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體現(通用2篇)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體現 篇1
甘肅省慶城縣驛馬中學 趙遠興
實施素質教育是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提高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戰略舉措。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擔負著特殊的任務。因此必須按照國家教育部的要求,更新觀念,進行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而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語文知識的工具性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可以這樣說:語文學得好的學生,政治一般學得就棒;反之,學生語文學得差,政治學習效果就欠佳。同樣道理,教師語文修養深,則極易駕馭教學;反之,教師語文知識貧乏,勢必影響教學效果。本文擬就語文知識在政治課教學中的工具性作用,結合我校教學改革的實驗作初步探討,誠望行家賜教。
一、 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必要性
1.語文知識的工具性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用的理論依據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數量的相互聯系的內在要素構成的,整體和各要素部分之間在性能狀態和變化發展上是相互影響的。當部分以無序的、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部分的性能就得不到有效的發揮,使整體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當各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才會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正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系統論才應用而生。而協同論是系統論中的一個分支,它研究有序結構是通過怎樣的組織方式形成的,既探討系統與各要素之間、要素于要素之間、系統與外界之間的協調、合作、同步和互補關系的形成規律,揭示系統進化的動力,實現無序到有序的轉變。具體到學科教學來說,就是要揭示出不同學科中存在的共同的本質特征和規律,從知識的整體性上著眼,尋求知識教學的最佳目標。同時,要在服從整體知識教學的前提下,搞好相關各個學科知識的教學,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作為語文知識的工具性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就是要將有關語文知識在政治課教學中有意地應用,以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目的,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教學目標 。
2.語文知識的工具性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政治科高考更注重了比較能力、應用能力、判斷能力、邏輯表達能力等中、高層次能力的考查。 這些能力的提高是離不開學生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的。 同時在“3+X”新的高考方案中,又增加了綜合科目的測試,這就為各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來提高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究近幾年高考政治試題,有多處只有具備扎實的語文知識才能做好試題:
第一方面:要求考生看漫畫回答哲學問題;閱讀圖表,運用所學經濟常識回答問題;
分析、比較政治材料,歸納總結所反映的政治常識觀點。這實際上是要學生具有把圖表、數字及顯示的關系和內容,轉化為文字的能力。 只有讀懂漫畫、 圖表及材料,由表及里,挖掘其“圖外之旨”、“弦外之音”,尋找其與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才能順利地作答。
第二方面:在試題中大量的運用了寓言、典故、古代名言,并且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在卷面上,如1995年高考政治第33題,“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可以概括為‘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分歧。”(辨析題);97年高考政治第37題,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正確地揭示了兩個文明之間的關系。 ” (辨析題)1997年選擇題中, 要求考生分析《孫子兵法》中“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而取勝者,謂之神。”中所包涵的哲學觀點。這就要求考生正確地閱讀文言文,正確地理解文言文,并能知道其出處,才不至于在做答時造成偏差。其實,在教學中,往往會遇到很多古詩、詞、賦、古代寓言、典故、俗語、諺語及其他文言文,這就需要學生掃清文言文的閱讀障礙,努力提高理解水平,能活學活用。
第三方面,在選擇題的設置上,題干與題肢之間往往用一些關鍵詞聯系在一起。在進行答案的取舍時,必須運用語文中同義詞或近義詞的辨析知識弄清楚與關鍵詞或中心詞相關的詞語的含義。如“根本”與“基本”;“表明”與“說明”;“影響”與“決定”;“聯系”與“關系”,是因果選擇題的還要搞清楚是以果尋因,還是以因求果,審清題干的規定性是正確作選的關鍵。
在解答政治試題時需要加強詞語辨析,而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僅“一字之差”的概念就有很多。如經濟常識中有商品與產品;指導與主體;先富與共富;財政預算與財政決算;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順差與逆差等50多對。在哲學常識中主要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客觀與主觀;規律與規則;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等30多對。政治常識中主要有國體與政體;專政與專制;人治與法治;基本政治制度與根本政治制度等30多對。在解答主觀性試題時,語言的組織、材料的閱讀與分析、問題思思路的梳理都要應用語文中的相關知識。
