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精選17篇)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1
《愛蓮說》教學設計
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實驗中學 張庚昌
一、教材分析
《愛蓮說》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的第19課(講讀課文),它是一篇狀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大綱明確規定,初中階段對文言文的要求是學生能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主旨、體會文章感情,而本文正是對這方面培養起著導向作用,尤其對學生思想教育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語言優美,駢散結合,是一篇很好的教材。它是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寫的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文章,旨在托“蓮”以表達自己不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諷喻了當時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風。文章主要引導學生把握的是“蓮”的形象,進而領略其內在的氣質,最后知曉其象征意義,配合課文,插圖及相應的文字資料,可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蓮”。因為很多文言知識是原來學生沒有學過的,所以在目標的設定上既要對字詞落實,又要掌握本文的寫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風,還應該注意知識的系統性,尤其是知識點的整合。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學習成績優異的同學對七年級的文言文基礎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進行拓寬、拓深的練習。而基礎薄弱的學生應在加強基礎復習的同時努力提高他們的能力。這部分同學往往自尊心較強,教師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對于雙差生要根據他們的弱點,選準切入點狠抓基礎。大部分學生經過一年的文言學習,已經形成了基本的文言學習基礎,通過朗讀他們能很快發現短文的獨特之處,進而得到閱讀的快感激發學習的樂趣。而對“蓮”這種事物,主要是從圖畫、文學、影視中看到的,因此,對“蓮”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難,但是對蓮的具體了解可能存在一些問題:
1.知識障礙,“蓮”在風陵渡鎮這一地區稀少,因此學生對“蓮”不甚了解,所以我們從兩個方面彌補這方面知識的缺陷;
第一方面:學生課前收集有關“蓮”的知識信息,可以在網上查找下載,也可以從書刊中收集有關“蓮”的圖片或介紹。以此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方面:教師制作介紹“蓮”的課件,使學生初步了解“蓮”并產生美感。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蓮”初步形成感性認識。
2.生理上,這個學段的學生一般13至14歲,欠缺社會經驗和歷史知識,因此對作者生命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寫作目的尚難理解,教師結合現實采取品詞評句,暢談體會的方法,指導學生甄別美丑,使學生在情感上得到升華,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發展。
3.心理上,建立良好的道德準則,把握和諧的人際關系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也是十分困難的。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蓮”的欣賞,通過語句分析,體會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達自己的做人原則,使學生體會到人際交往的準則與做人的原則是一致的。(如:隱逸者——不與人交往;富貴者——交往權貴;君子者——與世交往,堅守節操。這既是以上三種人做人的原則,也是與人交往的準則。)
三、案例設計原則
1.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
2.課堂教學中盡量不要忽視、荒廢學生的任何一種智能。
3.正視差異,善待差異,可以對個別的強項進行特殊培養,因材施教。
4.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預習。
四、案例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略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本文教學設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以“朗讀-----質疑------討論”的方式展開教學,關注每一個個體的閱讀體驗,讓課堂成為學生盡情表情達意的理想場所,達到閱讀學習本文的目的。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素質教育勢在必行。為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努力探求一種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把學生活動有機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的方法,著眼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培養他們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以獲取知識、提高素質、增長能力。設計的重點放在學生通過自學,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的方法上,并把課堂當作他們能力展示的天地,激發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在設計中,我還注重營造學習的氛圍與情境。在朗讀過程中配以中國古典樂曲,用大屏幕顯示課文畫面,進行情景設置,讓學生走進課文中去,去感受蓮花那高潔正直的品質,從而,培養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結尾學生談自己對蓮花的喜愛,是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延伸。
我在設計中力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力求學生的能力在展示中提高,學生的素質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五、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活動安排:搜集寫作背景給予本課相關的鏈接。
2.課前對照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標出有疑問的字句,朗讀課文。
3.教師課前活動安排:準備好上課所用媒體、教學資料。資料如下:
寫作背景:
《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宋代哲學家。《宋史》上說他“博學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學家、江西詩派首領黃庭堅的話,評價他:“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于取名而銳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煢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雖然他一生擔任過州縣地方官吏,但他平時更喜歡游覽各處名勝,潛心研究學問,是一個事必躬親、處事公正、頗受時人擁戴的學者。他厭棄封建社會那種紙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凈、淡泊為足,以“飽暖”、“康寧”為樂。特別喜愛“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于南康郡任職時,親率下屬開辟一塊池塘種蓮,名曰“愛蓮池”,池中建賞蓮亭,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溫馨撲鼻,作者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本文。
課文解析:
《愛蓮說》共119字,全文以蓮喻人,通過對蓮花的描寫和贊美,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達了作者對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第1段以菊花和牡丹為陪襯,表明自己獨愛蓮,并描寫蓮的形象,贊美蓮的品格。第2段以菊的“隱逸”、牡丹的“富貴”為比較對象,點名蓮花的比喻意義,突出了蓮在自己心中無與倫比的地位,表現了作者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鄙棄與厭惡。《愛蓮說》這篇百字短文,但含義深遠。在寫法上,借助于某種事物來抒發感情或說明道理。寫蓮花,以“花之君子”貫穿全文,借花喻人。
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背誦課文,了解文言字詞的意義。
2.能力目標:使學生明白托物言志寫作手法的特點:抓住特征狀物,最后言志。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美好理想的向往,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對正直人格的仰慕。
七、教學重難點
1.疏通文意,理解內容及作者的思想。
2.反復朗讀,背誦默寫。
3.托物言志、對比襯托的寫法。
八、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歸納法等
九、教學流程
(一)、導入
(1)魯迅先生的七律《蓮蓬人》中有四句詩:“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好向濂溪稱凈植,莫隨殘葉墮寒螗。”其大意是:蓮蓬除去濃厚的脂粉,呈現正直的品格,脫下鮮艷的服裝,著上樸素的衣裳。這樣就可以向濂溪先生宣稱自己是個潔凈挺立者,不會隨著殘敗的荷葉墮入寒塘。濂溪先生是誰?蓮蓬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
(2)由多媒體配樂展示荷花的圖片(引入情景),由學生 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引入課文),從古到今,有很多人贊美“蓮花”, 北宋哲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就是詠蓮作品中的典范。今天我們就去看看周敦頤是如何贊美蓮花的,為什么要贊美蓮花?(出示課題:愛蓮說) (這個教學環節用5分鐘,學生在回憶詩句的過程實際是檢查學生的積累。在交流中,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拓寬知識面,較差的學生可以通過筆記的形式積累詩句獲得知識。)
(二)、導學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讓學生明白自主學習的內容,師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師的點撥,共同完成在自主學習階段不能完成的任務。)
1.學生自讀課文:弄清字、詞、節奏。(這個教學環節用15分鐘,對于八年級的學生,這篇課文已經學過,以上幾個問題沒必要過多講解,完全可以放手給學生,這樣既避免了學生聽的重復性,又可以調動學生思索的積極性。同時又培養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2.聽錄音,劃出朗讀節奏(逐段展示課文,速度與錄音配套,以蓮花為背景)。
3.學生自讀(屏幕顯示已劃分節奏的課文)把握語氣和節奏。
4.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感知。
5.分組疏通文意,學生對照注釋及提示理解文意。
(展示疑難詞句)
獨:唯獨、只 自:從 盛:很、非常
予:我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顯得更加清芬
謂:認為 鮮:xiǎn,很少
6.置疑,學生互相解答。
7.學生齊讀。
(三)、問題探究
(展示探究的問題) 探究文章的內容,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學生分組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和學生的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探究的內容。(多媒體展示)
1.什么是“說”?
2.看課文注釋,畫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3.文章開頭為什么先寫陶淵明和世人的愛好?
4.文中寫了哪些花?重點寫什么?為什么要寫其他的花?
5.文章僅僅是寫花嗎?采用了什么寫法?花與人有什么關系?
6.哪些地方是寫蓮的?從哪些方面寫蓮的?
7.蓮花有什么特點?作者為什么喜歡蓮花?
8.作者為什么發出“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感嘆?作者的感嘆說明了什么? (這個教學環節用15分鐘,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復習已經學過的寫法。是成績不錯的學生更注意知識點的整合和積累,成績略差的同學加深課文的理解并及時消化與及時整理。)
(四)、朗讀背誦指導
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實現。如男女生分段朗讀, 自由朗讀,教師提問,學生用書上的原句回答等。 (這個教學環節用5分鐘,目的是通過提問背誦課文,同時能為理解性默寫打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應該掌握。)
1.指導朗讀第一段(出示朗讀提示);
2.學生體會第二段的朗讀方法;
3.學生自己背一背;
4.全班試背(屏幕逐句展示課文,并配放音樂);
5.點學生背誦,比一比,看誰背得熟。
(五)鞏固練習:
多媒體展示:
“蓮花”與“君子”的聯系。 (這個教學環節用3分鐘,目的是通過探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
1.與蓮花有關的詩歌
2.寫幾句關于蓮花的話可以是對蓮花的描寫,學習本文的感受,對生活態度的思考等(這個教學環節用5分鐘,從課程的設計來看,能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在課堂來看能 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學習方式上,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輔以教師的點撥;從教法上看,能將傳統的誦讀法與現代的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從問題的設計上,從體現梯度。)
(七)、課文總結
1.歸納主題(找出中心句)
2.了解本文襯托的寫法
本文中,作者除了寫蓮,還提到了什么花?幾次提到?作用是什么?
襯托的兩種類型——正襯,反襯
(1)陶淵明 愛菊
世人 愛牡丹 (襯托,表現自己獨愛蓮,與眾不同)
予 愛蓮
(2)菊 花之隱逸者
牡丹 花之富貴者 (襯托,表現蓮的品格高出百花)
蓮 花之君子者
(3)菊之愛 陶后鮮有聞
蓮之愛 何人(襯托,感慨世風惡濁,表現作者潔身自好)
牡丹之愛 眾
(八)、布置作業
1.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10)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翻譯重點句子
1)可愛者甚藩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漣而不妖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5)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6)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7)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3.作者的思想過時嗎?
(九)、板書設計
愛 蓮 說 周敦頤
生長環境 濯清漣而不妖 純真自然,不媚于世
體態 中通外直 內心通達,行為正直
香氣 不蔓不枝 不攀附權貴
香遠益清 美名遠揚
亭亭凈植 高潔獨立
風度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自尊自愛,令人敬佩
托物 ————————— 喻人
菊花牡丹 對比烘托
(十)、結束語
通過今天的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蓮花一樣的人,做一個君子。其實,關于蓮花的知識還有很多,如蓮花的歷史、品種;蓮葉的防水技能,與蓮有關的詩詞、歌曲、謎語,著名的賞荷勝地,蓮與佛教的關系等,共同構成了豐富的蓮文化,課后我們要多收集這方面的資料,我們再找個時間進行交流。
十、教學后記
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小品文,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通過多次朗讀,理解文章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收到較好的效果,同時引導學生回顧與蓮有關的詩詞,可以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課外閱讀量。
2007年10月20日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2
一、導入課文
師:同學們,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這個城市里鮮花店越來越多了。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呢?(生答略)因為鮮花除了具有繽紛的色彩和馨之外,它們還具有美麗、圣潔、華貴等不同的精神氣質。人們用鮮花來傳遞情感,表達問候,人們愛什么花,也反映了他們不同的心態和志趣。古代有愛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勵的陶淵明,那么宋朝的哲學家周敦頤為什么特別喜愛蓮花呢?他是怎樣描繪蓮花,抒發自己的心志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愛蓮說》
二、檢查預習情況
師:首先,請大家打開課本,我們來欣賞一下這篇課文的錄音朗讀。在聽的過程之中,請大家注意課文的注釋。待會我們要做一個小小的詞語測試(屏幕聲像顯示朗讀)。
我們請e組的同學做好準備。
生:蕃 fán多 褻 xiè親近而不莊重 濯 zhuó洗滌 鮮 xiǎn少
三、錄音范讀課文
提示:在聽的過程中,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理解文意。
四、運用點撥手段,引導學生分析課文
1.討論文體
師:接下來讓我們看這篇課文的題目—《愛蓮說》。前些日子,我們也學過一篇關于“說”的古文,叫什么?
