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4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精選16篇)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1
董 鵬(遼寧)大連開發區第七中學語文教師,大連市骨干教師,XX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科學說明文,科學術語極多,篇幅極長,難度極大。在大賽的特定條件下又要一課時來取舍這篇文章。這就要求教者必須選點突破。這篇文章要教授的點很多,我認為首先要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內能讀懂這篇文章,并在此基礎上能獲取一些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是很重要的,所以就設計了一堂說明文閱讀學法指導課。
此教學設想的亮點在于“說明文閱讀方法指導”。這對七年級剛結束,準備升入八年級的學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他們的說明文閱讀積累還很少,對科學說明文的閱讀經驗更是幾乎沒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借助這樣一個文本,來進行方法的指導,可以說選了一個比較巧妙的教學切入點。
教學設計
一、直接導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寫的一篇科學說明文《奇妙的克隆》
二、速讀課文,清除字詞障礙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問題。
給大家提供四種解決的途徑:1.看大屏幕的注音;2.利用工具書;3.向老師求助;4.向同學求助。(教師巡視)
2.請同學們齊讀大屏幕上的生字并寫一寫較難的字。
(下面的環節,開始進入學法指導與實踐。)
三、用“簡介”的方法讀第一部分
(設計理由: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提示我們作者在這一部分詮釋了概念,所以讓學生學會用簡介的方法閱讀,提取文中能夠詮釋“克隆是什么”的關鍵語句,從而弄懂這個概念。)
1.師過渡引入:這篇文章結構上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四個小標題。文章科學術語多,篇幅較長,怎樣才能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呢?今天讓我們來上一節說明文閱讀學法指導課,下面就讓我們嘗試著用四種方法來解讀這四個部分。
2.齊讀標題一。然后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一部分,簡單介紹一下什么是克隆。
提示:1.簡介:就是簡單介紹。標題提示我們這一部分是向我們介紹“克隆”概念的,所以我們用簡介的方法閱讀,提取重要信息,解釋概念。
2.在讀的時候可以用筆勾畫出你認為重要的句子。
引導學生明確三個關鍵短語:無性繁殖、同祖先無性繁殖的一群個體、無性繁殖系。
3.小結:這一部分,我們通過簡介的方法,讀懂了“克隆是什么”,并且能用簡潔的語言介紹“克隆”,說明我們學會了一種很重要的閱讀方法:簡介法。
過渡:引導學生關注第二段中“如果”一詞,過渡到第二部分的教學:人類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設想,才開始了對克隆一系列的科學實驗研究。請同學們齊讀第二個標題。
三、用“闡釋”的方法讀第二部分。
(設計理由:第二部分:“克隆鯽魚出世前后”。“前后”一詞提示我們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一種不同尋常的說明順序,所以讓學生學會用闡釋的方法來閱讀,闡釋作者的說明順序及用意。這樣既明白了這部分的說明順序,理解作者的用意,又讓學生學會用闡釋的語言表達。)
1.請同學們默讀這一部分,看看這里用了什么說明順序?為什么用這種順序呢?讀完討論。
提示:1.闡釋:闡述并解釋。即首先說明你的看法,然后解釋。
2.注意題目當中的“前后”一詞和最后一段的的第二句話。
明確:邏輯順序:魚類→兩棲類→哺乳類;國內→國外。這樣寫讓讀者明白克隆實驗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以及國內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2.由此及彼,我們回頭看一下第一段用了什么順序?
3.小結:我們通過關注重要的詞語和句子,運用闡釋的方法,不僅僅弄明白了這一部分的說明順序及作用,還回望了第一部分的說明順序,學會了舉一反三。
四、用“分析”的方法讀第三部分
(設計理由:第三部分:“克隆綿羊多利”。這一部分可以獨立成篇,可以說是一篇完整的報道材料。因此這一部分讓學生用分析的方法閱讀,分析三個段落在這一部分中分別起什么作用,這樣既搞清了這部分的說明內容,又學會了用一種分析的方法來閱讀說明文。)
1.直接過渡:下面我們學習第三部分,這一部分可以獨立成篇,可是一篇完整的報道材料,讓我們分析的方法閱讀這一部分,(提示:這里的分析,指的是對文章結構的分析,我們需要分析一下每段的內容和作用。)老師與兩位學生合作來為大家朗讀,一人讀一段。
2.明確:第一段統領全篇,概括說明內容;第二段詳細說明多利誕生過程,使讀者更清晰明了;第三段說明多利誕生的意義,總結上文。
3.再回望這一段的說明順序,仍然是邏輯順序。目的是讓學生知道:本課所學的閱讀方法不僅僅用于片段閱讀,還可以用于整篇閱讀。
4.小結:通過段落作用的分析,我們發現這是一篇可以獨立成篇的小短文,這種分析閱讀的方法我們也可以用于全篇閱讀。
五、用“提取信息”的方法讀第四部分
(設計理由:第四部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這一部分,作者用舉例子的方法分列了克隆技術在三個方面可以造福于人類。因此讓學生用提取信息的方法來閱讀,這樣才能把作者所舉例子拋開,提取三點好處。同時要讓學生知道:這是說明文閱讀中常用而且實用的方法。)
1.多利的誕生意味著克隆技術的日漸成熟,克隆將從實驗室走向我們的生活,那么第四部分從哪些方面寫了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請同學速讀這部分內容,提取相應信息。
2.請同學們說一下提取的信息。
3.明確:提取出來的信息有這樣三條:
(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
(2)挽救珍稀動物;
(3)克隆動物對于研究癌生物學、免疫學、人的壽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這三條用的說明順序也是邏輯順序。引導學生看文章大標題和全篇小標題:明確全篇用的也是邏輯說明順序。
4.小結:我們用提取信息的方法讀懂了這一部分,這種閱讀方法是很重要又很常用的一種方法,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閱讀活動中能恰當運用這種方法幫助我們抓住文章要義。
六、課堂學習小結、布置作業
老師小結一下,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一些提取信息的方法。
通過簡介,理解概念
經過闡釋,發現順序
透過分析,明確作用
提取信息,了解好處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我們今天所學的閱讀方法不僅用于某一部分的閱讀,也可以用于全篇的閱讀。
現在讓我們實踐一下這些方法:老師在前兩天(7月25日)的西安晚報上看到這樣一條信息,(老師讀題:克隆鼠小小引全球關注)同學們嘗試著用今天學到的方法讀報,然后提取重要信息,仿照本文的寫法續寫本文,自擬小標題,比如“克隆鼠小小”或“克隆技術新發展”等等、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2
教學目標:
1、在單元模塊中預習本課內容,訓練學生閱讀較長說明文的能力,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文體特色。學會快速過濾篩選有效信息。
2、在閱讀中體味文中科學家鍥而不舍、嚴謹求實、追求高遠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優秀品質。
3、辯證看待事物,理性分析現象。熱愛科學、敬畏生命。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跨學科知識的閱讀與理解是本課的一個難點,要引導學生不要拘泥于文章內容本身所傳達的具體知識,而要跳升到語文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語言特色,從而體會說明文語言與其他文體的區別。
2、在文章理性客觀的描述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并領悟科學精神的內涵:不畏失敗,勇攀高峰,鍥而不舍,嚴謹求實。
3、結合實際,拓展延伸。體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珍愛生命,敬畏生命。
教學建議:
1、讀:多讀課文,走進文中的科學世界,對于感興趣的知識或話題要積極的探索,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2、查:這篇文章是遺傳學泰斗談家楨寫的一篇關于前沿科學的科普文,其中涉及許多在克隆研究中的案例和事實,大家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廣泛查閱這方面的信息,擴充你的知識域面。對于本文的作者,更應該有深刻的了解。建議同學們多從課外搜集資料,為我所用。
3、寫:學習語文,不能離開語言表達,除了與你的學習同伴探知討論、各抒己見之外,一定要及時將自己的想法和思維整理成文字,這樣會促進你的寫作水平提高,也可使你的思想閃光得到永久保存。
方法指導:
小組合作探究: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的合作學習,主動探究、各采眾長。
一、情境導入:克隆羊多利
(激發興趣,引發思考)
二、步入課堂: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克隆”一詞也經常被用到,只不過我們平時所說的克隆含義更加靈活、更加廣泛。你能舉一些生活中可以叫做克隆的例子嗎?(暢所欲言,將科學術語通俗化,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學生活動:生活中的“克隆”
(二)整體感知
我們這篇文章是科學家寫的一篇關于前沿科學的科普文,那就決定了文章的內容應該是準確嚴謹。他肯定不會像我們一樣去理解“克隆”的含義。他要告訴你一個最準確的答案,什么事“克隆”?
