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精選18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說,特別是短篇小說,在藝術手法上造詣很深。他的作品題材豐富多彩,行文波瀾起伏,故事情節巧妙曲折,用洗練的筆墨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發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體現他藝術風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其弟弟于勒態度的前后變化,清晰生動地勾勒出一幅19世紀后半葉法國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婦的無義寡情,是通過少年若瑟夫的視角來表現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對人生、社會的認識。
本課的閱讀教學擬以從分析情節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豐富內蘊。力求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用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創新、多元評價作品的主題,領會其匠心獨運的藝術構思。在評價認識中,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拮據、闊綽、煞白、詫異、與日俱增、十拿九穩”等詞語。
2、把握小說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說創作。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細致地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對人物作個性化描寫的方法。
2、把握小說的情節構思,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3、品評小說的語言,提高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提高道德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的豐富內蘊。
教學方法
l、誦讀法莫泊桑的小說語言簡潔明快,幽默機智。課文在技巧的運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寫、懸念的運用、情節的安排等方面。指導學生表情朗讀或分角色朗讀,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分析人物的語言、行動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動和刻畫人物性格的。課堂教學以朗讀揣摩為主。
2、探究討論法這篇小說的內蘊很豐富,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主動質疑問難,合作探究以釋疑,培養解讀小說的能力。如從情節分析人手,探討作品主題。
3、續寫法在把握原作主題,抓住人物性格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流暢自然的結局續寫,以深層揣摩課文立意和波瀾起伏的情節鋪敘。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課文的情節結構,了解情節發展的因素。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中說:“沒有一個諷刺作家能寫盡金銀珠寶底下的丑惡。”的確。金錢能夠影響到人與人的關系,這不僅在過去、在國外,即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這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關于金錢對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系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曾有過精彩論述。
投影:
馬克思、恩格斯說:“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沒有別的聯系了。”
馬克思說:“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社會維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便是純粹的金錢。金錢能使冰炭難容、勢不兩立的人親密起來,同樣,也能使親密無間的人形同陌路。法國優秀的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以他卓有成就的小說對此作了準確犀利的闡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小說,去體會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鏈接
作者簡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于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后,普法戰爭爆發了,他應征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啟發了他的愛國思想。戰爭結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后離職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0年間他寫了300多個短篇小說和6個長篇小說,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長篇小說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人們精神的墮落。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小說內容,勾畫并疏解疑難字詞。
投影:
拮據(jie2 ju1):手頭緊,經濟境況不好。
闊綽(chuo4):排場大,生活奢侈。
煞白(sha4):由于恐懼、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極白,沒有血色。
詫異(cha4):覺得十分奇怪。
襤褸(1an2 lu3):(衣服)破爛。
張皇:驚慌,慌張。
與日俱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十拿九穩:喻很有把握,也說十拿九準。
棧橋(zhan4) 牡蠣(1i4)
2、學生聽讀全文,明確人物關系,嘗試復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婦對于勒不同稱呼的詞語及其態度的變化。
教師明確:
貧:壞蛋、流氓、無賴。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辦法的人。
貧:小子、家伙、老流氓、賊、討飯的。
菲利普夫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3、學生討論:
小說情節富于變化,跌宕曲折,引人人勝,關鍵在于設置了懸念,構思巧妙,請找出文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如:開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個什么樣的人?曾是災星的于勒,現在為什么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等。
4、學生精讀全文,思考:
(1)文中的于勒是怎樣的一個人?請嘗試從課文內容中歸攏于勒的“簡歷”。
(2)菲利普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3)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FI夜盼望的于勒,這是為什么?
(4)小說圍繞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變化,展開曲折的情節。試根據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課文的情節結構。
原因一結果(邏輯)
期待一破滅(心理)
開端一發展一高潮(情節發展)
懸念一結局(技巧)
學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師歸結:
(1)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錢,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視為全家的“恐怖”。終于。他被送到美洲。后來,據說他在那里做生意賺了錢,并且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發了財回法國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闊了一陣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淪落成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他又重新成為哥嫂的“恐怖”,被棄之家門外。
(2)菲利普是個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拮據,不僅“樣樣都要節省”,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但是,他們知道了以前被視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發了財,“做著一樁很大的買賣;而且準備回到故鄉和哥嫂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于是“大家都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歸來,并對“這樁十拿九穩的事…”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定了婚。
(3)學生可能會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況,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個品行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③是于勒貧窮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④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婦的金錢利己意識造成的。⑦是社會文化造成的。
教師引導: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和于勒又淪落為窮人。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4)于勒揮霍家產,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財的于勒歸來解困。于勒破產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邏輯)
于勒發財,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解困。于勒成了窮光蛋,希望破滅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財的于勒歸來解困。船上發現于勒破產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情節發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歸來,為什么?于勒在海外發財了。不料于勒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失望怨恨而歸。(技巧)
四、研讀探究
1、分角色朗讀。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長。要求:讀出對人物的理解。
2、學生合作探究:
(1)這篇小說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象?你是如何理解課文的主題的?
(2)小說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從行文看,對于勒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著墨,而對菲利普夫婦的刻畫卻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學生研討,教師適時引導、點撥,明確:
(1)閱讀這篇小說,使我們走進了19世紀的法國社會,去體驗當時法國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說描寫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動勾勒出了一幅19世紀后半葉法國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勢利、自私、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
有關作品的主題可以理解為:①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人和人的關系。菲利普夫婦的無義寡情,于勒被棄的遭遇是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社會的概括。恰如馬克思、恩格斯說:“現代的資產階級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礎上的呢?是建筑在資本上面,建筑在私人發財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個既可鄙又可憐的形象。他們掙扎在社會的底層,也正因于勒的惡行,將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貧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艱辛,乃至女兒出嫁都成了問題。于勒發財的消息,成了擺脫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現實是他們遇見了無臉歸來的窮困潦倒的于勒。面對無奈的現實,他們的選擇無疑是艱難的。勢利,作為人類普遍的劣習和商品社會必然會衍生的生活現象,是超越時代、地域的。
(2)小說題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卻是作為暗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未來。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征。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評判的。因此,小說的主人公應是菲利普夫婦。“我”作為敘事主體貫穿全篇。
五、布置作業
1、請同學們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展開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據下列情境提示,續寫小說的結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繼續向哲爾賽島前進。……
父親急忙向我們跑來。“克拉麗絲!克拉麗絲!”他眼睛里放著光。臉漲得紅紅的,像熟透的蘋果。“快去看啊,那個吃牡蠣的極有風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還有一位高貴的婦人呢!”顯然是由于狂喜,父親抑制不住激動大聲地說道。“是嗎?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來了!”母親一時不知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她與丈夫的同樣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們的親弟弟……”
(2)假如破了產,又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的一種情景,請抓住人物性格特點,進行創造性描繪。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賞詞析句,引導學生揣摩小說語言。
2、把握小說人物形象,聯系生活實際,體驗與反思。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請學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創意性的結局續寫,并以小組為單位推舉優秀習作在班上宣讀,師生共同點評。
二、研讀品味
1、請學生表情誦讀全文,思考:投影: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的獨到之處在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1)請同學們品味下面的語句,揣摩母親在希望破滅時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么這樣胡說八道?”
②母親回來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說:“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
③母親突然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
(2)“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默念的三句話意思有什么異同?為什么重復寫?這表現“我”的什么心理?
學生思考后發言,教師適當點撥:
(1)①雖然母親聽到了那個窮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發財夢使她不愿相信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責怪丈夫“胡說八道”。
②等她親自看清楚那賣牡蠣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驚恐地“哆嗦”起來,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長打聽。
③當最終證實那窮水手就是于勒時,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狽”,想起于勒以前占有過他們應得的一部分遺產,而以后又給過他們發財的“希望”,現在這種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舊怨新仇一齊發作,“突然暴怒起來”,破口大罵。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圖的性格,隨著她的語言和心理變化,一層層地發展,至此畢露無遺。
(2)這默念的三句話中,從字面的人物關系看,沒有什么不同。但從排列的順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復“我的叔叔”,其中卻加上一個“親”字,反映了“我”對處于貧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對父母無義寡情的困惑、苦悶及不滿。這是一句包含諷刺意味的心里話。
2、合作探究,體會匠心構思。
(1)文章開頭在寫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著寫于勒,而是寫他們一家星期天到海邊棧橋散步的習慣,寫父親永不變更的話。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2)文中關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況,是運用什么方法交代的?這部分內容對情節發展起什么作用?
(3)寫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決定舉行婚禮之后到哲爾賽島旅行,這與整個故事情節有什么關系?
(4)安排兩位先生請兩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蠣這樣一個細節,作用是什么?
(5)“我”給于勒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一段描述,對表現主題起什么作用?
學生合作探討后回答,教師點撥;
(1)這樣敘述是設置懸念,使讀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誰,他在哪里,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來,從而使情節發展更有吸引力。
(2)插敘。介紹于勒的經歷,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的急切心情,為情節發展作了鋪墊。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爾賽島旅行,從而創造遇見于勒的機會,把故事引入對中心事件的敘述。
(4)這一細節牽動了菲利普的虛榮,使他也產生了請家人吃牡蠣的念頭。而由此才使菲利普與于勒進一步接近,并終于認出了于勒,使情節發展急轉而下,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
(5)這段描述把故事情節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婦冷酷無情、惟利是圖的本質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體驗反思
1、教師簡要歸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冷酷,有著一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樣的小市民階層的共性外,還精細、刻薄、潑辣。文中的“我”富有正義感和憐憫心。于勒則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受害者和失敗者。
2、請同學們暢談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和啟示。
學生探討交流,教師點評:
(1)不要把理想的實現寄托在別人身上,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奮斗、去爭取。
(2)在金錢和親情上,應珍惜親情,淡泊名利。
(3)對弱者應多付出愛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課堂練習(視情況完成)
(分發講義資料)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題。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沒再來信。可是父親的希望卻與日俱增。母親也常常說:“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
……后來我們終于動身了。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們一樣,我們感到快活而驕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滿是皺紋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里默念道:“這就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我給了他十個銅子的小費。他趕緊謝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輕的先生!”
等我把兩法郎交給父親,母親詫異起來,就問:“吃了三個法郎?這是不可能的。”
我說:“我給了他十個銅子的小費。”
我母親嚇了一跳,直望著我說:“你簡直是瘋了!拿十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流氓!”她沒再往下說,因為父親指著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
后來大家都不再說話。
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
1、“我”的母親原先怎樣稱呼于勒,后來又是怎樣稱呼的?從稱呼的變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樣的一個人?
2、十年中,“我”的父親那“與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照你看,在對待于勒的基本態度上,父親與母親有無不同?
3、“我”的全家人出發時是怎樣的心情?后來又是怎樣的心情?(用選文中的話作答)
4、選文中有兩段景物描寫,請分別說說這兩段景物描寫的作用。
5、于勒接到十個銅子的小費,就“趕緊”表示感謝,這個細節意在說明什么?
