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靜夜》教學設計(精選13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靜夜》教學設計 篇1
一、導入 新課
《天上的街市》寫的是美麗的夜景引發了作者無盡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麗、幸福、自由的生活圖景,抒發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們來學習郭沫若寫的另外一首詩《靜夜》,也是寫于1921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個夜晚,面對朦朧的月色,引發了詩人的聯想和想像,抒發了詩人無盡的情懷。
二、朗讀課文
①教師范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松舒緩。
②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集體朗讀。
三、探究學習
(一)小組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1、 首詩寫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2、 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3、 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4、 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二)通過班級討論交流,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1、第一節寫的是:月光──松林──白云──疏星。這些景物構成的景象:月光朦朧,籠罩著松林大地,團團的白云遮掩著月亮和星星。給人的感覺是──朦朧、恬靜的美
第二節寫的是:天河──海霧──鮫人──流珠。給人的感覺是——空靈、美麗。突出了夜晚的“靜”。
2、第一小節是寫景(實寫),第二小節是想像(虛寫)。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3、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4、本小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
A、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秘。“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云,而白云之間的空隙里,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
B、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
C、如作者著一“海”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朧不清,如霧一般,故為海霧。詩人再由“海”產生了聯想,引出海中的神話故事。
D、而喜歡后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到想像的角度,為什么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 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呢?……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學生先看注釋,教師補充:鮫人,亦作“蛟人”。神話傳說中的美人魚。張華的《博物志》中還說:“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傳說中鮫人所織的綃叫“鮫綃”。《述異志》:“南海出鮫綃紗,泉室(指鮫人)潛織,一名龍紗, 其價百余金,以為服,入水不濡。”這個神話傳說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鮫人,自然就會聯想到她的神奇本領。可這到底表達一種什么感情呢?)
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歸納:
這首小詩,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期間,聯系當時的背景,和詩人的處境,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作者既有對現實的失望,也有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雖然寫的是鮫人在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流淚。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化作了粒粒淚珠,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悲傷、思念之情。作者寫鮫人,目的是寫自己的情感,但通過這樣的聯想和想像,既含蓄,又優美。可概括為:一個凄美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失望,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四、拓展訓練。
1、指導學生研討課后練習二,發揮聯想與想像,任選一句續寫句子。
a.牽牛花開放了……
b.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c.月光照在地上……
d.籠中的小鸚鵡……
2、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可讓學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于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學生聯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五、總結課文
1、讓學生反復朗讀,當堂背誦。
2、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了我們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啟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多么美好!
六、布置作業
1、想像練習。 根據自己的家鄉的某一處歷史遺跡、風景名勝編寫故事,或根據自己掌握的民間故事進行整理(拓展寫作)。
2、推薦閱讀:郭沫若詩集《女神》。
八年級語文上冊《靜夜》教學設計 篇2
一、導入 新課
《天上的街市》寫的是美麗的夜景引發了作者無盡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麗、幸福、自由的生活圖景,抒發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們來學習郭沫若寫的另外一首詩《靜夜》,也是寫于1921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個夜晚,面對朦朧的月色,引發了詩人的聯想和想像,抒發了詩人無盡的情懷。
二、朗讀課文
①教師范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松舒緩。
②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集體朗讀。
三、探究學習
(一)小組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1、 首詩寫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2、 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3、 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4、 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二)通過班級討論交流,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1、第一節寫的是:月光──松林──白云──疏星。這些景物構成的景象:月光朦朧,籠罩著松林大地,團團的白云遮掩著月亮和星星。給人的感覺是──朦朧、恬靜的美
第二節寫的是:天河──海霧──鮫人──流珠。給人的感覺是——空靈、美麗。突出了夜晚的“靜”。
2、第一小節是寫景(實寫),第二小節是想像(虛寫)。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3、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4、本小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
A、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秘。“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云,而白云之間的空隙里,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
B、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
C、如作者著一“海”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朧不清,如霧一般,故為海霧。詩人再由“海”產生了聯想,引出海中的神話故事。
D、而喜歡后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到想像的角度,為什么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 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呢?……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學生先看注釋,教師補充:鮫人,亦作“蛟人”。神話傳說中的美人魚。張華的《博物志》中還說:“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傳說中鮫人所織的綃叫“鮫綃”。《述異志》:“南海出鮫綃紗,泉室(指鮫人)潛織,一名龍紗, 其價百余金,以為服,入水不濡。”這個神話傳說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鮫人,自然就會聯想到她的神奇本領。可這到底表達一種什么感情呢?)
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歸納:
這首小詩,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期間,聯系當時的背景,和詩人的處境,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作者既有對現實的失望,也有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雖然寫的是鮫人在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流淚。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化作了粒粒淚珠,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悲傷、思念之情。作者寫鮫人,目的是寫自己的情感,但通過這樣的聯想和想像,既含蓄,又優美。可概括為:一個凄美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失望,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四、拓展訓練。
1、指導學生研討課后練習二,發揮聯想與想像,任選一句續寫句子。
a.牽牛花開放了……
b.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c.月光照在地上……
d.籠中的小鸚鵡……
2、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可讓學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于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學生聯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五、總結課文
1、讓學生反復朗讀,當堂背誦。
2、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了我們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啟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多么美好!
六、布置作業
1、想像練習。 根據自己的家鄉的某一處歷史遺跡、風景名勝編寫故事,或根據自己掌握的民間故事進行整理(拓展寫作)。
2、推薦閱讀:郭沫若詩集《女神》。
八年級語文上冊《靜夜》教學設計 篇3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與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們再面對月光淡淡的《靜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產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讀課文
① 教師范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②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松舒緩。
③ 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集體朗讀。
探究學習
① 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a. 這首詩哪部分寫實?哪部分想像?寫實與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b. 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c. 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d. 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a. 詩的第一小節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小節屬想像。無論寫實還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b. 第二小節開頭的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叫咱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像已經像脫韁的野馬穿過茫茫海霧,想像著有“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留下串串珠淚……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c. 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d. 第4小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秘。“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云,而白云之間的空隙里,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歡后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到想像的角度,為什么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 指導學生練習,學習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
a. 發揮聯想與想像,續寫句子。
牽牛花開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b.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輕柔地、舒緩地、帶點神秘味的反復朗讀最后兩句,再討論翻譯“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可讓學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于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學生聯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總結課文
① 讓學生反復朗讀,當堂背誦。
② 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了我們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啟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業
① 熟練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② 想像練習。
在上虞有一座孝女廟,是為紀念孝女曹娥為尋父投江而死而建的,因此孝女廟又叫曹娥廟,那條江被叫做曹娥江。請你發揮想像。寫一個有關曹娥的故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家鄉的某一處歷史遺跡,或根據自己掌握的民間故事進行拓展寫作。
③推薦閱讀:郭沫若詩集《女神》。
課后記:詩歌的意境與創作手法的理解對于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詩歌需要用心品味,但前提教師應該交給學生一把打開詩歌瑰麗世界大門的鑰匙,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學習詩歌,鑒賞詩歌。本課從內容,到創作,教給了學生一種體味的方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八年級語文上冊《靜夜》教學設計 篇4
changhuiling
九里山鄉中常慧玲
一.說教材
教材地位:《靜夜》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這單元共五課九篇文章:有童話;神話;詩歌和寓言。它們通過虛構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丑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贊美呼喚人間真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聯想、想像的能力,引導學生憎惡假丑惡,向往真善美。 通過本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憂國、愛國的情。
二.說教學目標
本文的教學目標 為:
1.能力目標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學習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及修辭方法;學習朗讀,培養對詩歌的愛好。
2.情感目標
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體會詩人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
1、使學生體會詩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修辭手法
本課的難點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說教法
1.明確目標,減少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無效思維;
2.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
3.提問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結鞏固,緊扣要點,幫助學生形成思維整合。
5. 練習提高,文字的聯想和想像,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
6.手段及依據: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課件,以“文本學習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1.朗讀感悟,感受音樂美。
2.探究內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寫法,領悟情感美。
4.模仿學習,拓展思維,培養想像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 設計
1.師生互動,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2分鐘)
我將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激情導入 ,請學生向他一樣開動腦子成為聰明的孩子!學生的心弦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欲望,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2.比較引入新課(3分鐘)
1同學們能有節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靜夜思》嗎?