生:《馬說》。
師:《馬說》是什么文體?
生:議論文。
師:也就是說,在《馬說》那篇文章里,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那么《愛蓮說》里是不是僅僅用了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呢?如果不是,還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呢?這個問題先留給大家,最后我們再解決。大家告訴我,本文“說”的對象是什么?
生:“說”—“愛蓮”。
2.分析重點段落
師: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就寫道:“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既然各種各樣的花都很可愛,為什么作者偏偏喜愛蓮花呢?課文的第一節有沒有列出理由來?(指學生名回答)
生: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師:找得很準確,大家現在數一數,這段話里有幾個短語?
生:七個短語。
師:這七個短語分別描述了蓮花的哪一方面特點?請一位同學結合這幅蓮花圖來談一談。
生:“淤泥”和“清漣”是蓮花的生長環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蓮花的莖(主干);“香遠益清”指蓮花的香味;“亭亭凈植”指蓮花的整個形體姿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是從觀賞者的角度說的。
師:正因為蓮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潔的氣質,才會讓人肅然起敬,前六個短語是從蓮花自身而言,最后一個短語則是從觀者的感受來說的。
師:接下來我們請位同學將這段文字中的一些重點詞語解釋一下。
生:不染,濯,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遠,益,亭亭凈植,褻玩。(解釋略)
師:疏通了重點詞語,我們再請一位同學將這段文字用白話文連貫地翻譯一下,最好能翻譯得有一點現代散文的韻味。
生:我唯獨喜愛……(略)
3.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師:作者在這樣短短的文字之中,卻能夠如此細描細繪蓮花,難道他僅僅是喜愛蓮花的外形嗎?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在初一時候學過一篇蕭乾的散文?
生:《棗核》。
師:在《棗核》里,那位美籍華人朋友向作者索要棗核。他那樣喜愛棗核,實際上,在他心中,棗核已經成為什么的化身了?
生:故鄉(祖國)。
(聯系蕭乾的散文《棗核》引出托物言志的概念)
師:我們回到這篇課文,蓮花是什么形象的化身?
(從課文中批)。
生:“蓮,花之君子”。
師:既然蓮是君子的化身,那么兩者之間一定會有相似之處。請大家看屏幕。我根據課后練習五,為大家準備了一份蓮花拼圖,圖上有七個花瓣,每個花瓣里都寫上了蓮花的一種特點。另外,我手邊還準備了幾個空白花瓣,想請大家填上與蓮花相對應的君子的品德。先給大家舉個例子。“出淤泥而不染”剛才我們說過,淤泥是蓮花的生長環境,那么相對應的君子的生長環境又是怎樣的呢?
生:污濁黑暗的封建社會。
師:既然蓮花能夠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樣,雖然生活在黑暗污濁的社會之中卻能夠不與世俗,怎樣?用一個成語。
生:同流合污。
師:那么我們簡單地慨括一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下面呢,剩下的六個花瓣,就請同學們自己來填。我在每個花瓣的背面都填上了一種蓮花的特點,請大家根據這個特點在正面填上君子相對應的品德。為方便起見,我把花瓣給*外面的同學,同組的同學可以互相討論,請大家盡量用簡潔的短語概括出來。看哪一組同學寫得又快又準確。
(濯清漣而不妖—純真自然,不顯妖媚 中通外直—內心通達,行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權貴 香遠益清—美名遠揚 亭亭凈植—高潔獨立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自尊自愛,令人敬佩)
師:我們說,只有具備了這七種高尚的品德,我們才稱之為“君子”。(貼上君子蓮心)
今天,我們大家發揮了集體的智慧,拼成了這么一幅美麗的圖畫,大家覺得值不值得紀念呀?
生:值得。
師:那么,我們給這幅圖起個名字,好不好?(蓮花圖?君子圖?蓮花君子圖?)
生:君子蓮。
師:這位同學很聰明噢。他在無意之中還運用了一種修辭手法——仿詞。我們知道,現實生活中有一種花叫作“君子蘭”,把這個“蘭”字換成“蓮”字,“君子蓮”,作為我們今天這幅拼圖的名稱是最恰當不過了。
師:通過這幅畫,我們可以理解作者在這里運用的是什么樣的表現手法?
生:托物言志。
師: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
生:托的是蓮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師:也就是在蓮的形象之中寄寓著作者的人生態一定要做一個像蓮那樣品德高潔的君子,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而現實生活中的作者確實是這樣做的,他為官正直,不媚權貴,為了主持公道,甚至不借丟掉烏紗帽。
師:現在我們可以真正了解作者寫這段文字的深意了。讓我們將這一段大聲朗讀一遍,注意,要讀出對蓮花崇敬和贊美的感情來。
4、學習正襯和反襯的表現手法
師:本文題為《愛蓮說》,主要是表達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可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蓮放在一起談論呢?先請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
生:第一節開頭寫陶淵明愛菊,世人甚至愛牡丹。第二節,寫菊花的隱逸和牡丹的富貴。
(屏幕顯示csc《資料匯集》之“相關知識”:“陶淵明獨愛菊”)
師:請一位同學分析一下,陶淵明為什么愛菊?
菊花有什么特點,它不與百花爭春,開在什么時候?
生:……深秋時節。
師:深秋時節氣候寒冷。它能不畏嚴寒,這種精神值得我們肯定、贊揚。這恰恰符合陶淵明的處世態度,他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生:隱居山林。
林:從這一點上,我們將它與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處污泥之中,用自己的 行動一民世俗作斗爭。相比較,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從文章來看,作者更欣賞哪一種?
生:蓮花。
師:所以,我們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時,要明確,它對蓮花起的是什么作用?
生:襯托。
師:既然已經有菊花作襯托了,為什么還要寫上牡丹呢?是不是有些畫蛇添足?請大家看兩組圖片——這兒有個灰色塊,中間是小白色塊,白色在灰色中明顯不明顯?(屏幕顯示色塊對比)
生:(比較)明顯。
師:現在大家看看右邊這組色塊,大家覺得左右兩邊的白色,哪個更白一些?
生:右邊。
師:其實,這兩塊白色是一樣白的,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視覺感受,是因為左邊的灰色和白色比較接近,而右邊的黑色與白色黑白分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如有一句話說:“在黑暗中,光明會更加光明。”闡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哲理。如果說灰色對于白色是正面襯托,那么黑色對于白色就是反面襯托。可見蓮花既要有菊花的正襯,也少不了牡丹的反襯。
師:為什么說牡丹是反襯呢?(它是那樣美麗華貴)為“國花”,每到暮春時節——什么人買花?
生:權貴們。
師:這些權貴真是因為欣賞花而買花嗎?
生:不,不過是為了互相攀比,看誰富有。
師:由此,昂貴的牡丹花就成為富貴者的象征。當它一旦成為富貴的象征,喜愛它的就不僅僅是權貴了,當時的世人都喜愛它,從劉禹錫的詩“花開時節動京城”,可看出世人都是追求富貴名利的。“世人”一詞如何解釋?
生:世俗之人。
師:全文以菊花從正面襯托蓮花,以牡丹從反面襯托蓮花,由此,作者在結尾段的議論就水到渠成了。請大家齊聲朗讀結尾段。
5、分析結尾段議論
師:這一段運用了哪些人修辭手法?
生:擬人、比喻、排比(兩組)。
師:請一位同學翻譯一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生: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
師:“是”,為暗喻,以此類推,“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這三句構成一組排比。另外告訴大家,“者也”在古漢語中是判斷句式的標志。
師:再看第二組排比,“噫”是一個感嘆詞,我們從標點符號上來分析一下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嘆。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句號
生:陳述句。
師:作者在這兒,非常冷靜地指出了在陶淵明之后真正的隱士已經很少了。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問號,什么句式?
生:反問句。
師:也就是說,像我這樣的人,幾乎沒有了,但是我愿不愿意堅持這樣的生活態度呢?
生:愿意。
師:所以這個反問句表明了自己堅定的潔身自好的態度。“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宜,語氣助詞,在句中表示停頓,表達感嘆語氣、矣、句末語氣問,表示必然的口氣。和句譯為“人在當很多了”。這句末尾用句號,我想要是我寫,就用上感嘆號,而作者為什么用句號呢?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寫過《雷峰塔的倒掉》,文章末尾,那句“活該”用的是什么號?
生:句號。
師:它表現了魯迅先生對法海的一種什么態度?
生:冷峻的嘲諷。
師:對,這兒的句號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恰恰是諷刺了追究逐富貴名利的社會風氣。課文的內容分析到這里。現在克們回過頭來,回答剛上課時留下的問題,本文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
生:第一段:記敘、描寫;第二段:議論 抒情。
師:現在,我們可以明確了,古代的“說”這種文體,可以綜合運用多 種表達方式。但無論用哪一種,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闡明一個道理或是說明一個事物。
師:現在,有沒有同學能背出這篇課文來?也許同學們會說,這怎么可能,剛才我們說這篇課文綜合運用了各種表達方式,這與現代的散文非常接近,在散文當中都有一個文眼,這篇文章有沒有呢?(屏幕顯示文章線索)
生:有,“愛”字。
師:請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所有的“愛”字。
生:“可愛者”“獨愛”“甚愛”“獨愛”“菊之愛”“蓮之愛”“牡丹之愛”。
師:我還為大家設計了一個文章的脈絡提綱,大家可以根據關鍵詞語的出現先后,把這篇課文多讀幾遍,也許會幫助大家記憶。
(生齊讀)
師:現在給大家2分鐘時間,各自默讀這篇課文。2分鐘后,看提示屏。
師:現在我們看提示屏試著背誦這篇課文,不能背的地方可以看一兩眼。(背誦后)
師:大部分同學能成誦了。
五、布置作業
師:請大家看屏幕,我們布置一下今天的作業:
1、背誦全文。
2、仿《愛蓮說》,以“愛——說”為題寫一篇300~400字的小作文,點明所愛之物的所托之志。
師:下課!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
《愛蓮說》是八年級的一篇文言文,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因為很多文言知識是原來學生沒有學過的,所以在目標的設定上既要對字詞落實,又要掌握本文的寫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風。對于九年級來說則更應該注意知識的系統性,尤其是知識點的整合。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并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情感目標: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提高生活情趣。
3、教學重點:
理解作品內容及作者的思想。
4、教學難點:
如何通過“蓮花”來表現作者的理想的。
(二)學生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學習成績優異的同學對八年級的文言文基礎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進行拓寬、拓深的練習。而基礎薄弱的學生應在加強基礎復習的同時努力提高他們的能力。這部分同學往往自尊心較強,教師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對于雙差生要根據他們的弱點,選準切入點很啊抓基礎,確保他們合格畢業。
(三)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活動安排:搜集寫作背景給予本課相關的鏈接。
2、教師課前活動安排:準備好幻燈片和上課所用媒體;教學資料。資料如下:
寫作背景
《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宋代哲學家。《宋史》上說他“博學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學家、江西詩派首領黃庭堅的話,評價他:“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于取名而銳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煢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雖然他一生擔任過州縣地方官吏,但他平時更喜歡游覽各處名勝,潛心研究學問,是一個事必躬親、處事公正、頗受時人擁戴的學者。他厭棄封建社會那種紙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凈、淡泊為足,以“飽暖”、“康寧”為樂。特別喜愛“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在江西南康郡為官期間,親自率領部下在舊南康府署一側,挖池種蓮,并獨出心裁地把蓮池叫做“愛蓮池”。每當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傾心欣賞,全神思索。經過醞釀、構思、推敲,終于寫下了流芳百世的篇章《愛蓮說》。
(四)教學流程
(1)引入課題。
由多媒體配樂展示荷花的圖片(引入情景),由學生
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引入課文),從古到今,有很多人贊美“蓮花”,今天我們就去看看周敦頤是如何贊美蓮花的,為什么要贊美蓮花。
(這個教學環節用5分鐘,學生在回憶詩句的過程實際是檢查學生的積累。在交流中,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拓寬知識面,較差的學生可以通過筆記的形式積累詩句獲得知識。)
(2)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讓學生明白自主學習的內容,師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師的點撥,共同完成在自主學習階段不能完成的任務。)
學習內容:(多媒體展示)
①什么是“說”?
