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綜合能力測試(精選16篇)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1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①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③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④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2.給下列加粗字注音:闕處( ) 曦月( ) 襄陵( )沿溯( ) 御風( ) 素湍( )怪柏( ) 飛漱( ) 屬引( )3.三峽具體指哪三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是( );“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是( )。提示:從視角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根據文中內容,解釋“峽”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有人認為三峽壯美,有人卻說三峽秀美,請根據文章內容談談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最后一句詩寫出了漁者怎樣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章描寫了三峽美麗的風光,請你利用文中的詞句,組成一副對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同“缺”空缺 ②漫上 ③很 ④早晨 2.quē xī xiāng sù yù tuān bǎi sù zhǔ 3.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合稱。簡稱三峽 4.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5.俯視 仰視 6.峽是兩山夾水的地方。 7.不設同一答案 8.表現了三峽漁民船夫的悲慘生活。 9.不設同一答案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2
【設計思想】
本文內容淺顯,語言流暢,簡潔明快,適合誦讀。因此,教學中不必作過多的分析,以誦讀、欣賞為主。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朗讀上加以指導,組織學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學習,體會新課標的精神,初步學會運用“研究性”方式學習文章,培養自主研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抓住文中描寫景物特征的語句,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品味文章精巧的構思、精煉的語言、精美的畫面。
【教學難點】
品析文章的美點:構思、用材、布局
【教學方法】
本文確定為“文學鑒賞課”。課前向學生下發譯文,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師生交流,探究本文景物描寫及其他方面的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展現三峽優美風光的記錄片,并配以簡潔的文字進行說明。
2.欣賞完后教師指出:如今,高峽出平湖,這二十多年前的三峽美景正在漸漸散去,也許有一天,我們也只能在*或在模糊的記憶中捕捉它曾經的險峻和美麗。今天,讓我們跟隨酈道元的腳步,領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峽風光。
二、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結合課文注釋,讀準字音,讀順文句,讀懂文意。
聽老師帶著驚嘆、贊頌之情吟誦課文,學生學讀。
學生之間自由交流文中難以明白和理解的地方。
三、問題情境設計,師生共同探究。
(一)問題情境。
1.本文文字優美,描繪傳神,作者是如何抓住三峽的風景特點進行描寫的?
2.三峽的自然風光,有山有水,四季各異,追溯過去,分析現狀,展望未來,你想到了什么?
(二)交流對話
1.教師與學生對話
話題一:《三峽》先寫山后寫水。寫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寫水,哪個季節具體寫?為什么?
明確:文章先總寫山:山高嶺連,綿綿不斷;再寫水的四季不同,重點寫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
話題二:《三峽》寫四季的景色中運用了許多精彩的詞語,試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語作簡要的分析。
明確:春冬之景:“素”“綠”“清”“影”數字;寫秋之景:“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出來了。其中“素”“綠”“清”著重寫水的色彩,而“寒”“肅”“凄”“哀”則蘊涵著作者的一種思想感情,屬于“借景抒情”一類的典型詞語。
2.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話題一:《三峽》語言凝練,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卻包容了四季景色,羅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嘯,為什么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明確:(1)文章取材先大后小,先總后分,層次清晰;(2)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色,選擇有代表性的景物,進行冼煉地描繪。
話題二:課文第三自然段“素湍綠潭,回清倒影”,譯文為“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試想:雪白的急流奔騰洶涌,可以回旋清波,卻怎么可以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呢?這個譯文是否有問題?
明確:這個翻譯的確存在問題。原句運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稱為“合敘”)的修辭,也就是古人為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把兩件相關的事并在一個句子中表述,翻譯時不能逐字進行,要從文意出發,找出詞語或詞組之間的相互搭配關系,如“耳目聰明”應是“耳聰目明”。據此這句的譯文應為: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話題一:課文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屬于自然景物的描寫,用在這里有何作用?
明確:作者用這個例子寫出了江水的湍急。
話題二:文章開頭突出三峽山高嶺連,隱天蔽日的特點,下文哪些文字可以印證這一特點?
明確:“絕巘”“峻”“林寒澗肅”“空谷”這些詞語都能印證。
師生與作品的對話
話題一:酈道元寫三峽風光,大部分筆墨放在寫水,水是課文的重點,那么能否調整寫山寫水的順序?
明確:這體現了文章布局的巧妙。先山后水是有科學依據的,有了山高嶺連的特定地形才能產生江流湍急的水勢,山是因,水是果。因決定了果,山是總寫,水是分寫,順序不能調換。
話題二:本文雖只有一百五十五字,但描繪景物卻盡傳其神,筆法令人稱奇,現在我們用欣賞的眼光來審視評說課文的美。(可以從語言、結構、描寫等角度入手)
明確:(示例)描寫手法美:
(1)正面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壘嶂,隱天蔽日”形象概括地描繪出三峽的地貌特征;
(2)側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烘托出三峽峰連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四、拓展研究
1.摹擬《三峽》第二段的寫法,寫出春風拂拂之景。
2.課外收集有關三峽的資料,試比較三峽的古今。
3.課外閱讀吳均的《與朱元思書》、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等寫景優美的文言文,試與本文寫景進行比較。
4.課外收集有關三峽的資料,展開一場有關保護三峽景觀的討論,題目可設計為:
(1)是保護三峽的自然風光,還是不斷地開發和利用三峽的水資源?
(2)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續三峽獨特的魅力?
【教學隨想】
《三峽》是人教版八年級新教材內的一篇課文。這兩節課我們著重探索的是:如何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自主探究文言文寫景的特征和寫作特色。先讓學生從描述三峽風光的記錄片中獲得感性認識,產生積極而美好的情感,形成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而后激發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且有發現、創新的強烈*。
教材的適當“處理”,是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的起點。我們重點選了“三峽的景色欣賞”和“三峽全文的寫作特色”兩個部分,讓學生進行鑒賞和討論,感受文章的藝術美,成功地引發了學生對課外寫景文言文的探究興趣。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們在課堂上安排了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導入課文。通過播放用多媒體制作的三峽風光的輯錄片,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嘆之情。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這個環節既是對學生課前自學課文的一個檢測,也是通過圖文結合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通過朗讀,加強學生對散文的節奏美、語言美、意境美的領悟。
第三環節:研究課文。這個環節是重點。我們是從“問題情境”人手,運用“話題式”教學設計模式,對全文的寫作特色進行不同對象的四次對話。對文章的景物特征、重點詞語、選材效果、語句翻譯、寫作手法進行了探究。
這三個環節用簡潔的語言可概括為:
運用多媒體導入課文(激發興趣)——→朗讀課文(感受內容)——→研究課文(學會鑒賞)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在反復誦讀中增強文言語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峽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在反復誦讀中增強文言語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詩《早發白帝城》,寫了三峽的風光,請同學們齊聲朗誦。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今天我們走進另一篇文章,來更細致地領略三峽的景色。
二、介紹三峽: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游風景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三大峽”。
瞿塘峽雄踞長江三峽之首,西起白帝城,東至巫山大溪鎮,全長8公里,以其雄偉壯觀而著稱。瞿塘峽鎖全川水的險要氣勢。瞿塘峽在三峽中雖然最短,卻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畫卷和文化藝術走廊。
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有大峽之稱,以幽深秀麗稱奇于天下。巫峽兩岸群峰,以十二峰為奇,它們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為纖麗奇俏。“秀峰豈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萬峰”。
西陵峽灘多流急,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整個峽區都是高山、峽谷、險灘、暗礁。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古三峽船夫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
1.請一位同學為大家朗讀一下關于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紹。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時的地理學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學不倦,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對祖國河山十分熱愛,對地理風物精切鉆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經注》。
《水經注》是給《水經》所作的注文。《水經》是記述我國河流水道的一部專著,書中列舉大小水道137條,內容簡略。酈道元作注時大為擴展,介紹了1252條河流,除記載水道變遷沿革外,還記述了兩岸的山陵城邑、風土人情、珍物異事。《水經注》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地理有很*價值。
2.教師點明《水經》、《水經注》與《水經疏》三者之間的關系。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聽范讀,標注生字字音。
2.教師明確讀音。
3.自由朗讀。
4.分組齊讀。
五、再讀課文,理順文章大意。
(一)學習文言文的翻譯方法。
(A)三個標準:“信、達、雅”
“信”,就是譯文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達”,就是譯文明白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要求和習慣,無語病。
“雅”,就是譯文語句規范、得體、生動、優美。
(B)兩個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系,重要的詞語要相應的落實,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方式,力求語言風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譯,指著眼于表達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
兩者的關系是,只有在直譯表達不了原文意旨的情況下,才在相關部分輔之以意譯。
(C)五個步驟:審、切、連、驗、謄
1、審。分析譯句前后內容,把握譯句大概意思;看清譯句的長短,停頓,標點,語氣;審清譯句的語法現象。可先抄出來,圈注。
2、切。將譯句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后逐字翻譯。
3、連。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
