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雜談(通用13篇)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1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中學 何 寧】
〖細和實〗
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堅持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例如,在教學《新聞兩則》時,課文的時代背景較難,學生不易掌握,教師再多的講解也無濟于事,所以,干脆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對課文的理解,提出問題,教師點撥,理解課文。
【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海中學 錢 韻】
〖運用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推波助瀾”·擴大容量,尋求“共生效應”〗
“提高語文課教學效果”是一個大課題。要切實提高語文課教學的效率,就必須使語文教學具有高質、高速、高量的特點。如果只有高質,卻低速、少量,從整體觀點來看,仍不能算是高效;同理,如果只有速度,只有高量,卻低質、無效,也談不上高效。只有高質、高量、高速三者緊密融合在一起,才算是真正的高效。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只有通過多媒體教學來實現。
例如,以往我在教毛澤東《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通過多媒體先向學生介紹新聞的一般寫作知識,然后引導學生按照新聞的結構給這篇課文指出標題、導語、正文等;再通過多媒體把標題、導語、正文三部分分開來寫,并把它們同時放在銀幕上。學生通過直觀比較,很快發現:標題(尤其是正題)是新聞內容的高度概括,導語是對標題的補充,正文又是對導語的進一步擴充。這樣,學生就很快地學懂了這篇課文,又有效地掌握了寫作方法。接著,我又通過多媒體播放了一節新聞采訪片斷,要求學生看后,自擬標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新聞稿。通過交流,大部分學生寫得都比較好。整個教學環節,只用了35分鐘,節省了時間,可謂“高速”;學生又真正學懂了該學的知識,可謂“高質”;在較小的時間里,又學會了應用寫作,可謂“高量”。
【山東省濰坊市外國語學校 孫志博】
〖新課程呼喚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教師要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
教學的成功與否,關鍵看教師能不能引起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而不在于給了學生多少具體知識。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的第五條對學生的要求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在生活中我們往往發現,孩子喜歡做一件事,對它有興趣,覺得需要它,即使你不教他,不督促它,他也會自己去學習,去鉆研,去探究,就會擁有追求真知、探究科學的動力。同樣對一門課程,教師教得苦、講得累,學生就學得沒有興趣,感到枯燥乏味,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才勉強去死記硬背,這其實就是教育徹底的失敗。語文課要激起學生興趣,達到引人入勝,除了要求教師要掌握大量語言學、文學、史學等文科專業知識以外,更多的還要了解諸如時事、藝術、哲學、美學等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使語文課真正融會百課知識,使學生通過語文課學習,對人類文化精神財富進行了解、并對此產生追求與探索。不僅如此,教師要利用有效的真的活的課堂形式組織教學,例如將表演、演講、辯論、競賽、音樂等引入課堂,對寫作及閱讀可采用快速作文、創新寫作、美文賞析、情景閱讀等多種形式,還可進行多媒體、雙語教學,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其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就是很好的激發學生求知的語文課堂組織形式。例如我在執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課時,通過播放有關渡江戰役的影視資料,讓學生真切的看到當年人民解放軍冒著槍林彈雨、橫渡長江天塹的宏偉景象,從中印象深刻地明確了這則消息的主體內容,了解了渡江戰役為推翻南京國民政府22年反動統治、統一全中國起到的歷史意義。
【四川省眉山市仁壽一中 范學英】
〖怎樣利用課文插圖·借助插圖,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課文中的插圖,除了用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外,還可以用來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既可以是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還可以是觀察能力。
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后,我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根據插圖內容描繪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壯闊場面。課文中不少插圖可以說是學生看圖作文的好材料,比起教師安寫那些與學生生活沾不上邊的作文來,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河南省濟源市濟水第一中學 王玉霞】
〖激情滿懷 方見碧海蘭天·師生互動,在綜合中求得突破〗
所謂綜合式,就是把語文課融合于各種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實踐中學以致用,增長風識,培養綜合能力。如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可由學生自愿分成若干小組,分頭行動:歷史小組的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有條件的還可上網搜索、去咨詢老師、圖書收集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背景資料,查找這則新聞前后的一些連貫報道;地理小組的學生可在地理老師的指導下,根據課文內容繪制一張作戰地形圖;錄制小組的學生可從相關影片中截取渡江戰役的幾個片段加以組合,在課堂上給大家展示、解說;新聞報道小組的學生可通過查找資料訪問老師,了解新聞表達形式的基本特點和報道技巧,準備給全班同學做以現場報道及解說,于是這篇令人乏味的新聞講讀課,在不自然中就變成了一個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活動課,上得直觀生動,貼近生活,更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是同學們辛苦勞動的成果,他們怎能不售感興趣,并分外珍惜呢?與此同時,這節課看似難以把握的重難點在師生互動中,也自然得到突破,無形又無聲,一切雖是“隨風潛入夜”,但卻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非凡效果。
【湖北省恩施市來鳳縣實驗中學 魏 明】
〖用現代學生觀指導語文教學·課堂教學階段〗
語文課堂教學首先要講科學,其次也要講藝術,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開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和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而且需要有相當的教育理論修養和正確的教育觀念。
按照傳統的教育觀,教師把學生僅僅看作是接受知識的角色,教師的任務就是教課、就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最關注的是學生的認知活動,學生其它方面的因素很少考慮,而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甚至是以聽代思的學習。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把學生看作是學習和發展的主人,他們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要走進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承認并開發他們的潛能。
語文課很大程度上是訓練課,是“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歸依”(一張志公)的課程。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僅要“教什么”,更要憑借課文“訓練”什么。由注重“讀懂”轉到培養學生“懂讀”。如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可先由學生讀課文。讀完后讓學生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一一引導學生注意新聞導語,再要求學生用比導語還少的文字概括文章內容一一引導學生關注題目與內容的關系,并從中滲透新聞的有關知識,指導學生掌握如何根據需要高效閱讀新聞的方法,把閱讀的指導同學生的閱讀過程結合起來。這里既教知識又教方法,教法中滲透了學法,較好地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作用這一要求。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葉老語)”學生在校學習課文是十分有限的,但他們通過教師有效的閱讀指導,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技能,學到了一輩子都有用的東西,將來就可以在繼續學習以及工作、生活中不斷吸收新營養,增長才干。
【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姚家巷中學 黃莉君】
〖以課本為切入點,鼓勵學生寫個性化作文·針對文體,激發表達欲望〗
狹義的新聞即消息,是新聞媒體常用的一種文體,用簡潔、概括的文字敘述新近發生的事情。《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的表述如下:“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據此,我在教了《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則消息之后,我先讓學生把自己身邊發生的真實的事情、甚至是新聞媒體報道的消息敘述出來,讓他們明確消息并不難學,也不難寫,只要把握其結構,再用簡潔的語言概述即可。消除了畏難心理,有了寫作欲望,小記者們報道的消息可不少:有報道自己因參加吉他學習班而剛剛在涇湖公園義演的;有報道自己同學因母親的去世而傷心悲痛的;有報道校園食堂衛生亟待加強的;有報道年級故事會精彩紛呈的;有報道法制報告會場面激烈的;還有報道“神州五號”載人飛船勝利升空令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振奮、驕傲的……。可見,生活中的材料枚不勝舉,關鍵看學生是否長了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只要善于引導,學生們也情愿、樂于做生活的有心人。
【天津市薊縣尤古莊鎮初級中學 牛寶林】
〖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課前認真歸納知識點,制作精美的課件〗
在上每一堂課之前,我充分做好準備工作。首先認真鉆研教育教學大綱,把握好教材,歸納重要的知識點,對一堂課作整體規劃,優化課堂結構,整理好思路。在此基礎上,認真制作美觀、精致的課件,和本課的教學內容有機聯系起來,側重于學生的感性認識,給學生一個很好的視覺表象,盡可能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核心。這樣,為上好這堂課做了很好的準備,同時設想在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提前設計好解決的方案。比如,我在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消息時,利用 powerpoint 軟件制作了一組精美的幻燈片,包含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人民解放軍渡江的壯闊場面等圖片,在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禮嘉中學 陳 嵐】
〖探究──語文課堂教學的春風·樂于成功,享受探究〗
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因為只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成功,享受到探究的樂趣,才會有真的語文探究性學習。在關注探究結果的同時,更要關注探究的過程,關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個性體驗。因此,對探究學習的評價要注重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事實證明,對學生微小成功的肯定,能促使學生去更加努力地去獲取更大的成功。教師要根據課程自身的特點,充分考慮語文課改的新思路,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愛護每個學生的自尊心,激發沒個學生的上進心。例如在教《新聞兩篇》中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消息的時候,歸納消息的標題為本課的難點。筆者課前尋找了當日報紙上的幾則消息并去掉標題,讓學生來給消息歸擬標題。有很多平時表現很一般的學生在這個環節中表現優異,教師適時的肯定、表揚使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其他學生受到鼓舞也文思泉涌,歸納的標題甚至比原來的標題更新穎、更簡潔。學生在肯定中找到了自己的亮點,體會了自主探究的樂趣。對于沒有及時達到預期目標的學生也不能簡單的批評,應該盡量發現他們在探索過程中的積極因素,啟發他們進一步探索真確的結論。
