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教案(精選13篇)
《綠》教案 篇1
二. 教學目標1. 領略朱自清筆下的溫州仙巖梅雨潭那充滿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機的自然美,感受其間所跳動著的作者勇于進取的激情。2. 學習本文剪裁得當、結構精巧、寫景傳神、情景相生的寫作特色,體會本文狀物抒情語言的強大表現力。 三. 教學重點、難點學習文章描寫景物的方法。 四. 知識分析《綠》(一)作者簡介:朱自清先生是現代散文大家。他不僅像畫家一樣,善于用精雕細刻的筆觸,清新自然的語言,繪制出一幅幅優美動人的景物畫面,他的感人之處,還在于將個人的感情、性格、情趣毫無掩飾地傾泄、滲透在這些畫面之中。外景與內情,在作者筆下和諧地統一起來,這就形成了朱自清散文的獨特風格。這些特點,在《綠》這篇文章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 (二)課文分析:1. 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提示:“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2. 課文第二段描寫梅雨潭,大家知道文章的中心是描寫梅雨潭水的綠,那描寫梅雨瀑是不是中心不突出?作用何在? (1)為了襯托梅雨潭,使“驚詫”落到實處。句子:“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2)交待了梅雨潭的得名,實際上因瀑而來。3. 體味文章描寫景物的方法(1)關于梅雨潭及周圍① 作者是怎樣描寫梅雨潭的?哪些詞用得準確生動?提示:寫亭:“踞在一角巖石上,……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寫山:“像半個環兒擁著。”寫巖面與草:“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② 作者為什么能把這些景物寫活?提示:描寫景物不僅繪其形,更要其神。作者描寫的都是靜態的景,用的卻都是動態的詞,就使景物活起來了。這是作者在寫景上的第一個特點。(2)關于作者是怎樣描寫梅雨瀑的。① 作者三個比喻用得妙,寫出了水花的色澤、形狀、動態。② 一處擬人用得佳,“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地鉆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極其生動而親切地寫出了水花的活潑可愛。教師總結:由此可見,作者描寫景物,細致入微,氣韻生動。(3)關于梅雨潭的綠的描寫。細膩的寫景:① 把靜態情景作動態描摹 ② 描寫細致入微,氣韻生動③ 多變的筆法繪出詩一樣的“醉人的綠” (三)主題: 《綠》描寫的是浙江仙巖梅雨潭的奇異的景色。作者對梅雨潭生機勃勃的綠的描寫,給人以清新淡雅、明快活潑之感。我們從中感受到作者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住。在恬適的寧靜之中,蘊蓄著豐富奔放的激情。文中,作者不禁為梅雨潭的綠而驚詫;欣賞此文,我們也不禁為作者那獨具匠心的文思而驚詫。 【典型例題】閱讀文章,回答問題① 看看日歷,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戶外,覺得風還是冬天的風,冰涼刺骨。太陽依舊病懨懨的樣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顏色,鉛筆畫似的,哪里有一絲春天的蹤跡?有一天,我卻意外地從學生的課桌上,發現了第一抹春痕。 ② 我在靜悄悄的教室里巡視,驀然看見,一張課桌的縫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細細的白線嬌嬌的扎著。草芽針一樣細,頂端嫩綠,往下是鵝黃,根部則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詳了許久,心中一時有些感動。我相信,這是天地間第一抹春色。在寒風料峭的二月里,灰黃蒼茫的天地間,發現這一抹淡到極致的春色,需要怎樣的耐心和細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纖細的草芽看了看,又插進桌面的裂縫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臉望著我,笑了。 ③ 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從學生的課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桌縫里,有一二截剛剛泛青或萌發芽苞的小樹枝,還有三五朵小野花。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黃的、紅的,像蠟筆上削下的碎屑。想這些鮮艷的粉末,該是二月的風蕩來的春天的水彩,細心的孩子發現了,使用小手指將它們拾起來,染在了他們的課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 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紅,百嬌千艷,絢麗多姿。學生的課桌上花事紛繁起來,演示著春天的進程。一到春天,孩子們翻山越嶺來學校,路上只要一彎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這些山里孩子,有的還穿著露趾的鞋,穿著哥哥姐姐肥大的舊衣褲,他們吹著柳笛,搖著野花到了學校,便把花插在課桌上。有的孩子,還用細線把花枝綁在鉛筆上。花枝輕撫小臉,讓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紅了小臉,還是小臉染紅了花枝。 ⑤ 有一天,我迎著學生的歌聲走進教室,看見我放著教科書的課桌上,循著縱橫的縫隙,長滿了青草、綠葉、小花。那課桌,仿佛是從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塊芳草地。我打開教科書,書頁里也夾了幾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學生們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師生的心溝通了。這一節課,學生始終情緒高昂。下課后,我拿起一枝開著淡紫色花朵的葛條,嗅了嗅,對學生說:“真是春天了,連咱們的課桌也都開花了!”學生大笑,歡呼起來。這時候,一個調皮的男孩,指著一個女孩子說:“老師,她也開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辮子上,簪了一枝粉紅的野花。學生們又是一陣擊掌大笑。⑥ 在這開花的課桌間踱步,聽著學生們那晴朗的笑聲,我覺得,這教室該是春天的源頭了。春天從孩子們的身上產生,先染了他們的課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們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詩人的句子: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種姿勢。 1. 本文是以 為主結合描寫和抒情的散文。地點是地處的小學校。主要人物是學生群像。2. 選出文章開頭對描寫初春景象的語句,選擇分析正確的一項( )a. 渲染氣氛 b. 定下感情基調 c. 反襯教室里的一絲春意 d. 交代背景 3. 選出依次填入第③小節括號內詞語的序號( )a. 萌動 b. 涌動 c. 蔓延 d. 洋溢 4. 從②③④小節中各找出一句具體描寫花草的句子,放在一起反映出春意由淡入濃的變化。第②小節:第③小節:第④小節:5. 第②小節中,男孩“仰臉望著我,笑了”,選出對男孩的笑理解正確的一項( )a. 為老師跟自己一起領略春光而會意的笑b. 為自己像女孩似的采摘草芽而羞澀的笑c. 為老師不批評自己而感激的笑d. 為自己第一個采摘草芽而驕傲的笑6. 完成下面對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本文通過對教室里插遍鮮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們 ,贊頌了師生之間 ,進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7. 選出正確評述本文寫作特點的三項( )a. 描寫層次感強,細膩傳神b. 情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c. 感情真摯委婉,耐人尋味d. 巧設懸念,首尾照應e. 以小見大,意境深遠答案:1. 記敘 2. c 3. ac 4. 草芽針一樣細,頂端嫩綠,往下是鵝黃,根部則嫩白。剛剛泛青或萌發芽苞的小樹枝,還有三五朵小野花。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紅,百嬌千艷,絢麗多姿。 5. a 6. 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諧美好的關系。 7. ace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0分鐘)苦瓜原來我家有個小院,院里可以種些花草和蔬菜。這些活兒,都是母親特別喜歡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甲),像是給自己的兒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親心里也舒坦。 a 其實,這么說并不準確,是我特別喜歡苦瓜。剛開始,是我從別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給母親種,并對她說:“這玩藝兒特別好玩,皮是綠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紅的!”我之所以喜歡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結在架上,母親一直不摘,就讓它們那么長著,一直掛到秋風起時,越老,它們里面的瓤和籽越紅,紅得像瑪瑙、像熱血、像燃燒了一天的落日。當我掰開苦瓜,興奮地將這兩個像船一樣而盛滿了鮮紅欲滴的瓤和籽的瓜時,母親總要瞇起昏花的老眼看著,露出和我一樣(乙)的神情,仿佛那是她的杰作,是她才能給予我的歐·亨利式的意外結尾,讓我看到苦瓜最終具有了這一落日般的血紅和輝煌。 b 無論做湯,還是炒肉,都有一種苦味。那苦味,格外別致,既不會傳染給肉或別的菜,又有一種苦中蘊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c 每年夏天,母親經常都會從小院里摘下沾著露水珠的鮮嫩的苦瓜,給我炒一盤苦瓜青椒肉絲。它成了我家夏日飯桌上一道(丙)的家常菜。自從這之后,再見不到苦瓜瓤和籽鮮紅欲滴的時候了,是因為再也等不到那個時候了。 d 住進樓房,依然愛吃這樣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親親手種、親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親親手炒的苦瓜了。一直吃到母親六年前去世。 e 只是母親再也不能為我親手到廚房去將青嫩的苦瓜切成絲,再掂起炒鍋親手將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① 母親實在忍受不了那股異樣的苦味。② 除了頭幾次,在我一再的慫恿下,勉強動了幾下筷子,皺起眉頭,便不再問津。③ 她說過,苦瓜還是留著看紅瓤紅籽好。④ 因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親。