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學習環境進行中學政治“行動研究”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進行中學政治“行動研究”
吳江松陵第一中學 沈建中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行動研究被廣泛運用于教育領域,并將教師研究的重要性推到十分醒目的位置。由于它是一種非正規的實驗研究方法,因此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行動”和“研究”一直處于分離狀態,教學研究者缺乏實踐而憑假設搞研究,其研究結果因不結合教學實際而滿足不了教學的需要,而一線學科教師能針對實際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但因得不到專業理論研究者的幫助,缺少理論的指導而未能進行卓有成效的教學行動,同樣對教學起不到促進作用。因此,理想的研究應該是行動與研究互相結合,應該是“沒有無研究的行動,也沒有無行動的研究”。而建構主義理論則為中學政治教師開展行動研究提供了一把鑰匙,建構主義既是一種學習理論,又是一種教學理論,建構主義的核心是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教師灌輸的對象,在教學過程 中要以學生為中心,要讓學生去主動發現,去主動探索。真正讓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一、問題的提出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也就是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是取決于學習者的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該理論強調:①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②強調“學習情景”對意義建構的重要性,認為學習總是同一定情景相聯系的,學習者在實際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當前學到的新知識,并賦予新知識某種意義。③強調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認為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④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認為學習環境是學習者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在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多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它強調“情境”、“協商”、“會話”和“意義建構”,人最有效果的學習是在特定情境下通過相互協作主動進行意義建構。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國內外大量的教學實踐和研究表明,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
行動研究是指教育情境的參與者基于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與有關專家、學者及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課題,進行有系統、有目的的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行動研究強調的是教育實踐與科學研究的動態結合與反饋,它最重要的貢獻在于克服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的脫節現象。實踐告訴我們,要解決中學政治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要進行科學研究,而且只有通過政治理論工作者與政治實際工作者的密切合作,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才能實現,才能在素質教育發揮應有的作用!
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應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素質教育具有四個基本特征:一是主體性。素質教育要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廣泛地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要培養學生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要培養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二是全體性。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它要使每個在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全面發展。它與選擇性、淘汰性的應試教育和“英才教育”是截然不同的。三是全面性。素質教育強調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發展。四是發展性。素質教育是側重未來的教育,它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的,追求教育的長效性。
二、建構主義與行動研究結合的優點
1、針對性強 行動研究是應教學實踐中問題需求面進行的研究。要真正推動中學政治教育的現代化,促進政治學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需要政治教師以改進自身政治教學工作為首要目標,以建構理論武裝自己,要對自己從事的政治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反思,要及時收集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反饋信息,找出存在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和策略,優化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2、實用性大 研究建構理論是在教學實踐行動中進行的。行動研究是政治學科教師和建構理論研究人員的共同協作,以解決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只有在政治教學實踐中,才能有針對性進行研究,以解決相應的問題,脫離實踐、不深入實際的研究,只能是空談,而沒有實際意義。
