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蟈蟈》教案(通用23篇)
《綠色蟈蟈》教案 篇1
執教者 李驚
【教學目標 】
★知識與能力:反復閱讀,概括歸納,了解作者介紹的科學知識,體味作者科學細致的觀
察態度和熱愛昆蟲的細膩情感。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師生同讀同品,獲取科學知識,
品味作者情感。
★情感與收獲:感受法布爾“以蟲性觀照人性”的人生和他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教學步驟 】
一、故事導入
1、時光倒回到童年,同學們你小時候玩過小昆蟲嗎?
(預設)①如果有,則學生說故事。
②如果沒有,則老師說一個小時候玩蚱蜢的故事。
2、你喜歡這些小昆蟲嗎?比如蜜蜂、蝴蝶、蜻蜓(給出圖片),學生說。引出本文課題。
二、讀課文了解蟈蟈的科學知識
1、(給出圖片)從眾多的昆蟲圖片中找出哪一幅是綠色蟈蟈,講講你是怎樣認出它的。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看看作者告訴我們關于綠色蟈蟈的哪些科學知識?
(要求):①學生讀書勾劃要點。②總結發言。
三、讀課文品味作者對昆蟲的情感
作者寫此文不單是向我們介紹有關蟈蟈的科學知識,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深刻而細膩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探索發現作者的文字中包含了怎樣的情感?
(要求):①學生讀書勾劃要點。②小組合作交流,總結補充。③總結發言。
四、延伸練習
(給出圖片)再看這些小生靈,我們的感情一定發生了變化。它們不再只是兒時的玩具,它們和人一樣是那么的鮮活靈動,是多么可愛的自然的精靈,你一定會喜歡。
你會和哪一個小昆蟲做朋友呢?你們是怎樣做朋友的?
(要求):自己寫一小段文字,全班交流。
五、課外體驗與練習
親近大自然,讓我們的心靈更加寬闊、詩意,去傾聽昆蟲的聲音吧,這就是在傾聽大自然的聲音。
去戶外靜聽昆蟲的鳴叫,聽聽你的昆蟲朋友在向你訴說些什么,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
作者郵箱:
《綠色蟈蟈》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通過速讀,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通過整體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學習本文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方法;通過品味、鑒賞的方式體會生動說明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法布爾的科學探索精神,培養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動說明的方法。
2、體味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及本文傳神的語言。
教學難點: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教學方法:朗讀法、合作研討法、談話法、活動法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準備: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感知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弄清字詞的讀音及含義,解決課后的“讀一讀,寫一寫”。
2、預習了解課文內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導入新課:
伴隨著這優美的樂曲,我們走進了今天的課堂。能不能說說你都聽到了什么聲音?(森林里各種小動物、昆蟲的鳴叫聲)這些昆蟲隱藏在茂盛的草叢里、濃密的樹葉里,歡快地歌唱。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觀察或研究過小昆蟲呢?看來,這些大自然的小精靈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趣味,都是伴隨我們成長的好朋友。今天,我們就去拜訪這些朋友中的一位——綠色蟈蟈。(板書課題)
二、預習交流:
1、字詞交流。
2、請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關于法布爾的情況交流一下。
法布爾,法國著名昆蟲學家。1823年出生于法國一戶普通農民之家。從小迷戀大自然。在他19歲時,就立志研究昆蟲。后來通過自學,獲得自然博士學位。1875年開始著作《昆蟲記》,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園”中從事昆蟲學研究工作,19xx年11月去世,留有《昆蟲記》共十卷二百萬字。
《昆蟲記》:是一部嚴謹的科學著作,整部作品充滿了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先后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
魯迅說:《昆蟲記》是“講昆蟲故事”、“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說: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更有趣味,更有意義。
達爾文評價說:難以效法的觀察家。
他還被法國文學界譽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推薦他為諾貝爾獎候選人。(這些稱號,對法布爾來說是當之無愧的。)
3、誰能介紹一下綠色蟈蟈?(身體呈綠色或褐色,腹部較大,翅膀短,四肢強壯有力,善于跳躍。雄的前翅有發音器,能發出清脆的叫聲。)
三、整體感知:
法布爾是怎樣介紹的呢?請同學們打開書:
1、速讀課文,思考一個問題。
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重點是寫哪一方面?
2、學生交流:聲音特征、形體特征、食性等。
形體:漂亮、苗條、勻稱。
叫聲:喑啞、尖銳、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歡吃蟬,愛吃甜食,偶爾也吃一點兒水果、青草。
居住特點:和睦共居
3、小結蟈蟈在外形、叫聲、食性等方面的特點。
師小結:作者抓住了綠色蟈蟈的特征,詳略得當地進行介紹,使我們獲得了有關蟈蟈的科學知識。
四、質疑探究:
瀏覽課文,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
學生可能提到的問題:
1、文中多次變換對蟈蟈稱呼,有什么表達效果?(當蟈蟈捕蟬時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為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作者用“籠里的囚犯”;當蟈蟈吃蟬的時候稱“蟬的屠夫”。作者這樣變換稱呼,使文章更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師:你分析得真好,的確是這樣。作者將蟈蟈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2、開頭作者是怎么引出蟈蟈的?這樣寫的好處。(開頭第一段并沒有寫蟈蟈,是寫在別人歡度國慶的日子里,自己還沒忘記去觀察昆蟲。“我獨自一人”說明作者對他熱愛的事業的執著。第2段寫蟬在夜晚不再鳴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蟬的一聲哀號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蟈蟈。這樣寫別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動物中的同類相食這種現象?(作為一篇科學性的說明文,應當要準確的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惡進行取舍,這正是法布爾嚴謹的工作態度的體現。)
4、為什么作者要先寫蟈蟈的叫聲?(先寫叫聲——黑夜中的法布爾要確定自己身邊有蟈蟈存在,首先是聽到了蟈蟈的叫聲,而不是看到了蟈蟈。所以,先寫蟈蟈的叫聲符合邏輯,使文章的走勢顯得自然而得體。)
五、品味語言: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激勵學生自主展示,初步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1、我這里有一段描寫蟈蟈叫聲的文字,請跟第三段比較一下,看看你更喜歡哪一段,說說理由。(投影顯示)
夜色降臨,蟈蟈出來了。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綠葉叢中,蟈蟈在叫。聲音較低,在連續不斷的低聲中,時不時發出一陣尖銳、急促的聲音。
2、生結合課文分析、感悟,師生評價。(引導學生通過文字比較,體會擬人、比喻修辭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動的描寫,找出來,細細品味。
4、法布爾先生為什么能將綠色蟈蟈寫得如此生動、活潑呢?
因為他非常喜愛綠色蟈蟈。因為他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因為他善于觀察和想像。
師小結:是的,他是抓住了聲音、形態、食性方面的特點來進行形象細致地介紹的。并且他善于運用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傾注了對昆蟲生命的滿腔尊重與熱愛。
六、拓展延伸:
法布爾筆下的蟈蟈如此可愛,我們的感情一定發生了變化。它們不再是小昆蟲,而是可愛的小精靈,是我們的好朋友。就讓我們來學習作者的寫法,用生動的語言向大家介紹一種你喜愛的小動物的某一個特點。
七、課堂小結:
1、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2、師小結:
法布爾筆下的蟈蟈是鮮活的,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蟈蟈的鳴唱給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爾則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為人類奉獻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議大家課后讀一讀《昆蟲記》,你會有更多的收獲。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兒。下課!
《綠色蟈蟈》說課稿
一、說教材:
《綠色蟈蟈》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內自讀篇目。第四單元課文主要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本文出自法國的著名的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的巨著《昆蟲記》,可謂名家名篇。它是一篇觀察隨筆,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動的文藝筆調,通過生動傳神的語言描寫及擬人手法的運用,把蟈蟈的外形叫聲及習性寫得活靈活現,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文章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高度結合。
根據本文的內容和表達的特點,本文的教育價值就在于引導學生通過法布爾的筆觸去感受奇妙的昆蟲世界;在閱讀中學會概括要點、品味語言、學會生動地表達;同時,通過閱讀來走進“昆蟲之父”法布爾,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過品味他生動自然的語言來感受那濃濃的生命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滲透一定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說教法
對本單元的教學,我們希望實現以下目標:
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搜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中要注意幾個方面:注意兼顧三個維度,滲透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體,強調綜合,以培養閱讀能力和研究能力為主;注意結合自己所處的地域靈活處理課文內容;多以討論課或探究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本文是一篇觀察隨筆,又是一篇優美散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擬人手法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這一點需要引導學生反復品味,并在實踐中運用。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昆蟲記》中的其他作品。作為六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的科技小品文,對學生增強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領悟科學精神有著很強的教育作用。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說教學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對于昆蟲,還不一定所有的學生都喜歡,所以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引導他們進入昆蟲世界,要讓學生學會不僅能讀懂這一篇文章,還應該教會學生會讀這一類現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識和拓展知識。
由于本課篇幅較長,生字詞較多,可以讓學生先通過預習了解課文內容,掃除文字障礙。為此,我們可以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激發同學們對昆蟲的興趣,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使學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進行學習。基于這一思考,將“整體感知”。“品味語言”、“質疑探究”這幾部分共同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一、導入新課: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預習交流:
交流搜集的有關法布爾及《昆蟲記》相關資料。
三、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思考:
文章介紹來的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重點是寫哪一方面?
2、學生交流。
師小結:作者抓住了綠色蟈蟈的特征,詳略的當地進行介紹,使我們獲得了有關蟈蟈的科學知識。
四、品味語言: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激勵學生自主展示,初步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1、我這里有一段描寫蟈蟈叫聲的文字,請跟第三段比較一下,看看你更喜歡哪一段,說說理由。(投影顯示)
夜色降臨,蟈蟈出來了。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綠葉叢中,蟈蟈在叫。聲音較低,在連續不斷的低聲中,時不時發出一陣尖銳、急促的聲音。
2、生結合課文分析、感悟,師生評價。引導學生通過文字比較,體會擬人、比喻修辭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動的描寫,找出來,細細品味。
4、法布爾先生為什么能將綠色蟈蟈寫得如此生動、活潑呢?
五、質疑探究:
再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此環節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敢于懷疑的科學精神。
六、拓展延伸:法布爾筆下的蟈蟈如此可愛,學習作者的寫法,用生動的語言向大家介紹一種你喜愛的小動物的某一個特點。看誰寫得好。
七、課堂小結:
1、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2、師小結: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興趣。
《綠色蟈蟈》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 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說出其作用。
③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課前準備
教師可閱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并制作相應的課件,制作有關昆蟲特別是蟈蟈的動畫形象,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學生注意本課的語言積累,并注意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內容
《綠色蟈蟈》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閱讀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可以體味到濃厚的文學色彩,從中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地理解、體味說明文的情趣。
○教學設計
情景導入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吧?也許還記得在夏夜里在草間提著燈籠捉螢火蟲吧?還有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這些大自然的小昆蟲。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課題:綠色蟈蟈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a.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以上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學生自讀,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也可參與討論,并及時點撥指導。
教師指導明確汐L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重點研讀,質疑問答,合作交流
學生可再讀課文,并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擬人手法的運用等。
學生依據問題組,自由質疑。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么?
在學生的討論研讀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教師可總結指導。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應用反饋
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課后練習]
a.讀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節選本。
b.以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
○板書設計
《綠色蟈蟈》教案 篇4
執教者 李驚
【教學目標 】
★ 知識與能力:反復閱讀,概括歸納,了解作者介紹的科學知識,體味作者科學細致的觀
察態度和熱愛昆蟲的細膩情感。
★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師生同讀同品,獲取科學知識,
品味作者情感。
★ 情感與收獲:感受法布爾“以蟲性觀照人性”的人生和他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教學步驟 】
一、 故事導入
1、 時光倒回到童年,同學們你小時候玩過小昆蟲嗎?
(預設)①如果有,則學生說故事。
②如果沒有,則老師說一個小時候玩蚱蜢的故事。
2、 你喜歡這些小昆蟲嗎?比如蜜蜂、蝴蝶、蜻蜓(給出圖片),學生說。引出本文課題。
二、 讀課文了解蟈蟈的科學知識
1、(給出圖片)從眾多的昆蟲圖片中找出哪一幅是綠色蟈蟈,講講你是怎樣認出它的。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看看作者告訴我們關于綠色蟈蟈的哪些科學知識?
(要求):①學生讀書勾劃要點。②總結發言。
三、 讀課文品味作者對昆蟲的情感
作者寫此文不單是向我們介紹有關蟈蟈的科學知識,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深刻而細膩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探索發現作者的文字中包含了怎樣的情感?
(要求):①學生讀書勾劃要點。②小組合作交流,總結補充。③總結發言。
四、 延伸練習
(給出圖片)再看這些小生靈,我們的感情一定發生了變化。它們不再只是兒時的玩具,它們和人一樣是那么的鮮活靈動,是多么可愛的自然的精靈,你一定會喜歡。
你會和哪一個小昆蟲做朋友呢?你們是怎樣做朋友的?
(要求):自己寫一小段文字,全班交流。
五、 課外體驗與練習
親近大自然,讓我們的心靈更加寬闊、詩意,去傾聽昆蟲的聲音吧,這就是在傾聽大自然的聲音。
去戶外靜聽昆蟲的鳴叫,聽聽你的昆蟲朋友在向你訴說些什么,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
《綠色蟈蟈》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狩獵、喧囂、靜謐、弱肉強食、驚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詞語。
2.了解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以及蟬的生活習性。
能力目標
1.學習用快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并簡潔概括要點的方法。
2.體會文章富有文學筆法、生動活潑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3.體會并學習文中擬人的手法的運用。
德育目標
感受作者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的信念。
●教學重點
品味鑒賞文章生動傳神的語言美;練習快速閱讀篩選并概括要點的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分析,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筆法特點;感受、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綠色蟈蟈》是一篇觀察隨筆,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妙趣橫生,在反復誦讀中體味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如擬人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
2.研討點撥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因其內容的生動有趣,課堂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自由探究的積極性,為深層把握文意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教師適當點撥、歸結,如文章突出的寫作特色。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范朗讀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快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要點。鑒賞文章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孩提時代,知了唱歌、蟋蟀鳴叫、蜘蛛織網、螞蟻運食,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員,是我們天真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但隨著閱歷的增長,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賞玩的心境。19世紀的法國卻有一位用畢生時間為蟲子書寫歷史的人,他就是被稱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的法布爾,《昆蟲記》就是他以大量科學報告材料和文學氣質艱苦寫成的巨著,今天我們學習的《綠色蟈蟈》便是其中一篇。(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法布爾與《昆蟲記》
1823年12月22日,法布爾生于法國南部一戶農民家中。童年時代就迷上了戶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鳥。在他不足19歲時就立志研究昆蟲。后來*自學獲得了自然科學碩士、博士學位。1880年他用積攢的一小筆錢,在鄉間小鎮塞里尼昂附近購得一處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舊民宅,進一步研究活蟲子的計劃即將變成現實。他精神舒暢,用當地普羅斯旺語給這處居所取了個風趣的雅號——荒石園。年復一年,他守著心愛的荒石園,開足生命的馬力,不知疲倦地從事獨具特色的昆蟲學研究,把勞動成果寫進一卷又一卷的《昆蟲記》。他就是這樣,孤獨、歡欣、清苦、平靜地度過了35年余生。
《昆蟲記》主體內容集中在昆蟲學問題上,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歷、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若干解決理論問題的議論,以及少量帶科普知識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爾在全十卷精裝本《昆蟲記》的出版序言中說:“非常遺憾,如今我被迫中斷了這些研究。要知道從事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僅有的安慰。閱盡大千世界,自知蟲類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讓我再獲得些許氣力,甚至有可能再獲得幾次長壽人生,我也做不到徹底認清蟲類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這位以昆蟲為琴撥響人類命運顫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讀概括、感知文意
1.學生自由誦讀課文,勾畫并疏解生字詞。
投影:
(1)給加粗的字注音。
喧囂( ) 劫掠( ) 靜謐( ) 酷愛( ) 吮取( )
氣氛( ) 滿載而歸( ) 喑啞( )( )
(2)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shòu( )獵 cuàn( )奪 rǎo( )亂 更勝一chóu( )
gōu( )火 zhōng( )斯 xī( )sū( )作響wō jù( )( )
(3)請將橫線處的文字表述替換成成語(或詞語)。
①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動物中弱者被強者吃掉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自語。( )
②表面上很大而實際脆弱的東西常常成了綠色蟈蟈進攻的目標。( )
③蟬則驚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飛起逃竄。( )
④它們對這道菜吃得特別有興趣。( )
明確:(1)xiāo jié mì kù shǔn fēn zài yīn yǎ
(2)狩 篡 擾 籌 篝 螽 窸窣 萵苣
(3)弱肉強食 龐然大物 驚慌失措 津津有味
2.聽朗讀錄音,畫出文中自己認為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簡要分析。
提示:本文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說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形象的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對昆蟲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顯得生動感人。
精彩的語句示例:
(1)“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用擬人手法寫蟈蟈,流露出濃厚熾熱的喜愛之情。
(2)“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優美的語言刻畫出蟈蟈可愛的樣子。
(3)“關于食物,我遇到了喂養螽斯時同樣的麻煩。”“麻煩”一詞表現出作者對蟈蟈悉心照料不怕麻煩的態度。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親切自然,富有文學筆法。
(4)“我用蟬來喂養它們。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后閉著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語言使用生動傳神。
3.快速閱讀全文,篩選關鍵信息,理解課文內容。
思考:(1)綠色蟈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2)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稱呼,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外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作者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從第4段到結尾,這是文章的主體,其中8、9、10三段是對蟈蟈食性的補充說明。11段是寫蟈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從不爭吵。
(2)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我籠里的囚犯、蟬的屠夫等。當蟈蟈捕殺蟬時作者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為作者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作者就用“籠里的囚犯”;當蟈蟈吃蟬肉時作者稱之為“蟬的屠夫”。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4.合作研討: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蟈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蟈蟈喜歡吃什么食物的呢?
(3)文中多處運用擬人手法,試結合具體例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4)研讀課文第9段,歸納這段文字說明了蟈蟈的什么生活習性,說明蟈蟈屬__________(a.食肉 b.食草 c.雜食)性昆蟲。
(5)“蟈蟈也存在著同類相食的現象。誠然,在我的籠子里,我從來沒見過像螳螂那樣捕殺姊妹、吞吃丈夫的殘暴行徑,但是如果一只蟈蟈死了,活著的一定不會放過品嘗其尸體的機會的,就像普通的獵物一樣。”本語段中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好處?
(6)《辭海》中有關蟈蟈的條目是這樣的:蟈蟈,昆蟲。螽斯的一種。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發聲。吃植物的嫩葉和花,危害農作物。也有稱之為“哥哥”。就這段文字與課文比較,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筆法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1)課文第1段并沒有寫蟈蟈,是寫在別人歡度國慶的日子里,自己還沒有忘記去觀察昆蟲。“我獨自一人”說明作者對他熱愛的事業的執著。第2段寫蟬在夜晚不再鳴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蟬的一聲哀號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蟈蟈。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寫作思路!
