出了“我”在沿途的種種見聞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寫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叢松柏林”;
有色:豆麥的“碧綠”、月色的“朦朧”;
有聲:笑聲、嚷聲、水聲、笛聲;
有味:豆麥的清香;
有情:“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目失”起來。
以上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所特有的清新優美的圖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戲時輕松、愉快、興奮的心情。
去看戲和看戲返回途中兩次景物描寫基本相同,但描寫景物的次序卻是互相顛倒的。描寫上也有所不同。去時,最后描寫的是“仙境”一般的戲臺,而回來時卻將戲臺放到最前面來寫。去時,尚可看到“淡黑”連山的曲線,回來時,“周圍的黑暗只是濃”看不到什么輪廓了。去時,看到的遠遠近近的漁火,為返回時幾個夜漁的老漁夫看見在浪花里躥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寫埋下優筆。
這樣的描寫,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絲絲入扣,細致續密。
3.在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么?
分析:這里,作者重點描寫的是“偷”豆,通過對孩子們“摸”、“摘”、“煮”、“吃”等幾個細節的描寫,表現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優秀品質。阿發在地里“往來的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了他熱情無私的高貴品質。通過對“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的處理,表現了雙喜的聰明、果斷、正直的性格特征。
4.六一公公送給“我”和母親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樣的,為什么“我”感到沒有昨夜的好呢?
分析:(1)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隨心所欲地享受。(2)是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們歡聚在一起的情況下吃的,孩子們覺得新奇、刺激。(3)是在“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吃的。現在環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戲,也只是一般的戲,或者說還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贊美它,是因為當時特定的環境,從封建的課堂走入廣闊的天地,又有一樣熱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終生難忘。其實,贊美豆和戲,正是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熱情、無私的好品質,表現“我”對勞動人民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5.本文記敘的順序和詳略安排是怎樣的?
這篇課文除了第2自然段是一段插敘外,其他都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各部分的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
第一層 寫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第二層 插敘,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三層 寫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第二部分:
第一層 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二層 寫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三層 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四層 寫看社戲后歸航,偷蠶豆吃。
第三部分:寫六一公公送來蠶豆。
既然是按時間順序記敘,就有必要交代一下看社戲的時間。課文開頭寫道,按習慣,“我”母親“夏間”該回平橋村去省親。但“我”母親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回去住幾天,而“我”也跟著去平橋村了。這個開頭交代了所記事情的時間、地點。
值得注意的是,“我”小時候每年都跟了母親回去,那么文中所記是其中哪一年的事呢?從第5自然段可以看出,那是“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樣,事情發生的時間就更加清楚了。
課文所記的中心事件,如標題所示,是社戲,因此,文中的第二部分的四個層次,包括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以及看社戲后歸航,大致上都是詳寫。說“大致上”,是因為各個詳寫的層次中也有略寫。例如寫社戲的各個節目中提到,“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對小旦、小生的表演就寫得極簡略;又如寫母親深夜等候“我”回來,也只一句話:“橋腳上站著一個人,卻是我的母親”。相反,略寫部分中也有詳寫的,如第三部分對六一公公的描寫。文中詳寫與略寫配合得當,形象地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的美好品德,展現了廣闊農村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作品的中心意思就這樣憑借合適的材料得到了有力的體現。
6.本文是怎樣將具體的敘述和概括的敘述相結合的?
分析:記敘性文章的詳寫部分,大多含有相當多的描寫和具體的敘述,而略寫部分則通常只有敘述,具體的或概括的敘述。
具體的敘述能夠把敘述對象的形貌、情態、動作、發展變化等表述得十分清晰。與靜止的描寫相比較,具體敘述又顯得簡潔明快,因此在當代小說創作中被廣泛地運用,以適應快節奏社會的需要。在課文中也有一些具體的敘述,加以揣摩,可以認識具體敘述的特點。
文中寫少年們駕船去趙莊的句子是這樣:“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點”、“磕”、“退”、“上”、“架”等幾個動詞,將少年們開船時的動作程序以及合作劃船的情狀表述得頗為詳細,顯示了他們熟練的駕船技巧和勤勞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們去看戲時的愉快心情。
再來看看文中怎樣詳寫他們歸航。雙喜提議回去,“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踴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回轉船頭,駕起櫓,罵著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句中用“徑奔”、“拔”、“點退”、“回轉”和“駕”這么一串動詞,再一次生動地寫出了江南水鄉少年在勞動中練就的一身駕船本領;這些動詞再配合著“踴躍”一詞,又反映出大家了卻了看社戲的心愿后的滿足感,全都想著快快回家了。
緊接著文中寫道:“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起彩來。”這一句也是表現少年們駕船技能的,但卻屬于描寫。文中用了個有水鄉特色的比喻,加上個“躥”字,形象感很強。老漁父喝彩,是側面描寫航船速度之快。描寫通常文字較多,但如這一句用的是“白描”,也是比較簡明的。
具體的敘述與白描的界限不易分清,以上講到的兩個具體敘述的例子,看作白描也未嘗不可。對同學們來說,重要的是學會寫具體—一在需要的時候。
上面講到的歸航,也可以這樣寫:雙喜說我們走罷,大家就搖船快快地回家了。這樣寫就是概括的敘述。概括敘述可以用簡短的文字交代情況,概述事實。課文開頭兩句話就是概括的敘述,略述了魯鎮的習俗,以及母親夏期不能歸省的原因。課文第二段插敘也以概括敘述為主,寫了平橋村樸實的民風和人們的友好關系,同時也說明了平橋村“在我是樂土”的另一個原因:“我”在平橋村是公共的客,得到優待。
具體的敘述和概括的敘述結合,敘述和描寫結合,可以將內容表達得豐富多彩,可以更集中地表現中心意思。
7.本文是怎樣通過人物描寫來表現中心思想的?
分析:課文描繪了農村少年的群像,著重刻畫了雙喜的形象,還有阿發等人;此外還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樸、熱誠和寬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題思想或者說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描寫表現出來的。
課文第一部分略寫“我”在平橋村的日常生活,其中就描述了“我”的一群小朋友們。大家一同釣蝦,但釣到的蝦“照例是歸我吃的”。一天“吃飯之后”,小朋友們看戲回來,高高興興地講戲,“我”因為沒能去看,悶悶不樂地不開口,“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第二天一
起看社戲時,“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桂生沒買到,但主動對“我”說:“現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回家路上,大家想吃東西,阿發就叫大家偷自己家里的豆。偷了之后,“我們中間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地搖著船,幾個到后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豆熟了,大家“都圍起來用手攝著吃”。少年朋友們淳樸、無私,大家友好相處,這是一個多美好的群體啊!
少年中最突出的自然是雙喜了。文中第7自然段開始寫到了雙喜,并稱他是最聰明的。他的聰明,首先表現在他想到了怎樣解決“航船”的問題,可以陸“我”去看社戲了。他發現大人遲疑著不肯讓孩子們相伴去看社戲,立刻提出了三條理由:(1)船又大;(2)迅哥兒向來不亂跑;(3)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他還用“打包票”的話作了保證,終于解除了“我”的外祖母和母親的顧慮。從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雙喜是個聰明能干、善解人意、考慮周到、充滿自信的少年。
雙喜還是個頗有號召力和組織能力的少年領袖呢。他提議用八叔的航船送“我”去看社戲,十幾個別的少年立刻響應。看了一陣子戲,他發現“全船里幾個人不住的吁氣,其余的也打起呵欠來”,就提議回去,“大家立刻都贊成”,偷蠶豆的時候,他又指揮大家不能再多偷阿發家的豆。這些描述都顯示了雙喜在少年中的地位。
六一公公是在第三部分才寫到的。看得出來,他對孩子們偷吃他的豆并不怎么介意,還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迅哥地夸獎他的豆好吃,他又感激又得意。因為細心播種、耕作的成果受到肯定,他就這么高興,這正是勞動者淳樸本質的表現。
課文結尾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其實,看戲并沒有看到最精彩的,豆也只是特別新鮮而已。真正令“我”難忘的,是農村勞動者和他們的孩子的樸實、真摯的感情,是美麗的田野風光,是看戲、吃豆時所體驗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和諧的氣氛。作品正是以這樣飽含感情的筆墨,勾畫了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可敬可愛的品質,展示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畫卷,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平凡的題材中寫出深刻的主題思想,這是本文的一大特點。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解題沒疑導入 。
1.解題:“社”,“礻”旁加“土”,是個會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后來發展為以演戲的形式祭祀,這時候演的戲就稱為“社戲”。
2.指導學生讀“預習提示”,概括要點:這是一篇小說,雖然是以作者的經歷為素材創作的,但“我”是小說中的人物,不是魯迅。課文是《社戲》這篇小說的節選,“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3.設疑引入: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那夜吃的是什么豆?看的是什么戲?真的那么好嗎?在課文中作者是如何寫社戲的?請同學帶著這些問題聽教師朗讀,看看課文寫了什么,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二)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批畫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詞句。
(三)討論:課文哪一部分正面描寫看社戲?演的什么戲?戲真的特別好嗎?
明確:第17至21自然段,描寫看社戲。演的是什么戲,課文中也沒說。戲本身也并不好。“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另設問:看戲本身也寫得不多、不詳,那么作者寫了些什么?是什么使“我”難以忘懷呢?
(四)引導學生重讀課文,理清結構,提示學生注意時間和地點的轉移。
(五)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提問:平橋村本是一個“極偏僻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可課文中說“但在我是樂土”,為什么?
明確:之所以是“樂土”,是因為“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而且這里鄉風淳樸、好客,“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沒有封建禮教的束縛:“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樂土”中還有樂事——釣蝦、放牛。
2.討論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確: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間生活的小朋友,還交代了“樂土”中的樂事,為下文寫“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戲做了重要的鋪墊。同時,平橋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懷念的。
(六)引導學生自讀第5至9自然段,畫出表現“我”心情變化的詞句,說說這樣詳寫的作用。
明確:心情變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測——沮喪、賭氣——高興、有希望——興高采烈。這樣寫突出了要去看社戲的迫切心情,為寫看社戲的樂趣做鋪墊。
(七)朗讀全文,體會課文所傳達的感情。
(八)指定學生朗讀第22、23自然段,引導學生并討論體會這部分的寫景方法。
(九)引導學生自讀第24至30自然段。討論這段寫偷豆要表現什么。(提示學生要抓住這段中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分析人物。要引導學生聯系上文,重點分析雙喜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偷豆這一情節,表現了農家少年的天真、熱情、純樸和稚氣。正是因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羅漢豆有了無比的美味,才使“我”終身難忘。
(十)學生自讀第31至40自然段,討論六一公公的形象。
(十一)全班齊讀課文全文,并討論全文寫了哪幾個故事情節,詳略各是怎樣安排的。
提示:全文寫了以下七個故事情節:(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3)看社戲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戲途中;(5)趙莊看社戲;(6)看社戲后歸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詳寫的情節是(3)(4)(5)(6);略寫的是(1)(2)(7)。
另設問: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故事情節?
(十二)朗讀課文中的景物描寫部分,學生自己領悟、歸納其特色。
提示:(1)景物描寫多側面。《社戲》在描繪農村自然景物時,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著筆,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2)景物描寫多層次。這里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十三)重點品評“偷豆”一節。
設問:( l)小伙伴們在什么地方“偷”?為什么“偷”?( 2)“偷”誰家的?怎樣“偷”?
(3)他們怎樣預防“偷”的秘密被人發覺,又怎樣對待可能出現的后果呢?
明確: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偷”中凝結著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中跳動著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中反映著小朋友們周到細致、天真純樸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義上的“殘酷、自私、遭人唾棄性”,而成為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十四)做摘記。
《社戲》中的景物描寫優美而又樸素,淡泊而又醇濃,選取一些摘記下來,并逐步養成做摘記的好習慣。
(十五)積累、聯想:
“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接近。”(《集外集拾遺·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魯迅作為偉大的作家,一生理解農民,同情農民,關心農民的命運,請將課前搜集的資料作一些交流。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社戲》)這句話有哪些深意?提示:這句話表明魯迅深深地體會到了勞動人民內心深處一些閃光的品質,如淳善、直率、質樸等。
(十六)背誦比賽:從“一出門”到“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社戲》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
1、 會讀會寫“憚、攛掇、鳧、潺、躥”等詞語,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
2、 理清故事的情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記敘詳略得當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來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3、 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聯系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學生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德。
(1、本文詞語的音、形學生容易混淆,應該作必要的積累;感情朗讀能培養學生的語感,速讀課文,品位精妙的語句,能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初步體會作品的思想。故確立了第一個教學目標 。2、本文內容豐富,用筆濃淡疏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不多。只有理解材料為主題服務,才能理清情節,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這也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故確立第二個目標。3、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和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作品中感人的情節,從中獲得人生的啟示,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這符合新課標的精神,故確立第三個教學目標 。)
[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1、理清故事情節,學習敘事詳略的寫法。
2、體會小說景物描寫對于表現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難點:正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和思想。
[教學準備]
1、 查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 上網查閱有關紹興“社戲”的資料,,了解“社戲”這種鄉村戲劇的文字及圖片。
3、 師生合作制作多媒體課件。
[設計思路]
1、 本課的設計,注重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與空間。在閱讀活動中,學生要開展思維,要體會、理解、感悟、思考,這一切都有賴于對文本的充分閱讀。如果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勢必由老師來包辦代替,也勢必導致語文教學滿堂灌的結果。因此,設計中,讓學生多次閱讀課文,以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有所領悟。
2、 課文教學重在培養能力,掌握讀書的方法。本課設計“粗讀——細讀——精讀”的閱讀活動,主要是在閱讀方法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從課內走向課外。
3、 “學而不思則惘”,語文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讓學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內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學過程 ]
一、 激發興趣,導入 新課: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里?最喜歡做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用富有啟發性的導語 ,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同,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課教學的思維軌道上來。)
二、初讀課文,熟悉內容。
1、 課件播放有關“社戲”的圖片(可從網上下載)
2、 學生介紹有關收集到的“社戲”的知識。
3、 放課文朗讀的錄音磁帶,學生輕聲跟讀,熟悉課文內容。
(提供相關材料,有利于進一步學習課文,理解主題。有條件的在課前發動學生自己獲得有關材料進行學習,這可培養學生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A:學生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用一句簡潔的話來概括全文內容。(學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B:學生細讀課文,指導學生圈點一些重要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以便幫助理清文章情節脈絡,把握敘事的詳略。
學生小組閱讀,討論交流,教師巡回指導,師生共同努力,得出結論。(媒體演示)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3、看社戲前的波折。4、夜航看社戲途中。5、趙莊看社戲。6、看社戲后歸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詳寫3、4、5 略寫1、2、4、7
(本文篇幅相對較長,內容也較豐富,學習這類文章,首先理清脈絡,分清主次,這是很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學習方法。)
2、 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涵。
思考:本文課題《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又不多,我們是否把標題改為“平橋村一夜”?你同意嗎?為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說一說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感悟。然后組內推薦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以平等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根據學習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遷移的一個基本前提。探究、對話、交流、提高。教師適時點撥,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新理念。這里比較關鍵的是教師要視具體情況來點撥,既非灌輸包辦代替,更不是強加給學生,而是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一種指導。)
四、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1、師:認真閱讀你認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讀時可先概括這部分內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這一部分美在哪里,語言表述上有何特點,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閱讀前的指導十分重要,充分體現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教書重在“授之于漁”的教學理念。)
2、學生在個人精讀的基礎上分組,按寫景的與寫人的分若干組,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概括,得出供學生參考的結論:《社戲》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此環節,學生從“粗讀”到“細讀”再到“精讀”,由粗到細,從淺到深,完全合乎閱讀的規律。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地交流,對話,發表自己的見解,既培養了學生提出自己見解、疑問的能力,也培養了通過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多媒體演示——自然美。
[ 左右都是碧綠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遠山,朦朧在水氣里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樓閣”般的戲臺,“大白魚”似的航船,無不給人以生命的鮮活,給人以美好的向往。]
背景音樂:舒緩、抒情的《田野的風》
A:請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朗讀“月夜行船,月下歸航”的語段,速度稍慢。其他學生閉目靜聽,想象其意境,體會其語言的流暢和表現的自然美。
B:聽后想想,這段寫景從哪幾個方面,結合著哪些事物來寫的,起到了怎樣的表達的效果。討論后齊讀,加深體會,再放音樂。
(優美的鄉村景色,在音樂的陪襯下,通過個人、集體的多種朗讀,拉動想象,來體會自然美,能悟出許多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
*多媒體演示——人性美。
[小伙伴們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舉動,對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將船劃得飛快的英姿,無不體現了孩子們毫不雕飾的純凈之美,體現著人的率真、自由與活力。]
A:請男生齊讀第10節少年朋友們開船的動作描寫,圈出動詞,揣摩語言的準確。
B:分角色朗讀偷豆時人物鮮明的個性化語言。
*多媒體演示——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許來伴“我”釣蝦、游戲,母親再三囑咐與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為“我”找豆漿、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與送豆,無不洋溢著愛的溫情。]
五、體驗反思:
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通過談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六:拓展延伸:
本文寫了“我”的家鄉的文化習俗——社戲。請同學們想想自己的家鄉有些什么文化習俗,可與同學們對話交流,上臺說給大家聽聽。
(設此題旨在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激發他們對家鄉地方戲的興趣和喜愛之情。)
[資料鏈接]
1、 社戲: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相當于“村莊”。社中有廟,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廟里每年一定時間都要演戲,這就叫“社戲”。
2、 魯迅在童年時代,曾隨母親在農村居住過,間或和許多農民親近。短篇小說《社戲》寫于1922年10月,當時社會黑暗,農民痛苦,作者自然就回憶起心中保留的一塊凈土——平橋村。作品采用回憶的形式,用第一人稱寫就,但不是作者的自傳,不能把“我”看成是魯迅。
[作業 設計意圖]
掌握鞏固基本的知識之后,用《平分生命》來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童心的純潔、善良。從而更好的理解本課的思想內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社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設想
《社戲》全文原有前后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后~部分。在這一部分中,作者記述了
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 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 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與前面對
“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文章景物描寫優美,心理描寫細膩,語言流暢自然,是一篇訓練朗讀和背誦的好文
章,應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和背誦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課文時 應該抓住語言,尤其是一些運用精妙的詞句,切忌空洞。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對許多人來說,童年都是美好快樂的。關于這一點,從同學們前幾天以“童年”為題
所寫的詩里面也可以看出來。下面我念一首優秀習作給大家聽聽。童年:童年是七彩的
夢/伴我在床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里道游/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
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現在阿/童年卻是一枚小小的鈴檔/不管春與夏、秋
與冬/永在我記憶深處/放聲歌唱……是啊,人們回憶往事,總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
色彩。即使如魯迅這樣的斗士,回憶起童年往事,筆調也旱溫馨的。這從我們學習過的
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看出來,還可以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魯
迅的小說《社戲》中看出來。
二、了解作者。
關于魯迅的有關情況,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時都介紹了,在此可用復述的
形式,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再次加深印象。
突出以下內容: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學生默讀課文。
1.了解課文內容。
2.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
3.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四、范讀課文(或聽磁帶錄音)。
1.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理解部分詞語含義。
2.試著拼出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憚踱 頗 歸省 行輩 攛掇 鳧水 潺潺 宛轉
3.訂正字詞的讀音。
五、學生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c
1.學生自由誦讀一Th遍課文,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根據線索劃分課文部分。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①看戲前(1-3段)——②看戲中(4—30段)——③看戲后(31—40段)
六、略讀第一部分,明確這一部分的重要性。
1.請同學朗讀這一部分。
2.第一部分中有一個詞既寫出了平橋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寫出了“我”對平
橋村的情感,請同學們把這個詞找出來。(“樂土”)
3.文章寫平橋村是“我”的樂土,“樂”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方法:采取班上集體討論式,然后歸納三點:
(①“我”在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②可以讀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③
可以釣蝦、放牛、體驗到鄉間生活的無窮樂趣。)
4這一部分與寫著社戲有什么關系?
