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精選14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2、培養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國策》里描繪的燕趙游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后。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再學習另一個《戰國策》里的人物——唐雎。板書課題:唐雎不辱使命
二,介紹《戰國策》: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
三,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字障礙,根據注釋掌握文章大意。
四,學生齊讀,教師糾正不正確讀音。
五,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斷句。
六,整體感知課文;
1,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
2,可以把文章分為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斗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七,學習第一部分。
1,師講解“使”“謂”“欲”“以”“易”“雖然”“于”等詞語的意思,學生梳理整段意思,并知道唐雎出使秦國的理由是安陵君不愿與秦易地,派他去周旋。
2,安陵君為什么不愿易地卻又說:“以大易小,甚善”呢 ?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二部分。
1,分角色讀秦王和唐雎的對話。
2,弄懂對話的意思。分別了解“且”“以”“以”“錯”“逆”“與”等詞的意思。
3,從秦王的話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唐雎是如何應對的?
《戰國策》
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
是一部國
別體史書。
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
下至秦滅六國為止,
約二百三四十
年時間,
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敘事長于鋪陳,
多加渲染夸張,
寫得有聲有色;
語言生動流暢;
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
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
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
在論辯中往往采用故
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
富有文學色彩。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2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傳統課文,也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相對于初中階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曹劌論戰》等來說,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難度,《戰國策》又是以記言為主,初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因此,在教學過程 的設計安排上應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過,我個人認為,教學時也不必把文字的難度想像得太大,畢竟初中學生不是一張白紙,要相信他們是有相當學習能力的,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但是,有些涉及到專門性知識如歷史知識的地方,教師則必須講解、點撥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學中仍然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安排不同要求的讀書,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熏染。
據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 設定為:
嘗試運用探究的學習方法,從整體文意的把握來幫助理解文中的具體字、詞、句,從對文中關鍵字詞句的確切理解來幫助掌握整體文意,雙向互動地學習古文,探討唐雎不畏強權、為國赴難精神的現實意義。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 的設計如下:
第一步:導入 。
引題:《戰國策》又叫《國策》,是記載戰國時期各國策士(說客,又叫縱橫家)的言論、活動的史書,以記言為主,分為十二國策。西漢末年,由劉向校正并定名。
今天我們來學習《戰國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說的是戰國末年,在野心勃勃的秦王羸政已經消滅了韓魏之后,弱小的安陵郡同強大的秦國斗爭的故事。
第二步:掃清文字障礙,整體感知課文。
首先請四位同學來朗讀課文的四個小節,讀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讀后,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為下一步順暢地朗讀全文做準備。接著,齊讀課文全文,注意不要有讀破之處。
正音的工作結束后,請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下來,準備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交流。
讀完后,請兩至三位同學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這篇文章寫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釁,以換地為名想挑起戰爭。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國,表示愿意犧牲自己來刺殺秦王嬴政,終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第三步,質疑及交流。
講解1:前面我們說過,這是一篇描寫強弱斗爭的文章,剛才在自讀時,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文章中有表現秦國強大而安陵弱小的語句呢?
[參考答案]①秦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②“秦王不悅”,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釋為“因此,于是”;秦王不高興,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見安陵之弱。③秦王嬴政當時尚未統一六國,卻在文中自稱“天子”,說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可見秦國之強。(前兩點學生基本上能夠說出,第三點教師可做些點撥)
這個思考題的回答要求引用原文,教師可適當點撥。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兩節的內容,包括字詞的意思進行質疑,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其中,教師應重點點出“安陵君其許寡人”“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這兩句話,組織同學們討論,掌握意義。
講解2:秦國強大而安陵弱小,秦王嬴政又說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萬,流血千里”,顯然,戰爭已經一觸即發。如果打仗,弱小的安陵絕不是強秦的對手,所以出使秦國的唐雎的表現就成了關鍵。這時,唐雎有哪兩個表現呢?請依據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唐雎先是說了一段話表示愿意犧牲自己來刺殺秦王嬴政,而后“挺劍而起”,做出動作。
第三小節是全文的重點段落,作者在這里進行了精細的描寫,同時,這一節也是情節發生逆轉的關鍵段落,在學生對這一節有了比較清楚的整體感受以后,請學生齊讀第三小節,讀后讓學生對這一部分進行自由質疑,或說說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這里應重點解決“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和“懷怒未發,休浸降于天”這兩句的意義,以及“夫專諸之刺王僚也……蒼鷹擊于殿上”的意思。同時,由于學生對這一時期的歷史了解不多,教師可補充有關古代著名刺客的知識。
第四步,發展訓練,體會文意。
齊讀“夫專諸之刺王僚也……蒼鷹擊于殿上”,欣賞排比句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并作練習,嘗試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參考原文)再連起來齊讀,體會這樣說的氣勢,以及在秦王面前這樣說的效果。
[參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練習完成后,請學生跳讀課文,找出表現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態度的句子,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參考答案]①秦王表現:“秦王不悅”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贊頌不畏強權敢于為國犧牲自我的英雄。
學生分析完作者的寫作意圖后,再次齊讀全文,連貫、完整地感受整篇文章。
第五步,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唐雎的這種不畏強權的精神,和敢于為國犧牲自我的精神,在我們現代社會,還有沒有現實意義?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面對不良風氣,面對歹徒,應當怎樣有勇有謀地斗爭?當國家有難,比如在中國臺灣問題上有人挑起戰爭;比如說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之時,你應當怎樣做?答題時教師注意點到為止,不要上綱上線或偏離課文。
第六步,家庭作業 :
1.背誦課文第三節。2.在課外查閱有關刺客的知識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專諸、聶政、要離的事跡。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教學設計的實施,應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建議將以上內容分為兩個課時進行教學。
附板書設計 :
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
秦王:“秦王不悅”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將“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文章主題:贊頌不畏強權的精神,敢于為國犧牲自我的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了解人物形象。
二、培養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
三、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教學設想
一、以“說”為主學習課文。
二、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評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主要教學過程 通讀——說讀——評讀。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1.介紹《戰國策》。
(師先提問,生答后再小結。)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
2.簡述時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余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二、通讀——說內容。
1.生齊讀課文,教師聽音。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請同學們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搶(qiāng)
祲(jìn)縞(gǎo)傀(guī)撓(náo)
3.請同學們說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加惠(給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樣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著腳。冠,帽子。跣,赤腳。)
搶地(撞地。搶,碰、撞。)
