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通用17篇)
記承天寺夜游 篇1
教學目標:
1、 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
2、 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學會積極樂觀對待挫折。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你知道哪些描寫月亮的詩句?(學生背誦詩句)我們比較熟悉的還有蘇軾的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他描寫月亮的一篇小短文。齊讀課題。由題目,你能了解哪些內容?
二、介紹作者——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XX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豪放派詞人代表。
三、自主朗讀。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和節奏。
3、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
4、請學生對學生的朗讀作評價。
5、學生齊讀需要注意的句子,并再次齊讀短文。
四、疏通文意。
1、根據課下注釋,疏通課文。
2、在疏通文意方面你有哪些疑惑?全班一起交流。
男生齊讀敘事部分,女生齊讀剩余部分。
五、深入理解課文。
1、文中有一句寫景的千古名句,找出來。
2、古人評價它說:“仙筆也。讀之覺玉宇瓊樓,高寒澄澈。”下面我們也賞析一下這句寫景名句。
齊讀這寫景名句。
3、文中最能表現作者心情的就是結尾的抒情議論部分,自己讀讀,并且通讀全文。在讀中品,在品中讀。月下的蘇軾,會有哪些復雜的心緒呢?
(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心情的寂寞;面對挫折逆境的豁達,面對孤獨人生的感慨……)
蘇軾在政治上有遠大的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同學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你,心情如何?(低沉、郁悶、萎靡不振)而蘇軾表現如何呢?(曠達、豁達)
帶著這復雜的心緒我們再來讀一遍課文。
4、走近蘇軾。
5、與蘇軾共勉。作者是在政治漩渦中身心俱受傷害后被貶黃州的,在這樣的逆境中,仍有賞月的悠閑,這對我們直面人生中的困難、挫折帶來了哪些啟迪?
(作者不沉溺于被貶的失意中,而是自己尋求解脫,這是一種曠達的胸襟。我們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也應積極、樂觀,這樣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
六、試著背誦課文。
七、生活中,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挫折中,愿我們的胸懷永遠曠達從容。
八、布置作業。
記承天寺夜游 篇2
作者:蘇軾教學目標1、 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讀成誦。2、 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和難點1、 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2、 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1、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2、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3、導語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經歷。那么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二、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三、翻譯理解
|給加點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寢( ) |看課文注釋,了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翻譯全文。通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賞析
思考問題:
1、 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月色皎潔,空靈。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并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句點明了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6、文章的結尾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作者最后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五、小結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業背誦課文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空靈、皎潔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瀟灑、達觀自我排遣的樂觀
記承天寺夜游 篇3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9-11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5-8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1-4
三味細品《記承天寺夜游》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2份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
《記承天寺夜游》課后練習
.《記承天寺夜游》檢測題
.《記承天寺夜游》同步訓練
.《記承天寺夜游》綜合能力測試題
.《記承天寺夜游》同步練習
《記承天寺夜游》flash詩歌朗讀
《記承天寺夜游》ppt課件(1)
《記承天寺夜游》ppt課件
《記承天寺夜游》課件
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ppt課件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rm音頻課文朗讀
記承天寺夜游 篇4
課題
課型
新授
授課時間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1. 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 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 材 分 析
概述
重點
難點1. 重點: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2. 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具投影儀
教學法
設計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1. 導入:
結合蘇東坡的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本地東坡遺跡(惠州東坡亭、東坡小學等)導入。
學生自由發言,簡介東坡的生平、經歷、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決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 寢(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讀課文,聽錄音糾正
3) 解決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 念:思考、想到 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 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4) 翻譯課文(學生提問,師生解決,強調重點,學生翻譯,對照投影)
3. 研習課文
1) 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明:敘述、描寫、抒情
2) 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
繪景 修辭 作用 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 皎潔、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5) 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4. 板書設計
描繪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5. 小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6. 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西江月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
月明人倚樓。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7. 能力遷移:看圖寫景抒情。 (貼圖)
8. 作業
1)背誦《寄承天寺夜游》。
2)閱讀古詩《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結合作者的身世和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自行查閱作者的身世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記承天寺夜游 篇5
教案
林毅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
一、 月夜圖導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云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 整體感知文段
1.給生字正音、朗讀課文、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再次朗讀。
2.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 遂:于是; 蓋:大概; 但:只是; 耳:語氣詞
4.聽音樂《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寫,用自己優美的語言復述描寫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小組商量,以各種方式(如:小品、詩歌、散文等)復述課文內容。
6.表演。
三、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 、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后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嘩,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
不好。改變了原文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6.小結: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 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看圖寫景抒情。
五、 作業
閱讀古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板書設計 】
描繪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觀——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貶官
謫居
記承天寺夜游 篇6
篇一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余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干凈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于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范。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了解背景,初步感知。為了避免閱讀的隨意性,讓學生少走彎路,我課前向學生布置了搜集提蘇軾資料的作業,導學鋪墊。這些資料告訴學生蘇軾被貶黃州后的文學成就,“黃州成就了蘇軾,蘇軾又成就了黃州”。學生通過思考得出許多發現:一是蘇軾文學才能高,二是他心胸曠達,能夠做到身在逆境依然有所作為。為下面的理解蘇軾的感情打下鋪墊。
二、以讀促感,二度感知。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誦讀對理解文章能起到“舉足輕重 ”的作用。《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經典美文,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感受到作品的張力,體會到了文言詞句的豐富之美、意韻之妙,加深了理解,陶冶了情操,培養了能力,提高了素養。這樣的朗讀把學生推向了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情境。
三、以問導思,理解人物。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設計彈性問題,有助于師生互動,動態生成,發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體驗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設置“為什么蘇軾被貶黃州還能欣賞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著怎樣人生態度的蘇東坡?”黃州是蘇軾最重要的人生驛站,被貶的苦難如重錘敲擊著他的心靈,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達樂觀人生觀的塑造,達到了自己創作的巔峰!
