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數據的圖形化》說課稿(通用2篇)
《表格數據的圖形化》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題目是《表格數據的圖形化》,主要從五個方面來說課,分別是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設計理念。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內容選自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高中版第二冊第11章第5節《數據圖表》部分。屬于信息素養中信息加工范疇的內容,是信息素養中極為重要的內容。信息加工的內容有三,即文本信息加工、表格加工和多媒體信息加工。由此可見本節內容是教材的重點內容,另外也為以后學習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奠定基礎,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圖表的制作方法,并能根據圖表分析數據。
能力目標:幫助學生建立數據之間的圖形關系,能用合適的圖表來表示數據,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團結協作的作風,并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學有所用”的快樂。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1)圖表的制作方法及步驟。
2)圖表的分析及應用。
圖表的制作是本節課的基礎,制作好圖表才能對數據進行有效分析,分析和應用是檢驗學習效果的依據,所以確定為重點。
難點:1)圖表類型、數據源、圖表選項的選擇與修改。
2)運用有效的圖表來表示數據,并對圖表數據進行分析。
學生通常會在數據源選擇、圖表修改上遇到問題,以及不會用合適的圖表來表示數據,所以確定它們為難點。
二、說教法
信息技術課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因此,對于信息技術教學,我注意更新教學觀念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化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學習。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
1.先學后教,“兵”教“兵”
先學,就是讓學生自學,嘗試獨立操作;后教,是根據學生自學效果,教師進行精講、點評,并盡量讓學生去“教”;“兵”教“兵”,就是讓學生充當小老師角色,自學得較好的學生操作給其他學生看,通過示范,在學生間起到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作用,達到共同進步。
2.任務驅動法
當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有初步了解后,利用事先設計好的由易到難的任務驅動他們去完成,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新課的內容,解決重點難點。
3.提問引導法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我通過“提出疑問”來啟發誘導學生,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變學生“學會”為“會學”。
三、說學法
我所教的高二年級大部分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有濃厚興趣,學習態度認真,肯學敢問,并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但也有個別學生遇到難題不肯思考尋求方法解決問題。針對以上的情況,我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指導他們更好地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具體采用如下方法:
1.示范促進法
對于學習一般的學生,他們碰到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讓自學學得好的學生做示范操作,教師單純的教變成學生間的學,并形成全體學生相互促進,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
2.角色扮演法
結合任務驅動的教法,讓學生充當小教師、決策者等角色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
3.探究法
對于每個操作任務,鼓勵學生思考探究,獨立嘗試操作,自行分析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學會”轉化為“會學”。
四、說教學過程
1.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展示課件,顯示兩幅xx年印度洋海嘯前后同一個地區的圖片,通過比較,直接可以看出災情嚴重,震撼每個同學。
繼續展示課件,顯示與海嘯事件有關的三組數據,窗口左側為表格形式,右側為圖表形式,讓學生觀察比較左、右兩側,哪個能更直觀、美觀的反映問題,通過對比,很明顯可以看到利用圖表來表示數據更直觀、更能讓人理解。那么這樣的圖表是怎么做出來的呢?新問題自然就出來了。通過提問,自然引出本節課的內容,明確了學習任務,并激發學生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
2.鼓勵自學,掌握圖表作用
該環節是學習表格數據圖表化的基礎,因為不同類型的圖表適用于不同情況,學生要先弄清每種圖表的作用,在不同情況下選擇不同圖表。高中學生有自學能力,所以采用的方法是自學法。
自學后提問如下:
1)要生成“海嘯中各國死亡人口比例圖”應采用哪種圖表類型?
2)要生成“歷年來印尼旅游的人口增長趨勢”應采用哪種圖表類型?