(2)作者是通過實驗和觀察知道蟈蟈喜歡吃蟬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時看到的一幕揭開了蟈蟈食物之謎——捕蟬為食。又通過變換食物的花樣,揭開了蟈蟈首先吃蟬肚子的秘密,因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這反映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
(3)“竊竊自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是擬人。這樣寫親切自然,形象生動。
(4)課文第9段文字說明了蟈蟈的食性。選c,屬雜食性昆蟲。
(5)語段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寫蟈蟈同類相食,拿螳螂來作比較。這樣寫既能使讀者了解其他昆蟲的習性,又能突出蟈蟈的習性。
(6)本文的說明與一般的說明文不同,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親切自然,富有文學筆法,妙趣橫生,生動活潑。
師生共同歸結本文的寫作特色:
(1)文藝筆調。本文既有對昆蟲的形象描寫,又有個人感情的流露。
(2)生動傳神的語言。作者對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生動感人。
(3)擬人手法的運用。這使文章自然、親切,增強了可讀性。
(4)通過比較來寫蟈蟈。比如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喜歡吃肉食時,拿螽斯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同類相食時,拿螳螂來作比較。
這些比較,既突出了蟈蟈的習性,又說明了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了如指掌。
5.昆蟲是人類的朋友,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一種昆蟲,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繪其外形。
小組推舉代表在班上交流,師生共同評議。
四、課堂小結
談到《昆蟲記》,周作人說:“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劇更有趣味,更有意義。”的確如此,法布爾筆下的蟈蟈是鮮活的,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蟈蟈的鳴唱給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爾則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為人類的精神之樹增添了一顆豐碩的智慧之果。在我們品享的同時,就讓心中的感念作為對“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的贊譽。
五、課堂練習
1.閱讀課文的8~11語段,回答問題:
(1)結合語境,解釋詞語。
屠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語段⑨⑩的內容要點。
(3)語段⑨中的“這一切”具體指代什么?“這蟬的屠夫”指代什么?
(4)語段⑨⑩介紹蟈蟈的生活習性時,主要運用_________的說明方法。
(5)語段⑩中“但是___________一只蟈蟈死了,活著的一定不會放過品嘗其尸體的機會的,___________像吃普通的獵物一樣。這并____________因為食物缺乏,_________因為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在“________________”處填上合適的關聯詞語。
(6)語段⑩中作者分析了“蟈蟈中存在著同類相食的現象”的原因,試用一個詞加以概括。
(7)語段節選自《綠色蟈蟈》,作者是___________(國)著名昆蟲學家__________。
2.閱讀語段,完成(1)~(3)題。
①燕子善飛,婦孺皆知。其飛行速度每小時可達120公里,_________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飛行特技:它們一會兒像箭一樣貼墻飛行,一會兒又垂直地直沖云天;它們能夠倏忽地來個180°大轉彎,或者翼不振,翅不搖,干脆在空中滑翔幾分鐘。
②那么,燕子的飛行本領為什么如此高強呢?原來,燕子的身軀呈流線型,兩只翅膀既窄又長,每秒可以振動20次,它們的尾巴幾乎是整個身軀長度的三分之一,這些對飛翔是特別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別輕巧,平均重量僅為20克,堪稱是最輕量級的飛行員。
③燕子是一種勤勞的鳥。筑巢,“娶妻生子”,撫養孩子,整天忙得不亦樂乎。燕子又是個捕蟲能手。一對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蟲,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來喂養它們那些似乎是永遠也填不飽肚子的孩子們。燕子吃掉大量害蟲,對農業林業有很大好處,所以,燕子是益鳥,是人類的朋友。 (節選自吳莫印《燕子》有改動)
(1)解釋文中加粗成語的含義。
婦孺皆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亦樂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段①的空缺處應填入的最恰當的句子是( )
a.堪稱是鳥類大家庭中最善于飛翔的成員。
b.堪稱是動物大家庭中最善于飛行的成員。
c.堪稱是動物大家庭中飛翔技能最高的成員之一。
d.堪稱是鳥類大家庭中最善于飛翔的成員之一。
(3)閱讀語段②,簡述“燕子”具有高強的飛行本領的原因。
參考答案:
1.(1)指以宰殺牲畜(蟬)為業的人。 鳥類和昆蟲的嘴。
(2)介紹了蟈蟈善食昆蟲、肉及水果甜漿、青草等的習性;介紹了蟈蟈中存在著同類相食的現象;介紹了蟈蟈的和睦相處及休息。
(3)“這一切”指蟈蟈善食沾糖的蟬肉及金龜子一類昆蟲。指代蟈蟈。
(4)比較說明
(5)如果 就 不是 而是
(6)貪婪
(7)法 法布爾
2.(1)婦女與孩子都知道。 不也是很快樂嗎?
(2)a
(3)身體呈流線型、翅膀既窄又長;尾巴長;身子輕。
六、布置作業
閱讀語段,完成1~5題。
鳥類的聲音
佘大奴
生活在陸地上的各種動物,絕大多數都會發出各種各樣的叫聲。那么,生活在水中的魚類,會不會發出聲音呢?科學研究和生產經驗都告訴我們,生活在水中的魚類,有許多是會發聲的。小鱸畫的叫聲像蜜蜂飛過,嗡嗡地響;成群的青魚像小鳥一樣,嘰嘰地叫;黑背鯤的叫聲有如風刮樹葉,沙沙作響;沙丁魚的喧嘩好像靜夜里浪濤拍岸的聲音;氣球魚和刺猬魚能呼嚕呼嚕地叫,仿佛熟睡的人在打鼾;駝背鱒的叫聲是咚咚響,好像擊著小鼓;小竹夾魚發出的聲音,很像用手指很快地刮梳子的聲音;海鯽的發聲像用鋼銼摩擦金屬時發出的響聲……
不但不同的魚會發出各種不tong的聲音,就是同一種魚,在生殖、索餌、移動、逃避敵害,或者成群結隊,或者單獨行動等不同情況下,發出的聲音也不同。每年春季,在我國沿海產卵回游的大黃魚,它們在回游過程中,開始接近卵場時,發出“沙沙”或“吱吱”的音響,到達產卵場開始產卵時,則“嗚嗚”或“哼哼”地叫,像開水發出的聲音;在排卵過程中,發出“咯咯咯”的聲響,有如秋夜的青蛙在歌唱。
魚究竟為什么要發聲呢?初步的研究表明,有的魚發聲是為了躲避或恐嚇敵害,有的是在生殖期為了招引異性,有的則是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不適合它們的生活條件而造成的。魚類怎么能發出聲音的呢?原來大多數能發聲的魚,主要是*體內的發聲器官——鰾。魚鰾是一個充滿氣體的膜質囊,它*一些纖細而延伸著的肌肉與脊椎骨相連。這些延伸著的肌肉,具有與琴弦相似的作用,它的收縮引起鰾壁和鰾內的氣體振動,從而發出聲音。有些魚類,如竹夾魚、翻車魚是利用喉齒摩擦發聲的;鼓魚、刺猬魚是利用背鰭、胸鰭或臂鰭的刺振動而發聲;還有不少魚是利用呼吸時鰓蓋的振動或肛門的排氣而發出聲音的。這些,在科學上統稱為“生理學聲音”。此外,許多魚類由于結成大群游動時也會發出聲音來,這被稱為“動力學聲音”。
我國的勞動人民在很早以前就懂得把魚類發聲的現象應用到生產上,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寫道:“石首魚出水能鳴,每逢四月來自海洋,綿亙數里,其聲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聞其聲乃下網截流取之。”現在,沿海漁民在捕撈黃花魚的時候,仍常用耳朵*在船板上測聽魚的聲音,據以判斷魚群的大小、位置和移動方向,從而采取捕撈措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人們已經能夠利用“水中聽音器”來收聽魚類的聲音,了解魚群的大小、移動方向、離漁船的遠近等。將來,由于對魚類發聲現象的深入研究,完全有可能做到如下兩點:一是利用儀器測知魚的聲音,斷定它是什么魚,在什么地方,有多少,準確地組織捕撈;二是利用魚類發聲招引異性的現象,可以人為地把特定的音響送進水中,傳播出去,從而把魚誘集成群,甚至使它們游到漁網中去。
1.給加粗字注音。
打鼾( )
魚鰾( )
2.“科學研究和生產經驗都告訴我們,生活在水中的魚類,有許多是會發聲的。”句中的“有許多”能否去掉?為什么?
3.魚類為什么要發聲?人類是如何把魚類發聲的現象應用到生產上的?
4.第三段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舉例說明。
5.試給第三段劃分層次,用“‖”標出,并寫出層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參考答案:
1.hān biào
2.不能。“有許多”說明發聲的魚類多,但不是全部,如去掉就顯絕對,說明不夠準確。
3.有的是為了躲避或恐嚇敵害,有的是在生殖期為了招引異性,有的則是由于環境的變化不適合它們的生活條件而造成的。
一是利用儀器測知魚的聲音,準確捕撈。二是利用魚發聲招引異性的現象,誘捕魚群。
4.分類別(如對怎樣發聲作解釋動力學聲音、生理學聲音)舉例子(略)
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第一層說明魚發聲的原因;第二層說明魚是怎樣發聲的。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搜集有關蟈蟈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如關于形態特征、生物學習性、飼養方法、種類與分布、發音器官、為什么鳴叫等,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編輯一份“話說蟈蟈”的圖文并茂的小報。活動課上展示并評比,選出優秀的作品張掛在班級活動欄中。
2.也正因法布爾對生命的關愛,微小的昆蟲在他的筆下才有了這樣多的情趣。請同學們課余認真觀察自己喜愛的一種小生靈,并查找有關的資料,完成一篇小的科普文,可仿照本文的文藝筆調,以求活潑生動。
3.課外閱讀布封的《蟬》,了解蟬的習性。
4.開放探究。
閱讀短文,回答(1)~(3)題。
①青蛙,又叫田雞。它的家族很多,有黑斑蛙、澤蛙;有大到半斤重的虎紋蛙;有小到蠶豆一樣的浮蛙;有鳴聲如琴的彈琴蛙;還有背上布滿疙瘩的蟾蜍,俗稱癩蛤蟆。各種蛙都有出色的捕蟲本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認識到青蛙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農民以青蛙鳴聲的早晚與大小,來估計莊稼的豐歉情況。唐人章孝標有詩云:“田家無五行,水旱卜青蛙”。
②說到青蛙捉蟲的本領,首先得從它的舌頭和眼睛說起。青蛙的舌頭又長又寬,前端分*。舌面上有一層膠粘的液體。它的舌頭在口腔中的位置也很特別,舌根生在口腔的前部,舌尖是向里伸向咽喉的。捕食的時候,它只要認準目標,立即閃電似地突然向外一翻,就把食物卷到口中。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看活動的東西很敏銳,看靜止的東西卻幾乎看不見。只要蟲子在飛,不管飛得多快,飛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辨清楚;同時能判斷在什么時候跳起來把蟲子吃掉。如果蟲子停住不飛,它就看不見了。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把青蛙養在一只籠子里,拿一大堆死蒼蠅來喂它,結果青蛙一只也不吃,不幾天就活活餓死了。后來又把死蒼蠅拴在細線上,在青蛙面前搖晃,青蛙跳起來就把它吞了,跟吃活蒼蠅一樣。
③青蛙的食譜很豐富。甲蟲、蝗蟲、稻螟蟲等好幾十種害蟲,都是青蛙所愛吃的。有人做了統計,一只青蛙平均一晝夜能捕食70多只害蟲,一個月約吃2000只。如果按青蛙每年活動六至八個月計算,可以消滅各種害蟲15000只左右。全國各地青蛙千千萬萬,幫助人類消滅的害蟲是多么可觀啊。
④青蛙的幼蟲蝌蚪,不少畫家以此為題進行創作。有人以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請一位畫家作畫,命題要求把無形的蛙聲描繪成有形可見的畫面。畫家畫的畫面是________一只蝌蚪大約經過五六十天就發育成蛙。
⑤青蛙不僅對農作物好處極大,也為仿生學的研究提供了很有意義的啟示。科學家研究了青蛙的眼睛構造,制成了“電子蛙眼”,用它來遙控萬里藍天中航行的飛機。機場上的指揮員,憑借“電子蛙眼”的幫助,準確地指揮飛機的降落。
(1)概括第③段和第⑤段的意思。
(2)根據第④段的有關內容,發揮你的想像,描述畫家所畫的畫面內容。(40字左右)
(3)讀了本文以后,我們知道了青蛙這種動物對于人類的功績。請從環境的角度,以保護青蛙為內容,擬兩條廣告標語。
參考答案:
(1)第③段:青蛙食物豐富,能消滅很多害蟲。第⑤段:青蛙為仿生學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2)一片湍急的水流從山間亂石中射出,水中夾著幾只活潑的蝌蚪。
(3)略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1.有關法布爾與《昆蟲記》:
“這個大科學家像哲學家一般的想,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而且抒寫。”
——法國戲劇家羅斯丹(rostand)
“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后。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家具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況且,那又是一個令群情共振的雨果、巴爾扎克、左拉文學時代,一個勢不可當的拉馬克、達爾文、魏斯曼生物學時代。”
——王光《法布爾精神》
2.《昆蟲記》精彩片斷摘錄:
致兒子汝勒
親愛的孩子,我昆蟲事業中如此滿腔熱忱的合作者,我植物領域里如此富于眼力的助手,依照你的意愿,我開始了這項工作;內心懷念著你,我堅持不懈地從事著這項工作;而且,我將在這哀痛中含著辛酸,始終不渝地把這項工作進行下去。嗚呼!死亡何等可憎,它是將生機勃勃、盎然怒放的花朵夭折了!你的母親和你的姊妹們,從給了你莫大樂趣的那片鄉間野土上采集了鮮花,做成了花環,帶給了你,就放在你長眠其下的石板上。太陽剛曬枯這些花環那天,我把這本書擺在了花環跟前,但愿這些枯花能看到那令人欣慰的一天。這樣,我便感到我們仍在共同從事研究了,因為我這樣做本身就是在有力地證明:我將矢志不移地堅持下去,一定叫閻王也幡然悔悟。
二、時文超市
蝙蝠的自述
田元富
我有一個怪僻的名字叫“蝙蝠”。論長相自然比不上花枝招展的孔雀,但內心卻是美好的。人們把我們劃分在翼手目這個家族里。您和我或許似曾相識,但對我們并不一定熟知。那么,今天我就來個自我介紹吧!
我們通常出生在“知了”聲聲鳴叫的夏季。當我降臨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時,我的身體十分虛弱,身上僅僅穿件單薄的黑色衣衫。為了謀求生存,我緊緊擁在母親的懷中,吮吸著甘甜的乳汁,漸漸成長。即使在母親出外勞作時,我也依然偎依在母親的懷抱中,飽覽自然界的無限風光,享受那不盡的母愛。
成年后我就離開了慈祥的母親。我的生活是非常艱苦而且孤獨的,只能把巖穴、樹洞或屋檐的空隙作為我白天的棲身之所。然而,只要一到傍晚,整個夜空便成了我的樂園。在那橫無際涯的樂園中我盡情地捕食那些與人類為敵的蚊子、蒼蠅等小昆蟲。它們是我的主要食糧,只要它們一觸及我這寬寬的嘴巴就休想逃命了。
哦,我還想把我的絕技告訴您。我捕捉害蟲的速度是十分驚人的。我能在短暫的幾秒鐘內獵獲一只飛蟲,這是其他捕蟲同行們所望塵莫及的,也是我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因此,勞動雖然艱辛,我也樂而為之,為自己,也為人類。
另外,我還想告訴您一點秘密。我的視力很弱,不管離我多近的東西我都不易發現它。然而我的聽力極為敏銳,它可以彌補我的視力不足。當我展翅高飛的時候,喉內能發出一種超聲波,當這種特殊的聲波遇到昆蟲或其他障礙物時,它就迅速返回,我根據耳朵接收到的情報,就能夠準確無誤地判斷出昆蟲的方位及距離。于是我就輕裝出發,直奔目標,瞬間便可以凱旋。人們常常把我這種探測物體目標的方式叫做“回聲定位”。這一點也是我的同行們所望塵莫及的。
對了,我還有一件事想拜托您。在我剛剛懂事時,我的母親就告訴我,很早以前人們說我們的祖輩非常狡猾,說什么在一次獸類和鳥類的戰爭中,我們的祖輩既不表明自己是鳥類,又不表明自己是獸類,哪一方勝利了就到哪一方去。后來鳥類和獸類和好了,便都不愿意收留我們的祖輩,甚至還說我們整個家族的成員是因為害羞才只在晚上出來活動。這真使我不能再容忍了。作為朋友,請您一定向人們解釋清楚,希望人們不要再用那種冷漠的眼光看待我們了!當然,我們也在奮發努力,決心用自己這顆赤誠的心去照亮那些不明真相者的雙眼,使人們重新認識我們——愿為人類作點貢獻,愿與人類成為友好相處的朋友。
提示:采用擬人手法,用“自述”的方式介紹蝙蝠的知識,使內容的科學性和表達的生動性相結合,是本文的突出特點。因為是“自述”,所以在語言上給人以“傾訴心聲”的親切感,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于懸測閱讀法
常用于讀理論著作、經典著作。這種方法不同于一般的閱讀順序,不是順著書上的次序看下去,接受書中現成的結論,而是根據書中提出的論題,積極開動腦筋,推測書中的觀點,然后再與書中的結論相對照,檢查自己的見解是否恰當,有沒有可取之處。通過這樣的懸測檢查,能強化對書本上所論述的理論的印象,了解作者的思路,明了自己思考的不足之處,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日本著名作家小林多喜二常采取這種方法來讀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收到了獨特的效果
《綠色蟈蟈》教案 篇6
18、《綠色蟈蟈》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
①速讀課文,概述文章內容;
②體味文中美詞佳句,試分析作用;
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文章內容,并結合重點語句體會文章語言特色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可閱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寫的《昆蟲記》,通過課件,制作出有關昆蟲,特別是蟈蟈的動畫形象,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布置學生課下認真進行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一種自己最熟悉的小動物。
○教學設計
課文導入 :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吧?也許還記得在夏夜里在草間提著燈籠捉螢火蟲吧?還有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這些大自然的小昆蟲,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出示課題:綠色蟈蟈 ’
整體感知:
1、教師出示,學生交流有關蟈蟈的文章與圖片,學生整體了解感知蟈蟈;
2、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a.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以上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3、學生自讀,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也可參與討論,并及時點撥指導。
教師指導:
蟈蟈的外形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出示板書:
綠色蟈蟈 法布爾
(科學小品文)
綠
色 特征:漂亮、嫩綠、苗條、勻稱 擬人
蟈 生動
蟈 習性:叫聲—柔和,捕蟬—為食
研讀探究:
學生再讀課文,并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擬人手法的運用等。學生依據問題組,自由質疑。 師生在討論研讀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教師可總結指導。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么?