總結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符,通過這一課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月夜美景,還感悟到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分析過程中,學生愉快的合作學習,多角度的展開思維活動,并且學會了辯證的看待問題,與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利于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展的。
篇二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在執教《記承天寺夜游》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主學習,力爭在課堂活動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我大致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情景導入法。課前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古詩文中寫月亮的名句,學生很快融入課文的所寫的月景中,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誦讀法。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對文言文教學來說,誦讀尤為重要,整堂課我設計了四個朗讀環節,讓學生在朗讀中,讀準音,把握節奏,讀出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提問法。在教學過程中,多處設計問題,鼓勵學生相互釋疑,舉手回答,教師只作適當點拔,以達到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討論法。小組討論文重點字詞、課文翻譯及寫景句子作用。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同學們的表現很好,很主動,課堂氣氛也很活躍。這些是我認為這節課成功的地方。
當然,這節課 的問題也不少,比如,朗讀方法指導不到位,讓學生翻譯課文時,給學生的時間不多,應該在積累詞語和翻譯課文時,再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在走近蘇軾的環節中,學生對蘇軾的了解還很表面,課前應該布置學生盡可能地尋找關于蘇軾的資料,才有利于真正理解蘇軾的心境。另外,本人來自方言區,普通話咬音不準,表達欠缺。本人所在學校教學條件差,幾乎沒有運用多媒體,對課堂容量把握不好,再者深圳地區的學生水平和本人所處地區的學生差異,也使本人心中缺了底氣,造成課堂心理緊張,這也是個人心理素質、教學功底的欠缺造成的。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學習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先進經驗。
2、教學中應精于備課,讀透教材,挖掘、深化、跳出教材,積極發揮自己的內涵與睿智,努力開發多方面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3、上課時大膽放手,靈活機動,善于駕馭課堂,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公開課時面對眾多的聽課教師應毫不怯場,善于臨場發揮,懂得調節現場氣氛,注意說話的藝術,同時,注意個人的儀態風度,令教態更親切,對學生更具親和力。
記承天寺夜游 篇7
授課班級:八(10)班 授課時間:.11.6
學習目標:
1. 背誦并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 在讀中品味語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學習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時的曠達胸襟。
學習重難點:
1.欣賞文中的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2.體會文中起伏的情感,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深入探究“閑人”的內蘊。
導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明確目標
(古人借月抒懷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二、自學交流,整體感知
1. 走進作者
2. 背景資料
3. 聽讀課文,正字音,強節奏,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①教師范讀②放聲自讀③檢查生字④齊聲讀
欣然( ) 遂( ) 寢( ) 藻荇( )( )
三、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1.解釋加點的詞語
(1)欣然起行 ( ) (2)遂至承天寺 ( )
(3)水中藻荇交橫( ) (4)蓋竹柏影也 ( )
(5)相與步與中庭 ( ) (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 )
2.結合課文注解,翻譯課文
(1)相與步于中庭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去一去,品修辭;添一添,品意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4.怎樣理解文中的“閑”字?
五、拓展延伸,小結反思
敘事、寫景、抒情議論其實始終都是在寫人,從文中我們讀到了一個樂觀豁達的蘇軾,此刻,面隊承天寺這輪空明的月亮,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么呢?
