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教學設計(精選6篇)
《細胞》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了解細胞的發現史;
(2)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結構的功能
(3)說出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區別
(4)知道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2、能力目標:培養自學能力、通過觀察獲取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1)體會對事物的觀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2)感受科學的發展往往需要付出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3)初步感受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二、教學重難點:
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及其功能。
三、教學過程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時間
引
入
設問:每位同學都吃過西瓜,西瓜多汁美味,那你知道西瓜汁是哪里來的嗎?為什么多數植物的葉子是綠色的?那就請同學們認真聽課,答案本課中找!
可能不知
激發學生求知欲。
2分鐘
細
胞
發
現
史
問:你們知道細胞嗎?
述:確實,由于細胞極小,小到我們肉眼根本無法分辨,所以,普通人一般無從所知。
課件展示:微生物大小
問:那么細胞是怎么被發現的?
(布置學生閱讀p53和p62)
活動一:
思考:細胞發現的過程是怎樣的,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是怎樣的,細胞學說的主要內容是怎樣的?
置疑:從細胞的發現到今天的細胞學成就,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其間凝聚了許多科學家的探索成果,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
(可能不知)
閱讀
學生思考后回答
細胞大小的感性認識
培養學生通過自習獲取信息的能力。
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細胞發現史與細胞學說的建立史,以及細胞學說的主要內容.
讓學生感受科學的發展往往需要付出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3分鐘
7分鐘
3分鐘
細
胞
學
說
置疑: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們知道動、植物都是由一個共同的結構構成的嗎?這個結構是什么?
述:動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這就是細胞學說。
(板書)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生答:細胞
讓學生初步了解物質世界的統一性。
3分鐘
細
胞
的
形
態
過渡:細胞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課件展示各種細胞形態圖。
要求學生談談觀察后的感受。
總結:細胞的形態是各式各樣的,但它們都很小。
觀察
回答。
感受物質世界的多樣性。
3分鐘
細
胞
的
結
構
過渡:細胞的形態各異,那么其內部結構又是如何的?
課件展示動物細胞結構圖,介紹各部分結構。
繼續在旁邊展示出植物細胞結構圖。
問:你能找出它們共有的結構嗎?
追問:有沒有不盡相同的地方?哪位同學能在圖中指出?
介紹植物細胞結構。
思考,并回答。
指定學生上臺指出。
培養學生的觀察及辨別能力。
10分鐘
細
胞
結
構
的
功
能
過渡:結構總是與功能相適應的,有什么樣的結構就有什么樣的功能。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細胞各部分功能。
針對動植物細胞圖在引導的基礎上介紹各結構的功能。
思考:
1、高大的樹木為何能頂天立地?
2、葉子為什么通常是綠色?
3、西瓜的汁來自哪里?
討論并交流
使學生初步了解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讓學生用新知識解釋生活現象,達到既幫助學習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6分鐘
實
踐
應
用
︵
小
結
︶
活動二:(“小小偵探家”)
設障:公安部得到一份生物作品,從外形上分辨不出該樣品是取自植物還是動物,你能否用學過的知識將它鑒定出來?(展示樣品圖片)
說明你的鑒定理由,并完成相應的表格。
分組討論。
匯報成果。
學以致用。并進一步明確動植物細胞的區別與聯系。
5分鐘
練習
(見課件)
3分鐘
布置
作業
作業本bp12—13第1、2、6、7、8題。
課
后
反
思
四、板書
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
細胞壁
液泡
葉綠體
:保護、控制物質交換
:含有遺傳物質
:生命活動的場所
:支持、保護作用
:含有細胞液
:含葉綠素,光合作用場所
細胞: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細胞》教學設計 篇2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情感態度】: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 教學重難點: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是重點;說出生命系統的層次是難點
三、 教學用具:ppt幻燈片
四、 課前準備:讓學生收集關于冠裝病毒相關的資料。
五、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一) 引入新課
(二) 分析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三)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難點)
小結
課后練習
教師活動
以"病毒是不是生物?"問題引入,簡單復習病毒的結構(沒有細胞結構,只有蛋白質外殼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復制)。舉引起sas的冠狀病毒為例,提出問題,病毒在細胞外不具備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復制的呢?……冠狀病毒在那些細胞里面復制呢?
