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教學實錄與評析(精選13篇)
《觀潮》教學實錄與評析 篇1
一、教學設計說明
一、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愿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我們在設計教學時,牢牢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并且力求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體現出來。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這一段,我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要讀得讓其他同學也能喜歡這些句子。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改變了以往那種不管學生有無興趣,都必須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進行朗讀的被動局面。還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設計中我們讓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都愿意領讀,那為何不能讓他們當老師,教師來作學生呢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被動跟讀的常規做法。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還應該體現在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上。語文課上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所以教師必須仔細考慮所設計的教學環節的難易度,以便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可能。課堂上查字典的練習,聽課文寫詞語的練習,朗讀背誦課文的練習,包括最后的說一段話練習,都是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二、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了解了錢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借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比如課文語言的積累,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松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對課文中的新詞,我們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后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后通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節約時間,也十分有利于學生對詞語的積累。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因此教師教學詞義時就要有這種意識,盡可能考慮如何讓學生學會運用。這堂課中“人聲鼎沸”和“悶雷滾動”兩個詞語的教學設計就力求體現出讓學生會“運用”的思想。教師先在課堂中創設出具體情境,然后讓學生根據情境運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概括。這樣教學詞語,無疑為學生以后運用這些詞語搭了一級臺階。不僅解決了意思理解的問題,更為學生以后的獨立運用作好了準備。
從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看,積累和運用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習水平級。如果能創設新的情境,將學過的詞語、句子用一用,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語言的發展極有意義。這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由于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三、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最有興趣的是在第一課時。可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往往是第一課時掃除生字新詞,讀懂讀通課文,教學的重頭戲是在第二課時上。從教學的實際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課時“逛西湖”,第二課時“打老虎”;從學生的興趣看,實際上是錯過了學習課文的最佳時機。因此如何優化第一課時的教學,提高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很值得研究。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教學中我們將這一段作為教學的重點,并且安排在第一課時教學,以期先聲奪人,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是這樣安排課時的: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第3、4自然段,了解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情形,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第二課時:先用一小部分時間來讀懂理解潮來前和潮來后幾節課文,然后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積累和運用課文的語言文字等訓練上。
事實說明,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的最大收獲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增強了。
二、教學實錄與評析
一、初步談話,理解課題
師:今天,我們一塊兒來學習第23課:觀潮。課文寫的是哪兒的潮
生:(齊答)錢塘江大潮。
師:錢塘江在我們祖國的浙江省,遠離你們可愛的家鄉——云南有好幾千里。如果說云南的石林舉世聞名,那么浙江的錢塘江大潮就可稱為“天下奇觀”了。
(板書:天下奇觀)
師:“觀潮”和“天下奇觀”,兩個詞語中都有一個“觀”字,這兩個“觀”字意思一樣嗎
生:“觀潮”的“觀”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觀”的“觀”……
師:快請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學生查字典)
生:“奇觀”的“觀”是“景象”的意思。
師:那么“奇觀”的意思呢
生:“奇觀”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觀”就是奇異的景象。
師:誰能說說“天下奇觀”的意思。
生:“天下奇觀”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觀”就是天底下奇異的景象。
師:回答正確。
[“觀潮”和“天下奇觀”都有一個“觀”字,但意思卻不相同。教師及時抓住這個“觀”字,讓學生查字典,不僅理解了“觀”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學生養成查字典的習慣。在理解詞語的過程中,先理解“觀”字,再理解“奇觀”,最后理解 “天下奇觀”,由字到詞,一層進一層,顯得很扎實。]
二、檢查預習,反饋交流
師:昨天,你們回家預習了課文,自己再把課文讀一遍,一邊讀一邊想,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學生自讀課文)
生:作者先寫潮來之前,再寫潮來之時,最后寫潮過之后。
三、觀看錄像,感受情景
師:學得真不錯,你們對錢塘江大潮一定很感興趣吧有沒有見到過
生:(遺憾地搖搖頭)沒見過。
師:別遺憾,我呀,把這大潮給錄下來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師:我們就一塊兒來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一下這一天下奇觀。
(學生看錢塘江潮錄像,不時發出驚嘆聲。)
四、突破重點,指導朗讀
師:剛才錄像里潮水的景象,咱們課文里也有,在哪兒呀
生:課文3、4自然段。
師:自己讀讀3、4自然段,你覺得那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大家聽。
生:(自由讀)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學生可以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師:讀得不錯。白線“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氣勢越來越大,你的心情越來越……
生:激動。
師:讀出這種感覺來。
生:(齊讀)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師: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多么壯觀!你們能讀出壯觀的感覺嗎
生:(分組比賽讀)
生:(齊讀)
[用各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既能幫助理解,又能幫助記憶。]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師:喜歡這句的舉手。
(學生全體舉手)
師:(舉手)再加上我一個,我也特別喜歡。多精彩的語句呀!不過,要把它讀好還真不容易。你們在下邊也再準備一遍,待會兒我們來比賽,看誰把這種雄偉的氣勢給讀出來了。
(指名學生個別賽讀,教師加以鼓勵,并與學生一起為朗讀進步者、優秀者鼓掌。)
師:你們讀得真不錯,能讓我試試嗎
(學生高興地點頭叫好。教師朗讀這一句。學生熱烈的掌聲響起。)
師:謝謝鼓勵,該你們了,讓我為你們喝彩,行嗎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
師:棒極了!
[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愿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生:我特別喜歡這句。“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師:閃雷滾動的聲音是什么樣兒的誰來學學看。
生:轟隆隆隆……
師:還學得真像,雷的聲音比較的沉悶,我們一起學學看。
生:(一齊模擬)轟隆隆……
師:這聲音作者用哪個詞來形容
生:悶雷滾動。
師:課文中用這個詞語來形容潮水的聲音,用得多形象啊!我們一塊兒來讀讀這個句子。(學生齊讀)
師:讀得真好,再來一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學生閉眼齊背)
[熟讀后緊接著讓學生背誦,強化一下記憶,將課文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生:我特別喜歡這一句。“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師:人群又沸騰起來。看到那條白線,人們怎么沸騰的咱們來演演看,好嗎
生:好!
師:準備,開始!
生:(跳著,叫著,揮舞著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來啦!”)
師:沸騰了!剛才這場面還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就在這個自然段里。
生:(齊答)人聲鼎沸。
師:來,我們讀出這種沸騰的感覺來。
生:(齊讀)
[讓全體學生用具體生動的表演來體現對“沸騰”這個詞的理解,然后又從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個詞語“人聲鼎沸”,從概念到形象,又從形象到概念,這樣學詞語學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確,也便于今后運用。]
師:把出現白線和白線橫貫江面這兩個句子連起來讀讀。
生:(齊讀)
師:這些語句寫得多精彩!正如課文提示中所說,作者把錢塘江的大潮寫得雄偉壯觀,有聲有色,使人如臨其境。
五、聽聽讀讀,體會順序
師:剛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讀了這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不過,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其實,作者寫得可有順序了。下面,我們就先來做一個聽的練習。
師:聽老師讀這段話(出示),看誰本事大,能聽清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四處的描寫給連接起來的。待會兒,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寫下來。
師讀生聽: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大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生:(動筆在練習紙上填寫)
( ),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 ),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 ),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教師用投影打出一位學生的作業 ,集體反饋校對。)
師:發現沒有,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潮水的
生:作者從遠到近描寫潮水。
師:是啊!作者由遠及近地觀察,隨著位置的轉變和時間的推移來描寫潮水的變化。來,王老師和你們一塊兒讀讀這段話,再來體會一下。
(師生齊讀這段話)
師:現在,我只留下括號中的詞語,你還能說出剛才那段話嗎
(學生自由準備背誦)
師:能行的起立!
生:(全體起立)
師:真有信心!給你們配上錄像好嗎
生:(興奮地點頭)
師:配著錄像,讓我們帶著對錢塘江大潮的無限贊嘆之情來背誦這些描寫潮水的精彩語句。
生:(有感情地看錄像背誦)
師:背誦得多有感情啊!我們仿佛站在錢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來越近,聲音(越來越響),浪頭(越來越高),氣勢(越來越大)。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
[先讀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綜合,最后學生水到渠成,很輕松地將這一段課文背誦下來。這樣達到了及時將學到的精彩的語言積累起來的目的。]
六、創設情境,運用語句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個自然段里,詞語非常豐富,你們想不想把它們積累起來
生:想!
師:聽老師說詞語的意思,看誰的反應快,老師語音剛落,就能很快地站起來說出哪個詞語表達了這個意思。
(學生躍躍欲試)
師:形容人的說話聲,喊叫聲,歡呼聲,如鍋中之水,一片沸騰。
生:人聲鼎沸。
師:風和浪都很平靜——
生:風平浪靜。
師:形容水面遼闊,遠處和天似乎連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師:形容同時出發,同時前進——
生:齊頭并進。
師:山上的巖石和土壤塌下來,地也裂開來,形容聲音很響很響——
生:山崩地裂。
師:形容氣勢很大——
生:(一時說不出,有個別學生答“白浪翻滾”,師提示“浩浩蕩蕩”)
[這個復習詞語的方法有兩個特點。一是根據詞義說出詞語,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詞義的理解;二是用比賽的形式,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師:誰來當小老師,帶著大家把這些詞語讀一遍。
(學生紛紛舉手)
師:都想當老師,那看來只有我當學生了。
生:領讀,師跟讀。
[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王老師卻讓學生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愿意領讀,那就不妨自己來作學生。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做表面看只是一種簡單的角色變換,然而從深層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師對主體意識的深刻認識。]
師: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了 呢咱們來自我檢驗一下,我這兒有一段話,可是不完整,你們能不能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得清楚通順呢師出示一段話: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聲猶如( ),海堤上盡管( ),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后選派一代表發言。)
生: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風平浪靜)。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像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一浪一浪(像千萬匹白色戰馬)。潮水聲猶如(山崩地裂),海堤上盡管(人山人海),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很遠)的地方。
(師生共同評價)
師:這個詞語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一浪一浪(齊頭并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一浪一浪(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來)。
師: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語句也能用了!
