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綜合能力測試(通用14篇)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1
一、選擇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偷襲(xí) 手臂(bèi) 珍藏(cáng)
b.附近(fǔ) 埋葬(zàng) 掩護(yǎn)
c.間歇(jiàn) 地窖(jiào) 匍匐(pú)
d.瓦礫(lì) 腋窩(yè) 僵硬(yèng)
二、解釋下列詞語及加粗字的意思
1.精疲力竭:
2.名副其實:
3.永垂不朽:
三、對下列句中標點符號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老婦人育乞西本來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層,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橋的更夫留給她的。(破折號表示解釋)
b.走了不多幾步,她馬上找到她要的東西了:一個大的炮彈坑。(冒號表示解釋)
c.她雙手捧起彈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括號表示補充說明)
四、閱讀
(一)
①拂曉前,契柯拉耶夫所屬的那一連紅軍,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直奔( )方場,占領了那座橋。
②隔了一兩個小時,天色已經大亮。紅軍的坦克緊跟著步兵過橋去了。戰斗在河的對岸進行著,再沒有炮彈落在方場上。
③這時候,連長派了幾個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戰死的戰士一同埋葬。
④那幾個士兵到處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著。突然,有一個士兵吃驚地大聲叫了起來。
⑤“看呀!”那紅軍說
⑥大家都朝他指點的方向看。
⑦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⑧站在墳旁的紅軍士兵們立刻脫下了帽子。他們圍著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⑨這時候,一個披著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走近來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這一支和墳上的快點完的那一支一模( )一樣,顯然是一對。老婦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蠟燭頭,把那新的一支點著,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來的時候,行動很困難,離她最近的紅軍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來。
⑩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jū gōng(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11)紅軍士兵們目送著她走遠了。他們小聲地談論著,似乎怕jīng rǎo( )那肅穆的空氣,他們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斗。
(12)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13)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1.在原文括號內為加粗字注音,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2.選文中兩次出現“這時候”,請說出具體指什么時候。
3.文中多次提到老婦人的黑色圍巾,這有什么特殊意味?
4.第⑦段對蠟燭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5.請找出第⑨段描寫老婦人的動作的詞語,并說說這些動詞有什么作用。
6.畫曲線的語句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7.為什么在第(12)段不點出人物的姓名,而只說“南斯拉夫的母親”和“蘇聯青年”?
(二)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有一位家庭婦女,人稱伯諾德夫人。她身邊只有兩個幼小的兒女。為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母子三人都參加了秘密情報工作。
②伯諾德夫人的任務是把收到的絕密情報藏好,等盟軍派人前來取走。為了情報安全,她想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后,她終于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著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后把它插在一個燭臺上。由于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德軍( )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闖進了三個德國軍官。他們坐下后,一個中尉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點燃,放到少校軍官面前。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點燃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蠟燭的秘密就會暴露,秘密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將告結束。她看著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急忙從廚房中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說著輕輕把蠟燭吹熄。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
④輕松的心情沒有持續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著青煙的燭芯重新點燃。“晚上這么黑,多點支小蠟燭也好嘛。”他說。
⑤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這時候,大兒子杰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說著伸手端起燭臺朝門口走去,屋子頓時暗下來了。中尉快步趕上前,厲聲喝道:“你不用蠟燭就不行嗎?”一把奪回燭臺。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運即將到來了,在斗爭的最后時刻,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著。燭光搖曳著,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這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
⑥突然,小女兒杰奎琳嬌聲地對德國人說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位可愛的小姑娘,說:“當然可以。我家也有一個你這樣年紀的小女兒。”杰奎琳鎮定地把燭臺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
⑦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詞的詞性。
(1)蠟燭的秘密就會暴露( )
(2)秘密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 )
2.根據上下文,為文中括號處選填一個詞語。
由于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德軍( )的搜查。
a.嚴謹 b.嚴峻 c.嚴密 d.嚴厲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母子三人為保護秘密情報的具體行動。
伯諾德夫人:
大兒子杰克:
小女兒杰奎琳:
4.“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這兩個分句,分別運用了________和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了伯諾德夫人此時既________又________的復雜心理。其中的比喻成分寫出了德軍的________。
5.第⑤段中“他知道,厄運即將來了”中的“厄運”指的是什么?
6.母子三人保護秘密情報的行為表現了他們什么樣的優秀品質?
(三)紅布條兒
她來的時候,他在擦他的小號。她看了他一眼,就去連長那里報到去了。
她的到來,對這幫男性公民們來說無疑是頭號新聞。幾個被硝煙熏得像黑猴般的戰士像看外星人一樣目送著她從坑道這頭兒走向另一頭兒;坐在一起打瞌睡的人都站了起來,幾個人還因為神情專注而被手里燃著的紙煙燒了手,樣子很是好笑。
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也沒有人打聽她的名字。大家只知道,她是上邊派來的衛生員。她的頭上扎了根紅紅的布條兒,時間一長,大家便叫她紅布條兒。
很多人找紅布條兒說話。
紅布條兒偏偏愛和他說話。
很多人都不明白,她怎么喜歡和他說話?他們的疑惑不無道理,因為——他是個啞巴。
很多人不屑:“啞巴嘛,除了吹吹號,還能干什么?”