【浙江省上虞市實驗中學 朱利民】
〖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提供大量信息,增加課堂容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傳播信息快,單位時間內信息量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擴大語文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傳遞信息的速度,使學生接受的刺激源增多。特別是視、聽覺的刺激增大。因此,開展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則有利于精講多練,在單位教學時間內增大語文教學信息容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一篇軍事動態新聞,又是解放戰爭的題材。學生如果不了解新聞的背景,是很難進入新聞的情境中去的。而要講好背景,光靠導語中的那些內容是不夠的。在教學時,可以這樣處理:收集有關解放戰爭的背景資料、剪輯“渡江戰役”的電影片斷:遼沈戰役勝利、南京和平談判破裂、百萬大軍冒著炮火奮勇挺進,直取對岸;設計渡江戰役簡易地圖,動感突出三路大軍的渡江區域。這就縮短了學生與解放戰爭的時空距離。這個環節也為學生理解渡江戰役的意義,理解字里行間洋溢著的磅礴的氣勢、勝利的豪情,墊下了基礎。這樣既節省了大量的語言表達和板書時間,又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印象深刻,提高了教學效率,減輕了學生負擔。
【四川省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 周必舟】
〖個性化閱讀及其教學策略·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
有些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年代相去甚遠,學生很難一下子就進入課文情境,無法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的事件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學生對戰爭缺乏感性認識,自然對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為此,講這篇課文時,我把全班學生分成了三個小組,一組當播音員,一組當軍事家,一組當主持人。學生按照自己的角色要求,認真閱讀文章,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課文之中。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與文本對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閱讀教學應該為學生提供一片尋找自我、發展自我的人類“文化原野”,學生在其中廣采博收,盡情吸取各種文化滋養,移情化性,培本豐源,保證其個性和創造性的成長發展。語文教師最大的職責就是要讓學生建立閱讀的信心與興趣,喚醒學生的“自我”,讓學生與文本對接,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讓他們在閱讀中去發現自我。
【廣東省潮陽市黃圖盛紀念中學 黃小娟】
〖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喚起需要,初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心理學說:當個體對某種事物感到欠缺時就會產生心理緊張并馬上轉化為需要。而需要是人們行為的原動力。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設法讓學生感到對知識技能的欠缺,產生學習的需要,初步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在講授新課,特別是含有可轉化為操作技能的知識時,我很少說:“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而是把這種蘊含在課文內的知識技能作為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明白本身這方面的欠缺,需要掌握它們,從而調動他們學習這種知識技能的主動性。例如在開始講《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我要求學生留意身邊的人或事并根據所觀察的寫一篇新聞報道。因為學生還沒有寫新聞報道的知識,所以學生就感到欠缺寫新聞報道的知識,有了學習的需要,學習的主動性就被初步調動上來了。
這種喚起需要的方法在上知識短文或應用文最為實用,最能調動學習的主動性。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第一中學 尹娥梅】
〖淺談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散論〗
教材的難易程度不同,要使學生感到難的也新鮮、易的也新鮮,都樂以學習,就需要教師采用不同的方法。我教學中對難度大的教材,要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化難為易,使其豁然開朗,有個新鮮感。如在指導閱讀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解題時,結合背景講清“百萬”指部隊之多,“橫渡”指范圍之廣,給人以聲勢浩大,氣勢磅礴之感覺。由于學生初步接觸新聞,有一定的難度,通過解題學生明確新聞的標題特點是簡明概括,使學生即可豁然開朗,了解本文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構思成篇,化難為易。比較容易的教材,要加深加廣從不同角度探求新意。
【北京市朝陽區垡頭中學 苗春玲】
〖新課標下如何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借體驗引導〗
有些課文寫作年代久遠,有些則反映的事件學生比較陌生,這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打開生活寶庫,強化他們體驗,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溝通起來,激起學生心中的“漣漪”,喚起學生沉睡的情感,學生的情緒也就上來了。如《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其中的背景資料就離學生太遠,我就把它換成《奧運健兒──劉翔一舉爭冠》這樣的易理解的消息來講。如此這般,學生興趣大增,思路大開,形成了輕松而愉悅的學習情緒。
【河北省商丘市第一中學 王 涵】
〖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
我認為閱讀教學中討論、辨析、糾錯的訓練,是提高學生創造能力、獲得自我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這種訓練方式的特點是,創造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自己質疑、討論、辨析、解決,讓學生自己經過多次探討、思辨完成。
例如,在教學《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的。先要求學生從總體上說我軍的進軍過程,然后,要求學生認真分析我軍進軍的路線、進程。學生在分析過程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一是我中路軍是否首先從中路進軍,突破敵軍北岸防線占領安慶城?二是我東路軍經過一天激戰后,是否將所有抵抗之敵全部消滅并攻占了江陰要塞?
學生提出問題后,我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并在小組內發言,互相討論。學生們在經過第一次閱讀后,一般都做出肯定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扣住關鍵字詞再讀,并討論分析。結果明確了出錯的原因,第一題的肯定回答是對“渡至”這一詞語和長江防線的設置、渡江作戰的歷史背景不夠清楚造成的。第二題的肯定回答則是對“殲滅”、“擊潰”和“控制”這三個詞語的表述程度理解不夠確切而產生的錯誤判斷。對于這些,我沒有忙于引導和評價。而是要求學生繼續閱讀。在第二輪回答中要求學生自己解決評價問題。反復兩三次閱讀和答問,學生自己逐步感悟到此文準確、簡潔的語言特點。這樣,他們便具備了自己辨別、判斷的能力,還掌握了學習方法,獲得了自我發展的能力。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溪東學校 陳國明】
〖向特級教師學套路──寧鴻彬語文教學藝術初探〗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法”即“套路”,是初階,“無定法”則是高階,是“套路”熟后生巧的必然結果。特級教師往往因教學藝術精湛,教學風格獨特為人稱道、效法。年輕教師向特級教師學“套路”可少走彎路,早出成果。且看語文特級教師寧鴻彬的“套路”──妙問生花式。
教例:
師: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一: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師: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戰役勝利之后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二: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沒有干巴巴的講解,沒有細碎繁瑣的分析,而是以問題鋪路,很自然地實現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2
〖創意說明〗
文章的時代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距較遠,如果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模擬經歷,感受體驗,課堂會別有洞天。
〖教學步驟〗
序曲:
電視,以其五彩繽紛的視頻、極富渲染力的音響、精彩的制作、豐富的內容吸引著我們,而新聞,又是電視節目中的重頭戲,今天,我們學習《新聞兩則》,讓我們試著走進電視──
下面老師和大家一起先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師的方法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一、來當制片人
將學生分成地圖繪制、場景設置、鏡頭剪輯三個小組,要求: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完成自己小組的任務。
1、地圖繪制組:
分別將西路軍、中路軍、東路軍已占領的地方用紅色標線,向前進發點用尖頭標出。可以將課本上的圖掃描后放大,再根據課文內容標上記號,有條件的話可以進行 flash 制作。
2、場景設置組:
如果電視臺想在新聞播報之后還進行一次軍事訪談,請你設計一下訪談時人物的背景、服裝、道具等。
3、鏡頭剪輯組:
如果這則新聞出現在電視上,與新聞播音相配的畫面應是哪些?
二、進入演播廳
1、當當播音員:
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則新聞?
學生自瀆、討論、交流。重點指導:
⑴ 全文的朗讀基調:慷慨激昂、豪情萬丈。
⑵ “沖破”“橫渡”“均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一種勝利的喜悅。
“控制”“封鎖”“切斷”應干脆利落地重讀,讀出一種自豪與驕傲。
⑶ “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應讀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
2、當當軍事家:
如果你來當軍事家,你應該向觀眾介紹哪些方面的情況?
討論明確:背景: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定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執行毛澤東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軍。第二、三野戰軍和地方武裝在長江南北廣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長達500余公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
戰況分析:二十日夜解放軍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
二十一日下午開始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并占領揚中、鎮江、江陰,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
形勢預測:解放軍很快會占領南京,國民黨大勢已去。
3、當當主持人:
如果你來當主持人,你將怎樣設計導播語、采訪問題、結束語?
設計示例:
導播語:大家知道。國共和平談判破裂后,解放軍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發起了渡江戰役,那么現在戰況如何呢?戰爭又將如何發展呢?今天我們請來了著名的軍事專家來到了我們的演播現場,下面我們就請專家來為我們分析分析。
采訪問題:
⑴ 請您給觀眾朋友們就最新戰況作些介紹。
⑵ 請您預測一下明天的戰事。
⑶ 您認為戰爭還會持續多少天?
⑷ 現在的情況對哪一方有利?
⑸ 您認為最終的勝者是哪一方?
結束語:好,剛才專家對戰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對戰爭的形勢也進行了預測,那么戰爭究竟會怎樣發展呢?請大家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明天這個時間再會!
三、坐上觀眾席
如果你是觀眾,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務:
1、你聽出了新聞報道者的情感傾向嗎?
2、對軍事家的分析,你還有異議嗎?
3、對這場戰爭,你好可以補充一些“獨家”的資料嗎?