提示:小說三要素:人物、環境和情節。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
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七、小結。
這節課我們再次復習關于魯迅的一些文學常識;訓練了朗讀;學習了生字詞;梳理
了文章的結構;弄清了第一部分在整個文章中的作用。為下堂課更深入學習這篇課文打
下了基礎。
八、布置課外作業 。
1.朗讀課文,從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把“預習提示”中加點的字詞連拼音~起抄寫兩遍。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二、精讀第二部分。
1.默讀課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寫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并
據此劃分好這部分的層次。
一層(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二層(10一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三
層(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四層(22一 3 0):看社戲后深夜歸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戲”這部分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寫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層就寫了看戲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轉機。請同學們在書上找出來,并思考這樣
寫的好處。
(一、筆法曲折,文氣搖曳,為看社戲做好充分的鋪墊;二、初步表現小伙伴的熱
情、能干等特點,尤其是“雙喜”。)
3.學生齊讀一遍第一層,加深理解。
4一切問題都解決之后,小伙伴們自然要急急忙忙趕往趙莊看戲。作者抓住哪些
內容進行詳細的描寫以突出小伙伴看戲途中的心情?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二層,其他同學
思考。
(①第10自然段對少年朋友的開船動作運用一系列準確的動詞,進行傳神的描繪,
表現小伙伴們駕船熟練敏捷的技巧、勤勞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戲時的愉快的心情;②第11
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情入
景,描繪出一幅十分優美的“水鄉月夜圖”,既表現出“我”心隋的愉快,又表現出“我”心
情的急切,非常傳神。)
5齊讀、自由朗讀相結合指導學生朗讀第二層,并要求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水鄉
月夜行船的美景。
6第三層詳寫在趙任看戲。按說小伙伴們這樣興師動眾,就是想看戲的,但當小
伙伴們看到戲后卻是怎樣一種心態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三層,讀后可以討論一下。
(戲不好看。小伙伴們很失望。)
7.小伙伴們真正感興趣的是些什么呢?我們不妨看看第四層。教師范讀第四層。
(偷羅漢豆)
8由此,我們想一想,小伙伴們這樣熱衷于來看戲的真實的原因是什么?
(①對少年兒童來說,對未知事物或新鮮事物的追求與探索遠比得到它更有吸引
力;②小伙伴們更在乎的是在看戲途中彼此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謂“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小伙伴們真正感興趣的不在社戲,而在看戲前后的那
種氣氛、感覺。)
9.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
鮮活的人物形象。請同學們抓住人物的行為動作、語言,歸納一下他們的特點。
(雙喜:聰明能干。阿發:憨厚無私。桂生:機靈勤快。六一公公:寬厚、好客。)
10至此,我們可以說,這篇文章以去看社戲為線索,寫出了一系列的人與事,情
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橋”“在我是樂土”的主旨。請同學談談對課文最后一句話的理
解。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特有的農村風光、自
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
后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
活的向往之情。)
11.齊讀最后一部分。
三、布置作業 。
1.做課后練習題第三題。
2.寫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板書設計 :
社戲
魯迅
看戲前
樂上
好友
趣事
略
看戲中
戲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頭看戲
月夜歸航
詳
看戲后余波略
(徐國鴻)
教學設計(B)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
活的一篇散文。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小
說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
的心情。
二、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出示小黑板)
憚踱頗歸省行輩攛掇鳧水潺潺宛轉
2.討論課文段落層次。
1)文章的中心情節是什么?圍繞這~中心事件寫了哪些事情?
明確:
看社戲
戲前波折(開端)
夏夜行船(發展)
船頭看戲(發展)
月夜歸航(高潮、結局)
2)除了看社戲以外,文中還寫了其他活動或事件嗎?
明確:開頭寫了隨母親省親小住平橋村,釣魚放牛捉蝦等有趣的鄉間生活。結尾寫
了六~公公送豆。
3)文章可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三個部分。一、(1一3段);二、(4-30段);三、(3—40段)。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明確:“離海不遠”,“偏僻”,’‘臨河”,“不滿三十家”,以“種田”“打魚”為業,“只
有一個雜貨店”。
2.這樣一個偏僻不打眼的小村莊,為什么是“我”的“樂土”呢?
明確:①可以免讀一些難懂的書,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②沒有一些禮教的束縛,
人人平等。③還有著眾多豐富有趣的活動。
3.這一部分與中心情節有什么關系?可否去掉呢?
明確:這一部分為中心情節的展開作好鋪墊,如果去掉,后文的情節會顯得過于突
兀,且顯得過于單調。
四、組織學生熟讀全文,為下節課的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 。
思考課后練習題二、三。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略)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來又如何解決的?
明確:三次波折,三次轉機。
又請班上男同學齊讀第10自然段,女同學圈出描寫少年朋友們開船動作的詞語,
共體味其運用之妙。
明確:動詞,拔、點、磕、架。充分描繪出小伙伴駕船技術的熟練,反映出小伙伴
們聰明、能干的特點。
3. 結合課后練習二第1小題,學習“夏夜行船”段,引導學生揣摩情景交融的描寫方
法。
(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4請同學默讀課文“船頭看戲”的段落,思考在作者筆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戲
好看嗎?為什么?
明確:不好看。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
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
除了正面寫出戲不好看外.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
些對孩子神態的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5.既然戲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贊成回去。請同學們齊讀寫“月夜歸航”的段落,并
思考課后練習二第到。題。
明確:月下歸航寫了小伙伴們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
“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伙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
6在寫孩子們偷豆的時候,有一句人物語言很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征,請同學們找
出來,并思考表現了何種性格特征。
明確:阿發,“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句話足以表現出這群農家孩子熱情
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的性格特征。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寫看社戲的余波,其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節在文章中起什
么作用?
明確:孩子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不料竟非常感激起來”,并又送上一
大碗羅漢豆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老人的寬厚慈愛,熱情好客,進一步說明“我”之所
以愛平橋村,正是因為平橋村的人善良可愛。深化主題。
2.討論:我們把文章最后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
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刪去可不可以?為什么?
提示:①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我”卻有這種感覺?②《社戲》這篇小說
全文原有前后兩部分,課文書選后一部分,找出《社戲》全文,讓學生對比閱讀,啟發學
生思維。③同學們讀這篇小說有什么感受?你覺得文中尤其是最后一句充滿著一種怎樣
的情債?(參看《教師教學用書》中范伯群的《人生經驗通直感——從《社戲》和《朝花夕抬》
談起。)
四、布置作業 。
1.做課后練習題三。
2.寫“隨筆”時,寫一篇《童年趣事》。
甲
板書設計 :
社戲
魯迅
看
社
戲
戲前波折
夏夜行船
“拔”“占”“磕”“架”
所見、所聞、所感
船頭看戲罵、吁氣、打呵欠
月夜歸航“偷我們的”
再沒有吃到也不再看外…
向
往
留
本
心
《社戲》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
1、 會讀會寫“憚、攛掇、鳧、潺、躥”等詞語,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
2、 理清故事的情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記敘詳略得當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來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3、 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聯系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學生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德。
(1、本文詞語的音、形學生容易混淆,應該作必要的積累;感情朗讀能培養學生的語感,速讀課文,品位精妙的語句,能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初步體會作品的思想。故確立了第一個教學目標 。2、本文內容豐富,用筆濃淡疏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不多。只有理解材料為主題服務,才能理清情節,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這也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故確立第二個目標。3、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和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作品中感人的情節,從中獲得人生的啟示,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這符合新課標的精神,故確立第三個教學目標 。)
[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1、理清故事情節,學習敘事詳略的寫法。
2、體會小說景物描寫對于表現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難點:正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和思想。
[教學準備]
1、 查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 上網查閱有關紹興“社戲”的資料,,了解“社戲”這種鄉村戲劇的文字及圖片。
3、 師生合作制作多媒體課件。
[設計思路]
1、 本課的設計,注重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與空間。在閱讀活動中,學生要開展思維,要體會、理解、感悟、思考,這一切都有賴于對文本的充分閱讀。如果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勢必由老師來包辦代替,也勢必導致語文教學滿堂灌的結果。因此,設計中,讓學生多次閱讀課文,以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有所領悟。
2、 課文教學重在培養能力,掌握讀書的方法。本課設計“粗讀——細讀——精讀”的閱讀活動,主要是在閱讀方法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從課內走向課外。
3、 “學而不思則惘”,語文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讓學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內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學過程 ]
一、 激發興趣,導入 新課: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里?最喜歡做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用富有啟發性的導語 ,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同,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課教學的思維軌道上來。)
二、初讀課文,熟悉內容。
1、 課件播放有關“社戲”的圖片(可從網上下載)
2、 學生介紹有關收集到的“社戲”的知識。
3、 放課文朗讀的錄音磁帶,學生輕聲跟讀,熟悉課文內容。
(提供相關材料,有利于進一步學習課文,理解主題。有條件的在課前發動學生自己獲得有關材料進行學習,這可培養學生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A:學生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用一句簡潔的話來概括全文內容。(學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B:學生細讀課文,指導學生圈點一些重要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以便幫助理清文章情節脈絡,把握敘事的詳略。
學生小組閱讀,討論交流,教師巡回指導,師生共同努力,得出結論。(媒體演示)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3、看社戲前的波折。4、夜航看社戲途中。5、趙莊看社戲。6、看社戲后歸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詳寫3、4、5 略寫1、2、4、7
(本文篇幅相對較長,內容也較豐富,學習這類文章,首先理清脈絡,分清主次,這是很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學習方法。)
2、 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涵。
思考:本文課題《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又不多,我們是否把標題改為“平橋村一夜”?你同意嗎?為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說一說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感悟。然后組內推薦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以平等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根據學習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遷移的一個基本前提。探究、對話、交流、提高。教師適時點撥,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新理念。這里比較關鍵的是教師要視具體情況來點撥,既非灌輸包辦代替,更不是強加給學生,而是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一種指導。)
四、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1、師:認真閱讀你認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讀時可先概括這部分內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這一部分美在哪里,語言表述上有何特點,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閱讀前的指導十分重要,充分體現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教書重在“授之于漁”的教學理念。)
2、學生在個人精讀的基礎上分組,按寫景的與寫人的分若干組,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概括,得出供學生參考的結論:《社戲》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此環節,學生從“粗讀”到“細讀”再到“精讀”,由粗到細,從淺到深,完全合乎閱讀的規律。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地交流,對話,發表自己的見解,既培養了學生提出自己見解、疑問的能力,也培養了通過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多媒體演示——自然美。
[ 左右都是碧綠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遠山,朦朧在水氣里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樓閣”般的戲臺,“大白魚”似的航船,無不給人以生命的鮮活,給人以美好的向往。]
背景音樂:舒緩、抒情的《田野的風》
A:請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朗讀“月夜行船,月下歸航”的語段,速度稍慢。其他學生閉目靜聽,想象其意境,體會其語言的流暢和表現的自然美。
B:聽后想想,這段寫景從哪幾個方面,結合著哪些事物來寫的,起到了怎樣的表達的效果。討論后齊讀,加深體會,再放音樂。
(優美的鄉村景色,在音樂的陪襯下,通過個人、集體的多種朗讀,拉動想象,來體會自然美,能悟出許多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
*多媒體演示——人性美。
[小伙伴們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舉動,對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將船劃得飛快的英姿,無不體現了孩子們毫不雕飾的純凈之美,體現著人的率真、自由與活力。]
A:請男生齊讀第10節少年朋友們開船的動作描寫,圈出動詞,揣摩語言的準確。
B:分角色朗讀偷豆時人物鮮明的個性化語言。
*多媒體演示——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許來伴“我”釣蝦、游戲,母親再三囑咐與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為“我”找豆漿、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與送豆,無不洋溢著愛的溫情。]
五、體驗反思:
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通過談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六:拓展延伸:
本文寫了“我”的家鄉的文化習俗——社戲。請同學們想想自己的家鄉有些什么文化習俗,可與同學們對話交流,上臺說給大家聽聽。
(設此題旨在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激發他們對家鄉地方戲的興趣和喜愛之情。)
[資料鏈接]
1、 社戲: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相當于“村莊”。社中有廟,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廟里每年一定時間都要演戲,這就叫“社戲”。
2、 魯迅在童年時代,曾隨母親在農村居住過,間或和許多農民親近。短篇小說《社戲》寫于1922年10月,當時社會黑暗,農民痛苦,作者自然就回憶起心中保留的一塊凈土——平橋村。作品采用回憶的形式,用第一人稱寫就,但不是作者的自傳,不能把“我”看成是魯迅。
[作業 設計意圖]
掌握鞏固基本的知識之后,用《平分生命》來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童心的純潔、善良。從而更好的理解本課的思想內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社戲》教學設計 篇9
教學構想:
通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對語言進行較為深入的把握,從各個語言的片段所共同營造的環境中,體味作者在其中所蘊涵的情感和意義。教師在對文本的對話中篩選一些必要信息來觸動探究心理。
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探討這當中的作者感情上的觸擊點。做到和文本對話,而后,在此基礎上,得出對全文的思想感情的總體理解。這其中引導學生從個別走向一般而共性認識的過程中,很可能有分歧的地方和時機,鼓勵學生相互質疑達到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
教學設計:
首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較為全面的感性認識,達到初步了解的目的,為進一步體會文字打下基礎。
其次,鼓勵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對全文進行一個感性的評價。即說出自己最感興趣、印象最深刻的語句,從而讓學生有意識的去學會在文章的語言中找尋有價值的信息。
再次,激發。鼓勵學生在文章中去尋找一些很富有價值的語句并加以分析和探討,養成學生鉆研文本的閱讀習慣。
最后,引導學生設想作者的這些所謂的真摯感情是否延續到了現在,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全文的思想感情的主線。
具體實施:
1 鋪墊 課前播放歌曲《童年》。
說明:這樣可以為學生的思維營造一個氛圍,從而引發感性思維的活躍性。
2 活動一:教師設計問題:人一生有很多階段,而最讓人體會深刻的往往是自己的童年,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和回憶呢?學生可以回答一些和文章相同的樂趣的事情。
說明:用此方法可以讓學生非常自然的走進文章內容之中。并為尋找同樣的感情觸擊點埋下一個伏筆也讓讓學生能自主的走進文體本身,避免了僵化的導入。
3 活動二:設計問題:大家讀了這篇文章后,你認為有那些語句你印象很深刻?讓學生去文章中找一些關鍵的語言信息。很可能找到例如“我再也沒有吃到這樣好的豆”的語句。第二步讓學生通過變換表達的方式“誰能用一個肯定語氣的句子表達出這句話同樣含義”學生可能答出“是我吃過最好的豆子、看過最好的戲”也就找出下一個活動的主題,也是進一步分析語言的感情蘊涵做引入。
說明:通過學生的活動,使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告訴他其中重要信息的關鍵所在。從而在一篇較長的文本中篩選最有用的信息,而初步把握住文本的感情走向。當然也能夠訓練學生的表達變換,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4 活動三:引導學生找出變換表達的那句話中作者感情表達程度的重心在“最”字。提問:“同學還可以在文章中找到那些“我”認為“最”引起你關心的人或是物還有感受等等。找到就寫在黑板上。比如說:“最好看”的戲、“最有刺激的游戲”偷豆、等等讓學生自己在文本中尋找,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再引導學生更深一步的對文本的探究和體味。例如“最刺激的游戲”偷豆,“偷”字蘊涵的就不是平常意義上的不齒行為,而是一種純真、一種人性的淳樸。例如還有如“最”讓人陶醉的景色“月夜之中那種綜合的感官所蘊涵的情致。可以讓學生換一種感受試試看能不能表達出同樣的效果。還有學生還能說出最能干的最聰明的、最高興的最受歡迎的、最愛的東西、最最怕的、最擔心的、最香的、最好的最美麗的等。
說明:用這樣的方式是最直接深入文本讓學生對話文本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避免了文章過長讓學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而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自己做主、自我定位。真正讓課堂成為探究激趣空間。
5 討論升華。活動四:教師設計引導問題:看來這些都是讓“我”永遠難以忘記的,一個最字就把人生最美的勾畫的淋漓盡致。也就難怪“我”會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好吃的豆子最好看的戲,那同學們想想現在看來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我”還能有同樣的快樂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不會了。向學生提問:為什么。答案開放,不一定統一。但引導學生思考:真的是童年的豆子太好吃、或者是“戲”太好看而“好”的讓“我”刻骨銘心嗎?學生由于以上的充分探討之后很容易得出結論。
說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也有了充分的對話,在文本之中尋找的答案用來和老師交流這也形成了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
6 思維擴展,討論激趣、歸納主題、結束: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寫作目的和情感出發點。教師設計提問:“我”感覺就象是近在眼前,那這個“我”就是作者本人嗎?”很可能讓學生之間產生爭論。之后在引導學生出結論:這篇小說當中其實蘊涵對童年的無憂無慮單純真摯生活和淳樸人性的懷念。
說明:這個環節充分體現學生之間的對話和爭鳴。很有利于學生主動去探究事物習慣和興趣的養成。當然也能營造一種科學而民主的氛圍。
最后提問:戲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我卻說“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你有過類似經歷嗎?