另外在政治課教學中應用語法知識,邏輯知識,文學寫作知識也能提高學習效率。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主語 謂語(定 語) 謂 語
物質‖是不依賴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所意識反映的客觀實在。
主語 謂語 (并列關系) 謂 語
學生在理解基本概念時,采用這種劃分句字成分的方法,很容易掌握其中的關鍵詞。如例②中“物質”概念的理解還可以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加以理解。物質概念的外延是除意識以外的萬事萬物的總和,既包括自然現象也包括社會現象。意識以外的所有事物,都在物質概念的外延之中。物質概念的內涵應從萬事萬物“總和”中進行概括,進行抽象。
以上例證告訴我們,在思想政治課學習過程中,學生掌握語文中的語法知識,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實效。
二、強化語文基本功訓練,提高思想政治課的課堂實效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的提高,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樂學”氣氛中,強化思想教育,其中加強師生雙邊的語文基本功訓練上達到這一目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學習高二哲學常識中“人生觀”部分內容時,我們組織了“人的本性是不是自私”和“金錢是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為辯題的兩次專題辯論活動。從辯論的效果上可以看出辯手要講得有理有據,風度大方,一方面必須對課本上的內容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另一方面還必須熟悉辯論規則,掌握講話技巧。
在學完“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一節后,我們與語文老師聯系,要求學生結合政治課所學內容,以“自我設計漫談”為題寫一篇作文。根據語文老師反饋,大多數同學能以政治課本上的理論為依據,使文章的說理性增強。另外,在學習“樹立崇高的理想”這一課時,我們要求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以理想為主題,寫一篇演講稿進行演講,這一切,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認識水平的提高,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課堂教學中經常遷移語文課本中學生熟悉的知識或引用名言、警句,有利于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把深奧的哲理通俗化,把晦澀的理論形象化,能增強課堂教學的氣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哲學常識關于理想的內容教學中,每課時抽出3—5分鐘時間由學生朗讀關于理想的名言警句,說明理想在人生中的作用,我們還了高中語文第二冊課本中陶鑄的《崇高的理想》一文,結合講課的內容給學生朗讀,既增強了教學的說服力和趣味性,也促進了各學科的互相滲透和橫向聯系。針對班上少數同學認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途”的說法,我們播送了著名詩人流沙河的配樂詩朗誦《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在學習《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一課之前,先播放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配樂詩朗誦:“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然后提問:“為什么活著的已經‘死’了,死了的卻還‘活’著?”隨既引出人生價值的大小不在于所活時間的長短的話題,從而導入 了新課,真可謂詩句詠來,滿堂生輝。在哲學常識內外因關系的教學中,我們引用了蘇洵的《六國論》中“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賄秦,賄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使學生輕松地理解了內外因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議論文閱讀法”是政治課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從文體上說,政治課教材的每一框題,均屬一篇議論文。因為它具有論點、論據、論證等議論文所應具備的三個要素,從文章的結構看,政治課每一框題中的內容一般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簡言之,既“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與議論文的最基本結構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見,政治課與語文課在結構上“血脈相承,源于一致”。“議論文閱讀法”教學首先要求學生把握文章的論點,這個“論點”,就是政治課中的“觀點”。
比如哲學常識中“人們周圍的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圍繞這個中心論點以黑體字
提出了“自然界是客觀的”及“社會的存在與是發展是客觀的”的兩個分論點。在授
課中,只有讓學生從宏觀上準確把握了文章的觀點,才能了解文章提出的見解和所要解決的問題。
“議論文閱讀法”還應要求學生掌握論據和論證,論證的方法有多種,但政治教材的論證一般采用的是將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與觀點結合起來進行的。所以在政治課教學中,可以將大多數框體看成一篇小議論文,從觀點、材料、論證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提高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馬克思說:“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但“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以相差二十倍”。(馬卡連柯語)因此,以“舌耕為業”,“雄辯”著稱的政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若能適度地妙用幽默的語言,也能提高教學實效。一句巧妙的笑話,一段好笑的故事,一段經過文字修飾的俏皮話,信口拈來,令學生在捧腹大笑之余,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如:學習初三社會發展常識中“資本主義剝削的基礎”這一節內容時,穿插上馬克思的一段話:“原來是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于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鮮明的對比,形象的比喻,活生生地說明了資本主義工人受雇傭、受剝削的原因。