休祲(吉兇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撓(指變了臉色。撓,屈服。)
謝(道歉。)
諭(明白,懂得。)
4.請同學們結合注釋讀課文。
(學生散讀,老師巡視。)
5.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要求:能準確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師提問。)
6.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內容。
(要求:在準確的前提下,能復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質。生稍作準備后回答。)
三、說讀——說譯文。
1.學生分角色讀課文。
(敘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擔任,要能讀出人物應有的語氣。)
2.教師以句子為單位讀一段課文,每讀一句,學生就跟著集體雜然地翻譯文句。
3.學生仿效老師的方式分組譯讀課文。
4.教師從二、三段中找出幾個難句請學生口頭翻譯。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5.學生雜然地再讀課文。
四、評讀——說意味。
1.學生演讀課文。
⑴演讀分兩組,每組各找兩位同學分別飾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讀內容分別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讀地點設在講臺。
⑷要求飾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演讀出人物的精、氣、神,能融入角色中。
2.每個同學以“……表現了……”(或“……寫出了……”、“……反映了……”)說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如: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表現了秦王的外強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寫出了秦王盛氣凌人、以強凌弱的心態;
“挺劍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強暴、寧死不屈。
(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然后請學生回答。)
3.教師評點。
(教師評點的原則,是以鼓勵、夸贊為主,同時也要指出學生回答中的不當之處。)
4.教師小結。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作業 。
查找資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附:板書設計
【說明】
學習《唐雎不辱使命》這篇課文,應著重了解人物性格,注意人物性格的反襯作用。所以,本方案的教學角度擬為:說讀——以說為主學習課文,了解人物形象。具體操作步驟是通讀——說讀——評讀。
設想能讓學生在讀、說中了解人物性格,鍛煉學生的復述、翻譯、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設想能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飾演中,把握人物性格,并學習唐雎的那種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設想讓學生學會通過對具體語句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4
22、唐雎不辱使命
陶運先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讀一讀寫一寫本文的字詞;
能力目標:借助注釋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點難點:體會秦王和唐雎這兩個對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襯作用。
策略和方法:朗讀法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由電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顧維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舉眾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碩相如、魯仲連、周恩來等,以引出唐雎和課題。
二、簡介作者,釋題
1.《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別體史書。原有《國事》《國策》《短長》等不同名號,共有33篇。西漢成帝時,劉向根據戰國末年的縱橫家著作整理編輯而成。
2.辱:辱沒。
三、教師范讀課文
解決以下字音:
唐雎 怫然 免冠徒跣 以頭搶地 休寢 縞素 色撓
四、整體感知:
1.你是如何評價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個?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結果是怎樣的?
五、研讀賞析:
1.聽錄音帶,學生跟讀第一段。
2.采用老師講述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詞。
安陵君其許寡人
大王加惠
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
秦王不說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①細讀秦王的話,體會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嗎?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請恰當推測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絕了秦王的要求?
④請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學生齊讀第一段。
六、學習課文第二段
1.男生齊讀第二段。
2.要求學生結合注釋翻譯全段,引導學生理解以下詞句: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請廣于君
而君逆寡人,輕寡人與
雖千里之地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
3.討論以下問題:
①細讀秦王對唐雎說的話,回答:秦王認為自己對安陵君是什么態度?安陵君對他又是什么態度?
②你認為秦王說的是真心話嗎?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駁的。
④注意比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異同。
七、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簡單回顧—卜課時內容,引入新課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女生齊讀課文。
2.學生結合注釋自讀第三段。
3.師生互相提問,弄懂重點詞句的意義。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嘗聞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懷怒未發,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挺劍而起
4.指名口譯全段,教師予以訂正和評價。
5.思考以下問題:
①秦王說的“天子之怒”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②秦王為什么要說“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連舉了專諸、聶政、要離等三個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現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討論:唐雎說,懷怒未發,休棱降于天,你認為正確嗎?為什么呢?
6.學生齊讀第三段。
三、學習課文第四段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散讀第四段,然后迅速筆譯第四段。教師巡堂,隨時解決學生的疑問。
3。思考討論:面對唐雎嚴厲反擊,秦王有什么行動和言語?
明確:面對唐雎的反擊,秦王軟弱了,“色撓”“長跪而謝之”以及他說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說明了他的外強中奸、色厲內荏的內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處?
明確:從側面刻畫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四、學生齊讀課文,思考
1.人物的對話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舉例說明。
明確:主要用了夸張、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
夸張: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排比;夫專諸刺王潦也……蒼鷹擊于殿上。
對偶: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2.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語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對話具有強大的說服力,體現了雄峻奇偉的語言風格。
布置作業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5
重慶市四十八中 樊春霞
學習任務:
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及古文知識積累,初步體會課文大意;反復誦讀,尤其讀準多音字。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勇士形象。
3.體會文章選材善于突出重點、突出中心的寫法。
4.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
5課外拓展有關《戰國策》的知識。
學習重點:
1.積累古文詞語:謂、易、其(作語氣詞)、雖然、雖、休、寢、錯、倉等及出自《戰國策》的常見成語。
2.文章對“士”的作用的強調;選材的突出重點。
學習方法:
朗讀(多種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時間: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在兩千年以前,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群雄紛爭,各個國家或者為了使自己更強大,或者為了“轉危為安,運亡為存”,爭相養士,利用這些人在內政外交上出謀劃策,“扶危持傾”,課文中唐雎這個人物,就可以使我們由一斑見全豹。
二、多種形式讀課文,讀準字音,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1.齊讀(邊聽邊糾正讀音,特別是下面劃線字的音)
唐雎(jū) 以君為長(zhǎng)者
以頭搶(qiāng)地 夫(fú)專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讀及指導
(1)由4位學生進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語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個人。
(2)大家評論四人的朗讀情況:音準,是否體現出人物當時說話的語氣,語調和感情。
(3)老師在聽學生意見后進行朗讀指導,并讓學生領會積累一些詞語。
──秦王。分前后兩種情況,前面是傲慢無禮,口氣強硬,輕視對方,后面是討好和軟的口氣。其中:
前1: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加強語氣的詞,可用現在的什么詞來表示?(生答后)確定“可要”。
抽出讀這句。師指導。大家齊讀。(以下各項同此作法)
前2:何也?也:疑問語氣,相當于“呢”。
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例3: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冠:帽子。跣:腳。搶:撞。
后:寡人諭矣。諭:明白。
讀時要強調: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氣委婉。
“雖然,受地于先王。”雖然:雖然如此。要與下文形成轉折。
──唐雎。沉著冷靜,干脆利落。
雖千里……豈直五百年哉?雖:即使。
豈……哉:難道……嗎?反問句式
與臣而將四矣 矣:了(陳述語氣)
3.全班分成四組,分角色朗讀。
三、解答學生不理解的語句
四、課外作業
1.書后練習二、三。
2.讀《戰國策》或有關資料,準備講故事。
五、板書設計
1.學生讀錯的字及正音。
2.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加強語氣的詞)可要
何也 也:(疑問語氣)呢
故不錯意也 錯:通錯,放置。
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冠:帽子跣:腳搶:撞
寡人諭矣 諭:明白
雖然,受地于先王 雖然:雖然如此
雖千里……豈直五百里哉?雖:即使。豈……哉:難道……嗎?
