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精選12篇)
《新聞兩則》 篇1
一、設計思路:
看電視是孩子們平時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別是寒假結束,許多孩子都在議論電視節目。其實在今天的信息時代里,孩子看電視,不僅必要,而且必須。因為電視是兒童開闊眼界、激發智力、塑造人格必不可少的社會傳媒,因此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看電視”。“新聞追追追”活動,讓孩子們了解新聞的作用,知道新聞必須是真實的。通過看新聞、說新聞,了解新聞的來源。從而激發孩子關心周圍生活。
二、活動準備:
1、請家長配合,和幼兒共同收看新聞、讀新聞。
2、收集、制作有關新聞類節目的開頭。
三、活動過程:
(一)、 在老師的引導下,體會新聞就是說我們周圍的事。
1、講講議議:昨天東視新聞講了些什么?
2、觀看錄象。
預設提問:電視里有哪些新聞類節目?
(二)、了解新聞來源。
預設提問:1、新聞是怎么來的?
2、記者是怎樣搜集新聞的?
(三)、自己設計新聞。
《新聞兩則》 篇2
1 新聞兩則
毛澤東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詞語;了解新聞的歷史背景;掌握新聞常識;把握新聞的內容及結構特點,能分析并寫作簡單的新聞。
能力目標:培養閱讀能力 , 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把握毛澤東的寫作風格
德育目標: 了解我軍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的精神, 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基本常識。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疑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主體部分為什么要按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這樣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的,為什么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 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二、掌握新聞常識,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流程:
一、背景導入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的凱歌聲中,解放戰爭取得了徹底而偉大的勝利! 1949年4月20日 ,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我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堅決執行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于21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我們今天學習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新聞,就是毛主席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二、課前預習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潰〈kuì〉退 要塞〈sài 〉 阻遏〈è〉 銳不可當〈dāng 〉 殲〈jiān 〉滅
2.解釋下列詞語。
業已:已經。 銳不可當:鋒利無比,不可抵擋。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這篇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作者懷著什么樣的的心情寫的文章?
這篇新聞報道了渡江戰役開始后三四天的戰況,作者滿懷豪情,整個戰役氣勢磅礴。
(二)四邊互動
1.你了解新聞嗎?閱讀新聞要把握那些要素?
----新聞有廣狹之分,廣義的新聞指消息、通訊和報告文學;狹義的新聞僅指消息,它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閱讀新聞要把握新聞的“三五六”,即三個特點:真實性、及時性、簡明性;結構的五個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記敘的六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每則新聞在結構上,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輔助部分。標題一般包括引題、正題、副題;導語,一般指“電頭”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來提示消息的事實,使讀者一目了然;主體,隨導語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敘述事件、闡發問題和表明觀點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聞的關鍵所在;結語,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話,是消息的結尾,它依內容的需要,可有可無;背景,是事物的歷史狀況或存在的環境、條件,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常插在主體部分,也插在“導語”或“結語”中。
新聞的特點:立場、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具體,反映迅速,語言簡明準確。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2.朗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時間: 1949年4月20日 夜起至 4月22日 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的長江戰線。
----事情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之戰。
----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占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占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3.再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
導語是開頭兩句,簡述渡江戰役取得成功。主體部分分三個層次,詳述三路大軍戰斗經過,并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
4.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電時間和地點,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電頭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5.導語從哪幾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導語從渡江作戰兵力、戰線(即渡江區域)、戰況三個方面總領全文。
6.主體部分是按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的,為什么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
主體部分按中、西、東三路大軍的順序敘述。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說了西路戰況之后,又合起來有所議論。由議論將話題從西路軍自然地轉向東路軍。
7.文中寫西路軍所遇的敵情時說“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請你用課文中的話說說中路軍所遇的敵情。(“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
8.作者對西路軍的渡江情況作了哪兩方面的評論?詳略是如何安排的?兩方面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作者從敵我雙方對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和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于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正是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的直接原因。此處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動渡江戰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面評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役的記敘。
9.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請找出文中的語句加以說明。
準確、簡潔而富有氣勢;字里行間洋溢著勝利的豪情。
四、課堂訓練內容
1.填空:
新聞記敘的六要素是指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新聞結構的五個部分是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
2.討論完成書后練習三:朗讀兩則新聞,然后聯系上下文,比較下邊每組中的兩個句子,說說哪一句好,為什么。
第一組:
① 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 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共渡過三十萬人。
②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 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提示:注意從詞語含義的差異上體會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第二組:
①結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
第三組:
①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汗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②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而且擴大了根據地。我們的根據地不僅鞏固了,而且贏得了人民群眾衷心的擁護。
(提示:注意從語言的生動形象性上比較。)
答案:
第一組: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沖破敵陣。用“越過”表現不出經過戰斗。“渡至”比“到達”含義豐富,有橫渡與到達兩層意思,且文字簡潔有力。“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時間明確,且含渡江迅疾,作戰順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達這些意思。
第二組:②句好。“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有嘲諷的意味,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性,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斗力,倘說“結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無感情色彩,且與上句“二十一日”重復。
第三組:①句好。語言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 枝葉茂盛的形象,生機勃勃,富有氣勢。
五、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這篇新聞篇幅短小、結構嚴謹、氣勢雄渾、感情濃烈,語言簡煉準確,充分體現了新聞結構的特點,是短新聞報道重大題材、廣闊場面的典范。
2.方法歸納
閱讀新聞,要注意它的結構要素和記敘要素。課文分述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戰況,要分別把握這些要素。
六、布置作業
1.鏈接生活
搜集有關“神舟五號”發射升空的資料,寫一則簡短的消息。
2.實踐探索
到圖書館查閱當年報道解放戰爭的新聞史料,摘錄其中的導語部分,并注明出處。
3.課后練習1、2、3。
七、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標題 導語:兵力、戰線、戰況
主體: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2.能寫作簡單的新聞。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關于新聞的常識,你已經了解了多少?請給大家說說。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用已經掌握的新聞常識來分析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二、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綏靖(suí jìng) 鄂(è) 豫(yù) 杜聿(yù)明
2.選詞填空
(1) 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 a (a、潰退b、潰敗 c、潰逃),毫無斗志。
(2) 此處敵軍抵抗較為 b (a、頑固 b、頑強 c、堅強)。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了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說明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以后,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場的主動權,進而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二)四邊互動
1.介紹解放戰爭概況。
解放戰爭,第一年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城市。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邊疆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這一則新聞發于 1948年11月5日 ,遼沈戰役業已勝利結束,電文說“杜聿明則剛從徐州飛到東北,一戰慘敗,又逃到了葫蘆島”,即指蔣軍在遼沈戰役中的失敗。淮海戰役是 1948年11月6日 發起的,這則新聞發電之日正是淮海戰役前夜。
2.朗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 1948年11月4日下午 。 地點:南陽。
事情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敵方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3.再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
第一層,是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是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層,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4.課文為什么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的戰績?
