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復習·文言文·語文版八年級第六單元課文梳理(精選2篇)
中考復習·文言文·語文版八年級第六單元課文梳理 篇1
一、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詞作狀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名詞作狀語)
4、聞寡人之耳者 (聞,動詞使動用法)
(二)古今異義
1、今齊地方千里 (土地方圓)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國君旁邊的近臣)
3、鄒忌諷齊王納諫。 (委婉勸說)
4、能謗譏于市朝 (公開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賓語前置)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介詞結構后置句)
3、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判斷句,兼介詞結構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動句)
鑒賞品味
本文從鄒忌與徐公比美入手寫起,三問三答之后緊扣下文“思”字,由妻之私我,妾之畏我,客之有求于我悟出了受蔽的原因。因小見大。由家事想到國事,通過三比使齊威王連連稱“善”,欣然接受了鄒忌的勸諫。而齊威王納諫的三賞又帶來了群臣吏民進諫的三變,終于使齊國戰勝于朝廷,從此威名大振。
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橫生,采用了一種奇特的三疊排比的結構樣式:鄒忌三問,妻、妾、客的三答;鄒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見威王的三比;齊威王鼓勵納諫的三賞,納諫后齊國的三變,前后呼應,上下關照,層層推進,句式整散錯落有致,讀來朗朗上口。
二、周亞夫軍細柳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東漢末年改為今名。《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書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紀”敘述帝王的政跡;“表”是各歷史時期的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魯迅先生曾高度贊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一詞多義
1.軍 駐軍 周亞夫軍細柳
軍隊 上自勞軍
2.以 任用 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
用來 以備胡
3.及 和 至霸上及棘門軍
趕上 徐公何能及君也
4.之 到 已而之細柳
的 不聞天子之詔
助詞,無實意,補充音節 稱善者久之
5.使 派遣 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使人稱謝
使臣 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6.耳 語氣詞,可以譯為“罷了” 若兒戲耳
耳朵 聞寡人之耳者
7.為 作為 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
被 天子為動
8.被 bèi表示被動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p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軍士吏被甲
9.持 拉 持滿
拿 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10.騎qí騎馬 將以下騎送迎
jì“騎馬的人,騎兵 壁門土吏謂從屬車騎曰
通假字
1.式,同軾,車前的橫木 例句:改容式車
2.被,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例句:軍士吏被甲
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詔 下詔令 例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2.形容詞作動詞
銳 使……銳利 例句:銳兵刃
古今異義
1.軍 古義:駐軍 今義:軍隊
例句:軍霸上
2.先驅 古義:先行的衛隊 今義:走在前面起引導作用的人
例句:天子先驅至
3.節 古義:符節,古代使臣用來做憑證的東西。
今義:物體各段之間相連的地方
例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省略主語
例句: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 省略主語“文帝”
譯文:于是(文帝)任命宗正劉禮為將軍
(2)省略賓語
例句:天子為動 省略賓語“之”
譯文:天子被他感動了
2.被動句
例句:天子為動 “為”表被動
譯文:天子被他感動了
3.感嘆句
例句:嗟乎,此真將軍矣 嗟乎、矣,表感嘆的語氣詞
譯文: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呀
文章結構