與臣而將四矣 矣:(陳述語氣)了。
第二課時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寫作意圖
1.全文采用對話來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話與安陵君的話作比較,看相同點與不同點是什么。(采用學生的合理說法)
明確:因為拒絕與秦交換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對秦王先恭維,后委婉拒絕。唐雎是直接拒絕,態度堅決。
2.唐雎的語言與秦王的語言進行比較。
明確:唐雎是針鋒相對,后發制人,著眼點小──刺殺秦王。
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脅恐嚇,著眼點大──進攻國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樣一個“士”的形象,意圖是什么?
形象: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勇士。
意圖:強調“士”對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傾”,能使一個國家“轉危為安,運亡為存”。
二、文章寫法特點
1.根據課文情節,發揮想像,看課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節?(學生說,老師評點;老師說,學生評點)
明確:本文這種寫法的好處,簡潔明快,突出重點,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駁秦王關于“布衣之怒”的特點。
(1)舉哪幾個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舉了專諸,聶政,要離三個刺客的事例。
在他們行刺前分別有征兆:慧星襲月,白虹貫日,倉鷹擊于殿上。
(2)為什么要這樣說?
──這是一種鋪陳渲染,增強對秦王心理打擊力量,以達到下文有效威脅秦王的目的。
三、問題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針對什么而言?師生互相交流看法。
2.讀文章后,有什么疑問?
如唐雎行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讓學生發現,培養他們敢于質疑的精神和識別事物的能力)
四、《戰國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語、寓言故事
五、課外練習
以戰國時的“士”為內容,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題目自擬。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法。
2、 培養學生朗讀、復述、翻譯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 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權、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結合課后練習二,圍繞“不辱”二字展開教學。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導入:去年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英雄》曾轟動一時,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廣為流傳,多方演繹。今天我們要學的是歷史上一個類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請大家自讀一下這篇出自《戰國策·魏策》的歷史短篇。
二、 學生活動:
1、 自讀后,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其他學生判斷其讀音、句讀是否有誤。
2、 齊讀。
3、 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四人一組,教師輪流指導)
4、 請學生復述故事大意。(其他學生從語氣、語態、是否流暢、描述是否準確生動等方面進行評價)
5、 分組討論出場人物的性格特點。(注意揣摩其語氣)
三、 教師小結: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之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于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斗爭,最終理直氣壯地使秦王折服,終不辱使命,這種勇氣和膽識是難能可貴的。而秦王正是在這份膽識的威懾下敗下陣來。
四、 人物分析(板書)
(傲慢無禮)秦使 → 安陵君(委婉堅決)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驕縱、虛偽、陰險——“不說”、“怫然怒”
色厲內荏、前倨后恭——“色撓”)
五、作業:
1、 搜集有關《戰國策》、文中典故的資料。
2、 完成課后練習二、三。
3、 自由結組,編成課本劇,課上展演。
第二課時
一、 檢查第二項作業完成情況,抽查字詞解釋。
二、 資料搜索:
1、 結合本文的寫作特點了解《戰國策》(結合注釋了解)
2、 戰國時期的“士”及以養士三千著稱的“戰國四公子”
3、 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歷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1、《戰國策》又名《十二國策》,記錄了上至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約二百三四十年的歷史,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國別體史書。(學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鮮明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即可。)
2、以上三方面資料大部分由學生講述,教師適當補充。
三、 學生課本劇展言:
注:通過演出旨在考察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及臨場發揮的能力。
四、 作業:1、課后練習四、本課同步
2、預習《核舟記》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后記
石家莊市第四十一中學 王立
這是一篇情節性、故事性很強的自讀課文。教學中,在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著重從文章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展現人物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入手分析,并組織學生通過排演課本劇的方式,達到對人物性格的認識和把握。
從學生活動來看,他們學習古文的積極性很高。且對唐雎這樣的歷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沖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現的人物,他們非常感興趣。因此,投入排演課本劇的積極性也是很高的。他們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鮮明的性格。通過揣摩秦王與唐雎的性格反差,達到對課文主題的把握。
一部分學生還通過課下資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文學常識。如有的學生搜集到了課文中三刺客的詳細資料,甚至還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資料。有的學生則搜集了有關課文出處的資料。這對教學是一種非常有益的補充,同時也是對學生資料檢索能力的鍛煉,更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題。
3、學習文章的寫法。
4、培養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復述、解釋、翻譯、朗讀、積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題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了解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
1、關于《戰國策》。
《戰國策》是末年根據戰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
2、時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余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二、通讀──解決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請同學們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雎
怫
跣
搶
祲
縞
傀
撓
請寫下你認為還需注意的字詞讀音。
3、請同學們說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加惠
怫然
免冠徒跣
搶地
休祲
色撓
謝諭
請寫出你認為重要的詞語及意義。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釋。
⑴故不錯意也
⑵倉鷹擊于殿上
5、理解詞類活用,然后翻譯句子。
⑴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如動詞,意動用法,)
⑵請廣于君(廣,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用法,)
6、難句翻譯。
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⑵“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⑶“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題。
3、學習文章的寫法。
4、培養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復述、解釋、翻譯、朗讀、積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題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了解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
1、關于《戰國策》。
《戰國策》是末年根據戰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
2、時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余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二、通讀──解決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請同學們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雎( )怫( )跣( )搶( )祲( )縞( )傀( )撓( )
請寫下你認為還需注意的字詞讀音。
3、請同學們說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加惠 怫然 免冠徒跣 搶地 休祲 色撓 謝諭
請寫出你認為重要的詞語及意義。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釋。
⑴故不錯意也
⑵倉鷹擊于殿上
5、理解詞類活用,然后翻譯句子。
⑴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如動詞,意動用法,
⑵請廣于君(廣,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用法,
6、難句翻譯。
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⑵“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⑶“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三、深入感知
1、請同學們結合注釋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能準確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師提問。)
3、請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內容。(要求:在準確的前提下,能復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質。)
4、學生分角色讀課文。(敘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擔任,要能讀出人物應有的語氣。)
⑴演讀分兩組,每組各找兩位同學分別飾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讀內容分別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讀地點設在講臺。
⑷要求飾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演讀出人物的精、氣、神,能融入角色中。
5、以句子為單位讀一段課文,每讀一句,翻譯一句,把握關鍵詞。
四、文章結構內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
第二部分(第2、3段)寫與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這場斗爭有兩個回合,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
第二層(第3段),寫。
第三部分(第4段),寫斗爭的結局。
五、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第一段:
⑴細讀秦王的話,體會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嗎?
