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精選14篇)
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 篇1
第一部分:
1.解釋下列加點的實詞。
⑴緣溪行(緣: )
⑵漁人甚異之(異: )
⑶欲窮其林(窮: )
⑷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 )
⑸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 )
⑹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語: )
2.理解翻譯下面幾個句子。
⑴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⑵此人一一為具立所聞,皆嘆惋。
⑶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⑷后遂無問津者。
3.結合語境,說說下列多義詞的含義。
⑴舍:便舍船,從口入( )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
⑵尋:尋向所志,遂迷( )
未果,尋病終( )
⑶為:武陵人捕魚為業( )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
不足為外人道也( )
4.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么不愿離開?
5.標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⑴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6.通過課文中描寫,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7.“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境界,既然不存在,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呢?
讀選文,回答問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泰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遵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令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8.選出加線字的意義有錯的一項( )
a.便要還家(要:邀請)
b、雞犬相聞(聞:聽見)
c.土地平曠(曠:空闊,寬闊)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屬:屬于)
9.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 )
a.阡陌交通 b.無論魏普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落英繽紛
10.選出下列各組句中加點字的意義相同的—項( )
a、悉如外人 咸來問訊
b、屋舍儼然 便舍船,從口入
c、武陵人捕魚為業 一一為具言所聞
d、問今是何世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1.桃花源中人“與外人間隔”的原因是“ ”。
1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部分: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竟躍。實是欲界之仙都①。自康樂②以來,未復有能與③其奇者。
(選自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注釋:①欲界:佛教所謂的三界之一,這里實指人間。②康樂:謝靈運,襲康樂公,世稱謝康樂。③與:參與,即置身其中。奇:山水的奇妙。
13、下面對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古今共談(一起談論) b.夕陽欲頹(正要落山)
c.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d.曉霧將歇(將要散盡)
14、本文雖未提到所描繪的究竟是何處之景,但我們仍可從文中景色的清麗明凈看出作者所描繪的是 (江南 塞北 邊陲)的山水之美。作者在寫景時,先寫 (動 靜),后寫 (動 靜),以 (動 靜)襯 (動 靜);從時間上看,既有 之景,又有 之景,層次極為分明。
15、“曉霧將歇,猿鳥亂鳴”中的“亂鳴”所描繪的是怎樣的畫面?“亂鳴”在整個場景描寫中有何作用?
16、作者對所見之景的直接評價為“ ”,換為四字短語應是 。
17、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有四個字與本文中“沉鱗竟躍”所用修辭方法相同,所描繪的景觀相似,那就是“錦鱗游泳”,這里的“鱗”意思是 。
第三部分:
18.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2005年資陽試題)
a.身處順境,不能因為有一點點成績而沾沾自喜,讓贊美聲沖昏頭腦,更不能以自己優越條件而玩世不恭。
b.能不能戰勝自己思想上的弱點,是一個人在事業上能否成功的關鍵。
c.經過這次有趣的實驗,我喜歡上生物課了。
d.流星體是天外來客,在接近地球時,被地球的強大引力吸住,以每秒幾十公里的速度闖入大氣層。
19.為下面這段新聞擬一個能概括其核心內容的標題,字數在20字以內(含標點符號)。(2005年株州課改區試題)
北京時間2004年8月28日凌晨2點40分,雅典奧林匹克運動場,一個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的時刻,劉翔在奧運會男子110米跨欄決賽中以12秒91的成績獲得了奧運金牌,實現了中國在奧運會男子田徑項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20.閱讀下面兩則材料,根據要求答題。(2005年舟山試題)
材料一:1405年,明成祖派鄭和率領由208艘海船組成的船隊,帶著紡織品、瓷器、茶葉等貨物訪問東南亞,載回大量供皇室享用的珍珠、瑪瑙、象牙等奢侈品。此后28年間,鄭和七次遠航,先后到達東南亞、南亞、西亞和北非。但是這七次遠航并沒有給明王朝帶來多少經濟利益。
材料二:為弘揚海洋文化,促進舟山旅游業的發展,普陀區朱家尖管委會投資200萬元仿制鄭和下西洋時的“綠眉毛”號帆船。在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綠眉毛”號帆船計劃沿著當年鄭和下西洋的線路訪問亞非各國。
從發展經濟的角度,談談你對“綠眉毛”號沿著當年鄭和下西洋的線路訪問亞、非各國的思考。(60字以內)
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 篇2
江蘇省東臺市四灶中學 郟生祥
《桃花源記》歷來是升學考試的傳統課文,考查重點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考查角度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⑴豁然( )⑵儼然( )⑶垂髫( )⑷阡陌( )
二、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
⑴緣溪行 ⑵漁人甚異之 ⑶欲窮其林 ⑷才通人 ⑸儼然 ⑹桑竹之屬 ⑺交通 ⑻悉如外人 ⑼便要還家 ⑽咸來問訊 ⑾妻子 ⑿絕境 ⒀無論 ⒁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⒂辭去 ⒃此中人語云
三、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⑴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⑵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⑶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⑷不足為外人道也。
四、填空。
⑴描寫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⑵描寫桃花源自然環境的句子。
⑶描寫桃花源中人安居樂業的句子。
五、掌握內容。
⑴作者、朝代及課文出處。
⑵出自本文的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等)
⑶從文中理出“漁人”的行蹤。(發現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
⑷“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桃源人為什么嘆惋?(桃源人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⑸理解作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不存在的“世外桃源”。(作者虛構一個與黑暗的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著作者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愿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練習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體裁是__________,從內容上看這是一首_________。作者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___________”。
2、解釋加點的字:
輔三秦___________ 五津 ___________
比鄰_____________ 無為____________
3、遠隔兩地的朋友經常用詩中的哪兩句來互相勉勵和鼓舞?簡述你對其中蘊含哲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悟詩人的情懷,說說這首詩為什么在古代送別詩中是別具一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五言律詩 送別詩 初唐四杰
2、輔佐、護衛 渡口 近鄰 無須、不要
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縮短距離。
4、因為這首詩擺脫了其他送別詩中那種傷感、低沉的情調,表現了開朗、樂觀、豪放的情懷。
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 篇3
在做《桃花源記》和《入蜀記》這兩個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題的時候,你能找到正確的答案嗎?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整理的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和學習,祝愿同學們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原文:(一)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二)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②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
(節選自陸游《入蜀記》)
【注釋】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賢的處所。②太、華、衡、廬:泰山、華山、衡山、廬幽。③翳:遮蓋,這里指云。
《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目:17.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或王命急宣 (2)屬引凄異 (3)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
18.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甲][乙]兩文都寫到“山”,兩文段所寫的“山”各有著怎樣的特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你去三峽旅游,你會選擇哪個季節前往?為什么?請用自己的話說說理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答案:17.(1)有時;(2)連接;(3)全,都。(每小題1分,共3分)
18.(1)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2)議論的人說泰山、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這種奇異的景象。每小題2分,共4分)
19.甲文段寫群山具有連綿不斷、雄奇險拔、遮天蔽日的特點;乙文段描繪的巫山及神女峰具有局、奇、秀等特點。(2分,各1分)
20.略(2分,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記》簡析:《桃花源記》寫于晉、宋交替之際,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接,民不聊生。作者虛構了一個漁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借以描繪了_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自由安樂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圖景,寄托了他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廣大人民要求擺脫殘酷剝削和貧困境遇的意愿。這樣的理想國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里固然僅是一個烏托邦,但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的丑惡和黑暗,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批判態度;又像一座燈塔,激勵人們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桃花源”的藝術創造以其民主性的光輝照徹中古時代,并成為后代作家的傳統題材,表現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文章以漁人行蹤為序展開記敘,從他逢桃花林并入桃花源寫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尋未果而告終。開頭結尾略寫,因為這些只作為引起和余韻,中間漁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見所霞是主體,就寫得很詳盡。有漁人眼中看到的桃花源的風貌,他與桃花源中人的對話,桃花源中人對他們款待,他們的來歷和生活情景,思想感情等等,這樣寫,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結構完整,詳略得宜。《桃花源記》總的構思帶有浪漫主義色彩,這表現在故事是虛構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產物,人間并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細節描繪又是現實主義的,不論是山外夾岸數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還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現實生活中都不難找到,這就給人以親切逼真之感,相信這是人間樂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寧愿信其有,不肯信其無。特別是借助于當時的真實人物──南陽劉子驥的規往,更增添其真實感,使讀者也為之神往。歸根結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現實的沃土之中的。但漁人重尋又迷了路,“后遂無問津者”,又帶有神密色彩。又實又虛,似真似幻,表明桃源雖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文章語言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一個完整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僅用了三百二十字,敘述得扣人心弦。“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二十二個極常殼的字眼,便勾畫出一片奇景,如在目前,永難忘懷。至于桃源風貌的描繪,人物活動,對答的記敘,也是著墨不多而內含豐富,令人味之不盡。“美好而淳樸”,這是桃花源和這篇散文給我們的共同印象。
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 篇4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板書課題、作者)。課下有同學問,老師啊,桃花源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
生雜說:是虛構的。
師:作者虛構的桃花源有怎樣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癡迷地探尋?他為什么虛構這個桃花源?從大家給我的問題紙條上看出,這些都是同學們想迫切了解的。這節課我們師生也來一次探尋,深入了解桃花源究竟是怎樣的所在?請同學們靜靜地思考,你認為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細細讀書,在文中找依據。
師:看你微笑地望著老師,你來回答吧。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與外界隔絕的閉塞的地方,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另外,漁人出來之前,桃源人還叮囑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師:是啊,他們從秦到東晉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與外界溝通,你看書很細致哦。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美好快樂安寧的地方。
師:喔,你一下說出了這么多。請分別說一說理由。
生:因為這里的土地平曠,有良田美池桑樹竹子,環境優美,這里的房屋整齊,沒有出現倒塌,說明不是破敗景象,而是安寧的。快樂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樂,還有壯年人在田地里勞動,也是快樂的。
師:你說得有條有理的,尤其是從房屋整齊想到社會的安寧,是很難得的。
生:我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也看出社會的安定。
師:請說說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錯相通,說明他們安心到田間勞動,有雞叫有狗叫,說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沒有亂軍來搶。(全堂大笑)
師:是不是看抗戰片里日本鬼子抓雞宰羊殺狗的?