4、驗。將譯好的句子代入語境,看語義、語氣、對象等是否吻合。
5、謄。將草稿紙上的譯句謄寫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
(D)具體方法:
1、留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謚號、廟號、年號、書名,等等,或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不必翻譯。
①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這里除了“春、謫守”之外,都要保留。
②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黔州那個地方,從未有過驢子,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了一頭驢子到那里去。(“驢”、“船”古今的詞義完全相同,翻譯時不能改變它的原意。)
2、刪
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①戰于長勺,公將鼓之。(《曹劌論戰》)--句中的“之”是個音節助詞,可不譯出來。
②“夫戰,勇氣也。”--“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曹劌論戰》)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
3、補
(補充法)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譯。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
①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②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相同、一樣)
③祖母劉(氏)(憐)憫臣孤(獨)弱(小),躬親撫養。
①*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那個表演*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紙扇、一塊醒木罷了。(《*》)
②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阿房宮賦》)
③“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曹劌論戰》)
4、換
(替換法)將單音詞換成雙音詞,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通假字換成本字。換言之,留的留下,刪的刪去,其他的都是“換”的對象了,這是字詞翻譯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即在單音節詞前或后加字,使之成為包含這個語素的雙音節詞或短語。最常見的是用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調換文言文的單音節詞;有些詞,在古書里常用,但在現代漢語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要用今天的說法去置換古代的說法。)
1)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和氏璧上有瑕疵,請允許我指出來給大王看。
2)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黔之驢》)--咬斷了它的喉嚨,吃盡了它的肉,才離去。(“斷、喉、盡、去”均為一個字換為兩個字)
5、調
(調整法)包括:主謂倒裝、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賓語前置等。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生在我前面的人,他們懂得的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并且拜他為師。
②求可使報秦之人--尋找可以出使去回復秦國的人
③還自揚州。(《傷仲永》)(狀語后置)--從揚州回家。
6、變
"變",就是變通。遇到活用詞時,應靈活地譯出該詞的活用意義。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用意譯。另外對古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互文見義、互文見義這些用了繁筆的文句翻譯時要加以還原,用簡筆的形式翻譯。
①波瀾不驚--(湖面)風平浪靜。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二)按照這“六法”,學生細讀課文,借助注釋、工具書、資料獨立疏通文意。
六、作業
獨立思考,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復習文學常識導入。
二、檢測作業完成情況
1.交流翻譯心得。
2.小組內提出完成作業過程中的難點,合作交流。
3.全班合作互助,翻譯全文。
參考:
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層層疊疊的山巖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兩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斷絕了。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騎上奔馳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兩岸山色。極為陡峭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姿態奇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里飛射沖刷,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綠草豐茂,確實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樹林山澗冷落而蕭索,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連續不斷,異常凄厲。回響在空曠的山谷中,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三、整體感知,把握脈絡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全文可以分成幾個層次?每個層次主要寫的是哪種景物?
明確:
三峽的山、水。
兩個。
一層:三峽的山。
二層:三峽的水。
2.第二個大層次又分成哪幾個小層次?
明確:
夏季的三峽。
春冬的三峽。
秋季的三峽。
四、研讀第一層次:三峽的山
1.作者集中寫三峽的山的是哪一段?
明確:第一段
2.寫出了山怎樣的特點?
明確:山高嶺連,峽窄水長
3.作者是如何體現三峽山的特點的?
明確: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先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正面來寫三峽山高嶺連的特點,再從“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了山勢高大狹窄的特點。
4.本文是為《水經》作注,應該重點在寫水,可是文章第一段寫山,第二段才開始寫水,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因為山勢造就水勢,寫山的特點,為寫水作了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五、研讀第二層次:三峽的水
研讀:夏季的三峽
1.夏季的水具有什么特點?
明確:水漲流急,交通阻斷。
2.在寫夏季三峽水是,作者運用哪些方法去體現三峽特點?
明確:
(1)王命急宣--側面體現
(2)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夸張,對比。
六、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2.搜集關于三峽的神話傳說。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4
教材簡析
《三峽》節選自《水經注·江水》,作為一部為《水經》作注的地理專著,有不少是對大自然旖旎風光的專筆描述,但本文的重點則是放在與“水”緊密相關之處,這是《水經注》與其他山水游記重要區別之所在。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只用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峽峰巒重疊的景觀,而用濃墨重彩描繪江水四季的變化以及與之相伴的萬千氣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麗,秋季的空靈肅殺。在夏水一節,作者重點突出的是“沿溯阻絕”造成的水“疾”,并未描繪自然景色。不過,無論寫什么季節的江水,又都與三峽“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至于三峽的其他景觀作者均未觸及。所以,《三峽》是一篇以“水”為綱,描述流經三峽的長江之水四季變化及其所帶來的沿江壯麗景色的游記散文。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熟練掌握生字,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復朗讀中形成初步的語感,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豐富其文學素養。
3、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4、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1、多媒體教學。以優美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探索的興趣,形成強烈的求知欲望。在視聽想象中,鍛煉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2、讓學生懂得可以利用圖書館、網絡媒介等來查找自己所需的資料,培養學生利用資料解決問題意識。
3、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在練習中模仿運用。
教學重點
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教學難點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復朗讀中形成初步的語感,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豐富其文學素養。
教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1、布置預習:①反復朗讀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利用資料翻譯全文。②預習課后練習一,準備與同學們交流。③用行楷抄寫課文。
2、教師要準備的一些資料(如:“告別三峽”文化專題——三峽畫展、詩三峽;三峽風光圖片;錄音;自制教學掛圖等),以便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方式 研討激發式
教學內容、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先欣賞“三峽風光”(以《長江之歌》為背景音樂),后解說: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于一體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峽工程開始第二次蓄水,三峽水庫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礎上悄然漲到137.4米,10月31日,壩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麗的自然三峽就這樣被歷史分為兩段:一段永遠沉入水底,這是令人遺憾的;幸運的是還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們的記憶中。烙印在我們記憶中的,除錄像、光碟、圖片外,文學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峽的美麗。這一節課開始我們就一起來研讀我國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為我們寫下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游記散文——《三峽》。播放《三峽》一文錄音。
二、欣賞了三峽壯麗的風光,聽了《三峽》一文的錄音,你能說出三峽最美之景是什么嗎?
學生自由發言,師生共同總結。
三、大家想不想用畫筆把三峽最美的景畫出來或用自己的話把它描述下來嗎?
同學們分組合作,再讀課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潑墨弄文,展現這美麗的風光(如對課文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可與同學或老師交流解決)。
四、展示交流,共同總結三峽山峻水急等特點。
五、默讀,體會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課時小結
七、拓展與延伸(作業)
要求學生課后利用圖書館、網絡媒介、書店等,再搜集其他寫三峽風光的詩句、圖片或自己根據課文內容創作。
提供參考網址給學生:
三峽古詩選集:/DREAM/
三峽風光資料(包括文字介紹和圖片):/gofad/
三峽工程的全面介紹:/z/sanxia/
第二課時
一、交流、展示學生課后搜集的三峽風光的詩句、圖片或自己根據課文內容創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師補充:①“告別三峽”文化專題----三峽畫展、詩三峽(李白《早發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峽風光資料,包括文字介紹和圖片。
二、研讀課文、分析、體味、探究文章寫景的方法
1、聽錄音,指導學生朗讀,從整體把握課文。
正音:闕(quē)嶂(zhàng)曦(xī)巘(yǎn)屬(zhǔ)引哀轉(zhuǎn)
劃分句間停頓點撥:第1自然段: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清/榮/峻/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請2-3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仔細聽后指出他們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教師點撥后再聽錄音。
3、朗讀比賽:分小組或男女生比賽的形式進行,以激發學生的讀書的積極性。
4、討論:疏通文意(六人小組進行討論,每兩個小組討論一個文段,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把意見綜合到一處,教師只起點撥、引導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討論:
①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三峽雄偉秀麗的風光的?抓住了三峽的什么特點?