(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因為它能給人以形象生動的感受;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學生設疑:
1、 蟈蟈的叫聲非常的優美,但是蟈蟈的發生器官與人的發生器官有何不同?
2、 如何看待動物中的同類相食這種現象?
拓展延伸,應用反饋:
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鞏固練習:
a.讀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節選本。
b.以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
課后記:《綠色蟈蟈》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閱讀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可以體味到濃厚的文學色彩,從中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地理解、體味說明文的情趣。在課堂中,學生設疑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今后要繼續保持著一個環節。
《綠色蟈蟈》教案 篇7
教學目的:①整體感知,概括內容②細節感悟,品味語言③激發興趣,培養能力教學重點:①培養閱讀能力——整體感知,概述內容②品味語言——體會美詞佳句教學難點:概括內容,品味語言教學課時:一節教學過程及步驟:一、新課導入——猜一猜猜謎語:教師出示謎語:大姐天天逛花園,二哥彈琴夜黑天。三姐織布到天明,四妹做飯香又甜。(猜四種昆蟲)謎底:蝴蝶、蟈蟈、蜘蛛、蜜蜂教師點明,課題并板書。——綠色蟈蟈(法布爾)二、研習課文——讀一讀請學生分組朗讀并討論下面問題。前后四個同學為一組。1、給加點字注音2、看看哪段話的哪些句子照應了課文標題“綠色蟈蟈”?主要寫的是蟈蟈的哪個方面?3、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可愛之處?請選擇其中一點或二點為蟈蟈寫一份求職自薦表。學生讀課文,并討論。教師列出生字詞和自薦表。1、把你認為要注意的字音上黑板來寫一寫。參考:狩獵shòu 喧囂xiāo 喑啞yīn yǎ 靜謐mì 篡奪 cuàn喙huì 窸窣xīsu作響2、討論哪段話的哪些句子照應了課文標題“綠色蟈蟈”?主要寫的是蟈蟈的哪個方面?明確:第4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寫的是外形。3、填寫蟈蟈自薦表。[讓學生讀得有趣,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有所收益。]蟈蟈自薦表 姓名 美稱 特長 主要事跡 自我評價 所求職業 三、品味語言——說一說1、《昆蟲記》敘述生動流暢,文筆詼諧幽默,一出版即風行世界,不但為小讀者喜愛,成年讀者也嘖嘖稱贊。你能從文中體會到這一點嗎,總的來說是體現在使用修辭方法和運用優美的詞語。請把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讀一讀,選出你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詞語,并說說為什么喜歡。請同學們用這樣的形式來說:“我喜歡這……個句子,因為……”[老師給同學們舉個例子:我喜歡“綠色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這個句子,因為它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而且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流露紙上。或不舉例,以免學生思維被束縛]學生先寫好后發言。2、對蟈蟈的稱呼:如'綠色蟈蟈'、“狂熱的狩獵者”、“籠里的囚犯”、“蟬的屠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你還可以再送給蟈蟈其它的稱號嗎?討論明確:擬人手法:親切自然,形象生動,充滿喜愛之情。四、課堂練筆——寫一寫請同學們向大家介紹一種你喜愛的動物,看誰介紹得好。要求:你可以學習作者的寫法,用生動的語言;先不要說出這種動物的名稱,然后,再請你的好朋友來猜一猜你寫的是什么。五、課外延伸——做一做1、假如一只蟈蟈要去找工作,請你根據它的特點,為它寫一份推薦書。2、請同學們收集幾個有關昆蟲的成語、俗語或詩句。3、請同學們再猜一個謎語:大姐用針不用線,二姐用線不用針。三姐點燈不做活,四姐做活不點燈。六、板書設計:綠色 介紹:聲、形、斗、食、居蟈 語言:描寫生動,擬人形象蟈七、教學反思:
《綠色蟈蟈》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 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說出其作用。
③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課前準備
教師可閱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并制作相應的課件,制作有關昆蟲特別是蟈蟈的動畫形象,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學生注意本課的語言積累,并注意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內容
《綠色蟈蟈》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閱讀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可以體味到濃厚的文學色彩,從中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地理解、體味說明文的情趣。
○教學設計
情景導入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吧?也許還記得在夏夜里在草間提著燈籠捉螢火蟲吧?還有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這些大自然的小昆蟲。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課題:綠色蟈蟈 ’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a.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以上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學生自讀,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也可參與討論,并及時點撥指導。
教師指導明確汐L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重點研讀,質疑問答,合作交流
學生可再讀課文,并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擬人手法的運用等。
學生依據問題組,自由質疑。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么?
在學生的討論研讀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教師可總結指導。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應用反饋
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課后練習]
a.讀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節選本。
b.以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
○板書設計
《綠色蟈蟈》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
2.能力目標:
a.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
b.鍛煉組織材料及口頭表達能力。
c.體會細節描寫的妙處,仿寫一篇習作。
3.情感目標:培養熱愛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如何把內容要點整合成系列。
教學方法:討論、練習法
教學計劃: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看彩頁中《蟈蟈》的圖片。同學們已讀了法布爾的《綠色蟈蟈》一課,你喜歡這綠色的蟈蟈嗎?
二、辯論:
1.分組:
在預習的基礎上,把學生分為喜歡蟈蟈和不喜歡蟈蟈兩組。相同觀點的同學坐在一起,以便研究對策、展開討論。
2.陳述觀點:
立場明確后,從書中找出喜、惡蟈蟈的證據,同時準備批駁對方觀點的論據。
注:這時老師需要板書,把同學說的觀點中的要點寫在黑板上。這是解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的重要一環。教師可事先設計這樣一個表格,但格的第一行要等最后總結的時候再補充上。
喜惡外形鳴聲食性相處習性
喜歡
不喜歡
先由喜歡蟈蟈的一組同學陳述觀點。
漂亮: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聲音柔和:發出近乎金屬碰撞般的清脆響聲,這便是蟈蟈的歌聲和樂段。
雜食性:吃鮮肉,比如蟬和各種昆蟲:
我用蟬來喂養它們。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兩三個星期間,這個籠子里到處都是蟬肉被吃光后的頭骨和胸骨,扯下來的羽翼和斷肢殘腿。
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蟬肉的,因此別的東西也得吃。對于金龜子一類的昆蟲,它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頭和爪。
喜歡甜食,比如水果的甜漿:
為了變換食物的花樣,我還給蟈蟈吃很甜的水果:幾片梨子,幾顆葡萄,幾塊西瓜。這些它們都很喜歡吃。
吃青草:蟈蟈這蟬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漿,有時沒有好吃的,甚至還吃一點青草。
相處和睦:蟈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頂多面對食物有點兒敵對行為而已。
(上文中加點的文字就是老師要板書到第二行的內容。)
再由不喜歡蟈蟈的一組同學陳述觀點。
吃同類:如果一只蟈蟈死了,活著的一定不會放過品嘗其尸體的機會的,就像吃普通的獵物一樣。這并不是因為食物缺乏,而是因為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有自私心:面對食物有點敵對的行為。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蟈蟈立即占住它。誰要是來咬這塊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對方趕走。
(上文中加點的文字就是老師要板書到第三行的內容)
3.歸納:把板書的內容歸成系列,完成表格的第一行。(突破難點重要一環)
喜惡外形鳴聲食性相處
喜歡漂亮聲音柔和雜食性:吃鮮肉、甜食、青草和睦相處
不喜歡吃同類有自私心
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縱列內容進行概括: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的蟈蟈的這些特征分別屬于蟈蟈生活習性的哪些方面?分別一一進行概括。再從課文的篇幅看,作者對蟈蟈的哪一種習性寫得最多?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出對食性著墨多的結論。(這一環節是課堂的點睛之處,教師一定要多花)
4.展開辯論:
辯論的時間要短,只要讓同學們明白吃同類是人類最不齒的行為,自私心也
是應該摒棄的,即可。辯論不一定要分出勝負,只要言之成理就值得表揚。
三.探討:
作者對蟈蟈的感情:喜歡。從文中找出證據。
1.對蟈蟈的稱呼在不斷的變化:
狂熱的狩獵者、我籠里的囚犯、蟬的屠夫、綠色的蟈蟈等。(語言生動形象,這是觀察所得)
2.運用擬人的手法:
蟈蟈在竊竊私語。
它們對這道菜(蟬)吃得津津有味。
綠色的蟈蟈酷愛甜食。
對于金龜子一類的昆蟲,它毫不猶豫地都接受。等等。
這時要引導學生,法布爾對蟬的喜愛不是出于自私和偏愛,而是從一位昆蟲學家的角度出發,去觀察、感受鮮活的蟈蟈,這一點體現的他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推薦《昆蟲記》卷五中有關寬厚的蟬鉆井的一段文字。(詳見《教參》第165頁。)這一做法一是讓學生知道法布爾也喜歡蟬(本文容易讓學生感覺法布爾只喜歡蟈蟈不喜歡蟬),同時也為留作業做準備。
四、能力拓展:
本文之所以把蟈蟈寫得栩栩如生,蟈蟈的生活習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主要是因為作者先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再就是運用了恰到好處的細節描寫。這是同學們作文時應借鑒的地方。現在我們沒有條件去養昆蟲,觀察它的習性,那么就觀察同學、老師的某一動作,進行一次細節描寫的練習。第二部分:實施
前言:這是一篇說明文,按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講課的過程中應淡化文體知識,而應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出發,進而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課堂問題的設計首先應考慮學生的情感,如對蟈蟈的喜、惡,這樣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使他們在辯論時有話可說。其次,課堂上設計的問題不宜過多,問題太多,一是容易沖淡主要內容,二也有可能完不成教學任務。
所以,為了更好地把握課文要點,這一堂課我只設計兩個問題:一是你喜歡蟈蟈嗎?二是你感覺作者喜歡蟈蟈嗎?這兩個問題足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在引導學生完成這樣兩個問題時,書后的練習以及整合內容要點的任務都可以完成。)
一、辯論一環的注意事項:
1.因為課文比較長,課堂上又有討論的項目,時間較難把握,所以事先一定要安排預習。
2.分組時一定要把觀點相同的同學分為一組,這樣觀點比較集中,辯論起來有針對性,也能節約時間。同時這樣臨時組成的小組,也便于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
3.在學生從書上找證據的過程中,把主要詞語板書出來,這樣,既能給學生清晰的視覺感知,又能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概括。為了給同學一種自然的感覺,可事先不把表格劃出來,只縱向寫?quot;喜歡、不喜歡"兩項。也不要規定學生先說什么,后說什么,可隨意找出要說的語段,但要對所找語段進行簡要的概括。以便老師板書,也使發言有條理性。
第一次板書的內容:
喜惡
喜歡漂亮聲音柔和雜食性:吃鮮肉、甜食、青草和睦相處
不喜歡
第二次板書的內容。
喜惡
喜歡漂亮聲音柔和雜食性:吃鮮肉、甜食、青草和睦相處
不喜歡吃同類有自私心
歸納:把板書的內容歸成系列,完成表格的第一行。(突破難點重要一環)(這是最后留在黑板上的板書內容)
喜惡外形鳴聲食性相處
喜歡漂亮聲音柔和雜食性:吃鮮肉、甜食、青草和睦相處
不喜歡吃同類有自私心
4.辯論時應注意控制局面,有的放矢,萬不可一發而不可收。
現將同學們的精彩辯論場面摘錄如下:
甲:我不喜歡蟈蟈,因為它連自己的同類也吃。這一點讓我想起來就惡心,而且人類是絕不可有這種做法的。
乙:我對蟈蟈吃同類的作法表示認可。首先,它不是吃活的同類,是等它們死了以后再吃。這樣不僅節約了其他食物資源,也減少了垃圾。我曾經看過一篇考古的文章,人類也有吃同類的現象。在一處古人類的宴會遺址里,考古學家們從宴會剩余的食物中,發現了人肉,后經推測,這種人吃人的現象遠古時是存在的。被吃的人往往是戰俘或是族中最有威望的智者。蟈蟈吃同類的尸體,也許是最原始的習俗的延續。再者,我很看重蟈蟈們對死的態度。生活在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對待死亡就很樂觀。人到老年的時候,他會招來親友,暢敘往日的快樂;黃昏時,會在妻子和長子的陪同下駕著小船,驕傲地駛向海洋,等到人們都看不見他了,再弄翻小船,葬身海底。活著的人繼續快樂的生活。他們這樣的對待死亡的態度,不是比那些用活人殉葬,用大量的財富陪葬,把尸體做成木乃伊等待來世的做法文明得多嗎?而且尸體對后人還有利用價值,這也應該是件有益的事情。(熱烈鼓掌)
丙:蟈蟈有自私心,這一點并不可愛。
丁:人類的自私心并不比蟈蟈遜色,你能要求一個低級動物蟈蟈比人類還高尚嗎?
戊:蟈蟈吃莊稼,它是害蟲。人類怎么可以去喜歡害蟲呢?
己:把蟈蟈定為害蟲,是因為它吃了我們的莊稼,你這樣的評價標準,是不是也體現了人類的自私心呢?