六、達標檢測,鞏固提高
七、作業設計
1.默寫背誦這篇短文 2.完成本課學案
記承天寺夜游 篇8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在執教《記承天寺夜游》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主學習,力爭在課堂活動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我大致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情景導入法。課前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古詩文中寫月亮的名句,學生很快融入課文的所寫的月景中,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誦讀法。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對文言文教學來說,誦讀尤為重要,整堂課我設計了四個朗讀環節,讓學生在朗讀中,讀準音,把握節奏,讀出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提問法。在教學過程中,多處設計問題,鼓勵學生相互釋疑,舉手回答,教師只作適當點拔,以達到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討論法。小組討論文重點字詞、課文翻譯及寫景句子作用。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同學們的表現很好,很主動,課堂氣氛也很活躍。這些是我認為這節課成功的地方。
記承天寺夜游 篇9
尊敬的各位領導和老師:
早上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記承天寺夜游》(板書課題及作者),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說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對本課說明。
一、說教材
《記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單元以自然山水為主題展開。<<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片小品文,主要寫了元豐六年,蘇軾因時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四個多月后別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由于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賞月排遣心中的苦悶,表露出他曠達的人生態度。
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和課本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運用誦讀法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把握文意,在此基礎上,使用討論法理解重點字詞句的含義。恰當適用引用資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和點撥法,啟發學生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的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理解”閑人”的含義。教學難點是體會作者微妙而復雜的心境。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說學情:學生已經在七年級學習了10篇文言文,而本文的文言知識并不難懂,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課下注釋的提示,了解全文內容,為這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 。合作 。交流 。自主學習的能力,相信在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定能突破重難點,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于此,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激情導入法 。美讀感知法 。合作探究法 。點撥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并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每個學生都能參于到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采取”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理念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的學法是小組討論法,美讀品味法和圈點句畫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三 、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目標導學、問題引領、任務驅動、當堂檢測”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激情導入──目標導學──朗讀課文──梳理文意──整體感知──品讀課文──課堂小結──當堂檢測──課后延展這樣幾個環節。
(一) 課前預習: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適當的預習學案,讓學生將預習結果寫在預習筆記本上。在課堂上采用預習檢測的方式進行。
(二) 課內探究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不會自然涌現,它反映了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課的一開始,我設計了聽歌曲 。猜詞作者這一情境,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意圖:歌曲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語文,從而使教材與學生之間建立相互激發的關系。
2、初讀課文
首先,教師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①誦讀:在反復朗讀中,把握文意;
②悟讀:聯系寫作背景,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領悟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
③背誦:讓經典,永駐心間。
接下來,老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畫出來。之后檢測節奏劃分,檢測字音。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讀出節奏劃出停頓, 讀不準的商量解決。之后檢測節奏劃分。
最后,抽一學生朗讀課文,抽其他學生做出點評,齊讀課文。
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于朗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以此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
3、合作探究。梳理文章
新課標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以多媒體出示學習活動方式,教師請學生先自主學習再分組討論。對于共性問題師生共同討論,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設計此環節的用意是:在學生獨立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有計劃地組織小組合作探究,通過小組內的互相幫助,共同探究解決疑難問題,學生產生共識,教師通過檢測的方式了解自學情況,針對全班都不會的問題,教師做適當的精講點撥。
4、整體感知
教師設疑:”請本文按照記敘。描寫。抒情分層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層意。”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
5、品讀閑情
引導學生體會”閑人”的含義以及所蘊含的情感。通過短片加入嘆詞后的朗讀,讓學生深深體會出作者貶官的悲涼和人生的感慨。再通過”欣喜”和月下 美景的賞析以及加入嘆詞后的朗讀,讓學生深深體會出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以及自我排遣的達觀。從而突破難點。體會了”閑人’’真正含義后,再分角色朗讀,讀出感情。
6、拓展延伸
設疑:學習本文后,你認為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和不幸?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教會學生辨證的看待人和事利用這樣一個思考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從而再次體會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四 、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這個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了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五 、說教學反思
這堂課從最初設計到最后呈現,感想跟多下面就選擇其中最深的幾點談談:
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
1、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 。引導者 。同時又是支持者和幫助者。既要引導,又要從旁幫助,和學生一起合作 。探究 。實現和諧互動,共同完成學習目標。
2、在課堂上也有很多遺憾,由于時間關系,有兩個知識點沒有涉及:一是對文中繪景句的評論,二是對文中語言樸素而一味深長的特點。從而導致學生寫作實踐無法進行。在課堂上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甚少。教學評價語言單一,評價學生時表達感情缺乏真實感。每個環節過渡性缺乏,沒有連貫性,學習小組分工不明確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不充分。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彌補不足。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記承天寺夜游 篇10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擔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坐過130天監牢。然而,他一生豁達樂觀,晚年貶謫海南,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時,他年事已高,疾病纏身,且不適應那里的氣候。于是他平靜地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墳墓。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蘇軾。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奔放的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青春的一去不復返,他積極樂觀的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靈的交流吧。讓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
(設計意圖:開頭導語對蘇軾的生平作簡單的介紹,同時也交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更容易和作者的心靈碰撞。)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古文味道。
1.自由讀課文,學生結合課文下注釋,(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不正確的指出。
3.老師范讀
4.學生齊讀
5.托音朗讀:請同學們把“念”“蓋”“但”三個字在讀的時候采用托音的方法來讀,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指名學生讀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讀準字音,所以設計了幾種形式的朗讀,以便同學們解決朗讀中的問題。第二步,采用托音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下注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可以劃出來,小組交流,小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問,共同解決。
(設計意圖:本環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讓同學們疏通文意,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鋪墊。)
四、精讀課文,感受作者復雜的感情。
設計問題:
(1)“記承天寺夜游”這是文章的題目,請同學們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說成一句完整的話。
明確:蘇軾和張懷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賞月景
(2)蘇軾和張懷民是什么關系?
