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精選19篇)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1
第12課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夾敘夾議的方法,敘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前后文的過渡和照應
3、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課文,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教學用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解放戰爭時期的民主革命斗爭引出聞一多的事跡。
二、通讀課文,整體把握
1.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贊揚聞一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聞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這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表現出來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著力寫聞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聞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著力表現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于學術,后期投身于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2.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征。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一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一生經歷復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3)精于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比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并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于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從詳略上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說”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作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復強調“兇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于感情和音樂美。(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敘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贊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說”“向……呼喊”“警報迭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敘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于感染力。(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說”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說”,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與第5段“他并沒有‘說’,但他‘做’了”中的“說”和第6段中的“說”,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里的“沒有‘說’”,主要是贊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干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說”,是對于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說”字,竟然表達這么多的意思!這種結合一定語言環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3)富于感情。這篇文章的敘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敘,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說它是記敘未嘗不可,但洋溢著贊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贊語,但緊接著跟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蘊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惜寸陰”,這種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著一個情猶未盡的“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帶著強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樂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心會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報迭起,形勢緊張”,等等。這些詞語的結構整齊,有節奏感。②作者慣于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有些則是并列的性質,有的是更為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有力,富于音樂美。4.夾敘夾議的寫法。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是夾敘夾議。作者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構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敘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后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應,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學生來完成)
三、細讀全文,畫出精辟的語句,然后復述課文大意,并說出聞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后期有什么變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聞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后期則投身于民主運動,敢于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勇,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卻是始終如一的)
第二課時
一、問題探究
1.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說說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聞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得十分緊密,“僅……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在兩句之間又注意彼此的關聯,這樣就使兩個部分的過渡十分自然。)
2.這篇文章在敘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寫?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發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二、說說下列句子的含義,注意其中加點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詩興不作”是文言說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比喻的說法,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3.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說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5.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說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課外收集:聞一多先生的事跡很多,試為本文補充一兩個事例。
教后記:這篇文章記述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學習他的精神。同時讓學生注意本文的選材角度和記述的重點。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夾敘夾議的方法,敘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前后文的過渡和照應
3、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課文,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教學用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解放戰爭時期的民主革命斗爭引出聞一多的事跡。
二、通讀課文,整體把握
1.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贊揚聞一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聞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這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表現出來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著力寫聞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聞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著力表現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于學術,后期投身于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2.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征。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一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一生經歷復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3)精于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比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并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于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從詳略上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說”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作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復強調“兇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于感情和音樂美。(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敘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贊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說”“向……呼喊”“警報迭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敘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于感染力。(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說”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說”,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與第5段“他并沒有‘說’,但他‘做’了”中的“說”和第6段中的“說”,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里的“沒有‘說’”,主要是贊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干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說”,是對于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說”字,竟然表達這么多的意思!這種結合一定語言環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3)富于感情。這篇文章的敘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敘,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說它是記敘未嘗不可,但洋溢著贊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贊語,但緊接著跟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蘊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惜寸陰”,這種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著一個情猶未盡的“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帶著強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樂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心會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報迭起,形勢緊張”,等等。這些詞語的結構整齊,有節奏感。②作者慣于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有些則是并列的性質,有的是更為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有力,富于音樂美。4.夾敘夾議的寫法。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是夾敘夾議。作者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構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敘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后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應,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學生來完成)
三、細讀全文,畫出精辟的語句,然后復述課文大意,并說出聞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后期有什么變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聞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后期則投身于民主運動,敢于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勇,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卻是始終如一的)
第二課時
一、問題探究
1.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說說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聞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得十分緊密,“僅……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在兩句之間又注意彼此的關聯,這樣就使兩個部分的過渡十分自然。)
2.這篇文章在敘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寫?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發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二、說說下列句子的含義,注意其中加點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詩興不作”是文言說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比喻的說法,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3.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說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5.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說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課外收集:聞一多先生的事跡很多,試為本文補充一兩個事例。
作者郵箱: .cn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
1、積累掌握雙音節詞和成語的讀音與用法。了解臧克家、聞一多。整體把握課文,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精致嚴謹的結構,過渡語段的作用。理解艱深語句的作用,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3、學習聞一多先生刻苦的學習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執著的愛國熱情和言行一致的的高尚的人格,做一個生動的人,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品味文中重要語句,理解聞一多先生精神實質。學習文章選材、組材方法。
教學難點 :
理解本文敘述中的描寫的運用及作用。關鍵詞語。
教學方法:
1、文獻法:課前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查閱相關資料,課堂交流。
2、聽讀、朗讀讀法。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借聲請并茂來表情達意,領悟文意,感受美。
3、分組討論探究法。
2、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磁帶。(朗誦磁帶、七子之歌磁帶)圖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課前提示]
1.、這是一篇寫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語言精警。不妨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本文,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教師可以用范讀,或者放錄音、錄像等,激發學生的感情,調動學生誦讀本文的積極性。
2、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敘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前后文的過渡和照應,都值得學生學習。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3、關于聞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不妨引導學生從圖書館或從網上自主查閱,并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
4.、課文中有些文言詞不好理解,建議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自主解決,教師不必越俎代庖。
教師:播放《七子之歌》,學生可跟唱,創造情境。(學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師也可隨機提問。)
這首歌的作者是聞一多先生,他是近、現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強烈的愛國熱情,是一位為人所敬的民主戰士,他敢爍趕為,言行一致。現在我們學習臧克家寫的一篇文章《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質。
二、資料交流,資源共享。
1、作者介紹
臧克家,詩人。1905年生于山東諸城。從小受家庭影響,喜歡古典詩詞和民歌,并目睹農民的苦難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這為他后來的詩歌創作,初步奠定了基礎。1926年秋到武漢,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敗后,受國民黨當局迫害,四處逃亡。1929年還鄉,入國立青島大學補習班。1932年開始發表新詩,以一篇《老馬》成名。1933年9月,詩人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烙印》。隨著《老馬》等詩的廣泛流傳,臧克家被譽為“農民詩人”,為廣大讀者所熟知和喜愛。1934年大學畢業后到中學任教,發表了長詩《自己的寫照》。抗戰爆發后,詩人熱情地奔赴抗日前線,從事進步文化工作,出版了《從軍行》《淮上吟》等詩集。1942年秋到重慶,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出版《十年詩選》及長詩《古樹的花朵》等。抗戰勝利后,在上海主編《文訊》,寫了許多揭露、批判國民黨統治的政治諷刺詩。1948年由于國民黨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歷任人民出版社編審、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等職。解放后出版的詩集有《春風集》《歡呼集》《臧克家詩選》和長詩《李大釗》等。粉碎“四人幫”后,詩人又寫了不少作品,并任復刊后的《詩刊》顧問。
2、臧克家和聞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島大學學習期間,是聞一多先生的高足,經常出入于聞一多的辦公室和家中,向老師請教;聞一多也很賞識臧克家,1932年回清華任教后寫信給臧克家說:“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你一個人已經夠了。”可見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準備出版詩集《烙印》,因當時名不見經傳,書店不愿出版他的詩集。聞一多聯絡王統照等人,替他出資印行《烙印》,又在大型雜志上撰文介紹。40年代,兩人多有書信往來,如課文中提到的“他在給我的信上說……”,這是聞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贊揚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寫的回信;課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復臧克家欲至聯大教書的問詢的。聞一多先生遇難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寫《我的先生聞一多》以示悼念。
3、聞一多
聞一多,本名家驊,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縣一個“世家望族,書香門第”。五四運動時在北京清華學校讀書時即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1922年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后來研究文學。1925年5月回國后,歷任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閃爍著反帝愛國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在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學的研究。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1943年后,因目睹蔣介石反動政府的腐敗,于是奮然而起,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斗爭。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兼云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長。“一二·一”慘案發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最后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遺著由朱自清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教師引導: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贊揚聞一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聞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這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表現出來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著力寫聞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1、 教師播放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分組議論,解決字詞。
2、 學生自讀課文,學習表情朗讀,教師指導。
3、 學生齊讀課文,而后歸納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理清文章思路。(學生自由發言,互相補充。
4、 教師歸納: 《唐詩雜論》
學者 《楚辭校補》 三本書
聞一多 《古典新義》
起稿政治傳單
革命家 群眾大會演說 三件事
參加游行示威
然而,聞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著力表現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
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于學術,后期投身于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四、問題研論(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歲設計的問題)
1.這篇文章為什么取標題“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一生經歷復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
3、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說說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
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聞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得十分緊密,“僅……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在兩句之間又注意
2.這篇文章在敘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寫?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
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發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第二課時
一、品讀句子,揣摩語言,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學會運用。質疑問難,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獲。(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確切理解句中詞語,從而進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一)說說下列句子的含義,注意其中加點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詩興不作”是文言說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比喻的說法,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3.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
“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說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5.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說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二)探究學習,研討課文的一些寫法上的特點。(問題設計的方面較多,可以讓學生自由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有些問題可不必過細,點到即可。
1.精于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
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并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于救國。
細節描寫:“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從詳略上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說”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作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復強調“兇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2.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于感情和音樂美。
(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敘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贊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說”“向……呼喊”“警報迭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敘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于感染力。
(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說”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說”,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與第5段“他并沒有‘說’,但他‘做’了”中的“說”和第6段中的“說”,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里的“沒有‘說’”,主要是贊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干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說”,是對于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說”字,竟然表達這么多的意思!這種結合一定語言環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
(3)富于感情。這篇文章的敘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敘,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說它是記敘未嘗不可,但洋溢著贊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贊語,但緊接著跟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蘊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惜寸陰”,這種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著一個情猶未盡的“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帶著強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樂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心會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報迭起,形勢緊張”,等等。這些詞語的結構整齊,有節奏感。②作者慣于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有些則是并列的性質,有的是更為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有力,富于音樂美。
3..夾敘夾議的寫法。
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是夾敘夾議。作者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構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敘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后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應,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三、關于練習
1.細讀全文,畫出精辟的語句,然后復述課文大意,并說出聞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后期有什么變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把握課文大意和聞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點,并提高把握關鍵語句的能力、復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聞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后期則投身于民主運動,敢于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勇,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卻是始終如一的。
2.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發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
1、反復誦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記敘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學習聞一多嚴謹、謙遜的治學態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則。
教學重點、難點:
品讀重要語句,探究體會語言的內蘊。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照片呈現,標題導入
1、照片呈現:
出示聞一多先生的照片,然后讓學生說說他是誰。
他就是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說的聞一多。他說:“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文中高度贊揚了聞一多的民族英雄氣概。(板書課題)
2、標題導入 :
從標題看,文章主要寫了聞一多的哪兩個方面?
是啊,日常生活中的說話和做事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行,如何處理日常生活中“說和做”,是一個人品德修養的必修課,聞一多堪稱這方面的表率。下面,讓我們再次從聞一多身上感受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悟
1、誦讀積累:
①學生朗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②學生交流朗讀感受。
2、整體感悟:
①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處?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說了就做”。)
②表現了聞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為了救國救民的需要而說和做的愛國精神。)
三、合作探究,人物性格
1、合作探究:
①文章從哪兩個方面寫聞一多的“說”和“做”?圍繞這兩方面文章寫了哪幾件事? 從中看出聞一多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學生討論交流后歸納明確:文章從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兩個方面寫聞一多的“說”和“做”。圍繞這兩方面文章寫了聞一多十多年來默默鉆研,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起草政治傳單、在群眾大會上演說、參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看,聞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學嚴謹、成就卓越的學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戰士。
②這篇文章在敘述中運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寫?并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
(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發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目不窺園。還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都能起到具體再現聞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③聞一多先生的事跡很多,作者為什么只選取這六件事?