布置學生去用自己喜歡的任何方式(可以是詩歌、可以是一首歌)來表達對童年時光的懷念。
《社戲》教學設計 篇10
《社戲》全文原有前后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后~部分。在這一部分中,作者記述了
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 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 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與前面對
“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文章景物描寫優美,心理描寫細膩,語言流暢自然,是一篇訓練朗讀和背誦的好文
章,應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和背誦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課文時 應該抓住語言,尤其是一些運用精妙的詞句,切忌空洞。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對許多人來說,童年都是美好快樂的。關于這一點,從同學們前幾天以“童年”為題
所寫的詩里面也可以看出來。下面我念一首優秀習作給大家聽聽。童年:童年是七彩的
夢/伴我在床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里道游/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
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現在阿/童年卻是一枚小小的鈴檔/不管春與夏、秋
與冬/永在我記憶深處/放聲歌唱……是啊,人們回憶往事,總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
色彩。即使如魯迅這樣的斗士,回憶起童年往事,筆調也旱溫馨的。這從我們學習過的
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看出來,還可以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魯
迅的小說《社戲》中看出來。
二、了解作者。
關于魯迅的有關情況,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時都介紹了,在此可用復述的
形式,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再次加深印象。
突出以下內容: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學生默讀課文。
1.了解課文內容。
2.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
3.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四、范讀課文(或聽磁帶錄音)。
1.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理解部分詞語含義。
2.試著拼出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憚踱 頗 歸省 行輩 攛掇 鳧水 潺潺 宛轉
3.訂正字詞的讀音。
五、學生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c
1.學生自由誦讀一th遍課文,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根據線索劃分課文部分。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①看戲前(1-3段)——②看戲中(4—30段)——③看戲后(31—40段)
六、略讀第一部分,明確這一部分的重要性。
1.請同學朗讀這一部分。
2.第一部分中有一個詞既寫出了平橋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寫出了“我”對平
橋村的情感,請同學們把這個詞找出來。(“樂土”)
3.文章寫平橋村是“我”的樂土,“樂”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方法:采取班上集體討論式,然后歸納三點:
(①“我”在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②可以讀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③
可以釣蝦、放牛、體驗到鄉間生活的無窮樂趣。)
4這一部分與寫著社戲有什么關系?
提示:小說三要素:人物、環境和情節。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
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七、小結。
這節課我們再次復習關于魯迅的一些文學常識;訓練了朗讀;學習了生字詞;梳理
了文章的結構;弄清了第一部分在整個文章中的作用。為下堂課更深入學習這篇課文打
下了基礎。
八、布置課外作業。
1.朗讀課文,從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把“預習提示”中加點的字詞連拼音~起抄寫兩遍。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二、精讀第二部分。
1.默讀課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寫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并
據此劃分好這部分的層次。
一層(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二層(10一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三
層(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四層(22一 3 0):看社戲后深夜歸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戲”這部分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寫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層就寫了看戲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轉機。請同學們在書上找出來,并思考這樣
寫的好處。
(一、筆法曲折,文氣搖曳,為看社戲做好充分的鋪墊;二、初步表現小伙伴的熱
情、能干等特點,尤其是“雙喜”。)
3.學生齊讀一遍第一層,加深理解。
4一切問題都解決之后,小伙伴們自然要急急忙忙趕往趙莊看戲。作者抓住哪些
內容進行詳細的描寫以突出小伙伴看戲途中的心情?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二層,其他同學
思考。
(①第10自然段對少年朋友的開船動作運用一系列準確的動詞,進行傳神的描繪,
表現小伙伴們駕船熟練敏捷的技巧、勤勞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戲時的愉快的心情;②第11
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情入
景,描繪出一幅十分優美的“水鄉月夜圖”,既表現出“我”心隋的愉快,又表現出“我”心
情的急切,非常傳神。)
5齊讀、自由朗讀相結合指導學生朗讀第二層,并要求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水鄉
月夜行船的美景。
6第三層詳寫在趙任看戲。按說小伙伴們這樣興師動眾,就是想看戲的,但當小
伙伴們看到戲后卻是怎樣一種心態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三層,讀后可以討論一下。
(戲不好看。小伙伴們很失望。)
7.小伙伴們真正感興趣的是些什么呢?我們不妨看看第四層。教師范讀第四層。
(偷羅漢豆)
8由此,我們想一想,小伙伴們這樣熱衷于來看戲的真實的原因是什么?
(①對少年兒童來說,對未知事物或新鮮事物的追求與探索遠比得到它更有吸引
力;②小伙伴們更在乎的是在看戲途中彼此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謂“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小伙伴們真正感興趣的不在社戲,而在看戲前后的那
種氣氛、感覺。)
9.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
鮮活的人物形象。請同學們抓住人物的行為動作、語言,歸納一下他們的特點。
(雙喜:聰明能干。阿發:憨厚無私。桂生:機靈勤快。六一公公:寬厚、好客。)
10至此,我們可以說,這篇文章以去看社戲為線索,寫出了一系列的人與事,情
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橋”“在我是樂土”的主旨。請同學談談對課文最后一句話的理
解。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特有的農村風光、自
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
后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
活的向往之情。)
11.齊讀最后一部分。
三、布置作業。
1.做課后練習題第三題。
2.寫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板書設計:
社戲
魯迅
看戲前
樂上
好友
趣事
略
看戲中
戲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頭看戲
月夜歸航
詳
看戲后余波略
(徐國鴻)
教學設計(b)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
活的一篇散文。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小
說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
的心情。
二、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出示小黑板)
憚踱頗歸省行輩攛掇鳧水潺潺宛轉
2.討論課文段落層次。
1)文章的中心情節是什么?圍繞這~中心事件寫了哪些事情?
明確:
看社戲
戲前波折(開端)
夏夜行船(發展)
船頭看戲(發展)
月夜歸航(高潮、結局)
2)除了看社戲以外,文中還寫了其他活動或事件嗎?
明確:開頭寫了隨母親省親小住平橋村,釣魚放牛捉蝦等有趣的鄉間生活。結尾寫
了六~公公送豆。
3)文章可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三個部分。一、(1一3段);二、(4-30段);三、(3—40段)。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明確:“離海不遠”,“偏僻”,’‘臨河”,“不滿三十家”,以“種田”“打魚”為業,“只
有一個雜貨店”。
2.這樣一個偏僻不打眼的小村莊,為什么是“我”的“樂土”呢?
明確:①可以免讀一些難懂的書,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②沒有一些禮教的束縛,
人人平等。③還有著眾多豐富有趣的活動。
3.這一部分與中心情節有什么關系?可否去掉呢?
明確:這一部分為中心情節的展開作好鋪墊,如果去掉,后文的情節會顯得過于突
兀,且顯得過于單調。
四、組織學生熟讀全文,為下節課的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
思考課后練習題二、三。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略)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來又如何解決的?
明確:三次波折,三次轉機。
又請班上男同學齊讀第10自然段,女同學圈出描寫少年朋友們開船動作的詞語,
共體味其運用之妙。
明確:動詞,拔、點、磕、架。充分描繪出小伙伴駕船技術的熟練,反映出小伙伴
們聰明、能干的特點。
3. 結合課后練習二第1小題,學習“夏夜行船”段,引導學生揣摩情景交融的描寫方
法。
(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4請同學默讀課文“船頭看戲”的段落,思考在作者筆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戲
好看嗎?為什么?
明確:不好看。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
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
除了正面寫出戲不好看外.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
些對孩子神態的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5.既然戲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贊成回去。請同學們齊讀寫“月夜歸航”的段落,并
思考課后練習二第到。題。
明確:月下歸航寫了小伙伴們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
“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伙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
6在寫孩子們偷豆的時候,有一句人物語言很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征,請同學們找
出來,并思考表現了何種性格特征。
明確:阿發,“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句話足以表現出這群農家孩子熱情
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的性格特征。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寫看社戲的余波,其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節在文章中起什
么作用?
明確:孩子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不料竟非常感激起來”,并又送上一
大碗羅漢豆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老人的寬厚慈愛,熱情好客,進一步說明“我”之所
以愛平橋村,正是因為平橋村的人善良可愛。深化主題。
2.討論:我們把文章最后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
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刪去可不可以?為什么?
提示:①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我”卻有這種感覺?②《社戲》這篇小說
全文原有前后兩部分,課文書選后一部分,找出《社戲》全文,讓學生對比閱讀,啟發學
生思維。③同學們讀這篇小說有什么感受?你覺得文中尤其是最后一句充滿著一種怎樣
的情債?(參看《教師教學用書》中范伯群的《人生經驗通直感——從《社戲》和《朝花夕抬》
談起。)
四、布置作業。
1.做課后練習題三。
2.寫“隨筆”時,寫一篇《童年趣事》。
甲
板書設計:
社戲
魯迅
看
社
戲
戲前波折
夏夜行船
“拔”“占”“磕”“架”
所見、所聞、所感
船頭看戲罵、吁氣、打呵欠
月夜歸航“偷我們的”
再沒有吃到也不再看外…
向
往
留
本
心
《社戲》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學習圍繞中心選材,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2、學習作者對農家少年的誠摯情誼和眷念之情。
教學重點:
1、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2、景物描寫的作用。
教學準備:
課前預習 磁帶 錄音機
第 一 課 時
要點: 解題,檢查預習;弄清全文結構。
過程:
一、 導入 新課
在上冊中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什么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主要表現了什么內容?(該文寫了百草園中生活的趣味、歡樂和三味書屋讀書的枯燥,通過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對大自然,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對束縛兒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所以,作者把百草園比作什么?(樂園)在今天將學的《社戲》中作者把平橋村比作什么?為什么?兩者的體裁有何不同?(《從》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寫的是真人真事;《社》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的,不過它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的藝術概括。)
板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樂園,散文(回憶錄);
《社戲》——樂土,小說 文中的“我”≠作者。
二、 題解
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3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課文節選的是看社戲的部分。這部分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親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他雖然出生在城市紹興,但從小就同農民和農村保持密切的聯系,少年時代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民,受到他們的啟發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農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
課文情節很簡單,敘述我與外婆家的農民孩子在看戲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生動有趣,形象表現了迅哥兒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使人讀后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三、檢查預習
檢查字詞掌握情況(找人上黑板聽寫,其他人在筆記本寫)
不憚dàn 潺潺chán 鳧水fú 攛掇cuān duo 踱duó 頗pō
怠慢dài 吁氣xū 宛轉wǎn 絮叨xù dāo 磕kē 楫jí
歸省xǐng行輩háng 舀水yǎo 蘊藻yùn zǎo 伊yī 篙gāo
四、聽錄音,思考:
1、 小說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圍繞這一中心事件寫了那些事?
2、 除了“看社戲”之外,前前后后還寫了哪些活動?
明確(1):事件的開端:戲前波折
事件的發展:夏夜行船、船頭看戲
高潮和結局:歸航偷豆
明確(2):開頭——寫隨母親省親小住平橋村及釣魚放牛的鄉間生活。(平橋樂土)
結尾——寫六一公公送豆。(戲后余波)
五、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劃分段落層次,并指出詳略。(詳見板書)
明確: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寫平橋村為什么成了“我”的樂土。
第二部分(4—30)寫我與小伙伴去趙莊看社戲的情景。(主體)
第一層(4——9)寫“我”到趙莊看戲的愿望在小伙伴的幫助下實現了。
第二層(10—13)寫小伙伴熟練搖船送“我”去趙莊看戲,途中優美的景色令“我”陶醉。
第三層(14—21)寫到趙莊后看社戲的情景。
第四層(22—30)寫看社戲后返回平橋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31—40)“我”對吃豆、看戲的懷念。
六、作業
熟讀課文,讀準字音,辨析詞義,復述課文大意。
第 四 課 時
要點:總結全文;訂正課后練習。
過程:
一、 復習舊課
二、 學習第三部分——理解文章結尾部分的含義
1、文章寫到從趙莊歸來,“看戲”的經過就寫完,為什么還要寫六一公公送豆?
明確:起襯托作用。寫六一公公送豆,是拿六一公公的豆與“昨夜”的豆相比較,雖然六一公公的豆是“粒粒經過挑選的”,只有“不識好歹的人”才說“比不上別人的”,但“我”卻以為“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從而突出了“偷豆”的情趣,進一步說明那些偷豆的小朋友,是多么值得懷念。使故事產生“余音繞梁”,使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這樣用白描手法抒寫故事余波的結尾是十分出色的。
2、戲并不好看,豆也普通,作者為什么在結尾說“好戲、好豆”呢?
明確:關鍵在于這片樂土上的人好,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1) 老人、小孩樸實真摯的感情和勞動本領、辦事能力。
(2) 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
(3) 偷豆有趣。
三、 總結全文:
1、 中心:本文通過對“我”十一、二歲時和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質,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寫作特點
(1)景物的描寫傳神逼真
看戲途中的夜景,表現一幅動人的江南水鄉夜景圖。
寫趙莊戲臺
寫歸途的景物“比喻”
(2)圍繞中心選材,有詳有略。
四、 寫作訓練:
寫一段兩三百字的文章,介紹你家鄉的地方或你參加過的某項文化活動。
主體板書
1、隨母歸省小住
平橋樂土 2、鄉間釣蝦放牛
戲前波折:打包票
夏夜行船:拔、點、磕、架
趙莊看戲 散出、朦朧、踴躍、聽到
船頭看戲:罵、吁氣、打呵欠
歸航偷豆:大白魚、喝采
“偷我們的罷”
戲后余波: 六一公公送豆
“我”的懷念之情
語言行動來體現:
雙喜:聰明能干,有指揮才能,是孩子頭
阿發:憨厚、淳樸,待人真誠熱情
六一公公:善良、樸實,珍惜勞動成果又大方
《社戲》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
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
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 :
理解本文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教學性質:
教讀課。
課時安排:
2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解題設疑導入 。
1.解題:“社”,“礻”旁加“土”,是個會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插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后來發展為以演戲的形式祭社,這時候演的戲就稱為“社戲”。
2.指導學生讀“預習提示”,概括要點:這是一篇小說,雖然是以作者的經歷為素材創作的,但“我”是小說中的人物,不是魯迅。課文是《社戲》這篇小說的節選,“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3.設疑引入: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那夜吃的是什么豆?看的是什么戲?真的那么好嗎?在課文中作者是如何寫社戲的?請同學帶著這些問題聽教師朗讀,看看課文寫了什么?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二)教師示范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批畫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詞句。
(三)討論:課文哪一部分正面描寫看社戲?演的什么戲?戲真的特別好嗎?
明確:第17至21段,描寫看社戲。演的是什么戲,課文中也沒說。戲本身也并不好。“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引導:看戲本身也寫得不多,不詳,那么作者寫了些什么?是什么使“我”難以忘懷呢?
(四)引導學生重讀課文,理清結構,提示學生注意時間和地點的轉移。
(五)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提問:平橋村本是一個“極偏僻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可課文中說“但在我是樂土”,為什么?
明確:之所以是“樂土”,是因為“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而且這里鄉風淳樸,好客,“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沒有封建禮教的束縛:“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樂土”中還有樂事——釣蝦、放牛。
2.討論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確: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間生活的小朋友,還交待了“樂土”中的樂事,為下文寫“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戲做了重要的鋪墊。同時,平橋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懷念的。
(六)引導學生自讀第5至9段,畫出表現“我”心情變化的詞句,說說這樣詳寫的作用。
明確:心情變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測——沮喪、賭氣——高興、有希望——興高采烈。這樣寫突出了要去看社戲的迫切心情,為寫看社戲的樂趣做鋪墊。
(七)朗讀全文,體會課文所傳達的感情。
第二課時
(一)回憶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朗讀第10段,討論這段中一連串的動作描寫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表達了孩子們去看戲時的興奮心情,也準確地寫出了這些農家孩子駕船動作的敏捷和技術的熟練。
(二)教師示范朗讀第10至13段,要求學生認真體會。聽讀后要求學生小聲自讀,再體會、揣摩這段是如何寫景的?從哪些方面寫景,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學生思考,但不回答,在學生揣摩的基礎上,教師精講。
(三)指定學生朗讀第22、23段,引導學生體會討論這部分的寫景方法。
(四)引導學生自讀第24至30段。討論這段寫偷豆要表現什么?(提示學生要抓住這段中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分析人物。要引導學生聯系上文,重點分析雙喜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通過偷豆這一情節,表現了農家少年天真、熱情、純樸和稚氣。正是因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羅漢豆有了無比的美味,才使“我”終身難忘。
(五)學生自讀第31至40自然段,討論六一公公的形象。
(六)全班齊讀課文全文,并討論全文寫了哪幾個故事情節?詳略各是怎樣安排的?
提示:全文寫了以下七個故事情節:(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3)看社戲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戲途中;(5)趙莊看社戲;(6)看社戲后歸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詳寫的情節是(3)(4)(5)(6);略寫的是(1)(2)(7)。
另設問: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故事情節?
(七)朗讀課文中的景物描寫部分,學生自己領悟、歸納其特色。
導引:(1)景物描寫多側面。《社戲》在描繪農村自然景物時,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著筆,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2)景物描寫多層次。這里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八)布置課后作業 :
1.按照課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描寫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社戲》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
認識魯迅筆下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培養學生提問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整體感悟能力和詞句分析能力。積累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端正學生學習態度,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閱讀第一法——質疑法(提問法)
教學難點 :
片段精讀
教學步驟 和內容:
第一課時
課前組織教學:
猜謎(二選其一):1,山東快書(打一名人,謎底:魯迅)2,眨眼之間,就到了峨眉山的東邊(打一名人,謎底:魯迅)
導入 (1分鐘):
你讀過魯迅那些文章?(魯迅的文章是有質量保證的。“魯郭茅,巴老曹”,在現代文學大家排名中,魯迅位列第一,當之無愧,也無爭議。中國至今仍無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但我所知道的,有兩位作家被提名,一個是王蒙,一個是魯迅。)〈〈語文〉〉第2冊選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一單元第1課,選自〈〈朝花夕拾〉〉)和〈〈社戲〉〉(第四單元第16課,選自〈〈魯迅全集〉〉第1卷)。
破題(4分鐘)。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看到“社戲”這個題目,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或者說,你發現題目“社戲”中包含了哪些問題?問題有:什么是社戲?為什么要去看社戲?哪些人去看社戲?什么時候去看的?在哪里看?看的結果怎樣?這個題目如果自己來寫,會怎么寫?題目為什么不用“看戲”?本文是重在說明什么是社戲,還是記敘看戲的經過?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默讀(15分鐘)
帶著諸多疑問默讀。瀏覽,規定時間。勾劃批注。
練習(15分鐘)(板書):
1,本文在體裁上屬于( B )
A,散文 B,小說 C,詩歌 D,戲劇
2,什么是社戲?(看P111注釋)
3,本文寫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歡誰?為什么?