那是一場惡仗。敵人的飛機下冰雹一般把一枚枚炸彈傾瀉下來,不遠處敵碉堡里面的重機槍子彈嚎叫著飛過掩體。不斷有請求炸碉堡的戰士沖上去,又倒下去。
掩體里,連長和他都負了重傷。她是衛生員,她知道他和連長都需要馬上輸血。然而現實往往令人遺憾:她手上只有一瓶血漿和一枚輸血針頭了。連長已經深度昏迷,他仍然清醒。
她拿針頭的手有些顫抖。然而最終,在他和連長之間,她沒有選擇他。
他看著她把那枚輸血針頭插進了連長的身體。看著血一滴滴流入連長體內,她捋了捋頭發,怯怯地看了他一眼。
他擠出一絲笑,雖然勉強,但很平靜。
他艱難地抬起手,比劃了幾下,她明白了,她把頭上那根紅布兒解下來遞給他。他費力地把它塞進了內衣口袋。
他的呼吸明顯急促起來,她知道屬于他的時間不多了。然而就在此時,他竟然抱起炸藥包艱難地爬出了掩體。
她突然明白了。她也爬了出去。
他們兩個艱難地爬向了敵碉堡。后來一齊用力把炸藥包頂在了碉堡口,再后來就聽到一聲驚天動地的炸響……
有人看到,一根紅紅的布條兒,從半空中裊裊飄落下來……
殘陽如血。負責清理戰場的戰士把一把小號和那根紅紅的布條兒交給了連長:“報告,除了這些,其他什么都沒找到。”
上邊來了人,來人輕輕告訴連長:據我們了解,他們是一對夫妻。
連長雕塑般地站住了。
有人悄悄告訴連長說,連長我們走吧。
連長未置可否。有人看到,連長把那紅紅的布條兒緊緊系在小號上,緊緊地……
1.題目“紅布條兒”在文中起________作用。“很多人找紅布條兒說話”這句話中的“紅布條兒”運用________修辭方法。
2.文章第二段寫了戰士們對女衛生員的到來的種種反應,這樣有什么作用?
3.揣摩下列句中加粗詞語的含義。
(1)“她拿針頭的手有些顫抖”,為什么會“顫抖”?
(2)“她突然明白了”,“明白”了什么?
(3)“連長雕塑般地站住了”,為什么是“雕塑般”的?
4.這篇文章多次運用懸念的手法,試舉例說明。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參考答案】
一、c
二、1.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了。竭,盡。2.名副其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副,符合。3.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業、精神等)永遠流傳,不磨滅。垂,流傳。
三、b
四、(一)1.bèn mú 鞠躬 驚擾 2.第③段的“這時候”是指當那一連紅軍已經占領了那座橋,再沒炮彈落在方場上的時候;第⑨段的“這時候”是指當紅軍戰士圍著墳堆靜默的時候。 3.黑色,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這一著色,渲染了肅穆的氣氛,表達了老婦人的哀悼之情。 4.一方面是照應上文,對燭光進一步交代,另一方面這微弱的燭光也象征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5.動詞略。老婦人莊嚴而鄭重的舉動表現了她內心對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6.環境;勾勒出戰爭破壞后的景象,控訴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 7.不寫出姓名,揭示出這種感情的意義,是兩國軍民感情的集中表現,這種感情情同母子。(二)(1)名詞(2)形容詞2.c 3.伯諾德夫人:取出油燈,吹熄蠟燭;大兒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燭臺;小女兒杰奎琳:說要睡覺,拿走蠟燭。 4.夸張;緊張;憎恨;兇惡5.厄運指蠟燭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報站必遭破壞;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將告結束。 6.機智、勇敢、鎮定 (三) 1.線索;借代 2.戰斗的最前線上,女性出現比較少,因此女衛生員的出現使戰士們大為吃驚,從側面烘托出女衛生員的勇敢。 3.(1)表示她在做出抉擇前內心的矛盾。(2)她明白了他抱起炸藥包要與敵人的碉堡同歸于盡。(3)“雕塑般”表明連長聽說他們是夫妻后非常震驚,對他們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4.如第1段“她來的時候,他在擦他的小號。她看了他一眼,就去連長那里報到去了”“很多人都不明白,她怎么喜歡和他說話”“然而最終,在他和連長之間,她沒有選擇他”等。 5.連長被夫妻二人的英勇無畏的行為所感動,因此他把紅布條兒系在小號上,意思是讓他們夫妻二人永遠在一起。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2
【教學目標】
1、明確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學會用細膩的外貌、動作、細節描寫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3、通過朗讀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語言,感受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用血肉凝結的情誼,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
【教學重難點】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體會主人公對戰士深厚的情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1、學生:
預習課文(早讀課朗讀),積累字詞,查找相關資料。
2、教師:
了解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和南斯拉夫解放戰爭的史實,弄清課文所牽涉的歷史背景。
【教學方法】
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輔,討論法、問答法、點撥法、朗讀法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開門見山)
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東西──蠟燭,誰能告訴我蠟燭有何作用?
師:蠟燭的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賦予了什么意義呢?
二、介紹相關背景資料(作者及文體)
請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1、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
2、南斯拉夫解放戰爭的史實。
三、閱讀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朗讀課文(默讀),理清這篇文章的記敘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墳頭。
四、品讀課文,理解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
1、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齊讀。
2、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作者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推想文中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揣摩人物心理活動,進行練筆。
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細節描寫表現出來的。細讀文章中的這段話,設想一下段中表現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并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引導學生從老婦人對蘇聯紅軍戰士的崇敬與熱愛以及對失去戰士的悲痛心情等來描寫。)
如:
⑴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帶,不用說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過了四天的那一只貓也被剛才炸起來的磚石碎片砸死了。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訴人們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⑵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死的蘇聯士兵身邊,她用力把那尸身翻過來。看見他的面孔了,很年輕,很蒼白。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發,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彎過來,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這樣,她坐在那里,靜靜地,一小時,也許兩小時。
老婦人為什么要這么做?她做這一切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靜靜地。”她想了些什么?