四、學生仿照上面的學習過程,自主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備選創意】
〖創意說明〗
《新聞兩則》都是寫勝利,但情感的強烈程度、寫法等方面存著較細微的差別。有比較才有鑒別,在比較中能更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寫作特色,進而訓練思維,進入較高層次的閱讀境界。
〖教學步驟〗
一、找“同”
分別閱讀兩則新聞,將兩者相同的地方找出來:
1、作者相同:
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2、目的相同:
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3、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4、大背景相同:
都處于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二、找“不同”
1、具體時間不同: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2、具體地點不同: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發生在長江沿線;《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發生在地處中原的南陽。
3、具體寫法不同: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于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名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4、構思特點不同: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5、語言風格有別: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三、將自己的發現寫成小段的鑒賞性文字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3
風格迥異 魅力獨具
《新聞兩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為著名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戰所寫的兩篇新聞。兩則報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乃新聞作品之瑰寶,消息寫作之明鑒。今天讀來,那場驚心動魄、氣吞山河的戰爭猶歷歷在目,令人蕩氣回腸。兩則新聞各具特色,其感情色彩的鮮明,語言的精當,敘述詳略的得體,見解評論的深刻,前瞻意識的正確,新聞要素交代的清楚明白自不待說。下面,我們著重談兩篇新聞在背景交代方面的特色。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精彩的議論巧妙交代新聞背景,主旨鮮明。
新聞的特點是“讓事實說話”,新聞中能否發表議論,歷來眾說紛紜,毛澤東獨具慧眼,在詳細報道了我西路軍渡江情況后,巧妙地插入了一段精彩精當的議論。既深刻地分析了敵人“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摧枯拉朽,“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的原因,巧妙地交代了新聞的背景。不但十分得體,而且畫龍點晴,指出了整個國民黨反動必然失敗的背景,揭示了其必然覆滅的可悲下場。這樣的議論,使報道主旨鮮明,深刻感人。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詳寫背景,淡化主體,獨具魅力。
從1945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談判破裂,4月21日毛澤東主席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至11月初,半年多來,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在全國各個戰場節節勝利。11月5日,遼沈戰役和南陽戰役頻傳捷報。11月6日,我人民解放軍又發動了著名的淮海戰役。南陽解放戰,可以說是淮海戰役的前奏。
自古以來,南陽人杰地靈,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兵家必爭之地。我軍解放南陽,不但在軍事上意義重大,而且標志著國民黨軍隊已走上了節節敗退的窮途末路,我軍走上了節節勝利的光輝之旅。因此,毛澤東同志在撰寫解放南陽這一重大喜訊時,獨辟蹊徑,淡化主體,不去詳細展示整個戰爭的全過程,而是詳寫戰爭的背景,向人們深刻揭示了這場戰爭的戰略意義。
全文共五層意思,作者就用了三層意思從歷史到現實,從敵軍到我軍,全方位的,多側面地詳細報道了這場戰爭的背景。第一層,導語 ,僅一句話,言簡意豐,概述我中原解放軍解放南陽,交代國民黨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和時間,點明了這場戰爭取得勝利的戰略意義,其欣喜之情躍然紙上,籠罩全文,極大地感染著讀者,鼓勵著人民。第二層更妙,作者運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乃兵家必爭之地,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既是整篇報道的背景材料,又向讀者透露了我軍解放南陽,人民解放戰爭已成必勝之勢,國民黨的敗局已不可逆轉的強烈信息。不僅如此,作者還用第三層意思進一步回顧過去一年來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不得不放棄南陽的事實,指出國黨全面崩潰的大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其必然失敗的下場。這樣和第四層對河南全省基本被解放的事實的報道,對一年多來我南線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以及結尾對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的預言珠連璧合,相得益彰。作者獨具匠心地運用大量筆墨報道南陽在戰略上的重要意義和重大背景,我軍一年多來所取得的勝利以及襄陽敵軍已成甕中之鱉,難逃覆滅的下場的局面,比去正面詳細報道我軍解放南陽的過程,更能激發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更能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我軍必然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美好前景。
《人民解放敵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詳略得當,議論精辟,議論中巧妙交代新聞背景,使主旨鮮明,深刻感人;《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淡化主體,詳敘背景,別具魅力。表現了毛澤東同志高超的寫作技巧和駕駛重大新聞題材的非凡才能,為我們撰寫新聞報道樹立了光輝的典范。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4
教書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讓自己不斷成長。讓我們一起到第一范文網一起學習吧!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編輯的閱讀答案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寶慶辣椒 閱讀答案(20xx湖南邵陽中考試題)
寶慶辣椒
①邵陽,古稱寶慶。寶慶自古就有種植威椒的歷史,清道光年間所修的《寶慶府志》載:“辣椒有大小兩種,大者曰菜辣椒,不甚辣;小者曰朝天椒,又稱七姐妹,其味甚辣。”
②寶慶辣椒品種繁多,最負盛名的是朝天椒,被列為全國六個辣椒優良品種之一。朝天椒的特點是果型細長,果皮較薄,表面光滑,種子粒小,辣味濃,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每100g紅辣椒中,含維生素C達15—20mg,居蔬菜之冠。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和胡蘿卜素,以及蛋白質、鐵、鈣、脂肪等。用于調味的干辣椒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紅椒遠比青椒的營養價值高。與青椒相比,紅椒中的維生素C多0.8倍,胡蘿卜素多3倍。寶慶辣椒香辣可口,是調味佳品,又是一味溫中散寒的良藥,有驅風、行血、散寒、解郁、導滯、開胃、殺菌的功效。《食物本草》中說,辣椒能溫暖脾胃。如果遇寒出現嘔吐、腹瀉、肚子疼等癥狀,可以適當吃些辣椒。辣椒也具有燃燒脂肪的功能,寶慶朝天椒更為突出。近些年來,有人嘗成香用辣椒或辣椒制品來減肥。在日本,就已經出現了多種適合女性食用的辣椒制品。
③寶慶辣椒又以隆回辣椒最為有名,為該縣傳統產品。據該縣縣志記載,民國38年的播種面積2500畝,產干辣椒150噸,50年代后發展較快,面積增到萬畝,57年被定為國家辣椒生產基地,79年定為外貿出口基地縣。改革開放初期,生產面積擴展到3萬畝,總產突破20xx噸。以后一直維持在3萬一2.5萬畝之間。
④隆回辣椒產品,除鮮食銷售外,其余主要加工銷售。加工產品遠銷廣東、鄭州、石家莊、北京等地。其中“桃花牌”辣#1醬系列產品遠銷國內外市場。
⑤現在,邵陽各地普遍種植辣椒,辣椒已成為邵陽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菜肴之一,種植辣椒也成了部分邵陽人致富的重要渠道。
1.結合文章內容,說出寶慶朝天椒的主要特點。〔任寫兩點即可〕(2分)
答:
2.文中劃線句子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答:
3.第二段“如果遇寒出現嘔吐、腹瀉、肚子疼等癥狀,可以適當吃些辣椒。”中“適當”一詞能否刪去?為什么?(2分)
答:
4.你知道寶慶(邵陽〕還有什么特產,列舉一種,并用一句話向社會推介。(2分)
參考答案:
1. 果型細長,果皮較薄,表面光滑,種子粒小,辣味濃,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2.列數字。通過具體的數字,準確說明了寶慶辣椒種植面積和產量增長很快,從而說明了寶慶辣椒久負盛名。
3.不能。“適當”一詞表示程度,起限制作用,表示出現不良癥狀時,可以適量吃一些辣椒,不能吃得太多。如果去掉,則沒有對吃辣椒進行程度上的限制,不夠準確。用“適當”一詞體現了說明文的準確性。
4.示例:①寶慶它栗澀皮易剝,味道甜美,營養豐富。②邵陽翻簧竹刻制作精美,造型別致,具有獨特的東方藝術色彩與民族風格。
《新聞兩則》閱讀附答案
《新聞兩則》閱讀附答案由查字典語文小編整理并分享,歡迎老師同學們閱讀。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支持查字典語文網,并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文章!
