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精選17篇)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1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胚pēi胎 蟾蜍chán chú 兩棲qī類
分泌mì 瀕bīn臨 繁衍yǎn
2.用恰當的詞語填空。
(1))關于克隆的設想,我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
(2)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這就是無性繁殖。
三、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奇妙的克隆》的作者是談家楨。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2
精品源自教學論文 ●教材分析
《奇妙的克隆》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高新科技”篇中的的一篇自由讀寫課文。本單元中幾篇課文集中介紹了航天、克隆、基因等高新科技的基本知識。旨在通過本單元的選讀,讓學生獲得許多新的知識,了解許多新的未知領域。培養學生為人類不斷探索自然奧秘取得的新的成果的自豪感,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激情和決心。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運用勾畫圈點、生疑發問讀書法和運用字典、詞典和網絡圖書資料的良好習慣。
●教學設想
由于這是一篇高新科技說明文,如果采用一般的講授法,學生很難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所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是本課學習成功的關鍵。因此,在本課閱讀學習中,擬采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參與教學。課前設置預習題,布置學生通過運用字典、詞典和網絡圖書資料自學生字新詞,了解作者相關情況和文中出現的一些科學術語。課中組織學生自學、分組合作討論并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參與教學,活躍氣氛,激發興趣,突破重難點。課后布置想象作文,激發學生熱愛科學、不斷探索自然奧秘的激情。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詞語,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鱗片、脊椎、兩棲”等詞的讀音、字形、詞義;理解“繁衍、相安無事”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1.整體感知文意,根據閱讀要求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概括內容要點,逐步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并理解這樣安排的好處。
3.理解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和精神,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全面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一。
●教學重點
1.了解有關克隆的知識和克隆研究的動態。
2.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理清“克隆鯽魚出世前后”的說明順序,理解這樣安排的原因。
●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多媒體課件解決閱讀中的疑難問題。最后設置自由問答環節,給喜歡鉆研的同學一個空間,由興趣引領他們在科學的道路上前行。
●課前準備
教學課件、投影儀、多媒體電腦
布置預習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了解作者
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想必大家一定是喜歡看吧,其中孫悟空一遇危急情況會從身上拔根猴毛吹口氣就會變出許多小猴來幫忙的情節,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在《西游記》中那是神話描寫,是對敢于反抗封建統治、敢于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英雄形象的設想,但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本領已經為我們人類所掌握,已經讓神話變成現實,那就是“奇妙的克隆”技術。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我國著名的遺傳學家談家楨一同走進“奇妙的克隆”世界。(課件打出課題:《奇妙的克隆》 談家楨)
首先,老師和大家一起共同了解一下作者的情況。(課件打出:
鼓勵課前搜集的同學作補充。)
學習課文之前,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本文的學習目標。(課件展示: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由學生喜聞樂見的神話入手,引出學生生疏的高新科技知識,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欲望;學習課文前,了解作者和學習目標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為下面學習做好準備。
檢查預習,鞏固生字
課前要求大家預習課文,解決生字新詞,下面我們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效果。(①課件打出:
點名每組一位同學板演,下面同學齊默寫。②打出答案,學生同位互改。③簡單評議。)
【設計意圖】: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是順利進行課程教學的基礎,更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法。
再聽課文,理解內容
1、課前大家已經認真預習了課文,現在我們再聽一遍課文朗讀,要求大家:邊聽邊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解決以下問題。
(課件打出提示問題,播放音頻朗讀)
2、學生邊聽邊畫,聽完后同組交流討論,并分組分別推薦一位同學到黑板上展示討論結果。
(下面同學自由讀課文,思考討論:四 、拓展探究題)
3、老師也針對以上問題,認真讀了課文,歸納出了答案,供大家參考:(課件順序打出:
①科學術語
②克隆的最初含義和今天的含義
③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奇妙的克隆》教案設計精品源自教學論文意義
④克隆的例子和順序(全文四部分順序、克隆事例的順序、安排順序的作用)
⑤說明方法和相關例句
對照課件,師生共同評議學生展示結果。
【設計意圖】:音頻朗讀插入優美的旋律,把枯燥乏味的科技說明文變成生動優美的文學欣賞;小組合作討論,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精神,促進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圖文并茂的課件,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學會歸納整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拓展探究,升華目標
1、用簡單流程圖畫出克隆羊“多莉”的創造過程。
2、既然克隆技術對人類有那么多的積極意義,為什么作者還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呢?請你根據相關資料,分析利弊,發表你的觀點。
3、以《假如有一天,我被克隆了》為題,寫一篇不低于400字的想象作文。
當堂展示“拓展探究”1、2題,3題留作課后完成
【設計意圖】:新課程理念提出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語文學習則要培養“聽、說、讀、寫”,在課堂的最后環節設置畫流程圖、討論利弊和寫想象作文,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整理能力、探究精神和說、寫的能力,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學生的創新能力,他們的想象是完全可以通過課堂得到激發的。
總結全文:科技學習是無止境的,自然奧秘是無窮盡的,只要我們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未來世界定會因為我們而更加精彩。
布置作業
1.課后閱讀有關克隆的文章或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
2.繼續完成《假如有一天,我被克隆了》為題的想象作文,談談你對克隆的看法,可以編述故事,也可以發表議論,500字左右。
【設計意圖】:課后復習是對課堂學習的補充和鞏固,而在這知識信息爆炸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課外閱讀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豐富拓寬學生知識面,是時代對新時期學生提出的要求,更需要培養學生的再創作能力。
教學反思:
預習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缺的一個重要環節,不但有助于學生在課前解決字詞等基礎知識,為課堂學習掃清障礙,而且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
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枯燥無味的說明文變得生動趣味,使深奧難懂的高新科技知識變得淺易明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
學習的主人是學生,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也只有這樣才是新時代需要課堂教學,才能培養出新時代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設計意圖】: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師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批評的能力。并能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能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師自我成長的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3