6、對“我”心里默念的話,下面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力求清楚地交代于勒的身份。
B.表明“我”此時的復雜感情。
C.強調“父親的弟弟”,表明“我”對父母的困惑、不滿。
D.強調“我的親叔叔”,表明“我”對叔叔遭遇的同情。
參考答案:
1原先稱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個有辦法的人”,后來則稱“這個人…”“這個流氓”。從稱呼的變化,可以看出她嫌貧愛富、自私冷酷。
2、“我”的父親的“希望”是盼望發了財的弟弟回來,能帶給他財富。“我”的父母在對于勒的基本態度上沒有什么不同。
3、出發時,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驕傲”;后來則“大家都不說話”。
4、前一段景物描寫襯托出全家人當時快活而驕傲的心情;后一段則襯托出全家人失望而沮喪的心情。
5、表明于勒很少得到溫暖或進一步表明于勒確實很窮。
6、A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課文以于勒的遭遇為引線,精彩的情節發展猶如一把利劍,劈出了病態社會中人性的扭曲。經濟的世界,金錢的關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劇,使菲利普夫婦淡漠了愛心和同情,變得庸俗、狹隘和自私。觀照生活,思索人生,我們找到了健全、美好心靈的答案。六、布置作業
1、寫一篇反映當今社會人際關系的小作文,文體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說,勢利是人類普遍的劣習和商品社會必然衍生的生活現象,它是超越時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遠不會絕跡。你是否也這樣看呢?請以短文闡說。
七、板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2
文/于申申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了解小說中刻畫人物性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訓練點
1.繪行寫神,深入細致的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對人物作個性刻畫的寫法;
2.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以金錢為中心的人與人的關系,批判極端的利己主義的人生觀。
(四)美育滲透點
情節 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構思美。
二、學法引導
欣賞課文朗讀視頻,理清情節脈絡,然后從分析人物形象著手,理解小說的主題。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分析人物性格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題
解決辦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學生運用以前學得的方法;從文中找描寫人物肖像、神態、語言等的語句體會。小說的主題,及主人公的理解,通過設計啟發性的問題,加以適當的點撥來解決。
四、教具學具準備
電腦, 教學課件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由于文章情節生動、曲折、有趣、有些情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宜充分欣賞課文朗讀視頻,從而理清情節,體會作者構思的精妙。
2.學生在啟發性問題的引導下,理解小說的主題。
3.利用本文情節大起大落的特點,通過口頭作文的形式,為課文另擬一個結局,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我們大家都有叔叔吧!然而你們的父母和叔叔他們兄弟之間是如何相處的呢?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請同學們討論半分鐘然后用簡練的詞語來概括。(生舉手回答:“情同手足、相互關心……”等。)那么,在資本注主義社會親兄弟之間又是怎樣相處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法國小說家莫泊桑寫的一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
二、看TV
(一)了解作者
莫泊桑(1850-1893) 法國作家。 生于沒落貴族家庭。自幼酷愛文學,七十年代刻苦學習寫作,大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1880年短篇小說《羊脂球》問世,轟動法國文壇,是作者的最佳作。長篇小說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說《家人》、《兩個朋友》、《項鏈》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二)目標展示
1.根據情節的發展,抓住人物的神情、語言和動作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2.根據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變化,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前提診測
1.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
2.小說的情節由_____ 、___、_____和_____構成。
3.描寫人物的方法有_____、______、 ________和心理描寫。
三、欣賞視頻,課文朗讀
要求:用耳(聽),用眼(看),動手(劃出有關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描寫的句子),動腦(思考文中親兄弟間是怎樣的關系?)
四、導學達標,思考討論問題
教學方法:學生分小組思考討論,教師巡回輔導,學生發言師啟發點撥
問題1:根據情節的發展,來分析一下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莫泊桑寫人物,不在外貌描繪上下工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內心;這內心世界的揭發,又絕不靠作者的敘述,而是用人物的動作語言,讓他們自己自然的去表露。
課文“提示”指出:“要求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情,準確理解人物的心理狀態。”請找出描寫菲利普夫婦神情和言行的語段,通過讀,體會菲利普夫婦的內心活動。并用一個字概括他們對于勒的態度。完成下表。
于勒的景況 菲利普夫婦的表現
神態 行為 語言 對于勒的態度(用一個字概括)
于勒把自己應得的部分花光了占用了父親應得的一部分遺產
于勒來信說賺了錢,并且要賠償損失
發現衣衫襤褸的買牡蠣的年老水手像于勒
船長證實買牡蠣的窮水手叫于勒
問題2: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造成他們態度多變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婦對于勒變來變去的態度中有什么不變的東西?
問題3:菲利普夫婦是可笑的,同時又是可憐的。他們不是什么大奸大惡,對于親兄弟于勒,本來應該是互相幫助,和和睦睦,共渡難關才對。但他們展示給人們的只是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系。請同學們想一想,形成這種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五、文章結構及主題演示
看TV,回顧課文,齊答要點,動畫演示課文結構及主題
六、擴展思維訓練
假如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現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會怎樣?分組討論展開合理想象,續寫一個片段,力求通過表情、動作、語言展示人物內心世界。
教學方法:學生分小組探討,口頭述說,然后推薦發言,講述構思的故事。
七、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然而生長在到處充滿了溫暖與真情的社會主義的我們,更應珍惜時光!努力拼搏!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梁!
八、板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小說的三要素,提高學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學習從多個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分析小說的情節結構把握小說的主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愛他人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學習從多個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教學難點】
把握小說主題。
【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激導入,引起學生對親情的感受:
親情是人事間最美好的一種情感。詩人說,親情是一首恬靜的田園詩;畫家說,親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畫;音樂家說,親情是一首優美的輕音樂。但是親情也時時經受著考驗,在金錢、榮譽、利益面前,我們是否依然能夠守護親情,關愛親情呢?今天,讓我們走進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板書題目、作者。
二、作者簡介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有關莫泊桑及其小說特點的材料。
師用多媒體明確莫泊桑及其小說特點。
三、繪聲繪色講故事
1、了解課文內容:
師檢查預習情況,讓學生用講故事的方式講給大家聽。注意語言簡潔準確,講清小說的三要素,并按照一定的順序梳理小說的情節。
生講故事。
師評價所講故事,是否講清了小說三要素,按照怎樣的順序講述的。
2、提煉課文內容:
問題:如果用一個字概括這篇小說的情節,你覺得用哪個字最合適?
生互相討論,大多數學生認為用“變”字,也有一部分認為用“錢”字,找出重點情節共同梳理故事:
盼于勒贊于勒見于勒躲于勒
富窮窮
四、各抒己見評人物
內容:師生共同分析菲利普夫婦的形象,并且學習從多個角度刻畫形象的方法。
1、問題:菲利普夫婦態度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菲利普夫婦是怎樣的人?(通過前后態度的對比)
這種性格在哪一情節表現最為突出?
師生交流討論問題。
明確:原因是多方面的,菲利普夫婦很窮,怕于勒再來拖累他們;虛榮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金錢的原因;其他原因。
虛偽、愛慕虛榮、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等等。
在見于勒這一情節最為突出。
2、重點研讀二十五到三十八自然段:
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從哪些方面刻畫菲利普夫婦的形象的?
生通過具體的例子分析從語言、動作、神態來刻畫。
問題:通過語言、動作、神態揣摩人物心理。
師用多媒體打出典型的句子。
生通過典型的句子揣摩人物心理。
五、惟妙惟肖演故事
生分角色朗讀上一環節重點研讀的部分,學生進一步揣摩人物心理。
生評,師評。
六、探根求源識主題
分析:這是篇經典小說,對于這篇小說的主題普遍認為是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但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逐漸淡化了僅僅從政治、階級的角度去分析人物時,這篇小說的主題就更深刻。另一方面,這篇小說反映的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這種現象不僅在資本社會存在,其他社會形態也存在。為了深入挖掘小說主題,就要在若瑟夫這一人物身上尋找突破口。
師引導學生重點研讀二十九到四十九這幾個自然段。
問題:若瑟夫遇到叔叔于勒時有怎樣的反應?(與菲利普夫婦對比。)
怎樣理解若瑟夫心中默念的三句話?
作者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師生交流討論這三個問題。
明確:若瑟夫先是觀察叔叔,心里默念,給叔叔小費。
三句話強調于勒與自己的親緣關系。
告訴我們兒童的純真、善良,呼吁保持一顆童心。
總結:在金錢與物質的世界里,把于勒這些人推入了人生悲劇的深淵,也扭曲了菲利普夫婦這些人的精神,使他們淡漠了對人的愛和同情。但人與人之間除了利益關系,還有親人之間的關愛,朋友之間的友愛,普通人之間的愛這些美好的關系。
七、設身處地話感想
假如你是若瑟夫,你見到分別了十年之久,窮困不堪的于勒叔叔時想說些什么呢?
生自由述說自己感受,進一步深化小說的主旨。
八、名言警句記心間
師生共讀卡耐基、茨威格有關親情的名言。
結束語:同學們都有一顆善良、純潔的愛心,希望在過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后,我們依然童心不改,愛心如故。
【板書】
盼于勒贊于勒見于勒躲于勒
變
富 窮
不變:親情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4
課型:講讀 課時:2
知識目標: 1 、理清故事情節;
2 、品味語言,把握人物性格。
能力目標: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小說的主題;談出自己的新見解來。
教育目標:教學生正確對待金錢,體味人性的重要。
重點難點:1、理解人物性格。
2、小說主題思想的深入理解。
策略方法:導讀法 討論法
教學用具:錄音機 投影儀 。
(一)、激發興趣,導入 新課。
同學們!前段時間,大街小巷流行著一首《流浪歌》,大家想聽嗎?(生答“想”,放歌曲)歌聽完了,可一個愁苦、孤獨的浪子形象卻留在了我們的腦海中,讓我們不由得產生憐憫之情,是啊!家是溫馨的港灣,流浪的心多么渴望這個港灣的慰藉啊!可有這樣一個浪子,在外流浪多年,當家人遇到他時,不但不接受他,反而還罵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這個故事?(生答“想”)這個故事說它遠,它發生在遙遠的 19 世紀的歐洲,說它近,它就在我們眼前,請大家打開課本 160 頁,這個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為了便于大家了解故事,咱們先一塊來把課前的生字詞讀讀記記,好吧?
(二)、學習生字詞,讀準字音,記準字形。
1 、出示幻燈片,展示生字詞。
拮據 棧橋 撬開 詫異 牡蠣 襤褸
2 、找出一位同學試讀,其他同學糾錯。
3 、教師總結正確讀音,學生齊讀,邊讀邊用手指在課桌上寫。
(三)、默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短篇小說,作者是法國人莫泊桑,其成名作《羊脂球》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莫泊桑以他高超的藝術技法和深厚的文學底蘊贏得了“世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的美譽。好了,讓我們在音樂聲中走近莫泊桑,走進故事,請大家快速默讀全文,默讀中解決三個問題:
1 、理解生字詞在文中的意思;
2 、小說中出現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誰?
3 、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把小說的情節分為四部分,并分別為每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教師放音樂,板書課題、作者、教學目標 )
(四)、討論并解決默讀中提出的問題,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1 、學生自由分組討論以上問題,可以離開座位。
2 、對主人公的確定教師要給以適當的提示,可以從小說反映主題和作者著力刻畫的形象兩個方面。
3 、對“我”和作者之間的不同應讓學生弄清楚。
板書:菲利普夫婦
盼 憶 遇 躲
(五)、梳理情節,簡單了解人物性格。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的,塑造人物形象必須把人物置于什么之中呢?(生答:情節)
對,那么,我們就把人物置于情節之中先來簡單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
(把板書的情節用粉筆圈起來,大致呈“人”字形。)
1 、為什么盼于勒?(于勒來信說他有錢了,他們盼的是錢。)
2 、憶于勒屬于哪種敘述方式,對情節有何作用?(倒敘,把情節推向高潮。)
3 、怎么遇到于勒的,遇后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稱呼與相遇前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因于勒的信二姐找到了對象,全家人到哲爾賽島旅行,巧遇于勒。遇前,“好心人”,“正直的人”,“有辦法的人”;遇后,“賊”。因為于勒沒有錢,不是想象中有錢的于勒。)
(用兩種顏色的粉筆板書:好心人 正直的人 賊)
4 、為什么 要躲開于勒?(因于勒沒錢生活,恐怕他再來“吃”他們。)
通過對小說情節的梳理,我們可以清楚人物之間的矛盾關系中起關健作用的是什么?(生答:錢。)對,(板書:錢)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心中錢比親人重要,他們只是為了錢。
六、品味小說語言,把握人物具體、生動的性格。
通過把人物置于情節之中梳理情節,我們對主人公的形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是否了解到此就行了呢?大家說,(生答:不行。)當然不行,小說塑造人物形象是生動的、具體的、典型的,小說中作者運用了多種人物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來能表現人物性格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品味一下表現了人物的什么性格。鄰近的同學可以互相討論討論。時間五分鐘。
1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在教室里走,不時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或一起討論。
2 、五分鐘后,學生在教師主持下通過小說語言進行人物性格的交流學習。
( 1 )、學生有感情地讀自己找出的句子,并說明表現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 2 )、對一些重點的句子或段落可分組讀、分男女生讀、分角色讀和全體一起讀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保持讀的興趣,在愉悅的情趣中使學生領悟小說語言的魅力,理解人物的性格。
( 3 )、教師把學生體會到的人物性格板書到黑板上。
自私 虛榮 唯利是圖 冷酷
( 4 )、交流結束,教師簡單總結人物性格。
請大家注意看黑板,老師畫這個圖形象個什么字?(生答:象個“人”字)那么這個“人”字規范嗎?(生答:不規范,是畸形的。)為什么?