明確: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認為他們屬于哪一類,并從文中找出根據。
明確: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據“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
(4)出示張懷民簡介,張懷民:1083年被貶謫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寫作背景鏈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于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并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后由于范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
(6)過渡語:懷民和蘇軾同為貶謫之人,有著共同的感慨,面對澄明的月光,他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明確: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7)作者稱兩人為“閑人”,由此表達出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入夜及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認真,兩人都很閑。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冬夜出游賞月的更是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都是忙人。結尾更是直接點出兩人是閑人。自嘲的意味。貶謫的悲涼心境。
同學們,加上嘆詞“唉”字在“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前面,讀出詩人的悲涼心境
學生試讀,齊讀
(設計意圖:加上嘆詞“唉”更讓同學們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時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設置問題:聯系作者和懷民的處境,我們體會到了他們貶謫的悲涼和無奈。但是,蘇軾還是一位豁達樂觀之人,難道這“閑人”二字僅僅是反映了他悲涼的心境,還有沒有其他感情。
比如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出示幻燈片)
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何處沒有美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明確:閑人:閑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來讀讀這個句子,要求讀出作者的對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視和自己獨有的閑情雅致。
學生試讀。
老師總結:只有具有閑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賞出景色的美妙,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忙著追求,忙著工作,迷失在富貴中,迷失在物欲橫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邊美麗的風景。丟掉了那一份閑情雅致。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唉”字的不同語氣的朗讀,讓同學們真正體會到作者當時復雜的心境)
齊讀課文,
五、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本文是蘇軾和懷民在承天寺夜晚賞月,那么,他們賞到了什么樣的美景呢?
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同學們從修辭或者語氣上來分析此句。
試讀此句:請同學們在“蓋竹柏影也。”前邊加上“噢”這個嘆詞,表達出一種恍然大悟的感情,試著讀一下。
學生加上嘆詞試讀,師生共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同樣是加上嘆詞的方法,讓同學們在恍然大悟中體會詩人的喜悅心情))
老師總結:(出示幻燈片)20xx年法國《世界報》這樣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進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了無數傳世杰作。
師生配樂共讀
六、精讀課文,探究文人心境。
古往今來,有這種豁達樂觀心態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燈片)
材料1:柳宗元被貶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題詞寫詩,最終被后人稱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歐陽修,即使被貶到滁州,但仍與百姓同樂,寫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馳騁沙場的時候就很樂觀,在變法中被貶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著他積極的人生態度,揮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
總結語:
同學們,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經常讀一讀蘇軾,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游 篇11
本節課為新課程教學展示課。對于文言文教學,我一直注重誦讀和積累,常用競賽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接到開課任務后,我就想對一年來的文言文教學作一個歸納總結,來體現我的文言文教學。于是在本節課我作了以下的設計:
誦讀──積累──感悟──拓展
重點體現在誦讀上:整體感知時,我設計了自由放聲朗讀、聽讀,有感情朗讀、譯讀師生朗讀競賽;在精讀課文時,我設計了默讀,重點句品讀和聲情并茂朗讀;最后以學生背誦全文歸結。整節課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最后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不只讀懂作者,而且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我覺得本節課的課是勝利的,因為在各種不同形式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我準備不充沛,在各局部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比較粗糙,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身誦讀不夠熟練,竟然卡帶,雖無傷大雅,但可見準備不充沛。