通過這樣的問題檢查學生能否在實際問題中靈活選擇圖表類型。
3.角色扮演,任務驅動
在該環節采用四個任務。任務一,將“海嘯中各國死亡人數表”生成柱狀圖,并加標題。目的要求學生掌握生成圖表的方法。任務二,將“海嘯中在泰國死亡的泰國人和外國人人數表”生成餅圖,顯示泰國人與外國人死亡人口比例。從所占比例能發現什么問題?目的是鞏固生成圖表的方法,并進行簡單的分析。任務三,將歷年來印尼旅游的外國游客數做成折線圖,從折線圖中兩處人數明顯減少的位置,是否可以試探找找原因。目的是熟練地生成圖表,深入分析圖表。任務四,典型地震發生的農歷日期與農歷的初一或十五的關系,將之做成xy散點圖,從散點分布情況,會得出什么結論?這個任務注重實踐應用,將學到的制作方法和分析方法用于實踐。這四個任務按照循序漸進的順序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掌握一般方法到實踐應用。
下面逐個說明任務的實現方法,以及如何通過各任務來解決知識的重點難點。
任務一,根據海嘯中各國死亡人數,制作柱狀圖,并加標題。
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命令。讓學生試探根據圖表向導制作圖表。并讓學生留心兩個問題,其一,圖表向導有幾個步驟?其二,圖表標題怎樣設置?
學生完成探索,基本可以弄清以上兩個問題,但是制作的圖表會有很多問題,而且每位同學出現的問題不完全相同,如何讓學生弄清出現問題的原因呢?方法是:利用電子教室,將某個學生具有典型問題的圖表展現給所有學生,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學生提出圖表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和修改意見,采集學生集體智慧,完成圖表的制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幫助修改圖表的很多方面,如有的同學指出加上x軸y軸標志,還有的同學指出圖表的大小和位置不能遮住表格數據,還有的指出加上數據標志等,更有些同學提出將圖表區加上圖案或設置字體等,教師要對學生的探索精神加以肯定;另外還會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之處或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教師精講,例如:某位同學做出的圖表是空的,這樣的問題正好教給學生如何選擇數據源。還有的同學不會在已有的圖表的基礎上修改,只會刪掉圖表,從頭做,這樣的問題正好教給學生利用鼠標右鍵選擇命令修改圖表。
這種學生發現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全部投入學習討論中,發揮了集體的智慧,并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掌握了圖表的制作方法及修改方法。
但這個任務是師生共同完成的,初步學會了圖表的制作方法,還需要學生獨立完成制作,并能簡單分析圖表,所以設置了任務二。
任務二:將海嘯中在泰國死亡的泰國人和外國人人數表,制作成餅圖,并顯示所占比例。
該任務學生獨立完成。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發現圖表中蘊含的含義,為什么在泰國死亡者中,泰國人只占20%,外國人卻占了80%?從數據所占比例說明泰國是旅游國家,外國死亡者主要是游客。通過簡單的分析,讓學生知道,直觀的圖表有利于發現問題。
該任務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從圖表中可以發現其蘊含的信息。使本節課的重點得到解決。
在任務二的基礎上,設置任務三,進一步提高對學生的要求,讓學生不僅能熟練制作圖表,而且能對復雜圖表進行分析。
任務三:將印尼歷年外國旅游人數做成折線圖,并添加趨勢線,分析其中兩個低谷期游客明顯下降的原因。
學生已經掌握了圖表的制作方法,做出的圖表又對又快。提示學生在折線處單擊鼠標右鍵添加趨勢線,這個任務的設置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即進一步學會分析圖表,從圖表中提煉數據反映的問題。這個任務進一步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且將前后知識融會貫通,并培養學生學科整合能力。
通過以上三個任務,學生學習了制作圖表和分析圖表的方法。如何引導學生將學會的方法用于實踐,才是關鍵所在,所以設置任務四,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任務四,學以致用,提供一個綜合的例子,不僅要求學生獨立制作一個圖表,而且能夠從圖表中得出相關的結論。
提供的表格數據是典型地震發生的農歷日期,其中一列數據是用1或0,1表示發生地震日期在農歷的初一或十五前后4天范圍內,0則表示不在這個范圍內。根據這列數據制作xy散點圖,根據散點分布,要求學生得出結論。得出結論后,結合地理學科中天體的運行規律進一步解釋這個結論。這個任務,將學到的知識更好地應用于實踐,還培養了學生學科整合能力,加強了知識的聯系。
4.歸納總結,布置作業
這個環節不容忽視,我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通過回顧,學生對自己所學與課本各知識點一一對照,從中體驗到通過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悅。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搜集身邊的數據,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并解決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五、設計理念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以下幾個思想:
1.學科整合的問題。本課整合了地理、政治學科,同時注意了信息技術教育知識的內部整合。
2.講練結合,在課堂上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對重點難點知識精講。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并且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我創新等),獲取信息,掌握操作。
