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精選21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1
(2003-05-24 15:36:44)
天津室教研室 曹光斗
教學目標 :
一 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
二 學習兩相比照的結構。
三 了解兩種不同的學習生活,認識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的束縛。
教學設想:
一 安排三課時
二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描述百草園部分為教學重點。其中第二自然段有聲有色的描寫,應著重引導學生體會、理解、掌握。
2.描寫三味書屋部分為難點。學生對部分內容不易理解。有些難理解的詞語。這部分容量大,內容又遠離學生生活,不要求學生必須在課堂上全部理解。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正音正字、釋詞、介紹作者。
2.熟讀課文,重點讀第二自然段。理清全文的結構。
教學步驟 :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有感情地讀第二自然段,提出問題:
① 這一段語言中滲透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 作者都寫了哪些景物?作者為什么把這些寫得那么具體、生動?
③ 作者怎樣描寫百草園的喜人?
④ 本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描寫百草園的事物。
⑤ 百草園為什么是“我那時的樂園”?
教師歸納:
(1)點出憶寫百草園的原因。
(2)①作者記事狀物中無不直接或間接地滲透著作者的感情,即百草園的樂趣和對百草園的熱愛。②寫了14種動植物。寫的具體生動,表現兒童的情趣和對自然的熱愛。能引起讀者共鳴。③用色彩絢爛的語言描繪百草園。④比喻、擬人。⑤那么多有趣的動植物足供好奇的孩子們觀賞、玩耍并探索自然的奧秘,所以是樂園。
讀第二自然段,加深理解。
教師歸納:第2自然段通過空間順序,生動、具體描寫百草園的景物以及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現了兒童的好奇心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3.朗讀課文3──6段。
提問:
① 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過渡作用。
② 這里寫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說明什么?
教師歸納:這里含蓄說明,百草園的生活使他擴大了見聞,也受到了啟發和教育。這幾個自然段,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寫百草園,使它增添一層神奇的童話色彩。
4.學生讀課文第7、8、9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提問:第7、8兩段各寫了什么?
學生讀課文后答。
教師歸納:雪天捕鳥,冬天的樂趣。
學生朗讀第7段,劃出寫捕鳥的方法的動詞,并說明這些動詞為什么用得好。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這一連串的動詞,清晰、準確地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表現了兒童好動的性格,對捕鳥的喜好。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百草園的景物的描寫,體會有感情色彩的語言。
2.體會準確的形容,準確的表示動作。
教學步驟 :
1.查字典、正音正字。
確鑿 菜畦 蟋蟀 纏絡
竹篩 覓食 淵博 鼎沸
繡像 錫箔 豁 蟬蛻
倜儻叵羅 秕谷
2.介紹作者
魯迅:見課文提示。因學生第一次接觸,可適當介紹本文產生的背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3.讀課文。
4.提出思考問題
① 哪一部分是描寫百草園的?你最喜歡哪一部分?為什么?
② 讀第二自然段,說說這段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在記敘順序上有什么特點?
③ 哪一部分是描寫三味書屋的?讀了這部分后有什么感受?
教師歸納:1──6自然段寫百草園生活。10──22自然段寫三味書屋的生活。
作業 :讀第二自然段,劃出你喜歡的詞語。
學生讀第8段。
提問:這里寫了閏土的父親,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師歸納:這里寫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表現了“我”的欽佩之情。這就把童年時期的“樂園”寫得更具體、可信。
學生讀第9段。
提問:三個“也許是……”這一組排比句,反映了什么內容?
教師歸納:反映出告別百草園在童年魯迅心里所引起的震蕩。
作業 :
1.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2.作課后練習3、4、5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兩種生活鮮明的對比。
教學步驟 :
1.檢查背誦第二自然段。
2.學生讀課文第11、12兩個自然段。
提問:
① 作者是怎樣描寫三味書屋陳設的?
② 作者在描寫三味書屋時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將介紹三味書屋的方位、布置等詞語勾劃下來,并互相交流。
教師歸納:三味書屋的陳設單調、沉悶。反映了“我”對三味書屋那種枯燥無味、死氣沉沉的生活的不滿。
學生讀第12段至末尾,思考以下問題。
① “我”在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情況是怎樣的?
② “我”最反感的是什么?
③ 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與百草園的生活構成了什么關系?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① 寫了五方面的學習生活。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寫折梅花、尋蟬蛻等也是為了反映他們對三味書屋那種枯燥無味生活的不滿。
② 死記硬背那些難懂而又無用的書是“我”最反感的,這和百草園的愉快生活相差甚遠。
③ 第二部分表現出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枯燥無味,和百草園中的情趣盎然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提問: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園和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對比著寫,表達了什么樣的中心意思?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文章通過兩種不同生活的對比。表現了少年兒童熱愛大自然、探索各種知識的廣泛興趣,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束縛。
作業 :
1.默寫第二自然段。
2.片段作文:“寫一個游戲”
要求:用上表現系列動作的詞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1. 掌握文章通過描寫(以景物描寫、動作描寫為主)增強語言表現力,文章感染力。2. 熟讀課文,通過有節奏、有感情的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3. 把握魯迅通過對兩個童年生活場所中景物、事件的描述,逼真地寫出了兒童特有的心態, 表達對童年生活的追憶和懷念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1. 通過朗讀,感受作者以景物描寫、動作描寫為主所流露的情感。2. 學習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如:修辭手法,感官體驗等增強語句的表現力,使文章生動富有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和寫作能力。 教學過程:一. 簡介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 二. 課題解析,理清文章結構在課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從”字和“到”字下打上深深的兩點,思考這個“從……到……”的介詞結構表示了什么?它與全文在結構上的關系是什么?l 題目“從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顯然是一種“從……到……”的短語,很明白地顯示兩個空間的轉換,所以一經點撥,學生很自然地把全文看作三大部分:百草園(1—8)+過渡節(9)+三味書屋(10—24) 三. 初讀課文,探討問題1. 請同學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百草園”部分和“三味書屋”部分2. 提問: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都屬于魯迅童年的生活經歷,時隔多年,作者回憶起來,感情更傾向于哪邊?為什么?3. 思考,小組討論4. 推選代表發言交流更喜歡百草園。因為文中說那是我的樂園,而其中的樂趣就是通過對園中景物的描寫、聽長媽媽講傳說故事、冬天捕鳥來表現的。 四. 品讀“百草園”1. 輕聲讀第2節,圈畫出你認為充分體現百草園樂趣的語句。2. 交流:l 在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重點寫了四件趣事:1).聽油蛉低唱,蟋蟀彈琴2).翻開斷磚玩蜈蚣、斑蝥3).為了成仙,接連不斷地拔何首烏根而弄壞了泥墻4).摘又酸又甜的覆盆子l 在這之前,還從顏色、形狀等方面略寫了許多動植物(不必說…也不必說…)3. 從這些景物描寫,作者重點寫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園,那么冬季的百草園“樂”在何處?4. 集體回答:捕鳥5. 圈畫出捕鳥時的動作,同桌二人一人有感情地朗讀,一人則表演捕鳥的動作,然后互換。6. 教師物色兩組上臺表演,簡單評價。 7. 歸納百草園的特點:“景色優美,趣味繁多”的百草園 五. 品讀“三味書屋”1. 瀏覽這部分內容,思考書屋中的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l 先生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2. 既然先生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然而為什么我不太喜歡在三味書屋呢?帶著問題,默讀課文,圈畫分析。3. 交流:l 因為先生執行的是呆板、令人生厭的教學方法:不準發問、“讀書!” 灌輸的是陳腐、晦澀難懂、不適合兒童的內容 過的是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正午習字、晚上對課l 而孩子們只能在乏味無奈中的消極抵抗:折臘梅、尋蟬蛻、捉了蒼蠅喂螞蟻等。l 由此可見,這樣的生活不能滿足孩子對自然和知識的向往,當然就不會喜歡。 六. 思考問題: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反映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兒童生活,作者為什么要把它們寫在一篇文章中?(引導學生看注釋1)l 作者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不同生活的對比,反映童年時熱愛大自然、向往自由快樂的生活的心理.《朝花夕拾》“朝”本指早晨,引申為童年;“夕”本指傍晚,引申為成年或老年,這是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有些文章描繪了魯迅童年時期的生活片斷。魯迅46歲寫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些都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對童年的追憶和懷念,兩部分加起來才是完整的童年生活的回憶。 七. 布置作業模仿文中“捕鳥”片段,寫一段你喜愛的活動,注意動詞的選用,表現年齡特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掃清字詞障礙,積累好詞佳句
2、學習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3、學習抓住景物特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對環境作具體、真切的描寫的寫法
4、理清文章結構,理解文章主題
一、 導語:
在我國漫長的文化長河中有許多文豪給我們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魯迅就是其中偉大中的一位。有哪些同學能將你所了解魯迅的一切和同學交流一下。
魯迅: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姓周,名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
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后面的園子。三味書屋,魯迅讀書的地方。
本文選自《朝花夕拾》
二、 預習、要求:
分別出寫百草園和寫三味書屋兩部分的其止,找出過度段。
三、 第一部分內容分析:
1、 請學生復讀第一部分,讀完后合上書,思考:你最感興趣的是哪個生活片段?———雪地捕鳥,美女蛇的故事
分析:7、8節,請學生朗讀
2、 誰能說說如何在雪地捕鳥?
———把關鍵詞劃出來: 掃開……支……撒……系……牽……看……拉……罩這些動詞準確而生動地記敘了捕鳥的全過程。
3、 捕鳥的成果如何?
———不好。性子太急:“我卻不大能用,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三、四只”。寫這些說明了什么?
———說明孩子捕鳥,樂在“捕”不在“鳥”——在于捕之有趣,不在于鳥之多少。
4、 寫捕鳥活動就是為了說明百草園給愛玩的兒童帶來無窮樂趣。從結構上說,暗暗地呼應了開頭“樂園”
5、 寫百草園的生活除了“我”“閏土父親”外,還有誰?
———長媽媽。
她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這是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民間傳說,誰能來講一講?
寫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這個故事符合兒童喜愛驚險故事的心理,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孩子,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感,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情趣。
δ 誰能再講一個關于蛇的傳說。
6、 回憶童年生活,為什么回憶百草園?
———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說百草園是樂園除了雪地捕鳥和美女蛇的傳說增添趣味外,還體現在哪?
———寫景精彩
怎么寫景?
———用了一個特殊句式:不必是……有不必說……單是……
作用?——更突出了百草園具有無限趣味,既然“單是”所指這一點,已經趣味無窮,也就使人感到園中的樂趣到處皆是了。
請同學用這個句式造句。
寫了哪些景物?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景物:顏色:碧綠、紫紅、黃
聲音:長吟、低唱、彈琴、啪
形狀:高大、肥胖、輕捷
視覺
排比:
修辭: 比喻:
擬人:
———不必說:菜畦 石井欄 高大
也不必說:鳴蟬 黃蜂 叫天子
:
單是: 泥墻根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何有烏 木蓮 覆盆子
———先寫動物,后寫植物,而且還寫了兒童“我”的活動。
課文是從一個孩子的眼光來描寫景物的,我們不難看出童年時代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從哪些地方能體現出來)
———從他用手按住?的脊梁看煙霧從后竅噴出的神態到接連不斷地拔起?的動作,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個貪玩、淘氣、逗人喜愛的孩子。
小結:
第一部分從見到的景物,聽到的故事,捕鳥的活動等三個方面具體記敘百草園給“我”的樂趣。
第二課時
一、 他即將結束在百草園的生活,要去私塾讀書,他是怎么想的?
———三個也許,他在反復揣測,可見他對百草園是多么的留念。
二、 作者筆下的百草園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筆下的三味書屋也同樣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三味書屋的布置及規矩怎樣?(略)
———寥,數語描述了竹門、扁、梅花鹿等。時隔數年,魯迅對三味書屋還十分熟悉,可見他對書屋還是有感情的。
2、 怎樣描述先生?滲透著作者怎樣的感情?(作者對先生是怎樣的態度)
———從先生答禮的態度(和諧);先生的外貌,我對先生的了解及態度。從作者對先生的描述,可知對先生是十分敬重的。
3、 敘寫提問“怪哉”一事,從童年魯迅來說,本是孩子出于求知和好奇,但是先生不作回答,是因為先生只要讀書,不應多問不必要的問題,這是當時私塾教育的一種教學思想。
4、 你怎么看待當時的私塾教育?
———不允許學生問課外其他書的問題,可見私塾這種封建教育形式挫傷了學生求知的主動性、積極性,體現了封建教育思想對兒童發展的束縛。
5、 還有哪些地方體現了私塾教育的不合理?
———(1)三味書屋后面的園,這不如百草園多彩有趣,學生卻同樣玩得有姿有味,從而反襯了三味書屋里呆板、枯燥的生活。
(2)放開喉嚨讀艱澀難懂的書。
(3)童年的路學趁老師讀書入迷時,在座位上描繡像。也反映了私塾教育給學生自由活動的天地是狹隘的,嚴重束縛了學生自由、健康、全面的發展
6、 那么,魯迅對三味書屋的學習是不是就抵觸呢?
———不抵觸。他對讀書、習字,對課還是感興趣的,還是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的。
從哪可以看出:
———“我”的勤奮好學博得了先生的好感,給我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寫魯迅的勤奮好學,可以看出他對學習還是有興趣的。
7、 有人認為,百草園是樂園,三味書屋是苦屋,你贊同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贊同百草園是樂園
不贊同三味書屋是苦屋
———除了學習,孩子們同樣有玩的樂趣:三味書屋后面的園,遠不如百草園多彩有趣,學生卻同樣玩得有滋有味,爬上花壇折睹梅花;梅花樹上尋蟬蛻;捉了蒼蠅喂螞蟻,師生朗讀的情景在童年的魯迅心里只覺得好玩,趁老師讀書入迷時,在座位撒謊功能描繡像………這些表明三味書屋中還是有一些樂趣的。
小結:
魯迅在三味書屋學習七年,作者通過幾個片段,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這里的學習生活單調、枯燥,而書屋后面的小園、師生朗讀的情景、指甲上做游戲、畫畫兒都給童年魯迅帶來樂趣。
總之,作者用三味書屋的生活來反襯百草園的多彩有趣,這種寫法叫對比。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認識魯迅。了解童年時魯迅愛美麗的自然景物,愛動人的民間傳說,愛讀書學習,恭敬學識淵博的人,愛繪畫,愛一切新鮮活潑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魯迅在永別故鄉和流離顛沛中,追憶童年生活時的一種惆悵的失落感。
教學要求:
1、學習本文依照時間、空間順序有層次的記敘和生動、具體的描寫。(寫景)
2 、記敘的感情色彩 。
3 、兩相比照的結構 。
4、 準確的形容,準確的表述動作。(敘事)
學習要點:應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園”。即作家抓住特點寫景和寫景中確切使用形容詞、動詞這一部分。只有深刻體味到在“百草園”這個自由廣闊的天地里能夠享受到無窮樂趣這一點,才能進一步理解“三味書屋”單調、沉悶、枯燥的生活是怎樣束縛和摧殘著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的。
教學難點 :
1.弄懂插敘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別是理解插敘后的一段議論的含義。
2.正確理解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態度。
教學課時:3
第一課時
一簡介作者及創作背景(展示相關圖片)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省紹興市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里。本文寫于1926年,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后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里讀書。
當時我國正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高潮時期。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順利北伐,沖擊著北洋軍閥的統治。另一方面,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加緊迫害革命力量,斗爭很尖銳。魯迅先生始終堅定地站在愛國青年學生一邊,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與反動勢力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戰斗。因而被誣陷,被通緝。為了安全起見,魯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達廈門,經林語堂推薦,在廈門大學國文系任教。在廈大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魯迅一方面為革命風暴在南方的興起而歡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魯迅不久就發現,廈門也骨子里和北京沒有什么兩樣,“沉沉如死”。廈大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林文慶,是個頑固守舊分子,他使廈大彌散著尊孔復古的空氣,令人窒息。林文慶與跟蹤魯迅而來的“現代評論派”分子串通起來,以種種卑劣手段排擠魯迅。魯迅此時又陷入渴望戰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之中,于是,對于往事的回憶便開始在他心中醞釀了,“朝花”,即清晨帶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鮮花,指魯迅青少年時的事;“夕拾”,是說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憶中把它們寫出來,借以慰藉“夕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樣,筆法靈活,抒情之中見諷刺,敘述之中顯深意,嚴肅的內蘊常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出之,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正字音:
確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纏絡 竹篩shāi 覓食m 淵博yuān bó
鼎沸 dǐngfèi 繡像 xi ù 錫箔bó 簽賞jiàn shǎng腦髓nǎo suǐ盔甲kuī jiǎ
蟬銳chán tuì .秕谷bǐ gǔ 錫箔xī bó 倜儻tì tǎng拗ǎo
人跡罕至(稀少) 人聲鼎沸(水開) .拗過去(ǎo用力彎曲) 斂在盒里(liǎn放)
攢成小球(cuán湊在一塊)高枕而臥(wò睡).總而言之(yán說)無處覓食(mì尋找)
三分析(如何寫景)
1從標題分析寫作內容及順序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童年生活過的兩個地方。魯迅用“從……到……”的標題把它們聯系在一起,帶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間轉移順序寫的。閱讀時抓住地點的變化可將全文分為兩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時間和事情的不同分為幾層。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層。
一層(1段):總的介紹百草園情況。點出是“我的樂園”,充滿留戀之情。
二層(2段):寫熱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
三層(3—6段):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層(7—8段):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
第二部分(9段—結束):回憶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歷。可分五層。
一層(9段):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
二層(10—11段):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
三層(12—16段)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
四層(17—20段):寫不準去后園玩。
五層(21—24段):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
2找出兩段生活的過渡段,劃分結構。
——“我不知道……”承上啟下,全文分為兩部分。
3朗讀第一段,找出關鍵句,作者寫道:“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似乎”表示對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確鑿”則是完全肯定的語氣。有矛盾嗎?該怎樣理解作者的用意?
