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通用15篇)
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 篇1
一個外國人從一個國家帶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兒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庫耶伐次感覺到了。
納粹將其所有的憤怒殘酷地發泄在這個溫和的小城里。整個城成為一座巨大的墳墓,埋葬了7000名被殘殺的人。那就是我帶走的沉重記憶。但這是個美麗的記憶。無論何時,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庫耶伐次和那兒被敵人殺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個民族的英勇。
——薩特
一
凄風。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們,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兒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個孩子被納粹
南斯拉夫小說家莫馬·迪密其為我撐著雨傘,我們在窄窄的山路上邊走邊談。
“自從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萬的人從四面八方來到克拉庫耶伐次,悼念被納粹殺死的300個孩子。”莫馬告訴我。
“納粹為什么要選克拉”
“克拉庫耶伐次。”
“克拉庫耶伐次。納粹為什么要選這個小城殺人呢?”
“克拉庫耶伐次是我們塞爾維亞的中心。他們殺孩子、老師,也殺牧師、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純樸勤勞的普通市民。”
“為什么呢?”
“納粹要滅種呀!孩子們就從課堂里被抓走,還有十幾位老師。有一位老師,納粹要他合作,他說:‘開槍吧!我給孩子們上最后一課!’”
雨嘩嘩地下。山路上的人,在傘下低著頭,朝圣一般向山上走。走不完的人。望不斷的路。
“七千多人呀!”莫馬繼續告訴我,“一天之內,全殺光了!尸首染紅了三百五十多英畝的土地。每年這一天,我們到這兒來紀念他們。詩人,畫家,雕刻家,劇作家,演員,音樂家各種藝術家,用各種藝術作品來紀念他們。你看!”莫馬指著前面。我們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彎,只見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們的班級五年級。”莫馬說,“孩子們就在那兒被納粹殺死。”
人已滿山滿谷。人潮仍沿著山路瀉下。白色石雕邊濃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開去孩子們仍不斷涌來。他們正站在47年前300個孩子發出最后一聲呼喚的地方:“親愛的爸爸媽媽!”
“華苓,跟我來!”莫馬挽起我手臂,帶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兩位老人面前。他們頭發斑白,臉色肅穆,定定望著籠罩山谷的v形石碑。“這是孩子中僅有的兩位生還者。”莫馬向我介紹那兩位老人。
我恍惚了一下,緊緊握住他們的手。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們又回到半個世紀前的世界中去了。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兒童。但在這一刻,他們又在一起了。
二
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他們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員和音樂家。”莫馬指著幾個走向擴音器的人對我說。
雨下得更大了。樂隊奏起了音樂。一位女演員朗誦南斯拉夫著名女詩人迪桑卡的詩:
……
他們坐在書桌前
就在那要命時刻前55分鐘
小小的人兒,
急切地回答
艱難的問題:
假若一個人步行,結果是多少……
許許多多這類問題。
小腦子充滿了數字,
書包裝滿了練習簿,
打的分數有好也有壞;
兜兒還塞一把夢想和秘密,
是愛和盟誓。
每個人都以為
自己將在陽光下奔跑
很久,很久
直到任務了結時。
……
一首首詩,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劇,在兩小時之內,將半個世紀前的殘酷歷史呈現在我們眼前。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對死亡的恐懼,對親人的呼喚,父母失子的哀傷和控訴,塞爾維亞人對暴力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執著世世代代“人”的聲音,在詩和音樂的韻律中,響徹云霄,響遍山谷。回音在傾瀉的雨中繚繞不絕。天地亦與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就那樣年年不間斷地表達他們的歷史感:沒有仇恨,沒有憤怒;只有悲哀,只有記憶,只有警告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也建在當年日軍集體屠殺中國人的地點。館外一大片石子,每顆石子象征一位犧牲者。館內陳列著日軍屠殺的證物、文件、照片、報紙。
這是歷史事實。但是,多少人記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
三
我們一共六十幾位作家,從世界許多地區應邀在南斯拉夫討論“放逐與文學”。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庫耶伐次山谷中重現的半個世紀前的一段歷史。歷史是沉重的。現實呢?
安格爾在餐桌上寫詩。只見他寫下第一行:
黑色在這兒也太明亮了……
中國大陸有三位作家在座。楊旭站起來說話了:“我從南京來。1937年,日本軍隊攻進南京時,有一場震驚世界的大屠殺。那一場屠殺受害者有30萬人!我們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937年,我五歲,我是那一場大屠殺的幸存者。今天我對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現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儀式上有許多青年和少年。我們這些大人應該對孩子們負責:永遠不要有戰爭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緩緩地站起來,他沉重地說:“……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殺害了那些孩子。我們簡直就是禽獸!所有集中營都必須粉碎!你們允許我和你們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說不下去了,坐下來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講話之后,日本人也要講話了。
“……南京大屠殺是事實。但是,請不要忘記:我們也有廣島原子彈,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爾低聲對我說:“我要問他三個問題:中國人侵略過日本嗎?中國人屠殺過日本老百姓嗎?美國在日本進攻珍珠港之前扔過炸彈嗎?他們先發動戰爭!他們先殺人!”安格爾接著問我是否應該站起來反駁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對照,就是很好的反駁。”
明赫白仍然雙手撐著頭流淚。我和安格爾走過去和他握手。許多人走過去和他握手。
四
克拉庫耶伐次血腥悲劇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殘殺的人留下的片紙只字。他們臨死前幾分鐘,在小紙片上,或在身份證上,給親人寫下最后幾個字。字跡模糊,句子也許不通,卻表達了赤裸裸的愛、赤裸裸的心愿:
(第一中學六年級學生)親愛的爸爸媽媽最后一次了魯比沙
(第二中學六年級學生)爸爸,我和密索在舊軍營里。給我們送飯來,也要工裝褲和毯子。送點果醬來爸爸去找校長假若有用送點東西給我們吃吧。姨媽彼得舅舅也在這兒。給他送三包煙還要些紙巴法爾
(工人)永別了美莎我今天死了再見我最最親愛的我最后一刻想到的是你我的兒子沒有爸爸也要快樂再見史米奇
(工人)孩子們為父報仇史迪凡
(木匠)親愛的請照顧孩子們永遠不要離開他們再見無名
(牧師)永別了我所有的親人我最最親愛的我就要死了雖然我無罪
(工人)我最親愛的魯姬卡在這最后一刻原諒我一切吧留下850元愛你的包扎
(生還的工人)親愛的包瑞卡好好照顧美莎給她找個好丈夫問爸爸好請他也找愛你的包季達
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 篇2
一、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疏通字詞。
2、查找有關納粹暴行的資料。
二、導入 新課
課題《親愛的爸爸媽媽》所包含的動人感情。
三、出示目標
1、領會文章的主題。
2、體會議論和描寫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3、熱愛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四、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概括課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2、文章表達的主題是什么?五、合作探究
閱讀課文,找出最令你感動的語句,并說說你的理解。六、研讀賞析
課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長的描寫和議論,說說它們的含義和作用:1、凄風。苦雨。天昏。地暗。
2、“他們殺孩子、老師、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純樸勤勞的普通市民。”
3、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七、拓展延伸閱讀課文第三部分,回答問題:
1、對于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態度和表現有何不同?
2、你對這兩位作家的行為是如何評價的?請以“歷史告訴我們”為題作文,說說你學完本文后的感想。
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 篇3
親愛的爸爸媽媽
臨澤縣平川中學 寒冰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是一篇對法西斯的控訴詞,細讀文章不難發現,文中充滿了一組組看似矛盾對立實則統一的事物:歷史與現實、美麗與沉重、懺悔與狡辯、人性的呼喚與罪惡的槍聲,閱讀時如能抓住這些矛盾并對之進行分析探究,你會走進一片別樣的風景。
教學目標 :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領會文章的主題。
3、通過多種朗讀方式,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資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搜集、整理有關戰爭,特別是二戰中戰領國對被占領國實行殘暴統治的有關資料,為閱讀文本,貯蓄情感做準備。
2、借助閱讀文本和有關資料,篩選、歸納、整合信息,進行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培養閱讀創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再現歷史的畫面和重溫歷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法西斯強盜的滅絕人性的恨和對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對生活熱愛的由衷敬佩,真正領悟和平與幸福的重要。
教學重點:
1、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領會文章的主題。
3、通過多種朗讀方式,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情感
4、利用自己搜集的資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教學難點 :
1、培養閱讀創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語言。
2、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節和語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
教學方法:
“三單元”教學法
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疏通字詞。
2、查找有關二戰期間納粹暴行的資料。
教學過程 :
認知閱讀
一、激情導入 ,積蓄情感。
1、在進入課文之前,同學們先欣賞歌曲《我愛我家》。
(點擊課件:《我愛我家》視頻。)
同學們,你們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聽了這首歌曲之后的心情或感受。
2、我們今天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感受著愛的陽光。可是,64年前,在南斯拉夫的美麗小城克拉庫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毀滅性的殘酷殺戮。一天之內,就有7000多人被殺,那場屠殺中還有300個孩子,面對孩子們呼喊著親愛的爸爸媽媽的是冰冷的槍聲,多么撕心裂肺。(聲音哽咽)今天,我們就跟著華裔作家聶華苓去重溫那沉重而美麗的記憶。
3、出示課題。
4、簡介作者。
聶華苓,美國華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漢人。
薩特,法國哲學家、作家、評論家。著有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
5、展示教學目標 。
6、檢查預習情況。
理解閱讀
二、速讀,析一析內容與主題。
1、自由朗讀,把握文章內容并復述。
(提示:抓住問中的記敘要素梳理情節)
2、快速瀏覽課文,概括文章四個部分的內容。
(學生默讀,概括歸納。)
提示:第一個是墳地所見所聞;第二是記述各種演出記念活動;第三是記錄作家座談會;第四是摘錄遺言。
3、文章的主題。
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三、尋讀,析一析“沉重”與“美麗”。
1、參觀完這個遺址, 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薩特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點擊課件:薩特的話。)
2、從這段文學中你能發現薩特著重用哪幾個詞表達自己的觀感呢?為什么?
3、再在全文中找一找,哪些是沉重的記憶,哪些是美麗的記憶嗎?
