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歐姆定律》教學反思(精選2篇)
初中地理《歐姆定律》教學反思 篇1
《歐姆定律》分兩課時進行教學,本節課是第二課時,在上節課已經進行同一導體兩端電流電壓的關系實驗后進行,重點在培養學生自己總結得出歐姆定律的內容及表達式,并理解三個公式的物理意義,教師要注意引導,還要注意對歐姆定律建立的講解,增加學生的物理學史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歐姆定律編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歐姆定律(初中學習的是部分電路歐姆定律)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理規律,反映了電流、電壓、電阻這三個重要的電學量之間的關系,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金鑰匙。歐姆定律是電和磁一章的教學重點,也是初中《自然科學》中重點內容之一。歐姆定律這節課特點是,十分重視科學方法教育,重視科學研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方法、學習方法,了解得出歐姆定律的過程。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根據實驗目的和實驗方法,提出實驗方案,通過做實驗和對實驗數據分析、處理得到定律以及數學表達式。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系,初步掌握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實際電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了解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變量關系的實驗方法,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打下了基礎。
在本節課中,教材是通過演示實驗,來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關系,從而得出歐姆定律。雖然,這樣安排教師的主導作用能發揮得比較好,但演示實驗可見度不大,學生動手參與率不高,學生主體作用也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另一方面,學生已初步學會了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具備做此實驗的基本技能。因此,本節課我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中進一步體驗“控制變量法”,同時也使學生通過實驗,對歐姆定律有了感性認識。然后由各小組根據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初步結論,并交流探究成果,及時調控矯正,這一環節的操作要點,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其目的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反饋,對學生參與實驗的態度和效果進行考證。
本節課的設計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諸如:教學內容有點繁瑣,沒有給學生充分自由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學生的科學探究有效性不高,有點照本宣科,還有歐姆定律的計算還有待進一步的鞏固和深化。
初中地理《歐姆定律》教學反思 篇2
歐姆定律這一節課的重點是歐姆定律的導出以及對它內容的理解。這一部分知識內容對學生來說又是一個難點,所以在我進行講授新課之前先讓學生回顧上一節的教學內容: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論,然后重新給出上一節課的實驗數據表格,讓學生自己分析實驗數據得出了結論: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即歐姆定律的內容。再根據內容給出表達式I=U/R.。這節課對歐姆定律的應用和進行練習前先給學生做好準備工作:1、明確公式中各符號所代表的物理量是誰及其單位是什么。2 、重新回顧串并聯電路中電流、電壓、電阻的特點,這樣使學生在練習時知道如何思考,更節省時間,使后面的內容安排上不過于緊張。
在例題講解和學生練習過程中,還不斷地引導學生去發現歐姆定律在應用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例如,在應用時,I、U、R必須是同一段電路上的三個物理量,必須滿足同一性等相關問題。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計算步驟。基本上來講,本節課三個班完全都是按照預計的去完成,在八二班上的時候,學生參與意識不強,上課回答不積極,所以課的效果有點平淡,同樣的課,在一、三班就不同,一、三班的學生已漸漸適應了新課的變化,能夠積極投身于課堂中,思維比較活躍,在談到電流形成的原因時,余鎮塔把電流和生物上的生長素做了對比,不論這種對比有沒有道理,重要的是學生可以放開想問題。對于如何測車的流量,學生考慮的比較全面。這不全是因為這兩個班的學生比較好的緣故——上課的積極狀態與學習好壞沒有太大的關系,八二班之所以這樣是與我們長期的被動式教學模式有關,要改變這種現象,可以從兩上方面入手,一是鼓勵,多給那些平時不回答問題的學生表達的機會,二是讓學生在課前(回答前)做充分的準備,只有心中有了底,才敢站起來。
但總的來講,不知道學生是怎么感覺的,我覺得課沒有新意,有一種模式化的感覺,可能是課堂新教學的新鮮感已漸漸淡化的緣故,對于我來講,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來打破的,可能打破它為時尚早,但這是遲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個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課的目標定位在知識上,再好的課層次也不會很高,用知識去培養學生,發展學生,鍛練學生,而不是讓學生去學知識,這才是正確的道路。我隱隱約約感覺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