小結上面的內容,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在細胞外表現不出生命的特征,說明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為什么呢?)細胞的任何一部分脫離了細胞就不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質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提出問題:細胞能表現出那些生命活動呢?指導學生閱讀資料,并開展討論。
小結:(幻燈片展示提綱)細胞為什么是生命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一個細胞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多細胞生物是在在細胞生命活動基礎上實現各種的生命功能。(舉出一些實例)
地球上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可謂是恒河沙數,但是這些生物,小到組成它們身體的細胞,大到一個生物個體,一個物種、甚至一個生態系統、整個生物圈,都可以一個一個的生命系統(什么是系統呢),而且這些生命系統之間還有層次的關系。(以一只龜為例分析)
單一個心肌細胞就是一個生命系統,(為什么呢?)因為細胞各個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而使細胞能表現生命特征;心肌也是一個系統(分析略)。引導學生分析心臟、循環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等也是一個系統。
學生活動
討論、思考問題:病毒是怎么樣復制的?(在細胞內)
匯報冠狀病毒的相關的資料
閱讀資料并討論:
(實例一:草履蟲除了分裂和運動,還能鑷食、排泄,生長,應激;實例二:精子和卵細胞作為橋梁,胚胎發育與細胞的生長、分裂、分化有關系;實例4:例如瘧疾、非典感冒等等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生物系統的層次性、以及嘗試分析后面幾個層次作為生命系統的原因。(著重引導說出多個組分互相配合影響成為整體)
完成資料后的"思考與討論"。
第2節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2課時)
一、 教學目標:
【知識】:了解細胞學說的發展過程
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細胞形態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的關系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技能】: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
制作臨時裝片
觀察不同細胞的差異
【情感態度】: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認識水華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禁采發菜的意義
二、 教學重難點: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細胞的多樣性,特別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是本課的重點。而了解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三、 教學用具:實驗材料、顯微鏡、ppt幻燈片。
四、 課前準備: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選取多少種細胞?)。
五、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一) 使用顯微鏡的高倍鏡觀察集中細胞
(二)第一課時的課后練習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彩圖,回憶4種細胞的來源以及復習在初中階段所了解的細胞的結構。
簡單復習一下顯微鏡的使用。用幻燈片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并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并以問題作為引導:你觀察的是什么細胞;從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后,視野發生了怎么樣的變化?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找到目標并將其移動到視野中央,再轉換高倍鏡?嘗試用簡圖來描述一下你觀察的細胞;你認為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比較)
小結,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異。
課后聯系第1、2題
第一題:答案是b
第二題:(1)上皮組織細胞、角質保護層細胞、皮下結締組織細胞;表皮細胞、保衛細胞、葉肉細胞、導管細胞、篩管細胞。(2)共同點: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相異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3)因為兩者都有多種組織有機結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學生活動
思考并回答問題
制作臨時裝片并觀察。思考討論老師的問題,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練習
(二)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第二課時)
(三)細胞學說及其建立過程
課后練習
科學前沿
本章小結
自我測試
引導學生比較上一節實驗課所繪制的細胞圖與大腸桿菌相片、模式圖的差異。提出問題:兩種細胞之間的主要區別在哪里?