——關鍵句是“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似乎”是因為不相見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確鑿”是因為童年生活快樂而難忘記。
4朗讀第二段,劃出能準確表達事物特點的詞語并分析,重點引導學生如何描寫景物。
1)抓住事物特點,符合兒童心理
石井欄“光滑”表明長年累月摸,寫出少年魯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竄”寫出鳥兒的機靈輕捷和兒童羨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寫景,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齊備。
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與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圖,構思極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現兒童好奇好知熱愛大自然的性格特點。
4)寫景有序,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體到局部,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后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用“單是就”突出后者
5朗讀美女蛇一段,學生復述,分析作用。
——運用了聯想手法,增添神秘氣氛,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樂趣。
四作業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春夏秋三季百草園特點,引入冬季。
二分析 (如何敘事)
1冬季百草園的特點,“比較的無味”該怎么理解?
——“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有雪則好玩,尤其是捕鳥,相對其它三季,樂趣少些,但還是有的。
2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羅漢,人跡罕至,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費字不多,寫出兒童愛玩心理。
3劃出捕鳥動詞,分析作用。
——作者對捕鳥經過的記敘,雖然僅僅用了兩個句子共100個字,但寫得很細致,很有層次。第一句,簡潔交代了冬季捕鳥的條件。第二句,著重寫捕鳥經過。這之中,又是先寫捕前必要的準備,創造招鳥環境和確保來鳥落網的可能,強調要先露出一塊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篩大而多孔,繩長,人遠遠牽著,看鳥雀下來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說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領,罩住鳥是不成問題的。這一小段記敘,語序順正而嚴格,絕不能任意調換。“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準確、生動、真切寫出捕鳥地全過程,也從捕鳥活動寫出捕鳥時的興奮驚喜之情,不點樂園,卻樂在其中。對比閏土父親的描寫,則寫出閏土父親的善良,沉靜,捕鳥經驗豐富。
4過渡段作用
——表達出作者深刻眷戀百草園和被迫離開時勢無奈與依依惜別的深情,加點詞不可刪,否則由猜測變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總結:通過描寫百草園是一個絢麗明快、充滿生氣的樂園,充分表達了我對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點。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書屋的生活。
1劃出有關三味書屋的環境描寫和作者感覺的詞。
———陳舊、呆板、冷清,與百草園的勃勃生機形成對比。
2三味書屋的生活與百草園的生活的對比 。
——學習環境:呆板(黑油竹門,匾,畫)
學習生活:枯燥:(正面描寫)教學內容單調難明,只讀書,習字,對課,古書難明
教學方法死板,發問遭禁止,要打戒尺,罰跪
(側面描寫)折花、尋蟬蛻,做戲,畫畫兒,喂螞蟻。
四作業
第三課時
一復習冬天百草園
二分析(如何寫人)
1分析對先生外貌的描寫
——寫出我對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 三味書屋的先生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宿儒,但他對“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卻不作回答,而且臉上還帶怒色。先生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你怎樣評價這位先生呢?
——提問本是魯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應,是當時私塾制度所規定的。只要學生讀自己的書,不應多問不必要的問題,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這種教育制度不可取,會大大挫傷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壽鏡吾先生學識淵博,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他,仍有和藹,開明的一面,對罰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態度,因面魯迅一直對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課外延伸:下邊是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三個故事:
他曾制作一張書簽,中間豎寫“讀書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個字,夾在書頁里。讀書時,讀一遍書,自上而下蓋書簽上一個字。這個辦法同學們很贊賞,大家都仿效起來。
有的同學整天只想玩,常常背著老師拉別人一起玩。魯迅為防止同學影響自己的學習,就在書桌的左上角貼了一張三寸長二寸闊的紅紙條,紙條上寫著“君子自重”4個字。
魯迅讀書時,還要幫助家里做些事,特別是為父親的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務,讀書遲到了,受到老師的責備,他就在書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個“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沒有遲到一次。
把這些情況和課文作個比照,思考下邊幾個問題。
1).魯迅少年時這樣用功,為什么還對他的三味書屋生活流露出不滿的情緒呢?
2.)怎樣理解少年魯迅背著先生畫畫呢?
3.)少年魯迅視百草園為樂園,又是一位用功讀書的學生,兩者有矛盾嗎?
4.)你從少年魯迅在書桌的右下角刻個“早”字聯想到什么?
——魯迅還是一位熱愛學習的好學生裝,他只是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不滿而已。
4對文章所描述的內容,有下列三種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選2)
1).嘲諷脫離實際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會對兒童身心健康的漠視、束縛、殘害。
2.)真實的再現封建時代少年兒童入學前后的生活,表現了少年兒童熱愛大自然,探求各種知識的廣泛的生活興趣,表達了作者對生氣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懷念和追求。
3.)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三揣摩·運用
1文章描繪百草園,用了“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把這些詞語去掉讀一讀,跟原文對比,體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并試著模仿這樣的句式寫一段話。
2雪地捕鳥這段文字總共不到70個字,連用9個表達動作的詞,把雪地捕鳥的系列活動生動而有層次的表現出來了。每句話都寫得實實在在,沒有可有可無的字句,試寫一個游戲,表現系列動作,注意用詞準確,不超過100字。
四總結本文寫作特點
1本文采取了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后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對捕鳥經過的記敘,雖然僅僅用了兩個句子共100個字,但寫得很細致,很有層次。第一句,簡潔交代了冬季捕鳥的條件。第二句,著重寫捕鳥經過。這之中,又是先寫捕前必要的準備,創造招鳥環境和確保來鳥落網的可能,強調要先露出一塊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篩大而多孔,繩長,人遠遠牽著,看鳥雀下來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說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領,罩住鳥是不成問題的。這一小段記敘,語序順正而嚴格,絕不能任意調換。
2全文前寫百草園,后寫三味書屋。就局部而言,寫百草園含三大塊內容:夏天的百草園、美女蛇的傳說、冬天的百草園。寫三味書屋,先寫三味書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陳設,寫第一次行禮、第二次行禮,插敘“怪哉”蟲的傳說,后寫讀書生活(讀書、習字、對課),寫溜到后園里玩耍,再寫師生朗讀,寫孩子們偷偷在課堂上做戲、描繡像。作者就是這樣,把一幅幅生活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一幅幅畫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內在聯系排列在一起的。這種聯系主要表現為內容上合乎邏輯、順乎情理的承前啟后,同時作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應的過渡文字,起到結構全文的粘合劑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憶的口吻,簡潔概括介紹百草園的位置、規模、名稱、變遷、景觀,特別點出“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那么,“樂”在何處呢?帶出下文。第二段寫樂在夏季。第三段,由“長的草”不去,因為相傳有“赤練蛇”,為下段寫美女蛇搭了“橋”。第四、五段正好寫樂在關于美女蛇的奇妙傳說。這傳說寫完,第六段稍加議論,作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一句起步。關鍵是“比較”二字,跟誰比呢?顯然,是跟剛剛寫完的夏天的百草園比。于是第七、八段寫雪地捕鳥之樂。一直到第九段將被送進書塾而無限留戀地告別百草園一蟲一鳥,一草一木,幾行動人的抒情,完成轉而記敘三味書屋生活的過渡。
五作業
六板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敘事散文)——選取自《朝花夕拾》
魯迅 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按空間轉移順序
一我在百草園的快樂生活("樂園"的樂趣)
不必說 (碧綠)菜畦 (光滑)石井欄 靜景 低 春季
整體概貌(略寫) { (高大)皂莢樹 (紫紅)桑椹 ↓ ↓
也不必說 鳴蟬(長吟) (肥胖)黃蜂(伏) 動景 高 夏季
↓↓ (輕捷)叫天子(直竄)
油蛉(低唱) 蟋蟀(彈琴) 動景 高 秋季
分寫局部(詳寫) { 單是……就 蜈蚣、斑蝥(噴煙) ↓ ↓
木蓮果實(蓮房般) 靜景 低
何首烏根(擁腫)
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
雪地捕鳥: 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 冬季
神秘色彩:美女蛇的故事(聯想)
——熱愛自由快樂生活,熱愛大自然
二、三味書屋的生活
學習環境: 呆板 (黑油竹門,匾,畫)
學習生活: 單調枯燥:{(正面描寫)教學內容單調難明,只讀書,習字,對課,古書難明
{ 教學方法死板,發問遭禁止,要打戒尺,罰跪
{(側面描寫)折花、尋蟬蛻,做戲,畫畫兒,喂螞蟻。
教書先生:方正、質樸、博學、嚴格中有和藹、開明的一面
——好學、追求探索知識,封建教育束縛了兒童的身心發展
狀物:1抓住特點,符合兒童心理 2多角度寫景 3融情入景 4狀物有序,條理分明
敘事:準確、生動、簡潔
寫人:客觀、帶有感情。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 后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9年回國,先后 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 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 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 運動的偉大 旗手。
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 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輯,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事變以后,憤而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者,受到深刻影響,徹底放棄了進化論幻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1930年起,魯迅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運動。
1936年初“左聯”解散后,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從1927—1936,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 大量的雜文,這些作品收錄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 《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 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編著《中國小說 史略》、《漢 文學史綱要》、《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5
目的要求:
一、認識魯迅。
了解童年時魯迅愛美麗的自然景物,愛動人的民間傳說,愛讀書學習,恭敬學識淵博的人,愛繪畫,愛一切新鮮活潑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理解魯迅在永別故鄉和流離顛沛中,追憶童年生活時的一種惆悵的失落感。
明白魯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強烈的愛憎感情。
二、學習本文依照時間、空間順序有層次的記敘和生動、具體的描寫。
三、能夠記敘自己經歷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內容充實,增進記敘的興趣。
要點難點
學習要點應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園”。即作家抓住特點寫景和寫景中確 切使用形容詞、動詞這一部分。只有深刻體味到在“百草園”這個自由廣闊的天地里能夠享受到無窮樂趣這一點,才能進一步理解“三味書屋”單調、沉悶、枯燥的生活是怎樣束縛和摧殘著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的。
難點:
1.弄懂插敘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別是理解插敘后的一段議論的含義。
2.正確理解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態度。
3.理解結尾的話。
4.理解行文中敘述口吻的變化。
寫作背景
本文的發表、結集和寫作背景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寫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發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題:《舊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從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看,我國正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高潮時期,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順利北伐,沖擊著北洋軍閥的統治。另一方面,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加緊迫害革命力量,斗爭很尖銳。無論是在1924年的女師大事件中,還是1926年發生的“三·一八”慘案中,魯迅先生始終堅定地站在愛國青年學生一邊,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無花的薔薇之二》、《死地》、《可慘與可笑》等一系列文章,與反動勢力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戰斗。當然,這也就更加觸怒了封建軍閥,而被誣陷,被通緝。為了安全起見,魯迅先生在許壽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幫助下,先是暫避在西城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輾轉住進幾家外國醫院,最后于9月初到達廈門,經林語堂推薦,在廈門大學國文系任教。
魯迅在廈大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為革命風暴在南方的興起而歡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給正在廣州的許廣平的信中所說;”此地北伐順利的消息也甚多,極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魯迅不久就發現,廈門也骨子里和北京沒有什么兩樣,“沉沉如死”。廈大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林文慶,是個頑固守舊分子,他使廈大彌散著尊孔復古的空氣,令人窒息。林文慶與跟蹤魯迅而來的“現代評論派”分子串通起來,以種種卑劣手段排擠魯迅。魯迅此時又陷入渴望戰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之中,于是,對于往事的回憶便開始在他心中醞釀了,這正如《故事新編·序言》中所說:“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里,對著大海,翻著古書,四近無生人氣,心里空空洞洞。”“這時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憶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還有如下說明:“……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后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擠出集團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帶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鮮花,指魯迅青少年時的事;“夕拾”,是說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憶中把它們寫出來,借以慰藉“夕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
魯迅在廈大期間寫的后五篇回憶性散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此前在北京期間寫的前五篇回憶性散文有:《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樣,筆法靈活,抒情之中見諷刺,敘述之中顯深意,嚴肅的內蘊常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出之,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段落大意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童年生活過的兩個地方。閱讀時抓住地點的變化可將全文分為兩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時間和事情的不同分為幾層。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層。
一層(1段):總的介紹百草園情況。點出是“我的樂園”,充滿留戀之情。
二層(2段):寫熱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
三層(3—6段):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層(7—8段):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
第二部分(9段—結束):回憶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歷。可分五層。
一層(9段):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
二層(10—11段):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
三層(12—16段)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
四層(17—20段):寫不準去后園玩。
五層(21—24段):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
主題思想
作者通過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表現了少年兒童熱愛大自然,探求各種知識的廣泛的生活興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封建教育。
寫作特點