——畸形的“人”字代表的是有著畸形性格的主人公,是金錢使他們改變了對于勒的態度,也是金錢使他們內在的本質不變,金錢腐蝕了他們的靈魂,扭曲了他們的性格,使他們成為精神畸形的人。通過小說典型的人物形象,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關系以及金錢至上的社會生活原則。
七、拓展訓練,培養想象能力,鍛練創新思維。
到這里,我們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已經有了具體而完整的認識,我們不得不佩服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藝術大師莫泊桑,莫泊桑真是了不起呀!我想問大家,你們敢不敢與莫泊桑比試一下,(敢!)好,這才是當代中學生的風采。假如,全家人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一個百萬富翁,那么,將會發生一幕怎樣的相遇場景呢?
1 、愿意表演的同學下座位到教室外準備 2 分鐘。選出一名導演。
2 、愿意口頭作文的同學準備 1 分鐘。
3 、找同學口頭作文,外面的同學進教室表演。
八、結束語。
同學們,通過對這篇小說的學習,我們不僅領略了大師的語言魅力,還知道了,人不能為錢活著,不能讓錢左右自己,應做一個端正的人,一個正直的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決不能做菲利普夫婦那樣精神畸形的人。
課后記:在教學過程 中,紀辰想我提出了幾個很尖銳的問題,關于于勒本質和菲力普夫婦的做法到底是否合理,因而我決定打開學生的思路,讓他們自由探討,自由發言,怎么說都可以,而不把小說定位在某一點上。我自認為效果很不錯。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5
吳江市菀坪學校初中部 蘆根榮
一、學習目標:從小說三要素入手,把握小說的主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幻燈出示)
二、導入新課:題解、簡介作者。
三、檢查預習:
1、指名學生板演生字新詞。
2、指名學生口頭回答小說的主要人物(稱呼和名字)、次要人物。
四、合作探究
(一)分目標1:了解故事情節,感悟起伏曲折的情節所表現的深刻主題。
1、用“______于勒”的動賓短語,分別給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四個階段列一個小標題。
2、菲利普夫婦為什么要盼于勒?見到于勒后又為什么躲呢?這前后的態度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二)分目標2: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性格,感悟小說主題。
1、作者在小說中精心設置了20個稱呼,有贊嘆的,有斥罵的,有同情的,從而表達出不同人物在不同時期對于勒的不同感情,揭示出小說的主題。
(1)請同學們根據遇到于勒的前后為界限,在文中找出人們對他的稱呼究竟有哪些?
(2)于勒來信前對他的稱呼是斥罵的,來信后則是贊嘆,而真的遇到后又是怨恨加斥罵的,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3)遇到于勒時,菲利普夫婦與兒子若瑟夫對于勒的不同稱呼,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船長斥罵于勒為“法國老流氓”,對小說的主題有作用嗎?
2、從菲利普夫婦的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入手,揣摩人物性格,感悟小說主題。
(1)當父親菲利普從船長那里證實賣牡蠣的老水手就是于勒時,他的反映如何?屬于什么描寫?表現他怎樣的心情?
(2)當母親克拉麗絲從菲利普那里得知賣牡蠣的老水手就是于勒時,她的反映如何?屬于什么描寫?表現她怎樣的心情?
(3)菲利普夫婦的表現反映了他們重怎樣的性格?與小說主題有什么關系?
(三)分目標3:理解環境描寫對襯托人物心情,表現小說主題的作用。
1、文中有兩處景物描寫,請找出來,讀一讀。
2、這兩處景物描寫襯托人物的什么心情?
五、練筆:如果于勒腰纏萬貫的回來了,又恰巧在凡爾塞島遇到了菲利普夫婦。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婦又是如何表現的?請寫一個不少于200字左右的片段。
六、小結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一、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
二、了解小說中刻畫人物性格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設想
這篇小說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是純粹的金錢關系這一主題思想。作者巧妙地通過大開大合的情節安排,塑造了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貪婪、勢利、冷醋、透過他們對親兄弟前后態度的變化,完成了表達主題思想的目的。
這篇小說的內容并不復雜,所揭示的主題思想也并不難以理解。正因為這樣,教讀本課時,不運用串講的方法,也不追求對全文內容和表現方法“講深講透”。一是沒有必要。因為學生能大致讀懂課文,講解過多過細,難免重復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二是不可能。因為任何一篇真正的文學作品,其內涵的豐富性,很多是難以言傳的。只有讀者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閱歷的日增月加,才會逐漸使自己心中的人物形情豐滿起來,才會對作品的內涵體會的更加深入。這是閱讀文學作品的基本規律。由此,依據教材要求,擬定本課的教學目的為以上三條,具體的教學設想如下。
借助聽范讀(教師朗讀或播放錄音),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大致了解,并初步理解主題思想。
重點研討有關課文內容、主題、寫法等方面的幾個問題,以完成本課教學任務,進行文學教育。
利用本文情節大起大落的特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通過口頭作文的形式,為課文另擬一個結局。
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本課教學不布置預習。兩節課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二、了解本文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1.讀課文。
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
提出聽讀時的思考題:
△于勒是怎樣一個人?
△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說明〕 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時,幾個問題又暗示了閱讀本文的重點。
2.討論問題。
可先由學生以小組形式(兩三個人)議論,然后,全班討論。
△于勒是怎樣一個人?
最終使學生明確: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錢,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視為全家的“恐怖”。終于,他被送到美洲。后來,據說他在那里作生意賺了錢,并且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發了財回法國來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闊了一陣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來,淪落成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跟討飯差不多,他又重新成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棄之家門外。
〔說明〕 這個問題不難答。要指導學生認真讀課文,從課文中歸攏起于勒的“簡歷”。從“于勒”入手理解全文內容,既切合題目,順應學生閱讀心理流向,又為理解菲利普夫婦性格特征,進爾理解全文主題思想做了較必要的準備。同時,也為后面理解本文“誰是主人公”的問題做了鋪墊。
△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最終使學生明確:菲利普是個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不僅“樣樣都要節省”,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但是,他們知道了以前被視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發了財,“做著一樁很大的買賣”,而且準備回到故鄉,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于是“大家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變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歸來,并對“這樁十拿九穩的事”“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訂了婚。
△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最終使學生明確: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和于勒又淪落為窮人,其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說明〕 回答這個問題,學生由于是初步接觸課文,思考問題或許過于表面化。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會得出如下分析結果,提出來,供備課時參考。
1.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況,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個品德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
3.是于勒貧窮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
4.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們很有錢,就會認下于勒。
5.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如果他們不是那么好面子,則結局不會如此。
6.是菲利普夫婦的思想意識造成的。在他們的頭腦中只認識錢。
7.是那個社會制度造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金錢關系。
△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明確:小說寫一個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里貧窮則兄不認弟的觸目驚心的慘象,藝術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說明〕 學生不必這樣答,只要回答出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就行了。
3.歸納概括。
在上面討論的基礎上,請學生將4個討論分析的結果進行歸納,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回答,用一段話表述清楚。
〔說明〕 這個環節,是將前面分點、分角度的討論進行綜合整體。學生理解本篇課文,從聽讀開始,是整體感知;分成4個問題討論,是化整為點,深入理解;現在綜合起4個答題內容,將對課文的理解又回到整體上去,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同時,又能起到訓練聽說能力的作用。可請班里一兩位口頭表達能力較好的同學回答。
三、重點閱讀,了解小說刻畫人物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在前面基本上理解了小說主要內容的基礎上,下面重點閱讀菲利普夫婦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情節里的片斷。
1.讀課文“我父親突然好像不安起來……給了我一個5法郎的銀幣,就走開了。”
提示學生聽讀時注意:作者利用人物語言和神態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聽讀時,注意這一點。
2.請幾個學生說一說各自找出的例子,說明人物的語言或神態表現了怎樣的心理活動。
〔說明〕 可以結合課后練習四作點分析,使學生體會到人物語言在刻畫人物時的作用(也包括神態、動作描寫)。具體內容參見《教師指導用書》此略。
布置作業
在筆記本上完成練習六。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研討本課的主人公是誰。
二、為小說另擬一個結局,作口頭練習。
教學過程
一、研討本課的主人公是誰。
△這篇小說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對于勒卻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寫,而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刻畫用了很多筆墨。誰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終明確:小說題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卻是作為暗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未來。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一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出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征。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從而揭示全文主題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說明〕 小說中的“我”作為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里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都是從“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著作家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
對小說主人公的研討,目的是進一步從全文出發深入理解內容,體會寫作特點。這個討論不必占用過多時間,也不必一定統一答案,允許學生將于勒視為主人公,因為也有這樣的觀點。
二、做想象性的口頭作文。
1.由教師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學生口頭續寫。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繼續向哲爾賽島前進。……
父親急忙向我們跑來。“克拉麗絲?克拉麗絲!”他眼睛里放著光,臉漲得紅紅的,像熟透的蘋果。“快去看啊,那個吃牡蠣的極有風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還有一位高貴的婦人呢!”顯然是由于狂喜,父親抑制不住激動大聲說道。“是嗎?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來了!”母親一時不知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她與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們的親弟弟……”
2.假設破了產,又重新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一種情景。口頭敘述,適當描繪。
〔說明〕這個練習益于培養學生創作性思維,也易激發其興趣,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了訓練。
為了讓更多學生有練習的機會,可采用小組形式先說(四人左右一組),再推選說得好的三四位同學,在全班說。條件允許也可以直接在班上說。
以上兩個練習,酌情任選一個。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
請5位同學分別讀“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船長、于勒。
要求讀出對人物的理解。
布置作業
1.將口頭作文寫成書面作文。
2.用錄音機錄下朗讀全文的錄音,也可以幾個同學自愿組成小組,將課文改成廣播劇,能配樂更好,錄制下來。全班評比。
【總體說明】
本課情節比較完整,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俱全。從故事的結果入手,分析、研究造成如此結果的原因,對于理解課文內容有積極作用。這種“析因”的閱讀理解的方法,教給學生,對提高閱讀能力大有益。出于這種思考,本課教學方案設計了這樣的訓練內容。實踐證明,效果比較好。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7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級的一篇講讀課文,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從整個初中語文教材小說應完成的教學目標 看,要教會學生體會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單元,本課教材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學習其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作者的態度感情,認識資本主義社會里幾乎沒有人間親情、友情,只有金錢的現實。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
2.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
難點: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
二、學情分析
絕大部分學生對學小說興趣較大,他們很關注小說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看過小說之后印象較深的就是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的命運結局。對于小說中的字、詞、句,大部分學生不會感覺有難度。這有利于調動廣大同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能力的培養、欣賞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體感知法
指導學生在閱讀小說時,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況,從整體感知小說。
2.比較教學法
與《變色龍》比較,抓住人物善變的特點,理解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討論法
讓學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說的主題。
四、學法指導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在分析人物、環境時,要抓住一個“變”字,通過變化的對比,以及與《變色龍》的比較,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在分析懸念鋪排時,要扣住一個“巧”字,以達到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自主討論式的方法,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并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學藝術的美。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
大家還記得我們在初二學過的《變色龍》嗎?請同學們回憶小說中的“變色龍”是指誰?作者為何稱他為“變色龍”?
“變色龍”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善變,在俄國有善變的“龍”,在其他國家呢?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2.課文分析
(1)閱讀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變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節,考慮課后練習二。
學生討論:本篇小說情節富于變化,跌宕曲折,引人入勝,關鍵是設置了懸念,構思很巧妙。請找出小說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提示:他們一家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個什么樣的人?于勒曾是他們的災星,現在為何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為什么?)
設題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巧妙,也引導學生由此入手逐層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2)找出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分析它們的不同點,說說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設題目的:讓學生理解環境描寫是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進而服務于文章的主題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為此設計如下問題供學生討論,之后筆答,以此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用幻燈片展示)
①小說刻畫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們的個性特征怎樣?菲利普夫婦的言行是怎樣變化的?從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語句、語段中可以看出?