導出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代表生物。(真核細胞如動物、植物、真菌;原核細胞如細菌、藍藻)
以藍藻作為例子介紹原核細胞的生活習性。
1.什么是藍藻,身邊熟悉的藍藻有那些代表生物?(發菜、水華)水華對環境的影響和禁采發菜的環保意義。
2. 形態:比較小,營養方式。細菌主要以寄生、腐生為主,而藍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3.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擬核
4.用幻燈片比較一下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不同點。然后比較兩者的相同點,突出細胞核與擬核物質組成的共同性。
設問:被譽為現代生物學三大基石是什么?(達爾文的進化論、孟德爾遺傳理論、細胞學說)
簡單地解釋細胞學說的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描述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第二要點描述了細胞的生命活動;第三要點描述細胞的繁殖。(可以以設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講)
以討論題引導學生閱讀"細胞學說建立過程"的資料。
課后練習3:根本區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共性是細胞核的組成物質。
(略)
《細胞》教學設計 篇3
1、《細胞》教學設計
一:課前準備:
1:教師布置學生搜集有關細胞的圖片和資料。
2:教師準備:洋蔥鱗片葉、載玻片、蓋玻片、鑷子、解剖針、吸收紙、滴管、清水、稀釋的碘酒、顯微鏡、洋蔥表皮細胞、其他植物細胞等。
注意:最好把自制的洋蔥表皮細胞深染成紅色。
二:教與學的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表達概括能力,教給學生用顯微鏡觀察微小物體的方法。
2:愿意合作交流,會查閱書報及其他信息源。
3:使學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細胞,生物體都有細胞構成。
三: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生命都是從一個新的細胞開始的。但是由于細胞很微小,用肉眼看不到,只有在顯微鏡下才可以觀察得到。所以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怎樣在顯微鏡下觀察人士細胞,了解細胞的作用,知道神武的生長、發育、衰老、死亡都與細胞息息相關。認識細胞必須先了解顯微鏡,顯微鏡是一種精密放大的儀器。是16世紀前后發明的,他的問世
教師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一下顯微鏡的發明對于生物學研究和發展的重要意義,使學生意識到
科學技術使不斷發展的,科學水平的提高可以影響多個領域的發展來引入新課。
教師參考資料:
開微觀世界大門的工具——顯微鏡(1665 年)
最早的顯微鏡是由一個叫詹森的眼鏡制造匠人于 1590 年前后發明的。這個顯微鏡是用一個凹鏡和一個凸鏡做成的,制作水平還很低。詹森雖然是發明顯微鏡的第一人,卻并沒有發現顯微鏡的真正價值。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詹森的發明并沒有引起世人的重視。事隔 90 多年后,顯微鏡又被荷蘭人列文虎克研究成功了,并且開始真正地用于科學研究試驗。關于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的過程,也是充滿偶然性的。
列文虎克于 1632 年出生于荷蘭的德爾夫特市,從沒接受過正規的科學訓練。但他是一個對新奇事物充滿強烈興趣的人。一次,他從朋友那里聽說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的眼鏡店可以磨制放大鏡,用放大鏡可以把肉眼看不清的東西看得很清楚。他對這個神奇的放大鏡充滿了好奇心,但又因為價格太高而買不起。從此,他經常出入眼鏡店,認真觀察磨制鏡片的工作,暗暗地學習著磨制鏡片的技術。
功夫不負苦心人。1665 年,列文虎克終于制成了一塊直徑只有 0。3 厘米的小透鏡,并做了一個架,把這塊小透鏡鑲在架上,又在透鏡下邊裝了一塊銅板,上面鉆了一個小孔,使光線從這里射進而反射出所觀察的東西。這樣,列文虎克的第一臺顯微鏡成功了。由于他有著磨制高倍鏡片的精湛技術,他制成的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超過了當時世界上已有的任何顯微鏡。
列文虎克并沒有就此止步,他繼續下功夫改進顯微鏡,進一步提高其性能,以便更好地去觀察了解神秘的微觀世界。為此,他辭退了工作,專心致志地研制顯微鏡。幾年后,他終于制出了能把物體放大 300 倍的顯微鏡。
1675 年的一個雨天,列文虎克從院子里舀了一杯雨水用顯微鏡觀察。他發現水滴中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小生物在蠕動,而且數量驚人。在一滴雨水中,這些小生物要比當時全荷蘭的人數還多出許多倍。以后,列文虎克又用顯微鏡發現了紅血球和酵母菌。這樣,他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微生物世界的發現者,被吸收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
顯微鏡的發明和列文虎克的研究工作,為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利用顯微鏡發現,各種傳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細菌引起的。這就導致了抵抗疾病的健康檢查、種痘和藥物研制的成功。
據說,列文虎克是一個對自己的發明守口如瓶、嚴守秘密的人。直到現在,顯微鏡學家們還弄不明白他是怎樣用那種原始的工具獲得那么好的效果.
