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學反思(精選2篇)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 篇1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于永初二年(421年)作,文章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世人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教學反思網站為大家整理的兩篇《桃花源記》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
篇一
《桃花源記》是文言文教學中的名篇。文言文教學有著過分重視文言知識傳授的傾向,同時,又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本來意蘊豐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詞、句,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見其“言”而不見其“文”。我用充滿詩意的導語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簡明地作了一句文學常識介紹后便進入了課文的學習。
一、首先,我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自行朗讀課文。
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由老師帶感情朗讀,配合優美的樂曲,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學生仿讀,邊讀邊體會,讀中導,讀中悟,在兩遍三遍的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反復誦讀,才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桃花源記》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學過程應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為什么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于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節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借助注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三、教學過程品味佳句。
如果說前面的讀是在為品做準備,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自認為文中寫得好的語句。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自行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后說明喜愛的原因。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文章的寫作順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對外界的戒備,及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學生都找到關鍵句子理解回答,學生深深體會到了那種簡潔、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
篇二
本次《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我根據單元教學要求,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并精心設計課堂的細節來突破重點難點。整個課堂設計有許多可取之處:
1、積極將新課改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驗學習樂趣,提升語文素養。
2、運用名師的教學經驗,優化課堂結構,豐富教學內容。我將課堂流程設計為三大板塊。辯讀文字板塊,析讀文意板塊和品讀文情板塊,這種設計理念源自于我省名師余映潮。在課堂實施的許多重要環節如話題的設計,活動的編排、導語的鋪墊、朗讀的穿插等。有許多也是受余映潮老師的影響。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引導學生積極參入到語文實踐中去。
3、課堂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文言文教學特點。組織多種形式的朗讀,逐層深入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積累知識,體驗情感,發現問題,這樣既活躍了課堂,也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從長遠看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能力。
但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雖然安排了不同層次的讀數活動,但因課堂容量大,文言文誦讀積累本身比較枯燥,所以學生讀書的激情不夠,讀得比較被動。
2、學生對課堂上設計的辯論、訪談活動很感興趣,積極參入,但組織紀律性不夠好。多體現在急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任意打斷別人的發言。
針對上述情況,我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1、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組織多種朗讀競賽,調動大家讀書的興致,讓課堂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2、注重教學細節。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表述。又提高自己組織、管理課堂的能力,使課堂充實活躍的同時井然有序。3、從長遠看,我要繼續向名師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綜合素質。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 篇2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于永初二年(421年)作,文章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世人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以下是由第一范文網站為大家整理的兩篇《桃花源記》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
篇一
一、首先,我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自行朗讀課文。
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由老師帶感情朗讀,配合優美的樂曲,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學生仿讀,邊讀邊體會,讀中導,讀中悟,在兩遍三遍的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反復誦讀,才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桃花源記》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學過程應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為什么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于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節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借助注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三、教學過程品味佳句。
如果說前面的讀是在為品做準備,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自認為文中寫得好的語句。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自行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后說明喜愛的原因。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文章的寫作順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對外界的戒備,及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學生都找到關鍵句子理解回答,學生深深體會到了那種簡潔、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
篇二
本次《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我根據單元教學要求,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并精心設計課堂的細節來突破重點難點。整個課堂設計有許多可取之處:
但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雖然安排了不同層次的讀數活動,但因課堂容量大,文言文誦讀積累本身比較枯燥,所以學生讀書的激情不夠,讀得比較被動。
2、學生對課堂上設計的辯論、訪談活動很感興趣,積極參入,但組織紀律性不夠好。多體現在急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任意打斷別人的發言。
針對上述情況,我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1、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組織多種朗讀競賽,調動大家讀書的興致,讓課堂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2、注重教學細節。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表述。又提高自己組織、管理課堂的能力,使課堂充實活躍的同時井然有序。3、從長遠看,我要繼續向名師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