課文說的是“我家”后面的一個“很大的園”,里面植物、動物很多,在童年魯迅來說,有趣的事情很多,如果不能按照一定的時間空間順序來安排材料,勢必寫得雜亂無章,百草園為什么說是“樂園”,讀者也就很難從記敘中獲得清晰的感受了。
本文采取了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后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對捕鳥經過的記敘,雖然僅僅用了兩個句子共100個字,但寫得很細致,很有層次。第一句,簡潔交代了冬季捕鳥的條件。第二句,著重寫捕鳥經過。這之中,又是先寫捕前必要的準備,創造招鳥環境和確保來鳥落網的可能,強調要先露出一塊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篩大而多孔,繩長,人遠遠牽著,看鳥雀下來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說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領,罩住鳥是不成問題的。這一小段記敘,語序順正而嚴格,絕不能任意調換。
文章像是一位精明熱心的導游,引導我們對百草園的環境和童年時代魯迅在這里充滿情趣的活動,一步步地有了深切的了解。
全文前寫百草園,后寫三味書屋。就局部而言,寫百草園含三大塊內容:夏天的百草園、美女蛇的傳說、冬天的百草園。寫三味書屋,先寫三味書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陳設,寫第一次行禮、第二次行禮,插敘“怪哉”蟲的傳說,后寫讀書生活(讀書、習字、對課),寫溜到后園里玩耍,再寫師生朗讀,寫孩子們偷偷在課堂上做戲、描繡像。作者就是這樣,把一幅幅生活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一幅幅畫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內在聯系排列在一起的。這種聯系主要表現為內容上合乎邏輯、順乎情理的承前啟后,同時作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應的過渡文字,起到結構全文的粘合劑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憶的口吻,簡潔概括介紹百草園的位置、規模、名稱、變遷、景觀,特別點出“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那么,“樂”在何處呢?帶出下文。第二段寫樂在夏季。第三段,由“長的草”不去,因為相傳有“赤練蛇”,為下段寫美女蛇搭了“橋”。第四、五段正好寫樂在關于美女蛇的奇妙傳說。這傳說寫完,第六段稍加議論,作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一句起步。關鍵是“比較”二字,跟誰比呢?顯然,是跟剛剛寫完的夏天的百草園比。于是第七、八段寫雪地捕鳥之樂。一直到第九段將被送進書塾而無限留戀地告別百草園一蟲一鳥,一草一木,幾行動人的抒情,完成轉而記敘三味書屋生活的過渡。
作業 練習
1.選出下面字形、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A.竹篩zhú sāi 簽賞jiàn shǎng
繡像xiù xiàng
B.菜畦cài wā 淵博yuān bó
腦髓nǎo suí
C.確鑿què záo 盔甲huī jiǎ
蟬銳chán tuì
D.秕谷bǐ gǔ 錫箔xī bó 倜儻tì tǎng
2.選出下面加黑字注音、解釋不全對的一項:
A.人跡罕至(hàn稀少)
人聲鼎沸(fèi水開)
B.拗過去(ǎo用力彎曲)
斂在盒里(liǎn放)
C.攢成小球(cuán湊在一塊)
高枕而臥(wò睡)
D.總而言之(yán說)
無處覓食(mì尋找)
3.選出下面全是形聲字的一項:
A.擁腫 輕捷 木蓮 珊瑚
B.機關 斑蝥 消釋 戒尺
C.和藹 紳士 宿儒 方正
D.油蛉 蟋蟀 蓮房 彈琴
4.選出下面說法不正確的一項:
A.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市人,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選自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小說。
C.本文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D.“三味書屋”不是“我”的樂園,但其中也不乏樂趣,如大家放開喉嚨讀書的情形以及到后園去折梅花、尋蟬蛻都是好玩的事情。
5.“三味書屋”的先生是一位學問淵博的老者,文中魯迅對他的看法是:
A.他挫傷了學生的求知欲,魯迅很討厭他。
B.他對魯迅很嚴厲,魯迅認為這束縛了兒童的身心發展,所以對他很不滿。
C.他沒有多少真才實學,只是常讀些令學生難懂的文章,魯迅覺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學,對學生又有一些開明的思想,魯迅對他很恭敬。
6.文章在寫百草園時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選出下面分析正確的一項:
A.這個故事是長媽媽講的,目的是使魯迅懂得做人之險。
B.這個故事是長媽媽講的,它表明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C.這個故事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感,也給這個兒童樂園增添了情趣。
D.這是一個迷信故事,魯迅有力地批判了長媽媽的迷信思想。
閱讀文段,回答7—8題。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條長繩,人遠遠地 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7.選擇最準確的動詞填空,恰當的一項是:
A.撐 放 系 拉 B.支 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6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布置預習〗
(1)查字典:給課文“預習提示”中和閱讀過程中的生字注音,連同課文注釋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讀,并抄錄積累。
(2)閱讀理解課文中注釋的詞義,其他生詞查詞典解決,抄錄積累。
(3)指出本文的文體,作者及其稱號、著作,抄錄積累。
(4)通讀全文,熟讀課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寫:"捕鳥"過程的文字。
(5)以《我的樂園》為題寫一段話,要求對身邊生活作細致觀察,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
〖課堂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先由上單元寫“家庭生活”引入學生另一個身邊生活“學校生活”,交代本單元學習的就是“學校生活”,然后投影課本插頁中魯迅像,并強調魯迅作品在中國文學上的影響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課學習,板書課題。
2、明確課文的教學目標和本課時學習要點。
(二)預習檢查:
作為本課的預習檢查,內容很重要:
一是通過檢查預習(1)、(2)、(3),教師幫助明確后,完成目標①;二是檢查預習(5)時(注意省時)只作抽查,且主要記錄一二個同學習作中詞語的形容、動作的表述與文段總體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課堂訓練時的范例,檢查不作評述。此外,檢查預習(4)主要是為學生疏通閱讀障礙和強調課文重點文段。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提問:課文寫的是什么時候的事?寫了哪幾個地方?作者喜歡哪一個地方?
討論:從題目上看,本文應分幾個部分?
[兩部分]
從百草園寫到三味書屋,在層次結構上中間怎樣處理?
[過渡]
學生討論明確后再讓學生找出文中的過渡段。
3、學習第②自然段:
讓學生在筆記本上抄寫全段,并舉例說明自己對文字的感悟,揣摩這段景物描寫的特點。討論完畢后可讓學生進行景物描寫特別是“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句式的仿寫,并在全班交流。
小結:詞語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說出來,借助“抓住景物特征,準確的形容”即能表情達意,無論是閱讀理解或作文表達,應深刻地體會這一點。
4、學習③-⑥段:
略講。先小結第②段"詞語形容景物美,喜歡百草園是‘樂園’;然后用談話法讓學生結合課文逐層明確:這一層寫故事——喜歡聽神秘的故事——長媽媽講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歡聽——百草園是“樂園”
5、學習⑦⑧兩段
在文中找出捕鳥過程的句子并上講臺演示捕鳥過程,再導入準確表述動作的學習。由于演示中,動作的準確表述很具體,易快速把握。在課堂上繼續安排仿寫練習,用至少5個動詞描寫一連串的動作或者一個游戲的過程。
語言特點: 準確的形容,準確的表述動作。
6、第一部分小結: 從整部分層次結構上作簡單小結。
五、布置課后練習作業:
1、背誦第二段。
2、百草園里,作者學到了不少東西,也是學校生活。三味書屋直接寫了學校生活。試預習三味書屋部分,分別找出兩部分中"學習的環境、教課的先生、學習的內容,并加以對比,結合完成文后練習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7
一、 教學內容: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二、教學要求:1、培養熱愛大自然,追求新鮮知識的童心。2、學習兩相對照的文章結構。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語言。三、教學重難點:1、重點:(1)對百草園的景物描寫。(2)記敘的感情色彩。2、難點:(1)兩相對照的結構特點及其過渡。(2)對三味書屋內容和寫法的理解。 四、教學時間:二課時第一課時(一) 導入新課1、導入: 童年如歌如畫。它像一支動聽的歌,陪伴著我們走過人生的歷程;它又像一幅美麗的畫,展示著人生的繽紛。每個人都有自己難忘的童年,特別是由家庭生活轉向學校生活這段往事,尤其令人懷念,這時候,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種子撐起毛絨絨的小傘離開母親的懷抱,到大自然去尋找自己的天地一樣,包含著依戀、向往的純真情感。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在他四十六歲的時候,回憶起自己童年時期的這段往事,寫下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純真、質樸的思想感情。板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 選自《朝花夕拾》2、作家作品簡介: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省紹興市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選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這個集子的名稱就很有藝術性,“朝”本來是指早晨,這里指童年;“夕”本來指晚上,這里指成年或老年,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一曲戀歌。1 3、解題:①齊讀文章標題,它點明了文章寫哪兩個地方的生活?明確: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后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里讀書。)②“從……到……”表明文章是以什么順序記敘的?明確:是以空間的變換為順序記敘的。1(二) 初讀課文(25’)1、全文共24個自然段,記敘了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許多趣事。如果你把自己看做是魯迅的同學,你在那種情境下最喜歡做哪些事?為什么?(課前預習題目。學生可以任選其中的事情說,但要求說出趣在何處。)(生答略)2、花5分鐘整理自己的思緒。請同學上講臺交流,注意:要說出“自己”所做事的趣味。(三)分析課文第一自然段齊讀第一段[要求]選重點詞語組成一句話,概括本段內容。(訓練學生感受重點詞語能力,學習概括方法)[引導](1)這段文字包含幾句話?(兩句)(2)第一句重點詞語是哪個?(百草園)(3)第二句重點詞語是什么?(樂園或是“我”的樂園)(4)把一、二句的重點詞語連綴成句,概括本段內容。(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板書: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揣摩]本段中“似乎”與“確鑿”是否矛盾?試用現代漢語“好像確實”加以體會。(不必求同,只要體會出“現在”與“那時”的不同即可。)明確:不矛盾。“似乎”和“確鑿”連用,貌似矛盾,其實正是作者用詞準確之處。“似乎”是因為時間已經隔了七八年,對下面“確鑿”的斷定有些躊躇;“確鑿”是寫此文時,作者用成人的眼光斷定的。再齊讀第一自然段。2 (四) 分析課文第第二自然段段①仔細默讀第2自然段,用橫線標出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明確: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鳴蟬、黃蜂、叫天子(云雀)、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烏、木蓮、覆盆子②自由大聲誦讀第2自然段3遍,爭取不看書,能按順序背出作者描寫百草園的景物,并加上修飾語。學生讀時,板書: 不必說 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美好的 單是……就有……景物 也不必說 鳴蟬、黃蜂、叫天子(云雀) 何首烏、木蓮、覆盆子③作者用了怎樣的句式把這么多景物有詳、有略、有序的描繪出來?明確:“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的句式。④這一段寫的是百草園春、夏、秋三季的景色。請同學們判斷一下,哪些是春季景色?哪些是夏季景色?哪些是秋季景色?明確:“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是春季景色;“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是夏季景色;“油蛉低唱”、“蟋蟀彈琴”、“帶小球的覆盆子”是秋季景色。作者先用兩個“不必說”宕開一筆,為的是突出下面“單是”的內容。既然“單是”就已趣味無窮,那么園中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⑤準確齊讀第2自然段。思考: 段中哪些景物寫的是狀貌(包括動態),哪些寫的是聲音、色彩、味道。明確:狀貌(包括動態):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擁腫的何首烏根、聲音:鳴蟬長吟、油蛉低唱、蟋蟀彈琴、色彩: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葚、味道:又酸又甜的覆盆子⑥整段文字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的句式“引出了14種景物。其實,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作者寫到了四件趣事,哪四件呢?請同學們找出來,并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出來。3 明確:1、翻磚找蜈蚣;2、用手指按斑蝥;3、拔何首烏;4、摘覆盆子。⑦齊讀第2自然段。在這段的記敘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滲透字里行間。不信,請同學們自由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描寫。你能找出一個例子來說明作者寫景時洋溢著感情嗎?(可以抓句式談;也可以抓詞語談)明確:1、“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既寫出了鳥兒的輕靈,又寫出了孩子的羨慕之情;2、“低唱”、“彈琴”、則寫出了我對蟲聲的欣賞;3、斑蝥在兒童心里簡直是一個奇妙的玩具,字里行間滲透了“我“好奇逗樂的心理;4、寫覆盆子的形、色、味,都透露出一股喜愛之情;5、像“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就是富于感情色彩的詞語,描寫景物所用的動詞、形容詞不僅確切、明麗,而且蘊含著喜愛之情。……⑧、根據黑板板書提示,自由背誦第2自然段。⑨、小結第2自然段:結合黑板板書小結。本段寫了百草園的春夏秋景色。先寫靜景,后寫動景;寫靜景,由低到高,寫動景,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由植物到動物,使景物寫得既井井有條,但又錯綜交織,渾然一體。(五) 布置作業課堂作業:1、抄寫生詞2遍;(已做好)2、抄寫第2自然段,并寫一篇不得少于300字的賞析。(做在作文本上) 第二課時(一) 復習導入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板書: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散文) 魯迅上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課文的第2自然段,它主要描繪了百草園春、夏、秋三個季節的美好景色。齊讀第2自然段。 百草園的美好景物板書:百草園是“我”的樂園 美女蛇的故事(神秘) 雪地捕鳥(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二)分析課文第七、八自然段1、過渡:百草園是“我”的樂園。作者寫百草園“可樂”,先寫景物“可樂”,后寫趣事“可樂”。文章哪些段落在寫冬季的百草園?冬天在百草園又有哪些有趣的事呢?齊讀第7、8兩個自然段。2、明確: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乏味。如果下了雪,可以帶給我們什么樂趣? 拍雪人、塑雪羅漢、雪地捕鳥 板書:雪地捕鳥3、寫捕鳥,先不直接寫,而是先寫園不相宜拍雪人和塑雪羅漢。這樣寫,費字不多,卻把兒童愛玩的心理活動寫出來了。寫雪地捕鳥,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動詞,準確而生動地描繪出捕鳥的全過程,請同學們默讀第7自然段,用筆圈出捕鳥的動作。明確:“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板書: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4、齊讀捕鳥語句,體會句中包含的感情。明確:這些動詞,準確而生動地描繪出捕鳥的全過程,也從捕鳥的活動中寫出了兒童捕鳥時的興奮、驚喜之情,樂在其中。5、試著表演一下雪地捕鳥的趣事。6、小結:這寫的還是百草園給愛玩的兒童帶來的樂趣,再次暗點“樂園”。 作者在寫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時,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的。5 (三)分析第三——六自然段1、速讀3──6段(1分30秒之內讀完)[要求]讀后講述美女蛇的故事,情節完整,形象生動。(不要求背課文)[引導]請大家推薦一位擅長講故事的同學到臺前給全班講。講完后,請同學們設想一下:自己站在靜悄悄的百草園里,想著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對百草園增添了些什么感受?(神奇)(四)課文第一部分總結百草園那時之所以是“我”的樂園,因為有美好的景色,還有無限趣味的動植物,長媽媽講的故事那么神奇,閏土的父親教“我”捕鳥是那么好玩。百草園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五)分析第九自然段(過渡段)1、齊讀第9段,這一段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過渡段。這段文字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明確:真切表達了“我”對百草園戀戀不舍的稚態和依依惜別的深情。 (略)(六) 分析第二部分(第10——24自然段)1、仔細默讀課文第二部分,說說這一部分再現了“我”在三味書屋讀書生活的幾件事。板書: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明確:①提問“怪哉”一蟲的事;②到三味書屋后面的園里去自尋樂趣;③師生讀書的場面;④學生做游戲,畫畫兒。2、通過這部分的閱讀,你覺得壽先生是怎樣的一位老師?為什么?明確:壽先生是一個“極方正,質樸,博學”“淵博”的人,他比較開明,對學生嚴而不厲,甚至是嚴而可親。(略)3、三味書屋的教學方法怎樣?明確:三味書屋用的是當時通行的教學方法。老師教,主要是用個別教學的方法,把學生叫到自己身邊聽講,就是課文中所說的“上生書”。學生主要的學習方法是朗讀。但有一些陳腐、艱深的東西,不管學生懂不懂,一律叫學生朗讀、背誦。6 那么,魯迅希望有一種什么樣的兒童教育?明確:魯迅先生希望能有一種滿足兒童求知欲望的、讓學生能夠生動活潑地發展的教育。除了學習書本外,比如還要讓兒童到大自然中去進行各種活動、給兒童講故事等等。(七)總結全文童年是一個人的清晨,魯迅先生回憶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視“夕拾”的“朝花”。課文通過對百草園自由歡樂生活和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比照(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否定了束縛兒童智力發展的封建教育的方法、內容。(八)布置作業1、背誦第二自然段解決書p 50課后“探究練習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8
第1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學目標
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二、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感情;
三、領會課文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的寫法;
學習課文細致觀察、抓住特點,具體、真切、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了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2、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
教學難點
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難在兩點:1、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2、是有些難解的詞語。
第一課時
一、導入:魯迅先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有關魯迅的情況?