師:“人山人海”這個詞的運用有問題嗎
生:(思索)應該用“人聲鼎沸”,因為后邊寫的是“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所以應該和聲音有關。
[這段師生共同評價非常精彩。教師沒有滿足于讓學生填寫正確,而是鼓勵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在同一個括號內運用不同的詞語,對于運用正確的予以肯定,運用錯誤的加以糾正。既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又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
師:每個人再練習說這段話。
(學生自由說這段話,進行鞏固)
[整個練習過程中,先讓學生討論統習,再指名個別學生交流,然后師生評講指導,最后再讓每一個學生自己練習說話。雖然整個環節占用的時間比較多,但是訓練很扎實。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這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追求的目標,應該大力提倡。]
師:今天,我們如臨其境,觀賞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理解并積累了好些語句,還學著用了用。你們學得真棒,那作者為什么還要寫潮來前,潮過后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附板書:
潮來前
雄偉壯觀
觀潮潮來時
如臨其境
(錢塘江大潮)有聲有色
潮過后
天下奇觀
總評:
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教師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整堂課中,教師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并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的訓練和指導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并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注意創設情境,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
學過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用一用,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小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極有意義。王老師在這堂課的最后,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因為難度不高,所以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由于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填寫出詞語,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特別高。學過的詞句理解了,再試著運用運用,有利于促進課文語言的內化。這樣的練習在語文課中應該大力提倡。
四、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采用了錄像手段,第一次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第二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教師還多次使用了實物投影,打出了學生喜歡的句號指導朗讀,打出學生書面練習的結果加以評點,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觀潮》教學實錄與評析 篇2
《觀潮》教學實錄與評析
執教:上海市長寧區愚園路第一小學 王林琳
評析:上海師范大學教科所 吳忠豪
教學設計說明
教學實錄與評析
執教教師簡介
一、教學設計說明 返回本頁頁首
一、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愿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我們在設計教學時,牢牢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并且力求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體現出來。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這一段,我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要讀得讓其他同學也能喜歡這些句子。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改變了以往那種不管學生有無興趣,都必須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進行朗讀的被動局面。還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設計中我們讓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都愿意領讀,那為何不能讓他們當老師,教師來作學生呢?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被動跟讀的常規做法。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還應該體現在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上。語文課上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所以教師必須仔細考慮所設計的教學環節的難易度,以便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可能。課堂上查字典的練習,聽課文寫詞語的練習,朗讀背誦課文的練習,包括最后的說一段話練習,都是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二、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了解了錢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借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比如課文語言的積累,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松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對課文中的新詞,我們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后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后通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節約時間,也十分有利于學生對詞語的積累。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因此教師教學詞義時就要有這種意識,盡可能考慮如何讓學生學會運用。這堂課中“人聲鼎沸”和“悶雷滾動”兩個詞語的教學設計就力求體現出讓學生會“運用”的思想。教師先在課堂中創設出具體情境,然后讓學生根據情境運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概括。這樣教學詞語,無疑為學生以后運用這些詞語搭了一級臺階。不僅解決了意思理解的問題,更為學生以后的獨立運用作好了準備。
從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看,積累和運用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習水平級。如果能創設新的情境,將學過的詞語、句子用一用,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語言的發展極有意義。這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由于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三、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最有興趣的是在第一課時。可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往往是第一課時掃除生字新詞,讀懂讀通課文,教學的重頭戲是在第二課時上。從教學的實際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課時“逛西湖”,第二課時“打老虎”;從學生的興趣看,實際上是錯過了學習課文的最佳時機。因此如何優化第一課時的教學,提高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很值得研究。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教學中我們將這一段作為教學的重點,并且安排在第一課時教學,以期先聲奪人,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是這樣安排課時的: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第3、4自然段,了解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情形,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第二課時:先用一小部分時間來讀懂理解潮來前和潮來后幾節課文,然后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積累和運用課文的語言文字等訓練上。
事實說明,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最大收獲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增強了。
二、教學實錄與評析 返回本頁頁首
一、初步談話,理解課題
師:今天,我們一塊兒來學習第23課:觀潮。課文寫的是哪兒的潮?
生:(齊答)錢塘江大潮。
師:錢塘江在我們祖國的浙江省,遠離你們可愛的家鄉——云南有好幾千里。如果說云南的石林舉世聞名,那么浙江的錢塘江大潮就可稱為“天下奇觀”了。
(板書:天下奇觀)
師:“觀潮”和“天下奇觀”,兩個詞語中都有一個“觀”字,這兩個“觀”字意思一樣嗎?
生:“觀潮”的“觀”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觀”的“觀”……
師:快請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學生查字典)
生:“奇觀”的“觀”是“景象”的意思。
師:那么“奇觀”的意思呢?
生:“奇觀”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觀”就是奇異的景象。
師:誰能說說“天下奇觀”的意思。
生:“天下奇觀”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觀”就是天底下奇異的景象。
師:回答正確。
[“觀潮”和“天下奇觀”都有一個“觀”字,但意思卻不相同。教師及時抓住這個“觀”字,讓學生查字典,不僅理解了“觀”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學生養成查字典的習慣。在理解詞語的過程中,先理解“觀”字,再理解“奇觀”,最后理解 “天下奇觀”,由字到詞,一層進一層,顯得很扎實。]
二、檢查預習,反饋交流
師:昨天,你們回家預習了課文,自己再把課文讀一遍,一邊讀一邊想,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學生自讀課文)
生:作者先寫潮來之前,再寫潮來之時,最后寫潮過之后。
三、觀看錄像,感受情景
師:學得真不錯,你們對錢塘江大潮一定很感興趣吧?有沒有見到過?
生:(遺憾地搖搖頭)沒見過。
師:別遺憾,我呀,把這大潮給錄下來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師:我們就一塊兒來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一下這一天下奇觀。
(學生看錢塘江潮錄像,不時發出驚嘆聲。)
四、突破重點,指導朗讀
師:剛才錄像里潮水的景象,咱們課文里也有,在哪兒呀?
生:課文3、4自然段。
師:自己讀讀3、4自然段,你覺得那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大家聽。
生:(自由讀)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學生可以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師:讀得不錯。白線“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氣勢越來越大,你的心情越來越……
生:激動。
師:讀出這種感覺來。
生:(齊讀)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師: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多么壯觀!你們能讀出壯觀的感覺嗎?
生:(分組比賽讀)
生:(齊讀)
[用各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既能幫助理解,又能幫助記憶。]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師:喜歡這句的舉手。
(學生全體舉手)
師:(舉手)再加上我一個,我也特別喜歡。多精彩的語句呀!不過,要把它讀好還真不容易。你們在下邊也再準備一遍,待會兒我們來比賽,看誰把這種雄偉的氣勢給讀出來了。
(指名學生個別賽讀,教師加以鼓勵,并與學生一起為朗讀進步者、優秀者鼓掌。)
師:你們讀得真不錯,能讓我試試嗎?
(學生高興地點頭叫好。教師朗讀這一句。學生熱烈的掌聲響起。)
師:謝謝鼓勵,該你們了,讓我為你們喝彩,行嗎?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
師:棒極了!
[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愿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生:我特別喜歡這句。“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師:閃雷滾動的聲音是什么樣兒的?誰來學學看。
生:轟隆隆隆……
師:還學得真像,雷的聲音比較的沉悶,我們一起學學看。
生:(一齊模擬)轟隆隆……
師:這聲音作者用哪個詞來形容?
生:悶雷滾動。
師:課文中用這個詞語來形容潮水的聲音,用得多形象啊!我們一塊兒來讀讀這個句子。(學生齊讀)
師:讀得真好,再來一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學生閉眼齊背)
[熟讀后緊接著讓學生背誦,強化一下記憶,將課文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生:我特別喜歡這一句。“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師:人群又沸騰起來。看到那條白線,人們怎么沸騰的?咱們來演演看,好嗎?
生:好!
師:準備,開始!
生:(跳著,叫著,揮舞著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來啦!”)
師:沸騰了!剛才這場面還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就在這個自然段里。
生:(齊答)人聲鼎沸。
師:來,我們讀出這種沸騰的感覺來。
生:(齊讀)
[讓全體學生用具體生動的表演來體現對“沸騰”這個詞的理解,然后又從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個詞語“人聲鼎沸”,從概念到形象,又從形象到概念,這樣學詞語學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確,也便于今后運用。]
師:把出現白線和白線橫貫江面這兩個句子連起來讀讀。
生:(齊讀)
師:這些語句寫得多精彩!正如課文提示中所說,作者把錢塘江的大潮寫得雄偉壯觀,有聲有色,使人如臨其境。
五、聽聽讀讀,體會順序
師:剛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讀了這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不過,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其實,作者寫得可有順序了。下面,我們就先來做一個聽的練習。
師:聽老師讀這段話(出示),看誰本事大,能聽清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四處的描寫給連接起來的。待會兒,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寫下來。
師讀生聽: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大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生:(動筆在練習紙上填寫)
( ),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 ),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教師用投影打出一位學生的作業,集體反饋校對。)
師:發現沒有,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潮水的?