⑤ 其實,母親并不愛吃苦瓜。可是,每年夏天當苦瓜爬滿架時,她依然為我清炒一盤我特別喜歡吃的苦瓜肉絲。最近,看了一則介紹苦瓜的短文,上面有這樣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從不把苦味傳給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燜肉、燉肉,其肉絲毫不沾苦味,故而人們(丁)‘君子菜’。”不知怎么搞的,看完這段話,讓我想起母親。1. 為本文中的(甲)、(乙)、(丙)、(丁)處選擇最準確的詞,應是( )a. 甲、萬紫千紅 乙、喜出望外 丙、經久不衰 丁、美其名曰b. 甲、姹紫嫣紅 乙、喜出望外 丙、經久不衰 丁、美其名曰c. 甲、姹紫嫣紅 乙、興高采烈 丙、司空見慣 丁、美其名曰d. 甲、爭奇斗艷 乙、興高采烈 丙、司空見慣 丁、美其名曰2. 下列各句是從原文中抽出來的,根據上下文,確定應放入的位置,分別放入a、b、c、d、e處。① 如今,依然愛吃這樣的菜。② 那時,母親每年都特別喜歡種苦瓜。③ 這樣的菜,一直吃到我離開小院,搬進了樓房。④ 以后,我發現苦瓜做菜其實很好吃。⑤ 像喜歡院里的母親種的苦瓜一樣,我喜歡上苦瓜一道菜。3. 第9段中五個句子次序被打亂,正確的次序應當是( )a. ⑤②③①④ b. ④⑤②①③c. ⑤③②①④ d. ④①②⑤③ 4. 下列幾項中對文章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全文以“苦瓜”為線索,記述了“我”吃苦瓜的三個階段,這也是對“母親”認識逐步加深的過程。b. 文章一時寫“苦瓜”,一時寫“母親”。寫“苦瓜”激情滿懷,寫母親反倒文字平平,但二者交相輝映。c. 文章最后一段道出真情,“君子菜”也好,“紅瓤紅籽”也好,全是因為“母親”而發。d. 文章用大量篇幅描寫苦瓜,贊美苦瓜,是托物言志,熱情贊美了像苦瓜那樣不僅外形美,而且內在品性更美的做人之道。e. 文章借物抒情,通過對“苦瓜”的贊美表達了對充滿愛心,默默奉獻的母親的思念之情。【試題答案】1. b 2. a. ② b. ④ c. ⑤ d. ③ e. ① 3. b(邏輯關系——回憶的順序) 4. d
上一篇:《綠》教案8
下一篇:朱自清《綠》全文閱讀及評論
《綠》教案 篇2
第六單元教案
常州市實驗初中 朱蘇蘭
單元教學目標
1、能比較本單元四篇課文的不同點,并說出每篇文章所表達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2、能用“吟哦諷誦”的方法來讀悟課文。
3、能繼續培養文學鑒賞能力,重點品味文章不同的語言風格,并分析文中含義豐富的句子。
4、能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來進行閱讀,逐漸養成讀書動筆的好習慣。
5、能進一步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繼續提高欣賞自然、品味自然的審美能力。
精、略讀課文安排
精讀第22、23課。略讀第24、25課。
課時安排
共12課時:第22課——3課時 綜合學習與探究——3課時
第23課——2課時 誦讀欣賞——2課時
第24課——1課時 寫作、講評——2課時
第25課——1課時 單元總結——1課時
第22課 綠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從整體上感知課文,說出文章所描寫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發的情感。
2、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處寫批注。
3、用“吟哦諷誦”的方法來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感悟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明確圈點勾畫各種符號的具體作用。養成讀書動筆的好習慣。
2、點評精要。
課前準備
老師準備好本文的示范批注
教學過程
教學情境
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第一塊:
走近朱自清
組織學生了解與本文有關的作家作品:讓學生自由發言談自己對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評價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態度。
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談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讀,回答精要,不重復別人說過的內容。
學生可以帶有關的資料
第二塊:
初當評論家
1、發示范批注的講義,明確如何批注:①、介紹批注的常用符號;②、要針對揭示文章中心、表達豐富的含義和情感、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等語句進行批注;③、批注一般寫在文章的空白處。
為了使學生養成讀書動筆的好習慣,教師專門設計一張為本文作批注的講義。
2、選擇優秀的批注讓學生交流。
3、組織學生汲取他人批注中的長處。
1、學習示范批注,然后在講義上給本文作批注。
2、在班里交流自己的批注,對別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啟發的基礎上修改自己的批注
教師發有關講義。
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20分鐘
第三塊:
試當播音員
播放示范朗讀,然后讓學生放開地、自由地、繪聲繪色地朗讀課文
自由朗讀課文
及時播放有關磁帶。或運用多媒體條件來播放。
附注:
《綠》這篇文章安排三課時,每課時的重點分別是:①初步閱讀,②有感情地朗讀,③深入閱讀。本節課可能有些平淡,但教師千萬不可為追求新奇而脫離語文學習的本質。本單元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樣成讀書動筆的好習慣,所以本節課就是要讓學生長時間地投入在文章的研讀中,大膽地作批注。而這段時間里,不管學生寫得如何,老師都不能去打斷他們的靜悄悄的思考。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一篇文章后,學生才能感悟到一些東西,他們的朗讀才會有味。這節課一方面是在教學生圈點勾畫地閱讀,另一方面也是在為下一節課的大規模的朗讀演練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繪聲繪色地朗讀課文,讀出作者的情感。
2、能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說出大自然的美,并表達自己對這種美的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繪聲繪色地朗讀課文
課前準備
學生將課文讀熟練
有網絡條件的可以在論壇上開設“《綠》朗讀演藝臺”欄目。
無網絡條件的可以事先讓學生在家里進行配樂朗誦,并錄在磁帶上,帶到課堂。
教學過程
教學情境
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第一塊:
走進朗讀工作室
組織學生利用電腦將課文進行配樂朗讀
1、利用電腦將課文片段進行配樂朗讀,制作成mp3文件。(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所以制作片段)
2、將文件上傳到“《綠》朗讀演藝臺”欄目里。
學生可以帶有關的配樂資料,要給學生充分的制作時間,15分鐘。學生可以提前在家里制作朗讀作品。
第二塊:
朗讀演藝臺
1、組織學生欣賞別人的朗讀
2、評選最佳朗讀作品
3、在全班播放最佳朗讀作品
1、在“《綠》朗讀演藝臺”欄目里聽其他同學的朗讀作品。
2、給最佳朗讀作品投票
3、欣賞最佳朗讀作品并進行評價。評價時要緊扣作者對梅雨潭水的種種感情來評價。
教師提醒學生要文明上網。
要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時間,20分鐘。
第三塊:
放飛想象的翅膀
組織學生通過聽、讀課文,談自己似乎看到的梅雨潭的勝景。
1、大膽想象,用恰當的詞句來描繪自己想象中的美景:比如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來使語言形象生動。
2、表達自己處在大自然美景中的種種感受。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能給關鍵語句作批注,且批注語言表達較前兩節課有進步
2、能在閱讀同類文章時作有個性且精彩的批注
3、能學習本文的語言風格,寫一篇山水風光的習作。
教學重點、難點 批注、寫作
課前準備
準備同類文章《那滿山遍野的綠色喲》(納蘭風清)
教學過程
教學情境
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第一塊:
批注擂臺賽
1、組織學生給《綠》的部分語句作批注(教師將課文的部分語句印在講義上)。
組織學生評議:用實物投影儀展示最佳批注(有明顯進步的也可以展示)。
2、組織學生給《那滿山遍野的綠色喲》作批注,并組織交流。 在講義上給《綠》的部分語句作批注。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修改批注。并選送最佳批注(或有明顯進步的批注)給老師。
2、在《那滿山遍野的綠色喲》一文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地方作批注。
在班里大膽朗讀自己的批注。發有關講義
第二塊:
自然寫作園
組織學生選擇大自然中的一種色彩進行寫作。
組織學生講評作文。
學習《綠》的語言風格,寫一篇關于山水風光的習作。
可以提前一天將習作要求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
要給學生充分的寫作時間,30分鐘
附 :
《那滿山遍野的綠色喲》
納蘭風清
在鋼筋水泥筑就的城市里住久了,難免向往大自然。早就心儀興隆山那重巒迭嶂、一望無垠的綠色,只是苦于沒有機會去。前不久應朋友之約游興隆山,時間正值盛夏時分。一大早,我們就興致勃勃地上路了。
與美邂逅也是一種緣份。當我們還沉浸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喜悅中時,迎面興隆山滿山遍野的綠色卒不及防地向我們撲天蓋地而來。終日生活在鋼筋水泥包圍之中的我們,乍一進入這綠色世界中,整顆心都蔥蘢成了一片綠洲。
一時間,來不及細想,只感到一跤跌進了綠色的世界中。放眼之處皆為綠色。深深淺淺、濃濃淡淡、郁郁蔥蔥、蒼蒼翠翠,綠得那樣風情萬種,綠得那樣千嬌百媚,綠得那樣驚心動魄,綠得連空氣都染上了一抹微綠,綠得人五臟六肺都有了綠意。不禁驚嘆這世上竟有這么多種綠色,再高明的丹青手也調配不出,就那么千變萬化地參差著,鋪展到我們眼前,養眼更養心。
興隆山整個一個樹的世界,著眼處皆是樹。高的矮的粗的細的、粗曠的清秀的挺撥的妖嬈的,那樣的井然有序錯落有致,仿佛押著韻,看著看著心中不由詩聲四起。魂似也被這滿眼的綠誘出了竅,不思歸。
這里的綠,仿佛綠得有了氣味,綠得有了質量,吸一口,滿鼻異樣的綠香,熏透人的肺腑,掬一捧似可以揣入懷里帶回家中,邁開步,仿佛就能踩出綠色的腳印,此時連思緒也染上了綠意。對來自鬧市的我們,這是多么奢侈的享受。
從不知道,綠也似美酒能醉人,那剩下的大半天,我們幾人就那么陶醉在這無邊的綠色中,連話也很少說,靜靜地癡癡地為綠色著迷。
直到天色漸晚,到了不得不歸去的時候,才依依不舍地向滿世界的綠色告別,魂卻仿佛失落在綠色深處找不回。心中默默地與綠色相約,來年再見。
山腳有河,河上有橋,橋旁開滿了野花,為興隆山做了個最詩意的箋注。
乘車離開興隆山許久許久,仍沉醉在綠色中未醒,想來,當晚的夢中,色調定然是一色的綠。
呵,興隆山那滿山遍野的綠色喲!何日再相逢!