學習“貨幣的本質”時當分析到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財富的象征,在如何對待貨幣的問題上,我們說:“錢能買到黃金和顏如玉,卻買不到溫馨的家; 錢能買到文憑和頭銜,卻買不到真才實學;錢能買到推磨的小鬼,卻買不到發自肺腑的忠誠;錢能買到物質上的滿足,卻不能填補精神上的空虛;錢能買到許多寶貴的東西,卻買不到……”。這里連續用了六個結構形式相同是排比句,用了“能……卻不能……”的轉折句式,好似管旋齊奏,和諧悅耳,有力地批判了“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之上”的拜金主義,使課堂教學進入了新的境界,達到了高潮。
三、加強語文基礎知識修養,提高政治教師的表達能力
人們常說:“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和研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都不可偏廢。教師要反映自己的研究所得,就需要“表達”的知識與能力。張志公先生認為,現代社會,所有受過教育和有文化的人都離不開寫,要靠寫來辦事,要寫各種各樣的文體。寫,是二十一世紀教師必備的素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大凡教育家,不僅具有較高的教育理論修養和比較系統的教育思想,而且都將自己的教育思想、觀點總結、概括上升到理論,積極著書立說。當然,每一個教師但不可能成為教育家,不可能都著書立說,但以寫來表達思想,相互交流應是最基本的能力。教師要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高質量地科學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表達出來,需要多種因素,但在論文的選題、取材、觀點與材料的統一、布局謀篇、遣詞造句既標點符號的使用方面,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顯得十分重要。
當然,表達的方式不僅是“寫”,還有“說”。“說”是教師的強項,然而,要達到準確精練,生動形象、抑揚頓挫、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境界,還需要好好練就。
四、語文學科與政治學科協同教學的構建
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在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就必須強化語文學科與政治學科協同教學,而這個工作又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工程。要真正構建起合理有效的教學機制,以我們的教改經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必要的努力。
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概念,要樹立和諧的合作觀
協同教學的基礎來自于教師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模式,對開展協同教學具有一定的阻礙。一方面,應試教育已造成了單一的學科教師間的競爭環境,往往以學生考試成績的好壞來衡量教師學業水平的高低,容易產生教師之間的一些隔閡;另一方面,在應試教育中,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師也存在著“老死不相往來”的問題。這種環境不利于教師之間的相互合作。為此,需要學校在相應體制上作出一定的變革,需要每一個教師切實轉變教學觀念,真正排除“文人相輕”的思想,樹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觀念。可以說,這也是在新的教育環境下教師敬業愛崗精神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政治教師要盡快深入鉆研語文學科知識
雖然不同學科具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學科教師具有不同的分工,但作為政治教師如果沒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也就不可能在教學中發現相關的政治知識與語文知識的結合點,在教學中就會處于相對被動的境地。因此,政治科目教師要盡快改變對語文學科內容“不關注”的狀況,既要提高本學科的教學業務素質,又要主動熟悉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重點語法,以及與本學科知識可能發生的結合點。只有這樣,才可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在政治課教學中作用。
3.要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
素質教育貼近生活、社會的傾向和對于創新能力的特殊要求,僅憑教師在課堂上的強行灌輸是難以實現教學目標 和提高學生實際能力的。為此我們認為,這種趨勢不僅需要教師之間的良好協同,更需要教師在充分發揮自我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教與學的互動和師生的協同,由此需要實行開放式教學。這種開放式教學應該是多方面的:(1)教學內容的開放。即在遵循教學大綱和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合理地擴充教學內容,密切聯系教材,密切結合社會熱點,強調理論聯系實際,關注政治學科與語文學科對于同一知識背景不同角度的思考,關注現實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2)教學形式的開放。即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可以通過課堂內外的“小組討論會”、“主題辯論會”、“時事評論會”和政治小論文的寫作等形式,緊密地結合政治教材內容,引用相關語文知識進行分析和探討,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衷心希望廣大中學政治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實踐中打好語文基本功,重視語文修養,切實提高政治課“教”與“學”的實效。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體現 篇2