記承天寺夜游 篇12
最近,在閑暇之余,我觀看了一些列《記承天寺夜游》的課例,感觸頗深。對于新課程改革,雖是處處可見,時時可聞,聆聽大師們的講座,觀看優秀教師的示范課,但新課程教學應如何具體操作,我可謂茫然,心中無數。尤其是文言文教學的現狀,讓人非常的不滿。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毫無生機,毫無樂趣。更為可惡的是每次期末考試,學生文言文的得分率不到70%,尤其是課外文言文閱讀,大多數學生的得分率竟然達不到30%,文言文教學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學生運用文言文知識和遷移能力可謂空白。
《語文新課程標準》,其中對文言文教學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學目標::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2、在閱讀評價中規定;
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3、在閱讀教學中的建議: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無疑,這些理論不僅在思想上幫助我們進一步成熟,而且在行動上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聽完幾節同樣的《記承天寺夜游》的課,就像讀完一篇篇文質俱佳的文章,又似聽完一曲曲悠揚悅耳的樂曲,或如欣賞完一部部精彩紛呈的影視劇……令聽課者回味無窮。這些課應該說執教者本人和聽課者都擁有了良好的“課感”。在“導語”效果的期盼,對教學環節起承轉合的“預設”,對教學高潮設置的展望,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期待都達到了預設的目標。蘇軾的詩詞輔以優美的音樂和古典的畫面,這樣良好的蓄勢開頭,極好地調動了學生興趣,使學生沉浸在蘇軾的魅力世界中。教師積極參與到文章的背誦中,極大的激起學生的背誦欲望。如鼓勵學生向老師挑戰,即師生朗讀比賽。該環節設計新穎,完全出乎學生的意料,更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學生的斗志昂揚,熱情空前高漲,把朗讀推向了高潮。兩分鐘準備時,學生一個個搖頭晃腦、抑揚頓挫的朗讀,挺有感情的。學生準備后,男女生各選派一名代表挑戰老師。比賽開始,男生雖有點緊張、拘謹,但不一會兒,便漸入佳境,朗讀不僅流暢,而且蠻有感情。女生的朗讀可謂是長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僅聲音婉轉悅耳,流暢自然,而且聲情并茂,教室頓時想起了熱烈的掌聲。輪到教師出場了,開始誦讀:“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為與樂者……”有點拗口,頓時掐住了。學生們高興地笑了,說道:“老師,您背錯了!”教師故意頓了頓嗓音,笑著說:“老師可以再來一次嗎?”得到默許后,教師又重新融入文本,開始聲情并茂的誦讀課文。課堂再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點評開始,學生的朗讀水平超過了老師,老師將一份特殊的禮物送給了學生。接下來的課堂學生則顯得忘我,完全忘記了聽課的老師們,學生的表現可謂異彩紛呈。
精彩之一: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如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熒飛舞,村中狗吠雞鳴,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
你認為添上這些語句好不好,為什么?
此時的教學竟能如此水到渠成,將問題拋出后,思維敏捷的同學馬上說:“老師,我認為添上這些語句不好,因為,它寫得是夏天的景觀,季節不對。”接著有的同學補充說:“我也認為添上這些句子不好,因為原文以積水空明的月光和藻荇交橫的竹柏影來描寫月色之美,不僅創設了一個幽靜淡雅的意境,而且也寫出了月色的空靈之美,而加上這些語句,則破壞了這種清幽淡雅的意境。”
難道這不是語文課堂的奇葩嗎?有這樣的理解和品味,難道不比單方面的解讀更好嗎?
精彩之二:刪一刪,品修辭: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你認為刪去原文中的“如”、“蓋竹柏影也”,可以嗎?
學生在亢奮的狀態中朗讀著、思考著,感覺句子有點別扭。,不一會兒有同學說:“老師,我覺得此處不可刪,因為刪去之后,完全改變了原意,變成庭院中積水空明,積水中藻荇交橫,與原文不符。”
教師不失時機的提示:從修辭的角度上看,你覺得可以嗎?她略一思考,說;“不行,因為作者運用比喻,將整座庭子注滿了水,水本是無色之物,實有其物,看似卻無,月光不正是如此嗎?而且“空明”一詞,更是妙絕,用“空”去修飾一種色調,可謂新穎之極。”。有的同學搶著說:“我覺得作者把庭中當作水中來寫,說水中藻荇交橫,給我一種如臨水池之感,但在“蓋竹柏影也”中,卻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實在出人意料,很有新意,是一種空明的意境。”
教學的至高境界是無言,此時無聲勝有聲。此刻的我們就是這種享受吧!
無論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是對文本主題理解和作者的情感的感悟;無論是課堂氛圍的營造,還是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些課都是值得稱道的,是一種和諧的、享受性的學習。對于經典,教師不僅僅只要求學生瑯瑯上口,自己也作好了表率,執教者很好的起到了示范的作用。課堂上,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躍躍欲試,每個學生臉上都洋溢著競爭的活力,很是難得。一堂課若能讓大部分的學生覺得學習是很有意思的活動,那我們能有什么理由否定這是一堂好課呢?
在古今中外的眾多文學家里,蘇軾是那么與眾不同的一個。再苦澀的遭遇,再難言的辛酸,再激憤的心境……在他這里,都能奇妙地變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態永遠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無味的地方,在內心芬芳的他那兒,都有風景。《記承天寺夜游》就是這樣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區區84個字,有情節,有懸念,有美景,有情思……個中滋味,頗有深意。
記承天寺夜游 篇13
教學主題
文言文教學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是語文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是蘇軾被貶到黃州時與好友張懷民一起夜游承天寺后寫下的佳作,描寫了承天寺美麗的夜景,抒發了胸懷憤懣又自嘲自解的心態.本篇課文所需課時為1課時,45分鐘.