5.在體會作者對蟈蟈的情感時,要引導學生注意細節描寫,從字里行間感受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四、學生習作選編:
我的同學
馬莎
我們班的,是個搞笑大王,也是個故事大王。他的身體肥嘟嘟的,走起路來,好像腳下有彈簧似的,一顛一顛的,他理著個平頭,頭又圓又胖,臉上的肉似乎快擠不下了,綴在臉上,眼睛雖小,但十分機敏,整天嘀溜滴溜直轉,鼻子雖小,但人在十萬八千里,就能聞到今天吃什么菜!嘿,夸張了點。
他平時很幽默,成天笑嘻嘻的,有著說不完的笑話,有時真能把人笑的第二天肚子疼,他講的故事,特別是關于ufo的,只要你聽了,今晚就別想睡覺。
人雖胖,但在體育方面可不遜,踢起足球來,十個也有9個入門。他在我們班學習不錯,是大家的榜樣。
我們稱他為"笑星",他為我們的課余生活增添了一分樂趣。
迷人的天空
曾婷婷
早上,天只是有一片蒙朧,灰灰的,暗暗的。似乎有一片大煙從這里飄過,但只是一會兒,并且這煙也并不熏鼻,還略帶濕潤的氣息。哦,我想起來了,這是霧。
中午,好像是最燦爛的時候。太陽把天空映得一片光明,好耀眼。這時,只見天邊偶爾有一兩朵小小的棉花在點綴著天空。慢慢地又成為一只過路的小羊,緩緩遠去。
傍晚,整個天成淺淺的紫藍色,一些云絲在天空浮游。在靠近太陽的周圍,天空變成金黃的了,一派溫馨,祥和,甚美!若有幾只小鳥在此時飛過,那就更帶詩意了。
晚上,天空深藍深藍的,若無云遮,可望到一些星點。要是你好運,更能看到美麗的流星。別忘了,許上一個最美滿的愿望,再去入睡。你準會作一個美夢。
只是一天,天空變化極大,其變化更是莫測。其實,正是這種深不可測的美,更吸引我去觀賞它。
奇怪的張弛
鐘梓瑋
張弛埋著頭,雙眼直盯著桌子上的《博雅》。他用手不停地撩著前面那簇頭發,然后下唇向上,吹了幾下。玩弄完頭發后,他又用右手抬了一下眼鏡,不知他想到了些什么,身體靠著椅子,左手微微拿起那份《博雅》,右手把一支筆反著在肚子前的衣服上劃來劃去。接下來,他叫了一下曲盛平,使用筆叫的,用筆敲了一下曲盛平的頭。而曲盛平回過頭來,報復性地給了他一下。忽然,張弛臉一板,大吼一聲?quot;安靜!"把我們都給嚇了一跳。接下來,
他才開始做正經事了。
吃飯
江偉龍
一進食堂,黃日衡便急急忙忙地拿起自己的飯盤飛快地跑向打菜處挑自己喜歡的菜,然后大搖大擺地慢步回座位開始吃。
他慢慢地拿起勺子,挑起一口飯和一塊肉放進嘴里,下巴一上一下的,發出嗒嗒的聲音。你看,他正在品賞著那塊肉呢!就像電視里演的"食神"似的,只是他身材比較矮、比較胖而已,但他的樣子和神態簡直就是"食神"的再版。
突然,他的視線轉移到我的身上,"你怎么了?怎么不吃飯啊?"他奇怪的問我。"哈哈!好可愛啊!"我笑嘻嘻的回答道。"無聊!快吃啦,你!沒見過人家吃飯啊?!"他慌忙地說。看他,吃飯時也不忘觀察旁邊的動靜。
啃雞腿
高春花
看到張宏偉啃雞腿,那才叫好笑:他的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雞腿,慢慢的張開那張大嘴,用門牙把雞腿上的肉撕下來。在嘴里慢慢的品味著"無上的美味",眼睛慢慢地瞇成一條逢,十分滿足地說:"太棒了,真好吃!"還不時發出"嘖嘖"的聲音。只有一會兒功夫,他已經把那個"巨無霸"消滅了。非常有成就感。他只用手背隨便地擦了一下嘴上的油和肉,便大功告成的開始了下一道工序。
看球賽
賴婕妤
表叔正穩穩當當地坐在電視機前,從他那泄露天機的眼光里可以看出極大的期盼之情。他看上去耐心地等待著一場即將現場直播的足球比賽,其實心里卻是十分焦急。
比賽開始了,表叔的眼睛鼓漲起來,當黃隊差點射門入球時,他整個身子都移動了,仿佛置身于球賽中,腳不時地向前踢,嘴里不停地說著:"射,射,只差一點點了,加油!"當球即將射中那一刻,表叔狂跳了起來,封著嘴期待著笑的機會,但失望的是球并不沒有如愿的踢中,射歪了!表叔"哎呀"一聲,"砰",一拳打在桌子上,臉紅得發脹,這恐怖的表情讓人難以置信。又是一會兒盤帶、傳球,他的心情稍微好轉。但黃隊還是大勢已去,表叔像受了重創一樣,面部表情僵硬,一張紫青色的臉,他捏緊了拳頭,似乎想一拳打在電視機上,但他沒有這樣做--打碎了還得自己花錢買。
買菜
姜軍
有一個男人他來到菜市場去買菜,他手拿錢包向一個賣青菜的地方快速走去。那個男人來到賣青菜的面前,慢慢地蹲下,不快不慢地從口袋里拿出錢包,又不快不慢地將拉鏈拉開,握在手上輕聲問道:"兩斤白菜多少錢?"攤主用方言答道:"4元錢。"那位男人驚奇地說:"怎么這么貴,你在這兒騙耍?quot;那個男人感到憤怒。攤主轉了一下眼睛說:"今年鬧災害所以這么貴。就算今年鬧災害,哪能賣4元錢,起碼要低一點。"那個男人激動地說。攤主心里沒計了便無可奈何地說道:"3.5元錢怎么樣,,不買就算了。"那男人聽了更加生氣,便大聲說:"你還是那么狡猾。"說完,菜也不買,便忿忿離開。
我的數學老師
胡穎琪
我們有個造型很時尚的數學老師。不僅老師的外表很"酷",她那生動的講課和動作也足以讓同學快樂上一陣。瞧!老師正在講課呢!她先把一些練習題抄在黑板上,然后甩了一下頭發,回過身來向我們講解。每次,同學提出問題,老師總先把眼睛一鼓,然后抿嘴一笑,說:"好,站起來問吧。"真是夠直爽。談到大家全不懂的問題時,老師先皺一下眉頭,聳一鹵親櫻緩笥煤懿槐曜嫉鈉脹ɑ八擔?quot;啊!還不懂啊!有沒搞錯啊!我再講一遍哦!大家仔細聽著喔!"老師這么一說,大家都在笑,笑完后個個都十分認真的聽,老師真是教導有方。
老師
李冠男
一段清脆的鈴聲過后,數學王老師抱著作業本走進了教室。此時的她,就如同樹上的枯葉一樣,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她拉著臉。"你們讓我怎么教啊?"一聽這話,我們都明白了什么意思,教室里一片寂靜。老師看著我們,氣得不知道說什么好,最后從嘴里蹦出一句話來"看看,多簡單的題呀!"往日的幽默一掃而光,我心想:"這節數學課沒得上了。"可我還沒想完,老師卻又和顏悅色地說:"這次作業就過去了,下次注意,認真些作。現在繼續上課。"看她,就是這樣不記"仇"!老師的這一番話,讓我從心里謝她。課堂馬上恢復了以往的活躍,好像是為了感謝老師的寬容,同學們賣力地喊著答案……
姜軍吃飯
李宏義
他先打了一大盆飯,然后迅速的揮動右手,將一勺一勺的飯不停地往嘴里塞,只見其腮幫子一鼓一鼓的打著節拍,真是狼吞虎咽。幾分鐘,飯盒已是空空如也,就連汁兒都所剩無幾。
最后當然是喝湯。嘿!你可別說,這架勢讓人想到饑荒的年代:只在0.34秒之間,他手中的湯已下肚。當然里面有沒有骨頭或魚刺就不清楚了!他又以同樣速度快的跑回了宿舍。
《綠色蟈蟈》教案 篇10
一、說教材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的主題仍然是“人與自然”,直接承接同樣主題的第三單元,編寫的五篇課文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對本單元的教學,我們希望實現以下目標: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以及熱愛自然、關注自然的人文情懷;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精讀或快速閱讀、默讀課文的方法,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被介紹、說明的事物及其特征);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搜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試圖關注以下幾個方面:注意兼顧三個維度,滲透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體(但也考慮為以后的說明文教學作點鋪墊),強調綜合,以培養閱讀能力和研究能力為主;注意結合自己所處的地域靈活處理課文內容;多以討論課或探究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課外語文實踐(包括閱讀),開展科學活動;加強語言積累,讓學生每人備一本“摘抄本”,摘抄有關優美詞句(在實際教學中,我一直堅持要求學生積累詞語、優美句子)。
本文出自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的巨著《昆蟲記》,可謂名家名篇。教學本文,可通過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本文是一篇觀察隨筆,又是一篇優美散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擬人手法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這一點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復習鞏固,并在實踐中運用。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昆蟲記》中的其他作品。作為七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的科技小品文,對學生增強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領悟科學精神有著很強的教育作用。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文的內容和表達的特點,本文的教育價值就在于能引導學生通過法布爾的筆觸去感受奇妙的昆蟲世界,豐富有關昆蟲的科學知識;同時,通過閱讀來走進“昆蟲之父”法布爾,既可以學習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過品味他生動自然的語言來感受那濃濃的生命意識。并且,由于作者對蟈蟈特征和習性的介紹都是通過細致的觀察與傳神的描述來表現的,所以,可以此來引導學生學習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所以,在學習中概括要點、品味語言、感受精神、激發探究是作為教材在使用中的關鍵詞,并以此來安排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
學習本文的教學目標是: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我們對昆蟲的各方面習性的強烈的好奇心,調動他們閱讀《昆蟲記》的積極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學會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瓏的昆蟲。明白每一種生命都來之不易,第一種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許人類還可以從其他生命歷程中獲得有益的啟示。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蟈蟈的常識,它有怎樣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并能夠拓展延伸,學習觀察、記錄自己身邊的小動物。
語文閱讀不能離開文本,雖然我淡化文體,但仍然要考慮本文——科學小品文(說明文的一種)的特點。文章集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于一體,較強的可讀性。文章的藝術性,以一種欣喜的心情貫穿始終,感動著讀者;構思巧妙,用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善于用一種快樂襯托另一種快樂;以鷹的勇猛兇悍反襯蟈蟈的機智勇敢;每次發現蟈蟈的一些特點后,總是生動地描述一下,再舉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證明,讀者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蟈蟈的特點;本文多處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這樣寫,使讀者感到親切、自然。過程和方法目標——采用賞讀、整理、創新相結合的學法來學習課文,并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搜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科學的探究方法,如發現問題、追蹤調查、變換條件,仔細分析、尋找規律等方法。能在閱讀過程中自主發現感興趣的科學知識和語言現象,分析它的表達效果,交流獨特的閱讀體驗,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能用知識積累卡學會積累,用自由創作延伸創新,拓展課外閱讀。
這些都是確定教法與學法的重要依據。
三、說教學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對于昆蟲,還不一定所有的學生都喜歡,所以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引導他們進入昆蟲世界,要讓學生學會不僅能讀懂這一篇文章,還應該教會學生會讀這一類現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識和拓展知識。在教學中,采用激趣導入,讓學生關注作品,進行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多研討,多交流,反復閱讀,用卡片式整理知識。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展示,體驗獨立發現知識的快樂,便于形成以后主動學習的習慣。
主要板塊簡說:
1、情景導入,展示課件,激發學生興趣。
2、速讀課文,學會圈點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歸納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是對七年級學生進行“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習慣養成教育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3、精讀課文,揣摩語言,激勵學生自主展示,初步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4、品讀課文,合作研討,與文本和作者對話,流露真情。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與文本對話,與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發揮文本的教育價值。
5、研讀課文,共同探究,課外延伸,以讀促寫。閱讀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讀促寫,以寫輔讀,相得益彰。
6、分享學習的成功體驗,整理歸納學法。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種知識的學習,都有其規律。學習和思考要結合起來,養成邊學習邊總結,邊積累邊運用的學習習慣。
7、學會積累,用積累卡摘抄積累生詞、多音字、好句。授人以漁,厚積薄發,學法在課內,功夫在課外。
8、自由作業,快樂學習,開發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將練習二變通為“請大家觀察自己身邊的一些小動物的特征習性等,并用一段話形象的表述出來。”更利于學生表現自己。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輝煌人生。滲透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理念。這一點在“小結與鞏固”中表示明確。
《綠色蟈蟈》教案 篇11
《綠色蟈蟈》是一篇略讀課文,安排在網絡教室上課,當我引出《綠色蟈蟈》課題后,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時,學生問題就來了:“蟈蟈就是蟋蟀嗎?”“蟈蟈到底長啥樣?”“它既是素食者又是葷食者嗎?”……面對學生的問題我并不急于回答,也不把自己查找到的相關圖片、資料提供給他們。而是把鼠標交給他們,告訴他們怎樣利用關鍵字進行資料查找。
幾分鐘后,孩子們就喜滋滋地舉手向我匯報他們的發現。他們從昆蟲網站、科技網站等相關網站找到了蟋蟀和蟈蟈的圖片、資料,我及時肯定了他們的發現后讓他們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的發現,分析法布爾是怎樣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 孩子們受到了表揚,熱情更高漲了。
圖片給了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他們很快就把蟋蟀和蟈蟈區分開來了。但是,他們的疑問又來了,他們認為法布爾觀察描寫并不詳細貼切,因為圖片上的蟈蟈的外表特征一點兒也不象法布爾寫的那樣“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我很贊賞他們的觀察力和敢于質疑的精神,就借機引導他們思考怎樣描寫更形象具體生動,一時間,不少精辟的語句從他們口中跳出來。這時,又有幾個學生告訴我課文中拿螽斯和蟈蟈作比較,可他們發現我們中文網站“中國科普博覽”有一篇《輕音樂演奏家—螽斯》卻介紹說螽斯也叫蟈蟈,螽斯和蟈蟈是同一種昆蟲。得到我的嘉贊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高了,我趁機讓他們比較一下兩篇文章的內容和寫法上有什么異同。比較之下他們很就發現法布爾在描述蟈蟈時運用了擬人的寫法,讀來更親切自然、形象生動。但同時又發現作者介紹蟈蟈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食物特性與科普資料略有差別。課文說蟈蟈主要是葷食,而科普文卻說蟈蟈主要是素食者…..一連串的發現使學生的求知欲望不知不覺被激發起來了,他們更加積極地查找搜索資料,與同學交流探討。在學生查找掌握了大量相關資料后,這時引導學生小結歸納出本文寫作上的特色、感悟作者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已是水到渠成的事。
短短45分鐘很快就過去了,這一堂課始終是在不斷發現問題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度過。在查找資料過程中不斷質疑、不斷釋疑,孩子們獲取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雖然這堂課的教學與我原先的教學設計略有出入,表面上看似放羊,但卻真正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或者自己探討,或者和鄰近的同學互相交流,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更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著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主動實踐的心理氛圍,鮮明地體現了在課堂中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內涵。
《綠色蟈蟈》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通過速讀,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通過整體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學習本文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方法;通過品味、鑒賞的方式體會生動說明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法布爾的科學探索精神,培養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動說明的方法。
2、體味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及本文傳神的語言。
教學難點: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教學方法:朗讀法、合作研討法、談話法、活動法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準備: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感知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弄清字詞的讀音及含義,解決課后的“讀一讀,寫一寫”。
2、預習了解課文內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導入新課:
伴隨著這優美的樂曲,我們走進了今天的課堂。能不能說說你都聽到了什么聲音?(森林里各種小動物、昆蟲的鳴叫聲)這些昆蟲隱藏在茂盛的草叢里、濃密的樹葉里,歡快地歌唱。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觀察或研究過小昆蟲呢?看來,這些大自然的小精靈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趣味,都是伴隨我們成長的好朋友。今天,我們就去拜訪這些朋友中的一位——綠色蟈蟈。(板書課題)
二、預習交流:
1、字詞交流。
2、請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關于法布爾的情況交流一下。
法布爾,法國昆蟲學家。1820xx年出生于法國一戶普通農民之家。從小迷戀大自然。在他19歲時,就立志研究昆蟲。后來通過自學,獲得自然博士學位。1875年開始著作《昆蟲記》,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園”中從事昆蟲學研究工作,11月去世,留有《昆蟲記》共十卷二百萬字。
《昆蟲記》:是一部嚴謹的科學著作,整部作品充滿了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先后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
魯迅說:《昆蟲記》是“講昆蟲故事”、“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說: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更有趣味,更有意義。
達爾文評價說:難以效法的觀察家。
他還被法國文學界譽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推薦他為諾貝爾獎候選人。(這些稱號,對法布爾來說是當之無愧的。)
3、誰能介紹一下綠色蟈蟈?(身體呈綠色或褐色,腹部較大,翅膀短,四肢強壯有力,善于跳躍。雄的前翅有發音器,能發出清脆的叫聲。)
三、整體感知:
法布爾是怎樣介紹的呢?請同學們打開書:
1、速讀課文,思考一個問題。
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重點是寫哪一方面?
2、學生交流:聲音特征、形體特征、食性等。
形體:漂亮、苗條、勻稱。
叫聲:喑啞、尖銳、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歡吃蟬,愛吃甜食,偶爾也吃一點兒水果、青草。
居住特點:和睦共居
3、小結蟈蟈在外形、叫聲、食性等方面的特點。
師小結:作者抓住了綠色蟈蟈的特征,詳略得當地進行介紹,使我們獲得了有關蟈蟈的科學知識。
四、質疑探究:
瀏覽課文,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
學生可能提到的問題:
1、文中多次變換對蟈蟈稱呼,有什么表達效果?(當蟈蟈捕蟬時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為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作者用“籠里的囚犯”;當蟈蟈吃蟬的時候稱“蟬的屠夫”。作者這樣變換稱呼,使文章更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師:你分析得真好,的確是這樣。作者將蟈蟈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2、開頭作者是怎么引出蟈蟈的?這樣寫的好處。(開頭第一段并沒有寫蟈蟈,是寫在別人歡度國慶的日子里,自己還沒忘記去觀察昆蟲。“我獨自一人”說明作者對他熱愛的事業的執著。第2段寫蟬在夜晚不再鳴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蟬的一聲哀號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蟈蟈。這樣寫別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動物中的同類相食這種現象?(作為一篇科學性的說明文,應當要準確的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惡進行取舍,這正是法布爾嚴謹的工作態度的體現。)
4、為什么作者要先寫蟈蟈的叫聲?(先寫叫聲——黑夜中的法布爾要確定自己身邊有蟈蟈存在,首先是聽到了蟈蟈的叫聲,而不是看到了蟈蟈。所以,先寫蟈蟈的叫聲符合邏輯,使文章的走勢顯得自然而得體。)
五、品味語言: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激勵學生自主展示,初步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1、我這里有一段描寫蟈蟈叫聲的文字,請跟第三段比較一下,看看你更喜歡哪一段,說說理由。(投影顯示)
夜色降臨,蟈蟈出來了。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綠葉叢中,蟈蟈在叫。聲音較低,在連續不斷的低聲中,時不時發出一陣尖銳、急促的聲音。
2、生結合課文分析、感悟,師生評價。(引導學生通過文字比較,體會擬人、比喻修辭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動的描寫,找出來,細細品味。
4、法布爾先生為什么能將綠色蟈蟈寫得如此生動、活潑呢?
因為他非常喜愛綠色蟈蟈。因為他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因為他善于觀察和想像。
師小結:是的,他是抓住了聲音、形態、食性方面的特點來進行形象細致地介紹的。并且他善于運用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傾注了對昆蟲生命的滿腔尊重與熱愛。
六、拓展延伸:
法布爾筆下的蟈蟈如此可愛,我們的感情一定發生了變化。它們不再是小昆蟲,而是可愛的小精靈,是我們的好朋友。就讓我們來學習作者的寫法,用生動的語言向大家介紹一種你喜愛的小動物的某一個特點。
七、課堂小結:
1、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2、師小結:
法布爾筆下的蟈蟈是鮮活的,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蟈蟈的鳴唱給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爾則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為人類奉獻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議大家課后讀一讀《昆蟲記》,你會有更多的收獲。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兒。下課!
《綠色蟈蟈》說課稿
一、說教材:
《綠色蟈蟈》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內自讀篇目。第四單元課文主要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本文出自法國的的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的巨著《昆蟲記》,可謂名家名篇。它是一篇觀察隨筆,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動的文藝筆調,通過生動傳神的語言描寫及擬人手法的運用,把蟈蟈的外形叫聲及習性寫得活靈活現,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文章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高度結合。
根據本文的內容和表達的特點,本文的教育價值就在于引導學生通過法布爾的筆觸去感受奇妙的昆蟲世界;在閱讀中學會概括要點、品味語言、學會生動地表達;同時,通過閱讀來走進“昆蟲之父”法布爾,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過品味他生動自然的語言來感受那濃濃的生命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滲透一定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說教法
對本單元的教學,我們希望實現以下目標:
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搜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中要注意幾個方面:注意兼顧三個維度,滲透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體,強調綜合,以培養閱讀能力和研究能力為主;注意結合自己所處的地域靈活處理課文內容;多以討論課或探究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本文是一篇觀察隨筆,又是一篇優美散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擬人手法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這一點需要引導學生反復品味,并在實踐中運用。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昆蟲記》中的其他作品。作為六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的科技小品文,對學生增強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領悟科學精神有著很強的教育作用。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說教學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對于昆蟲,還不一定所有的學生都喜歡,所以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引導他們進入昆蟲世界,要讓學生學會不僅能讀懂這一篇文章,還應該教會學生會讀這一類現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識和拓展知識。
由于本課篇幅較長,生字詞較多,可以讓學生先通過預習了解課文內容,掃除文字障礙。為此,我們可以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激發同學們對昆蟲的興趣,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使學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進行學習。基于這一思考,將“整體感知”。“品味語言”、“質疑探究”這幾部分共同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一、導入新課: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預習交流:
交流搜集的有關法布爾及《昆蟲記》相關資料。
三、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思考:
文章介紹來的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重點是寫哪一方面?
2、學生交流。
師小結:作者抓住了綠色蟈蟈的特征,詳略的當地進行介紹,使我們獲得了有關蟈蟈的科學知識。
四、品味語言: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激勵學生自主展示,初步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1、我這里有一段描寫蟈蟈叫聲的文字,請跟第三段比較一下,看看你更喜歡哪一段,說說理由。(投影顯示)
夜色降臨,蟈蟈出來了。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綠葉叢中,蟈蟈在叫。聲音較低,在連續不斷的低聲中,時不時發出一陣尖銳、急促的聲音。
2、生結合課文分析、感悟,師生評價。引導學生通過文字比較,體會擬人、比喻修辭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動的描寫,找出來,細細品味。
4、法布爾先生為什么能將綠色蟈蟈寫得如此生動、活潑呢?