然后我請同學們一起配樂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問:
1.詩人看見了什么?(月光)
2.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么?(白霜、故鄉)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鄉、親人);
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同樣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么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聽錄音。
3.指導朗讀(6分鐘)
1.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仿佛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2聽完錄音后讓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在此我將糾正學生的字音、重音、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組織齊朗誦.
4.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4分鐘)
我在此環節讓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資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賞讀靜夜!(20分鐘)
在這個教學環節用以下問題,提問、探究并質疑。讓同學們圍繞問題小組合作探究領悟文章的中心及意境美 1.文中具體寫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詩人看到的真實景物?哪些是虛寫的景物?
2.再請同學們帶著淡淡的愁傷齊讀第一節,回答第一節寫的是哪些真實景物?
3.第一詩節實寫,此時詩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現在詩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誰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4.齊讀第二詩節,看看寫了哪些景物?這里有沒有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5.傳說中的鮫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6.面對茫茫的天河,詩人并不能真正看見什么,只能憑想像猜測會有鮫人在岸,孤獨地對月泣珠,這是一個非常凄美的場面,在這月華滿天的美麗時刻,天上的鮫人為什么哭泣?請你想像鮫人泣珠的情景。
7.詩人描繪了一幅奇妙而美麗、和平而寧靜、輕柔而溫馨的夜景,寄托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在這美好的生活中,為什么要加上“鮫人泣珠”這樣凄涼的畫面。
8.請學生自己找出好的詩句進行賞讀、分析!再次領悟文章,全班交流發言。
總結:
像這樣現實生活中沒有的在詩人頭腦中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叫想象。
而天河是詩人遙望夜空,看到了幾點疏星由此聯想到天河,這叫聯想。
6.再次指導朗讀朗讀
1. 學生先個人試讀說說自己的理解,再聽讀感覺情感基調和節奏重音,接著教師屏幕顯示朗讀要點并提醒心境體驗和眼神運用,學生再聽配樂朗誦跟讀并核準節奏和重音,然后組織齊朗誦、小組內齊朗誦、男女分組朗誦。
2. 有感情背誦全詩
小結鞏固今天我們學習了現代詩《靜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聯想和想象!其實呀,聯想和想象就猶如詩歌的兩個翅膀 有無想象力是詩歌能不能飛的起來飛的高低的重要因數,所以詩人艾青說道: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而想象的基礎就是觀察生活、理解生活、廣度博覽!因此在學習和閱讀現代詩時有四個步驟:誦讀-----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與遷移(5分鐘)
閱讀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在這首詩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聯想到什么,最后才聯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兩個詞語,經過四、五個遞進的聯想,可以建立聯系。
如:鋼筆一月亮 可以作如下聯想:
鋼筆一作文一題目一中秋一月亮。
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漁家一寵物一小狗。
請你也試一試就下面詞語進行聯想:田野一汽車;人一木星;電腦一垃圾。
8.總結:(1分鐘)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的確,詩歌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智慧,凈化我們的靈魂。同學們讓我們在詩歌的廣闊天空中,展開雙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七.說板書:
靜夜
想聯
象想
現實生活
八年級語文上冊《靜夜》教學設計 篇5
下面是一篇七年級語文課程的說課稿,適用于語文類的課程,希望大家喜歡。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靜夜》。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靜夜》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這單元共五課九篇文章:有童話;神話;詩歌和寓言。它們通過虛構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丑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贊美呼喚人間真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聯想、想像的能力,引導學生憎惡假丑惡,向往真善美。通過本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憂國、愛國的情。
二.說教學目標
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能力目標: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學習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及修辭方法;學習朗讀,培養對詩歌的愛好。
2.情感目標:
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體會詩人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
1、使學生體會詩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修辭手法
本課的難點是: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說教法:
1.明確目標,減少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無效思維;
2.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
3.提問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結鞏固,緊扣要點,幫助學生形成思維整合。
5.練習提高,文字的聯想和想像,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
6.手段及依據: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課件,已“文本學習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1.朗讀感悟,感受音樂美。
2.探究內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寫法,領悟情感美。
4.模仿學習,拓展思維,培養想像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設計
1.師生互動,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2分鐘)
我將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激情導入,請學生向他一樣開動腦子成為聰明的孩子!學生的心弦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欲望,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2.比較引入新課(3分鐘)
接下來問學生:
同學們能有節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靜夜思》嗎?
然后我請同學們一起配樂背誦李白的《靜夜思》問:
1.詩人看見了什么?(月光)
2.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么?(白霜、故鄉)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鄉、親人);
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同樣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么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聽錄音。
3.指導朗讀(6分鐘)
1.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仿佛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2聽完錄音后讓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在此我將糾正學生的字音、重音、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
4.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4分鐘)
1.作者:
作者郭沫若,我國著名的詩人、學者、他繼魯迅先生之后“中國文化戰線的又一面光輝的旗幟”。
2.背景
這首詩寫于上個世紀的20年代,當時的中國社會“黑暗如鐵、冷酷如漆、腥穢如血”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面對當時的中國現實,詩人不禁感到失望和痛苦,他們痛恨黑暗的社會,向往光明的未來。
5.賞讀靜夜!(20)
在這個教學環節用以下問題,提問、探究并質疑。1.文中具體寫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詩人看到的真實景物?哪些是虛寫的景物?