生:作者從遠到近描寫潮水。
師:是啊!作者由遠及近地觀察,隨著位置的轉變和時間的推移來描寫潮水的變化。來,王老師和你們一塊兒讀讀這段話,再來體會一下。
(師生齊讀這段話)
師:現在,我只留下括號中的詞語,你還能說出剛才那段話嗎?
(學生自由準備背誦)
師:能行的起立!
生:(全體起立)
師:真有信心!給你們配上錄像好嗎?
生:(興奮地點頭)
師:配著錄像,讓我們帶著對錢塘江大潮的無限贊嘆之情來背誦這些描寫潮水的精彩語句。
生:(有感情地看錄像背誦)
師:背誦得多有感情啊!我們仿佛站在錢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來越近,聲音(越來越響),浪頭(越來越高),氣勢(越來越大)。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
[先讀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綜合,最后學生水到渠成,很輕松地將這一段課文背誦下來。這樣達到了及時將學到的精彩的語言積累起來的目的。]
六、創設情境,運用語句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個自然段里,詞語非常豐富,你們想不想把它們積累起來?
生:想!
師:聽老師說詞語的意思,看誰的反應快,老師語音剛落,就能很快地站起來說出哪個詞語表達了這個意思。
(學生躍躍欲試)
師:形容人的說話聲,喊叫聲,歡呼聲,如鍋中之水,一片沸騰。
生:人聲鼎沸。
師:風和浪都很平靜——
生:風平浪靜。
師:形容水面遼闊,遠處和天似乎連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師:形容同時出發,同時前進——
生:齊頭并進。
師:山上的巖石和土壤塌下來,地也裂開來,形容聲音很響很響——
生:山崩地裂。
師:形容氣勢很大——
生:(一時說不出,有個別學生答“白浪翻滾”,師提示“浩浩蕩蕩”)
[這個復習詞語的方法有兩個特點。一是根據詞義說出詞語,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詞義的理解;二是用比賽的形式,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師:誰來當小老師,帶著大家把這些詞語讀一遍。
(學生紛紛舉手)
師:都想當老師,那看來只有我當學生了。
生:領讀,師跟讀。
[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王老師卻讓學生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愿意領讀,那就不妨自己來作學生。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做表面看只是一種簡單的角色變換,然而從深層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師對主體意識的深刻認識。]
師: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了 呢?咱們來自我檢驗一下,我這兒有一段話,可是不完整,你們能不能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得清楚通順呢?師出示一段話: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聲猶如( ),海堤上盡管( ),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后選派一代表發言。)
生: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風平浪靜)。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像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一浪一浪(像千萬匹白色戰馬)。潮水聲猶如(山崩地裂),海堤上盡管(人山人海),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很遠)的地方。
(師生共同評價)
師:這個詞語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一浪一浪(齊頭并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一浪一浪(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來)。
師: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語句也能用了!
師:“人山人海”這個詞的運用有問題嗎?
生:(思索)應該用“人聲鼎沸”,因為后邊寫的是“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所以應該和聲音有關。
[這段師生共同評價非常精彩。教師沒有滿足于讓學生填寫正確,而是鼓勵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在同一個括號內運用不同的詞語,對于運用正確的予以肯定,運用錯誤的加以糾正。既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又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
師:每個人再練習說這段話。
(學生自由說這段話,進行鞏固)
[整個練習過程中,先讓學生討論統習,再指名個別學生交流,然后師生評講指導,最后再讓每一個學生自己練習說話。雖然整個環節占用的時間比較多,但是訓練很扎實。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這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追求的目標,應該大力提倡。]
師:今天,我們如臨其境,觀賞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理解并積累了好些語句,還學著用了用。你們學得真棒,那作者為什么還要寫潮來前,潮過后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附板書:
潮來前
雄偉壯觀
觀潮潮來時
如臨其境
(錢塘江大潮)有聲有色
潮過后
天下奇觀
總評:
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教師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整堂課中,教師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并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的訓練和指導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并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注意創設情境,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
學過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用一用,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小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極有意義。王老師在這堂課的最后,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因為難度不高,所以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由于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填寫出詞語,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特別高。學過的詞句理解了,再試著運用運用,有利于促進課文語言的內化。這樣的練習在語文課中應該大力提倡。
四、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采用了錄像手段,第一次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第二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教師還多次使用了實物投影,打出了學生喜歡的句號指導朗讀,打出學生書面練習的結果加以評點,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三、執教教師簡介 返回本頁頁首
王林琳,女,26歲,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上海市長寧區愚園路第一小學語文教研組組長。近年來,多次在市級教學教研活動中作觀摩教學。1998年4月,在華東地區六省市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上執教《智燒敵艦》,1998年11月,在滬粵江浙s版教材研討會上執教《荔枝》,均獲好評。1997年6月,獲上海市s版小學語文教學比賽一等獎,同年10月,獲全國第二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海賽區一等獎。1999年6月,獲全國第三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海賽區選拔賽特等獎。同年10月,獲全國第三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一等獎。王林琳撰寫的教學設計《當炸彈爆炸的時候——風智燒敵艦》等4 篇文章,先后發表在《小學語文教師》等刊物上。她設計的《科里亞的木匣》等教案,被收錄到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優質課教案評點》。王林琳曾被評為長寧區先進工作者,長寧區優秀青年人才,長寧區優秀青年教師。
《觀潮》教學實錄與評析 篇3
一、教學設計說明
一、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愿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我們在設計教學時,牢牢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并且力求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體現出來。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這一段,我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要讀得讓其他同學也能喜歡這些句子。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改變了以往那種不管學生有無興趣,都必須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進行朗讀的被動局面。還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設計中我們讓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都愿意領讀,那為何不能讓他們當老師,教師來作學生呢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被動跟讀的常規做法。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還應該體現在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上。語文課上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所以教師必須仔細考慮所設計的教學環節的難易度,以便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可能。課堂上查字典的練習,聽課文寫詞語的練習,朗讀背誦課文的練習,包括最后的說一段話練習,都是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二、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了解了錢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借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比如課文語言的積累,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松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對課文中的新詞,我們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后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后通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節約時間,也十分有利于學生對詞語的積累。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因此教師教學詞義時就要有這種意識,盡可能考慮如何讓學生學會運用。這堂課中“人聲鼎沸”和“悶雷滾動”兩個詞語的教學設計就力求體現出讓學生會“運用”的思想。教師先在課堂中創設出具體情境,然后讓學生根據情境運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概括。這樣教學詞語,無疑為學生以后運用這些詞語搭了一級臺階。不僅解決了意思理解的問題,更為學生以后的獨立運用作好了準備。
從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看,積累和運用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習水平級。如果能創設新的情境,將學過的詞語、句子用一用,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語言的發展極有意義。這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由于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三、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最有興趣的是在第一課時。可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往往是第一課時掃除生字新詞,讀懂讀通課文,教學的重頭戲是在第二課時上。從教學的實際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課時“逛西湖”,第二課時“打老虎”;從學生的興趣看,實際上是錯過了學習課文的最佳時機。因此如何優化第一課時的教學,提高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很值得研究。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教學中我們將這一段作為教學的重點,并且安排在第一課時教學,以期先聲奪人,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是這樣安排課時的: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第3、4 自然段,了解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情形,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第二課時:先用一小部分時間來讀懂理解潮來前和潮來后幾節課文,然后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積累和運用課文的語言文字等訓練上。
事實說明,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最大收獲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增強了。
二、教學實錄與評析
一、初步談話,理解課題
師:今天,我們一塊兒來學習第23課:觀潮。課文寫的是哪兒的潮
生:(齊答)錢塘江大潮。
師:錢塘江在我們祖國的浙江省,遠離你們可愛的家鄉——云南有好幾千里。如果說云南的石林舉世聞名,那么浙江的錢塘江大潮就可稱為“天下奇觀”了。
(板書:天下奇觀)
師:“觀潮”和“天下奇觀”,兩個詞語中都有一個“觀”字,這兩個“觀”字意思一樣嗎
生:“觀潮”的“觀”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觀”的“觀”……
師:快請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學生查字典)
生:“奇觀”的“觀”是“景象”的意思。
師:那么“奇觀”的意思呢
生:“奇觀”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觀”就是奇異的景象。
師:誰能說說“天下奇觀”的意思。
生:“天下奇觀”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觀”就是天底下奇異的景象。
師:回答正確。
[“觀潮”和“天下奇觀”都有一個“觀”字,但意思卻不相同。教師及時抓住這個“觀”字,讓學生查字典,不僅理解了“觀”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學生養成查字典的習慣。在理解詞語的過程中,先理解“觀”字,再理解“奇觀”,最后理解 “天下奇觀”,由字到詞,一層進一層,顯得很扎實。]
二、檢查預習,反饋交流
師:昨天,你們回家預習了課文,自己再把課文讀一遍,一邊讀一邊想,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學生自讀課文)
生:作者先寫潮來之前,再寫潮來之時,最后寫潮過之后。
三、觀看錄像,感受情景
師:學得真不錯,你們對錢塘江大潮一定很感興趣吧有沒有見到過
生:(遺憾地搖搖頭)沒見過。
師:別遺憾,我呀,把這大潮給錄下來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師:我們就一塊兒來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一下這一天下奇觀。
(學生看錢塘江潮錄像,不時發出驚嘆聲。)
四、突破重點,指導朗讀
師:剛才錄像里潮水的景象,咱們課文里也有,在哪兒呀
生:課文3、4自然段。
師:自己讀讀3、4自然段,你覺得那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大家聽。
生:(自由讀)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學生可以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師:讀得不錯。白線 “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氣勢越來越大,你的心情越來越……
生:激動。
師:讀出這種感覺來。
生:(齊讀)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師: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多么壯觀!你們能讀出壯觀的感覺嗎
生:(分組比賽讀)
生:(齊讀)
[用各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既能幫助理解,又能幫助記憶。]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師:喜歡這句的舉手。
(學生全體舉手)
師:(舉手)再加上我一個,我也特別喜歡。多精彩的語句呀!不過,要把它讀好還真不容易。你們在下邊也再準備一遍,待會兒我們來比賽,看誰把這種雄偉的氣勢給讀出來了。
(指名學生個別賽讀,教師加以鼓勵,并與學生一起為朗讀進步者、優秀者鼓掌。)
師:你們讀得真不錯,能讓我試試嗎
(學生高興地點頭叫好。教師朗讀這一句。學生熱烈的掌聲響起。)
師:謝謝鼓勵,該你們了,讓我為你們喝彩,行嗎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
師:棒極了!