②為什么描寫山勢只有寥寥數的筆勾勒?描寫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依次,而是首先寫夏季,并將春冬二季合為一體?
③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請你找出表現形、色、聲、情的關鍵詞語,并認真體味。
討論后教師歸納:文章整體是先寫山,后寫水,作者思路清晰。寫景時動、靜結合。
山(兩岸連山,群峰對峙),水(夏:大水猛漲,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綠潭,清榮峻茂秋:林寒澗肅,哀猿凄清)。文章著重描寫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帶來的江水四季變化。夏季是水旺的時候,秋季是水枯的時候。夏、春冬、秋的記敘次序,是根據水由旺到枯的變化過程來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寫,是因為水的狀況比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寫處理,以寫景為主要內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為線索貫穿起來的。
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如: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湍”、“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而寫秋景,則重在繪聲,“長嘯”、“凄異”、“哀轉”,渲染了肅殺的氣氛。其描繪手法因時而變,因景而異,顯得變化多端,搖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則蘊涵其中,一個“趣”字,確切地表達了此時的愉悅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對猿聲的描述,也是對秋景所觸發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個字,卻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羅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動有靜,可見,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確實是美不勝收的,同學們一定要熱愛我們美麗的祖國河山,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導學生背誦課文。(圖文結合使學生更好地感知、記憶課文。)
三、課文質疑
學生質疑,由學生或老師釋疑。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贊揚勇于質疑的精神。
四、本課時小結
五、拓展與延伸(作業)
搜集資料,寫一篇作文描繪黃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風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寫法,并盡量使文章自然、流暢、生動。
板書設計:
兩岸連山
地貌特征(山)奇特險峻
群峰對峙
大水猛漲
三峽夏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變化(水)春、冬素湍綠潭搖曳生姿
清榮峻茂
林寒澗肅
秋
哀猿凄清
。。。。。。
有形有色、有聲有情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文中所描寫的三峽的自然景觀,感受三峽的自然美。
2.把握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3.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4.學習古人寫景的方法,體會其語言的精妙。
5.引導學生在想像中再現景物,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鑒賞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欣賞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畫面美,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仔細揣摩畫龍點睛的詞語,把握作品景物描寫的特點。
難點:把握文章描寫景物生動、傳神,語言精美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三峽》圖。
如果說滾滾東逝的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的話,那么三峽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涌動的波濤、聳峙的山巒,激發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情思與靈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三峽》。
二、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下面老師先了解一下同學們已掌握的情況。先請大家齊讀一遍課文。(評價:同學們讀得不錯。聲音洪亮,字音、停頓掌握得也不錯。請大家看屏幕,來做兩個題。)
哪位同學來說說下面幾句話的含義?
(對他們的答案,同學們有不同看法嗎?
(1)下面我們來看看文章的內容。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景的?)
(2)既然寫四季的景色,那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寫?
(3)的確,酈道元寫文章正是為了突出三峽的特點。那這篇文章到底突出了三峽的什么特征呢?你是從哪些詞語或句子中看出來的?
(4)酈道元抓住特征,僅僅用155個字,就為我們展現三峽無窮無盡的美景。這篇《三峽》被稱為我國山水游記的先導,被譽為千古美文!今天我們就要反復朗讀,來品味它的美,最后要有感情地背誦它。
(過渡)要想品味文字之美,就必須學會運用想象,領略文中美景。做到“目中有景”。(板書:目中有景)
2、 品讀三峽
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文中描繪的景色,準備用“三峽的 美”說一句簡單的話。
(1).課文從哪幾方面描寫三峽?
(2).如何描寫三峽山的?抓住了山怎樣的特點?
(3).如何描寫三峽的水的?
(4).概括三峽不同季節的美.
三峽的水美。三峽的秋色美。哪位同學來說說?
三峽的春冬美。你看,雪白的急流,回蕩著粼粼的清波;碧綠的深潭,晃動著秀美的倒影。還有那絕壁上的怪柏,蒼勁嶙峋;還有那 “懸泉瀑布”,水聲陣陣,細沫飄灑,讓人心馳神往。
3、賞讀三峽:
三峽美景讓人賞心悅目。請同學們帶著對美景的想象,出聲朗讀課文。
(1).寫景是為了抒情,這篇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在寫山、水、四季的時候,文中表達的感情一樣嗎?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3).知道本文動靜結合.搖曳多姿的寫作風格
(4).體會語言準確,精煉,富有表現力的特點.
4、吟誦三峽:
同學們讀得都很投入。不過,要想感動別人必須先感動自己。讀的時候,一定要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投入自己的真實情感,用心體會山的高峻,水的湍急,春冬的靜謐,秋的凄涼,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情”。
下面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理解齊背課文。
三、拓展練習:
水是三峽的靈魂,請仿照文章寫景方法描寫你見到過的最美麗的水。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6
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三峽》,現在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幾個方面談談本文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三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是酈道元抒寫三峽風光的游記散文,是《新課程標準》推薦的古詩文背誦篇目,也是初中階段的一個重點文言篇目。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最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畫廊。其間全長193公里。三峽由瞿塘峽、西陵峽、巫峽組成。瞿塘峽以"雄"名世,西陵峽以"險"著稱,巫峽以"秀"見長。三峽以其壯麗的風光激發了眾多文人的靈感,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三峽》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作的一篇寫景散文,它以簡潔凝練、富有概括力的語言描繪了長江三峽四季風光之美,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摯愛之情。文壇巨擘余秋雨曾對《三峽》作過高度的評價:此文用了最儉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后人再難調動描繪的詞章。此語足見《三峽》的藝術價值。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注重選文的思想性 、審美情趣 、文化內涵”是調整后教材的突出特點,結合本文寫景精煉優美,與學生熱愛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鳴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①德育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感情。
②知識目標: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語;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容
③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欣賞和寫作能力。
⒊教學重點和難點:
《新課程標準》對八年級階段的學習要求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基本內容”,“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語感。” 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及本文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作如下安排:①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匯,體會三峽的景色美以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手法。②教學難點: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1、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據此,本課擬以點撥法進行教學,課堂上指導學生聽讀、試讀、齊讀、自由讀、評讀、品讀,通過朗誦來感悟文章的內容,做到理解成誦,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點撥的過程中,鼓勵他們在交流、啟發、爭議、展示自我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據此我設計了“整體感知——品析語言——拓展延伸”的教學過程,以點撥法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以教師點撥法為主,輔以相應的教學手段。
①三峽風光的相關掛圖
②課文朗讀磁帶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新知識前,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困難、心理特征及發展趨向,從而有針對性地確立學習的方法。在本課教學中,強調學生課前認真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以學生誦讀法、討論法、自讀法為主,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幫助學生完成重難點的突破。 隨著《新課標》的頒布,隨著教改的深入,我正力求打破傳統,變學生的“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而且是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觀。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著名學者余秋雨說過這么一件事,一個外國朋友曾經問他說:“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說一個。” 同學們猜是哪個地方?(三峽)那么,三峽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這節課就讓我們追隨著酈道元,一起走進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峽,去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請同學們欣賞張掛的三峽風光圖片,談談自己對三峽的看法。
2、聽配樂朗誦,整體感知作品內容。
聽磁帶的配樂朗讀,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閱讀要求,要求學生自主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節奏、讀順文意;再通過教師范讀,并指導學生朗讀,注意字音、節奏、重音和停頓。然后指名朗讀,教師指導。這一環節著重體現《新課標》“在教學中尤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的理念,體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性。
這是本課的重點教學環節,旨在突破重難點,從而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
3、質疑問難,研讀課文。
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訓練。具體有以下步驟:
第一步:自主學習,疏通文意;細讀課文,積累詞匯。這是基于《新課標》“重點考察學生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設計的,采用小組合作實施。
第二步:精讀課文,合作交流;質疑問難,理解內容。《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運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對作品中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一步驟采用師生互動方式實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課文。把握課文內容和情感。同時把課后練習一的習題設計在內容的理解中。
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討論:
①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寫三峽雄偉秀麗的風光?抓住了三峽的什么特點?