(同學們先在文章中找找看,然后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閱讀成果,推舉一個同學代表小組發言。)
提示:納粹殺了很多人,特別是有300個孩子,這是沉重的記憶。
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寧死不屈的。他們不做民族的叛徒,他們懷著對生命強烈的愛不向劊子手乞憐。他們表現了“整個民族的英勇”,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這真是個美麗的記憶。
4、不論是“沉重”的記憶,還是 “美麗”的記憶,作家聶華苓用文字記下的參加紀念活動的過程中,這里哪一個情節讓你印象最深刻,為什么?
提示:我從這幾位知名作家之間的談話中感受匪淺。其中身為德國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國犯下的滔天惡行,身感痛心而淚流滿面。他這種行為是美麗的。日本人就壞多了,還狡辯
四、圈讀,析一析“西德”與“日本”。
1、圈出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發言
2、具體說說面對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態度、表現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誠的懺悔,充滿犯罪感
日本人:自私的狡辯,企圖開脫罪責。
3、在座談會上,人們為什么都和西德作家明赫白握手呢?
身為德國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國犯下的滔天惡行,身感痛心而淚流滿面。所以,人悶對他表示理解,尊重,諒解。
4、作者對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現持一種什么態度?說說理由。
那個日本人只記得自己的痛苦,卻忘記帶給別人的痛苦,這就是忘記歷史,這是自私的。我從“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對照,就是很好的反駁。”一句話中可以想象會場上一定沒有人理那個日本人。
拓展閱讀
五、多角度探究情感體驗。
同學們的發言太精彩了。還有很多同學似乎意猶未盡,躍躍欲試,我們課后再交流。是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就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記住這段歷史就是記住歷史帶給我們的深刻教訓。聶華苓在文中也同樣發出了這樣強烈的呼喚。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這樣的文字。
六、善用資料,升華文本的情感。
戰爭帶給人們的心靈的創傷,帶給國家的苦痛,帶給世界的災難,是永遠無法彌合的流血的傷口。下面我想展示一下同學們搜集整理的資料,更深刻感受作家對幸福生活,對和平世界的強烈呼喚。
(學生展示資料,并適當講解。)
(教師展示二戰中日本轟炸珍珠港的電影剪輯片段)
七、總結。
(配以背景音樂《和平之歌》)
我知道同學們準備的資料還有很多,在這里就不能一一展示了。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還有很多的地方銷煙彌漫,母親們痛苦的眼淚,孩子們驚恐的哭叫,那一雙雙流露著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們呼喊:不要戰爭,保衛和平。同學們,希望我們都是和平的維護者,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
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 篇4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主題;
2、體會議論和描寫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3、教育學生熱愛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理解語言的深層含義;
難點:了解描寫、議論的作用。
[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疏通字詞。
2、查找有關二戰期間納粹暴行的資料。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有誰知道“六一兒童節”的由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嬰兒,并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燒毀,好端端的一個村莊就這樣被德國法西斯給毀了。
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同樣,在二次大戰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庫耶伐次,一天之內,7000多個無辜生命遭到殺戮,其中包括300多個孩子。這是怎樣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啊。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美國華裔女作家聶華苓寫的《親愛的爸爸媽媽》,認識戰爭的罪惡,懂得和平的珍貴。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殺戮(lù) 荒謬(miù) 健忘
2、聽課文錄音;齊讀。
3、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表達什么主旨呢?
要和平,不要戰爭。
三、精讀研討
1、為什么薩特會說記憶是“沉重”的,又是“美麗”的?
(學生小組討論解決)
① 沉重—— 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大屠殺,其中300個孩子遇害;
中國:南京大屠殺。
② 美麗—— 整個民族的英勇:
a、一位老師寧死不屈,大義凜然;
b、無辜平民(包括孩子們)的遺言,懷著強烈的愛、仇恨,沒人乞憐。
2、找出最令你感動的語句,說說你的理解。
(允許學生自由發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預設:
① 凄風。苦雨。天昏。地暗。
不僅寫天氣,而且一詞一頓,極力渲染無限悲哀的氣氛。
②“他們殺孩子、老師、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純樸勤勞的普通市民。”
包含了作者對被殘殺者的深切同情,對屠殺無辜平民的法西斯強盜的憤怒控訴。
③ 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歷史的印跡(包括兩位生還者),在這凄風苦雨中,與現實融為一體。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但不忘歷史、紀念死者,又是美麗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要消滅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謬。
四、探究反思
1、對于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態度和表現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誠的懺悔,充滿犯罪感;
日本人:自私的狡辯,企圖開脫罪責。
2、大家如何評價這兩位作家的行為?
(學生自由發言,不拘一格)
五、課堂訓練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每空填2字)。
孩子們對未來的( ),對生命的( ),對死亡的( ),對親人的( ),父母失子的( )和( ), 塞爾維亞人對暴力的( )和對自由的( )——世世代代“人”的聲音,在詩和音樂的韻律中,響徹云霄,響遍山谷。
2、句式仿寫。
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用簡明的語言概括下面文段的內容。
人已滿山滿谷。人潮仍沿著山路瀉下。白色石雕邊濃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開去——孩子們仍不斷涌來。他們正站在47年前300個孩子發出最后一聲呼喚的地方:“親愛的爸爸媽媽!”
六、課堂小結
對照德國,我們的鄰國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謀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責任、美化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東北地區的殖民統治、掩蓋南京大屠殺歷史事實、攻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正義審判,拒絕修改歪曲歷史、美化侵略的教科書。種種卑劣行徑,告訴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要時刻提高警惕呀!
七、布置作業
1、請以“歷史告訴我們”為題作文,說說你學完本文后的感想。
2、課外選讀
未還的孽債
這是一筆未還的孽債。
死者已矣。但是,迄今為止,日本官方依然百般抵賴,不承認當年滔天的罪行,不承認南京大屠殺,不承認曾經在中國使用生化武器,不承認有過隨軍慰安婦。他們恬不知恥地說,他們是“進入”而不是侵略。然而,鐵的事實擺在他們面前:抗日戰爭勝利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中國東北陸續發現大批昔日遺留的化學武器。在撫順,建筑工人在修路的時候挖出118枚化學炮彈;在牡丹江市,213枚化學炮彈卻是從鋼鐵廠買來的廢鐵中發現的。中國居民被泄露的化學武器傷害的事件層出不窮,許多村子里的百姓整天提心吊膽,生怕在耕地犁田、修建房屋的時候會觸發當年日軍埋下的彈頭。半個世紀前留下的化學武器至今依然后患無窮。據初步估計,日本軍隊在中國大陸遺留下來的化學武器有70萬發,種類包括白榴石、芥子氣等,僅僅檔案上有記載的就達3000噸。這是一筆未還的孽債,這是一筆日本政府至今沒有任何誠意彌補的孽債。在日本國內,只有很少的民眾對此有正確的判斷……
然而,日本外務省的發言人卻搪塞說,日中兩國政府對此事尚無具體的協議。國際化學武器組織要求日本政府用五年的時間完成處理,而日本政府卻表示需要十年,而且涉及的財政預算十分龐大。這名發言人的說法有些像是慈善組織,好像是在向中國人施舍。究竟是誰制造的生化武器?對自己當年的罪孽不僅沒有任何懺悔,而且他們還擺出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樣:處不處理,全看我們高不高興!日本政府面對的,好像是他人制造的罪孽,他們心安理得地置身事外。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個這樣厚顏無恥的政府了。
(余杰)
① 結合選文的內容,理解題目“未還的孽債”的深刻含義。
② 簡述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③“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個這樣厚顏無恥的政府了”中的“政府”指誰?他們“厚顏無恥”的行為有哪些?
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 篇5
[實用教案]
創意說明:這篇文章是一篇對法西斯的控訴詞,細讀文章不難發現,文中充滿了一組組看似矛盾對立實則統一的事物:歷史與現實、美麗與沉重、懺悔與狡辯、引文與正文、人性的呼喚與罪惡的槍聲,閱讀時如能抓住這些矛盾并對之進行分析探究,你會走進一片別樣的風景。
教學步驟:
一、尋讀,析一析“歷史”與“現實”
1.分別尋找文中寫“歷史”寫“現實”的內容,并聯系起來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參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會,悼念二戰中被納粹殺死的3000個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為現實。而莫馬·迪密為作者作的回顧和解釋基本展現了幾十年前的歷史。作者以凄風、苦雨、靜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來烘托集會的沉重,讓人感受到這里曾經發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慘,同時借莫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發指的歷史,二者的交錯出現使那些悲慘、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時讓人體味現實,反思歷史,形成了立體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視鏡頭的來回切換,把歷史與現實溝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義。
2 .為什么說“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成千上萬的人來紀念當年被殘殺的人,特別是兩位生還者來到這里,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呈現在人們眼前,在凄風苦雨的悲哀氣氛中,歷史和現實融合了。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里紀念死者,這又是美麗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47年前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竟然以優等種族自居,要消滅劣等種族,這又是何等荒謬。
二、聽讀,析一析“沉重”與“美麗”
一天之內,七千人慘遭法西斯強盜的屠殺,這個記憶是“沉重”的,但是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這又是“美麗”的。
三、圈讀,析一析“引文”與“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詩句有什么作用?
這些詩句歌唱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他們還年幼,還在小學念書,他們的生命才起步,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夢想。他們正努力學習,向往將來“在陽光下奔跑”,創造人生的業績。他們在愛的陽光下成長,絲毫沒有意識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脅。歌唱孩子的可愛和希望,正是對納粹強盜的控訴。
2.結尾引述死者的遺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遺言,是人性中最美麗的體現,讓人據此想像被殘殺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過再現被殘殺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動,反襯出法西斯的殘酷,并向全人類提出警示: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關系?
“引文”是純客觀的記錄,是正文得出觀點、進行議論的依據。
四、仿照上面的方法,還可以析一析“西德”與“日本”,“景物”與“心情”“描寫”與“議論”“戰爭”與“和平”等。
[備選創意]
創意說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學步驟:
初讀,理思路。
全文結構清晰,四個部分內容依次如下:參加紀念活動途中——開展紀念活動——紀念活動的討論——摘錄血腥悲劇中的片紙只字。
精讀,品美句。
結合課后習題二對文中含義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進行品析。
回讀,探主旨。
鼓勵與眾不同,可以參考的說法:
①控訴戰爭的殘忍。②歌頌愛的偉大。③jie露非正義戰爭維護者的自私嘴臉。④我們應該不停地反思歷史。
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 篇6
五《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 ssslll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重點詞語,把握全文的情感脈絡;
2、理清文本思路,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主題,體會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并體會文中語言的深層含義;
(三)德育目標:
領會文章“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的主題,教育學生熱愛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學媒體:多媒體、錄音機
三、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疏通字詞。
2、查找有關納粹暴行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從“六一”兒童節的來歷導入 :
提問:有人知道“六一”兒童節的來歷嗎?