《新聞兩則》閱讀原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這一路現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戰犯湯恩伯二十一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我東路三十五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新華社鄭州1948年11月5日電 在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下,南陽守敵王凌云于四日下午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南陽為古宛縣,三國時曹操與張繡曾于此城發生爭奪戰。后漢光武帝劉秀,曾于此地起兵,發動反對王莽王朝的戰爭,創立了后漢王朝。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在過去一年中,蔣介石極重視南陽,曾于此設立所謂綏靖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劃分全國為若干“綏靖區”,在區的中心城市設“綏靖公署”,負責指揮國民黨軍隊進攻人民軍隊。綏靖,安撫,平定。,以王凌云為司令官,企圖阻遏人民解放軍向南發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黃維兵團三個軍的力量,經營整月,企圖打通信陽、南陽間的運輸道路,始終未能達到目的。最近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兩星期前已放棄開封,現又放棄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鄉、安陽,豫西之靈寶,閿鄉,豫南之確山、信陽、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殘敵外,已全部為我解放(編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一座,敵僅余十座)。去年七月,南線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實行英勇的進軍以來,一年多時間內,除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正規部隊以外,最大的成績,就是在大別山區(鄂豫區)、皖西區、豫西區、陜南區、桐柏區、江漢區、江淮區(即皖東一帶)恢復和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創立了七個軍區,并極大地擴大了豫皖蘇軍區老根據地。除江淮軍區屬于蘇北軍區管轄外,其余各軍區,統屬于中原軍區管轄。豫皖蘇區、豫西區、陜南區、桐柏區現已聯成一片,沒有敵人的阻隔。這四個軍區并已和華北聯成一片。我武裝力量,除補上野戰軍和地方軍一年多激烈戰爭的消耗以外,還增加了大約二十萬人左右,今后當有更大的發展。白崇禧經常說:“不怕共產黨兇,只怕共產黨生根。”他是怕對了。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個極短時間內,我們在這一區域曾經過早地執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錯誤。但是隨即糾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時期的經驗,執行了減租減息的社會政策和各階層合理負擔的財政政策。這樣,就將一切可能聯合或中立的社會階層,均聯合或中立起來,集中力量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勢力及鄉村中為最廣大群眾所痛恨的少數惡霸分子。這一策略,是明顯地成功了,敵人已經完全孤立起來。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各個孤立據點內的敵人,如像開封、南陽等處,不得不被迫棄城逃竄。南陽守敵王凌云統率的軍隊是第二軍、第六十四軍以及一些民團,現向襄陽逃竄。襄陽也是國民黨的一個所謂“綏靖區”,第一任司令官康澤被俘后,接手的是從新疆調來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總司令兼前線指揮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則剛從徐州飛到東北,一戰慘敗,又逃到了葫蘆島。王凌云到襄陽,大概是接替宋希濂當司令官。但是從南陽到襄陽,并沒有走得多遠,襄陽還是一個孤立據點,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新聞兩則》閱讀試題:
1.這則消息的“電頭”是________,“導語”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號)。主體部分是第________句。導語中揭示我軍所向披靡、戰績輝煌的詞語是________。主體部分中記錄我軍節節勝利的史實的一個四字成語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為:“現在,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為什么?第(16)句中“殲滅”與“擊潰”,“占領”與“控制”這兩組詞在句中能換嗎?為什么?
3.第(11)句中,戰犯湯恩伯對長江防線作了兩點判斷,實際情況又如何呢?請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語言概述。(30字以內)
5.這篇新聞中屬于議論的句子是哪幾句?這些議論的作用是什么?
《新聞兩則》閱讀參考答案:
1、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第一二句 ,第三至十七句, 沖破、橫渡, 銳不可當
2、不能改。因為原句中“至發電時為止”一是增加新聞的具體性和真實性,體現新聞的時效性 。因為事件仍在發展變化,這樣寫可以避免作者發稿時和讀者看到新聞時,事情發生變化而產生誤解。 不能。“殲滅”是消滅的意思;“擊潰”是打散的意思。二者語意不同,如果顛倒位置,不符合實際情況。
3、實際情況是“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戰犯的‘不料’恰恰表明我軍的英勇善戰,出敵不意。
4、客觀原因是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主觀原因是國民黨拒簽和平協定,玩弄和談陰謀,人心向背,造成被動。
5、議論句是“此種情況------有很大關系” 此句恰如其分的分析了敵潰我勝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題。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5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知識目標〗
1、解并掌握新聞的基本要素。
2、識記課文重點字詞。
〖能力目標〗
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新聞。
〖教育目標〗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軍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偉大氣勢,分析評價戰爭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
〖重點難點〗
了解并且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媒體〗
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設計〗
一、導語
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你們都是通過哪些方式來了解世界的風云變幻、國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眾的街頭巷議呢?
新聞縮短了你、我、他之間的距離。讓我們尋常百姓足不出戶,便可了解國內外時事,獲取各種生活的信息。好的新聞是可以穿越時空,供人們品讀與回味的。今天,并讓我們來共同研讀一篇來自于解放戰爭時期的新聞佳作,讓我們重溫那段蕩氣回腸、青春激揚的硝煙歲月。
二、識記重點字詞
鄂(湖北) 豫(湖南) 綏靖 阻遏
銳不可當 氣勢磅礴 回腸蕩氣 聿
闈鄉
三、知識介紹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要素,包括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速讀全文,理清新聞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華里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
經過與結果:人民解放軍兵分三路橫渡長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聞的結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2、速讀全文,劃分新聞內容要素:
時間兵力渡過兵力中路軍
安慶──蕪湖
20日夜~22日夜30萬30萬西路軍
九江──安慶21日17時~22日22時35萬2/3東路軍
南京──江陰21日17時~22日22時35萬大部
五、思考品味
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三一、二組品味新聞的語言。
六、教師總結
七、鞏固提高
1、思考題:
閱讀全文尋找證據,證明我軍進行的是一場正義的戰爭。
2、從近期報紙上找一則你最喜歡的新聞進行分析,分別找出該則新聞的六要素、結構要素以及進行適當的點評,具體的闡述你喜歡它的原因。
〖課后記〗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們掌握了新聞的基礎知識,通過表格形式,學生對解放軍的行軍路線有了較為清晰的掌握,達到了預期授課目標。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知識目標〗
1、鞏固重點字詞。
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新聞六要素及結構要素。
〖能力目標〗
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新聞。
〖德育目標〗
了解我國在解放戰爭時期采取的土地政策,感悟我解放軍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偉大氣勢。
〖教學媒體〗
投影儀。
〖教學設計〗
一、復習舊知
提問學生有關新聞的知識要點:
1、新聞六要素;
2、新聞結構要素;
3、結合課文字詞、知識要點的掌握情況。
二、整體感知
速讀新聞,理清新聞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各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下,困守南陽的蔣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個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三、思考品味
1、完成研討與練習四。
2、全文共分為五個層次:
⑴ 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⑵ 背景材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⑶ 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原因。
⑷ 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⑸ 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暗淡。
四、拓展延伸
1、思考題:
俗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從文中選擇論據來證明蔣軍的大勢已去?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三第三組,感受新聞語言的生動與形象。
五、教師總結
教師對學生今后的讀書讀報活動提出要求:
博而精,不僅要瞧熱鬧,更要瞅門道。
六、提高鞏固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6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了解新聞特點,復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
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著炮火奮勇挺進,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回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設計
導入 (導入 課文的方式可根據需要設定)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聲情并茂地導入 課文)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或讓學生拿出當天的報紙瀏覽新聞版,簡要介紹幾則新聞,由新聞的標題導入 )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布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么順
序報道,為什么?
學生讀課文后,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
看導語 。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
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布置思考題:
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了解新聞內容。再
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并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并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后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
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
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布置作業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7
一《新聞兩則》教案 ssslll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解并掌握新聞的基本要素
2、識記課文重點字詞
(二)能力目標:
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新聞
(三)教育目標: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軍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偉大氣勢,分析評價戰爭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
二、重點難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三、教學媒體:
投影儀、錄音機
四、教學過程 :
(一)導語 :
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你們都是通過哪些方式來了解世界的風云變幻、國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眾的街頭巷議呢?
新聞縮短了你、我、他之間的距離。讓我們尋常百姓足不出戶,便可了解國內外時事,獲取各種生活的信息。好的新聞是可以穿越時空,供人們品讀與回味的。今天,并讓我們來共同研讀一篇來自于解放戰爭時期的新聞佳作,讓我們重溫那段蕩氣回腸、青春激揚的硝煙歲月。
(二)揭題解題
(三)學生自讀課文(包括讀“預習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識)。讀書時,畫出生字詞(或自己查字典解決)。
識記重點字詞:
鄂(湖北) 豫(湖南) 綏靖 阻遏 銳不可當 氣勢磅礴 回腸蕩氣 聿 闈鄉
【說明】熟悉歷史背景,學習字詞,大致了解全文內容。
(四)朗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對照書上的示意圖,進一步了解三路大軍渡江戰役的經過。提出要求:對照示意圖,能夠復述渡江戰役的大致過程。
(五)兩位學生一組,彼此照著示意圖復述渡江戰役的經過。教師巡視,注意發現復述較好的同學,準備請他(她)上黑板前面復述。
(六)教師出示一張較大些的渡江戰役示意圖(或對照教材也可),請剛才發現的復述較好的一位同學指圖復述,其他同學靜聽。然后,指出其復述的不確之處。
【說明】利用復述這一方法,引導學生理清三路大軍渡江的情況,從而認清本則新聞主體的內容。學生指圖復述時,教師可隨之板書如下,增強學生認識本文內容的條理性。
中路軍
西路軍
東路軍
(七)借助問題,傳授新聞結構的知識。
1、文中哪兩句話概括了同學們剛才復述的內容? (第1句、第2句)
2、有沒有哪一句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3、教師講知識:
(1)這則新聞的前兩句是“導語 ”(板書),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導語 在新聞的開頭,一般不長,往往是一兩句話,有時也用一段話。
(2)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稱為“主體”,剛才同學們復述內容就是這則新聞的“主體”。評述三路大軍渡江戰斗的經過,指出我軍勝利渡江的重大意義。
(3)新聞還要有“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就是本文標題。標題以凝煉的語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標題、導語 、主體是一則新聞不可缺少的三個部分(如有條件,教師可適當增加些知識給學生,如副標題、結語等)。一則新聞,往往由這三部分構成。
【說明】教師隨著講解,板書:標題、導語 、主體。這是傳授知識的環節。作為學生新接觸的一種體裁,講些必要的知識是有用的,不能忽視。在學生對本文內容和構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傳授有關知識,顯得自然,學生接受起來也不太困難。
(八)通過比較,傳授新聞特點的知識。
1、這則新聞起始,括號里的內容表明這則新聞報道的單位、時間。這些內容去掉與保留有沒有不同?