2.再請同學們帶著淡淡的愁傷齊讀第一節,
回答第一節寫的是哪些真實景物?3.是呀,第一詩節實寫,此時詩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現在詩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誰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4.讓我們一齊齊讀第二詩節,看看寫了哪些景物?這里有沒有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5.傳說中的鮫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6.面對茫茫的天河,詩人并不能真正看見什么,只能憑想像猜測會有鮫人在岸,孤獨地對月泣珠,這是一個非常凄美的場面,在這月華滿天的美麗時刻,天上的鮫人為什么哭泣?請你想像鮫人泣珠的情景。
7.詩描繪了一幅奇妙而美麗、和平而寧靜、輕柔而溫馨的夜景,寄托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在這美好的生活中,為什么要加上“鮫人泣珠”這樣凄涼的畫面。
總結:
像這樣現實生活中沒有的在詩人頭腦中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叫想象。
而天河是詩人遙望夜空,看到了幾點疏星由此聯想到天河,這叫聯想。
詩人遙望夜空,想像天上的鮫人在對月泣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深思,面對當時的社會,詩人雖然有美好的理想卻無法實現,詩人此時的哀作傷、無奈、惆悵,在這樣凄涼的月色下,便化作了串串詩行。
6.再次指導朗讀朗讀
1.這首詩要輕柔、舒緩、低徊,要讀出詩歌的恬靜、美好而又略帶一絲憂郁的感情基調,讀得不要太快、太強,,還要讀準重音,讀出節奏。咱們來再試著配樂朗讀讀一遍。
2.全班齊讀全詩。并試著背誦全詩
3.小結鞏固今天我們學習了現代詩《靜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聯想和想象!其實呀,聯想和想象就猶如詩歌的兩個翅膀有無想象力是詩歌能不能飛的起來飛的高低的重要因數,所以詩人艾青說道: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而想象的基礎就是觀察生活、理解生活、廣度博覽!因此在學習和閱讀現代詩時有四個步驟:誦讀-----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與遷移(5分鐘)
閱讀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在這首詩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聯想到什么,最后才聯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兩個詞語,經過四、五個遞進的聯想,可以建立聯系。
如:鋼筆一月亮可以作如下聯想:
鋼筆一作文一題目一中秋一月亮。
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漁家一寵物一小狗。
請你也試一試就下面詞語進行聯想:田野一汽車;人一木星;電腦一垃圾。
8.總結:(1分鐘)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的確,詩歌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智慧,凈化我們的靈魂。同學們讓我們在詩歌的廣闊天空中,展開雙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八年級語文上冊《靜夜》教學設計 篇6
一.說教材
教材地位:《靜夜》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這單元共五課九篇文章:有童話;神話;詩歌和寓言。它們通過虛構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丑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贊美呼喚人間真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聯想、想像的能力,引導學生憎惡假丑惡,向往真善美。 通過本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憂國、愛國的情。
二.說教學目標
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能力目標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學習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及修辭方法;學習朗讀,培養對詩歌的愛好。
2.情感目標
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體會詩人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
1、使學生體會詩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修辭手法
本課的難點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說教法
1.明確目標,減少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無效思維;
2.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
3.提問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結鞏固,緊扣要點,幫助學生形成思維整合。
5. 練習提高,文字的聯想和想像,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
6.手段及依據: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課件,以“文本學習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1.朗讀感悟,感受音樂美。
2.探究內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寫法,領悟情感美。
4.模仿學習,拓展思維,培養想像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六、 說教學過程設計
1.師生互動,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 (2分鐘)
我將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激情導入,請學生向他一樣開動腦子成為聰明的孩子!學生的心弦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欲望,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2.比較引入新課(3分鐘)
1同學們能有節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靜夜思》嗎?
然后我請同學們一起配樂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問:
1.詩人看見了什么?(月光)
2.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么?(白霜、故鄉)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鄉、親人);
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同樣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么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聽錄音。
3.指導朗讀(6分鐘)
1.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仿佛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2聽完錄音后讓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在此我將糾正學生的字音、重音、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組織齊朗誦.
4.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4分鐘)
我在此環節讓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資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賞讀靜夜!(20分鐘)
在這個教學環節用以下問題,提問、探究并質疑。讓同學們圍繞問題小組合作探究領悟文章的中心及意境美
1.文中具體寫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詩人看到的真實景物?哪些是虛寫的景物?
2.再請同學們帶著淡淡的愁傷齊讀第一節,回答第一節寫的是哪些真實景物?
3.第一詩節實寫,此時詩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現在詩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誰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
4.齊讀第二詩節,看看寫了哪些景物?這里有沒有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5.傳說中的鮫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6.面對茫茫的天河,詩人并不能真正看見什么,只能憑想像猜測會有鮫人在岸,孤獨地對月泣珠,這是一個非常凄美的場面,在這月華滿天的美麗時刻,天上的鮫人為什么哭泣?請你想像鮫人泣珠的情景。
7.詩人描繪了一幅奇妙而美麗、和平而寧靜、輕柔而溫馨的夜景,寄托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在這美好的生活中,為什么要加上“鮫人泣珠”這樣凄涼的畫面。
8.請學生自己找出好的詩句進行賞讀、分析!再次領悟文章,全班交流發言。
總結:
像這樣現實生活中沒有的在詩人頭腦中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叫想象。
而天河是詩人遙望夜空,看到了幾點疏星由此聯想到天河,這叫聯想。
6.再次指導朗讀朗讀
1. 學生先個人試讀說說自己的理解,再聽讀感覺情感基調和節奏重音,接著教師屏幕顯示朗讀要點并提醒心境體驗和眼神運用,學生再聽配樂朗誦跟讀并核準節奏和重音,然后組織齊朗誦、小組內齊朗誦、男女分組朗誦。
2. 有感情背誦全詩
小結鞏固今天我們學習了現代詩《靜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聯想和想象!其實呀,聯想和想象就猶如詩歌的兩個翅膀 有無想象力是詩歌能不能飛的起來飛的高低的重要因數,所以詩人艾青說道: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而想象的基礎就是觀察生活、理解生活、廣度博覽!因此在學習和閱讀現代詩時有四個步驟:誦讀-----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與遷移(5分鐘)
閱讀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在這首詩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聯想到什么,最后才聯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兩個詞語,經過四、五個遞進的聯想,可以建立聯系。
如:鋼筆一月亮 可以作如下聯想:
鋼筆一作文一題目一中秋一月亮。
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漁家一寵物一小狗。
請你也試一試就下面詞語進行聯想:田野一汽車;人一木星;電腦一垃圾。
8.總結:(1分鐘)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的確,詩歌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智慧,凈化我們的靈魂。同學們讓我們在詩歌的廣闊天空中,展開雙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七.說板書:
靜夜
想 聯
象 想
現實生活
八年級語文上冊《靜夜》教學設計 篇7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與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們再面對月光淡淡的《靜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產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讀課文
① 教師范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②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松舒緩。
③ 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集體朗讀。
探究學習
① 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a. 這首詩哪部分寫實?哪部分想像?寫實與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b. 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c. 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d. 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a. 詩的第一小節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小節屬想像。無論寫實還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b. 第二小節開頭的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叫咱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像已經像脫韁的野馬穿過茫茫海霧,想像著有“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留下串串珠淚……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c. 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d. 第4小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秘。“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云,而白云之間的空隙里,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歡后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到想像的角度,為什么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 指導學生練習,學習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
a. 發揮聯想與想像,續寫句子。
牽牛花開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b.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輕柔地、舒緩地、帶點神秘味的反復朗讀最后兩句,再討論翻譯“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可讓學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于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學生聯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總結課文
① 讓學生反復朗讀,當堂背誦。
② 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了我們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啟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業
① 熟練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② 想像練習。
在上虞有一座孝女廟,是為紀念孝女曹娥為尋父投江而死而建的,因此孝女廟又叫曹娥廟,那條江被叫做曹娥江。請你發揮想像。寫一個有關曹娥的故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家鄉的某一處歷史遺跡,或根據自己掌握的民間故事進行拓展寫作。
③推薦閱讀:郭沫若詩集《女神》。
課后記:詩歌的意境與創作手法的理解對于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詩歌需要用心品味,但前提教師應該交給學生一把打開詩歌瑰麗世界大門的鑰匙,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學習詩歌,鑒賞詩歌。本課從內容,到創作,教給了學生一種體味的方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八年級語文上冊《靜夜》教學設計 篇8
張敦禮
一、課文悟讀
《靜夜》是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小詩。這首小詩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時期,隱含了詩人當時較為復雜的思想感情。
首先,詩人描繪了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將讀者引入到一個“平和潔凈”,的美好世界。這一描繪,既是詩人眼中的實景,更是詩人所向往的人間美好的生活。因此可以說,這一景象中流露出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種情緒的流露,與《女神》詩集中的一些篇什比較起來,顯得委婉、含蓄。
其次,反映了詩人更明慧的生命沉思。詩人由眼前之景,聯想到天河,從而引出鮫人泣珠的神話傳說。往深層次想,天上的鮫人對月流珠,不正是詩人對月深思時的心情嗎?當時,正是“五四”運動退潮后的低沉時期,面對現實,應該怎么辦?盡管詩人沒有說出,但從引用“鮫人泣珠”這一神話傳說看,詩人的用意十分明顯,即使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來拯救祖國,就是流下的淚也要變成珍珠,來報效祖國。從這里,我們不應只想到詩人的哀傷、無奈、惆悵的情緒,更要看到這種蘊藉的情感中,包含著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之心,對現實有著更深的思考。詩人后來的作品及行動,也都說明了這一點。
再次,詩人引用傳說,寫的是一個令人感嘆的凄美場面,讓讀者從中更能體會出其情之悲、其意之切,使得這首小詩更富于感染力,詩歌形象更具體。
總之,這首詩在立意上具有美妙的藝術魅力。同時,在藝術形式上,也是匠心卓異,如詩歌表現出的音韻美。八行二節詩,節奏勻稱、韻腳間隔回環,詩句錯落有致;句式間隔對應,參差中又有齊整美,其寧靜、典雅,很有古典詩詞的風味。
二、亮點探究
1.詩的第一節描繪的實景有何特點?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探究學習:
詩的第一節寫的是人間的月色和晚景。短短的幾句,描繪了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把人帶進一個“平和潔靜”的世界。這幅晚景圖,包含著詩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就不難理解這一點。在結構上,為第二節詩展開聯想營造了氛圍。
2.第一節中“漏出了幾點疏星.”中的“漏”字為什么用得好?