一、目的要求: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D。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辨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三、教學難點
1.結構安排巧妙新穎。
2.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科學道理深入淺出。
四、教材分析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文章分四個版塊先介紹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的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五、課時安排兩課時
六、教具準備U盤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西游記》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孫悟空有個絕活讓我們羨慕不已——他經常在緊要關頭從身上拔一把猴毛變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樣的猴子。當然這只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寫。但這一想象卻在今天成了可能,這就是克隆。今天我們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領域去探究一番。
二、檢查預習:
l、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匍匐pufu繁衍yan囊胚nang蟾蜍chanchu
瀕臨bin蛋白酶mei滲透shen鱗片lin
胚胎pei克隆long脊椎jizhui兩棲qi
2、解釋下列詞語。
克隆: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無性繁殖、復制出遺傳性狀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質或生
命體。
繁衍:逐漸增多或增產。
鱗片:魚身上一片一一片的鱗。
脊椎:脊柱。中學語文在線
兩棲: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陸地上生活。
相安無事:指彼此相處沒有什么爭執或沖突,還過得去。安:安定,平安。
瀕臨:緊接;臨近。
滲透:比喻一種事物或勢力逐漸進人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
三、交流查找的資料
我們身邊哪些動、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領?(學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說明;土豆、桂花、富貴竹插枝即活;各種蔬菜、果樹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四、感知課文,展開競賽
按課文四個版塊,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組為單位展開。(第一部分一個小組,第二、三部分一個小組,第四部分一個小組)
⑴全班齊讀第一部分,請第一組同學做好迎戰準備,另外同學發掘問題。
問: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奇妙的克隆》教案五》,來自網!/jaFile/。com
動植物的共同點?(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
問: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后代群體也叫克隆”)
問:這一部分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分別找出來。(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
教師補充提問: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征服務的。作者介紹克隆是什么時用了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的說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克隆這一前沿科學領域,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陌生很難懂的,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細致的解釋,最后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給它下個定義,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來,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⑵對克隆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那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讀“克隆鯽魚出世前后”和“克隆綿羊‘多利’”兩部分。請二組同學準備,其他同學發掘問題。)
問:這兩個部分作者舉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鯽魚、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問: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據)
問: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說明了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具有全能性。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
問:這部分作者為什么不按照時間順序進行說明呢?文中的順序安排有什么好處?(如果其他學生覺得比較困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并加以引導。文中按生物順序來安排的,是由低級到高級。這樣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另外,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了克隆技術在不斷的發展。)
教師補充提問:克隆技術不斷在發展,這與科研人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他們的努力?
學生找出后,教師追問:這些努力體現了一種什么精神?(鍥而不舍、求真創新)把這種精神用到我們的學習中,我們該如何做呢?(學生自由發言)
⑶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讀,最后一組同學做好準備。)
問:克隆技術造福人類主要體現在什么地方?(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此文轉自淘。教。案網
問: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舉例子。通過舉例,說明只有通過克隆技術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這些能給人類帶來好處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問:你愿意克隆一個和你一樣的人出來嗎?(學生自由發言)
問:作者對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體現在文中什么地方?(略)
五、教師小結:我們對“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那你對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請整理好收集到的資料,準備下節課的辯論——我看克隆人。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總結前課內容,展開辯論。
二、教學步驟
1、小黑板出示
2、復習課文內容。
《奇妙的克隆》
說明對象
說明順序
實驗對象
研究成果
時間
說明方法
克隆——無性繁殖來自一個祖先,經過無性繁殖產出的一群個體
克隆含義——克隆實驗和發展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4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
2、了解本文運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培養學生收集、篩選、利用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
2、了解本文運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步驟】
一、設境導入
出示圖片“多利”,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只羊可非同一般,它的出世,曾經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大家知道這是一只什么羊嗎?它為什么能引起全球的關注?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與這只羊密切相關的奇妙的高科技知識的課文──《奇妙的克隆》。
二、整體感知課文(采用討論的形式,培養學生探究以及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
1、讀一讀:快速閱讀課文,注意字詞。
2、想一想:
⑴我們知道了世上有一只克隆羊,讀過課文之后你知道多利是怎么來的嗎?(ppt)補充多利的命運的資料。
⑵在克隆羊誕生之前,科學研究人員還進行了哪些研究?
⑶文章在這部分中采用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克隆試驗”呢?
3、議一議:
⑴出示圖片“試管嬰兒”,奇妙的克隆的圖片/試管嬰孩的產生(ppt)試管嬰兒屬于克隆技術嗎?為什么?
⑵克隆人──禍兮,福兮?