[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愿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生:我特別喜歡這句。“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師:閃雷滾動的聲音是什么樣兒的誰來學學看。
生:轟隆隆隆……
師:還學得真像,雷的聲音比較的沉悶,我們一起學學看。
生:(一齊模擬)轟隆隆……
師:這聲音作者用哪個詞來形容
生:悶雷滾動。
師:課文中用這個詞語來形容潮水的聲音,用得多形象啊!我們一塊兒來讀讀這個句子。(學生齊讀)
師:讀得真好,再來一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學生閉眼齊背)
[熟讀后緊接著讓學生背誦,強化一下記憶,將課文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生:我特別喜歡這一句。“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師:人群又沸騰起來。看到那條白線,人們怎么沸騰的咱們來演演看,好嗎
生:好!
師:準備,開始!
生:(跳著,叫著,揮舞著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來啦!”)
師:沸騰了!剛才這場面還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就在這個自然段里。
生:(齊答)人聲鼎沸。
師:來,我們讀出這種沸騰的感覺來。
生:(齊讀)
[讓全體學生用具體生動的表演來體現對“沸騰”這個詞的理解,然后又從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個詞語“人聲鼎沸”,從概念到形象,又從形象到概念,這樣學詞語學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確,也便于今后運用。]
師:把出現白線和白線橫貫江面這兩個句子連起來讀讀。
生:(齊讀)
師:這些語句寫得多精彩!正如課文提示中所說,作者把錢塘江的大潮寫得雄偉壯觀,有聲有色,使人如臨其境。
五、聽聽讀讀,體會順序
師:剛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讀了這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不過,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其實,作者寫得可有順序了。下面,我們就先來做一個聽的練習。
師:聽老師讀這段話(出示),看誰本事大,能聽清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四處的描寫給連接起來的。待會兒,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寫下來。
師讀生聽: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大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生:(動筆在練習紙上填寫)
( ),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 ),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教師用投影打出一位學生的作業,集體反饋校對。)
師:發現沒有,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潮水的
生:作者從遠到近描寫潮水。
師:是啊!作者由遠及近地觀察,隨著位置的轉變和時間的推移來描寫潮水的變化。來,王老師和你們一塊兒讀讀這段話,再來體會一下。
(師生齊讀這段話)
師:現在,我只留下括號中的詞語,你還能說出剛才那段話嗎
(學生自由準備背誦)
師:能行的起立!
生:(全體起立)
師:真有信心!給你們配上錄像好嗎
生:(興奮地點頭)
師:配著錄像,讓我們帶著對錢塘江大潮的無限贊嘆之情來背誦這些描寫潮水的精彩語句。
生:(有感情地看錄像背誦)
師:背誦得多有感情啊!我們仿佛站在錢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來越近,聲音(越來越響),浪頭(越來越高),氣勢(越來越大)。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
[先讀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綜合,最后學生水到渠成,很輕松地將這一段課文背誦下來。這樣達到了及時將學到的精彩的語言積累起來的目的。]
六、創設情境,運用語句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個自然段里,詞語非常豐富,你們想不想把它們積累起來
生:想!
師:聽老師說詞語的意思,看誰的反應快,老師語音剛落,就能很快地站起來說出哪個詞語表達了這個意思。
(學生躍躍欲試)
師:形容人的說話聲,喊叫聲,歡呼聲,如鍋中之水,一片沸騰。
生:人聲鼎沸。
師:風和浪都很平靜——
生:風平浪靜。
師:形容水面遼闊,遠處和天似乎連接在一起 ——
生:水天相接。
師:形容同時出發,同時前進——
生:齊頭并進。
師:山上的巖石和土壤塌下來,地也裂開來,形容聲音很響很響——
生:山崩地裂。
師:形容氣勢很大——
生:(一時說不出,有個別學生答“白浪翻滾”,師提示“浩浩蕩蕩”)
[這個復習詞語的方法有兩個特點。一是根據詞義說出詞語,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詞義的理解;二是用比賽的形式,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師:誰來當小老師,帶著大家把這些詞語讀一遍。
(學生紛紛舉手)
師:都想當老師,那看來只有我當學生了。
生:領讀,師跟讀。
[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王老師卻讓學生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愿意領讀,那就不妨自己來作學生。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做表面看只是一種簡單的角色變換,然而從深層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師對主體意識的深刻認識。]
師: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了 呢咱們來自我檢驗一下,我這兒有一段話,可是不完整,你們能不能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得清楚通順呢師出示一段話: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聲猶如( ),海堤上盡管( ),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后選派一代表發言。)
生: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風平浪靜)。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像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一浪一浪(像千萬匹白色戰馬)。潮水聲猶如(山崩地裂),海堤上盡管(人山人海),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很遠)的地方。
(師生共同評價)
師:這個詞語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一浪一浪(齊頭并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一浪一浪(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來)。
師: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語句也能用了!
師:“人山人海”這個詞的運用有問題嗎
生:(思索)應該用“人聲鼎沸”,因為后邊寫的是“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所以應該和聲音有關。
[這段師生共同評價非常精彩。教師沒有滿足于讓學生填寫正確,而是鼓勵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在同一個括號內運用不同的詞語,對于運用正確的予以肯定,運用錯誤的加以糾正。既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又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
師:每個人再練習說這段話。
(學生自由說這段話,進行鞏固)
[整個練習過程中,先讓學生討論統習,再指名個別學生交流,然后師生評講指導,最后再讓每一個學生自己練習說話。雖然整個環節占用的時間比較多,但是訓練很扎實。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這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追求的目標,應該大力提倡。]
師:今天,我們如臨其境,觀賞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理解并積累了好些語句,還學著用了用。你們學得真棒,那作者為什么還要寫潮來前,潮過后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附板書:
潮來前
雄偉壯觀
觀潮潮來時
如臨其境
(錢塘江大潮)有聲有色
潮過后
天下奇觀
總評:
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教師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整堂課中,教師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并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的訓練和指導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并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注意創設情境,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
學過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用一用,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小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極有意義。王老師在這堂課的最后,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因為難度不高,所以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由于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填寫出詞語,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特別高。學過的詞句理解了,再試著運用運用,有利于促進課文語言的內化。這樣的練習在語文課中應該大力提倡。
四、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采用了錄像手段,第一次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第二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教師還多次使用了實物投影,打出了學生喜歡的句號指導朗讀,打出學生書面練習的結果加以評點,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三、執教教師簡介
王林琳,女,26 歲,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上海市長寧區愚園路第一小學語文教研組組長。近年來,多次在市級教學教研活動中作觀摩教學。1998年4月,在華東地區六省市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上執教《智燒敵艦》,1998年11月,在滬粵江浙s版教材研討會上執教《荔枝》,均獲好評。1997年6月,獲上海市s版小學語文教學比賽一等獎,同年10月,獲全國第二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海賽區一等獎。1999年6月,獲全國第三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海賽區選拔賽特等獎。同年10月,獲全國第三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一等獎。王林琳撰寫的教學設計《當炸彈爆炸的時候——風智燒敵艦》等4 篇文章,先后發表在《小學語文教師》等刊物上。她設計的《科里亞的木匣》等教案,被收錄到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優質課教案評點》。王林琳曾被評為長寧區先進工作者,長寧區優秀青年人才,長寧區優秀青年教師。
《觀潮》教學實錄與評析 篇4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過對農歷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課始,以“聲”激情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為了充分發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悅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于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鑒,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設情境,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里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截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墻”;更近,猶如“戰馬飛奔”的順序組接。錄制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墻”、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并將實際景象與課文里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贊美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于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讀法。默讀,利于思考;朗讀,助于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于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采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范讀激情;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后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教為主導、生為主體、學為基礎、思為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優化結構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三動:動腦思考;動口讀說;動手畫批。
三個保證:在學習的中心階段,即高潮處,關鍵處,難點、重點處,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議;保證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在課堂上過著愉快的精神生活。
《觀潮》是一篇寫景記敘文。作者通過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通過反復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以讀為主、以讀為本。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方法,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礎,讀字當頭,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朗讀能力,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情境,讓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因此,在教學三、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讀一讀,并談一談讀了之后的感受。談完感受后再鼓勵并引導學生把這種感受帶入自己的朗讀中,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大潮的壯觀。為了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我還組織學生比賽讀、輪流讀、表演讀等,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
二、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內容,并將文本內化為自己的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讀出真情實感。因此,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體會到了錢江潮的雄偉氣勢后,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增加對錢塘江大潮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在熟讀的基礎上,出示課文中描寫江潮的四字詞語,然后讓學生用這些詞語復述潮來時的情景,以此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
三、加強指導。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為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以學生跟讀的方式指導學生的朗讀技巧。
通過本節課的朗讀訓練,不但幫助學生理解了文本,感悟了情感,而且朗誦情況也比以往稍好一些。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學生的朗誦水平、語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較大提升。
《觀潮》教學實錄與評析 篇5
第一課時:
一、引入談話,總體把握。
緊扣“天下奇觀”。
二、檢查預習情況,指導閱讀方法。
1、多音字。(設計理念:注重語文工具性的同時,還要與人文性完美結合,達到高度統一。)
2、默讀瀏覽,說說課文主要內容。(注意指導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3、理清文脈,按順序給課文分段。
(設計理念: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滲透寫作方法,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
4、檢查學生美讀課文。
(設計理念:朗讀是理解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體會民族語言之優美的重要途徑。漢語的特有聲調、都使漢語成為一種在聲音上優美絕倫的語言。通過朗讀,培養學生對母語的親近感,體驗母語的音樂美、意境美!本文描寫潮來前、潮來時的語言形象傳神,這么優美的文段,一定要朗讀,而且是動情地朗讀,才足以盡興!才足以表達出作者和自己的澎湃激情!