事情的起因(第一段),周亞夫駐軍細柳的原因:匈奴大舉入侵。對起因的介紹簡潔明了。
事情的經過(第二段),文帝犒勞三軍,在細柳感受到了周亞夫治軍的嚴謹和恪盡職守的“真將軍”風范。
事情的結局(第三段),故事以文帝對三個軍營的對比評價收尾。并給予周亞夫高度的稱贊──“真將軍”。
文章主旨
課文通過漢文帝巡營、慰勞細柳軍的場面,表現了周亞夫治軍嚴謹、忠于職守的大將風度。
寫作特點
1.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刻畫人物形象
將文帝在霸上、棘門所遇到的情況和細柳駐軍的情況作對比,以霸上、棘門來襯托細柳駐軍的軍紀嚴謹,周亞夫的治軍有方。
2.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來刻畫人物形象
課文重在刻畫周亞夫這個人物形象。直接描寫周亞夫的地方不是很多,,“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面對皇帝,周亞夫表現的不卑不亢,毫無阿諛之態。同時,作者通過將霸上、棘門軍和細柳軍對比,描寫細柳軍的軍紀這些側面描寫,有力的烘托了周亞夫的形象。如,細柳軍將士言必稱“將軍令曰”“將軍約”,使人物雖未出場,卻已讓人感受了軍紀的嚴明和周亞夫在治軍上的威嚴。
三、古文二則
一詞多義
1.以 因為 蒙辭以軍中多務
表目的,來 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
任命 以逖為奮威將軍
2.見 了解,知道 見往事耳
看見 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而不恨矣(恨:遺憾)
3.更 gēng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
gèng更加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4.于 向、對 言于睿
在 能謗譏于市朝
5.誠 假如 大王誠能命將出師
的確、實在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6.之 的 晉室之亂 元北伐之志
代詞,他們,指愿意收復中原的人 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
7.將 將領 大王誠能命將出師
統帥 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古今異義
1.博士 古義:古代研究經學的最高官職名稱 今義:學位的最高一級
例句: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2.誠 古義:假如 今義:真誠的心意
例句:大王誠能命將出師
特殊句式
1.倒裝句
狀語后置
例句:蒙辭以軍中多務 “以軍中多務”介詞結構作狀語,后置
正常語序:蒙以軍中多務辭
2.省略句
(1)省略賓語
例句: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 省略賓語“之”(祖逖)
譯文:左丞相司馬睿派他做軍諮祭酒
(2)省略主語
例句:擊楫而誓曰 省略主語祖逖
譯文:祖逖擊打著船槳發誓說
文中涉及的人稱
1.卿:古代君對臣、上司對下屬、長輩對晚輩及朋友間表親切的第二人稱。
2.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3.大兄:長兄,是對同輩中年長者的尊稱。
文中涉及的成語及典故
1.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將表傳》:“士別:日,即更刮目相待”,意思是與人離開三天,就應該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他。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聞雞起舞: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
3.魚肉:《史記·項羽本紀》:“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刀俎,宰割的器具;魚肉,受宰割者)后來比喻用暴力欺凌。
4.擊楫中流:語出《資治通鑒》,表下決心要做之意。
文章主旨
《孫權勸學》主要寫了孫權勸呂蒙讀書以及呂蒙通過學習發生的變化,從而說明了學習對一個人不斷完善自己的主要作用。
《祖逖北伐》表現了祖逖素懷大志、憂國憂民的品質及為收復失地而大膽進言、身體力行的膽識。
三、公輸
一詞多義
1.為 wèi給、替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
wéi做 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作為、當作 子墨子解帶為城
是 為與此同類
2.以 憑借 將以攻宋
認為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用 以牒為械
3.之 代詞,指出將攻宋這件事 子墨子聞之
代詞,指北方侮辱我的人 愿藉子殺之
代詞,指宋 宋無罪而攻之
的 宋之地
賓語前置的標志 宋何罪之有
4.起 出發、動身 起于齊
起身 子墨子起,再拜
5.說 同“悅”,高興 公輸盤不說
解釋 請說之
6.見 jiàn會見 見公輸盤
拜見 子墨子見王
xiàn引見 胡不見我于王
7.于 給(引出動作的對象)胡不見我于王
在 今有人于此
從 起于齊
8.類 條例、道理 不可謂知類
種類 為與此同類