生:我想,古時候發生戰爭也避免不了。
師:你的聯想很豐富,說得對。連家禽都能舒展地鳴叫,唱著最動聽的歌,這個社會一定是安定的。
師:再請同學們推測一下,這里的壯年人從事什么勞動?
生:種田。
生:養魚,因為有池塘。
生:種桑樹,養蠶。
生:織布。
生:做衣服。
生:釀酒。
師:看來這里的行業很多的,百姓能安居樂業,確實是個好社會。
生:我補充,其中往來種作,從中看不出忙碌,我看出的是悠閑。
師:你的語感很好哇,這里的勞動是輕松的,而不是被迫的,把勞動當作享受,體現出一種精神的愉悅,你很了不起!
生:我認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熱情好客。
師:哦,你有了新的發現,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漁人來到后,他們立刻請他回家,并且還用酒飯招待他,后面還有人各復延至其家。他們都很熱情。
師:對,一個陌生人的到來,他們都這樣傾其所有,拿出最高質量的盛宴款待他,何況是他們自己人呢?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認為這里還是個富裕的地方。
師: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為他們有酒有肉,客人來了設酒殺雞作食,開宴會。
師:精細的地方被你發現了!細讀推想才會有收獲。
師:大家再推測一下,他們有了收入是否繳稅?
生:不繳。
師: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為當時他們出來的時候率妻子邑人來的,都是一家人,誰跟誰啊,沒必要繳。
師:(微笑)小腦袋挺機靈。也就是說,這里沒有人從他們的收成里克扣。
生齊:對,沒人剝削他們。
師:你們從歷史課上學的“剝削”這個詞吧。其實啊與《桃花源記》一并流傳的還有《桃花源詩》,在這方面詩要寫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請學生齊讀)桃花源里沒有稅收,沒有剝削,也沒有官府的壓迫,這個社會是和諧自由的。
師:那么你認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與我們現代文明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會的安定,沒有戰爭。
生:要有美好的環境。
生:人與人關系融洽和睦,人人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生:沒有剝削和壓迫,社會和諧。
師:陶淵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們現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關系和諧,這里和平安寧,人情淳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是陶淵明夢想中的理想社會。這個理想在當時能實現嗎?
生:不能。
師:文中有沒有暗示?
生:有,結尾處漁人記號找不到了,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暗示了這個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
師:除了結尾處的復尋而迷,還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開頭的桃花林,是純一色,很少見。
師:對,桃林中無雜樹,年號、地點含混,漁人也沒有名字。
生:還有他們穿的衣服,也暗示了這不是真實的故事。桃源人與外界隔絕600年了,還和東晉人穿的一樣,既然不通音信,怎么會一樣?這也說明是個神奇的地方。
師:你的回答更令老師驚訝,你的解釋說得通,而且很符合這個故事的神秘性,謝謝你!同學們,如果細心閱讀全文,就會感到作者處處在暗示這個桃源是虛構的,在當時的社會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麗,只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國而已。那么,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社會?
生:當時的東晉是歷史上比較動亂的時期,他為了表達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為了讓勞動人民看到,雖然當時社會黑暗戰亂,以后還會出現好社會的,不讓百姓失望。
師:兩位同學談得都有道理。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請看下面一段資料(出示字幕):請學生齊讀。
男不被養,女無匹對,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晉書 劉毅傳)
賦役嚴苦,貧者不復堪命,多逃亡入蠻——(宋書 荊州蠻)
師:“蠻”就是南方。據說當時的南方沒有賦稅。我們剛剛學過《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會里,“男有——
生接:“男有分,女有歸”
師:可是,當時的現實是男子沒有職業,女子不能婚配。由于常年的戰亂和繁重的賦稅,土地荒蕪,民不聊生。這是陶淵明構想理想社會的現實基礎,另一個現實就是黑暗的門閥士族制度。(出示資料,并讀出)
士族制度就是以人出身高低作為評介的唯一標準,出身名門叫士族,出身寒門叫庶族,士族地位顯貴,庶族得不到重視。
生:老師,那時沒有科舉制度嗎?(學生一臉憤慨)
師:還沒有。科舉制度始創于隋朝,成熟于宋朝,東晉時期還沒有形成。在那個制度下,出身成了評判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只要出身名門,就算是個是庸才,也會得高官厚祿,,如果出生在寒門,即使才高八斗,也不會得到重用和發展。陶淵明生活在這樣一個政治黑暗的時期,“大濟于蒼生”的壯志難酬,他的心中是悲憤的。就文學創作而言,作者表達對現實不滿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揭露現實,如《禮記》中的《苛政猛于虎》,出示:
孔子適齊,過泰山,有婦人哭于墓,使子路問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婦曰:無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這段文字就是直接揭露當時的嚴酷的苛政,另一種是憧憬和幻想,用反常手法來表現,比如《天上的街市》。郭老通過天上街市美好幸福生活的描寫,來表達對當時封建制度的強烈不滿。陶淵明采用的是——
生:虛構,幻想。
師:陶淵明深切體驗到社會的黑暗和人生的憂苦,多年的農村生活使他對勞動人民產生濃厚的感情,他用一個讀書人的良知為災難深重的勞動人民呼喚著人間樂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勞動人民渴望和平安寧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古代的勞動人民是多么盼望有這樣一方凈土并長期住下去啊。同學們,我們再討論一個有趣的問題,你是否愿意長期生活在這個桃花源里?
沒想到學生立刻喊:不——愿——意。
師:都不喜歡嗎?喜歡的舉手。
師:有兩位。不喜歡的呢?(其余都舉手)你們先討論討論。(生討論)
師:先請兩位喜歡的同學來談。
生:那里的環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寫作業。
師:你的桃源是沒有學習沒有作業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愛學習,可能是作業太難對嗎?
生:是。
師:你可以找老師同學解決,可千萬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學習的,現在是學習化社會。(笑)
生:我不喜歡。現在我們多先進,有電視,有汽車,他們連個馬路都沒有,都是田間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師:你不喜歡那里,是因為落后對嗎?