1942年6月 ,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嬰兒,并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并焚毀了這個村莊。
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從這兩段資料里,我們知道了這個令當今兒童歡欣鼓舞的一個節日,居然是來源于二戰期間,成千上萬無辜兒童的被毒害這么一個悲慘的事實。在我了解了“六一”兒童節的來歷之后,今后再遇到這一節日時,應該不能僅僅把它當作一個節日來看待,還應 把它當做一個紀念日來對待,悼念那些在二戰中死難的無辜兒童。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萬的人會來到一個叫做克拉庫耶伐次的地方舉行這么一個悼念活動——悼念半個世紀前,被德國法西斯在一天之內殘殺的300個孩子。這個悼念活動的場面如何?那半個世紀前的殘酷歷史是怎樣的?我們將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揭題解題
作者簡介:聶華苓,美國華裔女作家;代表作有《臺灣軼事》等小說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譯集。
(三)識記重點字詞
注音:殺戮(lù) 悼念(dào) 屹立(yì) 肅穆(sù mù) 恍惚(huǎng hū)
荒謬(miù) 憧憬(chōng jǐng) 健忘
2、詞解: 響徹云霄 憧憬 荒謬 恍惚
(四)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概括課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2、文章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引文
墳地見聞 呼喚和平,面向現實,
記述各種紀念活動 回顧歷史,反對戰爭。
記錄作家座談會
摘錄遺言 “形散神不散”
(五)合作探究
1、尋讀,析一析“歷史”與“現實”
(1)分別尋找文中寫“歷史”寫“現實”的內容,并聯系起來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參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會,悼念二戰中被納粹殺死的3000個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為現實。而莫馬·迪密為作者作的回顧和解釋基本展現了幾十年前的歷史。作者以凄風、苦雨、靜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來烘托集會的沉重,讓人感受到這里曾經發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慘,同時借莫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發指的歷史,二者的交錯出現使那些悲慘、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時讓人體味現實,反思歷史,形成了立體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視鏡頭的來回切換,把歷史與現實溝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義。
(2)為什么說“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成千上萬的人來紀念當年被殘殺的人,特別是兩位生還者來到這里,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呈現在人們眼前,在凄風苦雨的悲哀氣氛中,歷史和現實融合了。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里紀念死者,這又是美麗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47年前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竟然以優等種族自居,要消滅劣等種族,這又是何等荒謬。
2、聽讀,析一析“沉重”與“美麗”
一天之內,七千人慘遭法西斯強盜的屠殺,這個記憶是“沉重”的,但是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這又是“美麗”的。
3、圈讀,析一析“引文”與“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詩句有什么作用?
這些詩句歌唱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他們還年幼,還在小學念書,他們的生命才起步,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夢想。他們正努力學習,向往將來“在陽光下奔跑”,創造人生的業績。他們在愛的陽光下成長,絲毫沒有意識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脅。歌唱孩子的可愛和希望,正是對納粹強盜的控訴。
(2)結尾引述死者的遺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遺言,是人性中最美麗的體現,讓人據此想像被殘殺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過再現被殘殺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動,反襯出法西斯的殘酷,并向全人類提出警示: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關系?
“引文”是純客觀的記錄,是正文得出觀點、進行議論的依據。
(六)品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
1、提問:第一層的第一句話“凄風。苦雨。天昏。地暗。”這里為什么一個詞就是一句話,起到了什么表達效果?
【明確】使閱讀速度放慢,讀兩個字就停頓一下,想象一個畫面,從而達到一個詞就產生一個畫面;讓人感到無限悲哀的氛圍,渲染氣氛
2、提問:第三層,分析對比西德與日本兩位作家的發言,思考:面對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態度、表現有何不同?
(可展示一些二戰史料和日本右翼的美化侵略的言論)
【明確】
西德作家:真誠的懺悔,充滿罪惡感
“許多人走過去和他握手” 意在告訴人們,至今還有
日本人:自私的狡辯,企圖開脫罪責 人不愿正視歷史,還在為
安格爾的反駁 侵略辯護,這潛伏著新的
稱其“日本人”,而非“作家” 鄙棄 危險。
3、提問:第四層,為什么用這么一大塊的篇幅摘抄遺言?
【明確】“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魯迅
最后摘錄的被殘殺者留下的只言片紙,就是拾取人性中最為閃光的幾個瞬間,控訴了泯滅人性的戰爭。
(七)拓展延伸
致命的母愛
劉墉
敵兵沖進民宅,以槍口對準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僅存的食物,并占據了他們惟一的房間。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敵兵紛紛睡去,月光灑進窗口,照在渾身泥沙、滿臉倦容的敵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歲,還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還要母親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為了別人爭權奪利,被強迫遠離家鄉,多么可憐。”瑟縮在墻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離家的孩子,一股母愛和同情油然從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軍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緩緩站起,輕步走到敵兵身邊,惟恐自己的腳步會驚醒那年輕人的故鄉夢。
“你的夢里或許正有著疼愛你的母親呢!”女主人彎下身,拾起軍毯為年輕人蓋上。
突然,那敵兵張開雙眼,吃驚地渾身震動,如同野獸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閃著寒光。
接著又一聲槍響,沖過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輕的敵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媽啊!幸虧我被驚醒,也幸虧您在夢中保護,否則我就再也看不見您了!”
(八)作業 練習:
1、生字、詞解;
2、完成課后練習
3、作業 本
【附教學后記】
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 篇7
⒈ 知識與能力目標
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節和語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領會文章的主題。借助閱讀文本和有關資料,篩選、歸納、整合信息,進行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培養閱讀創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語言。
⒉ 過程與方法目標
搜集、整理有關戰爭,特別是二戰中戰領國對被占領國實行殘暴統治的有關資料,為閱讀文本,貯蓄情感做準備。通過多種朗讀方式,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資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再現歷史的畫面和重溫歷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法西斯強盜的滅絕人性的恨和對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對生活熱愛的由衷敬佩,真正領悟和平與幸福的重要。
一、導入激情,積蓄情感。
⒈ 師:在進入課文之前,同學們先看一個電影片斷。
(點擊課件:《南jing大屠殺》影片片斷剪輯。)
師:這是故事片《南jing大屠殺》中的幾個片斷。同學們,你們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看到這個小片斷的 心情或感受。
生:沉重。
生:恐怖。
生:殘忍。
生:不是人。
生:好慘。
師:是啊,任何一個有良心的人看到這一場面無一不會感到悲痛,慘烈。這個痛苦不僅是中國的,而 是世界的。在二戰中,面對這樣屠殺的人,又何止千萬。
⒉ 師:在南斯拉夫的美麗小城克拉庫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毀滅性的殘酷殺戮。參觀完這個遺址, 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薩特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點擊課件:薩特的話。)請一位同學朗讀一遍。(一生朗讀。)
師:從這段文學中你能發現薩特著重用哪幾個詞表達自己的觀感呢?
生:痛苦。
生:沉重記憶,美麗的記憶。
師(沉重地):是的,我們的心應當沉重呀。因為那場屠殺中還有300個孩子,面對孩子們呼喊著親愛的爸爸是冰冷的槍聲,多么撕心裂肺。(聲音哽咽)今天,我們就跟著華裔作家聶華苓去重溫那沉重而美麗的記憶。
二、自由朗讀,把握文章內容;復述重點,把握文本情感。
⒈ 師:同學們安靜地快速瀏覽課文,概括文章四個部分的內容。
(學生默讀,概括歸納。)
生:第一個是墳地所見所聞;第二是記述各種演出記念活動;第三是記錄作家座談會;第四是摘錄遺言。
師:有異議嗎?(眾生表示贊同。)
⒉ 師:很好,這位同學的概括很精準,說明大家已經初步把握了全文的內容。這些記錄中,你們可以看出哪些是沉重的記憶,哪些是美麗的記憶嗎?同學們先在文章中找找看,然后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閱讀成果,推舉一個同學代表小組發言。
生:納粹殺了很多人,特別是有300個孩子,這是沉重的記憶。
生;我讀到“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的班級……最后一聲呼喚親愛的的爸爸地方。”我心里感到很難過,他們比我們還小。
生:他們還殺了普通的勞動者,這個記憶很沉重。
生:那些死亡之前寫的那些話,讓我覺得他們死得很可憐。
生:在薩特那段話的最后寫了“被敵人殺戮的那一刻,”我想那個“民族的英勇”就是薩特心中美麗的記憶。
生:我覺得那個老師很美麗,他不怕死,很英勇。(多生附和贊同。)
生:還有那些遺言,他們都很愛自己的家人,這是美麗的。
師:你們的發言很精彩。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寧死不屈的。他們不做民族的叛徒,他們懷著對生命強烈的愛不向劊子手乞憐。他們表現了“整個民族的英勇”,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這真是個美麗的記憶。
⒊ 師:作家聶華苓也來到這個紀念地,她看了紀念演出,參加作家座談會,參觀了紀念館。在她用文字記下的參加紀念活動的過程中,這里哪一個情節讓你印象最深刻,為什么?
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老師說的那句話:“開槍吧!我給孩子們上最后一課!”這是一個老師在槍口下的宣言,他英勇無畏,用自己的生命為孩子們上了最后一課,讓所有人永遠記住,法西斯是無情的,是人面獸心的。(鼓掌)
生:我也同意他的說法。我覺得他是想告訴孩子們,生命雖然如此痛苦無值地結束,但是要以血的代價告誡人們,我們要熱愛和平和祖國,臨死不屈,反對戰爭。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面對死亡時300個孩子發出的那聲“親愛的爸爸媽媽”的真心呼喚,讓我的心深深地為之震撼,這是多么情真意切的呼喚,這是發自肺腑的呼喚,讓人不禁潸然淚下。(鼓掌)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孩子們在臨死前,依然惦記著親愛的爸爸、媽媽、親朋好友,雖然惦記的是一些微不足道和小事,但是足以表達他們對父母、對親朋好友的感情。這點我認為很感動,我們平日里對待父母有些冷漠,現在回想起來,是多么不安哪!我認為不要等到臨死前,才知道與父母之間無價的親情。(沉默片刻)
生:我認為把南斯拉夫的屠殺和南jing大屠殺拿來比較寫,印象很深。南京死了三十萬人,這種慘無人道的行為,讓我們感到德國、日本人太殘忍,非常同情死去的人,尤其是婦女和孩子,他們是無辜的。
生:我從這幾位知名作家之間的談話中感受匪淺。其中身為德國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國犯下的滔天惡行,身感痛心而淚流滿面。他這種行為是美麗的。日本人就壞多了,還狡辯。
⒋ 師:是啊,我們不能忽視,至今還有人不愿正視歷史,仍為侵略辯護;但大多數人的態度是鮮明的,是嗎?