選自《2002年中國散文年選》
《綠》教案 篇3
二. 教學目標1. 領略朱自清筆下的溫州仙巖梅雨潭那充滿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機的自然美,感受其間所跳動著的作者勇于進取的激情。2. 學習本文剪裁得當、結構精巧、寫景傳神、情景相生的寫作特色,體會本文狀物抒情語言的強大表現力。 三. 教學重點、難點學習文章描寫景物的方法。 四. 知識分析《綠》(一)作者簡介:朱自清先生是現代散文大家。他不僅像畫家一樣,善于用精雕細刻的筆觸,清新自然的語言,繪制出一幅幅優美動人的景物畫面,他的感人之處,還在于將個人的感情、性格、情趣毫無掩飾地傾泄、滲透在這些畫面之中。外景與內情,在作者筆下和諧地統一起來,這就形成了朱自清散文的獨特風格。這些特點,在《綠》這篇文章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 (二)課文分析:1. 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提示:“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2. 課文第二段描寫梅雨潭,大家知道文章的中心是描寫梅雨潭水的綠,那描寫梅雨瀑是不是中心不突出?作用何在? (1)為了襯托梅雨潭,使“驚詫”落到實處。句子:“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2)交待了梅雨潭的得名,實際上因瀑而來。3. 體味文章描寫景物的方法(1)關于梅雨潭及周圍① 作者是怎樣描寫梅雨潭的?哪些詞用得準確生動?提示:寫亭:“踞在一角巖石上,……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寫山:“像半個環兒擁著。”寫巖面與草:“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② 作者為什么能把這些景物寫活?提示:描寫景物不僅繪其形,更要其神。作者描寫的都是靜態的景,用的卻都是動態的詞,就使景物活起來了。這是作者在寫景上的第一個特點。(2)關于作者是怎樣描寫梅雨瀑的。① 作者三個比喻用得妙,寫出了水花的色澤、形狀、動態。② 一處擬人用得佳,“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地鉆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極其生動而親切地寫出了水花的活潑可愛。教師總結:由此可見,作者描寫景物,細致入微,氣韻生動。(3)關于梅雨潭的綠的描寫。細膩的寫景:① 把靜態情景作動態描摹 ② 描寫細致入微,氣韻生動③ 多變的筆法繪出詩一樣的“醉人的綠” (三)主題: 《綠》描寫的是浙江仙巖梅雨潭的奇異的景色。作者對梅雨潭生機勃勃的綠的描寫,給人以清新淡雅、明快活潑之感。我們從中感受到作者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住。在恬適的寧靜之中,蘊蓄著豐富奔放的激情。文中,作者不禁為梅雨潭的綠而驚詫;欣賞此文,我們也不禁為作者那獨具匠心的文思而驚詫。 【典型例題】閱讀文章,回答問題① 看看日歷,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戶外,覺得風還是冬天的風,冰涼刺骨。太陽依舊病懨懨的樣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顏色,鉛筆畫似的,哪里有一絲春天的蹤跡?有一天,我卻意外地從學生的課桌上,發現了第一抹春痕。 ② 我在靜悄悄的教室里巡視,驀然看見,一張課桌的縫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細細的白線嬌嬌的扎著。草芽針一樣細,頂端嫩綠,往下是鵝黃,根部則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詳了許久,心中一時有些感動。我相信,這是天地間第一抹春色。在寒風料峭的二月里,灰黃蒼茫的天地間,發現這一抹淡到極致的春色,需要怎樣的耐心和細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纖細的草芽看了看,又插進桌面的裂縫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臉望著我,笑了。 ③ 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從學生的課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桌縫里,有一二截剛剛泛青或萌發芽苞的小樹枝,還有三五朵小野花。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黃的、紅的,像蠟筆上削下的碎屑。想這些鮮艷的粉末,該是二月的風蕩來的春天的水彩,細心的孩子發現了,使用小手指將它們拾起來,染在了他們的課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 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紅,百嬌千艷,絢麗多姿。學生的課桌上花事紛繁起來,演示著春天的進程。一到春天,孩子們翻山越嶺來學校,路上只要一彎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這些山里孩子,有的還穿著露趾的鞋,穿著哥哥姐姐肥大的舊衣褲,他們吹著柳笛,搖著野花到了學校,便把花插在課桌上。有的孩子,還用細線把花枝綁在鉛筆上。花枝輕撫小臉,讓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紅了小臉,還是小臉染紅了花枝。 ⑤ 有一天,我迎著學生的歌聲走進教室,看見我放著教科書的課桌上,循著縱橫的縫隙,長滿了青草、綠葉、小花。那課桌,仿佛是從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塊芳草地。我打開教科書,書頁里也夾了幾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學生們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師生的心溝通了。這一節課,學生始終情緒高昂。下課后,我拿起一枝開著淡紫色花朵的葛條,嗅了嗅,對學生說:“真是春天了,連咱們的課桌也都開花了!”學生大笑,歡呼起來。這時候,一個調皮的男孩,指著一個女孩子說:“老師,她也開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辮子上,簪了一枝粉紅的野花。學生們又是一陣擊掌大笑。⑥ 在這開花的課桌間踱步,聽著學生們那晴朗的笑聲,我覺得,這教室該是春天的源頭了。春天從孩子們的身上產生,先染了他們的課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們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詩人的句子: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種姿勢。 1. 本文是以 為主結合描寫和抒情的散文。地點是地處的小學校。主要人物是學生群像。2. 選出文章開頭對描寫初春景象的語句,選擇分析正確的一項( )a. 渲染氣氛 b. 定下感情基調 c. 反襯教室里的一絲春意 d. 交代背景 3. 選出依次填入第③小節括號內詞語的序號( )a. 萌動 b. 涌動 c. 蔓延 d. 洋溢 4. 從②③④小節中各找出一句具體描寫花草的句子,放在一起反映出春意由淡入濃的變化。第②小節:第③小節:第④小節:5. 第②小節中,男孩“仰臉望著我,笑了”,選出對男孩的笑理解正確的一項( )a. 為老師跟自己一起領略春光而會意的笑b. 為自己像女孩似的采摘草芽而羞澀的笑c. 為老師不批評自己而感激的笑d. 為自己第一個采摘草芽而驕傲的笑6. 完成下面對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本文通過對教室里插遍鮮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們 ,贊頌了師生之間 ,進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7. 選出正確評述本文寫作特點的三項( )a. 描寫層次感強,細膩傳神b. 情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c. 感情真摯委婉,耐人尋味d. 巧設懸念,首尾照應e. 以小見大,意境深遠答案:1. 記敘 2. c 3. ac 4. 草芽針一樣細,頂端嫩綠,往下是鵝黃,根部則嫩白。剛剛泛青或萌發芽苞的小樹枝,還有三五朵小野花。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紅,百嬌千艷,絢麗多姿。 5. a 6. 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諧美好的關系。 7. ace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0分鐘)苦瓜原來我家有個小院,院里可以種些花草和蔬菜。這些活兒,都是母親特別喜歡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甲),像是給自己的兒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親心里也舒坦。 a 其實,這么說并不準確,是我特別喜歡苦瓜。剛開始,是我從別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給母親種,并對她說:“這玩藝兒特別好玩,皮是綠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紅的!”我之所以喜歡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結在架上,母親一直不摘,就讓它們那么長著,一直掛到秋風起時,越老,它們里面的瓤和籽越紅,紅得像瑪瑙、像熱血、像燃燒了一天的落日。當我掰開苦瓜,興奮地將這兩個像船一樣而盛滿了鮮紅欲滴的瓤和籽的瓜時,母親總要瞇起昏花的老眼看著,露出和我一樣(乙)的神情,仿佛那是她的杰作,是她才能給予我的歐·亨利式的意外結尾,讓我看到苦瓜最終具有了這一落日般的血紅和輝煌。 b 無論做湯,還是炒肉,都有一種苦味。那苦味,格外別致,既不會傳染給肉或別的菜,又有一種苦中蘊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c 每年夏天,母親經常都會從小院里摘下沾著露水珠的鮮嫩的苦瓜,給我炒一盤苦瓜青椒肉絲。它成了我家夏日飯桌上一道(丙)的家常菜。自從這之后,再見不到苦瓜瓤和籽鮮紅欲滴的時候了,是因為再也等不到那個時候了。 d 住進樓房,依然愛吃這樣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親親手種、親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親親手炒的苦瓜了。一直吃到母親六年前去世。 e 只是母親再也不能為我親手到廚房去將青嫩的苦瓜切成絲,再掂起炒鍋親手將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① 母親實在忍受不了那股異樣的苦味。② 除了頭幾次,在我一再的慫恿下,勉強動了幾下筷子,皺起眉頭,便不再問津。③ 她說過,苦瓜還是留著看紅瓤紅籽好。④ 因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親。⑤ 其實,母親并不愛吃苦瓜。可是,每年夏天當苦瓜爬滿架時,她依然為我清炒一盤我特別喜歡吃的苦瓜肉絲。最近,看了一則介紹苦瓜的短文,上面有這樣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從不把苦味傳給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燜肉、燉肉,其肉絲毫不沾苦味,故而人們(丁)‘君子菜’。”不知怎么搞的,看完這段話,讓我想起母親。1. 為本文中的(甲)、(乙)、(丙)、(丁)處選擇最準確的詞,應是( )a. 甲、萬紫千紅 乙、喜出望外 丙、經久不衰 丁、美其名曰b. 甲、姹紫嫣紅 乙、喜出望外 丙、經久不衰 丁、美其名曰c. 甲、姹紫嫣紅 乙、興高采烈 丙、司空見慣 丁、美其名曰d. 甲、爭奇斗艷 乙、興高采烈 丙、司空見慣 丁、美其名曰2. 下列各句是從原文中抽出來的,根據上下文,確定應放入的位置,分別放入a、b、c、d、e處。① 如今,依然愛吃這樣的菜。② 那時,母親每年都特別喜歡種苦瓜。③ 這樣的菜,一直吃到我離開小院,搬進了樓房。④ 以后,我發現苦瓜做菜其實很好吃。⑤ 像喜歡院里的母親種的苦瓜一樣,我喜歡上苦瓜一道菜。3. 第9段中五個句子次序被打亂,正確的次序應當是( )a. ⑤②③①④ b. ④⑤②①③c. ⑤③②①④ d. ④①②⑤③ 4. 下列幾項中對文章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全文以“苦瓜”為線索,記述了“我”吃苦瓜的三個階段,這也是對“母親”認識逐步加深的過程。b. 文章一時寫“苦瓜”,一時寫“母親”。寫“苦瓜”激情滿懷,寫母親反倒文字平平,但二者交相輝映。c. 文章最后一段道出真情,“君子菜”也好,“紅瓤紅籽”也好,全是因為“母親”而發。d. 文章用大量篇幅描寫苦瓜,贊美苦瓜,是托物言志,熱情贊美了像苦瓜那樣不僅外形美,而且內在品性更美的做人之道。e. 文章借物抒情,通過對“苦瓜”的贊美表達了對充滿愛心,默默奉獻的母親的思念之情。 【試題答案】1. b 2. a. ② b. ④ c. ⑤ d. ③ e. ① 3. b(邏輯關系——回憶的順序) 4. d
《綠》教案 篇4
對教學內容的總體思考
散文,可以\'鏗鏘得象詩,雄壯得象軍歌、生動曲折得象小說,活潑尖銳得象戲劇的對話\'。著名女作家冰心道出了散文的共性:散文不管用怎樣的表現形式,作者總是要追求他的某種真摯情致的表現。
教學大綱中對高中階段的散文教學有明確規定:理解和分析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及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表現手法。
考綱中亦規定考生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初步評價鑒賞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挖掘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真情實感,感受文字內外的氛圍、情調和特色。而近年來高考試題對現代文閱讀題型的設計也多側重考核學生的理解分析力。
《綠》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將要學習的第一篇散文。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備了有關散文這一文學體裁的知識。借助本文要引導學生掌握從事與意相合、情與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的方法。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脈搏,從而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藝術想象力。
德育目標:體會作品中流露出的對新生活的熱切 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依據
1、大綱、考綱的要求 2、學生實際基于上述認識,我決定進行一下初步的探索和嘗試,把這篇文章作為一個范例,借助這一名篇引導學生學會掌握鑒賞散文的方法,訓練學生\'整體認知\'的閱讀方法。并把這篇文章放置到整個散文單元教學中去考慮,舍去旁枝,利用現有教材內容,緊扣文章語言點,培養學生現代文閱讀分析的能力。
教 學重 點
抓住最能透視文章神韻的詞句,引導學生從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依 據: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教學難點:把握文中情與景的對應關系。
依 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輔 助手 段:多媒體軟件、計算機
教 學方 法: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比較法:抓住特色,求同存異。練習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依據: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正是通過教師所講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這種觀察和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極的注視,而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從這一點出發,本節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