二、 題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先生已經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課題用“從……到……”兩個介詞點明了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地點范圍。
三、 查預習。
1、給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釋詞。
確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輕捷,油蛉líng, 斑蝥máo, 纏絡chán,攢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臥,豁huō, 斂liǎn, 腦髓suǐ,陌生mò。鑒賞,人跡罕至hǎn,覓食mì,竹篩shāi,秕谷bǐ,系jì,傳授shòu,書塾shú,
四、整體把握
通讀課文,然后解決下面問題
1.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后兩部分的內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從開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五、細讀課文
問:把前后兩部分聯系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都要給予適當肯定。第一種說法,根據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第三種說法,最易為現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為合理。)
第二課時
一、問題探究
1.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于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對比關系,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表現了兒童對它的厭惡。另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襯托關系,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和諧統一的關系,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對本文結構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不同理解。對文章的主題思想,可以允許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系,但作者卻由此生發聯想。對于為什么要寫這一內容,歷來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表現長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惡的愿望,有的說表現百草園里存在著惡毒的事物。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一聯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最后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態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為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常總不過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根據上下文弄懂語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語意重點。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請你仿寫一段話。)
“單是”以后的內容是作者強調的重點。
2.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為說到原因時是用表示猜測語氣的“也許”。
三、作業
下面這段話中連續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仔細品味,然后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游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過,也試著用上一系列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后記: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現,那里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讓學生走進魯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長的足跡。改變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學生的思維,表現在對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讓學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圍。學生有一個相對寬裕自由空間。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9
[作者及作品簡介]
同學們上小學的時候,就學過魯迅先生寫的文章,進入中學以后,我們還要學習魯迅先生更多的作品,有必要對他的生平有個初步的了解。
魯迅姓周,原名樟壽,字豫才,他在南京水師學堂的時候改名為周樹人,魯迅是1919年發表《狂人日記》時用的筆名。他是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一個封建官僚的家庭,6歲人私塾,12歲進三味書屋讀書。教他的老師是壽鏡吾先生,壽老師自20歲考取秀才后,就沒有再參加鄉試,決定繼承父業在三味書屋坐館教書,長達60年之久。魯迅對壽鏡吾老師很尊敬,他在南京讀書、東京留學的時候,每逢回家,常到三味書屋看望他的老師。
自1907年到1936年,魯迅所寫的小說、雜文、散文、詩歌以及譯文、日記、書信等共八百萬字,是我國現代文學中一筆巨大的財富,也是極其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魯迅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奉獻的一生,為了人民革命事業耗盡了自己的生命,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毛澤東主席高度贊揚了魯迅的歷史功績,他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寫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慘案以后,魯迅被反動當局列入擬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魯迅難以公開和反動勢力進行斗爭,被迫于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大正值暑期,學生還沒有開學,魯迅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寫下了這篇散文。最初發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來魯迅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編人《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中。
[閱讀指導]
—、默讀第一段,選文中的詞語,用一句話概括此段的內容。(百草園是“我”的樂園)
二、齊聲朗讀第二段。讀后討論—下列問題。
1.作者描寫了百草園這么多景物,用了一個怎樣的句式把它們連綴起來?(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
2.“不必說”之后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它們的共性是什么?(①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②碧綠、光滑、高大、紫紅。③它們的共性都是靜物。)
3.“也不必說”之后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為,它們的共性是什么?(①鳴蟬、叫天子、黃蜂。②長吟、伏在菜花上、直竄向云霄里去。③寫的都是動物。)
4.請同學速讀此段下面的內容,然后把課本扣在桌上,憑記憶說一說短短的泥墻根一帶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語言復述這部分內容。)
5.作者先描寫的是什么,后描寫的又是什么?以你個人的經驗、體會說一說為什么會有無限趣味。(①先寫動物,后寫植物。②參考答案: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對自然的觀察,而是自己動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嘗……覺得更加好玩。增長許多知識……)
三、速讀“美女蛇”的故事,讀后記住故事情節。老師請一位同學到臺前繪聲繪色地給大家講故事。(不必背課文,力求有感染力。)(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1.聽后請大家補充或更正。
2.評議這位同學的口頭表達能力。(體態是否自然大方,口齒是否清晰,語句是否連貫,表情是否得當,有無感染力等。)
3.寫百草園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園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四、請一位同學朗讀描寫冬天百草園的內容。
讀后,請另一位同學到臺前表演捕鳥的動作,看他是否體現出一系列的動詞。(一系列的動詞是:掃一支一撒一系一牽一看一拉)
五、齊聲朗讀過渡段。讀后,討論下面問題。
1.家里人將少年魯迅送進書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時卻是怎么想的?(讓他學更多的知識。他錯誤地認為是對他過錯的懲罰。)
2.這段文字表達了“我”當時怎樣的情感?(對百草園的留戀、對三味書屋的懼怕之情。)
六、默讀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兩人一組,結合課文內容,討論下列問題,然后全班討論。
1.少年魯迅對三味書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滿意?(①拘束人的禮節:拜鹿一拜孔子,拜先生;②問“怪哉蟲”老師不予回答;③讀的內容大多不懂。)
2.你怎樣認識百草園的趣味和三味書屋的無味?(①兒童少年與大自然接觸,不僅增長知識,而且無拘無束;②三味書屋生活被封建禮教束縛,學的東西似懂非懂,枯燥無味。)
3.你怎樣看待壽鏡吾老師?
(①方正、質樸、博學;②在當時比較開明,不打罵學生;③對學生既和藹又嚴格。但在封建社會里,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都是守舊的。)
[語言訓練]
這篇散文是魯迅先生42歲“只剩了回憶的時候”(《朝花夕拾》小引)用一顆童心去回憶童年的生活。文中的語言活潑、形象,很值得同學們學習。
一、請同學們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組句子,并說說這個句式有什么特點。(參考答案:“不必說數學12道題要做,也不必說英語20個單詞得默,單是語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您想,我得什么時候睡覺呀!”此句是說學生的家庭作業 太多。由此看出這個句式的特點是形容某種事物非常之多。)
二、同學們小的時候,都捕捉過小昆蟲或玩過各種游戲。請你模仿魯迅描寫冬天捕鳥使用一系列動詞,也用五個以上的動詞描寫你親自做過的一種活動。(教師可找幾位同學看誰說得好;也可以做為書面作業 。還可以邊說邊表演。)
三、作文片段練習。
1.用形象化的兒童語言寫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用形象、風趣的語言描寫某位老師上課的神態、語言、動作,讓同班同學一看就知道寫的是哪位老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10
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學目標:
1、認識魯迅。了解童年時魯迅愛美麗的自然景物,愛動人的民間傳說,愛讀書學習,恭敬學識淵博的人,愛繪畫,愛一切新鮮活潑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魯迅在永別故鄉和流離顛沛中,追憶童年生活時的一種惆悵的失落感。
3、學習本文依照時間、空間順序有層次的記敘和生動、具體的描寫。(寫景)
4 、記敘的感情色彩。
5 、兩相比照的結構。
6、準確的形容,準確的表述動作。(敘事)
學習要點:應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園”。即作家抓住特點寫景和寫景中確切使用形容詞、動詞這一部分。只有深刻體味到在“百草園”這個自由廣闊的天地里能夠享受到無窮樂趣這一點,才能進一步理解“三味書屋”單調、沉悶、枯燥的生活是怎樣束縛和摧殘著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的。
教學難點:
1、弄懂插敘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別是理解插敘后的一段議論的含義。
2、正確理解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態度。
教學課時:3
自學內容:
1、 查找作者簡介。
2、 朗讀課文,掌握本課出現的生字詞語。
3、 再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第一課時
一、簡介作者及創作背景
學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省紹興市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里。本文寫于1926年,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后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里讀書。
當時我國正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高潮時期。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順利北伐,沖擊著北洋軍閥的統治。另一方面,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加緊迫害革命力量,斗爭很尖銳。魯迅先生始終堅定地站在愛國青年學生一邊,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與反動勢力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戰斗。因而被誣陷,被通緝。為了安全起見,魯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達廈門,經林語堂推薦,在廈門大學國文系任教。在廈大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魯迅一方面為革命風暴在南方的興起而歡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魯迅不久就發現,廈門也骨子里和北京沒有什么兩樣,“沉沉如死”。廈大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林文慶,是個頑固守舊分子,他使廈大彌散著尊孔復古的空氣,令人窒息。林文慶與跟蹤魯迅而來的“現代評論派”分子串通起來,以種種卑劣手段排擠魯迅。魯迅此時又陷入渴望戰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之中,于是,對于往事的回憶便開始在他心中醞釀了,“朝花”,即清晨帶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鮮花,指魯迅青少年時的事;“夕拾”,是說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憶中把它們寫出來,借以慰藉“夕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樣,筆法靈活,抒情之中見諷刺,敘述之中顯深意,嚴肅的內蘊常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出之,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整體感知,理清寫作思路。
從課文題目大家讀出了什么?依此如何理清課文寫作思路?
明確: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童年生活過的兩個地方。魯迅用“從……到……”的標題把它們聯系在一起,帶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間轉移順序寫的。閱讀時抓住地點的變化可將全文分為兩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時間和事情的不同分為幾層。請大家理清寫作思路。
第一部分(1—8段):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層。
一層(1段):總的介紹百草園情況。點出是“我的樂園”,充滿留戀之情。
二層(2段):寫熱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
三層(3—6段):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層(7—8段):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
第二部分(9段—結束):回憶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歷。可分五層。
一層(9段):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
二層(10—11段):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
三層(12—16段)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
四層(17—20段):寫不準去后園玩。
五層(21—24段):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
三、學習寫景方法,體會作者情感。
1、朗讀第一段,找出關鍵句。
作者寫道:“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里稱百草園是“我的樂園”,請認真閱讀下文,說說百草園哪里體現出是“樂園”的特點?
活動形式:學生速讀,小組交流明確。
(1) 百草園的景物好看,好玩的多。
(2) 百草園有神秘的傳說。
(3) 百草園冬天可以捕鳥。
2、學習寫景手法。
活動形式:學生邊讀邊勾畫第二段,重點引導學生如何描寫景物。
總結寫景方法:
(1)抓住事物特點,符合兒童心理
石井欄“光滑”表明長年累月摸,寫出少年魯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竄”寫出鳥兒的機靈輕捷和兒童羨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寫景,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齊備。
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與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圖,構思極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現兒童好奇好知熱愛大自然的性格特點。
(4)寫景有序,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體到局部,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后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用“單是就”突出后者
3、朗讀美女蛇一段,學生復述,分析作用。
——運用了聯想手法,增添神秘氣氛,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樂趣。
4、冬天的百草園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羅漢,人跡罕至,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費字不多,寫出兒童愛玩心理。
劃出捕鳥動詞,分析作用。
——作者對捕鳥經過的記敘,雖然僅僅用了兩個句子共100個字,但寫得很細致,很有層次。第一句,簡潔交代了冬季捕鳥的條件。第二句,著重寫捕鳥經過。這之中,又是先寫捕前必要的準備,創造招鳥環境和確保來鳥落網的可能,強調要先露出一塊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篩大而多孔,繩長,人遠遠牽著,看鳥雀下來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說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領,罩住鳥是不成問題的。這一小段記敘,語序順正而嚴格,絕不能任意調換。“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準確、生動、真切寫出捕鳥地全過程,也從捕鳥活動寫出捕鳥時的興奮驚喜之情,不點樂園,卻樂在其中。對比閏土父親的描寫,則寫出閏土父親的善良,沉靜,捕鳥經驗豐富。
總結:通過描寫百草園是一個絢麗明快、充滿生氣的樂園,充分表達了“我”對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好奇、求知的性格特點。
三、分析三味書屋的生活,探討主題。
1、你認為三味書屋有趣嗎?
活動形式:學生各抒己見,從文中充分找依據。
2、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寫出我對先生的敬意。
三味書屋的先生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宿儒,但他對“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卻不作回答,而且臉上還帶怒色。先生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你怎樣評價這位先生呢?
引導學生認識:提問本是魯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應,是當時私塾制度所規定的。只要學生讀自己的書,不應多問不必要的問題,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這種教育制度不可取,會大大挫傷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壽鏡吾先生學識淵博,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他,仍有和藹,開明的一面,對罰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態度,因面魯迅一直對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三味書屋的生活也是比較有意思的:可以折花、尋蟬蛻,做戲,畫畫兒,喂螞蟻。還可以偷偷描繡像。
結合朝花夕拾的寫作背景來理解,當魯迅先生在年已不惑的時候,在他憂國憂民內心憂憤的同時,他更加懷戀那些快樂甜蜜溫暖的童年時光,于是一篇文筆優美的回憶性散文便誕生了。作者通過對兒童時代美好生活的回憶,來傳達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歡樂的心理。
四、揣摩•運用
1、文章描繪百草園,用了“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把這些詞語去掉讀一讀,跟原文對比,體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并試著模仿這樣的句式寫一段話。
2、雪地捕鳥這段文字總共不到70個字,連用9個表達動作的詞,把雪地捕鳥的系列活動生動而有層次的表現出來了。每句話都寫得實實在在,沒有可有可無的字句,試寫一個游戲,表現系列動作,注意用詞準確,不超過100字。
教學反思: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朗讀文中描寫精彩的段落,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朗讀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發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去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走近作者。
但是,在學習時,還是有不少學生對本文的寫作主旨提出了質疑,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僅僅是為了回憶他一段快樂的童年生活嗎?沒有更深層次的目的嗎?我知道學生之所以會這么問,就是因為他們聯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歷史背景還有一直以來,各種資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禮教,和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憶童年美好生活,表達自己對三味書屋那種教學方式的厭惡和摒棄”等說法,可以說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誠然,魯迅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覺者的敏銳,有思想家的責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對于黑暗的社會現實,對于國家的貧弱,對于民眾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來說,他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屬于自己的回憶以及回憶中的快樂和憂傷。因此,當他在年已不惑的時候,在他憂國憂民內心憂憤的同時,他更加懷戀那些快樂甜蜜溫暖的童年時光,于是一篇文筆優美的回憶性散文便誕生了。
因此,面對學生的問題,我給他們講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讓他們自己再結合課文內容去理解作者的寫作主旨。最后,學生們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踴躍發言,談出了真實的感受,認為作者通過對兒童時代美好生活的回憶,來傳達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歡樂的心理。此時,我感覺學生們真的走進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許這才是我們可敬的魯迅先生寫此文的初衷吧??
總之,當我和學生一起再讀這篇經典文章的時候,我非常感謝魯迅先生能留給我們后人這么優美的文章,不但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的語文知識,而且讓我們了解到了他作為一個偉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時讓我們能再次回憶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1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學目標:
1、了解童年時魯迅愛美麗的自然景物,愛動人的民間傳說,愛讀書學習,恭敬學識淵博的人,愛繪畫,愛一切新鮮活潑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魯迅在永別故鄉和流離顛沛中,追憶童年生活時的一種惆悵的失落感。明白魯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強烈的愛憎感情。
3、學習本文依照時間、空間順序有層次的記敘,準確的形容,準確的表述動作,體會記敘的感情色彩。
4、能夠記敘自己經歷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內容充實,增進記敘的興趣。
教學重點:
作家抓住特點寫景和寫景中確切使用形容詞、動詞的方法。
教學難點:
1.弄懂插敘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別是理解插敘后的一段議論的含義。
2.正確理解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態度。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與互相切磋
2、注重學生的內心感受與自我體驗
3、培養學生語感,能夠初步領悟作品內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魯迅圖片,解題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誰嗎?有誰能給同學們介紹一下魯迅?