生:是。
生:我也不喜歡,桃花源里不與外界聯系,學不到外面先進的技術,他們發展太慢,科技不會太發達。
師:你的眼光很高遠喔!只有開放社會才能得到長足發展。不過當時能對外開放么?
生:不能,當時他們進入桃源時在秦朝末年,社會動蕩,外面的社會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們不能開放。
生:能開放,后來又經過西漢,很強盛呢,他們隔幾年就應該出來看看。(大笑)
師:他們遠不如我們的同學有遠見卓識哦!他們一直不出來,進去時是秦朝,外面是動亂的,漁人偶然進入時是東晉,外面還是動亂的,也不知道外面有過多少滄海桑田的變遷,也沒有經歷過強盛的時期。看來,閉塞是有許多弊端。
生:我不喜歡,就那么一小塊地方,每天看見的都是那幾個人,太無聊了。
師:你覺得不斷地更新,才有樂趣是吧。
生:我不喜歡長期住在那里,可以想象他們的人口質量也不會好高。
師:怎么說呢?
生:人少閉塞,發展慢,即使不實行計劃生育,也不會有太多的人口,因此優秀的人不會太多。我不喜歡死氣沉沉的地方。
生:我也不喜歡,因為那里沒有競爭,有競爭的地方才有進步,我喜歡競爭。
生:當時的外界很動亂,現在我們的社會非常和平,就不喜歡到哪里去了。
師:大家談得非常精彩,小小年紀都成社會學家了!同學們能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老師特高興特激動。至于這個桃花源,無論大家喜歡與否,無論這個桃源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都不重要,因為它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理想境界,成為美的象征。
課后反思:
亮點:一是從課程觀出發,將文學、哲學、歷史知識恰當揉在一起,帶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背景,在比較寬闊的平臺上展開師生互動,課堂上時時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出現了精彩的生成。
二是解讀課文有深度有廣度,打破了對桃花源常規性的理解,將古典與現實結合得非常完美。
暗瘢:結尾處學生的討論有些離開文本,況且,用現在的眼光去衡量過去,無論如何也是昔不如今,從學生的發言來看,還是停留在物質層面,而沒有從作品出發。
上一篇:桃花源記
下一篇:《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 篇5
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問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1.這兩段文字選自________的《________》。
2.給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豁( )然開朗 屋舍儼( )然
阡( )陌( )交通 黃發垂髫( )
3.解釋下面句中加粗的詞語。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緣:
(2)落英繽紛繽紛:
(3)復前行,欲窮其林 復: 窮:
(4)初極狹,才通人 初: 才:
(5)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儼然:
(6)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外人:
4.翻譯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二、課外閱讀題
[n10六]
下面是從陶淵明《桃花源詩》中節錄的詩句,認真閱讀,回答問題。相命肆農耕①,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②。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③。路荒暖交通④,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⑤,衣裳無新制。童孺縱歌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和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注釋:①肆:致力。②藝:種植。③靡:沒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這些詩句和《桃花源記》中哪些句子表達的意思一致?
2.這些詩句描繪了怎樣的社會情景?
三、作文
假如在21世紀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來到外面的世界,面對今天的人類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將會怎樣?請發揮想象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練習題答案及點撥
一、所考知識點:1.文學常識,生字注音 2.實詞的翻譯 3.譯句。
點撥:要熟記文學常識,牢固掌握文下注釋。
答案:1.陶淵明《桃花源記》 2.hu^ y3n qi1n m^ ti2o
3.(1)沿著 (2)繁多交雜的樣子 (3)又走到……的盡頭 (4)剛,僅(5)整齊的樣子 (6)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4.(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其中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繽紛。
(2)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
(3)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4)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二、考查比較閱讀能力。
答案:1.與課文“土地平曠……怡然自樂”一段文字一致。2.描繪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沒有階級,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和平寧靜,古樸自然,怡然自樂的社會情景。 點撥:答對意思即可。
三、作文(略)
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 篇6
師: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陶淵明作了《桃花源記》以后,桃源仙境忽名聲大噪。歷代文人雅士紛紛涉足山溪,探尋靈秘。今天我們就要與東晉大文豪一覽桃源仙境。在閱讀文章之前,老師請幾位同學上臺來做一個小練習。誰愿意一試?
(生小聲議論:不知道老師會出什么題目考大家?)
師:不用緊張,老師出的題目是:把這篇文章的題目寫在黑板上。
(生有十幾人舉手)
師:請蔡飛飛,楊輝恒,任雪妍三位同學上臺來。
(生三人分別寫了題目,臺下有議論聲。)
師:好,這三位同學都寫完了。請大家看,題目寫對了的同學是哪幾位?
生齊說:蔡飛飛,楊輝恒的寫對了。任雪妍的錯在把“源”寫成“園”。
師:那有沒有同學能解釋一下為什么不能把“源”寫成“花園”的“園”呢?老師打出幻燈片1,幻燈片1為課文題目)
(生沉默,表示不解。)
師:這樣吧。我們先看文章的一、二兩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生紛紛仔細閱讀一、二段。2分鐘后,有一位學生舉手。)
師:好。請楊志深同學來回答。
生:“林盡水源”的“源”與題目有關。
師:能否具體點?
生(想了想):應該與水有關吧,指水的源頭。
師:很好,請坐下。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與水有關,從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寫水的句子有“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林盡水源”,從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盡頭、源頭,在比較隱秘的地方。所以不僅僅是指“桃花園子”。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寫錯了。接下來請大家把一、二段朗讀一次。(生讀完后,老師放出幻燈片2,叫一生讀幻燈片上的作者簡介。)
生大聲讀:陶淵明,東晉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他曾做過小官,由于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后棄官回鄉過起田園式的隱居生活。
師:讀的很好,吐字清晰,聲音洪亮,以后有機會成為播音員。(生竊笑)請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還取名、字,甚至還有號。請大家從陶淵明取名、字來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點?
一生對古文頗喜愛,答:“淵”與“潛”都與水有關。“明”與“亮”有關,都指明亮。
師:很好。看來蔡飛飛真的是有心人,平時她看書就喜歡思考,知識面也廣,我們應該學習她認真思考的精神。古人取名、字、號往往是有關聯的,不是隨便取的。下面請大家一邊看課文,一邊聽朗讀。注意生字詞、朗讀的停頓和感情的把握。(師放錄音,學生看課文。)
(聽完錄音后。)
師:接下來,請大家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
(生認真地朗讀。師巡視,了解朗讀情況。)
(生讀完)
師:剛才大家讀得挺認真的,還有沒有字不懂讀啊?
有生舉手:“豁、儼、邑”不懂讀。
師:誰能幫他解答?
生:第一個讀“huò”。第二個讀“yǎn”,第三個讀“yì”
師:對了。請坐下。昨晚老師已叫大家預習了全文。文意要求先疏通,不知道大家做了沒有?
生齊說:做了。
師:很好。那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老師隨便挑原文幾句話,請幾位同學來翻譯。(抽了幾個成績大概在30名左右的學生)好,盧國豪,你來,請把“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譯出來。
生:其中來來往往耕田種地的男男女女,穿著都像外人。
師:“外人”能否譯得具體點?
生思考片刻,照原文答: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師:有沒有同學有異議?
另一生答:應是指與漁人生活那個朝代不同的人。(生紛紛贊許)
師:不是有句古話“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課本的注解是錯誤的,在這里李小娜同學有認真思考,大家可要學習小娜的認真學習的態度。接下來請看第三段第5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誰來譯?
生幾個人舉手,由其中一位作答:其余人各自又請漁人到他們家作客,都拿出酒和食物。
師:好,譯得很流利,請坐下。看來大家對文章的翻譯應該了解得很透了,學習態度都很認真,效果較好。那接下來看看老師幻燈片上的問題。(打出幻燈片3)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請從原文找出來。
(由學生閱讀全文3分鐘,3分鐘后由學生作答。)
一生說:在文章第一段:“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師說:這句話是寫桃花源的什么美?
生答:景色優美。
師:很好,請坐下。大家先自由朗讀第一段,應把景色優美讀出來,在讀中感受桃花源的迷人色彩。
(自由讀完后)
師:剛才老師看大家讀得很專心,能從讀中感受到景色美的同學舉手。(稍等片刻,有1生舉手)好,許智宇你來給大家試范。
(該生有感情朗讀第一段。)
師:剛才許智宇讀得最好的地方在哪?