學法指導:從三個方面有機滲透學法指導:1、 講解過程中示范和點撥。2、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指導學生自悟和總結。3、 練習設計中,引導學生運用、遷移。
教學設想:在文章倒數第三行并不顯眼位置上的\'女兒綠\',是朱自清先生自創的獨具魅力可以輻射全篇的奇巧之詞。由此切入,逆向推導,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變濃厚的興趣為主動求學的動力,而且整篇文章的分析也可以由點到面,延伸到寫景、狀物、抒情各個環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綠色是大家喜愛的顏色,但大家聽說過\'女兒綠\'?觀賞過女兒綠嗎? 如果沒有請打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綠》。(引起學生對\'女兒綠\'的注意。)
二、 請一組學生分別用一個詞概括\'十二三歲小姑娘\'的特征。(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把握\'女兒綠\'的具體寓意創設條件。)
三、 閱讀品析第三自然段
1、 請順著我朗讀的引導,品味梅雨潭的綠是否具有女兒的魅力。目的:學生邊聽教師配樂朗誦,一邊看屏幕上播放的梅雨潭綠意盎然的畫面。(為學生品析梅雨潭的綠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將第三段末的女兒綠與段前的博喻、比較、想象結合起來,由\'女兒綠\'這一點,延展到對文章寫景狀物各個環節的分析。)
2、 教師示范引路,品析\'招引、追捉\'所顯示的情與景。(通過教師精講示范學法,有利于學生由此及彼,觸類旁通。)
3、 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品味分析\'喻綠\'、\'比綠\'、\'想綠\'的描寫。注意啟發學生從\'十二、三歲\'這個年齡段\'小姑娘\'的特征上去分析。
4、 仿寫練習: \'我若能 …\'寫幾個句子。(加深學生對情景交融的理解,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5、 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眼中的梅雨潭為什么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啟發學生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經歷。(把握情與景的對應關系,突破難點。)
四、 引導學生回顧第二段。
1、 動手為這段配上插圖。2、 寫梅雨潭的綠為什么要先寫梅雨瀑、梅雨亭?(用畫圖帶動對重點詞語的品析。明確寫景的內在連系。)
五、 將全文連起來看,結尾重復開頭的\'驚詫\',而且多出\'不禁\'二字,告訴了你什么?教師從人物稱代上點撥。(明確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
總結:如果說驚詫是文眼,那么女兒綠便是神韻凝聚的明眸。
六、 練習:(練習節選自思果的《春至》,選文中也有對綠的描繪,但卻是一種變化的綠。)
(通過這一練習考察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抓住關鍵詞句、從文章整體內容入手鑒賞散文的方法,達到運用學法、遷移學法的目的。)
附練習材料: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盡管百花百色,綠才是春色。天公一支筆,在大地上涂抹,涂一次綠一分,直到初夏綠得透不過氣來為止。中國的山水畫不是清綠,就是赭,師法的是自然。樹林越來越密,樹陰越來越濃,樹上的裘越厚,人身上的衣服越薄,樹枝露出的地方越少,人身上露出的地方越多。早有人打赤膊了,走上高岡俯看,但見綠成一片,也分出幾等深淺,有帶黃的淺翠,有帶黑的濃綠。附近的樹上還有夾了深絳、淺紫、灰白等等的雜色,深淺相間,織成奇錦。
春天有味道,你可以聞到,不用說芬芳的群花了,就是青草也有樸實的香味,可以嗅個夠。瞎子也知道春在哪里,春天可以接觸到。腳下是軟軟的草。風吹在身上再也不刺痛肌肉,恰像溫柔的手撫過,你只要出了門或者打開窗戶,就知道季候。尋春最容易,處處都是。
誰都知道春天的音樂最中聽。天不亮枝頭的鳥已經像青草一般等得不耐煩了。這些小音樂家組成樂隊,一齊和鳴。也有獨自高歌的,旁若無人。這些免費娛人的歌手悶了一冬,現在要痛痛快快施展一下本領,給春送來降臨的口信。你要早起,要到樹木時,要細心聽。城市中人不免錯過了聽鳥,也錯過了賞春──城里只有雪才是最顯著的季節變化,因為灰色的水泥掩蓋了一切。 (節選自思果《春至》)
1、朱自清的《綠》從不同側面表現\'綠\'的可愛,本文則是從不同側面來表現春的可愛。它是從哪些側面表現春的可愛的?答:從□□、□□、□□這三個側面。
2、朱自清描寫的是\'定格\'的綠,本文首節寫的是變化的綠。這主要是因為本文的 。
3、本文寫\'綠\'觀察點有變化,交代變化的語句是: 。
4、文中已有一句表達\'尋春最容易\'的意思,這一句是: 。
5、\'鳥已經像青草一般等得不耐煩了\'一句所用的修辭方法有 ,它要表達的意思是 。(可用文中語句略加組織作答)
結語:
葉圣陶說過:\'文學鑒賞猶如采礦,你不動手,自然一無所獲;只要你動手就會采到晶瑩的寶石。\'希望大家課后能運用這節課所學的方法,閱讀其它游記類散文,相信大家一定能采到晶瑩的寶石。
(引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在課外閱讀中自覺的運用學法。)
說明:板書需要把向學生傳授的知識最簡要、最直觀、最形象地反映出來,讓學生對學習的目標、內容一目了然。本課的板書設計,文眼\'驚詫\'居中,上下左右分別是文章的關鍵詞句。最后用弧線連接,成為一個整體。不僅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時也在學法上給學生以啟示:抓住關鍵詞句分析文章。
《綠》教案 篇5
對教學內容的總體思考
散文,可以\'鏗鏘得象詩,雄壯得象軍歌、生動曲折得象小說,活潑尖銳得象戲劇的對話\'。著名女作家冰心道出了散文的共性:散文不管用怎樣的表現形式,作者總是要追求他的某種真摯情致的表現。
教學大綱中對高中階段的散文教學有明確規定:理解和分析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及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表現手法。
考綱中亦規定考生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初步評價鑒賞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挖掘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真情實感,感受文字內外的氛圍、情調和特色。而近年來高考試題對現代文閱讀題型的設計也多側重考核學生的理解分析力。
《綠》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將要學習的第一篇散文。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備了有關散文這一文學體裁的知識。借助本文要引導學生掌握從事與意相合、情與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的方法。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脈搏,從而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藝術想象力。
德育目標:體會作品中流露出的對新生活的熱切 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依據
1、大綱、考綱的要求 2、學生實際基于上述認識,我決定進行一下初步的探索和嘗試,把這篇文章作為一個范例,借助這一名篇引導學生學會掌握鑒賞散文的方法,訓練學生\'整體認知\'的閱讀方法。并把這篇文章放置到整個散文單元教學中去考慮,舍去旁枝,利用現有教材內容,緊扣文章語言點,培養學生現代文閱讀分析的能力。
教 學重 點
抓住最能透視文章神韻的詞句,引導學生從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依 據: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教學難點:把握文中情與景的對應關系。
依 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輔 助手 段:多媒體軟件、計算機
教 學方 法: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比較法:抓住特色,求同存異。練習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依據: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正是通過教師所講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這種觀察和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極的注視,而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從這一點出發,本節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
學法指導:從三個方面有機滲透學法指導:1、 講解過程中示范和點撥。2、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指導學生自悟和總結。3、 練習設計中,引導學生運用、遷移。
教學設想:在文章倒數第三行并不顯眼位置上的\'女兒綠\',是朱自清先生自創的獨具魅力可以輻射全篇的奇巧之詞。由此切入,逆向推導,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變濃厚的興趣為主動求學的動力,而且整篇文章的分析也可以由點到面,延伸到寫景、狀物、抒情各個環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綠色是大家喜愛的顏色,但大家聽說過\'女兒綠\'?觀賞過女兒綠嗎? 如果沒有請打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綠》。(引起學生對\'女兒綠\'的注意。)
二、 請一組學生分別用一個詞概括\'十二三歲小姑娘\'的特征。(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把握\'女兒綠\'的具體寓意創設條件。)
三、 閱讀品析第三自然段
1、 請順著我朗讀的引導,品味梅雨潭的綠是否具有女兒的魅力。目的:學生邊聽教師配樂朗誦,一邊看屏幕上播放的梅雨潭綠意盎然的畫面。(為學生品析梅雨潭的綠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將第三段末的女兒綠與段前的博喻、比較、想象結合起來,由\'女兒綠\'這一點,延展到對文章寫景狀物各個環節的分析。)
2、 教師示范引路,品析\'招引、追捉\'所顯示的情與景。(通過教師精講示范學法,有利于學生由此及彼,觸類旁通。)
3、 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品味分析\'喻綠\'、\'比綠\'、\'想綠\'的描寫。注意啟發學生從\'十二、三歲\'這個年齡段\'小姑娘\'的特征上去分析。
4、 仿寫練習: \'我若能 …\'寫幾個句子。(加深學生對情景交融的理解,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5、 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眼中的梅雨潭為什么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啟發學生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經歷。(把握情與景的對應關系,突破難點。)
四、 引導學生回顧第二段。
1、 動手為這段配上插圖。2、 寫梅雨潭的綠為什么要先寫梅雨瀑、梅雨亭?(用畫圖帶動對重點詞語的品析。明確寫景的內在連系。)
五、 將全文連起來看,結尾重復開頭的\'驚詫\',而且多出\'不禁\'二字,告訴了你什么?教師從人物稱代上點撥。(明確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
總結:如果說驚詫是文眼,那么女兒綠便是神韻凝聚的明眸。
六、 練習:(練習節選自思果的《春至》,選文中也有對綠的描繪,但卻是一種變化的綠。)
(通過這一練習考察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抓住關鍵詞句、從文章整體內容入手鑒賞散文的方法,達到運用學法、遷移學法的目的。)
附練習材料: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盡管百花百色,綠才是春色。天公一支筆,在大地上涂抹,涂一次綠一分,直到初夏綠得透不過氣來為止。中國的山水畫不是清綠,就是赭,師法的是自然。樹林越來越密,樹陰越來越濃,樹上的裘越厚,人身上的衣服越薄,樹枝露出的地方越少,人身上露出的地方越多。早有人打赤膊了,走上高岡俯看,但見綠成一片,也分出幾等深淺,有帶黃的淺翠,有帶黑的濃綠。附近的樹上還有夾了深絳、淺紫、灰白等等的雜色,深淺相間,織成奇錦。
春天有味道,你可以聞到,不用說芬芳的群花了,就是青草也有樸實的香味,可以嗅個夠。瞎子也知道春在哪里,春天可以接觸到。腳下是軟軟的草。風吹在身上再也不刺痛肌肉,恰像溫柔的手撫過,你只要出了門或者打開窗戶,就知道季候。尋春最容易,處處都是。
誰都知道春天的音樂最中聽。天不亮枝頭的鳥已經像青草一般等得不耐煩了。這些小音樂家組成樂隊,一齊和鳴。也有獨自高歌的,旁若無人。這些免費娛人的歌手悶了一冬,現在要痛痛快快施展一下本領,給春送來降臨的口信。你要早起,要到樹木時,要細心聽。城市中人不免錯過了聽鳥,也錯過了賞春──城里只有雪才是最顯著的季節變化,因為灰色的水泥掩蓋了一切。 (節選自思果《春至》)
1、朱自清的《綠》從不同側面表現\'綠\'的可愛,本文則是從不同側面來表現春的可愛。它是從哪些側面表現春的可愛的?答:從□□、□□、□□這三個側面。
2、朱自清描寫的是\'定格\'的綠,本文首節寫的是變化的綠。這主要是因為本文的 。
3、本文寫\'綠\'觀察點有變化,交代變化的語句是: 。
4、文中已有一句表達\'尋春最容易\'的意思,這一句是: 。
5、\'鳥已經像青草一般等得不耐煩了\'一句所用的修辭方法有 ,它要表達的意思是 。(可用文中語句略加組織作答)
結語:
葉圣陶說過:\'文學鑒賞猶如采礦,你不動手,自然一無所獲;只要你動手就會采到晶瑩的寶石。\'希望大家課后能運用這節課所學的方法,閱讀其它游記類散文,相信大家一定能采到晶瑩的寶石。
(引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在課外閱讀中自覺的運用學法。)
說明:板書需要把向學生傳授的知識最簡要、最直觀、最形象地反映出來,讓學生對學習的目標、內容一目了然。本課的板書設計,文眼\'驚詫\'居中,上下左右分別是文章的關鍵詞句。最后用弧線連接,成為一個整體。不僅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時也在學法上給學生以啟示:抓住關鍵詞句分析文章。
上一篇:《綠》教案6
下一篇:《綠》教案8
《綠》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欣賞文章語言準確、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現力的特點;
了解并初步掌握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賞析文章的語言特色。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1、由《背影》中父子間的愛引出對大自然的愛
2、觀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紹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后,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后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聽課文錄音后
2、 掌握下列生字詞
踞(jù) 薄(bó)陰 綹(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塵滓(zǐ) 皺纈(xié) 什剎(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睞(lài) 挹(yì) 掬(jū)
3、 思考問題:
文章以哪個詞為文眼,點題?