探究學習:
辛棄疾有“七八個星天外”的佳句,此句中的“漏”字同樣用得妙。從描寫的實景看,天上是白云團團,說明云并未鋪滿天空,星星自然顯露,也說明疏星只是點點,而且,“漏”字與“疏”字相呼應,更顯示了星星的點綴之美妙。從詩意看,詩人將星星人格化,人間風光美麗,星星似也不甘寂寞,也要來看一看依稀夜空下的人間美景。
3.詩人為什么要提出“天河何處”的疑問?
探究學習:
聯系《天上的街市》來思考,就不難理解這一疑問,美麗的天河,不僅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故事,更是詩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去處。于是面對眼前黑暗的現實,詩人不由感嘆起來,這美好的自由世界,哪一天能到來呢?看來,“天河何處”的疑問,不僅是聯想和想像的觸發點,而且折射了詩人復雜的思想情緒。
4.你能從詩人引用“鮫人泣珠”的傳說中,探究出詩人所“泣”的內容嗎?
探究學習:
詩的第二節是詩人的想像,團團白云似海霧般讓天宇朦朧,正是這種迷離的景象,觸動了詩人的情感,于是想到了“鮫人泣珠”,鮫人為何會對月流珠呢?這是詩人藝手留白。我們可以聯系詩人當時的心境、處境,當時的社會現實,來填補這未說出的內容——是懷戀親人,期待著即將來到的甜美的團聚;是思戀家園,期待著它們走出愁霧早見清朗;是孤獨、無望,期盼美好自由溫柔的人間——總之,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著詩人對祖國、對家園、對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讀著會聯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5.能將“鮫人泣珠”的傳說換成傳統中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嗎?為什么?
探究學習:
不能換,一是與《天上的街市》中的引用重復,缺乏新鮮感;二是牛郎織女的故事,雖也是悲劇性的,但與“鮫人泣珠”的故事內涵有區別,不能集中反映詩人對現實的深沉的思考;三是牛郎織女的故事與全詩所寫的清幽、典雅的意境和韻味不大協調一致。
三、選題設計
1.從“鮫人泣珠”看郭沫若詩中神話傳說的引用特點。
研究方法:
(1)搜集郭沫若詩中引用的神話傳說。
(2)比較這些神話傳說的內涵,進行分類。
(3)分析詩人引用的方式。
參讀書目:
詩集《女神》《星空》等;
唐駿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
《郭沫若詩詞鑒賞》,河北人民出版社。
2.從《靜夜》看《星空》中小詩的藝術特色。
研究指向:
(1)結構上的精美。
(2)詩句的勻稱,音律的和諧悠揚。
(3)語言的平易、親切。
參讀書目:
詩集《星空》;
其他有關郭沫若詩歌研究類書籍。
四、備教卡片
●卡片
《靜夜》在寫法上有美、雅、奇三個特點
①音韻美。這首詩不長,僅8行2節,節奏勻稱。第一節詩1、3行,2、4行分別押韻,韻腳間隔回環,詩句錯落有致。詩的1、2行及3、4行兩兩對應,句式整齊,旋律基本相同,有一種齊整的美。第二節1、2、4行押韻,句式結構與第一節相反,具有一種音樂的流動莢。全詩語言優美流暢,充滿了幻想色彩。
②環境雅。第一節詩寫景。淡淡的月光,籠罩著翠綠的松林,還有旁近的村莊。月色白而淡,是一種朦朧的美;松林綠而濃,有一種蒼勁之美。夜空明凈,月朗星稀,抬頭還可依稀瞧見團團白云,更有幾點星星點綴天幕,似從白云縫隙漏出……而這種“雅”的氛圍,是一種俗心難成的無言的教化。
③想像奇。詩人面對縹緲的星空,浮想連翩。晴夜高穹,銀河該在何處?站在村邊松林遠遠望去,只見一片白色迷蒙,如煙、似霧,虛幻空靈。而銀河岸邊,只怕有一位鮫人對月傷心,泣淚而成珠。寫作本詩時,已是“五四”運動退潮后的低沉時期,思想上的苦悶與矛盾,內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讓詩人怎能不鮫人泣珠、杜鵑啼血!
(摘自《初中創新學習·初二語文(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8月
八年級語文上冊《靜夜》教學設計 篇9
一、課文悟讀
《靜夜》是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小詩。這首小詩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時期,隱含了詩人當時較為復雜的思想感情。
首先,詩人描繪了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將讀者引入到一個“平和潔凈”,的美好世界。這一描繪,既是詩人眼中的實景,更是詩人所向往的人間美好的生活。因此可以說,這一景象中流露出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種情緒的流露,與《女神》詩集中的一些篇什比較起來,顯得委婉、含蓄。
其次,反映了詩人更明慧的生命沉思。詩人由眼前之景,聯想到天河,從而引出鮫人泣珠的神話傳說。往深層次想,天上的鮫人對月流珠,不正是詩人對月深思時的心情嗎?當時,正是“五四”運動退潮后的低沉時期,面對現實,應該怎么辦?盡管詩人沒有說出,但從引用“鮫人泣珠”這一神話傳說看,詩人的用意十分明顯,即使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來拯救祖國,就是流下的淚也要變成珍珠,來報效祖國。從這里,我們不應只想到詩人的哀傷、無奈、惆悵的情緒,更要看到這種蘊藉的情感中,包含著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之心,對現實有著更深的思考。詩人后來的作品及行動,也都說明了這一點。
再次,詩人引用傳說,寫的是一個令人感嘆的凄美場面,讓讀者從中更能體會出其情之悲、其意之切,使得這首小詩更富于感染力,詩歌形象更具體。
總之,這首詩在立意上具有美妙的藝術魅力。同時,在藝術形式上,也是匠心卓異,如詩歌表現出的音韻美。八行二節詩,節奏勻稱、韻腳間隔回環,詩句錯落有致;句式間隔對應,參差中又有齊整美,其寧靜、典雅,很有古典詩詞的風味。
二、亮點探究
1.詩的第一節描繪的實景有何特點?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探究學習:
詩的第一節寫的是人間的月色和晚景。短短的幾句,描繪了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把人帶進一個“平和潔靜”的世界。這幅晚景圖,包含著詩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就不難理解這一點。在結構上,為第二節詩展開聯想營造了氛圍。
2.第一節中“漏出了幾點疏星.”中的“漏”字為什么用得好?