《表格數據的圖形化》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題目是《表格數據的圖形化》,主要從五個方面來說課,分別是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設計理念。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內容選自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高中版第二冊第11章第5節《數據圖表》部分。屬于信息素養中信息加工范疇的內容,是信息素養中極為重要的內容。信息加工的內容有三,即文本信息加工、表格加工和多媒體信息加工。由此可見本節內容是教材的重點內容,另外也為以后學習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奠定基礎,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圖表的制作方法,并能根據圖表分析數據。 能力目標:幫助學生建立數據之間的圖形關系,能用合適的圖表來表示數據,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團結協作的作風,并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學有所用”的快樂。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1)圖表的制作方法及步驟。 2)圖表的分析及應用。 圖表的制作是本節課的基礎,制作好圖表才能對數據進行有效分析,分析和應用是檢驗學習效果的依據,所以確定為重點。 難點:1)圖表類型、數據源、圖表選項的選擇與修改。 2)運用有效的圖表來表示數據,并對圖表數據進行分析。 學生通常會在數據源選擇、圖表修改上遇到問題,以及不會用合適的圖表來表示數據,所以確定它們為難點。 二、說教法 信息技術課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因此,對于信息技術教學,我注意更新教學觀念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化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學習。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 1.先學后教,“兵”教“兵” 先學,就是讓學生自學,嘗試獨立操作;后教,是根據學生自學效果,教師進行精講、點評,并盡量讓學生去“教”;“兵”教“兵”,就是讓學生充當小老師角色,自學得較好的學生操作給其他學生看,通過示范,在學生間起到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作用,達到共同進步。 2.任務驅動法 當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有初步了解后,利用事先設計好的由易到難的任務驅動他們去完成,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新課的內容,解決重點難點。 3.提問引導法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我通過“提出疑問”來啟發誘導學生,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變學生“學會”為“會學”。 三、說學法 我所教的高二年級大部分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有濃厚興趣,學習態度認真,肯學敢問,并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但也有個別學生遇到難題不肯思考尋求方法解決問題。針對以上的情況,我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指導他們更好地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具體采用如下方法: 1.示范促進法 對于學習一般的學生,他們碰到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讓自學學得好的學生做示范操作,教師單純的教變成學生間的學,并形成全體學生相互促進,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 2.角色扮演法 結合任務驅動的教法,讓學生充當小教師、決策者等角色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 3.探究法 對于每個操作任務,鼓勵學生思考探究,獨立嘗試操作,自行分析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學會”轉化為“會學”。 四、說教學過程 1.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展示課件,顯示兩幅xx年印度洋海嘯前后同一個地區的圖片,通過比較,直接可以看出災情嚴重,震撼每個同學。 繼續展示課件,顯示與海嘯事件有關的三組數據,窗口左側為表格形式,右側為圖表形式,讓學生觀察比較左、右兩側,哪個能更直觀、美觀的反映問題,通過對比,很明顯可以看到利用圖表來表示數據更直觀、更能讓人理解。那么這樣的圖表是怎么做出來的呢?新問題自然就出來了。通過提問,自然引出本節課的內容,明確了學習任務,并激發學生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 2.鼓勵自學,掌握圖表作用 該環節是學習表格數據圖表化的基礎,因為不同類型的圖表適用于不同情況,學生要先弄清每種圖表的作用,在不同情況下選擇不同圖表。高中學生有自學能力,所以采用的方法是自學法。 自學后提問如下: 1)要生成“海嘯中各國死亡人口比例圖”應采用哪種圖表類型? 2)要生成“歷年來印尼旅游的人口增長趨勢”應采用哪種圖表類型? 通過這樣的問題檢查學生能否在實際問題中靈活選擇圖表類型。 3.角色扮演,任務驅動 在該環節采用四個任務。任務一,將“海嘯中各國死亡人數表”生成柱狀圖,并加標題。目的要求學生掌握生成圖表的方法。