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教學反思三則(精選13篇)
傷仲永教學反思三則 篇1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
王安石的《傷仲永》,記述了金溪民方仲永從神童到“泯然眾人矣”的過程。“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方仲永真乃神童,天資絕頂聰明,“邑人求之”,“以錢幣乞之”,可見其詩影響之大,而“父利其然”,“不使學”,真乃短視!天才的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矣”,究其原因,“不使學”。方仲永的事例告訴我們,即使天賦極高的人也需要在艱苦的學習訓練中培養出來。
對《傷仲永》一課的講授是我一直期待的,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師生互動和合作探究,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聰明與勤奮之間的關系——業精與勤荒與嬉。
課前,我要求學生對課文題目、作者作品文學常識、課下注釋、課文進行了全方位的預習。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內容,這些環節進行得很順利。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設計對比駱賓王七歲能做詩,后來成為“初唐四杰”之一,世隸耕的仲永五歲就能書詩四句,可最終落個江郎才盡,泯然眾人的下場。這兩個人同樣都是幼年天資過人,可結局卻有如此大的反差呢?話剛說完,班上的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興奮激烈地討論起來,很快就達成了共識:父利其然也,曰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我又進一步引導,從仲永個人情況來看這的確是他蛻作眾人的原因。可是作者上升到理論高度又是什么原因呢?我觀察到學生面露難色,便組織學生進行組內研討,最終也完成了學生任務。針對學生特點,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結合自己的立場。談談體會,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節課,我通過討論、互動、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天資再聰明的人,也要經過刻苦的學習才能成才,天資不聰明的人,更要勤奮,有理想,有追求!當然,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由于時間關系,一些字詞的翻譯我只好布置給學生課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歸納交流。
傷仲永教學反思三則 篇2
從以前學生提問的情況來看,同學們的'提問一般是局限于課文本身。教完《傷仲永》一文時,我留幾分鐘讓同學們提問。我想,按教學設計,同學們經課堂的學習,已經達到了要求,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了,同學們大概也沒什么問題了吧。沒想到同學高舉著手問道:“老師,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方仲永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說實話,這問題我心里也沒底,誰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學生有問題老師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馬上說:“這個問題提得好,又有趣,哪一個同學能回答?”有幾個同學先后舉手。“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拉著他到處拜訪人,四處賺錢,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親。”
“他父親拉著仲永四處拜謁,同縣人都贊不絕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興,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學們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給予肯定、表揚。“要是你們是方仲永,心里會怎樣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說要逃脫父親的控制的,有說要懇求父親讓他學習的,也有說要用道理勸說父親讓他學習的(因父親畢竟沒讀書,目光短淺)……最后我請大家綜合出一個較好的辦法:勸說父親,請父親的長輩來做工作,讓“我”繼續學習。我說:“既然大家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應該更努力學習,好好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
問題來自學生,答案也來自學生,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誰答案更準確,而在于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一篇課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學都懂,或沒什么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范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范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
傷仲永教學反思三則 篇3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在課改教學過程中,我校創建的“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它減負增效充滿生機、充滿和諧的課堂氛圍的藝術魅力,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下面結合自己在“三高”課堂匯報課的活動中做的《傷仲永》第一課時的教學,談“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幾大特點。
第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三高”課堂首要環節就是要公布教學目標,體現課堂的重難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朗讀和翻譯。朗讀的重點是讀準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頓,其中掌握句中停頓又是難點。翻譯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其中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又是翻譯的難點。這樣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
第二,實施分步教學,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每節課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分步教學法是切實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設置了以下幾個環節:步驟一,檢查預習環節,首先掃除同學們認讀方面的字詞障礙。步驟二,讓同學們試讀課文,尋找句中停頓的規律。步驟三,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匯和常見的一些文言現象,總結翻譯文言文的規律。步驟四,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知識反饋。步驟五,留體驗、創新式作業。這樣把教學內容科學地劃分幾部分,分散了重難點,學生化整為零地學習,即減少了學習的難度,又循序漸進地掌握了知識點。
第三,自學與討論相結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識點。“三高”課堂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每個環節都重視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別是在自學環節中,學生人人參與;在討論環節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營造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識點,并在反饋環節中,很快地鞏固了知識點,達到了高參與率、高效率和高達標率的教學目的。
第五,緊扣目標,進行知識反饋。這個環節既檢驗了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又強化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學生通過此環節地學習,既鞏固了知識,又加深了記憶,達到了學習地高效率。
第六,留體驗創新式作業,多角度地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用逆向思維、現代語言改寫傷仲永的故事,這樣使故事的情節和結局完全和課文的內容相反,從而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使文本中的人物穿越時空,和現代人交流。重新改寫他的歷史,進行人物的再塑造。學生在完成此作業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借鑒和指南的作用。這樣既多角度的把握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為學生在人生成長的經歷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
傷仲永教學反思三則 篇4