顯微鏡是人類各個時期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在它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于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里。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數以百計的“新的”微小動物和植物,以及從人體到植物纖維等各種東西的內部構造。顯微鏡還有助于科學家發現新物種,有助于醫生治療疾病。上圖:這是17世紀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的顯微鏡。它有一根內裝透鏡的簡易皮管,安放在一個可調整的架子上。灌滿水的玻璃球用來把光聚焦到物體上。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制造出來的。發明者可能是一個叫做札恰里亞斯•詹森的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制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并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后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后,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安東尼•凡•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制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制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洋蔥細胞,
(1) 制作洋蔥表皮薄膜,(教給學生用鑷子從洋蔥表皮撕下一層薄薄的膜,進行觀察。教師也可以先演示一遍,如果沒有洋蔥也可以用蔥膜來代替。還可以將蘋果皮上的肉刮干凈,使其僅似透明。用來觀察效果也很好。)
(2) 學習認識顯微鏡
教師出示顯微鏡,讓學生認識顯微鏡是有目鏡、物鏡、載物臺、反光鏡、調教螺旋等各部分組成。讓學生知道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放大儀器,能夠靶細胞個體放大到幾倍到幾千倍,從而能觀察到肉眼觀察不到的微小物體。
教師參考資料:
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可分為兩個部分:
(一)顯微鏡的光學部分
1.目鏡:由二、三片透鏡組成,安裝在鏡筒上端,也叫接目鏡。在目鏡上方刻有5×、10×、20×等為放大倍數。從外表上看,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低。
2.物鏡:由數組透鏡組成,安裝在轉換器上,又稱接物鏡,每臺顯微鏡上常備有幾個不同倍數的物鏡,物鏡上所刻8×、10×、40×等就是放大倍數,習慣上把10-20倍的叫做低倍物鏡;40-60倍的叫做高倍物鏡;90-100倍的叫做油鏡。從形態上看,接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高。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粗略計算方法為接目鏡放大倍數與接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如觀察時所用接物鏡為40×、接目鏡為10×,則物體放大倍數為40×10=400倍。
3.集光器:位于載物臺下方。由二、三塊透鏡組成,其作用是聚集來自反光鏡的光線,使光度增強,并提高顯微鏡的鑒別力,集光器下面裝有光圈(可變光闌),由十幾張金屬薄片組成,可以調節進入集光器光量的多少。若光線過強,則將光圈孔口縮小,反之則張大,集光器還可以上下移動,以調節適宜的光度。
4.反光鏡:具兩面,一面為平面鏡,一面為凹面鏡。其用途是收集光線。平面鏡使光線分布較均勻。凹面鏡有聚光作用,反射的光線較強,一般在光線較弱時使用。(有些顯微鏡可自帶光源,因而沒有反光鏡)
(二)機械部分
1.鏡座:在顯微鏡的底部,用于支持整個顯微鏡。
2.鏡柱、鏡臂和傾斜關節:鏡座上的直立短柱叫做鏡柱。鏡柱上方的彎曲的弓形部分叫做鏡臂,是握鏡的地方。鏡臂和鏡柱之間有一個能活動的傾斜關節,可使顯微鏡向后傾斜,便于觀察。
3.載物臺:鏡臂下端安裝的一個向前伸出的平面臺叫做載物臺。用于放置觀察用的玻片標本,載物臺中央有一圓孔,叫通光孔。通光孔左右兩旁一般裝有一對彈簧夾,為固實玻片之用,有的裝有移片器,可使玻片前后左右移動。
4.鏡筒:安裝在鏡臂上端的圓筒叫做鏡筒,上端安裝目鏡,下端連接轉換器。
5.物鏡轉換器:鏡筒下端的一個能轉動的圓盤叫做轉換器。其上可以安裝幾個接物鏡,觀察時便于調換不同倍數的鏡頭。
6.準焦螺旋:鏡臂上裝有兩種可以轉動的螺旋,能使鏡筒上升或下降,稱為準焦螺旋。大的螺旋轉動一圈。鏡筒升降10毫米,用于調節低倍鏡,叫做粗準焦螺旋。小的螺旋圍動一圈,鏡筒升降0.1毫米。主要用于調節高倍鏡,叫做細準焦螺旋。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2.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顯微鏡放在距實驗臺邊緣7厘米左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二、對光