一方面,南陽解放是南線人民解放軍一年多來取得偉大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南陽解放之日正是總結一年多來偉大勝利的最好時機;另一方面,總結一年多來的戰績,也可以說明蔣軍棄城南逃的原因。
5.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請找出文中的語句加以說明。
簡準確明;生動形象。
6.學了這兩則新聞,你對中國革命的勝利有什么新的認識?
可概括為三個基本認識: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偉大的奇跡;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四、 課堂訓練內容
1.閱讀下列新聞,勾畫出導語部分
服務教學美化環境防止水土流失
———我校建起生物園
前日,我校在學生宿舍樓通向教學樓的道路兩旁,筑起欄桿,建起了生物園。過去遇到刮風下雨,校園黃沙橫飛,遍地淤泥,人們戲言道:下雨是“水泥地”,天晴是“揚(洋)灰場”。情況雖然談不上嚴重,但著實叫人不便。如今,學校因地制宜,在道路兩旁建起了生物園,不僅美化了環境,而且能使教師的生物課更形象更生動。生物課上多多少少會有些小實驗,為了做個小實驗,同學們要準備好多天,現在有了生物園,我們就不用愁了。現在,生物園的種子已經發出嫩芽,希望同學們能保護好她。
2.閱讀下列是新聞片斷,為它補寫一個導語。
我軍橫渡長江情景
新華社長江前線 1949年4月23日 電 前線記者閻吾報道人民解放軍在安慶、蕪湖間某地敵前強渡長江時的情景稱:21日黃昏,江北某地解放軍的陣地上空,突然升起銀光四射的發光彈,頃刻,整個北岸陣地發出了震天動地的雷鳴,從解放軍的炮兵陣地上,無數道光線飛向南岸,接著整個南岸國民黨軍的陣地就完全陷入一片火海中。熾烈的炮火映紅了江面和天空。接著,從各個港口涌出了無數只大小船只。它們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飛駛而去……(已渡過江的)解放軍則開始不斷發出前進的信號,和響起前后各部隊間聯絡的號音……
答:21日黃昏,人民解放軍突破安慶、蕪湖間敵軍防線,強渡長江,向江南進軍。
五、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從這則新聞中我們可以感知,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以后,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場的主動權,經過一年多英勇奮戰,蔣介石全國崩潰之勢已成,敗局已無可挽回。
2.方法歸納
這一則新聞沒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內容,需要正確劃分層次。
六、布置作業
1.鏈接生活
回憶你所看過的表現戰爭的影視作品,想想其中精彩的細節片斷,談談你的感受。
2.實踐探索
(1)搜集戰爭題材的“小人書”,和同學交流。
(2)最近學校里舉行了哪些重大活動或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請你為大家作一次報道。
七、板書設計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毛澤東
第一層 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二層 背景,以史說明南陽是戰略要地
第三層 回顧蔣介石重視南陽→放棄南陽
第四層 回顧南線我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 預言南陽逃敵前途黑暗
《新聞兩則》 篇3
《錄音新聞》教案
教學目標 :
一、體會參試人員為祖國做貢獻的戰斗精神。
二、了解錄音新聞的特點,理解本文口語和書面語相結合的特點及其效果。
三、學習本文安排順序的合理性,鍛煉提高學生研究分層次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表現、創造的意識和能力------模擬播音,體會播音時應有的感情、語速、語調。
教學重點:
一、體會參試人員為祖國做貢獻的戰斗精神。
二、了解錄音新聞的特點,理解本文口語和書面語相結合的特點及其效果。
三、學習本文安排順序的合理性。
教學難點 :
一、培養學生表現、創造的意識和能力------模擬播音,體會播音時應有的感情、語速、語調。
二、鍛煉提高學生研究分層次的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研討探究。
教學過程 :
一. 模擬播音,導入 新課:
1、播放學生朗讀課文的錄音
(展示學生勞動的成果,激發學生興趣,總體感知課文,了解“錄音新聞”的特點。)
2、“錄音新聞”的特點:文字報道和現場錄音結合運用,更真實、更全面地報道事件。
二. 出示本課時學習目標:
1、了解錄音新聞的特點;
2、學習本文安排順序的合理性;
3、培養學生表現、創造的意識和能力------模擬播音;
4、體會參試人員為祖國做貢獻的戰斗精神。
三、速讀課文,正音正字:
1、注音:參( )數 經緯( ) 停泊( )運載( ) 氣氛( )
2、填字:Shùn 間沉 jì
3、改錯別字:重容不迫 歡呼鵲躍 自立更生
四、理清脈絡(檢查預習)
1、這則新聞報道了什么?以什么為順序報道的?
[提示: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過程。\時間為序。 ]
2、找出文中表明時間的詞語。
3、小組討論、理清課文的總體結構,并概括大意。
歸納:本文是一則事件通訊。按內容、時間順序,可分三個部分:
㈠1—7段,報道火箭發射的情況。
㈡8—15段,報道火箭落水的情況。
㈢16段,報道對發射海區指揮部負責人的采訪。
五、賞析課文第一部:
㈠、選拔一小組,模擬播音第一部分。大家賞評。
㈡、試給第一部分層次。小組討論,分出層次:
第一層(§1)總體介紹,吸引聽眾。
第二層(§2-4)寫火箭發射的準備。
第三層(§5-7)寫火箭的發射。
㈢、討論探究題
1、第二段用12個字寫發射區的景色有什么作用?播音時應用怎樣的情感、語調、語速?
2、第三段寫“一小時準備”,用了哪些表時間先后的詞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3、第三段中哪一句運用比喻手法?有何作用?
4、第五、六段描寫操作手沉著冷靜、果斷,表現出他什么樣的氣質?