生:“忽逢”讀出偶然遇到奇境的味道,還有“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讀出了詩人陶醉其中,贊嘆訝異不已的味道。
師:盧詠芬對許智宇的朗讀評點怎么樣?
(生齊聲說很好。)
師:那我們大家齊來一次。(生大聲有感情地朗讀)
師:文中桃花源以景美吸引人之外,它的美還體現在哪些地方?(生舉手人數有十多個)
一生答:“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師:這里寫什么美?
生:景美。
師:這里的景跟前面寫的景有何不同?(生思考后答不出)
師提示:好,你先請坐,此處寫到了人沒有?
一生恍悟答:前面寫自然的景色美,這里寫人在這里生活創造了景物美。
師:哦,發現了區別。既然有人在此勞作,此處除寫景美外,“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還體現了老少生活無憂無慮,怡然自得,那是什么美?
生答:生活美。
師:很好,大家齊來讀應把第二段寫桃花源的生活美讀出來,讀出作者的向往之情。(由生齊讀第二段)
師:桃花源除景美和生活美外,美還體現在哪?
生齊答:桃花源人熱情好客。
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體現在哪一段,能否找出來?
(生多個人舉手。)
師:好,黃貴發,你來。
生:體現在第三段的“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師:“要”讀音是——
生齊答:yāo
師:對了,作邀請講,所以不讀第四聲,王貴發你要注意這個注音,請坐下,既然桃花源人都好客,那此處應是指什么美?
生答:人美。
師:有沒有更好的詞概括?
臺下有一生小聲答:人美。
師:人美好,還是人情美好?
生答:人情美好點吧。
師:(老師打出幻燈片4)桃花源的美我們概括出了景美、生活美、人情美,這三個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們中國大山名川,風景美,人情美,生活美的地方也不少,為什么桃花源讓人魂牽夢繞,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終美好,讓人向往呢?生思考后依然無人作答。
師提示:剛才我們在介紹陶淵明生活的背景時,大家有沒有記住陶淵明是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
生:社會動蕩不安,有戰爭。
師:那文章第三段有沒有提到桃源人是為什么舉家搬遷到這里來呢?
生齊答:“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師:那也就是為了躲避戰亂而來此處了,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
生:沒有戰爭
師:用戰爭好還是戰亂好?
一生答:戰亂好,因為“戰亂”指人們因社會動蕩而無法安居樂業。
師:很好,請坐下,中國古代戰爭連連,人們確實無法過太平日子,所以安居樂業,沒有戰亂的社會才是人們最想得到的,在戰亂的年代,桃花源的寧靜,便是歷代人們所向往的。接下來,請大家把第三段朗讀一下,朗讀時應該讀出文中人物的語氣,比如“乃大驚”、“皆嘆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由學生自由朗讀,讀完后老師打出幻燈片5)
師:請大家看幻燈片5,“……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和“……,欣然規往。末果,尋病終”,作者寫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四人一小組討論。老師會請幾位同學把你那組討論的結果與大家分享或共同探討。
(學生積極討論,非常感興趣,3分鐘后)
師:大家剛才討論得蠻熱烈的,不知結果如何?有哪組的同學先帶頭發言?(多名學生舉手,師請其中一名學生答)
生:我們認為桃花源的人不愿意外人打擾,破壞他們的生活,比如漁人言而無信,帶人來尋找,不懷好意,所以找不到。
另一生好像有異議,師:剛才這組同學有自己的見解很好,我們再看余海彬有何見解?
生:我想去桃花源的人不一定個個都去破壞他們的生活,劉子驥是高尚的人,陶淵明為什么也不讓他找到桃花源呢?
師(贊許):余海彬看來對課文研究仔比較深,提的問題也挺有意思,那你認為陶淵明這樣寫有何用意?
生:我想桃花源可能沒有這個地方,我在網上查過武陵有個桃花源,但經考查并不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我想文中的桃花源可能是陶淵明捏造出來的,因為陶淵明生活的年代社會動蕩不安,所以他特向往,就捏造了文中的桃花源。(生齊鼓掌表示贊同。)
師:余海彬同學的這種學習態度實在令人感動,看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還真讓余海彬也去—訪芳蹤了,余海彬也沒找到真正的桃花源,但卻找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打出幻燈片6》總結)這篇課文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實中有虛,以“不復得路”“未果”等句寫出仙境在恍惚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讓人覺得似夢似真,這些都不過是陶淵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實際上是子虛烏有的,桃花源讓后人津津樂道,可見桃花源已成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了。接下來我們再把最
后兩段朗讀一下,朗讀時應注意讀出找不到桃花源的那種遺憾的感情。
(生自由朗讀,讀完后請一為學生范讀。)
師:楊智深你來試讀一下。
(生楊智深讀。)
師:遺憾的感情從哪體現?
生答:“遂迷,不復得路”和“后遂無問津者”。
師:那剛才楊智深把握了朗讀的情感沒有?
生有的答:還可以。
師:老師覺得楊智深已經把握了,接下來大家跟著音樂再把全文有感情朗讀一次好嗎?
生:好。(生跟著音樂自由朗讀,讀完后下課鈴響。)
師:好,今天我們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點評:這節課堂教學實錄概括說有以下特點:抓點、帶面、釋詞、究義。教者開場就抓住“源”與“園”的區別,以此為起點,帶出“世外桃源”有何特點這個“面”。然后一線串珠,擰起了“景色美”、“人情美”、“環境美”(無戰亂),這樣一氣貫通,自然分析至結尾。釋詞究義完美結合,思維始終保持一種勃發的狀態,是文言文教學比較好的設計。(點評者:吳泓)
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 篇7
[教學目的]:
1、落實課文的朗讀和古文字詞理解。進行古文基本知識的積累。
2、 要求學生了解作者及課文的背景知識,明確作品的解讀離不開作者,環境和文化背景。
3、要求復述課文基本內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義。
[教學重點]:
1、古文字詞的掌握,課文的翻譯。
2、作者及課文背景知識的了解。
[教學難點]:
古文字詞的識記以及知識點的梳理和歸納。
[教學方法]:
教授法,提問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課文朗讀,探討關于課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詞,歸納古文字詞(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㈠導入(5分鐘)
⑴ 今天在上課的開頭我先請大家來聽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閉上眼睛,一邊欣賞音樂,一邊勾勒出一副風景畫,等到音樂結束。我要請同學來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樂《夢入桃花源》,約2分鐘)
⑵ 提問。請2—4個同學來描述一下他聽完音樂的感受以及他腦海里所呈現的畫面(2分20秒左右)
⑶ 小結辭:正如同學所說,音樂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個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個美好的夢。相信大家對金庸筆下的“桃花島”并不陌生,那里有美麗的景色,精致的樓臺還有俏麗的黃蓉。那么關于桃源的美夢是誰最先開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個叫陶淵明的東晉文人,他將自己的夢記錄了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課文《桃花源記》。(35秒)
㈡介紹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鐘)
⑴提問:大家知道陶淵明嗎?知道陶淵明的故事嗎?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2—4分鐘)
⑵ 關于作者陶淵明,書上只做了簡單的介紹,他又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東晉初名將,手握重兵,聲威煊赫一時。死后追贈大司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親也曾做過官。陶氏為東晉元勛之后,地位雖然不像當時的名門望族一樣顯赫,也是潯陽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淵明這一代,因他年幼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漸敗落。但他仍然屬于士族階層,大家要知道當時的士族是比較牛的,無論從生活上還是心態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淵明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歸隱了。后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當陶淵明四十一歲的時候,再次出來做彭澤縣的縣令,前后不過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脫離了官場(為什么他辭職不干了呢?因為在他到任81天的時候潯陽郡派遣“郵至”,也就是相當于督察的這么一個官員來視察,有個小官告訴他要穿戴整齊迎接那位官員,他說“我豈能因為5斗米而向這么一個鄉村小官點頭哈腰的”,一氣之下就辭職了。)也就是著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淵明辭官歸里之后,小日子過得還算清閑。與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并且他在家鄉有自己的田莊和僮仆,開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寧自得。有時他也親自參加一些農業勞動,作為自己的社會觀和人生哲學的實踐。在這種勞作生活中,與農民有所接近。后來由于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境況愈來愈惡化。但他始終不愿再為官求祿。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尤其是中國的詩歌史上可以擔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詩歌總的概括來分成三個部分,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園生活為題材的,他開創了田園詩歌新的藝術境界,使田園詩歌在唐宋以后成為詩歌的重要內容。(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傷風而進入更純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他創造了中國詩歌意境中一種新的,美的類型,一種意韻極為醇厚而又樸實無華的沖淡美,這一切的取得與其豐富的人生體驗分不開的,如果沒有田園生活的體驗也寫不出這些廣為傳誦的田園詩,從而使陶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這位老先生喜歡喝喝酒,喜歡種種菊花,喜歡恬淡的隱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卻影響了唐宋元明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他們繼承和發揚了他的田園山水詩,比如宋代的蘇軾,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崇拜陶淵明,將他視為自己的偶像。
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是說,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宗室內部的斗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的殺戮乃至激烈的火并。這種社會動亂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同時在社會上層也造成嚴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這種權力爭奪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陰謀,無不打著崇高道義的幌子。因此,陶淵明才會有逃避現實的思想,找個地方隱居。他向往的社會是和平安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偽、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淡泊高遠、任運委化、無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愛的生活環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意趣的鄉村。
(東晉時代那些專述老莊哲理的詩,被稱為“玄言詩”,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孫綽和許詢。然而,在東晉玄言詩中卻又醞釀著一種新的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山水詩的萌芽。而且,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某種意義上說來,也是山水詩的分支,與玄言詩同樣有直接的關系。玄學本是超世的哲學,它強調人不僅在社會中存在,而且每一個人即每一個精神主體,都是直接面對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義,也不在于世俗的榮辱毀譽、得失成敗,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華,對世界對生命的徹底把握。宇宙的本體是玄虛的“道”,四時運轉、萬物興衰是“道”的外現。從這種觀念中引導出人對自然的體悟、追求,以及人與自然統一和諧的觀念。加以江南山水,佳麗可人,對于來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鮮的刺激,更引起他們對山水自然的興趣。由于玄風的影響,東晉散文除陶淵明外,別無名家。但王羲之的《蘭亭序》,卻可以說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桃花源記》就橫空出世了,下面我們來對課文進行解讀。