聞先生一生經歷復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可見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草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單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
④怎么理解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的說和做?
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先生,他對反動派的揭露與斥責,對于革命、對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說,也是他的做。他是以他的說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時候,他不僅說,而且以生命為代價來這樣做,從課文17、18小節所傳達的內容可以看出。
2、人物性格:
①第11小節引用了聞一多先生信中的話,這里可以看出什么樣的品格?“講話定要講個痛快”,想像一下聞先生講的是什么樣的話。你能幫他說一說嗎?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聞一多先生赤誠的愛國之心,甘愿為祖國而獻身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他這時講的應該是“反對獨裁、爭取民主”這類的話,是揭露反動派,鼓舞人們斗志的話等。
②請同學們用下面的句式來再一次表現聞一多先生的性格特點:
聞一多是一個 的人,我從 這里可以看出。
四、品讀賞析, 互動釋疑
1、品讀賞析:
品味重點語句中的關鍵詞語,探究語句的內涵,體會語句飽含的激情。
教師準備: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這個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贊了。
②“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 “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等。(以整齊的句式,飽含深情地贊美聞一多治學之勤之鉆;“凝結”表現治學成果來之不易。)
③“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 (“詩興不作”是文言說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④“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這是比喻的說法,表現聞一多為探索救國道路而苦讀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⑤“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 (“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說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⑥“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⑦“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說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五、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
本文以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紹了聞先生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刻畫了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數十年如一日的敬業精神,著力表現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精神,體現了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選取起草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為例證,表現了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兩部分互為補充,使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躍然紙上。
2、拓展延伸:
①摘抄文中你喜歡的語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②自讀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并說說它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③聞一多先生的事跡很多,試為本文補充一兩個事例。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夾敘夾議的方法,敘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前后文的過渡和照應
3、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課文,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教學用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解放戰爭時期的民主革命斗爭引出聞一多的事跡。
二、通讀課文,整體把握
1.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贊揚聞一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聞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這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表現出來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著力寫聞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聞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著力表現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于學術,后期投身于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2.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征。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一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一生經歷復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3)精于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比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并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于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從詳略上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說”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作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復強調“兇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于感情和音樂美。(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敘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贊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說”“向……呼喊”“警報迭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敘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于感染力。(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說”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說”,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與第5段“他并沒有‘說’,但他‘做’了”中的“說”和第6段中的“說”,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里的“沒有‘說’”,主要是贊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干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說”,是對于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說”字,竟然表達這么多的意思!這種結合一定語言環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3)富于感情。這篇文章的敘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敘,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說它是記敘未嘗不可,但洋溢著贊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贊語,但緊接著跟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蘊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惜寸陰”,這種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著一個情猶未盡的“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帶著強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樂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心會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報迭起,形勢緊張”,等等。這些詞語的結構整齊,有節奏感。②作者慣于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有些則是并列的性質,有的是更為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有力,富于音樂美。4.夾敘夾議的寫法。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是夾敘夾議。作者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構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敘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后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應,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學生來完成)
三、細讀全文,畫出精辟的語句,然后復述課文大意,并說出聞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后期有什么變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聞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后期則投身于民主運動,敢于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勇,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卻是始終如一的)
第二課時
一、問題探究
1.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說說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聞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得十分緊密,“僅……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在兩句之間又注意彼此的關聯,這樣就使兩個部分的過渡十分自然。)
2.這篇文章在敘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寫?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發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二、說說下列句子的含義,注意其中加點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詩興不作”是文言說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比喻的說法,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3.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說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5.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說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課外收集:聞一多先生的事跡很多,試為本文補充一兩個事例。
教后記:這篇文章記述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學習他的精神。同時讓學生注意本文的選材角度和記述的重點。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6
一 教材分析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處在初中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
本單元課文為名人單元,編者意在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名人的品格氣質和生活道路,頌揚他們對人類的貢獻,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命軌跡走進或者走近作品生命的某個角落”,進而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三方面都有所得。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征。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一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二 教學目標 和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關鍵語句領悟文意,受到多方面的熏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2、了解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及前后文的過渡和照應
3、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整體感悟文章內容,把握并學習人物的超凡人格;做到課堂內外融會貫通。
三 教學方法的采用
1.把握大語文觀方向,密切聯系實際生活,做到課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語文。從而真正落實語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2.新課程的實施要求開展形式多樣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徹底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打破一承不變的教學模式。從某種意義上把“接受型教學”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
3.在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導演,而學生才是演員。讓學“翻身”當家作做自己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審視美的世界,真正成為教學舞臺上的主角。
4. 對待傳統教學,我們應該“揚棄”而非“拋棄”。不管教學形式如何變化,但它的某些基本內容 卻不能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構筑教學大廈的重要材料。
四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文外天地
1導入
同學們,日常生活中的說話和做事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行。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容易忽視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樣處理說和做的呢?請你說給大家聽聽。
2文外天地
根據你搜集的資料,簡要介紹一下聞一多先生和臧克家。
教師補充,(見幻燈片)
二、紙老虎
見幻燈片
三、我能讀
1、 劃出精辟的句子,找出聞一多前期和后期在各個方面的不同之處。
個別小組可以提示:可以從身份,特點,事例,指導思想等方面來比較
(表見幻燈片)
小結并作寫作指導: 寫人記事不分家,選材典型上好佳。(要求學生筆記)
2、 課文的兩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說說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
過渡段是由兩個句子組成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這只是聞一多的一個方面。他還有另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話領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承上啟下)
四、霧蒙蒙
交流討論不能理解的關鍵語句,師生共同解決。
學生可能出現的疑問:(見幻燈片)
1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
2 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3 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
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五、我學會了
1、 學生小組自己總結,
2、 教師總結:
聞一多前期作為一位卓越的學者,他是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了他謙虛嚴謹的態度和實干的精神。
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他說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現了他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
雖然前后期表現不相同,但是他熱愛祖國,希望祖國早日繁榮富強的心愿是不變的。
3、拓展延伸:
①有人崇拜叱咤風云的球星;有人仰慕演技高超的影星;也有人追隨亮麗紛呈的歌星。像聞先生這樣的民族之星是否值得我們去追隨?談談你的看法。
②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請你為自己寫一句有關說和做的座右銘。(各組推薦交流)
六、結束曲——《七子之歌》
教師:同學們,詩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詩中寫到“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是啊,聞先生雖然早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的英魂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不斷地激勵著我們前進。我們應該時刻銘記著——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聞一多。下面讓我們為這位勇士齊唱一首由他作詞的歌曲——《七子之歌》。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7
課前學生演講《全世界最牛的人》,同學點評。
師:演講的不錯,不過希望大家以后在演講的時候要能做到這樣。
播放《最后一次講演》的視頻,大家認真的觀看。看到激動處,有學生鼓掌。
看完視頻,教師組織大家交流和觀看的視頻有關的內容。
師:大家知道哪些和這次演講有關的知識,背景、內容都可以說一說。
生1:演講者是聞一多。
教師隨即在黑板上板書“聞一多”
生2:背景是在1946年,發生在李公樸的追悼會上。
師:哪里看出來的?
生3:演講者的背后有照片、有花圈,演講者帶著黑袖章
師:對,背后的照片是死者的?
生齊聲:遺像。
生4:兩邊還有白色的對聯。
師:對,那叫挽聯。在這一次演講中,我們聽到聞一多這樣說“我們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是什么意思?
生:他從容就義的表現。
師:你說的不錯,他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當時是李公樸的追悼會,會場里有國民黨的特務在鬧事,聞一多先生坐在臺下,用毛澤東的一句話叫“拍案而起”痛罵他們,說,“你們是什么東西,你們有沒有膽量站出來?”所以當時聞一多的心理應該是?
生:非常憤怒的。
師:對,事實上在這之前,大家已經知道聞一多先生和李公樸先生一樣。都在國民黨的黑名單上,李先生遭暗殺,有人已經暗示了聞一多先生要注意保護自己,但他還毅然決然的參加了李先生的追悼會,并在追悼會上發表了這次演講,之后在隨即的游行中,只聽到兩聲槍響,聞一多和他的兒子倒在了血泊中,他的兒子受了傷,聞先生犧牲了,所以這次演講叫《最后一次講演》。為了能進一步了解聞一多,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在原有的聞一多三個字的后面稍微隔開一段的空處,板書:的說和做。)
師:諸老師有沒有漏掉什么?
生5:“先生”二字(教師補充板書)
師:我們把有先生二字的和漏了的都讀一遍,大家體會一下有和沒有有什么區別?
學生朗讀。
生(七嘴八舌):沒有先生就少了崇敬的意味。
師:為什么要加先生?
生6:臧克家先生是聞一多先生的高足,是他的學生。
師:對,高足是什么意思?
生6:得意的弟子
師:那么諸老師來寫,是不是就不用加先生了,我可不可以寫同志(在先生下面板書同志)?或者我換個人,能不能這樣說,敬愛的冰心先生已經溘然長逝了。
學生七嘴八舌的小聲議論,有人說冰心是女的。有人說可以的,因為冰心很有名。
生7:我覺得著名的人…可以說先生。
師:謬!趙薇先生?周迅先生?我可以這么說嗎?有人說,我們不是喊魯迅作先生嗎?但是我們要明確,先生除了老師之外,還可對那些有學問的和品德高尚的人稱呼,表示尊敬。所以說冰心先生是正確的。
我們再讀一讀題目,還有什么信息?
生(齊聲):說和做。
師:什么結構?
生(不確定的):并列短語。
師:是不是這樣理解,文章是分了說和做兩個部分來寫,就像我們以前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生(異口同聲):不是。
師:之前預習過了是吧!文章到底怎么寫的?
生(七嘴八舌):穿插寫。
師:那我們再來好好看一看,文章到底怎樣安排說和做的,你能不能在讀書的過程中找到最關鍵的句子。
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
師提醒:芮佳偉很好,最先找到,芮佳偉,請你把諸老師看書的要求表述為一句完整的話告訴大家。
生8:嗯,我們要看文章到底分了怎么來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寫了哪些內容、哪些方面。
師:方面?
生8:角度。
師:對,從哪些角度,或者說哪些身份來寫?
生再讀課文。
師:有沒有這種關鍵的句子啊,在哪兒找到沒有
生9:第7段。
生10:第8段。
師:為什么第8段也是,哪一個字提示你的?
生11:“另”字。
師:以前學過的課文里有沒有類似的句子也是這樣的用法的。
生疑惑。
師:第9段,第一課。
大家翻書到相應的段落,齊聲朗讀。
師總結:對,文章要有過渡的句子,曹倩這次的周記寫得很好,模仿的是《爸爸的花兒落了》而這篇文章過渡就很自然,爸爸對我說,不要再遲到了。“我又何嘗遲到過,除了那一次”自然過渡到那一次,老師說,你要長大,對,我正在長大,就寫到我是怎樣成長的了。這些過渡的句子就好像是我們衣服上那些縫合線一樣,我們不能只穿幾塊布在身上,就好像我們寫文章一樣,好的文章就要天衣無縫。對這篇文章而言,事實上是分了聞一多的兩個身份或者說兩個階段來寫的。
生(齊聲):學者和革命家。
師贊許并板書。
師:作為學者的聞一多是怎么做的,概括的句子有嗎?