通假字
1.說,同悅,高興 例句:公輸盤不說
2.距,同拒,抵擋 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古今異義 再 古義:兩次 今義:表示又一次 例句:子墨子起,再拜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省略賓語
例句:將以攻宋 省略了介詞的賓語“之”
譯文:要憑借這些器械來攻打宋國。
(2)省略主語
例句:于是見公輸盤 省略主語楚王(墨子)
譯文:于是楚王召見公輸盤(于是,墨子又去見公輸盤)
2.倒裝句
賓語前置
例句:“宋何罪之有?”,在古漢語中,表疑問的疑問代詞要提前,“之”,賓語前置的標志。
正常語序:宋有何罪
譯文:宋國有什么罪呢?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交代墨子出使楚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12),墨子以激將法說服公輸盤。
第三部分(13~16),墨子能言善辯,初步說服楚王。
第四部分(17~22),墨子與公輸盤演習攻防對壘,最終迫使楚王暫時取消了攻打宋國的計劃。
主要內容
《公輸》運用比喻說理的寫法記敘了墨子說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國的故事,表現了墨子機智勇敢和“非攻”(反對侵略)的思想。
墨子勸阻楚國攻打宋國可分為三個步驟,用簡短的語句可概括為:(1) 用道理說服公輸盤;(2)墨子以理折服楚王;(3)墨子與公輸盤進行攻守演練,憑實力取勝,迫使楚王放棄攻宋。
五、詩詞五首
《采薇》
這是一首戍邊士卒生活的詩。詩中主要抒寫了士兵們戍邊作戰的艱苦生活及其思鄉之情。課本選擇的是詩的末章,也是全詩的最佳段。抒發士兵歸途遇雪,忍饑受渴,從而撫今追昔,痛定思痛的悲傷情懷。詩味最濃。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訴了漢代兵役制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詩人抓住了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楊柳。通過描寫抒發了離愁別緒。
描繪了一幅清新、恬靜的田園生活畫面,表達了詩人輕松閑適的心情和對田園生活的欣賞。
《朝天子·詠喇叭》采用了借物詠懷的手法,在戲謔中寄予憎恨之情,在詼諧中寄寓了抨擊之意。
名句賞析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昔我”四句,以春風拂動的柳絲來渲染依依別情,用雨雪紛飛來表現歸途的艱難和心情的黯淡,以景寫情,含蓄深永,被后人譽為三百篇中最動人的詩句。我們可以聯想到:這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在歸途中憂傷地想起:“當年我離開家鄉時,正是春天,柳絲低拂;而今天我重返故鄉,卻是雨雪迷蒙的冬天了。”在對家鄉的濃烈的思念之下,他冒著風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掙扎著走向畫面深處,走向雨雪更濃的遠方……。“楊柳依依”一詞既寫出了柳枝隨風搖曳之態,又表現出戍卒對家鄉依依難舍的眷戀之情。“雨雪霏霏”一句寫出陰霾的天氣、紛紛揚揚的雪花滿天飛舞,烘托出人物沉重壓抑的心情。這兩句寫景,形象鮮明,特征突出,對比強烈,給人身臨其境之感。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題為《送別》,開篇卻不言送別,而是先勾勒出一幅楊柳青青,楊花漫天的情景。這一情景的創設,不是無心之作。首先,折柳送別在古詩中早有表述,在后來的唐代折柳相送更成為一種生活的情趣。所以,開篇即寫楊柳,很吻合送別的情感。其次,作者創設的這種情景也烘托了送別的氣氛。楊樹和柳樹的枝條一片青翠,已經垂到了地上,楊花紛紛揚揚漫天飛舞。看似大好的春光,卻不得不面對離別,怎能不讓人更加傷感。楊花“攪天飛”,一個“攪”字,既寫出了楊花的鋪天蓋地,也表現了一種糾纏不清,難以割舍的狀態。這兩句詩,為下面作者升華離別之情作了很好的鋪墊。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句詩位于全詩的結尾,強化了全詩安詳、寧靜、喜悅的氣氛。從開篇的鄉村景貌、到說話柔聲細語的老夫婦,到在地里干活的大兒子、在編雞籠的二兒子,讀者能明顯的感覺到詩中表現的一派安詳寧靜的鄉村生活氣息。“最喜”,更是一下子吸引了讀者的視線,在這樣的生活中,最令人歡喜的場景是什么呢?作者并沒有在“最喜”之后直接言明,而是賣了一個關子──“最喜小兒無賴”,小兒子是最頑皮,他正躺在溪邊剝蓮子呢。這個最小的孩子確實頑皮,即便是干活時,也是躺在溪邊。一個“臥”字,寫出了小孩子的天真爛漫、自由自在的情景。同時,讀者在此也會不由得展開聯想:臥著剝蓮子的同時,它是不是在邊干邊玩啊……把自己的工作和游戲結合在一起,很符合孩子的天性,也更能顯出他的頑皮。
喇叭,鎖哪,曲兒小腔兒大。
開篇的第一句,和散曲名相呼應,同時通過“曲兒小”和“腔兒大”作比,既照應了喇叭和嗩吶的特點,又暗示了作品影射對象的特點,可謂一語雙關。這首散曲,表面是吟詠喇叭,實際上諷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殘害百姓的丑惡嘴臉。宦官本是宮廷中供使喚的奴才,地位本來低下,卻依仗皇帝的寵幸大擺威風,橫行霸道。開篇的這一對比,正道出了宦官的這一特征,把這些貪官污吏的丑惡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