生:很多人和德國作家握手,人們原諒了他。
生:我從“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對照,就是很好的反駁。”一句話中可以想象會場上一定沒有人理那個日本人。(班上有學生小聲議論。)
生:老師我還想補充。課文中寫有很多人每年來紀念,說明他們沒有忘記歷史。在37面下面就有“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那個日本人只記得自己的痛苦,卻忘記帶給別人的痛苦,這就是忘記歷史,這是自私的。中國人在這里提到南jing大屠殺,并不是要報仇,而是讓子孫明白和平來之不易,讓日本人的內心感到無地自容。(喝彩,鼓掌。)
三、多角度探究情感體驗。
師:你們的發言太精彩了。還有很多同學似乎意猶未盡,躍躍欲試,我們課后再交流。是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就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記住這段歷史就是記住歷史帶給我們的深刻教訓。聶華苓在文中也同樣發出了這樣強烈的呼喚。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這樣的文字。
(學生找劃,然后交流。)
生:在37面,“塞爾維亞人對暴力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執著世世代代‘人’的聲音”,“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就那樣年年不間斷地表達他們的歷史感:沒有仇恨,沒有憤怒;只有悲哀,只有記憶,只有警告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這是歷史事實。但是,多少人記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
師:好,同學們將這三小段一齊讀讀,從文字里體味一下作者的情感。
(學生齊讀37面第二部分最后三段。)
師:文章讀完了。我們在讀完之后,大家的心情怎樣呢?同學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談談自己的想法。
生:我們要和平的世界。愛好和平,更要牢記歷史,讓悲劇不再重演,更好地把握現在,把握未來。
生:我在歷史書上看到,日本人不但入侵中國,還實行愚民政策,也就是“欲滅其國,必先滅其史。”我開始并不懂它的意思。現在我真切地體會到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誰否認過去,誰就在冒重蹈覆轍的危險。
生:從文章中我想到伊拉克的孩子。在電視上看到他們血淋淋的樣子,還有那么小都拿著槍,我感到真可怕,也很慶幸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和平環境里,真好。我一定會更珍惜它。
生:我想呼吁美國總統小布什:別打了,快從伊拉克走吧,你的士兵也很可憐。(掌聲雷動,有歡呼聲。)
四、善用資料,升華文本的情感。
師:是啊,戰爭帶給人們的心靈的創傷,帶給國家的苦痛,帶給世界的災難,是永遠無法彌合的流血的傷口。下面我想展示一下同學們搜集整理的資料,更深刻感受作家對幸福生活,對和平世界的強烈呼喚。
(學生點擊播放軟盤或投影資料,并適當講解。)
生:(讀收視筆記)這是我在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關于日本部隊揭秘這期節目后的日記。以前我只知道中中國有731部隊,看了節目才知道還有6支,60多個細菌工廠,遍布大半個中國。他們在廣州用碳疽茵殺害了4萬多香港人,還有的人因被細菌感染得爛腳病殘廢了,留下的傷痕看了真恐怖。但是有的日本人還否認這段歷史,修改教科書,這簡直就不是人。
生:(展示圖片)這是我在網上;等網站下載的南jing大屠殺的圖片。這真是血淋淋的事實呀,居然有人否認它。在歷史的鏡子面前日本人是丑惡的,他也讓我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用智慧和科技武裝我們的頭腦,強大我們的國家。
生:(讀報心得)這幾張是前些日子關于侵華日軍介子氣毒害現在中國人的報道。五十多年過去了,它們還可以殺人,多可怕。從報紙上描寫的那些中毒者的情形,我可以遙想當年被毒害的無數中國人的慘狀。再不要有戰爭了,它留給人類的痛苦太長了。
生:(電影《美麗人生》片斷)爸爸對兒子說這是一場游戲,他是為了不傷害兒子幼小的心靈,為了不讓兒子知道那其實是多么血腥的殘殺。
生:(中央電視臺伊拉克戰事報道片頭)當時我只覺得它的解說詞寫得很好,和音樂畫面結合在一起讓我的心有一種顫抖的感覺,就讓爸爸錄下來了。
(放映過程中教師結束本課。)
師:我知道同學們準備的資料還有很多,在這里就不能一一展示了。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還有很多的地方銷煙彌漫,母親們痛苦的眼淚,孩子們驚恐的哭叫,那一雙雙流露著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們呼喊:不要戰爭,保衛和平。同學們,希望我們都是和平的維護者,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
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 篇8
【課文說明】
《親愛的爸爸媽媽》的中心意思是“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這個小城,德國納粹匪徒殺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個孩子。47年來,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這段沉重的歷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這里舉行悼念活動,控訴納粹的暴行。“親愛的爸爸媽媽”就是孩子們最后一聲呼喚,孩子們本來有金色的童年,“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將在陽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強盜為了滅種,竟把他們斬盡殺絕。作者記述自己參加悼念活動的所見所聞所感,著重通過再現被殘殺者的生命活動,反襯出法西斯強盜的滅絕人性。根據課文特點,要著重探究一些意味深長的句子的含義,探究作者怎樣根據表達中心意思的需要來選擇材料。
【教學設計舉例】
一、導入
1、我們向爸爸媽媽深情呼喊時的回應的是親切的呵護,而課文中300個孩子的呼喊卻回應的是法西斯滅絕人性的槍聲……
2、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的背景資料
二、整體感知
范讀課文或聽錄音,思考下列問題(可參見《導航》):
1、齊讀課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詩,感受孩子們的可愛與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
2、課文正文四個部分記述了紀念活動的哪四個片斷,請你用簡潔的語言分別給各部分加個小。
3、課文再現了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主要是為了告訴人們一個什么心聲,請你找出課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正文前引用了薩特的話:“那就是我帶走的沉重的記憶。但這是個美麗的記憶。”結合課文,說說為什么說記憶是“沉重”的,但又是美麗的?
2、六十幾位作家聚在一起討論,發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記下了三四個的的發言,為什么特別記下西德作家與日本人的發言?
3、你覺得文章這好不好,為什么?你能再給文章擬個好題目嗎?
四、拓展創新
1、關注歷史,請你查一查日本帝國主義制造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的資料;關注時事,請你留意日本軍國主義不顧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對,一再參拜靖神社、一再創造機會要出兵海灣的舉動。然后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看法。
2、在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中出演還珠格格的趙微,一定是同學們最喜歡的影視名星之一,可你知道一年前,她曾因穿著了一件用日本太陽旗做的服裝拍照,結果引起了社會強烈的譴責,你知道這個事件嗎?這個事件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震動呢?
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 篇9
5.《親愛的爸爸媽媽》
【教學目標】
⒈ 知識與能力目標
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節和語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領會文章的主題。借助閱讀文本和有關資料,篩選、歸納、整合信息,進行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培養閱讀創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語言。
⒉ 過程與方法目標
搜集、整理有關戰爭,特別是二戰中戰領國對被占領國實行殘暴統治的有關資料,為閱讀文本,貯蓄情感做準備。通過多種朗讀方式,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資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再現歷史的畫面和重溫歷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法西斯強盜的滅絕人性的恨和對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對生活熱愛的由衷敬佩,真正領悟和平與幸福的重要。
【人教八上】
一、導入激情,積蓄情感。
1. 課件:《南京大屠殺》影片剪輯。
同學們,你們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看到這個小片斷的 心情或感受:沉重、恐怖、殘忍、凄慘。
是啊,任何一個有良心的人看到這一場面無一不會感到悲痛,慘烈。這個痛苦不僅是中國的,而 是世界的。在二戰中,面對這樣屠殺的人,又何止千萬。
在南斯拉夫的美麗小城克拉庫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毀滅性的殘酷殺戮。參觀完這個遺址, 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薩特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點擊課件:薩特的話。)請一位同學朗讀一遍。
師:從這段文學中你能發現薩特著重用哪幾個詞表達自己的觀感呢?
生:痛苦、沉重記憶、美麗的記憶。
師(沉重地):是的,我們的心應當沉重呀。因為那場屠殺中還有300個孩子,面對孩子們呼喊著親愛的爸爸媽媽的是冰冷的槍聲,多么撕心裂肺。(聲音哽咽)今天,我們就跟著華裔作家聶華苓去重溫那沉重而美麗的記憶。
2.聶華苓,女,美國華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漢人。著有《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流長》《臺灣軼事》等小說集,《夢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譯集。
二、自由朗讀,把握文章內容;復述重點,把握文本情感。
1.快速瀏覽課文,概括文章四個部分的內容。
來到紀念地;看紀念演出;參加座談會;參觀紀念館。
2.課文重點是控訴法西斯的罪行,并向全人類提出警示: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屠殺了!要和平,不要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呼聲,也是這篇課文的主題。
3.這些記錄中,你們可以看出哪些是沉重的記憶,哪些是美麗的記憶嗎?
薩特說到,克拉庫耶伐次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墳墓,埋葬了7 000個被殘殺的人。課文再現了半個世紀前那一段殘酷的歷史,一天之內,納粹殺死7 000人,其中包括300名孩子,鮮血染紅三百五十多英畝土地,被殘殺者臨死前的哀號仿佛就在我們耳畔回響。大屠殺慘絕人寰,歷史是沉重的,記憶是沉重的。
面對屠殺,塞爾維亞人表現了“整個民族的英勇”。課文中寫到一位不愿茍且偷生,寧死不屈的老師,就是一個例子。這一方面的記憶又是美麗的。
4.作家聶華苓也來到這個紀念地,她看了紀念演出,參加作家座談會,參觀了紀念館。在她用文字記下的參加紀念活動的過程中,這里哪一個情節讓你印象最深刻,為什么?