3.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米的距離)。
4.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于以后同時畫圖)。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
三、觀察
5.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也可以用印有“6”字的薄紙片制成)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6.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
7.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3) 學習觀察洋蔥細胞
用顯微鏡觀察細胞時,要指導學生邊觀察邊作好記錄。
(4) 學生觀察完后,進行交流,交流方式可以用圖表示也可以語言描述。
(5) 教師對學生的回報做出鼓勵性的評價。并強調正確的畫圖方法,(即觀察到暗的地方要用細點來表示,越暗的地方細點越密集)
2:認識其他動植物細胞
(1) 出示其他動植物切片。可以讓各小組觀察不同的動植物細胞切片,以便與比較動、植物細胞的相同與不同。
(2)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匯報活動
在此環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交流搜集的資料。是學生明白細胞多種多樣,由于功能的不同,細胞的形態也不一樣,從而擴大學生對細胞的認識范圍。
(3) 讓學生在充分觀察和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得出結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動植物體格部分的細胞大小、形狀不盡相同。
(三)拓展活動
繼續查閱資料,了解細胞是怎么生長的。
《細胞》教學設計 篇4
教案示例
1.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通過設疑激發學生學習細胞結構的興趣→引導學生認識動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 設疑,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總結細胞概念→將靜止的內容變為動態的過程,引導學生探索生物生長的奧秘
通過步步設疑,引導學生由外向內、由平面到立體、由結構到功能,不斷深入地認識細胞,從中總結出細胞的概念,將細胞的結構與功能聯系起來,并認識生物體生長的奧秘。
2.教學過程 說明
(1)通過學生們復習、回憶、觀察——細胞結構簡圖,引出教學主題。首先展示上節課由學生完成的細胞結構簡圖,引發學生思考:細胞是平面結構嗎?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有區別嗎?這些結構都叫什么?激發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索細胞結構的興趣。
(2)教師適時展示細胞的立體結構模型,目的是:一方面讓學生知道細胞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另一方面借助于模型講解動、植物細胞結構。
首先介紹植物細胞的結構。在介紹過程中滲透研究結構的方法——由外向內,同時采用邊畫圖邊講解的方法。在講到細胞膜的時候,應提出問題:在觀察過程中誰看到了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的細胞膜?目的是,一方面講清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極薄且緊貼細胞壁,光學顯微鏡下不易觀察到;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講到液泡時,由于學生容易將它與細胞質看成是兩個并列結構,所以教師要強調液泡是細胞質的一部分。
然后介紹動物細胞的結構。這時也采用邊畫圖邊講解的方法,同時用對比學習的方法:先找出動植物細胞的相同之處,即都有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再找出不同之處,即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細胞質里沒有液泡。實施對比學習的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記憶,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3)通過觀察,了解細胞的功能。教師進一步設疑:細胞有生命嗎?并帶著這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