探究學習:
辛棄疾有“七八個星天外”的佳句,此句中的“漏”字同樣用得妙。從描寫的實景看,天上是白云團團,說明云并未鋪滿天空,星星自然顯露,也說明疏星只是點點,而且,“漏”字與“疏”字相呼應,更顯示了星星的點綴之美妙。從詩意看,詩人將星星人格化,人間風光美麗,星星似也不甘寂寞,也要來看一看依稀夜空下的人間美景。
3.詩人為什么要提出“天河何處”的疑問?
探究學習:
聯系《天上的街市》來思考,就不難理解這一疑問,美麗的天河,不僅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故事,更是詩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去處。于是面對眼前黑暗的現實,詩人不由感嘆起來,這美好的自由世界,哪一天能到來呢?看來,“天河何處”的疑問,不僅是聯想和想像的觸發點,而且折射了詩人復雜的思想情緒。
4.你能從詩人引用“鮫人泣珠”的傳說中,探究出詩人所“泣”的內容嗎?
探究學習:
詩的第二節是詩人的想像,團團白云似海霧般讓天宇朦朧,正是這種迷離的景象,觸動了詩人的情感,于是想到了“鮫人泣珠”,鮫人為何會對月流珠呢?這是詩人藝手留白。我們可以聯系詩人當時的心境、處境,當時的社會現實,來填補這未說出的內容——是懷戀親人,期待著即將來到的甜美的團聚;是思戀家園,期待著它們走出愁霧早見清朗;是孤獨、無望,期盼美好自由溫柔的人間——總之,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著詩人對祖國、對家園、對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讀著會聯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5.能將“鮫人泣珠”的傳說換成傳統中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嗎?為什么?
探究學習:
不能換,一是與《天上的街市》中的引用重復,缺乏新鮮感;二是牛郎織女的故事,雖也是悲劇性的,但與“鮫人泣珠”的故事內涵有區別,不能集中反映詩人對現實的深沉的思考;三是牛郎織女的故事與全詩所寫的清幽、典雅的意境和韻味不大協調一致。
三、選題設計
1.從“鮫人泣珠”看郭沫若詩中神話傳說的引用特點。
研究方法:
(1)搜集郭沫若詩中引用的神話傳說。
(2)比較這些神話傳說的內涵,進行分類。
(3)分析詩人引用的方式。
參讀書目:
詩集《女神》《星空》等;
唐駿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
《郭沫若詩詞鑒賞》,河北人民出版社。
2.從《靜夜》看《星空》中小詩的藝術特色。
研究指向:
(1)結構上的精美。
(2)詩句的勻稱,音律的和諧悠揚。
(3)語言的平易、親切。
參讀書目:
詩集《星空》;
其他有關郭沫若詩歌研究類書籍。
四、備教卡片
●卡片
《靜夜》在寫法上有美、雅、奇三個特點
①音韻美。這首詩不長,僅8行2節,節奏勻稱。第一節詩1、3行,2、4行分別押韻,韻腳間隔回環,詩句錯落有致。詩的1、2行及3、4行兩兩對應,句式整齊,旋律基本相同,有一種齊整的美。第二節1、2、4行押韻,句式結構與第一節相反,具有一種音樂的流動莢。全詩語言優美流暢,充滿了幻想色彩。
②環境雅。第一節詩寫景。淡淡的月光,籠罩著翠綠的松林,還有旁近的村莊。月色白而淡,是一種朦朧的美;松林綠而濃,有一種蒼勁之美。夜空明凈,月朗星稀,抬頭還可依稀瞧見團團白云,更有幾點星星點綴天幕,似從白云縫隙漏出……而這種“雅”的氛圍,是一種俗心難成的無言的教化。
③想像奇。詩人面對縹緲的星空,浮想連翩。晴夜高穹,銀河該在何處?站在村邊松林遠遠望去,只見一片白色迷蒙,如煙、似霧,虛幻空靈。而銀河岸邊,只怕有一位鮫人對月傷心,泣淚而成珠。寫作本詩時,已是“五四”運動退潮后的低沉時期,思想上的苦悶與矛盾,內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讓詩人怎能不鮫人泣珠、杜鵑啼血!
(摘自《初中創新學習·初二語文(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8月
八年級語文上冊《靜夜》教學設計 篇10
下面是一篇七年級語文課程的說課稿,適用于語文類的課程,希望大家喜歡。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靜夜》。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靜夜》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這單元共五課九篇文章:有童話;神話;詩歌和寓言。它們通過虛構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丑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贊美呼喚人間真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聯想、想像的能力,引導學生憎惡假丑惡,向往真善美。通過本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憂國、愛國的情。
二.說教學目標
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能力目標: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學習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及修辭方法;學習朗讀,培養對詩歌的愛好。
2.情感目標:
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體會詩人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
1、使學生體會詩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修辭手法
本課的難點是: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說教法:
1.明確目標,減少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無效思維;
2.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
3.提問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結鞏固,緊扣要點,幫助學生形成思維整合。
5.練習提高,文字的聯想和想像,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
6.手段及依據: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課件,已“文本學習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1.朗讀感悟,感受音樂美。
2.探究內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寫法,領悟情感美。
4.模仿學習,拓展思維,培養想像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設計
1.師生互動,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2分鐘)
我將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激情導入,請學生向他一樣開動腦子成為聰明的孩子!學生的心弦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欲望,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2.比較引入新課(3分鐘)
接下來問學生:
同學們能有節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靜夜思》嗎?
然后我請同學們一起配樂背誦李白的《靜夜思》問:
1.詩人看見了什么?(月光)
2.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么?(白霜、故鄉)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鄉、親人);
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同樣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么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聽錄音。
3.指導朗讀(6分鐘)
1.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仿佛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2聽完錄音后讓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在此我將糾正學生的字音、重音、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
4.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4分鐘)
1.作者:
作者郭沫若,我國著名的詩人、學者、他繼魯迅先生之后“中國文化戰線的又一面光輝的旗幟”。
2.背景
這首詩寫于上個世紀的20年代,當時的中國社會“黑暗如鐵、冷酷如漆、腥穢如血”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面對當時的中國現實,詩人不禁感到失望和痛苦,他們痛恨黑暗的社會,向往光明的未來。
5.賞讀靜夜!(20)
在這個教學環節用以下問題,提問、探究并質疑。1.文中具體寫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詩人看到的真實景物?哪些是虛寫的景物?