上完了這節課,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既緊張又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較為順暢。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較好的體現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但本節課由于教師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的指導不夠。比如學生幾次把“扳(pān)”讀成“bān”時,教師應及時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了解了文言知識。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疏通完文意后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為什么由天資過人變為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說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傷仲永教學反思三則 篇5
王安石的《傷仲永》,記述了金溪民方仲永從神童到的過程。“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方仲永真乃神童,天資絕頂聰明,“邑人求之”,“以錢幣乞之”,可見其詩影響之大,而“父利其然”,“不使學”,真乃短視!天才的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矣”,究其原因,“不使學”。方仲永的事例告訴我們,即使天賦極高的人也需要在艱苦的學習訓練中培養出來。
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師生互動和合作探究,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聰明與勤奮之間的關系——業精于勤荒于嬉。
課前,我要求學生對課文題目、作者作品文學常識、課下注釋、課文進行了全方位的預習。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內容,這些環節進行得很順利。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后組織學生進行組內研討,方仲永為何“泯然眾人”?最終也完成了學生任務。針對學生特點,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結合自己的立場。談談體會,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學生自己的辯論,更是使學生加深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本節課,我通過討論、互動、合作、探究、辯論的方式,使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天資再聰明的人,也要經過刻苦的學習才能成才,天資不聰明的人,更要勤奮,有理想,有追求!當然,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由于時間關系,一些字詞的翻譯我只好布置給學生課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歸納交流。
傷仲永教學反思三則 篇6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在課改教學過程中,我校創建的“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它減負增效充滿生機、充滿和諧的課堂氛圍的藝術魅力,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下面結合自己在“三高”課堂匯報課的活動中做的《傷仲永》第一課時的教學,談“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幾大特點。
第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三高”課堂首要環節就是要公布教學目標,體現課堂的重難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朗讀和翻譯。朗讀的重點是讀準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頓,其中掌握句中停頓又是難點。翻譯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其中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又是翻譯的難點。這樣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
第二,實施分步教學,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每節課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分步教學法是切實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設置了以下幾個環節:步驟一,檢查預習環節,首先掃除同學們認讀方面的字詞障礙。步驟二,讓同學們試讀課文,尋找句中停頓的規律。步驟三,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匯和常見的一些文言現象,總結翻譯文言文的規律。步驟四,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知識反饋。步驟五,留體驗、創新式作業。這樣把教學內容科學地劃分幾部分,分散了重難點,學生化整為零地學習,即減少了學習的難度,又循序漸進地掌握了知識點。
第三,自學與討論相結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識點。“三高”課堂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每個環節都重視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別是在自學環節中,學生人人參與;在討論環節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營造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識點,并在反饋環節中,很快地鞏固了知識點,達到了高參與率、高效率和高達標率的教學目的。
第四,教規律和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語文閱讀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如何讓學生以課文為例子,達到舉一反三,“老師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教規律、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圍繞教學目標,我引領學生總結了教學規律。朗讀時讀準字音部分,要注意通假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句中停頓部分,要注意保持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意思;無實在意義的詞在句首時,常常要停頓;句中表停頓的詞后面也要停頓;三個字的句子不要再劃分停頓。翻譯課文時,一要注意積累文言詞匯,二要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三要注意會運用“六字法”直譯課文。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引領學生掌握了閱讀規律和閱讀方法,善于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就能為學生高效學習語文打下了良好的閱讀基礎。
第五,緊扣目標,進行知識反饋。這個環節既檢驗了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又強化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學生通過此環節地學習,既鞏固了知識,又加深了記憶,達到了學習地高效率。
第六,留體驗創新式作業,多角度地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用逆向思維、現代語言改寫傷仲永的故事,這樣使故事的情節和結局完全和課文的內容相反,從而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使文本中的人物穿越時空,和現代人交流。重新改寫他的歷史,進行人物的再塑造。學生在完成此作業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借鑒和指南的作用。這樣既多角度的把握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為學生在人生成長的經歷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
傷仲永教學反思三則 篇7
上完了這節課,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既緊張又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較為順暢。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較好的體現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介紹名言,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但本節課由于教師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的指導不夠。比如學生幾次把“扳(pān)”讀成“bān”時,教師應及時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了解了文言知識。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疏通完文意后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為什么由天資過人變為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說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傷仲永教學反思三則 篇8