①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老師說的那句話:“開槍吧!我給孩子們上最后一課!”這是一個老師在槍口下的宣言,他英勇無畏,用自己的生命為孩子們上了最后一課,讓所有人永遠記住,法西斯是無情的,是人面獸心的。(鼓掌)我覺得他是想告訴孩子們,生命雖然如此痛苦無值地結束,但是要以血的代價告誡人們,我們要熱愛和平和祖國,臨死不屈,反對戰爭。
②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面對死亡時300個孩子發出的那聲“親愛的爸爸媽媽”的真心呼喚,讓我的心深深地為之震撼,這是多么情真意切的呼喚,這是發自肺腑的呼喚,讓人不禁潸然淚下。(鼓掌)
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孩子們在臨死前,依然惦記著親愛的爸爸、媽媽、親朋好友,雖然惦記的是一些微不足道和小事,但是足以表達他們對父母、對親朋好友的感情。這點我認為很感動,我們平日里對待父母有些冷漠,現在回想起來,是多么不安哪!我認為不要等到臨死前,才知道與父母之間無價的親情。(沉默片刻)
③我認為把南斯拉夫的屠殺和南京大屠殺拿來比較寫,印象很深。南京死了三十萬人,這種慘無人道的行為,讓我們感到德國、日本人太殘忍,非常同情死去的人,尤其是婦女和孩子,他們是無辜的。
④我從這幾位知名作家之間的談話中感受匪淺。其中身為德國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國犯下的滔天惡行,身感痛心而淚流滿面。他這種行為是美麗的。日本人 不愿正視歷史,仍為侵略辯護。
課文中寫有很多人每年來紀念,說明他們沒有忘記歷史。在37面下面就有“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那個日本人只記得自己的痛苦,卻忘記帶給別人的痛苦,這就是忘記歷史,這是自私的。中國人在這里提到南京大屠殺,并不是要報仇,而是讓子孫明白和平來之不易,讓日本人的內心感到無地自容。(喝彩,鼓掌。)
三、多角度探究情感體驗。
1.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就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記住這段歷史就是記住歷史帶給我們的深刻教訓。聶華苓在文中也同樣發出了這樣強烈的呼喚。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這樣的文字。
①在37面,“塞爾維亞人對暴力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執著世世代代‘人’的聲音”,“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就那樣年年不間斷地表達他們的歷史感:沒有仇恨,沒有憤怒;只有悲哀,只有記憶,只有警告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這是歷史事實。但是,多少人記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
2.我們在讀完之后,大家的心情怎樣呢?同學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談談自己的想法。
①我們要和平的世界。愛好和平,更要牢記歷史,讓悲劇不再重演,更好地把握現在,把握未來。
②我在歷史書上看到,日本人不但入侵中國,還實行愚民政策,也就是“欲滅其國,必先滅其史。”我開始并不懂它的意思。現在我真切地體會到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誰否認過去,誰就在冒重蹈覆轍的危險。
③從文章中我想到伊拉克的孩子。在電視上看到他們血淋淋的樣子,還有那么小都拿著槍,我感到真可怕,也很慶幸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和平環境里,真好。我一定會更珍惜它。
④我想呼吁美國總統小布什:別打了,快從伊拉克走吧,你的士兵也很可憐。
四、善用資料,升華文本的情感。
戰爭帶給人們的心靈的創傷,帶給國家的苦痛,帶給世界的災難,是永遠無法彌合的流血的傷口。下面我想展示一下同學們搜集整理的資料,更深刻感受作家對幸福生活,對和平世界的強烈呼喚。
(學生點擊播放軟盤或投影資料,并適當講解。)
①(讀收視筆記)這是我在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關于日本部隊揭秘這期節目后的日記。以前我只知道中中國有731部隊,看了節目才知道還有6支,60多個細菌工廠,遍布大半個中國。他們在廣州用碳疽茵殺害了4萬多香港人,還有的人因被細菌感染得爛腳病殘廢了,留下的傷痕看了真恐怖。但是有的日本人還否認這段歷史,修改教科書,這簡直就不是人。
②(展示圖片)這是我在網上下載的南京大屠殺的圖片。這真是血淋淋的事實呀,居然有人否認它。在歷史的鏡子面前日本人是丑惡的,他也讓我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用智慧和科技武裝我們的頭腦,強大我們的國家。
③(讀報心得)這幾張是前些日子關于侵華日軍介子氣毒害現在中國人的報道。五十多年過去了,它們還可以殺人,多可怕。從報紙上描寫的那些中毒者的情形,我可以遙想當年被毒害的無數中國人的慘狀。再不要有戰爭了,它留給人類的痛苦太長了。
④(電影《美麗人生》片斷)爸爸對兒子說這是一場游戲,他是為了不傷害兒子幼小的心靈,為了不讓兒子知道那其實是多么血腥的殘殺。
⑤(中央電視臺伊拉克戰事報道片頭)當時我只覺得它的解說詞寫得很好,和音樂畫面結合在一起讓我的心有一種顫抖的感覺,就讓爸爸錄下來了。
五、課堂小結
我知道同學們準備的資料還有很多,在這里就不能一一展示了。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還有很多的地方銷煙彌漫,母親們痛苦的眼淚,孩子們驚恐的哭叫,那一雙雙流露著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們呼喊:不要戰爭,保衛和平。同學們,希望我們都是和平的維護者,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
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 篇10
一、為下列字注音組詞
謬( )________ 憧( )________ 繚( )________
戮( )________ 幢( )________ 潦( )________
瀉( )________ 悼( )________ 粹( )________
泄( )________ 綽( )________ 猝( )________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語
1.山路上的人,在傘下低著頭,朝圣一般向山上走。
2.我恍惚了一下,緊緊握住他們的手。
3.安格爾在餐桌上寫詩。只見他寫下第一行:“黑色在這兒也太明亮了……”
三、在括號內填寫引用的作用
引號的作用有:a.引用; b.特殊含義; c.強調作用。
1.世世代代“人”的聲音,在詩和音樂的韻律中,響徹云霄,響遍山谷。
( )
2.我們一共六十幾位作家,從世界許多地區應邀在南斯拉夫討論“放逐與文學”。
( )
3.“南jing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也建在當年日軍集體屠殺中國人的地點。
( )
四、閱讀
(一)
一個外國人從一個國家帶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兒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庫耶伐次感覺到了。
納粹將其所有的憤怒殘酷地發泄在這個溫和的小城里。整個城成為一座巨大的墳墓,埋葬了7000名被殘殺的人。那就是我帶走的沉重記憶。但這是個美麗的記憶。無論何時,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庫耶伐次和那兒被敵人殺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個民族的英勇。
1.上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國的哲學家、________、________家。
2.“納粹將其所有的憤怒殘酷地發泄在這個溫和的小城里”中的“溫和”一詞如何理解?
3.第一段中作者所感覺到的痛苦是什么?
4.為什么說記憶是“沉重”的,又是“美麗”的?
5.結合全文,說說上文在全文的作用是________。
(二)
在人類歷史上,恐怕沒有比日軍在南京的殺人競賽更殘暴、更無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東京日日新聞》刊登了這樣一幅照片:兩個日本軍官,各舉戰刀,猙獰而笑,標題是“超紀錄的百人斬”。照片左側有“百人斬競爭之兩將校”的注釋,津津樂道地報道了兩個日本軍官如何在中國南京紫金山麓進行一場殺人競賽,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國人頭旁含笑論勝負。
兩個殺人狂屬日軍第16師團富山大隊,一個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隊長,一個叫野田巖,副官。
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這樣報道的:
“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巖少尉舉行殺人友誼比賽,看誰能在完全占領南京之前,首先殺死100名中國人,現在他們的比賽將要接近尾聲。朝日新聞從前線發回的報道說,星期日,他們的比賽成績如下:向井敏明少尉,殺死89人,野田巖少尉,殺死78人。目前勝負難以分清,比賽還在繼續。”
1937年12月《大美晚報》接著這樣報道:
“12月10日中午,兩人各執已成缺口之刀,會聚一起,野田說:‘我已經殺105人,你殺了多少?’向井說:‘我都已經殺了106人。’兩人相視哈哈大笑,向井多贏了一個人,但無法確定誰先殺到100人。兩人相約比賽目標發展到150人。從昨日開始,他們已向殺150人的目標努力。”
經1946年2月中國南京軍事法庭查證,在短短的幾個月中,按比較保守的統計,侵華日軍集中和分散屠殺中國南京軍民34萬人。
半個世紀過去了,浩浩長江依然奔騰向前,無止無息。
朋友,當我們回顧歷史時,我們不能只有四大發明,文明古國,開元盛世,絲路花雨,也應該有南jing大屠殺。我無需更多的議論,我只希望像我一樣年輕的戰友,年輕的同胞,記住這慘絕人寰的災難,記住這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它會讓我們更加明確今后的路該怎么走。
1.用文中的詞語為侵華日軍在南京的殺人競賽定性。
2.這篇記敘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展開記敘的?
3.用簡要的話概述本文的主要事件。
4.第2自然段中“津津樂道”一詞的本義是什么?這里為什么這樣用?
5.文中對兩個殺人狂的描述,最觸目驚心的是什么?最令人厭惡的是什么?
6.怎樣理解“浩浩長江依然奔騰向前,無止無息”這句話?
7.閱讀這篇文章后,你認為作者在告誡讀者什么?