生12:做了再說 做了不說。
師肯定并板書:他做了哪些,說了哪些?大家找一找。
生13:第4段,“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師:對,這是他在寫《唐詩雜論》(板書),我們集體讀一讀。
學生朗讀文段。
師:還有哪些?
生14:第6段,“他又由唐詩轉向楚辭。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別人在贊美,在驚嘆,而聞一多先生個人呢,也沒有‘說’。他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了。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師:好的,我們繼續讀一讀。
學生朗讀。
師:這里記敘了聞一多創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時的情景(教師邊說邊板書)。其中哪些是表現他做的樣子的?
生(齊聲):潛心貫注、心會神凝
師:這一段說他做了,也沒有說,這里的說是什么?
生(齊聲):貶義,一種炫耀。
師:我們同學都體會的很好,現在很多人不是這樣,他們喜歡到處炫耀自己,發表了一點文章就像母雞下了蛋,要到處嚷嚷,我們應該向聞一多先生學一學。還有沒有表現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在這一部分里?
生15:“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發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 ,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
生16: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
師:對,聞一多一開始是詩人,有一首著名的詩大家都知道,《七子之歌》。
學生都很驚奇,表現的很興奮。
師:有很多同學已經在自讀課本里找到這首詩了,我們齊聲讀一讀吧。
學生齊聲朗讀。
師:這里確實是寫他做的,還有沒有了?
生17:“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聞先生也總是頭發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 ,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
師:暇是什么意思?
生(七嘴八舌):空閑的時間。
師:這里還有一個瀝字,什么意思?我們說嘔心瀝血,嘔——
生18:吐。
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把心吐出來了,求賢若渴。瀝就是滴的意思。
我們集體把第3段讀一讀。
學生集體朗讀。
師:聞先生做研究,寫書、寫文章是從來不說,從不炫耀,現在也有人寫書寫文章,沒有多少作品,但卻大肆宣揚,這樣的差別,可能是兩個字:名和利。
學生紛紛點頭。
師:聞一多又是為了什么?
生19:為了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師:對,有這樣一位作家,他之前以診病救人為己任,后看到國民的愚昧,轉而拿起文學的筆。
生大悟:魯迅。
師:同樣是以文化來救國,為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這是作為學者的聞一多給我們的啟示。做學問就要潛下心來專心的做學問,或者做了不說,現在有寫人做了一點學問就驕傲的不得了,這是要不得的。
好,我們下課。
附板書: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同志 臧克家
學者 革命家
《唐詩雜論》
《楚辭校補》 做了再說
《古典新義》 做了不說
第二課時
師: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我們在回憶一下,課文是圍繞什么來寫的,從哪些角度來寫。
生(齊聲):作為學者的,作為革命家的。
師:圍繞什么來寫?
生(齊聲):說和做。
師:對,圍繞說和做來寫,換句話說,說和做是本文敘事的線索。作為學者的聞一多是——
生1:做了再說,做了不說。
師:對,著重表現他從不夸耀自己。作者寫了哪些事?
生2:《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
師:對,這是從成果的角度寫他做了一系列的學術研究。事實上還有很多描寫表現,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這些句子描寫的很細致,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要學習。作為學者的聞一多是這樣處理說和做的,那么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又是如何處理說和做的呢?我們把文章第二部分讀一讀,8-18段。另外,本文對聞一多先生充滿了崇敬之情,我們要在朗讀中體現。
學生朗讀課文。
師:我們再選幾段能體現內容的句子來讀一讀。
生:16段。
生:17段。
生:18段。
師:好,我們讀一讀。
學生讀的抑揚頓挫,慷慨激昂。
師:大家讀的很好,我們先來找一找能概括的詞語。
生3:說了就做。
生4:言行一致。
師:對(隨手板書),前面作為學者的聞一多是做了不說,可能與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相比就言行不一致了,但不是貶義,而是重在實踐,默默耕耘,不自負,不夸耀,不吹噓。哪些地方能表現他說了就做,言行一致的?
生5:10段,“起先,他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的到;后來,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
師:對,他說的原因是,八個字表現就是“反對獨裁,爭取民主”(板書)。他怎么說的呢?
生(七嘴八舌):聲音越來越大,呼喊。
師:支持他說的,說的原因是這八個字。說了還要做,他做了什么?
生6:13、14段“他給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說‘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張,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請傳觀。”“這是為爭取民主,反對獨裁,他起稿的一張政治傳單!”
師:聞一多如果寫了本學術著作,會不會四處炫耀?
生(齊聲):不會。
師:他做了什么?
生(齊聲):四處傳觀。
師:中國的學者、文人是遠離政治的,如沈從文,但聞一多介入政治,考慮其中有什么因素在里面。還有哪些?
生15:李公樸被殺后,作演講。
師:說得很好,不過要加先生。諸老師過幾天也要去給初三同學演講,講中考作文怎么寫,這里為什么要突出聞一多先生的演講。
生(七嘴八舌):當時有特務在場,情況非常危險。
師:對,大家已經對當時的局勢很清楚,很危險,但聞一多先生是怎樣去的呢,用文中的一個詞叫——
生(齊聲):大無畏。
師:對,我們把15段讀一讀。
學生朗讀15段,教師板書“最后一次講演”
師:還有沒有了?
生16:18段,參加游行示威的前頭。
師:不是參加前頭。
生16:參加游行示威,走在前頭
師:(板書)神態如何?
生(齊聲):昂首挺胸,長須飄飄。
師:作為民主戰士的聞一多為什么這樣?我們前面討論過是“反對獨裁,爭取民主”,而且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其中來。作為革命者他這樣做,與前面作為學者的聞一多矛不矛盾?
生(齊聲,很肯定):不矛盾。
師:文中有個詞,叫“迥乎不同”,注意看老師的筆劃,形容眼睛有神,叫“炯炯有神”“炯”是這樣寫的。還有個詞叫“一反既往”既往是什么意思?
生17:以前。
師:對,反義詞叫“一如既往”有些同學在老師給他指出錯誤之后,并沒有一反既往,糾正自己的錯誤,反而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這是要不得的。(板書)我們現在來思考一下,一個人為什么有這樣大的變化?
生18:作為學者的聞一多是為了鉆研學術,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是為了國家奉獻。
師:好的,我把他的話復述一遍,大家聽好。作為學者的聞一多不計個人利益,潛心研究學術;當他看到時局黑暗,他是為中華民族而說,為民眾爭取民主的權益。兩個階段有沒有共同點?
生19:革命是為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做學問是為了開一劑文化藥方。
師贊許,并板書。
師:對,當時的國家已經是極度衰微了,有一句話叫“華北之大,已經容不下一張書桌。”而我們有杰出的學者,講自己的人生選擇與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來,我們把中心句讀一讀。
學生齊聲朗讀20段。
師:為什么這兩句話中間用句號,句子不是很短嗎?
生20:也許是為了把長句變短句,增強強調語氣。
師:說得很好,你把諸老師的心里話都說出來了,為什么要加也許呢?要對自己有信心。
生21:用句號可以延長停頓,使語氣更堅定。
師:好,我們再來把這兩段讀一讀。
學生朗讀。
師:我覺得19段讀得不好,有幾個詞沒有突出出來,我看看大家能不能像某某同學一樣,知道諸老師說的是哪些詞。把這段讀完美了。
學生再讀課文。
師:我想問一問,有沒有喜歡這篇文章的同學?喜歡這篇文章的男孩子舉舉手。為什么喜歡?
生22:我覺得男孩子就不能扭扭捏捏,要寫得慷慨激昂,讀得鏗鏘有力。
師:好,芮佳偉的話實際上有兩點信息:內容上和語言上。臧克家是詩人,他的語言更是有獨到的地方。大家來看看,內容上和語言上各有什么特點?
生23:分兩部分寫,段落清晰。
生24:說和做是交替在一起寫的。
師:很好。
生25:句子都短小精悍。
師:這是語言,我們先寫下來。
生26:選最能體現他說和做的事。
師:對,我插一句,聞先生他胡子很長,文中說他“長須飄飄”,在抗戰之初聞一多發誓,抗戰不勝利,不剪胡子,用四個字概括就是“蓄須明志”了。同樣這樣做的還有一位唱花旦的先生,大家知道是誰嗎?
學生很疑惑。
師:是梅蘭芳,蓄須也就意味著不能唱花旦了。這些文學家和藝術家們在國難當頭時毅然決然的的報國之心值得我們學習。再回到我們這個問題,內容上作者注意選取典型材料,作為學問家和革命家的聞一多他的一些典型的細節,內容寫得很細,刻畫人物很有用。
寫法上是以說和做為線索,交替起來寫,寫說和做的時候會穿插一些評論。比如“終于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行’。”是評價,表達方式上叫——
生(齊聲):議論。
師:發表自己的觀點,這篇文章又有敘事,也就是說是夾敘夾議,大家再找個例子。
生27:“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生28:他做了自己沒有說。
生29:16段,是議論。
師:在那兒敘述了?
生29:15段
師:對,夾敘夾議。好,下面我們看短句。但文中也有長句阿,“當時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找找文章中哪兒短句集中,是在作為學者的還是革命家的部分里?
生(齊聲):革命家。
師:為什么這樣?
生30:感覺短句能表現作為革命家的激情,長句與學者身份相符。
師:對,換句話說,短句感覺有利,這就是語感。長句就比較柔和,舒緩。有哪些長句呢?
生31:“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
生32:“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師:我們再來找找短句,哪兒最多?
生:16段。
生:17段。
生:18段。
師:好,我們還是用聲音來體會其好處。
大家齊聲朗讀。
師:短句果然有氣勢。文章語言上還有什么特點呢?既然談到了,我們就說的透徹一點。
生33:語言很凝練。
師:舉個例子。
生34:16段,“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
生35∶“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
生36:還有對偶的句子。
師:對,這是整句。舉例
生36:“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
生37:“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
師:不僅用對偶句,還有很多四個字的詞語吧。
學生紛紛點頭。
師:還有一些是成語,很有表現力,描寫他很合適,對不對?因為他是學者嘛!還有詞語用得很生動,很好的,自己要去體會,比如“長須飄飄”地飄飄,鉆之彌堅的堅。因為時間關系,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學到這兒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內容上是這樣,結構上兩相對照,用芮佳偉的話來說就是內容和語言達到了完美的統一,課后自己要多讀多體會。我們今天就上到這兒,下課!