這時,教師可以將課文中的“動動手”改為演示實驗“利用高倍鏡觀察黑藻(或苦草)細胞的細胞質流動”。最好將視野中的物像通過顯微攝影儀投射于屏幕上(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多擺幾臺示范鏡供學生觀察),使每一個學生都親眼看到細胞質的流動。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從這些現象看到本質:細胞質正在不停地流動著,說明細胞是活細胞,是有生命的。細胞質的流動可以加速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同時也向學生滲透了生物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最后教師應指明:
①細胞壁有保護和支持細胞的作用。
②細胞膜可控制物質的進出。
③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對細胞的遺傳有控制作用,這一點以后會詳細介紹。
這時,教師再總結細胞的概念,學生就容易接受了。同時教師應指出:
①經過科學家的研究,證明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可分為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②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比如病毒就沒有細胞結構。從而加深學生對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結構的理解。
(4)關于細胞的分裂和生長是教學的難點 。
這時可以通過制作課件體現細胞分裂和生長的過程,課件主要體現兩個內容:
①通過細胞分裂產生多個細胞。
②分裂后的部分細胞體積增大,說明細胞生長。
通過課件使微觀、動態的知識變為直觀的感性材料,便于學生的觀察與理解;同時也突破了這一教學難點 ,達到了識記細胞分裂和生長基本過程的目的。
《細胞》教學設計 篇5
教案示例
1.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通過設疑激發學生學習細胞結構的興趣→引導學生認識動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 設疑,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總結細胞概念→將靜止的內容變為動態的過程,引導學生探索生物生長的奧秘
通過步步設疑,引導學生由外向內、由平面到立體、由結構到功能,不斷深入地認識細胞,從中總結出細胞的概念,將細胞的結構與功能聯系起來,并認識生物體生長的奧秘。
2.教學過程 說明
(1)通過學生們復習、回憶、觀察——細胞結構簡圖,引出教學主題。首先展示上節課由學生完成的細胞結構簡圖,引發學生思考:細胞是平面結構嗎?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有區別嗎?這些結構都叫什么?激發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索細胞結構的興趣。
(2)教師適時展示細胞的立體結構模型,目的是:一方面讓學生知道細胞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另一方面借助于模型講解動、植物細胞結構。
首先介紹植物細胞的結構。在介紹過程中滲透研究結構的方法——由外向內,同時采用邊畫圖邊講解的方法。在講到細胞膜的時候,應提出問題:在觀察過程中誰看到了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的細胞膜?目的是,一方面講清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極薄且緊貼細胞壁,光學顯微鏡下不易觀察到;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講到液泡時,由于學生容易將它與細胞質看成是兩個并列結構,所以教師要強調液泡是細胞質的一部分。
然后介紹動物細胞的結構。這時也采用邊畫圖邊講解的方法,同時用對比學習的方法:先找出動植物細胞的相同之處,即都有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再找出不同之處,即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細胞質里沒有液泡。實施對比學習的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記憶,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3)通過觀察,了解細胞的功能。教師進一步設疑:細胞有生命嗎?并帶著這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
這時,教師可以將課文中的“動動手”改為演示實驗“利用高倍鏡觀察黑藻(或苦草)細胞的細胞質流動”。最好將視野中的物像通過顯微攝影儀投射于屏幕上(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多擺幾臺示范鏡供學生觀察),使每一個學生都親眼看到細胞質的流動。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從這些現象看到本質:細胞質正在不停地流動著,說明細胞是活細胞,是有生命的。細胞質的流動可以加速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同時也向學生滲透了生物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最后教師應指明:
①細胞壁有保護和支持細胞的作用。
②細胞膜可控制物質的進出。
③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對細胞的遺傳有控制作用,這一點以后會詳細介紹。
這時,教師再總結細胞的概念,學生就容易接受了。同時教師應指出:
①經過科學家的研究,證明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可分為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②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比如病毒就沒有細胞結構。從而加深學生對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結構的理解。
(4)關于細胞的分裂和生長是教學的難點 。
這時可以通過制作課件體現細胞分裂和生長的過程,課件主要體現兩個內容:
①通過細胞分裂產生多個細胞。
②分裂后的部分細胞體積增大,說明細胞生長。
通過課件使微觀、動態的知識變為直觀的感性材料,便于學生的觀察與理解;同時也突破了這一教學難點 ,達到了識記細胞分裂和生長基本過程的目的。
《細胞》教學設計 篇6
教案1.2.4 細胞(完全版)
每 課 必 記
課 題
2.4 細胞
日 期
教
學
目
標
1、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對各種動植物細胞能有形象的認識。2、知道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3、說出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區別。4、了解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5、學習使用顯微鏡;學會制作簡單裝片;繪制細胞結構簡圖。6、了解觀察工具的發展及使用對生命科學微觀領域研究的意義。
重
點
難
點
分
析
細胞學生平時沒有條件去觀察,所以,可以先通過課件讓學生對細胞有一個形象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生命科學的熱情。顯微鏡的使用是這一節的難點,在實驗中應規范的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對于一些課堂不能及時掌握的學生,課后應開放實驗室。觀察動植物細胞后,在課堂上從感性到理性進行分析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可以用橡皮泥模型加上學生的想象進行生動的認識。
課程資源的準備與開發
課件的制作,相關資料的收集,包括各種動植物細胞的動畫和圖片,各種各樣的顯微鏡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本節分為4-5課時
教 、學 預 設
調 控 對 策一、細胞的發現。 平時生活中我們用肉眼觀察各種事物,其實在我們的地球上還有一個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微觀世界。這時候,我們就要借助工具——顯微鏡來進行觀察。 借助顯微鏡,我們不僅僅只觀察動植物的形態、內部結構或生活方式等方面,更深入到了它們的內部,由什么組成的? 1590年 荷蘭人 用兩塊透鏡組成顯微鏡 1665年 英國人 胡克 觀察木栓切片 發現了細胞(cell) 細胞的大小 一到幾十微米(um)(10-6米) 和納米(10-9米)和頭發(10-3米)進行比較 隨著科技的發展,顯微鏡的結構也越來越復雜,能看到的微觀世界越來越小(納米、原子、中子等) 各種用途的顯微鏡介紹(從網上搜索到的資料) 結論:觀察工具的發展是生命科學微觀領域研究發展的前提條件。 二、認識各種動植物細胞(課件進行介紹)各種人體細胞 植物細胞 紅細胞 植物細胞1 dna神經細胞 白細胞 植物細胞2精細胞 心肌細胞 葉子的細胞結構 這些細胞的介紹,主要是讓學生對細胞有個感性的認識,為接下去的自己動手觀察動植物細胞打下基礎。 三、細胞學說 那細胞到底是什么呢?顯微鏡發明后,科學家們一直一邊觀察動植物的細胞,一邊在思考。 從原型——原液——細胞學說(施萊登和施旺提出)德國人細胞學說: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單位——細胞所構成。 討論得出:科學的發展需要幾代人或同代人的協同工作和孜孜不倦的努力;科學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科學家協作努力的歷史。 四、認識顯微鏡,練習使用顯微鏡。 1、認識顯微鏡:書上p166-167邊演示邊讓學生認識名稱及作用 2、使用顯微鏡: 1安放:接近光源,靠體前略偏左,左手托鏡座,右手握鏡臂 2對光:低倍物鏡正對通光孔,轉動集光器(最大),左眼看 調節反光鏡——>>>合適亮度 3調焦和物鏡升降:后生(升) 前降 4放片、調焦距:1、“上”字載玻片,夾住,通光孔;2、眼盯目鏡,向前轉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靠近載玻片;3、左眼看,慢慢向后調節粗準焦螺旋,上升,再用細準焦螺旋。 