2.再請同學們帶著淡淡的愁傷齊讀第一節,
回答第一節寫的是哪些真實景物?3.是呀,第一詩節實寫,此時詩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現在詩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誰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4.讓我們一齊齊讀第二詩節,看看寫了哪些景物?這里有沒有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5.傳說中的鮫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6.面對茫茫的天河,詩人并不能真正看見什么,只能憑想像猜測會有鮫人在岸,孤獨地對月泣珠,這是一個非常凄美的場面,在這月華滿天的美麗時刻,天上的鮫人為什么哭泣?請你想像鮫人泣珠的情景。
7.詩描繪了一幅奇妙而美麗、和平而寧靜、輕柔而溫馨的夜景,寄托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在這美好的生活中,為什么要加上“鮫人泣珠”這樣凄涼的畫面。
總結:
像這樣現實生活中沒有的在詩人頭腦中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叫想象。
而天河是詩人遙望夜空,看到了幾點疏星由此聯想到天河,這叫聯想。
詩人遙望夜空,想像天上的鮫人在對月泣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深思,面對當時的社會,詩人雖然有美好的理想卻無法實現,詩人此時的哀作傷、無奈、惆悵,在這樣凄涼的月色下,便化作了串串詩行。
6.再次指導朗讀朗讀
1.這首詩要輕柔、舒緩、低徊,要讀出詩歌的恬靜、美好而又略帶一絲憂郁的感情基調,讀得不要太快、太強,,還要讀準重音,讀出節奏。咱們來再試著配樂朗讀讀一遍。
2.全班齊讀全詩。并試著背誦全詩
3.小結鞏固今天我們學習了現代詩《靜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聯想和想象!其實呀,聯想和想象就猶如詩歌的兩個翅膀有無想象力是詩歌能不能飛的起來飛的高低的重要因數,所以詩人艾青說道: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而想象的基礎就是觀察生活、理解生活、廣度博覽!因此在學習和閱讀現代詩時有四個步驟:誦讀-----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與遷移(5分鐘)
閱讀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在這首詩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聯想到什么,最后才聯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兩個詞語,經過四、五個遞進的聯想,可以建立聯系。
如:鋼筆一月亮可以作如下聯想:
鋼筆一作文一題目一中秋一月亮。
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漁家一寵物一小狗。
請你也試一試就下面詞語進行聯想:田野一汽車;人一木星;電腦一垃圾。
8.總結:(1分鐘)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的確,詩歌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智慧,凈化我們的靈魂。同學們讓我們在詩歌的廣闊天空中,展開雙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八年級語文上冊《靜夜》教學設計 篇11
江津市白沙鎮三口中學教師:張煥珍
一、 教材簡析
《靜夜》是初中三冊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痛苦、苦悶。第一節寫實,語言簡練,對仗工整,瑯瑯上口,詞句貼切,描繪了一幅動態、柔和、寧靜、朦朧的靜夜景,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流露出淡淡的愁傷;第二節想象,以設問開始,以反問結束,聯想一幅凄婉動人的鮫人對月流珠的圖景,抒發追尋情,表達了憂國情、愛國情。通過本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領悟詩歌的意境,豐富想象,陶冶情操,獲得美的享受。
二、 教學目標
1.能力目標: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學習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及修辭方法;學習朗讀,培養對詩歌的愛好。
2.情感目標: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體會詩人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
三、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使學生體會詩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修辭手法
難點: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 教學過程 設計
1.師生互動,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
老師激情導入 ,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歡做的一個動作——兩手大母指按在太陽穴,閉上眼睛,靜靜地輕揉。學生的心弦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欲望,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2.復習引入新課
問:《天上的街市》表現了作者追求怎么樣的生活?(自由、幸福) 表達了作者怎么樣的情思?(光明的向往)
板書:靜夜
同學們能背一背與之近似的同名古詩嗎?(《靜夜思》)
學生回答:能
現在請一位同學有節奏、有感情的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問:詩人看見了什么?(月光)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么?(白霜、故鄉)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鄉、親人);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么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齊讀課題。
3.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仿佛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4.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老師糾正字音、重音、節奏。
附板書:模糊(mó)(hu), 鮫(jiāo),怕會有/鮫人在岸
5.學生自由朗讀
分組討論,自由、合作、探究地學習,想想哪些是寫實的詩句?哪些是想像的詩句?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師生討論歸納,板書
6.配樂范讀,領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老師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讀。
問:①聽了老師的朗誦,你們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學生討論、歸納:憂傷、迷惘、追尋……)
②哪些詩句充滿了憂傷?(學生討論、歸納:月光淡淡、籠罩著村外的松林、白云團團、漏出了幾點疏星)
③請同學們用散文筆法敘說書中的靜夜景,(學生討論、歸納: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憂愁,故鄉的松林啊,依稀在夢中,點點落在筆下,可能身處他鄉的緣故,仿佛看到了故鄉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因此,這幾句要念得充滿了淡淡的憂愁)
請同學們帶著淡淡的愁傷齊讀第一節
④哪些詩句充滿了迷惘、追求?(天河何處?遠遠的海霧模糊。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老師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凄婉的鮫人流珠。
討論、歸納:異鄉的月光令人思接萬里,故鄉的印象充滿了淡淡的愁傷,為什么?詩人聯想到那銀亮壯觀的天河被海霧籠罩、隔斷、感到困惑、迷惘、追尋,這里的天河指銀河嗎?不,是詩人所熱愛的美麗的祖國。祖國災難深重,令詩人痛心憂傷,詩人怕祖國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霧似有泣——遠遠的海霧模糊,由此,又產生了一個令人痛心的想象——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⑤鮫人真的是指魚嗎?這淚為什么而流呢?
師生討論、歸納:鮫人指的是詩人這類愛國青年,他們看到祖國的現實,天河的無處尋覓,只能遙望茫茫的大海,像傷心的鮫人佇立岸邊,對月深思,思鄉淚、愛國淚、憂心淚,化成一行行詩行,這也可視為詩人的“流珠”吧?這也可視為詩人眷懷祖國,感懷世事的心靈投射吧?
