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 教學設計
第六自然段:緊承上文“親賢臣”,回顧先帝三顧之恩,表明自己受恩感激,忠貞不渝。
研讀第七段:問答、討論具體內容,略。
先帝知臣謹慎,謹:認真;慎:慎重。
“諸葛一生惟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指統一中國,興復漢室。(不是指一般的國家大事。)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這兩處“大事”是一致的。由上文談輔佐先帝開創基業,進而談接受托孤重任──輔佐劉禪,興復漢室,為后文請命北伐張本。由上文提出勸諫到轉入請命北伐,從此句開始。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效:有成效,有實際效果。以傷先帝之明,傷:損害。明:知人善任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指公元225年,平定孟獲等南方叛亂,以穩定蜀國后方,免除北伐的后顧之憂。這是諸葛亮“南抗蠻越”的戰略思想的具體實踐。寫受命以來念念不忘先帝托付的大事,時時擔心不能完成先帝交付的重任,以及為完成大事和重任所采取的一項戰略行動──平定南方。此句實際是寫為北伐做準備。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甲:軍從和軍事裝備。《三國志》本傳載:諸葛亮平定南方后,“軍資所出,國以富強”,在兩年中“乃治戎講武,以侯大舉”。當獎率三軍,獎率:獎勵、率領;三軍:軍隊的統稱。北定中原,中原:指曹魏占據的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庶竭駑鈍,庶:音shù,是表示希望或可能的副詞。竭:用盡。攘除奸兇,奸:奸邪,指不忠于國家或君主。兇:兇惡。這里“奸兇”是奸邪兇惡的敵人的意思,指曹魏方面。興復漢室,還于舊都。舊都:指西漢曾分別建都的長安和洛陽。“還于舊都”的主語是朝廷。根據北伐的主客觀條件已經成熟,正式提出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申請。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所以:用來(介賓倒置)。職分:職責、本分。歸結上文,申述出兵伐魏是先帝托孤時交付的重任,責無旁貸,也理應準允。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進、盡:都是動詞,前者表示知無不言,后者表示言無不盡。則攸之、、允之任也。此句上應第三自然段“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下啟下段“若無興德之言……”。出征、留守,兩面都照顧到。安排周密。
第七自然段:從實現先帝托付的重任的高度,根據主客觀業已成熟的條件,提出北伐之請。
研讀第八段:問答、討論具體內容,略。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兩“效”:前者是效果,可譯成任務;后者是見效果、取得效果。提出希望一。措辭委婉,態度堅決。若無興德之言,興德:使先主的圣德得到發揚、更加盛大。則責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提出希望二。照應上文亦宜自謀,自謀:為自身設想。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指出希望三。與上文“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親賢臣”、“悉以咨之”相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等語。臣不勝受恩感激。表明期望之深之切。
第八自然段:分三層提出愿望,收束全篇議論。
研讀第九段:問答、討論具體內容,略。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臨:面對著。涕:淚。零:落。不知所言。
第九自然段:本是寫奏章的套語,但由于全文情真意切,寥寥十二字表達出臨行前百感交集、無限戀念之情。
以上四段為第二部分:回顧經歷,表明對蜀漢的忠貞和請命北伐、興復漢室的決心。
(3)總評:
①討論“預習指導”
題甲參考答案:這絕不是文不對題,而是因為諸葛亮此次上表雖然是為了請命出征,但主要意圖卻在于勸諫劉禪“內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關的建議。根據史料,我們知道,劉禪一貫平庸無能,朝政事無巨細,都由諸葛亮負責處理。此次諸葛亮出師北伐,勢難匡誤救失,對國內政局是很憂慮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議并薦人自代。這正是針對蜀國當時朝廷形勢而定的。
題乙參考答案:諸葛亮在表中提出三條建議:廣開言路;賞罰公平;親賢遠佞。其中第三條是關鍵性的。因為如果做到了“親賢臣,遠小人”,那么廣開言路、賞罰公平也就容易做到;反之,則前兩條建議也就無法實現。這是諸葛亮從歷史中總結出來的維護封建政權的寶貴經驗。正因如此,諸葛亮對第三條建議在第三、四、五、六、七、八各段中不僅結合正反兩方面的歷史實例和本人經歷加以說明,而且推薦賢臣良將并明確職分,反復陳述,不厭其煩。全文也以“開張圣聽”起,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收。從表面看來,這些建議確實都不是從出師北伐的角度提出的,與北伐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內修政理”是早在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總戰略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在重新提出,目的正在于為北伐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使北伐無后顧之憂,所以關系是十分密切的。
題丙參考答案:表中十三次提到先帝,大體可分為四種情況:
論天下形勢,則強調先帝中道崩殂(不利)
追先帝之殊遇(有利)
論親賢遠佞,則強調先帝簡拔
先帝稱“能”
先帝嘆息痛恨
表本人心志,則強調先帝之顧
許先帝以驅馳
先帝之托
先帝之明
報先帝
告先帝之靈
對劉禪告誡,則強調光先帝遺德
深追先帝遺詔
不難看出,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為依據,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說出,既不失人臣之禮,更無教訓人主之嫌,使劉禪聽了,忠言而不逆耳(即所謂“直而不肆”),十分得體;同時也表明他本人處處念及先帝之遺德、遺訓,時時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跡,又容易以情打動劉禪。文中雖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處(即:“誠宜開張圣聽”之前、“宣付有司”之前、兩次“悉以咨之”之前、“則責攸之”之前),實際共十一處,或表忠誠,或表心愿,或提具體建議,表明諸葛亮處處為劉禪著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無動于衷了。總之,“受恩感激”“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