㈢課文基本知識教授和翻譯(20分鐘)
⑴ 播放課文朗誦FLSH(3分15秒)同時要求同學將生字注音。注意朗誦者的斷句要領。初步熟悉課文。
⑵第一段翻譯,重點字詞的歸納。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注意太原是年號,該句交代了時間,主人公,以及他的職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緣:沿著。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數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實是一個大致的數量詞,表示估計而已。)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而美麗,花兒紛紛都落下來。古今異義:鮮美:鮮艷美麗。今:味道好。雜:別的;繽紛:繁多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甚:很; 異:感到奇怪;之:語氣助詞;復:繼續;前:向前;欲:想要;窮:形容詞—動詞 走完;其:指示代詞,這,那 )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盡:到頭)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仿佛:隱隱約約。)
便舍船,從口入。(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省略句。舍:舍棄 )
初極狹,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省略句。才:僅僅)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復:繼續。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huò)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然:…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儼(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屬: 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阡陌:田間的小路。交通: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阡(qiān)陌)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其:這,那。悉:都)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黃發: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指代) ,垂髫(tiáo))
讀音: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字詞翻譯:
緣:沿著。
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
復:繼續
欲:想要
盡:到頭
仿佛:隱隱約約。
才:僅僅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儼然:整齊的樣子。
屬: 類。
阡陌:田間的小路。
黃發: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指代)
古今異義:
鮮美:鮮艷美麗。今:味道好。
交通: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詞類活用:
才通人 通:使動用法 使人通過
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動詞 走完
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對。。。感到奇怪
復前行 前:名詞—狀語 向前
一詞多義:
2、舍:舍棄 “便舍船” 房子 “屋舍儼然”
之: 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語氣助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指示代詞,這。
㈣提問(10分鐘)
⑴漁人是怎么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⑵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⑶桃花源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找出相關句子,并用自己的話表述的的感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⑷復述第一段的內容。(可選,時間空余時用)
⑸檢測字詞掌握情況,提問。(可選,時間空余時用)
[板書]: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之: 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語氣助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指示代詞,這。
古今異義:
鮮美:鮮艷美麗。今:味道好。
交通: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詞類活用:
才通人 通:使動用法 使人通過
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動詞 走完
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對。。。感到奇怪
復前行 前:名詞—狀語 向前
漁人行蹤: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作業]:
1、背誦課文第1,2段(下一課時檢查)
2、抄寫5遍: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怡然自樂
3、記憶上課講到的所有字詞(下一課時檢查)
4、預習課文下一部分
[教學后記]:
文言文的教授本來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為其中的知識點是考試所必須要求掌握的,因此占用了解釋作品內涵的時間,從而避免不了乏味。用音樂來導入文言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式了。其實音樂和文學本來就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能詮釋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又不盡相同。
對于首次正式地接觸文言大家,教師應該占有盡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讓學生了解,認識作者。為其以后的閱讀和學習打下基礎。同時為課文的理解打下基礎。有助于學生理解作品深層次上的含義。
為什么要放入一個朗誦FLASH,是因為想給學生提供一個課文閱讀的范例,對于首次接觸的文言來說,學生往往不是認不全生詞就是胡亂斷句,結果往往讀得不流利而喪失了作品的感覺。用朗誦來呈現課文,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將學生的情緒帶入課文,告訴學生課文所內涵的基調。
初二的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散文,一般來說對文言文的基礎知識是一無所知的。因此教師就應該以講授為主,并且盡可能地要講得細致。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同時要做好歸納整理的工作,將文言的知識分塊,集結。要求并且強制學生記憶,不斷地要求他們反復回憶,做好聽寫之類的檢查工作。另外要求他們背誦,默寫。
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 篇8
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
(四)總結、擴展
作者用一個似假似真似虛似實的動人故事,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物資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人民的理想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穴中人語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容否?”
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礦、麻桌(xi,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如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威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別指代什么?
此公欲來 指代(楊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錦繡珍異等物)
2.下面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3.補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語。
(穴中人)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楊氏)與老人同出。
4.對短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桃花源》中是漁人自己偶然發現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楊氏是經老人引導才進入山之大穴。
B.楊氏聽了穴中人的話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臨近傍晚又與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訴楊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然后自己來耕種養蠶,不能向別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與桃花源中的人一樣,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背誦全文。
(六)隨堂練習
一、寫漁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寫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兩句可以用陸游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來評點。
四、說說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隨堂練習參考答案
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二、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達作者向往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人人自食其力、人們自由快樂的社會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批判。
但它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空想。(一分為二地看)
八、板書設計
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節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認識“世外桃源”的虛擬性;認識作者通過“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配樂課文朗讀,輔以動畫演示。
2、師以《桃花源記》經百年蒼桑而未衰的獨特魅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基礎回顧。
1、給學生3分鐘重溫
2、出示檢測內容,a 古今異議 b 譯句
三、明確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節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四、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師激發學生對陶及寫作背景的求知欲。
2、出示陶淵明簡介及寫作背景。
3、師延伸引導學生回憶陶寄寓同樣思想的其它作品:《飲酒》、《歸園田居》等,以加深學生對陶的思想及寫作背景的`了解。
五、自主活動:了解故事情節及線索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故事情節,討論并概括回答。
2、師作積極性評價,并出示準確的情節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導學生從情節概括中,梳理總結線索——漁人行蹤。
六、課文品析
1、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從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體會故事開端所籠罩的神秘色彩,A、忘路之遠近——漁人已入迷離難辨之境
B、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能讓漁人忘魚而只見桃花。——奇
C、漁人甚異之——驚異
2、自主活動:品讀第二段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寫桃花源內景色的句子是什么?
(2)寫桃花源人風貌的句子是什么?