4,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嗎?
5,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一, 人物形象個性鮮明。
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伙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雙喜是小伙伴中“最聰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
二,景物描寫生動傳神。
作者采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航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
運用比喻,擬人,襯托等手法,化動為靜,如表現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躥”。)
發作業 本。當堂完成,當堂評講,學生自己打等級。規范作業 格式(把題目寫起,要抄題,不空行)。強調書寫。
小結(4分鐘)
布置課外作業 (1分鐘):去找魯迅的〈〈朝花夕拾〉〉〈〈吶喊〉〉〈〈彷徨〉〉來讀。寫點讀后感。
第二課時
課前組織教學:
板書:魯迅,原名 , 人,中國現代偉大的 家, 家, 家。代表作有 。(周樹人,浙江紹興,文學,思想,革命,〈〈朝花夕拾〉〉〈〈吶喊〉〉〈〈彷徨〉〉)
導入 (5分鐘)。把你喜歡的詞語圈出來(圈在下面),把你喜歡的句子勾出來(用“~~~~~”)。
聽寫(30分鐘)。
帶上書筆,草稿本,找一個合作伙伴,結成對子,聽寫。本著對自己,對他人高度負責的態度。以聽寫的方式,用自己所圈的詞語,所勾的句子來考對方的積累和聽力。
如:我念“八癩子”(這是我喜歡的詞語),考對方寫得出嗎,他寫不出,我就教他,他寫錯了,就叫他改——罰他抄十遍。對方也可以反問:“八癩子”什么意思?或,你寫得起“大拇指”不嘛?或,你能不能用“八癩子”造個句子嘛?
又如:我念“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只念兩遍,考對方能否一字不漏地記下來,且標點無誤。對方也可以請他談談喜歡的理由,或,也念一個句子。
爭取聽寫20個詞語,5個句子。在合學過程中遇到困難,討論解決。可以舉手求助老師。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聽寫完后,交換檢查,打上等級。必要時加以小結。
老師也可以參與其中,給全班或個別對子念些詞語或句子。
如:極偏僻,很悠揚,最惹眼,太怠慢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語的偏正短語),寫包票,,中狀元,吃炒米,掘蚯蚓(動賓短語),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而且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復句)
方位還原。
小結(4分鐘)
布置課外作業 (1分鐘):回去把課文朗讀一遍,家長簽字。
第三課時
課前組織教學:
對對聯:老旦出臺,掃興(小丑登場,開心)或,在文中找幾個與“極偏僻”“寫包票”結構相同的短語
導入 (1分鐘)
給你一篇短文或一段文字,你覺得有那些閱讀步驟?
請學生把自己寶貴的閱讀經驗介紹。然后引出老師的經驗之談,隆重推出閱讀第一法——質疑法(提問法)
學法指導(30分鐘)
問題包含在一篇文章的哪些地方呢?
一, 題目
如“社戲”,從識字角度,可問:你能給這個詞語注音嗎?“社”字什么結構?共幾畫?這個字是怎么來的?同樣,“戲”字也可以這樣問。從語法角度,可問:“社戲”這個詞語什么結構?“看戲”什么結構?“戲曲”什么結構?從文學角度,可問:由“社戲”,你能想到哪些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蕭鼓追隨春社近”)從寫作角度,可問:這個題目如果我來寫,會怎么寫?這個問題必不可少。把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的思考進行比較,能有效地提高你的作文水平。從說明的角度,可問:什么是社戲?從記敘的角度,可問:哪些人去看社戲?好久去看的?在哪兒看?看的經過和結果怎樣?
學會提問,首先要選好提問的角度。還要注意提問的表述方式。
二, 作者
如魯迅,原名什么?哪里人?我們對他是怎么評價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你讀過魯迅的哪些文章?你能不能講一則魯迅的故事?
魯迅是文學家,那么科學家、政治家呢?
三, 喜歡或重要詞句(喜歡的句子用“~~~~~~”重要的句子用“————”)
如“淡黑的起伏的連山”,這個詞語寫什么?山。什么山?“淡黑的起伏的連山”。“淡黑的”寫山的什么?(色彩。“起伏的”寫山的形狀;“連”寫數量。)為什么看見的不是青山,而是淡黑的山?(暗示時間是晚上。)如果把“起伏的”刪去,表達效果會受到什么影響?若把“起伏的”提到“淡黑的”前面,可以嗎?(不可以,不符合我們認識事物的規律。)
填空: 的峨眉山
如“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還以為船慢”。在文中找到勾出,讀一遍,背一遍。男生讀一遍。
你能用四個字來概括這個句子的主要內容嗎?(山跑船慢。)什么山?怎么跑?山真的在跑嗎?(山是靜止的,不動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化靜為動,更形象生動。)船真的慢嗎?(NO,船慢是我的感受。)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感受呢?(看戲心情迫切。船已經開得很快了。作者沒有直接寫船行之快,而是通過寫山跑來襯托。)
喜歡這個句子的,舉手。談談理由。(用了比喻,擬人,襯托等多種修辭手法,把“連山”比做“獸脊”,把山當成人來寫,化靜為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我看戲的迫切心情。)
四, 開頭
朗讀〈〈社戲〉〉開頭第一段。
有無懸念?“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我在這里得到了什么優待?“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什么當中的句子?什么意思?不看注釋你知道嗎?難懂,費解。而舊時孩子總是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
還記得魯迅小時侯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情景嗎?P9朗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拗過去,拗過去。”
注意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文體對開頭,結尾的影響。
五, 結尾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是否照應開頭?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的豆,為什么覺得沒有昨夜偷的豆那么好?偷的豆好在哪里?(豆是一樣的,只是偷豆這件事讓我難忘。結尾照應了開頭,雙喜等許多小朋友陪我去看社戲,在看戲回來的路上還發生了偷豆這樣有趣的事情,,這不是我得到的優待嗎?免念枯燥的書本,那我干了什么呢?不正是看戲和偷豆嗎?)
六, 過渡段
怎么從這段過渡到下段?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啟下)
七, 精彩段落
朗讀《社戲》“第二天,我向午才起來……他于是打著楫子過去了。”
練習:略
八, 全文
問主要內容,問中心思想,問寫作特色。
小結(8分鐘)
學會提問,以提問方式可以深入文章內部,加深對詞句,段落,篇章的理解,理解了的朗讀背誦和未理解的朗讀背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在 一個詞語,句子,段落上多花一點時間,就會有多一點的收獲。
布置課外作業 (1分鐘):比較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社戲》。
教學后記: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以課文為例子,首先要把語文當工具來教。
《社戲》教學設計 篇14
《社戲》教學設計
四川雙流合江初中語文組 高貞富
email:
課 題:《社戲》——魯迅 課 時:3課時
設計思路:以小說情節,作品中寫景的價值和作用,作品反映的主題及人物形象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結合競賽式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競爭中成長。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熟知課文情節。2、珍視少年生活。 教學方法:競賽式
教學媒體:幻燈 教學重難點:課文情節的把握
教學過程 :
1、 導入 :
教師語:當今社會,主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主張個性的張揚,主張自我發展,今天,教師就給大家一個展現自我,成就自我的平臺——競賽學習,展示學習成果。鹿死誰手,我們在競賽中見高下。我們已經按課前自愿組合的團隊(每5-8人)分組坐下。那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社戲》。
2.形音義知識必答競賽:
2.1 教師出示有關課文內容的形音義幻燈片。
2.2 生齊讀并要求識記之。
2.3 生默看記課文下注知識,并關書準備競賽。
2.4 教師宣布競賽規則:每學習小組選派一個代表上講臺聽寫三個詞語,說出一個指定詞語意思。按正確數量給每組記分。
2. 5 競賽開始:
3.基礎知識搶答競賽:
3.1 教師宣布規則(搶到機會并回答正確,給相應的組別記分)
3.2 教師公布下列問題,學生搶答:
1.這篇課文的體裁是什么?
2.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節選自他的哪部集子?
3.你還學過他的什么作品?
4.社戲這篇小說圍繞“看戲”寫了哪些人物?(至少說出5個來)
5.小說所展示的是中國哪個地區的民俗風情?是什么時令?
4.小說情節的競賽:
4.1教師宣布競賽規則(下列8個問題,每組都將分到一個,拿到問題會,各組分別討論,并將討論結果由組長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回答,老師將根據回答情況分別給每組記1-3分。)
4.2 教師出示幻燈片,(8個問題)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未說:平橋村是他的樂土。為什么這樣說,何以見得?
2.小說中詳寫了我和一群小伙伴去趙莊看戲的經過,但戲前卻遇到了不少的波折,它們是哪三個困難,又是如何一一解決的?
3.看戲的波折解決了,我們月夜出航,途中我的心情怎樣?哪些語句折射了我的這種心情?
4.到了趙莊,看到了戲,我認為最好看的是哪一折?而最怕看的又是哪一折?我對看到的戲本身滿意嗎?看戲困了的時候,有誰為我做了什么?結果怎樣?
5.戲還沒有演完,我們卻相約回家,(月夜歸航)時,我的心情怎樣?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這一點?
6.歸航途中,我們做了什么事情?偷了哪些人家的?當時有什么顧慮,又是如何消解的?
7.六一公公發現偷豆一事后,說了并做了些什么?
8. 對那夜的看戲生活,現在感覺如何?文章哪個段落表達了這個意思?
4.3生討論幾分鐘,開始作答。教師板書,并給相應的組別記分。
5.教材情節的引申發散:
5.1 生齊讀文章末段。
5.2 教師小結:該段表達了作者對一去不返的童年生活的無限熱愛和追憶,其中又充滿了一種失落的美感,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美感。這種失落的美,向往的美,無不撩動我們每一位在座同學心靈深處對童年生活的積淀,那就敞開你的心扉,讓我們聆聽你的故事,給我們美好的享受。
5.3 生講童年的趣事,教師給相應組別加分獎勵。
5.4 類比我們的生活感受,談談自己對文章末尾一句的理解。(教師板書,給相應的組加分)
6.教師總結:
童年生活真是美好,讓人追思,給人遐想,人生分為童年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幾個時期,像雙行馬路的中線一樣,不容許任何人折返。日歷總是一天新過一天,新的人生歷程從來都不通知任何人,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如期而至。
當我們步入人生的另一個境界,我們生命的存盤便隨之越來越燦爛,越來越厚重。
同學們,為我們將來的人生多一分燦爛,多一分厚重的記憶,我們今天,只爭朝夕,快樂的,自由的,努力生活吧!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我們努力生活的結果吧,教師總結競賽比分。給取勝組別掌聲。
(你們人生的記憶里又多了一份燦爛)
7.課后思考問題:
1.作品的中事件的詳略問題,
2.作品的線索問題,標題的作用。
板書及燈片資料: 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人物形象分析。2.感知平橋村的人情美。
教學重難點:人情美的認識深化。
教學方法:討論研究式 教學媒體:錄音機
教學過程 :
1. 導入 :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感 知了先生的童年的一段生活,同時回味了自己的童年美好生活,那么是什么東西讓魯迅先生對那段生活尤感美好的呢?走進小說,我們發現,作品中的濃濃真情,淳樸民風,如縷縷春風,絲絲暖陽,包容了你我,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試從小說中人物的身上去發現,去挖掘,他們都有哪些值得你我去撿拾,去珍藏的美。
2. 教師板書小說中主要的人物。
雙喜 六一公公 阿發 桂生 祖母 母親
3. 教師要求先探尋雙喜這一人物。并提出如下要求:
a. 在文中找出寫雙喜的語句,讀一讀,議一議。
b. 按下面的句式做出點評。
課文第 段,寫雙喜的 內容,是從 方面刻畫雙喜的,可見雙喜具有 性格?所以值得我去喜歡。
c. 生討論幾分鐘,示意學生點評,教師邊點撥,邊板書。
4. 按第3點的步驟,依次討論,分析六一公公,阿了、桂生、祖母和母親。
5. 教師對以上人物形象進行小結。
真誠 淳樸 友愛 熱情 善解人意 無私
6. 引申發散:
真誠 淳樸 友愛 熱情 善解人意 無私給了童年的迅哥兒太美的回憶,他的世界也因此變得美好。試看我們的生活,結合生活實際,你認為我們今天做得怎樣?你是如何看待當今社會所倡導的“誠信”、“友愛”的。
7. 生討論,并發言。(注重引導學生看到社會美好的一面,并適時給予表揚。)
8. 教師小結,并準備結束本節課。
你的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舉手之勞的幫助,一句貼心的話,將給我們的社會添助一份美好,一份溫馨,世界也會因此變得更美好。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讓我們齊唱歌曲《讓世界更美好》會唱的大聲唱,不會唱的小聲跟上。
9. 課后思考:
刻畫人物的方法。
板書及相關資料(略)
第三課時(略)
設想:
教學重點:情景交融的寫景特色。
教學過程 :
1. 認識作品的情景交融,認識作品多角度的寫景技巧。
2. 學以致用,教師給定一個寫景范圍(比如:春天來了)要求學生寫一個作文片段。
3. 交流評比。
《社戲》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
一 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說,并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二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 學習虛詞的用法,識別偏正短語。
四 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 本課教學重點應放在敘事的詳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點只要稍作了解。
二 本文開頭和結尾是學習的難點,二者對表達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導學生分析這兩段與看“社戲”這一主要情節有何關系。
三 本文篇幅較長,可以用講讀研討之法突出重點,再加進課堂練習,深化鞏固,以達到教學目的。
四 教學時數:三教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文章《社戲》。(板書并解釋課題)《社戲》:“社”原指土地廟。從前,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
《社戲》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不過這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的藝術創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兒)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來的。
二 預習課文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見預習提示)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2.根據課后練習一所提示的內容,快讀課文。再按課文敘述的先后重新編排順序。
明確:課文敘述順序是:G、F、C、B、A、D、E
3.討論課文段落層次。
(1)課題為《社戲》,由此可見小說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提問:圍繞這一中心事件寫了哪些事?
(2)除了看社戲以外,前前后后還寫了哪些活動?
提示:
開頭寫:隨母親省親小住平橋村;釣魚放牛的鄉間生活。(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結尾寫:六一公公送豆。
小結: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時間、地點的轉移,因此,本篇小說內容可分為三段。
三 研習課文
著重理解前后兩部分與中心情節的關系。
1.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答案在第一節里可以找到:“離海不遠”,“偏僻”,“臨河”,“不滿三十家”,都是“種田”,“打魚”的,“只有一個雜貨店”。
2.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為什么是“我”的“樂土”呢?
討論歸納:
(1)“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來到自由天地歡樂地生活。
(2)這里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并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3.這一部分與中心情節有什么關系?
這一部分為中心情節的展開作了重要的鋪墊。
4.在中心情節“看社戲”敘述完之后,為什么又寫“六一公公送豆”呢?
孩子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六一公公“不料竟非常感激起來”,并又送上一大碗羅漢豆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老人的寬厚慈愛,進一步說明“我”之所以愛平橋村,正是因為平橋村的人善良可愛,從而深化了主題。
四 課堂練習:習題七 1、2(了解連詞的作用)
五 布置作業
根據課后練習習題三2、3,四、五、六預習課文。
第二課時
一 導入 新課
平橋村之所以“在我是樂土”是因為什么?
1.可免讀難懂的書,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
2.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3.有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釣蝦、放牛)。
小說還寫了一個什么生活內容呢?
與孩子們一塊去看社戲。
本課著重閱讀第二部分“看社戲”。
二 研習課文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來又如何解決的?
指名回答問題,然后歸納:
在雙喜的幫助下,首先解決了船的問題,接著又擺三條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亂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還用寫包票的話作了保證,讓外祖母放心,實現了“我”去看社戲的愿望。
2.齊讀第10節。
請學生圈出描寫少年朋友們開船動作的詞語:拔……點……磕……架……
小結:以上這些語言和動作的描寫,反映出小朋友們的聰明、能干的性格。
3.去趙莊看戲,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景狀物的?
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歸納:
嗅覺(清香、水氣)
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
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
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
明確下列幾個問題:
(1)“朦朧”在句子里作什么詞用?“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下文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為什么說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踴躍向船尾跑去,這樣寫形象真切,突出了船行的快。
4.第12節和13節與這一節有什么關系呢?
歸納:
(1)“那聲音大概是橫笛”,“果然是漁火”,從這幾句話里可以看出:這兩節與前一節是呼應連貫的,這樣使文章很自然地過渡到看戲這一內容上來。
(2)文中為什么說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呢?
“自失”是指“我”聽得出神,忘了自己。這是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
小結:這是一段優美清麗的自然環境的描寫,它寫出了農村夜景的清新,寫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與景有機的交融在一起。
5.來到趙莊使“我”興奮的是什么?
齊讀第14節。到了趙莊,首先看到的是那“模糊”在遠處月夜中的“最惹眼”的戲臺,紅紅綠綠,猶如“仙境”,優美迷人,更加使“我”陶醉。
6.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么?
閱讀課文后回答問題。
不好看。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
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戲不好看?
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7.既然戲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贊成回去了。課文中月夜歸航這一部分寫得也非常精采。
(1)讀第23節。
①這一節寫的是歸航,為什么沒有寫沿途所見的景物呢?因為前面第11節已著重寫了兩岸景物,所以這節略了這部分內容。
②這一節內容在寫法上與第11節有什么不同?“航船”像條“大白魚”,“老漁夫”“喝采”也是從側面來表現船行得快。
(2)夜深了,人乏船慢,興致將盡,在小說將要結束之際,偷豆一事又把情節推向了高潮。為什么說“偷”?“偷”誰的豆?