(投影)魯迅簡介 (1881~1936) :本名周樹人,浙江省紹興市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里。本文寫于1926年,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后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里讀書。
從文章題目可看出它有二個部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童年生活過的兩個地方。魯迅用“從……到……”的標題把它們聯系在一起,帶有比照意味。那么二部分的過渡段在哪里呢?(我不知道┉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二、快速閱讀,感受情感
1、快速閱讀課文,回想課文內容,限時7分鐘(大約3500字)
⑴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內容?
⑵文中傳遞了魯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怎樣的情感?
百草園:依戀,留戀;三味書屋:害怕
⑶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
在百草園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動物組成了有趣的活動,可以干有趣的事情,聽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園是我的樂園。(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對自然的觀察,而是自己動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嘗……覺得更加好玩。增長許多知識)
三、合作探究,揣摩樂趣
1、提供話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所有樂趣之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請文中找出你以為作者最為留戀的內容。(朗讀、分析)
2、班級交流。為什么作者要把他們寫得如此詳細,又為什么能寫得如此詳細?因為這些給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當作者充滿感情回憶起童年時,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現在眼前。
四、品讀賞析,景物描寫
1、百草園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呢?又是用了一個怎樣的句式把它們連綴起來呢?(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
“不必說”之后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它們的共性是什么?(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碧綠、光滑、高大、紫紅。它們的共性都是靜物。)
“也不必說”之后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為,它們的共性是什么?(鳴蟬、叫天子、黃蜂。----長吟、伏在菜花上、直竄向云霄里去。寫的都是動物。)
2、品味詞語
a、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
鳴蟬、叫天子向云霄里去、黃蜂在菜花上
b、一塊雪,出地面,用一支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條長繩,人遠遠地著,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便住了。
朗讀第二段,劃出能準確表達事物特點的詞語并分析,重點引導學生如何描寫景物。
1)抓住事物特點,符合兒童心理
石井欄“光滑”表明長年累月摸,寫出少年魯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竄”寫出鳥兒的機靈輕捷和兒童羨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寫景,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齊備。
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與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圖,構思極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現兒童好奇好知熱愛大自然的性格特點。
4)寫景有序,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體到局部,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后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用“單是就”突出后者
五、合作探究,蛇的故事
1、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系,但作者卻由此生發聯想。對于為什么要寫這一內容,歷來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表現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惡的愿望,有的說表現百草園里存在著惡毒的事物。
2、寫百草園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園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一聯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最后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六、課文小結,鞏固延伸
1、請同學們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組句子,并說說這個句式有什么特點。(參考答案:“不必說數學12道題要做,也不必說英語20個單詞得默,單是語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您想,我得什么時候睡覺呀!”此句是說學生的家庭作業太多。由此看出這個句式的特點是形容某種事物非常之多。)
2、同學們小的時候,都捕捉過小昆蟲或玩過各種游戲。請你模仿魯迅描寫冬天捕鳥使用一系列動詞,也用五個以上的動詞描寫你親自做過的一種活動。(教師可找幾位同學看誰說得好;也可以做為書面作業。還可以邊說邊表演。)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回顧,圖片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把握了全文內容,領略了作者在百草園的一段生活經歷,
這節課讓我們同作者一起走進三味書屋。
二、 快速閱讀,感知“三味”
少年魯迅對三味書屋的生活是否滿意?
不滿意?(①拘束人的禮節:拜鹿——拜孔子,拜先生;②問“怪哉蟲”老師不予回答;③讀的內容大多不懂。)
三、 研讀賞析,讀書生活
1、 課文兩部分內容是怎樣銜接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第九段巧妙地過渡的,這一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表達了作者對百草園生活的眷戀之情,同時也暗示對三味書屋讀書的不情愿、不滿意。
2、 第二部分是從哪些方面寫三味書屋的?
學習三味書屋的生活
1)學習環境: 呆板 (黑油竹門,匾,畫)
2)學習生活: 單調枯燥:{(正面描寫)教學內容單調難明,只讀書,習字,對課,古書難明
{ 教學方法死板,發問遭禁止,要打戒尺,罰跪
{(側面描寫)折花、尋蟬蛻,做戲,畫畫兒,喂螞蟻。
教書先生:方正、質樸、博學、嚴格中有和藹、開明的一面
——好學、追求探索知識,封建教育束縛了兒童的身心發展
寫人:客觀、帶有感情。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態度?
討論明確: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為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常總不過是瞪瞪眼睛而已。
4、把前后兩部分聯系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
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都要給予適當肯定。第一種說法,根據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第三種說法,最易為現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為合理
四、互動釋疑,拓展延伸
(一) 互動釋疑:“似乎”和“確鑿”矛盾嗎?
——“教參”答案:這句話是用成人的眼光來看的。“確鑿只有”斷定其中不會有什么動人之處;“似乎”又對這斷定有躊躇,這是表示是否記得清楚還不敢說。
——“似乎”表示“從表面看是這樣,而實際上不是”。這一句的意思是:從表面看確實只有一些野草,沒有什么動人之處,但實際上有許多有趣的事物,是“我的樂園”。所以不但不矛盾,還表現了魯迅的語言藝術。
(二)拓展延伸:
1、學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魯迅的童年與少年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現,那里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活潑、天真、好奇、求知欲強等)
2、你怎樣認識百草園的趣味和三味書屋的無味?(①兒童少年與大自然接觸,不僅增長知識,而且無拘無束;②三味書屋生活被封建禮教束縛,學的東西似懂非懂,枯燥無味。)
3、你怎樣看待壽鏡吾老師?
(①方正、質樸、博學;②在當時比較開明,不打罵學生;③對學生既和藹又嚴格。但在封建社會里,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都是守舊的。)
4、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是否存在對比
三味書屋并不像人們分析的那么壞,那么可怕,作者對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無意持批判態度,因此,文章的前后兩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對比的問題。
a、可從六個細節看:
1.據壽先生之子壽洙鄰在《我也談談魯迅的故事》一文中寫道:“三味書屋坐東朝西,前臨小河,架石橋以渡,后有竹園,修竹千竿,門前有小院,簇種花草,后有‘自怡’亭一間,前后還有高大的古木,名貴的花草。可見三味書屋的環境十分幽靜,是一個讀書的好所在。屋內正中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這說明陳設并不算古舊,氣氛也談不上沉悶。至于說學生要兩次行禮,這也完全正常,如今學生上學不也要向國旗行禮,向老師行禮嗎?何況“第二次行禮,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這是必要的禮貌教育,談不上禮儀陳腐。
2.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也無可挑剔。
3.關于戒尺和罰跪的問題,文中說得很清楚:“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周作人曾經指出,壽先生“不打人,不罵人”,“罰跪我就沒有見過” 。很明確,先生雖然嚴厲,然而不失開明。
4.至于鼎沸的讀書聲,讀的盡是一些艱澀難懂的內容,魯迅對此也只是一種繪聲繪色的回憶,并無批判之意。當時沒有白話文,只能讀那些古書。我們要歷史地看待和分析問題,不能苛求于古人。
5.關于壽先生讀書的聲調、姿態,那是進入了文章氛圍、激起內心視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種好的朗讀,真可謂是聲情并茂。
6.最后談談學生在讀書時的小動作問題,小動作過去的學生有,當今的學生也不少。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是非常用功的。壽洙鄰說魯迅“風度矜貴,從不違犯學規”,“雖不注意正課,但未嘗欠課,一見了了,不勞記誦,間出余技,為同學捉刀”。魯迅寫這個細節,并不是為了說明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單調乏味”,像“牢籠”,他只不過認為有趣,活靈活現地描寫出來罷了。
b、還可以從“百草園”的描寫不全是好的、樂的,也有陰暗的,可怕的一面看;“三味書屋”的描寫不僅不壞,還有特別值得津津樂道、特別值得自豪、得意的事情:
如對百草園里的赤練蛇的描寫,有恐怖色彩,說明“樂園”也有“不樂”(只是有趣)。
再如在三味書屋,“我”能夠看到上學前請長媽媽都難得找到的各種小說,并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蕩寇志》和《西游記》的繡像,后來還賣了錢,這對于少年魯迅來說,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美事,由此說來,三味書屋不但不可怕,而且是一個值得“我”回味一生的好地方。從這兩個細節可以看出,魯迅原本就沒有把前后兩部分對比起來寫的意思。
五、總結存儲,作業延伸
1、 用形象化的兒童語言寫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 用形象、風趣的語言描寫某位老師上課的神態、語言、動作,讓同班同學一看就知道寫的是哪位老師。
第三課時
初備 統復備
體驗反思,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對學習生活的認識。
⑴你喜歡怎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⑵你喜歡什么樣的老師?
⑶你認為游戲與學習之間是矛盾的嗎?你是怎樣認識的?
⑷魯迅寫三味書屋是為了批判封建教育嗎?
從新的視角來研究作者的意圖:
如果我們認為魯迅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合起來寫是為了達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目的,實際上這種評判已經忽視了作家的某些本意。從根本上說,這篇文章傳達的是一種作者感受到的人生況味,是人生不是社會,是況味而不是思想,用“時代感”去硬套,或用“深刻”去度量,都不盡其然。只有那些能體味到作者人生況味的研究者、讀者,才會深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內在氣韻。而魯迅正是通過對人生經驗通感的把握,找到了一條通往讀者心靈的最佳通道道而我們僅僅把它理解為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即使不是曲解,也是對作品審美意義的削弱。
2、搜集資料,交流認識,走近魯迅。
在我們學過的《風箏》一課中,在我們看到的魯迅的照片中,他卻是一個很嚴肅的,甚至有點不近人情的感覺。那么魯迅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的作業就是搜集關于魯迅的文章、作品與資料,然后寫一篇《我眼中的魯迅》,時間是兩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12
第1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教學目標
一、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二、 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感情;
三、 領會課文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的寫法;
學習課文細致觀察、抓住特點,具體、真切、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重點
1、 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了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2、 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
教學難點
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難在兩點:1、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2、是有些難解的詞語。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魯迅先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有關魯迅的情況?
二、 題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先生已經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課題用“從……到……”兩個介詞點明了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地點范圍。
三、 查預習。
1、給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釋詞。
確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輕捷,油蛉líng, 斑蝥máo, 纏絡chán,攢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臥,豁huō, 斂liǎn, 腦髓suǐ,陌生mò。鑒賞,人跡罕至hǎn,覓食mì,竹篩shāi,秕谷bǐ,系jì,傳授shòu,書塾shú,
四、 整體把握
通讀課文,然后解決下面問題
1.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后兩部分的內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從開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五、 細讀課文
問:把前后兩部分聯系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都要給予適當肯定。第一種說法,根據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第三種說法,最易為現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為合理。)
第二課時
一、問題探究
1.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于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對比關系,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表現了兒童對它的厭惡。另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襯托關系,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和諧統一的關系,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對本文結構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不同理解。對文章的主題思想,可以允許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系,但作者卻由此生發聯想。對于為什么要寫這一內容,歷來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表現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惡的愿望,有的說表現百草園里存在著惡毒的事物。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一聯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最后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態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為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常總不過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根據上下文弄懂語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語意重點。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請你仿寫一段話。)
“單是”以后的內容是作者強調的重點。
2.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為說到原因時是用表示猜測語氣的“也許”。
三、作業
下面這段話中連續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仔細品味,然后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游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過,也試著用上一系列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后記: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現,那里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讓學生走進魯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長的足跡。改變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學生的思維,表現在對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讓學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圍。學生有一個相對寬裕自由空間。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
①、識記積累有關字、詞和文學文體常識。
②、學習準確的形容,準確的表述動作,體會記敘的感情色彩。
〖重點〗
目標②
〖難點〗
目標②中“體會記敘的感情色彩”
〖教學方法〗
根據本課內容的特點、教學的目標、教材重點,選用的教法和預計效果如下:
提問法、討論法—— 能精講、善導、內容要點集中,思維方向集中。
比較練習法——優化訓練,突出重點,使難點形象化。
讀寫結合法——以寫促讀、突出“應用語文”。
談話法、演示法——作激趣、引思,突出“與生活密切聯系”,創設良好課堂氣氛。
〖學法指導〗
1、根據單元的要求,要求學生自覺使用工具書。
2、根據課文內容特點,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和課后練習,會速讀(或跳讀)、研讀相結合。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布置預習〗
(1)、查字典:給課文“預習提示”中和閱讀過程中的生字注音,連同課文注釋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讀,并抄錄積累。
(2)、閱讀理解課文中注釋的詞義,其他生詞查詞典解決,抄錄積累。
(3)、指出本文的文體,作者及其稱號、著作,抄錄積累。
(4)、通讀全文,熟讀課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寫:“捕鳥”過程的文字。
(5)、以《我的樂園》為題寫一段話,要求對身邊生活作細致觀察,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
〖課堂教學程序〗
(一)導入 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 新課:先由上單元寫“家庭生活”引入學生另一個身邊生活“學校生活”,交代本單元學習的就是“學校生活”,然后投影課本插頁中魯迅像,并強調魯迅作品在中國
文學上的影響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課學習,板書課題。
2、明確課文的教學目標 和本課時學習要點。
(二)預習檢查:
作為本課的預習檢查,內容很重要:一是通過檢查“預習(1)、(2)、(3)”,教師幫助明確后,完成“目標①”。二是檢查“預習(5)”時(注意省時)只作抽查,且主要記錄一二個同學習作中詞語的形容、動作的表述與文段總體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課堂訓練時的范例,檢查不作評述。此外,檢查“預習(4)”主要是為學生疏通閱讀障礙和強調課文重點文段。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提問:課文寫的是什么時候的事?寫了哪幾個地方?作者喜歡哪一個地方?
討論:從題目上看,本文應分幾個部分?[兩部分]從百草園寫到三味書屋,在層次結構上中間怎樣處理?[過渡]”學生討論明確后再讓學生找出文中的過渡段。
在這一步的操作中同步完成一個板書(附板書一)
感情[美、喜愛] 感情[丑、討厭]
8 對原文的詞語改寫,要求表達討厭的感情。
油蛉在這里([低啼]); 蟋蟀在這里([抽泣])
有時會遇見([嚇人])的蜈蚣;噴出一陣([惡臭])
小結:詞語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說出來,借助“準確的形容”即能表情達意,無論是閱讀理解或作文表達,應深刻地體會這一點。
4、學習③—⑥段:
略講。先小結第②段“詞語形容 景物美,喜歡 百草園是‘樂園’(補充“板書二”)然后用談話法讓學生結合課文逐層明確“這一層寫故事 喜歡聽神秘的故事 長媽媽講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歡聽 百草園是‘樂園’”(補充“板書三”)
5、學習⑦⑧兩段
在文中找出“捕鳥”過程的句子并上講臺演示捕鳥過程,再導入 “準確表述動作”的學習。由于演示中,動作的“準確表述”很具體,易快速把握。然后教師小結并板書(附
板書三)
語言特點:
準確的形容,準確的表述動作
6、“部分”小結
依據“板書二”從整部分層次結構上作簡單小結。
五、課時小結。
六、布置課后練習作業 :
1、背誦第二段。
2、“百草園”里,作者學到了不少東西,也是“學校生活”。“三味書屋”直接寫了“學校生活”。試預習“三味書屋”部分,分別找出兩部分中“學習的環境、教課的先生、學習的內容”,并加以對比,結合完成文后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三味書屋”部分,體會文章對三味書屋環境和先生的描寫。
2、討論文章的主題。
〖教學過程 〗
一、朗讀第九自然段
完成課后練習三
點撥:1、副詞及其表達作用。
2、過渡的知識
二、默讀10-24段
1、從文中找出寫三味書屋環境的句子,說說三味書屋的環境是怎樣的?