(括號及其中的內容屬于新聞的“電頭”──學生答題后教師再講,這些內容表明所報道的材料的真實性,報道的及時。“預習提示”介紹“22日夜,毛澤東同志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證明了報道的及時。)
2、從這里我們能看出“新聞”具有怎樣的一個特點?(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3、主體部分中,有兩處寫到“至發電時止”。這樣寫說明了什么?(報道準確)
教師板書:真實、及時、準確
這是新聞的三個特點。此外,簡明也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板書“簡明”)。渡江戰役頭緒多,戰線廣,但這則新聞卻寫得簡明扼要,并及時報道,使廣大人民群眾盡快了解到戰役的進展。關于簡明扼要問題,課后有短文專門講解,課下閱讀。
(九)體會本文語言表達的一些特點。
1.題目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是實數。中路軍30萬人;西路軍35萬人;東路軍35萬人)
人數的確切,更體現了報道的真實、準確、嚴密。
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這個表明地點的句子里,準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則新聞,客觀、真實地報道渡江戰役的經過,但是,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請你找出一兩處帶有較強感情色彩的語句,讀一讀。
(十)布置作業 :
課后練習二、三。口頭完成;
課后練習六。書面完成。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鞏固重點字詞;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新聞六要素及結構要素
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新聞
3、了解我國在解放戰爭時期采取的土地政策,感悟我解放軍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偉大氣勢。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舊課:
1、回顧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整理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華里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
經過與結果:人民解放軍兵分三路橫渡長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聞的結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語。
3、請合上書用簡短的話將這則消息復述出來。
結合復述討論課后練習一,明確交代清楚要素是新聞真實性的需要。
二、學習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一)整體感知:
1、速讀新聞,理清新聞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各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下,困守南陽的蔣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個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
1、完成研討與練習四
2、全文共分為五個層次:
1)導語 ,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2)背景材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3)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5)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題:俗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從文中選擇論據來證明蔣軍的大勢已去?
閱讀全文尋找證據,證明我軍進行的是一場正義的戰爭。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三第三組,感受新聞語言的生動與形象
例:比較下面兩段話:
A、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共渡過了30萬人。
B、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
分析:上面兩段話主要意思一樣,但第1段表達較籠統。第2段中將“越過”改為“突破”,體現了人民解放軍是經過激烈的戰斗才取得勝利的。“渡至”比“到達”的意思具體確切,說明人民解放軍是從水路進軍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時內”和“即已”則比“共”字更具體、更準確了,突出人民解放軍渡江時間短、進軍神速。第2段是毛澤東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較,充分體現了新聞語言的準確和簡明。
四、教師總結:
1、《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2、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五、提高鞏固
從近期報紙上找一則你最喜歡的新聞進行分析,分別找出該則新聞的六要素、結構要素以及進行適當的點評,具體的闡述你喜歡它的原因。
六、作業 練習
1、檢查字詞
2、課后練習討論
【附:教學后記】
課后記:新聞文體知識教學,如何能與新聞的內容結合起來,是本文教案設計時思考的一個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先引導啟發學生找出能夠概括全文內容的語句,而后講授有關“導語 ”的知識,因為“導語 ”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夠概括表述全文內容。學生既練習了辨析關鍵語句的能力,又對“導語 ”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較為清晰的印象,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自然結合在一起。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8
1新聞兩則
毛澤東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新聞體裁的特點。了解新聞的六要素,把握新聞的主要內容。
2、體會本文語言準確、情感鮮明的特點。
3、認識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跡,認識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二、學習重點
1、理解新聞內容,把握戰爭的主題。
2、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了解導語 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
理解主體部分各層次間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
1、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延伸拓展法,引導學生通過訓練學會擬標題、導語 、劃分主體部分層次。
五、教學思路
本課兩則新聞教學重點各有側重。第一則可從新聞的角度組織教學,第二則可從戰爭的角度組織教學。新聞的內容可以依照“標題—導語 —主體”的順序組織教學。
六、教學過程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兩課時)
一、學生朗讀,注意下面字詞的讀音。
鄂 豫 綏靖 阻遏 銳不可當
二、背景介紹。
三、介紹新聞的有關知識
新聞的結構一般分為五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語,其中標題、導語 、主體是新聞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標題是用來概括新聞的主要事實的。又分為引標題、主標題、副標題。
導語 是新聞開頭的第一句話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聞的主要內容。
主體是新聞的軀干,是對導語 的進一步擴展,要用充分的事實表現主題。
背景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結語是交代新聞事件結果的話。可有可無,視具體情況而定。
新聞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實說話,其特點是:及時性、真實性、簡明性。
四、學生默讀課文,劃出新聞的結構。
1、全班讀標題。
2、男同學讀導語 ,女同學讀主體。
五、內容探究
思考討論:
1、標題中的“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2、導語 從幾方面總領了全文?
3、文章主體部分可分為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軍為什么不以地點為序從東往西,或從西往東?采用現在的順序有什么考慮?
指導分析:
1、“百萬”是實數。東路軍、西路軍各35萬,中路軍30萬。可見新聞的準確性很重要。
2、從導語 可知渡江的詳細區域和戰役的全局情況。
3、第一層:("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敘述中路軍渡江情況。
第二層:("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情況。
第三層:("湯恩伯認為"至結束),敘述東路軍作戰情況。
4、本文依時敘事,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后詳說東路激戰,文勢涌起高潮:東路軍的戰況直接關系到能否包圍敵軍,解放南京;因此在報道我東路軍進展時,和中西兩路軍有幾處不同,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斗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六、文章中心:《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時間、地點和戰況,指出了戰局的發展趨勢,分析了敵敗我勝的原因。表現了我軍戰士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七、通過比較體會本文語言的準確精練
(1)注意比較①②兩句(下同),體會加點詞語含義的不同之處。
①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共渡過了三十萬人。
②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
——“越過”只寫出了“經過”,“突破”表現了經過戰斗所取得的進展。
“到達”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達”之意,“渡至”則表現的是“從水路進軍,來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總結性的統計,“24小時內即已”強調了時間之短、進軍之神速。(所以,②句的語言準確恰當。)
(2)注意用語的準確和色彩的不同。
①現在,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
——“現在”與“至發電時止”相比,后者時間概念更確切,且有“戰勢發展迅速,我軍勝利進軍”的豪邁之情蘊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產生誤解,是人員,還是物資?“余部”是軍事術語,在這里指還未渡江的部隊,這個詞用在報道戰況的消息中,既確切,又得體。
(3)注意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
①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時間。而句②則充滿了嘲諷,湯恩伯本是來“督戰”的,結果不但無戰可“督”,而且全軍覆沒,狼狽不堪。敵軍的“不料”,正顯出了我軍的神勇。
八、布置作業
閱讀第三層回答:
1.“東面防線”指的是哪一段防線?
2.“同日同時"指的是哪一時間?
3.“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含義是什么?
4.“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與哪句相照應?
5. 把“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改為“我已殲滅一切抵抗之敵”或“我已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可以嗎?為什么?
6. 第6句“占領”“控制”“封鎖”三個詞能互換使用嗎?為什么?
答案:1. "東面防線"指的是"南京江陰段防線"
2. 21日下午五時。
3.我軍所向披靡的氣勢,并且也透露出喜悅之情。
4. 與第一句照應。因為這句中提到"防線是很鞏固"的,"抵抗較為頑強"是與之有聯系的。
5. 首先要理解“殲滅"與"擊潰"的意思。“殲滅"就是打死了,而“擊潰",只是打敗,沒有打死。當時實際戰況是,有的敵軍被我軍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兩句就與實際不相符了。
6. 因為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已解放,為我軍所有,所以用"占領"。而江陰要塞還沒攻下來,還在敵軍手中,不過不能任意活動或超出這一范圍,所以用"控制"這個詞來表明。江陰已被我軍控制,敵軍要想從長江逃走已無辦法,所以用"封鎖"這個詞較恰當。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一課時)
一、解放南陽的背景
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發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業已勝利結束,淮海戰役是1948年11月6日發起的,這則新聞發電之日正是淮海戰役前夜。
二、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本文是架構。
三、閱讀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看看可以分為幾個層次?獲得哪些感受?