明確: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三、合作學習,理解課文
1.第二自然段寫梅雨潭,主要立足哪兩個觀察點,作者觀察到了什么?
2.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沒有直接寫梅雨潭的綠,卻寫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圍的環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個觀察點,看到了哪些景致,運用了什么手法,把對梅雨潭水綠的審美感受描寫得淋漓盡致。
4. 文章在結構上有何特點?結尾比開頭多“不禁”一詞,有何表達效果?
明確:
1、 第一觀察點:山邊;觀察到了梅雨瀑;
第二觀察點:梅雨亭邊;觀察到了梅雨潭的環境;
2、 描寫梅雨潭周圍的環境,交代梅雨潭的綠的成因,寫“梅雨瀑”是用來作陪襯,以顯出“梅雨潭的綠”尤其令人驚詫。
3、 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點是梅雨潭邊。觀察到了梅雨潭的綠。
對綠的總感受:醉人、奇異、似近似遠
擬人
踞、透、扯、送、鉆、招引、擺弄
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厚積著的綠;(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漣漪)
比喻 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蕩漾)
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波光、軟嫩)
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清澈)
北京什剎海拂地綠楊 (太淡)
對比 杭州虎跑寺的綠壁 (太濃)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裁你為帶贈給那輕盈的舞女
聯想 挹你為眼,贈給那善歌的盲妹
4、文章在結構上首尾呼應。“不禁”再次表達了作者對梅雨潭的綠的贊美之情,抒發了作者對她的無比喜愛之情。文章從博喻到比較映襯到聯想再到轉換人稱、直接呼告,感情逐漸轉濃,直到不能自已。
四、探究學習,拓展思維
參照課文讀書動筆示例,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把你認為最為精彩的語句用適當的符號標示出來。
五、全班配樂朗讀。
六、布置作業
反復朗讀本文,模仿《散文家談散文》寫一篇鑒賞小短文。
上一篇:啟發聯想,重在運用——我這樣教《綠》
下一篇:《綠》教案2
《綠》教案 篇7
單元教學目標
1、能比較本單元四篇課文的不同點,并說出每篇文章所表達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2、能用“吟哦諷誦”的方法來讀悟課文。
3、能繼續培養文學鑒賞能力,重點品味文章不同的語言風格,并分析文中含義豐富的句子。
4、能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來進行閱讀,逐漸養成讀書動筆的好習慣。
5、能進一步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繼續提高欣賞自然、品味自然的審美能力。
精、略讀課文安排
精讀第22、23課。略讀第24、25課。
課時安排
共12課時:第22課——3課時 綜合學習與探究——3課時
第23課——2課時 誦讀欣賞——2課時
第24課——1課時 寫作、講評——2課時
第25課——1課時 單元總結——1課時
第22課 綠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從整體上感知課文,說出文章所描寫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發的情感。
2、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處寫批注。
3、用“吟哦諷誦”的方法來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感悟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明確圈點勾畫各種符號的具體作用。養成讀書動筆的好習慣。
2、點評精要。
課前準備
老師準備好本文的示范批注
教學過程
教學情境
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第一塊:
走近朱自清
組織學生了解與本文有關的作家作品:讓學生自由發言談自己對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評價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態度。
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談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讀,回答精要,不重復別人說過的內容。
學生可以帶有關的資料
第二塊:
初當評論家
1、發示范批注的講義,明確如何批注:①、介紹批注的常用符號;②、要針對揭示文章中心、表達豐富的含義和情感、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等語句進行批注;③、批注一般寫在文章的空白處。
為了使學生養成讀書動筆的好習慣,教師專門設計一張為本文作批注的講義。
2、選擇優秀的批注讓學生交流。
3、組織學生汲取他人批注中的長處。
1、學習示范批注,然后在講義上給本文作批注。
2、在班里交流自己的批注,對別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啟發的基礎上修改自己的批注
教師發有關講義。
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20分鐘
第三塊:
試當播音員
播放示范朗讀,然后讓學生放開地、自由地、繪聲繪色地朗讀課文
自由朗讀課文
及時播放有關磁帶。或運用多媒體條件來播放。
附注:
《綠》這篇文章安排三課時,每課時的重點分別是:①初步閱讀,②有感情地朗讀,③深入閱讀。本節課可能有些平淡,但教師千萬不可為追求新奇而脫離語文學習的本質。本單元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樣成讀書動筆的好習慣,所以本節課就是要讓學生長時間地投入在文章的研讀中,大膽地作批注。而這段時間里,不管學生寫得如何,老師都不能去打斷他們的靜悄悄的思考。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一篇文章后,學生才能感悟到一些東西,他們的朗讀才會有味。這節課一方面是在教學生圈點勾畫地閱讀,另一方面也是在為下一節課的大規模的朗讀演練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繪聲繪色地朗讀課文,讀出作者的情感。
2、能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說出大自然的美,并表達自己對這種美的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繪聲繪色地朗讀課文
課前準備
學生將課文讀熟練
有網絡條件的可以在論壇上開設“《綠》朗讀演藝臺”欄目。
無網絡條件的可以事先讓學生在家里進行配樂朗誦,并錄在磁帶上,帶到課堂。
教學過程
教學情境
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第一塊:
走進朗讀工作室
組織學生利用電腦將課文進行配樂朗讀
1、利用電腦將課文片段進行配樂朗讀,制作成mp3文件。(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所以制作片段)
2、將文件上傳到“《綠》朗讀演藝臺”欄目里。
學生可以帶有關的配樂資料,要給學生充分的制作時間,15分鐘。學生可以提前在家里制作朗讀作品。
第二塊:
朗讀演藝臺
1、組織學生欣賞別人的朗讀
2、評選最佳朗讀作品
3、在全班播放最佳朗讀作品
1、在“《綠》朗讀演藝臺”欄目里聽其他同學的朗讀作品。
2、給最佳朗讀作品投票
3、欣賞最佳朗讀作品并進行評價。評價時要緊扣作者對梅雨潭水的種種感情來評價。
教師提醒學生要文明上網。
要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時間,20分鐘。
第三塊:
放飛想象的翅膀
組織學生通過聽、讀課文,談自己似乎看到的梅雨潭的勝景。
1、大膽想象,用恰當的詞句來描繪自己想象中的美景:比如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來使語言形象生動。
2、表達自己處在大自然美景中的種種感受。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能給關鍵語句作批注,且批注語言表達較前兩節課有進步
2、能在閱讀同類文章時作有個性且精彩的批注
3、能學習本文的語言風格,寫一篇山水風光的習作。
教學重點、難點 批注、寫作
課前準備
準備同類文章《那滿山遍野的綠色喲》(納蘭風清)
教學過程
教學情境
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第一塊:
批注擂臺賽
1、組織學生給《綠》的部分語句作批注(教師將課文的部分語句印在講義上)。
組織學生評議:用實物投影儀展示最佳批注(有明顯進步的也可以展示)。
2、組織學生給《那滿山遍野的綠色喲》作批注,并組織交流。 在講義上給《綠》的部分語句作批注。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修改批注。并選送最佳批注(或有明顯進步的批注)給老師。
2、在《那滿山遍野的綠色喲》一文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地方作批注。
在班里大膽朗讀自己的批注。發有關講義
第二塊:
自然寫作園
組織學生選擇大自然中的一種色彩進行寫作。
組織學生講評作文。
學習《綠》的語言風格,寫一篇關于山水風光的習作。
可以提前一天將習作要求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
要給學生充分的寫作時間,30分鐘
附 :
《那滿山遍野的綠色喲》
納蘭風清
在鋼筋水泥筑就的城市里住久了,難免向往大自然。早就心儀興隆山那重巒迭嶂、一望無垠的綠色,只是苦于沒有機會去。前不久應朋友之約游興隆山,時間正值盛夏時分。一大早,我們就興致勃勃地上路了。
與美邂逅也是一種緣份。當我們還沉浸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喜悅中時,迎面興隆山滿山遍野的綠色卒不及防地向我們撲天蓋地而來。終日生活在鋼筋水泥包圍之中的我們,乍一進入這綠色世界中,整顆心都蔥蘢成了一片綠洲。
一時間,來不及細想,只感到一跤跌進了綠色的世界中。放眼之處皆為綠色。深深淺淺、濃濃淡淡、郁郁蔥蔥、蒼蒼翠翠,綠得那樣風情萬種,綠得那樣千嬌百媚,綠得那樣驚心動魄,綠得連空氣都染上了一抹微綠,綠得人五臟六肺都有了綠意。不禁驚嘆這世上竟有這么多種綠色,再高明的丹青手也調配不出,就那么千變萬化地參差著,鋪展到我們眼前,養眼更養心。
興隆山整個一個樹的世界,著眼處皆是樹。高的矮的粗的細的、粗曠的清秀的挺撥的妖嬈的,那樣的井然有序錯落有致,仿佛押著韻,看著看著心中不由詩聲四起。魂似也被這滿眼的綠誘出了竅,不思歸。
這里的綠,仿佛綠得有了氣味,綠得有了質量,吸一口,滿鼻異樣的綠香,熏透人的肺腑,掬一捧似可以揣入懷里帶回家中,邁開步,仿佛就能踩出綠色的腳印,此時連思緒也染上了綠意。對來自鬧市的我們,這是多么奢侈的享受。
從不知道,綠也似美酒能醉人,那剩下的大半天,我們幾人就那么陶醉在這無邊的綠色中,連話也很少說,靜靜地癡癡地為綠色著迷。
直到天色漸晚,到了不得不歸去的時候,才依依不舍地向滿世界的綠色告別,魂卻仿佛失落在綠色深處找不回。心中默默地與綠色相約,來年再見。
山腳有河,河上有橋,橋旁開滿了野花,為興隆山做了個最詩意的箋注。
乘車離開興隆山許久許久,仍沉醉在綠色中未醒,想來,當晚的夢中,色調定然是一色的綠。
呵,興隆山那滿山遍野的綠色喲!何日再相逢!
選自《2002年中國散文年選》
上一篇:《綠》教案4
下一篇:《綠》教案7
《綠》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領略朱自清筆下的溫州仙巖梅雨潭那充滿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機的自然美,感受其間所跳動著的作者勇于進取的激情。
2、學習本文剪裁得當、結構精巧、寫景傳神、情景相生的寫作特色,體會本文狀物抒情語言的強大表現力。
教學重點:感受作者筆下綠的美,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方法:教師導讀、學生討論。
教學設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則是為它而設的,即不但為它營造背景,而且還為突出梅雨潭的綠的令人“驚詫”提供別致的襯托物。這樣,就在教學上為我們提供了審美比較的可能。為此,擬以審美比較為教學思路,以段落閱讀訓練帶動全文的閱讀鑒賞為教學方法。通過對第三段設計的導讀訓練題,引導學生品味課文,并輔之以點撥,讓學生在審美比較中,領略自然美、藝術美和語言美。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說 明
(一) 引入、
問:課文中有一個從寫梅雨瀑過渡到寫梅雨潭的句子,請找從學生整體把
出來。 握課文入手,教
明確: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早已沒有瀑布了。 給學生進入文本
(二)閱讀分析課文 的方法。
1、1、問:“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早已沒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1)從寫開始“追捉”過渡到寫步步“追捉”;(2)點體會文中關鍵句明上段寫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襯托美的令人“驚詫”的梅雨潭的 的作用,交給解綠。 讀、理解文本的
2、問:為什么有第一個作用?鑰匙
明確: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前,寫的是揪草攀石的開始
“追捉”,而在這之后,寫的則是“步步追捉”;從整體,而漣漪,
而水光,而水色,并進而借助聯想和想象,與之款款交談,“拍著
她”、“撫摩她”、“吻著她”,送她一個“芳名”。
3、問:又為什么有第二個作用?