⑵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請恰當推測一下。
⑶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絕了秦王的要求?
2、第二段:
⑴細讀秦王對唐雎說的話,回答:秦王認為自己對安陵君是什么態度?安陵君對他又是什么態度?
⑵你認為秦王說的是真心話嗎?為什么?
⑶唐雎是如何反駁的。
⑷注意比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異同。
3、請你仿照上面的問題,針對第三段第四段各設計兩個問題:
第三段⑴;⑵。
第四段⑴;⑵。
六、知識應用
每個同學以“……表現了……”(或“……寫出了……”、“……反映了……”)說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如:
1、“秦王色撓,長跪而謝”,表現了<u>秦王的外強中干</u>;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寫出了<u>秦王盛氣凌人、以強凌弱的心態</u>;
3、“挺劍而起”反映了<u>唐雎不畏強暴、寧死不屈</u>。
4、。
5、。
6、。
七、修辭手法
1、人物的對話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舉例說明。
夸張:。
排比:。
對偶:。<u>
</u>2、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么作用呢?
八、課文小結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 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九、作業
聯系練習三,總結古今異義。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9
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2、培養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4、領悟本文言辭的巧妙美。(言之有節,言之有據,言之有力。)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國策》里描繪的燕趙游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后。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另一個故事: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于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斗爭,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這里的唐雎,是《戰國策》里塑造的又一個游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學過程
1.作者、背景簡介。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敘事長于鋪陳,多加渲染夸張,寫得有聲有色;語言生動流暢;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所以它對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響。
這篇文章記敘了戰國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0xx年,秦先后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于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
2.全班齊讀,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 怫fú 跣xin 搶qiāng 傀guī 祲jìn 縞go 撓náo 諭yù
3.同學反復朗讀,可按照每行為一組的順序舉行朗讀比賽,以此激發學習讀書的樂趣。
4.借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間可以討論。
5、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斗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四)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唐雎面對暴秦展開斗爭直至折服秦王的記述,贊揚了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對話來敘寫和展開情節。
(五)總結、擴展
本課注重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對《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戰國時期有很多“士”,這個特殊的階層流傳下來許多故事,如毛遂、藺相如、晏子等,課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業
認真閱讀,逐句翻譯,以小組為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戰國策》論證說理周密嚴謹,筆鋒犀利。綜論形勢,無不縱橫捭闔;指陳利害,無不鋒芒畢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寫了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
教學過程
一、分各色朗讀課文。
二、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么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并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于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后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與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并無商量余地;C.秦王不說,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的心理
3、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么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余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本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6、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為長者”,“錯”起“意”來,就會把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唐雎: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三、教師小結。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業。
查找資料,了解外交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10
一、設計意圖: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傳統課文,也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戰國策》大都是以記言為主,初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安排上應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過,我個人認為,教學時也不必把文字的難度想像得太大,畢竟初中學生不是一張白紙,要相信他們是有相當學習能力的,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但是,有些涉及到專門性知識如歷史知識的地方,教師則必須講解、點撥到位。其次,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仍然要讓學生充分地誦讀書,安排不同要求的讀書,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熏染。
據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二、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詞匯;整體感知文意。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勇士形象。
3、課外拓展,增加文化積累。
三、教學重點:
1、把握人物說話的語氣。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勇士形象。
四、課前準備:
1、結合注釋了解《戰國策》。
2、戰國時期的“士”及以養士三千著稱的“戰國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歷其他刺客的故事。
五、課時安排:
一、導入新課:(課前播放背景音樂《壯士吟》)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國策》里描繪的燕趙游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后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另一個故事: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于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斗爭,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這里的唐雎,是《戰國策》里塑造的又一個游俠勇士的形象。
二、檢查預習:
交流搜集來的本文、《戰國策》及“士”的有關資料。
明確:《戰國策》又叫《國策》,是記載戰國時期各國策士(說客,又叫縱橫家)的言論、活動的史書,以記言為主,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其敘事年代起于戰國初年,終于六國滅亡。西漢末年,由劉向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并定名。
劉向(約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現在江蘇省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漢皇族。他在學術文化上的主要貢獻是對古籍做了全面系統的分類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學價值,又有文學價值。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戰國策?魏策》,說的是戰國末年,在野心勃勃的秦王羸政已經消滅了韓、魏之后,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屬小國,安陵國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并安陵國,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士:在兩千年以前,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群雄紛爭,各個國家或者為了使自己更強大,或者為了“轉危為安,運亡為存”,爭相養士,利用這些人在內政外交上出謀劃策,“扶危持傾”,課文中唐雎這個人物,就可以使我們由一斑見全豹。