另外,預習中的朗讀,是培養學生自學的手段,是學生自我成長的過程。教師檢查時,一定要注意評價語言要有激勵性!鼓勵學生熱愛朗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三、熟讀課文,找到自己最喜歡的語句品味,熟讀成誦。
(設計理念:語言是傳情達意的工具。 好文章中,一詞一句,韻味悠長。要指導學生學會咬文嚼字,細細品味。)
(反思一下:我自認為設計得很不錯。又自戀了,哈!)
第二課時:
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朗讀課文,背誦積累課文三四自然段。
一、引入談話。扣“天下奇觀”
二、品讀課文。(注意:緊緊抓住課文靈魂的詞語:天下奇觀。)
1、品讀最喜歡的語段。(兩部分)
(設計理念:一堂語文課,要有整體性。前面預習時,學生已經理解了不少內容,再按步就班地上課,逐段講解,只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何苦?不如,在此基礎之上,直奔主題,抓重點交流體會,展示學生的自學成果。然后,在教師指導下,改進提高。這樣的課堂,才是鮮活的。教學目標的達成,是在生生相動,師生互動的'情況下實現的,合作學習,使學習效率達到最大化。教師與學生,都是課堂的主動者!學習成了一種享受進步、享受成長、享受成功的過程!
指導理解文章的方式:換詞比較法、按原文填空法、省略傳神詞句法、抓詞品讀法、拓展延伸法……
指導朗讀的方式:范讀法、多媒體創設意境法、引入情境法、指名朗讀評價法、直接講解法。
2、略講潮頭過后。 按原文填空。
三、回歸整體,總結提高。
1、這什么稱錢塘江大潮為“天下奇觀”?
2、編寫導游詞。
(設計理念: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運用自己找的資料,并根據課文內容,編寫導游詞,選出優秀的展示。學后運用,不僅是語言的積累,也是再創造。)
3、按一定的順序描寫自己喜歡的一處景物。(注意突出“喜歡的”,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沒有感情色彩的東西, 干巴巴的,老師不喜歡,學生更不喜歡。)
《觀潮》教學實錄與評析 篇6
[課題]觀潮
[教案設計及授課教師]榮成市第三十六中學張月華
[教材] 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三冊第114頁至117頁
[教學設計意圖]
本設計力求跳出傳統的講讀法這一思維定勢,突出朗讀技巧功效,將點撥教學、情境教學與朗讀教學相結合,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設計了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朗讀要求,激發學生在讀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語感,旨在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素質。
[設計提要]
本設計以朗讀為主線,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分別從不同層次上的要求來由淺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賞,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理念。
[教學目標]
1、 了解錢塘江潮雄偉壯觀的景象,激起積極向上、勇于拼搏 的思想情感。
2、 品讀賞析,感受文章自然美與人文美相結合的特點。
3、 研讀體會本文精練生動的語言。
[教學用具]錄象機、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導語]同學們,大自然奧妙無窮,她可以點悟人的靈性,激發人的活力。同學們想不想與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接觸啊?人與自然親近的方式有兩種: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臨其境,與之同呼吸共命運,這種方式叫旅游;另一種是通過閱讀名人大家的文章間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導游指點下把江山美景盡收眼底,這種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學們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說)神游過什么名勝?可否去過錢塘江看到錢江涌潮?沒去過的同學別遺憾,老師把這一奇觀錄了下來,想不想先睹為快啊?現在就讓我們與錢塘江大潮來一次親密接觸,感受一下號稱“壯觀天下無”錢江涌潮吧!下面請同學們眼觀耳聽心悟,之后請同學們談談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給你們看啊。
{放錄象}生看后談感受,師給以評價
可以將作者及錢塘江大潮的歷史講一下。
[說明]這一激情導語及錢塘涌潮的錄象放映,目的在于創設吸引、感染學生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感情,使其產生對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積極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二、初讀感知大意,掃清障礙
1、[點撥]同學們,眼見了實際的大潮算是我們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讓我們走進南宋詞人周密的《觀潮》中去神游這一“天下之偉觀也”的錢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筆卷驚濤,墨瀉江潮的杰作。請同學們先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大意。
2、品讀課文,結合注釋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組合作質疑問難
4、師點撥,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內容
[教師導學]
1、從“既望”看古人對某些日子的特殊稱謂。
“望”是古人對陰歷十五這一天的稱謂,“既”是已經過去的意思,“既望”是指過了陰歷十五,因此是十六這一天。類似的稱謂還有“晦”(指陰歷每月的末一天)、“朔”(陰歷每月的初一)
2、同義詞釋義聯讀。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濕( )
雖: 雖席地不容閑也( )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發文身( ) 皆出酒食( )
3、解釋劃線的詞語。
既而漸近( )倏而黃煙四起( )
[說明]作為文言文這一板塊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識點,同時通過朗讀初步感知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
三、研讀理解構思,欣賞語言美,感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特點。
1、生研讀課文,設計問題,質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附可能會探究的問題}
a、《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學習]這一句大有橫空出世之勢,先聲奪人揭示了描寫對象,點明了題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說集全文要義于首句。
b、古人說:“富于萬篇,貧于一字。”這說明寫文章選詞煉字是多么重要。試從課文中找一些精彩恰當的詞語,說說它們的妙處。
[探究學習] “吞天沃日”,動詞“吞”“沃”極有氣勢。“倏爾”一詞表現了水軍動作神速。 “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動詞蟬聯而下,寫出了弄潮兒生龍活虎般的形象特點,表現了動態美。“雖席地不容閑也”的“也”,是用來加強肯定語氣的助詞,強調觀潮人特別多。
c、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色、繪形、繪勢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 “觀潮”的?
[探究學習]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漲潮之狀,水戰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
作者由遠而近寫“漲潮之狀”。“水戰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筆,作者生動地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讓觀眾大開眼界。“披發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于鯨波萬仞”寫弄潮兒的矯健;“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長表現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閑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
d.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探究學習]課文前三段分別描寫了錢塘江潮的氣勢。 操練水軍的情況及吳中健兒的突出表現,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寫。最后一段則是從側面描寫,觀潮的人越多,越是說明錢塘江潮氣勢的壯觀,越是說明水軍操練及吳中健兒的本領高強,人人都想一睹為快。這樣,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對正面描寫起了襯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現力。
2、班上答疑,品詞析句,感悟語言美
3、有感情的朗讀,把通過品讀、研讀感悟的東西,再通過朗讀讀出美感來。{師要適當指導朗讀}
[說明]本文的重點就在于這一環節的設計上,如何引導學生設計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大膽質疑問難,如何與同學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師調控好,把握好。
四、師提問題,生思考,升華情感
1、針對學生提的問題,老師提出學生沒有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究、交流
[問題] 為什么要寫教閱水軍與吳中健兒在潮頭弄潮?