設題目的:理解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有什么突出的特點。
②課題《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婦》等等?為什么?
設題目的:理解“我”對于勒的感情區別于“我”的父母對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婦、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說的主人公是誰?為什么?他們的結局怎樣?這是由個人性格造成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在那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實現發財夢?
設題目的:以此達到對小說主題思想的理解和歸納。
3.發散訓練(用幻燈片出示)
(1)請仔細觀察幻燈片出示的課題設計,想像一下其中的意境。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這一意境。
(2)假如菲利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的是個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是怎樣的?請設想一下。用150個左右的字完成。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8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感知文章主要內容。2.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
2、過程與方法:把握小說的情節構思,鍛煉創造性思維。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19世紀法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摒棄虛榮心,提高道德觀念。
學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重點: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運用對比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教學方法:朗讀 討論
教學準備:學生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 介紹作者,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于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后,普發戰爭爆發了,他應征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啟發了他的愛國思想。戰爭結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后離職從事專門文學創作。XX年間他寫了解情況300多個短篇和6個長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長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
二 檢查預習——引導學生掌握下列詞語的音、形、義:
拮據(jié jū)(手頭緊;經濟境況不好。)
棧橋(zhànqiáo)(火車站、碼頭、礦山等的形狀像橋的一種建筑。用于裝卸貨物,有的棧橋也供旅客上下用。碼頭的棧橋延伸到海里。)
牡蠣(mǔ lì)(一種軟體動物,也叫蠔〔háo〕,產于淺海的泥沙里或石上,有兩片殼,肉味鮮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藥。)
襤褸(lánlǘ)(〔衣服〕破爛。)
撬(qiào)開(用刀或棍捧等的一頭插入縫孔中,用力扳或壓另一頭,以撥、挑開東西。)
煞白(shàbái)(由于恐懼、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極白,沒有血色。)
詫異(chàyì)(驚訝、奇異。)
三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 學生復述故事梗概。
2. 課文分析
a、教師:請同學們掃讀課文,把課文中對于勒稱呼的詞語找出來。
同學們掃讀課文,勾畫圈點,找出課文前后對于勒稱呼的詞語是: 壞蛋、流氓、無賴;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賊、流氓。
b、學生們分組討論發言:小說前前后后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對于勒不同的稱呼?
教師指名回答后小結。
為于勒當初花了菲利普夫婦的錢——于勒到美洲賺了錢,不僅愿 意還他們錢,而且還可 以多給他們錢——破產又失去了錢,又可能要回來花他們的錢。
c、教師:在上面這一過程中,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又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讀書討論,教師引導小結: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d、小說的結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婦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為什么?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怎樣的社會現實?從中可見小說的主題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況,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個品行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③是于勒貧窮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④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婦的金錢利己意識造成的。⑦是社會文化造成的。這篇小說展示了于勒從窮到富、再到窮的升沉過程,描述菲利普夫婦對于態度的幾度變化,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金錢勢力統治下小資產階級的自私冷酷、極度虛的心理,也反映了在這種社會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同時,也通過寫若瑟夫對窮于勒的憐憫,表達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貧弱者的思想感情。(
四 發散訓練
假如菲利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怎樣?用150個字來完成。
五 課堂小結
這篇小說主要通過富有個性化的描寫和鮮明的對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婦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這點值得我們寫作時學習。
六 作業布置
小組內進行分角色朗讀訓練。
板書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 勒:窮―――富―――窮 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菲利普夫婦:攆―――盼―――躲
恨于勒——開端(盼于勒)——發展(贊于勒)——高潮(怕于勒)——結局(躲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體會文章巧妙的構思,理解曲折的情節。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19世紀法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摒棄虛榮心,提高道德觀念。
學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巧妙的構思,理解曲折的情節。
教學難點:充分認識親情對于人生的意義遠勝于金錢。
教學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 檢查字詞、文學常識掌握情況
二 分角色朗讀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長、旁白
要求:讀出對人物的理解
三 研讀文章
討論:
①我們一看到這篇小說,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讀完,關鍵在于小說設置了懸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如:開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曾是災星的于勒,現在為什么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等。
②這篇小說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對于勒卻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描寫,而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刻畫用了很多筆墨。誰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終明確:小說題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卻是作為暗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未來。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一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出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征。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從而揭示全文主題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四 課堂練習——創新寫作
下面有一段情境,請續寫。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繼續向哲爾賽島前進。…… 父親急忙向我們跑來。“克拉麗絲!克拉麗絲!”他眼睛里放著光,臉漲得紅紅的,像熟透的蘋果。“快去看啊,那個吃牡蠣的極有風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還有一位高貴的婦人呢!”顯然是由于狂喜,父親抑制不住激動大聲說道。“是嗎?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來了!”母親一時不知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她與丈夫的同樣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們的親弟弟……”。
五 課堂小結
同學們,課文以于勒的遭遇為引線,精彩的情節發展猶如一把利劍,劈出了病態社會中人性的扭曲,經濟的世界,金錢的關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劇,使菲利普夫婦淡漠了愛心和同情,變得庸俗、狹隘和自私。關照生活,思索人生,我們找到了健全、美好心靈的答案,讓我們再說一次——讓世界充滿愛!
六 布置作業
寫作練習:假如菲利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的是個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是怎樣的?請設想一下。用 150個左右的字完成。
板書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菲利普夫婦 于勒 “我”
憎恨害怕———奉為福星——深惡痛絕
(趕)————(盼)————(躲)
可悲? 可憐? 深思……
課堂練習
一、填空。
1、《我的叔叔于勒》選自________國著名文學家________的短篇小說集《羊脂球》。
2、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為主線,以于勒的命運為副線來安排情節,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3、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1、這封信成了我們家里的福音書。( )
2、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 )
3、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
三、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描寫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
2、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 )
3、母親也常常說:“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語言描寫( )
4、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 )
四、選擇題。
1、選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為題理解有誤的一項( )
a、這個標題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婦的丑惡靈魂。
b、這個標題的重點在“我的叔叔”四個字上。
c、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 ——菲利普夫婦
d、于勒命運的變化,推動了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
2、本文開始描寫“我”家生活拮據的作用是( )
a、表明資本主義社會人民生活得很苦。(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辛酸)
b、表明“我”家本是一個勤勞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說明急切盼望發了財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寫明家里人的吝嗇,為后文作埋伏。 ×
通過小說的學習,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欣賞、理解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欣賞方法與技巧的傳授,因而,在小說作品的學習中,關鍵是要帶領學生領會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的作用。整個課堂以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為主,以教師的引導為輔,采用小組競賽法和四人小組、同桌研讀交流法為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大膽沖破心理束縛,說出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與見解。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9
我的叔叔于勒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說,特別是短篇小說,在藝術手法上造詣很深。他的作品題材豐富多彩,行文波瀾起伏,故事情節巧妙曲折,用洗練的筆墨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發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體現他藝術風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其弟弟于勒態度的前后變化,清晰生動地勾勒出一幅19世紀后半葉法國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婦的無義寡情,是通過少年若瑟夫的視角來表現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對人生、社會的認識。
本課的閱讀教學擬以從分析情節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豐富內蘊。力求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用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創新、多元評價作品的主題,領會其匠心獨運的藝術構思。在評價認識中,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拮據、闊綽、煞白、詫異、與日俱增、十拿九穩”等詞語。
2、把握小說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說創作。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細致地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對人物作個性化描寫的方法。
2、把握小說的情節構思,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3、品評小說的語言,提高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提高道德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的豐富內蘊。
教學方法
l、誦讀法 莫泊桑的小說語言簡潔明快,幽默機智。課文在技巧的運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寫、懸念的運用、情節的安排等方面。指導學生表情朗讀或分角色朗讀,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分析人物的語言、行動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動和刻畫人物性格的。課堂教學以朗讀揣摩為主。
2、探究討論法 這篇小說的內蘊很豐富,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 中,應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主動質疑問難,合作探究以釋疑,培養解讀小說的能力。如從情節分析人手,探討作品主題。
3、續寫法 在把握原作主題,抓住人物性格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流暢自然的結局續寫,以深層揣摩課文立意和波瀾起伏的情節鋪敘。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課文的情節結構,了解情節發展的因素。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設計
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中說:“沒有一個諷刺作家能寫盡金銀珠寶底下的丑惡。”的確。金錢能夠影響到人與人的關系,這不僅在過去、在國外,即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這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關于金錢對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系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曾有過精彩論述。
投影:
馬克思、恩格斯說:“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沒有別的聯系了。”
馬克思說:“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社會維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便是純粹的金錢。金錢能使冰炭難容、勢不兩立的人親密起來,同樣,也能使親密無間的人形同陌路。法國優秀的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以他卓有成就的小說對此作了準確犀利的闡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小說,去體會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鏈接
作者簡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于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后,普法戰爭爆發了,他應征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啟發了他的愛國思想。戰爭結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后離職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0年間他寫了300多個短篇小說和6個長篇小說,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長篇小說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人們精神的墮落。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小說內容,勾畫并疏解疑難字詞。
投影:
拮據(jie2 ju1):手頭緊,經濟境況不好。
闊綽(chuo4):排場大,生活奢侈。
煞白(sha4):由于恐懼、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極白,沒有血色。
詫異(cha4):覺得十分奇怪。
襤褸(1an2 lu3):(衣服)破爛。
張皇:驚慌,慌張。
與日俱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十拿九穩:喻很有把握,也說十拿九準。
棧橋(zhan4) 牡蠣(1i4)
2、學生聽讀全文,明確人物關系,嘗試復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婦對于勒不同稱呼的詞語及其態度的變化。
教師明確:
貧:壞蛋、流氓、無賴。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辦法的人。
貧:小子、家伙、老流氓、賊、討飯的。
菲利普夫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3、學生討論:
小說情節富于變化,跌宕曲折,引人人勝,關鍵在于設置了懸念,構思巧妙,請找出文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如:開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個什么樣的人?曾是災星的于勒,現在為什么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等。
4、學生精讀全文,思考:
(1)文中的于勒是怎樣的一個人?請嘗試從課文內容中歸攏于勒的“簡歷”。
(2)菲利普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3)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FI夜盼望的于勒,這是為什么?
(4)小說圍繞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變化,展開曲折的情節。試根據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課文的情節結構。
原因一結果(邏輯)
期待一破滅(心理)
開端一發展一高潮(情節發展)
懸念一結局(技巧)
學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師歸結:
(1)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錢,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視為全家的“恐怖”。終于。他被送到美洲。后來,據說他在那里做生意賺了錢,并且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發了財回法國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闊了一陣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淪落成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他又重新成為哥嫂的“恐怖”,被棄之家門外。
(2)菲利普是個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拮據,不僅“樣樣都要節省”,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但是,他們知道了以前被視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發了財,“做著一樁很大的買賣;而且準備回到故鄉和哥嫂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于是“大家都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歸來,并對“這樁十拿九穩的事…”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定了婚。
(3)學生可能會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況,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個品行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③是于勒貧窮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④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婦的金錢利己意識造成的。⑦是社會文化造成的。
教師引導: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和于勒又淪落為窮人。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4)于勒揮霍家產,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財的于勒歸來解困。于勒破產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邏輯)
于勒發財,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解困。于勒成了窮光蛋,希望破滅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財的于勒歸來解困。船上發現于勒破產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情節發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歸來,為什么?于勒在海外發財了。不料于勒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失望怨恨而歸。(技巧)
四、研讀探究
1、分角色朗讀。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長。要求:讀出對人物的理解。
2、學生合作探究:
(1)這篇小說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象?你是如何理解課文的主題的?