⑶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老婦人為什么不說話?為什么鞠躬?
3、揣摩語句,體味文章豐富的意蘊:
⑴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為什么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交代蠟燭的來歷,表明這支蠟燭的珍貴,有著特殊的意義。表明老婦人的至情至愛。
⑵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這里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這里提到圍巾的顏色“黑色”,暗示戰爭的殘酷,表明老婦人對失去蘇聯紅軍戰士的悲痛之情。
⑶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段文字如果改寫“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同原句比較一下,說說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渲染了戰火紛飛,突出了蠟燭的珍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南斯拉夫母親蘇聯紅軍為親人,她的恨與愛是那樣深沉。改句過于平淡,表達效果顯然不夠。
⑷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這句話的含義是?)
這個抒情詩般的結尾,深情贊美了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4、老婦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是一個十分勇敢、不顧生死,把蘇聯紅軍戰士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不畏法西斯惡勢力的人。
⑴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⑵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⑶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炮火連天(環境危險)──不顧生死。
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⑷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五、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探討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朗讀,找出文中感人的片段,并體會其表達效果,交流活動。
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在法西斯強盜的鐵蹄下飽受苦難,她的房屋被炮火轟毀,他的男人死去,他視蘇聯紅軍為親人,他的愛與恨是那樣深沉。
師:通過剛才的品讀,我們可以體會到老婦人對這位犧牲了的紅軍戰士的情感是怎樣的?
師:這篇文章如此感人,這種藝術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題材感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對感人因素進行了著力描寫。
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師歸納小結。
歸納:作者著力描寫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不顧個人生死;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異常吃力,烈士犧牲的精神是老婦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對待烈士如親人,表現出母子親情;四是老婦人獻出一生中最珍貴的東西──結婚蠟燭,悼念烈士。
六、問題探究
1、那么,這里的燭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義?
⑴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⑵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⑶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2、文中幾次提到“德國人的炮火轟響”?有什么作用?
五次,表現出法西斯的殘酷和老婦人的勇敢。
七、小結
這篇文章反映了二戰時期法西斯陣營啊人類拖入深重的苦難,反法西斯陣營的各國軍民在埋葬法西斯強盜的戰斗中結下了深深的情誼。在這場正義的戰爭中,各國人民用血肉鑄成了堅固的城墻,許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難忘。
“蠟燭”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獻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回蕩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著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五都鎮中學的語文老師李敏,今天很榮幸和大家共同來交流網絡教學模式下的語文教學思路和具體做法。我說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蠟燭》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將從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深入地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等五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蠟燭》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掙扎的老婦人幾乎耗盡所有的心力埋葬蘇聯紅軍,并將一對凝結著愛的蠟燭點在紅軍戰士的墳頭的故事。學習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理解超越國界的母愛,欣賞文章悲壯的意境,明確非正義戰爭必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二、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程目標定位是三個維度合一,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合一。新課程要求由原來的以文本為主轉到以學科課程發展為主,以理解內容為主轉到語文能力發展為主。以前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靜態的分析和訓練為主,結果必然導致無效重復,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轉到動態的體驗感受為主逐步達到個性化鑒賞,動態的四個層次:沉浸——體驗——感悟——思辯。因此,我給本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a、理解積累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
b、了解文章中“蠟燭”故事的寫作背景,了解通訊這種體裁
c、學習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從互聯網獲取有用信息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體驗感悟課文中超越國界的母愛并主動與他人利用網進行交流分享。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戰爭帶給人類的痛苦,解讀世上最寬厚的母愛,明確非正義戰爭必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我給本課確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體會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學習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學習者分析
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要讓他們自己去通過互聯網查找這一相關信息。八年級的同學已經初步具備利用網絡的能力,但上課時不能信馬由僵,老師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來查找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另外,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體驗、欣賞、評價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們的興趣,他們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師要鼓勵他們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分析