②關于作者的情況。
③看課文注釋,畫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④學生自由的讀課文。
(這個教學環節用15分鐘,對于九年級的學生,這篇課文已經學過,以上幾個問題沒必要過多講解,完全可以放手給學生,這樣既避免了學生聽的重復性,又可以調動學生思索的積極性。同時又培養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3)探究文章的內容,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學生分組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和學生的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探究的內容。(多媒體展示)
①文中寫了哪些花?重點寫什么?為什么要寫其他的花?
②哪些地方是寫蓮的?從哪些方面寫蓮的?
③文章僅僅是寫花嗎?采用了什么寫法?
④花與人有什么關系?
⑤作者的感嘆說明了什么?
(這個教學環節用15分鐘,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復習已經學過的寫法。是成績不錯的學生更注意知識點的整合和積累,成績略差的同學加深課文的理解并及時消化與及時整理。)
(5)鞏固練習:
多媒體展示:
“蓮花”與“君子”的聯系。
(這個教學環節用3分鐘,目的是通過探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6)、指導背誦:
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實現。如男女生分段朗讀,自由朗讀,教師提問,學生用書上的原句回答等。
(這個教學環節用5分鐘,目的是通過提問背誦課文,同時能為理解性默寫打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應該掌握。)
(7)、課文總結,布置作業。
作業:作者的思想過時嗎?
(這個教學環節用2分鐘,從課程的設計來看,能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在課堂來看能
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學習方式上,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輔以教師的點撥;從教法上看,能將傳統的誦讀法與現代的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從問題的設計上,從體現梯度。)
板書設計
愛蓮說
周敦頤
出淤泥而不染——————————————高潔
濯清漣而不妖—————————— ————質樸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遠益清——————————————————芳香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蓮)(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4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要求學生勾畫閱讀提示的要點,明確學習《陋室銘》的素質教育目標。
師生討論,逐條板書或投影顯示本節課素質教育目標。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引導:要準確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家的身世、處境作一些了解。讓我們先復習有關劉禹錫的生平,了解他為什么要寫這篇“銘文”。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人,自幼好學,21歲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調整仕途得失的一條基本心理原則。劉禹錫是中唐時期政治上的激進派,主張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擠,一再被貶,因而作此銘文,自剖肝膽,表達了自己處陋居窮而不改人格與德操的信念。
2.結合注釋學習“銘”,讓學生當堂記憶。教師當堂抽查。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3.指名學生朗讀,教師訂正讀音及節奏,全班學生齊讀。
[復習舊課知識點:引入新課的學習,當堂記憶并檢查,個別讀與集體讀相給合都是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學過程
1.學生對照注釋自讀,疏通文字,時間為四分鐘,教師巡視,個別解答學生的疑問。
2.教師結合課后練習及預習提示的問題向學生提問,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文章中的哪句話能提獎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說明“陋室”值得銘頌,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頭兩句有何作用?
寫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是設喻引題,頌揚陋室。
(3)文中怎樣描寫陋室環境的?請用文中原話回答,再談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階入室,并無荒蕪之感,倒有一股生氣。
(4)要求學生背誦并默寫這兩句。
(5)文中是怎樣描寫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話,再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與學生邊討論邊明確:“談笑有鴻儒……無案牘之勞形。”作者的陋室充滿文化氣氛,來客全是飽學之士,與主人興致盎然地談古論今,可以想見其妙語連珠。意趣橫生的場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彈琴,或翻閱經書,參悟妙理,可以想見其安逸瀟灑之風度。居住在陋室,遠離塵囂紛爭,心情平靜清暢,不受官場羈絆,免于勞體傷神,落個心靜體閑。
(6)要求學生在兩分鐘之內背誦,教師當堂抽查,對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學給予表揚。
(7)是不是劉禹錫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靜無為”的境界呢?
不是。
(8)從哪里看出來的?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他用諸葛亮和楊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會永遠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華,兼濟天下。
(9)作者一方面寫自己的心靜體閑,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華,兼濟天下,是否矛盾?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當權的保守派顯示自己并沒有遭受打擊郁悶寡歡;另一方面,是等待時機,再圖報效國家。
(10)為什么結尾說“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這是個文言倒裝句式,“之”起連接作用,無實義,意思是“有什么簡陋的呢?”篇末以圣賢之語自勉,而且呼應開頭。意味無窮,是畫龍點睛之筆。
(l)全班齊讀(齊誦),再次體會文意。
〔這一部分的教學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講析上應深入淺出,在學生主動的學習中完成素質教育目標。〕
(四)總結、擴展
1.教師引導:這篇散文被選入唐宋名篇朗誦經典,讀起來清脆作響,落地有聲,妙不可言,后人紛紛摹仿它的結構和韻律作“銘文”,是什么緣故呢?
古人作文很講究韻律美,駢散句結合,講究押韻,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韻,而且水火構思精巧,立意鮮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駢句呢?看課后練習第三題。通過這道題的練習,讓我們了解駢句的知識。
〔讓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學會總結,抓住特點,也為課外作業 的私利《成打下基礎。〕
(五)布置作業
1.仿照《陋室銘》寫《銘》,長短不限,把握《陋室銘》的精髓并有所體現即可。
2.背誦并默寫《陋室銘》
3.預習《愛蓮說》,要求熟讀并完成有關練習。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
教師板書或投影顯示素質教育目標。
(二)整體感知
l.請同學朗讀自己的“銘”文,常見內容如《教室銘》、《作業 銘》……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鍛煉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豐富教學內容,以此活躍課堂氣氛。
2.利用投影學習字詞,教師出示內容,請同學判斷,集體訂正。
3.結合注釋了解作者。
4.教師引導,“說”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明事物,也可以通過寫人、狀物來講道理。《愛蓮說》是一篇情致飽滿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過傳神之筆,精妙細致地描繪了一幅生動、可愛的蓮花寫生圖。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這是一株蓮花,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蓮花的姿態。
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適當加以點評。
〔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加大課時容量,字詞教學可掃除詞語中的攔路虎,請學生描述,可以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三)教學過程
l.教師引導;周敦頤筆下的蓮花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聽錄音,邊聽邊用筆作勾畫。
2.請一名同學朗讀,同學作點評,然后全班齊讀。
3.請同學找出直接描寫蓮花外部特征及內在氣質的句子,并結合注釋分析作者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蓮花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褻玩焉。”從生長環境來看,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濯清蓮而不妖”的質樸;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
4.請同學在2分鐘內背誦“予獨愛……不可褻玩焉。”并且當堂默寫。
5.對照注釋自讀第二段,請同學翻譯第二段。
6.本文以“愛”為意脈,寫出了對蓮花的喜愛,為何還要寫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襯手法。
7.作者賦予它們怎樣的品格?
作者連用三個擬人,把菊花比做“隱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現人的孤傲,呼應文章開頭“晉陶淵明獨愛菊”,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貴者”,用它的富麗濃艷表現世人的庸俗,這是反襯。
8.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描寫蓮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渾然熔鑄在一起的,作者名為寫物實則寫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學的定義是:抽取事物的某種特征,以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詠物抒情”(投影定義內容)。
9.你怎樣理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這是一個反問句。一方面照應上文“予獨愛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人生世事的慨嘆,慨嘆當時與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潔的人少。
10.“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這個感嘆句,是作者對那時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貴的處世態度的強烈諷刺。
11.到這里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的生活態度,請同學們總結一下。
把蓮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現人的高潔,作者刻畫蓮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達自己鄙棄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現,歌頌德行高尚的君子行為。
(四)總結、擴展
1.本文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全班齊讀,再次體會文意。
2.再放“蓮花”幻燈片或投影,想象像蓮花一樣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聯系實際來談。
[由“蓮花”入題到以“蓮花”結束文章的學習,線索清晰,又注重了學生想像力的培養。]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兩篇短文。
2.預習下一課。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5
作者簡介:
周敦頤:宋代道洲(現在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學者就稱他為濂溪先生。
文學常識:
“說”是議論文的一種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來論述道理。《愛蓮說》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課文分析: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小結:縱觀全文,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作者借贊美蓮的高尚品質說明自己潔身自愛,不慕名利的品格。
總結: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的寫作手法。
2文中采用的修辭手法有擬人、比喻、襯托等。
3文中“之”字的幾種用法:
①水陸草木之花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6
在這節課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備了一番,但終究沒有在課堂上覺得很好。
我依然在嘗試不先串翻譯,而是將問題設計精細,使各個問題的回答基本能將每個語句都包含在內,然后達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譯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課很不錯,本來是三個課時的教學安排,我用一節零十分鐘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別的理想。而在這里,就不是很順利了,究竟是什么問題,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課是本冊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將預習做得特別的充分,所以課堂上翻譯的、理解的都很順暢,沒有出現大問題。再次證實了預習對于課堂的重要性。
在22課上邊,《陋室銘》是第一篇,還是預習的很扎實,而第二篇《愛蓮說》就沒有很到位。短短的幾句話翻譯起來我就發現學生比較吃力,并且課下的時候我還提問了幾個學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設計在上的時候總覺得也有些不順手,大致記錄如下:
學習過程:
1.出示學習目標三個
1)識記說的文體及作者的文學常識(沒有用上幻燈片,沒有及時制作出來的原因,只是簡單說了一下“說”,“說”是古代的一種問題,發表作者的看法、評價,“愛蓮說”即是說一說我對蓮花的喜愛這個事兒。而有關作者的更沒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內容,僅是課下的注釋里的東西而已)
2)讀課文,會分析出三種花的象征意義及蓮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我讓同學們先讀了一遍課文,然后問:文中寫了三種花,其實寫了三種人,你能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嗎?
這個問題我讓三名學生上臺演板寫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樣,只有一個把牡丹所對應的人寫的是——一般人,有同學站起來糾正說應當是富貴者,追求富貴的人。
接著,我讓他們分別再找出有關三種花的語句畫出來讀一讀再翻譯。這個環節如此設計很生硬。因為除了“蓮”相關的語句太少,只不過是包含了“菊”“牡丹”這些字而已,所以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這個問題太沒有思維的挑戰性,這于我以往設計的問題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點懶于回答的味道,在發現之后,我就立即包辦領著大家急速的譯解完畢。
這個處理我對自己很不滿意。
接下來的問題是針對第二個目標的。作者的感情傾向是蓮花,你能說說蓮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質嗎?
在自學后有同學很快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這個問題上需要的詞語是學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訴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說,盡管有幾位同學講的也不錯,但大多數同學成了聽眾,只是個別同學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惱。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滿意中結束。
下一個環節:既然是寫蓮花,干嘛還要寫菊和牡丹呢?
同學們很快答出是對比,并且講的也很好。比如說:陶淵明怕自己經受不住塵世的污濁,就隱居了起來,而周敦頤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國家更加黑暗和墮落,堅決不退隱,是比陶淵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學生說的多好。此時,我就引出了正襯的說法。另外同時講到了與牡丹的反襯。
這個地方我感覺說的很好,只是講的人太少了,是我應當想方設法再多調動的。
不過,傾聽的同學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發言不愿意傾聽好的太多了。盡管還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還在剪指甲,我到她旁邊提醒才停了下來。
最后是寫出來作者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在他們寫完后讀了幾位同學的,能將剛剛分析的一些蓮的品質帶入進去。最終形成自己的見解,我讓大家講參考書第一次拿了出來,將里面總結好的摘抄上去,因為我沒有將參考書上的答案打出來供他們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記下來,還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為我沒有準備好的緣故。
總之,這節課備的不充分。看來,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須下一番功夫。任何機會都只會給有所準備的人。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7
執教者:南安市實驗中學 陳春紅
1、知識與技能:疏通文意,把握難詞難句和關鍵詞語;在反復誦讀、悟讀中品味課文的語言美。
2、教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系個人情趣、愛好和風格,展開想象,發散思維,從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學設想
1、教學過程 分為:"誦讀環節——悟讀環節——拓展環節"三大板塊。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為重點,襯托的寫法為難點。
2、課前制作課件,創設教學情境。
3、學生課前準備:
(1)了解作者周敦頤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動為本文設計板書。
(3)搜集有關"蓮花"的詩句。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1、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是蓮花導人新課。
2、同學交流搜集的有關描寫"蓮花"的詩句。
3、介紹"說"文體的概念。
二、誦讀環節。
1、一讀,讀準音,通文意。
2、同學交流課前設計的板書并介紹設計意圖。(展示臺投影)
3、二讀,個人讀,小組讀,教師讀,大家評。
三、悟讀環節。(先聽多媒體配樂朗讀,然后小組討論問題。)
1、在作者看來,蓮花有什么可愛之處?用課文原話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蓮花"的品格?
