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學習指要 授課提綱 教例評析(通用13篇)
《醉翁亭記》學習指要 授課提綱 教例評析 篇1
《醉翁亭記》是北宋歐陽修寫的一篇山水游記,表現了作者因參與范仲淹等政治改革失敗被貶滁州知州后悠然自得的曠達情懷。筆者在研讀這篇課文后發現以下幾個問題應引起注意。
一、在句子的翻譯上應符合現代漢語習慣。古文中的句子表達習慣與白話文常常不一樣,在翻譯的時候就要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遺憾的是教材中的幾個注釋沒有很好地考慮到這一點,讓讀者總覺得別扭。
⑴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這里有兩個句子,第一句不難譯成: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上的和尚智仙。問題出在對第二句的“太守自謂也”翻譯上,想必教材的編寫者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因此在p132(人教版初語第五冊,下同)注釋④中翻譯成: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筆者查閱了好幾種教參,對此翻譯莫不如此。
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這種翻譯前言不答后語。因為原句問的是“名之者誰?”意思是說“給亭子命名的人是誰?”自然應回答是哪一個人才合乎情理。再者也只有回答是哪一個人才能與前一個句子的意思相連。所以筆者認為這里應譯成:是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的太守。這樣才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也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整個句子應譯成: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字的人是誰?是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的太守。
⑵風霜高潔……
乍一看這一句是個主謂詞組,主語是“風霜”(而“風霜”又是一個并列式詞語),謂語是“高潔”。仔細一想,就發現不對頭了。因為“風”可以“高”卻很難“潔”,“霜”能夠“潔”又怎能“高”?根據常理,應是“風高霜潔”才是。這一點教材在p132注釋14倒是注明了——“就是風高霜潔。天氣高爽,霜色潔白。”為什么會這樣理解,教材并沒有注明。我想只要用事實常理來作依據,就不難理解。
⑶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這一句眾教參均大致譯為:面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那個人,是太守喝醉了。此句實際上與第一例是大同小異,都要回答出是哪個具體的人才合乎常理,否則就是答非所問。所以根據句意應譯為:面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那個人,是喝醉了酒的太守。
二、注意互文修辭格的運用。
“互文”這種修辭手法在古漢語里出現得較多,也是古漢語流傳下來的一種古老的修辭。在人教版初語新教材第一冊p152是這樣定義的:“上文里含有下文將要出現的詞,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經出現的詞,上下文的意義互相交錯、補充。”并舉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為例加以說明。在《醉翁亭記》這篇文章里,共有兩處這樣的修辭手法。
⑴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遺憾的是筆者查閱的數種教參和學習輔導書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甚至只字未提。(如:《最新初中語文教案與作業設計初三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四輪全優學案初三語文上》,延邊大學出版社。)它們統統把這一句譯為:至于背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樹下休息……。顯然這是多么地不合邏輯事理啊!試想:難道只有背東西的人才會在途中歌唱,行人才會在樹下休息嗎?事實情況是:那些背東西的人在途中歌唱,走累了也會在樹下休息;而那些爬山的人因為瑯琊山景色優美,也會心情分外愉快而在途中歌唱,他們爬累了也需要在樹下休息啊!再對照一下“互文”的定義,就很容易發現這是一個“互文”修辭格。只不過上文里省去了下文里將要出現的詞“休于樹”,而下文里省去了上文里已經出現的詞“歌于途”罷了。如果把它補充完整應是“負者歌于途休于樹,行者歌于途休于樹”。據此應譯成如下才合乎事理:至于背東西的人和行人,有的在途中歌唱,有的在樹下休息。
⑵泉香而酒洌。
此句如根據原句順序來理解,就是泉水香,美酒清澈。眾所周知,水是無色無味的,哪來的香氣呢?自然這里也是使用了“互文”修辭格,其上文省去了“洌”,下文省去了“香”,補充完整應是“泉酒香洌”(“而”表示并列,無實義)。再根據常理就不難譯作:泉水清澈,美酒飄香。遺憾的是上面兩例,教材均未提及。
三、注意古今成語的意義不同。
原文中一共出現了4個現在一直還在沿有的成語,但古今意義已大相徑庭。這4個成語分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前呼后應和觥籌交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現在多比喻本義不在此或別有用心(多含貶義)。②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頭就露了出來。現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③前呼后應: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應答。現多用來比喻寫文章首尾呼應。④觥籌交錯:本意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現在多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的熱鬧情景(常含貶義)。
授課提綱
教學目的
一、 理解本文從“樂”和“醉”中所抒發的政治理想。
二、 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色,并復習鞏固駢散結合的句法。
教學設想
一、 安排兩課時。
二、 布置課前作業,讓學生利用注釋及工具書,讀準字音,疏通文意,課內根據學生實際釋難句。
三、 用自主參與教學法,充分利用課內時間,學生進行閱讀思考,教師解疑釋難,減少講解和分析。
四、 加強背誦指導,力求課堂內能背誦部分段落。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一、 了解歐陽修的主要經歷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 在誦讀中初步體會“也”和“而”的語氣。
三、 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 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一、 明確寫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從“樂”和“醉”中所抒發的政治理想。
二、 復習鞏固對“駢句”的理解。
三、 背誦課文,在背誦中進一步體會“也”和“而”的語氣。
第一課時授課提綱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揭示課題,投影醉1
二、 引導參與
(一) 結合課前作業的評講,鞏固學生自學的成果
1、 作者介紹,投影醉2(由學生講,教師補充)
2、誦讀
(1) 抽一學生朗讀,其余學生仔細聽,讀完后學生再作評議。評的標準:是否讀準了字音,是否讀對了節奏,是否在“也”字后有較大的停頓,“而”的輕重語氣是否讀出。
(2) 聽范讀
2、 疏通文字,釋難詞、難句。可以由學生提出,也可由教師發問(投影字詞題醉3),主要針對注釋上沒有作注釋的詞句作解答,鞏固學生自學成果。
3、 齊聲誦讀描寫醉翁亭秀麗環境和自然風光的句子。
(二) 問題探究,用課文中的句子作答,邊討論邊作結構圖投影醉4
三、 就結構圖示作歸納小結,并投影醉5,展示強調教學目標
四、 布置第二課時作業(投影醉6)
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課始,教師定向:這節課的任務是進一步理解課文寫法和內容,并背誦全文:方法是師生一起,從不同的角度歸納段意,明寫法,在此中穿插背誦訓練。
教例實施:
教師:大家能不能從描寫、記敘的角度梳理課文脈絡?在紙上寫一寫,試一試。
(亭外山水風光——山中朝暮四時——亭下官民同樂——宴后太守醉歸)
(點出亭——亭外景——亭中宴——離亭歸)
大家剛才議論的第二種說法的每一層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樂”字呢?