附板書: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臧克家
學者 革命家
《唐詩雜論》 寫政治傳單
《楚辭校補》 做了再說 說了就做 最后一次講演
《古典新義》 做了不說 言行一致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8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作者介紹
臧克家,詩人。1905年生于山東諸城。從小受家庭影響,喜歡古典詩詞和民歌,并目睹農民的苦難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這為他后來的詩歌創作,初步奠定了基礎。1926年秋到武漢,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敗后,受國民黨當局迫害,四處逃亡。1929年還鄉,入國立青島大學補習班。1932年開始發表新詩,以一篇《老馬》成名。1933年9月,詩人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烙印》。隨著《老馬》等詩的廣泛流傳,臧克家被譽為'農民詩人',為廣大讀者所熟知和喜愛。1934年大學畢業后到中學任教,發表了長詩《自己的寫照》。抗戰爆發后,詩人熱情地奔赴抗日前線,從事進步文化工作,出版了《從軍行》《淮上吟》等詩集。1942年秋到重慶,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出版《十年詩選》及長詩《古樹的花朵》等。抗戰勝利后,在上海主編《文訊》,寫了許多揭露、批判國民黨統治的政治諷刺詩。1948年由于國民黨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歷任人民出版社編審、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等職。解放后出版的詩集有《春風集》《歡呼集》《臧克家詩選》和長詩《李大釗》等。粉碎'四人幫'后,詩人又寫了不少作品,并任復刊后的《詩刊》顧問。
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經說:'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下面讓我們通過學習本文來體會聞一多的民族英雄氣概。
關于標題:本文為什么要運用這樣的標題呢?
日常生活中的說話和做事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行,如何處理日常生活中'說和做',是一個人品德修養的必修課,聞一多堪稱這方面的表率。下面,讓我們再次從聞一多身上感受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學習本文,先通讀全文,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
一、 學習本文,要掌握如下字詞。
1、為下列加紅字注音。
典籍 ( ) 赫然 ( ) 獨裁 ( ) 迭起( )
迥乎不同( ) 鍥而不舍( ) 兀兀窮年( )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鍥而不舍:比喻堅持不懈。
迥乎不同:很不一樣。
兀兀窮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頭這樣做。
3、詞語積累。
仰之彌高 瀝盡心血 炯炯目光
4、形似字辨析。
載 炯 籍
裁 迥 藉
栽
二、課文內容分析。
1、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處?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說了就做'。
2、本文主要表現了聞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為了救國救民的需要而說和做的愛國精神。
3、文章從哪兩個方面寫聞一多的'說'和'做'?圍繞這兩方面文章寫了哪幾件事? 從中看出聞一多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文章從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兩個方面寫聞一多的'說'和'做'。圍繞這兩方面文章寫了聞一多十多年來默默鉆研,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起草政治傳單、在群眾大會上演說、參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看,聞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學嚴謹、成就卓越的學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戰士。
4、這篇文章在敘述中運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寫?并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
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發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還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都能起到具體再現聞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5、聞一多先生的事跡很多,作者為什么只選取這六件事?
聞先生一生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可見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以少勝多。對作'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草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單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
6、怎么理解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的說和做?
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先生,他對反動派的揭露與斥責,對于革命、對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說,也是他的做。他是以他的說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時候,他不僅說,而且以生命為代價來這樣做。
三、品味重點語句中的關鍵詞語,探究語句的內涵,體會語句飽含的激情。
1、'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這個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贊了。
2、'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 '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等。以整齊的句式,飽含深情地贊美聞一多治學之勤之鉆,'凝結'表現治學成果來之不易。
3、'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 '詩興不作'是文言說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這是比喻的說法,表現聞一多為探索救國道路而苦讀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5、'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 '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說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四、總結本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以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紹了聞先生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刻畫了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數十年如一日的敬業精神,著力表現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精神,體現了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選取起草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為例證,表現了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兩部分互為補充,使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躍然紙上。
五、探討問題。
1、摘抄文中你喜歡的語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2、讀了本文后,請同學們談談你的感受。
中考解析
(山西省)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問題。
一個七美元的夢
[美]瑪麗·盧·克杜勒
(1)'求購:小提琴,無力出高價。有意出售者請打電話給……'
(2)為什么我偏偏注意到這則廣告呢?連我自己也不清楚。我平時很少看這類廣告的。
(3)我把報紙攤在膝上,閉上雙眼,往事便一幕幕浮現在眼前:那時全家人備嘗艱辛,靠種地勉強度日。我也曾想要一把小提琴,可家里買不起……
(4)我的兩個孿生姐姐愛上了音樂。哈麗特·安妮學彈祖母留下的那臺豎式鋼琴,而蘇姍娜學拉父親的那把小提琴。由于她們不斷地練習,沒多久,簡單的曲調就變成了悅耳、動聽的旋律。陶醉在音樂中的小弟禁不住隨著節奏跳起舞來,父親輕輕地哼著,母親也吹起口哨來,而我只是注意聽著。
(5)我的手臂漸漸長大了,也試著學拉蘇姍娜的那把小提琴。我喜歡那繃緊的琴弓拉過琴弦發出的柔美圓潤的聲音。'我多么希望能有一把琴啊!'但我清楚這是不可能的。
(6)一天晚上,我的兩個孿生姐姐在學校樂隊演出時,我緊緊閉上雙眼,好把當時的情景深深印在腦海中。'總有一天,我也要坐在那兒。'我默默地發誓。
(7)那一年年景不好,收成不像我們所盼望的那么好。盡管歲月如此艱難,可我還是急不可待地問道:'爸爸,我可以有一把自己的小提琴嗎?''你用蘇姍娜的那把不行嗎?'父親問。'我也想加入樂隊,可我們倆不能同時用一把琴呀。'父親的表情顯得很難過。那天晚上,以及隨后的許多夜晚,我都聽到他在全家人晚間祈禱時向上帝禱告:'……上帝啊,瑪麗·盧想要一把自己的小提琴。'
(8)一天晚上,全家都圍坐在桌旁,我和姐姐們復習功課,母親做針線活,父親在給他大俄亥俄州哥倫布城的朋友喬治·芬科爾寫信。父親曾說,芬科爾先生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家。父親邊寫邊把信的部分內容念給母親聽。幾個星期之后我才發現信中的這一行字他沒念:'請留心幫我三女兒尋覓一把小提琴好嗎?我付不起高價,可她喜歡音樂,我們希望她能有自己的樂器。'
(9)過了幾個星期,父親收到哥倫布城的回信。于是我們全家驅車前往哥倫布城的愛麗斯姑姑家。到姑姑家后,父親打了個電話,我在旁邊聽著。他掛上電話后問我:'瑪麗·盧,你想和我一起去看望芬科爾先生嗎?''當然想。'我回答道。
(10)父親把車開進一個居民區,停靠在一座古老而漂亮的樓房前的車道邊上。我們按響了門鈴。開門的是一位比我父親年紀大些的高個兒先生。'請進!'他和父親親切地握手,兩人馬上攀談起來。'瑪麗·盧,我早就聽說過你的一些情況。你父親為你準備了一件禮物,定會叫你大吃一驚。'說完,芬科爾先生把我們領進客廳,拿出一個箱子,打開后拿出一把小提琴,便開始拉了起來。樂曲忽而高亢嘹亮,忽而又似瀑布飛瀉。'哦,要是能像他那樣拉該多好啊!'我心想。
(11)奏完一曲,他轉過身來對父親說:'卡爾,這是在一家當鋪里找到的,才花了七美元,是把好琴。這下瑪麗·盧可以用它演奏優美的樂曲了吧。'說完他把琴交給了我。
(12)看到父親眼里的淚水,我終于明白了一切。我有了自己的琴了!我輕輕撫摸著琴。這把琴是用一種金光燦燦的棕色木料制成的,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那么溫暖。'多漂亮啊!'我激動得氣都透不過來了。
(13)我們回到愛麗斯姑姑家,一進門,所有人的目光一齊投向我,看到父親朝母親擠眼,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只有我還蒙在鼓里,我明白我和父親的愿望已經得到了實現。
(14)我帶著小提琴到學校上第一堂課的那天,當時那種萬分激動的心情誰也無法想象。隨后幾個月里,我天天堅持練琴,感覺抵在頦下的那溫暖的琴木就像我身體的一部分。
(15)加入學校樂隊的時候,我激動得渾身發抖。身著白色隊服,我儼然像個女王,坐在小提琴組的第三排。
(16)首次公演是學校演出的小歌劇,當時我的心狂跳不已。禮堂里座無虛席。我們樂隊成員輕輕給樂器調試單調的時候,觀眾席里還嘁嘁喳喳說個不停。當舞臺聚光燈射向我們時,臺下立刻變得鴉雀無聲,父親和母親也都看著他們的小女兒,唇邊掛著自豪的微笑。他們的小女兒懷抱著她那把珍愛的琴,讓全世界的人都來贊賞它。
(17)歲月似乎過得更快了,兩個姐姐雙雙畢業后,我便坐上了首席小提琴手的座位。
(18)兩年后,我也完成了學業,把珍愛的小提琴放回到琴箱里,步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先是接受護士培訓,然后是結婚。在醫院工作的幾年里先后生育了四個女兒。
(19)以后的許多年里,我們每次搬家,我都帶著這把琴。每次打開行李布置居室時,我都要小心地把琴存放好,忙里偷閑時,想著我仍然多么珍愛它,且對自己許愿,不久以后還要用這把琴演奏幾支曲子。
(20)我的幾個孩子沒有一個喜歡小提琴的。后來,她們相繼結了婚,離開了家。
(21)現在我面前擺著這張登著求購廣告的報紙。我極力不再去回首往事,而把這則引起我對童年回憶的廣告又看了一遍,放下報紙,心想:'一定得把我的琴找出來。'
(22)我在壁櫥深處找出了琴箱,打開蓋,把安臥在那玫瑰色絲絨襯里中的小提琴拿出來,我手指輕輕撫摸著金色的琴木,令人驚喜的是琴弦仍然完好無損。我調試了一下琴弦,緊了緊弓,又往干巴巴的馬尾弓上涂抹了點松香。
(23)接著,小提琴又重新奏出那些銘記在我心中的最心愛的曲子。也不知拉了多久。我想起了父親,在我孩提時他竭力滿足我的一切愿望和要求,而我都不知是否感謝過他。
(24)最后,我把小提琴重新放回箱子,拿起報紙,走到電話旁,撥通了那個號碼。
(25)當天晚些時候,一輛舊車停靠在我家的車道旁。敲門的是一個三十來歲的先生。'我一直祈禱著會有人答復我登在報紙上的那則廣告。我的女兒太希望有一把小提琴了。'他邊說,邊查看我的那把琴,'要多少錢?'
(26)我知道,不管哪家樂器商店都會出筆好價錢。可此時,我聽到自己的聲音回答說'七美元。''真的嗎?'他這一問,倒使我更多地想起了父親'七美元。'我又說一遍,接著道:'希望你的小女兒也會像我過去那樣喜歡它。'
(27)他走后我隨即關上門,從窗簾縫里看到他妻子和孩子們正等待在車子里。突然車門打開,一個小姑娘迎著他雙手托著的琴箱跑過來。
(28)她緊緊抱住琴箱,接著雙膝跪在地上,'咔嗒'一聲打開箱子。她輕輕撫摸著紅彤彤的夕陽輝映下的那把琴,轉過身,一下子摟住了面帶微笑的父親。
1.這篇文章采用______的記敘順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線索,記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人的故事。
2.'我'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家庭?當我急不可待地向父親表達想要一把小提琴的心愿時,為什么父親的表情顯得很難過?
答:
3.第(12)自然段中,作者寫道:'看到父親眼里的淚水,我終于明白了一切'。你認為'父親眼里的淚水'表達了父親當時怎樣的心情?
答:
4.文中寫'我'在得到小提琴后多次用到'激動'、'珍愛',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描寫方法表現'我'這種情感的?
答:
5.文中兩次提到求購小提琴的廣告,這兩則廣告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答:
6.'不管哪家樂器商店都會出筆好價錢'的一把小提琴,'我'為什么只賣'七美元?'