3、質疑,解疑。
四、拓展環節。
1、仿句。
2、"出淤泥而不染"這是蓮花的自然屬性,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談談你們聯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五、小結。
1、結束語。
2、三讀,深情地背誦全文。(背景音樂)
六、布置作業 。
1、請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寫一種你喜歡的花草樹木或其它物件。
2、背誦并默寫課文。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8
愛蓮說
@ 疏通文意
水陸草木之( )花,可( )愛者甚( )蕃( )。晉陶淵明獨( )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 )愛牡丹。予( )獨愛蓮之( )出淤泥而( )不染,濯( )清漣( )而不妖( ),中通( )外直( ),不蔓( )不枝( ),香遠益( )清,亭亭( )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焉!
予謂菊,花之( )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愛,陶后鮮( )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 )乎眾( )矣。
一、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作者是 朝代 中國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原名敦實。字茂叔,號濂溪,世稱濂溪先生,謚號元公。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2、《愛蓮說》出自
3、“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它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事理,也可以通過敘事,寫人,詠物,議論說道理;也可以發表作者的感想。
二、寫作背景:
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
周敦頤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余飯后,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并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
三、詞語總結:
詞類活用
(1)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遠:形容詞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例句:香遠益清
(4)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例句:香遠益清
古今異義詞
(宜乎眾矣)宜:
古義:當。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今義:合適,應當。
一詞多意
之:結構助詞,的(水陸草木之花);代詞(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意(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焉:語氣詞(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兼詞(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觸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清香(香遠益清)
遠:香遠益清(遠播,形容詞用作動詞);可遠觀不可褻玩焉(距離長)
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判斷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斷。
2、被動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文章主旨句
蓮,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通過對蓮花的描繪,托物言志,(1)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2)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
蓮、菊、牡丹各象征什么樣的人生態度
蓮
菊
牡丹
六、寫作手法:
1、托物言志: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或刻劃,間接表現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關鍵是志與物要有某種相同點或相似點
2、對比——作用:襯托,襯托分正襯和反襯
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深化了主題,突出了中心。
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
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這一句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達的相反的
七、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文章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
蓮,花之君子者也。
10、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對蓮花一般映襯的句子: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12、從生長環境的角度寫蓮花的高潔、質樸、莊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3、形容潔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4、“予獨愛蓮”的原因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15、“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這句話的作用?
這是一個反問句,一方面照應開頭的“予獨愛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人生世事的感嘆,感嘆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九、試題舉例
1. 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答:正直、通達、莊重、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遠揚。
2. “獨愛蓮”,“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度?
答:表現出他們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同時又相對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3. 文中寫蓮花,為什么還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來對比烘托突蓮的高潔品質。菊是正面襯托,牡丹是反面對比襯托。
4. 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進而借物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
5. 第二段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和上一段關系怎樣?
答:議論、抒情。第一段描寫“蓮”的形象,第二段點明“蓮”的含義,揭示中心。
6. 舉例說明第二段所運用的修辭方法。
答:(1)反問: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4)對比: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7. 本文將花的形象比喻人的品質,蓮、菊、牡丹各比喻怎樣的生活態度?
答:蓮比喻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菊比喻隱逸的生活態度;牡丹比喻貪慕富貴的生活態度。
8. 作者把“蓮”與“牡丹”對舉,其用意何在?
答:通過對比批判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9.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10.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對追求勢力、追求富貴的庸俗世風的鄙棄。
11. 文章結尾處,修辭和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運用排比修辭,反問句式;強烈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貴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答:以“愛”這一主觀感情為線索。
13. 作者不愿隱逸,也不貪莫富貴,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濁的世間,堅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答: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和高尚品質。
15. 在文中作者把“蓮”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什么寫法?目的何在? (表達了作者怎樣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節操。
16. 文中作者對“牡丹”與“菊花”的態度是否相同?談談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襯,盡管作者不愿意隱逸,但也不反對。文中的“牡丹”是反襯,因為它是追求名利,貪圖富貴的象征,所以作者對它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反對。
17. 文中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說明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
答: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社會現象。
18.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說明蓮花有什么特點?
答:端莊嚴肅、被人敬仰。
19. “出淤泥而不染”寫出了蓮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常用來比喻什么社會現象?請你結合社會實際就“染”與“不染”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聯系現實生活舉例,談談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濁不良的環境中能一塵不染、潔身自好的現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脹像成史杰那樣沾染社會不良習氣而墮落腐敗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貧不占像汪洋湖那樣清正廉潔,成為對人民有用的人。
五、
三、詞語:
1、
可:值得
蕃(fán): 。
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寫出《飲酒》詩里體現陶淵明愛菊的詩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甚:特別,十分。
淤泥:河溝或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穢)。
濯(zhuó)清漣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
濯: 。
清漣: 。
漣: 。
妖: 。
通: 。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長枝節。
蔓:名詞用作動詞, 。
枝:名詞用作動詞, 。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
益: 。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
亭亭: 。
植: 。
褻(xiè)玩焉:玩弄。
褻: 。
隱逸(yi): 。
者: 。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嘆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唉”。
菊之愛: 。
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
鮮: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予:
宜乎: 宜是應當的意思,這里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眾:多。
@相關鏈接
蓮花——君子
蓮花小記
中文名: 蓮花、荷花
學名:nelumbo nucifera
英文名:lotus flower(hindu lotus)
別名: 荷花、芙蕖、水芝、澤芝、水華、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環、六月春、中國蓮、六月花神、藕花、靈草、玉芝等
類別:浮水植物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及重點]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教學設想及教學方法]
1.教學設想
安塞腰鼓是產生于北方黃土高原上的—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對于生活在南方或現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對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體教學,效果會好些。教這樣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調動學生的情緒,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一旦學生進入角色,教起來就輕松多了。
2.教學方法
教師范讀——掃清文字障礙——學生誦讀——教師、學生質疑釋疑——學生感悟。
(解說:文章的自讀是教學本課的關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句子上的,或是關于安塞腰鼓背景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后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媒體設計]
1.多媒體:選取材料制作成課件
2.錄音機:伴奏帶。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知道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是以哪種花來構成的?生答:蓮花。澳門同胞為什么要以蓮的形象作為自己的區徽呢?不僅因為澳門蓮多、蓮美,更是因為蓮花象征了澳門人渴望回歸祖國大家庭的純潔、高尚的心。蓮花是一種姿態優美品性高潔的花,因此深得人們喜愛。古往今來,人們在它身上傾注了多少深情,寄托了多少厚意。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國文人的筆下。如楊萬里有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李商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蘇軾還以“荷盡已無遮雨蓋”;屈原自表心性芳潔“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等。在寫荷花的諸多作品之中,最膾炙人口的,莫如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了。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一描寫荷花的名篇《愛蓮說》,看他是怎樣贊美蓮花并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的。(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解題
用課件打出周敦頤的介紹。周敦頤(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他任職南康郡(今江西星子縣)時,曾率屬下在府署東側開辟—四十余丈寬的蓮池(后被稱為“愛蓮池”),池中建“賞蓮亭”,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清香撲鼻。作者觸景生情,寫下《愛蓮說》,借花述志。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 “說”這種文體我們還沒有接觸過,預習的時候我們是否注意到課本哪里介紹了“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呢?
明確:說是一種文體,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
2.既然“說”這種文體可以靈活地運用說明、記敘和議論的表達方式,偏重于議論。那么《愛蓮說》這個題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談談愛蓮花的道理”) 對,說說愛蓮花的道理。周敦頤要告訴我們,他愛蓮花有什么道理呢?我們來共同研讀課文。先由我來朗讀課文,請大家在難讀難寫的字下面畫一下,注意聽準字音,注意句子的語氣語調。
(老師朗讀課文)
3.聽了一遍,大家已畫出了難字生詞了吧?現在請大家對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詞,把沒畫出的再畫出來。(顯示字幕)請兩位同學在黑板上給屏幕上映出的加點字注音,其他同學在書上注音。(屏幕顯示)
教師點撥:“鮮”字“鮮”應該讀xiǎn,不讀xiān。 問:為什么這里讀xiǎn,你能用這個讀音的“鮮”組個詞嗎?
明確:“鮮”意思為“少”的時候,讀xiǎn。讓學生組一個成語。
4.進行字詞教學。我們看著屏幕把加點的字讀兩遍。預備——讀!(學生齊讀生字詞)
明確:“頤”的左半邊不能寫成“臣”;“蕃”是形聲字,與草有關,意為茂盛,引申為“多”;“濯”“淤”“漣”也都是形聲字,與水有關,書上都有注釋;“逸”意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點,“逸”,文中有“避開”的意思。我們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個句子讀一遍。 (學生齊讀句子)
5.要求學生齊讀課文,這一遍讀的要求是:讀正確字音,讀通課文。注意抬頭挺胸,聲音響亮、精神飽滿。(學生齊讀課文)
明確:教師進行朗讀指導。這一遍讀書讀得整齊,也很流暢。但還有同學將“鮮”讀作第一聲,注意是第三聲:鮮xiǎn。把“陶后鮮有聞”這句子再齊讀兩遍。 (學生齊讀)
6.讀完課文后,請同學們自由發言,說說這篇課文美在哪里。
明確:語言美、形象美、品格美等。
7.品析文章的語言之美
①討論:課文的語言美表現在哪里?
②同學們發言的內容可能有:簡潔、生動、形象,充滿情感之類。
③教師點撥:文章的語言之美:一表現在句子的節奏美。二表現在句子的形式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長句,或短句,或獨詞句,既凝練流暢,又錯落有致。三表現在句子的表達方式美。百字短文,融敘述、描寫、議論、抒情于一爐,一個“美”字連綴全文,文筆簡潔,情感豐富。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憶一下電影和電視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樣讀書的呢?
學生自由發言,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古人讀書拉長了聲調,像唱歌一樣的。(請你給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②搖頭晃腦的。(也請你給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
7.是的,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地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如舒緩一些讀。
④同學們讀、背課文。
2.欣賞文中的形象之美。
①不進行提示,請同學們讀出作者對最喜愛的“形象”進行描畫的句子: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②請同學們談談,能從上面的內容中看出、讀出、悟出多少個“美”來?
③討論、點撥:可以看出畫面美,形態美,神態美;可以讀出描寫美,語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氣質美,高潔美,正直美,風度美,清高美,質樸美……
④老師順勢點示:寫花就是寫人,詠花就是詠志。作者在這里通過對蓮的外在姿態的描繪與贊美,賦予蓮一種高潔的品格,不僅寫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廣闊更深遠的天地伸展。請同學們再讀課文,還要想一想:作者僅僅寫蓮不就行了嗎?為什么還要寫菊和牡丹呢?
3.品味文章的意蘊之美。
①討論:作者為什么不單純地寫蓮?為什么還要寫菊和牡丹呢?