討論探究題答案提示:
[“首先、接著、最后、不一會”等詞語][使條理清楚。] [“像一條大鯨魚”;具體、準確、形象。 ] [熟練而有信心。]
㈣、重點分析第7段
小組閱讀、討論:
1、本段三句話是按什么順序組織的?
2、本段中的比喻句分別寫出了什么景象?效果好不好?為什么?
[提示:1、時空順序。
火箭剛出海面→升高了,騰空而去→越飛越高,直至消失 。
2、前一句寫出了火箭尾部火焰使海水翻騰的壯觀景象。后一句寫火箭騰空直上的壯觀景象。比喻恰當、形象。]
3、如果你是播音員,看到如此景象,會以怎樣的感情、語速和語調來播音呢?
[提示:充滿激動之情,語速漸快,語調趨興奮]
4、各自有感情地朗讀,后全班齊讀。
六、布置課外活動
1、今晚收看央視7:35《焦點訪談》,注意揣摩主持人播音的情感、語速、語調。
2、各人把課文再模擬播給家長聽,請家長評論。
第二課時
一、復習過渡:
理清脈絡:
本文是一則事件通訊。按內容、時間順序,可分三個部分:
㈠1—7段,報道火箭發射的情況。
㈡8—15段,報道火箭落水的情況。
㈢16段,報道對發射海區指揮部負責人的采訪。
二、出示本課時學習目標:
1、理解本文口語和書面語相結合的特點及其效果。
2、鍛煉提高學生研究分層次的能力。
3、進一步體會播音時應有的感情、語速、語調。
三、分析課文第二部:
1、試給第二部分層次:
第一層(8、9)過渡段,總介下文。
第二層(10-11)寫測量船上的測量情況。
第三層(13)寫直升機的測量情況。
第四層(14、15)寫現場人們的激動和歡呼。
2、探究:這部分中哪些文字表示是現場直播?有什么作用?
[提示:“實況”、“混播”部分。在報道的同時播放錄音,更增添了新聞的真實感。]
3、播放“汽笛聲”、“國歌聲”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烘托嚴肅的氣氛。]
四、討論第三部講話的含義:
講話共有哪三層意思?
[提示三句話的關鍵詞:“很成功”, “獨立自主、團結奮戰”, “更大的貢獻” ]
五、總結本文的特點:
(一)、寫作特點:
1、錄音新聞的特點。
2、合理安排順序,使條理清楚。
(二)、語言特點—— 口語和書面語言的自然結合。
第8-15段兩位記者不同的播音尤其體現了這一點。
劉長樂多口語,麻振鐸多說術語,這由報道的側重點不同決定的。
六、語言訓練:
1、運用恰當的感情、語速、語調來模擬播誦8—10段和14、15段。注意找準感覺。
2、結合運用口語和書面語,模擬現場報道——星期一早晨本校升國旗儀式的場面。
七、布置課后活動(供選擇)
1、模擬記者現場報道的口吻,采寫一則短新聞。
2、全班分成若干小組,以課文為主要材料,舉行模擬現場報道競賽。
《新聞兩則》 篇4
新聞背景,指事件的歷史背景、周圍環境及與其它方面的聯系等。寫新聞有時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新聞的內容和價值,起到襯托、深化主題的作用。文章用較長篇幅介紹了奧蒂參加比賽的背景材料,這樣寫有什么作用?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中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僅供考生參考。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之新聞背景作用
引導步驟:
(1)學生自由閱讀,在文本中找出背景材料,并對每一個背景材料的內容進行概括。
(2)引導學生在概括背景材料內容的基礎上,總結出它們在此篇文章中的作用。
可以讓讀者全方位了解這位體壇老將的“壞運氣”,更深刻理解奧蒂渴望圓夢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奧蒂不屈服于命運的性格特征,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解題指津:
解答這類題,我們需要:
(1)找出相關的背景材料,概括內容。
(2)總結作用。
總結:在我看來,就是新聞報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單 一的新聞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寫”,“就是提供新聞的背景知識,從而使讀者能夠對 新聞事件作出客觀的判斷。”
初中語文解題技巧之戰國策寫作特點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是戰國時期游說之士的著作。
1.人物刻畫生動
例如蘇秦的故事,生動的刻劃勒一個長于論辯、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繪一群勢力庸俗的小人。蘇秦游說秦國失敗后像乞丐樣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織,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后來,他發奮圖強,六國封相,路過家門是,“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嫂蛇行匍匐。”
-前后兩個場面的鮮明對照,充分揭露一切一功名利祿為依歸的炎涼世態,暴露勒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性。
-而蘇秦的“讀書欲睡”也是為了高官厚祿,客觀上揭露處于統治階級中下層的策士的丑態。
2.善于諷喻
善于通過諷喻的小故事說明一種道理,生動幽默、耐人尋味。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以鄒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贊美其“美于徐公”,說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勸戒齊王不應偏任宮婦近臣的話,而應廣開言路,鼓勵人民進諫。
3.語言風格獨特
-雄辯的論說,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獨特的語言風格。
-書中的許多寓言故事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傳至今為習用的成語。
-在記錄策士們的言行時,對其不擇手段追求個人功名富貴、朝秦暮楚的行為,及其在外交上挑撥是非,玩弄手段的種種陰謀,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賞的態度加以描繪,是不足取的地方。
總結: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于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之守望南開之窗
獨創佳句妙語,追求語言風趣美。話題作文最大的特點就是開放性,內容的開放,形式的自由。這樣自然有利發揮你的創新意識。
樂觀是自信的催化劑,是智慧和能力的遠航帆,是一種取得成功的心態,更是一種“繁華落盡見真純”的人生境界。只要擁有樂觀的心態,自信的笑容, 不斷奮斗,就能驅散眼前的迷霧。有了樂觀,我們的人生航船才會越行越快,最終淋浴成功的光環。老子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便是一種淡化了得失的闊達心 境;蘇軾在壬戌之秋的那個月夜下發出了“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的吟哦,以豁達的胸襟抒發了永恒的宇宙意識;梁啟超在中國危亡關頭,以豪邁的心胸發出了 “吾心中有一少年中國在”感嘆-------正是他們的樂觀,為今后的社會增添了更多的美好。我喜歡這種樂觀的心境,唯有樂觀,才能真正感觸到生活中的幸福。
總結:文章在行文時靈光一閃,寫出如此與眾不同的新穎的話語,既會為文章增輝添色,讓讀者嘆服你的獨到之處,自然也更會讓閱卷者嘆服你的設計師的才華。
《新聞兩則》 篇5
一、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儲備點
1、掌握新聞常識。 2、了解解放戰爭概況。
(二)、能力培養點
1、能寫作簡單的新聞。 2、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三)、情感體驗點
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二、 教學設想
重點:掌握新聞知識。
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思路:既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又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
三、 媒體平臺
教具學具準備:掛圖、投影儀、dvd機;多媒體課件。
四、 課時安排 三課時
五、 教學步驟
第 一 課 時
一、本課目標
1、 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2、 掌握新聞常識,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二、教學過程
1、導入:以介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的背境導入。
2、課前熱身:
a、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潰退( ) 要塞( ) 阻遏( ) 銳不可當( )
b、解釋下列詞語
業已: 銳不可當
3、合作探究:
a、整體感知:介紹本課內容梗概。
b、四邊互動:
互動1:閱讀新聞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確閱讀新聞要的“三五六”(即三個特點,結構的五個部分,記敘的六個要素)。
互動2:朗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動3:再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
互動4: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互動5:導語從哪幾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互動6:主體部分是按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來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進攻作戰的,為什么先說東路軍,再說路軍?
