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導學案(精選14篇)
《最后一課》導學案 篇1
【導學目標】
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通過分析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理解人物形象。
體會法蘭西人民的愛國感情。
二、相關資料:
關于課文中的描寫
1、心理描寫
出色的心理描寫。這篇小說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是成功的。作者巧妙地用了多種方式描寫了人物心理,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題。
小說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行動描寫與直接寫心理活動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把小弗郎士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融為一體。這樣使小弗郎士所見的景物、人物等都籠罩上一層感情色彩,它和那極其簡潔的直接對心理活動的刻畫相配合,協調一致地反映出小弗郎士的心理狀態。如:“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這樣就把景物描寫與直接寫心理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作為小學生的小弗郎士那種因怕遲到而急于到學校去,而又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戀,又不敢再停下來觀賞、玩耍的復雜心情。有許多地方作者是把心理描寫和人物行動結合在一起的,如小弗郎士進教室:“我只好推開門,當著大家的面走進靜悄悄的教室。你們可以想象,我那時臉多么紅,心多么慌!”這樣的例子很多,從這些例子看出作者是多么自然多么貼切地把人物的心理和行動結合在一起進行刻畫的。
2、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的真實性。這篇小說的許多細節描寫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就拿作者描寫屋頂上鴿子咕咕低叫這一個細節來說,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個幽默的問題:“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旋即文筆驟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給讀者去思索、補充。又如韓麥爾的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郝叟老頭的那本“初級讀本”,和那副橫放在書上面的大眼鏡,不待說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作品中前后出現的兩次普魯士軍隊的操練和軍號聲,教室里飛進的幾個金龜子、黑板上書寫的“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這些細節看來似是信手拈來,實際上卻并非可有可無,它們起著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每一個細節都蘊含新意,發人深思。
3、場景描寫
……《最后一課》,在情節開端部分寫了兩處場景。一處是鋸木場后邊的草地上;一處是鎮公所旁的布告牌前。這兩處場景雖然只有寥寥數筆,卻起到了牽掣全篇的作用。充分體現了作品的典型環境。“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這是小說中的小弗郎士早晨出門上學時所見到的場景。這里的自然景象與社會景象,構成了產生《最后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作者對自然景象寫得輕松明快;社會景象寫得自然、協調。似為隨意拈來,實則不同一般。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正反映出小學生小弗郎士無憂無慮的純真、幼稚的心理狀態。領土的割讓、敵軍的占領,這些國家存亡的大事,對當時一個貪玩而不喜歡學習的孩子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所以小弗郎士認為“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這個開頭和后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徹底轉變,形成了人物性格上的強烈對照。也只有這樣的構思安排,才能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人物形象是由怎樣的起點,最終走到了那樣的終點的發展過程。
但是,當讀者讀到這里時,人們的心情并不像作家所寫的景色那樣明朗、輕快,反而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重、壓抑感覺。這里作家是運用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在制造作品中所需要的那種悲劇氣氛。
“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這句對社會環境的描述,真實、形象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出了這里已被異國軍隊占領。在法蘭西綠草如茵的土地上,普魯士兵的軍靴在踐踏。這就大煞了這個法國東北部小鎮幽美的風景。作家就是運用了這個細節,向讀者揭示了“最后一課”這場悲劇的社會根源。公開的“操練”,是占領者對被占領國家人民心理上的征伐和蹂躪,也是行動上的鎮壓和屠殺前的準備和演習!請看,作家在這風和日麗、林綠鳥語的背景下展現出的“一般”活動,是具有多么不一般的意義。
小弗郎士在上學途中,路過鎮公所,“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邊”。這是作品中通過小弗郎士的眼睛對這一小鎮的社會景象的第二次描繪。從事態的發展過程上看,它是“普魯士兵正在操練”的第一處場景的繼續和必然。“鎮公所”,現在是占領者政權的所在之處。在它前邊的“布告牌”,是占領者頒布命令的地方。上面雖然只貼著一紙告示或數條命令,但其威力之大,足以迫使當地人民不得不去執行就范。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后一課”的悲壯事件。而“許多人”擠在那里看布告,更預示了事件關系之重大,涉及之廣泛,渲染了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
都德僅用了三句話,就真實地為我們刻畫了一幅殖民地生活的典型圖畫,從中我們可以窺視出作者在全篇構思上的匠心。
練一練
1.給加粗字注音。
郝叟( ) 哽( ) 祈禱( )
詫異( ) 懲罰( ) 踱來踱去( )
2、下列詞語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赫叟(hǎo sǒu) 詫異(chà) 哽住(gěng)
b.祈禱(qí) 懊悔(ào) 挾(jiá)
c.懲罰(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鑰匙(yào shi) 賺(zhuàn)
3、下列各組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祈禱 督學 b.思量 墻璧
c.慘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
4.選詞填空。
(1)“想起這些,我多么________(痛心、懊悔、悔恨)!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
(2)個個都那么________(留心、細心、專心),教室里那么________(安靜、肅靜、寂靜)!