5觀察 3、觀察細胞形狀,指出細胞結構功能。 依次觀察一組不同細胞形狀的永久裝片,用鉛筆畫出來,三個細胞外形,并根據放大倍數估計細胞的真正大小。 4、觀察一些實物. 頭發、紙片、線、透明塑料尺、紅領巾、樹葉等等放到顯微鏡下面觀察,然后畫出來。 5、討論 p169 五、細胞的結構。 1、復習練習顯微鏡的使用,觀察一組不同形態的細胞裝片。 指出動物細胞的構成: 功能 細胞膜 保護,控制與外界的物質交換 細胞質 生命活動的場所 細胞核 含有遺傳物質(變異) 2、觀察一些植物細胞永久裝片,并畫出植物細胞結構與相應的名稱。(略) 3、動植物細胞的異同點比較。(討論得出) 均有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但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由纖維素組成,具有保護和支撐的作用。(樹木頂天立地) 液泡:里面有細胞液,我們吃的水果其實就是吃液泡里面液體 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光合作用的場所。(植物的葉綠色的原因) 六、分組實驗,觀察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略) 七、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 1、受精卵——>>>生物個體 模擬受精過程(競爭)——>>>問題,人如何從一個細胞長成現在這樣? 分裂(變多),生長(變大),分化(變成各樣)——>>>轉化成人(引導學生進行想象) 2、細胞的分裂 p58,橡皮泥分裂,從一個到二、四、八,數量變多,總體積不變 例如:切蛋糕,切紙片……(分裂了8次,變成了幾個?) 問題:細胞都變小了,會長大嗎?(剛分裂好就是分裂前的一半) 分裂不是像我們捏橡皮球這么簡單,看課件演示如何分裂:分為無絲分裂和有絲分裂(有絲間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體,dna,染色單體,著絲點(簡單介紹) 3、細胞的生長、分化 分裂的子細胞吸收營養物質,合成自身的物質,不斷長大到母細胞大小,一部分繼續分裂,一部分則分化。 生長、分裂變多,分化產生各種細胞,變成了生物體的各種結構。再次請學生描述自己的生長過程,從受精卵到現在……注意:1剛分裂的子細胞只有母細胞的一半大小 2細胞的分裂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過程,生長和分化是相伴而行 3細胞的分裂,生長、分化是不斷進行的 4、細胞的再生 傷口愈合,頭屑脫落…………細胞死去再生 蚯蚓,壁虎的尾巴都能再生,但有些卻不能,如人腿…… 八、小結九、練習,基礎題做做也好(附在本教案的下面)
軼
事
記
錄
課
后
反
思
一、 顯微鏡的使用1、寫出顯微鏡的各個結構:(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使用顯微鏡的步驟是: 3、使用顯微鏡要注意的問題:(1) 如果從目鏡看到要觀察的物體在左邊,要移動到中間,載玻片該往 邊移。(2) 向 旋轉 準焦螺旋,物鏡會快速上升;向 旋轉 準焦螺旋,物鏡會慢慢下降。(3)拿顯微鏡時,要左手托 , 手握鏡臂;要使觀察的視野最亮,可以把 最大的光圈對準 ,并且用反光鏡的 面鏡。(4)在自己動手做洋蔥表皮臨時裝片的時候,如果發現:細胞有嚴重重疊現象,應該 細胞結構不太清楚,可能時因為 ,要 有黑色圓圈等雜物體,應該 二、各種各樣的細胞1、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的建立早在300多年前,一位名叫 (robert hooke)的英國科學家,用自已精心改良的 觀察瓶塞的軟木,發現了蜂窩狀的小室,并把這些小室稱之為“細胞”,這就是人類了解植物基本構造的開端。事實上,胡克當時所看到的只是植物細胞的外殼—— ,而對細胞里面的細微結構卻一無所知。到了19世紀40年代,德國科學家 和 終于發現動物細胞雖無細胞壁,但有與植物細胞一樣的細胞核,于是提出了細胞學說 (細胞學說的內容)。2、細胞的結構動物細胞的三種基本結構是 、 、 ,其中有保護細胞并控制細胞與外界之間物質交換作用的是 ;含有遺傳物質的是 ;許多生命活動場所是 。植物細胞比動物細胞多了 、 、 ,有些樹木之所以能長的這么高,就是因為有 ,它主要由纖維素組成,有 的作用,使植物有一定的結構;植物的葉子是綠色的,是因為樹葉細胞里有 ,里面含有葉綠素,是進行 的場所。3、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剛分裂產生的子細胞只有母細胞的 大小;細胞的分裂是一個 的過程, 和 是相伴而行的;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是 (填不斷進行 或者 斷斷續續)的。用我們學過的知識,發揮想象,簡單描述一下人從一個細胞——受精卵如何發育成一個復雜的人體結構。(其中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各起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