4、說一說:
⑴每一門科學的發展,都伴隨著無數次的失敗,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克隆技術當然也不例外。能否請同學們向老師介紹一下克隆技術發展到現在的大致情況?奇妙的克隆的圖片/克隆技術的發展過程ppt
⑵克隆技術在不斷的發展,這與科研人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中國科學家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看看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他們的努力?作為學生,我們在學習中應該如何做呢?(學生自由發言)
⑶到現在為止,我們對克隆技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但克隆是一項復雜而高深的生物技術,作者談家楨為什么能夠把高深的生物技術介紹的簡潔、明了?試舉例說明(同學自由發言,主要從說明方法的角度)
⑷說說自己身邊的克隆。
三、延伸作業
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注意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從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慮。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5
教學目標
速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
理解說明的思路,掌握說明的方法。
培養學生探求科學的興趣和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00教學重點
繼續對說明方法進行學習和鞏固,理清作者思路并體會滲透在字里行間
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學生作好預習,從圖書館及網上查
找有關“克隆”的知識,并根據課文內容觀察身邊的“克隆”現象。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設境導入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你當然愿
意再擁有一個帕瓦羅蒂;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古希臘有位
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
“奇妙的克隆”。
■整體感知
檢查預習。
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并出示“課堂導問”,供小組討論。
課堂導問:
a.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c.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材料?
d.“多利”的誕生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e.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教師巡視課堂,參與各小組討論,一方面掌握討論情況,一方面進行疑點點拔。學
生小組討論后發言總結,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
明確:
a.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關鍵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c作者沒有用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
是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于認清克隆技
術發展的脈絡。
多利”的誕生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
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
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課文從三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
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并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當中,而在結尾處提出了關于“克隆”牽涉到道德倫理
問題的冷峻思考。
第二課時
■研讀探究
在學生掌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有關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課文內
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學習。
(過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為其“科學性”,重在內容;“普”為其“普及性”,重在語言。二者完美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說明了深奧尖端的生物技術。
研讀第一小節“克隆是什么?”。
出示問題組:
a.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c.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探究小結:
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
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游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這一小節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么?
通過上面小結,學生可以得出相應結果,教師再作歸納。
合作探究
a.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有何關系?
b.請找出這兩小節中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語句。體會說明
文語言的準確性。
c.找出使用的說明方法,并說明其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并明確)
提示:第二小節為第三小節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行
文的鋪墊,并且按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的說明順序。
■拓展延伸
分組辯論:克隆人是福音,還是惡兆?
教師可以提供網上、報上的各種言論幫助學生思考,同時也應緊緊抓住課文結尾引
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對學生的辯論進行點撥。
■學生小結
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注意根據學生回答進行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從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慮。
■延伸作業
將課堂小結“我學到了……”寫成書面文字;從網上、報上、書籍中查詢科學前沿的新興技術。
附板書設計
奇妙的克隆
談家楨
植物界的克隆:
動物界的克隆:
魚類
兩棲類
哺乳類一“多利”的誕生
利與弊: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6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閱讀 討論 探究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
1.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查找克隆的相關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
3.思考:以克隆為例,談談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一、導入
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展示查找的資料
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
(出示實物、圖片: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并出示問題,供小組討論。
問題:
a.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c.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材料?
d.“多利”的誕生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e.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明確: a.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關鍵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c.作者沒有用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于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d.“多利”的誕生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e.課文從三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并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當中,而在結尾處提出了關于“克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
三、內容研讀
1、明確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后代)
(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2、講解說明方法:在介紹“克隆是什么”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征服務的。“克隆”屬于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致地解釋,最后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2)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確: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游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業
1、借助生物書,了解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征及生長過程。
2、字詞讀一讀寫一寫,課后研討練習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為其“科學性”,重在內容;“普”為其“普及性”,重在語言。二者完美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說明了深奧尖端的生物技術。
二、復習:
研讀第一小節“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c.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這一小節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有何關系?
2.請找出這兩小節中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語句。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找出使用的說明方法,并說明其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并明確)
4、“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么好處?
提示:
1、第二小節為第三小節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行文的鋪墊,并且按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的說明順序。
2、句子見課文。
3、有舉例子、列數字等,各舉例說明。
4、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發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組辯論:克隆人是福音,還是惡兆?
最后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2.組織辯論。
辯論的要求:(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五、小結
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想阻止科學技術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進取。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
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我們更期待(出示幻燈片)“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篇課文里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作結束語,也是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六、布置作業
將課堂小結“我學到了……”寫成書面文字;從網上、報上、書籍中查詢科學前沿的新興技術。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7
教學設計
■研讀探究
在學生掌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有關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課文內
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學習。
(過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為其“科學性”,重在內容;“普”為其“普及性”,重在語言。二者完美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說明了深奧尖端的生物技術。
研讀第一小節“克隆是什么?”。
出示問題組:
a.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c.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探究小結:
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
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游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這一小節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么?
通過上面小結,學生可以得出相應結果,教師再作歸納。
合作探究
a.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有何關系?
b.請找出這兩小節中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語句。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c.找出使用的說明方法,并說明其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并明確)
提示:第二小節為第三小節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行文的鋪墊,并且按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的說明順序。
■拓展延伸
分組辯論:克隆人是福音,還是惡兆?