點撥:第10段的描寫。第17段的描寫。
2、文中還寫到了作者的老師,從文中找出這些句子,說說這是怎樣的一位老師,你喜歡他嗎?
點撥:抓住文中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去理解
極方正、質樸、博學,和藹,
A、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
B、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
C、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3、百草園中有許多趣事,如拔何首烏等,作者在三味書屋有沒有?分別是哪些趣事?
點撥:第17段;讀書;上課時的畫畫等。
4、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請提出來?
三、討論文章的主題
討論課后練習一
點撥:從文中看來,作者覺得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學生的意見,最后統一為第三種。
四、積累
魯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業
你知道魯迅先生的經歷嗎,請同學們查找課外資料,寫一篇介紹魯迅先生的練筆,下節課上課時給大家介紹。
相關資料 1、云間語文苑:教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中基網語文欄目·圖片資料
3、課件版:文本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14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學目的:
1認識魯迅。了解童年時魯迅愛美麗的自然景物,愛動人的民間傳說,愛讀書學習,恭敬學識淵博的人,愛繪畫,愛一切新鮮活潑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魯迅在永別故鄉和流離顛沛中,追憶童年生活時的一種惆悵的失落感。
教學要求:
1、學習本文依照時間、空間順序有層次的記敘和生動、具體的描寫。(寫景)
2 、記敘的感情色彩 。
3 、兩相比照的結構 。
4、 準確的形容,準確的表述動作。(敘事)
學習要點:應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園”。即作家抓住特點寫景和寫景中確切使用形容詞、動詞這一部分。只有深刻體味到在“百草園”這個自由廣闊的天地里能夠享受到無窮樂趣這一點,才能進一步理解“三味書屋”單調、沉悶、枯燥的生活是怎樣束縛和摧殘著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的。
教學難點 :
1.弄懂插敘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別是理解插敘后的一段議論的含義。
2.正確理解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態度。
教學課時:3
第一課時
一、簡介作者及創作背景(展示相關圖片)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省紹興市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里。本文寫于1926年,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后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里讀書。
當時我國正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高潮時期。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順利北伐,沖擊著北洋軍閥的統治。另一方面,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加緊迫害革命力量,斗爭很尖銳。魯迅先生始終堅定地站在愛國青年學生一邊,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與反動勢力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戰斗。因而被誣陷,被通緝。為了安全起見,魯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達廈門,經林語堂推薦,在廈門大學國文系任教。在廈大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魯迅一方面為革命風暴在南方的興起而歡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魯迅不久就發現,廈門也骨子里和北京沒有什么兩樣,“沉沉如死”。廈大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林文慶,是個頑固守舊分子,他使廈大彌散著尊孔復古的空氣,令人窒息。林文慶與跟蹤魯迅而來的“現代評論派”分子串通起來,以種種卑劣手段排擠魯迅。魯迅此時又陷入渴望戰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之中,于是,對于往事的回憶便開始在他心中醞釀了,“朝花”,即清晨帶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鮮花,指魯迅青少年時的事;“夕拾”,是說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憶中把它們寫出來,借以慰藉“夕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樣,筆法靈活,抒情之中見諷刺,敘述之中顯深意,嚴肅的內蘊常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出之,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正字音:
確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纏絡 竹篩shāi 覓食m 淵博yuān bó
鼎沸 dǐngfèi 繡像 xi ù 錫箔bó 簽賞jiàn shǎng腦髓nǎo suǐ盔甲kuī jiǎ
蟬銳chán tuì .秕谷bǐ gǔ 錫箔xī bó 倜儻tì tǎng拗ǎo
人跡罕至(稀少) 人聲鼎沸(水開) .拗過去(ǎo用力彎曲) 斂在盒里(liǎn放)
攢成小球(cuán湊在一塊)高枕而臥(wò睡).總而言之(yán說)無處覓食(mì尋找)
三、分析(如何寫景)
1從標題分析寫作內容及順序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童年生活過的兩個地方。魯迅用“從……到……”的標題把它們聯系在一起,帶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間轉移順序寫的。閱讀時抓住地點的變化可將全文分為兩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時間和事情的不同分為幾層。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層。
一層(1段):總的介紹百草園情況。點出是“我的樂園”,充滿留戀之情。
二層(2段):寫熱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
三層(3—6段):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層(7—8段):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
第二部分(9段—結束):回憶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歷。可分五層。
一層(9段):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
二層(10—11段):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
三層(12—16段)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
四層(17—20段):寫不準去后園玩。
五層(21—24段):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
2找出兩段生活的過渡段,劃分結構。
——“我不知道……”承上啟下,全文分為兩部分。
3朗讀第一段,找出關鍵句,作者寫道:“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似乎”表示對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確鑿”則是完全肯定的語氣。有矛盾嗎?該怎樣理解作者的用意?
——關鍵句是“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似乎”是因為不相見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確鑿”是因為童年生活快樂而難忘記。
4朗讀第二段,劃出能準確表達事物特點的詞語并分析,重點引導學生如何描寫景物。
1)抓住事物特點,符合兒童心理石井欄“光滑”表明長年累月摸,寫出少年魯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竄”寫出鳥兒的機靈輕捷和兒童羨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寫景,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齊備。
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與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圖,構思極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現兒童好奇好知熱愛大自然的性格特點。
4)寫景有序,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體到局部,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后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用“單是就”突出后者5朗讀美女蛇一段,學生復述,分析作用。
——運用了聯想手法,增添神秘氣氛,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樂趣。
四、作業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春夏秋三季百草園特點,引入冬季。
二、分析 (如何敘事)
1、冬季百草園的特點,“比較的無味”該怎么理解?
——“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有雪則好玩,尤其是捕鳥,相對其它三季,樂趣少些,但還是有的。
2、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羅漢,人跡罕至,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費字不多,寫出兒童愛玩心理。
3、劃出捕鳥動詞,分析作用。
——作者對捕鳥經過的記敘,雖然僅僅用了兩個句子共100個字,但寫得很細致,很有層次。第一句,簡潔交代了冬季捕鳥的條件。第二句,著重寫捕鳥經過。這之中,又是先寫捕前必要的準備,創造招鳥環境和確保來鳥落網的可能,強調要先露出一塊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篩大而多孔,繩長,人遠遠牽著,看鳥雀下來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說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領,罩住鳥是不成問題的。這一小段記敘,語序順正而嚴格,絕不能任意調換。“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準確、生動、真切寫出捕鳥地全過程,也從捕鳥活動寫出捕鳥時的興奮驚喜之情,不點樂園,卻樂在其中。對比閏土父親的描寫,則寫出閏土父親的善良,沉靜,捕鳥經驗豐富。
4、過渡段作用
——表達出作者深刻眷戀百草園和被迫離開時勢無奈與依依惜別的深情,加點詞不可刪,否則由猜測變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總結:通過描寫百草園是一個絢麗明快、充滿生氣的樂園,充分表達了我對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點。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書屋的生活。
1劃出有關三味書屋的環境描寫和作者感覺的詞。
———陳舊、呆板、冷清,與百草園的勃勃生機形成對比。
2三味書屋的生活與百草園的生活的對比 。
——學習環境:呆板(黑油竹門,匾,畫)
學習生活:枯燥:(正面描寫)教學內容單調難明,只讀書,習字,對課,古書難明
教學方法死板,發問遭禁止,要打戒尺,罰跪
(側面描寫)折花、尋蟬蛻,做戲,畫畫兒,喂螞蟻。
四、作業
第三課時
一、復習冬天百草園
二、分析(如何寫人)
1分析對先生外貌的描寫
——寫出我對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 三味書屋的先生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宿儒,但他對“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卻不作回答,而且臉上還帶怒色。先生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你怎樣評價這位先生呢?
——提問本是魯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應,是當時私塾制度所規定的。只要學生讀自己的書,不應多問不必要的問題,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這種教育制度不可取,會大大挫傷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壽鏡吾先生學識淵博,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他,仍有和藹,開明的一面,對罰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態度,因面魯迅一直對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課外延伸:下邊是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三個故事:
他曾制作一張書簽,中間豎寫“讀書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個字,夾在書頁里。讀書時,讀一遍書,自上而下蓋書簽上一個字。這個辦法同學們很贊賞,大家都仿效起來。
有的同學整天只想玩,常常背著老師拉別人一起玩。魯迅為防止同學影響自己的學習,就在書桌的左上角貼了一張三寸長二寸闊的紅紙條,紙條上寫著“君子自重”4個字。
魯迅讀書時,還要幫助家里做些事,特別是為父親的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務,讀書遲到了,受到老師的責備,他就在書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個“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沒有遲到一次。
把這些情況和課文作個比照,思考下邊幾個問題。
1).魯迅少年時這樣用功,為什么還對他的三味書屋生活流露出不滿的情緒呢?
2.)怎樣理解少年魯迅背著先生畫畫呢?
3.)少年魯迅視百草園為樂園,又是一位用功讀書的學生,兩者有矛盾嗎?
4.)你從少年魯迅在書桌的右下角刻個“早”字聯想到什么?
——魯迅還是一位熱愛學習的好學生裝,他只是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不滿而已。
4對文章所描述的內容,有下列三種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選2)
1).嘲諷脫離實際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會對兒童身心健康的漠視、束縛、殘害。
2.)真實的再現封建時代少年兒童入學前后的生活,表現了少年兒童熱愛大自然,探求各種知識的廣泛的生活興趣,表達了作者對生氣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懷念和追求。
3.)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三、揣摩·運用
1文章描繪百草園,用了“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把這些詞語去掉讀一讀,跟原文對比,體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并試著模仿這樣的句式寫一段話。
2雪地捕鳥這段文字總共不到70個字,連用9個表達動作的詞,把雪地捕鳥的系列活動生動而有層次的表現出來了。每句話都寫得實實在在,沒有可有可無的字句,試寫一個游戲,表現系列動作,注意用詞準確,不超過100字。
四、總結本文寫作特點
1本文采取了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后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對捕鳥經過的記敘,雖然僅僅用了兩個句子共100個字,但寫得很細致,很有層次。第一句,簡潔交代了冬季捕鳥的條件。第二句,著重寫捕鳥經過。這之中,又是先寫捕前必要的準備,創造招鳥環境和確保來鳥落網的可能,強調要先露出一塊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篩大而多孔,繩長,人遠遠牽著,看鳥雀下來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說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領,罩住鳥是不成問題的。這一小段記敘,語序順正而嚴格,絕不能任意調換。
2全文前寫百草園,后寫三味書屋。就局部而言,寫百草園含三大塊內容:夏天的百草園、美女蛇的傳說、冬天的百草園。寫三味書屋,先寫三味書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陳設,寫第一次行禮、第二次行禮,插敘“怪哉”蟲的傳說,后寫讀書生活(讀書、習字、對課),寫溜到后園里玩耍,再寫師生朗讀,寫孩子們偷偷在課堂上做戲、描繡像。作者就是這樣,把一幅幅生活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一幅幅畫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內在聯系排列在一起的。這種聯系主要表現為內容上合乎邏輯、順乎情理的承前啟后,同時作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應的過渡文字,起到結構全文的粘合劑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憶的口吻,簡潔概括介紹百草園的位置、規模、名稱、變遷、景觀,特別點出“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那么,“樂”在何處呢?帶出下文。第二段寫樂在夏季。第三段,由“長的草”不去,因為相傳有“赤練蛇”,為下段寫美女蛇搭了“橋”。第四、五段正好寫樂在關于美女蛇的奇妙傳說。這傳說寫完,第六段稍加議論,作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一句起步。關鍵是“比較”二字,跟誰比呢?顯然,是跟剛剛寫完的夏天的百草園比。于是第七、八段寫雪地捕鳥之樂。一直到第九段將被送進書塾而無限留戀地告別百草園一蟲一鳥,一草一木,幾行動人的抒情,完成轉而記敘三味書屋生活的過渡。
五作業
六板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敘事散文)——選取自《朝花夕拾》
魯迅 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按空間轉移順序
一我在百草園的快樂生活("樂園"的樂趣)
不必說 (碧綠)菜畦 (光滑)石井欄 靜景 低 春季
整體概貌(略寫) { (高大)皂莢樹 (紫紅)桑椹 ↓ ↓
也不必說 鳴蟬(長吟) (肥胖)黃蜂(伏) 動景 高 夏季
↓↓ (輕捷)叫天子(直竄)
油蛉(低唱) 蟋蟀(彈琴) 動景 高 秋季
分寫局部(詳寫) { 單是……就 蜈蚣、斑蝥(噴煙) ↓ ↓
木蓮果實(蓮房般) 靜景 低
何首烏根(擁腫)
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
雪地捕鳥: 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 冬季
神秘色彩:美女蛇的故事(聯想)
——熱愛自由快樂生活,熱愛大自然
二、三味書屋的生活
學習環境: 呆板 (黑油竹門,匾,畫)
學習生活: 單調枯燥:{(正面描寫)教學內容單調難明,只讀書,習字,對課,古書難明
{ 教學方法死板,發問遭禁止,要打戒尺,罰跪
{(側面描寫)折花、尋蟬蛻,做戲,畫畫兒,喂螞蟻。
教書先生:方正、質樸、博學、嚴格中有和藹、開明的一面
——好學、追求探索知識,封建教育束縛了兒童的身心發展
狀物:1抓住特點,符合兒童心理 2多角度寫景 3融情入景 4狀物有序,條理分明
敘事:準確、生動、簡潔
寫人:客觀、帶有感情。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 后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9年回國,先后 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 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 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 運動的偉大 旗手。
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 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輯,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事變以后,憤而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者,受到深刻影響,徹底放棄了進化論幻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1930年起,魯迅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運動。
1936年初“左聯”解散后,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從1927—1936,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 大量的雜文,這些作品收錄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 《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 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編著《中國小說 史略》、《漢 文學史綱要》、《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15
作者:佚名
【學生分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傳統課文,作者生動、細致地描寫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初一的學生大多是十三四歲,正處于由童年時期向青年時期的過渡的階段,既有對童年生活的留念,又有對青年時期的憧憬,本文所描繪的無憂無慮的生活應該可以引起他們的共鳴。其次,經過了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對散文的一般規律,學習散文的一般方法都有所了解,這篇文章在內容上不存在很大難度,可由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加以適當的點撥,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上,同時培養他們全面、辨證地看待問題。
【教學建議】
這是開學的第一篇課文,應該用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來教授和學習這篇文章,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交流自己的童年經歷,以引起共鳴。培養熱愛大自然,追求新鮮知識的童心。在對課文主體的理解上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閱讀,不宜做統一規定。這篇文章是傳統課文,教學上應以形式精粹、含蘊豐富的問題帶到對全文的閱讀品析,以期達到刪繁就簡的藝術效果。文中簡潔質樸而包含感情的語言,可引導學生揣摩體會后識記并學會用其中的典型例子,對學習語言定大有裨益。
魯迅先生的散文,文筆樸實優美,且形象感強,往往寥寥數筆,便使各物的形影聲色如活了一般,表現出極為出色的繪影圖形的描寫能力。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語言。在教學本課時,若能激發學生借助想象和個人體驗參悟文字,還原形象,效果一定不錯。學習兩相比照的文章結構。體會記敘的感情色彩。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方法1:
⑴學生復習有關魯迅的文學常識。
⑵介紹《朝花夕拾》:
原名《舊事重提》,散文集,是在魯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⑶解題:
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房屋后面的園子。
三味書屋:魯迅12~17歲讀書的私塾。
注:此種方法是為了一般以舊帶新,給學生一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
2、方法2:
學生回憶自己童年時最難忘的事情,活躍氣氛,創設情景。
(教師可以參與討論)
二、教學過程
1、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文章記敘了那些事情?