(總寫樂——山水之樂——宴酣之樂——醉歸之樂)
(總寫山水之樂——賞景之樂——與民同樂——自知其樂)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間朝暮四時——醉于升平之樂——醉在內心深知的樂趣)
有不能都含有“醉翁”、“樂”呢?
(醉翁喜山水之樂——醉翁愛賞景之樂——醉翁樂與民同樂——醉翁自知醉翁之樂)
咱們換個說法。能不能從記敘的順序上突破一下?
(空間順序——時間順序——事件順序-敘議結合順序)
教師:我還從影視拍攝的角度賞析了課文,現在也讓你們欣賞一下。
課文的脈絡是:
一個大遠景鏡頭———組空鏡關——一個長鏡關——一個全景鏡頭
(學生極有興趣地傾聽)
教師:請你各自選出以一種說法,并根據它來協助自己背誦課文,用時6—10分鐘。(學生背誦)
教師:下面我們研究每一段落的內部層次。把它們清理出來,指導背誦就更有依據。我先說第一段,你們分組介紹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太守歸—游人去—禽鳥樂,從人樂,太守樂)
教師:請大家根據以上線條再背誦課文,用時8分鐘。
教師:下面再布置一個探索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試做:結合課后練習一以及我們對課文一、三兩段的分析,談談文中的照應。
[評析]
這是一節美妙的“線條”課。
課中設計了那么多的興奮點:從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讓同學們反復地梳理課文的脈絡。
眾多的興奮點之中有著一事實上的邏輯聯系:從“亭”到“樂”到“醉”到“醉翁之樂”,重點突出而又能讓學生理解透徹。
嚴密的邏輯性中又點綴有趣味性:教師空插進來的“大遠景”“特寫”、“空鏡頭”、“長鏡頭”、“全景鏡頭”、“蒙太奇”無疑地會使每個孩子全神貫注。
邏輯性再現了教師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現了教師的豐富知識,然而這節課中還突現出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優良技藝——科學性。豐富的立體的多側面的分層次的理解訓練,在理解訓練中完成了背誦任務,都生動地表明了這一點。
像一篇好的散文有著豐富的內蘊一樣,除開“教學”這個表象,這節課在“教學設計”上能給我們不少的啟迪,這其中的“隱含信息”,就留給大家咀嚼吧。
《醉翁亭記》學習指要 授課提綱 教例評析 篇2
《醉翁亭記》是歐陽醉翁亭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寫的一篇散文,在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郁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于與民同樂之中。描繪出了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一提起《醉翁亭記》我們首先會想起里面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間也\"這里面的\"醉翁\"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歐陽修。歐陽修寫此只有39歲,一個不到40的人,怎么就以老翁自許了呢?對于這一點作者有兩句自白可釋我們疑團:他說:\"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客。\"也就是說他年屆四十,身強體壯并未衰老的感覺,不過是起個綽號開個玩笑罷了,是否是真的開個玩笑呢?讀文知意。
一、配樂欣賞,整體感知
放錄音配《春江花月夜》古箏曲要求同學們隨錄音想象文中所描的畫面,思考每段所寫的內容是什么?
總結:歐陽修的文筆清新流暢,文辭委婉,雍容自如,能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二、逐段分析,探究鑒賞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齊讀之后指導學生們思考:此段是概括寫了亭子的環境和亭子命名的由來,寫亭子的環境,作者是從哪里落筆,如何觀察按什么順序寫的?寫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結合抒情的?
總結:是從遠山落筆,立足于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后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峰,點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瑯琊。接著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里,先聞水聲,后見泉水,最后峰回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后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讓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閱讀課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寫了哪些風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你的感受如何?
總結: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間朝暮四時無一不美,清晨,日驅之霧,怡紅快綠頓現眼前,傍晚谷歸山各,讓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里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難怪作者抒發到\"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圍的景物無一不美,這也說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樂的,他的心情為什么這么好呢?我們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話(一個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話為一幅圖時,我們可命名為:滁人游圖、太守宴圖、眾賓歡圖、太守醉圖。看課文分析:滁人游圖中共寫了哪幾種人?太守宴圖中有哪些佳肴?眾賓歡圖中,眾賓的形為和神態如何?太守醉圖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態怎樣?
思考:為什么寫太守宴圖之前先寫滁人游?