二、學生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二年級的學生,同學們經過了兩年多的文言文學習后,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學生的閱讀能力還不錯,但對把握文章的主題能力還不夠,好在學生和老師較為熟悉,能很好的進行互動.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朗讀并背誦課文,(讀通)
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讀懂)
賞析凝練含蓄的語言,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讀透)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借助工具書讀懂課文; 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 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四、教學環境
□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 □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環境 □網絡多媒體環境教學環境 □移動學習 □其他
五、信息技術應用思路
使用自己制作的幻燈片,投放本節課的講課思路,及重點問題和練習題,節省時間,豐富課堂,加大容量。
六、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環節
(如:導入、講授、復習、訓練、實驗、研討、探究、評價、建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信息技術支持(資源、方法、手段等)
一、導入
時近中秋,請同學們列舉一些詠月懷人的詩句
舉出曾經學過的有關月亮的詩句
教師補充并導入:蘇軾《水調歌頭》,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思念家人的濃厚情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幸福了多少游子的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蘇軾的散文《記承天寺夜游》,去領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別樣的心境.
投放蘇軾的《水調歌頭》。
二、有關作者
簡介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討論所了解的關于蘇軾的故事或傳說.
出示幻燈片,簡介蘇軾資料.
三、整體感知.
1、播錄音范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a、朗讀的節奏
b、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練習的方式,檢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a、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并說說該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戶 窗戶
⑵欣然起行 高興地
⑶念無與為樂者 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于是、就
⑸相與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積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橫 交錯縱橫
⑻蓋竹柏影也 原來
⑼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 罷了
1、學生作示范性朗讀,然后讓學生互相點評.
2、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3、以小組匯報的形式,把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無法理解的字、詞、句提出來,在堂上共同解決.
投放練習題
四、精讀課文
1、文章開頭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2、文章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把文章中寫月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賞析一下。適當指導學生誦讀技巧。
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你認為文中的“閑人”包含了哪兩層意思?
5、補充說明文章的寫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六年(1083年)黃州貶所所作,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1、明確: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2、比喻,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明確: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4、明確:(1)、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問題投放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繪“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時,寫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們的身邊也不乏這樣的月夜美景.試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發揮你們豐富的想象力,描繪月夜下你們認為最精彩的瞬間。
學生用3分鐘左右進展開討論,然后在書面上起草,6、7分鐘以后,小組推薦一些寫得比較好的同學在班上宣讀,進行美文共賞.
六、背誦課文
小結:通過學習,我們賞了美文,觀了美景,體會了作者豐富的情感,讓我們深情誦讀,再次感受作者的別樣情懷。
誦讀課文
七、作業
1、熟練背誦課文
2、翻譯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次交橫,蓋竹薄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耳兩人者耳
七、教學特色(如為個性化教學所做的調整,為自主學習所做的支持、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的設計,教與學方式的創新等)200字左右
1、采取“雙主”教學法
創設有利于調動學生情感的多媒體情境,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探究性教學活動.在了解作者環節,學生討論蘇軾的故事和傳說,補充了教師幻燈片資料的不足,也體現了學生的互動交流;在整體感知環節,學生們根據注解和小組合作探究,更清楚的理解了本文的主要內容及翻譯,通過朗讀這一手段,加深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2、運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方法
本節課信息技術成為創設情境的工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信息加工的認知工具。在第四環節的設計,就充分發揮了資源的作用,通過這些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問題的提出和同學們討論集思廣益,同學們在問題中學,在討論中深入,在總結中提高.進而對本文有更高更好的賞析水平.
記承天寺夜游 篇14
記承天寺夜游
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欣賞文中的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3.體會文中起伏的情感,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深入探究“閑人”的內蘊。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 試想蘇軾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賞月
2.為何尋張懷民?心有靈犀
3、作者用妙筆繪美景,請問作者用筆的巧妙之處體現在哪里?
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欣賞圖片,品讀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從具體的描寫句中感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一個比較恰當的詞)
空靈、清麗、淡雅、皎潔 的月色
4.其間有怎么的情感變化起伏?
欣然—無與為樂(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動)—尋(急切訪友的心意)—亦(“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相與步(平和從容)
5、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致時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得──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閑”是相對“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閑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正因如此,作者筆下的月夜才會那樣空靈,皎潔。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 、“閑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確〗:“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首先,“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不為俗務所累,可以悠然賞景。
當然他又何嘗愿意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1、叢中蛙鳴不斷。3.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為什么?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么嗎?
2. 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描繪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觀——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記承天寺夜游 篇15
教學目標: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預習準備:
1、解決生字詞注音;2、看注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3、查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再次朗讀。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2.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1、叢中蛙鳴不斷。3.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為什么?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么嗎?
2. 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描繪 —— 庭中月色
貶官 謫居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觀
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欣賞文中的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3.體會文中起伏的情感,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深入探究“閑人”的內蘊。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寫于他被貶在湖北黃州之時。在文中我們看不到一般人被貶官的挫折、苦痛和郁悶,我們卻只看到夜晚游歷快樂和閑適。似乎是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我們不妨來一起耐心尋味。
二、背景資料
三、朗讀(聽錄音),評賞朗讀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體把握:
1.試想蘇軾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賞月
2.為何尋張懷民?心有靈犀
3、作者用妙筆繪美景,請問作者用筆的巧妙之處體現在哪里?