孩子們認為背著大人摘豆吃是不應該的,所以直言不諱地說“偷”。可是他們不是竊取別人的東西來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勞動果實奉獻給伙伴享用;“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些話足以表現出這群農家孩子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8.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
討論歸納:
“我”所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對這段生活的回憶也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總結:
1.歸納主題: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看出,《社戲》這篇小說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看社戲”這是主要事件,所以“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這些充滿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畫面,都以細膩生動的語言作了詳寫,而鄉間生活等故事只是簡略地談了一下。
3.本文前后照應也很出色。如:孩子們撐船、出航、歸航動作一樣,表現孩子們很能干。再如:初到趙莊寫戲臺由遠而近,回去時又由近而遠,表現出“我”初到時的新鮮興奮感和離去時的依戀感。
4.課堂練習:(習題十)
提示:魯迅小時有長媽媽給他講故事,閏土父親教他捕鳥,所以魯迅從小就受到了勞動人民的啟發和教育,了解到農民的痛苦生活。魯迅寫《社戲》就是要熱情歌頌勞動人民,表現他對勞動人民的熱愛。
三 布置作業
1.說說最后一節的含義。
2.背誦課文“一出門……向趙莊前進了。”
第三課時
學習語法──偏正短語
一 復習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
1.板書:老師 字跡 顧客 北京 東 鞠躬 翻閱 相信
艱巨 堅強 偉大 平靜 更加 很 十分 多么
2.指名同學辨別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而后歸納識別各類詞的標準,以及各類詞的作用。
二 學習新課
1.認識偏正短語。
(1)在以上名詞、動詞、形容詞前面分別加上起修飾(即形容、限制)作用的詞:
(我的)老師,(清晰的)字跡,(一個)顧客,[恭敬的]鞠躬,[小心的]翻閱,[完全]相信,[更加]堅強,[十分]艱巨,[多么]偉大
像這樣是由名詞、動詞或形容詞與在它們前頭起修飾作用的詞組成的短語,叫偏正短語。
(2)修飾名詞的詞是定語,用( )符號表示,有的定語后用結構助詞“的”連結。修飾動詞、形容詞的詞是狀語,用〔 〕符號表示。有的狀語后面用結構助詞“地”或“的”連接。
(3)課堂練習:練習一1.6。
2.定語、狀語在表達上有何作用?
在偏正短語中,名詞、動詞、形容詞是中心語,而在它們前頭的定語或狀語,則是對中心語表示的事物、動作行為或事物的性狀起修飾作用,使意思表達得明確、具體、生動。
例:“老師”表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所指范圍很寬,加上“我的”,從領屬上對“老師”加以限定,意思就明確具體了。再如“鞠躬”表示一種動作,用“恭敬”來形容,把“鞠躬”的敬意表現出來了。
課堂練習:習題二1、4。
3.使用定語、狀語要準確、恰當。
看書上的例子。
例①“一支”限制“歌聲”不準確,應把“歌聲”改為“樂曲”。例②“10月1日”就是“國慶節”放在一起就多余了,應刪去一個。例③“忽然”和“驀地”意思相同,用其中一個就可以了。
綜上所述:如果使用定語、狀語不當,就會產生表達不確切或堆砌、累贅的現象。
三 布置作業 :習題一、二、三(課堂沒做的部分)
《社戲》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2.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等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寫法。
3.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4.了解農家少年高尚純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才干,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敘事有詳有略,圍繞中心選材。
2.刻畫人物形象。
3.景物描寫與中心的聯系。
教學難點 :
課文最后一段的含義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學過程 :
本文為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備好課,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盡量把課上得生動。
課前提示:
閱讀課文,查閱《新華字典》,給生字詞注音。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
第一課時
側重點:
1.熟悉課文,理清結構。
2.記敘的詳略。
過程:
1.簡介作品時代。(因對魯迅的有關常識已有所了解,講此課時可讓同學們回憶,重溫,以求加強鞏固)
2.朗讀課文。(本文為文學的精品。課文用第一人稱敘述“我”看戲前后的一些事情,魯迅把這些事情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后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因此第一次接觸課文,一定要強調朗讀效果,或教師范讀課文,或找朗讀程度好的同學來讀。可播放錄音。)
3.從情節入手,理清本文結構。
作者用筆講究濃淡疏密,即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老師可引導學生體會,巧妙設題,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4.看戲全過程(包括看戲前的風波),按著事情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幾層?
5.文中有幾處景物描寫,你喜歡哪一處,為什么喜歡。(引導學生掌握景物描寫與表現中心的關系和景物描寫的方法。)
第二課時
側重點:
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行為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
對結尾一段的理解。
過程:
1.本文成功地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歡哪幾個人物?他們具有怎樣的品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同樣是吃豆,為什么文章最后二段寫當天的豆沒有昨夜的豆好,又為什么說“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3.《社戲》按題目所示似乎應該寫戲,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寫了戲外的天地,是不是離題了?
4.歸納中心思想。
5.圍繞中心選材。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社戲》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選材進行比較。)
《社戲》教學設計 篇17
社戲
[教學目標 ]
1、 會讀會寫“憚、攛掇、鳧、潺、躥”等詞語,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
2、 理清故事的情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記敘詳略得當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來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3、 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聯系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學生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德。
[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1、理清故事情節,學習敘事詳略的寫法。
2、體會小說景物描寫對于表現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難點:正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和思想。
[教學準備]
1、 查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 上網查閱有關紹興“社戲”的資料,,了解“社戲”這種鄉村戲劇的文字及圖片。
3、 師生合作制作多媒體課件。
[設計思路]
1、 本課的設計,注重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與空間。在閱讀活動中,學生要開展思維,要體會、理解、感悟、思考,這一切都有賴于對文本的充分閱讀。如果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勢必由老師來包辦代替,也勢必導致語文教學滿堂灌的結果。因此,設計中,讓學生多次閱讀課文,以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有所領悟。
2、 課文教學重在培養能力,掌握讀書的方法。本課設計“粗讀——細讀——精讀”的閱讀活動,主要是在閱讀方法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從課內走向課外。
3、 “學而不思則惘”,語文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讓學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內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學過程 ]
一、 激發興趣,導入 新課: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里?最喜歡做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用富有啟發性的導語 ,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同,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課教學的思維軌道上來。)
二、初讀課文,熟悉內容。
1、 課件播放有關“社戲”的圖片。
2、 學生介紹有關收集到的“社戲”的知識。
3、 放課文朗讀的錄音磁帶,學生輕聲跟讀,熟悉課文內容。
(提供相關材料,有利于進一步學習課文,理解主題。有條件的在課前發動學生自己獲得有關材料進行學習,這可培養學生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A:學生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用一句簡潔的話來概括全文內容。(學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B:學生細讀課文,指導學生圈點一些重要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以便幫助理清文章情節脈絡,把握敘事的詳略。
學生小組閱讀,討論交流,教師巡回指導,師生共同努力,得出結論。 ( 演示)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3、看社戲前的波折。4、夜航看社戲途中。5、趙莊看社戲。6、看社戲后歸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詳寫3、4、5 略寫1、2、4、7
(本文篇幅相對較長,內容也較豐富,學習這類文章,首先理清脈絡,分清主次,這是很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學習方法。)
2、 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涵。
思考:本文課題《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又不多,我們是否把標題改為“平橋村一夜”?你同意嗎?為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說一說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感悟。然后組內推薦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以平等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根據學習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遷移的一個基本前提。探究、對話、交流、提高。教師適時點撥,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新理念。這里比較關鍵的是教師要視具體情況來點撥,既非灌輸包辦代替,更不是強加給學生,而是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一種指導。)
四、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1、師:認真閱讀你認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讀時可先概括這部分內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這一部分美在哪里,語言表述上有何特點,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閱讀前的指導十分重要,充分體現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教書重在“授之于漁”的教學理念。)
2、學生在個人精讀的基礎上分組,按寫景的與寫人的分若干組,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概括,得出供學生參考的結論:《社戲》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此環節,學生從“粗讀”到“細讀”再到“精讀”,由粗到細,從淺到深,完全合乎閱讀的規律。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地交流,對話,發表自己的見解,既培養了學生提出自己見解、疑問的能力,也培養了通過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自然美。
[ 左右都是碧綠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遠山,朦朧在水氣里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樓閣”般的戲臺,“大白魚”似的航船,無不給人以生命的鮮活,給人以美好的向往。]
背景音樂:舒緩、抒情的《田野的風》
A:請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朗讀“月夜行船,月下歸航”的語段,速度稍慢。其他學生閉目靜聽,想象其意境,體會其語言的流暢和表現的自然美。
B:聽后想想,這段寫景從哪幾個方面,結合著哪些事物來寫的,起到了怎樣的表達的效果。討論后齊讀,加深體會,再放音樂。
(優美的鄉村景色,在音樂的陪襯下,通過個人、集體的多種朗讀,拉動想象,來體會自然美,能悟出許多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
*人性美。
[小伙伴們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舉動,對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將船劃得飛快的英姿,無不體現了孩子們毫不雕飾的純凈之美,體現著人的率真、自由與活力。]
A:請男生齊讀第10節少年朋友們開船的動作描寫,圈出動詞,揣摩語言的準確。
B:分角色朗讀偷豆時人物鮮明的個性化語言。
*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許來伴“我”釣蝦、游戲,母親再三囑咐與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為“我”找豆漿、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與送豆,無不洋溢著愛的溫情。]
五、體驗反思:
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通過談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六:拓展延伸:
本文寫了“我”的家鄉的文化習俗——社戲。請同學們想想自己的家鄉有些什么文化習俗,可與同學們對話交流,上臺說給大家聽聽。
《社戲》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目的
1.學習本篇敘事有詳有略和生動描寫農家少年形象,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設想
本篇用第一人稱敘寫幼年的“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故事。敘事有詳有略,主要敘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寫得曲折生動,展現出幅幅農村生活畫面,描寫出一群淳樸善良、好客能干的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出對那段生活的懷念和對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引導學生體會本篇的這些特點,完成教學目的。
本篇語言樸實準確,很有表現力量。引導學生把關鍵語句表現力量的分析,統一于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當中,體會其藝術魅力,培養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篇側重敘事,寫的是農家少年的群體。引導學生在分析故事情節中分析“我”和農家少年,體會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 一 課 時
教學重點
本篇的結構層次,“我”在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寫人有詳有略的《分馬》,引出敘事有詳有略的《社戲》(板書課題)。
2.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的一、二兩段,初步了解本篇;參看注釋閱讀課文、理解詞義、句意、全篇大意。
3.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bèi
憚:dàn 絮叨:xùda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o
鳧(水):fǘ 潺潺:chánchán
(歌)吹:chuī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潔):jiǎ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4.指定學生二人朗讀課文。
前一人讀至“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讀音準確,緩急得當。
5.引導學生理清結構層次。
(1)本篇主要敘寫什么事件?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主要敘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
(2)依據故事的發展,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第二部分,從“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第三部分,從“第二天”到篇末,寫看戲次日的情形。
(3)依據情節的發展,第二部分又可為幾層,各寫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為四層:部分開頭至“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為第一層,寫去看戲前的波折;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到“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為第二層,寫去看戲途中的情景;從“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為第三層,寫在趙莊看戲的情形;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為第四層,寫看戲歸來的情形。
6.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部分(板書: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1)“我”是在什么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后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么樣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板書:村中居民熱情好客)。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分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板書: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總有哪些樂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里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里。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么愿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板書:少年相伴釣蝦放牛 樂趣甚濃)。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板書:多方表現樂趣);更由于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去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的去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去領略那去看戲的敘寫(板書:鋪墊趙莊看戲)。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一部分的表現力量和在全篇中的作用;預習第二部分,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 二 課 時
教學重點
去看戲前的波折,航船趙莊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戲當中的心理和興趣。
教學過程
1.由分析過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書: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層(板書:去趙莊看戲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個“等”字,表現出“我”在平橋村一心盼望著趙莊演戲的日子。在這日子到來的時候,發生了什么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到了趙演戲的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外祖母為此“很氣惱”,“絮叨起來”,母親只得一力“寬慰”外祖母,一邊囑咐“急得要哭”的“我”,“說萬不能裝模作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沒有大船不能去看戲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氣惱,“我”更非常焦急(板書:無船前往看戲 老少氣惱焦急)。
(2)到下午,小朋友們都去看戲了,“我”的情形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雖然不能和小朋們一同去看戲,心卻和他們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戲已經開場了”,“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想到小朋友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一心只在戲上,一心只在看戲的小朋們身上,以致“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郁郁不樂。這使得母親很為難,外祖母又氣惱起來。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氣氛更為濃重了。
(3)在這嚴重的去看戲的波折之中,怎樣出現了轉機?解決了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飯后,“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我”沒有看到戲,聽到別人講戲,心情更加沉重,這引起了小朋友們“嘆息而且表同情”,雙喜“大悟似的提議”,“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兩個“大悟”,表現出小朋友們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戲的辦法時,十分歡喜興奮,事情出現了轉機(板書:雙喜想到航船 事情出現轉機)。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不可靠”,母親又顧慮讓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戲,“不合情理”,雖然有了航船,戲還是看不成。雙喜看出底細來了,他勇敢地大聲說“我寫包票”,并且談出能寫包票的條件,他們也確實具備這種條件。于是外祖母和母親“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立刻”,表現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現出出門時的滿心高興和一片歡騰的情景。不能去看戲的波折終于得到了解決(板書:雙喜打保票 波折得到解決)。
(4)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在情節發展上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和解決波折,構成了曲折生動情節,并且再為去看戲作好鋪墊(板書:構成曲折生動情節 再為看戲作好鋪墊),表現出了農家少年的熱情和聰明能干(板書:表現農家少年 熱情聰明能干)。
3.引導學生分析第二層(板書:去看戲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戲時的心情怎樣?出發的情景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出門的時候,“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戲而馬上變得心情暢快,渾身舒適,似乎都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了(板書:出發 心暢體舒)。一出門,望見橋內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現出上船之快;上船后,雙喜、阿發拔篙,立即點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準備搖櫓,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練迅速;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已經“點開船”,“出了橋”,發船十分迅速(板書:發船迅速)。船出橋后,架起,搖動兩支櫓,在“說笑的”、“嚷的”聲音中,“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船“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表現出一船聲音,一船歡樂,船進如飛 (板書:一船歡樂)。
(2)接著怎樣描寫出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什么樣的景物?表現了“我”什么樣的心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我”的視覺、觸覺、嗅覺,運用比喻方法,描寫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寫河面:月色籠罩在浮起水氣的河面上,構成了朦朧的色調,清風吹著夾雜有植物清香的水氣撲面而來,使人心曠神怡(板書:途中 河面朦朧 香氣撲面 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寫兩岸連山:“踴躍的鐵的獸脊”,喻寫出兩岸淡黑色山巒的起伏連綿;“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后跑表現出航船前進之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連山后跑 船行甚快 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么誤認”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 認為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 心急生誤 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4)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出夜航途中的如畫景物,這優美江南水鄉風光襯托著社戲,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了獨特的韻味;寫出“我”急于到達趙莊看戲的心情,并由此產生兩點誤認,在曲折情節中為寫趙莊看戲作好了充分的鋪墊,積蓄了充足的氣勢(板書:如畫景物 襯托看戲 曲折鋪墊 蓄足氣勢)。
4.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板書:趙莊看戲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戲臺時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望到“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臺,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真望到“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板書:望見戲臺 疑為仙境 深被吸引 無限歡喜)。
(2)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描寫”我們”觀看演出,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和興趣。
鐵頭老生表演,雙喜介紹他“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并且說”日里親自數過”,“我們都擠在船頭看打仗”;在小旦出來“咿咿呀呀的唱”的時候,雙喜還推測鐵頭老生在這場表演中“并不翻筋斗”是因為“晚上看客少”,表現出喜歡看武打,討厭聽文唱(板書:喜歡觀看武打 討厭聆聽文唱)。
“我”最愿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一個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表現出愿意看演員扮成蛇虎的表演(板書:愿看扮演蛇虎)。
當“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的時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覺得看打人也比聽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來了,大家“都很掃興”,她那沒完沒了的唱,使得小朋友們先是“喃喃的罵”,后是“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最后,“熬不住了”的雙喜說,“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到開船駛上歸途時,還“罵著老旦”。表現出萬分厭煩老旦總唱(板書:厭煩老旦總唱)。
這樣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體地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在稚氣十足的笑容中和罵聲里,把這場夜晚看戲寫得童趣盎然(板書:看戲表現了兒童心理 笑罵體現著稚齡童趣)。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預習后文,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 三 課 時
教學重點
看戲歸來的情形,看戲次日的情形,詳略敘事的恰當。
教學過程
1.由分析過的第三層,引到引導學生分析第四層(板書:看戲歸來的情形)。
(1)“我們”在看戲歸途中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回望戲臺在燈光中,卻又如初來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聽到悠揚的橫笛聲,“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表現出仍很留戀演出(板書:留戀演出)。
小朋友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這留戀演出、議論笑罵和搖船情形,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板書:議論笑罵 戲興仍濃 愉快興奮)。
(2)小說寫出“我們”偷豆、吃豆的怎樣的經過?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搖船的說“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雙喜指揮偷豆。雙喜先問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哪一邊的呢?”阿發“往來的摸了一回”,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誰家的,單選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現出他憨厚無私(板書:選偷大豆 憨厚無私)。
大家在阿發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現出他不愿惹起阿發的娘哭罵、氣惱,偷豆也有分寸。
“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后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在夜晚隨波漂浮的航船上,圍吃自己偷來、剝好、煮熟的豆,自然別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書:自剝自煮 吃來味香)。
(3)“我們”吃完豆做了些什么?慮到了什么?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避免被人發現偷豆、吃豆的事,表現出處理善后,考慮周到(板書:善后處理 考慮周到)。雙喜所慮的是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大家議論之后,“歸結是不怕”,有應付他的辦法。寫這些,表現出少年們預想到可能發生的糾葛,有了應付的辦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書:預想糾葛 應付有法);。由于歸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這次夜晚去趙莊看戲,更加令“我”難忘。
(4)小說是怎樣接住夜晚去趙莊看戲的?這樣結束產生著什么樣的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長幼都很高興來接住夜晚去趙莊看戲的。站在橋腳來接的母親,本來為“回來得這樣遲”而“頗有些生氣”,但看到兒子和小朋友們都高興的回來了,“也就高興了”(板書:長幼都很高興”;并且“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們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辭謝了母親的邀請,“各自回去了”,圓滿地接住去趙莊看戲,這樣圓滿地接住去趙莊看戲,不但由母親送始,以母親接終,前后呼應,構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腦海中永留美好的記憶(板書:圓滿結束看戲 永留美好記憶)。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三部分(板書:看戲次日的情形)。
(1)小說怎樣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照應著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呼應第一部分寫的村民淳樸好客,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并沒有聽到什么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照應昨晚吃豆后“所慮的”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會罵的”;六一公公問“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照應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給的豆,覺得“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照應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六一公公的問“我”的話和送豆,呼應第一部分所寫村民淳樸好客。
(2)這樣照應前文、呼應開頭結束全篇,具有什么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對兩位公公的照應前文偷豆的說明和描寫,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糾葛,結果良好(板書:照應偷豆 結果良好)。特別是呼應開頭部分的村民淳樸好客,描寫六一公公親熱地問“我”昨晚的戲、豆如何,高興地送給豆,更表現了村民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板書:呼應好客 更現樸厚)。對“我”的照應前文的描寫,則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戲最好看,至今不忘。這樣結束全篇,構成了作品綿密完整的結構,表現出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生活的美好,抒發了對平橋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綿綿無盡的懷戀(板書:結構綿密完整 小住生活美好 懷戀綿綿無盡)。
3.引導 學生分析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本篇怎樣有詳有略地敘寫事件?產生著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蝦運動,更表現了農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點,值得認真體會,學習。
4.指定學生朗讀課文。
要求緩急輕重得當,讀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三部分的表現作用,和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板書設計
社戲
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村中居民熱情好客 風尚淳樸
少年相伴釣蝦放牛 樂趣甚濃
多方表現樂趣 鋪墊趙莊看戲
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
去看戲前的波折:
無船前往看戲 老少氣惱焦急
雙喜想到航船 事情出現轉機
雙喜勇打保票 波折得到解決
構成曲折生動情節 再為看戲作好鋪墊
表現農村少年 熱情聰明能干
去看戲途中的情景:
出發 心暢體舒 發船迅速 一船歡樂
途中 河面朦朧 香風撲面 怡人心神
連山后跑 船進甚快 心情更急
誤認 心急生誤 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如畫景物 襯托社戲 曲折鋪墊 蓄足氣勢
趙莊看戲的情形:
望見戲臺 疑為仙境 深被吸引 無限歡喜
喜歡觀看武打 討厭聆聽文唱 愿看扮演蛇虎 厭煩老旦總唱
看戲表現了兒童心情 笑罵體現著稚齡童趣
看戲歸來的情形:
留戀演出 議論笑罵 戲興仍濃 愉快興奮
選偷大豆 憨厚無私 自剝自煮 吃來味香
處理善后 考慮周到 預想糾葛 應付有法
長幼都很高興 圓滿結束看戲 永留美好記憶
看戲次日的情形:
照應偷豆 結果良好 呼應好客 更現樸厚
結構綿密完整 小住生活美好 懷戀綿綿無盡
《社戲》教學設計 篇19
[單元目標概說]
本單元選編了一組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文章,表現了作家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及由此生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社戲》借鄉村戲劇反映了孩子們天真可愛的童年生活,并流露了作者對理想故鄉的深深眷念;《安塞腰鼓》不僅寫出了腰鼓這種民間舞蹈給人的震撼,更讓我們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竹影》則將中國畫的藝術知識與童真童趣水乳交融般地化在了一起;《觀舞記》向我們描繪了印度舞蹈的魅力:生命與靈魂共舞;《口技》用最簡潔而又生動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口技這一民間藝術的瑰寶,令人嘆為觀止。
學習本單元一定要樹立大語文課堂的意識,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相關的知識,培養相關的能力。在接觸各種各樣的文藝形式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提升自己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還要用心靈去與作家、與文本對話,培養自己對藝術的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
本單元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戲曲大舞臺”,要求學生初步了解中國戲曲的有關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戲曲文化的感情,引導學生關注這一國粹的現狀和未來。建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或社區文化資源(地方文化資源),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效地完成以上目標。
[閱讀教學設計]
社 戲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引導學生感知并欣賞洋溢于全文的自然美是本設計的特點。《社戲》之美,美在真誠、自然的人性,美在如詩如畫的鄉村風景,這些皆是在鄉愁蠱惑下繪制出的理想故鄉的圖景。本設計旨在通過整體感知—局部探究—整體感知的教學思路,教給學生一種以整體感知為主的閱讀方法。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新課
1、請同學說說自己童年最喜歡的事情,或者說自己的故鄉留給自己最美的印記(預習作業 )。教師對學生的敘述不要作太多評價。
2、由同學們的發言自然地過渡到魯迅的小說《社戲》。
二、 整體感知,把握文脈
1、文章圍繞看社戲寫了幾件事?(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
2、討論:有人認為本文標題不恰當,因為全文寫社戲的內容太少,你是否認同這種說法。這是課后練習題,擬的很好,學生圍繞了這個問題,不但可以理清文脈,而且可以明了作者處理材料的匠心。其一,本文直接寫社戲的文字確實不多,但其它文字都跟看社戲有關;其二,文中真正的樂趣不在看戲本身,而是與看社戲相關聯的人與物。
三、 局部探究,感受洋溢于全文的自然美(人性美、景物美)
1、跳讀:找出文中直接贊美社戲好看的句子。文中在接近趙莊和離開趙莊的時候,各有一處想象社戲美妙如仙境一般的段落,但船頭看戲則并無多大收獲。
2、研讀:社戲并無多大的看頭,可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為什么?