(輸理文章層次)
18:在百草園的生活
9:過渡告別百草園
10~24:在三味書屋的生活
2、重點研讀:
主問題:作者在百草園體會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體會到的樂趣相同嗎?
學生思考、討論不必強求答案。
(為課堂的進行做鋪墊)
⑴學生默讀(1~8段),用一個詞概括百草園在“我”心中的地位?
(“樂園”)
⑵思考“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與“樂園”是否矛盾?
(不矛盾似乎確鑿──大人的眼光,樂園──小孩的眼光)
⑶學生齊讀第2段:
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寫百草園的景物的?
①作者描寫了百草園的哪些景物?
菜畦石井欄皂莢桑椹鳴蟬黃蜂叫天子……
②作者的描寫是以什么為序?
不必說……也不必說整體植物→動物
|(靜→動)
|由低→高高→低
↓
單是(突出強調)局部動物→植物
(動→靜)
③作者在百草園中是如何玩耍的呢?如何描寫與他玩耍的事物呢?
看(視)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色)
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
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直竄云霄(形)
聽細蛉低唱蟋蟀彈琴 (聲)
挖(觸)遇見蜈蚣按斑蝥
臃腫
拔何首烏
蓮房一樣的果實(形)
小珊瑚攢成的小球(形)
摘覆盆子
又酸又甜(味)
④學生再次朗讀,體會感情:
過渡,問:在百草園中除了以上游戲,還可以做什么?
(聽長媽媽講故事,冬天捉鳥)
⑤請你用一個詞概括“我”在百草園的生活。
(輕松、自由、無憂無慮)
⑥“我”為什么離開了百草園,原因肯定嗎?第9段體現了我怎樣的心情?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新課,檢查相關知識落實情況
二、正課
1、學生朗讀10~24段。
2、教師簡介三味書屋。
3、學生找出對先生描寫的詞語:
師問: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先生?
(學生自由發言)(和藹方正質樸博學)
師問:你對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估計答案:和藹開始嚴厲后來就可以)
不用戒尺只瞪眼睛有些迂腐不愿回答“怪哉”的問題,讀書入神的神態、動作
師問:“我”對先生的態度是什么?
恭敬。
4、師問:“我”在三味書屋中除了讀書,還可以做什么?
(溜到花園去玩偷著畫畫讀書的樂趣)
5、你覺得作者是喜歡百草園還是“三味書屋”?
引出本文中心。
(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6、教師總結: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快樂,學會享受不同階段的快樂。
三、學生質疑
四、教學反饋
布置學生討論:
1、你的童年生活是怎樣的?
2、模仿第二段,描寫你童年的一個“樂園”。
3、通過對神態描寫,刻畫一位老師。
【案例推薦】
教學步驟:
一、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用簡潔的語言說說課文的內容、主題和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情以及課文的語言特點,感知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
二、繪制插圖
教師引導:作者筆下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像一幅幅鮮活靈動的畫面,極有誘惑力。我想,對于喜愛繪畫的魯迅來說,畫畫他眷戀的這些時光,一定是他有閑時最美妙的消遣。況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之《后記》中也曾表示,想尋幾幅插圖,不知同學們能否滿足他這一愿望?今天,課本就是素材,請同學們借助想象和自己的體驗,把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屋》中的童年生活畫下來。
教師示例:老師畫了一幅《先生素描》(實物投影)。我作畫時用了課文中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段文字:“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這里魯迅僅用三十余字,就勾畫出了先生形象,突現出他年齡、身材、須發、裝束、神態等幾個代表性的特點,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學生分組作畫,選材、命名、作畫、修改等均組員商量決定,分工協作。
三、插圖匯編
插圖展示,全班交流。先說畫的名稱,再說作畫依托,邊展示邊介紹其中自創的戲分和畫面的表達。
評選錄用充滿童趣的、適合課文的、有獨特創意的、有審美價值的繪畫,編序編組,收錄裝裱成冊。
四、評價補充
你覺得我們今天收錄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插圖》,還有哪些缺憾?若是沒能完全涵蓋課文內容,你能補充說說哪些文字沒入畫嗎?若是畫面的問題,還有沒有改動的余地,怎么改?
五、觀畫激勵
欣賞魯迅先生小時最愛看的《三海經》(繪畫本)中的圖畫。欣賞魯迅先生輯錄的《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圖》插圖。欣賞丁聰先生所配《魯迅小說全編》插圖。欣賞同學們課堂創作的插圖。欣賞網上下載的相關圖片。
(湖北楊紅梅《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11)
【練習題庫】
一、基礎、積累與應用
1、給下列詞語注音:
纏絡淵博確鑿納涼
秕谷珊瑚菜畦倜儻
2、根據拼音書寫相應的漢字:
人聲 dǐng 沸無人 jiàn 賞骨 suǐ
yōngzhǒng竹 shāi收 liǎn
3、文學常識填空:
⑴《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體裁_________,這種文體的最重要特點是 ,文中的“我”指__________。
⑵《朝花夕拾》的原名是___________,作者用“朝花夕拾”為這本集子取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是浙江__________人。他是我國現代偉大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上學期我們曾經學過他寫的選自散文詩集的散文
二、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文后的題:
不必說______的菜畦,______的石井欄,______的皂莢樹,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1、在文中的橫線上依次填入的詞,恰當的一組是。
a、碧綠高大光滑紫紅
b、碧綠光滑高大紫紅
c、紫紅高大光滑碧綠
d、紫紅光滑高大碧綠
2、對“不必說……與不必說……單是……就有”這個句式的作用有四種理解,正確的一句是。
a、表明前后內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寫的內容很多,前面的略寫,后面的詳寫,是為了突出后面“單是”的內容。
c、表明前面的內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內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內容不需要說,只需要說“單是”后面的內容。
3、少年時代的作者,把百草園看成“我的樂園”這是因為。
a、百草園中的草木蟲魚有的色彩鮮明,有的形態有趣,有的叫聲動聽,這些景象都吸引著他的好奇心。
b、他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學習文化知識,把枯燥的學習環境和百草園相比,更覺得百草園是樂園。
d、在百草園里有各種動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夠捕鳥。
4、這段百草園的景物描寫層次清楚。從描寫的對象上看,先寫______,后寫______,再寫______;從描寫的范圍看,是先寫______,再寫______;從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視覺又有______、______、______。
5、這段文字中的哪句可以概括百草園的特點?
6、仿寫“不必說……與不必說……單是”。
三、拓展延伸
一只貝,和別的貝一樣,長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著風浪的壓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殼里。殼的樣子很體面,漲潮的時候,總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頭。有一次,他們被送到海岸,當海水又嘩嘩地落潮去了,卻被永遠地留在沙灘,再沒有回去。螞蟻、蟲子立即圍攏來,將他們的軟肉嚙掉,空剩著兩個硬硬的殼。這殼上都曾經投影過太陽、月亮、星星、還有海上長虹的顏色,也都曾經顯示過浪花、旋渦和潮峰起伏的形狀;現在他們生命結束了!這光潔的殼上還留著這色彩和線條。
孩子們在沙灘上玩耍,發現了好看的殼,撿起來,拿花絲線串著,系在脖項上。人都在說,這孩子多么漂亮!這漂亮的貝殼!
但是,這只貝沒有被孩子們撿起。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時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貝。因為有一顆石子鉆進了它的殼內,那是個十分硬的石子,無論如何不能擠碎它;又帶著棱角;他只好受著內在的折磨。他的殼上越來越沒有了顏色,沒有了圖案,他失去了做貝的榮譽;但他默默的,他說不出來。
他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漲潮了;潮又退了;他還在沙灘上,殼已經破爛,很不完全了。
孩子們又來到沙灘上玩耍。他們玩膩了那些貝殼,又來尋找更漂亮的呢。又發現了這一只貝的兩片瓦礫似的殼,用腳踢飛了。但是,同時在踢開的地方,發現了一顆閃光的東西,他們拿著去見大人。
“這是什么西?”
“這是珍珠!嗨,多稀罕一顆大珍珠!”
“珍珠?這是哪兒來的呢?”
“這是石子鉆進貝里,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貝殼呢?這是一只可憐的貝,也是一只可敬的貝。”
孩子們重新去沙灘尋找它。但沒有找到。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旋渦嚙掉圍攏瓦礫
2、賈平凹曾寫過另一篇文章《丑石》,寫一塊大石頭平時沒人注意,人們干各種活都因其丑而不屑用它,后來一位科學家發現了它,認定是一塊隕石,便找人把它運到省城,成了一個科研的成品。丑石和這只貝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何不同之處?
3、珍珠的形成過程給這只貝帶來了什么?起初是什么?后來是什么?
4、“這是一只可憐的貝,也是一只可敬的貝”,為什么“可憐”,又為什么“可敬”?
5、結尾處,“孩子們重新去沙灘找它”,“它”指代什么?孩子們為什么“重新”去找“它”?
〖參考答案〗
一、基礎、積累與應用
1、chán luò yuān bó què záo nà liáng bǐ gǔ shān hú cài qí tì tǎng
2、鼎鑒臃腫篩髓斂
3、《朝花夕拾》散文形散神聚魯迅
《舊事重提》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
魯迅周樹人豫才紹興文學家史學家革命家《野草》《風箏》
二、閱讀理解
1、b
2、b
3、b
4、植物、動物、植物、整體、局部 、味覺 、聽覺(觸覺)
5、有無限趣味。
6、仿寫略。
三、拓展延伸
1、xuànwōnièlǒnglì
2、相同之處:由最初的無人理解,到后來被發現其價值,受到重視。不同之處丑石本身具有科研價值,而貝則經歷了苦痛才形成了珍珠,當人們發現珍珠時它卻破碎消失了。
3、起初是內在的折磨和人們的鄙棄,后來是人們的理解和敬佩。
4、可憐是指它遭受了別的貝體驗不到的苦痛。
可敬是指它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制造了燦爛璀璨的珍珠。
5、那只貝。因為它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制造了燦爛璀璨的珍珠,令孩子們同情和敬佩。
【資料鏈接】
程樹榛《追尋偉人的足跡》(《中國校園文學》2002年第3期)
《兒童成長故事中的兩種視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成人和兒童的反向敘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16
七年級語文教案
學科
語文
章節
第一單元
題目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主備人
李文亞
課時
3課時
時間
1、2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⑴掌握重點字詞,了解、把握課文內容、品味語言。
⑵學會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學會分析散文與語段、語言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以啟發教學為主,配以問答法和講授法輔助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童年生活的情趣,關注自身的生活與成長,同時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重點
難點
重點
1、 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了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2、 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
難點:1、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2、是有些難解的詞語。
教法
采用自主探究性語文教學,該方法教學時先預習了解課文內容,收集作者資料與平時趣味游戲資料——情景激趣――――講究激勵性,初讀感悟了解――――提倡自主性,再讀釋疑――――倡導探究性,細讀解析――――主張創造性,精讀入情――――講究情境性,美讀品味――――鑒賞性,重點熟讀成誦—――――活動感悟、積累延伸。
學法
學生在本課中的主要方法是讀。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全文、重點語段,讓學生通過初讀、細讀、精讀、品讀等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相結合,讓學生經歷尋疑、釋疑、尋疑、品味、成誦等過程,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具
多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一、導入: 魯迅 先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有關魯迅的情況?
二、題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寫這些文章 時魯迅 先生已經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課題用“從……到……”兩個介詞點明了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地點范圍。
三、查預習。
四、整體把握
1.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后兩部分的內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從開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五、細讀課文
問:把前后兩部分聯系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都要給予適當肯定。第一種說法,根據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第三種說法,最易為現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為合理。)
重點問題探究
1.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態度?