答:
7.一把七美元的小提琴圓了兩個小女孩的夢,文章題目是'一個七美元的夢',對這個'夢'你是怎樣理解的?
答:
【考點】:閱讀記敘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通過填空的形式綜合考查記敘的順序、線索和文章的主要內容。這篇文章運用了倒敘的寫法,以一把小提琴(或:'我對小提琴的珍愛之情')為線索,記敘了父親以七美元買琴圓了'我'的夢,'我'又以七美元賣琴圓了另一個小女孩的夢的感人的故事。
2.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我'生活在一個充滿音樂氛圍但又生活拮據的家庭。當'我'急不可待地向父親表達想要一把小提琴的心愿時,父親表情很難過,是因為經濟拮據的現實不能讓他滿足女兒的心愿,但他又希望能夠滿足,這表現出他的矛盾心情。
3.本題考查對文章重點語句的理解。第(12)自然段中'父親眼里的淚水'表達了父親當時對朋友無私幫助的感激之情,為滿足女兒愿望后的喜悅心情。
4.本題考查對描寫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細節描寫)、語言描寫來表現'我'在得到小提琴后的'激動''珍愛'。
5.本題以特有的語言標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分析選文的結構特點,有助于對全文主旨的理解。文中兩次提到求購小提琴的廣告,第一次出現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回憶,第二次出現的作用是呼應開頭。
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我'之所以把'不管哪家樂器商店都會出筆好價錢'的一把小提琴只賣'七美元',是因為當年'我'以七美元價格買到這把琴,得到別人的無私幫助,今天'我'也愿意以同樣的方式幫助別人。
7.本題通過分析文題,以開放性試題的形式深層次的考查了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文章的題目'一個七美元的夢',這個夢既是指'我'及另一個小女孩渴望得到一把小提琴的心愿,也是'我們'周圍的人幫助'我們'實現夢想的一種心愿,同時也是'我'希望人與人之間的這種愛心永遠傳遞下去的心愿。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9
課 時 計 劃
備課時間:( )周星期( )
教出時間:( )周星期( )
2005年 上 期 總第( )課時
計劃 課時
第 課時
課題: 12.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一. 教學目標 :
1. 整體把握課文,了解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學習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 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敘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過渡和照應的手法.
3. 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二. 教學重點:
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
三.教學難點 :
生動形象,精練含蓄的語言.
四、教學方法:
引導自學,練習鞏固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二課時
一. 朗讀課文片段.
二. 問題研討.
1. 文章怎樣寫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與第一部分的寫法有何不同?好處是什么?
2. 細讀全文,畫出精辟的語句,然后復述課文大意,并說出聞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后期有什么變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 說說本文在選擇材料、剪裁材料方面有什么特點.
4. 朗讀課文片段,揣摩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有感情和音樂美的特點.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10
12、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預計教學詳細流程設計:王
縣級公開課 時間:3月20日上午10:20---11:05 地點:xx中學七年級一班
課前學生交流自己預習情況,發好資料。兩名學生自愿到黑板前板演 聞一多、臧克家的生平簡介。師提示:亦師亦友。
一、導入。 偶然間,老師翻開你們上學期的音樂課本,在第一單元第一課上有一首七子之歌—澳門,會唱嗎?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最后一句:母親啊,母親,我要回來,母親(師生同唱),“母親啊,母親,我要回來,母親”多么強烈的字眼,多么真摯的感情,你知道歌詞的作者嗎?。。。對,歌詞就選自他的《七子之歌》(板書)中的一首。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下面讓我們走進現代作家臧克家的這篇文章《。。。》(師生齊讀)去了解他。哪些同學愿意朗讀?分好所讀段落后,兩個同學邊聽邊寫你認為重點的詞語。其它同學也可以跟著小聲地閱讀。 5分
二、學生6位朗讀課文時間。接著處理詞語。 7分
1、過渡語:來,我們談一談自己的的閱讀感受?或者說你從文中感受到了什么?生可能答:他是個治學嚴謹、成就卓越的學者。一個大無畏的革命家。。。。。。師順勢說出:在文章中作者有很明顯的提示“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詩興不作意思是寫詩的興致減少,并不是不寫。聞一多有這樣一句名言:詩人的主要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民族。(小黑板顯示)在他心里,做中國人要比做文學家重要的多啊!那他主要把時間精力放在什么地方了?
(生答:在鉆探古代典籍上。)其真正目的是:。。。生答: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師:想研究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何等的艱難,相傳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板書)韋:熟牛皮;韋編: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三:多次,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而聞一多先生是怎樣做的呢?劃下來,并進行圈點批注、交流,使句子理解得更透徹些。(教師巡視) 10分
師生交流時間。教材上有參考答案。 8分
教師準備:① “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 (“詩興不作”是文言說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②“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這個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贊了。
③“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這是比喻的說法,表現聞一多為探索救國道路而苦讀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④“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 “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等。(以整齊的句式,飽含深情地贊美聞一多治學之勤之鉆;“凝結”表現治學成果來之不易。)
⑤“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 (“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說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⑥“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
⑦“群蟻排衙”,文中指聞先生寫字工工整整,十分認真,他的手稿都是蠅頭小楷,好象群蟻排衙 。表現了聞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
⑧“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說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比如一個“說”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說”,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與第5段“他并沒有‘說’,但他‘做’了”中的“說”和第6段中的“說”,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里的“沒有‘說”’,主要是贊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干精神和謙虛美德。。。。。。
2、過渡語:這樣一做就是10多年啊,他鍥而不舍,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三部書:板書《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郭沫若評價他的書: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而作為革命家呢?兩部分之間是怎樣銜接起來的呢?(生答:是通過中間段落第7、8自然段過渡的。)
學生做《學習與探究》50頁第3題的第一題。這時,他不是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而是說了就做:從書齋中走出來,他在給臧克家的信中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師生共讀)同學們他講些什么?哪方面的?學生回答:對革命的宣傳和動員,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比如不僅是“言”,也是“行”。如,起稿政治傳單。(板書)在群眾大會上演說;經常是拍案而起;比如《最后一次講演》文章中有幾處精彩的演說,學生試著讀、表演。教師示范第四段捶擊桌子的那幾句。 參加游行示威(學生讀:昂首挺胸,長須飄飄。標語如:反對獨裁!爭取民主!我們要民主!我們要和平!我們要團結。。。。。)
過渡語: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毀了自己,遺燼里爆出個新中國!在聞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許多文人、學者、革命家都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小黑板顯示)
朱自清: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毀了自己,遺燼里爆出個新中國!
冰心:聞一多的死是一首偉大的詩,他給我們留下了最完美、最偉大的詩篇。 11分
毛澤東: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堪稱民族英雄!
臧克家濃縮精華的一句評價: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師生共背)贊揚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三、他的高尚人格對你有所啟示嗎?學生暢談 4 分
四、作業:討論題。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這些山水田園詩人也像聞一多先生一樣,生活在社會動蕩的年代,他們也曾有著大濟蒼生的志向,最后卻都寄情山水。而聞一多先生憑借自己的才識,潛心研究學問,完全可以過上安逸的生活,但最后他卻不走出投入到革命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兩種做法你贊同哪種,為什么?整理在日記本上。(小黑板) 1分
課前學生的閱讀資料
1、靜 夜 聞一多
這燈光,這燈光漂白了的四壁;
這賢良的桌椅,朋友似的親密;
這古書的紙香一陣陣的襲來;
要好的茶杯貞女一般的潔白;
受哺的小兒接呷在母親懷里,
鼾聲報道我大兒康健的消息……
這神秘的靜夜,這渾圓的和平,
我喉嚨里顫動著感謝的歌聲。
但是歌聲馬上又變成了詛咒,
靜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賄賂。
誰希罕你這墻內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還有更遼闊的邊境。
這四墻既隔不斷戰爭的喧囂,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讓這口里塞滿了沙泥,
如其他只會唱著個人的休戚,
最好是讓這頭顱給田鼠掘洞,
讓這一團血肉也去喂著尸蟲,
如果只是為了一杯酒,一本詩,
靜夜里鐘擺搖來的一片閑適,
就聽不見了你們四鄰的呻吟,
看不見寡婦孤兒抖顫的身影,
戰壕里的痙攣,瘋人咬著病榻,
和各種慘劇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賄,
我的世界不在這尺方的墻內。
聽!又是一陣炮聲,死神在咆哮。
靜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賞析:《靜夜》是聞一多的詩集《死水》中的一首優秀的詠懷之作。作品藝術地揭露了舊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抒發了詩人決不沉淪于個人小家庭的安樂,關心國家命運,同情人民疾苦的愛國主義激情。《靜夜》寫于1925年,那時間一多已頗有名望。他年不到三十,已居于上層知識分子之列,成了蜚聲國內的名詩人、名教授,過著安寧、舒適的生活,然而,他沒有忘記祖國的飄遙,人民的血淚,他對個人生活小圈子外的社會不能不關切,他看到瘡瘡滿目的祖國的“各種慘劇”:外強侵略,山河破碎,百姓涂炭,哀鴻遍野。。。。。。詩人不可能在血腥、呻吟和掙扎中的祖國人民面前閉目塞聽,面對這痛苦,黑暗的現實、詩人不能不激起心底的受國激情,一顆關心祖國危難和人民疾苦的赤子之心在激烈地跳動,一團噴發于黑暗的烈火在熊熊燃燒,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寫出了這首熾熱的愛國詩篇。
2、紅燭 聞一多
紅燭啊!
這樣紅的燭!
詩人啊!
吐出你的心來比比,
可是一般顏色?
紅燭啊!
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
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
為何更須燒蠟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誤再誤;
矛盾!沖突!
紅燭啊!
不誤,不誤!
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
這正是自然的方法。
紅燭啊!
既制了,便燒著!
燒罷!燒罷!
燒破世人的夢,
燒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們的靈魂,
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紅燭啊!
你心火發光之期,
正是淚流開始之日。
紅燭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為燒的。
既已燒著,
又何苦傷心流淚?
哦!我知道了!
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
你燒得不穩時,
才著急得流淚!
紅燭啊!
流罷!你怎能不流呢?
請將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間,
培出慰藉底花兒,
結成快樂的果子 —!
紅燭啊!