這兩個問題能較快、較好地把學生的興奮點引到對文中自然美的挖掘上來。“那夜似的好豆” 和“那夜似的好戲”好在有一個特定的氛圍,是故鄉熱情、誠摯的人們和優美的山水所營造出來的。
3、挖掘人性的美。讓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說說自己喜歡的一個人,找到文字根據并闡述理由。雙喜:熱情、能干,善于替他人著想;阿發:無私、慷慨;六一公公:淳樸、好客、寬容;外祖母:慈藹。還有母親、八公公、眾伙伴,都是那么讓人難以忘懷。正是故鄉質樸、淳厚的人情,才讓作者一往情深地眷念。在人性美的挖掘中,一定要結合語言的品析。
4、品味景物的美。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富詩情畫意,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品味。
動詞妙用:“點”“磕”“退”“上”“架”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地展示了幾個少年駕船的情狀、熟練的技術、去看戲時的愉悅心情。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艇子看著喝起彩來。”“回望戲臺……滿被紅霞罩著了。”這些比喻,不僅有豐富的想象力,更流露了作者內心難以抑制的興奮。
豐富的感覺: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寫分別從視覺、聽覺、嗅覺、感覺等側面著筆,一片尋常的景物因為承載了作者無限美好的情思,變得讓人陶醉,令人向往。
故鄉美好的自然風光和熱情、誠摯的人們,共同構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鄉的圖景,讓作者難以忘懷,因而借“社戲”這一載體予以傾訴。
四、 整體感知,把握作者旨意。
閱讀全文,并整理所討論的一些問題,探究作者的寫作旨意。
作者記憶中的故鄉是童年時代的故鄉,那里有質樸淳厚的人們、優美的農村風光、無憂無慮的童年,作者以社戲為依托,表達的是對精神故鄉的永久眷念和對美好童年的真摯追懷。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選點切入,聚點成面是本設計的特點。對于一個文本的閱讀,每個學生的切入點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將他們的理解放在一起碰撞,必然是百花齊放、姹紫嫣紅。本設計正是將獨立閱讀與合作學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一種以展示個性閱讀為主,同時又充分利用了班級學習的優勢的一種學習方式。
教學步驟 :
一、預習:個性化閱讀。要求學生不要受他人觀點影響,找一個切入點,獨立自主地閱讀,并把閱讀中感受最深的東西記下來。
二、觀點展示:個性化閱讀交流。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教師只是把不同的觀點摘錄下來,并大致作一個分類。
三、分組討論:教師首先對同學的發言作一個小結,并歸納出同學們研讀課文的不同思路(給每個學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分小組對那些有代表性的,或是爭議較大的問題進行討論。
四、課堂交流:各組陳述自己的主要觀點;其他組也可以就某個問題補充自己的觀點,這樣,在集體智慧的碰撞下,對某個問題的認識就會由點成面,由片面到客觀。
五、教師小結;在肯定個性化閱讀的同時,告訴學生多從集體中吸取智慧。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對比閱讀,深入挖掘文章美點是本設計的特點。比較閱讀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閱讀方面。該設計成分利用圖書資源(或網絡資源),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式的研究,通過比較閱讀,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挖掘一點人性中共同的美好的東西。
教學步驟 :
一、分組收集、查閱資料。以小組(3—4人)為單位,通過去圖書館、上網等方式,找到《社戲》原文的前半部分、魯迅的《故鄉》,其他作家寫故鄉或寫童年的文章1—2篇(篇幅不要太長)。
二、對比閱讀。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以下問題閱讀:1、京城看戲和小時候在故鄉看戲有什么不同?2、找出《社戲》和《故鄉》中的故事背景(教師可作適當補充)、人物、自然景物的異同。3、其他作家(學生找到的某個)是如何寫故鄉或是童年的?
三、交流、整合。交流并整合同學們的研究成果,教師要做適當的引導。通過整合,大致讓學生明白以下問題:魯迅筆下的故鄉有現實和理想之分;社戲之美不在戲,在看戲過程中接觸的人與物;社戲之美美在對精神故鄉的永久眷念;人人都有眷念故鄉的情節,人們對童年的追懷會與日俱增。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
聽 戲(節選)
梁實秋
對戲園的環境并無需作太多的抱怨。任何樣的環境,在當時當地,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戲園本稱茶園,原是喝茶聊天的地方,臺上的戲原是附帶著的娛樂節目。亂哄哄地高談闊論是未可厚非的。那原是三教九流呼朋喚友消遣娛樂之所在。孩子們到了戲園可以足吃,花生瓜子不必論,冰糖葫蘆、酸梅湯、油糕、奶酪、豌豆黃……應有盡有。成年人的嘴也不閑著,條桌上擺著干鮮水果蒸食點心之類。賣吃食的小販大聲吆喝,穿梭似的擠來擠去,又受歡迎又討厭。打熱手巾的茶房從一個角落把一卷手巾擲到另一角落,我還沒有看見過失手打了人家的頭。特別愛好戲的一位朋友曾經表示,這是戲外之戲,那灑了花露水的手巾盡管是傳染病的最有效的媒介,也還是不可或缺。
在這樣的環境里聽戲,豈不太苦?苦自管苦,卻也樂在其中。放肆是我們中國固有的品德之一。在戲園里人人可以自由行動,吃,喝,談話,吼叫,吸煙,吐痰,小兒啼哭,打噴嚏,打哈欠,揩臉,打赤膊,小規模的拌嘴吵架爭座位,一概沒有人干涉。在那里可以找到這樣完全的放肆的機會?看外國戲院觀眾之穿起大禮服肅靜無嘩,那簡直是活受罪!我小時候進戲園,深感那是另一個世界,對于戲當然聽不懂,只能欣賞丑戲武戲,打出手,遞家伙,尤覺有趣。記得我最喜歡的是九陣風的戲如百草山泗州城之類,于是我也買了刀槍之類在家里和我哥哥大打出手,有一兩招居然也練得不錯。從三四張桌子上硬往下摔殼子的把戲,倒是沒敢嘗試。有一次模擬打棍出箱范仲禹把鞋一甩落在頭上的情景,我哥哥一時不慎把一只大毛窩斜刺里踢在上房的玻璃窗上,嘩啦一聲,除了招致家里應有的責罰之外,驚醒了我的萌芽中的戲癮戲迷……
使用建議:梁實秋用幽默詼諧的筆調描繪了看戲之樂。看戲之樂,似乎不在戲的本身,而在看戲的氛圍、看戲的過程,當然還有對戲法的模仿。本文與《社戲》有許多相通之處,可作為課文的補充資料,以便我們更好地了解一個兒童執著于看戲的真正目的,對舊時戲園的演出也會增添一些見識。
《社戲》教學設計 篇20
教學目標 :
一 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二 成功的景物描寫為小說增添了不少色彩。指導學生了解小說景物描寫的特點。
三 學習小說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教學設想:
一 以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為教學重點。
二 采取閱讀、討論、講解、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分析、寫作能力。
三 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 進一步熟悉課文,對易讀錯的字正音,梳理結構。
二 體會、揣摩小說在安排材料上詳略得當的問題。
教學過程 :
一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用投影幻燈出示詞語,給加點的字注意: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二 補充注釋:(可先讓學生查詞典,養成使用工具書的好習慣)。
大抵:大都,大概。
怠慢:有冷淡之意。
朦朧:模糊看不清,一般形容月色或煙霧。
屹立:高聳而穩固地立著。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開闊。
糾葛:指糾纏不清。
三 結合預習分段,歸納段意。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然后進行討論,指名回答。教師明確:
這是魯迅先生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為依據,寫出了“我”十一二歲時來到平橋村后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經歷,其中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的形象。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我”隨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簡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緣由,同時介紹了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從“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伙伴們到趙莊看社戲。這是課文主體部分,可分四層:
第一層:(從“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看社戲前的波折。小伙伴們幫助“我”實現了看社戲的愿望。
第二層:(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到“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小伙伴們愉快地架櫓搖船送“我”去趙莊看戲和途中的見聞。
第三層:(從“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在趙莊看社戲的情況。
第四層:(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看社戲后深夜返回平橋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從“第二天,我向午才起來”到全文結束)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對昨夜看戲、吃豆的懷戀。
四 作品在組織材料上做到了有詳有略,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地體會、揣摩。
(一)教師提問:小說的第一部分寫了哪些內容?是詳寫還是略寫?不寫這些內容行不行?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摘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然后舉手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這部分寫了三個內容:1.“我”跟隨著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因為這里不僅能免讀《詩經》之類的書,還能看到社戲。2.這里有與“我”年紀相仿,不拘行輩,嬉戲玩鬧的小伙伴們(正是這些小伙伴實現了“我”看社戲的愿望)。3.平橋村這塊樂土上可以釣蝦、放牛、無拘無束、趣味無窮。
然而以上這些內容都是略寫,雖是略寫,卻又不能不寫,因為這些內容跟看社戲有不可分的聯系,它們為看社戲做了有力的鋪墊。
(二)教師提問:看社戲出發前遇到了一些波折,這里是詳寫的,為什么?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摘出遇到了哪些波折,然后回答詳寫的原因。教師明確:
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伙伴們解決了:八叔的航船回來了,小伙伴們和“我”一起去,雙喜寫了“包票”。敘事非常詳實,這樣寫突出了雙喜等小伙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巖。
(三)教師提問:在看社戲的途中,作者詳寫了什么?各采用了怎樣的筆法?
要求同學討論后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寫了小伙伴們開船,側重于寫動作:
點、磕、后退、上前、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孩子們的精明能干;還寫了春末夏初的夜景,作者側重人的感覺寫;寫山,以動襯靜地寫;寫漁火,由遠及近地寫。這些描寫生動地勾畫出了一幅江南水鄉夜景圖,讀后仿佛使人置身于江南水鄉之中。
(四)教師提問:“在趙莊看社戲”這一節中,作者詳寫中又有略寫,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
要求學生在書上摘出內容,作比較后回答。教師明確:
詳寫的內容是:雙喜述說鐵頭老生翻筋斗的本領,“我”喜歡看“蛇精”和“套了黃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個紅衫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挨打的一折,讓孩子們厭煩的老旦的踱來踱去不停的唱。總之,作者抓住了孩子們看戲的興趣和對臺上表演的反映進行詳寫。
在詳寫中也有略寫,如小旦、小生的演唱等等。
詳略之間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根據中心主題的需要,做到詳中有略,略中有詳,才能使文章多姿多彩。
(五)教師提問:看社戲夜歸途中,作者可寫的東西很多,卻只詳寫了“偷吃羅漢豆”的情節,應如何理解?
要求同學們能夠復述這一段(因為這段很貼近少年兒童的生活),然后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作者濃墨重彩敘寫了小伙伴們偷吃羅漢豆,著意刻畫了小伙伴這個群體,他們天真、淳樸、熱情、聰明、能干。另外,究其實,那夜的戲讓小伙伴們看得失望,僅讓“我”看社戲的心愿得到了滿足;偷吃的羅漢豆,不是珍饈美味,不過是普通的豆,卻構成了“我”的極大快樂,這樣寫又與小說的結尾緊緊呼應起來,“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五 布置作業 :
(一)背誦“一出門……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二)在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寫山、戲臺、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體會。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 認真學習小說對人物的刻畫。
二 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
三 檢查作業 ,復習鞏固上一課時所學的內容。
教學過程 :
一 檢查背誦。集體背誦、個人背誦相結合,課上背誦、課下背誦相結合。
二 課堂練習:(教師出示投影幻燈片,要求學生做在筆記本上。)請按照敘述的先后,重新編排給出的情節的順序,并指出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
A 趙莊看社戲 B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C 看社戲前的波折 D 看社戲歸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 F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G 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1.情節順序是:
2.詳寫的是:
3.略寫的是:
[參考答案]
1.G、F、C、B、A、D、E
2.A、B、C、D
3.E、F、G
三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描寫人物的段落和語句。
(一)教師提問: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主要描寫了雙喜,描寫的其他人物有: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二)教師提問:雙喜是小伙伴中的代表人物,試分析雙喜這個形象,從中了解他的性格特征。
要求同學們討論后自由發言。教師明確:
雙喜這個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看戲前,當“我”因為看不到戲感到沮喪,人們都嘆息地表示同情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提得恰到好處,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至使“我”能去看社戲。航船出發了,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出動,像小伙伴中的領頭人。這都表現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干。看戲時,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說明他已經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這表現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當大家都不想繼續看戲時,雙喜說“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他了解大家的情緒,儼然像一個兄長一樣。看戲后,雙喜認為多偷阿發家的羅漢豆,阿發的娘若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又表明了雙喜考慮得周全。
對這個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運用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畫得很成功。
(三)對于小說中的其他幾個次要人物,教師可以略加提示。
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漿,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這補償對“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
阿發建議小伙伴們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純真無邪,憨厚無私。
六一公公只對小伙伴們摘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他又親自給“我”送羅漢豆,又表明他的淳樸,好客。
這些人物雖著墨不多,但勾畫得頗為準確、生動。
四 教師引導學生領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色。
(一)教師提問:作者幾次描寫景物的立足點在哪里?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借助小說中的“我”,在船上描寫了月夜行船、船頭觀戲、深夜歸航幾個畫面,景隨舟移,情隨景遷,仿佛使讀者身臨其境,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師提問:“春夜出航”是最具魅力的寫景段落,它有什么特色?