總結:這就應了我們剛剛學過的《岳陽樓記》中的后天下之樂而樂,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悅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鐘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于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兩個相同的句式點出了四種樂即:山林之樂、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思考:這些樂中誰的樂的涵義最豐富?其樂的涵義有哪一些呢?(可先做提示,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慮)
總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了作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樂而樂,耳聽禽鳥之聲而樂,眼見滁州游人之樂而樂。這種帶有\"民胞物與\"情調的寬廣襟懷正是宋人\"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遠理想的一種執著追求。但是這美好的人生境界畢竟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閃現,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憂患從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現的則是那種力不從心,年邁無力的感覺,這也正是他39歲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滿憂患的社會迫使作者在閑適生活中尋覓愉悅之境,而他所覓得的愉悅之境又難以擺脫整個社會憂患陰影的籠罩,故意做出來的平靜畢竟掩飾不住政治失意所帶來的凄涼心情,在沖淡纖禾農,疏野超詣的外在形式下,帶有深深孤寂和凄苦、秀美的山水之間悄然流動的是一股若隱若現的憂郁和悲哀,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
三、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回顧全文,總結歐陽修的這篇《醉翁亭記》可謂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鮮明的時代印記,面對艱難的國運,歐陽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
觀的成績,而且還以精美的文筆給我們留下了文筆,給我們留下了這篇寶貴的文化遺產,真可令人贊嘆。
作者郵箱:
《醉翁亭記》學習指要 授課提綱 教例評析 篇3
歐陽修《醉翁亭記》寫他與眾賓野宴盡歡以后,感嘆道:“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對“樂其樂”的解釋,中學課本以及一些注本都是:“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這種理解恐怕并不準確。
依照一般的說法,“樂其樂”中的“其”就指歐陽修自己。也就是說,歐陽修樂的是自己獨得的山水之樂趣,而與滁人的“從太守游而樂”不相干。如果真是如此,那就跟文章所要表達的“與民同樂”這個主題發生了牴牾。說滁人“不知”,言外之意就是只有自己才懂得山水的樂趣,滁人只是陪著太守“隨喜隨喜”而已。這樣的的理解,跟整篇文章的情感內容也是不相吻合的。
我以為,“其”字應該是指代滁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證明。“其”作為代詞,必然有上下文提供的內涵基礎。“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主語是人而不是太守,如果把后一分句說完整,那就是“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其”所指代的對象正是“人”;下文“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中的“其”,指代滁人之意更為顯明。這兩個“其”字所指的不能不是同一對象。
把百姓的快樂看作自己(太守)的快樂,這也符合當時歐陽修的思想感情。《孟子》中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歐陽修,具備這樣的思想意識,應該說并沒有什么特別出人意料的地方。太守游山玩水的樂趣,滁人不會不知道,而太守的真正樂趣卻在于滁人的幸福安樂,這深一層的快樂,卻除了太守本人以外,別人是很難真正體會到的。作者所要表示的,正是這樣一種切身的感受。
就《醉翁亭記》全文的結構上看,我們這樣的理解也是順理成章的。前文極力渲染山水之樂,而山水之樂寫到“四時之景無窮,而樂亦無窮也”已經達到高潮,后文已經難以措手了,作者于是筆鋒陡轉,寫出滁人“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的游樂情景,從而把自己的樂趣引申到“樂民之樂”、“與民同樂”這樣更為深廣的一步。振起后文,全靠這一句話。
作者郵箱:
《醉翁亭記》學習指要 授課提綱 教例評析 篇4
《醉翁亭記》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滁州做太守時寫的一篇著名山水游記,作者以精煉、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自己與游客在醉翁亭中開懷暢飲的歡快情景以及亭外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全文共402字。宋代詩人黃庭堅,竟將這篇散文改寫成一首詞牌為《瑞鶴仙》的詞:
“環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瑯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風高日出,景無窮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觥也。太守醉也。喧嘩,眾賓歡也。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問當時:太守為誰,醉翁是也。”
這首詞用的幾乎全是歐陽修原文的句子,但把四百字的散文改成一首百余字的詞 ,而且合乎聲律,當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黃庭堅的確身手不凡,他改得很成功,所以后來有人贊,嘆說:“一記(《醉翁亭記》)凡數百言,此詞備之矣!”
作者郵箱:
《醉翁亭記》學習指要 授課提綱 教例評析 篇5
《岳陽樓記 》和《醉翁亭記》是初中語文課本中兩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幾百年來傳誦不衰,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獨有的藝術魅力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更是我們中學生語文積累的必誦之篇。但有很多的初學者不得背誦要領,往往費時費力而效果不佳。這里簡單談談有關這兩篇文章的背誦要領。
每篇文章作者都有其寫作的思路,因此,每篇文章都能找到它的脈絡層次。只要抓住它的關鍵性詞句,理清文脈,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樣就有助于快速的記憶。《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都有很清楚的文脈。下面就兩篇文章作簡要的分析。
《岳陽樓記》作者以“記”為名,不記岳陽樓的景色,卻借題發揮談了一個人的政治抱負,并以此規箴友人滕子京。將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結合在一起。先以敘事帶出寫景,又以景生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最后由情入議,點明全文主旨。文章環環相扣,層層蓄勢,駢散結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
其具體思路為:開頭敘述滕子京雖“謫守巴陵郡”,但是“越明年”,卻也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已經為下文埋下伏筆。這一段看似無味,而絕非閑筆。
第二自然段即以“予觀夫巴陵勝狀”引起,緊扣題目中的“記”,簡要描繪了岳陽樓周圍的“大觀”。“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從空間角度去寫,“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是從時間角度描繪。原以為作者要大寫、特寫岳陽樓的壯麗景色。不想卻用“前人之述備矣”止住寫景。“然則”一詞使文章由景轉入到寫一般“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而文章三、四兩段就緊承上文寫了“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第三段先寫“悲景悲情”。“若夫”一語開始,極盡全力鋪陳渲染“悲”的氣氛。淫雨、陰風、濁浪一片陰晦。此種天氣“日星隱耀,山岳潛形”洞庭湖上是“商旅不行,檣傾楫摧”由物及人,又從視覺寫到聽覺,“薄暮冥冥,虎嘯猿啼”。此情此景,又怎么會不令“去國懷鄉”之人頓生悲傷之情呢?由“悲景”自然引出“遷客騷人”的“悲情”,銜接緊密,過渡自然。第四段開始的“至若”與上文“若夫”遙相呼應。用“景明”、“一碧萬頃”的湖水、自由
(1)
飛翔的沙鷗、閑適游弋的錦鱗、郁郁青青的芷和蘭,勾勒出明快、祥和的畫卷。至此作者并不盡興,又從陽光明媚的白天轉移到星漢燦爛的夜晚。“而或”一詞相連,“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此時此刻,“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也是情理之中。這兩段寫景一明一暗,寫情一悲一喜,情景交融,為下文的議論奠定了基礎。
第五段開始寫“古仁人之心”與上文“遷客騷人”之情相互對比,指出“古仁人之心”的內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后探討其原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最后以此來表明自己心志并勸慰友人。卒章顯志。由此可見,前文敘事、寫景、抒情皆為此議論。只要抓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關鍵性的語句,就有助于快速記憶。
《醉翁亭記》一文將寫景和抒情自然結合。文章先寫亭的遠景,從亭之所在瑯琊山落筆,“蔚然深秀”是其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它的豐姿,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翼然”則使亭產生凌空欲飛之意。然后解釋亭名的由來直抒胸意,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從而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調。以下從兩個方面展開。
第二段寫亭子四周的景色。又從兩個方面展開:先寫朝暮之景,再繪四時之景。以“樂亦無窮也”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樂。
第三段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還的情態,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俗畫從側面顯示“政通人和”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
第四段歸結全文主旨。先以宴罷歸去結住敘事,忽然又從禽鳥之樂翻出兩個“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結尾點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文章極其生動的描繪了醉翁亭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表達出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貫徹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只要抓住“與民同樂”這四個字,就抓住了文章的關鍵,就能比較輕松的背誦了。