三、整體感知:
1、掃清字音障礙;教師范讀課文,正音。
唐雎(jū)怫然(fú)韓傀(guī)免冠徒跣(xi?n)縞素(g?o)
庸夫(yōng fū)色撓(náo)以頭搶地(qiāng)休祲(jìn)寡人諭矣(yù)
2、疏通文義。要求學生參照注釋,默讀課文,盡量自己通讀。確有疑難,做好標記以便討論交流或請教。
教師明確:
重點字詞講析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以,甚善;,受地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唐雎秦。
使:派
謂……曰:告訴,對……說
以:介詞,用
易:交換
其:句中用來加強語氣的助詞,可譯為“可要”。
加惠:給予恩惠
大小:形容詞作名詞,分別指“大面積的土地”、“小面積的土地”。
雖然:雖然這樣/如此
于:介詞,從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了解人物形象。
二、培養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
三、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教學設想
一、以“說”為主學習課文。
二、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評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主要教學過程 通讀——說讀——評讀。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1.介紹《戰國策》。
(師先提問,生答后再小結。)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
2.簡述時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余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二、通讀——說內容。
1.生齊讀課文,教師聽音。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請同學們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搶(qiāng)
祲(jìn) 縞(gǎo) 傀(guī) 撓(náo)
3.請同學們說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加惠(給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樣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著腳。冠,帽子。跣,赤腳。)
搶地(撞地。搶,碰、撞。)
休祲(吉兇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撓(指變了臉色。撓,屈服。)
謝(道歉。)
諭(明白,懂得。)
4.請同學們結合注釋讀課文。
(學生散讀,老師巡視。)
5.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要求:能準確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師提問。)
6.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內容。
(要求:在準確的前提下,能復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質。生稍作準備后回答。)
三、說讀——說譯文。
1.學生分角色讀課文。
(敘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擔任,要能讀出人物應有的語氣。)
2.教師以句子為單位讀一段課文,每讀一句,學生就跟著集體雜然地翻譯文句。
3.學生仿效老師的方式分組譯讀課文。
4.教師從二、三段中找出幾個難句請學生口頭翻譯。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5.學生雜然地再讀課文。
四、評讀——說意味。
1.學生演讀課文。
⑴演讀分兩組,每組各找兩位同學分別飾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讀內容分別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讀地點設在講臺。
⑷要求飾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演讀出人物的精、氣、神,能融入角色中。
2.每個同學以“……表現了……”(或“……寫出了……”、“……反映了……”)說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如: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表現了秦王的外強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寫出了秦王盛氣凌人、以強凌弱的心態;
“挺劍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強暴、寧死不屈。
(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然后請學生回答。)
3.教師評點。
(教師評點的原則,是以鼓勵、夸贊為主,同時也要指出學生回答中的不當之處。)
4.教師小結。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作業 。
查找資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附:板書設計
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驕橫欺詐 敢于斗爭
狂妄無理 善于斗爭
不可一世 不畏強暴
秦王 唐雎
前倨后恭 膽識兼備
色厲內荏 有智有勇
外強中干 不卑不亢
【說明】
學習《唐雎不辱使命》這篇課文,應著重了解人物性格,注意人物性格的反襯作用。所以,本方案的教學角度擬為:說讀——以說為主學習課文,了解人物形象。具體操作步驟是通讀——說讀——評讀。
設想能讓學生在讀、說中了解人物性格,鍛煉學生的復述、翻譯、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設想能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飾演中,把握人物性格,并學習唐雎的那種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設想讓學生學會通過對具體語句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12
預習檢查,加點字解釋并翻譯整句:
以大易小 使唐雎使于秦 故不錯意也 請廣于君
輕寡人 免冠徒跣 以頭搶地 天下縞素
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休祲降于天
師:現在我們來讀一下課文,我們這樣讀:這邊三排同學讀秦王,凡是秦王做主語的句子你們讀;這邊三排同學讀另一個陣營,凡是安陵君與唐雎做主語的句子你們讀。在讀之前我請同學說說讀安陵君與唐雎要讀出什么語氣?
生:沉著堅決。
師:兩人可有區別?
生:安陵君語氣弱一點,畢竟他對秦王還是比較害怕。
師:委婉一點,是吧。秦王呢?
生:強橫。
師:是從頭到尾的強橫嗎?
生:最后一節應該讀出對唐雎的尊敬與害怕。
師:關于最后一節,有兩個版本。大家看一下屏幕(出示文字:先生坐,先生何至于此!),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個先生。
師:大家小聲讀一下,比較一下多了一個詞以后有什么不一樣。
生:多了一個詞感覺更顯出了秦王的害怕。
師:重復一次可以感覺到秦王的哆嗦,是吧。現在請讀秦王的同學選擇一下,是讀書上版本呢還是讀屏幕上這個版本。喜歡屏幕版的舉手。(出我料外的,只有3個人舉手。)看來大家還是喜歡那個不怎么害怕的秦王,那我們就讀書上版吧。
(學生分組朗讀)
師:今天我們借這篇課文學一種新的閱讀方法,我們以前一般用這樣三種閱讀方法閱讀課文(出示字幕,師讀并略加解釋):一,積累性閱讀, 指以積累新知識為目的的閱讀。二,感受性閱讀,指以感受文本的美與善為目的的閱讀。三,理解性閱讀,指以弄懂作品 寫作方法、思想內容等為目的的閱讀。這三種閱讀方法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板書:仰視)。問一下同學,這個詞用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向作者學習的意思。
師:古人創造了偉大的文明,無疑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就像一座高山,他們值得我們仰視。但如果我們只是仰視他們,那也不行的。后面那個同學說說,只用仰視的方法閱讀,會有什么壞處?
生:那就看不到他們的缺點。
生:缺少批判性。(學生讀過我的教學手記,所以有此一答。)
生:古人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師:永遠仰視,我們就只能永遠跟在他們屁股后面,無法超越他們。我們要超越古人,長江后浪推前浪,所以我們需要學一種新的閱讀方法(出示文字)。它就是“批判、創造性閱讀”。我們可以用兩句話來解釋這種閱讀方法,第一句就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說的,請剛才那個同學解釋一下這句話。
生: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
師:孟子告訴我們,對書要持什么態度。
生:半信半疑。
師:不錯,對古人我們要保留一點懷疑。第二句話非常有名,大家一起念。
生(讀):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牛頓
師:牛頓告訴我們,要取得偉大成就,需要吸收前人的知識,然后站上去,創造出比前人更偉大的文明。現在我們來學習批判性閱讀。第一步,按照孟子的說法,我們需要懷疑與考證(出示文字)。懷疑誰呢?懷疑作者說的對不對,但在懷疑作者之前,我們需要先懷疑另一個人,一個站在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人。(出示文字:作者— —讀者),一個把作者的文章放到讀者面前的人,這個人是誰?
生:編者。
師:不錯。編者對我們幫助很大,大家可以看書,關于這篇文章,作者給了我們哪些幫助——有課文前面的話,里面介紹了主要內容,中心思想;還有很多很多的課下注釋。編者是我們與作者之間的一道(學生答:橋梁)。不錯,是一道橋梁。但編者也是人啊,他也會出錯,一旦他出錯,橋梁就(學生:斷了),他會成為我們與作者之間的一塊(學生:絆腳石)。所以我們要懷疑他,考證他,怎么考證呢,我們先來判斷一下這個文章的文本,不同文本有不同的考證方法。我們需要判斷一下這篇文章是什么文體,我們學過的文體有哪些?
生: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童話,寓言,詩歌。(師寫在黑板上)
師:這篇文章可能是什么文體?
生:記敘文,小說。
師:記敘文與小說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生:小說可以編造,記敘文記錄一個真實的故事。
師:編造太難聽了,換一個詞。
生:虛構。
師:好,小說允許虛構,記敘文則要真實。這篇文章是什么文體呢?我們來看一下編者的意見。大家一起讀課文題目下面編者寫給我們的文字。
生(讀):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秦王顯然包藏禍心,以強凌弱。安陵國的使臣唐雎不畏強暴,冒死與秦王抗爭,終于使秦王辭窮色撓。唐雎這種凜然不可侵犯的獨立人格和自強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熠熠生輝。
師:“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熠熠生輝”,編者告訴我們,唐雎是一個什么人物。
生:歷史人物。
師:好,他是一個歷史人物。本文選自《戰國策》,我們再來看看編者對《戰國策》的注釋。注釋1,第二行,大家一起念。
生(讀):《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的。
師:《戰國策》是一本什么書?