(2)小說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從行文看,對于勒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著墨,而對菲利普夫婦的刻畫卻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學生研討,教師適時引導、點撥,明確:
(1)閱讀這篇小說,使我們走進了19世紀的法國社會,去體驗當時法國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說描寫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動勾勒出了一幅19世紀后半葉法國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勢利、自私、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
有關作品的主題可以理解為:①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人和人的關系。菲利普夫婦的無義寡情,于勒被棄的遭遇是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社會的概括。恰如馬克思、恩格斯說:“現代的資產階級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礎上的呢?是建筑在資本上面,建筑在私人發財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個既可鄙又可憐的形象。他們掙扎在社會的底層,也正因于勒的惡行,將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貧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艱辛,乃至女兒出嫁都成了問題。于勒發財的消息,成了擺脫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現實是他們遇見了無臉歸來的窮困潦倒的于勒。面對無奈的現實,他們的選擇無疑是艱難的。勢利,作為人類普遍的劣習和商品社會必然會衍生的生活現象,是超越時代、地域的。
(2)小說題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卻是作為暗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未來。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征。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評判的。因此,小說的主人公應是菲利普夫婦。“我”作為敘事主體貫穿全篇。
五、布置作業
1、請同學們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展開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據下列情境提示,續寫小說的結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繼續向哲爾賽島前進。……
父親急忙向我們跑來。“克拉麗絲!克拉麗絲!”他眼睛里放著光。臉漲得紅紅的,像熟透的蘋果。“快去看啊,那個吃牡蠣的極有風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還有一位高貴的婦人呢!”顯然是由于狂喜,父親抑制不住激動大聲地說道。“是嗎?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來了!”母親一時不知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她與丈夫的同樣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們的親弟弟……”
(2)假如破了產,又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的一種情景,請抓住人物性格特點,進行創造性描繪。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賞詞析句,引導學生揣摩小說語言。
2、把握小說人物形象,聯系生活實際,體驗與反思。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請學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創意性的結局續寫,并以小組為單位推舉優秀習作在班上宣讀,師生共同點評。
二、研讀品味
1、請學生表情誦讀全文,思考:投影: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的獨到之處在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1)請同學們品味下面的語句,揣摩母親在希望破滅時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么這樣胡說八道?”
②母親回來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說:“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 吧。……”
③母親突然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 我們的。……”
(2)“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默念的三句話意 思有什么異同?為什么重復寫?這表現“我”的什么心理?
學生思考后發言,教師適當點撥:
(1)①雖然母親聽到了那個窮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發財夢使她不愿相信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責怪丈夫“胡說八道”。
②等她親自看清楚那賣牡蠣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驚恐地“哆嗦”起來,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長打聽。
③當最終證實那窮水手就是于勒時,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狽”,想起于勒以前占有過他們應得的一部分遺產,而以后又給過他們發財的“希望”,現在這種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舊怨新仇一齊發作,“突然暴怒起來”,破口大罵。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圖的性格,隨著她的語言和心理變化,一層層地發展,至此畢露無遺。
(2)這默念的三句話中,從字面的人物關系看,沒有什么不同。但從排列的順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復“我的叔叔”,其中卻加上一個“親”字,反映了“我”對處于貧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對父母無義寡情的困惑、苦悶及不滿。這是一句包含諷刺意味的心里話。
2、合作探究,體會匠心構思。
(1)文章開頭在寫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著寫于勒,而是寫他們一家星期天到海邊棧橋散步的習慣,寫父親永不變更的話。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2)文中關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況,是運用什么方法交代的?這部分內容對情節發展起什么作用?
(3)寫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決定舉行婚禮之后到哲爾賽島旅行,這與整個故事情節有什么關系?
(4)安排兩位先生請兩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蠣這樣一個細節,作用是什么?
(5)“我”給于勒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一段描述,對表現主題起什么作用?
學生合作探討后回答,教師點撥;
(1)這樣敘述是設置懸念,使讀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誰,他在哪里,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來,從而使情節發展更有吸引力。
(2)插敘。介紹于勒的經歷,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的急切心情,為情節發展作了鋪墊。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爾賽島旅行,從而創造遇見于勒的機會,把故事引入對中心事件的敘述。
(4)這一細節牽動了菲利普的虛榮,使他也產生了請家人吃牡蠣的念頭。而由此才使菲利普與于勒進一步接近,并終于認出了于勒,使情節發展急轉而下,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
(5)這段描述把故事情節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婦冷酷無情、惟利是圖的本質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體驗反思
1、教師簡要歸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冷酷,有著一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樣的小市民階層的共性外,還精細、刻薄、潑辣。文中的“我”富有正義感和憐憫心。于勒則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受害者和失敗者。
2、請同學們暢談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和啟示。
學生探討交流,教師點評:
(1)不要把理想的實現寄托在別人身上,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奮斗、去爭取。
(2)在金錢和親情上,應珍惜親情,淡泊名利。
(3)對弱者應多付出愛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課堂練習(視情況完成)
(分發講義資料)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題。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沒再來信。可是父親的希望卻與日俱增。母親也常常說:“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
……后來我們終于動身了。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們一樣,我們感到快活而驕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滿是皺紋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里默念道:“這就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我給了他十個銅子的小費。他趕緊謝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輕的先生!”
等我把兩法郎交給父親,母親詫異起來,就問:“吃了三個法郎?這是不可能的。”
我說:“我給了他十個銅子的小費。”
我母親嚇了一跳,直望著我說:“你簡直是瘋了!拿十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流氓!”她沒再往下說,因為父親指著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
后來大家都不再說話。
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
1、“我”的母親原先怎樣稱呼于勒,后來又是怎樣稱呼的?從稱呼的變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樣的一個人?
2、十年中,“我”的父親那“與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照你看,在對待于勒的基本態度上,父親與母親有無不同?
3、“我”的全家人出發時是怎樣的心情?后來又是怎樣的心情?(用選文中的話作答)
4、選文中有兩段景物描寫,請分別說說這兩段景物描寫的作用。
5、于勒接到十個銅子的小費,就“趕緊”表示感謝,這個細節意在說明什么?
6、對“我”心里默念的話,下面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力求清楚地交代于勒的身份。
B.表明“我”此時的復雜感情。
C.強調“父親的弟弟”,表明“我”對父母的困惑、不滿。
D.強調“我的親叔叔”,表明“我”對叔叔遭遇的同情。
參考答案:
1原先稱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個有辦法的人”,后來則稱“這個人…”“這個流氓”。從稱呼的變化,可以看出她嫌貧愛富、自私冷酷。
2、“我”的父親的“希望”是盼望發了財的弟弟回來,能帶給他財富。“我”的父母在對于勒的基本態度上沒有什么不同。
3、出發時,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驕傲”;后來則“大家都不說話”。
4、前一段景物描寫襯托出全家人當時快活而驕傲的心情;后一段則襯托出全家人失望而沮喪的心情。
5、表明于勒很少得到溫暖或進一步表明于勒確實很窮。
6、A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課文以于勒的遭遇為引線,精彩的情節發展猶如一把利劍,劈出了病態社會中人性的扭曲。經濟的世界,金錢的關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劇,使菲利普夫婦淡漠了愛心和同情,變得庸俗、狹隘和自私。觀照生活,思索人生,我們找到了健全、美好心靈的答案。 六、布置作業
1、寫一篇反映當今社會人際關系的小作文,文體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說,勢利是人類普遍的劣習和商品社會必然衍生的生活現象,它是超越時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遠不會絕跡。你是否也這樣看呢?請以短文闡說。
七、板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級的一篇講讀課文,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從整個初中語文教材小說應完成的教學目標看,要教會學生體會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單元,本課教材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學習其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作者的態度感情,認識資本主義社會里幾乎沒有人間親情、友情,只有金錢的現實。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
2.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難點: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
二、學情分析絕大部分學生對學小說興趣較大,他們很關注小說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看過小說之后印象較深的就是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的命運結局。對于小說中的字、詞、句,大部分學生不會感覺有難度。這有利于調動廣大同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能力的培養、欣賞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體感知法指導學生在閱讀小說時,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況,從整體感知小說。
2.比較教學法與《變色龍》比較,抓住人物善變的特點,理解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3.自主討論法讓學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說的主題。
四、學法指導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在分析人物、環境時,要抓住一個“變”字,通過變化的對比,以及與《變色龍》的比較,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在分析懸念鋪排時,要扣住一個“巧”字,以達到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自主討論式的方法,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并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學藝術的美。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大家還記得我們在初二學過的《變色龍》嗎?請同學們回憶——小說中的“變色龍”是指誰?作者為何稱他為“變色龍”?“變色龍”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善變,在俄國有善變的“龍”,在其他國家呢?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2.課文分析
(1)閱讀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變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節,考慮課后練習二。學生討論:本篇小說情節富于變化,跌宕曲折,引人入勝,關鍵是設置了懸念,構思很巧妙。請找出小說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提示:他們一家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個什么樣的人?于勒曾是他們的災星,現在為何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為什么?)設題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巧妙,也引導學生由此入手逐層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2)找出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分析它們的不同點,說說它們各有什么作用?設題目的:讓學生理解環境描寫是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進而服務于文章的主題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為此設計如下問題供學生討論,之后筆答,以此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用幻燈片展示)
①小說刻畫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們的個性特征怎樣?菲利普夫婦的言行是怎樣變化的?從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語句、語段中可以看出?設題目的:理解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有什么突出的特點。
②課題《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婦》等等?為什么?設題目的:理解“我”對于勒的感情區別于“我”的父母對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婦、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說的主人公是誰?為什么?他們的結局怎樣?這是由個人性格造成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在那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實現發財夢?設題目的:以此達到對小說主題思想的理解和歸納。
3.發散訓練(用幻燈片出示)
(1)請仔細觀察幻燈片出示的課題設計,想像一下其中的意境。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這一意境。(2)假如菲利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的是個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是怎樣的?請設想一下。用150個左右的字完成。
(3)請以《大千世界》為題,以反映當代人際關系為中心,寫一篇課外作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11
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說創作。
方法與過程:體會巧妙的構思,掌握曲折的情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當時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金錢關系,認識金錢至上觀念的丑惡,體會作者對于下一代的希望寄托。
教學重難點:抓住人物內心世界,理解文本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讀小說嗎?說說理由?
老師也喜歡讀小說?猜猜原因?先買個關子,可能上完這節課同學們就會知道了。來看看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文章《我的叔叔于勒》,有叔叔的同學舉手,你們的爸爸媽媽都如何稱呼你的叔叔?
二、整體感知
1、那文中“我”父母菲利普夫婦是如何稱呼我的叔叔于勒的?跳讀文章
板書 菲利普夫婦
2、誰能聯系這些稱呼簡單理理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
從剛才的敘述中,回顧下要把小說內容講清楚必須從哪幾個方面入手?(高潮)
起因,發展,高潮,結局
三、細節研讀
1、從剛才得情節、稱呼變化中,已經能夠讓我們感受菲利普夫婦的品行了,但是要更深入的探清人物,我們可以再看看人物的語言、神態等細節。讓我們更走近一點看菲利普夫婦,有感情地朗讀菲利普夫婦前后變化明顯的語言,說說你眼中的菲利普夫婦是怎樣的人?(四人一組討論)
板書 于勒
自私虛偽、冷酷無情、
唯利是圖、金錢至上
先說說有錢的時候怎么說的?
“誒!如果于勒竟在這支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母親也常常說:"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
這兩句話看出菲利普夫婦急切盼望于勒歸來,那當他們千呼萬喚的于勒使出來的時候,他們是如何表現的?怎么說的?
這對夫婦如此強烈的情緒變化,如果用一個字概括的話,是什么?
板書 “錢”
2、教師教學用書上有這樣一段話:本文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的態度變化,從而刻畫出他們貪婪、自私、勢力的丑陋形象。——《教師專業用書》
今天,我們再來換一個角度,從另一個側面來看菲利普夫婦的形象,你們思考下,你面對菲利普夫婦的形象就這種理解嗎?討厭、可憎、可鄙的,還有其他的嗎?
學生1:可理解的,于勒行為不正,糟蹋錢,讓他失望
這位同學提到的這個層面,歸根結底可以用文中的一個詞來說明,他們家的生活非常“拮據”。
你能夠舉一些他們拮據的例子嗎,拮據到什么程度?
學生:P2.
這些都是生活生的拮據,忍一忍、省一省,可能還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這樣發展下去,還會有更嚴重的結果?
學生:女兒婚姻的破裂,大女兒嫁不出去
3、不僅物質上貧困,而且女兒的婚姻還受影響,是不是說菲利普這家人就是好吃懶做,菲利普夫婦自身不勤快?P1(很晚從辦公室回來),菲利普夫婦有可鄙的一面,但是他們也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怎樣的人?貧困的小人物。
這里我又有疑問了,有網友有這樣一段話
“因為于勒吧,是個浪子。他是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網友評論
你怎么看?他有沒有好的一面?