要求學生齊讀課文,認真思考后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給讀者。
(三)教師提問:至于“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另外,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五 教師提問:小說的結尾應如何理解?(作為一般性的理解,不作重點問題處理。)
要求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的結尾意味深長。其實那夜的戲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羅漢豆,作者借助“我”懷念那夜的戲和豆,實際上是懷念平橋村樸實、勤勞、聰慧的小伙伴們和有趣的生活。“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 課堂寫話。學習了“偷吃羅漢豆”一節后,請同學們寫一段“童年的趣事”。(若課上時間不夠,課下繼續完成。)
七 布置作業 :
完成書后練習二中的1、3兩題和練習四的1、2兩題。
[參考答案]
二 1.(1)免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2)我在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3)可以釣蝦、放牛,有許多生活樂趣。3.拔、點、磕、退、上、架,表現了小伙伴們駕船嫻熟敏捷的技巧,勤快能干的性格和去看社戲的愉快心情。
四 1.不直接寫船,寫岸邊的景,反襯船走得快。2.這個比喻能使人們產生豐富的想象,寫老漁父喝采是從側面烘托船走得快,搖船的本領高。
《社戲》教學設計 篇21
七年級下冊 16 社戲
梅子中學 楊孝平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說,并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4.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學難點 :
1.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2.文章的寫作背景。
教學方法:
1. 閱讀第一法——質疑法(提問法) 2. 聽錄音法、朗讀法。3. 討論法、探究法
教學時間:3課時
課前預習:
1.查字典,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歸省(xing)行家hang )憚(dan)絮叨(xudao)怠慢 (dai)攛攝(cuan duo 鳧水(fu)潺(chan)歌吹(chui蘊藻 (yun zao)家眷juan)皎潔(jiao)漂渺(piao miao。)糾葛(jiu ge)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1)倘:連詞。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設。 (2)大抵:副詞。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對某種情況的基本 估計。 (3)相仿:大致相同。仿:類似。 (4)欺生:欺負新來的生人。 (5)怠慢:冷淡。怠:輕慢。慢態度冷淡。 ( 6)誠然:副詞。有“確實”的意思。 (7)舒展:原指伸展得開,不蟋縮。本課是“舒暢”的意思。
(8)通通:本課形容船頭激水的聲音。 (9)朦朧:月光不明。本課用作動詞,是“模糊起來”的意思。用作形容詞,泛指(光線、物體、思想、意識等)模糊、不清晰。 (10)歌吹:歌聲和樂聲。 (11)屹立:高聳而穩固地立著。屹:山峰高聳的樣子。 (12)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樣子。 (13)掃興:正當高興的時候,遇到了不高興的事情而興致大減。興: 興致。 (14)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糾纏不清的關系。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里?最喜歡做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師: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1.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 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寫作背景: 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 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 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二.初識課文:聽錄音,弄懂字音,了解課文大意。
三.課文分析 :
1.提問:請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分層,歸納段意、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第1—3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1層:(第1節)交代看社戲的時間、地點和機緣。 第2層:(第2節)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層:(第3節)平橋村樂土的樂事:釣蝦、放牛。并為最大樂事—— 看社戲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4-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1層(第4—9節)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2層(第10—13節)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3層(第14-21節)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4層(第22-30節)寫看社戲后歸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40節)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討論并歸納:
(1)六件事:A .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 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 后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3.提問:為什么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 討論并歸納:
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著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
4.提問:“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你怎么知道的? 討論并歸納:
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后”,“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5.提問:“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我為什么稱它為樂土?
討論并歸納: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 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 土。因為:(l)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 山”了;(2)許多小朋友伴我來游戲,掘蚯蚓,釣蝦,放牛;(3)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四、小結 :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 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間生 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作業 :
1.練習一、練習二(可以不抄寫題目,答案要詳細準確)
2. 課后詞語抄寫兩遍。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認識魯迅筆下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形象。培養學生提問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整體感悟能力和詞句分析能力。積累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端正學生學習態度,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內容:
一.導入 :這是一篇小說,雖然是以作者的經歷為素材創作的,但“我”是小說中的人物,不是魯迅。課文是《社戲》這篇小說的節選,“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二.討論探究以下問題,分析人物形象:
1.提問:平橋村本是一個“極偏僻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可課文中說“但在我是樂土”,為什么?
{明確:(1)“我”在那里受到“優待”——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 (2)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沒有嚴格的行輩之分,年紀相仿的“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4)有熱情好客的小朋友們:有“最聰明的雙喜”,有樂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發。 (5)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釣蝦”;放牛;看戲;欣賞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寫“樂土”之“樂”是要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表達了“我”對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時也反映了農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討論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確: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間生活的小朋友,還交代了“樂土”中的樂事,為下文寫“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戲做了重要的鋪墊。同時,平橋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懷念的。)
3.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 討論并歸納: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明。
(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兒向來不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雙喜反 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 細心。
(4)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發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雙喜考慮 周到。
(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 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到。
(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終。
(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4.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么?
分析:這里,作者重點描寫的是“偷”豆,通過對孩子們“摸”、“摘”、“煮”、“吃”等幾個細節的描寫,表現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優秀品質。阿發在地里“往來的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了他熱情無私的高貴品質。通過對“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的處理,表現了雙喜的聰明、果斷、正直的性格特征。
5.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設問:( l)小伙伴們在什么地方“偷”?為什么“偷”?( 2)“偷”誰家的?怎樣“偷”? (3)他們怎樣預防“偷”的秘密被人發覺,又怎樣對待可能出現的后果呢?討論并歸納:
(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3)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了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明確: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偷”中凝結著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中跳動著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中反映著小朋友們周到細致、天真純樸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義上的“殘酷、自私、遭人唾棄性”,而成為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6.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么樣的老人。 討論并歸納:
(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 踏壞了不少。”證實雙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2)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 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 樸、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 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7.文除了這兩個主要人物之外,還有其他人物,他們分別是誰?各有什么性格、特征?他們對我是怎樣的態度?
討論明確:外祖母、母親、阿發、年幼的等許多小朋友。
三.小結:
課文描繪了農村少年的群像,著重刻畫了雙喜的形象,還有阿發等人;此外還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樸、熱誠和寬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題思想或者說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描寫表現出來的。
四.作業 :
1.練習三,抄題目,認真分析作答。 2.背誦12-14自燃段。 3 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導入 :
解題:“社”,“礻”旁加“土”,是個會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后來發展為以演戲的形式祭祀,這時候演的戲就稱為“社戲”。
二.討論探究課文;
1.齊讀課文第11-13節,討論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寫月夜行船時沿途景色的?這些景物描寫對表現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
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征,寫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轉換,依次寫出了“我”在沿途的種種見聞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寫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叢松柏林”; 有色:豆麥的“碧綠”、月色的“朦朧”;有聲:笑聲、嚷聲、水聲、笛聲; 有味:豆麥的清香; 有情:“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目失”起來。
作用:這些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所特有的清新優美的圖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戲時輕松、愉快、興奮的心情。(1)景物描寫多側面,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著筆,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2)景物描寫多層次。這里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3)達到了情景交融,也抒發了作者對農村的熱愛之情。
2.看戲和看戲返回途中兩次景物描寫基本相同,但描寫景物的次序卻是互相顛倒的,描寫上也有所不同,請找出來:
明確:去時,最后描寫的是“仙境”一般的戲臺,而回來時卻將戲臺放到最前面來寫。去時,尚可看到“淡黑”連山的曲線。(11節)回來時,“周圍的黑暗只是濃”看不到什么輪廓了。去時,看到的遠遠近近的漁火,為返回時幾個夜漁的老漁夫看見在浪花里躥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寫埋下優筆。(23節)這樣的描寫,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絲絲入扣,細致續密。
3.天晚上的社戲到底好不好看?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來?(20、21兩節可以看出)
4.六一公公送給“我”和母親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樣的,為什么“我”感到沒有昨夜的好呢? 分析:
(1)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隨心所欲地享受。(2)是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們歡聚在一起的情況下吃的,孩子們覺得新奇、刺激。(3)是在“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吃的。現在環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戲,也只是一般的戲,或者說還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贊美它,是因為當時特定的環境,從封建的課堂走入廣闊的天地,又有一樣熱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終生難忘。其實,贊美豆和戲,正是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熱情、無私的好品質,表現“我”對勞動人民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5.戲其實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 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討論并歸納: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 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里未曾見到過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 事的回憶,表達了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
三、總結(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以及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作業
1.《學習指要》。
2.熟讀課文。
《社戲》教學設計 篇22
〔教學目標 〕
一、 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和結構。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二、 學習理解小說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寫和表達方法。
三、 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語言特色。
〔課時安排〕四課時
〔教學設想〕
1. 第一課時理清結構把握情節。第二課時研討課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第三課時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難點和語言特色。第四課時作業 研討。
2. 教學過程 中,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的培養和探究習慣的養成。故每節課都應該注意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
3.因本課考試內容較多,所以第三、四課時的研討應注意結合各類練習題中的難點進行指導。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內容提示〕
1.引入課文、閱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2.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和結構。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樂的。我這兒有一首詩:“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在床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現在啊/童年卻是一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在我記憶深處/放聲歌唱……是啊,人們回憶往事,總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魯迅這樣的斗士,回憶起童年往事,筆調也是溫馨的,這可以從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看出來,還可以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魯迅的小說──《社戲》中看出來。
二、作者簡況回顧(有關魯迅的常識復習)。
三、聽課文錄音或學生分讀課文。
四、掃清文字障礙。
為“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注音,為學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據實際情況作處理)
dàn憚 duó踱 zhào棹 guī歸xǐng省 háng行bèi輩 cuān攛duō掇 fú鳧shuǐ水 cuō撮 jiù桕 jí楫 wàng旺xiàng相
五、研討課文結構,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情節。
讓學生討論課文的段落結構并歸納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參考:
第一部分:平橋村隨母歸省的生活。
1. 隨母歸省的時間地點緣由和平橋村的環境,突出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2. 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的情況和關系。熱情、好客、平等。
3. 寫平橋村的樂事:釣蝦放牛。
第二部分:在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1. 看社戲前的波折。
2. 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3. 在趙莊看社戲。
4. 看社戲后,深夜歸航。
第三部分:看社戲后的余波。
六、小結。
突出平橋村的樂土樂事,點明看社戲的過程是事件的重點,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是三個重點情節。
七、布置作業 :
1.閱讀課文,研討課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美在哪?并舉例說明。
2.完成“課程探究”一、二、三題。
第二課時
〔內容提要〕
一、研討課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舉例說明。在學生分組研討的基礎上,全班討論。以舉例朗讀相關課文為主。同時對重點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景美:(突出去看戲的途中景色和歸航途中的景色。)
(可以從寫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
航船的“白”;
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
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婉轉,悠揚”;
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情美:(這一內容較多,主要是孩子們的熱情好客無私聰慧等品質。)
如“伴我來游戲”,“蝦照例是歸我吃”,“我們是朋友,即使偶爾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起‘犯上’兩個字來”;當“我”為沒看成戲而不樂時,“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辦法,陪“我”去看戲;“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現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還有偷豆一節,寫出了雙喜的精明能干,阿發的無私,大伙的團結協作。另外,還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樸好客。
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瀾曲折的情節和孩子們的動作和活動描寫等。)
如看戲前的風波,使故事波瀾曲折,出門一節的動作描寫,既寫出了孩子們的能干,又寫出了大家快樂舒展的心情,歸航一節既寫出了孩子們的歡樂又表現了他們高超的架船本領,最有趣的是偷豆一節,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二、指導朗讀文中的幾個重點段落。
通過朗讀月夜行船:“一出門……趙莊便真在眼前了。”“大家立刻都贊成……也都停了艇子喝彩起來。”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
三、讓學生自讀課文,提問討論,解決一些疑難問題。為下節課作準備。
二、布置作業 :
1. 完成“課程探究”余下的練習。
2. 深入研讀課文,對疑難問題用紙條寫下來交給老師。
第三課時
〔內容提要〕
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
一、在簡要回顧上節課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上節課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對不理解的問題繼續提出來大家討論。
二、老師可就以下問題進行引導討論。
1. 作者寫社戲,為什么還要寫開頭部分?
(這部分交代了平橋村的環境和人物關系,既寫出了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又為情節的展開作好了鋪墊。)
2. 小伙伴們對臺上的戲感興趣嗎?又為什么要想去看戲,并爭著去看戲?
(小伙伴們最感興趣的是看戲途中的無拘無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他們的興趣不在戲,而在看戲前后的那種氣氛、感覺。)
3. 作者寫看戲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這樣寫一是有波瀾曲折,烘托了看戲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現了小伙伴們的熱情能干的特點。)
4. 文章最后寫六一公公送豆的情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現了老人的寬厚慈愛,熱情好客,進一步說明了“我”愛平橋村的原因是――平橋村的人的善良可愛。深化了主題)
5. 怎樣理解“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人的真摯樸實的感情和特有的鄉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節美。
另外一個說法是:所謂“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引導歸納中心:
課文寫的是“我”少年時代在平橋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畫了一群農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畫卷,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質,反映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新增加的作業 。
第四課時
作業 指導課,就學生中作業 的問題進行評講。查漏補缺。
十六 《社戲》練習
【基礎訓練】
一、給加點的字注音。
歸省( ) 行( )輩 泊( ) 彌( )散
旺相( ) 中( )狀元 潺潺( ) 鳧( )水
二、改正下列句中不規范的漢字。
1.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
改寫為
2.戲臺模胡在遠處的月夜中。
改寫為
3.我今天也要送些給我們的姑奶奶償償去。
改寫為
4.覺得要和他迷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改寫為
三、解釋下列詞語。
歸省: 攛掇:
依稀: 彌散: 鳧水: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詞性。
1.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
2.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松柏林。( )
3.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
4.立刻近岸停了船。( )
五、填空題:
1.在下列句子的空白處填上最恰當的動詞。
三四人徑奔船尾, 了篙, 退幾丈, 轉船頭, 起櫓, 罵著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
2.選詞填空
(1)那時我的祖母 還康健, 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 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所以 但 因為 雖然 因此)
(2)我們年紀都相仿, 論起行輩來, 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 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因為、但、但是、卻、雖然)
(3)按課文填空。
于是 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 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 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 趙莊前進了。
3.選擇最恰當的詞語填在括號里。
(1)那火接近了, 是漁火。(果然 居然)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 到說不出的大。(擴展 伸展 舒展)
(3)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 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期望 盼望 希望 愿望) (4)母親便 伊,說我們魯鎮的戲比小村里的好得多。(寬慰 安慰 欣慰)
4.文學知識填空。
(1)《社戲》的體裁是 ,作者 是我國偉大的 家。他的代 表作品有小說集《 》和《 》
(2)課文第一部分寫平橋村是我的 ,是因為:(A) ;(B) ;(C) 。第二部分寫去趙莊看戲前的 ,在 的幫助下,首先解決了 的問題,接著擺出了三條理由:(A) ;(B) ;(C) 。并用 的話作了保證,才解除了外祖母和母親的顧慮,實現了“我”去看社戲的愿望。第二部分寫去趙莊 ,詳寫了 , , 等情節。第四部分寫 而結束全文。
六、簡答題:
1.“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 那夜似的好戲
了。”那夜的“戲”、“豆”好在哪里?
2.課文不僅寫了一群聰明活潑、熱情好客的小伙伴,還寫了六一公公送豆, 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3.這篇小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七、閱讀。
(一)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1.這段主要的描寫手法是 描寫,從視覺方面寫 ;從聽覺方面寫 ;從嗅覺方面寫 。
2.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3.這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 )
A.描寫了豐收在望的景物,歌頌了農民們的辛勤勞作。
B.描寫了秀麗景色,抒發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C.寫美的景色來陪襯船航行得快,表現了農家子弟劃船技術的高超。
D.寫航船的速度以及“我”在看戲前急切的心情,表現了對江南美景的熱愛。
4.畫橫線的句子運用的修辭方法是 ;山是不動的,動的是船,作者采用的寫作手法 是 ,其作用是 。
5.“但我還以為船慢”表現出我 的心情。
6.“似乎聽到歌吹了”是比喻句嗎?為什么?
7.“我”的心情從“沉靜”到“自失”是因為“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此句的意思是 。
8.文中加點的“他”指哪種聲音:
9.在這兩段里,我心情是變化的,請在空格處簡要地寫出變化的過程:
→ →自失
10.第二段中的“那聲音”指的是第一段的 。
11.“朦朧”一詞的原義是 ,詞性是 ,在這里當 詞用。
12.這段文字中的“我”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我”是 。
13.以上這段文字有不少帶“的”字的短語,從下列句子中的加點的短語中,選出不同類的一項。
A.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航船。
B.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
C.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
D.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
(二)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里,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臺的河里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
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也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火中,卻又如初來未到的時候一般,又縹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幾乎:( ) 似的:( )
2.劃“ ”的“模糊”一詞,原來是 詞在這里是 詞。
3.這兩段都是以 描寫為主,描寫的對象都是 。
4.第一段是寫 見到的景物,第二段是寫 見到的景物。
5.第一段寫戲臺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用橫線畫出修辭句。
【能力素質提高】
一、閱讀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題。
得天獨厚
①她進考場時有點惴惴不安。單位派她和他參加出國選拔外語考試,而出國名額只有一個。 不過她很快就恢復了自信。因為她的學習條件可謂得天獨厚。真的,有兩臺錄音機,還有一個帶電子表的袖珍半導體收音機,在外事部門工作的父母不但充當了她的義務家庭教師,還為她搜集了大批外文報刊資料。而她那經濟拮據的對手所擁有的最有力的工具,只不過是一臺年代久遠的半導體收音機。有好幾次,他不無羨慕地對她說:“你的條件真好!”那聲音是誠懇的。
②他進來后,坐在位子上,從衣兜里掏出一支老掉牙的鋼筆,“那大概是他爸爸傳下來的。 ”她想。這時,他回過頭來看見了她,沖她微微一笑。她想把這笑解釋成懇求她手下留情,不過卻感到他像是挑戰。
③考試成績揭曉,他以令人驚訝的高分當之無愧地奪走了出國名額。差距是如此之大,以致于她羞于在同事面前提起自己成績單上的那個數字。
④回到家里,她什么也不想干,只是望著那一百多盤錄滿教材的磁帶,望著整整齊齊地站在書柜上的那一排排簇新的字典、工具書和各種版本的模擬考題。
“你的條件真好!”她又想起了這句話。不過這次,她從中品出的是另外一種滋味。
1.寫出下列詞語的同義詞:
揭曉( ) 簇新( )
2.給下列多音多義字注音:
A.差距( ) B.出差( ) C.模擬( ) D.模樣( )
3.本文第④段中使用的修辭方法是 。
4.本文用“得天獨厚”作標題,其用意是( )
A.告訴讀者主人公有著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是值得羨慕的。
B.強調要想取得學習上的成功,必須要有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
C.告訴讀者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并不是取得好成績的保障,只有勤奮才會出成績。
D.強調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害了她,告誡讀者要想取得好成績,絕不能有好的物質條件。
5.本文敘述的人稱是 。
6.對主人公“她”運用最多的描寫人物的方法是 描寫。
7.“她進考場時有點惴惴不安”的原因是( )
A.她的條件盡管得天獨厚,但還比不上競爭對手“他”的條件。
B.她怕考試題目太難,自己做不出。
C.外語考試的人太多,而出國名額卻只有一個,競爭太激烈。
D.她盡管擁有得天獨厚的學習條件,卻不曾好好利用過它們,學習不夠努力,知識掌握得很不扎實。
8.“她的學習條件可謂得天獨厚”所指的內容包括什么?