生:歷史書。
師:好了,人物是歷史人物,書是歷史書,歷史寫的都是(學生答:真實的事)那么編者告訴我們這個文章是什么文體?
生:記敘文。
師:好,記敘文就要考證它的三大要素。(出示文字:時間、地點、人物)我們現在來考證一下時間。(發資料)本故事發生于幾幾年?
(學生看資料,資料全部是古文,沒有翻譯。其實時間在課文注釋中有,但由于緊張,我忘了讓學生在課文中找。應該由亡魏在公元前225年,與秦王還沒改稱秦始皇判斷出故事發生于公元前225—公元前221年)
一段時間后
生:亡魏在公元前225年。(師板書,公元前225)
師:好,現在再看地點。這個故事發生的地點有兩個。一個是安陵,一個是在秦王殿上。大家看有關安陵的資料,安陵又叫鄢陵,大家看看有什么發現。
生看資料,教師提示:我們要學會看資料,無關的東西我們要省去,找有關文字)一段時間后。
師:有關安陵的文字有哪些?
生:魏旦暮亡,不能愛鄢陵,魏割以與秦,秦兵去陳百六十里。
師:這個告訴我們什么?字詞看不懂的現場提問。
生:“愛”是什么意思?
師:吝嗇,可惜。
生:這說明安陵被割讓給秦國了。
師:發生在哪一年。
生:公元前241年。
師:就是說在唐雎這個故事前(學生答:16年),安陵已經是秦國的了。咱們再來看看有關秦王殿的資料。這個資料選自荊軻傳。
生:老師,這里說“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也就是說秦王殿里不能帶兵器,課文里卻說唐雎挺劍而起,這個有矛盾。
師:好,又發現問題了。我們再來看人物,本文主人公是唐雎,這個人物在《戰國策》里一共出現了4次(其實是5次),除了課文,還有三次都在資料里了,請同學快速閱讀,找找里面的問題。
一段時間后。
生:年紀不對,這里說唐雎在公元前266年的時候已經有90多歲了,那么他在公元前225年的時候就有130多歲了,這個不大可能。
師:130多歲了,這個人能活著已經是一個(學生答:奇跡。)何況還拿了一把劍指著秦始皇,大家想想看秦王會有什么反應?昏倒了,可能,呵呵。(生笑)通過對記敘文三大要素的考證,我們已經可以得出結論:本文不是記敘文,而是(學生答:小說!)
師:小說就得有小說的研究方法,我想問問同學:在你心目中,小說是什么?
生:小說是有離奇的情節的。
生:小說有人物情節,是刻畫人物性格的。
生:小說是表達作者某種想法的。
師:我們來看兩個名作家最小說的看法(出示文字),大家一起讀。
生(讀):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巴爾扎克;小說是可以做夢的地方——趙本夫。
師:趙本夫,聽說過嗎?(生搖頭)他做了一個夢,叫“天下無賊”,他的這句話容易理解。巴爾扎克,這個法國大作家的話就難懂了。我們剛考證了這個文章不是歷史而是小說,現在他又來說小說是歷史,什么意思?
生:小說里面可以看出時代背景。
生:小說都是根據真實的事情改編的,所以從里面可以看出真事。
師:不錯。小說雖然是虛構的,但它可以反映真實。中國最虛構名著是哪一本?
生:《西游記》
師:《西游記》里有哪些真事。
生:唐玄奘取經。
師:還有呢(生茫然),西游記里最大的虛構是虛構了一幫神仙,佛。但大家看清楚了。那里的神仙是怕死的,佛呢?會收受賄賂。神仙手下那些狗阿貓阿會到人間興風作浪。他寫天上,其實是在(學生答:寫人間)。不錯,所以小說有很多東西似乎是虛構的,其實卻又是真實的。這兩位作家告訴我們,看小說要注意“現實—夢想”(出示文字),現在我們先來尋找一下這篇文章里面的現實。
生:專諸、聶證、要離這些人都是真實的。
生:秦王以強凌弱也是真實的。
師:具體說一下他怎么以強凌弱。
生:他用一種欺詐的手段,對方不答應就威逼。
師:先欺詐,欺詐不成就用強威逼,威逼不成呢?
生:用武力。(師:用課文里的話說)“流血千里,伏尸百萬”。
師:不錯,這個就是作者面對的現實。面對這樣的王,作者感到在現實中無法消滅他,于是只有做夢。現在我們再來尋找一下作者的夢想。
生: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這段文字說明作者希望這個王是一個有弱點,通情達理的王。
師:好,他希望秦王是個軟弱的王,不像現實中那么不好對付。
生:他希望唐雎那樣的人能活130歲,好人長命。(學生笑)
生:他希望小國家的君王面對秦王能夠反抗,不投降。
師:好的。所謂夢想,就是現實中不可能或者不大可能發生的事,作者卻當真事寫下來了。大家再找一下,還有沒有?(生沉默)大家一起把唐雎最后說的那段文字讀一下。
生(讀):……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師:思考一下。
生:這里說白虹貫日什么的,這些都是不可能的,表明作者希望天能感應,天知道了人間的事,做出反應,告訴人們應該怎么做。
師:就是說面對殘暴的統治者,作者想不出辦法,最后只能依*天了,他希望天能“曉得”——天曉得!希望天能拍下一個英雄來除暴。這個夢想一直流傳著,2000多年來它一直是中國人的一個夢想,很多作家,包括當代作家在作品里表達了這個夢想。大家一起讀一段文字。(出示)
生(讀):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
師:誰來解說一下這段文字。
生:屠龍刀里有兵書,用它可以統一天下。倚天劍里有九陰真經(師:還有一樣……)降龍十八掌,用它可以刺殺皇帝。
師:大家看這個名字:降龍十八掌。做什么用的啊(生:降皇帝,皇帝就是龍),所以書里這樣解釋這段文字:屠龍刀里的兵書用來統一天下,驅除韃奴,但如果新上任的皇帝一樣是個暴君,那么就有一個蓋世英雄,拿著倚天劍來取他項上人頭。(這個解釋在自己班級上的時候是學生敘說的,但上過的班級中只有兩個班有同學說得比較好,原因是大部分班級沒人看過書,只看過電視)
師:現在我想讓同學從這段(指“武林至尊……)中挑出一個詞來概括這個夢想。(出示文字: 之夢)
生:制龍之夢。
師:應該是屠龍吧,要求從這段文字中找。解釋一下,為什么用屠龍。
生:因為唐雎的夢想就是制服王,王就是龍。
師:不錯,不過還不夠好,因為在這段文字中屠龍的意思其實是統一天下,唐雎可沒有這個夢想。誰再來說?