于勒造成的傷害是不能抹殺的,知錯就改,愿意回報兄弟,挽回過失,但是晚景凄涼?你們也跟這位網友一樣嗎?
于勒也是可悲的人物。
4、菲利普夫婦、于勒,我們都從兩方面去看,你覺得這場悲劇是誰的錯?社會
這個家庭原本是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但在社會影響下,一旦被錢這個條條框框局限,被利益所糾纏,一切都蕩然無存。
板書 方圓
四、拓展延伸
1、我們再來體會下,我們從兩個角度看人物,也不要一味譴責社會,這樣的社會的確是造成家庭、社會悲劇的罪魁禍首,我們本身呢?這里老師有個設想,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婦,面對窮苦潦倒的弟弟、曾經傷害過你的弟弟,你會怎么做?
接回來——二姐離婚愛心同情
說道到這里我真佩服莫泊桑,他說過這樣一段話:
“生活永遠不會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莫泊桑
2、不會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剛剛兩位同學的發言就讓我們感受到滿滿的暖意。文中有沒有這樣的人物?若瑟夫
請同學讀一讀你覺得若瑟夫同情心的一句話:“P43,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體現什么感情?同情?哪句是同情?
為什么說“父親的弟弟”?對父親的不滿、指責。
總結:孩子是純真的,孩子是誠實的,孩子是善良的,希望今后人們在遇到利益取舍時能像若瑟夫一樣,多一點同情,多一點友愛,多一點善良,對小人物多一些包容。
作業:續寫
當菲利普一家回到家門口,發現那個衣衫襤褸的于勒找上門來,將發生一個怎樣的情景?當于勒拿出多年的積蓄表示來還錢時,又會發生怎樣的情景呢?發揮想象,抓住人物特征,運用語言、動作、神態等方法來描寫。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小說中刻畫的幾個人物,都能給人以鮮明的印象。菲利普太太是個精細機敏,尖刻潑辣,虛榮心強的小市民的婦女,山于貧困,她一面極力節儉度日,勉強支撐門面;一面又經常遷怒于丈夫,說刻薄話發泄怨氣。菲利普的性格,沒有菲利普太太那樣鋒芒畢露,比較軟弱老實,遇事容易慌張,隨機應變不如菲利普太太,但愛擺架子的習氣,似乎又有過之。他們兩人對待于勒的態度,或親或琉,或褒或貶,都是以金錢利害關系為轉移的,看后,令人覺得可卑、可厭、可憐、可笑。但他們并不使人覺得可恨,因為他們既不是陰謀狡咋的夕徒,也不是胡作非為的惡棍,只不過是拜金主義的可憐蟲而已。小兒子若瑟夫,在小說中是同情于勒的人物,他對父母拒不認親的作法不以為然,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卻無力改變于勒的處境,只能用給小費的方式,求得良心上的安慰。由此可見,于勒的命運,不取決于人們的心腸好壞,性格如何,而是由社會制度和占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的觀念所決定的。
這篇小說,通過菲利普一家對待于勒態度的前后變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資產階級愛虛榮、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和人的關系,是“赤裸裸的利害關系”,是“冷酷的現金交易”,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和腐朽。
不過,這篇小說揭露批判人性的自私冷酷、極度虛榮的心理的時候,也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同時,也通過寫約瑟夫對窮于勒的憐憫,表達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貧弱者的思想感情。[4]
于勒始終是菲利普一家孤懸海外的一個希望,是這個窮困家庭為自己設想出來聊以自慰的一個美好的夢想,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于勒象征著社會底層小人物無奈人生中的灰色希望;是希望,但不可能實現,一經觸碰就化為虛無,這恰恰反映出小人物的悲哀和理想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而這篇小說恰恰犀利而無情地揭示出了這種希望凋敝的過程。用虛榮之類的措辭來指責這個家庭是不合理的,一個卑微的家庭在深受貧窮折磨后仍然能夠對生活抱有體面的希望這是值得尊重的;至于在船上不與于勒相認,固然有其個人利害關系的計較,但仍然情有可原,菲利普夫婦看似無情的表現其實包含著生活的情非得已,“貧困的生活導致了美好人性的缺失。菲利普一家的天性還是善良的,但是當時的處境讓他們有了那樣的選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莫泊桑給予這家人更多的是悲憫而非批判。
莫泊桑在悲觀地描述社會現狀時,能反省自己,解剖自己,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找到生活中的亮色,希望能給讀者一些心靈上的溫暖,希望能救贖那漸行漸遠逐漸世俗化的靈魂。若瑟夫的形象正是這種矛盾思想的展示。
作者讓若瑟夫克制沖動平靜地喊出“先生”后,又讓他冒著被母親指責的危險多給了于勒十個銅子的小費。這些小費會讓母親心疼,但能讓若瑟夫的良知稍稍得以安慰,這也讓讀者在壓抑中輕輕松了一口氣。
藝術特色
小說的情節上顯得相對獨特,這是一個故事中的故事,但卻緊緊圍繞著于勒的形象來構述文章,展開情節的,而全家人到澤西島的旅行成了文章的主體部分,也是文章的高潮,因為在這里所有的故事將出現重大的轉機。因為所謂的富翁于勒此時只是個行乞的人。就像評論家所說的,這是個發人深省的文章的結尾,展現了完全的冷漠的人際關系。當然文章的細節描寫也讓文章生色不少,就像文章中提到的父親面對妻子的責備的神態:他總是張開了手摸一下額頭,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并且總是一句話也不回答。
而在另一個方面,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以“我”的視角作為文章發展過程的見證者,更是將文章的諷刺力度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就像評論家所說的:忠實地描寫精神的丑惡,比一切攻擊他的話要有力得多。于是文章就因此展現了不同的人生世相,由菲利普的容易緊張和愛慕虛榮的架子,甚至是菲利普太太兩難的矛盾性格:一方面為了維持家庭的生計的勤儉,另一方面是奢望富裕的虛榮。
通過人物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豐富的心理活動,細膩地刻畫人物韻性格特點。如菲利普認出賣牡蠣的窮水手就是于勒時,“突然好像不安起來”,這是心里驟然緊張所致;“他向旁邊走了幾步”,是想躲開于勒的目光,怕他認出自己來;“瞪著眼”看女兒、女婿,是怕他們覺察出這個秘密。這里一系列行動描寫,加上表情的描寫,層次分明地寫出了人物緊張、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狀態。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隨著語言和心理變化,一層層的發展。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12
第11課 《我的叔叔于勒》
課型:講讀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2.學習本文構思的巧妙及情節的曲折。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人物語言、行動、神態、揭示人物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2.初步培養對社會問題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評判能力和再現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文主題的理解,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重點 :
1、了解小說情節,把握小說主題。
2、理解課文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教學難點:
1、學習本文構思的巧妙及情節的曲折。
2、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深入思考,全面認識人物的個性。
3、多角度把握小說的主題。
教法:啟發式提問法、練習法、討論法,
學法:默讀法、圈點勾畫法、探究法、情境模擬法、比較法、辯論法
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課前查找相關資料。 2.布置學生預習課文。3.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查字典解決生詞。
2、課前搜集作者相關資料;
3、熟悉課文,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復述故事情節。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執教者:居巢區黃麓中心學校 夏琳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默讀,感知文意,梳理課文的情節結構,了解情節發展的因素,多角度把握小說主題,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情,導入新課
(播放課件,展示天平畫面)
心就象是一個天平,可以用它來衡量事物的輕重,同樣的東西對于不同的人來說,分量是不一樣的。如果在你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錢,一端放上親情,天平會向哪一邊傾斜?
(學生發言,導入新課)
二、預習交流:
1、請說出本課中你認為值得注意的字詞。(或說讀音,或說意思。)
2、說說你所了解的莫泊桑, 教師最后補充。
三、快速默讀,初步感知課文:
快速默讀課文,完成下列活動:(多媒體顯示)
1、請以( )于勒的格式,在括號內添加不同的動詞 ,理清小說的情節安排。
示例:(盼)于勒
2、圈點勾畫出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稱呼的詞語
(學生發言,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內容)
四、研讀細節,初步感知小說主題:
同桌合作,共同探究:(多媒體展示探究題)
1、請同學們給這些稱呼分類,看看這些稱呼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他們對于勒采取了什么樣的態度?
2、在這其中,變的是什么?不變的又是什么?
(同桌討論,發言,多媒體展示相關內容)
3、教師小結:
以小說的情節作結。并用一副對聯來概括兩部分的內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搖錢樹;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4、學生試擬橫批,感知文章主題。
五、真情采訪,多角度感悟主題。
1、情境設置:模擬電視臺 《人間 》欄目
主題:消失的親情
采訪人物:菲利普夫婦、若瑟夫、于勒
2、角色分配:
一名學生模擬節目主持人,另三名學生分別模擬菲利普、克拉麗絲、若瑟夫,
3、采訪內容:
提出的問題以課文為依據,主持人自行設計。
參考問題:
請問菲利普先生:
1、于勒是你弟弟?(是)
2、你們有多少年沒見了?(很多年了)
3、這些年有沒有想過他?(想過,畢竟我們是親兄弟啊!)
4、既然想他,為什么不愿意見他?(怕他想回來和我們住在一起)
5、一家人住在一起不好嗎?(那當然不好,他那么窮,回來會拖累我們的。我們經濟也不好,拖不起的)
那我想問問克拉麗絲太太,如果于勒想回來同你們住在一起,你會同意嗎?
(那當然不會同意了)
為什么?
(他那么窮,聽說他以前還行為不正,糟蹋錢,我們經濟情況也不好,是經不起他拖累的。再說如果讓我的鄰居和朋友們知道我有這樣一個討飯的窮親戚,別人也會笑話我們的,會看不起我們的,我可不想這樣。)
看來想讓菲利普夫婦接受于勒的確很困難。那么小若瑟對于此事是什么看法呢?
請問小若瑟夫:
你贊成你父母的做法嗎?(不贊成)
你對于勒叔叔是什么態度?
(我很同情他)
有沒有想過他為什么會落得下場?
(想過,我知道這與他自己不爭氣有很大關系,但是他畢竟是我的親叔叔,年紀也好運么大了,在外面一個人生活,的確讓我很同情,只要他能改正自己的缺點,我想我們一家人會住在一起的。)
聽了他們的話,我也想聽聽于勒是什么意見。下面請導播幫我們接通于勒所在社區的電話。
電話始終無人接聽,也許于勒不愿意面對自己的家人,也許于勒為了生計正四處奔波,不能守候在話機旁等我們的電話,我們也無法了解于勒現在的想法,在這里,我們也只能祝愿他們一家人能化解以前的恩恩怨怨,早日團聚。讓曾經消失的親情再次重現。
4、觀后思考:
菲利普夫婦不愿接受于勒的原因是什么?
若瑟夫對于勒叔叔持什么樣的態度?
(學生發言)
4、師感言,引導學生多角度感悟小說主題。
六、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1、播放音視頻材料《愛的奉獻》。
思考:觀看完了《愛的奉獻》,與課文比較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辯論:如何正確看待金錢與親情的關系?