學生找到,大聲念出。
(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這就是無性繁殖。英文名“Clone”(克隆)。
文中還有很多類似的句式表達:
如:凡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克隆”。
這種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后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
(這種)依靠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并經兩性細胞融合產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這些生物體就是克隆個體。
而這兩個、四個、八個……個體就叫做無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們把這種說明的方法叫做下定義
考考大家:除了下定義這種說明方法之外,你還知道哪幾種說明方法?
學生搶答: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列圖表、作詮釋、摹狀貌等等。
(三)感悟精神:
舉例子的方法在在說明文中經常用到,我們這篇文章用了沒有?
請學生找一下,作者在文中列述科學家在那些動物身上做過克隆實驗的例子:(請用說明對象來簡單表述)并為他們分類列出:
鯽魚、鯉鯽魚--蟾蜍(非洲爪蟾)、黑斑蛙--鼠、綿羊
從魚類到兩棲類再到哺乳類,動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這體現了科學家們進行科學研究時的什么精神?
追求高遠,追求極限,不滿足于現實,勇于探索。
這篇文章看似很理性客觀。其實,在文章不經意的描述中,有很多能夠體現科學家們勇于探索,樂于實踐,甘于奉獻,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的句子,請找出來,畫一下:385天59代,10微米;189個,只有兩個,80多天,8厘米;247次失敗等等。
同學們找的很認真,所以說,大家也很有科學精神。這些數字都體現了科學家勇于進取、嚴謹求實的精神。
任何一項真正惠于人類的科學技術沒有不歷經艱辛,曲折向前的。科學的道路,注定要經受考驗,失敗成其艱辛,而艱辛才正成其價值和魅力。用馬克思的一句話來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所以,沒有科學家們無私無畏的付出是得不來的。
文章說: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請你用你熟悉事例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李時珍遍嘗百草,勇于實踐,將生命置之度外,才著成了古今中外醫學上的一枝奇葩《本草綱目》
居里夫人清貧為人、淡泊名利,用畢生精力獻身實驗室,為人類提取了新的化學元素,堪稱典范。
本文的作者談家楨院士100年的生命里,有70年是全身心致力于遺傳學,可以說,科學就是他的生命。我們閱讀文章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他對科學的熱愛與崇敬。文章的題目“奇妙的克隆”,“奇妙”就是神奇美妙,我想不沉浸到對科學的熱愛中的人是不能體會這種奇妙所在的。愿同學們能夠學習這種高貴的品質并以自己的行動繼承和發揚這種可貴的科學精神。因為毛主席說過: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希望大家能夠在科學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遠!
為了考驗大家的科學精神,我現在就要給大家一個問題請大家思考:文章最后一部分說:“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又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加的進行曲”,請在文中找出這里的“悲”和“喜”分別指哪些內容?
喜:最有效、最方便地使這種羊擴大繁殖(擴大具有高附加值的動物種群)
有效挽救這類珍稀動物
對于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用克隆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
悲: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
拓展提升:
展開想象:“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站在科技發展的尖端,我們應該怎樣看待生命?
大家剛才都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我也想告訴同學們:你是獨一無二的,我也是獨一無二的,在這個世界上,生命何其寶貴,它絕不只是一個生物個體那么簡單,它應該擁有無上的尊嚴,生命因其而寶貴!難以想象,假如人的生命也被克隆,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子。人的生命是無法復制也不容復制的!我覺得,要想讓人類在這個地球上生活得更好的辦法不是克隆,而是:珍愛生命。
最后,讓我們用八個字來結束本節課的學習,請同學們起立與老師一起放聲呼吁,!