甘肅省慶城縣驛馬中學 趙遠興
實施素質教育是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提高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戰略舉措。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擔負著特殊的任務。因此必須按照國家教育部的要求,更新觀念,進行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而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語文知識的工具性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可以這樣說:語文學得好的學生,政治一般學得就棒;反之,學生語文學得差,政治學習效果就欠佳。同樣道理,教師語文修養深,則極易駕馭教學;反之,教師語文知識貧乏,勢必影響教學效果。本文擬就語文知識在政治課教學中的工具性作用,結合我校教學改革的實驗作初步探討,誠望行家賜教。
一、 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必要性
1.語文知識的工具性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用的理論依據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數量的相互聯系的內在要素構成的,整體和各要素部分之間在性能狀態和變化發展上是相互影響的。當部分以無序的、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部分的性能就得不到有效的發揮,使整體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當各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才會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正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系統論才應用而生。而協同論是系統論中的一個分支,它研究有序結構是通過怎樣的組織方式形成的,既探討系統與各要素之間、要素于要素之間、系統與外界之間的協調、合作、同步和互補關系的形成規律,揭示系統進化的動力,實現無序到有序的轉變。具體到學科教學來說,就是要揭示出不同學科中存在的共同的本質特征和規律,從知識的整體性上著眼,尋求知識教學的最佳目標。同時,要在服從整體知識教學的前提下,搞好相關各個學科知識的教學,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作為語文知識的工具性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就是要將有關語文知識在政治課教學中有意地應用,以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目的,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教學目標 。
2.語文知識的工具性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政治科高考更注重了比較能力、應用能力、判斷能力、邏輯表達能力等中、高層次能力的考查。 這些能力的提高是離不開學生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的。 同時在“3+X”新的高考方案中,又增加了綜合科目的測試,這就為各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來提高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究近幾年高考政治試題,有多處只有具備扎實的語文知識才能做好試題:
第一方面:要求考生看漫畫回答哲學問題;閱讀圖表,運用所學經濟常識回答問題;
分析、比較政治材料,歸納總結所反映的政治常識觀點。這實際上是要學生具有把圖表、數字及顯示的關系和內容,轉化為文字的能力。 只有讀懂漫畫、 圖表及材料,由表及里,挖掘其“圖外之旨”、“弦外之音”,尋找其與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才能順利地作答。
第二方面:在試題中大量的運用了寓言、典故、古代名言,并且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在卷面上,如1995年高考政治第33題,“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可以概括為‘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分歧。”(辨析題);97年高考政治第37題,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正確地揭示了兩個文明之間的關系。 ” (辨析題)1997年選擇題中, 要求考生分析《孫子兵法》中“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而取勝者,謂之神。”中所包涵的哲學觀點。這就要求考生正確地閱讀文言文,正確地理解文言文,并能知道其出處,才不至于在做答時造成偏差。其實,在教學中,往往會遇到很多古詩、詞、賦、古代寓言、典故、俗語、諺語及其他文言文,這就需要學生掃清文言文的閱讀障礙,努力提高理解水平,能活學活用。
第三方面,在選擇題的設置上,題干與題肢之間往往用一些關鍵詞聯系在一起。在進行答案的取舍時,必須運用語文中同義詞或近義詞的辨析知識弄清楚與關鍵詞或中心詞相關的詞語的含義。如“根本”與“基本”;“表明”與“說明”;“影響”與“決定”;“聯系”與“關系”,是因果選擇題的還要搞清楚是以果尋因,還是以因求果,審清題干的規定性是正確作選的關鍵。
在解答政治試題時需要加強詞語辨析,而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僅“一字之差”的概念就有很多。如經濟常識中有商品與產品;指導與主體;先富與共富;財政預算與財政決算;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順差與逆差等50多對。在哲學常識中主要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客觀與主觀;規律與規則;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等30多對。政治常識中主要有國體與政體;專政與專制;人治與法治;基本政治制度與根本政治制度等30多對。在解答主觀性試題時,語言的組織、材料的閱讀與分析、問題思思路的梳理都要應用語文中的相關知識。