3、參與面廣 在行動研究中,專家、學者及組織中的成員必須從始至終全程參與行動。從研究課題的選題到課題方案的制定實施及最后結果的研究評估,所有專家、學者及組織中的成員都得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以保證相互間的配和研究的順利進行。
4、反饋及時 由于行動研究的全過程是在特定的環境、具體動態的教育實踐中進行的,它始終能對行動予以診斷和干預,根據實驗進行情況,不斷收集反饋信息,評價階段性成果,及時調整實施方案,這對于素質教育來說,更能實現政治教過程的最優化。
三、運用行動研究在政治教學中推進建構主義
行動研究如何運用建構主義去開展政治教學,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呢?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要提高政治教師的素質。素質教育最核心的部分還是在政治課程、教材以及政治教育過程的優化上。作為政治教師,是政治課程的組織者、規劃者,也是實施政治素質教育的第一線,在建構主義實驗過程中,政治教師是關鍵,政治教師的現代教育意識的強弱、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高低,都制約著政治行動研究實驗的順利開展。因此,培養和訓練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意識、能充分掌握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行動研究的政治教師隊伍,是全面推進建構主義的根本保證。面對新世紀的需要,繼續加強政治教師的培訓工作,尤其要以提高政治教師隊伍的行動研究素質為重點,建立優化政治教師隊伍的有效機制,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大力實施“跨世紀園丁工程”,促進建構主義全面實施,以此培養自然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學生。政治教師是教學工作第一線的主導者,對于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急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如何才能有效的處理存在的問題,只有政治教師能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結合理論知識進行解決。因此,政治老師在實際教學中進行行動研究無疑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為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而自覺的被應用到教育領域中,它的內涵不僅僅是技術的結晶,同時也融納了理論的指導,是在理論指導下的有效技術的應用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因此在政治環境下的行動研究,要求政治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現代教學媒體的操作、開發能力與技能以及課堂電化教學設計與評價能力。政治教師要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穩定的、高層次的現代教育教學品質。因為中學政治學科開展行動研究的主體是政治教師,所以教師素質的提高培訓則是避免不了的。要想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優秀政治教師,必須要有創新思想,才能對學生學習成長產生終生受益的良好影響。在行動研究過程中,政治教師一定要有創新意識,走出思維定勢的限制,在教學實踐和具體問題的解決中,探索出新的教學模式和優化教學環節的途徑,作為教學成果由點到面的輻射向其他班級、年級,最終整體推進政治教學效率的提高。中學特級教師于漪闡述的“六字”方針對筆者啟發很大,那就是“鉆進去、跳出來”。中學政治課在學生看來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單靠教師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地設計多種優秀教案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即使教師使完十八般武藝,這種持續性是不大的,關鍵在于教師平時能否“鉆進去”,而且要帶領學生鉆進教材、聯系生活。作為中學政治教師,首先要鉆研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鉆研基礎理論知識、鉆研每一框題的內容,中學政治教學除了教授正常的基本知識,重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中學政治具有怎樣的性質,它應發揮怎樣的功能,達到怎樣的目的,作為中學政治教師要一清如水、毫不含糊。否則會導致教學效率不高、思想品德教育無效,按照于漪老師的觀點,作一個中學政治教師,不管什么,要糾正認識上的偏差及認識的不足,要多學習、多思考、多比較,較為正確地認識、接近從而掌握政治教學的規律,切不可主觀臆斷,不可照搬照抄。“鉆進去”重要,“跳出來”也很重要,就單科教學而論,往往會出現場視野狹小,缺乏研究問題的高度和海納百川的氣度,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要正確地為當代政治學科定位,就必須深刻體味政治學科在培養學生素養、能力、精神、氣韻方面的份量。“跳出來”,就是要求教師跳出教材課程的范圍,博覽中外,不局囿于為文而文,透過多種當今社會現象去挖掘事物的本質,跳出去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將學生放在第一位,讓他們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去完善他們的人格。“跳出去”就須向其他學科學習,向國內外一切有用的東西學習,從中得到啟發,獲取有益的養料,從而始終圍繞學生思想品德素質教育這個核心內容。