熱愛科學敬畏生命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3
達標訓練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1)繁衍 (2)囊 (3)胚胎 (4)鱗片(5)脊椎 (6)兩棲 (7)蟾蜍 (8)瀕臨2.解釋詞語。(1)繁衍: (2)相安無事:(3)瀕臨: (4)兩棲:3.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么。(限35字以內)4.①我國的克隆技術處于世界領先位置,山東曹縣誕生的“克隆牛”受到世界生物科學界的好評。②意大利有一位婦科醫生聲稱已成功克隆出一名女嬰。受到各國科學家的批評。請針對上述兩則消息,談談你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①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幾塊,每塊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莖,一年內就能長出數百株草莓苗……凡此種種,都是生物*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這就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lone”,音譯為“克隆”。實際上,英文的“clone”來源于希臘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條”繁殖。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克隆”。這種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后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②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依*父方產生的雄性細胞(精子)與母方產生的雌性細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經過一系列細胞分裂長成胚胎,最終形成新的個體。這種依*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并經兩性細胞融合產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們用外科手術將一個胚胎分割成兩塊、四塊、八塊……最后通過特殊的方法使一個胚胎長成兩個、四個、八個……生物體,這些生物體就是克隆個體。而這兩個、四個、八個……個體就叫做無性繁殖系(也叫克隆)。③可以這樣說,關于克隆的設想,我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1.語段的第一段與第二段調換順序好嗎?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語段主要運用了舉例子,作詮釋和引用的說明方法,試找出有關語句(各舉一例)。3.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名叫_____________。4.孫悟空是明代吳承恩所著的小說____________中的人物,與這部作品并稱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的小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認為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的說明文,回答問題。生命與氣候共同進化你能想到嗎?億萬年以來,地球的氣候是由地球的兩大生命王國——動物界和植物界的斗爭所決定的。動物吸進氧氣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則通過光合作用吸進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氣。二氧化碳為溫室氣體,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動物能使地球升溫,而植物則使地球降溫。五億多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炸”時期,地球被各種各樣的生物占領著,土壤中到處都是把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的節肢動物,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達今天的20倍,氣候極其溫暖。但是,植物很快進行了反擊。化石顯示,4.5億年前,含有木質素的一種植物首次出現,木質素使細胞壁堅硬,這樣植物就得以長大,地球上出現了第一批樹木。隨著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長,毫無約束的光合作用從空氣中吸取著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減少,而不能吸收木質素的、饑餓的節肢動物對此無能為力——地球進入了嚴寒期。動物再次通過進一步進化進行了回擊。當時的主角是白蟻和恐龍,它們學會了如何食用木質素。它們粗重的呼吸及對植物的破壞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高達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區酷熱而潮濕,又恢復了溫室效應。然而植物并沒有被消滅。在6 500萬年前恐龍因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災難而徹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這一機會,突破點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現。青草本身不會保存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軟土,軟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過去的4 000萬年來,大量草地布滿全球,取代了許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帶,在草地的影響下,地球逐漸降溫,終于在200萬年前進入冰川期。大約1萬年前,由于人類活動的顯著增強,使地球空氣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來,地球的溫室效應愈來愈明顯,全球氣溫升高。也許,地球上的整個生物圈就像我們所熟知的生物個體調節其體內環境那樣,不停地調節著地球的大氣環境,使氣候能適合地球上生物生存進化的需要。換句話說,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動地調節環境,而不是被動地適應環境。果真知此,數十億年的氣候變遷不僅僅是太陽或地球的原因,生物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參與其中了。(選自2002年第3期《大科技》,略有改動)1.“地球的氣候”是本文的說明中心,文章緊緊扣住影響地球氣候的關鍵因素展開說明。這個關鍵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以時間為線索,縱貫億萬年,從三個方面進行展開說明,告訴我們:“生命與氣候是共同進化的。”這三個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已成為全球性問題。讀完這篇文章,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請寫出來。(100字左右)參考答案【達標訓練】1.①yǎo②náng③pēi④lín⑤jǐ⑥qī⑦chán chú⑧bīn2.①逐漸增多或增廣。②相處沒有沖突,什么事也沒有。③緊接、臨近。④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陸地生活;比喻工作活動在兩種領域。3.克隆是新興的無性繁殖生物技術。4.略,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提高】1.①不好 ②第一段從人們容易理解的常見的生物現象寫起,顯得淺顯易懂,容易吸引讀者;另外第一段是寫植物的;而第二段是寫動物的,這是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2.①舉例子,如“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②作詮釋,如“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lone’,音譯為‘克隆’。實際上,英文的‘clone’來源于希臘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條’繁殖”。③引用,如“我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3.多利 4.《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5.略(從正反兩個方面談)。 【開放探究】1.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或二氧化碳)。2.動物進化、植物進化、氣候演變(或動物、植物、氣候)。3.略(合理即可)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4
一、整體把握
《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瀏覽一下課文的小標題,就對課文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
1.克隆是什么?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在“克隆是什么”一小節里,作者把這門科學技術說得淺顯易懂。首先,從我們容易理解的常見的生物現象寫起,“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凡此種種,都是生物*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這就是無性繁殖。”這樣就把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從詞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讓我們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義。緊承前文,文章對克隆的介紹又進一步,從植物“克隆”寫到動物的“克隆”。以“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來作結,把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2.克隆鯽魚出世前后。這一節是對克隆實驗的簡要介紹和說明。這一節作者沒有以時間順序來寫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于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兩條線索有機結合,大大增強了說明效果。
3.克隆綿羊“多利”。這一節較為詳細地描述了“多利”的誕生過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義和巨大反響。
4.克隆技術造福人類。這一節從三個方面寫“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作者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中,而是對克隆提出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
文章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行文脈絡十分清楚,說明事理步步推進。
二、問題研究
本文在寫法上很有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首先,表現在文章結構安排上,用四個小標題把全文分為四部分,這四個部分從不同的側面說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緊密的邏輯聯系。其次,文中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艱深的科學道理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其三,文中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不僅從中獲得科學知識,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啟迪。
練習說明
一、快速閱讀課文,回答下面問題。
1.為了說明“克隆是什么”,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克隆試驗”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么好處?
3.“克隆羊”的誕生,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轟動”?