第一層:("在人民解放軍……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導語 。概述中 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二層:("南陽為古宛縣……多是出生南陽一帶"),背景。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層:("在過去一年中……現有放棄南陽。"),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介石軍隊全局崩潰的趨勢。
第四層:("從此……又逃到了葫蘆島?),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王凌云到襄陽"至結尾。),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四、賞析“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分析:“樹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據地的發展,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的日益壯大,富有氣勢。這一片段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枝葉茂盛的形象,讓人形象地感知根據地日益壯大,生氣勃勃。
五、概括中心:《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報道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南陽,以及其軍事上的重大意義:標志蔣介石軍隊走上了節節敗退的道路,而我軍則走上了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戰斗的斗志。
六、分析兩文的寫作特色:
1.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2. 語言簡明、氣勢磅礴。
七、布置作業 完成優化設計
綜合練習(一課時)
一、 常識填空:
新聞,又叫 ,它的結構常包括五部分 、 、 、 、 。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 。新聞寫作必須注意記敘的六要素:
二、 改錯別字,在錯別字的下方畫橫線,將正確的字寫在括號內:
1. 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擋面之敵亦分分饋退,豪無斗志。
2. 中路軍24小時內既已度過30萬人。
3. 此處敵軍底抗較為玩強,然在整天急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底抗之敵。
三、 選詞填空:
1.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 )敵陣,橫渡長江。(越過、沖破、擊潰)
2. 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 )了。(沖破、突破)
3. 天空的星星也像 在水里,而且要低落下來的樣子。(掉、浸)
4. 彎彎的下垂的月亮, 在水一樣的天上。(浮、掛)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體會新聞準確、簡潔的語言。
3、認識中國革命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把握新聞的特點,抓住戰爭的主題,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新聞語言的特點。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以模仿電臺主持的形式,帶出對自我的介紹,同時用新聞的形式也是對后面的學習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新學期 新教改 新創舉
東絳、蠡園兩所中學互派教師換崗
一座溝通兩校之間教學交流的新“蠡湖大橋”正在建成
為了促進東絳、蠡園這兩所濱湖區各具教學特色的中學之間的教學交流,東絳、蠡園兩所中學的校長在暑期合作商談,在一拍即合的融洽氛圍中提出了“互派教師換崗”的新型教學交流形式。
據悉,開學前幾天,東絳、蠡園兩所中學分別從教語文、物理的兩名青年教師便均已到對方學校報到。今天9月1日,這四名青年教師在交換的崗位上已各就各位,正式開始教育教學工作。
據兩校校方稱,此次“互派教師換崗”的交流形式將進行兩個月,這一“實驗”若獲得成功、效果明顯,將在今后大范圍、長時間的推展下去。
由此,我們看到一座旁逸斜出的更能促進溝通交流的新“蠡湖大橋”正在于東絳、蠡園兩校間悄然建成。
二、新授
1、由示例,引出學生對新聞的認識,幫助學生初步把握新聞的結構、六要素。
2、由“新聞作為記敘文的一種,既有記敘文的一般特點,又有其自身的特點。那么與一般的記敘文比較,你覺得新聞有什么特點?”
學生自由討論,憑感覺和經驗談。
3、學生認識的模糊性,引出對今天新聞文體的零距離接觸,在學習中掌握新聞的特點。
4、自由朗讀課文。
5、在抓住文章感情基調的基礎上,齊讀課文。
6、采取四人小組競賽的形式,找出新聞的各個結構部分、六要素,體會新聞語言的特點。
三、作業
我來當一回報社編輯
以課堂上學到的新聞知識,寫一則新聞,報道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新鮮事。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并掌握新聞的基本要素;
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新聞;
3、了解感悟人民解放軍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偉大氣勢,分析評價戰爭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
【教學重難點】
1、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
2、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
3、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你們都是通過哪些方式來了解世界的風云變幻、國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眾的街頭巷議呢?
新聞縮短了你、我、他之間的距離。讓我們尋常百姓足不出戶,便可了解國內外時事,獲取各種生活的信息。好的新聞是可以穿越時空,供人們品讀與回味的。今天,讓我們來共同研讀一篇來自于解放戰爭時期的新聞佳作,讓我們重溫那段蕩氣回腸、青春激揚的硝煙歲月。
二、學生自讀課文
包括讀“預習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識。讀書時,畫出生字詞(或自己查字典解決)。
識記重點字詞:
綏靖 阻遏 銳不可當 氣勢磅礴 回腸蕩氣 聿 闈鄉
說明:熟悉歷史背景,學習字詞,大致了解全文內容。
三、朗讀課文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欣賞”,學生聽讀,并對照書上的示意圖,進一步了解三路大軍渡江戰役的經過。
2、兩位學生一組,彼此照著示意圖復述渡江戰役的經過。教師巡視,注意發現復述較好的同學,準備請他(她)上講臺上復述。
3、教師出示一張較大些的渡江戰役示意圖(或對照教材也可),請剛才發現的復述較好的一位同學指圖復述,其他同學靜聽。然后,指出其復述的不確之處。
說明:利用復述這一方法,引導學生理清三路大軍渡江的情況,從而認清本則新聞主體的內容。
四、借助問題,傳授新聞結構的知識
1、文中哪兩句話概括了同學們剛才復述的內容?
(第1句、第2句)
2、有沒有哪一句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3、教師講知識:
⑴ 這則新聞的前兩句是“導語”,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導語在新聞的開頭,一般不長,往往是一兩句話,有時也用一段話。
⑵ 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稱為“主體”,剛才同學們復述內容就是這則新聞的“主體”。評述三路大軍渡江戰斗的經過,指出我軍勝利渡江的重大意義。
⑶ 新聞還要有“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就是本文標題。標題以凝煉的語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標題、導語、主體是一則新聞不可缺少的三個部分(如有條件,教師可適當增加些知識給學生,如副標題、結語等)。一則新聞,往往由這三部分構成。
五、通過比較,傳授新聞特點的知識
1、這則新聞起始,括號里的內容表明這則新聞報道的單位、時間。這些內容去掉與保留有沒有不同?
括號及其中的內容屬于新聞的“電頭”,這些內容表明所報道的材料的真實性,報道的及時。“預習提示”介紹“22日夜,毛澤東同志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證明了報道的及時。
2、從這里我們能看出“新聞”具有怎樣的一個特點?(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3、主體部分中,有兩處寫到“至發電時止”。這樣寫說明了什么?(報道準確)
這是新聞的三個特點。此外,簡明也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板書“簡明”)。渡江戰役頭緒多,戰線廣,但這則新聞卻寫得簡明扼要,并及時報道,使廣大人民群眾盡快了解到戰役的進展。
六、體會本文語言表達的一些特點
1、題目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是實數。中路軍30萬人;西路軍35萬人;東路軍35萬人。
人數的確切,更體現了報道的真實、準確、嚴密。
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這個表明地點的句子里,準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則新聞,客觀、真實地報道渡江戰役的經過,但是,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請你找出一兩處帶有較強感情色彩的語句,讀一讀。
七、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口頭完成。
2、課后練習六,書面完成。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1、回顧: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整理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華里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
經過與結果:人民解放軍兵分三路橫渡長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聞的結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3、請結合上書用簡短的話將這則消息復述出來。
結合復述討論課后練習一,明確交代清楚要素是新聞真實性的需要。
二、學習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1、整體感知:
速讀新聞,理清新聞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下,困守南陽的蔣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個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2、思考品味:
⑴ 完成研討與練習四。
⑵ 全文共分為五個層次:
① 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② 背景材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③ 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原因。
④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⑤ 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題:俗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從文中選擇論據來證明蔣軍的大勢已去?