很多的課文我們都能找到它的主旨句,如果能夠以此去理解文章脈絡。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達到快速背誦課文的目的。
發表于2004年《中學生讀寫》1—2期上。
作者郵箱:
《醉翁亭記》學習指要 授課提綱 教例評析 篇6
1、 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脈絡并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 學習本文精練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
第一課時
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2、 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3、 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難點 :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
一、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1、 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 寫作背景:
寫于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發”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歐陽修渥襯甌槐幔?送臼猓槐?萼堤荊且曰奶?鵲焙盟?牡胤焦伲儺瞻焓隆3?莘綣廡憷觶?費糶薇慵那檣剿允?譜雜椋?朊褳?鄭?涯諦牡囊鐘粞諮乖諫剿?朧?浦?種?小?
3、 出處:
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謚號。
二、學習生字,理解重點詞,熟悉課文內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 壑 瑯 琊 潺 釀 輒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霏 暝 晦 傴 僂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籌 翳
2、重點詞: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樹木)茂盛的樣子。
②有亭翼然而臨于泉上者: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③名之者誰: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發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
⑦傴僂提攜: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樂:盡興地喝酒
⑨觥籌交錯:酒杯;酒籌
三、朗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第二課時
閱讀理解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字詞含義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
一、第一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 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滁州的地理特點? “環滁皆山也。”
②西南諸峰的特點? “林壑尤美”
③瑯琊山的特點?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臨于泉上”
⑤“來飲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號醉翁的原因?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⑦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境。(……醉翁亭也。)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局部——個體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結:
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 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朝暮景色的特點?
“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③“樂亦無窮”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5、 小結: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酒宴上陳列的東西?
②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
③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
④劃分層次? 1、滁人游山之樂 (……游也。)
2、眾賓宴飲之樂 (……歡也。)
3、太守宴醉之樂 (……醉也。)
5、小結:描寫太守與滁人游山宴飲之樂。
四、第四段:
1、 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 學生串譯。
3、 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②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
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③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樂”
4、 小結: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
第三課時
總結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總結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本文的藝術特色。
3、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總結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本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
一、總結全文:
醉翁亭記
歐陽修(北宋)
何謂“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一)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樂在賞山水 (二)
樂在與眾人醉 (三)
禽鳥樂——→眾人樂——→太守樂(“醉能同其樂”) (四)
(以樂掩其郁) “醉翁” 主旨——→與民同樂
二、藝術特點:
1、結構嚴謹巧妙。
以“樂”貫穿全篇,并層層推進,前后照應。
用不同的虛詞過渡,層次分明。
2、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
3、語言精練優美,流暢傳情。
三、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小結
《醉翁亭記》學習指要 授課提綱 教例評析 篇7
北京市海淀寄讀學校語文組:馬新平
教學要點:
1、 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脈絡并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 學習本文精練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
第一課時
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2、 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3、 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難點 :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
一、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1、 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 寫作背景:
寫于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發”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歐陽修渥襯甌槐幔送臼б猓槐萼堤荊且曰奶鵲焙盟牡胤焦伲儺瞻焓隆3莘綣廡憷觶費糶薇慵那檣剿允譜雜椋朊褳鄭涯諦牡囊鐘粞諮乖諫剿朧浦種小?
3、 出處:
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謚號。
二、學習生字,理解重點詞,熟悉課文內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 壑 瑯 琊 潺 釀 輒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霏 暝 晦 傴 僂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籌 翳
2、重點詞: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樹木)茂盛的樣子。
②有亭翼然而臨于泉上者: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③名之者誰: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發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
⑦傴僂提攜: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樂:盡興地喝酒
⑨觥籌交錯:酒杯;酒籌
三、朗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第二課時
閱讀理解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字詞含義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
一、第一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 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滁州的地理特點? “環滁皆山也。”
②西南諸峰的特點? “林壑尤美”
③瑯琊山的特點?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臨于泉上”
⑤“來飲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號醉翁的原因?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⑦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境。(……醉翁亭也。)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局部——個體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結:
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 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朝暮景色的特點?
“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③“樂亦無窮”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5、 小結: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酒宴上陳列的東西?