(3)作者在這一段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注:在學生回答完第1、2題后,師有感情地范讀“土地平曠———并怡然自樂。”學生閉目體會,達到身臨其境,從而使其自己總結第(3)題答案——安樂祥和。
3、創新自主活動:拓開想象空間,以漁人身份豐滿第三段,接受記者(老師)的采訪(目的: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樸善良、熱情好客)
(1)自讀課文——小組交流補充。
(2)師將知識要點化為學生樂于接受的“采訪語言”進行采訪。
A 請問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么?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聽說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談,你們都聊了些什么?給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C在這樣一個新天異地的桃花源中生活數日,你感覺那里的人與您生活的東晉有何不同?
(3)師總結:從這一段中,我們看到了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桃花源人,可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這樣一個安樂祥和的理想和社會真的會隱存于某一天地嗎?
4、自主活動:體會“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秘感和虛擬性;從而理解作者于此當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讀第3段,并結合第1段,體會其神秘色彩。
(2)小組之間討論:“世外桃源”存在與否。
(3)對于“世外桃源”的描述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
注:在發言中,只要能自圓其說,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師總結: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是,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來自認為遙不可及的愿望,經過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實現的。同學們我們一樣可以!
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 篇10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桃花源記》編排在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是講讀課文,居單元之首,本單元通過對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詩的鑒賞,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古詩文的能力,使學生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
2、教學背景分析
《桃花源記》是東晉陶淵明的名篇,作者生活的朝代社會,戰亂頻繁,生靈涂炭,作者因不滿現實的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景美人樂,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氣息,作品寄托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二、教材處理
1、教學目標的確立及其依據
面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各門課程都在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因此,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及相關作品
整體感知,把握課文
通過對桃花源“美”與“樂”的分析,領會本文的主題
(2)能力目標:通過對桃花源美景的描繪,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4)創新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人格
2、課程資源的重組: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在相關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為了加深對作者寄情山水一類詩文的印象,補充分析了陶淵明另一篇作品《飲灑之二》同時介紹到另一位田園詩人孟浩然及他的作品《過故人莊》。
3、學情分析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節課我主要是進行第二課時閱讀分析,基于學生從小就對古詩文有較好的基礎和興趣這一點,采用研究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運用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的要求,將朗讀,背誦課文結合到對文章的賞析當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的目的,具體做法如下:
(1)設置疑問,放棄權威思想,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2)延緩判斷時間,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判斷,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3)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允許學生自我思考和得出結論。
為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采用了多媒體課件做為輔助教學。
四、教學流程
(一)復習提問:
1、作者陶淵明:[課件]
2、相關的田園作品:[課件展示]《飲灑之二》
3、其他的寄情山水的詩人《過故人莊》
4、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一個什么成語[課件]
[設計意示圖]:通過復習提問,對歷史上的寄情山水一類詩人及相關的知識予以整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導入新課: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景美人樂,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我們來欣賞課文,一起走入桃源勝境。
<一>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幻燈片出]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以便有目的的加以學習。
<二>[設問]文章的線索和順序:[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對文章的線索及順序的疏理,使學生對文章的脈絡有較清晰的印象。
<三>分析課文
1、品味“美”和“樂”
漁人進訪的桃花源是一個美景如畫,怡然自樂的“絕境”,其中的“景美”“人樂”,讓我們做如下分析:
(1)景美:[課件演示]
①在課文中讀出描繪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A外圍的美……B源內的美……
[設計意圖]:通過該問題的設置,突出重點,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讀詩文中一二段
③[設問]:古文文字簡約,蘊含卻極其豐富,寥寥幾句,向我們展現的是美不勝收的桃源美景,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用現代漢語來描繪一番桃源美景。
注意:描繪時抓住具體的景物,展開合理的想象,盡可能采用一些貼切的修辭,最后以抒情結束你的描寫。
[設計意圖]:一位同學描繪,另一位同學點評,在此基礎上,再請另一位同學描繪,最后教師評價,總體上肯定、鼓勵,并提出建議,通過此教學環節的設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加深理解和體驗,實現研究體驗式教學法。
(2)、人樂: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內的田園風光,恬靜、迷人,那么桃花源內的人呢?
學生討論總結:樂
①從文中哪幾句體現出來;
②分析“樂”的原因;
[討論]:為什么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桃花源人樂呢?
點拔:聯系當時桃花源外的社會環境來思考
[設計意圖]:通過該討論題的設置,反饋對上節課內容的理解,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桃源人的淳樸、好客
[課件演示]: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現代漢語加以復述。
[設計意圖]:加深對桃花源這一理想境地的理解,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
3、桃花源系作者虛構:[課件展示]
[設問]:
①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世界。
②作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這樣的世界。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作者借此文表達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這一意圖。
三、鞏固練習:
關于理想
1、《桃花源記》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課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個的地方。
討論、確定:課件打出。
2、[設問]:對這種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討論后各抒已見,允許有不同的看法。
[設計意圖]:發展學生個性,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幻燈出示關于理想的名言:
A、理想并不能被現實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閃耀。
――-巴金
B、理想如星辰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茲
四、[課件]:作業
五、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桃花源內
景美:
進桃花源外
人樂: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處處志之
出蹤奇:
遂迷,未果
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 篇11
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園”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 文章的主題。
預習要求: 1,給下列字注音:
緣 曠 豁 髫 詣 驥
2,朗讀并試背課文。
教時安排: 二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根據漁人的行蹤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1-2節的詞語。
一, 導入 新課:
1, 根據《揚子晚報》的一則消息“云南發現“世外桃園””引入新課……
2, 板書課題 : 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強調:源:水的源頭。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頭。
補充:陶淵明,名,潛 別字,元亮 東晉 文學家。
指導:課后查找資料,了解陶淵明的其他情況。
二, 檢查預習:1,找學生朗誦課文。
2,給下列字注音:
緣 曠 豁 髫 詣 驥
集體訂正
三, 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的結構;重點學習1-2節的詞語。
四, 學生分組閱讀課文,并討論就文章的結構設計問題:
疏導:
結構方面的問題,一般包含:線索,段落等問題。可以結合課文閱讀重點一考慮。
總結可以討論問題:
1, 文章以什么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只將閱讀重點一開變一下)
2, 標出文中表現漁人行蹤的詞語。
3, 據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明確:1—2兩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參考課后思考題 五。
五, 學生再一次閱讀全文,師生共同討論完成1-3題:
總結明確:
1, 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安排材料。
疏導:行蹤可以理解為:地點的轉移。
2, 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板書:
緣溪性 忽逢桃花林 復前行 便得一山 從口入 復行數十步 停數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復得路
3, 根據以上的總結,將課文分層:
一,(1)發現桃花源。
二,(2—3)進入桃花源。
三,(4—5)離而復尋桃花源。
六, 學生齊誦1節,對照注釋口譯課文:
1,明確詞語:
緣:沿著。 夾岸:兩。 落英:落花。 繽紛:繁多交雜的樣子。 異:對……感到詫異。(意動用法)。 復,再一次。 窮:盡頭。
2,找學生概括第一節的內容:
明確:交代人物,時間,及沿途的美好景色。
3,教師問:
(1) 怎樣設計情節,使桃花源蒙上一層神秘色彩的?
學生討論。
總結: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景色優美。
(2) 文章這樣設計開頭有什么作用?