(3)這套衣服,他只有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________(莊嚴、嚴肅、肅穆)的氣氛。
(4)韓麥爾先生見了我,很________(溫和、柔和、溫柔)地說:“快坐好,小弗郎士,我們就要上課,不等你了。”
(5)他們像是用這種方式來感謝我們老師四十年來________(忠誠、忠心、忠實)的服務,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________(謝意、敬意、敬愛)。
(6)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________(裝進、塞進、擠進)我們的腦子里去。
5、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最后一課》的體裁是小說,作者都德,選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課》以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中的見聞和感受表現了韓麥爾等法國人民在國土淪喪時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c.《最后一課》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課》運用了景物描寫表現主題。
6、表現人物性格常常運用語言、行動、心理描寫等手法。試對下面的描寫文字表現人物性格進行分析
1.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①描寫的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運用的描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頂上鴿子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①描寫的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運用的描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現了________________。
7.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和小弗郎士愛國感情一樣熾烈,都是自始至終的愛國情懷。
b、《最后一課》的作者是一位愛國主義作用,以長篇小說見稱于世。
c、韓麥爾先生因為年紀大,上課非常吃力,所以上課時“臉色慘白”,小弗郎士也認為老師累得這樣是一個“可憐的人”。
d、韓麥爾先生為上這“最后一課”,穿上整齊的新衣,這是他對祖國愛的表現。
8.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寫方法和作用。(3分)
⑴畫眉在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的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么任何代價我都愿意拿出來的。
⑶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五、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問題
(一)
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___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________“法蘭西萬歲!”
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________“散學了,——你們走吧。”
1.給下面加粗字注音。
祈禱( )( )慘白( )哽住( )
2.在________里填上恰當的標點。
3.選段開頭寫教堂的鐘聲、祈禱的鐘聲、普魯士兵的號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忽然教堂的鐘聲敲了十二下”,加粗詞“忽然”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韓麥爾先生此時此刻有無數的話要說,但是他哽住了,說不下去了,是因為
( )
a.時間太少了,滿肚的話一時無從說起。
b.他要離開他教的學生,心情難過。
c.想到課一結束,他就要離開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說不出的惆悵。
d.最后一課即將結束,從此將和祖國的語言告別,留戀與失望、痛苦與悲憤到了極點,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
6.韓麥爾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這一細節描寫表現了韓麥爾先生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的含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常見的破折號的用法有以下幾種:a.表示解釋說明b.表示語音延長c.表示意思的遞進d.表示語意的轉折。判斷下列兩句中的破折號是哪種用法。
(1)“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
(2)“散學了,——你們走吧。”( )
9、選文中有一句話暗示了小說的社會背景,是哪一句話?(2分)
10、韓麥爾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寫字的細節表現了什么?(2分)
課內閱讀:
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背書啦……還有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我本來打算趁那一陣喧鬧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我從開著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我只好推開門,當著大家的面走進靜悄悄的教室。你們可以想像,我那時臉多么紅,心多么慌!