②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
③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
④劃分層次? 1、滁人游山之樂 (……游也。)
2、眾賓宴飲之樂 (……歡也。)
3、太守宴醉之樂 (……醉也。)
5、小結:描寫太守與滁人游山宴飲之樂。
四、第四段:
1、 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 學生串譯。
3、 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②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
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③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樂”
4、 小結: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
第三課時
總結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總結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本文的藝術特色。
3、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總結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本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
一、總結全文:
醉翁亭記
歐陽修(北宋)
何謂“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一)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樂在賞山水 (二)
樂在與眾人醉 (三)
禽鳥樂——→眾人樂——→太守樂(“醉能同其樂”) (四)
(以樂掩其郁) “醉翁” 主旨——→與民同樂
二、藝術特點:
1、結構嚴謹巧妙。
以“樂”貫穿全篇,并層層推進,前后照應。
用不同的虛詞過渡,層次分明。
2、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
3、語言精練優美,流暢傳情。
三、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小結:
《醉翁亭記》學習指要 授課提綱 教例評析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讀課文,疏通文意,了解課文內容,掌握寫作思路。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養學生再造想象,創新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習積極性。
過程與方法:
1、采用旅游賞景、依圖配文、看圖糾錯等形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疏通文意,進而掌握作者的寫作思路。
2、采用研討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探尋古人足跡,感受祖國美麗山水風光和燦爛的文化,理解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課前準備:
1、要求學生課前預習,熟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2、指定兩名學生擔任導游,搜集相關資料: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歐陽修的生平經歷,思想;滁州地理環境、瑯琊山、醉翁亭的圖文介紹;與《醉翁亭記》相關的小故事。
3、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6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春暖花開的季節,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時機。前面兩節課我們游賞了清幽寂靜的小石潭,觀賞了行為壯麗的岳陽樓,今天老師再帶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覽一番。
2、出示作者簡介,學生填空。
3、雖然現在我們身處教室,無法親臨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寶可以幫助我們。是什么法寶呢?對,想象。我們就以《醉翁亭記》為基礎展開想象,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北宋慶歷年間的安徽滁州,去飽覽醉翁亭風光,感受那里的風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檢查預習
同學們,今天我們終于和“夢幻旅游公司”聯系好了,在公司導游的帶領下,一同去欣賞醉翁亭的美麗風光。在出發之前,我要先來驗收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詞,學生自讀后指名讀,齊讀。
2、請同學們齊誦課文。(配樂)
3、既然同學們都準備好了,那我們就事不宜遲,有請導游——
導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乘座我們“夢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過幾分鐘,我們就要到醉翁亭風景區了,我們已經為大家做好了游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直接在導游的帶領下去領略醉翁亭的風光。我們公司全體人員將熱情為您提供周到地服務。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難,請隨時與我們聯系,謝謝您的合作!現在趁班車行駛的時間,有請另一位導游來為大家介紹此行的目的地。
導游2:滁州,地處安徽省東部,是座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綺麗的自然風光。滁州還有豐富的人文古跡,是歷代文人墨客的游覽勝地。唐宋文人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詩人如蘇軾、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覽,寫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不知那位同學記得他們寫的詩?(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二)行程走馬
7 1、同學們,我們現已到達滁州。那位同學能從文中第一段找出我們今天的游覽路線呢?
學生讀書后發言,教師適時板書:
環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2、剛才導游介紹了滁州的總體情況,那么歐陽修是怎么介紹滁州地理特點的呢?
環滁皆山也。這里還有一個小故事呢!
導游1:《朱子語類》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人買得歐陽修《醉翁亭記》的手稿,開頭寫道“滁州四周山”,有數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處。
3、我們沿途都領略了哪些迷人風光呢?現在請同學參照課文內容和圖片來說一說。
屏幕展示課文相關景物圖片,學生賞景并分別用課文內容和自己的話描述。
導游適時補充瑯琊山、醉翁亭相關景點介紹:瑯琊山自古享有“蓬萊之后無別山”的美譽。它是天然的植物園,1985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森林公園,1988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瑯琊山不但林壑優美,風景如畫,而且還有許多人文景觀。全山現已發現從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處,及多處亭臺樓閣。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稱“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為人所忘。
4、現在,我們已經到了醉翁亭(屏顯醉翁亭圖像),請大家好好觀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學生觀察后發言描述。點撥“翼然”“臨”的含義。
5、剛才我們游覽了醉翁亭,俗話說飲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來歷嗎?學生依據課文內容評說,導游補充介紹。
(三)、風光掠影
1、這里的景色美不勝收,清晨傍晚、春夏秋冬各不相同。先讓導游休息一8 下,我們盡情游覽吧!(幻燈出示圖片文字)清晨山間景色是怎樣的呢?傍晚呢?一年四季呢?
學生根據圖片和文字加以描述,鼓勵學生加入自己的想象。
2、歸納:如果說第一段文字是從空間角度寫景的話,本段就是從時間角度寫景的。
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四)、宴游之樂
1、這里不僅風景美,風俗更美。有位導演想要將文中第三節內容拍攝出來,大家幫他參謀一下,看需要拍攝哪幾個鏡頭呢?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2、看圖糾錯:屏幕出示滁人游圖片,學生觀察圖片,說說哪些內容沒有表現出來。
(四)、踏上歸途吧
1、太陽就要下山了,我們隨太守一起踏上歸途吧!齊讀最后一段。
2、歸途景致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你能體會太守的心情嗎? 禽鳥樂——人之樂——樂其樂
三、理清思路,明確主旨。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樣?我們非常感謝“夢幻旅游公司”導游精彩的講解,我們不但領略了美麗的景色,還豐富了相關的課外知識,謝謝你們。
《醉翁亭記》是山水游記的典范之作,《滁州志》中還記載了一個小故事,(屏顯)歐陽公記成,遠近爭傳,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庫有氈,打碑用盡,至取僧室臥氈給用。凡商賈來,亦多求其本,所遇關征,以贈官,可以免稅。《醉翁亭記》流傳之廣可見一斑。
1、我們跟作者游賞了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觀賞的內容寫出來,你準備怎么寫?