②同學們思考、發言,可能說出的內容是“烘托”“對比”之類。
③老師點撥:作者寫菊和牡丹,一是對“蓮”的襯托,在反復的襯托之中既突出蓮的品格,又表達自己的情懷;二是由三種花引出三種評價和比較,名為寫花,實際寫人,寫出人們對生活理想的三種選擇,突現自己對胸懷磊落、行為正直、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等高潔品德的崇尚。作者好像是在寫花,而實際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蘊”。
④同學們帶著對“蓮”的贊美之情讀課文。
師:讀得不錯。大家讀到這兒讀出點味道來了。但要更好地讀,還有待于我們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業讀。這一長句,突出了蓮的哪些特點呢?你體會體會。
明確:蓮:不染、不妖,香,清,不可褻玩
我們體會得很好。我們知道了作者所以愛蓮,不僅因為蓮花姿態美麗,而且品格高尚。作者愛蓮,也在贊頌蓮花,我們要注意帶著贊美之情來讀。一起看黑板上,看板書的關鍵的詞,飽含贊美之情來背誦這一長句,“予獨愛……”
我們已經說了,“說”這種文體偏重于議論,那么文章第二節他議論些什么呢?請一位同學朗讀這一節,其他同學注意找出議論蓮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是“蓮,花之君子者也”這一句) 君子是什么樣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把蓮比作花中的君子,原來他是要贊美君子形象,這句話是全文的核心。我們畫下來。借贊花來贊人,這種寫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邊板書:托物言志)我們初一時學過托物言志的文章嗎?
(學生紛紛舉手)
師:一齊回答。
生:(齊)《荔枝蜜》。
師:對了。我們再看課文。作者在第二段開頭還寫有兩個比喻,把菊比作隱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貴者,第一段也先寫菊和牡丹,想想寫菊和牡丹為了什么?
生:(齊)陪襯。
師:編者的提示已經告訴了我們。
(板書:菊:隱逸者 牡丹:富貴者)
師:隱逸者是隱居的人,菊花開在百花之后,又是隱士陶淵明所喜愛的,所以比得很恰當。而作者為何把牡丹比作富貴者呢?因為它色彩濃艷,花朵碩大,唐朝時,成為富貴人的寵物。我們上學期課本附錄里的一首詩中就有“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的句子,哪位同學記得是誰寫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學生思索,有一位同學舉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買花》。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叢深色的花,相當于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
師:很好,你的記憶力真好!怎么知道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還有兩句:“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牡丹那樣高的價錢,富貴者爭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是在特定場合、特定環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來陪襯突出蓮,突出蓮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義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會,對當時社會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為一個君子。那么,我們聯系第一節作者筆下的蓮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學生踴躍舉手)
生(20):不跟壞人同流合污。
師:很好,出淤泥而染,潔身自好。還有呢?
生(21):還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師:對辦事公正,為人正直,又很虛心。香氣遠播,說明名聲很好。還有嗎?
生(22):很莊重,不許人去玩弄他。(眾笑)
師:不許人侮辱他,剛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真令人敬佩!我們讀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目的,贊蓮為贊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動形象,含蓄而給人回味。我們齊背這三個排比句。
(學生齊背)
師:我們再看下文,“噫!”是個嘆詞,作者贊蓮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讀中提示,加以體會,我們一起說——
生:(齊)感慨、譏諷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
師:當時社會上愛蓮者少,愛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貴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會上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人太多,對他們表示了強烈的鄙視!結尾的這兩句話一問一嘆,發人深省,文章的主題多深刻啊!我們齊背這一節。
(學生背誦第二段)
師:這篇課文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示。封建時代的君子形象對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養有一定的啟示。我們課后深入思考一下,把體會寫到練筆本上。好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掌握了朗讀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課文內容,了解了托物言志這種寫法的特點。最后我們一起把課文背誦一遍。
(學生背出課文)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要求學生勾畫閱讀提示的要點,明確學習《陋室銘》的素質教育目標。
師生討論,逐條板書或投影顯示本節課素質教育目標。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引導:要準確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家的身世、處境作一些了解。讓我們先復習有關劉禹錫的生平,了解他為什么要寫這篇“銘文”。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人,自幼好學,21歲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調整仕途得失的一條基本心理原則。劉禹錫是中唐時期政治上的激進派,主張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擠,一再被貶,因而作此銘文,自剖肝膽,表達了自己處陋居窮而不改人格與德操的信念。
2.結合注釋學習“銘”,讓學生當堂記憶。教師當堂抽查。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3.指名學生朗讀,教師訂正讀音及節奏,全班學生齊讀。
[復習舊課知識點:引入新課的學習,當堂記憶并檢查,個別讀與集體讀相給合都是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學過程
1.學生對照注釋自讀,疏通文字,時間為四分鐘,教師巡視,個別解答學生的疑問。
2.教師結合課后練習及預習提示的問題向學生提問,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文章中的哪句話能提獎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說明“陋室”值得銘頌,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頭兩句有何作用?
寫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是設喻引題,頌揚陋室。
(3)文中怎樣描寫陋室環境的?請用文中原話回答,再談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階入室,并無荒蕪之感,倒有一股生氣。
(4)要求學生背誦并默寫這兩句。
(5)文中是怎樣描寫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話,再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與學生邊討論邊明確:“談笑有鴻儒……無案牘之勞形。”作者的陋室充滿文化氣氛,來客全是飽學之士,與主人興致盎然地談古論今,可以想見其妙語連珠。意趣橫生的場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彈琴,或翻閱經書,參悟妙理,可以想見其安逸瀟灑之風度。居住在陋室,遠離塵囂紛爭,心情平靜清暢,不受官場羈絆,免于勞體傷神,落個心靜體閑。
(6)要求學生在兩分鐘之內背誦,教師當堂抽查,對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學給予表揚。
(7)是不是劉禹錫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靜無為”的境界呢?
不是。
(8)從哪里看出來的?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他用諸葛亮和楊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會永遠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華,兼濟天下。
(9)作者一方面寫自己的心靜體閑,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華,兼濟天下,是否矛盾?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當權的保守派顯示自己并沒有遭受打擊郁悶寡歡;另一方面,是等待時機,再圖報效國家。
(10)為什么結尾說“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這是個文言倒裝句式,“之”起連接作用,無實義,意思是“有什么簡陋的呢?”篇末以圣賢之語自勉,而且呼應開頭。意味無窮,是畫龍點睛之筆。
(l)全班齊讀(齊誦),再次體會文意。
〔這一部分的教學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講析上應深入淺出,在學生主動的學習中完成素質教育目標。〕
(四)總結、擴展
1.教師引導:這篇散文被選入唐宋名篇朗誦經典,讀起來清脆作響,落地有聲,妙不可言,后人紛紛摹仿它的結構和韻律作“銘文”,是什么緣故呢?
古人作文很講究韻律美,駢散句結合,講究押韻,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韻,而且水火構思精巧,立意鮮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駢句呢?看課后練習第三題。通過這道題的練習,讓我們了解駢句的知識。
〔讓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學會總結,抓住特點,也為課外作業 的私利《成打下基礎。〕
(五)布置作業
1.仿照《陋室銘》寫《銘》,長短不限,把握《陋室銘》的精髓并有所體現即可。
2.背誦并默寫《陋室銘》
3.預習《愛蓮說》,要求熟讀并完成有關練習。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
教師板書或投影顯示素質教育目標。
(二)整體感知
l.請同學朗讀自己的“銘”文,常見內容如《教室銘》、《作業 銘》……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鍛煉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豐富教學內容,以此活躍課堂氣氛。
2.利用投影學習字詞,教師出示內容,請同學判斷,集體訂正。
3.結合注釋了解作者。
4.教師引導,“說”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明事物,也可以通過寫人、狀物來講道理。《愛蓮說》是一篇情致飽滿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過傳神之筆,精妙細致地描繪了一幅生動、可愛的蓮花寫生圖。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這是一株蓮花,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蓮花的姿態。
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適當加以點評。
〔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加大課時容量,字詞教學可掃除詞語中的攔路虎,請學生描述,可以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三)教學過程
l.教師引導;周敦頤筆下的蓮花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聽錄音,邊聽邊用筆作勾畫。
2.請一名同學朗讀,同學作點評,然后全班齊讀。
3.請同學找出直接描寫蓮花外部特征及內在氣質的句子,并結合注釋分析作者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蓮花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褻玩焉。”從生長環境來看,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濯清蓮而不妖”的質樸;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
4.請同學在2分鐘內背誦“予獨愛……不可褻玩焉。”并且當堂默寫。
5.對照注釋自讀第二段,請同學翻譯第二段。
6.本文以“愛”為意脈,寫出了對蓮花的喜愛,為何還要寫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襯手法。
7.作者賦予它們怎樣的品格?
作者連用三個擬人,把菊花比做“隱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現人的孤傲,呼應文章開頭“晉陶淵明獨愛菊”,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貴者”,用它的富麗濃艷表現世人的庸俗,這是反襯。
8.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描寫蓮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渾然熔鑄在一起的,作者名為寫物實則寫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學的定義是:抽取事物的某種特征,以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詠物抒情”(投影定義內容)。
9.你怎樣理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這是一個反問句。一方面照應上文“予獨愛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人生世事的慨嘆,慨嘆當時與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潔的人少。
10.“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這個感嘆句,是作者對那時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貴的處世態度的強烈諷刺。
11.到這里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的生活態度,請同學們總結一下。
把蓮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現人的高潔,作者刻畫蓮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達自己鄙棄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現,歌頌德行高尚的君子行為。
(四)總結、擴展
1.本文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全班齊讀,再次體會文意。
2.再放“蓮花”幻燈片或投影,想象像蓮花一樣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聯系實際來談。
[由“蓮花”入題到以“蓮花”結束文章的學習,線索清晰,又注重了學生想像力的培養。]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兩篇短文。
2.預習下一課。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背誦全文。
2、掌握“蕃”“染”“植”“鮮”的意義,辨識“之”的不同用法。
3、學習蓮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學重點】
四字真言:
讀——讀背課文;
解——解讀生澀字詞;
品——品賞蓮高潔的氣質品賞蓮高潔的氣質;
學——學習蓮,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
【教學難點】
托物言志和襯托手法的運用。
【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將帶大家一起去賞花!(展示圖片)
從古至今,蓮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繪畫作品中;許多詩人、學者都寫過詠蓮的篇章,賦予蓮以各種美好的品質。不只剛才所展示的詩句,我們今天還將學習到一篇名文——《愛蓮說》。
《愛蓮說》是宋代哲學家周敦頤所著。據說他在南康郡做官時,曾親自率領屬下開挖了一塊四十余丈寬的池塘種蓮。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贊美蓮花的傳世名篇《愛蓮說》。
二、解題
有題目可明確三個方面的內容:
1、文章主要內容是關于“蓮”;
2、作者對蓮花的態度是“愛”;
3、題目最后一個“說”是古代一種文體——“說”是一種既可以說明、記述事物,又可以發表議論的文體,偏重于議論。所以后來人們常把說理辨析的文章統稱為論說文。
《愛蓮說》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三、整體感知
1、讀——先聽后讀,要求:
① 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背誦全文。
② 邊聽朗讀,邊給自己不懂的字詞注音(找疑難字詞)。
③ 文中提到哪些花?重點寫什么?
2、解——解讀生澀字詞。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褻(xiè) 鮮(xiǎn)
四、深入研讀
品——品賞蓮高潔的氣質。
第一段分析(提問引導為主):
提問1:作者重點寫蓮花,在他看來,蓮花有什么可愛之處呢?試用課文中的句子來回答。
明確:原文“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提問2:這一長句,分別突出了蓮花哪些特點呢?