閱讀全文尋找證據,證明我軍進行的是一場正義的戰爭。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三第三組,感受新聞語言的生動與形象。
例:比較下面兩段話:
⑴ 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共渡過了30萬人。
⑵ 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
分析:上面兩段話主要意思一樣,但第1段表達較籠統。第2段中將“越過”改為“突破”,體現了人民解放軍是經過激烈的戰斗才取得勝利的。“渡至”比“到達”的意思具體確切,說明人民解放軍是從水路進軍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時內”和“即已”則比“共”字更具體、更準確了,突出人民解放軍渡江時間短、進軍神速。第2段是毛澤東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較,充分體現了新聞語言的準確和簡明。
四、教師總結
1、《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2、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五、提高鞏固
從近期報紙上找一則你最喜歡的新聞進行分析,分別找出該則新聞的六要素、結構要素以及進行適當的點評,具體的闡述你喜歡它的原因。
六、作業練習
1、檢查字詞。
2、課后練習討論。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11
【教學目的】
1、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2、了解新聞的六要素。
3、學習本文語言的簡明準確精練的特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弄清新聞的基本特點和結構。
2、了解新聞的六要素。
3、學習本文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學生預習,收集有關解放戰爭以及渡江戰役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給加粗字注音:
橫渡(héng) 荻港(dí) 潰退(kuì) 銳不可當(dāng)
協定(xié) 抵抗(dǐ) 泄氣(xiè) 督戰(dū)
殲滅(jiān) 要塞(sài) 阻塞(sè) 瓶塞(sāi)
2、解釋詞語:
橫渡:從水流的流向垂直的方向渡過江河。
均是:都是。均:全,都。
潰退:敗退。潰:潰敗。
殲滅:消滅。
要塞:在軍事上有重要意義的,有鞏固的防御設備的據點。
二、導入,解說新聞發生的背景
可以由學生上來放映自己收集的資料,也可以由學生介紹自己查找的資料。
背景: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后,國民黨反動派退守江南,企圖以長江作為防線阻止我軍的大軍南下。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定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行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在4月21日晨,以木帆船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長達500余公里的戰線上橫渡長江,徹底摧毀了國民黨的長江防線,于4月23日解放了國民黨統治了22年的南京。第四野戰軍的一個團于5月14日從武漢東面的團風到武漢100余公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16日、17日解放了華中重鎮漢口、漢陽和武昌。這就是著名的渡江戰役。
三、介紹新聞有關的知識
1、新聞的概念:
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是指報刊、廣播電視關于現實情況的報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訊、特寫、社論、典型報告等。狹義的新聞指簡要和迅速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新聞文體,又稱為“消息”。本文就是后一種。
2、新聞的特點:
⑴ 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
⑵ 報道迅速及時。
⑶ 簡明扼要。
3、新聞的結構:
新聞一般包含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五個部分。標題、導語、主體三個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結語有時暗含在主體里面,沒有明顯的標志。
新聞的標題有一定的特點:除了正題外,還可有引題(常用來交代背景、烘托氣氛或揭示事件意義)、副題(一般是事實的提要,對正題作補充說明),由于是多行標題,所以容量較大。新聞的導語一般是緊接電頭的一、二句話或是第一段文字。導語要求用極簡練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實或揭示主題。主體是消息的主干,擔負著闡述導語提到的主要事實和補充次要材料的任務,要求寫得內容充實、線索清楚、層次分明。背景往往是說明事件發生的原因、條件或環境的材料,有時是注釋性的材料;寫在消息的哪個地方,并沒有一定之規。結語則或是對消息內容作一小結,或是指出所報道事件的發展方向;有些新聞事件已表述完整,也不一定要加結尾。
4、新聞的表達方式:
新聞在表達上以敘述為主,多用比較樸素和概括的語言。當然在充分敘述事實的基礎上可以作些畫龍點睛式的精辟議論。
5、研討問題:
⑴ 找出本文的結構的特點:
明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本文的標題,文章只有一段,開頭的一、二句是本文的導語。以下是本文的主體部分。
⑵ 體會標題、導語與主體之間的關系。
⑶ 文章如何體現新聞的迅速及時性的,請找出詞語:
明確:電頭以及文中出現的有關時間的詞語,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至發電時止等。
⑷ 開頭括號里的內容即電頭,能不能去掉?
明確:這些內容是表明所報道材料的真實性的,能體現報道的及時性。
四、整體把握,討論
1、快速閱讀,概括主體內容。
2、新聞也有六要素,和記敘文一樣: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請同學找出本文中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21日下午五點、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地點:長江1000余華里的戰線,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
中路軍: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
西路軍:九江、安慶段,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
東路軍: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
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定和平協定。
經過: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渡江。
結果:百萬大軍勝利渡江。
3、學生討論歸納主體層次(三層)。
4、研討三個層次是如何銜接的?
⑴ 按時間順序。
⑵ 渡江部隊的順序銜接。
⑶ 內容上的銜接:
如“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與西路同日發起渡江作戰”、“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等,上下文自然就銜接起來了。
5、作者在安排三路軍進攻時有詳有略,為什么?為什么不先說西路軍?
明確:因為中、西兩路軍所遇抵抗之敵均為微弱,東路軍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寫東路較詳,把中路和西路一起先寫,東路后寫。再有中路的進攻在次之前已經有報道了,所以略寫。
6、本文在敘述中插入了議論,請找出來并討論議論在文中的作用。
這些議論指出,敵人的毫無斗志一方面是由于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另一方面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定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議論的目的在于把極少數國民黨的頑固分子和廣大官兵區分開來,爭取多數,孤立少數,以瓦解敵軍;再則,國民黨拒絕簽定協定正是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的直接原因。這里重點強調的就是這點,有力證明我軍發起渡江戰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
五、體會本課語言的準確、嚴密的特點
1、題目“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的“百萬”、“橫渡”“百萬”是實數,確切,體現報道的準確、真實、嚴密,“橫渡”體現我軍渡江的氣勢磅礴。
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括號中的可不可以去掉?為什么?
不含,說明當時九江并沒有解放,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可見語言的準確、嚴密。
3、可做課后練習三,讓學生自己體會本課語言的特色來加以鞏固。
六、作業
1、朗讀課文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2、復習有關新聞的知識。
3、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4、自己在報紙上找一篇新聞,劃出新聞的結構和寫出新聞的六要素,下節課交流。
5、預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和復習
1、聽寫詞語:
綏靖 阻遏 閿鄉 潢川 管轄 阻隔 消耗 逃竄 襄陽
2、提問有關新聞的知識:
⑴ 新聞的特點。
⑵ 新聞的結構。
⑶ 新聞的六要素。
二、整體感知課文,研討
1、快速閱讀課文,找出本文的標題、導語和主體。
2、找出本文的新聞的六要素。
3、如何劃層次:
明確:可分五層。
⑴ 導語,概述南陽的解放。
⑵ 用史料說明南陽的重要戰略地位。
⑶ 回顧一年來蔣介石被迫放棄南陽的經過。
⑷ 概述戰略反攻以來我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⑸ 南陽逃敵的命運。
4、找出本文的議論性的語句,體會在文中的作用:
議論成分可以使文章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思想深度。在新聞中插入適當的議論,闡明問題,是必要的。
5、自己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本課語言上的特色。
三、小結
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聞作品,內容不局限于南陽解放而由南陽解放說開去,敘述一年來中原戰局的巨大變化,中原我軍的巨大勝利。寫法靈活自由。
四、分小組交流學生各自準備的新聞,并加以評點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
2、寫出歷史上發生在南陽的三次重大戰爭。
3、復習第一課的字詞和有關新聞的知識。
4、預習第二課。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12
1 新聞兩則
毛澤東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詞語;了解新聞的歷史背景;掌握新聞常識;把握新聞的內容及結構特點,能分析并寫作簡單的新聞。
能力目標:培養閱讀能力 , 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把握毛澤東的寫作風格
德育目標: 了解我軍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的精神, 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基本常識。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疑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主體部分為什么要按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這樣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的,為什么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 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二、掌握新聞常識,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流程:
一、背景導入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的凱歌聲中,解放戰爭取得了徹底而偉大的勝利! 1949年4月20日 ,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我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堅決執行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于21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我們今天學習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新聞,就是毛主席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二、課前預習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潰〈kuì〉退 要塞〈sài 〉 阻遏〈è〉 銳不可當〈dāng 〉 殲〈jiān 〉滅
2.解釋下列詞語。
業已:已經。 銳不可當:鋒利無比,不可抵擋。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這篇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作者懷著什么樣的的心情寫的文章?
這篇新聞報道了渡江戰役開始后三四天的戰況,作者滿懷豪情,整個戰役氣勢磅礴。
(二)四邊互動
1.你了解新聞嗎?閱讀新聞要把握那些要素?