2、作者是怎么寫的呢?現在,我們來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
學生小結,教師適時補充板書:
路線:環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9 風俗: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心情:禽鳥樂——人之樂——樂其樂
教師小結:本文采取敘事說明的筆調,層次清晰,脈絡分明。全文用了21個“也”字,每一個“也”字不僅幫助煞尾,還成了文意轉折的標志。這樣文隨意轉,層層道出,織成一篇錦繡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開頭都有領起詞語,引出下文。從“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開了從景物到游樂到歸來的一幅幅畫卷。
3、如果用一個字概括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話,你會選哪個字?(醉、樂) 4、從文中勾畫出寫“醉”“樂”的句子,說說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樂”些什么?
這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個“樂”字貫穿全文,層層展開記敘: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游人樂——太守樂。但本文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歐陽修被貶,尚能與民同樂,對你有什么教育意義? 無論在何種人生境地,都不應該沉溺于個人得失,應采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尤其是當代青年,在競爭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與氣度。
結束語:今天,我們隨著歐陽修游覽了滁州,觀賞了瑯琊山優美的風光,探尋了古人足跡,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希望同學們今后既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成為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的人。
四、布置作業
1、根據《醉翁亭記》的內容,完成下列對聯。
上聯: 上聯:岳陽樓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聯:范仲淹先天下而憂 下聯: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10 醉翁亭記 歐陽修
路線:環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山水之樂(醉景)
風俗: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宴游之樂(醉人) 心情:禽鳥樂——人之樂——樂其樂 與民同樂(醉情)
《醉翁亭記》學習指要 授課提綱 教例評析 篇9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對景物的細致描寫
3、寫作訓練
重難點:
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寫作
教具:
投影儀、圖片、錄音機、磁帶、送話器
教學程序:
一、內引鋪墊
北宋時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在今宜昌擔任過縣令,你知道他是誰嗎?指名學生回答:歐陽修
板書并介紹: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慶歷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張,被貶到今安徽省滁縣做了一名“遷客”,那時期,他游覽了風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斗轉星移,幾千年后,現在的醉翁亭還“健在”嗎?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們終于同“夢幻旅游公司”聯系好了,在公司導游先生和導游小姐的帶領下,一同去欣賞“醉翁亭”的美麗風光。在以上板書“醉翁亭”前加“夢游”二字,構成本文的教學主題:“夢游醉翁亭”。
二、導學品讀
1、播放伴音:火車進站的聲音,由弱到強。
2、指名一學生當導游并拿著送話器解說:各位旅客請注意,開往安徽方向的
次列車到站了,請去滁州醉翁亭風景區的旅客,帶好自已的行禮,檢票下車。(重復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學當導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車后去醉翁亭的車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乘座我們“夢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過幾分鐘,我們就要到醉翁亭風景區了,我們已經為大家做好了游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直接在導游小姐的帶領下去領略醉翁亭的風光。我們公司全體人員將熱情為您提供周到地服務。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難,請隨時與我們聯系,聯系電話是:0717——7801570謝謝您的合作!
4、教師簡單旁白,然后由另外幾名導游按課文內容依次進行景點介紹。
5、景點之一:醉翁亭景點介紹。導游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學生都把眼睛閉上,體現"夢游"。隨著導游細致入微地講解(學生可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其景色進行細致描繪),進而完成對課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點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紹。亦可讓學生閉上眼睛。
7、景點之三:醉翁亭風俗人情介紹。導游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有特長的學生進行特長展示:“山歌對唱”,“滁人游情境模擬”,“眾賓歡情境模擬”,“太守宴特色菜介紹”……在此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在眾多學生參與之下完成對課文的學習。
三、外聯對比(教師接住學生傳來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樣?我們非常感謝“夢幻旅游公司”的導游為我們介紹了如此優美的景觀,以及他們精彩的講解。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這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參觀的內容寫出來,你準備怎么寫?
路線:車站——環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延伸運用:
運用本課所學,向大家介紹一處旅游景點。要求能寫出景點的特色來。
板書設計:
夢游醉翁亭
歐陽修
《醉翁亭記》學習指要 授課提綱 教例評析 篇10
一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難詞難句,掌握部分實詞的古今異義,體會部分虛詞的一詞多義。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層次,體會語句的形式特點及其與表意的關系。
3.理解本文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4.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學時數:2課時
三 導入
1.指名度閱讀提示,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2.畫書下注解①了解歐陽修。
四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一) 第一段釋義講解
1.學生逐句翻譯,從“環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師點撥。
2.提問:這一部分寫的是什么?
明確:寫醉翁亭的周圍環境,引入醉翁亭。
3.周圍環境是怎樣的?映入我們眼簾的第一個鏡頭的角度是什么?
明確:鳥瞰鏡頭,從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環山。環滁皆山
4.接著鏡頭還是全景嗎?(否,移向局部)寫什么?
明確:西南諸峰 尤其指出瑯玡山
5.接下來又寫什么?最后寫什么?還是鳥瞰嗎?為什么?
明確:釀泉 醉翁亭 作者與亭周環境的相對位置是身在山中。 “瀉” “臨于泉上”角度應該是仰望。
6.這些景觀中誰是主景?
明確:醉翁亭
7.作者怎樣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明確:“環滁皆山也”先寫大環境,凝煉概括地寫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著以視覺角度:俯——仰 和空間角度:遠——近 外——內 的變換層層推進
通過周圍環境我們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樹木茂盛,深幽秀麗的瑯琊山間釀泉邊上
8.學生逐句翻譯后半部分,教師點撥。
9.提問: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
明確:亭的來歷
10.如何交待的?先?后?
明確:作亭者 名之者 醉翁雅號的由來(命名之意)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為飲酒只是內心快樂的一種外在表現,不是因為飲酒而快樂,而是因為內心領會到山水的樂趣要通過飲酒的活動表現出來。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樂。從這句話中脫化出一個常用的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現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別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這句話中那就是“樂”。這兩句將景與情直接聯系在一起。
小結:本段主要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 第二段釋義講解
1. 學生默讀
2. 提問:學生邊回答邊翻譯
①朝暮之景的特點?