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
灰心流淚你的果,
創造光明你的因。
紅燭啊!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賞析:這首詩寫于1923年。詩人準備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詩集,在回顧自己數年來的理想探索歷程和詩作成就時,就寫下了這首名詩《紅燭》,將它作為同名詩集《紅燭》的序詩。
詩的開始就突出紅燭的意象,紅紅的,如同赤子的心。聞一多要問詩人們,你們的心可有這樣的赤誠和熱情,你們可有勇氣吐出你的真心和這紅燭相比。一個“吐”字,生動形象,將詩人的奉獻精神和赤誠表現得一覽無余。
詩人接著問紅燭,問它的身軀從何處來,問它的靈魂從何處來。這樣的身軀、這樣的靈魂為何要燃燒,要在火光中毀滅自己的身軀?詩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問題。矛盾!沖突!在曾有的矛盾沖突中詩人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因為,詩人堅定地說:“不誤!不誤”。詩人已經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準備朝著理想中的光明之路邁進,即使自己被燒成灰也在所不惜。
詩歌從第四節開始,一直歌頌紅燭,寫出了紅燭的責任和生活中的困頓、失望。紅燭要燒,燒破世人的空想,燒掉殘酷的監獄,靠自己的燃燒救出一個個活著但不自由的靈魂。紅燭的燃燒受到風的阻撓,它流著淚也要燃燒。那淚,是紅燭的心在著急,為不能最快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著急,流淚。詩人要歌頌這紅燭,歌頌這奉獻的精神,歌頌這來之不易的光明。在這樣的歌頌中,詩人和紅燭在交流。詩人在紅燭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實干,探索,堅毅地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計較結果。詩人說:“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3、我國各民主黨派概況
名稱 (簡稱) 成立時間 組織成員
中國民主革命黨(民革) 1948 與國民黨有歷史聯系的知識分子為主
中國民主同盟(民盟) 1941 文教和科技界的高、中級知識分子
中國民主建國會(民建) 1945 經濟界人士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 1945 文教出版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
中國農工民主黨(農工黨 1930 醫藥衛生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
中國致公黨 1925 歸僑和僑眷為主
九三學社 1945 科技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
中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臺盟) 1947 臺灣省人士
4、【《最后一次講演》】 聞一多
這幾天,大家曉得,在昆明出現了歷史上最卑劣最無恥的事情!李先生(李公樸)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過用筆寫寫文章,用嘴說說話,而他所寫的,所說的,都無非是一個沒有失掉良心的中國人的話!大家都有一支筆,有一張嘴,有什么理由拿出來講啊!有事實拿出來說啊!(聲音激動)為什么要打要殺,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來打來殺,而偷偷摸摸地來暗殺!(鼓掌)這成什么話?(鼓掌)
今天,這里有沒有特務?你站出來!是好漢的站出來!你出來講!憑什么要殺死李先生?(厲聲、熱烈地鼓掌)殺死了人,又不敢承認,還要誣蔑人,說什么“桃色事件”,說什么共產黨殺共產黨,無恥啊!無恥啊!(熱烈地鼓掌)這是某集團〔國民黨反動派)的無恥,恰是李先生的光榮!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殺是李先生留給昆明的光榮!也是昆明人的光榮!(鼓掌)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學生為了反對內戰,遭受屠殺,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獻出了他們最寶貴的生命!現在李先生為了爭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動派的暗殺,我們驕傲一點說,這算是像我這樣大年紀的一代,我們的老戰友,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這兩樁事發生在昆明,這算是昆明無限的光榮!(熱烈地鼓掌)
反動派暗殺李先生的消息傳出以后,大家聽了都悲憤痛恨。我心里想,這些無恥的東西,不知他們是怎么想法,他們的心理是什么狀態,他們的心是怎樣長的!(捶擊桌子)其實很簡單,他們這樣瘋狂地來制造恐怖,正是他們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們制造恐怖,其實是他們自己在恐怖啊!特務們,你們想想,你們還有幾天?你們完了,快完了!你們以為打傷幾個,殺死幾個,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嚇倒了嗎?其實廣大的人民是打不盡的,殺不完的!要是這樣可以的話,世界上早沒有人了。
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你們將失去千百萬的人民!你們看著我們人少,沒有力量?告訴你們,我們的力量大得很,強得很!看今天來的這些人,都是我們的人,都是我們的力量!此外還有廣大的市民!我們有這個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勝利的,真理是永遠存在的。歷史上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人民毀滅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嗎?翻開歷史看看,你們還站得住幾天!你們完了,快完了!我們的光明就要出現了。我們看,光明就在我們眼前,而現在正是黎明之前那個最黑暗的時候。我們有力量打破這個黑暗,爭到光明!我們的光明,就是反動派的末日!(熱烈地鼓掌)
現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國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長在中國,受的美國教育。他住在中國的時間比住在美國的時間長,他就如一個中國的留學生一樣,從前在北平時,也常見面。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學者,是真正知道中國人民的要求的,這不是說司徒雷登有三頭六臂,能替中國人民解決一切,而是說美國人民的輿論抬頭,美國才有這轉變。”
李先生的血不會白流的!李先生賠上了這條性命,我們要換來一個代價。“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輕的戰士們的血換來了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現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換取政協會議的重開!(熱烈地鼓掌)我們有這個信心!(鼓掌)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榮,是云南人民的光榮。云南有光榮的歷史,遠的如護國①(指護國戰爭)。19xx年10月,北洋軍閥袁世凱稱帝,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同年12月25日,云南首先宣布獨立,以蔡鍔等人為領導,組織護國軍討袁。,這不用說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屬于云南人民的。我們要發揚云南光榮的歷史!(聽眾表示接受)
反動派挑撥離間,卑鄙無恥,你們看見聯大(西南聯合大學的簡稱)。抗日戰爭期間,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聯合組成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4月,西南聯大宣布解散。走了,學生放暑假了,便以為我們沒有力量了嗎?特務們!你們錯了!你們看見今天到會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來了,我們昆明的青年決不會讓你們這樣蠻橫下去的!
反動派,你看見一個倒下去,可也看得見千百個繼起的!
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鼓掌)
歷史賦予昆明的任務是爭取民主和平,我們昆明的青年必須完成這任務!
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的精神!我們隨時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長時間熱烈地鼓掌)
提示:聞一多在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云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先生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演講稿的一開頭,聞一多先生便直截了當地連連發問:李先生遭此毒手究竟犯了什么罪,那些劊子手為什么不敢光明正大而只敢偷偷摸摸地搞暗殺。其中接連的發問,問句中又夾帶著感嘆句,如山崩水瀉,勢不可擋,一開始就把演講推向了高潮。。。。。。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11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學反思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新中學 劉曉蘭
當下課鈴聲響起,一節課結束了,但對課的研究卻沒有,相反,引起我的深思。
在備課時,對《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文章,可以說時代離學生較遠,背景資料對學生來說較生疏。對此,在設計時,把背景資料的查找及對聞一多的了解放在學生預習,主要想鍛煉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詩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語言來表現聞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說文章的內容不是十分難,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語言來敘述的,這需要學生認真品讀后才能捕捉,這篇文章的精彩是語言,詩意化的語言含蓄、凝煉是最為值得學生品味的。而聞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
而對這樣文章對初二的學生,本著一課一得的思想,把課設為兩課時。由于本次教學的特殊情況,只講了第一課時。
面對自己不熟悉的學生,而且本文應是初二下學期的課文,在第一課時設計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學生讀,知道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知道聞一多先生是怎樣一個人,因為在第一課時如果學生真正讀懂文章,真正深入到文章中來,對聞一多先生有了了解,那么在第二為課時就可以在品讀語言過程中來深入挖掘聞先生這種說和做,雖前后期不同但其根本就是:為追求民主,為救國救民。這樣,會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好,能讀懂文章,而且學生領悟能力較強,其實在這過程中,我可以再深入引導學生對聞先生品格的精髓深入理解。而我把側重點放在學生在當今社會如何把聞先生的精神傳承下去,把深入的分析推到第二課時。這也是教學中受教案和教學形式的拘泥。
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更靈活的處理授課內容。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有最大的收獲。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
1、通讀課文,理解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容。
2、品味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說出作者對聞一多的贊美敬重之情。
3、學習聞一多熱愛祖國、為了祖國的民主富強奮斗終身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品味重點語句關鍵詞語,探究其內涵。
課前準備: 閱讀課文,預習生字、生詞。
第一教時
一、新課導入 :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鄧稼先》這篇文章,我們無不為我國優秀知識分子為祖國默默奉獻的感人品質所感染。甘愿為國為民而獻身,是我國歷代優秀知識分子的光榮傳統。今天我們在來學習一篇寫我國優秀知識分子的文章《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讓我們在從聞一多身上感受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檢查生字、生詞預習效果。
二、整體感悟:
1、一名學生朗讀課文,聽讀的學生思考如何歸納文章的中心內容。
2、合作學習小組討論一分鐘,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師評議學生發言,歸納討論意見:本文敘述了聞一多先生不同階段在說和做方面表現的不同特點,熱情贊揚他救國救民的需要而說和做的愛國精神。
三、品味探究
1、聞一多一心救國救民的精神,最突出的表現在哪些事情上?
a. 全班討論交流。估計不止提到老師預期的兩件事。
b.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每一 階段中最突出的表現:苦讀寫作《唐詩雜論》,在李公樸被害后大無畏地參加群眾大會。
2、探究品味聞一多寫作《唐詩雜論》的部分:
a、齊讀三、四小節。
b、這部分文章敘述聞一多寫作《唐詩雜論》的目的以及他為了這一目的而苦讀鉆研的特點。請從文中找出表現這些內容的關鍵詞句的表達作用。
(四人合作小組討論,時間不少于三分鐘。 全班討論交流,教師隨時評議歸納學生的討論意見:
要給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深宵燈火“大開光明之路”,用比喻、擬人手法表達聞一多先生為探索救國道路而苦讀古籍的目的。
“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以整齊的句式,流瀉的激情,熱情贊美聞一多治學“潛心貫注、心會神凝”。
“無暇”“惜”,表現他治學專心致志的程度。“貪”,表現他治學如饑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現其治學成果來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a. 齊讀第二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語段。
b. 讀出自己最喜歡的語段,抓住關鍵語句,說一說他們表達中心內容的作用。
四、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提出還不明白的問題;鼓勵其他學生回答,也可由老師回答。課后練習二提出的問題,如果課堂討論未涉及,學生又未質疑,可提問學生,予以解決。
五、鞏固拓展
請你列舉一首聞一多的詩,說明他作為詩人也是憂國憂民的愛國者。
六、拓展延伸
1、回顧學習內容,自結學習收獲;自評參與學習的主動程度。
2、以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結束教學過程 。
課后記:
本文主要圍繞聞一多先生的說、做兩個方面展開,在授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把握他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的不同,概括他在這兩個方面說和做的不同點,思考其深刻思想根源,進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內涵。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13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記敘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學習聞一多嚴謹、謙遜的治學態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則。
教學重點、難點
品讀重要語句,探究體會語言的內蘊。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1、介紹臧克家及聞一多:
作者臧克家(1905——2004)。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入學考試成績發布,一位20多歲的考生數學零分,作文也只寫了三句帶感慨的新詩:“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按說,這位考生鐵定無法錄取。不過,問題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識貨的主考官。這位主考官就是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聞先生從這三句雜感詩中發現了這位青年身上潛伏的才氣,一錘定音破格錄取。果不其然,這位青年沒有辜負聞先生的期望,很快就發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詩,并于1933年出版了轟動一時的詩集《烙印》。他就是后來享譽詩壇的臧克家。
聞一多先生(1899-1946),五四時即參加學生運動。1922年赴美國留學。1925年留學回國后,曾先后在青島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抗戰開始后,隨清華大學南遷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7月15日,他橫眉怒對國民黨特務的手槍,用鮮血和生命寫完了自己歷史上最壯麗的一頁,時年47歲。
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贊揚聞一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聞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這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表現出來了。
聞一多,他是集詩人、學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詩人:新詩集《紅燭》(1923)、《死水》(1928)是現代詩壇經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了組詩《七子之歌》,表達了深摯的愛國之情。
學者:1932年到清華任教后,開始全力專攻古典文學。學術著作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等。他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匯成“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氣,抗戰蓄髯八年。1943年后,面對國民黨統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書齋,投身到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刺殺身亡。
2、標題:從標題看,文章主要寫了聞一多的哪兩個方面?