教師可以提供網上、報上的各種言論幫助學生思考,同時也應緊緊抓住課文結尾引用的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對學生的辯論進行點撥。
■學生小結
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注意根據學生回答進行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從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慮。
■延伸作業
將課堂小結“我學到了……”寫成書面文字;從網上、報上、書籍中查詢科學前沿的新興技術。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8
教學論文意義
④克隆的例子和順序(全文四部分順序、克隆事例的順序、安排順序的作用)
⑤說明方法和相關例句
對照課件,師生共同評議學生展示結果。
【設計意圖】:音頻朗讀插入優美的旋律,把枯燥乏味的科技說明文變成生動優美的文學欣賞;小組合作討論,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精神,促進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圖文并茂的課件,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學會歸納整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拓展探究,升華目標
1、用簡單流程圖畫出克隆羊“多莉”的創造過程。
2、既然克隆技術對人類有那么多的積極意義,為什么作者還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呢?請你根據相關資料,分析利弊,發表你的觀點。
3、以《假如有一天,我被克隆了》為題,寫一篇不低于400字的想象作文。
當堂展示“拓展探究”1、2題,3題留作課后完成
【設計意圖】:新課程理念提出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語文學習則要培養“聽、說、讀、寫”,在課堂的最后環節設置畫流程圖、討論利弊和寫想象作文,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整理能力、探究精神和說、寫的能力,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學生的創新能力,他們的想象是完全可以通過課堂得到激發的。
總結全文:科技學習是無止境的,自然奧秘是無窮盡的,只要我們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未來世界定會因為我們而更加精彩。
布置作業
1.課后閱讀有關克隆的文章或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
2.繼續完成《假如有一天,我被克隆了》為題的想象作文,談談你對克隆的看法,可以編述故事,也可以發表議論,500字左右。
【設計意圖】:課后復習是對課堂學習的補充和鞏固,而在這知識信息爆炸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課外閱讀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豐富拓寬學生知識面,是時代對新時期學生提出的要求,更需要培養學生的再創作能力。
教學反思:
預習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缺的一個重要環節,不但有助于學生在課前解決字詞等基礎知識,為課堂學習掃清障礙,而且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
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枯燥無味的說明文變得生動趣味,使深奧難懂的高新科技知識變得淺易明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
學習的主人是學生,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也只有這樣才是新時代需要課堂教學,才能培養出新時代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設計意圖】: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師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批評的能力。并能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能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師自我成長的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9
【設計思路】
教學一篇課文,讓學生理解內容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課前讓學生自身利用圖書館,網絡搜索自身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課中,采用讓學生讀、說、練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教學,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充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參與意識,激發學生愛科學的熱情,并借本文的知識引導學生進行語文閱讀和寫作方面的拓展。
【教學目標】
1、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學習文中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提高閱讀現代科學文的能力,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積累關于克隆的科學知識;學習一定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對克隆問題引發的倫理、道德、法律問題的認識。
【教學準備】
學生:上網或圖書館收集有關克隆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歸納整理,在此基礎上形成自身的觀點;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由《西游記》中孫悟空在緊要關頭用猴毛變猴導入。
(設計這一導入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渲染營造一種氛圍,激發他們的一種求知欲、好奇心,為新課的講授作鋪墊,激起學生的熱情,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進入本課學習。)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本文約3000字,要求5分鐘讀完,這是略讀的最高速度,要求能在快速的基礎上,讀懂全文。讀懂的規范,在形式上是辨識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在內容上是篩選本文的主要信息:用兩個字分別概括四小節的內容,用一組詞語概括克隆技術的進程,用一句話概括克隆的定義
(閱讀同時用音樂是為了陶冶學生,語文課不只是文字語言的載體,樂曲也是對學生進行美感熏陶的一種方式。)
這篇科普文章涉和到一些生物學相關術語,教師提供補充注釋,協助學生理解全文。并解釋專業語和通用語并陳是科普文章語言的顯著特征之一。
三、篩選信息,分析課文
檢查學生的自讀情況:
1、用兩個字概括四小節的內容;
2、用一句話概括克隆的定義;
3、用一組詞語概括克隆技術的進程;
4、分析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
四、以意照言,體悟精神
請同學們搜索閱讀課文,找出能表示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并加以點評。(生搜索閱讀課文,圈點批注,約4分鐘)(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在文中所張揚的科學創作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并結合自身的思想談心得)。
五、考慮討論,探尋主旨
課文最后一節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而末段首句說“科技進步是一首百感交集的進行曲”,既然是“造福人類”,都是“喜”才對啊,何來的悲呢?這里是不是弄錯了?(生疑惑,看書,考慮)
六、拓展討論,注重人文
科技進步是一首百感交集的進行曲,隨著克隆技術的發展,科學家進行了克隆人“的試驗。你對克隆人”的問題如何看待?
要求:
1、觀點明確,理由充分。(利用自身收集的資料)
2、表述清晰、流暢,有條理性。
(新課標確定語文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工具,它還具有人文性,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引導,可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同時,此環節很好的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七、思路延伸,學以致用
生物“克隆”作為一種科學的創作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鑒到文章、文學的寫作和閱讀中的,寫作也可以進行“克隆”。
(講課文的講讀和閱讀寫作相聯系,引導學生進行有創意的表達和有創意的閱讀。)
八、安排作業,鞏固所學
搜索整理有關電腦的知識,用一定的說明方法,按邏輯順序寫一篇電腦的科學小品,字數500字左右。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10
中學導學單 年 級: 初二 班級: 小 組: 姓名: 創建人: 使用時間:XX12
課 題
奇妙的克隆
學習目標1.整體感知文意,根據閱讀要求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概括內容要點,逐步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并理解這樣安排的好處。
3.理解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學習重點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方法指導練習,概括 流 程
一、自主學習
自讀文章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思考下列問題:
1.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
2.在文中直接畫出(用 )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
3.這一部分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分別找出來分析其作用。(書上批注)二、自我檢測
1、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
2.文章四個部分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能調換順序嗎?