互動7:文中寫西路軍所遇到的敵情時說“和中所遇敵情一樣”,請你用課文中的話說說中路軍所遇的敵情。
互動8:作者對西路軍的渡江情況作了哪兩面方面的評論?詳略是如何安排的,兩方面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互動9: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請找出文中的詞加以說明。
4達標反饋:討論課后練習三。
5、學習小結:內容總結;方法歸納。
(三)、延伸拓展
到圖書館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閱當年報道解放戰爭的新聞史料,摘錄其中的導語部分,并注明出處。
第 二 課 時
● 教學設計:
一、新聞復習,激趣引讀。
電視,以其五彩繽紛的視頻、極富渲染力的音響、精彩的制作、豐富的內容吸引著我們,而新聞,又是電視節目中的重頭戲,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二、朗讀積累,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朗讀課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內容。
三、比較閱讀,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別閱讀兩則新聞,將兩者相同的地方找出來。
文體相同:都屬于新聞(借此可以介紹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處于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
2、找“不同”
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于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明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語言風格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四、新聞朗讀,語言品味。
1、新聞朗讀: 看誰讀得好
活動過程:主持人一名,評委3—5名,(其它同學可模擬電臺播音員,按新聞播音的要求,開展朗讀比賽。)既很激動又很莊重地來朗讀全文,
2、語言品味: 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①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②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 三 課 時
五、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2、課外延伸:
①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體裁——新聞,請聯系本課的學習談談你對新聞的認識。(200字左右)
②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新聞結構的三要素 中路軍:紛紛潰退 毫無斗志
新聞的三個特點 西路軍:與中路軍一樣
記敘的六要素 東路軍:較為頑強 但一舉擊潰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導語
第二層:背景 我軍主動
第三層:回顧 敵軍必敗
第四層:預言
教學后記:學生讀書開不了腔,須加強指導;學生對戰爭的殘酷性認識不足。
《新聞兩則》 篇6
教學目標:1、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
2、了解新聞常識。復習記敘文的六要素
3、了解解放戰爭概況,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重點:了解新聞常識。復習記敘文的六要素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辨字形,讀準字音
蕪湖( )阻遏( )閿鄉( )襄陽( )綏靖( )鄂豫區( )高屋建瓴( )荻港( )殲滅( )潰退( )杜聿明( )阻塞( )要塞( )銳不可當( )負隅頑抗( )
2、解釋詞語:
(1)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強盛,聲音浩大
(2)銳不可當:鋒利無比,不可抵擋。
(3)驚心動魄:形容(故事、人物)非常感人。
(4)綏靖:安撫,平定。
(5)高屋建瓴:在房頂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臨下的形勢。
3、文學常識填空:
(1)新聞的六要素是( )( )( )( )( )( )(2)新聞的結構分五部分,即( )( )( )( )( )。
(3)新聞的主要特點是( )( )( )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⑴導入: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并板書課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2)投影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及新聞知識。
⑶檢查預習情況
2.初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⑴朗讀課文,找出這兩篇新聞的標題、導語和主體,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可選一篇完成下面的填空)
標題:
導語:
主體:
這則新聞的主要內容是:
(3)學生交流。教師可作適當提示。
(提示:導語往往是一則新聞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兵力、戰線(即渡江區域)、戰況。主體,三路三個層次)
3.理清文章的主體層次順序。
⑴摘讀全文,找出第一則新聞六要素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經過:
結果:
(2)熟讀、感悟思考:第一則新聞按什么順序來報道三路大軍的渡江作戰的?為什么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
(3)感悟思考第二則新聞主要內容是寫南陽,可文中寫了許多地方的戰況,為什么?
4.語言實踐
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認為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兩則新聞?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重點指導:
①全文的朗讀基調:慷慨激昂、豪情萬丈。
②“沖破”“橫渡”“均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一種勝利的喜悅。
“控制”“封鎖”“切斷”應干脆利落地重讀,讀出一種自豪與驕傲。
③“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應讀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5.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加深對新聞文體理解。
練字:以本課生疏的字詞為內容。
教后感
八年級語文教案
1.新聞兩則
教學目標:1、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2、記敘中插入議論的作用
3、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重點:揣摩語言,體會本文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聽寫詞語
二、揣摩語言
1、本文用語準確。找出能體現這一特點的句子加以體會。
例如: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
學生找出討論,每組選出一人發言。
2、注意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例如:
①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學生品味語言美,并展現出來。
3、語言的精練還體現在:一、用單音節的詞不用雙音節詞。電文極端精練,軍事用語更斬截有力。二、適當采用文言詞語。例如,“至發電時止”斬截有力,如果寫成“到了發出電文的時候為止”,就拖沓了。又如,說“現已占領”不說“現在已經占領”。(另外,還有一些鮮明、生動的用語,如:“甚為微弱”“整天激戰”“控制”“封鎖”等,不再一一贅述。)
4、體會這兩則新聞語言風格有何不同。學生默讀感悟。
提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三、閱讀訓練
(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②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③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飛渡過30萬人。④21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⑤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這一路現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⑦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⑧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⑨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⑩戰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11)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12)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13)我東路35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14)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15)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17)我軍前鋒,業已②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教學札記
1.這則消息的“電頭”是________,“導語”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號)。主體部分是第________句。導語中揭示我軍所向披靡、戰績輝煌的詞語是________。主體部分中記錄我軍節節勝利的史實的一個四字成語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為:“現在,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為什么?第(16)句中“殲滅”與“擊潰”,“占領”與“控制”這兩組詞在句中能換嗎?為什么?