主要是敬 慕 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為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常總不過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六、重點語段探究
閱讀第一、五段
七、活動感悟、延伸積累。
推薦魯迅相關的文章,如《朝花夕拾》其他的文章,或魯迅經典性的文章閱讀。同時推薦關于童年趣味的文章書籍,讓學生去閱讀積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學生介紹
1、給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釋詞。
確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輕捷,油蛉líng, 斑蝥máo, 纏絡chán,攢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臥,豁huō, 斂liǎn, 腦髓suǐ,陌生mò。鑒賞,人跡罕至hǎn,覓食mì,竹篩shāi,秕谷bǐ,系jì,傳授shòu,
書塾shú,
通讀課文,然后解決下面問題
學生讀文
細讀課文,重點探究討論問題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創設情境,品讀成誦
學生對重點語段,如:百草園趣味景物的描寫與捕鳥段落,進行品讀。通過抓關鍵性的語句、字詞,如百草園趣味景物的描寫段落,先抓過渡句,再抓動物與靜物,依照一定的順序,再讀一讀、品一品語言。而捕鳥一段可以抓抓動詞,來讀一讀、品一品,最后能夠品讀成誦。
通過到學校的墻根處或操場等地,也找一找趣味;通過再玩玩丟手帕、跳皮筋等憶一憶趣味等,更加體味文章的情感,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與成長,感悟童年生活的趣味。
課下閱讀《朝花夕拾》其他的文章,或魯迅經典性的文章,或關于童年趣味的文章書籍。
通過課后的“讀一讀、寫一寫”來預習課文,梳理生字詞與重點字詞的音、形、義,熟悉課文。通過課后練習一至三的問題提示自學預習課文,熟悉課文內容,為課堂的學習打好基礎,做好鋪墊。這個工作也是為了更好的課堂學習打好基礎。
讓學生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感受教師或錄音的范讀,在自己初步讀,從而了解課文內容,提出初步疑問,進行體會交流,為下面的理解和探究奠定基礎。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讓學生在質疑之后下位尋找伙伴,自由組合,分工合作解決疑難,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對重點語段,在老師的引導下,先提出問題,在握思考,再合作探究,在匯報合作成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團結協作、交流辯論、達成一致,既提高了學習效率,激發了學生思維,鍛煉了學生的說、辨、析等能力,同時這也打破了傳統,形成了開放式課堂。
在讀的過程配上音樂與畫面,營造氛圍,為學生創設一個誦讀的空間與氛圍,將學生帶入情境中,身臨其境,熟讀成誦,改變了傳統。促進了品讀效果,積累了語言。
讓學生去閱讀積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板書設計
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①……
②……(具體內容略)
③……
…
百草園
趣
①……
②……(具體內容略)
③……
…
三味書屋
課后反思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17
魯迅先生的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直作為初中語文教材,文中,作者對“百草園”的景物有如下一段描述: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
2001年,某地級市中考語文卷出了這樣一道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百草園夏天景色的句子是 。
其參考答案是:“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
無獨有偶,2001年10月,筆者有幸參加了某省“全省初中語文教學優質課觀摩”活動。活動中,一教者在引導學生玩味上述語段過程中,作了這樣的小結:“‘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寫的是春景;‘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寫的是夏景……”;優質課觀摩總結階段,一位專家點評該課時指出:“教者分析景物描寫的順序到位……”(事后了解到,教者使用的《教參》就有這位專家參編的——《教參》原文寫道:“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是春季的景色;“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是夏季的景色)。
不難看出,《教參》也好,優質課也好,專家點評也好,中考題也好,都如出一轍。那么,對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之景作這樣的理解、考查對嗎?我們只要多留心生活,多一點理性分析,答案應是:否。
筆者在此主要想探討兩個問題。
先談魯迅先生此處所描繪的是何季節之景。
應該肯定的是,魯迅先生筆下的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絕不能用“春景”來概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也絕不能用“夏景”來概括。
聯系此“景”所在語段后面的文字,應當看到:魯迅先生這里所寫的應是開闊地帶之景,是概寫;后面所寫的是狹長地帶(泥墻根一帶)之景,是詳寫。
“菜畦”何時“碧綠”,春季自不必說,然,只要對農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人勤地不懶,秋季的“菜畦”比春季的“菜畦”更“碧綠”,亦即秋菜比春菜顏色更青。“石井欄”是器物,一年四季都“光滑”,無所謂什么季節之景。“皂莢樹”,也稱“皂角樹”,屬豆科落葉喬木,書載最高可達30米,我國長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區生長普遍,一般樹高5米左右,春季開黃白色花,夏秋季節可收成熟皂莢——用兒童的眼光觀其“春華夏實”或“春華秋實”都不無樂趣,即使秋日樹葉黃枯,冬日只有光禿樹干,也無損于“皂莢樹”的“高大”形象,因而,不能斷其僅為春景。“桑椹”是桑樹的果實。桑樹在我國生長極其普遍,樹干也極高。為了探究“桑椹”在江南紹興幾時“紫紅”,筆者2002年春暮曾尋訪了一回魯迅故居,今年又通過筆友網上證實:“百草園”那里高大桑樹上結的“桑椹”當在春末夏初時節“紫紅”,是故,斷其為春景亦欠妥。“樹葉里”“長吟”的“鳴蟬”是在夏季,但“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卻是春季獨有。筆者雖生活在江北,但據我的多年留心觀察,結合紹興筆友描述,“百草園”那里“菜花”開得最盛當是清明節前后,而到了初夏麥黃時節,菜籽已收獲囤倉,因此,“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絕非夏景。關于“叫天子”(云雀),《辭海》和《十萬個為什么》都有相近描述:云雀,亦稱“天鷚”、“告天子”,鳥綱,百靈科……春日鳴聲嘹亮且多變化,常于田野、山坡且飛且鳴,直升至相當高處,又復斂聲而下,迅速隱入草叢……,故而,“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乃春景無疑。
再說對魯迅先生此處所描繪的景物及寫景順序如何界定。
既然“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不能用“春景”來概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也不能用“夏景”一言以蔽之,那么,魯迅先生筆下的這段“百草園”之景及安排順序應如何界定呢?筆者以為可表述為:描繪 “百草園”開闊地帶(主要是春夏季節)之景,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先寫“靜物”,再寫“動物”;寫“靜物”,由低到高,寫“動物”,從高到低。
此種界定不難理解。“描繪開闊地帶(主要春夏季節)之景”無需贅述。“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從宏觀的角度可視為靜止的事物,姑且借用繪畫、攝影用術語“靜物”來界定,而“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四種事物從方位的視角上看則是由低到高;“鳴蟬”“黃蜂”“叫天子”屬“動物”,其棲息物“樹”“菜花”“草”從方位的視角上講則是從高到低,其中“叫天子”棲息的“草”便是人們常說的茅草——云雀春季喜在新長的茅草叢用棉絮、茅草花等物造窩下蛋孵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18
余映潮教例評析
板塊碰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周章軾老師的一個教例(見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與學》1994年第9期)。
步驟一,拉出“百草園”這一板塊的線條:
景物:長吟的鳴蟬
肥胖而伏的黃蜂 動態
碧綠的菜畦 多彩
紫紅的桑椹 生機勃勃
沖向云霄的叫天子
活動:聽油蛉低唱
翻斷磚頭
按斑蝥
拔何首烏 愉悅身心
摘覆盆子 樂趣無窮
聽故事
拍雪人
心態:樂在其中,十分依戀
步驟二,拉出“三味書屋”這一板書的線條:
景物:黑油的竹門
掛匾的書房 靜態
有鹿和古樹的畫 單調
狹窄的小園 沉郁窒息
活動:拜孔子
拜先生 枯燥無味
死讀書 束縛不了
偷偷地描畫
悄悄地溜玩
心態:興趣轉移,單調無聊
步驟三,將“百草園”與“三葉書層”進行對比——板塊碰撞:
兩幅畫面不同
兩種活動不同 兩相比照的結構
兩種情致不同 傳旨揭要的構思
兩種心態不同
文旨:表現了熱愛生機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天真童雅,客觀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陳腐內容和落后的方式。
[評析]
這個教例,淡痰地表現出過程,鮮明地表現出結果。
這個教例,基本上不表現方法,突出地表現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課文結構特點,先品讀一個板塊,再品讀一個板塊,然后對比施教——進行板塊碰撞,在對比之中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理解課文的構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兩個板塊的“分部”教學是對教材的理解性品讀,兩件板塊的“碰撞”教學則是對教材的升華式品讀。這種整體式的板塊碰撞深化了閱讀理解的層次,使教學內容具有生動的立體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讀的品位與質量。
由這個“板塊碰撞”,筆者聯想到比較式閱讀教學:
比較式閱讀教學,一個恢宏龐大的教學方法子系統,多少有識之士闡發了真知灼見,多少能工巧匠設計了精彩教案。人們說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見度極高的“視角”,人們說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們說它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必由之路……
但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人們還沒有說破:
比較閱讀教學,閱讀教學中一種基本的優秀教學設計思路!
請認真地運用這種教學設計思路吧,它將讓多姿多彩的教學方案呈現在你的教學藍圖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19
[教例簡述]
這是周章軾老師的一個教例(見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與學》1994年第9期)。
步驟一,拉出“百草園”這一板塊的線條:
景物:長吟的鳴蟬
肥胖而伏的黃蜂 動態
碧綠的菜畦 多彩
紫紅的桑椹 生機勃勃
沖向云霄的叫天子
活動:聽油蛉低唱
翻斷磚頭
按斑蝥
拔何首烏 愉悅身心
摘覆盆子 樂趣無窮
聽故事
拍雪人
心態:樂在其中,十分依戀
步驟二,拉出“三味書屋”這一板書的線條:
景物:黑油的竹門
掛匾的書房 靜態
有鹿和古樹的畫 單調
狹窄的小園 沉郁窒息
活動:拜孔子
拜先生 枯燥無味
死讀書 束縛不了
偷偷地描畫
悄悄地溜玩
心態:興趣轉移,單調無聊
步驟三,將“百草園”與“三葉書層”進行對比——板塊碰撞:
兩幅畫面不同
兩種活動不同 兩相比照的結構
兩種情致不同 傳旨揭要的構思
兩種心態不同
文旨:表現了熱愛生機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天真童雅,客觀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陳腐內容和落后的方式。
[評析]
這個教例,淡痰地表現出過程,鮮明地表現出結果。
這個教例,基本上不表現方法,突出地表現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課文結構特點,先品讀一個板塊,再品讀一個板塊,然后對比施教——進行板塊碰撞,在對比之中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理解課文的構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兩個板塊的“分部”教學是對教材的理解性品讀,兩件板塊的“碰撞”教學則是對教材的升華式品讀。這種整體式的板塊碰撞深化了閱讀理解的層次,使教學內容具有生動的立體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讀的品位與質量。
由這個“板塊碰撞”,筆者聯想到比較式閱讀教學:
比較式閱讀教學,一個恢宏龐大的教學方法子系統,多少有識之士闡發了真知灼見,多少能工巧匠設計了精彩教案。人們說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見度極高的“視角”,人們說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們說它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必由之路……
但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人們還沒有說破:
比較閱讀教學,閱讀教學中一種基本的優秀教學設計思路!
請認真地運用這種教學設計思路吧,它將讓多姿多彩的教學方案呈現在你的教學藍圖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20
教學目標
一、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二、 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感情;
三、 領會課文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的寫法;
學習課文細致觀察、抓住特點,具體、真切、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重點
1、 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了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2、 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
教學難點
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難在兩點:1、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2、是有些難解的詞語。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魯迅先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有關魯迅的情況?
二、 題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先生已經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課題用“從……到……”兩個介詞點明了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地點范圍。
三、 查預習。
1、給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釋詞。
確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輕捷,油蛉líng, 斑蝥máo, 纏絡chán,攢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臥,豁huō, 斂liǎn, 腦髓suǐ,陌生mò。鑒賞,人跡罕至hǎn,覓食mì,竹篩shāi,秕谷bǐ,系jì,傳授shòu,書塾shú,
四、 整體把握
通讀課文,然后解決下面問題
1.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后兩部分的內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從開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五、 細讀課文
問:把前后兩部分聯系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都要給予適當肯定。第一種說法,根據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第三種說法,最易為現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為合理。)
第二課時
一、問題探究
1.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于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對比關系,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表現了兒童對它的厭惡。另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襯托關系,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和諧統一的關系,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對本文結構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不同理解。對文章的主題思想,可以允許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系,但作者卻由此生發聯想。對于為什么要寫這一內容,歷來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表現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惡的愿望,有的說表現百草園里存在著惡毒的事物。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一聯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最后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態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為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常總不過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根據上下文弄懂語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語意重點。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請你仿寫一段話。)
“單是”以后的內容是作者強調的重點。
2.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為說到原因時是用表示猜測語氣的“也許”。
三、作業
下面這段話中連續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仔細品味,然后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游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過,也試著用上一系列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課后心得: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現,那里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讓學生走進魯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長的足跡。改變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學生的思維,表現在對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讓學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圍。學生有一個相對寬裕自由空間。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篇2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兒時游戲與學習生活的段經歷。
2、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
3、理解對比與過渡的作用。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歷,體會課文表現出的童真與童趣。
2、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
課前準備
學生:閱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了解課文大意,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準備錄音磁帶,制作教學投影儀。有條件的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掌握全文內容,把握結構,了解大意;重點研讀第一部分。
一、整體感悟
1、導人
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和莊重,但我們也深知,他曾因兒時阻止弟弟游戲,自認為犯下不可饒恕的過失,并為此抱恨終生。那么魯迅先生的童年時代是怎樣渡過的呢?讓我們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里,追蹤一下他的成長足跡吧。
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
2、范讀課文
感知課文內容。
可選取重點章節,播放錄音磁帶或由教師范讀。教師不必急于提出問題,重點引導學生認真聽讀,注意朗讀的節奏、速度與情感,從而提高昕受能力,感知內容。
3、檢查預習
識記字詞。
攢 拗 確鑿 菜畦 桑葚 輕捷 蟋蟀 臃腫 腦髓 相宜 書塾 方正 博學 蟬蛻 人跡罕至 人聲鼎沸 斑蝥 斂 秕谷 無從
宿儒 同窗
4、默讀思考
自主學習。
出示思考題:
a、從題目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B、依題目所示,將課文劃分為兩部分。
C、對百草園的描寫,重點突出了哪些內容?
D、作者在百草園的生活感受是怎樣的?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閱讀思考,注意圈點、標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自讀能力。
5、課堂討論
培養說話能力和合作意識。
采用自由發言的形式,知道什么說什么,知道多少說多少。互相補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單單能說出結論,要盡量說出是怎樣得出結論的。
明確:
A 、題目提示:文章內容表現一段經歷(從……至……),兩個過程(百草園、三味書屋: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B、第一部分①一③段,第二部分⑨一篇末。
C、景物描寫、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鳥。
D、在百草園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樂的(樂園)。
二、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通過閱讀與討論,我們大致了解了全文內容。對百草園,作者的感受也許會引起我們的共鳴。請大家進一步討論思考,體會一下作者是怎樣表現百草園生活的。
出示思考題:
a、第一段重點寫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b、你認為描寫的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點?
C、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鳥的情節,你更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2、四人小組討論,課堂發言。合作、探究。
教師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引導學生依據課文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表現手法。學生的討論可能眾說紛紜,教師要給予恰當地指導,逐漸集中、歸納、明確:
(1)第一部分突出了"樂園",是百草園生活的總起。
(2)最精彩的描寫當屬景物描寫。其特點是:
一是層次分明、詳略得當:"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前兩個"不必說"略寫百草園景物的概貌;"單是……"則抓住"短短的泥墻根一帶",詳寫百草園的內容。
二是動靜交替、各具特色:"不必說……"寫靜物,"也不必說……"寫動物,"單是……"卻!動亦靜,且分別從形態、色彩、聲音、動作等方面進行描寫,形象生動,用詞準確。
三是虛實結合、趣味橫生:多數景物是實寫,"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是虛寫,通過聯想和想像,使事物更加生動形象。四是多角度觀察、感受:眼觀色,耳聞聲,手觸物,舌品味……
(3)美女蛇的故事為百草園平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冬天捕鳥則抓住動作描寫,引人入勝,使平時無昧的百草園也顯得生機盎然,令人歡快。
其中同學們更喜歡哪個情節并不重要,關鍵是要說明白為什么喜歡,與大家共同交流。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有關片斷多朗讀、多品昧、多體會。景物描寫一段最好讓學生背過。
三、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共同了解了魯迅兒時在百草園的一段生活經歷,它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時我們還領略了作者獨具特色的景物描寫。同學們也應熱愛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以成就自己健全的人格。在描寫方面要觀察仔細,描寫具體、形象、生動。
四、作業
1、抄寫,積累字詞。
2、背涌課文第二段。
3、在上學途中,也許會有你喜歡的自然景物。請你抓住其特點,進行描寫訓練。3∞字左右。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第二部分。體會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感受;理解對比和過渡的作用。
一、檢查作業
教師可從讀、說、背、寫不同角度檢查上一節課的教學重點。
1、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把握了全文內容,領略了作者在百草園的一段生活經歷,這節課讓;我們再次同作者一同走進三味書屋。
整體感知
1、默讀理解
課文兩部分內容是怎樣銜接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是從哪些方面寫三味書屋的?
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在內容上是什么關系?
教師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搜索信息,客觀地理解作者的本意。
2、討論明確
a、兩部分內容是通過第九段巧妙地過渡的,這一段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表達了作者對
百草園生活的眷戀之情,同時也暗示對去三味書屋讀書的不情愿。
b、介紹三味書屋的環境和入學時的禮節,著墨不多卻令人生畏;寫教書先生,他知識淵博,教學認真,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旁門左道"的問題。態度嚴厲,也不乏和藹,基本不體罰學生;寫教學內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使人感到枯燥;寫學生,敬慕!先生,好奇多問,又尋機玩耍取樂。
C、這部分與第一部分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形成對比。
3、問題探究
質疑
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可能感到陌生,甚至產生疑惑。例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學生的貪玩逃學等。解決這些問題可能不是重點,但卻是難點。教師要正確地加以引導,要從兒童的視角,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讓同學們提出質疑,然后大家共同討論解決。
問題(教師備案):
a.怎樣理解學生的提問和先生的態度?
b.作者為什么要寫學生貪玩逃學的情節?
c.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感受是什么?
d.本文對比的作用是什么?
4、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a、也學生提問說明好奇,有求知欲望,應予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絕回答,這是因為學生在不合適的時間提出了不相干的問題,違犯了教學秩序和師道尊嚴。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應予否定。
B、游戲是孩子的本性,總是要表現出來的,但在課堂上貪玩甚至逃學,一般地說來是!
不允許的。但課文旨在從側面表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陳舊,學生對此不感興趣。
C、與百草園的自由快樂相比,三味書屋顯然是太受約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應看到,孩子們也能隨先生有板有眼地學習,并不抵觸,況且也有游戲的樂趣。
D、對比的作用主要是為了突出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表現兒童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
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這也應是本文的主題所在。
5、體驗與反思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對學習生活的認識。
(1)你喜歡怎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l
(2)你喜歡什么樣老師?與"先生"相比,你更喜歡自己身邊的哪一位老師?
(3)你認為游戲與學習之間是矛盾的嗎?你是怎樣認識的?
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討論,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6、教師小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兒時生活的一段美好回憶。毫無疑問,這里有他的喜怒哀樂,有他成長的足跡。這段生活經歷對魯迅先生的人生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我們要像魯迅先生一樣,保持兒童純真活潑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進取心。今天,時代變了,我們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也變了,我們的思想行為也應當為之一變。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把自己培養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7、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寫一段對自己的發展產生過影響的生活經歷。300字左右。
8、信息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