)三、合作探究1、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舉例說明2、研讀課文、揣摩語言,體會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
(1:“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后,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
2:“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后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
3:“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終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4:“經過247次失敗之后,他們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
四、課堂檢測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說明方法。
(1)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后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 )
(2)這種魚有“胡須”,生長快,完全像鯉魚,但它的側線鱗片數和脊椎骨的數目與鯽魚相同,而且魚味鮮美不亞于鯽魚。( )
2、[中考巡禮](資陽)
(1)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身處順境,不能因為有一點點成績而沾沾自喜,讓贊美聲沖昏頭腦,更不能以自己優越條件而玩世不恭。
b.能不能戰勝自己思想上的弱點,是一個人在事業上能否成功的關鍵。
c.經過這次有趣的實驗,我喜歡上生物課了。
d.流星體是天外來客,在接近地球時,被地球的強大引力吸住,以每秒幾十公里的速度闖入大氣層。
六、收獲和疑惑筆記欄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11
一、教學過程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A.初步了解克隆知識及事理說明文的特點,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常見的說明方法。
B.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A.利用學案,引導學生充分預習。
B.有機地運用各種閱讀方法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充分討論辯證地思考科學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
1.了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
2.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三)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領悟“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的深層內涵。
二.學情分析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介紹的處于生物科學前沿的克隆知識貼近生活,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克隆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八年級的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生物常識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上一單元說明文知識的學習訓練,已使學生對說明常識有了初步把握,他們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且通過一年多的訓練,他們已養成了小組學習、合作探究的習慣。
三.教法、學法
為使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將做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延伸拓展法。對克隆人的看法展開辯論,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古希臘哲學家的名言)“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自談對這句話的認識……現代科技的發展卻使這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那就是“克隆”,現在就讓我們隨同我國生物學專家談家楨的腳步,走進《奇妙的克隆》去領悟克隆的“奇妙”。
(二)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學生根據個人閱讀喜好,或朗讀、或默讀、或略讀、或精讀、或跳讀、或連讀等),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
1.根據小標題,感知文意。(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2.整體把握克隆的“奇妙”在何處?
注:結合學案預習內容,整體把握文意,即“什么是克隆”,“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依據課本或生活中的實例體會克隆的“奇妙”。教師適當引導生活中的實例,如扦插類植物:吊蘭、月季、富貴竹、桂花、土豆、各種蔬菜、果樹的嫁接,還如俗語中的“無心插柳柳成蔭”等。
(三)研讀探究
為了把克隆的“奇妙”說明白了(說明文的藝術是把事物說明白的藝術——葉圣陶語),作者是如何來進行說明的?
1.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組為單位展開競賽研讀。(多媒體展示競讀內容)
第一小組探究內容: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說明了什么內容?又有什么好處?
第二小組探究內容:本文運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清晰條理地說明了克隆的“奇妙”?
第三小組探究內容:克隆技術不斷在發展,這與科研人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他們的努力?這些努力體現了一種什么精神?
2.教師在整個自主研讀、合作探究過程中適當點撥引導。并針對各組表現情況加以點評
3.班內交流,展示各組探究成果,教師予以適當點評(以鼓勵為主,有爭議的問題班內研討,師生共同明確)。
(四)拓展延伸
1.克隆如此奇妙,有何妙用,又有何弊端?(學生結合文本提取篩選關鍵信息,為下一步的辯論做鋪墊)
2.針對克隆的利弊問題,由作者的“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這句話展開辯論。
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正方辯題是“克隆技術能為人類造福”,反方辯題是“克隆技術不能為人類造福”。以課本的知識作為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內外所了解的事例、數據、故事等作為論據,展開激烈地辯論。
(五)總結
本節課我們隨同談家楨體驗了克隆的“奇妙”,了解了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掌握鞏固了說明文體的“說明白了”藝術,也為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和精神所感動,更為作者“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的話語所震撼。現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同樣,克隆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人們應在向前飛奔的時候,抽空看看頭上的這把利劍。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12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理念
提倡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設想
1.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提前布置學生查找相關資料。
2.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的發展。
教學步驟
一、課前學習
1.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查找克隆的相關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
3.思考:以克隆為例,談談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二、課堂教學內容
(一)克隆是什么
1.導入 。
孫悟空,是同學們喜歡的藝術形象。他神通廣大,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這一精彩描述,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關于克隆的設想。他想像的依據是什么呢?