2、說話訓練:
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
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健康;
錢可以買到( ),但買不到( );
錢可以買到( ),但買不到( )。
七、課堂總結:
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對課堂作結,教師根據學生總結情況即興作結。
八、布置作業:
寫一篇作文,反映和發掘身邊的社會人際關系(提示:類似我的叔叔于勒小說中的人際關系),題目自擬。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13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把握小說主要情節,體會蘊涵于文字中深刻主旨;辨析小說主要人物,并分析人物形象。
2、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鍛煉起獨立閱讀小說的能力、概括能力和相應的分析能力。培養他們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
3、學生通過對小說的學習,深深領悟到親情重于一切,金錢不能成為生活主宰的道理。
教學設計:
一、初讀課文,辨析主要人物
探究一:從標題上看,這篇小說寫的是誰?(于勒)從小說的內容看,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嗎?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1、討論前,教師提示:如何判定一個人物是否為主要人物呢?有三個角度,首先看人物著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創作意圖。這種帶著一個主問題進行閱讀的方式叫做尋讀,尋找發現,大家開始閱讀,發現后做好記錄,然后分組活動。并確定發言人。
2、學生尋讀課文。開始思考批注。
3、分組活動,確定本組發言人。
4、確定四個小組開始交流匯報各組的發現。
5、教師歸納小結。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這樣出現的,一是全家人的談話,二是插敘介紹,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則是菲利普夫婦。
探究二:于勒雖然不是小說的主要人物,可老師感覺于勒這個人物在文中無處不在。大家的意見是怎樣的?從文中尋找信息談談你的理解。
1、學生尋讀課文,整理相關信息。
2、相互交流,明確:于勒顯然著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運決定著菲利普夫婦的變化,并在他們一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瀾。他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我們帶著第一個問題閱讀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小說的線索,這就是尋讀的效果。
二、研讀課文,體會精妙構思
剛才我們一起弄清楚了小說的線索,下面請大家據此梳理本文的情節,對課文進行梳理式閱讀,就是理讀。并通過理讀情節,各提練一個字概括情節內容:
從課文順序上看:[盼]于勒——[趕]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從小說情節上看:[趕]于勒——[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探究三:作家為什么作這樣的安排情節:①為什么將“趕于勒”以插敘方式安排?②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這樣設計:于勒來過幾次信,再以寫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嗎?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組活動,確定小組發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發言,其它同學可作補充。討論明確:①巧設懸念,開頭反復渲染盼歸的氣氛與心情,埋下伏筆;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構成情節的曲折美,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給人物亮相提供了一個特有的展臺,更能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具有一種較強的諷刺意味。
3、教師小結:概括后板書:小說的情節美。
三、品讀課文,評說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構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豐滿的人物形象而經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讀細節。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去品析。這篇小說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罵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們來一起讀一讀幾個精彩片段,請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讀課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親被太太高貴的吃法打動了,于是請家人吃牡蠣,他故作高雅,擺架子愛慕虛榮的高峰,同時也是不幸的開始。母親的一番話別有情趣:(讀23段)
②當父親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時,突然發現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驟而緊張,以至失魂落魄:(讀25段)
③在母親的要求下,父親再一次向船長走去,在極度的擔憂與恐慌中終于證實那就是于勒。這一消息對于母親如同晴天霹靂,怒火如同火山爆發,他們虛幻的幸福峰巔一下子跌入了現實的悲苦深淵:(讀38段)
④也許是對叔叔不幸的一絲同情與憐憫,我給了于勒叔叔10個銅子的小費,但母親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讓其卑劣自私的靈魂再次曝光:(讀46段)
探究四:對人物的描寫中,哪些詞句最有表現力。抓住這些具有表現力的詞句評說人物形象。
1、品讀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著眼”,“趕緊”,“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低聲”等詞語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2、學生讀句品析,評說人物形象。
3、教師小結:通過品析,我們看到了一個唯利是圖,虛偽,自私冷酷的形象,他們以貧富為兄弟相認的原則,在他們眼中,情不如錢!(板書)
四、評讀課文,與人物對話
賞讀完這篇小說,大家有沒有什么話想對小說中的人物說呢?或者對作者有什么話說嗎?例如:老師讀完后,我想對作家說:莫泊桑,謝謝你的一支妙筆,向我們勾畫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人性泯滅的現實,在這樣的現實中生活,是人類的悲哀!大家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說幾句好嗎?
1、學生練習用“讀完這篇小說,我想對____________說……”句式說話。
2、結束語:用一幅對聯來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搖錢樹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書)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14
語文備課組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說創作。
2、體會巧妙的構思,掌握曲折的情節。
3、理解小說通過人物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4、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從多角度刻畫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教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設計
我們有很多同學是獨生子女嗎?能告訴我還有哪些同學不是?(學生舉手示意)哪位同學愿意為我們介紹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請一二位同學介紹)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的關系怎樣?如果有一天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金錢、地位上發生變化,你們的這種親情還會保持嗎?(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總結引申)在現實生活中,手足之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驗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發生在法國一個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體會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
(板書課題: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二•作者介紹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和俄國的契訶夫、美國的歐亨利并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短短的一生中,他寫了300多個短篇和6個長篇。著名的有長篇《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短篇《項鏈》、《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三•整體感知課文
請同學先聽課文錄音,然后請一位同學敘述故事情節。
理清故事情節,用三個字概括本文故事情節。(厭……盼……躲)
說說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態度為什么會發生變化?(因為于勒經濟地位發生變化)
四•品細節。
1、瀏覽全文,找出全家人對于勒的不同評價。說明于勒處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評價。
貧:壞蛋、流氓、無賴、分文不值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辦法的人、救星
貧:小子、家伙、老流氓、賊、討飯的
2、提問:當他有錢時家人的心情如何?——盼
當他無錢時家人的行為如何?——避(板書:
于 勒:窮―――富―――窮
菲利普夫婦:攆―――盼―――躲
五•作業布置新課標第一網
課后練習題
第2課時
自讀全文,找出“盼”、“避”的主要細節。
如“永不變更的話”、“揮手帕”、“擬計劃”;“趕到美洲”、“暴怒”、“躲避”等。
1.個別讀完“盼”的細節,師問:為什么他們熱切的盼望于勒歸來?生回答。
明確:因為家庭生活十分拮據,樣樣都要節省,而于勒在美洲發了財,盼望早日歸來過上幸福的生活。
點撥:在菲利普夫婦心中,親弟弟不過是金錢的化身。
讀完“避”的細節后,師問:當真的遇見時,他們反而不認,又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說明)回答這個問題由于學生是初步接觸課文,思考問題或許過于表面化。教師進行啟發引導,學生可能會得出如下分析結果。
1、 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況,于婚事不利。
2、 是于勒的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個品德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
3、 是于勒貧窮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
4、 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們有錢,就會認下于勒。
5、 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的。如果他們不是那么好面子,則結局不會如此。
6、 是菲利普夫婦的思想意識造成的。在他們的頭腦中只認識錢。
7、是那個社會制度造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金錢關系。
明確: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婦只認錢而于勒又淪落為窮人,其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點撥:說明他們的希望不過是個虛幻的肥皂泡而已,是一場欺騙自己的白日夢。
二•重點研討
《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對于勒卻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描寫,而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刻畫用了很多筆墨。誰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小說題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卻是作為暗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現在。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一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驟然變化,從而刻畫出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征。②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從而揭示全文主題思想——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我”在整篇小說中的是怎樣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對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不受父母的影響,仔細觀察叔叔;
②心中默念叔叔;
③給了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
這默念的話中“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從字面的人物關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親的弟弟”,意思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從排列的)順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復“我的叔叔”,其中卻加上一個“親”字,反映了“我”對處于貧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對父母六親不認的困惑、苦悶及不滿。這是一句包含諷刺意味的。心里話。
形象:
我是一個涉世未深,比較天真單純、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與父母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作用:
小說中的“我”作為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里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都是從“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著作家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見聞來展開情節,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或說是線索性的人物。
三•你看了這個“嫌貧愛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啟發呢?
生自由發言。
點撥:
1、不要把實現理想寄托在別人身上,應該通過自己去奮斗,去努力,去爭取。
2、在親情和金錢上,應珍惜親情,淡泊名利。
3、對弱者應多付出愛心,同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口頭表達訓練:如果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現百萬富翁的于勒,他們的表情將會怎樣?他們夫婦間將會進行怎樣的對話?展開聯想,簡要回答。
五•作業布置
設想一下于勒叔叔的另一個結局:船上的一個旅游的富翁,窮困時賣過牡蠣,觸景生情,換了衣服行頭在那里重新體驗過去的生活。這時于勒的哥哥一家遇到了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15
小說,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學體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小說教學,更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潛蘊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新的課程,新的理念,促使我們語文教學必須以新的姿態、新的面貌來迎接新的挑戰。在新課程的背景之下,為了培養學生閱讀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賞力、評價力和創造性,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以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五冊《我的叔叔于勒》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課時:學生自讀課文。談閱讀印象與初讀感受。
第二課時:四步閱讀法,完成小說賞讀。
一、尋讀,辨析主要人物。
亮點探究一:從標題上看,這篇小說寫的是誰?(于勒)從小說的內容看,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嗎?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1、討論前,教師提示:如何判定一個人物是否為主要人物呢?有三個角度,首先看人物著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創作意圖。這種帶著一個主問題進行閱讀的方式叫做尋讀,尋找發現,大家開始閱讀,發現后做好記錄,然后分組活動。并確定發言人。
2、學生尋讀課文。開始思考批注。
3、分組活動,確定本組發言人。
4、確定四個小組開始交流匯報各組的發現。
5、教師歸納小結。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這樣出現的,一是全家人的談話,二是插敘介紹,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則是菲利普夫婦。
亮點探究二:于勒雖然不是小說的主要人物,可老師感覺于勒這個人物在文中無處不在。大家的意見是怎樣的?從文中尋找信息談談你的理解。
1、學生尋讀課文,整理相關信息。
2、相互交流,明確:于勒顯然著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運決定著菲利普夫婦的變化,并在他們一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瀾。他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我們帶著第一個問題閱讀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小說的線索,這就是尋讀的效果。
二、理讀,體會精妙構思
[NextPage] 剛才我們一起弄清楚了小說的線索,下面請大家據此梳理本文的情節,對課文進行梳理式閱讀,就是理讀。并通過理讀情節,各提練一個字概括情節內容:
從課文順序上看:[盼]于勒——[趕]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從小說情節上看:[趕]于勒——[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亮點探究三:作家為什么作這樣的安排情節:①為什么將“趕于勒”以插敘方式安排?②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這樣設計:于勒來過幾次信,再以寫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嗎?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組活動,確定小組發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發言,其它同學可作補充。討論明確:①巧設懸念,開頭反復渲染盼歸的氣氛與心情,埋下伏筆;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構成情節的曲折美,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給人物亮相提供了一個特有的展臺,更能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具有一種較強的諷刺意味。
3、教師小結:概括后板書:小說的情節美。
三、品讀,評說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構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豐滿的人物形象而經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讀細節。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去品析。這篇小說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罵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們來一起讀一讀幾個精彩片段,請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讀課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親被太太高貴的吃法打動了,于是請家人吃牡蠣,他故作高雅,擺架子愛慕虛榮的高峰,同時也是不幸的開始。母親的一番話別有情趣:(讀23段)
②當父親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時,突然發現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驟而緊張,以至失魂落魄:(讀25段)
③在母親的要求下,父親再一次向船長走去,在極度的擔憂與恐慌中終于證實那就是于勒。這一消息對于母親如同晴天霹靂,怒火如同火山爆發,他們虛幻的幸福峰巔一下子跌入了現實的悲苦深淵:(讀38段)
④也許是對叔叔不幸的一絲同情與憐憫,我給了于勒叔叔10個銅子的小費,但母親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讓其卑劣自私的靈魂再次曝光:(讀46段)
亮點探究四:對人物的描寫中,哪些詞句最有表現力。抓住這些具有表現力的詞句評說人物形象。
1、品讀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著眼”,“趕緊”,“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低聲”等詞語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2、學生讀句品析,評說人物形象。
3、教師小結:通過品析,我們看到了一個唯利是圖,虛偽,自私冷酷的形象,他們以貧富為兄弟相認的原則,在他們眼中,情不如錢!(板書)
四、說讀,對人物說話。
賞讀完這篇小說,大家有沒有什么話想對小說中的人物說呢?或者對作者有什么話說嗎?例如:老師讀完后,我想對作家說:莫泊桑,謝謝你的一支妙筆,向我們勾畫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人性泯滅的現實,在這樣的現實中生活,是人類的悲哀!大家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說幾句好嗎?