4.課文從哪些方面寫了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
設計此題主要是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在此基礎上,了解事理說明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1.作者為了說明“克隆”,運用了三種說明方法:舉例子、釋義和引用。舉例子:列舉植物、動物界當中的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說得簡明易懂;釋義:對克隆一詞進行溯源并作出解釋;引用:引入《西游記》中孫悟空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說明順序的安排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技巧。這一節有兩條線索:一是從中國的“克隆試驗”寫到外國的“克隆試驗”,這樣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國科學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貢獻;二是寫“克隆試驗”從魚類、兩棲類再到哺乳類,體現了科學家們“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是一個不斷求索探究的過程,同時也為下文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行文的鋪墊。
3.克隆羊的誕生在世界引起了轟動,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標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類的福音,也可能成為人類的兇兆,也就是說,它既可以為人類造福,也可能給人類造成危害。
4.課文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
二、從課文中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
設計這道練習題主要是要讓學生在推敲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和精神。例如:
(1)“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后,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
(2)“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后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
(3)“……依*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并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線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內。”
(4)“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終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經過247次失敗之后,他們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
(6)“……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中。……然后,將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宮里。”
三、文中寫道:“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關于這一問題可以展開討論,不求有統一的答案;還可以結合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關于克隆的爭議”的內容來開展語文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查閱有關克隆方面的文章資料,也可推薦這方面的文章供同學們研討。關于這一問題的討論大體可從如下幾方面展開:1.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而且科學造福人類和殃及人類的程度在同步增長,如核的發現和利用;2.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從自然界逼近了人類本身,越來越深刻地觸及人類的倫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類心靈,如克隆人問題;3.科學發展也會引發人類道德倫理觀的變革和更新。如何確立并完善現代社會倫理道德價值觀,使之既能導正科學技術的發展,又能適應科學技術的進步,理性而德性運用科學之劍,使之為人類造福,同時又讓人類真正享受并體會到科學帶來的幸福,這將是現代社會必須探討和面對的問題。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5
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邱德青 江世亮)
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
有關專家針對一些科學狂人在美國秘密克隆人的做法指出——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
我國多家媒體近日轉載了國外媒體報道的一條驚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組織操縱的科學狂人,正在美國內華達州大漠深處進行著一項克隆人的秘密實驗。他們根據英國科學家創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樣原理,從一個今年2月份夭折的10個月大的美國女嬰身上提取細胞制造克隆人。據稱,“如果進展順利的話,世界上第一個克隆人將于明年年底誕生。”
消息披露后,克隆技術及其帶來的倫理學問題再一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如果這一消息屬實的話,應當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確地評價和思考這個問題,記者為此走訪了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法律和社會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沈銘賢研究員。
沈教授說:自1997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后,國外不斷有人在名利的驅使下,提出并試圖從事克隆人的研究。盡管各國政府明令禁止,但與克隆人有關的報道近兩年來不止一次見諸報端。但是,這次速度這么快,又與邪教組織有關聯,確實令人感到震驚。
痛失愛女的父母,希望通過克隆技術使女兒復活,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學家借此進行克隆人的實驗,就值得討論了。沈教授認為:即使撇開邪教不談,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克隆人”這一個體而言,他會生活在“我是一個死去的人的復制品”這樣一個陰影中,這對他的心理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按照生命倫理學的觀點,科學技術要從長遠利益出發,造福整個人類。它必須遵循“行善、不傷害、自主和公正”這四項國際公認的倫理原則。“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經過了200多次的失敗,出現過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為復雜,無疑會遇到更多的失敗,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壽的人,將是對人權的一種侵犯。
人類基因的多樣性是人類進化的生物學基礎,而那些科學狂人要制造的所謂“不朽的生命”,實際上是同一基因的翻版,這就有可能減少基因的多樣性,不利于人類本身的進化。所以,無論從個體、整體,還是從社會進化、生命倫理角度看,都應該堅決反對克隆人的行為。
沈教授指出:現在科學界把克隆分為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兩種。前者是利用胚胎干細胞克隆人體器官,供醫學研究、解決器官移植供體不足問題,這是國際科學界和倫理學界都支持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用于治療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這一界限。而對于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說的克隆人,由于它在總體上違背了生命倫理原則,所以,科學家的主流意見是堅決反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人類基因組倫理委員會和各國政府也都非常明確地表示,反對生殖性克隆。即使克隆人真的誕生了,我們還是要堅持這一基本立場。
現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沈教授指出:現在有些科學家提出,只要科學上有可能做到的,就應該去做。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點。如果技術上我們能制造出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的超級生命,難道也可以去制造嗎?一些科學狂人正是打著“科學自由”的旗號,去做一些危害人類的事。因此,我們要警惕現代科學技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另外,也不能把科學自由和倫理道德對立起來。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事實表明,倫理的規范和引導,并沒有束縛科學的發展,傾聽倫理的聲音,有利于科學更健康、順利地發展。
(選自2000年11月8日《文匯報》)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6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了解本文運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培養學生求真的科學精神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了解本文運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三、教學對象及課時
初中二年級、一課時
四、教學手段
實物投影、學生自由討論發言、教師歸納講解
五、教學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學步驟
(一)課文導入
以“你知道有哪些瀕臨或已絕種的動物”為話題切入課文。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出如不是人類不注意保護環境,保護動物則不會出現這些情況,那么問題既然出現,我們有什么方法可以挽救它呢?除了自身需要注意保護環境外,還能做的是什么呢?引出本文課題——《奇妙的克隆》。
(二)教師簡單介紹什么是克隆,學生閱讀課文,借助字典掃清閱讀障礙。
(三)轉入正文的學習,通過以下問題的解決,達到教學目的。(此處用實物投影展出問題)
形式: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從文中找出答案,然后自由發言,教師加以歸納總結)
問題一: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用?
答案: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問題二:“克隆”是什么?其突出特點是什么?用了社么說明方法來說明?
答案:1、文中“凡此種種••••••,就是無性繁殖”,作詮釋,舉例子
2、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問題三: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材料?
答案:作者沒有按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由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的。
問題四:“多利”羊的誕生有什么重大意義和影響?
答案:“多利”的誕生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發展和重大突破。
問題五:文章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有什么關系?
答案:第二部分為第三部分寫克隆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下文的鋪墊。
問題六: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何種益處與弊端?
答案:益處:1.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2.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適當地提出環保問題)
3.克隆對于治療人類疾病以及延長人類壽命具有重要意義。
弊端:作者并無沉浸在盲目的樂觀中,而是在結尾處提出關于“克隆”所牽涉的倫理問題。
(四)教師總結
克隆技術確實非常奇妙,它可以為人類帶來許多好處。不過,我們看待事物都要有一分為二的觀點,正如前面所說,克隆技術既給人類帶來益處,也會帶來不少弊端。因此人類在善用這項技術的同時,關鍵還是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保護我們共同生存的環境,這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五)板書設計
奇妙的克隆
談家楨
植物界的克隆
魚類
動物界的克隆 兩棲類
哺乳類 “多利”的誕生
利與弊
(六)作業
回家仔細觀察一種動物或植物,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有條理地介紹它的特征。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7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閱讀 討論 探究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
1.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查找克隆的相關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
3.思考:以克隆為例,談談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一、導入
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展示查找的資料
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
(出示實物、圖片: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并出示問題,供小組討論。
問題:
a.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c.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材料?
d.“多利”的誕生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e.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明確: a.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關鍵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c.作者沒有用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于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d.“多利”的誕生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e.課文從三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并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當中,而在結尾處提出了關于“克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
三、內容研讀
1、明確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后代)
(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2、講解說明方法:在介紹“克隆是什么”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征服務的。“克隆”屬于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致地解釋,最后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2)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確: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游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業
1、借助生物書,了解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征及生長過程。
2、字詞讀一讀寫一寫,課后研討練習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為其“科學性”,重在內容;“普”為其“普及性”,重在語言。二者完美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說明了深奧尖端的生物技術。
二、復習:
研讀第一小節“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c.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這一小節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有何關系?
2.請找出這兩小節中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語句。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找出使用的說明方法,并說明其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并明確)
4、“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么好處?
提示:
1、第二小節為第三小節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行文的鋪墊,并且按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的說明順序。
2、句子見課文。
3、有舉例子、列數字等,各舉例說明。
4、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發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組辯論:克隆人是福音,還是惡兆?
最后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2.組織辯論。
辯論的要求:(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五、小結
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想阻止科學技術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進取。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
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我們更期待(出示幻燈片)“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篇課文里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作結束語,也是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六、布置作業
將課堂小結“我學到了……”寫成書面文字;從網上、報上、書籍中查詢科學前沿的新興技術。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8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理念
提倡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設想
1.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提前布置學生查找相關資料。
2.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的發展。
教學步驟
一、課前學習
1.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查找克隆的相關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
3.思考:以克隆為例,談談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二、課堂教學內容
(一)克隆是什么
1.導入 。
孫悟空,是同學們喜歡的藝術形象。他神通廣大,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這一精彩描述,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關于克隆的設想。他想像的依據是什么呢?