2.展示查找的資料。
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
(出示實物、圖片: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3.明確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后代)
(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4.講解說明方法。
在介紹“克隆是什么”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征服務的。“克隆”屬于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致地解釋,最后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組自學(出示幻燈片)。
自學要求:
(1)自學“克隆鯽魚出世前后”和“克隆綿羊‘多利’”兩部分;
(2)將文中的說明內容、說明方法等知識依照一定的順序設計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組派一名代表作簡單的解說;
(4)提出需要和大家討論的問題。
2.組織學生討論說明的順序。
“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么好處?(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發展。)
3.小結上述內容:(出示幻燈片)。
“克隆”與克隆的科研成果
說明對象
說明順序
類別
研究成果
時間
說明方法
“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里(“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藥廠”)出現的,為了表格的完整性,故提前列出。
(三)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1.閱讀思考。
課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2.組織辯論。
辯論的要求:
(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3.教師小結。
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想阻止科學技術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進取。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我們更期待(出示幻燈片)“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篇課文里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作結束語,也是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三、課后拓展學習
借助生物書,了解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征及生長。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13
千祥鎮中黃軍陽
一、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
2、 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 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篩選資料、利用資料的學習能力。
二、教學重點
通過競賽,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利用收集的有關克隆資料展開辯論,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語交際的能力。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課前準備
學生:
1、結合課后練習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關克隆的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等。
教師:
準備有關資料和事例,以便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把課后練習題融入教學過程 中。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展開競賽,掌握課文內容,了解說明順序和方法。
二、教學步驟
1、導入 新課
《西游記》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孫悟空有個絕活讓我們羨慕不已——他經常在緊要關頭從身上拔一把猴毛變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樣的猴子。當然這只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寫。但這一想象卻在今天成了可能,這就是克隆。今天我們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領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資料
我們身邊哪些動、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領?(學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說明;土豆、桂花、富貴竹插枝即活;各種蔬菜、果樹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3、感知課文,展開競賽
按課文四個版塊,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組為單位展開。(第一部分一個小組,第二、三部分一個小組,第四部分一個小組)
⑴全班齊讀第一部分,請第一組同學做好迎戰準備,另外同學發掘問題。
問: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
問: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后代群體也叫克隆”)
問:這一部分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分別找出來。(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
教師補充提問: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征服務的。作者介紹克隆是什么時用了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的說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克隆這一前沿科學領域,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陌生很難懂的,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細致的解釋,最后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給它下個定義,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來,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⑵對克隆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那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讀“克隆鯽魚出世前后”和“克隆綿羊‘多利’”兩部分。請二組同學準備,其他同學發掘問題。)
問:這兩個部分作者舉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鯽魚、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問: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據)
問: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說明了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具有全能性。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
問:這部分作者為什么不按照時間順序進行說明呢?文中的順序安排有什么好處?(如果其他學生覺得比較困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并加以引導。文中按生物順序來安排的,是由低級到高級。這樣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另外,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了克隆技術在不斷的發展。)
教師補充提問:克隆技術不斷在發展,這與科研人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他們的努力?
學生找出后,教師追問:這些努力體現了一種什么精神?(鍥而不舍、求真創新)把這種精神用到我們的學習中,我們該如何做呢?(學生自由發言)
⑶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讀,最后一組同學做好準備。)
問:克隆技術造福人類主要體現在什么地方?(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
問: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舉例子。通過舉例,說明只有通過克隆技術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這些能給人類帶來好處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問:你愿意克隆一個和你一樣的人出來嗎?(學生自由發言)
問:作者對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體現在文中什么地方?(略)
對競賽優勝小組以肯定后,教師小結:我們對“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那你對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請整理好收集到的資料,準備下節課的辯論——我看克隆人。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總結前課內容,展開辯論。
二、教學步驟
1、投影幻燈片,復習課文內容。
《 奇 妙 的 克 隆》
說明對象
說明順序
實驗對象
研究成果
時間
說明方法
克隆——無性繁殖來自一個祖先,經過無性繁殖產出的一群個體
克隆含義——克隆實驗和發展(按生物進化,由底到高)——克隆造福人類
魚類
鯽魚
1979
下定義
作詮釋
舉例子
列數字
打比方
鯉鯽魚
兩棲類
爪蟾蜍
1962
黑斑蛙
1978
哺乳類
鼠
多利羊
1996
2、組織學生,展開辯論。
投影幻燈片,指出辯論要求:
⑴語言清晰、流暢,有條理性,聲音洪亮。 ⑵觀點明確,論據充足 。 ⑶在駁斥對方觀點時應該有“理”,更應該有“禮”。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小結。
3、布置作業
⑴把文中好的詞、句抄在資料冊里,增加知識的積累。
⑵回家仔細觀察一種動物或植物,選擇適當的說明方法,有條理的介紹它的特征。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14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理念
提倡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設想
1.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提前布置學生查找相關資料。
2.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的發展。
教學步驟
一、課前學習
1.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查找克隆的相關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
3.思考:以克隆為例,談談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二、課堂教學內容
(一)克隆是什么
1.導入 。
孫悟空,是同學們喜歡的藝術形象。他神通廣大,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這一精彩描述,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關于克隆的設想。他想像的依據是什么呢?
2.展示查找的資料。
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
(出示實物、圖片: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3.明確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后代)
(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4.講解說明方法。
在介紹“克隆是什么”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征服務的。“克隆”屬于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致地解釋,最后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組自學(出示幻燈片)。
自學要求:
(1)自學“克隆鯽魚出世前后”和“克隆綿羊‘多利’”兩部分;
(2)將文中的說明內容、說明方法等知識依照一定的順序設計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組派一名代表作簡單的解說;
(4)提出需要和大家討論的問題。
2.組織學生討論說明的順序。
“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么好處?(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發展。)
3.小結上述內容:(出示幻燈片)。
“克隆”與克隆的科研成果aaa
說明對象
說明順序
類別
研究成果
時間
說明方法
·克隆無性繁殖來自一個祖先,經過無性繁殖產出的一群個體
生
物
進
化
低
↓
高
魚類
鯽魚
1979年
下定義
鯉鯽魚
作詮釋
兩棲類
爪蟾蜍
1962年
舉例子
黑斑蛙
1978年
列數字
哺乳類
鼠
打比方體
多利羊
1996年
“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里(“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藥廠”)出現的,為了表格的完整性,故提前列出。
(三)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1.閱讀思考。
課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2.組織辯論。
辯論的要求:
(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3.教師小結。
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想阻止科學技術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進取。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我們更期待(出示幻燈片)“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篇課文里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作結束語,也是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三、課后拓展學習
借助生物書,了解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征及生長過程
/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15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閱讀 討論 探究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
1.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查找克隆的相關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
3.思考:以克隆為例,談談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一、導入
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展示查找的資料
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
(出示實物、圖片: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并出示問題,供小組討論。
問題:
a.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c.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材料?