五、質疑探究:
再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此環節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敢于懷疑的科學精神。
六、拓展延伸:法布爾筆下的蟈蟈如此可愛,學習作者的寫法,用生動的語言向大家介紹一種你喜愛的小動物的某一個特點。看誰寫得好。
七、課堂小結:
1、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2、師小結: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興趣。
《綠色蟈蟈》教案 篇13
(建議安排2課時)
[學法導引]
《綠色蟈蟈》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著名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用生動活潑的筆法,把蟈蟈寫得活靈活現,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作者先寫“我”在觀察昆蟲,用蟬的休息引出本文的主人翁——蟈蟈;再描寫戶外聽到的蟈蟈的叫聲;最后寫“我”對金屬籠中的蟈蟈的觀察,著重介紹蟈蟈的食性。可采用限時閱讀的方法,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課前可以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法布爾的故事,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獻身科學的決心。本文是一篇觀察隨筆,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語言優美,多處采用的擬人為主的修辭手法來抒發感情,可以反復朗讀、品味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和傳神的語言。課外閱讀《昆蟲記》,能夠做到細心觀察身邊小生靈的活動,并細致地描寫出它活動的全過程,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典型例析]
例題:課后查閱《辭海》或《生物學》課本,查找有關蟈蟈的條目,然后與本文比較,用簡潔的話概括一下本文的筆法特點。
解析:本題意在通過對比,讓大家感受法布爾生動活潑的方法。同時,查找資料對比的過程也是研究性學習的過程。
參考答案:
⑴本文不像一般的說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的形象描寫,又有個人感情的流露。
⑵生動傳神的語言,作者對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因此在語言的表達上盡量生動感人,如,“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嗉囊裝滿后,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后閉著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這些語言都很傳神。
⑶擬人手法的運用,像“蟈蟈在竊竊自語”“蟈蟈酷愛甜食”“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處在一起的”等都運用了擬人手法,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自然親切,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富有文學筆法,增強了可讀性。
[課時訓練]
訓練一
一、給下列加點字詞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靜謐( ) 大顎( ) 吮取( ) 鉗子( )
低劣( ) 篡奪( ) 喑啞( ) 窸窣( )
gōu ( )火 shǒu( )獵 貪lān( ) 哀háo( )
二、請在下面各句中的一個錯別字下面劃線,并在括號內寫出正確的字。
1、讓我們遠離渲囂去傾聽,去沉思吧。 ( )
2、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斤斤有味,籠子里到處都是蟬肉被吃光后剩下的頭骨和胸骨。
( )
3、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 ( )
4、在梧桐樹濃密的枝葉里,突然發出哀嗚似的短促而尖銳的叫聲。( )
三、結合語境解釋加點詞語。
1、在我國北方,人們卻讓蟬篡奪了你的名聲! ( )
2、但是這種以劫掠為生的鳥比昆蟲低劣。 ( )
3、在我的籠子里,我從來沒有見過像螳螂那樣捕殺姐妹、吞吃丈夫的殘暴行經。 ( )
4、這并不是因為食物缺乏,而是因為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 )
四、將下列句子正確的排列順序填在方格里。
1、它們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天氣炎熱時尤其如此。
2、我投入一片梨,一只蟈蟈立即占住它。
3、這樣一個接著一個,所有的蟈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
4、自私心是到處存在的。
5、誰要是咬這塊美味的食物,出于忌妒,它便踢腿把對方趕走。
6、嗉囊裝滿后,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后閉著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7、吃飽了,它便讓給另一只蟈蟈,這時它變得寬容了。
正確的語序是:
五、簡析下列句子運用擬人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1、 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弱肉強食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自語。
2、蟈蟈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3、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
4、對于金龜子一類的昆蟲,蟈蟈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頭和爪。
訓練二
閱讀下面兩篇短文,回答如下問題。
(一)
清晨,我在門前散步,突然旁邊的梧桐樹上落下了什么東西,同時還有刺耳的吱吱聲,我( )了過去,那是一只蟈蟈正在( )著處于絕境的蟬的肚子。我明白了,這場戰斗發生在樹上,發生在一大早蟬還在休息的時候。不幸的蟬被活活咬傷,猛地一跳,進攻者和被進攻者一道從樹上掉了下來。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 )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 )。就像鷹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樣。但是這種以劫掠為生的鳥比昆蟲低劣,它是進攻比它弱的東西,而蟈蟈則相反,它進攻比自己大得多、強壯有力得多的龐然大物,而這種身材大小懸殊的肉搏,其結果是毫無疑問的。蟈蟈有著有力的大顎、銳利的鉗子,不能把它的俘虜開膛破肚的情況極少出現,因為蟬沒有武器,只能哀鳴踢蹬。
1、給句中的空格選擇合適的詞語,并說明理由。
(1)我( )了過去,那是一只蟈蟈正在( )著處于絕境的蟬的肚子。
a、走、咬 b、跑、啄 c、望、吃 d、跑、吃
選( ),理由:
(2)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 )蟬,而蟬則驚惶失措地飛起( )。
a、追趕、逃跑 b、追捕、躲避 c、追擊、避讓 d、追捕、逃竄
選( ),理由:
2、“就像鷹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樣”,作者把誰比作鷹,把誰比作云雀,它們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
3、在這一段文字里作者賦予了蟈蟈以人的什么品質?請你也選擇一種動物,看看可以賦予它什么品質?
4、抄寫2—3句既能表現蟈蟈的品質,又是你最喜歡的句子。用“我喜歡……是因為……”的句式表達。
(二)蛛蜘
⑴那是一個夏日的午后,天空突然下了一陣不算小的雨,夾帶著風,一下子就把我窗前的那些盆花,淋得面目全非。泥水從花盆里向外溢,使鋪著花磚的走廊,濺上了許多,也使原來十分清潔的小園子,立刻呈現出一幅骯臟不堪的樣子。
⑵我提了一桶水,正想沖洗一下走廊。突然,在靠墻的地方,我發現了一只蜘蛛,它挺著鼓鼓的肚皮,正十分吃力地、從污染著泥水的地面上朝著干燥的地方爬。看到蜘蛛,我本能地有一種厭惡的感覺,便抬起腳來,想把它踩死。
⑶我之所以討厭蜘蛛,是因為無論在什么地方,它都會張起網來捕捉小蟲。在窗欞上,在屋檐下,甚至于屋里的吊燈上面,大蜘蛛張著大的網,小蜘蛛張著小的網,蛛網上掛著小蟲的殘骸。無論是怎樣整潔的房子,一有了蛛網,就會令人生厭,令人覺得這個屋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掃。可是那些蛛網,常常在頭一天清除,第二天又出現了;它們是那樣勤于和人纏斗,好像永遠都除不掉,打不散似的。因此,每當我拿了掃帚,或是竹竿,清理隱藏在角落里的蛛網時,總是生氣地想把它們趕盡殺絕。
⑷我抬起腳來,心想,這一回,這只落難的蜘蛛是死定了;而它似乎也知道自己正面臨生死關頭。它略一遲疑,便拼命地掙扎著,艱難地向墻角里爬。
⑸不知是一種什么意念,我抬起的腳竟沒有踩下去。我看到它那樣驚恐,那樣吃力的爬著,頓然萌生了惻隱之心。我很快地挪開了腳,怔怔地注視著它,對于自己想弄死它的念頭,反而感到不安起來。
⑹我從小就喜歡小動物,平時,連一只小螞蟻都不愿意隨便加以傷害,何況是一只正在困難中掙扎的蜘蛛呢?
⑺它奮斗的意志,是那樣堅忍,單憑這一點,我便不該有傷害它的心理。無論如何,蜘蛛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雖然它不受人們的重視,可是它也應該有生存下去的權利。不是嗎?它到處結網,原是和我們人類一樣,只是為了經營生活,我怎能夠對它心存厭惡呢?于是我找來一根竹竿,把它從地面挑起來,送到干燥的地方。我這個舉動,起先一定使它大為驚恐,它一定以為自己是死定了,可是等我把它放到干凈的地方,它又似乎有點迷惑起來的樣子。我好像覺得它回過頭來,奇怪地望著我,似乎是懷著感激的心情,然后便安穩地爬走了。我靜靜地看著它爬走的背影,那神態,使我心中忽然感到無比的舒泰。
⑻夏天的雷雨是短暫的。雨過天晴后,空氣特別清新,悶熱也消散了。尤其到了傍晚,更是分外清純美麗。那時候晚霞映照著我的屋子,走廊上灑滿淡淡的金黃。我懷著滿心的喜悅,站在走廊上欣賞著這難得的傍晚景致。
⑼突然,我抬起頭來,看到屋檐下又新結了一個蜘蛛網。蛛網在夕陽的光輝映照下,是那樣明顯:那織著多角形的網,由疏而密;有著鼓鼓的肚皮的蜘蛛,坐在中央,它偶爾動彈一下,蛛網便在夕陽中微微晃動,顯示出那是一個多么安適而優美的處所。
⑽我凝神注視著蛛網,心中想著,不知道這只蜘蛛是不是就是我本來想要把它弄死的那一只?如果是,那它真是夠幸運了。它原該死在我的腳下,卻由于我一時的憐憫,使它得以逃生。也就因為這個緣故,我現在對于蜘蛛,反而會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它。其實,蜘蛛織的網,點綴在屋檐下,只要你肯用另一種眼光,從某種角度去欣賞,它將會是一幅最原始而且優美的圖畫呢。
⑾不知道為什么,我以前只看到蜘蛛會令我討厭的一面,從沒有發現它也有可愛的一面呢?它那不屈不撓的精神,那巧妙地織成的網,在滿天晚霞的襯托下,是多么動人啊!大自然里隱藏著純潔和恩惠,我竟然都把它給忽略了。直到這一刻,我才深深地領悟到:原來,太陽、風雨、草葉、昆蟲……全都是造物者為了愉悅我們而安排和使其存在的,問題只是看我們持什么樣的心情和角度去欣賞,如何去發現和愛惜它罷了。
5、文章記敘了作者對蜘蛛態度的變化過程:
⑴最初我對蜘蛛的態度怎樣?為什么會有這種態度呢?
⑵后來我對蜘蛛萌生惻隱之心,并把它送到干燥的地方,是由于我看到它 還由于它 。
6、它略一遲疑便拼命地掙扎著,艱難地向墻角里爬”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反映了蜘蛛當時什么樣的心理?
7、第⑺段寫作者看到蜘蛛“奮斗的意志,是那樣的堅忍”,便產生了“不該有傷害它的心理”,并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作者認為
8、第⑺段寫我靜靜地看著它爬走的背影,爬走的神態時,心中忽然感到無比的舒泰,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心情?
9、作者對蜘蛛結網的看法前后不同,第⑺段中表現作者對蜘蛛結網看法發生改變的一句是
10、第⑽段中“只要你用另一種眼光”一句中的“另一種眼光”的眼光是指
11、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會發現蜘蛛有可愛的一面,作者認為蜘蛛的可愛表現在:它有 的精神,它織成的網
。
12、第⑾段中的“直到這一刻,我才深深地領悟到”一句中,“這一刻”指的是
時刻,“我”深深領悟到的內容是
《綠色蟈蟈》訓練一
一、mì è shǔn qián liè cuàn yīn xīsū 篝 狩 婪 號 二、1.鳴 2.津津 3.睦 4.喧 三、1.篡奪: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地位和權力)。2.劫掠:搶劫,掠奪。3.行經:行為;舉動(多指壞的)。4.貪婪:貪得無厭(含貶義)。四、語序:2、5、4、7、3、6、1 五、1.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蟈蟈在草叢中發出低下細小的聲音。2. 采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再現蟈蟈外形優美、逗人喜愛的樣子。3. 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及第二人稱的寫法,流露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和贊美之情。4. 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再現蟈蟈喜愛吃金龜子一類昆蟲的食物習性。
《綠色蟈蟈》訓練二
一、1.⑴b,“我”是一個對自然界充滿好奇心的人,所以“我”應該急切地“跑”過去,而不是慢慢地“走”過去;蟈蟈嘴小,蟬大,應該是蟈蟈在一口一口地咬蟬,把蟬咬死,而吃和咬都沒有這個意思。⑵d,“追捕”比“追趕”和“追擊”更明確地表明蟈蟈攻擊蟬的目的;“逃竄”比其他詞語更突出蟬的速度很快,而且感情色彩更明顯。2.作者把蟈蟈比作鷹,把蟬比作云雀。相似的是捕獵的關系,不同的是鷹比云雀大而強壯,而蟈蟈比蟬小得多,看起來也沒有蟬強壯。3.作者賦予了蟈蟈勇敢的品質,比如螞蟻是一種非常善于團結協作的小動物,還有蜜蜂非常勤勞,狗很忠實等等。4.略 二、5. ⑴有一種厭惡的感覺。無論在什么地方,它都會張起網來捕捉小蟲。無論是怎樣整潔的房子,一有了蛛網,就會令人生厭,令人覺得這個屋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掃。 ⑵那樣驚恐,那樣吃力地爬著 奮斗的意志,是那樣堅忍。 6.擬人 對生存的渴望。 7.蜘蛛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應該有生存的權利,它的結網是為了經營生活。 8.對于在困難中掙扎的蜘蛛,“我”不但沒有傷害它,還把它送到干燥的地方,“我”覺得蜘蛛對“我”懷著感激之情。9.它到處結網。原來和人類一樣,只是為了經營生活。10.欣賞的眼光 11.不折不撓 在滿天晚霞的襯托下,是多么動人啊。(或:一幅最原始而且優美的圖畫。) 12.發現它也有可愛的一面 原來,太陽、風雨、草葉、昆蟲……全都是造物著為了愉悅我們而安排和使其存在的,問題只是看我們持什么樣的心情和角度去欣賞,如何去發現和愛惜它罷了。
《綠色蟈蟈》教案 篇14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嗎?也許還記得在夏夜里,在草間提著燈籠捉螢火蟲吧?還有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這些大自然的小昆蟲。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關于作者:
法布爾:法國作家、昆蟲學家。1823年12月22日,出生在法國南部阿韋龍省圣雪翁村一戶農民家中。四歲左右,因家庭貧困被送到祖母那里一起生活,從此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魚。七歲回到父母身邊開始上學。求學期間,法布爾迫于生計不得不出門謀生,致使中學無法正常讀下來。后來自學考取了師范學校,畢業后一面做教師,一面利用業余時間做動植物觀察記錄。31歲時憑兩篇優秀論文獲得博士學位。晚年詳細觀察棲息于農墾地中的各種昆蟲和蜘蛛,并將研究所得,陸續寫成《昆蟲記》十卷。除此之外,主要著作還有《自然科學編年史》、《荒石園》等。
課文《綠色蟈蟈》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動活潑的筆法,把蟈蟈寫得活靈活現,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一、整體感知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感知文章內容: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篝火 gōu 狩獵 shòu 窸窣 xī sū 喑啞 yīn 靜謐 mì
氣氛 fēn 篡奪 cuàn 螽斯 zhōng 萵苣 wō jù 嗉囊 sù
喙 huì 吮取 shǔn 撇開 piē 低劣 liè 妒忌 dù jì
2、多音多義字:
似:① sì 扎:①zhā 作:①zuō 掙:①zhēng
②shì ②zhá ②zuò ②zhèng
③zā
3、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和字形:
①擾和攏 ②喑和暗 ③焚和婪 ④喙、緣和椽
4、詞語:
喧囂:聲音雜亂,不清靜
篡奪: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地位和權力)
驚惶失措:害怕慌張得不知道該怎么辦
懸殊:相差很遠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5、關于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2)“我”在觀察昆蟲,用蟬的休息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蟈蟈。
第二部分(3)描寫戶外聽到的蟈蟈的叫聲。
第三部分(4—11)“我”對金屬籠中的蟈蟈的觀察,著重介紹蟈蟈的食性。
二、重點研讀:
第一部分:這部分作者并沒有直接寫蟈蟈,而是寫自己在別人歡慶國慶的日子里,自己卻還沒有忘記去觀察昆蟲,可見作者對他所熱愛的事業是多么執著!搞科學研究需要這樣的精神。接著蟬的一聲哀號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蟈蟈,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寫作思路!
第二部分:作者開始介紹蟈蟈,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寫它的歌聲,這些描述都表現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第三部分:開始寫蟈蟈的食物習性。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作者為了了解昆蟲的生活習性,不僅到野外去觀察,還捉了許多養在家里,這就是他的實驗室。在這一部分中,作者先用優美的語言刻畫出蟈蟈可愛的樣子。接下來,作者寫蟈蟈的食物,把蟈蟈和螽斯比較來寫,它們都不太喜歡吃萵苣葉子,這使“我”遇到了“麻煩”,這樣的寫法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讀來非常親切自然。后來在作者散步時看到的一幕揭開了蟈蟈食物之迷——捕蟬為食。第七自然段揭開了蟈蟈首先吃蟬肚子的秘密。第八、九、十三段是對蟈蟈食性的補充說明。最后一段寫蟈蟈彼此和睦地共居一起,從不爭吵。
本文沒有絲毫機械呆板的介紹,自始至終饒有興趣。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界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等。
三、本文的寫作特色:
1、文藝筆調。本文不像一般的說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的形象描寫,又有個人感情的流露。
2、生動傳神的語言。作者對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因此在語言的表達上盡量生動感人。比如“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猶豫地都接受”等。
3、擬人手法的運用。例如“蟈蟈在竊竊自語”“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處在一起”等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使得文章自然、親切、增強了可讀性。
中 考 解 析
1、(浙江省溫州市)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這支《明天會更好》的歌聲在教室里回蕩。
b.語言是否通順是評定好文章的標準之一。
c.通過刻苦學習,使他的成績有了提高。
d.由于老師平時經常對他關心、鼓勵,所以他半年來進步很快。
【考點】:辨析病句
【分析】:答案為d項。a句中定語“這支”和中心語“歌聲”搭配不當,可以將“這支”刪去;b句“是否通順”與“評定好文章的標準”,犯了“兩面對一面”的錯誤,可改為“語言通順是評定好文章的標準之一”;c句是成分殘缺,句中“刻苦學習”作介詞“通過”的賓語,構成介賓短語作狀語,導致本句主語殘缺,可以把“通過”刪去,也可以將“使”刪去。
2、(廣東省廣州市)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請把這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
b.他很早就對天文學和數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c.從大量的事實中告訴我們,環境災難是沒有國界的。
d.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考點】:辨析病句
【分析】:答案為b項。a句語序顛倒,正常的語序應該是“請你不要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c句主語殘缺,可以將“從……中……”刪去;d句不符合邏輯,句中前后兩個分句應是遞進關系,應把句中的兩個分句互換位置,改為“他的作文不但居全班之冠,而且常常在全校冒尖”。
3、(江蘇省淮安市)沒有語病的是( )
a.我昨天參觀了這個畫展是很有特色的。
b.我們堅信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一定能夠獲得成功!
c.同學們討論并聽取了劉校長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報告。
d.兩天來,藝術家們悅耳動聽的歌聲和婀娜多姿的身影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
【考點】:辨析病句
【分析】:答案為b項。a句中助詞“了”使用不當,應改為“的”,“這個”是近指代詞,根據句意“昨天參觀”,應改為遠指代詞“那個”。c句不符合邏輯,應是先“聽取”再“討論”。d句主語和謂語不搭配,“婀娜多姿的身影”可以“浮現”,但“悅耳動聽的歌聲”卻與“浮現”不搭配。
《綠色蟈蟈》課外拓展
關于法布爾的《昆蟲記》
《昆蟲記》既是一部嚴謹的科學著作,又是一部文藝性很強的文學著作。魯迅曾把《昆蟲記》稱為“講昆蟲故事”“講昆蟲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說“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劇更有趣,更有意義。'法布爾寫《昆蟲記》并不局限于僅僅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生活,而是以人性關照蟲性,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并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最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正是這種對于生活的尊重與熱愛的敬畏之情,給這部普普通通的科學著作注入了靈魂,使這部描寫微小的昆蟲的書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鴻篇巨制。
“求真”是法布爾的《昆蟲記》給讀者留下的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正是有了“求真”才使他把昆蟲研究的實證精神發展到極其嚴謹的地步;正是“求真”使他如孩童般天真,敢于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實驗質疑權威理論。
洋洋灑灑二百萬字的《昆蟲記》,不僅詳細的記錄了法布爾的研究成果,更記載著法布爾癡迷昆蟲研究的動因、生平抱負、知識背景、生活狀況等,尤其是《阿爾瑪實驗室》、《返祖現象》、《水塘》、《工業化學》、《童年的回憶》、《數學憶事:牛頓=項式》等等幾章,如果換一種眼光看,不妨把《昆蟲記》當作法布爾的自傳,一部非常奇特的自傳,昆蟲只不過是他研究經歷的證據,傳記的旁證材料。
課外拓展
綠色蟈蟈
一、復習重點、難點
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 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說出其作用。
③ 培養閱讀能力,激發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培養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二、學習內容回顧
1. 把握文章整體內容
a.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2. 內容賞析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么?