討論總結:
吸引讀者,令人心馳神往。為下文漁人進入桃花源作鋪墊。
4, 背誦第一節。
七, 學生齊讀第二節,對照注釋口譯課文。
1, 明確詞語:
仿佛:看得不真切。 若,好象。 才,僅僅。 曠:空闊,寬闊。 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悉。全,都。
強調:豁然開朗,阡陌,交通(詞的古今義),往來種作,黃花垂髫(修辭格)
2, 找學生概括地二節內容(討論)
總結;概括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平,安寧,生活幸福,勤勞 。
3, 學生思考:
作者塑造這樣的生活環境有什么意圖。
疏導:閱讀注釋(1),聯系課文的主題。
總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4, 齊背第二節。
八.總結第一課時:
線索,層次,1-2節的內容及詞語。
附:1,板書設計 :
緣溪性 忽逢桃花林 復前行 便得一山 從口入 復行數十步
發現桃花源:環境優美:芳草鮮美 環境安寧和平:土地平曠 ,雞犬相聞。
落英繽紛 屋舍儼然。
色彩神秘:忘路遠近 生活幸福: 良田,美池,怡然自樂。
忽逢。 勤勞善良: 往來種作
吸引人 羨慕人
2,作者:(365―427) 東晉文學家、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為江州祭酒、鎮江參軍,后任彭澤令。因不滿當時官員的腐敗而去職,歸隱田園,至死不仕。其詩以《歸去來兮辭》、《飲酒》、《桃花源詩》、《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為代表,今存《陶淵明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討論課文3-4節;總結全文。
一,復習導入 新課:
1, 找學生試背課文1-2節。
教師提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經過……
重要詞語:豁然開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花垂髫,……
基本內容:發現---進入-----(神秘----環境優美……)
2, 集體訂正。
二,明確本課學習內容:
討論課文3—5節;總結全文。
三,找學生朗誦第三節或集體朗誦。
1, 找學生口譯第三節。(集體訂正:注意文中的成分省略)
2, 明確詞語:
乃:竟然。 具:完全,全部。(通假字)邀:邀請(通假字)咸:都。訊:消息。云:講,說。妻子,絕境(古今義)焉:從這里。無論(古今義)嘆惋:驚嘆。余人:剩下的人。辭:告別。語云(讀音)足:值得。
強調:詞的古今義,通假字等古漢語知識。
3, 概括第三節內容:(學生討論)
總結:(1):自續身世:自云……。
(2):熱情待客:便邀還家,設酒殺雞……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3):告戒送客:不足……。
4, 討論:
(1):根據上面的內容,概括一下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環境?
(2):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會告訴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3):聽后漁人的講述,桃花源中的人嘆惋表明了什么?他們為什么不愿意將自己的情況告訴外人?
疏導:注意課文的主題,及文章的注釋一。
總結:(1) 生活淳樸,熱情好客,對人感情真摯……。
(2) 朝代更迭,世事變遷,生活艱難……。
(3) 厭惡戰亂,對外人的同情,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自食其力和平安寧生活的追求。 不愿意與外人交往。(與下文作鋪墊)
明確:
作者塑造的桃花源的美好的生活,和現實生活形成了對比,表現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否定,對美好生活的餓憧憬。
5, 齊讀第三節。
四,齊讀第四節,并口譯。
1, 明確詞語:
既出:已經(照應上文)。扶:順著,沿。向:原來的,舊的。志:作記號。(名詞作動詞),及:到。詣:晉見,拜見。遣:派。
2, 概括內容:
再找桃花源不得而迷路。
3, 討論:
(1):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這樣安排情節有什么好出?
總結:照應開頭;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現實生活中沒有。增強神秘色彩。
( 漁人不守信用的懲罰……)
五,齊讀最后一節,并口譯:
1, 明確詞語;規:計劃。尋:頃刻,不久。遂:就。津:渡口。
2, 思考:到底有沒有“桃花源”?作者這樣安排結尾有什么作用?
明確:若有若無,再一次抹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更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
六,學生齊讀4—5節。
七:總結全文,討論:
1, 歸納主題:
描繪了……景色及……生活風尚,表現了作者……理想。
2, 討論課后思考題一:
集體訂正:
八:完成課后練習(略)。
附:
1, 板書設計 :
停數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復得路
自敘身世:自云……。
熱情好客:便邀還家……。
告戒送客:不足……。
感動人 急死人 想死人。
2, 練習: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 )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 )具言所聞,( )皆嘆惋。余人各復延( )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這段文字選自《 》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的詩人。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為線索,虛構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會環境,表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來人們用成語“__________________”來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樂而環境幽靜的餓世界。
2,解釋加橫線的詞:
要:( ) 咸( ) 云( )
具( )語( ) 為( )
3, 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義:
妻子: 古義:( )今義:( )
絕境: 古義:( )今義:( )
無論: 古義:( )今義:( )
4, 在文中括號內填進省略的詞語。
5, 概括這段文字的內容:
——————————————————————————————————
————————————————————————————————————
——————————————————————————————————。
6, 回答下列問題:
(1) 文中那些文字表明村中人在見漁人之前沒見過任何人?
————————————————————————————————————。
(2) 為什么會“嘆惋”?
—————————————————————————————————————————。
(3) 為什么要求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不違。
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 篇12
21 桃花源記陶淵明
霜林菊影
【知識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
2.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體會文章優美精練的語言。
3.掌握并積累文言詞匯,了解古今異義、通假字、一詞多義現象。
【能力目標】
1.培養朗讀和背誦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
2.掌握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寓意。
【情感目標】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課文。
2.掌握并積累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桃花源記》,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一個什么成語?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比喻與外界隔絕的生活安樂、環境優美的理想境界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作者和本文寫作背景介紹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身于沒落的官僚家庭,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但他生活在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戰亂頻繁,生靈涂炭,他有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過著“躬耕自資”、寄情山水的隱居生活,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優美的田園風光,抒發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隱退農村達十多年,對廣大農民的苦難深有感受,作《桃花源詩并序》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序即《桃花源記》。《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愿望,同時對于當時的社會也是一種否定。因為《桃花源記》語言清新自然,狀物親切逼真,想象奇特新穎,被人們當作一篇獨立的文章來讀,并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佳作。
三、誦讀感悟
1.播放課文錄音朗讀,要求學生注意讀音和句讀。
便舍船(shě) 屋舍(shè)儼(yǎn)然 豁(huò)然開朗
阡陌(qiān mò) 黃發垂髫(tiáo) 便要(yāo)還家
邑(yì)人 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 語(yù)云
為(wèi)外人道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
①字音要讀準。② 句讀要分明。③節奏要合理。④語速要適中。⑤語句要流暢。⑥要讀出感情。
3.自由朗讀,齊讀。
四、對照注釋,疏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五、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的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通假字和省略句。
六、口譯全文。
七、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板書】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
1.古今異義詞
詞語
古義
課文例句
今義
鮮美
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味道)新鮮
交通
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交通運輸
妻子
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與世隔絕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不管(連詞)
不足
不值得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夠,不充分
如此
像這樣
說如此
這樣
緣
沿
緣溪行
緣故,緣分
延
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延長.延伸
2.一詞多義
詞語
詞義
課文例句
舍
舍棄
便舍船
房子
屋舍儼然
尋
尋找
尋向所志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動詞
處處志之
標記,名詞
尋向所志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為
作為
武陵人捕魚為業
對,向
不足不外人道也
給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3.通假字
“要”通“ 邀”,邀請
4.“然”字解
“然”字是個語綴性的詞,與現代漢語的“地”相當,作“……的樣子”講(有時可不翻譯)。
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
儼然——整整齊齊的樣子。
怡然——高興、滿足的樣子。
欣然——欣喜、樂意的樣子。
5.省略句
①(桃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 )具答之。(桃源中人) 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②此人一一為(桃源中人)具言所聞,(桃源中人)皆嘆惋。余人各復延(漁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漁人)停數日,辭去。
第二課時
一、指名學生朗讀全文
二、理清課文結構,歸納各部分大意。
課文以什么為線索?據此可分為幾個部分?
文章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現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的順序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
第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第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后重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三、課文研讀賞析
1.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林的?為什么會“甚異之”?
“忘路之遠近”說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逢”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從未見過的,因此“漁人甚異之”。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描寫 桃花林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林在視覺上色彩繽紛,嗅覺上芳香撲鼻,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對桃花林的描寫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氣氛,為寫桃源美和漁人進入桃花源作了鋪墊。
3.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進入桃花源不容易:“林盡”——“一山”——“小口”——“入”——“極狹”——“復行”,這表明桃花源很隱蔽,與世隔絕,難以發現。
漁人見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見到的人是“悉如外人”“怡然自樂”,說明桃花源環境幽清,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齊,音律和諧,生動勾畫出一幅祥和安寧的田園圖畫。
4.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桃源人為什么到這里來?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對待這位不速之客的?
“乃大驚”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與下文“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無論魏晉”相呼應。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中的人好客、淳樸、民風淳樸、生活富足。
5.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漁人到底說了什么?