d.“多利”的誕生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e.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明確: a.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關鍵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c.作者沒有用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于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d.“多利”的誕生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e.課文從三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并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當中,而在結尾處提出了關于“克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
三、內容研讀
1、明確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后代)
(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2、講解說明方法:在介紹“克隆是什么”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征服務的。“克隆”屬于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致地解釋,最后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2)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確: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游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業
1、借助生物書,了解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征及生長過程。
2、字詞讀一讀寫一寫,課后研討練習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為其“科學性”,重在內容;“普”為其“普及性”,重在語言。二者完美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說明了深奧尖端的生物技術。
二、復習:
研讀第一小節“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c.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這一小節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有何關系?
2.請找出這兩小節中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語句。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找出使用的說明方法,并說明其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并明確)
4、“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么好處?
提示:
1、第二小節為第三小節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行文的鋪墊,并且按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的說明順序。
2、句子見課文。
3、有舉例子、列數字等,各舉例說明。
4、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發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組辯論:克隆人是福音,還是惡兆?
最后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2.組織辯論。
辯論的要求:(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五、小結
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想阻止科學技術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進取。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
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我們更期待(出示幻燈片)“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篇課文里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作結束語,也是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六、布置作業
將課堂小結“我學到了……”寫成書面文字;從網上、報上、書籍中查詢科學前沿的新興技術。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16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文章分四個版塊先介紹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的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二)、教學目標簡介: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
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識。
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辨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四)教學難點:
1.結構安排巧妙新穎。
2.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科學道理深入淺出。
二、說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本文介紹克隆知識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克隆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生物常識重點突破。2、能力分析: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對克隆人的看法的討論,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思路安排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2、教學環節安排.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十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整堂課以“我知道、我發現、我整理、我歸納、我想象、我思辯”作為線索,體現新課標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試圖實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充分交融進而達到共鳴的目標。
3、下面就具體環節作簡要說明。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你當然愿意再擁有一個帕瓦羅蒂;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克隆”(導入語的設計從學生平日的的興趣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為后面的交流創設情境,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交流查找的資料,初步了解。師:課前大家一定收集到很多有關克隆的資料,誰愿意來說說我們身邊哪些動、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領?(交流的過程,目的為引導學生養成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利用信息的學習習慣,實現了師生學習資源的共享,豐富學生對克隆技術的感性知識。)
第三環節:感知課文內容,深入了解。課文里有關克隆的知識還有很多,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全文,把你在書上獲得的有關克隆的知識劃出來,等一會兒,試著用簡潔的話告訴大家你從中了解了哪些有關克隆的知識。
(學生默讀,邊讀邊在書上圈點勾畫)師:(自讀完畢)相信大家通過自讀,已有了自己的心得,能不能介紹給大家你所知道的有關克隆的知識呢?(由課外的生活常識再回復到課內的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4、剛才大家已經講了很多,看看我們整理一下,能否把下面的內容填寫完整。屏幕顯示:我整理,能快速地完成下表。有關于本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實驗對象、研究成果、時間、說明方法。(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考慮到話題的陌生性時間的有限性,設計了一個表格,以降低要求。)
5、本文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在寫法上很有特點,請同學們仔細思考,你覺得可從哪些方面來探討?相互討論。(這樣就能比較全面而快速地整理有關說明文的閱讀要求,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也是一個導向。)
6、“我從課文哪些語句中感受了科學家們怎樣的態度與精神”(嚴謹、求實、鍥而不舍)(學生不僅從中獲得科學知識,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啟迪。)
7、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術,你想克隆什么?為什么要克隆它?
要求:1)想法要奇妙;
2)想法要有益于人類;
3)表達要有條理。(“我想象”這一環節,意在引導學生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通過協作學習互相啟發,互相提高,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群體互動等多元互動,重視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交流,盡可能挖掘學生口語交際中的閃光點,并給予充分的肯定,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8、文中寫道:“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談談你對克隆技術能否造福人類這個問題的理解。(投影顯示):(最后一個思辯性的活動,目的在于鼓勵學生利用收集的有關克隆資料展開辯論,讓他們學會在口語交際中熱烈參與討論,耐心細致地聽,大膽發表見解。同時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
《奇妙的克隆》重要知識點整理 篇17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
a.繁衍(yǎn) 分泌(mì)
b.胚胎(pī) 蟾蜍(chán chú)
c.乳腺(xiàn) 卵子(luǎn)
d.囊胚(náng) 鯽魚(jì)
2.下列句子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
a.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lone”,音譯為“克隆”。
b.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
c.這種依*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并經兩性細胞溶合產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d.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
3.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
a.既然鯽魚的囊胚細胞核取代鯽魚卵細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魚,但是異種魚換核能否得到新的雜種魚呢?