(三)廣島事件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yuan了彈,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用yuan了彈去殺傷大量和平人民,這是大家反對的。但是,倘然不先后投下了兩顆yuan了彈,日本帝國主義還不會立即投降,戰爭還可能拖下去,各國人民和日本人民將承受更大的損失。
但二次大戰之后,日本卻抓住這顆yuan了彈大做文章,首先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模樣,一說二戰,先說廣島,卻把自己在二戰中的侵略暴行掩蓋起來了。
如果我們回過頭去看看,日本空軍所犯的罪行,更是罄竹難書的。1939年5月3日和4日對重慶的大轟炸,我是親身經歷的。日軍投下了無數燃燒彈,重慶全市陷入火海中,而且水管被炸斷了,無法救火,傷亡在萬人左右。其后,日軍又對重慶采取了“疲勞轟炸”的辦法,即日機分批起飛,輪流來襲擊,我們的警報時間,長達五天五夜,使人們在一百幾十小時中不敢離開防空洞。1941年,日機空襲重慶,長達七天七夜,造成防空洞內萬人窒息的慘案。據統計,這一年,日機對川、甘、陜、滇、黔、湘、桂各省的轟炸達1878次,出動飛機達12300余架次,中國人民受到的威脅和損失,恐怕大大超過了廣島人民。當年經歷過這種場面的朋友,殘酷情狀,永世難忘。
但日本有些人卻左一個廣島,右一個廣島,面對自己在二戰中的罪行,閉口不談。今年6月9日通過那條“不戰決議”,既無“不戰”字樣,也無“道歉”字樣,非驢非馬,不倫不類。一句話,根本不想認錯,自然也就不想道歉了。
但是,日本群眾的眼睛卻是雪亮的,特別是廣島群眾,他們受到戰爭的慘重損失,但是他們也清楚,廣島之所以遭炸,正是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侵略的結果,那顆yuan了彈,是日本軍國主義把它引來的。7月27日,日本天皇明仁在廣島參加悼念yuan了彈受害者時,廣島群眾舉行了靜坐示威,要求明仁代表死去的裕仁天皇,為發動侵略戰爭表示道歉,這就說明了問題。
裕仁功過,早有定評。日本的侵略罪行,也無可推脫。廣島事件,說明了日本人民群眾的覺悟程度和對世界負責的精神,遠在有些閣員和議員之上。這一個精神世界,比那顆yuan了彈重要得多了。
1.美國為什么要在日本廣島投入yuan了彈(用原文回答)?
2.“如果我們回過頭去看看,日本空軍所犯的罪行,更是罄竹難書的”中的加粗詞語“罄竹難書”的意思是
( )
a.比喻罪行難以書寫。
b.比喻罪惡的事實太多,難以寫完。
c.形容日軍所犯下的罪行到了讓人難以容忍的地步。
d.形容日軍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無法寫入文中。
3.本文寫了哪些事實?重點敘述什么?
4.本文寫作有何特點?
5.作者表達了什么思想?
【參考答案】
一、謬miù(荒謬) 戮lù(殺戮) 憧chōng(憧憬) 幢zhuàng(一幢) 繚liáo(繚繞) 潦liáo(潦草) 瀉xiè(傾瀉) 泄xiè(泄氣) 悼dào(悼念) 綽chuò(綽號) 粹cuì(納粹) 猝cù(猝死)
二、1.表示對死難者的敬意。 2.指“我”的頭腦瞬間變得不清晰了。
3.指納粹的殘酷,無辜者被屠殺人數之多,內心的沉重等。
三、1.c 2.a 3.a
四、(一)1.薩特;法;作家;評論 2.在句中的意思是指充滿友愛與和平的小城。 3.納粹瘋狂地屠殺無辜者7000人,特別是他們被敵人殺戮的那一刻,使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讓他感覺到了痛苦。 4.“沉重”是指納粹屠殺無辜者的兇殘,“美麗”是指塞爾維亞人民的英勇。 5.綱領,統領全文。(二)1.殘暴,無人性 2.時間,即順敘 3.1937年12月,在南京紫金山麓,侵華日軍中兩殺人狂舉行殺人競賽。 4.本義是形容有滋有味或趣味很濃的樣子。這里是反語,表明對其神態的憎惡。 5.最觸目驚心的是他們殺人的數量;最令人厭惡的是他們的神態——笑。 6.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劫難,中國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堅不可摧,這里的長江指代中國。7.牢記歷史教訓,創建美好未來,才能免遭欺侮。 (三) 1.倘然不先后投下了兩顆yuan了彈,日本帝國主義還不會立即投降,戰爭還可能拖下去,各國人民和日本人民將承受更大的損失。 2.b 3.寫了以下幾件事:(1)美軍在廣島投yuan了彈;(2)日機對重慶等地大轟炸;(3)日本天皇在廣島參加悼念yuan了彈受害者。重點揭露了日軍所犯下的罪行。 4.文中采用了對比的寫法,一方面寫美軍對日投yuan了彈與日軍在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一方面寫日本人民與當局某些閣員、議員的態度作對比。 5.批判了某些日本人頑固堅持軍國主義的反動立場。
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 篇11
教學目標:
1、 領會文章“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了”的主題。
2、 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
3、 珍視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劇重演。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中心,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
教學內容:
文章記述了作者參加悼念活動的所見所聞所感,歷史和現實的場景交織,貫穿其中的是作者強烈的愛恨和嚴肅的思考,對被*的孩子們的深深同情更是震動人的心靈,使人們不禁產生一個和作者同樣的愿望,反襯出法西斯強盜的滅絕人性,表達了“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了”的主題。學習本文,還要體味一些意味深長的句子的含義,探究作者是怎樣安排材料的。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知
1、閱讀課文,概括每部分的內容
1) 在紀念地的所見所聞;2)看紀念演出;3)記述作家的座談;4)參觀紀念館
2、本文表現了怎樣的主題?—— 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了。
3、對于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態度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誠懺悔,日本作家進行自私的狡辯。
4、薩特為什么說他的記憶既是“沉重”的,又是“美麗”的?
一天之內,七千人慘遭法西斯強盜的*,這個記憶是“沉重”的;但是,面對法西斯的*,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不論是那位面對槍口的威脅仍然堅持給孩子們上最后一課的老師,還是那些在生命即將被殘酷剝奪之際仍不忘表達對親人的愛的人們,都表現了“整個民族的英勇”,這是令人崇敬的,著是美的,所以說“這是個美麗的記憶”。
二、重點研討
閱讀一、三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1、為什么著重再現孩子們被*的歷史?
孩子們天真無邪,一直在父母親人的關愛下幸福地生活,他們也思想單純,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對納粹“不利”的事來,滅絕人性的納粹分子卻把屠刀舉向孩子,這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的野蠻殘酷,使我們對法西斯強盜的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
2、西德作家明赫白為什么會得到人們的諒解/
明赫白反省本國的侵略罪行,認識深刻,真誠地進行懺悔。半個世紀前的罪行是納粹犯下的,明赫白沒有責任,但他卻代上一代受過,所以人們寬恕他,尊敬他。
3、作者對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現持什么態度?說說理由。
充滿了鄙棄的感*彩。作者不稱之為作家,而稱之為日本人,用安格爾的話對他進行駁斥;寫許多人與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卻對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國作家對日本作家發言的否定。*
三、品味語言
1、“凄風。苦雨。天昏。地暗。” 一句中連用四個句號,起到了什么表達效果?這里僅僅是在描寫天氣嗎?
連用四個短句,使每個字都限度的發揮出表意功能。這里不僅寫天氣,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氣氛,使人感受到無限悲哀的氛圍。
2、“他們殺孩子、老師,也殺牧師、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純樸勤勞的普通市民。” 一句中“全是”一詞強調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全是”一詞包含了作者對被殘殺者的深切同情和對法西斯強盜的憤怒控訴。
3、你怎樣理解“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一句?
成千上萬的人來紀念當年被殘殺的人,特別是兩位幸存者來到這里,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呈現在人們眼前,在凄風苦雨的悲哀氣氛中,歷史和現實融合了。殘酷的歷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成千上萬的人來這里紀念死者,這又是美麗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47年前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要消滅劣等種族,這又是何等的荒謬。
4、聯系上下文說說“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的含義。
作者強調的是不能忘記歷史,因為只有記住歷史,吸取歷史教訓,才能保證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
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 篇12
教學目標
1、積累“肅穆、荒謬、健忘、殺戮、納粹、憧憬、繚繞、”等詞語,掌握字音、字形、字義。
2、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主題。
3、體會議論和描寫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4、教育學生熱愛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中心,體會語言的深層含義。
教學難點
了解描寫和議論的作用。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誰知道“六•一”兒童節的由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嬰兒,并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燒毀,好端端的一個村莊就這樣被德國法西斯給毀了。
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同樣,在二次大戰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庫耶伐次,一天之內,7000多個無辜生命遭到殺戮,其中包括300多個孩子。這是怎樣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啊。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美國華裔女作家聶華苓寫的《親愛的爸爸媽媽》,認識戰爭的罪惡,懂得和平的珍貴。
二、文學常識
聶華苓,華裔旅美作家。
薩特,法國哲學家、作家、評論家,著有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等。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聽錄音(薩特的話),稍微講解沉重的記憶,美麗的回憶,等全文教學結束后再總結分析。“沉重”“美麗”是矛盾性詞語,因為指代內容不同,所以并不矛盾。“那就是我帶走的沉重記憶。但這是個美麗的記憶。”前一句是對上面幾句話的總結,指納粹殺害了7000多人,所以這是沉重的記憶。后一句是對下面幾句的提示,指小城人面對敵人的殺戮而表現的英勇無畏的精神,因此讓人留下美好的回憶。沉重的記憶很好理解,美麗不好理解。人們如何英勇?我們學完課文就很容易明白了。(美麗指整個民族的英勇,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寧死不屈的。他們不做民族的叛徒,他們懷著對生命強烈的愛不向劊子手乞憐。他們表現了“整個民族的英勇”,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這真是個美麗的記憶。A、一位老師寧死不屈,大義凜然;B、無辜平民包括孩子們的遺言,懷著強烈的愛、仇恨,沒人乞憐。)
2、歸納文中四部分的內容。
⑴墳地所見所聞;
⑵記述各種演出記念活動;
⑶記錄作家座談會;
⑷摘錄遺言。
四、分析文章各部分,體會文中一些句子的含義和情感
(哪一個情節印象最深刻?)