三、學法點擊
寫作特點:⑴文藝筆調生動;⑵語言傳神形象;⑶擬人貼切自然;⑷比較突出特征。
【模擬試題】
四、名家名篇
《綠色蟈蟈》選自《 》,作者 國著名 學家;“忽聞海上又仙山,山在虛無飄渺
間。”是描寫的 的景觀,本單元的《 》就描繪了這種奇觀,文章選自《 》
,作者 , 代 家。
五、課內控微
同學們,讀讀下面的文段,仔細揣摩,品味感悟科學世界的奇妙,相信它會給你帶來全新的體驗。
(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
清晨,我在門前散步,突然旁邊的梧桐樹上落下了什么東西,同時還有刺耳的吱吱聲,我跑了過去,
那是一只蟈蟈正在啄著處于絕境的蟬的肚子。我明白了,這場戰斗發生在樹上,發生在一大早蟬還在休
息的時候。不幸的蟬被活活咬傷,猛地一跳,進攻者和被進攻者一道從樹上掉了下來。有時我甚至還看
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就像鷹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樣。但是這種
以劫掠為生的鳥比昆蟲低劣,它是進攻比它弱的東西,而蟈蟈則相反,它進攻比自己大得多、強壯有力
得多的龐然大物,而這種身材大小懸殊的肉搏,其結果是毫無疑問的。蟈蟈有著有力的大顎、銳利的鉗
子,不能把它的俘虜開膛破肚的情況極少出現,因為蟬沒有武器,只能哀鳴踢蹬。
我籠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蟬來喂養它們。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兩三個星期間
,這個籠子里到處都是蟬肉被吃光后剩下的頭骨和胸骨,扯下來的羽翼和斷肢殘腿。肚子全被吃掉了,
這是好部位,雖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別鮮美。因為在這個部位,在嗉囊里,堆積著蟬用喙從嫩樹枝
里吮取的糖漿甜汁。是不是由于這種甜食,蟬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歡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為了變換食物的花樣,我還給蟈蟈吃很甜的水果:幾片梨子,幾顆葡萄,幾塊西瓜。這些它們都很喜
歡吃。就像英國人酷愛吃用果醬作作料的帶血的牛排一樣,綠色蟈蟈酷愛甜食。也許這就是它抓到蟬后
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1.作者是如何知道蟈蟈最喜歡吃什么食物的?
2.蟈蟈的食物之謎是什么?
3.蟈蟈為什么首先吃蟬的肚子?
4.畫線的句子中兩個加點的“它”分別指代什么?
【試題答案】
四、名家名篇
《昆蟲的故事》 法 昆蟲 海市蜃樓 《山 市》 《聊齋志異》 蒲松齡 清 文學
五、課內探微
(一)1.通過觀察。 2.捕蟬為食。 3.“因為在這個部位,在嗉囊里,堆積著蟬用喙從嫩樹枝里
吮取的糖漿甜汁。” 4.前者指“以劫掠為生的鳥”(或:鷹),后者指蟈蟈。
《綠色蟈蟈》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鍛煉學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過朗讀文章與語言的揣摩,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生動傳神的語言。
3、豐富學生的自然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學小品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本文介紹了蟈蟈的一些習性,雖然生字詞較多,但文章語句淺顯,且十分生動有趣,很容易吸引學生閱讀。為此,我們可以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使學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進行學習。基于這一思考,將“整體感知”。“片段欣賞”、“獨特感悟”這幾部分共同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方式]
探究、合作、討論的方式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弄清字詞的讀音及含義,解決課后的“讀一讀,寫一寫”。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一、導語:昆蟲的世界是一個很奇妙的世界。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觀察或研究過昆蟲呢?有哪一位同學阿以介紹一種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蟲給老師、同學們知道?你可以從昆蟲的形態、生活習性、食物習性、更或者是它們與人類的關系進行介紹。
(生自由發言。)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但是我發現大家在講到昆蟲的聲音時都是用一兩句話帶過了。可能聲音不好用文字表達。而且在講到昆蟲的習性時,也只能是泛泛而談,為什么?因為大家沒有深入地進行過研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今天,我求將接觸到廠一位偉大的昆蟲學家,他熱愛昆蟲,對昆蟲進行了幾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獻給了昆蟲事兒他就是法布爾。同學們知道法布爾嗎?
(若有學生知道,可由學生發言,師進行補充。)
法布爾是法國的昆蟲學家,他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寫了一部很有影響力的書——《昆蟲的故事》。《昆蟲的故事》原名《昆蟲記》,這部書行文生動活潑,語言傳神,內容多集中在昆蟲學問題上,很受青少年的喜愛。魯迅曾把《昆蟲記》稱為“許昆蟲故事”“講昆蟲生活”的楷模。因而黃亞治在翻涌對,把它改名為《昆蟲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法布爾老人,一同走進蟈蟈這個神秘的昆蟲世界。
二、學生朗讀全文。
三、整體感知。
問:哪位同學能說一說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四、教學具體過程。
1、學生找出文章中最讓自己感興趣的地方。
師:同學們都讀了課文,課前老師也讓大家預習了文章,請同學們根據你們的最初印象,說說這篇文章最讓你們感興趣的地方是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一般,大部分的學生都會選擇第五自然段,認為蟈蟈捕蟬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學生會選擇蟈蟈的食性,還有少部分的學生會選擇蟈蟈的叫聲。)
方案一
2、師:為什么同學們對蟈蟈捕蟬這么感興趣?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寫蟈蟈是捕蟬的。
(1)單個學生朗誦該自然段。
(2)請學生找出描寫蟈蟈和蟬的句子。蟈蟈 蟬 問題
進攻者被進攻者由這兩個稱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蟈蟈居于主導地位(修辭:擬人)
被活活咬、一跳蟈蟈很兇狠
一同從樹上掉下來打斗過程很激烈
勇敢縱身追捕驚慌失措逃竄
縱身,反映了蟈蟈的勇猛,面臨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毫不畏懼。去掉了“縱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蟈蟈頑強、勇猛的特點。(修辭:擬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動、更富有表現力。)
對比:蟈蟈捕蟬與鷹捕云雀作者對蟈蟈的喜愛
原因:蟈蟈有“有力的大顎”、“銳利的鉗子”補介紹蟈蟈的身體構造。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強食”。
(3)小結。
師:這段文字為什么寫得這么精彩?從中你可以學到什么東西?
這段文字之所以寫得這么精彩,是因為:①用詞準確。②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動、具體。③以情馭文,出自于作者對蟈蟈的一片喜愛之情。
3、學生默讀課文;一找出蟈蟈還有哪些食物習性。
師:蟈蟈除了喜歡吃蟬,還吃什么東西?吃東西時有什么習慣?
生:吃水果、金龜子一類的昆蟲、青草,也吃同類。當擁有共同食物時,蟈蟈一個一個進食。
4、學生找出蟈蟈的外貌描寫。
師:我們談論了蟈蟈這么久,誰能告訴我,蟈蟈到底長得什么樣?
生:文章第88頁最后一個自然段。
(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5、接方案二中關于蟈蟈聲音部分的教學。
師:我們對于蟈蟈怎么能“只見其蟲,不聞其聲”?我們一起去聽一聽蟈蟈是怎么叫的。
方案二
1、師:為什么同學們對蟈蟈的叫聲這么感興趣?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寫蟈蟈的叫聲的——
①單個學生朗誦該自然段。
②請學生找出描寫蟈蟈叫聲的句子。
竊竊私語(運用擬人)
像是滑輪的響聲;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作響。(運用比喻)
暗啞類銳急促清脆(四個形容詞,進一步加深我們對蟈蟈叫聲的認識)
③師:你認為蟈蟈的叫聲還像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④對比:蟈蟈的叫聲與蟬的叫聲對比(作者對蟈蟈的喜愛)
2、學生找出蟈蟈的外貌描寫。
師:蟈蟈的叫聲這么優美,蟈蟈的外貌如此漂亮優雅,到底蟈蟈吃東西時,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按方案一中關于蟈蟈捕蟬及蟈蟈的食物習性分進行學習。
五、整體把握作者的優秀品質及其對蟈蟈的思想感情。
1、讓學生體會法布爾的品質:熱愛事業(野外觀察與家庭觀察相結合)
2、體會法布爾對蟈蟈的感情。
(1)熱愛居多,但也不乏客觀的評價。如指出蟈蟈也有怎么的一面。
(2)“以人性關照蟲性,以人情關照蟲措”,充滿了對這種水生命的熱愛。表現在對蟈蟈的稱呼上:“狂熱的狩獵者”“我籠里的囚犯”“這蟬的屠夫”等。
稱呼的作用: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總結
總之,在這篇文章中,法布爾通過自己詳盡的觀察,用生動活潑的文字給我們介紹了蟈蟈這種可愛的昆蟲。介紹了它的一些習性,如叫聲、食物習性。詳寫了食物習性,對蟈蟈的叫聲進行了略寫。教會了我們這種昆蟲的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假如同學們對蟈蟈感興趣,還可以到圖書館或上網查找關于蟈蟈的資料。
七、布置作業
這篇文章這么有趣,其實大自然中精彩的東西很多,請同學們去戶外靜聽蟲鳴鳥啼,并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傾聽中有所發現。
《綠色蟈蟈》教案 篇16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動的文藝筆調,通過生動傳神的語言描寫及擬人化手法的運用,把蟈蟈的外形、叫聲及習性寫得活靈活現,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教學目標:
1、喚醒學生關愛動物、尊重生命的意識。
2、掌握一般介紹動物的說明文的內容。
3、品味生動優美的語言,學習擬人手法,積累文中的擬人句。
教學重點:
1、利用快速閱讀法歸納課文內容。
2、學習擬人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1、快速而準確地抓住課文內容。
2、理解擬人句中透露出來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視頻──《昆蟲的世界》,并導入新課。
在我們生活的藍色星球上,生活著大量的動物,走近它們,你會發現,它們也像人一樣有不同的長相、習慣、性格,它們也勞動、婚戀、繁衍及死亡。與它們共處,你會發覺生活原來如此多姿多彩,富有情趣。法國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就是這樣一個熱愛動物、尊重生命的人,他耗費畢生精力觀察研究昆蟲,用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將紛繁復雜的昆蟲世界真實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昆蟲記》。今天我們學習的《綠色蟈蟈》就是其中一篇。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作者簡介,簡單介紹一下作者)
二、自主學習,獨立探究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朗讀動畫,學生聽讀,并觀看情景畫面,初步感知全文。
2、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看完舉起手。
3、速度最快的前五位同學談看后知道了哪些及看得快的經驗。
4、歸納快速閱讀法
快速閱讀法:是從文字當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閱讀方法。
快速閱讀法的要求
⑴去粗取精;
⑵掃描跳躍閱讀;
⑶思維集中;
⑷眼腦直映。
教師介紹:快速閱讀可以一目十行,但不等于走馬觀花,它要求快速抓住主要信息,最起碼要知道文章寫了哪些內容。像《綠色蟈蟈》這類介紹昆蟲或動物活動的文章,常寫哪些內容呢?
內容
⑴形態特征;
⑵習性──吃、住、行、鳴叫、勞動、婚戀、繁衍、死亡等;
⑶種類及分布等。
特點:一般一段有一個中心,常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現。沒有中心句的段落,往往有中心詞。
5、再快速閱讀這篇文章,看介紹了綠色蟈蟈的哪些方面?具有怎樣的特征?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介紹擬人手法:作者將綠色蟈蟈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對蟈蟈的喜愛之情,是由于作者善于描寫,并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
展示:擬人──修辭方式,把事物人格化。使它們具有人的語言、行為、個性、思想、情感等。它使文章生動、親切,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2、分組討論,品味語言:畫出文中的擬人句,說一說它抓住了蟈蟈的什么特征?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你還喜歡哪些語句?為什么?
3、一組推舉一人介紹。
4、練習仿寫:師出示課文范例和師的仿寫句,要求學生仿寫。
例: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仿句:長頸鹿非常優美,它穿著一件帶白色斑點的黃色皮大衣,身材高挑,舉止端莊優雅,長長的脖頸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一位貴婦人。
仿句:每當下雨后,無論周圍多么喧鬧,你總能聽到空曠的田野里青蛙在哇哇聚會。你聽,有一只青蛙在發言,那是頭領在宣布聚會的主題;俄而又有兩三只青蛙在講話,那是在討論,在商議;繼而哇聲大噪,群蛙齊鳴,那是在表決,在宣誓。
四、聯系生活,自主表達
同學間相互交流,講解自己最喜歡的動物,看誰抓住特點講得又具體又生動。并回答,怎樣才能讓你的講述生動又有吸引力。
五、布置作業
《綠色蟈蟈》教案 篇17
《綠色蟈蟈》是人教版課標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執教者是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余愛東老師。這是在教育部組織的第二期基礎教育新課程骨干培訓者國家級研修班上的一節研究課。評課人均為本期研修班學員。
我看了這堂課的實錄和后面的討論,感到語文新課程改革具體到課堂操作真還不是那么簡單。談觀念(哦,現在一般不用“觀念”或“指導思想”之類的詞,而比較時髦說“理念”了。呵呵)大家都不會有什么分歧———試問:誰現在會反對“平等對話”、“學生自主”、“工具與人文的統一”等“理念”?但一到課堂上,不少教師(當然也包括我)卻往往不知不覺露出了“傳統的尾巴”。
這堂課,應該說執教者還是想上出點新課程的色彩,也的確有些這樣的色彩。但是我們是不是還可以從細節處往深里“走一步,再走一步”?比如,當學生講了法布爾的故事后,教師問:“你為什么給大家講這個故事?法布爾的什么精神品質對你產生了影響?”我覺得這樣問似乎不妥,因為教師的這個提問已經隱含了他希望學生說出的答案。其實,學生之所以講這個故事,也許并沒有那么多的“微言大義”,可能不過就是他只讀過這個故事,于是便講出來了;而且未必就一定理解了法布爾的“精神品質”,即使理解了,也未必對學生“產生了影響”。———注意,我這里說的是“未必”。在這個細節中,我們感到,學生的思維仍然受著教師的操縱,雖然這未必是教師有意所為。
在課堂上,沒有純粹的“理念”,一切細節同時都是“理念”。因此,轉變理念,請從細節開始。(李鎮西 )
【課堂實錄】
一上課,余老師用投影先后打出三個謎語,要求學生猜謎。學生較有興趣,爭論著說出答案,謎底均為昆蟲,由此引出課題《綠色蟈蟈》。
然后,余老師微笑著說:“課前我們已經布置了預習任務,下面,誰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關于作者法布爾的情況和大家進行交流?”學生紛紛舉手發言,簡介作者的生平。一個學生講到法布爾小時候觀察昆蟲入迷的小故事,余老師提問:“你為什么給大家講這個故事?法布爾的什么精神品質對你產生了影響?”學生回答:“法布爾對待生活、對待科學認真的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余老師頷首表示贊許。
余老師征求學生意見:“我們怎么完成課文的朗讀?”學生議論紛紛,最后達成一致意見,希望師生合作完成。于是,余老師和學生以自然段為單位,交替進行朗讀。之后,余老師要求學生合上課本,思考這篇文章所寫的主要內容,并用一句話加以概括。先后有三名學生回答:“這是一篇小品文,主要介紹了蟈蟈的外形特征、食物習性等內容。”余老師分別予以肯定。
余老師繼續提問:“作者是如何引出綠色蟈蟈的?”在明確是被蟬的哀號聲所引出之后,繼而提問:“蟈蟈究竟長什么樣呢?”投影展示綠色蟈蟈的圖片。余老師一邊引導學生觀察,一邊進行介紹,并用投影打出有關蟈蟈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的文字,學生齊讀,加以掌握。
“好,我們對課文內容有了比較詳盡的了解。下面,我們速讀課文,將你認為文中最好的語句勾畫下來,并簡單批注理由。”學生速讀,按老師要求完成任務。
一名學生在思考后說自己最欣賞文章的第5自然段。余老師及時肯定:“他找得太對了!你一定很希望把這一段讀給大家聽吧?”學生朗讀。余老師繼續問:“你欣賞這一段的理由是什么呢?談一談,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見解。”學生回答:“這一段對蟈蟈捕蟬的描寫非常精彩。蟈蟈非常勇敢,敢于以小治大。我要是像蟈蟈一樣,勇猛無比,那該多好,就不會有人欺負我了。”學生哄堂大笑,發言的學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余老師未置可否,微笑著示意學生坐下,然后繼續追問:“這是他的看法,很有個性,誰還能談談你自己欣賞這段文字的理由?”課堂上舉手的學生不多,于是余老師要求分組討論,課堂上氣氛活躍起來。討論后,各組推舉代表進行發言,學生分別說出了“生動傳神的語言”、“擬人手法的合理運用”、“與鷹捕食云雀形成對比”等內容,余老師一一加以肯定。最后,余老師要求學生進行歸納:“你認為這段文字究竟美在哪里?請用首先、其次的表述方式有條理地進行概括。”學生總結,但相對零散。
教師小結:“課文內容就學到這里。本文作者對昆蟲世界的觀察是非常仔細的。下面我們也做一個練習,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錄像內容,加以合理想象,模仿‘國嘴’趙忠祥,為這一段錄像配音。”多媒體播放錄像:蜣螂搬運糞球,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到達目的地。學生饒有興趣,邊看邊笑。第二遍播放,學生跟隨畫面,嘗試解說。課堂上熱鬧非凡,學生較為投入。第三遍播放,指名由學生配音。每一次學生完成配音后,教師都要求學生進行評價。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笑聲不斷。
“好,通過學習本節課,我們要懂得熱愛大自然,熱愛昆蟲,要努力保護好它們,為我們創造一個無比美好的世界。課下,請你完成一篇讀書筆記,談談你學習《綠色蟈蟈》一文的感受。”
在余老師激情四溢的總結中,下課鈴響了。
【點評】
王福強(河北廊坊市第十中學副校長):一堂成功的語文課總有一個標志———明確的教學目標。盡管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其目標價值的多元化,但這并不能說,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就可以是模糊的、隨意的。因此,在評價這節課之前,我們一定要先了解,余老師在設計這堂課時,將教學的取向定位在何處,或者說,通過這節課,究竟要讓學生收獲些什么。張可倫老師參與了備課的過程,我希望您先給大家介紹一下。
張可倫(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長):我們認為,閱讀課不能再拘泥于傳統的模式,以條分縷析的“拆解”來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和對文字本身敏銳的感悟力。因此,我們將這節課的重點定位于兩點:一是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以鑒賞為重點,突出學生個性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培養;二是以配音這樣一個新穎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此外,還力爭從搜集信息、小組合作等多個角度體現新課標的思想。
何建軍(江蘇南京市玄武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這節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首先,余老師打破了傳統教學中師生的關系,真正做到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李鎮西先生曾將課堂教學的師生關系概括為三個境界:“填鴨式”、“誘導式”、“共享式”。很顯然,余老師的課已經超越了第二個境界,接近“共享”的層面。在整節課中,學生的活動占據了主要地位。師生成為彼此的傾聽者和交流者,沒有絕對的“思想權威”,更沒有“一棒子打死”的武斷,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盡管這種師生關系的論述早已耳熟能詳,但真正能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體現得非常充分,還是很難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認為這是一節成功的實驗課。