[明確]作者在描寫了浙江潮的雄偉壯觀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筆墨來寫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和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術,使得兩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勢,水借人勢;人助水勢,水助人勢。
這樣的描寫,使雄偉之上更添雄偉,壯觀之上更添壯觀;使自然美與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襯,給讀者極其美妙的感受,在身臨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作者如此著意刻畫出人是自然的精靈,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風景因有了人的活動而更加精彩美麗,表現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無畏精神。
[問題]據說近幾年,有不少人因看錢江涌潮而喪命,是否說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膽識敢于弄潮爭標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這種斗志了?(同學爭論)
[明確]今人用摩托車與大潮賽跑,在大潮中架船張帆,還有更多的挑戰極限,征服自然的冒險活動,你能從中舉例嗎?(生爭先恐后的說,象長江漂流、飛躍壺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號飛天都能表明現在的我們更是具有挑戰性。)從中激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們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說明]這一環節是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上設計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時別忘了人是萬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靈,我們要有飽滿的激情和昂揚的斗志,勇于拼搏。這無疑是人格美的一大體現。
五、拓展思維,遷移延伸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杯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1、你能設計出哪些問題?
2、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我們可以聯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詩?
3、這篇文章寫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紀年,表現了作者的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說明]本題的設計在于拓展學生思維。
六、縱觀全文,談收獲
生從多方面,多角度談。可以是知識與能力,也可以是獲得了某些學習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華等。
七、作業:
可找學生布置。老師布置的起參考作用:
1、熟讀課文,選擇喜歡的背誦。
2、有能力的同學課后搜集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
[板書設計] 觀潮
周密
眼觀耳聽心悟
漲潮 (狀) 正
水戰 (威) 側
弄潮 (技) 結
觀潮 (盛) 合
一切景語皆情語
[總評]本設計著意貫徹“美文美讀”,提高審美素養和文學鑒賞能力的原則,從反復朗讀中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進而欣賞美;同時在加強語感訓練中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并在反復朗讀中受到情境藝術的感染,在潛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豐富文化涵養的功效。
《觀潮》教學實錄與評析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能根據上下文理解“若隱若現、齊頭并進、漫天卷地”等重點詞語的含義。
2.初步學會按“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3、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中有關“潮來之時”的記敘。
2、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體會當時人們的心情。
3、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提高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
預習:
1、收集有關錢江潮的資料。
2、讀課文五遍以上,給生字注音。
3、抄寫本課字詞和優美句。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2、能發揮想象,有條理地說說江潮來時的情景。
3、能通過思考所提供的問題,理解長句子的意思。
4、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色,激發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順序,有條理地介紹一處景物。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條理地說說江潮來時的情景。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到過海邊,看過海水漲潮嗎?說說海潮什么樣?(江海漲潮,氣勢宏偉,令人震撼。)
教師介紹:錢塘江它是我們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長605公里,河域面積五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條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錢塘江邊一睹為快。
2.看了這潮水,聽了這潮聲你覺得錢塘江潮怎么樣呢?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 )說得真不錯,這篇課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錢塘又是怎么樣的?自由讀課文,找出一個你認為最能體現錢塘江特點的詞語。(讓學生看黑板板書)
3.(板書:天下奇觀)理解奇觀。
觀潮的觀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觀的觀呢?打開字典查一查。
師:很少有人能看到這壯麗的景觀,你們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說給大家聽?
課文中有許多形象的詞語,咱們講的時候會用到,打開書,在寫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詞語,你動筆畫一畫,然后在找小組讀一讀。要放棄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聽取別人的建議。
我國的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這里的潮比別處的潮更加宏偉壯觀,潮來時,激起的白浪達數米高,像一座城墻,你們見過這種奇觀嗎?為什么這里的大潮如此的與眾不同?(請查閱資料的同學介紹“潮的形成”、“潮的氣勢”“或觀潮最佳地點”。 )
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特殊的壯麗景象,第22課就寫了一次錢塘江大潮的過程。 師:我有一個問題,我想問你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觀潮?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預習情況。
①讀準多音字:
悶(man)雷 薄(bó)霧 風號(háo)浪吼(hǒu)
漲(zhǎng)起 顫(chàn)動
②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橫貫 山崩地裂 人聲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讀課文,正音。
④同桌互讀,評定等級。
(2)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介紹錢江潮。
(3)理清文脈。
①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說說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敘述順序。
1.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板書)
課文按時間順序來寫大潮,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把錢塘潮的景象寫具體的。(板書)
2.再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小組自己解決有關詞語方面的問題。
四、布置作業:熟讀課文
附:板書:
潮來前
觀潮潮來時 (時間順序)
潮過后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錢塘江大潮自古被稱為“天下奇觀”。我們盼望著能親眼看到這一奇景。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觀潮》。上節課,我們初讀課文,了解了什么?(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通過閱讀課文,展開想像的翅膀,來感受大自然創造的奇異景象。
(二)通過預習,我們讀懂了什么?提出預習中不懂的問題。
(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師生交流,品讀。
潮來前 :籠罩薄霧 風平浪靜
(板書)觀潮
潮來時: 悶雷滾動 一條白線浩浩蕩蕩 山崩地裂
潮去時: 漫天卷地 風號浪吼
在這個環節,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朗讀來體會錢塘江來前的平靜、美麗,來時的洶涌、雄偉,去時的余威未減。同時,在語言環境中理解“浩浩蕩蕩、山崩地裂”等詞義,體會作者運用比喻、對比等手法。
1.潮來前,作者介紹了什么?(板書:籠罩白霧 風平浪靜)指導朗讀。
2.潮來了,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從哪感受到的?默讀讀課文,進行畫批。
3.小組合作學習。
(1)交流感受,品讀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樣的順序寫潮來時的景象的?
(3)分工進行有語氣地朗讀。
4.反饋交流,教師及時引導、點撥。抓住以下要點,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談自己對詞句獨特的感悟。注意品讀結合:
(1)作者按由遠及近的順序來寫潮來時的景象的。(板書:遠 近)
(2)遠:抓住潮的.聲、形來寫潮剛來時的景象:隆隆響聲,像悶雷滾動;水天相接處一條白線。潮雖遠,但氣勢已現。(板書:聲如悶雷 遠處白線)讀讀描寫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聲、色寫出了潮的氣勢之宏偉:白線很快移來,加長、變寬、橫貫江,寫出了潮水由遠及近的變化。(看圖片)“白浪翻滾”、“白色城墻”寫出了潮水的浪頭之高,氣勢越來越大:形如千萬匹戰馬齊頭并進,聲如山崩地裂。(看圖片)(板書:白浪翻滾 山崩地裂)(看錄像片斷)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讀出潮的氣勢: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練讀,再進行賽讀,最后安排齊讀。(讀整段時注意讀出潮水形聲的變化,氣勢由小到大。)
(4)指導學生背誦:背自己喜歡的句子。
5.課文中還從哪能看出錢塘潮的氣勢雄偉壯觀?讀第五自然段體會。抓住要點,師適時點撥:
“霎時”時間短暫,潮頭卻已西去,潮水奔騰之快。余波涌來,也使江面風號浪吼,江水平靜后,江水已漲了兩丈來高,都可以看出潮來之猛,氣勢之大。指導學生朗讀。(適時板書:漫天卷地 風號浪吼)
6.學完課文,你們知道為什么人們稱錢塘潮為“天下奇觀”了嗎?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四)總結。
1.我們學完了課文,對錢塘潮有了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壯麗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導游,你怎樣向不了解錢塘潮的游客介紹錢塘潮呢?
2.編導游詞,然后向同學們介紹。
3.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小結
4.作業。
(1)按一定順序,寫一個描寫景物(或景觀)的片斷。
(2)如果你是小導游,你怎樣向不了解錢塘潮的游客介紹錢塘潮呢?
板書:
潮來前 遠籠罩白霧 風平浪靜
1、觀潮 潮來時 ↓聲如悶雷 遠處白線白浪翻滾 山崩地裂潮過后 近漫天卷地 風號浪吼
教學反思:
2*. 雅魯藏布大峽谷
一、課前準備:
1、搜集與有關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文字、圖片。
2、讀三遍課文,給生字注音。
3、抄寫本課4個字的詞12個和3句優美句。
二、教學目的:
1.了解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特點,感受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壯麗神奇。
2.通過學生自學交流,培養學生自主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特點,學習作者表現事物特點的寫法。
四、教具:
《觀潮》教學實錄與評析 篇8
一、說教材
《觀潮》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一組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向我們描繪了
浙江省海寧鹽官鎮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課文結構清楚,作者按潮來前、潮來時和潮過后的順序和大潮聲、形由遠及近的變化介紹了錢塘江大潮氣勢磅礴景象,使人讀后不禁發出感嘆“錢塘江大潮不愧為天下奇觀”。作者還介紹了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從側面表現了錢塘江大潮之奇。選編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為了讓學生經過學習課文體會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奇妙感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像畫面,經過重點語句段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制定為以下幾條: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4自然段。
3、邊讀書邊想像畫面,聯系上下文體會詞語表達上的含義。了解本文的寫作特點。
4、經過學習本篇課文,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壯觀,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我的閱讀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一些語句,想像課文中描繪的錢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說教法
四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們的認知本事有限,對文字描述的景象難以構成深切體會,所以我采用創設情境法進行教學。上課時播放錢塘江大潮壯觀景象,讓學生結合文中的文字描述深刻感受。閱讀教學中,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練習,因為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理解課文資料,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能夠培養語感。所以,我還將采用以讀代講法進行教學,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比賽,讀一讀,議一議,看誰能把潮來時的那種“浩浩蕩蕩、山崩地裂”的氣勢讀出來。
三、說學法
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師任務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他們在自主能動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習的歡樂。所以在這堂課中我將運用自主探究式學法。“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為什么這么說,“奇”在哪兒。讓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說說自我對錢塘江大潮的了解。語文課堂應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所以我還將采用合作交流式學法,組織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自我的獨特感受,議一議文中的哪些詞和句用得好。
四、說教學程序
《觀潮》這篇課文結構十分清楚,作者分別按潮來前、潮來時和潮頭過后這三個方面向我們詳細介紹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為總寫,重點描述了潮來時的景象。這篇課文不僅僅能夠讓學生積累好詞佳句,還是一篇寫作的好范文。為了使本課教學到達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質疑導入,激起探究興趣
導語“同學們,今日我們來學習《觀潮》這一課。”(教師板書課題后質疑課題,什么是觀,什么是潮?師生交流后回到課文中。)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第一段“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提問“讀到這兒,你有什么要問的?”學生會質疑“為什么說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奇在哪兒?”讓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再結合課后的資料袋說說錢塘江大潮構成的原因。{意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來,激起學習新知識的欲望,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過渡語“同學們,我們明白了這兒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構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樣的呢,我們一齊走進課文去感受感受。我們先把課文的障礙——生字掃除掉。”
(二)初讀文章,整體感知
1、學生分四人小組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詞、句,小組成員合作解決問題。
2、小組成員討論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介紹錢塘江大潮的,重點寫了哪一部分?{意圖:小組之間互相討論交流,有助于帶動學生的思維,在文中找出問題,發現問題,共同解決問題,也促進了成員之間的團結。}
(三)品讀課文,深入感知
這篇文章結構十分清楚,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快就能夠明白文章是按潮來前、潮來時和潮頭過后的順序來寫的,教師就按照這個順序來組織教學。
1、指名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一說這一段給我們介紹了什么?潮來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結合課文插圖看一看人們都在干什么?這么多人都來看潮水說明了什么?他們此刻是怎樣的心境?如果你也在場會是什么心境?