“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②四時之景的特點?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見3
③“樂亦無窮”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3.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之景時抓住什么來寫?
明確:寫早晚抓住“明”“晦”的特點,寫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風霜、冬水石等景物來寫,更富表現力。
4.找出本段的對偶句和散句。體會偶散結合的抑揚頓挫之美。
5.本段寫的是什么?
明確: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2課時
(三) 第三段釋義講解
1. 學生逐句翻譯,教師點撥。
2. 本段共四句話,一句話是一幅圖畫,給每幅圖起名字。
明確:滁人游圖 太守宴圖 眾賓歡圖 太守醉圖
3. 滁人游圖中共寫了哪幾種人?太守宴圖中有哪些佳肴?眾賓靠什么歡?太守醉圖中,太
守的神態怎樣?
4.本段寫的什么?
明確:滁人、賓客、太守游山飲宴場景
前呼后應: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應答。現多用來比喻寫文章首尾呼應。
觥籌交錯:本意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現在多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的熱鬧情景(常含貶義)。
(四) 第四段釋義講解
1. 學生逐句翻譯,教師點撥。
2. 宴飲結束就要“歸”
3. 本段點出了三種“樂”,分別是什么? 這些樂中誰的樂境界最高?為什么?
明確: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禽鳥只知道自然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樂趣,在人去山空后才樂;游人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是以他們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太守既能與民同醉同樂,又能在醉后體察萬物反思人情,寫文章來記述這些人和事。此句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襯托:用禽鳥之樂襯托游人之樂,用游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
4. 太守一詞全文出現了九次,直到最后才道出它是誰,揭開謎底。
5. 縱觀全文作者到底在“樂”些什么?包含哪些方面?
明確:一是“山水之樂”,并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寄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二是“宴酣之樂”,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絲非竹”,眾人“起坐喧嘩”,太守“頹然其間”;三是“樂其樂”,自己雖被貶滁州,但經過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樂業,縱情山水,作者為他們的安樂而感到快樂,為經過自己的勵精圖治達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樂。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一種“與民同樂”的理想境界。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兩點:①作者借山水之樂派遣內心的郁悶 ②表現“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五 學后總結
1.古今異義詞
2.詞類活用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詞作狀語。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像鳥兒的翅膀,名詞作狀語。
名之者誰 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自號曰醉翁也 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動詞。(后樂)樂趣,名詞。
3.“而”的一詞多義,見課后練習二
4.判斷句 “……者……也”
《醉翁亭記》學習指要 授課提綱 教例評析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誦讀想象并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所描繪的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的場景,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通過點撥引導學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懂得并學會在遭遇挫折不幸時,應持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
1、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
難點:
1、理解“醉”與“樂”的關系
2、通過點撥引導學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從課本中再現生活,學習主人公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胸懷,從而熱愛生活,感悟人生,并積極創造生活。
課前準備:
學生
11 1.查找有關歐陽修的資料,對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工具書讀準、讀順課文;讀懂課文大意,記下疑難。
教師
1.課文錄音;找好與文中描寫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風光圖片。
2.制作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生對話明確探究主題
師:同學們,我說一個古代的年號,看看你們能聯想起哪一宗歷史事件( 教師說出:“慶歷四年春”)
生: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師:滕子京是因為什么事而“謫守巴陵郡”的呢?
生1: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仕途失意、與當時的官場格格不入……. 生2: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師:沒錯,我們知道范仲淹因為實施政治改革得罪了當權派而被貶謫鄧州。第二年,也就是慶歷六年,范仲淹寫下了《岳陽樓記》,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實際上,這次改革,受到貶謫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還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他也在同一年被貶謫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就在這一年,歐陽修也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二、領略景美,初探太守為何而醉
1、提出問題:那么歐陽修又在本篇文章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文中太守又為什么而醉?接下來我們邊聽課文朗讀邊思考。
(1)依據自己聽讀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為什么而醉。
(2)生:“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為景而醉,為人而醉,為情而醉。
師:到底為何呢?接下來我們共同走進課文,探索太守“醉”的緣由。先請同學們齊讀第一、二自然段。
生:齊讀第一、二自然段。
12 2、課文中哪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明確: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C.四時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3、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4、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 生:小組討論。
師點評: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 → 瑯琊秀色圖 → 釀泉流水圖
→ 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5、看到這樣的美景,作者產生怎樣的情?
生:小組合作、探究。
(1)師點評: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不由得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系了起來。(突出了一個樂字) (2)再讀寫景文字,讀出欣喜、熱愛之情。
三、感受人歡,再探太守為何而醉
(1)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來欣賞。那這個地方的人及他們的生活怎么樣呢?--快樂。
(2)齊聲朗讀第三小節,思考:人們的歡樂體現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嗎?
師明確:滁人游,前呼后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
13 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應有盡有; 眾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3)太守見到這些,有著怎樣的神態?
(作為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4)那么,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
學生討論。師總結:太守是太高興了。為何高興呢,因為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這是以醉寫出他的'快樂呀。板書。(以醉寫樂)。
四、體悟情懷,三探太守為何而醉
進一步探究:但這樂真的是無憂無慮的樂嗎?(此為本文的精髓,也是學生情感的進一步升華)
(1)師點評:也不是的。是樂中含悲呀,為何?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復雜,只好借酒澆愁呀。所以,他樂中也含悲呀 。板書(以樂寫悲)
(2)文中寫了作者的山水之樂、宴飲之樂、與民同樂,那什么樣的樂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齊讀第四段)
師明確: (1)“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一句有什么作用?
教師點評: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層次的樂。這里以鳥之樂襯托人之樂,以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
(2)“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五、歸納情懷,揭示主旨
1、請大家通過以上分析,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兩人小組討論一下: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作者自號“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實際上是借寄情山水來排遣內心抑郁的心情。
2、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摯全篇。“醉”是事物的現象;“樂”是事物的本質。“醉”“樂”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說出,結尾部分用“醉能同其樂,醒能14 述以文 ”這句話,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2、歸納得出歐陽修“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
本文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游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復雜感情。
六、拓展延伸,聯系生活、
1、在生活中,當我們遇到挫折與不幸,我們該如何去面對它? 引導學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時,應持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假如你是攝影師,拍攝介紹醉翁亭的短片,你準備采取什么順序、拍攝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樣的解說詞呢?