3.第(11)句中,戰犯湯恩伯對長江防線作了兩點判斷,實際情況又如何呢?請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語言概述。(30字以內)
5.這篇新聞中屬于議論的句子是哪幾句?這些議論的作用是什么?
教后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1.新聞兩則
學習目標:1、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
2、了解新聞常識。復習記敘文的六要素
3、了解解放戰爭概況,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學習重點:了解新聞常識。復習記敘文的六要素
學習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學習過程:
一.預習•自學
1、辨字形,讀準字音
蕪湖( )阻遏( )閿鄉( )襄陽( )綏靖( )鄂豫區( )高屋建瓴( )荻港( )殲滅( )潰退( )杜聿明( )阻塞( )要塞( )銳不可當( )阻遏( )負隅頑抗( )
2、解釋詞語:
(1)排山倒海:
(2)銳不可當:
(3)驚心動魄:
(4)綏靖:
(5)高屋建瓴:
二.學習•研討
1.朗讀新聞,看“課后練習一”中的問題,邊讀邊找出這兩則新聞的標題、導語、主體。用一句話概括第一則新聞的主要內容。
分頭篩選信息,然后用課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話概括。
標題:
導語:
主體:
第一則新聞的主要內容是:
2.學生交流。教師可作適當提示。
3.理清文章的主體層次順序。
⑴摘讀全文,找出這兩則新聞寫作的要素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經過:
結果:
(2)感悟思考:第一則新聞按什么順序來報道三路大軍渡江作戰的?為什么要這樣安排順序?
(3)感悟思考第二則新聞主要內容是寫南陽,可文中寫了許多地方的戰況,為什么?
4.語言實踐
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認為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兩則新聞?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重點指導:
5.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加深對新聞文體理解。
練字:以本課生疏的字詞為內容。
學后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1.新聞兩則
學習目標:1、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2、記敘中插入議論的作用
3、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學習重點:揣摩語言,體會本文準確精練的語言
學習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聽寫詞語
二、揣摩語言
1、本文用語準確。找出能體現這一特點的句子加以體會。
學生找出討論,每組選出一人發言。
2、注意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例如:
①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學生品味語言美,并展現出來。
3、語言的精練還體現在:一、用單音節的詞不用雙音節詞。電文極端精練,軍事用語更斬截有力。二、適當采用文言詞語。
4、體會這兩則新聞語言風格有何不同。學生默讀感悟。
提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三、閱讀訓練
(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②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③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飛渡過30萬人。④21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⑤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這一路現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⑦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⑧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⑨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⑩戰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11)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12)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13)我東路35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14)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15)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17)我軍前鋒,業已②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學習札記
1.這則消息的“電頭”是________,“導語”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號)。主體部分是第________句。導語中揭示我軍所向披靡、戰績輝煌的詞語是________。主體部分中記錄我軍節節勝利的史實的一個四字成語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為:“現在,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為什么?第(16)句中“殲滅”與“擊潰”,“占領”與“控制”這兩組詞在句中能換嗎?為什么?
3.第(11)句中,戰犯湯恩伯對長江防線作了兩點判斷,實際情況又如何呢?請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語言概述。(30字以內)
5.這篇新聞中屬于議論的句子是哪幾句?這些議論的作用是什么?
學后感
第一課《新聞兩則》參考答案:
課時一
一、3(1)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2)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3)真實、及時、簡明。
二、2(1)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導語:這則新聞的前兩句。主體:從“二十日起”至文末。3、(1)時間:1949年4月20日至21日;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長江前線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事件的起因:國民黨拒簽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事件的經過和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30萬人全部渡過,占領長江南岸。西路軍35萬渡過三分之二,占領南岸廣大陣地,東路軍35萬已渡過大部分,占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鐵路線。(2)按時間和時間發展的順序來寫。從時間上看,中路軍最先發起渡江作戰,緊接著寫西路軍,原因是西路軍與中路軍所遇敵情相似,“所遇之敵抵抗甚為微弱。”雖然東路軍與西路軍同時發起渡江作戰,但東路軍遇敵“抵抗較為頑強”,所以另說。(3)這里作者分析雙方的軍事態勢,給我們勾勒出一幅中原戰場縱橫交錯的戰局圖。把對南陽戰場的分析和對中原戰場的分析結合起來,分析深刻。
課時二
二、1“至發電時止”“已”“止”等語言簡練、準確。2①“突破”用詞準確,表現了我軍作戰迅速、神勇無比。②“不料”突出了戰爭形勢發展迅速,國民黨的江陰防線不堪一擊,顯示我軍的神勇、出敵不意、制勝千里。整句充滿對敵人強烈的嘲諷之意。
三、1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 第一二句 第三至十七句 沖破、橫渡、 銳不可當 2、不能改。因為原句中“至發電時為止”一是增加新聞的具體性和真實性,體現新聞的時效性 。因為事件仍在發展變化,這樣寫可以避免作者發稿時和讀者看到新聞時,事情發生變化而產生誤解。 不能。“殲滅”是消滅的意思;“擊潰”是打散的意思。二者語意不同,如果顛倒位置,不符合實際情況。3、實際情況是“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戰犯的‘不料’恰恰表明我軍的英勇善戰,出敵不意。4、客觀原因是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主觀原因是國民黨拒簽和平協定,玩弄和談陰謀,人心向背,造成被動。5、議論句是“此種情況------有很大關系” 此句恰如其分的分析了敵潰我勝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題。
《新聞兩則》 篇7
【自學目標】
1、體會以樂景寫哀情、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等多種手法在新聞寫作中的作用。
2、理解本文獨到的新聞報道視角。
3、理解平實語句中蘊含的豐富內涵。
4、培養提煉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整體把握文章結構的能力。
5、培養不忘歷史、珍愛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尊重人性的情感。
【導學過程】
一、知識鏈接
1、作家作品
2、預習檢測(見《高考調研》)
二、導入設計
所謂新聞是指社會上發生的新事情。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來說,還必須是有價值的事情。如,1939年納粹德國對鄰國發動突然襲擊,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在當時是新聞;1945年,法西斯德國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中終于舉起了雙手,宣布無條件投降,這在當時是新聞;20__年,德國總統克勒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舊址前,虔誠地代表德國政府向受害國和人民請罪,這在當時也是新聞。還有德國法西斯戰敗后,法西斯在奧斯維辛建造殺人魔窟,殘酷殺害400萬無辜者的罪行暴露于下,引起世人的極大憤慨,這在當時也是新聞,而且是重大的新聞。但13年后,當《紐約時報》記者A.M.羅森塔爾到奧斯維辛集中營采訪時,昔日德國法西斯鐵蹄下的大屠場已沒有什么重要事情發生,有的只是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陽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楊樹,奧斯維辛似乎沒有新聞發生。然而A.M.羅森塔爾卻以一篇題為“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新聞報道獲得了美國新聞界的最高獎—普利策新聞獎。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美國普利策獎主席稱它是羅森塔爾寫得最好的作品。這是什么原因呢?讓我們帶著主這個問題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 整體感知
1、本文側重從哪些角度報道的是一件什么事?找出作者的足跡。讀完全文后,你對集中營的最突出印象是什么?明確:抓住參觀的見聞和感受來寫奧斯維辛集中營。 可怕 悲慘 憤恨
按參觀的空間順序:
毒氣室 見——雛菊 感——恐怖 終生難忘
焚尸爐 見——頭發 嬰兒的鞋子 死囚的牢房
感——表情茫然 渾身發抖
女牢房 見——盒子
感——驚懼 張大了嘴巴
灰磚房——羞紅了臉
長廊 見——照片 微笑的姑娘
下室 見——絞刑架 跪
感——窒息
2、文章標題是《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沒什么新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既然沒什么新聞,為何作者還要去報道呢?