2、播放潮來時錄象,師生之間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課文。學生自由朗讀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順序描述潮來時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點來具體描述的?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按由遠及近的順序和聲、形變化的特點來描述潮水來勢洶涌的。指導朗讀3、4自然段,異常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讓學生讀,小組齊讀,比賽讀,看誰能把那種山崩地裂、萬馬奔騰的氣勢讀出來。
再播放潮來時錄象,請學生當解說員,按照順序和聲形變化介紹潮來時的景象。評一評,哪位解說員解說得最好。
3、霎時,潮頭就奔騰西去,這時江面又是怎樣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變化?人們此時又會是怎樣的心境?你要發出怎樣的感嘆?{意圖:利用影像資料進行直觀教學,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第一次播放錄象讓學生有初步映像,在這個基礎上結合課文學習,使學生很快地把剛才看到的畫面在頭腦中重現一遍,從而更深地理解課文資料。第二次播放錄象,讓學生不看書,直接對照畫面做現場解說,利用孩子好勝的心里,進取調動孩子的思維,使課堂氣氛活起來。}
4、總結:錢塘江大潮為什么被稱為天下奇觀?(學生在學完課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來。)
(四)回顧課文,加深印象
學完全文后,我再次讓學生自由讀自我最喜歡的地方,并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自我。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進取性。
(五)課后練習,拓展運用
1、把今日看到的錢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講給家長聽,既鍛煉了學生運用詞匯的本事,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
2、小練筆。讓學生以《觀潮》這篇課文做范文,按照必須的順序寫一處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觀。學會了的方法,應及時運用,這樣有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五、說板書
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師精心設計的結晶,是課堂教學的精髓,不僅僅能夠體現主要資料,并且能使學生抓住板書資料掌握整個課堂教學資料,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的板書設計正是體現了這一點,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六、說效果
經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經過自我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經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僅讀懂得了課文,并且體會到祖國河山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觀潮》教學實錄與評析 篇9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觀潮》一課,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并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教學時,我讓學生圍繞“哪些句子最讓你喜歡,說說體會,并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并鼓勵創新,大家各抒已見。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臺上發揮、表演。
二、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我采取體會重點詞語、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氣勢、體會文章從遠到近的寫作方法、比喻的修辭方法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氣勢。但對于錢塘江大潮學生畢竟不熟悉,在充分的品詞品句,想象、誦讀之后,我又采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讓學生觀看了一段大潮的視頻,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教材為范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在帶領學生理解語句的過程中,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積累好詞好句、體會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好處;在學生理解課文后,我又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然后結合生活實踐,讓學生練習運用,試著描寫一下下雨的場景。這樣設計,主要是想讓學生完成一個由積累到運用知識的轉變,讓學生把課上學到的寫作方法、積累的好詞好句,試著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總之,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后面留給學生練習寫作的時間不足,沒能看到學生的習作。另外,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于提高。
俗話說,玉有瑕疵,人無完人。通過這次教學,我受益匪淺。希望大家開誠布公,多多指導。謝謝大家!
《觀潮》教學實錄與評析 篇10
《觀潮》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觀潮》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景象,寫出大潮這一壯麗的“天下奇觀”,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感情。在這篇課文中,作者運用生動細膩的詞語、生動的比喻緊緊地抓住大潮的聲音、景象兩個方描寫,逼真的再現了大潮那雄奇壯闊、動人心魄的氣勢。
2、說重點 :
本單元的重點訓練是要繼續培養學生“抓住主要內容”的能力,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特點,了解敘述的順序,抓住主要內容。抓住大潮的特點—聲音大、氣勢壯,抓住聲音和形態是怎樣變化的來理解詞句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3、教學目標
依照課程標準要求,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三點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按照觀潮順序記敘景物的寫作。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學會生字新詞;通過語感訓練,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4、說教具: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了錄音機、投影片、錄像等教學教具,目的是充分用電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入情入境,理解課文內容,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二、說教法
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學生帶到一個錢塘江大潮來臨時雄偉壯美的景象中。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三、說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邊聽邊看,邊讀邊思”的方法來學生,即引導學生在觀看錄像時要用心看,仔細聽,在閱讀文章時要一邊讀、一邊想,并能做到聯系上下文,讀后想前,邊讀邊想,學生采用聽、看、讀、思、品的方法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觀潮》一文,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
(二)逐段分析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后,我緊接著提問:錢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樣的一種景觀?(依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天下奇觀)
“天下奇觀”四個字說明了什么?從哪里知道?(我這樣做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抓住中心詞“天下奇觀”理解錢塘江大潮是雄偉壯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教給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
2、學習第二自然段
在學生經過合作交流,他們對“天下奇觀”的體會后,我隨后用充滿激情的語氣說道:“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下奇觀”,那一定壯麗、雄奇、令人神往的。遺憾的是老師沒見過,你們見過嗎?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們就做好準備。(接下來我以快速的動作放好投影片,用語言渲染氣氛。)學生興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觀看錄像。
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這時潮來了沒有?我們看到了什么?隨著錄像的播放,我用生動語言向學生介紹,并提出問題,讓他們思考。
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提問:說說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江面很平靜……)
3、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學們,潮來時究竟是怎樣的景象呢?現在讓我們隨著錄象細細觀賞一番,不過要邊看邊聽邊想,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此時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組討論。
(2)這種驚心動魄的場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描寫的?(板書:聲音、形狀)潮來時是先聽到的?還是先看到的?為什么?聲音是怎樣變化的?請用在課文中劃出有關詞句。(依照檢查學習情況,相應板書:“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遠及近滾滾而來,它的形狀又是怎樣變化的?是怎樣描寫的?學生輕聲朗讀課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課文中劃出有關詞句。學生自由組合檢查,老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并相應板書:“一條白線——白色城墻——白色戰馬”。
(4)指導朗讀第三、四自然段。語氣由緩到急,語調由平靜到高昂,讀出潮由遠到近,由小到大的聲勢來。并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讀表達出來。
4、學習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騰而去,這時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第五自然段。
學生通過學習讀、劃、議,明白潮過之后江面才恢復平靜,江水漲了兩丈來高。
(板書:恢復平靜)
5、總結全文
剛才我們一起去觀看了錢塘江漲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真不愧為天下奇觀。3$bqwm?4
6、布置作業(略)
五、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部過程。本篇板書我按照觀察的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設計的。
附板書設計:
觀潮
天下奇觀
潮來前:江面很平靜
聲音: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
潮來時
形狀:一條白線——白色城墻——白色戰馬
潮來后:恢復平靜
《觀潮》教學實錄與評析 篇11
一、教材特點分析
《觀潮》這篇課文選自省編教材六年制第七冊第10課。這篇課文介紹了農歷八月十八舉世文明的錢塘江大潮,結構清楚,層次分明,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敘文。文章一開頭,即以“天下奇觀”四字統領全文,接著圍繞“奇”字,用三個邏輯段介紹了觀潮的過程,表達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線,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來之前,“寬闊的錢塘江橫臥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后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鎮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觀潮臺屹立在江邊。遠處,幾座小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作者通過對江邊遠、近景物的描寫,渲染了一種寧靜的氣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來時排山倒海的氣勢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側面突出了一個“奇“字。這段,作者還通過“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觀潮人“昂首東望,等著,盼著”的急切心情的描寫為大潮的到來創設了一種特有的情境,進一步從側面突出了一個“奇”字。
潮來之時就更“奇”了。這一段作者根據細心觀察,把潮水由遠及近的聲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織在一起描寫,非常具體形象地記敘了潮來之時的情景。我們可以從作者抓住描寫的兩個方面來體會潮水之“奇”。聲這方面,作者三處寫了潮聲,從“悶雷滾動”到“響聲越來越大”再到“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過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寫出了聲音的變化,再現了震耳欲聾的聲音,這巨大的聲音說明了什么?說明了潮水之大;這巨大的聲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個“奇”字。形這方面,從“白線”移來橫貫江面,到“白浪”翻滾形成城墻,再到“浪潮”飛奔而來,作者按由遠而近的順序再現了大潮的勢不可擋,進一步突出了一個“奇”字。
潮頭過后,余波“漫天卷地涌來”,可見潮頭雖去,氣勢猶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經漲了七八米高”,足見潮勢之猛,留給我們的仍是一個“奇”字。
二、設計意圖: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通過研讀探究,讓學生在學習中發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40分鐘時間,讓學生多讀,并且積累詞句,減輕學生負擔。
三、教學目標
1、研讀課文第二段,了解錢塘江大潮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導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積累詞語和句子。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來時的氣勢。
2、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放映觀潮時“人山人海”的鏡頭。師述:同學們,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八,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們浙江省海寧市的鹽官鎮觀賞“壯觀天下無”的錢江潮(板書:觀潮)
2、提問。(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
3、這節課我們要重點領略錢江潮來時的壯觀景象。
(二)重點學習課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請同學們打開書,找一找描寫潮來時景象的段落(第2、3自然段)。
2、大家打算用怎樣的方法來學習這兩個自然段呢?(指名學生說說方法,如果學生不會說,就用提建議的方式提出要求,如果學生能說,就引導到用“讀”的方法)我有一個建議,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兩個自然段,然后把自已特別喜歡的語句反復讀幾遍,努力把它讀得有氣勢些,再讀給大家聽,并且說說理由,怎么樣?