2.展示查找的資料。
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
(出示實物、圖片: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3.明確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后代)
(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4.講解說明方法。
在介紹“克隆是什么”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征服務的。“克隆”屬于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致地解釋,最后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組自學(出示幻燈片)。
自學要求:
(1)自學“克隆鯽魚出世前后”和“克隆綿羊‘多利’”兩部分;
(2)將文中的說明內容、說明方法等知識依照一定的順序設計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組派一名代表作簡單的解說;
(4)提出需要和大家討論的問題。
2.組織學生討論說明的順序。
“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么好處?(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發展。)
3.小結上述內容:(出示幻燈片)。
“克隆”與克隆的科研成果
說明對象
說明順序
類別
研究成果
時間
說明方法
“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里(“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藥廠”)出現的,為了表格的完整性,故提前列出。
(三)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1.閱讀思考。
課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2.組織辯論。
辯論的要求:
(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3.教師小結。
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想阻止科學技術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進取。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我們更期待(出示幻燈片)“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篇課文里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作結束語,也是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三、課后拓展學習
借助生物書,了解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征及生長。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9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囊( ) 繁衍( )兩棲( ) 蟾蜍( ) 2.解釋下列詞語。①克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兩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相安無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克隆鯽魚出世前后”這一節,作者沒有以時間順序來寫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________,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________,這樣寫便于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兩條線索有機結合,大大增強了說明效果。 (一)語段點將克隆綿羊“多利”1997年英國《自然》雜志公布了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威爾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經過247次失敗之后,他們在1996年得到了一只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多利”綿羊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a)“多利”__________由母羊的卵細胞和公羊的精細胞受精的產物,_________“換核卵”一步一步發展的結果,_______是“克隆羊”。“克隆羊”的誕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它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換進去的是體細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細胞核。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1.“多利”綿羊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下列文字為文中(a)處的原文,但改變了本來的程序,請重新調整語序。①手術完成之后,用相同頻率的電脈沖刺激換核卵,讓“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與“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細胞的核相互協調,使這個“組裝”細胞在試管里經歷受精卵那樣的分裂、發育而形成胚胎的過程。②與此同時,從懷孕三個月的“芬多席特”六齡母羊的乳腺細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中。③威爾莫特等學者先給“蘇格蘭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④然后,將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宮里。⑤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⑥到去年7月,這只“護理”體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終于產下了小綿羊“多利”。正確的語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劃橫線處應填入的一組關聯詞是( )a.不是……就是……所以 b.不是……而是……因此c.不僅……而且……因而 d.如果是……而不是……就3.“克隆羊”的誕生,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轟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遷移過關克隆技術①“克隆”一詞是英語詞clone或cloning的音譯。我國以前曾將其譯為“無性生殖”或“無性繁殖”。什么意思呢?“無性”,當然就是沒有陰陽結合的過程,而是由一個“祖先細胞”通過分裂方式繁殖而形成純細胞系。這個細胞系中每個細胞由于基因(遺傳信息)彼此是相同的,從而決定了每個細胞由基因所控制的性狀(例如細胞的個頭性狀)是彼此相同的。由于上一代和下一代的遺傳信息是一致的,所以可以簡單地說,克隆是生命的全息復制。②在動物方面一直采用卵細胞、受精細胞以及胚胎細胞來進行克隆,直至英國科學家維爾穆特博士采用羊的體細胞克隆成功。他培育成功的綿羊的細胞核來自一頭成年綿羊身上的乳腺細胞,這比胚胎細胞克隆更進了一大步。因為乳腺細胞作為一種體細胞已失去全能性,克隆羊的科學意義正在于此。③克隆技術的應用十分廣泛。首先,它是種植業和畜牧業中選育遺傳性質穩定的優秀品種的理想手段。④其次,克隆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具有十分誘人的前景。目前,美國、瑞士等國已經能夠利用克隆技術培植的人體皮膚進行植皮手術。不久前,有一位美國婦女在一次煤氣爐意外爆炸中受傷,75%的身體被嚴重燒傷。醫生從她的身上取下一小塊未損壞的皮膚,送到一家生化科技公司。一個月后,該公司利用先進的克隆技術培植出了一大塊健康的皮膚,使患者迅速地痊愈了。這一新成就避免了異體植皮可能出現的排異反應,給病人帶來了福音。科學家預言,在不久的將來,他們還將借助克隆技術“制造”出人的乳房、耳朵、軟骨、肝臟,甚至心臟、動脈等組織和器官,供應醫院臨床使用。⑤再次,克隆技術還可以用來大量繁殖許多有價值的基因。例如,在基因工程操作中,科學家們為了讓細菌等微生物“生產”出名貴的藥品(如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有希望使侏儒癥患者重新長高的生長激素和能抗多種病毒感染的干擾素等),分別將一些相應的人體基因轉移到不同的微生物細胞中,再設法使這些微生物細胞大量繁殖。與此同時,人體基因數目也隨著微生物的繁殖而增加,在人體基因被大量“克隆”時,微生物大量地“生產”出人們所需要的名貴藥品。1.請用原文回答“克隆是生命的全息復制”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克隆羊的科學意義正在于此”中的“此”具體指代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⑤段中,加粗的兩個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分別是制造:_______________。生產:________________。4.克隆技術廣泛應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領域。 答案:1.náng yǎn qī chán chú 2.①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 ②指有時在水中生活,有時在陸地上生活 ③彼此之間沒有什么矛盾或爭執,和平相處 3.中外科學實驗 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一)1.③⑤②①④⑥ 2.b 3.克隆羊的誕生在世界引起了轟動,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標志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類的福音,也可能成為人類的兇兆,也就是說,它既可以為人類造福,也可能給人類造成危害(二)1.上一代和下一代的遺傳信息是一致的 2.克隆羊是用一種作為體細胞已失去全能性的乳腺細胞克隆成功的,這比胚胎細胞克隆更進了一步(意思對即可)3.培植繁殖 4.種植業 畜牧業 醫學 基因工程提示:(一)第3題: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在全世界引起轟動的主要原因有兩點,根據選段答出第一點不難,結合全課文意思考察,答出第二點,此題才算答完全了。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10
師: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們我國四大古典名著小說?
生:《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
師:對,我想:大家最感興趣的莫過于《西游記》了,因為其中有大家感興趣的人物——孫悟空,至于孫悟空其人怎樣我們暫且不作評價,但孫悟空有個絕活令人羨慕不已——他經常在要緊關頭從身上拔一根猴毛變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樣的猴子。當然,這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寫,但這一想象卻在今天成了可能,這就是克隆。今天,我們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領域去探究一番。(板書:奇妙的克隆)
師:老師昨天已經布置大家預習課文及查找資料,下面,請大家說說我們身邊哪些動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領?