引導: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時,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為喻,寫得比較含蓄,這叫做“托物言志”。作者筆下的蓮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點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與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高潔、質樸。
明確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達事理,行為方正。
“香遠益清”:不攀附權貴,美名遠揚。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行廉,儀態端莊,令人敬重。
賞析完后帶著贊美與欽佩的感情重新朗讀本段。
第二段分析(探究討論為主):
探究1:蓮的象征意義(托物言志,立意高遠)。
引導:,作者的情感態度決定對物的愛憎,由初一學過的《紫藤蘿瀑布》VS白居易《紫藤》(白居易說紫藤“下如蛇屈盤,上若繩縈紆。可憐中間樹,束縛成枯株”,并比作“諛佞徒”“妖婦人”)。
明確:原文“蓮,花之君子者也”。
探究2:作者愛蓮贊蓮,卻不通篇寫蓮,反而加入了對菊和牡丹的描寫,用意何在?(正襯與反襯)
引導:所謂“紅花還要綠葉配”。“紅花”這里指蓮花,“綠葉”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們分別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態度呢?各抒己見。
明確:菊 隱逸者 逃避現實 正襯
牡丹 富貴者 庸俗逐利 反襯
作者借蓮花的可愛來歌頌君子的堅貞氣潔,既是作者的自況,也是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的批評。所以文中分別賦予了蓮、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義(究竟它們分別代表什么呢),對當時社會上人們不同的處世態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現實、庸俗逐利),以襯托手法突出表現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這一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
探究3:從“蓮,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將“蓮”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見“蓮”與君子在神采氣度上有很多相似之處。那么,在同學們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學習蓮)
引導:從《論語》入手,讓同學們自由討論:“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課文“蓮,花之君子者也”上。得出本課學習第四字真言——學,學習蓮高潔的品質。
五、回顧小結
1、托物言志
2、襯托手法
3、辨識“之”字的用法
六、布置作業
1、翻開課本184頁,“蓮文化的魅力”,大家盡量去搜集有關蓮的知識或小故事,這周綜合性練習我們一起討論。
2、課后小作文“愛------說”。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并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3、認識古代仁人不慕榮利,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資料袋:
1、 了解“說”這種文體
"說"就是古代—種以議論為主的文體,既可以說明議論,也可用來抒發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詠志諷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周敦頤,宋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謚號。
周敦頤非常博學,而且人品很高,胸懷磊落,為官清正,深得民心,為百姓所愛戴。《愛蓮說》是他在公元1068年擔任南康郡守時寫下的。他曾帶領屬下在官署的一側挖池種蓮,后人稱為"愛蓮池"。每當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風吹過時,田田荷葉輕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面。周敦頤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深感官場的黑暗,深愛蓮花的高潔,寫下了的《愛蓮說》。
二、學習過程 :
(一)、讀準字音。
周敦頤 ( ) 可愛者甚蕃 ( ) 出淤( )泥而不染
濯( )清漣( )而不妖 不蔓( )不枝 可遠觀而不可褻( )玩焉
花之隱逸( )者也 噫( ) 陶后鮮( )有聞
(二)課堂探究
1、積累重點詞語,疏通文意
蕃: 獨: 染: 濯: 益: 植:
褻: 鮮: 宜:
2、 重點句子翻譯: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三)合作探究:(一)
1、作者把蓮花比作-------------
2、文章從生長( ),體態( ),氣質( )三方面寫蓮的。
3、---------------(句),贊美了蓮--------------------.
合作探究:(二)
1、課文寫了蓮,還寫了( )和( )花,分別比作( )( )。
2、文章運用了( )寫法,抒發了作者( )情感。
三、思維拓展:
聯系蓮花,,談談君子形象對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行修養的啟示。
四、當堂檢測:
1、《愛蓮說》選自《 》,作者 ,是 時的 家.
2、《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 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 為蓮的總陪襯,以 和 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
3、《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一句話是:
8、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贊揚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比喻君子不與惡濁世風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許。但在我們生活中常聽到人們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樣看待這兩種觀點的呢?
答:
10、《愛蓮說》在寫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種事物來抒發情感,我們稱這種寫法為: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 ,
因為它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13
【課題】: 愛蓮說
【備課時間】:2004、10、6
【授課時間】:2004、10、13
【教學目標 】:
⒈朗讀、背誦《愛蓮說》,并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⒉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⒊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教學難點 】: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情景導入 :
(上課前播放音樂,上課開始停止播放,開始導入 。)(幻燈片1)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學習一篇優美的文章。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讀課題《愛蓮說》。(幻燈片2)
蓮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作是美麗圣潔的象征。我們一起先來欣賞一下蓮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學們說說你覺得蓮花美在哪里?(按鍵播放蓮花組圖。)(幻燈片3至幻燈片6)
問題:你覺得蓮花美在哪里?(學生各抒己見,學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幻燈片6)
解說:蓮花是一種姿態優美品性高潔的花,深的人們的喜愛,因此它很早就出現在文人的筆下。如楊萬里有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幻燈片7)蘇軾的“荷盡無遮雨蓋”; (幻燈片8)屈原的“制芰(jì)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幻燈片9)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對蓮的喜愛。不過,人們常常欣賞的都還只是蓮花外形的美,其實真正值得贊揚的還是它的內在品質。我們今天學習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贊美蓮的品質,從而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體裁。
在分析課文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體裁。
⒈(放作者圖像)指名朗讀。(幻燈片10)
(用課件打出周敦頤的介紹)周敦頤(1017-1073) ,宋代道洲(現在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學者就稱他為濂溪先生。
周敦頤任職南康郡(今江西星子縣)時,曾率屬下在府署東側開辟一四十余丈寬的蓮池(后被稱為“愛蓮池”),池中建“賞蓮池”,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清香撲鼻。作者觸景生情,寫下《愛蓮說》,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體裁。(幻燈片11)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疇,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那么課文標題“愛蓮說”可以怎么解釋?(幻燈片12)
明確: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說:作者究竟為什么愛蓮花?作者想通過愛蓮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懷呢?這都是我們等一會將要討論的問題。
三、朗讀訓練。
⒈我們先聽一下課文的錄音,大家注意讀課文的語氣。(幻燈片13)
⒉錄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輕聲跟讀,體會一下怎樣朗讀文言文。(幻燈片14)
(檢查聽讀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學生讀出它的音。)(幻燈片15)
蕃( fán) 頤(yí)濯(zhúo)淤(yū)漣(lián)
蔓(màn )褻(xiè) 噫(yī)鮮(xiǎn)有聞
⒊請同學們自己輕聲把課文讀一遍,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⒋齊讀課文。這一遍的要求是:讀正確字音,讀通課文,聲音響亮,精神飽滿。
教師小結: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憶一下電影和電視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樣讀書的?(回答后總結)是的,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的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可以讀得更舒緩一些。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先要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礎上去讀。
四、出示學習重點。(大屏幕投影)(幻燈片16)
⒈托物言志的寫法。
⒉襯托的寫法。
⒊掌握“蕃”“染”“植”“鮮”等詞的意義。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小聲讀,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讀懂課文,互相可以討論疑難之處。(不懂之處進行提問,共同解決。大屏幕出示檢查合作學習結果)(幻燈片17)
⒉請同學們根據注解,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文。(大屏幕投影)(幻燈片18至幻燈片21)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蓮花比作什么?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表現了蓮的哪些品質?(幻燈片22)明確:
⒉課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幾種花?(幻燈片23)
明確:蓮花、菊花、牡丹
⒊這三種花分別有哪些人喜歡?(幻燈片24)
明確:蓮花(周敦頤)、菊花(陶淵明)、牡丹(世人)
⒋這三種花的象征意義?(幻燈片25至幻燈片27)
明確:菊花,花之隱逸者。牡丹,花之富貴者。蓮花,花之君子者。
⒌陶淵明為什么獨愛菊花?(幻燈片28)
明確:因為菊花不畏嚴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潔。菊花又是花中的隱士,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脫俗,這符合陶淵明的處世態度。寫菊是為了正面襯托蓮的形象。
⒍文中為什么要寫牡丹?(幻燈片29)
明確:因為牡丹雍容華貴,歷來人們把它當成富貴的象征。“世人甚愛牡丹”說明人貪慕富貴,追名逐利。這種世風,這種人生態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寫牡丹實際上是從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
⒎找出課文中的原句,體會作者對三種花各持什么態度?
明確: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有德者鮮 惋惜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無 贊美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趨利者眾 諷刺
板書:(幻燈片30)
映襯手法陶淵明愛菊 鮮(正襯)世人愛牡丹 眾(反襯)予獨愛蓮 無(突出)
小結: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種特征,來象征人的某種品格,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幻燈片31)
例如:
蓮花 君子
七、能力訓練。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幻燈片32)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 ,因為它 。
【布置作業 】:
⒈背誦課文。
⒉將剛才的造句練習擴充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寫在練習本上。
【課后記要】:
作者郵箱: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愛蓮說》是八年級的一篇文言文,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因為很多文言知識是原來學生沒有學過的,所以在目標的設定上既要對字詞落實,又要掌握本文的寫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風。對于九年級來說則更應該注意知識的系統性,尤其是知識點的整合。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并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情感目標: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提高生活情趣。
3、教學重點:
理解作品內容及作者的思想。
4、教學難點:
如何通過“蓮花”來表現作者的理想的。
(二)學生分析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學習成績優異的同學對八年級的文言文基礎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進行拓寬、拓深的練習。而基礎薄弱的學生應在加強基礎復習的同時努力提高他們的能力。這部分同學往往自尊心較強,教師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對于雙差生要根據他們的弱點,選準切入點很啊抓基礎,確保他們合格畢業。(三)教學準備1、學生課前活動安排:搜集寫作背景給予本課相關的鏈接。2、教師課前活動安排:準備好幻燈片和上課所用媒體;教學資料。資料如下:寫作背景
《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宋代哲學家。《宋史》上說他“博學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學家、江西詩派首領黃庭堅的話,評價他:“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于取名而銳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煢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雖然他一生擔任過州縣地方官吏,但他平時更喜歡游覽各處名勝,潛心研究學問,是一個事必躬親、處事公正、頗受時人擁戴的學者。他厭棄封建社會那種紙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凈、淡泊為足,以“飽暖”、“康寧”為樂。特別喜愛“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在江西南康郡為官期間,親自率領部下在舊南康府署一側,挖池種蓮,并獨出心裁地把蓮池叫做“愛蓮池”。每當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傾心欣賞,全神思索。經過醞釀、構思、推敲,終于寫下了流芳百世的篇章《愛蓮說》。
(四)教學流程(1)引入課題。由多媒體配樂展示荷花的圖片(引入情景),由學生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引入課文),從古到今,有很多人贊美“蓮花”,今天我們就去看看周敦頤是如何贊美蓮花的,為什么要贊美蓮花。(這個教學環節用5分鐘,學生在回憶詩句的過程實際是檢查學生的積累。在交流中,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拓寬知識面,較差的學生可以通過筆記的形式積累詩句獲得知識。)(2)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讓學生明白自主學習的內容,師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師的點撥,共同完成在自主學習階段不能完成的任務。)
學習內容:(多媒體展示)
①什么是“說”?
②關于作者的情況。
③看課文注釋,畫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④學生自由的讀課文。(這個教學環節用15分鐘,對于九年級的學生,這篇課文已經學過,以上幾個問題沒必要過多講解,完全可以放手給學生,這樣既避免了學生聽的重復性,又可以調動學生思索的積極性。同時又培養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3)探究文章的內容,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學生分組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和學生的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探究的內容。(多媒體展示)
①文中寫了哪些花?重點寫什么?為什么要寫其他的花?
②哪些地方是寫蓮的?從哪些方面寫蓮的?
③文章僅僅是寫花嗎?采用了什么寫法?
④花與人有什么關系?