明確:所謂“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搭
配上其他事物來突出主要事物的藝術手法。就本文來說,作者謳
歌贊美的綠是梅雨潭,寫梅雨瀑是為了用來突出“梅雨潭的綠”,
以更充分地顯示綠的“令人驚詫”。即以美的事物襯托更美的事物。
4、朗讀第二段,問:你覺得作者筆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導賞析美
地方最美?
明確: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問:對于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語言來表現?體會、感受
明確:寫梅雨亭,用“蒼鷹”這個直接展示景物形態的比喻, 作者對美的
用“踞”、“展”、“浮”等動詞,逼真地刻畫了梅雨亭上下懸空 表現,學會
和亭角翹向空中的動態形象。寫水花,不說濺、不說落、不說飄,感受文學作品
而說“送”,說“鉆”,即寫出了水花的細、輕、冷、滑的質感, 所描繪的美。
又寫出了它的活潑可愛,有靈性,突出了作者對祖國山山水水所
傾注的無限熱愛之情。
6、朗讀第三自然段。
7、問:對梅雨潭的綠,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寫出了綠
的哪些特點?
明確:比喻:“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她松松…… 引導體會美的
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 表現手法。
現了綠的光潔、明凈、透明、潤澤。
擬人:“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
寫出了綠的迷人可愛。
對比:“綠楊太淡了,綠壁太濃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
太暗了”。寫綠的明暗適度、濃淡相宜。
想象和聯想:“我若能……我若能……”。表現了梅雨潭的綠
有靈性。
8、問:作者筆下的“綠”和“瀑”你覺得哪一個更美?為引導討論,激
什么? 發審美感受,培
明確:“綠”比“瀑”更美。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寫“綠” 養正確審美能力。
運用了加倍描寫的藝術手法,從多側面多角度具體細致地描繪了
綠的種種特點:從視覺的角度,從潭水的面積形狀寫它像荷葉; 引導體會從語
從綠波寫它像裙幅;又從觸覺的角度,從水的亮度寫它像明油、 言文字中感受
像蛋清;再從感受的角度,寫潭水的潔凈像碧玉;然后又多方比 美的方法,從而
較,廣泛聯想,經過這樣的描摹、渲染,一泓潭水便在作者筆下 學會審美。
立體化地呈現于人們的眼前。而寫梅雨瀑,雖然也十分逼真傳神,
但都角度較單一,只是從視覺的角度寫了亭的姿態,寫了瀑布的
遠景和近景,就是寫水花,也僅是寫它的色澤、形狀和活潑可愛
的靈性。所以,在梅雨潭的綠面前,便只能屈居于“襯托”地位,
也就無怪乎“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
二是作者以跳動于字里行間的深情在感染著我們。段首以“招
引”和“追捉”兩詞, 傳神地表達出作者心旌搖蕩的激情。“招
引”是客觀物象影響于游覽者,“追捉”則是游覽者傾注感情于客
觀物象。正因為如此,“揪”、“攀”、“探身”、“鞠躬”諸詞,以及
一連串短句,便是“追捉”的具體表現。所以,即使瀑布在襟袖
之間撞擊飛濺,作者也“心中已沒有瀑布了”,只“隨著潭水而
搖蕩”——心醉深酣而不能自持,不禁“想張開兩臂抱住她”,
然而,這只是“一個妄想”。那么,描摹“她”呢?同樣是一個
妄想,“可愛的,我將什么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贊
頌之情奪口而出,稱呼而由“她”變為“你”,神往、陶醉、傾
而生的百般珍愛之情則傾瀉而出,想裁為帶、挹為眼,最后還
是“舍不得”,情不自禁地“拍著”“撫摩著你”,“掬你入口”,
至此,作者的感情在與景物描寫的交融中已抒發到了極致,而讀
者的感情也被這如畫的美景和濃烈的詩情激發到了極致,于是,
“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便成了作者和讀者的共同心聲。
而正是在這里,作者一方面完成了一個熱情奔放、追求光明的自
我形象的塑造,突出了愛綠的主旨;另一方面,則顯示了文章結
構的精巧:(1)開頭與結尾重章疊唱,強化了感情的力量;
(2)第二段為第三段鋪墊和蓄勢,強有力地襯托出“綠”的令人
“驚詫”的美。
(三)總結
1、1、問:全文以熱情的筆調對梅雨潭的景色進行了細致的描
寫,抒發了對“綠”的由衷喜愛,那么,作者為什么如此熱情
的謳歌綠色呢?
明確:綠色是一種象征生命的顏色。本文作于北伐戰爭的醞釀
時期,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積極向上的
思想感情。
2、學生再讀課文。
(四)作業練習
1、畫出課文所有的比喻句并標上序號,體會運用比喻的好處。 在充分感受美
2、仿照第三段的寫法,運用比喻、比較、擬人等手法描寫你熟 的基礎上,激悉的一種景色。發創造美。
反思:新的語文教學大綱把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也有賴于健康正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形成,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決定了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獲取和增強語感的過程。《綠》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從的語言到所描寫的景物都具有強烈的審美因素,為此,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通過具體感受文章精美的語言,進而領略文章的美,引領學生走進審美之中,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態度和審美感情,學會感受美,激發創造美的欲望。
在教學思路上,就把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比較作為貫穿教學的主線,讓學生在對梅雨瀑和梅雨潭的比較中,充分感受梅雨潭美之所在。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選擇梅雨瀑和梅雨潭之間的過渡句為切入點,有此帶入對兩者的比較,使教學從一開始就進入到一種審美境界,為學生的閱讀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學依據感覺、感知和感悟逐層遞進的過程為教學的程序。在教學方法上,重視學生的閱讀和品讀,讓學生在全文的閱讀中獲得美的感覺,從對第三段的精讀中獲得美的感知,通過教師對第三段設計的導讀訓練題中,引導學生深入品味課文,進而獲得美的感悟。
但是本課的教學中,教師的活動顯得過多,而學生的主體活動不足,學生的主動探求研究學習的時空不夠。
《綠》教案 篇9
綠
朱自清
教學目標 :
欣賞文章語言準確、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現力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賞析文章的語言特色。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1、簡要回顧《荷塘月色》的語言特色(清新優美)。
“(他的散文)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
“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達夫
2、明確學習目標。
欣賞文章語言準確、形象、飽含感情的特點。
二、講授新課。
1、熟悉課文。
(1)錄音范讀。
(2)學生一句話談感受。
2、賞析語言。
(1)討論完成一篇鑒賞小短文,發言交流(舉例分析)。
(2)總結、明確。
(一)、準確、精練。
①選講(例題)
例: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吸引)著我們;
——“招引”緊扣“閃閃的綠”,似乎它本身用閃閃的綠光在主動招呼誘引游人,動態感強。這正是“驚詫”的原因之一。反襯了“我”急于賞綠的迫切心情。“吸引”則顯得一般。
我們開始追捉(追逐)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閃閃的綠”的意思,點點閃光如星星螢火蟲,似伸手可捉。“追逐”則沒有這層含義。
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彎)下去,……
——“探身”與“小心”相呼應,準確的描寫了向下走時腳試探性的朝下伸的樣子。
③明確:準確、精練。
(二)、形象、生動。
①博喻
梅雨亭 —— 展翅的蒼鷹
梅雨瀑 —— 被扯散的布
水花 —— 白梅、楊花
碧綠的潭水—— 極大極大的荷葉(形色)
少婦的裙 (漣漪)
初戀少女的心 (蕩漾)
涂了“明油” (波光)
軟嫩的雞蛋清 (軟嫩)
溫潤的碧玉 (清澈)
蔚藍的天空 (鮮潤)
小姑娘 (可愛)
②擬人
踞、透、扯、送、鉆、招引、擺弄
③比較映襯
梅雨潭的綠—— 北京什剎海拂地綠楊 (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綠壁 (太濃)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④聯想 裁帶贈給舞女、挹眼贈給盲妹
(三)、飽含驚喜之情(逐漸轉濃,情不能已)。
提問1:請問你從文中讀出了朱自清的什么樣的感情呢?這種感情是如何抒發的呢?
明確:文中充溢的是朱自清看到梅雨潭的綠后的驚喜之情。
以情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提問2:文章在結構上有何特點?結尾比開頭多“不禁”一詞,有何表達效果?
文章在結構上首尾呼應。“不禁”再次表達了作者對梅雨潭的綠的贊美之情,抒發了作者對她的無比喜愛之情。文章從博喻到比較映襯到聯想再到轉換人稱、直接呼告,感情逐漸轉濃,直到不能自已。
3、
賞析小結
三、全班配樂朗讀。
四、課后作業 :(1)找出文章第二小節中的動詞,分析其表達效果,體會文章準確、精練的語言特點。
(2)反復朗讀本文,寫一篇鑒賞小短文。
《綠》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領略朱自清筆下的溫州仙巖梅雨潭那充滿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機的自然美,感受其間所跳動著的作者勇于進取的激情。
2、學習本文剪裁得當、結構精巧、寫景傳神、情景相生的寫作特色,體會本文狀物抒情語言的強大表現力。
教學重點:感受作者筆下綠的美,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方法:教師導讀、學生討論。
教學設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則是為它而設的,即不但為它營造背景,而且還為突出梅雨潭的綠的令人“驚詫”提供別致的襯托物。這樣,就在教學上為我們提供了審美比較的可能。為此,擬以審美比較為教學思路,以段落閱讀訓練帶動全文的閱讀鑒賞為教學方法。通過對第三段設計的導讀訓練題,引導學生品味課文,并輔之以點撥,讓學生在審美比較中,領略自然美、藝術美和語言美。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說 明
(一) 引入、
問:課文中有一個從寫梅雨瀑過渡到寫梅雨潭的句子,請找從學生整體把
出來。 握課文入手,教
明確: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早已沒有瀑布了。 給學生進入文本
(二)閱讀分析課文 的方法。
1、1、問:“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早已沒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1)從寫開始“追捉”過渡到寫步步“追捉”;(2)點體會文中關鍵句明上段寫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襯托美的令人“驚詫”的梅雨潭的 的作用,交給解綠。 讀、理解文本的
2、問:為什么有第一個作用?鑰匙
明確: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前,寫的是揪草攀石的開始
“追捉”,而在這之后,寫的則是“步步追捉”;從整體,而漣漪,
而水光,而水色,并進而借助聯想和想象,與之款款交談,“拍著
她”、“撫摩她”、“吻著她”,送她一個“芳名”。
3、問:又為什么有第二個作用?