②為什么描寫山勢只有寥寥數筆的勾勒?描寫江水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展開,而是首先寫夏季,并將春冬二季合為一體?
③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請你找出表現形、色、聲、情的關鍵詞語,并認真體味。
討論后教師歸納:文章整體是先寫山,后寫水,作者思路清晰。寫景時動、靜結合。山(兩岸連山,隱天蔽日)水(夏:大水猛漲,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綠潭,清榮峻茂; 秋:林寒澗肅,哀婉凄清。)
第三步 品讀課文,體會意境;初步鑒賞,熟讀成誦。通過對課文的品讀和鑒賞,體味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如對句子“素湍綠潭,清榮峻茂”的品讀和鑒賞,讓學生體到三峽的清悠美等等。
第四步 課文小結,情感熏陶。本文一共只有155個字,卻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羅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動有靜,可見,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確實是美不勝收的,通過對三峽山水的具體描繪,突出了三峽的雄奇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同學們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熱愛我們美麗的祖國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發我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識,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課文,分類積累文言詞語。
2、思考課文:課文《三峽》所描寫的自然風光已成歷史,如今的三峽大壩工程已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水利工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請借鑒課文,抓住三峽工程的特點,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3、歷代文人對三峽有過很多的贊美,除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外,請同學們搜集有關描寫三峽的詩歌。請抄寫下來,在同學間進行交流。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7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文中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2、學習古人敘事抒情的方法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背誦
4、積累文言詞匯
二、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查找有關三峽的資料或圖片,要求學生對三峽有些了解
2、 收集有關長江或三峽的詩句
教師準備:1、網上搜集有關三峽的圖片,各個角度的精選一副
2、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和詩句
三、教學過程:
1、導入:認識作者酈道元,是在《中國石拱橋》,它提到了《水經注》,回憶書的內容,《水經注》是記敘我國江河分布的專著,提到我國的江河,長江與黃河最具代表性, 關于黃河的詩句我們學了不少,那么關于長江呢?(師生共同吟誦有關長江的詩句)
2、 長江確實壯美,尤以三峽為甚,讓我們目睹一下三峽的美景。(多媒體展示三峽的美景)三峽指上游自重慶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間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都說瞿塘雄、巫峽絢、西陵險,下面的幾句詩各是寫哪個峽的?是否驗證古人的說法?
多媒體展示:有關三峽的詩句
1.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十二巫山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
朝云暮雨渾虛語,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轉山曲,未至已先驚
白浪橫江起,槎牙似雪城
4.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5.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
6.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7.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
8.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注】此設計讓學生從總體上了解三峽的特征,并能理論聯系實際,培養他們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
3、 看著現代的畫面,讀著古人的詩篇,我們知道,長江不僅壯麗于現在,更壯麗于過去,你覺得三峽最美在什么地方?這個問題還是朗讀過后再來解決。(學生齊讀)
4、 復習生字詞,再次齊讀課文。
多媒體展示:本文的生字、讀音
quē xiāng yǎn zhǔ
闕處 襄陵 絕巘 囑引
sù shù xī tuān
沿溯 飛漱 曦月 急湍
xiào zhàng
長嘯 重巖疊嶂
【注】此項環節設計意在強化學生的誦讀能力,切實抓好基礎。
5、 師生帶著尋美的眼光找尋三峽最美的所在,教師引導:在山水
(學生回答一有沾邊,便及時鼓勵:你們跟酈道元真是心有靈犀,他也覺得三峽美在山水)
6、 好的詩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個字都會翻譯,因為美需要的是體會而不是肢解,現在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文中三峽的美景。(各組一名學生限時1分鐘描繪)
【注】此項環節設計意在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7、 教師點評:這幾位同學描繪的重點應該在哪些方面?(在山水)點出較好的同學給予鼓勵
8、 山是雄奇、險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對美景,你總不能說好美好美,古人可沒照相機,他如何傳達目睹的美景,一是認真觀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運用恰當的語言。聯系你所見過的山,運用你腦中描寫山的詞庫,你能說出哪些?
多媒體展示:總結描寫山的詞庫
險峻 磅礴 嶙峋 峻峭 突兀
巍峨 崢嶸 連綿 逶迤
千山萬壑 峰回路轉 峰巒疊嶂
懸崖峭壁 深山幽谷 冰峰雪嶺
文中如何寫山?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注】此項環節設計意在引導學生積累詞匯
9、 教師點評:我覺得是酈道元描繪的山美,他是針對山的高這個特點進行描繪,而你們還談不上描繪,只是詞語的堆砌,因為你們腦中并無一副完整的圖畫。現在,試想著有一副水的圖畫(瀑布、泉水、小溪),你能說出哪些詞語來描繪?
(小組競爭進行想象積累性的描繪)
【注】利用初中生好勝的心理,故意給他們一個下馬威,激起他們思考的激情
10 這次是你描繪的水美還是酈道元描繪的水美?先看一下酈道元的水,萬物因水而有靈性,水因季節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酈道元在描繪水時是分季節來寫的。
多媒體展示:水因不同季節呈現不同景象
夏之景: 沿溯阻絕
春冬之景: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
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
秋之景: 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多媒體展示:總結描寫各類水的詞庫:
潺潺 淙淙 涓涓 汩汩
奔騰 咆哮 澄清(澈)
洶涌澎湃 浩浩蕩蕩 波瀾壯闊
驚濤駭浪 萬丈狂瀾 煙波浩渺
碧波蕩漾 飛瀑濺玉
【注】此環節把文本和課外積累相結合,牽著他們帶著好勝的心進入下一環節
11、教師點評:我覺得還是酈道元描繪的水美,水不可能脫離其他事物而單獨存在,若是溪水,它有細沙、鵝卵石相伴;若是泉水,它有青松、綠柳相依;若是瀑布,它必與懸崖、巖石同時出現,作者沒有只看到單純的水,而是把水與周邊的景物緊密相連,這樣,有個性的水,三峽的水便活生生地出現在面前,而且,他多用四字對偶句,句勢略有變化,這樣讀起來很有節奏感,語言顯得精煉,充滿生氣。
12、 讓我們再次欣賞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語言美。(學生齊讀)
13、 多媒體欣賞圖片:找出與之相符的詩句,體會文中簡練的語言。
①深溪橫古樹,空巖臥幽石。
②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③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④浮云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
⑤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泉聲巒翠微。
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注】此環節為課外拓展,在欣賞放松的同時積累知識,增強文化底蘊。
14、 詩句再好,意境再美,終究是別人的,還好現在引用不用付專利。我們能否學著用優美簡練的語言進行描繪。選定你想描繪的一副山水畫,結合文中的句勢,等下同學們一起對號入座,能對得上號,說明你觀察仔細,對得上號,又能贏得同學的掌聲的,證明你已學到本課的精髓了。
【注】此環節為課內兼課外的習作,訓練學生的觀察、書面表達能力。
15、 小結:點評學生習作,道出本節課重點,學習短小優美的文章,講究手、腦、口、眼并用,讓我們再次用自己美妙的嗓音詮釋一下美。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8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2、品析課文,引導學生領略三峽景色之美。
3、展開想象,體味文章意境。
【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感受三峽的獨特美。
【教學難點】
體味文章意境。
【輔助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學者余秋雨說過這么一件事,一個外國朋友曾經問他說:“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說一個。”同學們猜是哪個地方?(三峽)那么,三峽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請看:
(播放三峽風光片)
看來,三峽的確魅力無窮。這節課就讓我們追隨著酈道元,一起走進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峽,去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
2、請同學配樂朗讀課文。(多媒體課件)
3、請大家齊讀課文。(多媒體課件)
4、同學們自讀課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賞三峽風光。(如對課文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可與同學或老師交流解決)。
剛才我們初步領略了三峽風光,你能說說你的感受嗎?(學生自由發言)
三、賞讀課文,理解文意。
過渡:
聽這些同學一說,我們腦海里有了一些對三峽的印象了,但還有點兒模糊,請同學們再讀課文,邊讀課文邊透過文字領略三峽的美,四人小組合作,任選一景,用自己的話把它詳細描述下來,好嗎?(四人小組合作,一人執筆,其余三人口頭描述。)
(組內代表發言)
過渡:
聽了我們同學的描述,真的讓人晃如身臨其境,如此雄偉壯麗的奇景,散文家酈道元卻僅用一百五十余字來描繪,且盡傳其神。歸納起來看:
課文主要寫了三峽的哪幾方面的自然景觀?(山水。)
請同學們用簡潔的文字歸納三峽的山水各有什么特點?