⑤作者的感嘆說明了什么?(這個教學環節用15分鐘,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復習已經學過的寫法。是成績不錯的學生更注意知識點的整合和積累,成績略差的同學加深課文的理解并及時消化與及時整理。)
(5)鞏固練習:
多媒體展示:
“蓮花”與“君子”的聯系。(這個教學環節用3分鐘,目的是通過探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6)、指導背誦:
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實現。如男女生分段朗讀, 自由朗讀,教師提問,學生用書上的原句回答等。(這個教學環節用5分鐘,目的是通過提問背誦課文,同時能為理解性默寫打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應該掌握。)(7)、課文總結,布置作業。
作業: 作者的思想過時嗎?(這個教學環節用2分鐘,從課程的設計來看,能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在課堂來看能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學習方式上,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輔以教師的點撥;從教法上看,能將傳統的誦讀法與現代的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從問題的設計上,從體現梯度。)板書設計 愛 蓮 說
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高潔
濯清漣而不妖—————————— ————質樸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香遠益清————————————---——-芳香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清高托物———————————————————言志
(蓮) (不慕名利 潔身自好)課下檢測(附答案)
一、重點詞語解釋
1、 可愛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義詞是眾,反義詞是鮮(獨)。
2、香遠益清 益: 副詞,更。
3、亭亭凈植 植:樹立。
4、陶后鮮有聞 鮮:少。
5、濯清漣而不妖 濯:洗滌。妖:妖媚。
6、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而:卻 褻:親近而不莊重。
7、宜乎眾矣 宜:應當
8、晉陶淵明獨愛菊 獨:只,僅
二、朗讀節奏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2、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三、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10、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重點語句翻譯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對于)蓮花的愛好,同我一樣的還有誰呢?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只愛蓮花,(因為它)出于污泥卻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凈后卻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芬芳遠播。(就)更顯清香,高高地潔凈地直立在那里。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輕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過。
6、蓮,花之君子者也。*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愛牡丹的人,當然是很多了。
五、課文內容理解
1、文中的蓮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寫“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氣節。
2、“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世人甚愛牡丹”。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對追求逐利(追求富貴、貪慕富貴)、趨炎附勢的世風的鄙棄。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課文中的“牡丹”、“菊”、“蓮”分別象征什么樣的人?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贊美寄寓著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貴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貴的人。
(2) 菊---“花之隱逸者”象征:不趨炎附勢的隱士。
(3) 蓮---“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賢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要在污濁的世間保持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4、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蓮“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不可褻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貴品質。
*蓮花代表的可品質是:質樸、高潔,胸懷豁達,品行無邪;不拘繁文茍禮,美德廣布四方,獨立自主,威嚴不可褻瀆。
5、本文所用的修辭有:排比、設問、比喻 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 表現手法有:象征、襯托
本文運用了襯托的手法,用菊正襯蓮,用牡丹反襯蓮。文章的最后一段運用了多種句式:分別有感嘆句(噫 !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設問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陳述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6、作者將蓮與壯丹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潔身自好(或正直、高潔)品行的追求,對追名逐利世風的厭惡。
7、陶淵明獨愛菊,表明他追求隱逸的生活態度;世人甚愛牡丹,表明世人貪慕富貴的生活態度;周敦頤獨愛蓮,表明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8、.下面這段話蘊含了君子哪些品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志潔行廉,儀態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意思對即可)
9、下面對選文內容和寫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d)(3分)
a、選文以愛蓮之情來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及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b、在文中作者從蓮的生長環境、形態香氣、風度氣質等方面描寫了蓮花的超凡脫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來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端正,因而美名遠揚。
d、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表達了作者對雍容華貴的牡丹的贊美之情。
六、開放性試題
1、短文贊揚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實則是作者思想情懷的抒發,可現實生活中,有人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這兩種觀點,你是怎樣看待的?請簡述理由。
*略(提示:針對某一種觀點或將兩者結合起來談均可,但必須扣住“人與環境”的關系)
2、你喜歡哪種花?請簡要說明喜歡的原因。*略
3、作者認為,菊是“花之隱逸者”,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
上一篇:《愛蓮說》復習指導
下一篇:《愛蓮說》課堂教學實錄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15
試教班級:常州市第一中學初二(2)班
試教教材:江蘇版《語文》(洪宗禮主編)
試教教師:江蘇省鹽城中學 劉 紅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文言文,請大家把書翻到××頁。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愛蓮說》,作者是宋朝的哲學家周敦頤。(邊講邊板書:愛蓮說 周敦頤 dūn yí)注意這個“頤”字的寫法,左邊中間是個“口”字。“說”這種文體我們還沒有接觸過,預習的時候我們是否注意到課本哪里介紹了“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呢?(學生紛紛舉手)請前熱電廠的這位同學。
生(1):課本注釋⑩告訴我們:說是一種文體,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
師:這位同學預習時注意了讀注釋,很好。我們知道,“說”這種文體可以靈活地運用說明、記敘和議論的表達方式,偏重于議論。那么題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談談愛蓮花的道理”。
師:對,說說愛蓮花的道理。周敦頤要告訴我們,他愛蓮花有什么道理呢?我們來讀課文。先由我來朗讀課文,請大家在難讀難寫的字下面畫一下,注意聽準字音,注意句子的語氣語調。
(老師朗讀課文)
師:聽了一遍,大家已畫出了難字生詞了吧?現在請大家對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詞,把沒畫出的再畫出來。(顯示字幕)請兩位同學在黑板上給屏幕上映出的加點字注音,其他同學在書上注音。上講臺來的同學一位注前面的五個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個字。
(屏幕顯示)
(學生注音,注錯了一個,“鮮”注為xiān)
師:大家看黑板,有沒有注錯?(學生紛紛舉手)請那位同學說。
生(3):“鮮”應該讀xiǎn,不讀xiān。
師:為什么這里讀xiǎn,你能用這個讀音的“鮮”組個詞嗎?
生(3):“鮮”在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組——(語塞,其他同學舉手)
師:這位請說。
生(4):很好。“鮮”意思為“少”的時候,讀xiǎn。我們看著屏幕把加點的字讀兩遍。預備——讀!
(學生齊讀生字詞)
師:我們再仔細看一下加點字的寫法及它們的意思。“頤”的左半邊不能寫成“臣”;“蕃”是形聲字,與草有關,意為茂盛,引申為“多”;“濯”“淤”“漣”也都是形聲字,與水有關,書上都有注釋;“逸”意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點,“逸”,文中有“避開”的意思。我們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個句子讀一遍。
(學生齊讀句子)
師:好,下面我們來齊讀課文,這一遍讀的要求是:讀正確字音,讀通課文。注意抬頭挺胸,聲音響亮、精神飽滿。“愛蓮說……”預備——讀!
(學生齊讀課文,音準較好,有個別同學仍將“鮮”讀作xiān)
師:這一遍讀書讀得整齊,也很流暢。但還有同學將“鮮”讀作第一聲,注意是第三聲:鮮xiǎn。把“陶后鮮有聞”這句子再齊讀兩遍。
(學生齊讀)
師: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憶一下電影和電視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樣讀書的呢?
(學生小聲議論,氣氛活躍,紛紛舉手)
生(5):古人讀書拉長了聲調,像唱歌一樣的。(眾笑)
師:對!樣子怎樣呢?
生(5):搖頭晃腦的。(眾又小聲議論)
師:是的,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地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如舒緩一些讀。我們不妨來理解一下文中有八個“之”,它們的用法體會一下,我們看屏幕。
(屏幕顯示)
師:注意前后兩組“之”的用法,哪一組可理解為“的”,哪一組是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呢?請聽老師讀一遍。(師讀八句子,明顯讀出后一組的“之”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學生舉手)請這位同學說——
生(6):是后面一組。
師:對,“予獨愛蓮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語氣貫通,又使全句語氣舒緩,富有節奏。一起讀后面的四句,認真體會。
(學生讀幻燈映出的后一組句子)
師:接下來我們再齊讀全文,注意慢一點,舒緩語氣。(學生第二遍齊讀課文,語氣有所舒緩,但顯得平。)好!有點兒古人讀書的味道了,但語氣舒緩之后,稍顯得平了些。讀文言文,還要注意抑揚頓挫,要有高低起伏。我們來看練習二。編者告訴我們,相接的兩句子話,字數相同,意思相對,叫駢句。“駢”讀pián(板書:駢,pián)我們畫出練習上的這句話,再回到課文里找一下駢句。(學生看書后舉手)這位同學說一說。]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漣而不妖”。
師:好!再請后邊的那位男同學——
生(8):第二段開頭有三個排比句。還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師:噢,古人的排比句寬一點說,也是駢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幾句不是駢句。駢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對。我們注意駢句,讀起來,一頓一挫,一抑一揚,非常有節奏和韻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揚一抑,體會一下。再看排比句,語氣應逐漸加強,層層推進,富有氣勢。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請這位女同學。
(學生讀,體會了朗讀指導要求。)
師:讀得不錯。大家讀到這兒讀出點味道來了。但要更好地讀,還有待于我們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業讀。下面我們自由小聲讀或默看注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同座位同學可討論一下疑難問題和讀中提示。時間為五分鐘。
(學生小聲讀注釋,小聲討論。教師巡視。)
師:時間到。大家很認真地看注釋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了讀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嗎?還有疑難嗎?(學生陸續舉手。)這位同學先說。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師:哪位同學知道,回答他。你說——
生(10):應該是指蓮花的莖中間是空的,外面看是筆直的。
師:對。還有問題嗎?
生(11):第一句“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我翻譯不通。
師: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譯,理解大意就行。這句的意思是:水上與陸地上的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這位同學還有問題,站起來說吧——
生(12):(小聲地)“陶后鮮有聞”的“聞”是不是“聞到”的意思?
師:“聞”應該是“聞到”還是“聽到”?
生:(齊)聽到。
師:應為“陶淵明以后很少有聽到的了。”沒有問題了吧?(生點頭)老師再提兩個,“香遠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個成語,里面的“益”和這兒是意思相同的?
(學生踴躍舉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樣意思,初一時學過。
師:對。還有“不蔓不枝”,這兒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詞用的?請那位同學說。
生(14):動詞。書上解釋為“牽牽連連,枝枝節節”。
師:對,也可說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們理解了課文內容,知道作者為什么愛蓮花了,我們再讀課文就要帶著愛蓮的感情來讀。這次請女同學讀第一段,男同學讀第二段。女同學的聲音應是清新悅耳,男同學的聲音鏗鏘有力的。比一比誰讀得更好。“水陸草木之花……”預備——讀!
(分男女同學齊讀,學生興趣濃厚。齊讀課文。)
師:都讀得不錯。但大家對“愛蓮”的感情體會得還不夠深,因此,還沒有把課文表達的感情充分地讀出來,我們還要仔細體會。課文中哪些句子著重寫蓮花的呢?作者寫出蓮之美。你認為哪些句子最好?寫出了蓮花的與眾不同之美?
(學生舉手)
生(15):我認為主要是“予獨愛……”這句長句子寫蓮,這個句子里的內容都很美。
(學生小聲笑)
師:這一長句,突出了蓮的哪些特點呢?你體會體會。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凈,沒有染上一點兒污泥。
師:對潔凈之美,還突出了蓮的莊重,是嗎?生于水,該是水淋淋的,卻很端莊。(邊說邊板書:蓮:不染、不妖)蓮還美在哪里?
生(17)還很美的,是因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師板書:香,清)
師:蓮花整體的形象是端莊美麗,令人敬重,所以可遠遠地觀賞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師板書:不可褻玩)
師:我們體會得很好。我們知道了作者所以愛蓮,不僅因為蓮花姿態美麗,而且品格高尚。作者愛蓮,也在贊頌蓮花,我們要注意帶著贊美之情來讀。一起看黑板上,看板書的關鍵的詞,飽含贊美之情來背誦這一長句,“予獨愛……”預備——讀!
(學生齊背這一長句)
師:我們已經說了,“說”這種文體偏重于議論,那么文章第二節他議論些什么呢?請一位同學朗讀這一節,其他同學注意找出議論蓮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這位同學讀一下。
(一位女生朗讀第二節)
(學生舉手)
師:你說,是哪句議論的蓮花?
生(18):是“蓮,花之君子者也”這一句。
師:君子是什么樣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釋上有的。
師:對。作者把蓮比作花中的君子,原來他是要贊美君子形象,這句話是全文的核心。我們畫下來。借贊花來贊人,這種寫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邊板書:托物言志)我們初一時學過托物言志的文章嗎?
(學生紛紛舉手)
師:一齊回答。
生:(齊)《荔枝蜜》。
師:對了。我們再看課文。作者在第二段開頭還寫有兩個比喻,把菊比作隱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貴者,第一段也先寫菊和牡丹,想想寫菊和牡丹為了什么?