第一部分:墳地所見所聞。(請學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觸的部分,說明緣由后,再加以講解或補充。)
1、“凄風。苦雨。天昏。地暗”,是寫景色,以景抒情,在作者眼中他的景色是怎樣的?同樣他的心情也是怎樣的?句號,有抒情的作用,起停頓作用,使讀者放慢了閱讀的速度,同時腦海中也可以想想一下畫面,凄、苦、昏、暗,因此有種悲哀的氣氛籠罩在身邊。因此,不是單純的寫景,寫景還為了渲染悲哀凄涼的氣氛。
2、他們殺孩子、老師,也殺牧師、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純樸勤勞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詞有著強烈的情感,對被殺者──表示深切的同情;對*無辜平民的法西斯──憤怒地進行控訴。
3、有位老師,納粹要他合作,他說開槍吧!我給孩子們上最后一課!所謂的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這位老師是有民族氣節的,他毫不畏懼、大義凜然。
第二部分:看各種演出紀念活動。(請學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觸的部分,說明緣由后,再加以講解或補充。)
1、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歷史與現實的融合指成千上萬的人來紀念當年被殘殺的人,其中包括兩名生還者。人們悼念死去的親人時,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再次呈現在人們面前。人們的心情是怎樣的?(悲痛)因此在這么一種凄風苦雨的悲哀氣氛中,歷史與現實融合了。
“悲哀”是指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美麗”指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里紀念死者。,“真實”是指眼前這一切都是真實的,沒有半點虛假的成分在里頭。,“荒謬”指二戰時,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要消滅各種種族,這是何等的荒謬。
2、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詩句有什么作用?(聽這首詩歌的錄音)
這些詩句歌唱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他們還年幼,還在小學念書,他們的生命才起步,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夢想。他們正努力學習,向往將來“在陽光下奔跑”,創造人生的業績。他們在愛的陽光下成長,絲毫沒有意識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脅。歌唱孩子的可愛和希望,正是對納粹強盜的控訴。
3、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
強調不能忘記歷史,只有記住歷史,吸取歷史教訓,才能保證世間永遠不再有戰爭和*。
第三部分:有關紀念的作家座談會。
首先講解:歷史是沉重的。現實呢?看出第二部分回顧歷史,第三部分是從歷史的回顧中看現實的走向。提問:對于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態度和表現有何不同?西德作家:真誠的懺悔,充滿犯罪感;日本人:自私的狡辯,企圖開脫罪責。
如何評價這兩位作家的行為?(學生自由發言)
西德作家:明赫白反省本國的侵略罪行,認識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摯,態度非常地誠懇,而半個世紀前的罪行是納粹強盜犯下的,明赫白沒有責任,他卻代上一代人受過,所以人們寬恕他,尊重他,因此許多人走過去和他握手(最后一句話)。
日本作家:那個日本人只記得自己的痛苦,卻忘記帶給別人的痛苦,這就是忘記歷史,這是自私的狡辯。中國人在這里提到南京*,并不是要報仇,而是讓子孫明白和平來之不易,讓日本人的內心感到無地自容。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就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記住這段歷史就是記住歷史帶給我們的深刻教訓。同時我們不能忽視,至今還有人不愿正視歷史,仍為侵略辯護,這是潛伏著的新的危險。
第四部分:參觀紀念館。摘錄了被殘殺的人留下的片紙只字。可看見人們怎樣懷著對親人的愛而從容面對法西斯匪徒的槍口。
死者遺言,是人性中最美麗的體現,讓人據此想象被殘殺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過再現被殘殺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動,反襯出法西斯的殘酷,并向全人類提出警示: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了。
魯迅說過:“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親愛的爸爸媽媽》中最后摘錄的被殘殺者留下的只言片紙,就是拾取人性中最為閃光的幾個瞬間控訴了泯滅人性的戰爭。
五、總結
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還有很多的地方銷煙彌漫,母親們痛苦的眼淚,孩子們驚恐的哭叫,那一雙雙流露著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們呼喊:不要戰爭,保衛和平。同學們,希望我們都是和平的維護者,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
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 篇13
打牢基礎
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恍惚(hū) 模糊(mú) 肅穆(mù) 納粹(nà)
b.蜿蜒(wǎn) 殘酷(ù) 屠殺(tú) 荒謬mlù
c.屹(yì)立 憧憬(jǐng) 石雕(diāo) 韻律(yùn)
d.籠罩(1ǒng) 融合(róng) 云霄(xiāo) 殺戮(lū)
2.下列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是( )
a.納粹 殺戮 荒謬 恍惚 b.屹立 殘酷 蜿蜒 肅穆
c.繚繞 溶合 籠罩 赤裸 d.盟誓 憧憬 傾瀉 儀式
3.為下列句中加點的詞選擇正確的釋義,并將序號填在括號里。
(1)納粹將其所有的憤怒殘酷地發泄在這個溫和的小城里。( )
a.流淌 b.發生 c.盡量發出 d.發展
(2)我恍惚了一下,緊緊握住他們的手。( )
a.神情興奮 b.神志不清 c.神態激動 d.顫抖
(3)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 )
a.向往 b.設計 c.猜測 d.害怕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辭方法。
(1)沒有仇恨,沒有憤怒;只有悲哀,只有記憶,只有警告。( )
(2)多少人記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 )
(3)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
5.選擇合適的詞填在橫線上。
(1)我們在 的山路上一拐彎,只見一座巨大的白色v型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2)我 了一下,緊緊握住他們的手。
(3)孩子們對未來的 ,對生命的喜悅,對死亡的恐懼……
(4)回音在傾瀉的雨中 不絕。
(備選詞:繚繞、向往、恍惚、纏繞、憧憬、蜿蜒、曲折)
發掘潛力
讀課文“我們一共六十幾位作家,”到“也有一片沉寂。”完成6~9題。
6.六十幾位作家在一起討論,作者為什么只記了三四個人的發言?
7.安格爾的詩“黑色在這兒也太明亮了……”,其具體含義是什么?簡要分析。
8.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發言,態度有什么不同?
9.從這段文字看,它給我們什么啟示?
課外一試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用原子彈去殺傷大量和平人民,這是大家反對的。但是。倘然不先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日本帝國主義還不會立即投降,戰爭還可能拖下去,各國人民和日本人民將承受更大的損失。
但二次大戰之后,日本卻抓住這顆原子彈大做文章,首先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模樣,一說二戰,先說廣島,卻把自己在二戰中的侵略暴行掩蓋起來了。
如果我們回過頭去看看,日本空軍所犯的罪行,更是罄竹難書的。1939年5月3日和4日對重慶的大轟炸,我是親身經歷的。日軍投下了無數燃燒彈,重慶全市陷入火海中,而且水管被炸斷了,無法救火,傷亡在萬人左右。其后,日軍又對重慶采取了“疲勞轟炸”的辦法,即日機分批起飛,輪流來襲擊,我們的警報時間,長達五天五夜,使人們在一百幾十小時中不敢離開防空洞。1941年,日機空襲重慶,長達七天七夜。造成防空洞內萬人窒息的慘案。據統計,這一年,日機對川、甘、陜、滇、黔、湘、桂各省的轟炸達l 878次,出動飛機達12 300余架次,中國人民受到的威脅和損失,恐怕大大超過了廣島人民。當年經歷過這種場面的朋友,殘酷情狀,永世難忘。
但日本有些人卻左一個廣島,右一個廣島,面對自己在二戰中的罪行,閉口不談。
今年6月9日通過那條“不戰決議”,既無“不戰”字樣,也無“道歉”字樣,非驢非馬。
不倫不類。一句話,根本不想認錯,自然也就不想道歉了。
但是,日本群眾的眼睛卻是雪亮的,特別是廣島群眾,他們受到戰爭的慘重損失,但是他們也清楚,廣島之所以遭炸,正是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侵略的結果,那顆原子彈,是日本軍國主義把它引來的。7月27日,日本天皇明仁在廣島參加悼念原子彈受害者時,廣島群眾舉行了靜坐示威,要求明仁代表死去的裕仁天皇。為發動侵略戰爭表示道歉,這就說明了問題。
裕仁功過,早有定評。日本的侵略罪行,也無可推脫。廣島事件,說明了日本人民群眾的覺悟程度和對世界負責的精神,遠在有些閣員和議員之上。這一個精神世界,比那顆原子彈重要得多了。
1.美國為什么要在日本廣島投入原子彈(用原文回答)?
2.結合具體的語境,說出“罄竹難書”的意思。
3.本文寫了哪些事實?
4.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答案一覽
課內一練
打牢基礎
1.c(a“模糊”的“模”讀“mó”;b“蜿蜒”的“蜿”讀“wān”;d“殺戮”的“戮”讀“lù”)
2.c(“溶”應為“融”)
3.(1)c(2)b(“恍惚”多指人的精神思想等。) (3)a
4.(1)排比(2)設問(3)比喻
5.(1)蜿蜒(2)恍惚(3)憧憬(4)繚繞
發掘潛力
6.作者從選材上體現了寫作意圖:要消滅戰爭,保衛和平,所以選擇了中國作家、西德作家、日本作家等有代表性的作家發言。
7.黑色是最不明亮的顏色,而在這里“黑色”都“太明亮了”。作者以一種對比的方法來表現那場屠殺的慘無人道,以及對那場屠殺的發動者的憎恨,對受害者的同情。
全句的意思:災難、悲哀在這兒也太突出了。
8.西德作家是真誠的懺悔,日本作家是自私的狡辯。
9.我們不能忽視,至今還有人不愿正視歷史,仍為侵略行為辯護,這是潛伏的新的危險。
課外一試
1.倘然不先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日本帝國主義還不會立即投降,戰爭還可能拖下去,各國人民和日本人民將承受更大的損失。
2.比喻罪惡的事實太多,難以寫完。
3.(1)美軍在廣島投原子彈;(2)日機對重慶等地大轟炸;(3)日本天皇在廣島參加悼念原子彈受害者。
4.批判某些日本人頑固堅持軍國主義的反動立場。
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 篇14
訓練重點:
理解文章中心,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
教學方法:
本文是對法西斯的控訴詞,抓住一組組矛盾統一的事物進行分析探究。(歷史——現實,美麗——沉重,懺悔——狡辯,引文——正文,人性的呼喚——罪惡的槍聲)
課時安排:一課時
步驟:
1、導入
朗讀課外文章《致命的母愛》,讓學生談體會。
致命的母愛
敵兵沖進民宅,以槍口對準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僅存的食物,并占據了他們唯一的房間。
夜深了,精疲力盡的敵兵紛紛睡去,月光灑進窗口,照在渾身泥沙、滿臉倦容的敵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歲,還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還要母親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為了別人爭權奪利,被強迫遠離家鄉,多么可憐。”瑟縮在墻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離家的孩子,一股母愛和同情油然從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軍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緩緩站起,輕步走到敵兵身邊,惟恐自己的腳步會驚醒那年輕人的故鄉夢。
“你的夢里或許正有著疼愛你的母親呢!”女主人彎下身,拾起軍毯為年輕人蓋上。
突然,那敵兵張開雙眼,吃驚地渾身震動,如同野獸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閃著寒光。
接著又一聲槍響,沖過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輕的敵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媽啊!幸虧我被驚醒,也幸虧您在夢中保護,否則我就再也看不見您了!”