甲生:土豆、桂花、仙人掌切片
乙生:富貴竹
丙生:許多蔬菜果樹的嫁接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都回答得很對。還有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繁殖、身體長出芽體等等這些都具有先天的克隆本領。(多媒體展示字詞)。下面請兩位同學讀讀它們。
甲生:繁衍 囊 胚胎 鱗片
乙生:蟾蜍 瀕臨 兩棲 脊椎
師:請全班同學齊讀
生:(齊讀)
(多媒體展示問題探究)
思考與討論:
1、文章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四個小標題分別說明了什么內容?
2、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在說明克隆含義時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的?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3、克隆實驗部分實驗對象有哪些?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說明?
4、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利弊?
師:請同學們將課本打開,帶著投影上的幾個問題迅速閱讀、思考并交流。給大家5分鐘。
(學生閱讀、思考并交流)
師:好!大家看第一個問題,有哪位同學想好啦?請舉手。
甲生:四個小標題能使我們一看就知道文章主要寫的什么內容,并且文章看上去層次分明、結構清晰。
乙生:文章寫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克隆的含義、克隆的實驗、克隆的發展、克隆的利與弊。
師:這兩位同學的回答都很正確。四個小標題從形式上看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有條不紊;從內容上看:所統領的內容一目了然,使讀者更容易把握文章的內容。這四個方面的內容是:(板書:含義——實驗——發展——利弊)
師:請同學們再思考第二個問題,我們逐一解決。
甲生:實驗對象是克隆。先說植物再說動物,由低級到高級
師 板書(植物→動物
低級
↓
高級)
乙生:這部分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作詮釋、引用等(學生舉例)
師:請同學回答第三題。
生:實驗部分實驗對象有魚類、兩棲類、哺乳類。
師 板書
魚類
↓
兩棲類
↓
哺乳類(多利)
師:對,那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生:這樣安排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
師:作者為什么不按時間順序來介紹“實驗”,而是用了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這兩條線索是什么?
生: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另一條是以實驗對象為線索。
師 :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甲生:第一條線索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
乙生:第二條線索有利于我們把握克隆技術的發展脈絡。
師:根據第四個小標題的內容說說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利與弊?
甲生:好處有三點:可以有效地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可挽救珍惜動物;對于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乙生:弊的一面是會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
師:很好!請大家將書翻到142頁,看到最后一節的第一句話。大家齊讀一遍。
生:(齊讀)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
師:大家談談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或者大家針對老師提供的兩則消息,談談你的感受。
(投影顯示):
1、我國克隆技術處于世界領先位置,山東曹縣誕生的“克隆牛”受到生物科學界的好評;
2、意大利有一位婦科醫生聲稱已成功克隆出一名女嬰,受到各國科學家批評。
學生討論、交流。
生:“克隆技術” 既能造福人類也能給人類帶來災難。
師: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帶來不利,是不是就不要發展科技了呢?
生:要發展科技,但是可以盡量避免它的不利因素。
師:對,同學們想不想聽聽老師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生:(齊答)想
(投影展示)
老師語:
科學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危害著人類。我們必須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問題,不能因為科學的發展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而裹足不前,應在發展中注意避免或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
師:下面請大家議一議。“你愿意克隆一個和你一樣的人嗎?”或“我看‘克隆人’”(投影顯示)老師給你們提供一則資料。
提供資料:
一群科學狂人根據英國科學家創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樣原理,從一個夭折的十個月大的美國女嬰身上提取細胞,制造克隆人。據稱:如果進展順利的話,世界上第一個克隆人將于明年年底誕生。
(學生討論)
生:愿意,當我不想寫作業 時,就克隆出一個與我一樣的人來幫我寫作業 。
生:不愿意,他會與我們分享食物,因為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
生:不愿意,我走到哪他跟到哪,我沒有自己的空間。
生:不愿意,……
生:愿意,當我一人在家無聊時,他可以陪我聊天。
生:愿意,有了他我就不用天天照鏡子了。
師:大家都談得很好。老師也想和你們一樣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說是拋磚引玉吧。
(投影顯示)
我看“克隆人”
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換句話說,在當時這只是一個夢想、一種空想,然而,在今天,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可使之變得“可能”。
如果你是球迷,也許,你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如果你是音樂愛好者,也許,你愿意再擁有一個帕瓦羅蒂;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固然好。但是,請別忘記:世界衛生組織的決議:利用克隆技術復制人類個體在理論上是不可接受的。這一行為同人類的誠實與道德背道而馳。就拿美國女嬰這一事例看:就克隆人這一個體而言,他會生活在“我是一個死去的人的復制品”這樣一個陰影中,這對他的心理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壽的人,豈不是不是對人權的一種侵犯?
師:我們來小結一下本堂課的內容。
生: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克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掌握了本文的說明方法及順序,而且還知道怎樣辯證地來看待科技的發展。
師:對,這節課我們就學到這兒。作業 :大家回家以《我看克隆人》為題,寫一段三百字左右的短文。下課!