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情感朗讀第二節,讀出聯想的迷惘追求。
7.學生范讀,審美陶情,融為一體
學生領悟了詩的旋律,意境,張開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讀得入調,體會親切,在反復的誦讀中,欣賞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詩中的情感,這樣的情感怎么說呢?(學生討論、歸納)
板書: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之情
8.全班齊讀全詩,賞析寫作特色
學生在有感情朗讀中,揣摩作者的語言。疊韻詞“淡淡”“團團”寫出景物的朦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傷;動詞“籠罩”,以動襯靜,寫出動態、柔和、寧靜、朦朧的夜景;“疏”與“漏”的照應,寫出了幾顆星透過云層無意而自然顯露出來,讓人看到一絲光明;“怕”字寫活了海霧似有情似有泣,詩人的憂與愛感動海霧中的鮫人,使人領悟到鮫人流的不是淚,而是心血、真情,語言精練、含蓄、深刻,表達得淋漓盡致。
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了詩人修辭的妙用,第二節以設問開始,以反問結束,令人懸念在心,言盡而意未盡;詩人引用鮫人的典故,顯得凄婉動人,真切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情。
9.全班齊讀第一節,領悟寫景美
學生練習:模仿第一節寫景,寫一段《校園月色》,用比喻、擬人、對比、疊字等修辭手法,發揮想象、聯想。
寫作之前,老師范讀《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輕紗,是動態的,柔和的,朦朧的,花和葉籠罩在夢的意境中,楊柳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10.抽幾個學生朗讀自己的寫作,師生共同點評。
五、 作業 :收集信息,拓展學習
讓學生課外收集郭沫若的詩集,如《女神》、《星空》等;賞析他的《夕暮》;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孫莉的小說《荷花淀》,體會現代作品中寫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筆。
六、 板書處理
板書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高度概括,反映教學思路,突出教學重點,以文中的主要詞句為點,文章脈絡為線,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寫景抒情,聯想豐富,以求自身的情感體驗去領會全詩的意境,體會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
附板書:
月光 海霧
寫實 松林 聯想 天河 想象 表達詩人憂國思鄉之情
白云 鮫人
疏星
江津市白沙鎮三口中學教師:張煥珍
一、 教材簡析
《靜夜》是初中三冊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痛苦、苦悶。第一節寫實,語言簡練,對仗工整,瑯瑯上口,詞句貼切,描繪了一幅動態、柔和、寧靜、朦朧的靜夜景,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流露出淡淡的愁傷;第二節想象,以設問開始,以反問結束,聯想一幅凄婉動人的鮫人對月流珠的圖景,抒發追尋情,表達了憂國情、愛國情。通過本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領悟詩歌的意境,豐富想象,陶冶情操,獲得美的享受。
二、 教學目標
1.能力目標: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學習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及修辭方法;學習朗讀,培養對詩歌的愛好。
2.情感目標: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體會詩人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
三、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使學生體會詩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修辭手法
難點: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 教學過程 設計
1.師生互動,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
老師激情導入 ,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歡做的一個動作——兩手大母指按在太陽穴,閉上眼睛,靜靜地輕揉。學生的心弦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欲望,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2.復習引入新課
問:《天上的街市》表現了作者追求怎么樣的生活?(自由、幸福) 表達了作者怎么樣的情思?(光明的向往)
板書:靜夜
同學們能背一背與之近似的同名古詩嗎?(《靜夜思》)
學生回答:能
現在請一位同學有節奏、有感情的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問:詩人看見了什么?(月光)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么?(白霜、故鄉)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鄉、親人);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么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齊讀課題。
3.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仿佛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4.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老師糾正字音、重音、節奏。
附板書:模糊(mó)(hu), 鮫(jiāo),怕會有/鮫人在岸
5.學生自由朗讀
分組討論,自由、合作、探究地學習,想想哪些是寫實的詩句?哪些是想像的詩句?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師生討論歸納,板書
6.配樂范讀,領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老師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讀。
問:①聽了老師的朗誦,你們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學生討論、歸納:憂傷、迷惘、追尋……)
②哪些詩句充滿了憂傷?(學生討論、歸納:月光淡淡、籠罩著村外的松林、白云團團、漏出了幾點疏星)
③請同學們用散文筆法敘說書中的靜夜景,(學生討論、歸納: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憂愁,故鄉的松林啊,依稀在夢中,點點落在筆下,可能身處他鄉的緣故,仿佛看到了故鄉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因此,這幾句要念得充滿了淡淡的憂愁)
請同學們帶著淡淡的愁傷齊讀第一節
④哪些詩句充滿了迷惘、追求?(天河何處?遠遠的海霧模糊。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老師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凄婉的鮫人流珠。
討論、歸納:異鄉的月光令人思接萬里,故鄉的印象充滿了淡淡的愁傷,為什么?詩人聯想到那銀亮壯觀的天河被海霧籠罩、隔斷、感到困惑、迷惘、追尋,這里的天河指銀河嗎?不,是詩人所熱愛的美麗的祖國。祖國災難深重,令詩人痛心憂傷,詩人怕祖國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霧似有泣——遠遠的海霧模糊,由此,又產生了一個令人痛心的想象——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⑤鮫人真的是指魚嗎?這淚為什么而流呢?
師生討論、歸納:鮫人指的是詩人這類愛國青年,他們看到祖國的現實,天河的無處尋覓,只能遙望茫茫的大海,像傷心的鮫人佇立岸邊,對月深思,思鄉淚、愛國淚、憂心淚,化成一行行詩行,這也可視為詩人的“流珠”吧?這也可視為詩人眷懷祖國,感懷世事的心靈投射吧?
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情感朗讀第二節,讀出聯想的迷惘追求。
7.學生范讀,審美陶情,融為一體
學生領悟了詩的旋律,意境,張開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讀得入調,體會親切,在反復的誦讀中,欣賞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詩中的情感,這樣的情感怎么說呢?(學生討論、歸納)
板書: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之情
8.全班齊讀全詩,賞析寫作特色
學生在有感情朗讀中,揣摩作者的語言。疊韻詞“淡淡”“團團”寫出景物的朦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傷;動詞“籠罩”,以動襯靜,寫出動態、柔和、寧靜、朦朧的夜景;“疏”與“漏”的照應,寫出了幾顆星透過云層無意而自然顯露出來,讓人看到一絲光明;“怕”字寫活了海霧似有情似有泣,詩人的憂與愛感動海霧中的鮫人,使人領悟到鮫人流的不是淚,而是心血、真情,語言精練、含蓄、深刻,表達得淋漓盡致。
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了詩人修辭的妙用,第二節以設問開始,以反問結束,令人懸念在心,言盡而意未盡;詩人引用鮫人的典故,顯得凄婉動人,真切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情。
9.全班齊讀第一節,領悟寫景美
學生練習:模仿第一節寫景,寫一段《校園月色》,用比喻、擬人、對比、疊字等修辭手法,發揮想象、聯想。
寫作之前,老師范讀《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輕紗,是動態的,柔和的,朦朧的,花和葉籠罩在夢的意境中,楊柳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10.抽幾個學生朗讀自己的寫作,師生共同點評。
五、 作業 :收集信息,拓展學習
讓學生課外收集郭沫若的詩集,如《女神》、《星空》等;賞析他的《夕暮》;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孫莉的小說《荷花淀》,體會現代作品中寫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筆。
六、 板書處理
板書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高度概括,反映教學思路,突出教學重點,以文中的主要詞句為點,文章脈絡為線,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寫景抒情,聯想豐富,以求自身的情感體驗去領會全詩的意境,體會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
附板書:
月光 海霧
寫實 松林 聯想 天河 想象 表達詩人憂國思鄉之情
白云 鮫人
疏星
八年級語文上冊《靜夜》教學設計 篇12
各位評委老師:
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新疆版小學漢語雙語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十一課課文《靜夜》。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新疆版小學漢語雙語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十一課課文一。這是一首節奏明快的兒童詩。極富想像的語言將各種標點符號擬人化,充分體現了兒童的趣味性。詩中描述了標點符號間的爭執與對話,使兒童了解了各種標點符號的用法,同時也受到了教育:不要只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應該團結起來,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2、教學目的
A、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了解多音字“主角”的“角”還讀作“墻角”的“角”。
B、學習句型“沒……沒……”。
C、了解標點標記的用法,培養學生的語文本領。
D、分腳色朗讀課文,細致掌握腳色感情。
E、了解課文的重要內容,領會小我私家與團體的干系。
二、說學生
三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熏染的生理特點,容易被奇怪的事物,運動的工具所吸引。這一特點在本班學生身上尤為突出。學生們已能說出一段較完備的話,并能在老師建立的情境中體驗,感覺,到達情緒的共鳴。
三、說教法
隨文自主識字法