----新聞有廣狹之分,廣義的新聞指消息、通訊和報告文學;狹義的新聞僅指消息,它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閱讀新聞要把握新聞的“三五六”,即三個特點:真實性、及時性、簡明性;結構的五個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記敘的六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每則新聞在結構上,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輔助部分。標題一般包括引題、正題、副題;導語,一般指“電頭”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來提示消息的事實,使讀者一目了然;主體,隨導語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敘述事件、闡發問題和表明觀點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聞的關鍵所在;結語,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話,是消息的結尾,它依內容的需要,可有可無;背景,是事物的歷史狀況或存在的環境、條件,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常插在主體部分,也插在“導語”或“結語”中。
新聞的特點:立場、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具體,反映迅速,語言簡明準確。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2.朗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時間: 1949年4月20日 夜起至 4月22日 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的長江戰線。
----事情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之戰。
----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占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占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3.再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
導語是開頭兩句,簡述渡江戰役取得成功。主體部分分三個層次,詳述三路大軍戰斗經過,并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
4.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電時間和地點,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電頭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5.導語從哪幾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導語從渡江作戰兵力、戰線(即渡江區域)、戰況三個方面總領全文。
6.主體部分是按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的,為什么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
主體部分按中、西、東三路大軍的順序敘述。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說了西路戰況之后,又合起來有所議論。由議論將話題從西路軍自然地轉向東路軍。
7.文中寫西路軍所遇的敵情時說“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請你用課文中的話說說中路軍所遇的敵情。(“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
8.作者對西路軍的渡江情況作了哪兩方面的評論?詳略是如何安排的?兩方面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作者從敵我雙方對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和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于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正是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的直接原因。此處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動渡江戰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面評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役的記敘。
9.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請找出文中的語句加以說明。
準確、簡潔而富有氣勢;字里行間洋溢著勝利的豪情。
四、課堂訓練內容
1.填空:
新聞記敘的六要素是指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新聞結構的五個部分是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
2.討論完成書后練習三:朗讀兩則新聞,然后聯系上下文,比較下邊每組中的兩個句子,說說哪一句好,為什么。
第一組:
① 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 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共渡過三十萬人。
②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 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提示:注意從詞語含義的差異上體會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第二組:
①結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
第三組:
①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汗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②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而且擴大了根據地。我們的根據地不僅鞏固了,而且贏得了人民群眾衷心的擁護。
(提示:注意從語言的生動形象性上比較。)
答案:
第一組: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沖破敵陣。用“越過”表現不出經過戰斗。“渡至”比“到達”含義豐富,有橫渡與到達兩層意思,且文字簡潔有力。“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時間明確,且含渡江迅疾,作戰順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達這些意思。
第二組:②句好。“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有嘲諷的意味,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性,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斗力,倘說“結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無感情色彩,且與上句“二十一日”重復。
第三組:①句好。語言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 枝葉茂盛的形象,生機勃勃,富有氣勢。
五、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這篇新聞篇幅短小、結構嚴謹、氣勢雄渾、感情濃烈,語言簡煉準確,充分體現了新聞結構的特點,是短新聞報道重大題材、廣闊場面的典范。
2.方法歸納
閱讀新聞,要注意它的結構要素和記敘要素。課文分述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戰況,要分別把握這些要素。
六、布置作業
1.鏈接生活
搜集有關“神舟五號”發射升空的資料,寫一則簡短的消息。
2.實踐探索
到圖書館查閱當年報道解放戰爭的新聞史料,摘錄其中的導語部分,并注明出處。
3.課后練習1、2、3。
七、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標題 導語:兵力、戰線、戰況
主體: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2.能寫作簡單的新聞。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關于新聞的常識,你已經了解了多少?請給大家說說。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用已經掌握的新聞常識來分析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二、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綏靖(suí jìng) 鄂(è) 豫(yù) 杜聿(yù)明
2.選詞填空
(1) 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 a (a、潰退b、潰敗 c、潰逃),毫無斗志。
(2) 此處敵軍抵抗較為 b (a、頑固 b、頑強 c、堅強)。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了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說明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以后,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場的主動權,進而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二)四邊互動
1.介紹解放戰爭概況。
解放戰爭,第一年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城市。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邊疆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這一則新聞發于 1948年11月5日 ,遼沈戰役業已勝利結束,電文說“杜聿明則剛從徐州飛到東北,一戰慘敗,又逃到了葫蘆島”,即指蔣軍在遼沈戰役中的失敗。淮海戰役是 1948年11月6日 發起的,這則新聞發電之日正是淮海戰役前夜。
2.朗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 1948年11月4日下午 。 地點:南陽。
事情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敵方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3.再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
第一層,是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是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層,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4.課文為什么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的戰績?
一方面,南陽解放是南線人民解放軍一年多來取得偉大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南陽解放之日正是總結一年多來偉大勝利的最好時機;另一方面,總結一年多來的戰績,也可以說明蔣軍棄城南逃的原因。
5.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請找出文中的語句加以說明。
簡準確明;生動形象。
6.學了這兩則新聞,你對中國革命的勝利有什么新的認識?
可概括為三個基本認識: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偉大的奇跡;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四、 課堂訓練內容
1.閱讀下列新聞,勾畫出導語部分
服務教學美化環境防止水土流失
———我校建起生物園
前日,我校在學生宿舍樓通向教學樓的道路兩旁,筑起欄桿,建起了生物園。過去遇到刮風下雨,校園黃沙橫飛,遍地淤泥,人們戲言道:下雨是“水泥地”,天晴是“揚(洋)灰場”。情況雖然談不上嚴重,但著實叫人不便。如今,學校因地制宜,在道路兩旁建起了生物園,不僅美化了環境,而且能使教師的生物課更形象更生動。生物課上多多少少會有些小實驗,為了做個小實驗,同學們要準備好多天,現在有了生物園,我們就不用愁了。現在,生物園的種子已經發出嫩芽,希望同學們能保護好她。
2.閱讀下列是新聞片斷,為它補寫一個導語。
我軍橫渡長江情景
新華社長江前線 1949年4月23日 電 前線記者閻吾報道人民解放軍在安慶、蕪湖間某地敵前強渡長江時的情景稱:21日黃昏,江北某地解放軍的陣地上空,突然升起銀光四射的發光彈,頃刻,整個北岸陣地發出了震天動地的雷鳴,從解放軍的炮兵陣地上,無數道光線飛向南岸,接著整個南岸國民黨軍的陣地就完全陷入一片火海中。熾烈的炮火映紅了江面和天空。接著,從各個港口涌出了無數只大小船只。它們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飛駛而去……(已渡過江的)解放軍則開始不斷發出前進的信號,和響起前后各部隊間聯絡的號音……
答:21日黃昏,人民解放軍突破安慶、蕪湖間敵軍防線,強渡長江,向江南進軍。
五、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從這則新聞中我們可以感知,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以后,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場的主動權,經過一年多英勇奮戰,蔣介石全國崩潰之勢已成,敗局已無可挽回。
2.方法歸納
這一則新聞沒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內容,需要正確劃分層次。
六、布置作業
1.鏈接生活
回憶你所看過的表現戰爭的影視作品,想想其中精彩的細節片斷,談談你的感受。
2.實踐探索
(1)搜集戰爭題材的“小人書”,和同學交流。
(2)最近學校里舉行了哪些重大活動或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請你為大家作一次報道。
七、板書設計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毛澤東
第一層 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二層 背景,以史說明南陽是戰略要地
第三層 回顧蔣介石重視南陽→放棄南陽
第四層 回顧南線我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 預言南陽逃敵前途黑暗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13
預習課教案
一、預習目標
通過一節課時間的預習,能熟讀課文,熟悉文章寫作背景,掌握生字詞及文學常識,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作目的,談自己學文章之后的感受及體會,摘抄積累新聞的有關知識。
二、預習過程
1.自讀課文1~2遍,劃出生字、生詞,然后查、寫、記生字詞在預習筆記本上。
2. 了解文章寫作背景,并進一步讀課文。
① 寫作背景:((大屏幕出示)
② 大聲誦讀課文,要求讀得投入,讀出感情,可一人讀,也可合作;可以坐著,也可以站著。
3. 分析課文,并把對文章的感受和體會寫在預習筆記上,注意如下問題:
①課文內容
a、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
b. 理清記敘的六要素:(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六要素)
人物:
時間:
地點:
事件發生的原因:
經過:
結果: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人物:
時間:
地點:
事件發生的原因:
經過:
結果:
c、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么順序報道,為什么?
③文體知識: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4. 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后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
5、自由交流,解決疑難, 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其他同學交流,進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表達對文本的理解。
6. 展示感想。
學習了這一篇文章之后,你認為應該掌握哪些知識,學習目標是什么,你展示哪些內容,用什么形式來展示?你的疑問?讓學生發言,談一下展示設想。(寫一則小新聞)
●整理補充預習筆記
展示課
一、明確學習目標
兩分鐘交流《新聞兩則》的學習目標,學生討論總結出幾條。預設有如下幾方面:
1、 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2、 理清文章層次,體會文章準確、簡潔的語言。
3、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交流展示
1、小組交流一下預習的內容,準備展示你的風采。
2、主要學習目標,共性問題的解答,做到生生互動,答疑、評價。教師點撥。
3、拓展延伸: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仿照課文學習小組內閱讀分析。
明確: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導語。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同學展示與課文有關的詩詞,名言警句、歌曲、電影故事等。
4、交流體驗作者的情感,交流體驗作者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寫?
5、新聞小寫作,先組內,后班內交流。
6、評選出本節課表現優秀小組。
三、教師總結點評,《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四、布置作業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日記本上。
反饋課教案
一、學習目標
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讀,掌握新聞的有關知識,文章的結構,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感知文意的基礎上,揣摩、品析精彩語句。對課文的探究品味,要通過有創新、有價值的設疑,用心感受,深入體驗。對于不懂的問題,以及沒有展示的內容,都在這一課上有一個展現和提高。
二、課堂步驟
1. 寫問題,小組內互查。學生有問題可通過獨立思考、交流、互查來完成。
① 學生把生字詞、文學常識、課文分析、重點句段以問題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學生結對子,討論、解決并互查黑板上的問題。
②每組兩名同學到黑板前解答問題,檢查掌握情況。
預設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同:主題——戰爭;
內容——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
寫法——敘議結合,語言精煉。
異:《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大氣磅礴;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縱橫揮寫,儒雅廣博。
2.做當堂訓練檢測,進行檢查反饋,組內互查互評, 教師抽查。
3. 展示提升
在這一環節中鼓勵展示課上未展示過的同學來展示。有對課文的分析,也有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同時還有想到的作品,形式上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4. 學習收獲交流與總結
用4分鐘時間小組討論,學習這一課的感受與體會,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內容可以涉及課堂展示,學生表現等。
5.總結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新聞結構的三要素
新聞的三個特點
記敘的六要素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導語
背景
主體 回顧(2個) 我軍主動
敵軍必敗
補:課文背景資料
一、七 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1949年4月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二、.課文擴讀材料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毛澤東
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2日2時電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21日已有大約30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于20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24小時.30萬人民解放軍即巳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英雄式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命令。
渡江戰役開始后,新華社連續發表了兩則新聞:《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間、內容都有連續性。兩則聯合起來讀,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渡江戰役全貌,更好地理解課文詳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