能緊扣課本抓基礎;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文的學習;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究知識的能力;注重課堂內容向課外內容的延伸;能積極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11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奇妙的克隆》。《奇妙的克隆》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下面我就按照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與手段、說教學過程設計、說教后反思五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文章分四個版塊先介紹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的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二)、教學目標簡介:
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
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識。
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辨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四)教學難點
1.結構安排巧妙新穎。
2.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科學道理深入淺出。
二、說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介紹克隆知識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克隆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生物常識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
用心愛心專心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對克隆人的看法的討論,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思路安排
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2、教學環節安排(第一課時教學環節安排如下)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你當然愿意再擁有一個帕瓦羅蒂;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
上不可能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克隆”
第二環節:閱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⑴瀏覽小標題,初步感知文意。
⑵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小黑板)
⑶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用心愛心專心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第三環節: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⑴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
⑴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發言。
第四環節:精讀課文第一版塊,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⑴學生齊讀第一版塊
⑵提問:克隆的含義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特點?舉例具有天生克隆克隆本領的動植物。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12
精品源自教學論文 ●教材分析
《奇妙的克隆》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高新科技”篇中的的一篇自由讀寫課文。本單元中幾篇課文集中介紹了航天、克隆、基因等高新科技的基本知識。旨在通過本單元的選讀,讓學生獲得許多新的知識,了解許多新的未知領域。培養學生為人類不斷探索自然奧秘取得的新的成果的自豪感,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激情和決心。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運用勾畫圈點、生疑發問讀書法和運用字典、詞典和網絡圖書資料的良好習慣。
●教學設想
由于這是一篇高新科技說明文,如果采用一般的講授法,學生很難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所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是本課學習成功的關鍵。因此,在本課閱讀學習中,擬采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參與教學。課前設置預習題,布置學生通過運用字典、詞典和網絡圖書資料自學生字新詞,了解作者相關情況和文中出現的一些科學術語。課中組織學生自學、分組合作討論并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參與教學,活躍氣氛,激發興趣,突破重難點。課后布置想象作文,激發學生熱愛科學、不斷探索自然奧秘的激情。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詞語,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鱗片、脊椎、兩棲”等詞的讀音、字形、詞義;理解“繁衍、相安無事”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1.整體感知文意,根據閱讀要求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概括內容要點,逐步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并理解這樣安排的好處。
3.理解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和精神,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全面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一。
●教學重點
1.了解有關克隆的知識和克隆研究的動態。
2.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理清“克隆鯽魚出世前后”的說明順序,理解這樣安排的原因。
●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多媒體課件解決閱讀中的疑難問題。最后設置自由問答環節,給喜歡鉆研的同學一個空間,由興趣引領他們在科學的道路上前行。
●課前準備
教學課件、投影儀、多媒體電腦
布置預習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了解作者
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想必大家一定是喜歡看吧,其中孫悟空一遇危急情況會從身上拔根猴毛吹口氣就會變出許多小猴來幫忙的情節,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在《西游記》中那是神話描寫,是對敢于反抗封建統治、敢于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英雄形象的設想,但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本領已經為我們人類所掌握,已經讓神話變成現實,那就是“奇妙的克隆”技術。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我國著名的遺傳學家談家楨一同走進“奇妙的克隆”世界。(課件打出課題:《奇妙的克隆》 談家楨)
首先,老師和大家一起共同了解一下作者的情況。(課件打出:
鼓勵課前搜集的同學作補充。)
學習課文之前,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本文的學習目標。(課件展示: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由學生喜聞樂見的神話入手,引出學生生疏的高新科技知識,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欲望;學習課文前,了解作者和學習目標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為下面學習做好準備。
檢查預習,鞏固生字
課前要求大家預習課文,解決生字新詞,下面我們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效果。(①課件打出:
點名每組一位同學板演,下面同學齊默寫。②打出答案,學生同位互改。③簡單評議。)
【設計意圖】: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是順利進行課程教學的基礎,更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法。
再聽課文,理解內容
1、課前大家已經認真預習了課文,現在我們再聽一遍課文朗讀,要求大家:邊聽邊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解決以下問題。
(課件打出提示問題,播放音頻朗讀)
2、學生邊聽邊畫,聽完后同組交流討論,并分組分別推薦一位同學到黑板上展示討論結果。
(下面同學自由讀課文,思考討論:四 、拓展探究題)
3、老師也針對以上問題,認真讀了課文,歸納出了答案,供大家參考:(課件順序打出:
①科學術語
②克隆的最初含義和今天的含義
③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奇妙的克隆》教案設計精品源自教學論文意義
④克隆的例子和順序(全文四部分順序、克隆事例的順序、安排順序的作用)
⑤說明方法和相關例句
對照課件,師生共同評議學生展示結果。
【設計意圖】:音頻朗讀插入優美的旋律,把枯燥乏味的科技說明文變成生動優美的文學欣賞;小組合作討論,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精神,促進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圖文并茂的課件,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學會歸納整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拓展探究,升華目標
1、用簡單流程圖畫出克隆羊“多莉”的創造過程。
2、既然克隆技術對人類有那么多的積極意義,為什么作者還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呢?請你根據相關資料,分析利弊,發表你的觀點。
3、以《假如有一天,我被克隆了》為題,寫一篇不低于400字的想象作文。
當堂展示“拓展探究”1、2題,3題留作課后完成
【設計意圖】:新課程理念提出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語文學習則要培養“聽、說、讀、寫”,在課堂的最后環節設置畫流程圖、討論利弊和寫想象作文,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整理能力、探究精神和說、寫的能力,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學生的創新能力,他們的想象是完全可以通過課堂得到激發的。
總結全文:科技學習是無止境的,自然奧秘是無窮盡的,只要我們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未來世界定會因為我們而更加精彩。
布置作業
1.課后閱讀有關克隆的文章或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
2.繼續完成《假如有一天,我被克隆了》為題的想象作文,談談你對克隆的看法,可以編述故事,也可以發表議論,500字左右。
【設計意圖】:課后復習是對課堂學習的補充和鞏固,而在這知識信息爆炸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課外閱讀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豐富拓寬學生知識面,是時代對新時期學生提出的要求,更需要培養學生的再創作能力。
教學反思:
預習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缺的一個重要環節,不但有助于學生在課前解決字詞等基礎知識,為課堂學習掃清障礙,而且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
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枯燥無味的說明文變得生動趣味,使深奧難懂的高新科技知識變得淺易明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
學習的主人是學生,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也只有這樣才是新時代需要課堂教學,才能培養出新時代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設計意圖】: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師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批評的能力。并能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能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師自我成長的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13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意,根據閱讀要求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概括內容要點,逐步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克隆的相關知識。
3、學習科學家永無止盡的探索精神,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2、學習科學家永無止盡的探索精神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課前準備:
請學生查找“克隆”相關知識,如克隆羊、克隆牛、克隆魚的圖片等。另外,請學生自行查找“克隆”相關影片并觀看,對克隆有初步了解。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西游記》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小說,其中有一個精彩的環節叫“真假美猴王”。那么請大家說說,在小說中這個假的猴王是怎么出現的呢?如果用現代科學技術來解釋,我們能用什么方法來創造另一個美猴王呢?——克隆。
2、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3、播放《逃出克隆島》電影片段。
二、整體感知
1、播放《逃出克隆島》有關“克隆人誕生過程的”片段。
1、展示克隆羊、克隆牛、克隆魚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克隆”。
明確: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
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
(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2、課文從哪些方面寫了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
明確:課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
三、探究
1、播放《逃出克隆島》中有關“克隆人存在意義”的對白。
2、請同學們結合電影片段,以及下面這兩則消息思考一下,克隆技術對人類到底是利是弊?你們是怎么看待克隆的?你認為應該如何使用克隆對人類更有益?
(1)我國克隆技術處于世界位置,山東曹縣誕生的“克隆牛”受到生物科學界的好評。
(2)意大利有一位醫生聲稱已成功克隆出一名女嬰,受到各國科學家批評。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闡述自己對克隆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你愿意出現一個和你一模一樣的克隆人嗎?”如果愿意,你會怎樣和他相處呢?