這節課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詩情畫意導入法,自主閱讀教學法、心靈體驗閱讀教學法,學習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學習以及網上討論法。詩情畫意導入法其實就是創設一個學習情境,為學生沉浸到課文意境中去做一個鋪墊。自主閱讀教學法就是組織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閱讀實踐,由整體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蘊。心靈體驗閱讀法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體會語言的深邃的內涵,體驗作品展現的生活,體驗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學習和網上討論法基本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在自主閱讀和心靈體驗的過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讓同學與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始終都是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和探究
五、教學過程設計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課堂教學中心從教師轉向學習者,核心在于學習者主動將新的信息和經驗與其原有的知識基礎相融合的過程,因此網絡教學正是適應了建構主義理論的需要。網絡教學模式有兩種形式:即集體教學模式和自主教學模式。我這節課采用的是網絡教學模式中的集體教學模式。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環節是:創設情境,提出任務
在課間和預備鈴時間里播放歌曲《燭光里的媽媽》,讓學生聯系實際談談聽歌后的感受。老師隨即深情地告訴學生:在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也有一位“ 媽媽”,有地方就有燭光,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一片溫暖的燭光里。由此引出課題《蠟燭》。這是老師為學生創設的學習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原有的認知和情感,并為下面課文的意境營造氛圍。
之后是提出任務:登陸局域網,利用網絡搜索《蠟燭》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西蒙洛夫的簡介。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了解戰爭的慘烈,這與前面老師創設的燭火的溫馨情境形成極大的反差,了解作者也能為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打下基礎。要求在3到5分鐘內解決這個問題。也可以在老師的課件上瀏覽相關資料,老師要及時監控這個過程,對學生的認知起一個保障作用。
第二環節是:自主閱讀,交流體驗。
(1)引導學生聽讀課文配樂朗誦,這是老師利用網絡為學習提供的學習資源,要求積累生字詞,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內容。聽完之后口述故事梗概。
(2)再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記敘要素。復習并運用記敘要素這一知識點。
(3)自由精讀,品味細節。組織學生大聲誦讀出令自己感動的文段,并將自己最深刻的體驗和感悟以評論的方式發表。并與同學交流。在自由精讀細讀品味這一小環節里,我設計的是傳統教學形式與網絡相結合,可以口頭發表,也可以發揮網絡的交互作用,在網絡上進行評論,寫下自己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4)通覽全文, 理解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讓學生學會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我設計用利用網絡來幫學生突破這個難點。在這一小環節里,我設計是小組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每個小組同學的搭配是自由搭配,因為在網絡教室了是不受空間限制的。先學習課文動作心理活動的寫法,然后讓學生結合平時實際觀察寫一個片段,在小組內先交流,并把同學認為不錯的片段提交的公共平臺上供大家欣賞學習。對寫得好的同學是一種極大的鼓勵,對其他同學也提供了一個現場學習的機會。
我設計這一環節大致用時25分鐘,主要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體驗文章深厚的感情,并交流相互的體驗,相信學生會體驗到炮火的瘋狂,戰爭的殘酷,體驗到老婦人對紅軍情同母子的愛與尊敬,感受到生命的美和愛的力量,從而樹立和平的信念。并利用網絡突破這節課的難點,學會用動作心理刻畫人物的方法。
第三環節,質疑創新,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同樣是小組討論學習,小組同學有比較簡單的問題,小組內先行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交上來,大組討論解決。老師也可以參加進同學的討論中并及時地進行指點。老師預設的疑問,看學生有沒有提出,沒有提出的話,老師也可以將問題提交,讓大家來討論。我預設了這樣的兩個問題:1、文章為什么要反復寫炮火、蠟燭、圍巾?2、文末為什么說“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在深入討論了這兩個問題,再探究文章主旨升華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在網絡環境下的交流,有學生個別對個別的交流,有學生對老師的個別交流,還有公共平臺上的共同交流。最后老師對整個過程要有個點評,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對全班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有多少學生積極參與 談論,問題回答是否正確;有多少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不高,問題回答不很恰當,學生是否最終完成了對所學 知識的意義建構。在這一環節里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著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善于探究創新的精神。
這一環節里,我給學生準備的創新作業是:如果那位年輕的軍人的親生母親后來讀到了這篇通訊,她會有怎樣的感想?請你以她的口吻給瑪麗育乞西寫一封信。相信同學對這個作業會比較感興趣的,也能讓學生思維更加開闊,并且學習設身處地的考慮問題。當然,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上網查找本課相關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最后老師總結本課,并在《祈禱》的歌聲中祝福世界和平發展結束本課。這個設計我覺得和開課時的歌聲呼應,并且是在不自覺中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使整節課余韻悠悠。
總之,我這節課是充分尊重了網絡作為工具,網絡作為資源,網絡作為環境的三大特點來設計的。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大家!v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4
設計思路:
蠟燭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比如幼兒過生日的時候,斷電的時候等。而且本小區附近有一個蠟藝廠,很多家長都在這個廠里工作,家中也有許多漂亮的蠟燭,幼兒會經常會把這些漂亮的蠟燭帶到幼兒園中,于是便把蠟燭投放到了區域活動中,讓幼兒自己去探索。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對于用火來點蠟燭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有些幼兒還把蠟燭油滴下來玩,幼兒驚奇的發現燭油變成了花瓣,變成了樹葉,變成了星星,變成了雨點,變成了泡泡,變成了雪花等等,于是便產生了本次活動,讓幼兒通過嘗試,充分體驗燭油滴畫帶來的快樂。
考慮到幼兒自己構圖和涂色的速度較慢,同時也為了讓幼兒有充分表達自己想法的時間,因此,本次活動采取了幼兒構好圖后第二課時的教學。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嘗試,從作畫中體驗燭油滴畫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2、幼兒能創造性的在自己勾畫好的形象上滴畫出各種作品。
3、培養幼兒用火的安全意識。
4、體驗運用不同方式與同伴合作作畫的樂趣。
5、感受繪畫的趣味性,體會創作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了解蠟油畫的特點,大膽用燭油在半成品的作品上嘗試滴畫。
活動難點:能在半成品的作品上,創造性的滴畫出各種完整、和諧、美麗的作品。
活動準備:
1、幼兒勾畫好的各種半成品作品(第一課)。
2、蠟燭、深色顏料、毛筆、抹布等。
活動過程:
(一)了解蠟燭
教師帶領幼兒進入蠟燭世界。
你們看,教室里都是什么啊?蠟燭有什么用?漂亮的燭火在干什么啊?
(二)神奇的燭油。
燭油寶寶看到燭火寶寶跳的這么開心,它忍不住了,它也想出來跳一跳,燭油寶寶會在哪里跳呢?它說想出來到我們小朋友的畫上來跳舞,(教師出示幼兒的.半成品作《小魚吹泡泡》)。燭油寶寶說它會跳吹泡泡舞呢!