另外在政治課教學中應用語法知識,邏輯知識,文學寫作知識也能提高學習效率。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主語 謂語(定 語) 謂 語
物質‖是不依賴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所意識反映的客觀實在。
主語 謂語 (并列關系) 謂 語
學生在理解基本概念時,采用這種劃分句字成分的方法,很容易掌握其中的關鍵詞。如例②中“物質”概念的理解還可以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加以理解。物質概念的外延是除意識以外的萬事萬物的總和,既包括自然現象也包括社會現象。意識以外的所有事物,都在物質概念的外延之中。物質概念的內涵應從萬事萬物“總和”中進行概括,進行抽象。
以上例證告訴我們,在思想政治課學習過程中,學生掌握語文中的語法知識,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實效。
二、強化語文基本功訓練,提高思想政治課的課堂實效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的提高,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樂學”氣氛中,強化思想教育,其中加強師生雙邊的語文基本功訓練上達到這一目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學習高二哲學常識中“人生觀”部分內容時,我們組織了“人的本性是不是自私”和“金錢是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為辯題的兩次專題辯論活動。從辯論的效果上可以看出辯手要講得有理有據,風度大方,一方面必須對課本上的內容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另一方面還必須熟悉辯論規則,掌握講話技巧。
在學完“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一節后,我們與語文老師聯系,要求學生結合政治課所學內容,以“自我設計漫談”為題寫一篇作文。根據語文老師反饋,大多數同學能以政治課本上的理論為依據,使文章的說理性增強。另外,在學習“樹立崇高的理想”這一課時,我們要求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以理想為主題,寫一篇演講稿進行演講,這一切,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認識水平的提高,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課堂教學中經常遷移語文課本中學生熟悉的知識或引用名言、警句,有利于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把深奧的哲理通俗化,把晦澀的理論形象化,能增強課堂教學的氣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哲學常識關于理想的內容教學中,每課時抽出3—5分鐘時間由學生朗讀關于理想的名言警句,說明理想在人生中的作用,我們還了高中語文第二冊課本中陶鑄的《崇高的理想》一文,結合講課的內容給學生朗讀,既增強了教學的說服力和趣味性,也促進了各學科的互相滲透和橫向聯系。針對班上少數同學認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途”的說法,我們播送了著名詩人流沙河的配樂詩朗誦《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在學習《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一課之前,先播放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配樂詩朗誦:“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然后提問:“為什么活著的已經‘死’了,死了的卻還‘活’著?”隨既引出人生價值的大小不在于所活時間的長短的話題,從而導入 了新課,真可謂詩句詠來,滿堂生輝。在哲學常識內外因關系的教學中,我們引用了蘇洵的《六國論》中“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賄秦,賄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使學生輕松地理解了內外因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議論文閱讀法”是政治課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從文體上說,政治課教材的每一框題,均屬一篇議論文。因為它具有論點、論據、論證等議論文所應具備的三個要素,從文章的結構看,政治課每一框題中的內容一般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簡言之,既“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與議論文的最基本結構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見,政治課與語文課在結構上“血脈相承,源于一致”。“議論文閱讀法”教學首先要求學生把握文章的論點,這個“論點”,就是政治課中的“觀點”。
比如哲學常識中“人們周圍的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圍繞這個中心論點以黑體字
提出了“自然界是客觀的”及“社會的存在與是發展是客觀的”的兩個分論點。在授
課中,只有讓學生從宏觀上準確把握了文章的觀點,才能了解文章提出的見解和所要解決的問題。
“議論文閱讀法”還應要求學生掌握論據和論證,論證的方法有多種,但政治教材的論證一般采用的是將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與觀點結合起來進行的。所以在政治課教學中,可以將大多數框體看成一篇小議論文,從觀點、材料、論證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提高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馬克思說:“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但“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以相差二十倍”。(馬卡連柯語)因此,以“舌耕為業”,“雄辯”著稱的政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若能適度地妙用幽默的語言,也能提高教學實效。一句巧妙的笑話,一段好笑的故事,一段經過文字修飾的俏皮話,信口拈來,令學生在捧腹大笑之余,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如:學習初三社會發展常識中“資本主義剝削的基礎”這一節內容時,穿插上馬克思的一段話:“原來是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于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鮮明的對比,形象的比喻,活生生地說明了資本主義工人受雇傭、受剝削的原因。