范文(一)
上完了這節課,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既緊張又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較為順暢。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較好的體現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介紹名言,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但本節課由于教師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的指導不夠。比如學生幾次把“扳(pān)”讀成“bān”時,教師應及時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了解了文言知識。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疏通完文意后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為什么由天資過人變為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說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范文(二)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在課改教學過程中,我校創建的“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它減負增效充滿生機、充滿和諧的課堂氛圍的藝術魅力,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下面結合自己在“三高”課堂匯報課的活動中做的《傷仲永》第一課時的教學,談“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幾大特點。
第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三高”課堂首要環節就是要公布教學目標,體現課堂的重難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朗讀和翻譯。朗讀的重點是讀準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頓,其中掌握句中停頓又是難點。翻譯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其中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又是翻譯的難點。這樣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
第二,實施分步教學,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每節課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分步教學法是切實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設置了以下幾個環節:步驟一,檢查預習環節,首先掃除同學們認讀方面的字詞障礙。步驟二,讓同學們試讀課文,尋找句中停頓的規律。步驟三,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匯和常見的一些文言現象,總結翻譯文言文的規律。步驟四,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知識反饋。步驟五,留體驗、創新式作業。這樣把教學內容科學地劃分幾部分,分散了重難點,學生化整為零地學習,即減少了學習的難度,又循序漸進地掌握了知識點。
第三,自學與討論相結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識點。“三高”課堂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每個環節都重視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別是在自學環節中,學生人人參與;在討論環節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營造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識點,并在反饋環節中,很快地鞏固了知識點,達到了高參與率、高效率和高達標率的教學目的。
第四,教規律和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語文閱讀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如何讓學生以課文為例子,達到舉一反三,“老師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教規律、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圍繞教學目標,我引領學生總結了教學規律。朗讀時讀準字音部分,要注意通假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句中停頓部分,要注意保持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意思;無實在意義的詞在句首時,常常要停頓;句中表停頓的詞后面也要停頓;三個字的句子不要再劃分停頓。翻譯課文時,一要注意積累文言詞匯,二要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三要注意會運用“六字法”直譯課文。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引領學生掌握了閱讀規律和閱讀方法,善于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就能為學生高效學習語文打下了良好的閱讀基礎。
第五,緊扣目標,進行知識反饋。這個環節既檢驗了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又強化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學生通過此環節地學習,既鞏固了知識,又加深了記憶,達到了學習地高效率。
第六,留體驗創新式作業,多角度地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用逆向思維、現代語言改寫傷仲永的故事,這樣使故事的情節和結局完全和課文的內容相反,從而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使文本中的人物穿越時空,和現代人交流。重新改寫他的歷史,進行人物的再塑造。學生在完成此作業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借鑒和指南的作用。這樣既多角度的把握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為學生在人生成長的經歷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
傷仲永教學反思三則 篇9
篇一
上完了《傷仲永》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 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 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 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篇二
課前,我要求學生對課文題目、作者作品文學常識、課下注釋、課文進行了全方位的預習。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內容,這些環節進行得很順利。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后組織學生進行組內研討,方仲永為何“泯然眾人”?最終也完成了學生任務。針對學生特點,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結合自己的立場。談談體會,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學生自己的辯論,更是使學生加深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本節課,我通過討論、互動、合作、探究、辯論的方式,使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天資再聰明的人,也要經過刻苦的學習才能成才,天資不聰明的人,更要勤奮,有理想,有追求!當然,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由于時間關系,一些字詞的翻譯我只好布置給學生課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歸納交流。
篇三
王安石的《傷仲永》,記述了金溪民方仲永從神童到的過程。“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方仲永真乃神童,天資絕頂聰明,“邑人求之”,“以錢幣乞之”,可見其詩影響之大,而“父利其然”,“不使學”,真乃短視!天才的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矣”,究其原因,“不使學”。
方仲永的事例告訴我們,即使天賦極高的人也需要在艱苦的學習訓練中培養出來。
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師生互動和合作探究,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聰明與勤奮之間的關系——業精于勤荒于嬉。