七、課堂小結
歐陽修在北宋詩*新運動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掃唐五代文壇浮艷文風,建立了清新、秀美、剛健、婉轉的文學風格,這篇散文便是他對文學主張的藝術實踐。它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優美的畫面、淳樸的人情,也展現了先生那曠達自適、與民同樂的高尚情操。讓我們一起在優美的朗讀聲中與先生道別吧……(配樂朗讀)
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山水之樂
醉景 朝暮之景 樂
四時之景
滁人游 以樂寫悲
醉人 太守宴 以醉寫樂
眾賓歡
太守醉
卒章顯志
醉情 與民同樂
15 16
《醉翁亭記》學習指要 授課提綱 教例評析 篇1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難句,了解文意,醉翁亭記教案示例。
2.進一步體會文言虛詞“也”“而”的作用。
3.鞏固對“駢散結合”句式特點的理解。
(二)能力訓練點
1.引時學生反復誦讀、感受優美的語言,力求熟讀成誦。
2.扣住“文眼”認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再現美文的意境,由此體會文章所構造的優美意境。
(三)德育滲透點
讓學生懂得并學會在受到挫折不幸時,應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具有曠達的情懷。
(四)美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感受本文流暢婉轉,抑揚錯落的語言風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音。
二、學法引導
本文的語言代美,適于反復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語氣、語調,再現文章所構造的優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過找關鍵句,分析作者情感脈絡來完成。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正確理解文章意思,體會本文婉轉化美的語言特點,欣賞作者構造的優美意境,這一學習重點,主要在反復誦讀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寫“醉”是表象,寫“樂”是實質,以“醉”寫“樂”的用意,是學習的難點,教師作適當分析后領會。
3.歐陽修的“山水之樂”,為什么不是他消沉墮落的表現,而是他曠達情懷,積極的“與民同樂”的思想的體現?這一疑點需要教師聯系作者寫作背景,作此補充介紹,分析來解決。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儀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利用工具書,書下注釋,自學文章,讀懂文意。
2.教師介紹“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們在表達語氣,情感方面的幾種情形,指導誦讀,體會意境。
3.教師設計思考題,幫助學生理解“難點”消除“疑點”。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語言,感悟優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體感知
歐陽修早年曾協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時任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觸動了保守派大官僚們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貶滁州,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醉翁亭記教案示例》。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時寫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難伸,于是寄情于山水,與民同樂。他雖被貶滴,卻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樂。他自號“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實“醉”是表象,“樂”是實質。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間,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樂而樂。他始終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學過程
1.由對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語,引入課文。
2.學生自學課文,利用工具書,書下注釋,了解文章大意。疑難字、詞、句提出來,同學討論,明確。
3.指導誦讀
(l)聽朗讀錄音,學生輕聲跟讀。
(2)教師介紹“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礎上,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本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先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一的朗讀訓練,提高對文言虛詞“也”、“而”的`認識,接著朗讀全文,要求邊讀邊揣摩語氣。
本文共用21個“也”字,語氣不盡相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陳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紹人名)(3)感嘆(用于直抒胸臆)。若將本文細加揣摩,描述景物之“也”,應有陶醉語氣,介紹人名之“也”,應是得意語氣。《朱子語類》卷三十九載,歐文公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原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說是陳述句,改句則陳述中有感嘆,有陶醉山水間之意。又如“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其實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達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將它改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則消失殆盡了。
本文還用了25個“而”字,讀時要分辨輕重,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凡連接詞語而有調整節奏作用的,則可輕讀。
朗讀時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特點,注意節奏的緩急,語調的高低。
4.思考下列問題(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摯全篇。“醉”是事物的現象;“樂”是事物的本質。“醉”“樂”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說出,全文脈絡十分清楚,試根據你的理解填空:
(1)開頭一段介紹了醉翁亭,它包含兩個銜接得十分自然的層次;前一層介紹;后一層介紹,其中跟文章脈絡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這句話。
(答案:(l)開頭一句話含兩個層次:前一層次介紹醉翁亭的環境美;后一層次介紹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脈絡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中間兩段描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兩層;第一層寫,先用一詞領起,后用總收一筆。第二層寫,先用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寫了、和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為結尾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這句話。
(答案:(2)中間兩段描寫醉翁亭的游樂,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山間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樂,先用“若夫”一詞領起,后用:“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總收一筆。第二層寫太守眾賓、游人之樂,先用“至于”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路前一層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寫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為結尾“太守醉”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話。)
(3)結尾部分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寫,第二層寫,這兩層中間用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部分用這句話,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結尾部分也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宴會散、賓客歸、禽鳥樂的情景:第二層寫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這兩層中間用“然而”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部分用“
《醉翁亭記》學習指要 授課提綱 教例評析 篇13
教學目標:
1、 把握文章結構,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寫作用。
2、 理解作者游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 學習掌握文章中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
教材分析:
這篇著名的游記,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所作。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這樣的學習也幫助學生理解了“醉”與“樂”之間的關系這個難點。
本文采用了敘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要引導學生理解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情感,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對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說是學習的難點所在,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韻味濃郁,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因此誦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積累重點的實詞、虛詞及名句。
教學設想: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通過示范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節,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了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于變化的寫法。
本課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先讀懂課文,解決文言知識的問題,再理解鑒賞文章內容,兩者彼此關照,相輔相成,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醉”字為切入點,理解“樂”的情懷。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并采取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幫助學生體會“樂”的情感,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以誦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結合注釋,疏通全文大意。師生共同總結本文的重點實詞、虛詞和重點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