(山是高峻的、連綿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課時
四、拓展延伸:
過渡:
三峽自古就有“山水畫廊”之稱,三峽的山,千年屹立,三峽的水,從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峽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觀呢?三峽現在正在進行一項規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那就是--
三峽大壩工程。
大家有查到關于三峽大壩工程的資料嗎?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師生共同交流,多媒體展示三峽大壩工程的資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破土動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于一體的世界上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峽工程開始第二次蓄水,三峽水庫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礎上悄然漲到137.4米,10月31日,壩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達600公里,最寬處達20xx米,面積達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到20xx年三峽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將抬高175米,請對照課文和查找的資料及圖片,展開想象,描繪一下那時酈道元所描寫的景觀會有怎樣的變化?
(小組討論,談談自己的看法。)
小結
酈道元筆下的山水畫卷已成為三峽歷史的美好回憶,今朝的三峽正放射著世人矚目的光輝,宏偉的葛洲壩工程,紅火的三峽工地,正在成就著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觀。我相信,不管這塊神奇的土地怎么變,三峽在我們心中的位置永遠不會變,三峽是我們心中永遠的三峽!三峽承載著我們永遠的愛!
作業:
1對三峽工程眾說紛紜,你的看法呢?結合課文和你查找的資料,談談你對建立三峽水利工程的看法。
2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出一期以“三峽”為主題的板報。
板書設計:
(山)--奇險
夏湍急
三峽--(美)
(水)--春、冬清幽
秋凄清
第三課時
一、背誦并墨寫課文。
二、完成課后習題。
教學后記: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能理解文意,領略三峽景色之美,并能展開合理想象,體味文章優美意境。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9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義,感知課文內容。(重點)
2.掌握景物的特點和描寫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重難點)
過程與方法 反復朗讀,培養語感;自主與合作學習相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三峽的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導入新課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為之歌唱。我國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為我們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游記散文,《三峽》就是其中的一篇。讓我們一起走進那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三峽畫卷中吧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詞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我國古代卓越的地理學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職。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學,博覽群書,涉獵天文地理等廣泛領域,所撰《水經注》是一部專門研究河流水道的書籍。《三峽》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寫長江三峽壯麗景色的游記性散文。2
2.長江三峽: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它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我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3.學生自讀課文,借用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
酈(lì) 闕(quē) 溯(sù) (yǎn) 屬(zhǔ)
4.指名朗讀。
5.聽錄音,從整體把握課文。
6.教師點撥。
(1)通假字
略無闕處(“闕”同“缺”,空隙、缺口)
(2)一詞多義
①自:A.自三峽七百里中(于。這里是“在”的意思)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絕:A.沿溯阻絕(斷) B.絕 多生怪柏(極) C.哀轉久絕(消失)
7.翻譯課文。
目標導學二:理解課文,分析寫法
提問1:課文從哪兩個方面寫三峽的美?找出具體描寫三峽山和水的語句,分別做好記號。在描寫三峽山的語句中,找出關鍵字詞來說明三峽山的特點。
明確:山和水。寫山的關鍵字詞:連、無闕、重、疊、隱、蔽。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高峻美。
提問2: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描寫三峽水的?每個季節的水有什么特征?
明確:順序:①季節順序:夏、春冬、秋;②根據水由旺到枯的變化過程。夏季 關鍵字詞:襄、阻絕、朝發暮到、乘奔御風 特點:水勢浩大、流速迅猛(層層鋪展)——奔放美;春冬 關鍵字詞:素、綠、清、影、清榮峻茂 特點:水退潭清、風景秀麗(動靜結合)——清幽美;秋季 關鍵字詞:寒、肅、凄、哀 特點:水枯氣寒、猿鳴凄涼(側面描寫)——凄婉美。
提問3:山,雄渾蒼涼,充滿陽剛之氣;水,浩蕩奔涌,蘊涵陰柔之美。我們面對平面的文字,眼前卻涌現出生動的畫面,這與作者寫景手法的高妙分不開。讓我們一同來探討課文寫景的方法,從中獲得有益的經驗。
明確:寫“山”和“水”都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寫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絕”的寫實概括,又有“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張;寫春冬的“水”側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綠”“清”等。寫水不離山,寫山不離水,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 緊扣文本特點,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梳理。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字詞、內容、情感打下了基礎。
不足之處 因花了不少時間在整理字詞上,導致課堂的教學任務過重,后面處理得較為倉促。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文中所描寫的三峽的自然景觀,感受三峽的自然美。
2.把握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3.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4.學習古人寫景的方法,體會其語言的精妙。
5.引導學生在想像中再現景物,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鑒賞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欣賞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畫面美,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仔細揣摩畫龍點睛的詞語,把握作品景物描寫的特點。
難點:把握文章描寫景物生動、傳神,語言精美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三峽》圖。
如果說滾滾東逝的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的話,那么三峽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涌動的波濤、聳峙的山巒,激發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情思與靈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三峽》。
二、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下面老師先了解一下同學們已掌握的情況。先請大家齊讀一遍課文。(評價:同學們讀得不錯。聲音洪亮,字音、停頓掌握得也不錯。請大家看屏幕,來做兩個題。)
哪位同學來說說下面幾句話的含義?
(對他們的答案,同學們有不同看法嗎?
(1)下面我們來看看文章的內容。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景的?)
(2)既然寫四季的景色,那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寫?
(3)的確,酈道元寫文章正是為了突出三峽的特點。那這篇文章到底突出了三峽的什么特征呢?你是從哪些詞語或句子中看出來的?
(4)酈道元抓住特征,僅僅用155個字,就為我們展現三峽無窮無盡的美景。這篇《三峽》被稱為我國山水游記的先導,被譽為千古美文!今天我們就要反復朗讀,來品味它的美,最后要有感情地背誦它。
(過渡)要想品味文字之美,就必須學會運用想象,領略文中美景。做到“目中有景”。(板書:目中有景)
2、 品讀三峽
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文中描繪的景色,準備用“三峽的 美”說一句簡單的話。
(1).課文從哪幾方面描寫三峽?
(2).如何描寫三峽山的?抓住了山怎樣的特點?
(3).如何描寫三峽的水的?
(4).概括三峽不同季節的美.
三峽的水美。三峽的秋色美。哪位同學來說說?
三峽的春冬美。你看,雪白的急流,回蕩著粼粼的清波;碧綠的深潭,晃動著秀美的倒影。還有那絕壁上的怪柏,蒼勁嶙峋;還有那 “懸泉瀑布”,水聲陣陣,細沫飄灑,讓人心馳神往。
3、賞讀三峽:
三峽美景讓人賞心悅目。請同學們帶著對美景的想象,出聲朗讀課文。
(1).寫景是為了抒情,這篇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在寫山、水、四季的時候,文中表達的感情一樣嗎?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3).知道本文動靜結合.搖曳多姿的寫作風格
(4).體會語言準確,精煉,富有表現力的特點.