感慨:文章將偉大的母愛放在戰爭面前,讓罪惡的戰爭撕碎了溫馨的人間至情,讀后令人驚心動魄。世間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2、板書課題
檢查預習(正音、解詞):
呵h…護 殺戮l” 納粹 肅穆m” 恍惚 木然 荒謬mi” 憧憬chngj‹ng 繚繞 健忘 片紙只字赤裸裸lu
3、問題探究
⑴“研討與練習”第一題、第二題。
⑵ 引用迪桑卡詩句的作用?結尾引用死者遺言的作用?
⑶你認為那個日本人的說法正確嗎?為什么?
⑷“引文”與“正文”的關系怎樣?
“引文”是純客觀的紀錄,是正文得出觀點、進行議論的依據。 作者郵箱:
八年級上冊《親愛的爸爸媽媽》知識點整理 篇15
⒈ 知識與能力目標
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節和語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領會文章的主題。借助閱讀文本和有關資料,篩選、歸納、整合信息,進行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培養閱讀創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語言。
⒉ 過程與方法目標
搜集、整理有關戰爭,特別是二戰中戰領國對被占領國實行殘暴統治的有關資料,為閱讀文本,貯蓄情感做準備。通過多種朗讀方式,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資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再現歷史的畫面和重溫歷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法西斯強盜的滅絕人性的恨和對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對生活熱愛的由衷敬佩,真正領悟和平與幸福的重要。
一、導入 激情,積蓄情感。
⒈ 師:在進入課文之前,同學們先看一個電影片斷。
(點擊課件:《南京大屠殺》影片片斷剪輯。)
師:這是故事片《南京大屠殺》中的幾個片斷。同學們,你們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看到這個小片斷的 心情或感受。
生:沉重。
生:恐怖。
生:殘忍。
生:不是人。
生:好慘。
師:是啊,任何一個有良心的人看到這一場面無一不會感到悲痛,慘烈。這個痛苦不僅是中國的,而 是世界的。在二戰中,面對這樣屠殺的人,又何止千萬。
⒉ 師:在南斯拉夫的美麗小城克拉庫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毀滅性的殘酷殺戮。參觀完這個遺址, 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薩特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點擊課件:薩特的話。)請一位同學朗讀一遍。(一生朗讀。)
師:從這段文學中你能發現薩特著重用哪幾個詞表達自己的觀感呢?
生:痛苦。
生:沉重記憶,美麗的記憶。
師(沉重地):是的,我們的心應當沉重呀。因為那場屠殺中還有300個孩子,面對孩子們呼喊著親愛的爸爸媽媽的是冰冷的槍聲,多么撕心裂肺。(聲音哽咽)今天,我們就跟著華裔作家聶華苓去重溫那沉重而美麗的記憶。
二、自由朗讀,把握文章內容;復述重點,把握文本情感。
⒈ 師:同學們安靜地快速瀏覽課文,概括文章四個部分的內容。
(學生默讀,概括歸納。)
生:第一個是墳地所見所聞;第二是記述各種演出記念活動;第三是記錄作家座談會;第四是摘錄遺言。
師:有異議嗎?(眾生表示贊同。)
⒉ 師:很好,這位同學的概括很精準,說明大家已經初步把握了全文的內容。這些記錄中,你們可以看出哪些是沉重的記憶,哪些是美麗的記憶嗎?同學們先在文章中找找看,然后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閱讀成果,推舉一個同學代表小組發言。
生:納粹殺了很多人,特別是有300個孩子,這是沉重的記憶。
生;我讀到“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的班級……最后一聲呼喚親愛的的爸爸媽媽的地方。”我心里感到很難過,他們比我們還小。
生:他們還殺了普通的勞動者,這個記憶很沉重。
生:那些死亡之前寫的那些話,讓我覺得他們死得很可憐。
生:在薩特那段話的最后寫了“被敵人殺戮的那一刻,”我想那個“民族的英勇”就是薩特心中美麗的記憶。
生:我覺得那個老師很美麗,他不怕死,很英勇。(多生附和贊同。)
生:還有那些遺言,他們都很愛自己的家人,這是美麗的。
師:你們的發言很精彩。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寧死不屈的。他們不做民族的叛徒,他們懷著對生命強烈的愛不向劊子手乞憐。他們表現了“整個民族的英勇”,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這真是個美麗的記憶。
⒊ 師:作家聶華苓也來到這個紀念地,她看了紀念演出,參加作家座談會,參觀了紀念館。在她用文字記下的參加紀念活動的過程中,這里哪一個情節讓你印象最深刻,為什么?
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老師說的那句話:“開槍吧!我給孩子們上最后一課!”這是一個老師在槍口下的宣言,他英勇無畏,用自己的生命為孩子們上了最后一課,讓所有人永遠記住,法西斯是無情的,是人面獸心的。(鼓掌)
生:我也同意他的說法。我覺得他是想告訴孩子們,生命雖然如此痛苦無值地結束,但是要以血的代價告誡人們,我們要熱愛和平和祖國,臨死不屈,反對戰爭。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面對死亡時300個孩子發出的那聲“親愛的爸爸媽媽”的真心呼喚,讓我的心深深地為之震撼,這是多么情真意切的呼喚,這是發自肺腑的呼喚,讓人不禁潸然淚下。(鼓掌)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孩子們在臨死前,依然惦記著親愛的爸爸、媽媽、親朋好友,雖然惦記的是一些微不足道和小事,但是足以表達他們對父母、對親朋好友的感情。這點我認為很感動,我們平日里對待父母有些冷漠,現在回想起來,是多么不安哪!我認為不要等到臨死前,才知道與父母之間無價的親情。(沉默片刻)
生:我認為把南斯拉夫的屠殺和南京大屠殺拿來比較寫,印象很深。南京死了三十萬人,這種慘無人道的行為,讓我們感到德國、日本人太殘忍,非常同情死去的人,尤其是婦女和孩子,他們是無辜的。
生:我從這幾位知名作家之間的談話中感受匪淺。其中身為德國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國犯下的滔天惡行,身感痛心而淚流滿面。他這種行為是美麗的。日本人就壞多了,還狡辯。
⒋ 師:是啊,我們不能忽視,至今還有人不愿正視歷史,仍為侵略辯護;但大多數人的態度是鮮明的,是嗎?
生:很多人和德國作家握手,人們原諒了他。
生:我從“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對照,就是很好的反駁。”一句話中可以想象會場上一定沒有人理那個日本人。(班上有學生小聲議論。)
生:老師我還想補充。課文中寫有很多人每年來紀念,說明他們沒有忘記歷史。在37面下面就有“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那個日本人只記得自己的痛苦,卻忘記帶給別人的痛苦,這就是忘記歷史,這是自私的。中國人在這里提到南京大屠殺,并不是要報仇,而是讓子孫明白和平來之不易,讓日本人的內心感到無地自容。(喝彩,鼓掌。)
三、多角度探究情感體驗。
師:你們的發言太精彩了。還有很多同學似乎意猶未盡,躍躍欲試,我們課后再交流。是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就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記住這段歷史就是記住歷史帶給我們的深刻教訓。聶華苓在文中也同樣發出了這樣強烈的呼喚。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這樣的文字。
(學生找劃,然后交流。)
生:在37面,“塞爾維亞人對暴力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執著世世代代‘人’的聲音”,“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就那樣年年不間斷地表達他們的歷史感:沒有仇恨,沒有憤怒;只有悲哀,只有記憶,只有警告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爭和屠殺了。”“這是歷史事實。但是,多少人記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
師:好,同學們將這三小段一齊讀讀,從文字里體味一下作者的情感。
(學生齊讀37面第二部分最后三段。)
師:文章讀完了。我們在讀完之后,大家的心情怎樣呢?同學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談談自己的想法。
生:我們要和平的世界。愛好和平,更要牢記歷史,讓悲劇不再重演,更好地把握現在,把握未來。
生:我在歷史書上看到,日本人不但入侵中國,還實行愚民政策,也就是“欲滅其國,必先滅其史。”我開始并不懂它的意思。現在我真切地體會到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誰否認過去,誰就在冒重蹈覆轍的危險。
生:從文章中我想到伊拉克的孩子。在電視上看到他們血淋淋的樣子,還有那么小都拿著槍,我感到真可怕,也很慶幸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和平環境里,真好。我一定會更珍惜它。
生:我想呼吁美國總統小布什:別打了,快從伊拉克走吧,你的士兵也很可憐。(掌聲雷動,有歡呼聲。)
四、善用資料,升華文本的情感。
師:是啊,戰爭帶給人們的心靈的創傷,帶給國家的苦痛,帶給世界的災難,是永遠無法彌合的流血的傷口。下面我想展示一下同學們搜集整理的資料,更深刻感受作家對幸福生活,對和平世界的強烈呼喚。
(學生點擊播放軟盤或投影資料,并適當講解。)
生:(讀收視筆記)這是我在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關于日本部隊揭秘這期節目后的日記。以前我只知道中中國有731部隊,看了節目才知道還有6支,60多個細菌工廠,遍布大半個中國。他們在廣州用碳疽茵殺害了4萬多香港人,還有的人因被細菌感染得爛腳病殘廢了,留下的傷痕看了真恐怖。但是有的日本人還否認這段歷史,修改教科書,這簡直就不是人。
生:(展示圖片)這是我在網上;等網站下載的南京大屠殺的圖片。這真是血淋淋的事實呀,居然有人否認它。在歷史的鏡子面前日本人是丑惡的,他也讓我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用智慧和科技武裝我們的頭腦,強大我們的國家。
生:(讀報心得)這幾張是前些日子關于侵華日軍介子氣毒害現在中國人的報道。五十多年過去了,它們還可以殺人,多可怕。從報紙上描寫的那些中毒者的情形,我可以遙想當年被毒害的無數中國人的慘狀。再不要有戰爭了,它留給人類的痛苦太長了。
生:(電影《美麗人生》片斷)爸爸對兒子說這是一場游戲,他是為了不傷害兒子幼小的心靈,為了不讓兒子知道那其實是多么血腥的殘殺。
生:(中央電視臺伊拉克戰事報道片頭)當時我只覺得它的解說詞寫得很好,和音樂畫面結合在一起讓我的心有一種顫抖的感覺,就讓爸爸錄下來了。
(放映過程中教師結束本課。)
師:我知道同學們準備的資料還有很多,在這里就不能一一展示了。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還有很多的地方銷煙彌漫,母親們痛苦的眼淚,孩子們驚恐的哭叫,那一雙雙流露著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們呼喊:不要戰爭,保衛和平。同學們,希望我們都是和平的維護者,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