任務二,將“海嘯中在泰國死亡的泰國人和外國人人數表”生成餅圖,顯示泰國人與外國人死亡人口比例。從所占比例能發現什么問題?目的是鞏固生成圖表的方法,并進行簡單的分析。任務三,將歷年來印尼旅游的外國游客數做成折線圖,從折線圖中兩處人數明顯減少的位置,是否可以試探找找原因。目的是熟練地生成圖表,深入分析圖表。任務四,典型地震發生的農歷日期與農歷的初一或十五的關系,將之做成xy散點圖,從散點分布情況,會得出什么結論?這個任務注重實踐應用,將學到的制作方法和分析方法用于實踐。這四個任務按照循序漸進的順序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掌握一般方法到實踐應用。 下面逐個說明任務的實現方法,以及如何通過各任務來解決知識的重點難點。 任務一,根據海嘯中各國死亡人數,制作柱狀圖,并加標題。 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命令。讓學生試探根據圖表向導制作圖表。并讓學生留心兩個問題,其一,圖表向導有幾個步驟?其二,圖表標題怎樣設置? 學生完成探索,基本可以弄清以上兩個問題,但是制作的圖表會有很多問題,而且每位同學出現的問題不完全相同,如何讓學生弄清出現問題的原因呢?方法是:利用電子教室,將某個學生具有典型問題的圖表展現給所有學生,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學生提出圖表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和修改意見,采集學生集體智慧,完成圖表的制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幫助修改圖表的很多方面,如有的同學指出加上x軸y軸標志,還有的同學指出圖表的大小和位置不能遮住表格數據,還有的指出加上數據標志等,更有些同學提出將圖表區加上圖案或設置字體等,教師要對學生的探索精神加以肯定;另外還會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之處或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教師精講,例如:某位同學做出的圖表是空的,這樣的問題正好教給學生如何選擇數據源。還有的同學不會在已有的圖表的基礎上修改,只會刪掉圖表,從頭做,這樣的問題正好教給學生利用鼠標右鍵選擇命令修改圖表。 這種學生發現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全部投入學習討論中,發揮了集體的智慧,并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掌握了圖表的制作方法及修改方法。 但這個任務是師生共同完成的,初步學會了圖表的制作方法,還需要學生獨立完成制作,并能簡單分析圖表,所以設置了任務二。 任務二:將海嘯中在泰國死亡的泰國人和外國人人數表,制作成餅圖,并顯示所占比例。 該任務學生獨立完成。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發現圖表中蘊含的含義,為什么在泰國死亡者中,泰國人只占20%,外國人卻占了80%?從數據所占比例說明泰國是旅游國家,外國死亡者主要是游客。通過簡單的分析,讓學生知道,直觀的圖表有利于發現問題。 該任務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從圖表中可以發現其蘊含的信息。使本節課的重點得到解決。 在任務二的基礎上,設置任務三,進一步提高對學生的要求,讓學生不僅能熟練制作圖表,而且能對復雜圖表進行分析。 任務三:將印尼歷年外國旅游人數做成折線圖,并添加趨勢線,分析其中兩個低谷期游客明顯下降的原因。 學生已經掌握了圖表的制作方法,做出的圖表又對又快。提示學生在折線處單擊鼠標右鍵添加趨勢線,這個任務的設置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即進一步學會分析圖表,從圖表中提煉數據反映的問題。這個任務進一步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且將前后知識融會貫通,并培養學生學科整合能力。 通過以上三個任務,學生學習了制作圖表和分析圖表的方法。如何引導學生將學會的方法用于實踐,才是關鍵所在,所以設置任務四,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任務四,學以致用,提供一個綜合的例子,不僅要求學生獨立制作一個圖表,而且能夠從圖表中得出相關的結論。 提供的表格數據是典型地震發生的農歷日期,其中一列數據是用1或0,1表示發生地震日期在農歷的初一或十五前后4天范圍內,0則表示不在這個范圍內。根據這列數據制作xy散點圖,根據散點分布,要求學生得出結論。得出結論后,結合地理學科中天體的運行規律進一步解釋這個結論。這個任務,將學到的知識更好地應用于實踐,還培養了學生學科整合能力,加強了知識的聯系。 4.歸納總結,布置作業 這個環節不容忽視,我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通過回顧,學生對自己所學與課本各知識點一一對照,從中體驗到通過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悅。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搜集身邊的數據,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并解決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五、設計理念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以下幾個思想: 1.學科整合的問題。本課整合了地理、政治學科,同時注意了信息技術教育知識的內部整合。 2.講練結合,在課堂上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對重點難點知識精講。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并且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我創新等),獲取信息,掌握操作。
石立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