b.有的學生無視學校金科玉律,迷戀網上游戲,實在令人擔憂。
c.鯉魚細胞核和鯽魚卵細胞質居然能相安無事,并開始了類似受精卵分裂發育的過程,最后長出有“胡須”的“鯉鯽魚”。
d.張明的動人事跡,經過校電視臺的大事渲染,成了校園的熱門話題。
4.下面文字選自一位同學的講演稿,請指出錯誤,并加以修改。
①同學們,我們不能忘記,曾有多少志士仁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為祖國的興亡而英勇奮斗;②我們也不能總沉醉于我國有世界上所沒有的萬里長城和四大發明。③作為祖國二十一世紀的建設者,我們將要擔負的責任并不輕快,④我們更不能不忘記,當年少先隊員的誓詞——準備著,時刻準備著……
①中________________應________________。
②中________________應________________。
③中________________應________________。
④中________________應________________。
一、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例如,英國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療肺氣腫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這種羊奶的售價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藥廠。用什么辦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這種羊擴大繁殖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克隆。同樣,荷蘭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鐵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產血清白蛋白的羊。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當然還是克隆。
母馬配公驢可以得到雜種優勢特別強的動物——騾,然而騾不能繁殖后代,那么,優良的騾如何擴大繁殖?最好的辦法也是克隆。我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瀕臨絕種。如何挽救這類珍稀動物?克隆為人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
除此之外,克隆動物對于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認,克隆綿羊的問世也引起了許多人對克隆人的興趣。例如,有人在考慮,是否可用自己的細胞克隆成一個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凍起來。在將來的某一天,自身的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時,就可從胚胎中取出這個器官進行培養,然后替換自己病變的器官。這也就是用克隆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
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我想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來結束本文:“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克隆技術在哪些方面造福人類?試根據文章內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文中提到的這些造福人類的克隆對象外,你認為還可以對什么進行克隆,給人類帶來好處?(至少兩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倫理”,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文中說,克隆人可能產生倫理上的問題,你認為可能產生一些怎樣的倫理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中加粗詞“它”所指代的內容是
( )
a.許多生物學家 b.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
c.無性繁殖 d.從事無性繁殖研究
二、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美研究顯示 現有技術無法克隆人
美國科學家近日公布最新研究結果說,由于胚胎發育過程中存在固有缺陷,故目前沒有可能對人和其他靈長目動物進行生殖性克隆。
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沙滕博士等人,利用現有4種細胞核移植技術,對724個恒河猴卵細胞進行克隆操作。研究人員共獲33個克隆猴早期胚胎,但將其移植代孕動物體內后,這些胚胎經過初步細胞分裂無一真正孕育。
科學家們對此分析發現,克隆猴細胞分裂看似正常,但細胞內染色體實則出現紊亂。通常染色體在復制和排列過程中需要借助紡錘體,可克隆猴細胞中紡錘體結構雜亂無章,結果導致染色體數目出現異常。不僅如此,對克隆猴細胞紡錘體形成至關重要的絕大多數蛋白質也出現缺損。
研究人員指出,雖然已有科學家利用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出羊、鼠、豬、牛和貓等動物,但研究表明,現有技術對靈長目動物并不適用,其原因可能在于靈長目動物繁殖過程中,對紡錘體組裝的要求,比其他哺乳動物“更為嚴格”。
匹茲堡神學院教授特納評論說,沙滕等人的研究展示了靈長目動物克隆的難度,從而為“生殖性克隆不安全、應該禁止”,提拱了迄今最為有力的支持。(車水 編譯)
1.第1段中加粗詞“固有”“生殖性”是否去掉?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分析第2段中“4”“724”“33”幾個數字在表達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
a.克隆猴細胞分裂時其內部染色體出現紊亂。
b.在通常情況下,紡錘體有助于染色體的復制和排列。
c.克隆猴細胞中紡錘體結構雜亂無章導致染色體數目出現異常。
d.蛋白質對形成克隆猴細胞紡錘體比較重要。
4.“生殖性克隆不安全,應該禁止”與“美研究顯示現有技術無法克隆人”之間是什么關系?文章對二者之間的關系的論述是否合理?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b項“pī”應為“pēi”,c項“xuàn”應為“xiàn”,d項“láng”應為“náng”
2.b(a項中“植”應為“殖”,c項“溶”應為“融”、“植”應為“殖”,d“撥”應為“拔”)
3.c(a項“但是”應為“那么”。b項“金科玉律”應為“紀律”。d.應改為“大力宣傳”)
4.①“興亡”應改為“興盛”。②“世界上所沒有的”應刪去。③中“輕快”應改為“輕松”。④中“不能不”應刪去后一個“不”。
一、1.(1)克隆特種乳羊乳牛,為人類健康服務;(2)克隆雜種優勢特別的動物——騾,為人類服務;(3)克隆熊貓等,挽救珍稀動物;(4)克隆動物還有利于癌生物學、免疫學、人的壽命等方面的研究。(5)克隆人體器官,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2.略3.比如,克隆人的身份難以確定,家庭角色難以確定,克隆人到底屬不屬于“人類”等等。4. d
二、1.不能。去掉“固有”,難以表明“缺陷”的特點,去掉“生殖性”,就變為不能對人和其他靈長目動物進行克隆,結論錯誤。2.(1)表述準確,體現了科學工作的嚴謹性。(2)科學說明了目前無法生殖性克隆人這一論斷3.d 4.二者是并列關系。不合理。文章把二者看成了因果,或被支持與支持的關系是不盡合理的。因為前者是倫理、道德、紀律范疇的問題,后者是技術問題。在技術上現在不能克隆人是技術水平還不夠,還需要作進一步探索,而不是以此來證明,支持“禁止克隆人”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