“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說的應當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中的人聽后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6.根據第2、3段的內容,聯系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處。
①桃花源有著“有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環境,而外界卻是戰亂頻仍,“烽火連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人們的生活安定舒適,而外界百姓卻是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國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礫。
③桃花源“雞犬相聞”,人們“往來種作”,“怡然自樂”,處處是人丁興旺、祥和愉悅的氛圍,而外界百姓卻飽受戰火磨難,度日如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7.“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對桃源生活滿足,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筆。
8.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9.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樣看待這種社會理想?
作者虛構的一個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物資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人民的理想世界。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陶淵明對生活在東晉末年這樣一個黑暗社會里深感痛苦和不滿。他想要改變社會現狀又根本不可能,于是只好棄官歸隱,潔身自愛,安貧樂道。他憧憬著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勞動、風氣淳樸、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這種理想的生動寫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農民的意志和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疑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這樣的社會在當時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說,《桃花源記》既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
四、成語集萃
世外桃源、落英繽紛、豁然開朗、儼然開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
五、拓展學習:《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馀樂,于何榮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1.教師解說該詩大意:
2.學生朗讀該詩。
3.比較該詩與課文的異同。
①內容相同:表現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寫的重點不同。序曲折表達作者的社會理想,詩則直接表達作者對桃花源這個理想社會的向往。
③表現手法不同。序用客觀記敘的方法,有人物、環境和故事情節;詩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抒情。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六、指導背誦:
記憶鏈條:緣溪行——逢桃花林——林盡水源——山有小口——舍船從口入——豁然開朗——見漁人——自云先世——問今是何世——停數日,辭去——既出——及郡下——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無問津者
七、布置作業:
1.解釋下列成語的意思:
世外桃源、落英繽紛、豁然開朗、儼然開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
2.背誦并默寫全文。
【板書】
教學后記:
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讀,美讀直至背誦課文。
2、整體把握在課文內容。
3、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疏通文意(第一課時),多媒體教學情景引領,把握兩個問題切入,背景交代,主題呈現,拓展延伸。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理想生活和社會的渴望及對現實的否定,引領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美好的今天。
教學重點、難點:
1、集中研討桃花源內的美景及人的生活狀況。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學方法:
朗讀、體驗感受、 對話交流、探究思考。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有人說,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陶淵明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可是他筆下的桃花源卻美麗得神秘,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它。
二、學生美讀課文,調動情感,引領思緒。
三、美圖展示,學生齊讀,調動想象思維:桃花源給了你怎樣的印象?
1、文中哪段文字是對桃花源自然風光的描繪?請展開想象,用自己優美的語言描繪一番(強調不能是翻譯)。用什么詞加以形容?(生找出后讀)教師點撥:進入桃花源,漁人驚呆了,展現在眼前的是,平坦而開闊的土地,香花野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齊有致,美麗的池塘有魚兒歡悅,恣意地暢游,是桑林竹樹間鳥兒啁啾而鳴,盡情歡唱,田間的的小路悠遠綿長縱橫交錯,村落間雞犬聲彼此相聞……(預設:花瓣紛飛、綠水潺潺、嫩草柔柔、桑郁郁、竹森森小路悠悠)這是一幅寧靜的、淡遠的、美麗的、優美的、祥和的'、古樸的……田園風景畫。生齊讀。
2、這樣美的去處,這里的人們生活的如何呢?跳讀:看桃花源的人是一番怎樣的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學生表達。教師點撥:男男女女往來耕作,樂其業;老老少少無憂無慮,安其居。人們過著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的生活,并且自得其樂。這里的人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其間以問梳理第二段內容:⑴為什么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⑵你認為桃花源人為什么“皆嘆惋”?嘆些什么?⑶漁人與桃源人的的對話是怎樣的?⑷為什么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3、這樣美麗祥和的社會之所在,今天通常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世外桃源。請解釋。
4、既然是幻想的世界,又如何理解作者的有意虛構,用意何在?哪些語句,文段有所流露?小組合作探究
教師點撥: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社會平等,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得自由快樂,沒有剝削,沒有戰亂——這在當時不可能存在,由開頭的“忽逢”“遂迷”“未果”及后來漁人的尋而未得暗示桃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種種描寫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表面寫其隱蔽,實質以其虛幻的,不可能的暗示當時社會的黑暗,寄托了作者對自由的幸福美好生活和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表達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和心聲。
四、背景交代:
本文大約寫成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作者57歲時。當時的統治者內部互相傾軋,戰亂頻繁,加之統治者日益加重對人民的盤剝和壓榨,給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的慘象,陶淵明對此深有感觸,對當朝者的不滿加深了他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又無能為力,只能逃遁,選擇遠離。只好借助文字抒懷。
五、我眼里的陶澤令。
由于他對現實對社會對人生對生死的徹悟,
由于他的博聞強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
他清高傲骨,不媚流俗,他不愿在腐白的官場蠅營狗茍,不愿與濁世同流合污,
他炒了俗世,救贖自己,選擇做一介自由的農夫,投身于自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早在《愛蓮說》中,我便欽慕他作為隱士的特立獨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又艷羨他悠閑自適的那份愜意。他愛菊還嗜酒,他說“我醉欲眠卿且去”,又讓我懂了他的率真與自然……
后世的人們尊崇他:孟浩然、李白、杜甫贊美他的詩句呈現
《桃花源詩》呈現
六、小結:走出這個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我不得佩服作者的醉翁別意,他讓我們不得不審視我們的生活和生活的時代,而我要說的是熱愛生活,珍惜今天。
七、作業:
1、背誦全文。
2、背誦陶淵明其他詩作。
3、日記記錄收獲。
八、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景之美 優美寧靜祥和和平自由幸福 世外桃源
人之美 熱情好客 ,民風淳樸 。 人之樂趣
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 篇14
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一篇優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詩》前邊的“記”。文章主要通過對桃花源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恬靜淳樸的理想社會的虛擬性地描述,來表達作者及人民群眾對和平安靜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抗議和憎恨。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節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認識“世外桃源”的虛擬性;認識作者通過“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配樂課文朗讀,輔以動畫演示。
2、師以《桃花源記》經百年蒼桑而未衰的獨特魅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基礎回顧。
1、給學生3分鐘重溫
2、出示檢測內容,a 古今異議 b 譯句
三、明確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節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帶著這些學習目標,齊背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四、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師激發學生對陶及寫作背景的求知欲。
2、出示陶淵明簡介及寫作背景。
3、師延伸引導學生回憶陶寄寓同樣思想的其它作品:《飲酒》、《歸園田居》等,以加深學生對陶的思想及寫作背景的了解。
(完成目標1)
五、自主活動:了解故事情節及線索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故事情節,討論并概括回答。
2、師作積極性評價,并出示準確的情節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導學生從情節概括中,梳理總結線索——漁人行蹤。
六、課文品析
1、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從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體會故事開端所籠罩的神秘色彩,A忘路之遠近——漁人已入迷離難辨之境
B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能讓漁人忘魚而只見桃花。——奇
C漁人甚異之——驚異
2、自主活動:品讀第二段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寫桃花源內景色的句子是什么?
(2)寫桃花源人風貌的句子是什么?
(3)作者在這一段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注:在學生回答完第1、2題后,師有感情地范讀“土地平曠———并怡然自樂。”學生閉目體會,達到身臨其境,從而使其自己總結第(3)題答案——安樂祥和。
3、創新自主活動:拓開想象空間,以漁人身份豐滿第三段,接受記者(老師)的采訪(目的: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樸善良、熱情好客)
(1)自讀課文——小組交流補充。
(2)師將知識要點化為學生樂于接受的“采訪語言”進行采訪。
A 請問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么?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聽說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談,你們都聊了些什么?給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C在這樣一個新天異地的桃花源中生活數日,你感覺那里的'人與您生活的東晉有何不同?
(3)師總結:從這一段中,我們看到了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桃花源人,可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這樣一個安樂祥和的理想和社會真的會隱存于某一天地嗎?
4、自主活動:體會“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秘感和虛擬性;從而理解作者于此當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讀第3段,并結合第1段,體會其神秘色彩。
(2)、小組之間討論:“世外桃源”存在與否。
(3)、文章對于“世外桃源”的描述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
注:在發言中,只要能自圓其說,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師總結: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是,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來自認為遙不可及的愿望,經過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實現的。同學們我們一樣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