請學生結合自身的優點或缺點談談是否愿意。
五、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以“我看克隆人”為話題,寫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14
教學論文意義
④克隆的例子和順序(全文四部分順序、克隆事例的順序、安排順序的作用)
⑤說明方法和相關例句
對照課件,師生共同評議學生展示結果。
【設計意圖】:音頻朗讀插入優美的旋律,把枯燥乏味的科技說明文變成生動優美的文學欣賞;小組合作討論,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精神,促進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圖文并茂的課件,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學會歸納整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拓展探究,升華目標
1、用簡單流程圖畫出克隆羊“多莉”的創造過程。
2、既然克隆技術對人類有那么多的積極意義,為什么作者還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呢?請你根據相關資料,分析利弊,發表你的觀點。
3、以《假如有一天,我被克隆了》為題,寫一篇不低于400字的想象作文。
當堂展示“拓展探究”1、2題,3題留作課后完成
【設計意圖】:新課程理念提出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語文學習則要培養“聽、說、讀、寫”,在課堂的最后環節設置畫流程圖、討論利弊和寫想象作文,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整理能力、探究精神和說、寫的能力,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學生的創新能力,他們的想象是完全可以通過課堂得到激發的。
總結全文:科技學習是無止境的,自然奧秘是無窮盡的,只要我們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未來世界定會因為我們而更加精彩。
布置作業
1.課后閱讀有關克隆的文章或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
2.繼續完成《假如有一天,我被克隆了》為題的想象作文,談談你對克隆的看法,可以編述故事,也可以發表議論,500字左右。
【設計意圖】:課后復習是對課堂學習的補充和鞏固,而在這知識信息爆炸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課外閱讀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豐富拓寬學生知識面,是時代對新時期學生提出的要求,更需要培養學生的再創作能力。
教學反思:
預習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缺的一個重要環節,不但有助于學生在課前解決字詞等基礎知識,為課堂學習掃清障礙,而且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
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枯燥無味的說明文變得生動趣味,使深奧難懂的高新科技知識變得淺易明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
學習的主人是學生,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也只有這樣才是新時代需要課堂教學,才能培養出新時代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設計意圖】: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師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批評的能力。并能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能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師自我成長的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15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文章分四個版塊先介紹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的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二)、教學目標簡介: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
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識。
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辨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四)教學難點:
1.結構安排巧妙新穎。
2.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科學道理深入淺出。
二、說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本文介紹克隆知識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克隆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生物常識重點突破。2、能力分析: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對克隆人的看法的討論,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思路安排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2、教學環節安排.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十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整堂課以“我知道、我發現、我整理、我歸納、我想象、我思辯”作為線索,體現新課標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試圖實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充分交融進而達到共鳴的目標。
3、下面就具體環節作簡要說明。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你當然愿意再擁有一個帕瓦羅蒂;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克隆”(導入語的設計從學生平日的的興趣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為后面的交流創設情境,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交流查找的資料,初步了解。師:課前大家一定收集到很多有關克隆的資料,誰愿意來說說我們身邊哪些動、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領?(交流的過程,目的為引導學生養成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利用信息的學習習慣,實現了師生學習資源的共享,豐富學生對克隆技術的感性知識。)
第三環節:感知課文內容,深入了解。課文里有關克隆的知識還有很多,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全文,把你在書上獲得的有關克隆的知識劃出來,等一會兒,試著用簡潔的話告訴大家你從中了解了哪些有關克隆的知識。
(學生默讀,邊讀邊在書上圈點勾畫)師:(自讀完畢)相信大家通過自讀,已有了自己的心得,能不能介紹給大家你所知道的有關克隆的知識呢?(由課外的生活常識再回復到課內的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4、剛才大家已經講了很多,看看我們整理一下,能否把下面的內容填寫完整。屏幕顯示:我整理,能快速地完成下表。有關于本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實驗對象、研究成果、時間、說明方法。(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考慮到話題的陌生性時間的有限性,設計了一個表格,以降低要求。)
5、本文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在寫法上很有特點,請同學們仔細思考,你覺得可從哪些方面來探討?相互討論。(這樣就能比較全面而快速地整理有關說明文的閱讀要求,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也是一個導向。)
6、“我從課文哪些語句中感受了科學家們怎樣的態度與精神”(嚴謹、求實、鍥而不舍)(學生不僅從中獲得科學知識,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啟迪。)
7、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術,你想克隆什么?為什么要克隆它?
要求:1)想法要奇妙;
2)想法要有益于人類;
3)表達要有條理。(“我想象”這一環節,意在引導學生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通過協作學習互相啟發,互相提高,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群體互動等多元互動,重視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交流,盡可能挖掘學生口語交際中的閃光點,并給予充分的肯定,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8、文中寫道:“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談談你對克隆技術能否造福人類這個問題的理解。(投影顯示):(最后一個思辯性的活動,目的在于鼓勵學生利用收集的有關克隆資料展開辯論,讓他們學會在口語交際中熱烈參與討論,耐心細致地聽,大膽發表見解。同時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023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篇16
教學目標
速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
理解說明的思路,掌握說明的方法。
培養學生探求科學的興趣和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00教學重點
繼續對說明方法進行學習和鞏固,理清作者思路并體會滲透在字里行間
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學生作好預習,從圖書館及網上查
找有關“克隆”的知識,并根據課文內容觀察身邊的“克隆”現象。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設境導入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你當然愿
意再擁有一個帕瓦羅蒂;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古希臘有位
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
“奇妙的克隆”。
■整體感知
檢查預習。
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并出示“課堂導問”,供小組討論。
課堂導問:
a.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c.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材料?
d.“多利”的誕生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e.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教師巡視課堂,參與各小組討論,一方面掌握討論情況,一方面進行疑點點拔。學
生小組討論后發言總結,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
明確:
a.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關鍵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c作者沒有用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
是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于認清克隆技
術發展的脈絡。
多利”的誕生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
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
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課文從三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
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并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當中,而在結尾處提出了關于“克隆”牽涉到道德倫理
問題的冷峻思考。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研讀探究
在學生掌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有關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課文內
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學習。
(過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為其“科學性”,重在內容;“普”為其“普及性”,重在語言。二者完美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說明了深奧尖端的生物技術。
研讀第一小節“克隆是什么?”。
出示問題組:
a.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c.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探究小結:
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
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游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這一小節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么?
通過上面小結,學生可以得出相應結果,教師再作歸納。
合作探究
a.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有何關系?
b.請找出這兩小節中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語句。體會說明
文語言的準確性。
c.找出使用的說明方法,并說明其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并明確)
提示:第二小節為第三小節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行
文的鋪墊,并且按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的說明順序。
■拓展延伸
分組辯論:克隆人是福音,還是惡兆?
教師可以提供網上、報上的各種言論幫助學生思考,同時也應緊緊抓住課文結尾引
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對學生的辯論進行點撥。
■學生小結
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注意根據學生回答進行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從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慮。
■延伸作業
將課堂小結“我學到了……”寫成書面文字;從網上、報上、書籍中查詢科學前沿的新興技術。
附板書設計
奇妙的克隆
談家楨
植物界的克隆:
動物界的克隆:
魚類
兩棲類
哺乳類一“多利”的誕生
利與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