4、吟誦三峽:
同學們讀得都很投入。不過,要想感動別人必須先感動自己。讀的時候,一定要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投入自己的真實情感,用心體會山的高峻,水的湍急,春冬的靜謐,秋的凄涼,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情”。
下面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理解齊背課文。
三、拓展練習:
水是三峽的靈魂,請仿照文章寫景方法描寫你見到過的最美麗的水。(50字左右)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11
三峽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2.學習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動靜結合,情景交融。
3.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重點
1. 背誦全文。
2. 把握作品景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
文章描寫景物生動、傳神,語言精美的特點。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教時
一、導入新課
毛主席在《沁園春﹒雪》中曾說到:“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確,我們祖國的江山秀美壯麗,使無數中華兒女為之心動不已。今天我們就來領略一下位于十大風景之首的三峽的 優美風光吧。自古以來,三峽以其壯麗的風光激發了眾多文人的靈感,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同學們都知道哪些有關的詩文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位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筆下的三峽是怎樣一番景色。
二、整體感知
1. 聽課文錄音,要求學生:①據范讀標出你誤讀或不會讀的字的音。
②據范讀劃出朗讀的節奏。
2. 學生自由朗讀一遍(互相聽一聽)
*展示字詞(正音正字)(不舉手,誰會了就大聲讀出來)
闕(quē) 疊嶂(zhàng) 曦月(xī) 襄陵(xiāng) 沿溯(sǜ)
素湍(tuān) 絕 (yān) 飛漱(shù) 長嘯(xiào) 屬引(zhǔ)哀轉(zhuǎn)
3.齊讀:讀出文章的韻律美,還要注意語句的節奏
三.合作學習
1.結合課下注釋及工具書,圈點翻譯文章(小組不會的字.詞.句挑揀出來,我們共同解答)
2.展示:檢查檢測結果
①通假字 略無闕處 通“缺”,空缺 哀轉久絕 通“囀”,聲音轉折
②古今異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沖上,漫上)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真,實在)
③一詞多義 自三峽七百里中 (在)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④重點詞語
重巖疊嶂 (象屏障一樣的高山) 沿溯阻絕 (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風 (奔:奔馬,襯托夏水順流行舟之快)
素湍綠潭 (素:白色的;湍:急湍;急流濺起的雪白浪花)
回清倒影 (回清:回旋著清波;倒影:倒映著影子)
清榮峻茂 (清:指水;榮:指樹;峻:指山;茂:指草)哀轉久絕 (轉:婉轉;絕:消失)
3.大聲讀出你的譯文,體會三峽的美。
4.了解了文章的內容,我們再讀課文感受三峽之美(齊讀)
用“三峽的 美,你看 ”的句式說一說三峽美在哪里呢?
例:三峽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四、課堂小結
這樣美的三峽,作者僅用150余字就描繪得如此傳神入化,其語言之美,其筆法之妙,實在不能不令人稱奇。
五、布置作業
朗讀并背誦這篇課文。
第教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并背誦
二、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 作者描繪三峽的美抓住了哪些景物來寫?(山、水)
2. 找出描寫山和水的語句,分別做好記號,大聲朗讀出來。
3. 在描寫三峽山的語句中,找出關鍵詞來說明三峽山的特點。
展示:“兩岸連山,……曦月”關鍵詞:連、無闕、重、疊、隱、蔽
特點:山高嶺連,遮天蔽日
齊背此段,注意這些字要重讀。
4. 再來看水,找同學將描繪水的語句朗讀出來,其他同學思考:
①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三峽水的?(季節順序;由旺到枯)
②每個季節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關鍵詞。
夏:襄、阻絕、朝發暮到、乘奔御風 特點:水勢浩大,流速迅猛——險
春冬:素、綠、清、影、清榮峻茂 特點:水退潭清,風景秀麗——趣
秋:寒、肅、凄、哀 特點:水枯氣寒,猿鳴凄涼——悲
③同樣是寫水,作者所用的詞一樣嗎?你能說一說嗎?
夏——層層鋪展——險
春冬——動靜結合——趣
(春冬水涸之季,下灘之水雪浪飛濺,此為“素湍”;水清流緩可謂“綠潭”。“素”“綠”色彩相同,“湍”與“潭”一動一靜。巖崖、云朵、藍天、于碧水中可見,令人有無限遐想。更以“清榮峻茂”四字狀物,水清、樹榮、草茂互相輝映,大自然充滿生機。“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此“清榮峻茂”的三峽美景自然會使人產生“良多趣味”,而三峽的春冬之景畢竟只是在熱愛祖國山川的人眼里才益發顯得“清榮峻茂”。讀到此處,使人油然而生熱愛偉大祖國的感情。)
秋——側面描寫——悲
(“睛初霜旦,林寒澗肅”,并不點出“秋”字,而是以一個“霜晨”又以“寒”、“肅”二字渲染,三峽秋景遂變成清寒之景,給人帶來的心情也是凄涼之情。
作者不再寫山、寫水,而寫猿鳴,以此來烘托蕭瑟的秋景,寫出人們身處此時此地的傷感。)
5.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注意重讀字。
6.通過我們的分析,朗讀我們已經體會到了作者筆下描述的三峽的美,下面,我想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文中的內容,為游客寫一篇介紹三峽風光的導游詞。
三、拓展延伸
三峽自古就有“山水畫廊”之稱,三峽的山,千年屹立,三峽的水,從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峽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觀呢?三峽現在正在進行一項規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那就是——三峽大壩工程。
1994年12月14日 ,三峽工程正式破土動工。
XX年11月6日 ,具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于一體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得樞紐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XX年10月26日 ,三峽工程開始第二次蓄水,三峽水庫的水位在 135米 的基礎上悄然漲到 137.4米 , 10月31日 ,壩前水位提高到 139米 。
XX年,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達600公里,最寬處達 XX米 ,面積達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到XX年三峽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將抬高 175米 ,請對照課文和查找資料,展開想像,描繪一下那時酈道元所描寫的景觀會有怎樣的變化?
四、課堂小結
酈道元筆下的山水畫卷已成為三峽歷史的美好回憶,今朝的三峽正放射著世人矚目的光輝,宏偉的葛洲壩工程,紅火的三峽工地,正在成就著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觀。我相信,不管這塊神奇的地方怎么變,三峽在我們心中的位置永遠不會變,三峽承載著我們永遠的愛。
板書:
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三峽
夏——夏水襄陵,乘奔御風 雄奇秀美
水 春冬——素湍綠潭,清榮峻茂
秋---------林寒澗肅,高猿長嘯
教學后記:
①有效的提問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②對重點詞語替換、改動,通過比較、品味,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準確用詞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抓住了語言因素,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③“讀”貫穿始終。整節課,有范讀、細讀、分別讀、快速默讀、高聲朗讀,側重點不同,“讀”的方式就不同。語文課突出“讀”,就突出了語文教學的特色。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12
總體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 認讀生字,熟練朗讀課文。
2、 正確解釋關鍵詞語,句子。
3、 描述三峽壯美的景色。
4、 抒發對祖國河山的贊美與熱愛。
二、 教學重點:
學習簡練、生動的語言。
三、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四、 教學手段:
圖片投影。
五、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我們中國河山壯麗,每一處自然景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貌,你都對哪些景觀有了解呢?