日常生活中的說話和做事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行,如何處理日常生活中“說和做”,是一個人品德修養的必修課,聞一多堪稱這方面的表率。下面,讓我們再次從聞一多身上感受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整體感悟
1、學生朗讀課文,師生糾正字音;并思考: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處?(“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說了就做”。)
2、問題研討: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說說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
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聞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得十分緊密,“僅……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在兩句之間又注意彼此的關聯,這樣就使兩個部分的過渡十分自然。
3、教師再讀課文,學生談談聽后感受:文章表現了聞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為了救國救民的需要而說和做的愛國精神。)
三、合作探究
1、再讀課文,思考:文章從哪兩個方面寫聞一多的“說”和“做”?圍繞這兩方面文章各自寫了哪幾件事?請概括回答。
(文章從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兩個方面寫聞一多的“說”和“做”。圍繞這兩方面文章寫了聞一多十多年來默默鉆研,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起草政治傳單、在群眾大會上演說、參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2、四人一組討論:作為學者,為何要先做再說?作為革命家又為何要邊說邊做?從中可以看出聞一多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請用“聞一多是一個 的人,我從 這里可以看出。”的句式回答。
(聞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學嚴謹、謙遜,默默奉獻、成就卓越的學者,一位言行一致、澎湃執著的救國熱情愛憎分明、視死如歸無私無畏的民主戰士。)
3、分組討論結構特點:
A、做了再說,做了不說。
作為學者:
研究古籍,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
研究目的: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小結:聞一多先生為了探究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
B、說了就做,敢說敢做,言行一致。
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
小結:投身于民主運動,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C、其他方面:
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 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 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
4、怎么理解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的說和做?
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先生,他對反動派的揭露與斥責,對于革命、對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說,也是他的做。他是以他的說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時候,他不僅說,而且以生命為代價來這樣做,從課文17、18小節所傳達的內容可以看出。
5、這篇文章在敘述中運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寫?并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
明確: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發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目不窺園。還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都能起到具體再現聞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四、品味語言
1、品味重點語句中的關鍵詞語,探究語句的內涵,體會語句飽含的激情。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這個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贊了。
②“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 “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等。(以整齊的句式,飽含深情地贊美聞一多治學之勤之鉆;“凝結”表現治學成果來之不易。)
③“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 (“詩興不作”是文言說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④“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這是比喻的說法,表現聞一多為探索救國道路而苦讀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⑤“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 (“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說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⑥“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⑦“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說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學生提問有不懂之處,全班交流解決。
五、拓展延伸
1、總結:本文以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紹了聞先生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刻畫了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數十年如一日的敬業精神,著力表現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精神,體現了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選取起草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為例證,表現了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兩部分互為補充,使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躍然紙上。
2、拓展延伸:
①學習本文后,聞一多的說和做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實,古人也認為說和 做對做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你能說出稱贊“說”或“做”的詞語嗎?
一言九鼎 一諾千金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等
聯系學生實際,讓他說出平時在說和做方面有不恰當的事嗎?教師繼續引導 他談今后如何打算做得更好。
對!言行一致這是做人最起碼的準則,你想讓自己擁有高尚的人生嗎?老師 我個人認為,高尚的人不僅僅能做到這些,所以,我送給大家一句話:
人生是一種追求,一種不懈的追求--------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良好的修養,高雅的情趣,寬闊的胸懷,大度的氣質。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以恒心為 良友,以經驗為參謀,以小心為芳鄰,以希望為哨兵,認準自己的目標,義無返 顧勇往直前。
②摘抄文中你喜歡的語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③聞一多先生的事跡很多,試為本文補充一兩個事例。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并解釋。
2、熟讀課文,并完成作業 。
3、預習《孫權勸學》。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夾敘夾議的方法,敘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前后文的過渡和照應
3、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課文,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教學用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解放戰爭時期的民主革命斗爭引出聞一多的事跡。
二、通讀課文,整體把握
1.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贊揚聞一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聞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這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表現出來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著力寫聞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聞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著力表現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于學術,后期投身于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2.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征。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一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一生經歷復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3)精于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比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并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于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從詳略上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說”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作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復強調“兇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于感情和音樂美。(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敘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贊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說”“向……呼喊”“警報迭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敘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于感染力。(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說”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說”,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與第5段“他并沒有‘說’,但他‘做’了”中的“說”和第6段中的“說”,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里的“沒有‘說’”,主要是贊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干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說”,是對于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說”字,竟然表達這么多的意思!這種結合一定語言環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3)富于感情。這篇文章的敘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敘,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說它是記敘未嘗不可,但洋溢著贊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贊語,但緊接著跟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蘊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惜寸陰”,這種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著一個情猶未盡的“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帶著強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樂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心會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報迭起,形勢緊張”,等等。這些詞語的結構整齊,有節奏感。②作者慣于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有些則是并列的性質,有的是更為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有力,富于音樂美。4.夾敘夾議的寫法。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是夾敘夾議。作者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構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敘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后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應,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學生來完成)
三、細讀全文,畫出精辟的語句,然后復述課文大意,并說出聞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后期有什么變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聞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后期則投身于民主運動,敢于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勇,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卻是始終如一的)
第二課時
一、問題探究
1.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說說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聞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得十分緊密,“僅……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在兩句之間又注意彼此的關聯,這樣就使兩個部分的過渡十分自然。)
2.這篇文章在敘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寫?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發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二、說說下列句子的含義,注意其中加點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詩興不作”是文言說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比喻的說法,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3.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說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5.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說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課外收集:聞一多先生的事跡很多,試為本文補充一兩個事例。
教后記:這篇文章記述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學習他的精神。同時讓學生注意本文的選材角度和記述的重點。
12.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一. 教學目標 :
1. 整體把握課文,了解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學習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 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敘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過渡和照應的手法.
3. 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二. 教學重點: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
三.教學難點 :生動形象,精練含蓄的語言.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二. 簡介臧克家、聞一多(由學生從圖書館、網上自己查閱,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
三. 檢查預習情況
⑴正音:
彌 鍥 兀 瀝 函 衙 赫 迥 窺 楷
多音字:殼{ };斗{ }
(2)朗讀課文
四. 整體感知課文:
五. 問題研討.
1. 文章從哪些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以此為脈絡,文章可分為幾部分?每個部分是怎樣銜接連綴的?
2. 作者寫“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是怎樣起筆的?這樣寫好在哪里?文章又是怎樣圍繞起筆的內容進行記敘議論的?哪些詞句十分深刻地刻畫了聞一多先生治學的目的、態度和精神?
第二課時
一. 朗讀課文片段.
二. 問題研討.
1. 文章怎樣寫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與第一部分的寫法有何不同?好處是什么?
2. 細讀全文,畫出精辟的語句,然后復述課文大意,并說出聞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后期有什么變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 說說本文在選擇材料、剪裁材料方面有什么特點.
4. 朗讀課文片段,揣摩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有感情和音樂美的特點.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了解臧克家、聞一多。
2.整體把握課文,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精致嚴謹的結構。
4.理解艱深語句的作用,學習本文敘述中融入抒情、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的方法。
5.學習聞一多先生刻苦的學習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執著的愛國熱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的人格。
教學重點:
1.品味文中重要語句,理解聞一多先生精神實質。
2.表達方式的運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選典型事例。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敘述中的描寫的運用及作用。關鍵詞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七子之歌》,學生可跟唱,創造情境。(學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師也可隨機提問。)
這首歌的作者是聞一多先生,他是近、現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強烈的愛國熱情,是一位為人所敬的民主戰士,他敢說敢為,言行一致。現在我們學習臧克家寫的一篇文章《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質。
二、資料交流,資源共享:
1.作者介紹:
臧克家,詩人。19xx年生于山東諸城。從小受家庭影響,喜歡古典詩詞和民歌,并目睹農民的苦難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這為他后來的詩歌創作,初步奠定了基礎。1926年秋到武漢,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敗后,受國民黨當局迫害,四處逃亡。1929年還鄉,入國立青島大學補習班。1932年開始發表新詩,以一篇《老馬》成名。1933年9月,詩人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烙印》。隨著《老馬》等詩的廣泛流傳,臧克家被譽為“農民詩人”,為廣大讀者所熟知和喜愛。1934年大學畢業后到中學任教,發表了長詩《自己的寫照》。抗戰爆發后,詩人熱情地奔赴抗日前線,從事進步文化工作,出版了《從軍行》《淮上吟》等詩集。1942年秋到重慶,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出版《十年詩選》及長詩《古樹的花朵》等。抗戰勝利后,在上海主編《文訊》,寫了許多揭露、批判國民黨統治的政治諷刺詩。1948年由于國民黨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歷任人民出版社編審、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等職。解放后出版的詩集有《春風集》《歡呼集》《臧克家詩選》和長詩《李大釗》等。粉碎“四人幫”后,詩人又寫了不少作品,并任復刊后的《詩刊》顧問。
2、臧克家和聞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島大學學習期間,是聞一多先生的高足,經常出入于聞一多的辦公室和家中,向老師請教;聞一多也很賞識臧克家,1932年回清華任教后寫信給臧克家說:“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你一個人已經夠了。”可見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準備出版詩集《烙印》,因當時名不見經傳,書店不愿出版他的詩集。聞一多聯絡王統照等人,替他出資印行《烙印》,又在大型雜志上撰文介紹。40年代,兩人多有書信往來,如課文中提到的“他在給我的信上說……”,這是聞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贊揚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寫的回信;課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復臧克家欲至聯大教書的問詢的。聞一多先生遇難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寫《我的先生聞一多》以示悼念。
3.聞一多:
聞一多,本名家驊,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縣一個“世家望族,書香門第”。五四運動時在北京清華學校讀書時即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1922年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后來研究文學。1925年5月回國后,歷任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閃爍著反帝愛國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在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學的研究。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1943年后,因目睹蔣介石反動政府的腐敗,于是憤然而起,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斗爭。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兼云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長。“一二•一”慘案發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最后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遺著由朱自清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分組議論,解決字詞。
2.學生自讀課文,學習表情朗讀,教師指導。
3.學生齊讀課文,而后歸納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理清文章思路。(學生自由發言,互相補充。
4.教師歸納:
《唐詩雜論》 學者 《楚辭校補》 三本書 聞一多 《古典新義》 起草政治傳單
革命家 群眾大會演說 三件事 參加游行示威
然而,聞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著力表現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
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于學術,后期投身于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四、問題研論: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設計的問題)
1.這篇文章為什么取標題“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草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一生經歷復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
(3)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說說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
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聞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得十分緊密,“僅……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
2.這篇文章在敘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寫?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
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發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第二課時
一、 品讀句子:
揣摩語言,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學會運用。質疑問難,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獲。(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確切理解句中詞語,從而進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一)說說下列句子的含義,注意其中加點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詩興不作”是文言說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比喻的說法,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3.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
“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說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5.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說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二)探究學習,研討課文的一些寫法上的特點。(問題設計的方面較多,可以讓學生自由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有些問題可不必過細,點到即可。
1.精于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
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并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于救國。
細節描寫:“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從詳略上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說”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作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復強調“兇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2.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于感情和音樂美。
(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敘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贊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說”“向……呼喊”“警報迭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敘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于感染力。
(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說”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說”,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與第5段“他并沒有‘說',但他‘做'了”中的“說”和第6段中的“說”,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里的“沒有‘說'”,主要是贊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干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說”,是對于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說”字,竟然表達這么多的意思!這種結合一定語言環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
(3)富于感情。這篇文章的敘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敘,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說它是記敘未嘗不可,但洋溢著贊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贊語,但緊接著跟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蘊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惜寸陰”,這種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著一個情猶未盡的“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帶著強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樂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心會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報迭起,形勢緊張”,等等。這些詞語的結構整齊,有節奏感。②作者慣于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有些則是并列的性質,有的是更為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有力,富于音樂美。
3.夾敘夾議的寫法。
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是夾敘夾議。作者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構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敘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后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應,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三、關于練習:
1.細讀全文,畫出精辟的語句,然后復述課文大意,并說出聞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后期有什么變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把握課文大意和聞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點,并提高把握關鍵語句的能力、復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聞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后期則投身于民主運動,敢于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勇,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卻是始終如一的。
2.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發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16
教案
第十二課《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一、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詞語,掌握一些雙音節詞語和“鍥而不舍、兀兀窮年”等成語的讀音、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臧克家、聞一多。
3、整體把握課文,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4、理解文中艱深語句的含義,深層體會聞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5、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嚴謹的結構,理解過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探討研究法。2、朗讀法。3、語感品讀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以及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二、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體會聞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質,學習本文的過渡句的用法。
三、教學難點 :聯系時代背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帶。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反思
一、 導入
提問:聞一多是誰?