中考復習·文言文·語文版八年級第六單元課文梳理 篇2
2006年中考語文總復習·文言文·八年級(上)第六單元課文梳理
第六單元
21.小石潭記(劉宗元)22.記承天寺夜游(蘇軾)23.*游恒山記(徐霞客)
24.*滿井游記(袁宏道)25.詩詞五首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過故人莊(孟浩然)
游山西村(陸游)漁家傲(塞下秋風景異)(李賀)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蘇軾)
8-1-21.小石潭記
1.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記:古代的一種文體,以敘事為主,可記游,可記事,可抒情,可議論,可描寫。
2.古今異義
乃記之而去(古,離開;今,前往)
佁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3.段落歸納
(一)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周圍的景物。
(二)描寫潭水和游魚,采用定點特寫的方法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三)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四)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4.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8-2-22.記承天寺夜游
1.詞類活用:例句:念無與樂者 樂:名詞用作動詞,快樂,高興。這里是游樂的意思。
2.古今異義 但 古義:只,僅。 今義:但是,表轉折。例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3.文章結構
第一層(開始至“相與步于中庭”),敘月夜至承天寺與友人散步。
第二層(庭中如積水空明……蓋竹相影也),寫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從實感而來,令人宛然若見。
第三層(何夜無月……吾兩人耳),以慨嘆兩人閑置的處境作結。
4.此篇短文記的是元豐六年十月,蘇軾和好友張懷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僅80余字,描繪了二人在承天寺夜游時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時抒發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
8―1―23. *游恒山記
1.詞類活用
穹碑森立 名詞做狀語,像森林一樣。
臺中像群仙 名詞用作動詞,塑造。
2.古今異義 策杖登岳 古義:這里指恒山。 今義:高大的山。
3.通假字 還過岳殿東 通“環”,轉,繞。
4.第①段略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
第②段詳寫登頂的經過,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離都寫得極為詳盡。
第③段寫登頂后遠眺所見之景。
第④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
5.根據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內容,說說作者上山時經過的地方及山頂所見的事物。
上山經過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在山頂上看見北山“崩崖亂墜,雜樹密翳”,還看見渾源州城,南邊有龍泉山,西邊有五臺山,近處還有龍山。這些山都是相互連接的。
6.文章描寫了作者游恒山登頂的經過,表現了他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于實踐的精神。
8-1-24. *滿井游記
1.古今異義
局促一室之內 古義:約束。 今義:不安。
惡能無紀 古義:安、哪。 今義:可惡。
2.詞類活用
泉而茗者, 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茗,茶。 (léi),盛酒、水的器皿。蹇(jiǎn),驢。這里都是名詞用作動詞。
3.第①段寫北京附近早春的風沙天氣。
第②段寫滿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游滿井的喜悅心情。
第③段是議論,表述自己能夠有此閑情出游的原因。
4.主要內容
本文寫了燕地寒冷,郊外田野萬物復蘇、山水草木魚鳥等充滿生機;從舊居京城,局促一室的孤寂困頓、百無聊賴寫到游歷于郊野春景,表達了作者如脫籠之鵠的無比欣喜的感情。
5.課文和《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游》在寫景的同時,都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感受。試說說你從這三篇課文中看出了三位作者怎樣不同的心境。
《小石潭記》和《記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有抱負未酬和被貶謫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種憂愁和憤懣,而《滿井游記》的作者只是官小、職務清閑,并無被貶的遭遇,性情又比較達觀,所以不僅沒有憂愁,甚至為此而慶幸、自慰。