王曉英(黑龍江伊春市教育學院副教授):余老師在這節課上做了很多探索,例如,如何利用多種資源,實現信息的共享;如何在教學中,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這些都給我們很多啟迪。教學中的鑒賞環節、配音環節,都緊緊扣住學生的心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王福強:余老師的語文素養非常高,這一點有目共睹。但單純看這節課,我個人認為不能算一節很成功的課。理由有三:第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看過兩次課本,閱讀時間加起來不足5分鐘,學生對文本進行分析和解說時,沒有一次結合具體的語言材料加以說明,包括蟈蟈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等主要內容,都來源于教師的講解和投影展示,而非學生獨立的閱讀所得,這樣做有脫離閱讀文本之嫌;第二,學生對文章進行賞析,本是很好的一個設計,但學生得到的欣賞點卻只有一處,即文章第5自然段,這顯然不正常,可以說賞析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第三,教師過于注重人文意識、人文精神的培養,急于把某種道德范疇的東西拋給學生,結果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灌輸”,導致語文課的“語”味不濃,給人以錯覺,混淆了語文課與政治課的界限。以上幾點說明了一個問題:新課改成功的關鍵不在于硬件條件的改善,不在于課本的更新,而在于教師的思想觀念的更新。
賈桂滿(河北三河市教育局中學語文教研員):如王老師所言,語文教學的目的何在,這是首先應該明確的問題。新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統一,這本無可厚非。但是中國人似乎有個特點,往往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過去強調工具性,語文教學就熱衷于對文章支離破碎的“肢解”。而現在強調人文性了,就把工具性一下子拋在旁邊,似乎思想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成了語文教學唯一的終極目標,這顯然是不可取的。在學生介紹作者法布爾之后,教師就直接要求學生談一談應該學習他的什么精神,很顯然,這樣做是因為教師急于把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強加給學生。有一種強拉硬扯的感覺,比較生硬,我認為是不可取的。語文教學畢竟擔負著教會學生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任務,因此,在閱讀課上,對語言文字的涵泳品味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應該是主要內容。
王曉英: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是我們必須重視的啊。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流失的現象十分嚴重。在應試教育的重荷下,最具人性之美、最富有靈性的語文學科卻成為枯燥乏味的玩弄文字技巧的學科,失去了本應有的活力。學生缺乏想象力,缺乏創造力,過于追求功利性,簡直達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因此,人文性是必須提倡的。
王福強:頗有同感。人文性的提出,使語文教學的層面得以提升,語文教育的方向更為明確。但我認為,提倡人文性并不等于教師要在教學中急不可耐地進行“填鴨”。人文性的東西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滲透,是潤物細無聲式的。過去我們總反對以“貼標簽”的方式揭示文章的主旨,原因就在于此。直接的、脫離文本的思想教育不是語文學科應該有的事情,畢竟語文學科與政治學科不是一碼事。實踐也證明,語文學科人文教育的內容更多的在于學生的體味和感悟,一味的灌輸不僅會削弱教育的效果,有時還會導致逆反心理。語文畢竟姓“語”,所有的功能必須通過語言文字這一媒介來實施,否則,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就被淹沒了。
在人文性的問題上,教師如果善于抓住課堂上出現的“特殊情況”,相機點撥,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上有這樣一個環節,在學生賞析第5自然段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蟈蟈非常勇敢,敢于以小治大,自己也渴望像蟈蟈一樣,變得勇猛無比,這樣就不會有人欺負自己了。當時學生哄堂大笑。這時候就出現了對學生進行點撥的機會。但教師卻未置可否,微笑著示意學生坐下。這樣的處理是否就欠缺了一點什么呢?我曾經聽過一節小學語文課。要求學生用“打”字組詞,一個學生回答是“打架”,教師馬上指出:“學生是不應該打架的,所以我們還是組成‘不打架’吧。”當時,聽課現場一片掌聲。盡管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不打架”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詞,但教師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的巧妙的思想教育,卻透露出無比的教學機智。顯然,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何建軍:有道理。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我們對人文性的理解也不宜太狹隘。不能把解讀文本的價值取向作為人文教育的唯一途徑。其實,人文教育有更為寬泛的內涵。例如,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使教師由居高臨下的指揮者成為與學生平等相處的對話者,努力營造和諧的對話氛圍,本身就蘊含著濃郁的人文關懷。這一點上,余老師在努力嘗試,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而且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比較充分,整節課學生的精神是放松的、愉悅的。這對學生良好性格、品質的形成是有重要意義的。應該說,這才是更深層次上的一種人文精神的體現。
王福強: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余老師的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學生獨立鑒賞、獨立評析的環節,從學生的角度而非教師的角度來發現文章精妙之所在。我認為這是閱讀教學中應該經常構筑的環節。當然,一開始學生可能缺乏經驗,賞析的水平不會太高,但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能力自然會提高。在課堂上,學生表現出的空前的熱情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但是,教師要想不再作為知識和真理的獨享者是很難的。這節課中,當學生提出自己最欣賞的內容是第5段時,教師的評價語是“你找得太對了”。我想,這簡單的一句話就透露出了教師的潛臺詞:你找的和我一樣,很好。所以,這才導致了學生的賞析實際上一直沒有離開第5自然段。很顯然,學生可能還有一些很好的想法被教師的這句明顯帶有引導意味的話所“槍斃”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王曉英:我還想談一點: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學法意識。要善于把學習語文的規律性的東西教給學生。在學生對第5自然段進行零散的賞析之后,余老師要求學生綜合大家的意見進行歸納,而且提出必須用首先、其次的語言格式進行表述,這一點做得非常好。只可惜學生在具體發言中做得不很到位,沒有按照教師的意圖進行,如果教師能夠及時提醒,效果會更好。
賈桂滿:對,“授漁”之法不可忽視。例如,在看錄像配音時,部分學生表現得不夠積極,也和教師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導有關。還有,教師如果能夠把配音的要領介紹給學生,那學生的配音實踐一定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再如,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也因缺少必要的方法點撥而不夠深入。
王福強:此外,合作的問題也值得探討。學生在分析欣賞點時遇到了障礙,教師要求學生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來加以解決,應該說時機是比較合適的。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合作中也要注意一些問題。例如,是不是小組討論是合作的唯一方式?這種合作如何體現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合作方式的不適當是不是也會影響學習效果?比如,這節課上,在討論的時候,有一部分學生是沒有發言的,只是一個聆聽者,組內基本上是優秀的學生在談自己的觀點。最后發言的也無一例外都是這些學生。這是不是容易造成一個新的問題:課堂教學由原來教師的“灌輸”,演變成了優秀學生的“灌輸”?
何建軍:沒錯,小組討論必須注意實效性。首先,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討論,需要討論的應該是有一些深度或有爭議的問題,這樣在討論或辯論的過程中才能有收獲。其次,如何將討論的結果呈現給大家也是一個需要探討的課題。小組內的每個人均應該有發言的機會,發言都應該代表本組討論的結果,這樣才能體現討論的價值。當本組同學回答出現問題時,其他同學要能夠即時補充和修正。如果像王老師所說,關鍵的問題始終由優秀生“承包”,那將失去討論的意義。千萬不能空有合作的形式,而沒有合作的實質。
《綠色蟈蟈》教案 篇18
【目標導航】
1、了解昆蟲學方面的知識。
2、把握文中說明的要點,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學習運用擬人手法寫科學小品的方法,體會本文生動活潑的語言特點。
【課時導學】
一、日積月累
1、作者介紹:
法布爾,(1823~1925),法國昆蟲學家。出生于農民家庭。四歲時因家庭貧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從小學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魚。七歲時回到父素養身邊開始上學。求學期間,因家庭生活所迫,幾度遷居,少年的法布爾不得不出門做工謀生,致使中學也無法讀下去。他靠自學考取了師范學院,畢業后做了二十幾年的中學教師。他一面做教師工作,一面利用業余時間做動植物觀察記錄。31歲時憑兩篇優秀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875年開始寫《昆蟲記》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過86歲時,第十卷問世。
2、詞語積累:
擾亂 狩獵 喧囂 喑啞 靜謐 劫掠 酷愛 篝火
嗉囊 吮吸 貪婪 和睦 篡奪 驚慌失措 更勝一籌
津津有味 毫不猶豫 開膛破肚
二、知識點撥
1、內容結構: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節,寫“我”在觀察昆蟲,用蟬的哀號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蟈蟈。第二部分,第3節,描寫“我”在戶外聽到的蟈蟈的叫聲。第三部分,4~11節,寫“我”對蟈蟈的觀察,著重介紹蟈蟈的食物習性。
2、寫作亮點:
⑴ 通過比較顯示特點。本文寫蟈蟈的特點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寫叫聲時,拿蟬與之比較;寫吃肉時,拿螽斯與之比較;寫捕蟬時,拿鷹與之比較;寫同類相食方面,拿螳螂與之比較。這些比較始終以蟈蟈為中心,突出了蟈蟈的習性。
⑵ 運用擬人,生動形象。作者描寫蟈蟈時,多處運用擬人手法,把蟈蟈人格化,如“蟈蟈在竊竊私語”“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從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生動傳神,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⑶ 語言生動傳神。本文運用了文藝筆調來介紹蟈蟈的習性,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避免了一般說明文的呆板,語言的運用上充滿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嗉囊裝滿后,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爪擦擦臉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這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與表達性,有助于表達喜愛之情。
三、疑難探究
1、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用這些稱呼,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籠里的囚犯、蟬的屠戶等等。當蟈蟈捕殺蟬時,作者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為作者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作者就用“籠里的囚犯”;當蟈蟈吃蟬肉時,作者稱之為“蟬的屠戶”。作者這樣不斷地變換稱呼,使行文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點介紹蟈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節都很短,試分別概括每一節的意思。這五節合并為一節行不行?為什么?
第6節分析蟈蟈與蟬搏斗是為了獲得食物──蟬。第7節寫“我”的觀察有新的發現:蟈蟈喜歡甜食。第8節寫蟈蟈的其它食物。第9節概括寫蟈蟈喜歡吃昆蟲的特點。第10節介紹蟈蟈“同類相食”的特點。這五節不能合并為一節,因這第6節是對蟈蟈與蟬搏斗原因的分析,7、8、9、節是介紹蟬的其它食性。第10節是對蟈蟈“同類相食”特點的介紹。這五節每節的意思都是獨立的,共同說明蟈蟈的食性及特點。
【知識整合】
一、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⑴ 靜謐( ) ⑵ 喑啞( )
⑶ 螽斯( ) ⑷ 萵苣( )
⑸ 大鶚( ) ⑹ 嗉囊( )
2、下列動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的兩句是( )
A、蟈蟈在竊竊自語。那像是滑輪的聲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窣作響。
B、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
C、就像英國人酷愛吃用果醬作作料的帶血的牛排一樣,綠色蟈蟈酷愛甜食。
D、它十分喜歡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樣只吃肉。
3、下列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擾亂 守獵 喑啞 弱肉強食 窸窣作響
B、喧囂 靜謐 竄奪 夜色蒼茫 驚慌失措
C、劫掠 酷愛 哀鳴 津津有味 斷枝殘腿
D、篝火 涼爽 薄膜 毫不猶豫 更勝一籌
二、素質升華
閱讀課文第三節,完成下面問題:
1、蟈蟈歌聲的特點是(用文中的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語段中的“藝術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樂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樂段”是指_______。
3、這節文字可分三層,第一層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層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給這節文字擬一個標題,下列標題恰當的一項是( )
A、各種昆蟲的活動 B、蟈蟈大合唱
C、聽音樂會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鏈接
(20xx濟南市)閱讀下面3段文字,完成題后問題:
在澳大利亞接受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占巴西總面積1/5的巴古中西部熱帶草原地區,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科學家們預計,在該地區1700~2100個植物物種中,39%~48%的物種將在未來50年內消失。
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1/4的鳥類和11%~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生活在英國蘇格蘭地區的特有鳥類紅嘴雀,由于氣候和環境的變遷,在未來將很難存活下去。特別是當氣候變暖時,其他天敵鳥類的遷入將更加危及到這種稀有鳥類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一旦氣候的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要遷移到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接受研究的1870種動植物物種,1/3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在許多庭院花卉的家鄉──南非,研究的300種植物中的1/3將要滅絕,包括該國是山龍眼類花卉。
《綠色蟈蟈》教案 篇19
第一部分: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狩獵( ) 喧囂( ) 喑啞( ) 靜謐( ) 篡奪( ) 更勝一籌( )
2.本文作者法布爾是 國著名 學家。
3.綠色蟈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4.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稱呼,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5.課文多處運用擬人手法,找出幾個例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6.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蟈蟈呢?
7.從對蟈蟈聲音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8.課文6-10段短小精悍,一段一個意思,請分別加以概括。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第十段:
9.請分別用三個四字短語,擴展下面的句子。
⑴校園是美麗的,這里
、 、 。
⑵學生是可愛的,他們
、 、 。
⑶老師是令人尊敬的,他們
、 、 。
第二部分:閱讀分析
(一)
⑴蜘蛛是節肢動物門蛛形綱中的蜘蛛目和盲蛛目動物的通稱。
⑵全世界的蜘蛛有三萬五千余種,常見的種類有圓蜘蛛、珠腹蛛、拉土蛛、蠅虎、壁線、漏斗網蛛等。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是拉丁美洲的捕鳥蜘蛛,它織的結實的網,能載得住重達300克的小鳥。1945年在巴西采集到了只雌性袋蜘蛛,它的體長23.68厘米,重將近85克,外形好像一只大螃蟹,是至今世界上最重的蜘蛛。拉丁美洲有一種常聚居在一起的蜘蛛,叫做“馬略斯”,它結的網猶如一條大被單。危地馬拉北部有一種叫做“居中塔馬利維”的蜘蛛,全身白色,能吐出非常堅韌的彩色蛛絲,織成的網五顏六色,十分好看,當地居民常用來當窗簾。1935年在墨西哥捕到一只成年雌性袋蜘蛛,當時估計它的年齡為12歲,后來又在實驗室養了16年,總年齡為28歲,稱得上是長壽的蜘蛛。
⑶科學家曾把蜘蛛帶到宇宙空間去,觀察它在失重狀態下能否織網,結果蜘蛛第一次失敗了,但不久適當了失重狀態,把網織成了。
⑷蜘蛛在織網時,首先要在兩地之間架“天索”,固定在一定的地方,并在固定的絲上來回走幾趟,使絲加粗。然后形成不規則的框子為踏足線,在“天索”上設置對角線,再在對角線的中央織一個白點,這是將來網的中心。以后往返于中心的圓周之間織許多呈現輻射狀的半徑線。輻射線把圓圈分成等分的數目,每兩根相鄰的半徑間的角度是約略相等的,接著用一根很細的絲從中心開始螺旋地盤成一個區域稱為休息處,射線及休息處作好自圓心向外作第一螺旋線,然后自外向里織粘性強的第二螺旋線。織好第二螺旋線后,將第一螺旋線及其部分射線吃掉,并繼續自外向里作螺旋線。愈近中心,每圈間的距離也愈密,直至不可辨認的地步。這正符合數學上的對數螺線的情況。蜘蛛的確不愧為是“數學家”“織網家”。
⑸蜘蛛在國內外常作藥物治病。
⑹在光學儀器上,采用很細的蜘蛛絲作義絲之用。
⑺在仿生學上人們正在研究蜘蛛的“液壓腿”,并據此研制了一種“步行機”蜘蛛幾乎是個“瞎子”,但一旦昆蟲觸動蛛網,它依*腿上極靈敏的振動傳感器,就能立刻撲過去捉住食物。科學工作者將蜘蛛的腿進行解剖,發現腿里沒有肌幾乎。蜘蛛的這項本領,是依*腿里的一種不尋常的液體來實現的。當腿中充滿“血液”時,原來的軟腿就會變硬,腿就變成了一種特殊的液壓傳動機構,蜘蛛就能快速行動和跳躍。于是人們模仿蜘蛛的“液壓腿”,研制了一種“步委機”,以期能為癱瘓病人服務。人們還試圖用蜘蛛中血壓自動調節的原理,尋找自動調節人體血壓的方法,治療高、低血壓病。
10.本文的說明順序是( )
a.時間順序 b.邏輯順序 c.空間順序 d.程序順序
11.本文層次劃分正確的是( )
a.⑴⑵/⑶⑷/⑸⑹⑺ b.⑴⑵/⑶⑷⑸/⑹⑺
c.⑴⑵⑶⑷/⑸⑹⑺ d.⑴/⑵⑶⑷⑸⑹/⑺
12.“蜘蛛織網技能之高妙,使人詫異,在任何環境里都能進行。”這一句是從文中某段首提出來的,你認為應放在第幾段的開頭?
13.認真閱讀,談談第二段內容安排上的詳略特點。
14.第四段中連接“蜘蛛織網”先后順序的一組詞是 。
15.閱讀第四段回答,蜘蛛不愧為“數學家”的原因是什么?
16.選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17.闡述人們研制“步行機”是模仿蜘蛛“液壓腿”的什么本領(用原文句回答)?