可以做適當補充。(板書課題)
課件出示聞一多畫像。
二、 初讀感知
播放示范錄音。
三、 檢查預習
多媒體課件出示: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音、形、義的掌握情況。
四、 研讀探究
1、問:那么,你們認為聞一多先生是怎樣一個人呢?(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適時板書)
2、課件出示問題:文章從哪兩個方面寫了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注意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根據學生回答進行適時板書)
3、問:那么,作為學者的聞一多先生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
4、教師做適當補充,并做小結。
(部分解決課文的教學重點、難點)
5、聞一多先生后期作為民主戰士,他又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呢?
講:注意這里有過渡,找出來。(課件出示)(訓練學生對過渡段的作用的理解)(解決課文的教學重點)
6、教師做適當補充,并做小結。結合聞一多先生的演講,鼓勵學生有感情朗讀,進一步體會聞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和大無畏精神。
(解決課文的教學難點 )
五、 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提出還不明白的問題,鼓勵其他學生回答,也可以由老師代答。課后練習二的問題如果課堂討論沒有涉及到,或者學生未能質疑,可以提問學生,予以解決。
六、 評議總結
本課文字不多,卻濃縮了聞一多先生的一生,他的言行一致體現在他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和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上。而當今,言行一致、愛國守法正是我們中學生明理誠信的基本要求所在。希望聞先生的高尚品格能夠指引我們今后做人的方向。
七、 布置作業
1、課下搜集聞一多先生的作品。、,可以舉辦“聞一多先生作品展”。
2、完成《三導》。
根據資料簡單介紹聞一多。
(考察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聽讀,初步感知文章,注意正音。
一組同學開火車領讀后全班齊讀兩遍。
齊讀全文,進一步感知課文。
思考后自由作答。(說自己的感受即可,也可以參照原文。)
思考后自由搶答問題。(考查學生快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快速讀課文,思考問題,找出重點詞、關鍵句。合作伙伴之間交流、探討。
學習小組匯報結果。(匯報形式可以是板書、美讀、也可以就課文提出問題,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探討。)
找到過渡段,并分析、理解其作用。
思考問題,找出重點詞、關鍵句。合作伙伴之間交流、探討。
學習小組匯報結果。(匯報形式可以是板書、美讀、也可以就課文提出問題,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探討。)
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回顧學習內容,自己小結學習收獲,自評參與的主動程度。
七、教學板書設計 :
12、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學者→{做了再說 做了不說}→優秀的學者。
↘口的巨人
↘
革命家→{說了再做}→大勇的革命家。 ↗行的高標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17
湖北省秭歸縣磨坪中學 陳沛國
教學目標:1、了解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
2、品讀課文,體會聞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質。
3、注意本文的選材角度和記敘重點。
4、聯系時代背景領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重點:品讀課文,體會聞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質,并學習本文的寫法。
教學難點:聯系時代背景領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切入角度:探尋聞一多先生的足跡。
程序:
一、 導入新課。
上個世紀30年代,聞一多先生在國立青島大學任教,在教學間隙,他寫了大量的詩作,出版了《紅燭》、《秋菊》等詩集。當時,不少人想拜他為師,但他有規矩,你若要拜他為師,必須先把詩作給他看,他覺得你有發展前途,才肯收你為徒……文學青年臧克家不遠千里慕名而去,以一首題為《幻光》的詩向聞先生請教。詩曰:“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若把幻光看作是幻光/那他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聞先生讀完這首詩,深受感動,欣然收臧克家為徒!
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中國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的一篇寫他的老師的文章《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二、 解讀文本。
1. 整體把握:
⑴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聽完后把下面這句話補充完整。(可以用課文原句)
聞一多先生是一位 。
⑵本文寫了聞一多先生的哪兩個方面?注意兩部分之間的過渡語。
2.仔細品味:探尋聞一多先生的足跡,體會其精神品質。
(1)作為學者和詩人的方面:
向古籍鉆探、開文化藥方 《唐詩雜論》 毅力頑強、憂國憂民、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 《楚辭校補》 珍惜時間、吃苦耐勞!
《古典新義》
該部分哪些地方在敘述中穿插了形象描寫?找出來,讀一讀,體會其作用。
(2)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爭取民主、反對獨裁 大聲疾呼 言行一致!
(說了就做。) 函寄傳單
大罵特務 英勇無畏、義無返顧!
帶隊游行 身先士卒!
該部分在敘述中穿插的描寫比較少,但有一些評論人物言行的話,請找出來讀一讀,體會其作用。
3.小結、回顧:
⑴聞一多先生的業績及品質;
⑵大體比較在兩部分中聞一多先生言行、思想的異同;
⑶歸納:聞一多先生足跡深深,品德高尚,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三、 寫法研討。
本文在寫法上有哪些可借鑒之處?
1. 僅從“說和做”的角度截取了幾個片段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
2. 注意過渡銜接;
3. 敘述中穿插形象的描寫;
4. 數句議論,畫龍點睛;
5. 寫作者的見聞,真實、感人;
6. 通過外貌、語言、動作來寫人。
四、 延伸訓練:選擇適宜的角度,自擬題目,寫一個我們想寫的人。
擬題示例:
1. 的“口頭禪 ”
2. 的記性
3. 的手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18
課內語段閱讀題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習題。 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這個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青年運動的領導人,聞一多先生“說”了。起先,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后來,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 他在給我的信上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 他“說”了,跟著的是“做”。這不再是“做了再說”或“做了也不一定說”了。現在,他“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這是人格的寫照,而且是以生命作為代價的。1944年10月12日,他給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說:“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張,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請傳觀。”這是為爭取民主,反對獨裁,他起稿的一張政治傳單! 在李公樸同志被害之后,警報迭起,形勢緊張,明知兇多吉少,而聞先生大無畏地在群眾大會上,大罵特務,慷慨淋漓,并指著這群敗類說: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他“說”了。說得真痛快,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他“說”了:“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他“做”了,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游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他終于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行”。 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1.這幾段文字主要寫了聞一多哪些方面的“說”和“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詞語。 (1)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反既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和“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體現了聞一多什么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他走到游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體現了聞一多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請問聞一多先生“巨”在何處?“高”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作為革命家的“說”和“做”2.(1)形容相差很遠。(2)改變過去一貫的做法。3.義正辭嚴,聲震天地,蔑視敵人。4.英勇無畏,視死如歸。
5.“巨”在一切為國為民上,“高”在有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上。
課外語段閱讀題二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習題 。屠格涅夫仰坐在一個沙發上,用一種輕輕的并有點猶豫的聲調慢慢地講著,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經他的嘴講出,就都帶上非凡的魅力和極大的趣味。福樓拜轉動著藍色的大眼睛盯著朋友這張白皙的臉,十分欽佩地聽著。當他回答時,他的嗓音特別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盧斗士式的大胡須下面吹響一把軍號。他們的談話很少涉及日常瑣事,總是圍繞著文學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帶來一些外文書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譯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詩句。……漸漸地,人越來越多,擠滿了小客廳。新來的人只好到餐廳里去。這時只見福樓拜做著大幅度的動作(就像他要飛起來似的),從這個人面前一步跨到那個人面前,帶動得他的衣褲鼓起來,像一條漁船上的風帆。他時而激情滿懷,時而義憤填膺;有時熱烈激動,有時雄辯過人。他激動起來未免逗人發笑,但激動后和藹可親的樣子又使人心情愉快;尤其是他那驚人的記憶力和超人的博學多識往往使人驚嘆不已、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話結束一場辯論。思想一下子飛躍過縱觀幾個世紀,并從中找出兩個類同的事實或兩段類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較。于是,就像兩塊同樣的石頭碰到一起一樣,一束啟蒙的火花從他的話語里迸發出來。1.上文刻畫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2.找出文中人物肖像描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文通過對人物________和________描寫,展現人物什么樣的性格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這兩個人物有很多相同點,但也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不同點,這個不同點是什么?(摘抄文中的語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屠格涅夫、福樓拜。2.屠格涅夫是“白皙的臉”’,福樓拜是“古高盧斗士式的大胡須”,“藍色的大眼睛”。3.語言 行動(或:動作)屠格涅夫懷有狂熱的理想,醉心文學事業,博學多識。福樓拜熱情奔放,容易激動,和藹可親,博學睿智。
說話的聲調不同。屠格涅夫“用一種輕輕的并有點猶豫的聲調慢慢地講著”;福樓拜“嗓音特別洪亮”,像“吹響一把軍號”。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 篇19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練習卷
一、給加粗字注音
1.赫然( ) 2.迭起( ) 3.鍥而不舍( )
4.潛心貫注( ) 5.校補( ) 6.浠水( )
7.群蟻排衙( ) 8.瀝盡心血( )
二、解釋下列加粗字
1.仰之彌高( ) 2.鍥而不舍( ) 3.兀兀窮年( )
4.迥乎不同( ) 5.無暇顧及( ) 6.目不窺園( )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錯別字,并在括號內改正
1.他正向古代典藉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
( )
2.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栽,爭取民主!
( )
3.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
( )
四、簡答題
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如何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說說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閱讀分析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發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他并沒有先“說”,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他又由唐詩轉到楚辭。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別人在贊美,在驚嘆,而聞一多先生個人呢,也沒有“說”。他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了。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
1.體會“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和“他并沒有先‘說’”中的“說”的不同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表現聞一多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選取了什么材料加以表現?請用一句話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這些話表現了聞一多怎樣的品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寫作訓練
請以200字左右的文字介紹某同學的“言”和“行”,藉以反映其性格。
參考答案
一、hè dié qiè qián xiào xī yá lì
二、1.更加 2.刻 3.勞苦的樣子 4.差得遠 5.空閑 6.偷看
三、1.籍 2.裁 3.顆
四、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聞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五、1.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有吹噓、自詡的意思 2.選取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 3.嚴謹踏實的治學態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及謙遜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