1、教師講解示范燭油滴畫
教師將燭油自由濺落在半成品的小魚畫上,重點講解滴燭油時的疏密和畫面的布局,引導幼兒注意畫面的豐富性和完整性。教師邊示范邊結合一些安全要求。
2、引導幼兒發現蠟燭滴畫的秘密。
燭油寶寶吹出來的泡泡漂亮嗎?燭油本來是什么顏色的?為什么吹的泡泡這么漂亮? 教師小結:原來是燭油是白色的,它滴到紙上后,紙的顏色就透了出來,所以小魚的泡泡特別漂亮。
3、引導幼兒用深色顏料涂上底色。
現在這些泡泡的顏色我們還看不清楚,我還想變一變,(教師示范再刷一層底色)你們看燭油寶寶吹的泡泡是不是更亮了,這幅畫是不是更漂亮了。
4、幼兒自由討論自己的半成品作品“我們怎么樣才能使它更漂亮?” 教師不做任何評判和指導。
(三)“我也來試一試”,幼兒嘗試作畫。
1、點燃蠟燭,隨意滴畫。注意畫面的合理性和豐富性及用火的安全。
2、滴好后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涂上底色。(快的幼兒可以到區域中嘗試畫第二幅)。
(四)師生一起參觀、講評作品。
(五)結束。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學習怎樣把文章寫得感人,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品味語言,感悟文章意蘊。
3、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怎樣把文章寫得感人,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理解蠟燭的特殊含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型:課內自讀
教學媒體:錄音機、投影儀。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積累生字生詞。
2、查閱資料,了解二戰中蘇聯紅軍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由“蠟燭”我們可以聯想到哪些詩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
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
3、“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寫離別
4、“燭光里的媽媽”,借蠟燭歌頌母親。
蠟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這篇課文為什么以“蠟燭”為題,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讀課文,思考:
①這是一對什么樣的蠟燭?
②老婦人怎樣點這對蠟燭?
③她為什么要點這對蠟燭?
三、師生共議
①是老婦人珍藏45年的結婚紅喜燭,意義不一般。
②老婦人冒著炮火,不顧老年體弱,不怕艱難,用雙手舀干彈坑里的積水,用雙手把烈士的遺體拖進彈坑,用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的,老婦人擺正了烈士遺體,還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最后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喜蠟,點在墳上。
③背景提示: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法西斯侵占了南斯拉夫,世界上很多國家結成反法西斯聯盟,蘇聯盟軍來到南斯拉夫幫助南斯拉夫趕走侵略者,所以南斯拉夫人民非常感謝蘇聯紅軍。
文中一位蘇聯紅軍戰士是為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的,他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墳堆是南斯拉夫老婦人為他堆的,她不忍心紅軍烈士暴尸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老婦人對一個蘇聯紅軍青年情同母子,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國界,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的情誼。
四、這篇占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學生找出自己最感動的部分,細細品讀,并想想這樣的藝術效果是怎么產生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首先當然是題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題材要寫得感人,寫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這篇戰地通訊的寫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筆之前,對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種種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敘述過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著力描寫。再則,突出蠟燭,突出燭光,更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來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四是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凡是寫到這四點的,都著力描寫,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五、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
最后一句話意味深長,齊讀,體會用意。
蠟燭的深意:
a象征紅軍戰士的生命之光
b象征兩國人民的深厚情意
c象征他們之間的母子深情
d象征和平、希望和勝利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三。
板書
什么樣的?45年前的結婚喜燭
怎么點的?先埋后點
環境險惡炮火連天
蠟燭年老體弱掩埋吃力
(線索)沉痛莊重情同母子
為什么點?
寄托哀思兩國軍民情深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6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在感知蠟燭燃燒現象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2.通過觀察,了解各種各樣的蠟,說出蠟燭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初步了解蠟燭燃燒與空氣的關系,對此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激發幼兒探究科學的欲望,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讓幼兒了解蠟燭燃燒與空氣的關系。
活動難點:
讓幼兒知道蠟燭燃燒時會發光、發熱,燃燒時需要空氣中的氧氣。
活動準備:
蠟燭若干、透明玻璃瓶6個、玻璃杯1個、火柴、打火機。蠟燭實物圖片、輕音樂、課前對幼兒進行的安全教育。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欣賞燭光,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帶領孩子進入教室,一起感受美麗而又溫馨的燭光。
2.引導幼兒觀察點燃的蠟燭,說說自己看到的有趣現象。例如:滴下來的蠟燭油像眼淚,而且很燙;小火苗會隨風"跳舞",說一說小火苗像什么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陽、像螢火蟲等。)
3.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動作來表現燭火的樣子。
二、通過觀看各種各樣的蠟燭實物圖片,讓幼兒說出蠟燭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教師請幼兒共同來欣賞各種各樣的蠟燭實物圖片。
2.引導幼兒說出蠟燭的用途,談談自己在什么時候用過蠟燭?(停電的時候,過生日的時候,掛燈籠的時候等。)
三、通過游戲《蠟燭的熄滅》,讓幼兒了解蠟燭燃燒與空氣的關系,對此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
1.請幼兒講一講應該如何點燃蠟燭(火柴、打火機)
2.引導幼兒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將蠟燭熄滅(用手扇或用嘴吹)
3.教師用另一種方法將蠟燭熄滅。首先點燃一根蠟燭,固定好,然后用一個玻璃口杯罩在蠟燭上,看看結果怎樣?(熄滅)
4.教師引導幼兒分組進行實驗,驗證這種方法。
(1)幼兒操作實驗:罩上杯子后,蠟燭會慢慢熄滅。
(2)蠟燭為什么會熄滅?(幼兒自由發言)
(3)罩上杯子后蠟燭會熄滅,還會有什么現象發生?(杯子會發熱、發黑,杯壁上會有小水珠,火焰熄滅時有一股煙味)
5.教師小結:蠟燭燃燒時需要空氣,當蠟燭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氣進不去了,杯子里的空氣被拉住燃燒用完了,蠟燭就會熄滅。
活動延伸:
蠟還可以繪畫,請幼兒用桌子上的碎蠟在紙上畫上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后用棉簽蘸上盤中的顏料,均勻的涂在畫上,就會顯現出美麗的蠟染畫。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7
1)環境描寫
本文特別注意環境描寫,用以烘托氣氛、襯托人物。文中多次對炮火進行描寫,例如文中第16段“德國人還在轟擊”,第18段“德國人還在開炮”,第 27段“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等等,這樣多次重復的描寫,一方面,一方面渲染了當時的氣氛——緊張而激烈的戰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敵人的瘋狂。而與環境惡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老婦人的臨危不懼,她不顧艱難,不顧年老體衰,親自為烈士埋葬,所以老婦人在炮火中的行為就格外感人。