生:倚天之夢。(師:理由。)倚就是依*。倚天之夢就是依*天來制服皇帝,這個與課文是一樣的。(在自己班上的時候,學生提了4個詞,如“天下”“至尊”全被我否定之后才有同學想到應該是“倚天”,我覺得這里其實是一個標準答案)
師:很好,倚天不僅僅是劍的名字,對吧?金庸把劍取名為“倚天”其實包含著一個中國人從古到今的夢想——依*天!那么我想請同學來評價一下這個夢想,(出示文字:評判“唐雎”與“倚天”之夢。)“唐雎”這樣的英雄值不值得我們學習與歌頌?“倚天”之夢值不值得我們宣揚?請同學來說,可以互相討論。
生:我覺得對唐雎要一分為二來看,他那種面對秦王這樣的暴君凜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那種為正義不惜犧牲一切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但他的做法值得商量。至于倚天之夢,它不值得我們宣揚,我們不應該*天,天是不可依*的,我們應該*自己。(第一個學生的回答十分全面,學生素質是相當好的)
生:倚天之夢是古人的迷信,天其實是無知覺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相信人民。
(這部分學生答得其實不錯,就是答案不夠豐富多彩,自己班上的時候,學生提供了十幾種答案,如唐雎這樣是活得有價值,死得光榮;唐雎就算失敗也能喚起大家的勇氣,這個夢想只能讓人民學會等待……)
師:說得不錯,我們來看看唐朝大詩人柳宗元是怎么看這件事的。(出示文字)大家一起讀。
生(讀):秦皇本詐力,事與桓公殊.奈何效曹沫,實謂勇且愚。
師:他用兩個字評價秦王(學生:詐力)應該說與我們同學的看法一致,他就是用詐力來統一天下的,相對秦王的力,唐雎有(學生:勇),對,他的勇氣是值得我們歌頌的。但相對秦王的詐,唐雎卻顯得(學生: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唐雎如果成功,秦王答應了他的要求,會有什么結果。(學生:他沒幾天就變卦立刻。)唐雎如果不成功,秦王不屈服,與他打了起來,最后就算秦王被他殺了,會有什么后果?
生:會有新王即位,然后會去報仇,滅了安陵。
生:據說秦王的長子比較仁慈,也可能會換來一個好皇帝。
師:但他再仁慈,也會替父報仇,否則他沒法向臣下交代。我們可以來看看現實。大家一起把資料一的第四段讀一下。
生(讀):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秦軍破燕于易水之西,得太子丹之首。
師:現實就是這樣,現實中的“唐雎”——荊軻得不償失,沒有幫國家消除災禍,反而給國家帶來了災禍。
師:我們再來看一下這詩,這詩的題目叫《詠荊軻》,大家看,這里有兩個故事:荊軻與曹沫。大家一起找到資料五,史料記載,那個時代有五位有名的刺客。大家看看有沒有一個是發生在公元前225之后的?
生:曹沫。
師:曹沫是魯國的,他劫持的是齊桓公,什么時代?
生:哦,是春秋時期的。
師:對了,也就是說,五個故事全部發生在我們課文講的故事之前。那么課文里為什么要說“與臣而將四矣”,應該是“與臣而將六矣”啊?思考一下,作者把荊軻與曹沫這兩個偉大刺客放到哪里去了?可以互相討論。
一段時間后
生(很興奮的):我知道了(師:請說。),他是把荊軻與曹沫的故事拼接了一下。(師:具體怎么接的?)用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然后在結尾把荊軻換了曹沫,把秦王換了齊桓公。
師(出示文字:移花接木):有一種小說的寫法,叫做移花接木。這個故事就是應用了這種寫法。我們中國人都喜歡故事的結局是(學生:大團圓),對了。作者很佩服荊軻,他希望荊軻有一個好的結局,所以他把曹沫的故事移過來了。這樣可以讓看故事的人有信心,可以號召大家起來反抗暴君。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學而能用,我希望大家能用“移花接木”之法再造一個夢想,把你自己移到唐雎身上,或者把某幾個英雄的故事移花接木一下,放到公元前225年那塊土壤里去,重新開出一朵花來。下課。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13
《唐雎不辱使命》課文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語文教案
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2、培養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4、領悟本文言辭的巧妙美。(言之有節,言之有據,言之有力。)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國策》里描繪的燕趙游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后。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另一個故事: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于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斗爭,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這里的唐雎,是《戰國策》里塑造的又一個游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學過程
1.作者、背景簡介。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敘事長于鋪陳,多加渲染夸張,寫得有聲有色;語言生動流暢;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所以它對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響。
這篇文章記敘了戰國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于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
2.全班齊讀,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搶qiāng傀guī祲jìn縞go撓náo諭yù
3.同學反復朗讀,可按照每行為一組的順序舉行朗讀比賽,以此激發學習讀書的樂趣。
4.借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間可以討論。
5、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斗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四)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唐雎面對暴秦展開斗爭直至折服秦王的記述,贊揚了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對話來敘寫和展開情節。
(五)總結、擴展
本課注重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對《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戰國時期有很多“士”,這個特殊的階層流傳下來許多故事,如毛遂、藺相如、晏子等,課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業
認真閱讀,逐句翻譯,以小組為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戰國策》論證說理周密嚴謹,筆鋒犀利。綜論形勢,無不縱橫捭闔;指陳利害,無不鋒芒畢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寫了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
教學過程
一、分各色朗讀課文。
二、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么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并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于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后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與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并無商量余地;C.秦王不說,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的心理
3、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么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余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本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6、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為長者”,“錯”起“意”來,就會把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唐雎: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三、教師小結。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業。
查找資料,了解外交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文章以記言為主,情節跌宕起伏,矛盾沖突尖銳,人物個性鮮明,言辭頗有深意,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味。
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我自認為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還是比較值得一提的。
在導入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尼克松與周恩來的精彩對話,讓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就對如何得體、巧妙的說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正當學生為周恩來機智的回答叫絕時,我順勢引人了古代外交家——唐雎,連帶著介紹了課文背得。打鐵要趁熱,我這開頭一個高潮,讓學生覺得作品中的人物不那么討厭,文言文也不都是枯燥無味的了,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接下來的“讀——譯”均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加以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的欲望。先讓學生認真聽老師范讀,給自己不懂的字注音,然后考考大家的記憶能力,再讓學生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好。有了這個激勵,學生在聽課文錄音時就格外認真,特別是一些后進生更認真,這可是以前從未有過的現象。另外,《唐雎不辱使命》這篇文言文字面障礙較大,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幾堂課里掌握重點字詞句,這是一個需要教師仔細斟酌的問題。因此我在設計這個環節時就采用洋思的文言文教學模式,采取了讓學生自學為主的方法。讓學生先借助工具書自己翻譯,接下來一人一句進行翻譯,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再發言,最后教師評講并將重點詞語的意思板書在黑板上。我們都知道,學生都是好勝的,哪怕是成績很困難的學生,他也期盼能在課堂上答對一個問題,得到老師的微笑。從教學結果看,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得當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趣味盎然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積極性。因此,當我課文學習結束時,學生也能流利地翻譯課文了,甚至還包括那些學困生。