學習“貨幣的本質”時當分析到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財富的象征,在如何對待貨幣的問題上,我們說:“錢能買到黃金和顏如玉,卻買不到溫馨的家; 錢能買到文憑和頭銜,卻買不到真才實學;錢能買到推磨的小鬼,卻買不到發自肺腑的忠誠;錢能買到物質上的滿足,卻不能填補精神上的空虛;錢能買到許多寶貴的東西,卻買不到……”。這里連續用了六個結構形式相同是排比句,用了“能……卻不能……”的轉折句式,好似管旋齊奏,和諧悅耳,有力地批判了“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之上”的拜金主義,使課堂教學進入了新的境界,達到了高潮。
三、加強語文基礎知識修養,提高政治教師的表達能力
人們常說:“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和研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都不可偏廢。教師要反映自己的研究所得,就需要“表達”的知識與能力。張志公先生認為,現代社會,所有受過教育和有文化的人都離不開寫,要靠寫來辦事,要寫各種各樣的文體。寫,是二十一世紀教師必備的素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大凡教育家,不僅具有較高的教育理論修養和比較系統的教育思想,而且都將自己的教育思想、觀點總結、概括上升到理論,積極著書立說。當然,每一個教師但不可能成為教育家,不可能都著書立說,但以寫來表達思想,相互交流應是最基本的能力。教師要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高質量地科學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表達出來,需要多種因素,但在論文的選題、取材、觀點與材料的統一、布局謀篇、遣詞造句既標點符號的使用方面,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顯得十分重要。
當然,表達的方式不僅是“寫”,還有“說”。“說”是教師的強項,然而,要達到準確精練,生動形象、抑揚頓挫、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境界,還需要好好練就。
四、語文學科與政治學科協同教學的構建
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在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就必須強化語文學科與政治學科協同教學,而這個工作又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工程。要真正構建起合理有效的教學機制,以我們的教改經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必要的努力。
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概念,要樹立和諧的合作觀
協同教學的基礎來自于教師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模式,對開展協同教學具有一定的阻礙。一方面,應試教育已造成了單一的學科教師間的競爭環境,往往以學生考試成績的好壞來衡量教師學業水平的高低,容易產生教師之間的一些隔閡;另一方面,在應試教育中,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師也存在著“老死不相往來”的問題。這種環境不利于教師之間的相互合作。為此,需要學校在相應體制上作出一定的變革,需要每一個教師切實轉變教學觀念,真正排除“文人相輕”的思想,樹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觀念。可以說,這也是在新的教育環境下教師敬業愛崗精神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政治教師要盡快深入鉆研語文學科知識
雖然不同學科具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學科教師具有不同的分工,但作為政治教師如果沒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也就不可能在教學中發現相關的政治知識與語文知識的結合點,在教學中就會處于相對被動的境地。因此,政治科目教師要盡快改變對語文學科內容“不關注”的狀況,既要提高本學科的教學業務素質,又要主動熟悉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重點語法,以及與本學科知識可能發生的結合點。只有這樣,才可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在政治課教學中作用。
3.要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
素質教育貼近生活、社會的傾向和對于創新能力的特殊要求,僅憑教師在課堂上的強行灌輸是難以實現教學目標 和提高學生實際能力的。為此我們認為,這種趨勢不僅需要教師之間的良好協同,更需要教師在充分發揮自我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教與學的互動和師生的協同,由此需要實行開放式教學。這種開放式教學應該是多方面的:(1)教學內容的開放。即在遵循教學大綱和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合理地擴充教學內容,密切聯系教材,密切結合社會熱點,強調理論聯系實際,關注政治學科與語文學科對于同一知識背景不同角度的思考,關注現實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2)教學形式的開放。即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可以通過課堂內外的“小組討論會”、“主題辯論會”、“時事評論會”和政治小論文的寫作等形式,緊密地結合政治教材內容,引用相關語文知識進行分析和探討,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衷心希望廣大中學政治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實踐中打好語文基本功,重視語文修養,切實提高政治課“教”與“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