2)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動作描寫
一般文章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包括表情描寫)和心理描寫,而本文對主要人物——老婦人的刻畫著重在動作描寫上。文中重點刻畫了老婦人對烈士遺體的掩埋,每一個動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認真。不難體會到,是紅軍戰士們的英勇氣概打動了她,激勵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動作都包含著對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愛的寶物奉獻給了可敬的烈士,表現出她對烈士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3)對蠟燭的描寫
蠟燭是這篇文章中一個小小的道具。它雖然渺小,但卻是老婦人的寶物,老人把它最珍貴的寶物奉獻給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對紅軍戰士的愛戴與敬意。文章對于燭光的描寫,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這燭光象征著兩國軍民的感情,象征著老人與烈士之間的“母子”情深。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深摯的情誼,戰爭才能夠取得勝利。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8
《蠟燭》以散文章法構筑畫面來顯現作家的主觀情緒。這類小說同樣離開了情節的'框架,作家精心準備了一幅畫面,畫面可能是一個人很短時間內的生活內容,透過畫面,我們卻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生活狀態或心靈狀態,體味出作家對敘述對象的主觀情懷和愛憎情感。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級上《蠟燭》教案設計。
認知目標: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體會真摯感人的語言。
能力目標:透過行為領悟人性的本質。
教育目標: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點難點:體會真情,領悟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策略和方法: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媒體:錄音機、投影儀。
課時安排:2課時
一、導入。
記得上學期的目標上有一篇課外閱讀:講的是一隊德國兵到一個被占領地的一個農家去,那農家的妻子正是個地下黨。……誰能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同樣的蠟燭,在不同的情況下,起著不同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課中的蠟燭將起著怎樣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及背景。
2、學習了這麼多篇課文,我們已有了這樣的常識,一打眼兒就能知道這篇文章是贊美什麼或講述什麼的,那麼這篇課文呢?
主旨: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贊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我們今天,不是討論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2)、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4)、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這個問題如果不先給出一個例子,學生是很摸不著頭腦的。)
4、那麼,這里的燭光,又有什麼特殊的象征意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難一難我了!
1)、最后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學很聰明,就拿課后題問我。所以,順便給他們處理課后練習了。
3)、課后練習二。
4)、課后練習三。
6、那麼誰來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說的很多很雜,但都沒有條理性。)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7、這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是其中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覺得要是在開頭問會更好。)
8、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板書設計:
母親的眼淚 戴黑色的圍巾
老婦人 紅軍戰士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9
【教材分析】
《蠟燭》是前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作品。作品刻畫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文中只有關于她的動作描寫,沒有語言描寫。透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可以感受人物的心靈,感受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對紅軍烈士的`至情至愛。作品突出蠟燭這個細節,賦予作品一種亮色。抒情詩般的結尾,深情贊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根據課文特點,要著力探究這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心理活動,根據她的一舉一動感知她的內心世界,并從字里行間體味在冷靜的敘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語言環境,揣摩語句意思。
2、根據課文特點,著重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3、領會戰爭的殘酷,體會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斗的友誼。
【教學重難點】
1、揣摩語句意思。
2、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學生簡介作者背景,教師適當補充
二、整體感知
本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注意把握記敘要素。)
三、粗略探究
1、讀了本文,肯定有一些片段令你感動不已,請找出來,在小組中討論。
2、學生找出自己感動的片段并朗讀、分析。
3、老師總結:感動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⑴題材感人:
戰爭、炮火、蠟燭、燭光等。
⑵事件感人:
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在墳頭上的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
四、精細探究
1、教師指定探究問題:
⑴揣摩語句(課后第二題)。
⑵試分析蠟燭有什么特殊意義。
2、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3、各小組代表發言,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五、拓展延伸
透過細致的動作描寫,設想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六、布置作業
把設想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整理在練習本上。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10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五 年級 下 冊 科目: 語文
課題:12.半截蠟燭
參備人意見
學習目標:
1.讀讀記記解釋、負責、無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無損、不惜代價、例行檢查、若無其事、了如指掌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劇本的語言特點。
一、初讀課文知大意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
2. 理解生詞: 小心翼翼:原形容嚴肅虔敬的樣子,現在用來形容舉動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凝視:聚精會神地看。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不動聲色:不說話,不流露感情,形容態度鎮靜。
3.寫出課文的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課文
1.了解劇本這種文學形式,說說劇本有什么特點。
通過人物對話或唱詞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2.你最欣賞誰的語言,為什么?要結合課文中的語言來說說
帶同學有感情的朗讀有關的語句。
① 為了有一天能把德國佬趕出去,我們得不惜代價守住它,懂嗎?