關于文章分析我著重從文章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展現人物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入手分析,讓學生先按導學稿的內容進行自學,然后小組進行交流。構建了一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新學習框架。借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再有,本節課在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故事復述、分角色朗讀課文、為人物設計神態、動作等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學生在感悟唐雎這種剛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以及與秦王同歸于盡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在課外活動時學生又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恰到好處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本節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生學會了學習。當然也有遺憾之處:1、學生的層次不同,討論時層次低的學生因有老師聽課而不好意思舉手發言部分喪失了話語權,學得相對被動。2、分角色朗讀不夠充分,學生未能讀出秦王的語言特點。3、時間分配欠合理化,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朗讀。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更要加強時間分配方面的學習,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機。
總之,通過這篇文章的教學,我明白了教學相長,相輔相成的道理,同時,也為我進一步探索課程改革的奧秘提供了一個鮮活的示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14
江蘇南京市四中 華曉雋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傳統課文,也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相對于初中階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曹劌論戰》等來說,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難度,《戰國策》又是以記言為主,初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因此,在教學過程 的設計安排上應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過,我個人認為,教學時也不必把文字的難度想像得太大,畢竟初中學生不是一張白紙,要相信他們是有相當學習能力的,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但是,有些涉及到專門性知識如歷史知識的地方,教師則必須講解、點撥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學中仍然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安排不同要求的讀書,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熏染。
據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 設定為:
嘗試運用探究的學習方法,從整體文意的把握來幫助理解文中的具體字、詞、句,從對文中關鍵字詞句的確切理解來幫助掌握整體文意,雙向互動地學習古文,探討唐雎不畏強權、為國赴難精神的現實意義。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 的設計如下:
第一步:導入 。
引題:《戰國策》又叫《國策》,是記載戰國時期各國策士(說客,又叫縱橫家)的言論、活動的史書,以記言為主,分為十二國策。西漢末年,由劉向校正并定名。
今天我們來學習《戰國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說的是戰國末年,在野心勃勃的秦王羸政已經消滅了韓魏之后,弱小的安陵郡同強大的秦國斗爭的故事。
第二步:掃清文字障礙,整體感知課文。
首先請四位同學來朗讀課文的四個小節,讀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讀后,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為下一步順暢地朗讀全文做準備。接著,齊讀課文全文,注意不要有讀破之處。
正音的工作結束后,請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下來,準備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交流。
讀完后,請兩至三位同學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這篇文章寫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釁,以換地為名想挑起戰爭。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國,表示愿意犧牲自己來刺殺秦王嬴政,終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第三步,質疑及交流。
講解1:前面我們說過,這是一篇描寫強弱斗爭的文章,剛才在自讀時,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文章中有表現秦國強大而安陵弱小的語句呢?
[參考答案]①秦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②“秦王不悅”,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釋為“因此,于是”;秦王不高興,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見安陵之弱。③秦王嬴政當時尚未統一六國,卻在文中自稱“天子”,說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可見秦國之強。(前兩點學生基本上能夠說出,第三點教師可做些點撥)
這個思考題的回答要求引用原文,教師可適當點撥。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兩節的內容,包括字詞的意思進行質疑,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其中,教師應重點點出“安陵君其許寡人”“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這兩句話,組織同學們討論,掌握意義。
講解2:秦國強大而安陵弱小,秦王嬴政又說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萬,流血千里”,顯然,戰爭已經一觸即發。如果打仗,弱小的安陵絕不是強秦的對手,所以出使秦國的唐雎的表現就成了關鍵。這時,唐雎有哪兩個表現呢?請依據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唐雎先是說了一段話表示愿意犧牲自己來刺殺秦王嬴政,而后“挺劍而起”,做出動作。
第三小節是全文的重點段落,作者在這里進行了精細的描寫,同時,這一節也是情節發生逆轉的關鍵段落,在學生對這一節有了比較清楚的整體感受以后,請學生齊讀第三小節,讀后讓學生對這一部分進行自由質疑,或說說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這里應重點解決“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和“懷怒未發,休浸降于天”這兩句的意義,以及“夫專諸之刺王僚也……蒼鷹擊于殿上”的意思。同時,由于學生對這一時期的歷史了解不多,教師可補充有關古代著名刺客的知識。
第四步,發展訓練,體會文意。
齊讀“夫專諸之刺王僚也……蒼鷹擊于殿上”,欣賞排比句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并作練習,嘗試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參考原文)再連起來齊讀,體會這樣說的氣勢,以及在秦王面前這樣說的效果。
[參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練習完成后,請學生跳讀課文,找出表現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態度的句子,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參考答案]①秦王表現:“秦王不悅”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贊頌不畏強權敢于為國犧牲自我的英雄。
學生分析完作者的寫作意圖后,再次齊讀全文,連貫、完整地感受整篇文章。
第五步,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唐雎的這種不畏強權的精神,和敢于為國犧牲自我的精神,在我們現代社會,還有沒有現實意義?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面對不良風氣,面對歹徒,應當怎樣有勇有謀地斗爭?當國家有難,比如在中國臺灣問題上有人挑起戰爭;比如說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之時,你應當怎樣做?答題時教師注意點到為止,不要上綱上線或偏離課文。
第六步,家庭作業 :
1.背誦課文第三節。2.在課外查閱有關刺客的知識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專諸、聶政、要離的事跡。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教學設計的實施,應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建議將以上內容分為兩個課時進行教學。
附板書設計 :
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
秦王:“秦王不悅”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將“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文章主題:贊頌不畏強權的精神,敢于為國犧牲自我的精神。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