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學原則在中學政治教學中的應用
老樹發新芽
----
江蘇吳江松陵第一中學 沈建中
一、問題提出
(一) 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海拔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性原則的重要體現之一就是要求課堂中能調動學生參與意識,教師在教學中主導作用并不意味著教師是專門教別人,學生只是被動的受教育者。課堂教學中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是啟發性的障礙,這種方式只會堵塞師生之間相互溝通的渠道,導致師生情感上的對立。美國教育家杜威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教學的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個性都無處于變化之流的個體。”無論我們怎么教,最終是為了學,只顧教而忽視學,最終的教是無效的。教師的教學如同向車胎中打氣一樣,只顧打,而不管車胎是否破了,車胎的氣門是否堵塞,結果打的氣要么跑出去了,要么根本沒進去。為此,課堂教學實行改革,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變“教室”為“學堂”,構建“以學生為中心”和“以學生自主流動為基礎”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在此模式中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導上,即啟發性。
(二)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它是提高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興趣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思想政治課本身具有時效性很強而教材從不可能隨時改變的特點,再加上學生認知能力、知識面、學習時間等因素制約,使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有一種“實踐教學法”就是遵循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它一方面及時準確地向學生展現來自社會實踐的最新材料以證明政治理論的科學生;另一方面在校內外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實踐活動以證明政治理論的意義。筆者認為,要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政治課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息息相通,必須運用該原則,因為它既是對實踐活動的總結,又是實踐活動的指南,同時會使學生產生學習政治理論的內驅力,自主學習,積極參與,使政治課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應用
(一) 教師中心論向學生主體論的積極轉變
啟發性原則促使教師中心論向學生主體論的積極轉變。由于教學過程 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媒體、教學環境四個基本要素所組成的系統,而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由于對升學率的過度強調,使教師將教學重點僅僅局限于對課本固有內容的熟練掌握和記憶,教師成了教材的維護者,而學生被當成儲存知識的口袋,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毫無主動性、創造性。由于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更是被當成可有可無的東西,根本不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而素質教育則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教師傳授知識時如何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同時,它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創造優美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興趣。假如我們以平等對話的方式、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情形變的完全兩樣了。針對當前“金錢高于一切”認識,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演講討論會,同學生們爭相發言,闡述各自觀點,有的認為有錢,手持大哥大,坐小轎車,吃山珍海味者是有價值的人生;有的認為周游世界,飽覽祖國大好河山才是有價值的人生;有的認為能掌握知識,學有一技之長,并投身到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去,報效祖國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學生發言時,教師應注意把握時機,及時加以指導,指出要像孔繁森、高建成等英模那樣,把自己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行列之中,把自己有限的人生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了不平凡的成績來,才是有價值的人生,才是我們學生應追求的人生,從而使學生加深了對真正的、有價值人生的理解。可見,這種民主討論的課堂教學形式融洽了師生關系,學生在這種民主平等的氛圍中能夠暢所欲言,露出自己思想深處的疑惑,能積極主動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容易引起師生的共鳴,這比“一言堂,滿堂灌”要好得多。
政治課教材的改革,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由教師“中心論”向學生“主體論”的轉變中,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也要實現把“教材”轉變為學生的“學材”。新編政治課教材很注重把深刻的哲理內涵與既規范又通俗的表述結合起來,還引用了一些俗諺俚語、寓言神話以及自然科學的例證、人物故事等,不僅使文字生動有趣,而且使學生容易讀懂容易理解,為教師把“教材”轉變“學材”創造了客觀條件。由“教材”到“學材”的轉變,是學生主體地位確立的體現,是變傳統的“學會”為“會學”轉變的基礎,陶行知先生說得好:“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因此,教師把教學的重點從應試教育的單純研究如何“教”轉向研究如何教學生“學”這方面來,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的“學材”,實現“教材”到“學材”的轉變也是確立學生“主體論”的關鍵所在,否則素質教育就是一句空話,關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一些教學活動,如調查報告、講解、辯論、交流、模擬設計、表演、自學等,以此去理解、體會、擴充教師講解的知識和教材的內容。
(二) 教學封閉性向教學開放性的積極轉變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當前的政治課堂因遵循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與素質教育相脫節的情況,比如在教學內容上惟書惟參、不求實際、枯燥乏味,在教學手段上音調劃一,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使學生毫無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運用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運用該原則的目的就是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性,使政治課教學做到四“活”:(1)教學內容“活”。既要講書本知識,又要聯系實際;既要講過去,又要講現在和將來;既要講中國,又要講世界。(2)教學方法“活”。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不“單調劃一”,而要“常變常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不能用十幾種方式說出的教師是不合格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整體狀況調整教學方法,做到教法靈活。例如,在講高二的“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時,學生對機械運動中物體的運動其內因是根據難以理解,學生的認識停留在外力作用重要的觀念上。有教師在教學中采取了靈活的處理方法,采用三個體積大小相近的氣球、皮球、鉛球和一把吹風機來演示,同樣的風力,分別吹三個球,三個球的運動結果卻不同,分析原因,引導學生得出,在機械運動中內因依然是物體運動變化的根據的結論。(3)課堂練習要“活”。練習的內容既有知識的識記,又有知識的應用。練習的方式上,既讓學生說明自己是怎樣理解的,又要說明是怎樣記住的,還要說明這一知識對現實的指導意義。(4)學生表現“活”。學生的口要“活”,要激發學生踴躍發言,開拓思路,活躍課堂的氣氛。學生的手要“活”,能積極動手解答,嘗試成功的喜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正是上述原則的具體體現,有助于學生主體思維活動的開展,有利于開拓性人才的培養,以適應時代的要求。例如,在講“遵守公共道德”一課時,針對我校一些班級存在“亂扔紙屑”、“隨地吐痰”等不良現象,讓學生談自己的認識與看法。并結合上述情況,講述了在我們吳江市城市以優美的環境和良好的文明禮貌等吸引外資,發展電子經濟的重要意義,使學生認識到文明禮貌、言行舉止對自身的道德修養,未來成才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中,不能僅僅局限于教學參考書給予的材料,而應擴大眼界,要善于吸取或收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時事材料,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善于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吸取有用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本身不僅具有很高的理論素質,而且平時還要多了解學生思想上和學習上的狀況,關注我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留意現代科技的最新成就,掌握能密切配合歷史教材和現實的各種有關材料。通過自己的深刻領會并結合課本的基本原理,尋求理論聯系實際的最佳結合點,以便在課堂教學中能得心應手地加以應用,很好地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例如,在講“宗教”這一知識點時,向學生提出“法轉功不是宗教”的問題,學生們踴躍發言,各抒已見,以自己所見到的,或聽到的大量事實,證明了“法輪功”不是宗教,而歪理邪說,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從面使學生明確了宗教的內涵、特征,區分了它同封建迷信的區別,認清了“法轉功’的邪教本質,使學生既掌握了本課的知識,又提高了分辨的能力,突出了思想政治的開放特點。
總之,教學原則的運用是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的,提高課堂效率并不是指課容量的簡單增大,而是指課堂的有效率,即讓學生在學到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又豐富了感情、發展了個性、促進了學生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