其次、加強研究隊伍的協作性。要學會在和別人合作的過程中解決問題。眾人拾柴火焰高,集體的智慧能產生更大的效益。政治教育活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這給政治教育領域中的研究和實際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行動研究憑借它的實踐性和系統性等特點,能較好地適應教育領域的復雜性。雖然行動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形成嚴密的理論體系,但作為行動研究的政治教師應針對自己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切合實際地確立有一定實際意義、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和課題進行研究,使政治課研究既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深查問題,又能與學校中政治教育教學改革融為一體,推動和深化中學政治教育教學改革。政治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活動中最主要的環節之一,要求行動研究與政治課堂教育改革相結合,這種結合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由于在政治教學教改實驗中運用了“調查、篩選、實驗、傳播發展”四個步驟:一是通過“調查”了解政治課程的教學情況,從中發現問題;二是在“教學改革”的設想基礎上,制定出有指導、可實施、有評價,可修改的具體計劃,經過對先進經驗的“篩選”,形成能提高教學質量的經驗系統,三是進入“實驗”階段,將設想與計劃付諸實現,不同程度的班級中運用;四是將行動得出的一定的模式在全校進行推廣應用,并從應用結果中得出總結性評價。因此在行動研究中,僅憑單槍匹馬是難以完成這項綜合性活動的,必須有其他人的參與。而且參與者必須自始自終的進行研究,不能半途而廢或者搞單獨行動,不顧及研究的整體計劃。在研究過程中,個人既要勇于實踐創新,注重獨立工作能力與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又要善于與人合作,善于向別人學習,要尊重別人的勞動,發揮集體主義的優勢。在行動研究中,政治教師是行動研究的主體,同時又有一支由政治教師、研究專家、教研人員、教育技術人員和教育行政領導組成的實驗隊伍,他們必須齊心協力共同設計研究方案、配合研究實施、進行中期評估及終期評估,發現問題,研究方案以解決問題,根據研究進展情況,對實驗進程和策略進行相應的調整和修改,他們通力合作、交換意見、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組成整體化智慧團,使研究效益落實到不同的研究者和研究對象身上。其中“協商”是行動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它不僅能使方案更清晰,行動計劃更周全,還能使集體各成員獲得相互信任和約束。這種多方面的人員長期協作是當代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在行動研究推進建構主義目的是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教育技術環境為政治教師的行動研究提供了方便,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也為政治素質教育的實現提供了可靠有效的保障。將行動研究的成果推廣應用到更廣泛的范圍,使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從觀摩課、創優課,走向常規教學,使每個政治教師都能熟練的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政治教學,提高政治課堂教學容量,減輕學生課業和心理負擔,優化政治教學效果,最終達到整體推進素質教育的目的。
再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思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重在參與,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學科教學活動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而作為教師則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轉變思想,善于發現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有無創新意識,教師須做有心之人,貼近學生、了解學生的創新能力,有的學生往往在政治教學的基礎上冒出創新的火花。二是訓練發散性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發散性思維是創新的基本生理活動方式,有目的地訓練,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三是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 中,學生經常對教具和課件有濃厚的興趣,可組織學生成立教具、課件作興趣小組,一開始制作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進而獨立完成制作,這樣在制作過程中,學生要復習已往知識,又要去挖掘大量的課外知識。進行大膽設計和創新,這既培養了學生發現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又實現了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和自身的價值。建構主義要求政治課堂教學的“開放性”,這是針對過去教學的“封閉性”而言的,是指在課堂教學中要減少“指令性”的成份,提倡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多角度、多方面地探求和運用知識,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才智,使學生的思想創新品質得到較為充分的培養,使學生的心理品質得到鍛煉。教學的開放性是啟發式教學思想的具體體現,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對政治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這與建構主義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是一致的。政治教學與生活密切相近,教學過程 與活生生的社會生活緊密相聯的自我發展進程,也是學生認識能力發展完整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必經之路。總之,素質教育還有許多方法需要探索、研究和解決,這一切都須以建構理論為指導,同時也促進建構理論的發展。
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素質教育具有四個基本特征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政治教學科研活動是中學政治教師教育實踐的組成部分,也是培養教師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面對21世紀的急劇變革的要求,我們每個教師都要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質,徹底轉變觀念,大膽改革探索,知難而進,為創建我國21世紀嶄新的素質教育而努力!
參考文獻:
張玲、汪穎《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CAI課件的設計》《中國電化教育》2000年第7期
張民選《對“行動研究”的研究》《華東師大校報》1997年第1期
王鑒群《行動研究淺說》《上海教育科技》199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