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欣賞圖片,品讀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從具體的描寫句中感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一個比較恰當的詞)
空靈、清麗、淡雅、皎潔 的月色
4.其間有怎么的情感變化起伏?
欣然—無與為樂(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動)—尋(急切訪友的心意)—亦(“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相與步(平和從容)
5、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致時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得──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閑”是相對“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閑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正因如此,作者筆下的月夜才會那樣空靈,皎潔。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作者和朋友的“閑”,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明確〗: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清楚,兩個人都很“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
7、“閑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確〗:“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首先,“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不為俗務所累,可以悠然賞景。
當然他又何嘗愿意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7、蘇軾作文以辭達為準則,所以當行即行,當止就止,很少有蕪詞累句,這在他的筆記小品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延伸】: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作,有一段話很精辟:“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為何蘇軾在被貶后卻依舊有此閑情呢?
儒、道、禪的融合 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蘇軾(1037-1101),21歲出蜀進京時,22歲中進士,26歲又中制科優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奮厲有用世之志。蘇軾不僅對儒、道、釋三種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認為它們本來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厲行新法時持反對態度,司馬光廢除新法時又持不同意見,結果多次受到排斥打擊。44歲時遭遇“烏臺詩案”,險遭不測。晚年貶海南,對苦難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的超越態度、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消解痛苦。
所以蘇軾,既執著人生又超然物外——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生活情趣和創作活力。故黃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創作高峰——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月夜圖導入: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云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 整體感知文段
1.給生字正音、朗讀課文、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再次朗讀。
2.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 遂:于是; 蓋:大概; 但:只是; 耳:語氣詞
4.聽音樂《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寫,用自己優美的語言復述描寫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小組商量,以各種方式(如:小品、詩歌、散文等)復述課文內容。
6.表演。
三、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 、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后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嘩,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
不好。改變了原文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6.小結:《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 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看圖寫景抒情。
五、 作業
閱讀古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記承天寺夜游 篇16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課題是《記承天寺夜游》作者蘇軾。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讀
《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偉大的文學家蘇軾的一散文。主要記錄了蘇軾一次月下漫步的經歷,雖只短短85個字,卻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發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悅心情,同時也表達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堅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現了蘇軾的曠達胸襟。
我認為文中有三處需重點解讀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蘇軾對月情有獨鐘,月總能勾起他的游性,讓他感受到人生的快樂,激發他的創作靈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寫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贅述。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從修辭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膚淺,我覺得應該讀出作者的心情。應該這樣解讀:蘇軾與張懷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仿佛自己在賞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寧靜而愉悅,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蓋”不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蘇軾一次情感體驗到理性升華的過程。正如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所說“蘇東坡主張在上,內容決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說一個人作品的風格只是他風格的流露,我們可以看出,若打算寫出寧靜欣悅,必須先由此寧靜欣悅的心境”。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究竟傳達了蘇軾怎樣的心情?”“閑人”如何理解?要分析這個問題,還得從開頭的時間說起。“元豐六年”即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4個年頭。他被貶黃州,官職微小,且不得“簽署公事“在經歷“烏臺詩案”死里逃生之后,蘇軾并沒有向生活低頭。在黃州,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開始沉思自己的,考慮如何才能獲得心情的真正安寧,也就是找到內心與現實的平衡點。于是他把注意力轉向了宗教,他開始研究佛道。并練習瑜伽和煉丹術。此后他的文章都帶上了佛道的色彩。他從來不沉湎于苦難和挫折,而總是能以一種超脫的心態對待。或許在蘇軾看來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安排。如果注定了不能如《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所向往的那樣“殺敵報國”,如果注定要來到黃州做一名“山野村夫”那么就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賜予吧。這種平和達觀的心態,我們在他很多詩文中都可見。