3、學生自學后指名讀,師生共同評價后再齊讀。
在交流中隨機抽出3個句子進行重點指導:(指名讀后,讓學生評價是否讀得有氣勢,改進并提建議后再讀,教師相機指導)
①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教師指導:悶雷的響聲是怎么樣的?(低沉的),“轟隆隆”這個響聲,作者用哪個詞來形容?(悶雷滾動)指導讀好這句話。
②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圖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線出現時,人群有什么反應?這個場面可以用哪個詞來形容?(人聲鼎沸)指導朗讀。
③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理解“齊頭并進”、“浩浩蕩蕩”的意思。想象一下“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是怎樣一種壯觀的場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聲音,大潮是怎樣的一種氣勢!(再看錄像感受)
指導朗讀:個人準備后指名讀,評價后小組賽讀,最后齊讀。
4、指導背誦。
①教師引入:作者把錢塘江大潮寫得雄偉、壯觀,有聲有色,讓人如身臨其境,難怪你們喜歡這些句子。可是,我們剛才讀句子的時候,把順序給打亂了。作者寫觀潮的順序是怎樣的呢?現在我們來完成一個聽的練習。我讀一段話,請大家聽清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幾處描寫連接起來的,并把它記下來。(學生每人一張填空練習紙)
投影出示句子(括號內的詞供參考,不出示):
(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②教師讀句子(包括括號里的詞語),學生聽后記下詞,填在括號里。(指名板書)
投影句子(出示括號內的詞語,校對)。現在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描寫潮水的。(作者由遠及近地觀察,隨時間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變來描寫潮水的變化。)
③引讀這段話(教師讀括號里面的詞,學生讀后面的句子)。
④劃線的部分留下括號里的詞,再請學生背誦后面的內容。(機動:學生看書試背)
⑤現在我們一邊看錄像,一邊有感情的背誦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錢江潮的氣勢。(如果不會背,可以看看書,會背的站起來背)
(三)詞語的積累和運用。
A、教師啟發:剛才學的這兩個自然段中很多詞語用得十分精彩,你們想不想把它們積累起來?老師投影出示詞義,學生知道的就站起來說該詞語。
1、形容人聲喧鬧、嘈雜,像水在鍋里沸騰一樣。(人聲鼎沸)
2、有風浪,水面很平靜。(風平浪靜)
3、形容聲音很響。(山崩地裂)
4、面與天際會合,指地平線。(水天相接)
5、從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橫著接通。(橫貫)
6、分先后地一起前進或同時前進。(齊頭并進)
7、形容水勢很大。(浩浩蕩蕩)
B、(用投影出示一段話)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然后聯系整篇課文,用上課文中的詞語,把它說完整,說清楚。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風平浪靜)。潮來時(浩浩蕩蕩),潮水聲猶如(山崩地裂),海堤上盡管(人聲鼎沸),但是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地,潮過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討論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這一段話連起來說一遍。
(四)質疑,延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觀潮》,你有什么想法?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閱讀有關課外書,進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作業 。課堂作業 本第3題、第6題
五、板書:
從遠處 悶雷滾動
過了一會兒 水天相接
10、觀潮 (潮來時) 再近些 白浪翻滾
越來越近 浩浩蕩蕩◆
《觀潮》教學實錄與評析 篇12
《觀潮》一課在教學預設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四年級的孩子閱歷較淺,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的小朋友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洶涌之威,咆哮之勢,感受到的動感之美是首要問題。通過本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抓的較成功:
一、住住重點詞句,品析詞句,感悟課堂內容,本節課教學重點是學習課文二、三自然段,這兩自然段這種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之前的平靜與潮來時的驚濤駭浪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及近,排山倒海之勢,在教學時,在學生通過句鄉初步感受錢塘江大潮后,引導學生品詞品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通過整體的朗讀感知作者由遠及近的觀察順序。
二、以“聲”、“像”輔助理解,對于“悶雷滾動”、“人聲鼎沸”、“山崩地裂”等詞語,讓學生自己茉莉聲音來理解,對各種形態的潮水則是在初步感知上配以錄象輔助學生理解。
三、以讀感悟:我主要參取了以下讀法:師激情范讀,學生自讀、齊讀相結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讀和背誦。
語文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永遠擁有殘缺的美,我總覺得在品詞品句處理的時候過于零散,不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總體把握。
《觀潮》教學實錄與評析 篇13
教學目標:
1、讀懂讀通文章,積累一些文言詞句。
2、整體把握文章,學習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3、品讀賞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材分析概述:
重點:
難點讀懂讀通文章,積累一些文言。作者映襯手法天衣無縫的運用。
教具:
投影儀
教學法:
設計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1、導入新課。
詩仙在《將進酒》中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國有句俗語叫“水到東海不回頭。”可錢塘江的水則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從東海回趟娘家,她回來時,氣勢非凡,真是天下最雄偉壯觀的景象,從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為快。
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有文獻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為宋朝時最盛。現在觀潮在浙江海寧,但在宋代,觀潮勝地卻在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都要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表演,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
2、認讀。
(1)讀準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溯僦綺溢
(2)讀懂詞義。
①同義詞釋義聯讀。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濕雖:雖席地不容閑也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發紋身皆出酒食既而:既而漸進既而兒醒
②生詞釋義點讀。
珠翠羅綺溢目________________倏爾黃煙四起_____________
方其遠出海門________________
③通讀句子,指出其修辭方法。
A、出沒于鯨波萬仞中B、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
3、研讀。
(1)本文作者采用分鏡頭攝影的筆法,分別寫了漲潮、水戰、弄潮、觀潮的盛況。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塊,將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從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的角度,可將文章分為兩層,第1——3段正面描寫,第4段側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馬眾側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壯美。
4、賞讀。
(1)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機雄豪。
寫漲潮,由遠而近,順勢而下,挽狂瀾于筆端。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寫盡了大海的威儀和氣派。對潮水從形、色、聲、勢四個角度進行描繪,如:“僅如銀線”寫其形;“玉城雪嶺”狀其色;“大聲如雷霆”描其聲;“際天而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繪其勢。
(2)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和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屢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任務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寫參演船艙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陣勢變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演練技藝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雙方習戰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寫"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點探究。
(1)《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點撥: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寫對象,點明了題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說集全文要義于首句。
(2)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色、繪形、繪勢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點撥: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作者由遠而近寫“潮來之狀”,“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筆,作者生動地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讓觀眾大開眼界。“披發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于鯨波萬仞”寫弄潮兒的矯健;“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長表現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閑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
(3)渲染,烘托和對比是作者在文中所運用的三種寫作方法,請各找出一個例句,說說它的作用。
點撥:“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機雄豪。”是渲染錢塘江大潮的“偉觀”,增強了藝術效果。烘托又稱“襯托”,“映襯”,如“飲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時”是烘托觀潮人極多和觀潮盛況。“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是對比,突出了吳中健兒弄潮表演技藝超凡。
(4)試從課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當的詞語,說說它們的妙處。
點撥:“吞天沃日”動詞“吞”“沃”極有氣勢。“倏爾”一詞表現了水軍動作神速。動詞“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的連用,寫出了弄潮兒生龍活虎般的形象特點,表現了動態美。“雖席地不容閑也”的“也”是用來加強肯定語氣的助詞,強調觀潮的人特別多。
6、背讀。
[課堂練習]
1、讀,背。
2、課后習題。
[板書設計]
觀潮
周密
漲潮(狀)情
水戰(威)景
弄潮(技)交
觀潮(盛)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