(由全國各地的自然風貌引入對三峽的了解、向往)
出示三峽投影片。
二、 整體感知。
1、 請學生默讀課文,注意作者,讀誰字音。
2、 請學生介紹作者、作品。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范陽涿縣人。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
《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地理志,還是一部山水游記和民俗風情錄;
三峽指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3、 出示生字投影片,讓學生注音。
quē zhãng xī xiāng sù yǎn zhǔ
闕 嶂 曦 襄 溯 屬引
4、 學生練習自讀,并進行指導,達至熟練。
三、 文意理解。
1、 小組共同解釋文意,教師答疑。
2、 出示投影片,指出解釋重點。
<1>詞語:
自;闕;嶂;曦;至于;襄;沿;溯;或;雖;以;疾;湍; 漱;良;肅;屬引;
<2>句子
① 重巖疊障,隱天蔽日。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③ 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絕。
④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⑤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⑥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⑦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四、 布置作業。
1、 背誦課文。
2、 熟練解釋詞,句。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導入。
指名四位學生各背一段課文,然后齊背。
二、 分析課文。
1、 討論:文中描繪了三峽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
歸納并板書:
山: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三峽 夏:急
水 春冬:清榮峻茂
秋:哀婉凄異。
2、 體會本文語言特點,學生各抒己見。
總結:(1)動靜結合。
(2)有張有弛。
3、 再次齊讀課文,讀出韻味。
三、 作業:搜集描述三峽的其它文學作品,小組交流。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文意,品析課文,引導學生領略三峽景色之美。
過程與方法:
1.借助注釋,運用工具書,準確譯文。
2.抓住重點詞語賞析文章的寫景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展開想象,體味文章意境,培養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感受三峽的獨特美。
教學難點:
把握三峽四季江水的不同特色。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翻譯法、賞讀法進行教學,同時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領略三峽的風景美以及酈道元的描摹之美。
1.朗讀法: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正音,在準確句讀中把握大意。
2.翻譯法:準確的翻譯文言文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教師在引領學生運用書下的注釋,使用工具書的基礎上,讓學生先突破四字短語的翻譯,再完成全文的翻譯,為后面的賞讀奠定基礎。
3.學生欣賞文章布局之美和山水景色之美時,注意設置主要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認識《水經注》的文學魅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向學生簡介酈道元和《水經注》。
資料: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人。地理學家,散文家。著有《水經注》,《水經注》是一部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巨著。
酈道元在寫《水經注》時,突破了《水經》只記河流的局限。他以河流為綱,詳細地記述了河流流經區域的地理情況,包括山脈、土地、物產、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的興衰、水利工程、歷史遺跡等古今情況,并且具有明確的地理方位和距離的觀念。《水經注》是第一部完整記錄華夏河流山川地貌的書,在歷史上被稱為“圣經賢傳”“宇宙未有之奇書”。
【設計意圖】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二)讀準確
師:檢查學生朗讀情況,強調重點字讀音,嘗試去掉標點,準確停頓。
略無闕處(quē) 重巖疊嶂(zhàng) 夏水襄陵(xiāng)
沿溯阻絕(sù) 素湍綠潭(tuān) 絕巘(yǎn)
飛漱(shù) 屬引凄異(zhǔ) 淚沾裳(cháng)
【設計意圖】準確掌握生僻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大致了解文意。
(三)讀明白
師:逐段翻譯,每段先圈畫書下注解,將重點詞語的義項羅列出來,根據書下注釋及已知解釋,選擇合適的解釋。四字詞語則注意強調對應,最后翻譯全文。
1.重點字詞。
略無闕處:毫(無),一點兒;同“缺”,缺口。
重巖疊嶂:像屏障一樣的山。 自非:如果。
亭午夜分:正午。 不見曦月:陽光。
夏水襄陵:上。 沿溯阻絕: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有時。 雖乘奔御風:即使;飛奔的馬;駕(車)。
不以疾也:認為,覺得。 素湍綠潭:白色的急流。
絕巘:極(高的)山峰。 飛漱其間:沖刷。
林寒澗肅:寂靜。
2.易錯句。
隱天蔽日: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注意語言的簡潔)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這時候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或”與“有時”的區分)
林寒澗肅: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類似于“互文”)
高猿長嘯: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高”與“長”的準確理解)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借助注釋與工具書讀通、讀懂文言文,并能用通順的現代漢語翻譯文章。
(四)深入探究
師:1.結合圖片和字形,說說什么是“峽”。
2.三峽的山有什么特點?找出相關語句,簡單概括。
3.三峽的水在不同季節各有怎樣的特點?找出相關語句,簡單概括。
4.文章三段對江水的描寫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排列的?
內容鑒賞:
“峽”指兩山夾水的地方。《三峽》一文寫山,突出高峻險拔、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自三峽七百里中”,交代峽之長。接著指出兩岸山的特點在于“連”,“略無闕處”,毫無殘缺的地方,進一步寫“連”。下面接著寫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復疊,山上壘山,說明山高;山隱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陽,從另一個角度寫山的高;“重”和“疊”,就山本身的狀態寫其高,是俯瞰而得;“隱”和“蔽”,以天和日來襯其高,乃仰視所見。接下來的兩句,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時候才能見到太陽和月亮。如果不是“兩岸”連山,哪怕只有一岸連山,也不會形成這種狀況;如果連山有缺,其他時間于缺處也能見到日月;如果連山不高,也不必待到這時才見日月;如果三峽不窄,其他時候也可見到日月。
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作者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設計意圖】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提供了非常全面的鑒賞,學生需要通過直觀的認識、詞句的揣摩將這些鑒賞變為自己的理解,進而真正了解《水經注》的文學特色。
(五)課外拓展
師:我們一起來欣賞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找出《三峽》中的描寫與之相一致的地方。
明確:1.朝辭白帝彩云間──朝發白帝。
2.千里江陵一日還──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3.兩岸猿聲啼不住──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4.輕舟已過萬重山──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進一步加深對本文的理解。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閱讀《右溪記》(唐·元結)。
【設計意圖】1.增強對課文的記憶;2.引入與本篇課文相似的同樣是描寫自然景觀的文章,作為學生的拓展閱讀。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14
課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闕 通:缺;重巖 一作:重巒)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教學目標:
1、朗讀并嘗試背誦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3、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4、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激情
教學重點:
1、深入解讀文章內容,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2、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激情
教學難點: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語匯
2、圍繞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直至當堂成誦
教學構思:
充分突出主體性教學,通過讓學生主動去探究、討論、辨析,發表自己的見解,來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求知欲;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點評與小結,使學生完成由掌握知識到發展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的過渡。通過朗讀品味,培養學生賞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審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及素質教育的思想融入課堂教學中。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由李白詩《早發白帝城》導入。簡單了解三峽知識。
作者介紹: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
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懂得重點字詞意思,讀通讀順文章。
1、學生自由通讀,選一名同學試讀,其他幫助正音。黑板上補充:
闕(quē)
疊嶂(zhàng)
襄(xiāng)陵
2、選出一名同學,說一說文章意思,其他幫助糾正。黑板上補充:
自非:如果阻絕:斷或:有時雖:即使良:實在肅:寂靜絕:極
久絕:消失
3、學生再次自由通讀,讀通讀順課文,選一名同學試讀,老師和同學一起對關鍵句劃出節奏。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學生自由讀,加以鞏固,然后齊讀。
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情感
教師伴音樂范讀。同學嘗試朗讀,請一名同學伴音樂讀,學生評點。教師指點:在朗讀中學習處理語速、語調、重音的方法,達到讀準字音,讀順節奏,讀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節略快,讀出氣勢;第三節讀慢,讀出清幽之氣;第四節略慢,讀出凄美之氣。
四、析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1、問:文章主要寫了三峽的哪些景色?山、水
2、請男生找出三峽山的特點,以三峽的山是說句子。
三峽的山是高峻的、連綿的、怪異的、幽寂的……
3、請女生找出三峽水的特點,以三峽的水是說句子。
三峽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蕩的、凄寒的……
五、探究閱讀------了解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1、這篇文章雖然既寫了山又寫了水,但從文章寫作目的和內容來說,側重于寫什么?水
2、有一個順序嗎?