明確:所謂“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搭
配上其他事物來突出主要事物的藝術手法。就本文來說,作者謳
歌贊美的綠是梅雨潭,寫梅雨瀑是為了用來突出“梅雨潭的綠”,
以更充分地顯示綠的“令人驚詫”。即以美的事物襯托更美的事物。
4、朗讀第二段,問:你覺得作者筆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導賞析美
地方最美?
明確: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問:對于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語言來表現?體會、感受
明確:寫梅雨亭,用“蒼鷹”這個直接展示景物形態的比喻, 作者對美的
用“踞”、“展”、“浮”等動詞,逼真地刻畫了梅雨亭上下懸空 表現,學會
和亭角翹向空中的動態形象。寫水花,不說濺、不說落、不說飄,感受文學作品
而說“送”,說“鉆”,即寫出了水花的細、輕、冷、滑的質感, 所描繪的美。
又寫出了它的活潑可愛,有靈性,突出了作者對祖國山山水水所
傾注的無限熱愛之情。
6、朗讀第三自然段。
7、問:對梅雨潭的綠,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寫出了綠
的哪些特點?
明確:比喻:“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她松松…… 引導體會美的
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 表現手法。
現了綠的光潔、明凈、透明、潤澤。
擬人:“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
寫出了綠的迷人可愛。
對比:“綠楊太淡了,綠壁太濃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
太暗了”。寫綠的明暗適度、濃淡相宜。
想象和聯想:“我若能……我若能……”。表現了梅雨潭的綠
有靈性。
8、問:作者筆下的“綠”和“瀑”你覺得哪一個更美?為引導討論,激
什么? 發審美感受,培
明確:“綠”比“瀑”更美。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寫“綠” 養正確審美能力。
運用了加倍描寫的藝術手法,從多側面多角度具體細致地描繪了
綠的種種特點:從視覺的角度,從潭水的面積形狀寫它像荷葉; 引導體會從語
從綠波寫它像裙幅;又從觸覺的角度,從水的亮度寫它像明油、 言文字中感受
像蛋清;再從感受的角度,寫潭水的潔凈像碧玉;然后又多方比 美的方法,從而
較,廣泛聯想,經過這樣的描摹、渲染,一泓潭水便在作者筆下 學會審美。
立體化地呈現于人們的眼前。而寫梅雨瀑,雖然也十分逼真傳神,
但都角度較單一,只是從視覺的角度寫了亭的姿態,寫了瀑布的
遠景和近景,就是寫水花,也僅是寫它的色澤、形狀和活潑可愛
的靈性。所以,在梅雨潭的綠面前,便只能屈居于“襯托”地位,
也就無怪乎“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
二是作者以跳動于字里行間的深情在感染著我們。段首以“招
引”和“追捉”兩詞, 傳神地表達出作者心旌搖蕩的激情。“招
引”是客觀物象影響于游覽者,“追捉”則是游覽者傾注感情于客
觀物象。正因為如此,“揪”、“攀”、“探身”、“鞠躬”諸詞,以及
一連串短句,便是“追捉”的具體表現。所以,即使瀑布在襟袖
之間撞擊飛濺,作者也“心中已沒有瀑布了”,只“隨著潭水而
搖蕩”——心醉深酣而不能自持,不禁“想張開兩臂抱住她”,
然而,這只是“一個妄想”。那么,描摹“她”呢?同樣是一個
妄想,“可愛的,我將什么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贊
頌之情奪口而出,稱呼而由“她”變為“你”,神往、陶醉、傾
而生的百般珍愛之情則傾瀉而出,想裁為帶、挹為眼,最后還
是“舍不得”,情不自禁地“拍著”“撫摩著你”,“掬你入口”,
至此,作者的感情在與景物描寫的交融中已抒發到了極致,而讀
者的感情也被這如畫的美景和濃烈的詩情激發到了極致,于是,
“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便成了作者和讀者的共同心聲。
而正是在這里,作者一方面完成了一個熱情奔放、追求光明的自
我形象的塑造,突出了愛綠的主旨;另一方面,則顯示了文章結
構的精巧:(1)開頭與結尾重章疊唱,強化了感情的力量;
(2)第二段為第三段鋪墊和蓄勢,強有力地襯托出“綠”的令人
“驚詫”的美。
(三)總結
1、1、問:全文以熱情的筆調對梅雨潭的景色進行了細致的描
寫,抒發了對“綠”的由衷喜愛,那么,作者為什么如此熱情
的謳歌綠色呢?
明確:綠色是一種象征生命的顏色。本文作于北伐戰爭的醞釀
時期,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積極向上的
思想感情。
2、學生再讀課文。
(四)作業練習
1、畫出課文所有的比喻句并標上序號,體會運用比喻的好處。 在充分感受美
2、仿照第三段的寫法,運用比喻、比較、擬人等手法描寫你熟 的基礎上,激悉的一種景色。發創造美。
反思:新的語文教學大綱把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也有賴于健康正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形成,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決定了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獲取和增強語感的過程。《綠》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從的語言到所描寫的景物都具有強烈的審美因素,為此,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通過具體感受文章精美的語言,進而領略文章的美,引領學生走進審美之中,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態度和審美感情,學會感受美,激發創造美的欲望。
在教學思路上,就把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比較作為貫穿教學的主線,讓學生在對梅雨瀑和梅雨潭的比較中,充分感受梅雨潭美之所在。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選擇梅雨瀑和梅雨潭之間的過渡句為切入點,有此帶入對兩者的比較,使教學從一開始就進入到一種審美境界,為學生的閱讀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學依據感覺、感知和感悟逐層遞進的過程為教學的程序。在教學方法上,重視學生的閱讀和品讀,讓學生在全文的閱讀中獲得美的感覺,從對第三段的精讀中獲得美的感知,通過教師對第三段設計的導讀訓練題中,引導學生深入品味課文,進而獲得美的感悟。
但是本課的教學中,教師的活動顯得過多,而學生的主體活動不足,學生的主動探求研究學習的時空不夠。
上一篇:《綠》教案3
下一篇:《綠》教案6
《綠》教案 篇11
綠
朱自清
[教學目的]
1、作者對美好境界的熱情贊美和執著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學習“移步換景”的寫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來組織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靈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點、難點]
1、重點:在寫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變換寫景角度和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時數] 一課時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藉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
1916年考進北京大學預科學習,參加五四運動。
1925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致力古典文學研究,從事散文創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學英國。抗戰前對前途充滿勝利信心。抗戰勝利后,反對國民黨打內戰。
1948年6月,在拒絕“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簽字。臨終前囑夫人:“有件事要記住,……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面粉!”
8月12日,在貧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澤東高度評價他說:“我們中國人民是有骨氣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慨。”
2、時代背景介紹。
《綠》,寫于1924年。當時,南方成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戰爭已在醞釀之中。盡管朱自清并沒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對中國社會的前途,時刻都在關心著;對于以統一為大業的北伐,無疑也是抱支持態度的。他這一時期的思想,基本上還保持著“五四”運動時期青年人勇于進取的勢頭。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則表現為格調的明朗,節奏的明快,滿蓄著“為人生”、“寫實”和昂揚向上的生命活力。《綠》雖然不過是一篇寫景文,但只要仔細品味,還是很容易觸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動著的脈搏,看到一顆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
二、全文朗讀(聽錄音、配音樂及畫面)
思考:1、作者寫景的立足點有幾個?每個立足點寫了什么景物?
2、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3、作者是怎樣抓住“文眼”來寫“綠”的?
4、這篇散文上怎樣做到情景交融的?
三、學生精讀課文,討論并歸納
1、作者寫景有三個立足點。
第一個立足點是山邊,寫梅雨潭的遠景。
第二個立足點是梅雨亭邊,寫梅雨潭的環境:山、巖、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個立足點是梅雨潭邊,寫梅雨潭的綠: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聯想。把三個立足點所繪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懸瀑、飛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圖”。
2、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3、作者是這樣抓住“文眼”來寫“綠”的:
文章開頭點題: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便按游蹤之先后,遠寫飛瀑及梅雨潭周圍的環境,實際上仍抓住“驚詫”來寫:“飛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則是有不盡的活水深潭,是充滿生機之綠,這也是梅雨潭可愛之由。其瀑流飛瀉而下的氣勢、威力令人“驚詫”,水花飛瀉情景更可“驚詫”。然而寫到梅雨潭的綠招引我們去“追捉”時,“我心中已沒有瀑布了”,這顯示作者先寫瀑布,不過是用作陪襯,強調了“梅雨潭的綠”尤其令人“驚詫”,驚詫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結尾照應開頭:“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顯示“驚詫”這“文眼”貫穿始終,而在“驚詫”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綠”的強烈印象。
文章充分體現了“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課文結構:(投影屏幕顯示)
開頭點題:驚詫于梅雨潭的綠
結尾扣題: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
4、本文是這樣做到情景交融的:(以課文第三段為例)
我們先看作者怎樣寫景:當“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時,“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首先看到那醉人的綠,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然后作者用博喻來描寫了潭水的水波、水光、水色,但還覺得未能很好地表現出這綠的可愛,于是用了一連串的比較,通過這比較,突出地說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濃,水光不明不暗,正如一個漂亮的姑娘,個兒要高,又不能太高,臉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紅,又不能太紅——恰到好處。
通過比喻和比較,這奇異的綠,可愛的綠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面對這奇異、可愛的綠,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呢?