生:(齊)陪襯。
師:編者的提示已經告訴了我們。
(板書:菊:隱逸者 牡丹:富貴者)
師:隱逸者是隱居的人,菊花開在百花之后,又是隱士陶淵明所喜愛的,所以比得很恰當。而作者為何把牡丹比作富貴者呢?因為它色彩濃艷,花朵碩大,唐朝時,成為富貴人的寵物。我們上學期課本附錄里的一首詩中就有“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的句子,哪位同學記得是誰寫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學生思索,有一位同學舉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買花》。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叢深色的花,相當于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
師:很好,你的記憶力真好!怎么知道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還有兩句:“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牡丹那樣高的價錢,富貴者爭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是在特定場合、特定環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來陪襯突出蓮,突出蓮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義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會,對當時社會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為一個君子。那么,我們聯系第一節作者筆下的蓮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學生踴躍舉手)
生(20):不跟壞人同流合污。
師:很好,出淤泥而染,潔身自好。還有呢?
生(21):還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師:對辦事公正,為人正直,又很虛心。香氣遠播,說明名聲很好。還有嗎?
生(22):很莊重,不許人去玩弄他。(眾笑)
師:不許人侮辱他,剛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真令人敬佩!我們讀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目的,贊蓮為贊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動形象,含蓄而給人回味。我們齊背這三個排比句。
(學生齊背)
師:我們再看下文,“噫!”是個嘆詞,作者贊蓮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讀中提示,加以體會,我們一起說——
生:(齊)感慨、譏諷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
師:當時社會上愛蓮者少,愛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貴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會上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人太多,對他們表示了強烈的鄙視!結尾的這兩句話一問一嘆,發人深省,文章的主題多深刻啊!我們齊背這一節。
(學生背誦第二段)
師:這篇課文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示。封建時代的君子形象對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養有一定的啟示。我們課后深入思考一下,把體會寫到練筆本上。好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掌握了朗讀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課文內容,了解了托物言志這種寫法的特點。最后我們一起把課文背誦一遍。
(學生背出課文)
師:下課!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借助工具書,結合注釋,理解文章的內容。
2、能力目標:學習文中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和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的內容。
2、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1、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2、作者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和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對照注釋,閱讀課文,了解大意。
教師準備:課件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詩詞內容。
課件二:以荷花為背景的一組圖片。
課件三:四個討論題。
1、課文中哪些句子具體描寫了蓮?表現了蓮的哪些品質?作者把蓮比做什么?
2、課文中作者還列出了哪兩種花?分別比做什么?
3、陶淵明為何獨愛菊?
4、文中為什么要寫牡丹,作者的態度如何?
《愛蓮說》 隨堂練習
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語言導入:我們曾經學過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有哪位同學還記得嗎?(一生背,再齊背,然后多媒體展示詩詞內容)這首詩寫的是六月西湖的美麗風光,它著重描寫了哪一種花?(生答:荷花)(多媒體展示以荷花為背景的一組圖片)它也稱芙蕖、蓮花,在我國古代,就被人們所推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以荷花為題材的文言文,課題是《愛蓮說》。(板書課題:愛蓮說)
二、分析題目,簡介作者。
1、分析題目。
說是一種文體,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但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這篇“說”,是作者在南康郡任職時寫的。任職期間,他曾親自率領屬下開辟一塊池塘種蓮,名曰“愛蓮池”。夏秋之際,蓮花盛開,作者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本文。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本文題目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說一說,然后師小結:題目“愛蓮說”意思就是論說作者喜愛蓮的道理)
2、簡介作者(讓學生先自由介紹,然后教師小結)
本文作者是周敦頤,字茂叔,宋朝人,哲學家,謚號“元公”,世稱濂溪先生。
三、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1、示范讀。讓學生注意字的讀音和句子的停頓。
2、指生個別讀,然后讓學生正音。(師強調指出:鮮讀第三聲 xian。)
3、自由誦讀。
4、齊讀。做到讀準字音、停頓正確。
四、分組自學,交流討論。
1、借助于工具書,再結合注釋,通讀全文,弄懂文章的主要內容。
2、質疑。(向老師提問不能理解的字詞句的解釋或翻譯)
3、帶著愛蓮的感情齊讀課文。(語言導入:我們已了解了文章的內容,知道作者為什么愛蓮了,這次再讀課文就要帶著愛蓮的感情來讀)
4、男女生分組比賽讀。(及時給予評價)
五、品位賞析,把握主題。(多媒體出示4個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解決)
1、 課文中哪些句子具體描寫了蓮?表現了蓮的哪些品質?作者把蓮比做什么?
(生口答,師進行小結) (板書:蓮 君子(不同流合污、正直、聲名遠揚、莊重、令人敬重)(師指出:在這里,作者把蓮比作花中的君子,原來他是要贊美君子形象,像這種借贊花來贊人的寫法,我們叫它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邊板書:托物言志)
2課文中作者還列出了哪兩種花?分別比做什么?
(生答:菊和牡丹 分別比做隱逸者和富貴者)(板書:菊 隱逸者 牡丹 富貴者)(師指出:這里也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
3、陶淵明為何獨愛菊?
(提示:因為菊花不畏嚴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菊花又是花中的隱士,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本文寫蓮就是為了正面襯托蓮的形象。)
4、文中為什么要寫牡丹,作者的態度如何?
(提示歷來人們都把牡丹當作富貴的象征,世人甚愛牡丹,說明人們追求富貴,追求名利。牡丹在文中是一個反面形象,作者寫牡丹是從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作者對此是持否定的批判態度)
六、總結全文,概括中心。
這篇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寫,贊美了品德高尚的君子形象,鄙棄了追逐名利、貪圖富貴的世風,表現作者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七、隨堂練習,進行鞏固。
八、布置課外作業。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搜集有關寫蓮花的古詩句。
北師大版《愛蓮說》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設想:
《愛蓮說》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我在教案的設計上,力求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力求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在學習方式上,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輔以教師的點撥;從教法上看,力求將傳統的誦讀法與現代的多媒體技術相結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說”的 特點,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反復朗讀以至成誦,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感受其高雅脫俗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朗讀并背誦課文。2、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文章托物言志的寫法。
2.教學難點: 理解運用“菊”和“牡丹”來正襯和反襯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愛花嗎?
生:(略)
師:既然愛花,那么請你說出一種你喜愛的花,并說出喜愛的原因。
生答:(略)
師:看來,同學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卻百花不愛,偏偏對蓮花情有獨鐘,并為它寫下了一篇傳世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愛蓮說》(板書課題:愛蓮說)
師:咱們先一起欣賞一幅畫(打開多媒體課件----國畫“蓮花”)。多美的蓮花啊!清純,脫俗,它從來就是文人墨客筆下的愛物。請同學們搜索一下記憶中有關描寫蓮花的古詩文句,并朗讀給全班同學聽。
示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二、了解體裁,簡介作者。
①了解體裁
點撥:“說”在這里表示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愛蓮說》就是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②②作者簡介
明確:周敦頤(1017-1073) ,宋代道洲(現在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學者就稱他為“濂溪先生”。
三、整體把握,感知語言。
1、學生自由的讀課文。
2、聽錄音,注意朗讀的節奏和情感。
3、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感知
四、分組自學,疏通文意。
1、分組自學,要求:①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翻譯全文。
②不懂之處,互相討論。
2、匯報自學情況,不懂之處,舉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味賞析。
1、探究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學生分組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和學生的合作學習相結合)
(多媒體展示問題)
①.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②.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度。
討論并歸納:兩個“獨”字,充分表現了作者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③.提問:“我”愛蓮花什么呢?
討論并歸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④.提問:具體地說說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
討論并歸納:
(1)從生長環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濯清漣而不妖”的質樸;(2)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3)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
⑤.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征哪三種人?
討論并歸納: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隱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貴的人,把蓮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點撥:作者把蓮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見他贊美蓮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贊美蓮花去贊美具有蓮花一樣的高尚品格的人,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這種寫法叫“托物言志”。
六、背誦積累,積淀語感。
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七、實踐語言,習得語感。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以“我愛 ”說或寫一段話,抓住所說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六、八、歸納總結
本文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德,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附:板書設計
愛 蓮 說
周敦頤
出淤泥而不染——————————————高潔
濯清漣而不妖——————————————質樸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正直
香遠益清————————————---——-芳香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蓮) (不慕名利 潔身自好)
- 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材:正負數教學設計(通用3篇)
一、學習目標1.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進一步加深對正數、負數意義的理解,體會“0”是相對的。2.會畫折線統計圖描述事物的變化情況。3.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正、負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享受自主學習的樂趣。...
- 北師大版《綠》教學設計(通用13篇)
北師大版《綠》教學設計教學目的:1、領略朱自清筆下的梅雨潭充滿生命力、洋溢著勃勃生機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摯充沛的情感。2、學習作者是如何選用恰當的動詞來點染感情的波瀾,從而達到情隨景生,移情于景的。...
- 北師大版三上《意大利的愛國少年》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了解熱那亞少年身在異國他鄉,窮困潦倒卻不忘維護祖國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懂得應時時刻刻把祖國的尊嚴放在第一位,并受到感染與教育。2.在理解熱那亞少年當時的處境和心情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北師大版2年級語文4冊第14單元《一件好事》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的:1、讓學生掌握課文中的生字。2、理解課文內容。。3、懂得幫助別人自己也會感受到快樂。。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課文中的生字。教學難點:懂得幫助別人自己也快樂的意義。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 北師大版《春風》教案(通用15篇)
閱讀課兩課時2006年3月16-17第三周一、組織教學二、提出要求1、在閱讀的過程中,把自己覺得好的詞句、文章摘抄下來。2、在周記無話可說的時候,可以寫成讀后感,把摘抄的內容作為些讀后感的材料。...
- 北師大版《長城贊》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教材分析:《長城贊》是一幅長對對聯,敘述了長城悠久的歷史,描繪了綿亙萬里,雄偉壯麗的風光,贊美了“黎民百工”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
- 北師大版《日歷》《螞蟻》教學設計和同步練習(通用15篇)
北師大版《日歷》《螞蟻》教案及練習二.教學目標(一)語文基礎知識目標1.生字平庸yōnɡ蹣跚pánshān嵌入qiàn馮驥才jì消耗hào廢墟xū海鷗ōu一縷lǚ餅干屑xiè涵義hán捻成niǎn戳破chuō憐憫mǐn嗅著xiù2.形似字3.詞語無聊:無事可...
- 北師大版《濫竽充數》課堂實錄(通用13篇)
一、動畫引入,揭示課題1、激趣: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先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有趣的動畫。(播放動畫片《濫竽充數》)2、感知大意:動畫片看完了,能說說這個故事講了件什么事嗎?能用上濫竽充數這個成語嗎?3、揭題:這個故事就是我們...
- 北師大版第十二冊語文教案《古詩二首》(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2、引導學生根據詩句想象出緊張的勞動場面和小孩釣魚專心致志的可愛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 《草帽計》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材分析《草帽計》是“智謀”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講述的是賀龍在革命戰爭時期,用智謀指揮部隊,迷惑敵軍,不發一槍一彈,讓敵軍自相殘殺,取得戰斗勝利的故事。這篇課文脈絡清楚,對事情過程描寫得生動形象。...
- 《數一數》教學設計|北師大版(通用12篇)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P27—29的內容教學目標:1、通過實例,體會生活中有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 北師大版六年級下數學教案(精選6篇)
設計說明鑒于本節課教學內容靈活、豐富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學情實際,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以下幾方面: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 北師大版二年級下《體育世界》教學設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認識與圖相對應的20個體育活動名稱,認讀6個必寫字,學寫1個字;閱讀59頁奧林匹克旗幟的內容,了解57頁光榮榜上的內容;培養學生識字、寫字能力及初步的搜集信息檢索信息的能力。...
- 北師大版一年級教案(精選6篇)
第一課時一、描一描,寫一寫1、認讀:“坐、直、先、落”。2、這四個字是什么結構?3、觀察它們在格中的位置。想: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4、描一瞄、寫一寫。二、讀一讀,抄寫音節,組詞語。...
- 北師大版《示兒》教案(通用15篇)
示兒教學目標 l 借助注釋學懂〈示兒) 的詩意 , 了解古詩敘述的內容 $2. 體會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 陶冶愛美情趣。3 、感受〈示兒) 詩中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學重點 :吟誦古詩 , 通過自主學習 , 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 八年級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