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理解的橋梁》主題班會案例
一、主題班會課的指導思想與設計
主題班會課要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最敏感、最有感觸、談論最多的一些問題及時地開展,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與高一學生的廣泛接觸中,我注意到學生常常流露出對自己家長的種種不滿與埋怨,對父母的某些做法有強烈的抵觸情緒。于是,我進行了以下工作:
1、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
2、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家長,進行較深層次的談話。
由此得出以下認識: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在生理發生變化的同時,心理變化更為急速,他們急于擺脫來自家長方面的束縛,要求獨立的意識日漸強烈。而且學生現正處于急需理解的年齡,但是多數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缺少的恰恰是對別人的理解,尤其是對父母的理解。
于是,架設橋梁讓學生學會感悟,學會理解,便成了這節課的指導思想。
在主題班會課的設計上,在決定班會課活動對象的主客體關系上,我感到慣常采用的班主任唱主角的班會形式并不適宜這次主題班會課內容的需要,更由于時代需要的是有知識有能力的青年學生,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要讓他們學會組織與主持各類活動。而且班會課還邀請了部分家長參加我們的活動,由學生主持對話,會使對話雙方倍感親切自然,有利于對話的進行。于是班委會決定了主持人選,班主任參與設計了班會課的實施方案。
二、主題班會課的實施與部分課堂實錄
(一)童年的回憶
隨著美妙的音樂、屏幕上出現的一張張學生的親子照,拉開了主題班會課的序幕。
每一張的親子照都有著甜蜜的回憶,在父母愛的關懷下,孩子們健康地成長,然而,隨著年齡不斷的增長,孩子與父母間的感情好象出現了隔膜,之間的代溝越來越大,孩子越來越不理解父母了。
(二)對話加深理解
1、小品
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小品來反映家庭中的小矛盾,如:家里來電話了,父母總是搶著接或者事后追問是誰打的;父母好象還把同學當小孩子,經常嘮嘮叨叨地噓寒問暖;親子話題總離不開成績,父母總愛將孩子的成績與其他同學比較……
2、欣賞歌曲《shall we talk》
精心挑選了歌曲《shall we talk》的flash,部分歌詞選摘如下:孩子們只會貪玩父母都只會期望,為什么天南地北不能互相體諒,蟋蟀對著螳螂有什么東西好說,shall we talk,shall we talk,好想過去牽著手去上學堂,請你說我們為何變成陌路人的模樣,請你說還有什么比沉默更難堪,難道互相隱藏,就能避免了失望,表白有什么可怕,請你不怕為難不要拐彎……
3、親子對話
小品的內容以及歌曲《shall we talk》的歌詞都極大地引起了在場家長和學生的思考,大家都敞開心扉,進行了一次無拘無束的對話。以下是部分“親子對話”的課堂實錄:
主持:我們都很喜歡與同學交往,但家長不允許,甚至打電話家長都要過問。
學生:對啊,正如小品中所反映的,每次來了電話,總是搶著接,要么就是事后追問是誰打的,要么是聽同線電話。
家長:打打電話,可以加強溝通,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有時能打整個鐘頭,時間好象長了些吧?
家長:我也知道要尊重我女兒,但有時候心里真的急,不知道她交上什么朋友,你們想想,如果你們能主動與我們家長講講身邊的同學,讓我們了解、放心,這樣不就可以避免以上的情況嗎。
學生:我們都已經是成年人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可為什么你們處處都要管著我們,我們很渴望自由。
家長:我們家長也知道你們長大了 ,但養兒一百,長憂九十九。
主持:每一次話題總離不開成績,爸爸總愛將我的成績與其他同學比較,其實除此以外,沒有別的話題了嗎?我們不想老圍繞著成績。
家長:希望你們能理解做爸爸的心情,我的兒子是住宿的,一個星期才回家一次,那當然很想知道兒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可憐天下父母心,你們要知道,這是父母的關心啊。
小結: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平時我們都不愿意拿出來溝通,而溝通正是理解的基礎,沒有溝通就沒有理解。通過這次的對話,也許不能讓學生馬上能理解到父母的愛,但是我們至少要學會對話,學會感悟,學會慢慢去理解差距背后隱藏的愛。
(三)體驗“當父母”的辛勞
此環節的構想:在某雜志上曾看這樣一個報道,新西蘭一間小學發起一個“養雞蛋”的活動,學生必須把雞蛋隨時帶在身邊,20天后,再把雞蛋完整地交給老師,才算完成,這對學生的耐心和能力是一個挑戰。看了這個報道后,讓我想到了這個班會課,可以讓學生來體驗一下照顧、保護一個生雞蛋的感受,從而來體驗父母的辛勞。
準備工作:提前一天把生雞蛋發給每一個學生,要求他們必須把雞蛋隨時帶在身邊,并且自己想盡一切辦法把雞蛋保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