②又把那個快要燒到金屬管的蠟燭點燃蠟燭越燃越短杰奎琳慢慢端著蠟燭走上樓去。在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3.選取片斷分角色演一演。
注意分好角色后找到自己的.語言,記下來,想象人物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再演出來,注意配上動作神態進行表演。先組內試演,再全班展示。
4.討論一下劇本和一般寫人記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課后反思 :
閱讀本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往往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強調統一的標準答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此視野觀照下,對文本的解讀方式應是開放式的、多元化的、個性化的。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就應以保證閱讀實踐時間為前提,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原則,以讓學生自主實踐、自主探究、自我評價為實施策略,從而使閱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閱讀中,教師就應鼓勵學生這種源自內心體驗的理解,成為真正的讀者。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11
內容預覽:
3 蠟燭
西蒙諾夫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二)能力目標:
透過行為領悟人性的本質。
(三)德育目標:
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真情,領悟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教學方法:朗讀法、引導法。
教具準備: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記得有一篇課外閱讀:講的是一隊德國兵到一個被占領地的一個農家去,那農家的妻子正是個地下黨。誰能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同樣的蠟燭,在不同的情況下,起著不同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課中的蠟燭將起著怎樣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及背景。
2.學習了這麼多篇課文,我們已有了這樣的常識,一打眼兒就能知道這篇文章是贊美什麼或講述什麼的,那麼這篇課文呢?
主旨: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贊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我們今天,不是討論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2)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4)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4.那么,這里的燭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5.最后兩句話是什么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6.總結老婦人的形象。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7.這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是其中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8.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三、教師小結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升華。希望同學們都能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
四、課后練習: 1)課后練習二。 2)課后練習三。
五、布置作業
把你設想的老婦人的心理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并且用上研讀與練習中的字詞,300字左右即可。
六、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學習本課時,我讓學生復述課文,在復述中把握記敘文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抓住老婦人的形象分析。更深層次的體會人物感情。理解文章主題。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12
品中悟情-----《蠟燭》教學片斷實錄
……
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兩個問題:
①、請用簡潔的語言說說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可用“誰干什么”的句式來概括)
②、這位南斯拉夫老婦人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
師:這位母親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埋葬紅軍烈士的呢?請大家跳讀課文,畫出環境描寫的句子,自由朗讀,感受老婦人當時的處境。
(學生找到相關句子一一朗讀,尤其是反復描寫炮火的句子,在老師的指導下作了連貫朗讀)
師:從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當時的情況嗎?
生:當時戰爭很激烈,硝煙彌漫,炮火紛飛……
師:在這炮火連天的戰場上,這位老婦人卻依然鎮定自若地埋葬這位死去的、素不相識的蘇聯紅軍戰士,她的舉止令人感動,她的精神讓人敬佩。
假如你是一名隨軍攝影記者,親眼目睹了這感人的事件,你要用你手中的相機,把這美好的瞬間變成永恒,你會抓拍哪個畫面?(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把它描述出來,并說明抓拍這個場景的理由)。可以直接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生:我會抓拍這個畫面:“然后,她雙手捧起彈坑四周的浮土,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經完全被泥土蓋住了。老婦人還沒有滿意。她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又休息了一會,她又捧起浮土來繼續蓋上去。”這一幅畫面可以看出老婦人對紅軍烈士的關心,她非常用心地在埋葬烈士,體現了她對紅軍烈士滿懷愛意。
師:哪些詞語最能體現出老婦人對紅軍烈士的用心?
生:“幾小時”、“還沒有滿意”
生:“竟然”
生:“一捧一捧”、“慢慢地”這些詞語可以看出老婦人對蘇聯紅軍烈士的尊敬。
師:能把“一捧一捧”改成“一捧捧”嗎?
生:不好。“一捧一捧”強調她的鄭重其事,速度很慢,非常仔細。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她還如此的細致,更能夠看出她對紅軍烈士無限的敬意。
師:那么大家找到的這幾個詞要重讀、要緩慢,讓我們一起來朗讀一下。
生齊讀。(未讀出效果,又讀了第二遍,有明顯進步。)
生:“休息夠了,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寫出了老婦人的虔誠,她完全把紅軍烈士當作了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孩子。尤其是“跪”、“吻”兩字更是感人。
師:你既能抓拍到畫面,又能抓住重點字詞,非常好。還有其他地方也寫到老婦人的“跪”嗎?
生:第22自然段(朗讀),也寫出了老婦人是用心在埋葬烈士,我覺得這里的“拖”字用得特別好,寫出了老婦人的衰老,“拖”得非常艱難,但她還是堅持著為烈士找一個最好的安身之處。
師:是啊,我們會發現,老婦人漸漸遠去的背影也變得越來越高大。
生:我找了這一處(28自然段),老婦人把自己珍藏了45年蠟燭都拿了出來,可以看出她對紅軍烈士的無比熱愛,她愿意為她付出一切。
師:你很有眼光,還能透過蠟燭感受老婦人的情感,文中還有其他地方寫到蠟燭嗎?
生:“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勁把這片洋鐵彎成了半圓,插在蠟燭旁邊的泥土中,作為擋風的屏障。”這位老婦人很細心。
生:“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這里的蠟淚就是老婦人的眼淚,還讓我想起了一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師:你很有聯想能力。此處說道“火花依然在閃爍”,后文也多次提到這小火花,大家找一找,讀一讀,為什么這一點火焰不會熄滅呢?這里的小火花有什么特殊含義嗎?讓我們一起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
生:這小火花就像老婦人對烈士的哀悼和敬意,永遠不會結束。
生:這是正義之光,預示著勝利肯定會來到,法西斯肯定會失敗。
生:紅軍烈士雖然死了,但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他的精神永存。
師:大家說得非常好,這位蘇聯紅軍烈士雖死猶生,人民不會忘記他,尤其是哪一國的人民不會忘記?