明確:
(1)“沒有什么新聞”,其實是說這里發生的臭名昭著的納粹法西斯行徑,世人早已知道,沒有什么好說的;
(2)“沒有什么新聞”是講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惡行之外,沒有什么值得張揚的事;
(3)雖然這里沒有什么新聞.但是我還是要寫,因為基于一個記者的使命感,我要繼續揭露納粹法西斯的罪行,讓世人永志不忘。
(4)反映了“以史為鑒.反對戰爭,珍惜和平”這樣一個大主題,它跳出了傳統新聞“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窠臼,大膽地在反映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激情洋溢地抒發了對法西斯暴行的深惡痛疾,對自由、解放、新生的無比珍惜之情。
《新聞兩則》 篇8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錄音新聞,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因為錄音新聞既不同于一般廣播稿,又不同于學生常見的電視新聞。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把握錄音新聞的特點,可采用聽錄音新聞或模擬播音的方法。
2、本文報道的是重大歷史事件——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了解這一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團結協助、為國作貢獻的精神。根據學生和教材的實際,特制定如下內容:
學習目標
1、了解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情況,學習參試人員團結協助、為國作貢獻的精神。2、了解錄音新聞的特點,模擬播音,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口語和書面語自然結合。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學習本文。學習時間:
課時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隨著科技的`發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到火箭發射成功的盛況,而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電視還沒有走進千家萬戶,火箭發射還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盛況嗎?今天我們借助“錄音新聞”來回味一下那激動人心的一刻吧。二、展示目標三、展示預習
1、同學交流積累的詞語。
2、學生自學效果交流(出示投影)。要求理解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1)它們從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點下錨停泊。(2)活像一朵碩大的蓮花,怒放在蔚藍色的海面上。(3)并且把測得的軌道數據源源不斷地輸送進中心計算機。(4)參試人員一齊擁向甲板,歡呼雀躍。四、朗讀課文
1、教師點撥:本文很明顯有兩種文字,一是黑體字,另一種是括號內的字,你能說出這兩種文字的不同作用嗎?黑體字報道的是事件
,括號內的字是現場錄音,是對錄音內容的說明。文字報道和現場錄音結合運用,更真實、全面地報道了事件,這是錄音新聞的主要特點。
2、分角色朗讀(模擬播音)組織方法:一學生讀黑體字,一學生讀劉長樂,一學生讀麻振,一學生讀王惠愨。其他同學表演括號內的內容。要求:要注意語速、語調,把握感情。
3、學生評析。五、探究練習(投影)結合課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內容,體會下列句子在播音時所應有的感情、語速、語調。
1、這里藍天碧海,風平浪靜,陽光燦爛,運載火箭的水下發射試驗就要在這里進行。
2、頃刻間,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來越長,如同一條出水巨龍,扶搖直上,騰空而去。
3、各位聽眾,你們好,現在向你們報道我國由潛艇水下發射的運載火箭落水的實況。
4、各位聽眾,這時候我們看到直升機已經飛抵落點上方,對火箭落水瞬間施放的熒光染色劑進行精度照相測量。
5、指戰員們拉響了汽笛,擴大器中奏起了國歌,參試人員一齊擁向甲板,歡呼雀躍。處理方法:1、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2、朗讀句子,注意語速、語調,讀出感情。六、理清思路,把握內容合作討論解決下列問題(投影)1、用一句話概括本文內容。
2、本文寫了哪幾方面內容,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的,說說這樣組織材料的好處。
3、在火箭發射成功后,記者采訪了發射海區指揮所負責人,聽了他的話,你有什么啟發。
4、如果你在發射現場,發射成功后,你的心情這樣?你能用具體而生動的語言描述嗎?七、體會本文語言的特色1、
劃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并作賞析。例:它(潛艇)象一條大鯨魚從水面行駛到海區以后,慢慢潛入水下。賞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潛艇下沉的動作寫得十分具體、十分準確、十分形象。
2.語和書面語言的自然結合是本文的語言特色,你能從文中找出例子來說明嗎?想一想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八、課堂總結學生談學習體會,以“我學了這篇課文,了解了……”的形式,進行說話練習。九、布置作業
從最近的報紙上找一則新聞,進行模擬播音,再回家播給家長聽,請家長評論。
《新聞兩則》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鄂、豫、綏靖、阻遏、銳不可當”等詞語,掌握它們的讀音和詞義。
⑵了解新聞相關知識。
⑶了解兩則新聞的歷史背景。
⑷把握新聞的內容及結構特點。
2、能力目標:
⑴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
⑵培養速讀課文,迅速篩選主要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標:
了解解放戰爭中我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力阻頑敵的精神以及人民必勝、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歷史規律。
【教學重點】
1、理解新聞內容,把握戰爭的主題。
2、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了解導語的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新聞主體部分各層次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1、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
整個教學以聽和讀為主要手段,從“新聞的內容”“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特點”三個角度對課文作反復閱讀,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相機誘導、點撥。
2、延伸拓展法:
新聞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文體,為讓學生切實把握這種文體,教學中宜選擇幾則新聞引導學生通過訓練學會擬標題、導語,劃分主體部分的層次。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中央電視臺新聞錄音磁帶、文字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新聞,要求學生聽讀,辨明字音及詞義,積累詞語;指導學生從六個方面把握新聞的主要內容,培養快速閱讀敘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兩則新聞戰爭的主題;能力訓練,學會正確聽讀。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喜歡讀報嗎?喜歡讀報紙上的新聞嗎?喜歡新聞,可以表現一個人敏銳的洞察力和關心時事動態的熱忱。新聞是我們了解時代生活的一個窗口,是社會變化的一個晴雨表。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則新聞,高屋建瓴,大氣磅礴,是新聞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寶,它出自一代偉人之手。
播放《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歌曲,教師板書文題。
二、引導學生把握新聞的內容
1、教師播放選自“中央電視臺新聞30′”中的一則新聞錄音,要求學生用“我聽說……”的句式說出自己所聽的內容。