(二)
蒼蠅是“逐臭之夫”,幾是污穢騷臭難聞之地,都可見到它的身影,人們見之分外討厭,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可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是,人人喊打的蒼蠅卻為人類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蒼蠅的科學貢獻。我們知道,蒼蠅無鼻子,然而它的嗅覺卻十分靈敏,原來,在蒼蠅頭部有一對觸角就是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連,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傳給大腦,大腦則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不同神經電脈沖,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科學家們根據蒼蠅嗅覺感受器的特點和結構,仿制出了一種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觸頭”不是金屬,而中活的蒼蠅,即把十分纖細的微電極接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訊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后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旦發現氣味物質的訊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分析儀,被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中,用來分析其中的氣體成分;也可用于測量潛水艇與礦井里的有毒氣體;還可用于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氣體色象分析儀等。
蒼蠅的導航本領是很高明的,它的手面有一對楫翅,是天然導航儀。蒼蠅飛行時,楫翅以每秒330次的頻率不停地振動,使蒼蠅保持航向,一旦蒼蠅的蟲體傾斜,俯仰可偏離航向,楫翅振動平面的變化便被它基部的感受器所感覺,并向腦子報告,經過分析后,腦就命令有關的肌肉把偏離的航向糾正過來。根據蒼蠅楫翅的導航原理,科學家們仿制成功了一種振動陀螺儀,它的主要部件像只音*,是通過一個中柱固定在基座上的,裝在音*四周的電磁鐵,使音*產生固定振幅和頻率的振動,當飛機、艦船與火箭偏離正確航向時,音*基座和中柱就發生旋轉,中柱上的彈性桿就會將這一振動轉變成一定的電信號,傳給轉向舵,于是航向便被糾正過來了。
蒼蠅還生長著一對結構奇特的比腦袋還大的蜂窩狀的眼睛——復眼。科學家根據復眼的結構已研制出一種“蠅眼相機”,它的鏡頭是由1329塊小透鏡粘合而成的,一次右拍攝1329張相同的照片,其分辨率高達每厘米4000多條線。由復眼的結構還研制出了光學測速儀,可以測量轉動物體的速度。
蒼蠅是人類的美味佳肴。蒼蠅身上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其中蛋白質占有40%左右,脂肪占10-15%。而蒼蠅的幼蟲——蠅蛆的蛋白質含量則更高,還含有鈣、鎂、磷等微量元素。在提取蛋白質過程中還可開發高級食品,生產過程中同時可得到抗菌素、凝集素等。
因此在科學日益發展的今天,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善于探索,就連“四害”之一的蒼蠅也可成為人類寶貴的資源。
18.下面一段文字是從上文中摘出來的,請說說它應安插在什么地方?
而且蒼蠅繁殖能力在昆蟲世界位居第一,一對蒼蠅四個月可生育2660億個蠅蛆,可積累純蛋白質600噸以上,生產潛力大,周期短,是迄今用其他方法生產動物蛋白質無法相比的。
19.上面的一段文字由于表述不清,容易造成錯訛,請談談這種錯誤是怎樣造成的?
20.這篇說明文恰當的文題是( )
a.有用的蒼蠅 b.蒼蠅的貢獻
c.變害為寶 d.要善于發現
21.文中“置之于死地而生快”的正確意思是( )
a.把它放在死了的地方便很快離開。
b.把它和死蠅放在一塊就感到很快樂。
c.把它打死后便覺得很愉快。
d.把它弄死了就很快地逃走。
22.這篇文章的結構是( )
a.總——分 b.總——分——總 c.分——總 d.分——總——分
23.這篇文章的層次劃分是( )
a.⑴⑵/⑶⑷⑸/⑹ b.⑴⑵⑶/⑷⑸/⑹
c.⑴/⑵⑶⑷/⑸/⑹ d.⑴/⑵⑶⑷⑸/⑹
24.本文第四段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是( )
a.下定義、列數字 b.打比方、作詮釋
c.作詮釋、下定義 d.打比方、列數字
25.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受到什么啟示?
《綠色蟈蟈》答案
1.略 2.法;昆蟲 3.外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作者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 4.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我籠里的囚犯、蟬的屠夫等。 5.“竊竊自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是擬人。這樣寫親切自然,形象生動。 6.作者用蟬的一聲哀號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蟈蟈。 7.這些描述都表現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8.略 9.如:綠樹成蔭,每花似錦,教室明亮;學習刻苦,天真活潑,尊敬師長;和藹可親,知識淵博,教學嚴謹。 10.b 11.a 12.第三段 13.只用一句話簡略介紹了一般蜘蛛的種類,接著詳細介紹了世界上最大的和最重的、結網最大的和最美的、壽命最長的五種蜘蛛。 14.首先、然后、接著、然后、直至 15.織網符合數學上對數螺線的情況。 16.舉例子、列數字、分類別、引用等。 17.蜘蛛的這項本領,是依*腿里一種不尋常的液體來實現的。當腿中充滿“血液”時,原來的軟腿就會變硬,腿就變成了一種特殊的液壓傳動機構,蜘蛛就能快速行動和跳躍。 18.放在第五自然段“……微量元素。/在提取蛋白質過程中……”兩句之間。 19.從句子結構看,在“一對蒼蠅”后,有兩個動賓短語:可生育2660億個蠅蛆、可積累純蛋白質600噸,兩個短語共一個主語,而“一對蒼蠅”和“純蛋白質600噸”是什么關系未交代清楚,因之造成訛傳。 20.b 21.c 22.b 23.c 24.d 25.略。只要成理成文即可。
《綠色蟈蟈》教案 篇20
(郵編:518052 廣東深圳荔香中學 蕭明光 e-mail: 正文2008字)
“探究”性學習,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對于閱讀,無論教學評價還是教學策略的選擇,更是明確要求“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綠色蟈蟈》作為一篇昆蟲觀察記抑或科學隨筆,無論是編輯意圖還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鮮明地體現出一種探究的導向和精神。因此,對于本篇的閱讀教學,盡管課時分量可能要略輕,因為它是略讀篇目,但探究教學的方式當要強化和突出。如何演繹成為切實可行的教學實踐呢?竊以為,可具體分為三步:
第一步:探究內容,整體感知。這一步即是探究文本寫了什么?它是任何閱讀教學方式都離不了的基礎,沒有學習主體對于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其它方面的所謂探究缺乏立足之點,難免變成空中樓閣。因此,基礎要牢,學習主體的閱讀時間要給足。本文表達生動,富有童趣,足可讓學生引起共鳴。只要提供了相應的閱讀時間,學生主體功能多半能被激發,逐段引導,大體可把握基本框架。文本先從聲音起,續寫通過回憶,描寫綠色蟈蟈的形貌,再根據作者自己的所見和喂養經歷,陳說它的勇敢善斗與食物需要及范圍,最后介紹共居在一起的特點。略加點撥,即可板書出探究的結果——即整體框架:
夜聞:其聲(柔和)
日見:其形(漂亮)
其斗(勇敢) 生活習性
常喂:其食(酷愛甜食、昆蟲青草、同類相食)
常見:其居(和睦寬容)
第二步:探究成文之因,了解寫作依據。美國《國家科學標準》如是說“探究也指學生用以獲取知識領悟科學家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進行的種種活動。”本課作者所用的方法及種種活動是怎么寫成的,它的豐富翔實、精確細致、生動形象的材料是怎么來的,根源在哪?無法外找,本文中可找到。問題是教師要重視這一點的引導。這一點的教學如果成功,有助于學生科學探索精神和個性自主意識、積極發展興趣的培養。為什么呢?首先,就作者及其巨著《昆蟲記》而言,他是花了近20年的時間(1870—1889)寫成的,此時正是法布爾人生中年到老年的漫長二十年里,以科學嚴謹的態度,童真而又仔細地觀察了大量昆蟲的活動,用富足的第一手資料,真實而生動的向我們揭示了昆蟲王國的別樣景觀。其次,就本文而言,也是本步探究最重要的,對于綠色蟈蟈全面豐富的介紹,源于作者深入細致的觀察和獨有的科學探索的興趣、放棄娛樂甘受寂寞的精神。比如文中開頭所知,國慶之夜,去田間靜聽蟈蟈的活動,捕捉它的生活習性;關于食性,不厭其煩,去觀察和探究,“我必須另找食物,它們大概是要鮮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為籠里喂養者的食物,他不斷觀察,且不斷變換食物花樣。同時,他時刻保持一種特有的科學研究的敏感,于清晨散步中,樹下掉落之物,他跑過去,看到了以小搏大的勇敢壯舉。這篇科學隨筆,在提供給學習主體豐富知識的同時,更讓我們于字里行間隨時感觸到一個科學家夜以繼日、孜孜不倦的探究活動。“問渠那得清如許”,其源頭活水原來如此。自然,如果沒有教學的明確導向,學生自身感悟的力度就要弱得多,難以將探究的觸角伸延到材料獲取的方法和過程、情感與態度中。
第三步:探究文質優劣,取精棄糟。本文之優,先可告知學生一個外圍事實,其巨著敘述生動流暢,文筆詼諧幽默,一出版即風靡世界,既不但特博小學生喜愛,成年讀者也嘖嘖以贊。再撇開將“綠色蟈蟈”描繪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的事實,只說造成如此效果的突出的表現手法,一是詩意浪漫化的,其行為方式,或獨自夜聽,或籠中喂養;其聲比之為“合唱隊”“藝術家”“歌手”等等。一是擬人化的描寫,夜聽的是一場演奏會,晨見的是一場生死搏殺,日常的更是屠場獵苑。一是對比運用,比如“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就像鷹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樣。但是這種以劫掠為生的鳥比昆蟲低劣,它是進攻比它弱的東西,而蟈蟈則相反,它進攻比自己大得多、強壯有力得多的龐然大物……”這種探究,就文本自身,可組織和引導學生深入體察。
本文之劣,即是細致深入的觀察、豐富翔實的材料與生動具體的描寫背后,也有失實甚至謬誤。這種探究,需要教師有相應擴展范圍的材料提供,就課文第10段“同類相食”類比例,“我從來沒見過像螳螂那樣捕殺姊妹、吞吃丈夫的殘暴行徑……”提供拓展閱讀材料,一是法布爾《螳螂》一文里的一段文字,作者以自我的籠養觀察為據,印證本文所說的觀點。如今,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或起碼不是全部事實,科學界已有不少異議,特提供一則辯誣材料,題為《螳螂殺夫冤枉》,讓學生在材料對比中澄清舊錯,獲取新知,領悟再偉大的科學家也難免有舛錯的事理。
這種閱讀的探究性教學,帶有較濃厚的教師引導色彩,始終立足于文本閱讀本身,由內容而形式,從課內到課外,從近及遠,由此及彼,啟發思維,激活頭腦,令學生既感佩作者獻身科學的探索精神,又不囿于文體成見,從而獲得多義感受,實現“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教學目標 。
2002.10.28.
附:本人小傳
蕭明光,湘人,漢子一條。屬馬,今為本命年,雖幾近知天命,實則迷糊。八二年從教,以為立命糊口養家的全部來源。前十年局于衡陽八中,十九是高中教學,后十年蝸居深圳荔香中學,十九為初中語文教學。好讀,雜收勝過鉆研教材,好鼓舌,天上地下,少言人非,亦好搖筆,旁逸小品多過本業論文。有從業求精之念,乏孜孜專一之恒,有廣識天下教友之愿,但又疏懶隨緣。人生諸多遺憾和教訓,仍有所為和不為。
《綠色蟈蟈》教案 篇21
○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 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說出其作用。
③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課前準備
教師可閱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并制作相應的課件,制作有關昆蟲特別是蟈蟈的動畫形象,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學生注意本課的語言積累,并注意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內容
《綠色蟈蟈》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閱讀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可以體味到濃厚的文學色彩,從中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地理解、體味說明文的情趣。
○教學設計
情景導入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吧?也許還記得在夏夜里在草間提著燈籠捉螢火蟲吧?還有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這些大自然的小昆蟲。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課題:綠色蟈蟈 ’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a.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以上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學生自讀,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也可參與討論,并及時點撥指導。
教師指導明確汐L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重點研讀,質疑問答,合作交流
學生可再讀課文,并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擬人手法的運用等。
學生依據問題組,自由質疑。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么?
在學生的討論研讀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教師可總結指導。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應用反饋
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課后練習]
a.讀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節選本。
b.以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
○板書設計
《綠色蟈蟈》教案 篇22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動的文藝筆調,通過生動傳神的語言描寫及擬人化手法的運用,把蟈蟈的外形叫聲及習性寫得活靈活現,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教學設想:利用多媒體引起學生對動物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引導學生運用快書閱讀的一般規律,有效的尋找這類介紹動物的有效信息;然后品味生動優美的語言,學習擬人手法的運用,并結合實際進行片斷描寫。
教學目標 :1、關愛動物,尊重生命。
2、用快速閱讀法歸納課文內容,并掌握一般介紹動物的說明文的內容。
3、品味生動優美的語言,學習擬人手法,積累文中的擬人句。
教學重點:1、利用快速閱讀法歸納課文內容。
2、學習擬人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1、快速而準確的抓住課文內容。
2、擬人句中透露出來的情感。
教學過程 :
一、情景導入 ,激發興趣:
播放動物世界《園丁鳥》片斷,學生發言:你對園丁鳥有了那些了解?你喜歡他嗎?你了解哪一動物?它有什么特點?
師述:在我們生活的藍色星球上,生活著大量的動物,走進它們,你會發現,它們也像人一樣有不同的長相、習慣、性格,它們也勞動、婚戀、繁衍及死亡。與他們共處,你會發覺生活原來如此多姿多彩,富有情趣。法國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就是這樣一個熱愛動物、尊重生命的人,他耗費畢生精力觀察研究昆蟲,用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將紛繁復雜的昆蟲世界真實的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昆蟲記》。今天我們學習的《綠色蟈蟈》就是其中一篇。
二、自主學習,獨立探究:
1、 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看完舉起右手。
2、 速度最快的前五位同學談看后知道了那些,看得快的經驗。
3、 媒體展示快速閱讀的技巧:請看專家歸納的快速閱讀法(一生朗讀)
快速閱讀法:是從文字當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閱讀方法。
它要求:(1)去粗取精、 (2)掃描跳躍閱讀
(3)思維集中、 (4)眼腦直映
教師介紹:快速閱讀可以一目十行,但不等于走馬觀花,它要求快速抓住主要信息,最起碼要知道文章寫了哪些內容。像《綠色蟈蟈》這類介紹昆蟲或動物活動的文章,常寫哪些內容呢?
展示:內容: (1)形態特征 (2)習性-----吃、住、行、鳴叫、勞動、婚戀、繁衍、死亡等
(3)種類及分布等
特點:一般一段有一個中心,常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現。沒有中心句的段落,往往有中心詞。
4、 再快速閱讀這篇文章,看介紹了綠色蟈蟈的那些方面?個具有怎樣的特征?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 紹擬人手法:作者將綠色蟈蟈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對蟈蟈的喜愛之情,是由于善于描寫,并運用擬人化的手法。
展示:擬人------修辭方式,把事物人格化。使它們具有人的語言、行為、個性、思想、情感等。它使文章生動、親切,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2、 分組討論,品味語言:用----------畫出文中的擬人句,說一說它抓住了蟈蟈的什么特征?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你還喜歡那些語句?為什么?
3、 一組推舉一人介紹。
4、 練習仿寫:師出示課文范例和師的仿寫句,要求學生任選一例仿寫。
例1: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仿句:長頸鹿非常優美,它傳著一件帶白色斑點的黃色皮大衣,身材高挑,舉止端莊優雅,長長的脖頸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以為貴婦人。
例2: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弱肉強食處死周的綠葉從中,蟈蟈在竊竊私語。哪象滑輪的相聲,很不引人注意……
仿句:每當下業余后,無論周圍多么喧鬧,你總能聽到空曠的田野里青蛙在哇哇聚會。你聽,有一只青蛙在發言,那是頭領在宣布聚會的主題;俄而又有兩三只青蛙在講話,那是在討論,在商議;繼而哇聲大噪,群哇齊鳴,那是在表決,在宣誓。
四、拓展延伸,鞏固效果:
獨立快速閱讀法布爾《昆蟲記》中《蟬》片斷,概括其內容,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喜歡的理由。(多媒體展示內容)
五、聯系生活,自主表達:
同學間相互交流,講解自己最喜歡的動物,看誰抓住特點講得又具體又生動。并回答,怎樣才能讓你的講述生動又吸引力。
結余:知識來源于生活,文學也來源于生活,只有那些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勤于觀察、吃之一恨他所的人,才能找到知識的寶藏、人生的樂趣,、愿同學們成為這樣的人。
六、布置作業 :
1、 摘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句子。
2、 找法布爾的《昆蟲記》進行課外閱讀,并作讀書筆記。
《綠色蟈蟈》教案 篇23
一、說教材
本文出自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的巨著《昆蟲記》,可謂名家名篇。教學本文,可通過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本文是一篇觀察隨筆,又是一篇優美散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擬人手法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這一點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復習鞏固,并在實踐中運用。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昆蟲記》中的其他作品。作為七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的科技小品文,對學生增強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領悟科學精神有著很強的教育作用。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文的內容和表達的特點,本文的教育價值就在于能引導學生通過法布爾的筆觸去感受奇妙的昆蟲世界,豐富有關昆蟲的科學知識;同時,通過閱讀來走進“昆蟲之父”法布爾,既可以學習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過品味他生動自然的語言來感受那濃濃的生命意識。并且,由于作者對蟈蟈特征和習性的介紹都是通過細致的觀察與傳神的描述來表現的,所以,可以此來引導學生學習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所以,在學習中概括要點、品味語言、感受精神、激發探究是作為教材在使用中的關鍵詞,并以此來安排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
學習本文的教學目標是: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我們對昆蟲的各方面習性的強烈的好奇心,調動他們閱讀《昆蟲記》的積極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學會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瓏的昆蟲。明白每一種生命都來之不易,第一種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許人類還可以從其他生命歷程中獲得有益的啟示。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蟈蟈的常識,它有怎樣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并能夠拓展延伸,學習觀察、記錄自己身邊的小動物。
這些都是確定教法與學法的重要依據。
三、說教學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對于昆蟲,還不一定所有的學生都喜歡,所以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引導他們進入昆蟲世界,要讓學生學會不僅能讀懂這一篇文章,還應該教會學生會讀這一類現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識和拓展知識。在教學中,采用激趣導入,讓學生關注作品,進行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多研討,多交流,反復閱讀,用卡片式整理知識。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展示,體驗獨立發現知識的快樂,便于形成以后主動學習的習慣。
主要板塊簡說:
1、情景導入,展示課件,激發學生興趣。
2、速讀課文,學會圈點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歸納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是對七年級學生進行“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習慣養成教育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4、品讀課文,合作研討,與文本和作者對話,流露真情。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與文本對話,與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發揮文本的教育價值。
5、研讀課文,共同探究,課外延伸,以讀促寫。閱讀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讀促寫,以寫輔讀,相得益彰。
6、分享學習的成功體驗,整理歸納學法。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種知識的學習,都有其規律。學習和思考要結合起來,養成邊學習邊總結,邊積累邊運用的學習習慣。
7、學會積累,用積累卡摘抄積累生詞、多音字、好句。授人以漁,厚積薄發,學法在課內,功夫在課外。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輝煌人生。滲透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理念。這一點在“小結與鞏固”中表示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