生:南斯拉夫人民。我覺得這點火焰還象征著兩國人民的深厚友情。
師:大愛無言,記得有位名人說過“愛自己的孩子是母親,愛別人的孩子是天使。”這位南斯拉夫老婦人就是一位天使,她親手點燃的那一點微弱的燭光,驅散了濃濃的黑暗,照亮了無數人的心田。本文記載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假如這位母親如今就站在你面前,面對她,你想說什么?你會說什么?請用擬你的筆把它寫下來。此時無聲勝有聲。同學們的回答道出了老婦人以及當時反法西斯國家人民的共同心聲,讓我們共同期待世界鑄劍為犁的那一天。 (執教:顧國和中學 樓超君)
[課例二]
《蠟燭》品味語言課堂實錄
……
(師):我們已經大致地了解了文章內容,那么請閉上眼睛,想想留在你腦海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老婦人。
(師):接下來就請同學們拿起你的筆,把你的目光聚集在另你感動的部分,圈劃出重要的語句加以品味,說說它為什么感動你。(許久)
(生1):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師):為什么會把珍藏了45年的蠟燭拿出來?
(生2):悼念戰士,以及自己的美好祝愿,好像是在埋葬自己的孩子。
(師):把紅軍戰士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了?戰士和老夫人是素不相識的。戰士是哪國人?
(生1):是蘇聯的。
(師):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哪?
(生):貝爾格萊德
(師):好,看看還有哪些地方讓你們感動的?
(生1):文章第15自然段。
(師):我請一位同學來朗讀這一段,其他同學思考,為什么會感動你們?
一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思考
(師):我請一位同學來說說看。你為什么被感動?
(生1):我覺得老婦人很勇敢。
(師):注意抓住動詞,集中在哪個字上?
(生):爬
(師):這說明什么?能否觸摸到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生):老婦人想要走近一些,埋葬那個士兵。
(師):還有哪些讓人感動的句子?
(生):在炮火連天的情況下,老婦人還是爬到士兵的身邊埋葬他。
(師):這些是環境描寫,說明什么?
(生):老婦人的堅定,一定要埋葬那個士兵,像是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
(師):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還要去埋葬那個士兵,真是讓人感動。還有其他語句嗎?
(生):文章25自然段,吻死者的嘴唇和前額。
(師):突出什么?
(生):對士兵的愛,或者說是母愛。
(執教:俞孝宜 實錄:胡琳琳)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13
一、導入: 蠟燭,曾是人們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點昏黃的光往往勾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勾出無限遐想。于是,無論中外,都有許多詩文以蠟燭為題。例如,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現在,蠟燭已失去它本身的實用價值,但我們仍常用它來寄托某種情感:喜慶,或是憂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西蒙諾夫的《蠟燭》更是抒寫了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純潔而又令人震撼。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拂曉瓦礫地窖鞠躬顫巍巍
2、介紹二戰解放南斯拉夫情況。(建議小組討論候選代表發言)
3、作者簡介
三、整體把握,感知課文:
1.自由朗讀:讀懂大意。
.目的尋讀: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復交代和描寫。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 理解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對德軍炮火的11次描寫對蠟燭的6次描寫對黑圍巾的4次交代 對老婦人動作的反復描寫(3次“爬”、3次“跪”) 提示: 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在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復描寫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的象征。 “黑色的大圍巾”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3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勞力衰;3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寫法,揣摩感悟:
1 、再讀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斷令你感動?請你為大家朗讀一下,并說說令你感動的原因。(學生任意選擇片斷朗讀,原因的說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選擇重點語句作詳細的討論和分析)。 題材感人,重點描寫老婦人掩埋蘇聯烈士的過程,突出蠟燭、燭光。感人的原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的意義。
2.課文倒數第二小節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 勾畫了戰后的環境、燭光的背景,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肆意踐踏,再次點出燭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勝母子,它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蠟燭》綜合能力測試 篇14
一.導入
由“蠟燭”我們可以聯想到哪些詩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
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
3、“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寫離別
4、“燭光里的媽媽”,借蠟燭歌頌母親。
蠟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這篇課文為什么以“蠟燭”為題,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讀課文,思考:
這是一支什么樣的蠟燭?作者共寫了幾處?課文中哪一句話意味深長?
三、師生共議
是老婦人珍藏45年的結婚紅喜燭,意義不一般。
對蠟燭的六次描寫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來。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
②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
③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④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⑤他們圍著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⑥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最后一句話意味深長,齊讀,體會用意。
蠟燭的深意: a 象征紅軍戰士的生命之光
b 象征兩國人民的深厚情意
c 象征他們之間的*深情
d象征和平、希望和勝利。
四、如果文中沒有“蠟燭”,能否表達出這么多的意思?
五、再讀課文,提出你思考的的問題
六、課文背景資料
1944年9月中,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后又在克拉約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于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級集群,解放被占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到駐希臘的“E”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群從巴爾干半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并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后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2.課文擴讀材料。
勇氣
D.C.狄斯尼(選文略)
使用建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一次規模空前的正義戰爭。戰爭使億萬人民處于法西斯的鐵蹄之下。然而真正強大的不是法西斯,而是人民,人民中間蘊藏著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人民是真正的銅墻鐵壁。正如*所說:“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將贏得戰爭,贏得和平,又贏得進步。”與課文相似的是,《勇氣》寫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處于被侵略國的人民與解放人員之間發生的故事,并且文中也有“兩種勇氣”“兩次收留”,為學生嘗試“歸類品味”閱讀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可以成為這種學法的“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