2、選幾位同學交流,其余同學評價。教師順勢點明聽新聞要抓住內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記敘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
3、把握《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主要內容:
多媒體播放描寫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的紀錄片或故事片片斷。
⑴教師用新華社播音員的口吻朗讀這篇新聞稿,學生聽讀,要求聽清字音,初知文意:
教師提示一些字的讀音及詞義。
《新聞兩則》 篇10
1新聞兩則
毛澤東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新聞體裁的特點。了解新聞的六要素,把握新聞的主要內容。
2、體會本文語言準確、情感鮮明的特點。
3、認識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跡,認識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二、學習重點
1、理解新聞內容,把握戰爭的主題。
2、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了解導語 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
理解主體部分各層次間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
1、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延伸拓展法,引導學生通過訓練學會擬標題、導語 、劃分主體部分層次。
五、教學思路
本課兩則新聞教學重點各有側重。第一則可從新聞的角度組織教學,第二則可從戰爭的角度組織教學。新聞的內容可以依照“標題—導語 —主體”的順序組織教學。
六、教學過程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兩課時)
一、學生朗讀,注意下面字詞的讀音。
鄂 豫 綏靖 阻遏 銳不可當
二、背景介紹。
三、介紹新聞的有關知識
新聞的結構一般分為五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語,其中標題、導語 、主體是新聞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標題是用來概括新聞的主要事實的。又分為引標題、主標題、副標題。
導語 是新聞開頭的第一句話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聞的主要內容。
主體是新聞的軀干,是對導語 的進一步擴展,要用充分的事實表現主題。
背景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結語是交代新聞事件結果的話。可有可無,視具體情況而定。
新聞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實說話,其特點是:及時性、真實性、簡明性。
四、學生默讀課文,劃出新聞的結構。
1、全班讀標題。
2、男同學讀導語 ,女同學讀主體。
五、內容探究
思考討論:
1、標題中的“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2、導語 從幾方面總領了全文?
3、文章主體部分可分為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軍為什么不以地點為序從東往西,或從西往東?采用現在的順序有什么考慮?
指導分析:
1、“百萬”是實數。東路軍、西路軍各35萬,中路軍30萬。可見新聞的準確性很重要。
2、從導語 可知渡江的詳細區域和戰役的全局情況。
3、第一層:("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敘述中路軍渡江情況。
第二層:("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情況。
第三層:("湯恩伯認為"至結束),敘述東路軍作戰情況。
4、本文依時敘事,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后詳說東路激戰,文勢涌起高潮:東路軍的戰況直接關系到能否包圍敵軍,解放南京;因此在報道我東路軍進展時,和中西兩路軍有幾處不同,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斗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六、文章中心:《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時間、地點和戰況,指出了戰局的發展趨勢,分析了敵敗我勝的原因。表現了我軍戰士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七、通過比較體會本文語言的準確精練
(1)注意比較①②兩句(下同),體會加點詞語含義的不同之處。
①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共渡過了三十萬人。
②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
——“越過”只寫出了“經過”,“突破”表現了經過戰斗所取得的進展。
“到達”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達”之意,“渡至”則表現的是“從水路進軍,來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總結性的統計,“24小時內即已”強調了時間之短、進軍之神速。(所以,②句的語言準確恰當。)
(2)注意用語的準確和色彩的不同。
①現在,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
——“現在”與“至發電時止”相比,后者時間概念更確切,且有“戰勢發展迅速,我軍勝利進軍”的豪邁之情蘊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產生誤解,是人員,還是物資?“余部”是軍事術語,在這里指還未渡江的部隊,這個詞用在報道戰況的消息中,既確切,又得體。
(3)注意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
①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時間。而句②則充滿了嘲諷,湯恩伯本是來“督戰”的,結果不但無戰可“督”,而且全軍覆沒,狼狽不堪。敵軍的“不料”,正顯出了我軍的神勇。
八、布置作業
閱讀第三層回答:
1.“東面防線”指的是哪一段防線?
2.“同日同時"指的是哪一時間?
3.“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含義是什么?
4.“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與哪句相照應?
5. 把“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改為“我已殲滅一切抵抗之敵”或“我已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可以嗎?為什么?
6. 第6句“占領”“控制”“封鎖”三個詞能互換使用嗎?為什么?
答案:1. "東面防線"指的是"南京江陰段防線"
2. 21日下午五時。
3.我軍所向披靡的氣勢,并且也透露出喜悅之情。
4. 與第一句照應。因為這句中提到"防線是很鞏固"的,"抵抗較為頑強"是與之有聯系的。
5. 首先要理解“殲滅"與"擊潰"的意思。“殲滅"就是打死了,而“擊潰",只是打敗,沒有打死。當時實際戰況是,有的敵軍被我軍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兩句就與實際不相符了。
6. 因為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已解放,為我軍所有,所以用"占領"。而江陰要塞還沒攻下來,還在敵軍手中,不過不能任意活動或超出這一范圍,所以用"控制"這個詞來表明。江陰已被我軍控制,敵軍要想從長江逃走已無辦法,所以用"封鎖"這個詞較恰當。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一課時)
一、解放南陽的背景
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發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業已勝利結束,淮海戰役是1948年11月6日發起的,這則新聞發電之日正是淮海戰役前夜。
二、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本文是架構。
三、閱讀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看看可以分為幾個層次?獲得哪些感受?