寫山是為了寫水蓄勢,寫水是從最主要的特征寫起:三個時間: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請學生說一說家鄉橫山和姑溪河不同季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課后編一本集子——《家鄉美》
六、背讀——嘗試單堂背誦(可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
七、延伸閱讀——培養熱愛祖國的激情
請同學說說三峽大壩竣工后景色會有什么變化?如:
大壩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內水位會有所升高,“兩岸連山,略無闋處”這一景觀會有所變化,三峽上游會出現又一個秀麗的千島湖。
大壩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了,有大壩來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證水道的暢通,無論是豐水還是枯水的季節,航運都不受影響。
大壩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為大壩蓄水會導致污染。
大壩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達以前難以到達的山林深處,會嚇走猿猴,“高猿常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景象就會消失了。
問:三峽即將發生許多變化,那么,這個新的三峽和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相比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結語:其實,它們各有各的美。遠去了的,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個現代而又更加壯美的三峽。雖然,美麗不會永遠,但文明總要進步,當眷戀之手告別千年的風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贊美。但愿同學們能多學一些知識,能有機會直接參與到對三峽的建設和管理中去,將三峽打扮得更美麗。
板書設計:
三峽 酈道元
山:高大、雄偉
三峽
夏水:水之盛、湍急
春冬之景:水清澈、水勢大、動靜結合、視覺色彩、一字一景
晴初霜旦:凄寒、肅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懸崖峭壁重巒疊嶂,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半夜,連太陽和月亮都無法看見。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山峰間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峻,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就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悲慘凄涼,在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之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凄涼得令人眼淚滿衣裳。”
注釋
自:在,從。
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個省級行政單位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里。
略無:毫無,完全沒有。闕: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樣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
襄(xiāng):上,這里指漫上。陵:大的土山,這里泛指山陵。
沿:順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
或:有的時候。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傳達。
朝發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白帝:城名,在重慶奉節縣東。朝:早晨。
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雖:即使。奔:奔馳的快馬。御:駕著,駕駛。
不以:不如。此句謂和行船比起來,即使是乘奔御風也不被認為是(比船)快,或為“以”當是“似”之誤。(見清趙一清《水經注刊誤》)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
綠潭:碧綠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絕:極。巘:高峰。
懸泉:懸掛著的泉水瀑布。飛漱:急流沖蕩。漱:沖蕩。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良:實在,的確,確實。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剛剛放晴的時候。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引:連續不斷。屬(zhǔ):動詞。連接。引:延長。凄異:凄涼怪異。
哀轉久絕:悲哀婉轉,猿鳴聲很久才消失。絕:消失,停止。轉:通“囀”鳴叫。
巴東:漢郡名,在今重慶東部云陽,奉節,巫山一帶。
三聲:幾聲。這里不是確數。
沾:打濕。
裳(cháng):衣服。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15
各位評委: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三峽》。我制作的《三峽》課件發表在《中國多媒體教學學報》x年第1期上,我執教的《三峽》榮獲市電教優質課一等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三峽》是《新課程標準》推薦的古詩文背誦篇目,也是初中階段的一個重點文言篇目。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最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畫廊。三峽以其壯麗的風光激發了眾多文人的靈感,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三峽》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作的一篇寫景散文,它以簡潔凝練、富有概括力的語言描繪了長江三峽四季風光之美,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摯愛之情。當代文壇巨匠余秋雨曾對《三峽》作過高度評價:“此文用了最儉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后人再難調動描繪的詞章”。
2、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語;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課堂上指導學生聽讀、試讀、齊讀、自由讀、評讀、品讀,通過朗誦來感悟文章的內容,做到理解成誦,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點撥的過程中,鼓勵他們借助課件,在交流、啟發、爭議、展示自我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感情。
二、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一個外國朋友曾經問過余秋雨說:“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說一個。”余秋雨先生回答說:“三峽”。那么,三峽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這節課就讓我們追隨著酈道元,一起走進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峽,去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
首先,我讓學生在“長江之歌”的音樂中去欣賞“三峽風光”。同時,在課件首頁的下方有長江三峽的簡單介紹。
對作家作品的了解,學生可以點擊“作家作品”頁面自己去學習。
2、配樂朗誦,整體感知作品內容。
打開“《三峽》”的頁面,伴隨著“高山流水”的音樂,我首先給學生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結合本頁下方的“朗讀時注意句間停頓”和“生字注音”頁面進行自讀,讀準字音,讀通節奏,讀順文意;然后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3、質疑問難,研讀課文。
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第一步自主學習,疏通文意;細讀課文,積累詞匯。
讓學生打開“詞語釋義”頁面,用鼠標點擊加點的字,查看字意。然后,小組合作翻譯句子。
第二步精讀課文,合作交流;質疑問難,理解內容。
首先,理清思路,劃分層次
其次,分析景物特點,討論:
①文中描寫的三峽兩岸的山勢有哪些特點?
②夏天三峽江水有什么特點?文中是怎樣描寫的?
③文章寫了春冬之時三峽哪些景物?分別有什么特征?
④文章是如何描寫秋景的?
然后,通過“實踐探究”討論:
(1)文章主要描寫三峽中的哪一個峽。課文寫四時風光,為什么從“山”寫起?
(2)寫四時風光的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第三步品讀課文,體會意境;初步鑒賞,熟讀成誦。
結合“影視資料”,體會“兩岸連山、重巖疊嶂”、“清榮峻茂”、“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通過對課文的品讀和鑒賞,體味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
第四步課文小結,情感熏陶。
本文一共只有155個字,卻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羅列山水
草木,清猿怪相,有動有靜,可見,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確實美不勝收。同學們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熱愛我們祖國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發我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第五步拓展知識,布置作業。
1、歷代文人對三峽有過很多贊美,讓學生結合“相關詩詞”,去再一次領略三峽的美。
2、“三峽”是美麗的,我們山亭也有很多美麗的風景,比如抱犢崮、熊耳山、蓮青山等。讓我們學習酈道元寫景的手法,來描繪我們美麗的山亭吧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16
一、交流、展示學生課后搜集的三峽風光的詩句、圖片或自己根據課文內容創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師補充:①“告別三峽”文化專題----三峽畫展、詩三峽(李白《早發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峽風光資料,包括文字介紹和圖片。
二、研讀課文、分析、體味、探究文章寫景的方法
1、聽錄音,指導學生朗讀,從整體把握課文。
正音:闕(quē)嶂(zhàng)曦(xī)巘(yǎn)屬(zhǔ)引哀轉(zhuǎn)
劃分句間停頓點撥:第1自然段: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清/榮/峻/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請2-3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仔細聽后指出他們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教師點撥后再聽錄音。
3、朗讀比賽:分小組或男女生比賽的形式進行,以激發學生的讀書的積極性。
4、討論:疏通文意(六人小組進行討論,每兩個小組討論一個文段,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把意見綜合到一處,教師只起點撥、引導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討論:
①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三峽雄偉秀麗的風光的?抓住了三峽的什么特點?
②為什么描寫山勢只有寥寥數的筆勾勒?描寫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依次,而是首先寫夏季,并將春冬二季合為一體?
③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請你找出表現形、色、聲、情的關鍵詞語,并認真體味。
討論后教師歸納:文章整體是先寫山,后寫水,作者思路清晰。寫景時動、靜結合。
山(兩岸連山,群峰對峙),水(夏:大水猛漲,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綠潭,清榮峻茂秋:林寒澗肅,哀猿凄清)。文章著重描寫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帶來的江水四季變化。夏季是水旺的時候,秋季是水枯的時候。夏、春冬、秋的記敘次序,是根據水由旺到枯的變化過程來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寫,是因為水的狀況比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寫處理,以寫景為主要內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為線索貫穿起來的。
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如: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湍”、“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而寫秋景,則重在繪聲,“長嘯”、“凄異”、“哀轉”,渲染了肅殺的氣氛。其描繪手法因時而變,因景而異,顯得變化多端,搖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則蘊涵其中,一個“趣”字,確切地表達了此時的愉悅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對猿聲的描述,也是對秋景所觸發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個字,卻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羅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動有靜,可見,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確實是美不勝收的,同學們一定要熱愛我們美麗的祖國河山,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導學生背誦課文。(圖文結合使學生更好地感知、記憶課文。)
三、課文質疑
學生質疑,由學生或老師釋疑。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贊揚勇于質疑的精神。
四、本課時小結
五、拓展與延伸(作業)
搜集資料,寫一篇作文描繪黃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風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寫法,并盡量使文章自然、流暢、生動。
板書設計:
兩岸連山
地貌特征(山)奇特險峻
群峰對峙
大水猛漲
三峽夏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變化(水)春、冬素湍綠潭搖曳生姿
清榮峻茂
林寒澗肅
秋
哀猿凄清
有形有色、有聲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