當“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時,“我們開始追捕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作者用“招引”一詞是擬人用法,把靜態的“梅雨潭閃閃的綠色”寫成動態,反襯“我”急于領略那可愛的綠的急切心情。用“追捉”、“揪著”、“攀著”、“探身”、“鞠躬”等動詞,準確、自然地寫出了探奇攬勝的急切心情。這時,“我的心隨著潭水的綠而搖蕩”,看著那醉人的綠,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張開兩臂抱住她”。當作者盡情地欣賞發潭面、水波、水光、水色之后,當作者又用心地比較了水光、水色之后,那種狂喜、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終于傾瀉而出,達到了高潮:“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那醉人的綠呀!……我含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這感情的傾瀉,不但表現在語言上直接抒發,更表現在動作上的情不自禁:“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還忍不住要從此叫你‘女兒綠’。”
這樣,作者在描繪景色的過程中,就把狂喜、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梅雨潭的一片綠色之中,情與景交織在一起。
四、談談《綠》的抒情特色
學生討論并歸納。
朱自清散文《綠》中關于梅雨潭之綠的一段文字,高超地運用了融情于景的寫作技法。情因景而起,因此無不與景物特征相吻合;對綠的特征描寫得真切,尤其能體現作者地景物綠的感情。作者描寫綠的潤澤光亮,正是為了抒發對綠的傾慕、熱愛、向往之情。但作者并沒有直接地、靜態地表達感情,閱讀時,我們會感到他的感情是流動的、發展的。朱自清緊緊地扣住了接觸之前、初次接觸、不斷感受、完全融入景場這一時間過程來抒發情感。表達了感情的流程,豐富了感情的層次,加深了感情的渲染力度,使文章呈現一種自由而細膩地展開心理流程的美感效應。
1、接觸景物之前,表達對景物的神往之情。作者尚未到梅雨潭邊,就感受到有“閃閃的綠色”、“離合的神光”在吸引著他。于是開始“追捉”美的誕生地。揪、攀、小心探身、鞠躬過了石穹門——這一系列動作,既寫出了潭邊之路的奇險,到潭之邊行程的艱難;又突出表現了景物“綠”對作者的吸引力,作者對景物“綠”的無比神往;同時也確定了讀者的審美方向。
2、接觸景物之初,抓住第一感受。既到潭邊,親眼見到神往已久的景物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這是第一感受。“那醉人的綠呀!”“滿是奇異的綠呀!”醉人和奇異,寫出了景物的特征。心理學表明,第一印象(感受)往往能體現事物的概括性特征。下文對景物“綠”所作的具體描寫,就是這一特征的展開。第一感受,不斷地深入下去。
3、浮想聯想,表達對景物的熱愛。為了突出描寫梅雨潭之綠的醉人和奇異,作者用一連串生動形象的比喻,從不同角度來顯示潭水的綠:“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油一般……”這是對梅雨潭的漣漪以及顏色的亮度、純潔的比喻,集中寄寓了作者的熱愛之情。作者又用聯想的方法進行比較,以北京什剎海綠楊之淡、杭州虎跑寺綠壁之濃、西湖波之明、秦淮河水之暗,和梅雨潭相比,把與眼前之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點的濃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不但為寫綠色平添了多層次多角度的立體感,而且也能在廣闊的背景中,引導讀者透過作品的語言文字,展開再創造的想像力。這一聯想表現了作者對梅雨潭之綠擋不住的贊美。
4、感情逐步投入,探求景物特征的來源。為什么有這樣奇異的醉人的綠呢?是潭水深吧!為什么會這般鮮潤呢?是藍天融了一塊在里面吧!這種沒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的猜問,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感情已慢慢放開,從景物聯想到景物的來歷,“愛屋及烏”,已投入到癡迷的狀態。
5、刻畫景物神奇的魔力,抒發作者和景物為一體的感情狀態。朱自清熱情奔放又不乏天真的幻想:如果有一個舞女,手持綠水裁成的絲帶,一定能臨風飄舉,翩翩起舞;如果有一個盲妹,拿潭水作眼睛,一定能明眸善睞。綠是生命的靈動之氣,萬物賴綠而生機勃勃。作者忘乎其所,拍、摩、掬,一連串行為莫不是潭水之綠的魅力所致。至此,作者的感情也至高潮,讀者也久久不能平息,和作者一起共鳴了。
五、小結
這篇散文熱情地描寫了梅雨潭之綠,抒發了作者對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綠的傾慕和向往,表現了作者對新生活的希望和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 設計。
《綠》教案 篇12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同學們,我們曾學過朱自清先生的敘事散文《背影》,見過那飽含深情的父親的背影;也曾學過他的寫景散文《春》,領略到那五彩斑斕的美麗的春光。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記散文《綠》,體會那綠意盎然、充滿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讓我們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 字佩弦,號秋實。
地:原籍浙江紹興,自稱是江蘇揚州人。
時:現代
評: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毛澤東稱頌他是“表現我國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
作:《綠》、《春》、《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
過度:
那充滿活力、綠意盎然的秋水之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聽課文朗讀錄音,完成以下兩個任務
二、披文入境,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完成以下任務
(1)劃出你認為文中重要的字詞。
(2)作者寫景的立足點有哪幾個?每個立足點的觀察角度是什么,分別寫了什么景物?
2.投影出示字詞
xiāng jù bó liǔ qióng shū xié zǐ
鑲 踞 薄陰 幾綹 穹 倏 皺纈 塵滓
yì jū shíchà yùn léng móu lài
挹 掬 什剎 蘊蓄 棱角 明眸善睞
三、合作學習,問題探究
1.作者寫景的立足點有哪幾個?每個立足點的觀察角度是什么,分別寫了什么景物?
明確:
第一個觀察點:山邊
觀察角度:仰視
觀察的景致:梅雨瀑
聽— 花花花花的聲音
看— 一帶白而發亮的水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
第二個觀察點:亭邊
觀察角度:平視
觀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圍的環境:從亭,山,云,巖,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環境。
第三個觀察點:潭邊
觀察角度:俯視
觀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綠
教師:把三個立足點所繪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懸瀑、飛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圖”。
2.問題探究一: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3.問題探究二:文章開頭就直抒胸臆:“我驚詫于梅雨潭之綠了”,但卻沒有直接寫梅雨潭之綠,而是先寫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圍的環境,到了第三段才濃墨重彩的寫梅雨潭的綠,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明確:襯托,這是一種烘云托月的寫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圍的亭、山、云、巖、草的美來襯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描寫梅雨潭周圍的環境,交代梅雨潭的綠的成因;
描寫“梅雨瀑”是用來作陪襯,以顯出“梅雨潭的綠”尤其令人驚詫。)
追問:這種襯托手法我們以前還在不少課文中學過,比較典型的是《愛蓮說》中,用菊、牡丹從正反兩方面來襯托蓮,還有我們將要在九年級下學期學習的魯迅的《雪》。
過度:
作者又是如何寫出梅雨潭的綠令人驚詫的。(教師可以穿插對“招引”改為“吸引”的詞語妙用的賞析)
4.學生自由朗讀第三段,思考作者對綠的總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學生從第三段中找出兩個形容詞)
明確:醉人、奇異
5.作者怎樣對“奇異”“醉人”的綠展開描寫的?
明確:多方設喻精雕細刻
運用對比突出表現
大膽聯想升華意境
比喻: 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厚積著的綠;——形狀、深度
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 ——漣漪(靜態)
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微波蕩漾(動態)
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亮度、質地
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色彩(純凈)
5.學生自由朗讀這些比喻句,假如讓我們來賞析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試舉例說明。
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
賞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梅雨潭水綠的波光的明亮和質地的柔軟的特征,也寫出了梅雨潭水綠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
6.作者把梅雨潭的綠與哪些景物進行對比來突出表現梅雨潭的綠的招人喜愛的?對比的作用是什么?
通過對比,把梅雨潭的綠與北京的綠楊、杭州的綠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進行對比,突出表現了梅雨潭之綠的濃淡相宜、明暗適度。
7.作者由梅雨潭的綠聯想到了什么,找出相關語句。
我若能裁你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 她必能臨風飄舉了。
我若能挹你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睞了。
教師:作者由“綠”的輕盈、嫵媚聯想到輕盈、嫵媚的舞女,如果輕盈的舞女再配上“綠”裁制的帶子,便會“臨風飄舉”了。由“綠”的明澈,更想象出這明徹回使盲妹的眼睛復明,“明眸善睞”了。這新奇的想象和聯想,又使“綠”展現出新的意境。
8.請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
我若能取你為料,我將贈給那失意的畫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編你為曲,我將贈給那美麗的啞女,她必能高歌歡唱了
教師追問:結合課文內容,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舞女翩翩起舞,綠帶隨風飄動;盲妹雙目復明,顧盼神采飛揚。這綠真是太神奇了。
9.文中作者還聯想到了什么?
明確:作者還想到了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
追問: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活潑可愛)
10.作者滿懷深情地為潭水起了一個名字—‘女兒綠’,是仿造玉石‘祖母綠’而成的一個名字,將‘女兒綠’換成‘祖母綠’,如何?
明確:“祖母綠”給人一種老氣橫秋的感覺,如同一個歷經滄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兒綠”清純、鮮活、靈動,美貌可人,神韻悠長,充分的表達出作者對那“醉人的綠”的熾熱而奔放的愛戀之情。
11.同學們再看看課文這里和前面在人稱上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因為一開始作者的感情還是比較收斂的,是站在旁觀的角度,用相對冷靜的筆調在描繪梅雨潭的“綠”,隨著感情的迸發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靜,而把自己完全融進了文章之中,完全融進了梅雨潭的“綠”之中。強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覺的改變了人稱(因為這樣更能表達自己對“綠”的愛戀)。
12.本文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教師補問:“綠”一般是什么的顏色,
綠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見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師:這篇短小的游記散文,通過對梅雨潭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四、結語
葉圣陶先生說過:“文學鑒賞猶如采礦,你不動手,自然一無所獲;只要你動手就會采到晶瑩的寶石。”
五、初當評論家
1、學習示范批注,課后給本文補充作批注。
2、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批注,對別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啟發的基礎上修改自己的批注。
批注要點:用批注的常用符號,針對揭示文章中心、表達豐富的含義和情感、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等語句進行批注;批注一般寫在文章的空白處。
上一篇:《綠》教案7
下一篇:《綠》教案9
《綠》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欣賞文章語言準確、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現力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運用圈點批注的方法來讀書,學會賞析文章的語言特色。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感知課文
1、導入新課 簡要回顧《春》的語言特色(清新優美)。
“(他的散文)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達夫
2、明確學習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課文來欣賞文章語言準確形象、飽含感情的特點。
3、熟悉作者(播放課件)
二、講授新課。
1、熟悉課文。
(1)錄音范讀。(聽讀時用波浪線畫出你最喜愛的語句)
(2)學生集體朗讀其中的某一段。
2、賞析語言。
(1)學生分組討論發表對短文語言的鑒賞,發言交流(舉例分析,可以用一兩句話表達)。
(2)總結、明確。
提問1:請問你從文中讀出了朱自清的什么樣的感情呢?這種感情是如何抒發的呢?
明確:文中充溢的是朱自清看到梅雨潭的綠后的驚喜之情。 以情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提問2:文章在結構上有何特點?結尾比開頭多“不禁”一詞,有何表達效果?
明確:文章在結構上首尾呼應。“不禁”再次表達了作者對梅雨潭的綠的贊美之情,抒發了作者對她的無比喜愛之情。
(一)、飽含驚喜之情(逐漸轉濃,情不能已)。
(二)、準確、精練。
①選講(例題)例: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吸引)著我們;
——“招引”緊扣“閃閃的綠”,似乎它本身用閃閃的綠光在主動招呼誘引游人,動態感強。這正是“驚詫”的原因之一。反襯了“我”急于賞綠的迫切心情。“吸引”則顯得一般。
②我們開始追捉(追逐)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閃閃的綠”的意思,點點閃光如星星螢火蟲,似伸手可捉。“追逐”則沒有這層含義。
③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彎)下去,……
——“探身”與“小心”相呼應,準確的描寫了向下走時腳試探性的朝下伸的樣子。
(三)、形象、生動:
①比喻: 梅雨亭 —— 展翅的蒼鷹
梅雨瀑 —— 被扯散的布
水花 —— 白梅、楊花
碧綠的潭水—— 極大極大的荷葉(形色)
少婦的裙 (漣漪)
初戀處女的心 (蕩漾)
涂了“明油” (波光)
軟嫩的雞蛋清 (軟嫩)
溫潤的碧玉 (清澈)
蔚藍的天空 (鮮潤)
小姑娘 (可愛)
②擬人 踞、透、扯、送、鉆、招引、擺弄
③比較映襯 梅雨潭的綠————北京什剎海拂地綠楊 (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綠壁 (太濃)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④聯想 裁帶贈給舞女、挹眼贈給盲妹
(四):賞析小結:文章從比喻到比較映襯到聯想再到轉換人稱、直接呼告,感情逐漸轉濃,直到不能自已。
三、全班同學再次聆聽配樂朗讀。
四、課后作業:
(1)找出文章第二小節中的動詞,分析其表達效果,體會文章準確、精練的語言特點。
(2)反復朗讀本文,寫一篇鑒賞小短文。
上一篇:《綠》教案2
下一篇:《綠》教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