第一層:("在人民解放軍……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導語 。概述中 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二層:("南陽為古宛縣……多是出生南陽一帶"),背景。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層:("在過去一年中……現有放棄南陽。"),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介石軍隊全局崩潰的趨勢。
第四層:("從此……又逃到了葫蘆島?),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王凌云到襄陽"至結尾。),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四、賞析“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分析:“樹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據地的發展,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的日益壯大,富有氣勢。這一片段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枝葉茂盛的形象,讓人形象地感知根據地日益壯大,生氣勃勃。
五、概括中心:《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報道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南陽,以及其軍事上的重大意義:標志蔣介石軍隊走上了節節敗退的道路,而我軍則走上了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戰斗的斗志。
六、分析兩文的寫作特色:
1.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2. 語言簡明、氣勢磅礴。
七、布置作業 完成優化設計
綜合練習(一課時)
一、 常識填空:
新聞,又叫 ,它的結構常包括五部分 、 、 、 、 。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 。新聞寫作必須注意記敘的六要素:
二、 改錯別字,在錯別字的下方畫橫線,將正確的字寫在括號內:
1. 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擋面之敵亦分分饋退,豪無斗志。
2. 中路軍24小時內既已度過30萬人。
3. 此處敵軍底抗較為玩強,然在整天急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底抗之敵。
三、 選詞填空:
1.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 )敵陣,橫渡長江。(越過、沖破、擊潰)
2. 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 )了。(沖破、突破)
3. 天空的星星也像 在水里,而且要低落下來的樣子。(掉、浸)
4. 彎彎的下垂的月亮, 在水一樣的天上。(浮、掛)
《新聞兩則》 篇1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學了解新聞的特點、結構、語言。
2、初步學會分析新聞。
3、激發學生閱讀新聞的興趣。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方法:引導、啟發、組織學生自己設問答問。
教學手段:多媒體投影。
教學過程:
一、[投影]新聞(動畫)
二、[教師引導]
你平時在哪里能夠看到新聞?
[學生交流]:報紙、電視、廣播、網上
三、[教師引導]
你想了解新聞的哪些知識?
[學生交流]待定
四、[投影]教師建議
1、閱讀預習提示1、2兩小段。
2、閱讀106頁《寫消息》。
3、結合書下注釋閱讀課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劃出你要
掌握的有關新聞的內容。
五、[投影]教師指導
在紙上寫上你所不懂的問題,請教別人。
設計一個好題目考考你的小組長或課代表。
[學生交流]
六、[投影]強調要點
特點:真實性(真)
簡明性(簡)
時效性(新)
結構:標語導語主體
背景結語
語言:簡明、準確。
以記敘、描寫為主
七、[能力訓練]投影網上新聞
美發現可能屬于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碎片
新華網北京2月24日專電據法新社23日報道,美國官員稱,搜索人員日前在內華達州又發現一塊可能屬于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碎片。
目前,這塊碎片的數字照片已被送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進行確認。有關部門此前認為,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起落裝置的一部分就墜落在內華達州的沙漠地帶。
本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降落過程中突然爆炸解體,機上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美國有關部門隨即展開大規模的搜索行動,希望找到更多的
航天飛機殘骸,以便徹底查明事故原因。(完)
要求學生分析新聞結構,談談通過閱讀新聞可以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
八、[結束語]課后希望學生多讀新聞增長最新知識,作出理智判斷。
九、[作業]網上閱讀新聞,進行交流。
《新聞兩則》 篇12
seraphzzy
學習目標:
1、了解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情況,學習參試人員團結協助、為國作貢獻的精神。
2、了解錄音新聞的特點,模擬播音,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口語和書面語自然結合。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自主積累
1、同學交流積累的詞語。
2、(同學自學效果交流)理解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含義。
(1)它們從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點下錨停泊。
(2)活像一朵碩大的蓮花,怒放在蔚藍色的海面上。
(3)并且把測得的軌道數據源源不斷地輸送進中心計算機。
(4)參試人員一齊擁向甲板,歡呼雀躍。
朗讀課文
1、本文很明顯有兩種文字,你能說出這兩種文字的不同作用嗎?
黑體字報道的是事件 ,括號內的字是現場錄音,是對錄音內容的說明。文字報道和現場錄音結合運用,更真實、全面地報道了事件,這是錄音新聞的主要特點。
2、分角色朗讀(模擬播音)要求:注意語速、語調,把握感情。
3、同學評析。
探究練習
結合課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內容,體會在播音時所應有的感情、語速、語調。
1、這里藍天碧海,風平浪靜,陽光燦爛,運載火箭的水下發射試驗就要在這里進行。
2、頃刻間,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來越長,如同一條出水巨龍,扶搖直上,騰空而去。
3、各位聽眾,你們好,現在向你們報道我國由潛艇水下發射的運載火箭落水的實況。
4、各位聽眾,這時候我們看到直升機已經飛抵落點上方,對火箭落水瞬間施放的熒光染色劑進行精度照相測量。
5、指戰員們拉響了汽笛,擴大器中奏起了國歌,參試人員一齊擁向甲板,歡呼雀躍。
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合作討論解決下列問題:
1、用一句話概括本文內容。
2、本文寫了哪幾方面內容?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的?說說這樣組織材料的好處。
3、火箭發射成功后,記者采訪了發射海區指揮所負責人,聽了他的話,你有什么啟發?
4、如果你在發射現場,發射成功后,你的心情怎樣?你能用具體而生動的語言描述嗎?
體會本文語言的特色
1、 劃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并作賞析。
例:它(潛艇)像一條大鯨魚從水面行駛到海區以后,慢慢潛入水下。
賞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潛艇下沉的動作寫得十分具體、十分準確、十分形象。
2. 口語和書面語言的自然結合是本文的語言特色,你能從文中找出例子并說明其好處嗎?
說話練習:以“我學了這篇課文,了解了……”的形式,談學習體會。進行說話練習。
作業 :1、從最近的報紙上找一則新聞,進行模擬播音,在課余時間播給同學聽,并請對方評論。
2、完成本課相關的書面作業 。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