9.本文采用了 的表現手法來寫“她”和“他”。本文明寫的是“她”和“他”在 上的對比,而暗含在情節中,實際上是“她”和“他”的 的對比。
10.這篇小說通過把“她”和“他”對比,說明了什么?
《社戲》教學設計 篇23
教學目標 :
一 理解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系。
二 領會課文用詞造句準確、鮮明、主動的特點。
三 認識農民及農民孩子的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干,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 安排四教時。
二 課文的寫作年代和該文所反映的時代距離今天的時間較遠,因此教學重點應放在讀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讓學生理解字、詞、句、篇最基本的東西;在這基礎上,再懂得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系。這后面兩點是教學中的難點。
三 讀寫結合,進行一次記事為主的寫作練習。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及題解;通讀課文,理清脈絡。
教學過程 :
一 聯系舊課,引出新課。
問: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哪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什么內容?
答:上學期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了百草園中生活的趣味、歡樂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枯燥。通過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對大自然,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對束縛兒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文章,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的,不過這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基礎上的藝術概括,它的題目叫“社戲”。
社戲 魯迅(板書)
二 作者介紹及題解。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集外集拾遺》)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魯迅雖然出生在城市紹興,但從小就同農民和農村保持密切的聯系。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民,受到他們的啟發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農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戲》就形象地表現了迅哥兒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
《社戲》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課文敘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兒”)與外婆家的農民孩子在看戲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后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在魯迅寫作《社戲》的那個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寫農民;有的人即使寫了農民,也是瞧不起農民,甚至歪曲農民。魯迅能寫出象《社戲》這樣歌頌農民高尚品質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 正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四 補充注釋。
(1)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相當于“村莊”的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涼棚,演社戲時,搭在戲臺正對面,意思是請這些神看戲。(4)白篷船:船篷沒有加油漆的船,舊時紹興人民一般都使用這種船。(5)烏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課文中指財主鄉紳使用的船。
五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的準確讀音,并考慮課文大意。)
六 劃分結構: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板書: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樂土平橋村。(從“我們魯鎮的習慣”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第二部分,“我”在樂土中也有不樂的時候。(從“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
第三部分,“我”與農民孩子們到趙莊去看戲的情景。(從“這天我不釣蝦”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對吃豆和看戲的懷念。(從“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業
讀課文(要求能讀準字音。辨析詞義,復述課文大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舊課部分內容,指導學生學習第一、二段。
教學過程 :
一 檢查舊課。(以下內容預先寫在小黑板上)
(一)辨別字音:
行輩、銀行、行走、歸省、省略 省悟
(二)辨別字形并組詞:
倘若、淌汗;抵擋、底細;同伴、攪拌;魚鉤、釣竿;挖掘、倔強;豆漿、木槳;竭力、揭示;陪伴、賠償
(三)解釋下列各詞并指出詞類:
朦朧 模糊 皎潔 飄渺 婉轉 悠揚
明確:朦朧,在課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樣子。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其余詞的解釋可參閱課本注釋)以上這些詞的詞性都是形容詞。
(四)學生朗讀課文第一、二兩段。(要求學生注意,課文中最能表現“我”的樂與不樂心情的詞語。)
二 指導學習課文。(教師板書:(一)(二)(三)(四),后面的內容要學生回答。)
(一)課文寫樂土平橋村,只用一句話,卻表達了多方面的內容。想一想,是哪句話?表達了哪些內容?
明確:課文寫樂土平橋村,用這樣一句話:(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
雖然只有一句話,但表達內容很豐富。第一,寫清了它的位置:離海邊不遠,臨河;第二,交代了環境:極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戶不滿三十家;第四,點明了平橋村人民的生活情況: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說明多是勞動人民。這樣,以極少的文字,表現豐富的內容,文章就精煉了。
(二)為什么平橋村是“我”的樂土?課文是怎樣具體寫樂土的樂的?
明確:因為“我”在平橋村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課文寫樂土之樂很具體。先從與農民孩子的關系上來描寫樂土:客人是“公共”的;游樂時所謂“犯上”之類的封建倫理觀念已被打破。再從生活情趣上寫樂土:“我”對農村中釣蝦、放牛等事充滿興趣。釣蝦、放牛在農村中原是極平常的事,但作者卻滿懷深情地敘述,充分反映了“我”對農村生活的新奇感。
課文寫樂土的樂正是為了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因為十一二歲的孩子成天要死記硬背這些時代隔得遠,語言差別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討厭。這也反映了作者對封建教育的厭惡。
(三)平橋村既然是樂土,“我”為什么會有不樂的時候?課文怎樣寫“我”的不樂?
明確:因為“我”在平橋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趙莊去看戲,可是沒有船,不能看戲,所以“我”很不樂。
“我”的不樂,課文抓住心情急劇變化來寫。先是“盼”,接著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測:“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這樣的猜測,把兒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龍活現地表現出來了。寫“我”的不樂,課文還從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氣惱”“絮叨”;母親既怕外祖母生氣,又怕“我”和別人同去會使外祖母擔心。
齊讀“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怕外祖母要擔心”,體會對不同人物心理描寫的作用。
寫“我”的不樂,實際上是欲揚先抑,為烘托下文看戲之樂作了鋪墊。
(四)課文表達“我”的不樂心情,用詞十分確切,我們要很好地體會。試比較下列兩組句子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確:第1組第一句表達較籠統。第二句把著急的程度描寫得具體,“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戲的愿望沒有實現,“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第2組第一句與事實不符。第二句的“似乎”一詞用得很好,因為這是猜測。正因為有這猜測,所以有“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的推測。從猜測到推測,反映了兒童的焦躁的心理狀態,寫得確實生動形象。
由此可見,魯迅用詞是準確、鮮明、生動。當然,需要說明一點:由于課文的寫作時間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離今天較遠,特別是“五四”時期有些詞的用法與現在有點不同。如結構助詞“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稱代詞“他”和“它”不分,都用“他”。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讀課文時要注意。
三 布置作業 。
1.復習第二部分,著重注意作者是怎樣描寫外祖母、母親和“我”的不同神態和心情的。
2.閱讀第三部分,熟悉從出發看戲到回家的記敘過程。
3.抄寫詞語:
怠慢 大悟 攛掇 委實 鳧水 篙 磕 潺潺 朦朧 婉轉 悠揚
疏疏朗朗 瓢 縹緲 融 躥 踱 頗 懈 楫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舊課作業 ,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三段。
教學過程 :
一 檢查上堂課作業 。
(一)檢查抄寫的詞語。并在檢查時改為課堂聽寫。
(二)復述課文第5、第6段內容,把“氣惱”、“絮叨”、“寬慰”、“急得要哭”、“囑咐”、“裝模裝樣”等詞語用進去。
二 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三段。
(一)引導討論第三段的記敘層次。明確:這一段寫晚上乘航船到趙莊去看戲,是課文的中心部分,寫得具體、生動,按照事情發展的過程可以分五個層次(分行板書):
1.雙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趙莊(10—16段);3.船頭看戲(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
(二)根據“思考和練習一”,引導學生討論課文怎樣寫出雙喜、阿發這些勞動人民孩子的優秀品質,怎樣寫出迅哥兒對他們的思想感情。
討論中明確:這一段的第一層和第四層中最能突出雙喜、阿發等勞動人民孩子的優秀品質,和“我”對他們的感情。第一層寫雙喜提議乘航船去看夜戲。作者稱雙喜“最聰明”、“大悟”,表示贊美和欽佩。當外祖母擔心,母親不安時,雙喜果斷表示:“我寫包票”,并列舉了三點無可辯駁的理由。(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雙喜的話充滿膽識和自信,解決了外祖母和母親無法使“我”去看戲的難題。第四層寫了歸航途中偷羅漢豆的事,阿發讓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
這兩件事說明了什么呢?學生回答,明確:它們說明雙喜聰明能干,阿發淳樸、慷慨無私,總之農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也說明“我”熱愛農村少年朋友,與他們有著深厚的情誼。總之,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戲和偷豆兩件事來表現的。
指名朗讀第7段和第24—26段。
(三)學生朗讀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找出這一節用了哪些動詞,然后討論:
1.“大家跳下船”,這里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為要表現孩子們的高興和看戲的急切心情。
2.“雙喜拔前篙”,這里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這個動作。再說這個“拔”字,充分反映了農民孩子駕船技藝的熟練。
3.除了這兩個動詞,還有哪些主要的動詞?還有“點”“磕”、“說笑”、“嚷”等。“點開船,在石橋上一磕”準確地寫出了農民孩子熟練的駕船技巧。“有說笑的,有嚷的”,確切地表達了孩子們迫切和興奮的心情。(以上加點的詞板書,下同)
齊讀第10段,體會作者用動詞的好處。
(四)學生朗讀“思考和練習五”中的第二段話,找出這段話寫在課文的什么地方。說說它是怎樣跟前面一段話互相照應的。
思考,討論后明確:這段話寫在第21節末尾,也是寫孩子們撐船的動作的。這里寫大家看戲看得沒勁了,在雙喜的提議下便開船返航。前面寫船來時是向趙莊前進,經過松柏林,松柏林在船的尾后;而現在船要離開趙莊,因此“拔了篙”要“點退幾丈,回轉船頭,駕起櫓”,“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前后照應十分嚴密自然。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種前后照應的地方,寫作時更要注意前后的照應,使文章結構嚴密,貫通一氣。
(五)閱讀第11—13段。考慮一下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景狀物的,第12、13段同第11段的關系如何。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歸納板書(或掛出小黑板):
討論明確下列問題:
1.“朦朧”在句子里作什么詞用?“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用,在句子里充當謂語。下面寫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寫航行的迅速,為什么說連山象獸脊踴躍,向船尾跑?這是靜物動態的寫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這樣寫也符合“我”坐在船上觀察夜景的實際情況。由于“連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動,便聯想到象“獸脊”,這樣比喻,顯得形象真切。這一句描寫呼應了前面的“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一句。
3.第12節和13節里哪些詞句是跟11節的記敘呼應連貫的?要求在這些語句下劃線:“那聲音大概是橫笛”跟“似乎聽到歌吹了”相呼應;“果然是漁火”跟“也許是漁火”相呼應:“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跟“漸望見依稀的趙莊”相呼應;因此,這三節的過渡照應很緊密、自然。
學生默讀11—13節,進一步領會記敘的順序和內容。
(六)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到“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這四個自然段中,既寫了景,也寫了“我”的心情,那么課文是怎樣寫“我”的心情的呢?
討論明確:課文始終將情與景結合起來寫,從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戲的急切和興奮的心情。(要求劃出這些詞語)“輕松”“舒展”,極言一旦實現愿望的興奮。船飛一般地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說明心情何等之急。通過“似乎”、“料想”、“也許”等詞,寫出了猜測的心理,表達了急于到達戲臺的心情。“我”的心情從“沉靜”到“自失”,那就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趙莊便真在眼前了”,一個“真”字,把兒童心理寫得維妙維肖。課文寫出了優美動人的夜景。同時又表達了兒童愉快迫切的心情。這種情與景的緊密結合,我們稱它為“情景交融”,閱讀時要很好體會。這四節要求背誦,學生再各自讀一遍。
(七)由于作者善于細心觀察事物,所以把戲臺寫得生動具體,看看課文是怎樣寫的。
明確:課文描寫戲臺,有從遠處看的,有從近處看的。
第14段是寫從遠處看戲臺。這一節寫戲臺有兩個特點:
1.注意觀察的位置和距離。作者一開始寫戲臺,是自遠而近,先交代戲臺的位置:莊外臨河的空地上。再點明疑為“仙境”的緣由: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接著,由于船走得很快,漸漸接近戲臺,便看到“臺上顯出人物來”,也看到近臺的河里有“一望烏黑”的船篷。
2.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從遠處看戲臺,因為“模糊”,所以疑為“仙境”。因為距離還較遠,所以臺上人物看不清,只看見“紅紅綠綠的動”。
后面第22段里也有一句是寫從遠處看戲臺,那是返航時“回望戲臺”,也抓住了它的特征:因為遠而又在燈火光中,所以“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同14節的疑為仙境遙相呼應。
可將上述內容列成下表:
對戲臺的描寫
學生齊讀第14節,體會寫景的好處。
(八)第17節到第21節,寫他們“都擠在船頭上”看戲,這是從近處看,所以角色的上場,下場,甚至連“那老旦將手一抬”都看得清清楚楚。這五節描寫的特點是把角色的出場和表演跟孩子們的反應(語言、動作、心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生動地寫出了兒童們看戲的心理特點。請找出有關語句,并用線劃出來:如“看見臺上……正打仗”、“咿咿呀呀的唱”、“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我最愿意看的是……跳老虎”、第20小節的大部分語句、老旦坐在一把交椅上唱,“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等。
三 課堂練習。
(一)說說下列句子中括號里的字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1)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2)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參考答案]
括號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 一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表現了孩子們天真、活潑的行動和歡樂、迫切的心情。(2)中的到趙莊看戲是“我”盼望已久的,何況前面還有把漁火作為戲臺的錯誤猜測,因此趙莊──出現,“我”的心情是無比喜悅的。這個“真”字用得十分傳神。
(二)指出下列兩句中“終于”一詞的詞類,并說明用法。
(1)然而老旦終于出臺了。
(2)雙喜終于熬不住了。
[參考答案]
“終于”是副詞,表示經過一番周折而產生了某種結果。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習課文第四部分,歸納主題及主要寫作方法,布置讀寫練習。
教學過程 :
一 檢查作業 。
(2)指名試背第10──13段課文。
二 指導學習課文。
(一)課文怎樣寫出老農民六一公公純樸、爽朗的性格?
指名朗讀第32節和第34──38段,體會六一公公的語言特色。
明確:課文寫六一公公的筆墨簡潔而洗煉,主要通過他的對話來表現他純樸、爽朗的性格。他的第一句話并不責問孩子們“偷”豆之事,只是可惜于“踏壞了不少”,說明他珍視勞動果實。第二句話:“請客?──這是應該的。”更充分地表現了他的性格。至于以后送豆給“我”吃,也說明了這一點。(要求學生在以上有關語句下劃線)
(二)指名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讀后提問:同樣是六一公公的豆;為什么當天的豆沒有昨夜的豆好?為什么說“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明確:同樣是六一公公的豆,但昨夜的豆是與農村少年朋友一起吃的,充分體現了“我”與少年朋友的友情,所以在孩子看來,當天的豆不如昨夜的豆好。
這兩句話是用豆陪襯社戲。其實那夜的戲也沒有看出什么名堂來,可是大可懷念的是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而這友情是在著社戲過程中集中地體現出來的,因此也就產生出對那夜社戲的懷念了。
(三)《社戲》按題目所示似乎應該寫戲,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寫了戲外的天地,是不是離題了呢?
明確:《社戲》的題目放在戲上,按理說該寫戲,但文章真正寫看戲的內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寫了我對平橋村的熱愛(以為是“樂土”)和因看不成戲的焦急心情,寫了赴趙莊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歸途中“偷”豆、剝豆、燒豆、吃豆和事后談豆等事。這樣花筆墨寫,非但沒有離題,而是緊扣主題的。因為《社戲》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寫看戲反映“我”與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頌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課文的主題就是:
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后的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及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了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真摯的思想感情。
正因為如此,戲的內容寫得并不多(甚至并沒有寫出戲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寫了許多對戲不滿的內容),圍繞看戲,選取了一些戲外的生活素材,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題思想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統率材料的;材料是為表達主題服務的。
(四)我們懂得了主題和材料的關系,來思考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社戲》有相當大的篇幅寫戲外的生活瑣事,作者對這類生活瑣事取而不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經歷為題材,寫了百草園的有趣和三味書屋的枯燥。但有兩件有關魯迅讀書的事沒有寫上;一是當時一般學生到先生面前背書,希望別人大聲讀書,使先生聽不清楚自己的背書,因而胡混過去。魯迅書讀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魯迅上學遲到,他為了勉勵自己,從此不再遲到,在書桌上刻了個“早”字。這兩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請把兩篇文章比較一下,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明確:《社戲》寫戲外的生活瑣事,實質是表現了“我”與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贊頌勞動人民,正是出于表達主題的要求,所以對這類材料取而不舍。相反,魯迅沒有將在三味書屋的兩件事寫進文章,原因在于這篇文章主題表現對封建教育的不滿和反抗,與此無關或不合題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兩篇課文材料的取舍說明了: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統率材料的:材料是用以表達主題的,材料的取舍由文章的主題決定。
(五)關于課文的寫作特色,大致上可歸納這樣幾點:用詞造句準確、鮮明、生動;情景結合,借景抒情;結合語言和行動、確切地反映了兒童的心理活動。這些特點,分析課文時都已經學過了,課后再好好體會。
三 課堂練習。
(一)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誠然(實在)潺潺(流水聲)彌散(滿、遍)渴睡(迫切地希望)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皎潔(潔白)
(二)用下列單音詞組成同義雙音詞:
倘(若)伴(侶)邀(請)(舟)楫懈(怠)
(三)把下列書面語言改成口頭言:
大抵(大概)不憚(不怕)伊(他、她)委實(確實)惹眼(顯眼)漂渺(隱隱約約)
四 布置作業 :
寫一篇短文,題目是《童年趣事》要求(1)以記事為主,但一定要把與事有關的人寫好;(2)事情的發生、經過、結尾要寫清楚,重在經過上,要寫得比較具體(3)要扣住“童年趣事”中的“趣”字充分反映出兒童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