1、學生練習用“讀完這篇小說,我想對____________說……”句式說話。
2、結束語:用一幅對聯來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搖錢樹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書)
附:教學板書
[NextPage]教學反思:
教學在合作討論與交流表達中結束了,回顧這篇文章的教學。我覺得三種構想的實施是成功的。
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讀好文本。這是對話的基礎。通讀文本,并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閱讀才是自由的閱讀,有效的閱讀。而我們平時的教學,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讀出感受的更少。上課伊始,學生還未開口讀書,學生未及進入作品之中體驗,教師就已經強加給了學生,表現出教師對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體驗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學中,給學生一節課自由讀書(自習除外),并要求在讀完后能談自己對作品、人物的認識。事實證明,這個目標實現了。
二、為學生創設主問題有層次地探究文本。這是對話的關鍵。作為世界文學的精典名篇,既有內容的廣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這篇小說怎樣教學才能實現耗時少、效果好,我設計了四個主問題和四個亮點探究活動:尋讀,解決主要人物和線索人物的問題,這是打開文本的鑰匙;理讀,解決作品的思路,這是學生最易獲得的感性認識,并通過理性探究體會構思精美;品讀,通過品讀細節認識人物形象,并進而學習人物塑造的方法,這是小說閱讀的中心任務;說讀,表達自己對文章主題、美點、人物的認識和理解,這是閱讀的更高層次。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義和閱讀活動的樂趣。
三、讓學生在探究與對話中表現并強化語文能力。探究式閱讀讓合作學習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實踐。小組探究活動中,誰發言,誰記錄,誰補充都有明確的分工。而在表達中,要求學生努力達到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提練整合小組的觀點,說句意連貫、層次清晰、語言精美的話的目標。從一句到幾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據,切近題旨。
還記得《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的一段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根據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實行探究式閱讀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臺,變文本解讀為文本賞讀、語言探究,并跳出課文讀課文,可以讓語文課教學呈現新的生機。
學生“唱戲”,老師搭臺。把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教師、文本三者形成整體,讓三者交流、碰撞、溝通。學生可以挑戰文本權威,教師也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閱讀教學課堂成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舞臺,也成了學生與文本對話、教師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多向互動的過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16
我的叔叔于勒
新安藝人/文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
2、根據情節的發展,抓住人物的神情、語言和動作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根據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變化,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4、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受到珍惜親情,奉獻愛心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1、抓住人物的神情、語言和動作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2、探討小說的主題,受到珍惜親情,奉獻愛心的教育。。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生活在哈佛爾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地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進港口來,菲利普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那么于勒到底是誰呢?為什么全家人那么熱切地期盼他回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
二、作者介紹。(課件出示)
莫泊桑(1850-1893) 法國作家。 生于沒落貴族家庭。自幼酷愛文學,七十年代刻苦學習寫作,大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1880年短篇小說《羊脂球》問世,轟動法國文壇,是作者的最佳作。長篇小說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說《家人》、《兩個朋友》、《項鏈》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三、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生字的音。(課件出示)
2、指名學生概述故事情節,師歸納:
盼 贊 遇 躲
四、課文分析。
1、課文是通過怎樣的描寫來刻畫的性格的,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并加以說明。(學生討論回答,師出示課件歸納)
2、探討小說的主題。(課件出示)
(1)在小說的結局中,為什么不認于勒?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2)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有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嗎?如果有的話請舉例說明。
(3)如果你身邊也有像于勒這樣的親戚,你會怎樣對待他?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歸納)
五、課堂總結。
本文通過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兄弟的前后不同的態度,揭露當時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純粹是金錢關系,無情鞭撻了小市民的勢利貪鄙,冷酷自私的丑陋靈魂。
有對聯云: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搖錢樹;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世態炎涼。親情重于金錢,我們應該珍惜親情,奉獻一片愛心。最后讓我們在《愛的奉獻》的歌聲結束教學。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17
知識掌握
1.《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選自短篇小說集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國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________。
2.“我母親對我們拮據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里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
這段文字寫出了“我”家經濟的________(從原文中找一個詞),小說之所以一開始就從“我”家庭經濟的拮據寫起,是為________。
3.只要一看見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開進口來,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
“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請簡要分析這兩句話所表現出的人物的心理。
________
能力提高
1.找出文中父母對于勒不同稱呼的詞,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
2.從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態度的前后差異看,他們的確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市儈,是可鄙的,但我們更應看到當時他們生活的社會環境,正是他們身處的那樣一個社會使他們沉淪下去,用金錢關系去衡量親情的近、疏,請你結合自身的經歷,結合《公民道德實施綱要》談一談如何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
________
3.本文的故事情節的發展中有哪些出人意料之處?
4.我總認為這個青年之所以不再遲疑而下決心求婚,是因為有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最要留心的是別叫咱們的女婿起疑心。”
這兩句與小說的中心有什么關系?
________
延伸拓展
盲人看
畢淑敏
每逢下學的時候,附近的那所小學,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鐵門前,好似風暴前的蟻穴。那是家長等著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遠離人群的地方,有個人,倚著毛白楊,悄無聲息地站著。從不張望校門口。直到有一個孩子飛快地跑過來,拉著他說,爸,咱們回家。他把左手交給孩子,右手拄著盲杖,一同橫穿馬路。
多年前,這盲人常蹲在路邊,用二胡奏著很哀傷的曲調。他技藝不好,琴也質劣,音符斷斷續續地抽噎,聽了只想快快遠離。他面前盛著零碎錢的破罐頭盒,永遠看得到銹蝕的罐底。我偶爾放一點錢進去,也是堵著耳朵近前。后來,他擺了個小攤子,賣點手絹襪子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我回家時一下公共汽車,黑寂就包抄過來。原來這一片突然停電,連路燈都滅了。只有電線桿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攏才見是那盲人打了手電,在賣蠟燭火柴,價錢很便宜。我趕緊買了一份,喜滋滋地覺著帶回光明給親人。
之后的某個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氣哼哼地走過去,說,你也不能趁著停電,發這種不義之財啊!那天你賣的蠟燭,算什么貨色啊?蠟燭油四下流,燙了我的手。燭捻一點兒也不亮,小得像個熒火蟲尾巴。他愣愣地把塌陷的眼窩對著我,半天才說,對不起,我……不知道……蠟燭的光……該有多大。螢火蟲的尾巴……是多亮。那天聽說停電,就趕緊批了蠟燭來賣。我只知道……黑了,難受。
我呆住了。那個漆黑的夜晚,即便燭火如豆,還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幾多。一個盲人,在為明眼人操勞,我還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他,我好悔。后來,我很長時間沒到他的攤子買東西。確信他把我的聲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買了一堆雜物,然后放下了50塊錢,對盲目人說,不必找了。
我抱著那些東西,走了沒幾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給我的是多少錢啊?我說,50元。他說,我從來沒拿過這么大的票子。
見他先是平著指肚兒,后是立起掌根,反復摩挲鈔票的正反面,我說,這錢是真的,您放心。他笑笑說,我從來沒收過假錢。誰要是欺負一個瞎子,他的心先就瞎了。我只是不能收您這么多的錢,我是在做買賣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錯了。
不知他從哪里學了按摩,經濟上漸漸有了起色,從鄉下找了一個盲目的姑娘,成了親。一天,我到公園去,忽然看到他們夫妻相跟著,沿著花徑在走。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這對他們來講,真是一種殘酷。
閃過他們身旁的時候,聽到盲夫有些炫耀地問,怎么樣?我領你來這兒,景色不錯吧?好好看看吧。
盲妻不服氣地說,好像你看過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說,我看過。常來看的。
聽一個盲人連連響亮地說出“看”這個詞,叫人頓生悲涼,也覺出一些滑稽。盲妻反唇相譏道,介紹人不是說你胎里瞎嗎,啥時看到這里好景色呢?
盲夫說,別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來一點不比別人少啊。
他說著,用手捉了妻子的指,沿著粗糙的樹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極小的葉子上,說,你看到嗎?多老的樹,芽子也是嫩的。
那一瞬,我凜然一驚。世上有很多東西,看了如同未看,我們眼在神不在。記住并真正懂得的東西,必得被心房繭住啊。
后來盲夫婦有了果實,一個瞳人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漸漸長大,上了小學,盲人便天天接送。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著杖子走。慢慢膽子壯了,綠燈一亮,就跳著要越過去。父親總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著柏油路說,讓我再聽聽,近處沒有車輪聲,我們才可以走……
終于有一天,孩子對父親講,爸,我給你帶路吧。他拉起父親,東張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越過地上的斑馬線。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著目光如炬的孩子,無所顧忌地前行,腳步抬得高高,輕捷如飛。
孩子越來越大了。當明眼人都不再接送這么高的孩子時,盲人依舊每天倚在校旁的楊樹下,等待著。
1.文中的盲人用什么去看世界?(用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第一次寫了接孩子的情景。聯系上下文,看看對本段的分析是否正確,正確的在括號內打“√”,錯誤的在括號內打“×”。
①盲人帶著孩子回家,是盲人在引路。( )
②此時的孩子已經長大,可以做盲人的帶路人了。( )
3.作者為什么說自己“又一次錯了”?
[ ]
a.因為作者又一次錯怪了盲人在做“黑”生意。
b.因為作者明白了盲人需要的并不是別人的施舍而是尊重。
c.因為盲人責怪作者多給了錢。
d.因為盲人看透了作者炫耀自己有錢的陰暗心理。
4.盲人說“多老的樹,芽子也是嫩的”。這說明盲人________。
5.倒數第二、第三自然段都寫了盲人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的情景,采用的是________手法。
6.當明眼人不再接送孩子的時候,盲人依舊如故。下面分析正確的是(多重選擇)。
[ ]
a.表現出盲人對孩子的深深父愛。
b.表現孩子已成為盲人的眼睛,盲人一天也離不開孩子。
c.表現盲人的思維還滯留在孩子小的那一階段,對孩子不放心。
d.表現盲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世界,即使孩子長大了,在他的心里依然是孩子。
參考答案
【知識掌握】
1.《羊脂球》 莫泊桑 法 《羊脂球》《俊友》《一生》等
2.拮據 人物設置具體的生活環境,為下文情節的展開作鋪墊
3.表現菲利普盼望于勒,實際上也是盼望金錢的望眼欲穿的心理。
【能力提高】
1.稱呼略。作用:于勒的好與壞,親與疏完全取決于錢財,充分刻畫了“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的性格”。
2.合理即可
3.主要有兩處。一是“行為不正,糟蹋錢”的于勒被打發到美洲以后,沒想到竟然發了財,而且來信“希望能夠賠償”菲利普損失。二是十多年未見的于勒一下子成了窮水手。
4.這些話說明,金錢的勢力無孔不入,有時愛情也是以金錢為轉移的。這從另一側面表現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陰暗面。
【延伸拓展】
1.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
2.①× ②√
3.b
4.盲人用心看世界
5.對比
6.ad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1.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及曲折的故事情節
3.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對刻畫人物形象的好處
重點難點
1.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觀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2.構思新穎巧妙懸念的設置
課時安排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金錢—拜金主義思潮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另一個外國的作家寫的一篇也是講述人善變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
二、板書課題:《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三、整體感知小說,知線索
明確:菲利普夫婦盼于勒發財歸來是敘事明線,于勒離家到美洲冒險10年經歷為暗線。
情節:盼于勒——贊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四、情節:人物態度,找出菲利普夫婦言行變化的代表句。
開端(盼于勒)——發展(贊于勒)——高潮(遇于勒)——結局(躲于勒)
人物態度對比:
前: (從文中找出詞語)
后: (從文中找出詞語)
五、人物性格分析(討論)
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貪婪,庸俗的小市對民,愛慕虛榮。
“我”一個也涉世未深,天真單純,富用同情心 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六、找出小說中環境描寫,各自的作用?(略)
七、小說主題討論:
金錢至上
八、發散訓練
1.小說的結局怎樣?人物命運是由個人性格造成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
2.假如菲利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怎樣?用150個字來完成。
3.寫作:請以“人與人這間”為題,反映當代人際關系的中心。
板書設計:、
中心線索
于勒 貧窮 富裕 貧窮
菲
利
普
夫
婦 厭惡詛咒 熱切盼望 咫尺不認
全家恐怖 全家唯一的希望 出了大亂子了
分文不值 置一所別墅 重新拖累我們
壞蛋流氓 好心的于勒 賊、討飯的
打發到美洲去 多么的驚喜啊 以免再遇見他
側面描寫 主體部分
介紹家庭成員,引出于勒 對于于勒態度的今昔變化 全家旅游 發現于勒 證實于勒 躲開
于勒
小引 背景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主題 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