識字教學是教學的重點,識字教學重在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勉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履歷,用自己喜好的方法識字,表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本課的識字教學中,勉勵學生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并聯系生活現實自主識字,在課件里直觀的謄寫演示和設計精良的游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識字使命。
四、說學法
朗讀感悟法
閱讀能培養學生感覺、明白、欣賞、評價的本領,在教學過程中多給學生念書時間,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睜開想象的黨羽。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聚、在讀中形針言感、在讀中學會念書。
五、說教學步伐
1、引發興趣,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首創人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確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入門的領導,是學習的動力之一,是伶俐靈感的源泉。引發興趣是開導思想,激活內因的本領。在課堂教學中“激趣導入”設計得好,不光可以引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感情飛騰進入腳色,痛快擔當新知識,并且充實表現了在輕松痛快的氣氛中學習的教學理念。因此,本課我就接納了謎語激趣導入的方法,課前與學生玩一玩猜字謎游戲,讓學生猜一猜“典”的字謎:有人不語言,肚里學問多。有字不了解,就去討教它。然后,讓學生跟老師一起板書“典”字,導入課題《字典公公眾里的辯論》。
2、自主識字,初讀感知。
漢語教學識字是重點也是難點,我在教學中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同時運用多種方法鞏固識字效果。字詞的學習要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讓學生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來學習詞語,老師要善于結合教材創設各種語言環境。如在教學“嘲笑”這個詞語時,我創設了三種語言環境:小明上學又遲到了,老師批評了他,同學們嘲笑他說——;小明上課睡覺,老師叫他回答問題,他都沒聽見,同學們嘲笑他說——;足球比賽小明做守門員由于自己的失誤輸了比賽,同學們嘲笑他說——。我讓學生們在不同的語境中練習運用“嘲笑”說話,從而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做到學以致用。
3、再讀課文,讀通讀順。
朗讀是學習語言的主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對我們民語系的學生來說,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語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學生基本上掃清了生字詞的障礙,因此,再讀課文的時候,我要求學生不僅要讀準字音,而且要把課文讀通讀順。教學中我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如,教師范讀、帶讀、學生自由朗讀、同桌互讀、小老師領讀、師生分角色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分角色朗讀等。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會各種標點符號的作用,并了解在集體中大家要團結起來,不要只強調個人的作用。
4、角色扮演,加深體悟
三年級的學生表現欲都非常強,活潑好動,自我控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特別是在課文的閱讀和理解方面,學生不容易進入狀態。角色扮演這種創設情境的方法非常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通過對詩歌3-7小結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標點符號的作用,并懂得在集體中大家要團結起來的道理,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為了突破重點,在前一個環節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設計了角色扮演的環節,流程如下:
(1)請同學們快速讀詩歌第3—7小節,思考:哪些標點在爭吵時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教師板書:!?,、……。)
(3)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給無聲的動畫片配音,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這樣對學生說:哎,真糟糕,動畫片怎么沒聲音啊!哦,想起來了,因為這個動畫片是我前幾天匆匆忙忙趕出來的,竟忘了給爭吵的標點符號配音。這可怎么辦?現在補又來不及了。怎么辦?干脆,待會兒讓我們來個現場配音,好不好,那我請哪些同學來當配音好呢?別急,我可不能隨便叫幾個同學來配音,要請就要請最好的。那今天我們就來個“配音大挑戰”,誰是最后的勝利者就請誰?有信心挑戰配音員嗎?
學生的興趣引提倡來了,但要配好音學生必須要顛末重復訓練,我是這樣引導的:起首讓學生在3—7末節中找一找,用橫線劃出給這些標點配音時所要說的話(師板書:找)。其次,引導學生用適當的語氣讀出這些標點的話,引導學生通過每末節的前兩句話想一想該用怎樣的語氣讀(板書:想)。然后,引導學生給這些話加上得當的心情和行動(板書:行動心情)。再次,讓同學們選擇最想配音的標點,憑據老師引導的要領自己讀一讀,練一練。末了,挑選7人試配音,邊播放動畫,邊讓學生配音。運動的整個過程,學生的興趣非常奮發。
通過配音腳色飾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明白,得到情緒體驗,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想本領及語言的口頭表達本領。在配音飾演的過程中,我還要修業生能記著詩歌的內容,并能明白其意思,完備的演藝出文中的意思。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其閱讀的興趣,并能會合其細致力;同時加深他們對課文的影象;并且學生在配音飾演的過程中很投入,又培養他們的互助意識和團體榮譽感。通過這種學習要領,我發明學生的想象本領和明白本領提高了,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結果非常好,教學質量也大大增強。我信賴這樣下去,肯定能提高我們的漢語教學質量。
5、拓展延伸,仿寫詩歌
讀是語言內化的過程,寫是語言外化過程。讀寫聯系是漢語教學的緊張要領。漢語寫難堪刁難于民語系的孩子來說也是一個難點,我在教學中實驗運用仿寫的要領來突破這一難點。讀課文的過程中,我們每每被精美的篇章或片斷沖動了,于是照著原文的樣子寫一寫,這是仿寫。它的特點是容易上手,學生循著原作者的思緒、寫法完本錢身的習作,從而低落了寫的難度。在本課教學的末了,我設計了仿寫,請學生選擇除詩歌中的六種標點標記以外的一種標點標記學著3—7末節的寫法也來寫一寫。
6、課后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歌。
(2)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漢語中的標點符號和母語中的標點符號有什么不同。
7、課后反思
反思1:識字教學是漢語學習的重點,我們要擺脫以往那種簡單、枯燥、機械的識字模式,采用游戲識字,趣味識字等方式,提高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反思2:漢語學習重在朗讀,老師不僅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還要采用多種朗讀方法培養學生朗讀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感。
反思3:漢語課堂教學其實就是教師善于利用各種手段為學生創設語言學習情境的過程。分角色扮演就是一種很好的情境創設的方法,我們要運用好這種方法,而不僅僅是為了表演給別人看,要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獲得語言學習的能力。
八年級語文上冊《靜夜》教學設計 篇13
一.說教材
教材地位:《靜夜》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這單元共五課九篇文章:有童話;神話;詩歌和寓言。它們通過虛構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丑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贊美呼喚人間真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聯想、想像的能力,引導學生憎惡假丑惡,向往真善美。 通過本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憂國、愛國的情。
二.說教學目標
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能力目標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學習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及修辭方法;學習朗讀,培養對詩歌的愛好。
2.情感目標
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體會詩人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
1、使學生體會詩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修辭手法
本課的難點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說教法
1.明確目標,減少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無效思維;
2.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
3.提問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結鞏固,緊扣要點,幫助學生形成思維整合。
5. 練習提高,文字的聯想和想像,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
6.手段及依據: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課件,以“文本學習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1.朗讀感悟,感受音樂美。
2.探究內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寫法,領悟情感美。
4.模仿學習,拓展思維,培養想像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六、 說教學過程設計
1.師生互動,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 (2分鐘)
我將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激情導入,請學生向他一樣開動腦子成為聰明的孩子!學生的心弦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欲望,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2.比較引入新課(3分鐘)
1同學們能有節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靜夜思》嗎?
然后我請同學們一起配樂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問:
1.詩人看見了什么?(月光)
2.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么?(白霜、故鄉)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鄉、親人);
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同樣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么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聽錄音。
3.指導朗讀(6分鐘)
1.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仿佛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2聽完錄音后讓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在此我將糾正學生的字音、重音、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組織齊朗誦.
4.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4分鐘)
我在此環節讓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資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賞讀靜夜!(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