比如《水調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如《定風波》中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防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如《前后赤壁賦》中不僅表現了人在浩瀚宇宙之中的渺小,還表明了人在這個紅塵生活里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豐厚賜予。這些作品都寫于《記承天寺夜游》之前,也就是說,他的`心態已趨于平和,人生的苦痛和磨難他都能淡然待之,而隨遇而安。他就是詩,他就是音樂,他就是風景,總是以空靈,灑脫的姿態站立在樸素的,黑暗的,殘酷的現實之上。因此根據以上分析,““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傳達了蘇軾賞月的寧靜愉悅,為自己能堅守政治操守的一份自得,也或許還多了一份自嘲。那么“閑人”則理解清閑的人,具有閑情雅致的人。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記承天寺夜游》位于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本單元主要編輯了我國古代幾優秀的山水詩文,歌詠了自然山水的美好。主題在于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特確定如下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識記相關重點實詞,如:月色入戶的“戶”欣然起行的“行”;“念無與為樂者”的“念”;相與步于中庭的“相與”“步”,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所融入的性感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誦讀出文言味,體會景物描寫的妙處,學習以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感受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3、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體會文中精妙的寫景,體會景物中滲透的情感。
(2)教學難點:體會“閑人”在文中含義,由此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課改以來,教育教學理念層出不窮,我們一直帶著思考在摸索,在前進。特此,我關注了一下幾個關鍵詞“主體”“健康”“高效”“創造力”。這四個概念既有相通的部分,也各有側重點。所謂“主體”大家都知道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關于“健康”一說,來源于我們湖北省不久前提出的“健康課堂”這個課題,其中在教學活動環節中“以學生為本,依需施教”這個概念強調的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而進行教學,也就是圍繞本課文,學生所展示出來的疑問,他想知道什么,他想了解什么,這里用“他”是代表每一個學生。我對于“高效”的理解是不在于課堂上我們課堂節奏多么緊湊,不在于老師傳輸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是否充分的進行了聽說讀寫的訓練,解決了多少問題。關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認為主要體現在“質疑訓練”上,課堂上應該有學生質疑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思考,懂得思考,我想這一點是最符合“培養學生的探究”的。那么與之相應的就是創造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基于以上指導,在教法上我主要從誦讀,質疑,對比閱讀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引導他們讀出文言味,引導他們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引導他們學會將所學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質疑”由兩部分構成,淺層疑問用“是什么”的方式構架,深層疑問用“為什么”來構架。
而學生的“學”主要是小組合作探究,即小組內提出疑問,解決一部分淺顯易懂的,對小組內所提問題進行歸納,留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三、教學過程
教學以“學生想知道什么”和“老師該教授什么”為主,過程主要由四步構成
(1)激趣導入
(2)誦讀訓練
(3)質疑釋疑
(4)創造性表演,領悟作者情懷
1、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
烏臺人獨坐,煙雨任平生。松崗明月夜,缺月掛疏桐。惜哉仕途窘,驚矣文路興。大道有行時,千載一唯此君!并請學生用一句話說說對蘇軾的認識。
2、朗讀訓練分三個部分一自由讀,畫出生字詞。二再讀,達到熟練流暢,三配樂示范讀,學生把握輕重緩急并概括的主要內容。
3、質疑釋義
按照教學策略中所要求的小組合作探究。教師準備
(1)詞語類
a、月色入戶:戶,門
欣然起行:欣然,高興的樣子
念無與為樂者:念,考慮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相與步于中庭:相與,共同,一起。于,在
b、欣然起行:行,快步走,表現蘇軾出門賞月的急切心情
相與步于中庭:步,漫步,表現蘇軾,張懷民陶醉于月夜,悠閑,怡然自得的心情。
(2)解讀類
蘇軾賞月為什么選張懷民同伴?出示張懷民相關信息:
張懷民,名夢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豐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黃岡縣南方)。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縱攬江山之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
可以說是同是天涯淪落人,言語自然投機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說說其中融入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月下美景
此處是本課的重點,運用比較法來突破
蓋竹柏影也
蓋一癩蝦蟆
蓋以誘敵 “蓋”是“原來是”的意思。可是在三句話中有所區別,“蓋以誘敵”只表現揭示真相,但蓋竹柏影也,蓋一癩蝦蟆卻包含了豐厚的情緒,即由感性的出神到理性的恢復神智的狀態。要求學生在描繪月下美景中融入作者陶醉其中的心情。此處是讀與說的訓練。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究竟傳達了蘇軾怎樣的心情?”“閑人”如何理解?
這是的難點,采用分析材料,討論的方式來突破。
記承天寺夜游 篇17
教學目標:
1、落實字詞,賞析佳句
2、領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 賞析月景的特點及寫法
2、 體會作者的復雜心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讓學生誦讀學過的描寫月亮的古詩導入。
二、 朗讀課文
1、 明確文言文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感情。
2、 老師做示范朗讀(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 學生齊讀,檢查字音是否正確。
4、 讓學生嘗試讀出停頓,老師出三個例句檢查。
5、 梳理重點字詞
三、 初探文章(從記敘的角度)
1、 讓學生先自己理解課文
2、 提問: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3、 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引出佳句,帶領學生一起賞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賞析:作者發揮奇特的想象,用兩個新奇的比喻,動靜結合,既有對月色的正面描寫,又有側面烘托,營造了月色皎潔的空靈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的親密無間。請找出相關的詞語加以體會。
(這個環節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經過)
四、 再探文章(從抒情的角度)
1、 結合文章談談在夜游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老師引導)
(補充作者因“烏臺詩案”遭貶謫的背景,讓學生體會文中作者內心的幾經波折)
2、 引出佳句賞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落實在對“閑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涼但又豁達的特殊復雜的心情。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這是個難點,所以,老師要根據需要,給出蘇軾的相關資料,讓學生盡可能的貼近作者的內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 帶著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落實朗讀要求的第三點。
(這個環節更進一步,從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內心)
五、 小結課文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復雜的心情。全文僅84個字,卻使記敘、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悲涼但又豁達的情懷。
六、 布置作業
為了落實學生對文章從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學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發揮聯想,用優美的語言,將原文改寫為現代文。老師給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