8-1-25.詩詞五首
一、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第①段寫茅屋被秋風所破的情景。
第②段寫茅草被頑童抱去和詩人的嘆息,表現了詩人的無可奈何之態。
第③段寫大雨中長夜沾濕的苦痛。
第④段寫詩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懷和美好理想。
2.過故人莊
首聯平實、自然,然而情意深切綿長。
頷聯“邀我”表達了朋友之間親密的關系。
頸聯寫詩人進村見到的景色。景中充溢著詩人激動喜悅之情。
尾聯寫詩人到故人家里開窗暢飲,親切談話的情景。
3.游山西村
第一、二句寫農家的熱情和樸實。
第三、四句寫行路人的感覺,迷茫中突然發現了美好的去處。
第五、六句寫游山西村所見。
第七、八句是抒情。
4.漁家傲
上闋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
下闋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
5.浣溪沙
上闋寫清泉寺的風光,點出了作者游蘭溪的時間和地點。
下闋抒發老當益壯、奮發進取的思想感情。
二、過故人莊:敘述作者到農家做客受到熱情款待的經過,描繪了恬靜的田園風光,表達了老朋友之間的誠摯友誼,也流露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游山西村:寫于乾道三年初春,當時作者在山陰鄉下,詩中表現了農家的殷勤好客和風俗古樸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漁家傲:通過對邊塞秋季風光的奇異獨特的描寫和抒發守邊將士的情懷,表現了守邊將士的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和思鄉之情,也反應了邊塞生活的艱苦。
浣溪沙: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易老而嘆息,抒發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名句欣賞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兩句詩展現了詩人愛及天下的博大襟懷。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也觸動了作者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秋風、秋雨的威力,貧困、流離失所的生活,都沒能擊垮作者。面對這樣的現實,詩人從個人“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一躍聯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落的窮苦百姓,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前兩句寫自然環境,清閑愉悅。田家的風景,是綠樹繞村,青山遠襯,使人一進村就感到親切美好。后兩句寫與朋友的歡聚。故人把酒敘舊,面對著窗外的場圃,娓娓談著桑麻的農事,充滿了喜悅的情緒。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于桑麻的話語,都仿佛縈繞在我們耳邊。他所描繪的這種境界,貼近生活,能夠引起人們許多關于農村的美好的回憶。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寫農村明媚絢麗、變化萬千的自然風光,也表現了詩人的喜悅心情。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將士們都沒有睡覺,聽著悠悠笛聲哀婉動人,滿地的霜映照著將軍的白發和士兵的淚水,這是多么令人感動的情景啊。思鄉之情和渴望建功,以及如此長的艱苦生活,交織在一起,人怎么能入睡?“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用聲色對將士們的感情加以點染并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發“將軍”,又有淚落“征夫”。將軍的白發和士兵的淚水,記載著宋代帝王對外軟弱,消極防御,長期征戰無果的史實。“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前句用反問句強調了詩人雖老猶少的精神狀態,“門前”句以“溪水西流”作比襯,說明人生再少的可能性。“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本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詞人卻大聲宣揚,誰說青春不能回復呢?你看門前的流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嗎!“休將白發唱黃雞”出自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白詩是以黃雞催時、白日催年作比來慨嘆朱顏易失,蘇軾在這里反其意而用之,不要感慨光陰易逝,人生易老,而要振作精神。這種身處逆境仍然達觀、進取的精神給我們許多啟示。也是全詩的意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