傷仲永教學反思三則 篇10
課前、課中、課末騰出一點時間讓同學提問,效果很不錯。
從以前同學提問的情況來看,同學們的提問一般是局限于課文自身。教完《傷仲永》一文時,我留幾分鐘讓同學們提問。我想,按優秀教案,同學們經課堂的學習,已經達到了要求,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了,同學們大概也沒什么問題了吧。沒想到同學高舉著手問道:“老師,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方仲永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說實話,這問題我心里也沒底,誰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同學有問題老師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馬上說:“這個問題提得好,又有趣,哪一個同學能回答?”有幾個同學先后舉手。“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拉著他到處訪問人,四處賺錢,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親。”
“他父親拉著仲永四處拜謁,同縣人都贊不絕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興,以為自身很了不起。”我看同學們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給予肯定、褒揚。“要是你們是方仲永,心里會怎樣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說要逃脫父親的控制的,有說要懇求父親讓他學習的,也有說要用道理勸說父親讓他學習的(因父親終究沒讀書,目光短淺)……最后我請大家綜合出一個較好的方法:勸說父親,請父親的長輩來做工作,讓“我”繼續學習。我說:“既然大家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應該更努力學習,好好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
問題來自同學,答案也來自同學,同學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誰答案更準確,而在于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一篇課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學都懂,或沒什么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人意料的,超出了優秀教案的范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逾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范圍。教師應捕獲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
傷仲永教學反思三則 篇11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傷仲永教學反思三則 篇12
課前、課中、課末騰出一點時間讓同學提問,效果很不錯。
從以前學生提問的情況來看,同學們的提問一般是局限于課文本身。教完《傷仲永》一文時,我留幾分鐘讓同學們提問。我想,按教學設計,同學們經課堂的學習,已經達到了要求,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了,同學們大概也沒什么問題了吧。沒想到同學高舉著手問道:“老師,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方仲永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說實話,這問題我心里也沒底,誰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學生有問題老師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馬上說:“這個問題提得好,又有趣,哪一個同學能回答?”有幾個同學先后舉手。“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拉著他到處拜訪人,四處賺錢,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親。”
“他父親拉著仲永四處拜謁,同縣人都贊不絕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興,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學們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給予肯定、表揚。“要是你們是方仲永,心里會怎樣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說要逃脫父親的控制的,有說要懇求父親讓他學習的,也有說要用道理勸說父親讓他學習的(因父親畢竟沒讀書,目光短淺)……最后我請大家綜合出一個較好的辦法:勸說父親,請父親的長輩來做工作,讓“我”繼續學習。我說:“既然大家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應該更努力學習,好好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
問題來自學生,答案也來自學生,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誰答案更準確,而在于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一篇課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學都懂,或沒什么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范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范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
在教學時對文章內容內涵的理解不難,本文作者為一個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最后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但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
所以本文的文言詮釋是重中之重,因為用現代文理解了文章,其闡述的道理就會水到渠成地讓人領悟。尤其最后一段文言虛詞較多,邏輯性又強,所以翻譯起來更是大有嚼頭。
然而文言文翻譯的落實是個很大的難題,上課時,帶著學生們逐詞逐句地采取多種形式對譯了,學生們在做課堂練習時又磕磕碰碰,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下次改變一種譯釋方法效果應該不一樣。具體是:
一,先回憶一下文言譯釋方法即:留,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職稱、器具名稱等,可照錄不翻譯。直,將文言中的單音節詞直接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代漢語的雙音節或多音節詞。補,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地補充出來。刪,刪去不譯的詞。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判斷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在現代漢語中沒有詞能替代,便可刪去。調,對文言文中不同于現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全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換,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都要換成現在通俗的詞語,使譯文通達明快。
二,就座位的每一小組各負責幾個句子的翻譯,并動筆寫在練習本上。
三,一個一個句子參讀各小組學生的翻譯結果,同學,老師一起分析評價,最后確定一個最佳翻譯。
相信下次我們的配合會更加默契,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會更加明顯。
傷仲永教學反思三則 篇13
懷著亦喜亦憂的心情查資料、備課,準備去參加縣上的賽課活動。喜是因為自己從教以來,從來沒有參加過這樣的活動,從來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平臺上檢驗過自己的教學水平,從來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平臺上磨礪過自己;憂的是怯場,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害怕“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參加完了賽課活動,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因為這節課上得并不成功。這節課不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沒有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的原因是:
1、沒有合理的分配教學時間,作家簡介占用時間有點長。
2、沒有突出重點。因為作家簡介占用時間有點長,揭示文章主旨這個環節的時間就有點不夠,教學倉促。
但痛定思痛后,我的內心還是有些安慰的,因為我在這節課中還是堅守并傳達了這樣一個我始終堅守的教學理念:教學中要重視學法的指導,要有“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的觀念。雖然,語文教學是慢工,是靈活多樣的,但它還是有律可循的。我想,在語文教學中,學法指導也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