……………
我看見這些情形,正在詫異,韓麥爾先生已經坐上椅子,像剛才對我說話那樣,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聽了這幾句話,心里萬分難過。啊,那些壞家伙,他們貼在鎮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
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么懊悔!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么討厭,帶著又那么沉重,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們分手了。還有韓麥爾先生也一樣。他就要離開了,我再也不能看見他了!想起這些,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忘了我挨的戒尺。
1.讀第一段和第二段,看這兩段交待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2.韓麥爾先生今天與往常相比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他為什么會這樣?
3.畫線的句子表達了小弗郎士怎樣的心理?
4.小弗郎士的學校為什么不教法語了?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5.在這節課上小弗郎士都學到了什么?
【參考答案】
2、a3、b5、c6、1.①韓麥爾②動作③韓麥爾對祖國必勝的堅定信念
2.①小弗郎士②心理描寫③對敵人禁學法語卑劣行為的諷刺、輕蔑、憎恨和反抗,表現了對祖國語言的熱愛。7.d 8.⑴環境描寫,寫出了產生《最后一課》的時代背景,也寫出了小弗郎士的幼稚。⑵心理描寫,不僅表示了小弗郎士要回答好老師提問的決心,同時也反映出他要學好祖國語言的決心。⑶細節描寫。刻畫出孩子們對祖國文字的熱愛。
五、(一)1.qí dǎo cǎn gěng 2.,::3.鐘聲宣告最后一課的結束,號聲預示著德語要代替法語;號聲、鐘聲的相繼傳來,使韓麥爾先生眷戀國土的心更為痛楚和悲憤,為下文起了烘托和鋪墊作用。4.“忽然”有來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說明這鐘聲是在韓麥爾先生爭分奪秒地教,學生們正在全神貫注汲取法語知識的情況下敲響了,是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強加于人的鐘聲,不容人選擇地宣布最后一課的結束。增強了悲愴的氣氛。5.d 6.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7.表現小弗郎士對韓麥爾先生的無比崇敬。8.(1) b (2) c
9.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
10.熱愛祖國,堅信祖國必勝的信念。
《最后一課》導學案 篇2
向韓麥爾先生學習課堂教學心理學
──《最后一課》教學一得
課堂教學就只是傳授知識,訓練能力嗎?教育心理學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人的認知活動都難免要受情感的制約。在課堂教學過程 中,學生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情感活動的過程,認知信息的交流同時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如果沒有這樣的交流,教學雙方都可能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情況,所謂“教書不教人”就是這樣。不少教師不明白這一點,總以為他講什么,學生就能聽到什么,他講多少,學生就應該記住多少,所以大搞“滿堂灌”和“題海戰術”,這正是忽視課堂教學的情感性的表現。情感性不但是課堂教學認知活動的特點和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從教書育人的總目標說,它還應該是課堂教學的應有之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世界教育改革的新動向就是由“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教學”,主張實施“情感與理智”,“情緒與行為”相統一的教學。這正是對情感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充分肯定。
課堂教學心理學的這一基本原理在《最后一課》中的韓麥爾先生身上得到了生動而又感人的體現。韓麥爾正是以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學生、對事業的熱愛,既改變自己的教學態度和方法,也改變課堂教學的面貌,從而取得非凡的教學效果的。原來喧鬧的課堂變得安靜、肅穆了;教室里除了學生還引來了“好些鎮上的人”。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全教給學生:語法課上完了又上習字課,習字課完了又教了一堂歷史,接著又教新班級拼讀。學生們在他強烈的情感熏陶下也完全改變了對學習的態度:討厭的書本變成了“舍不得跟它們分手的老朋友”,“厭學”變為“戀學”;“分心”變為“專心”,“連最小的孩子”也不例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也使韓麥爾對學生的態度和教育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嚴厲粗暴變為通情達理,權威主義的命令式教育變為平等的溫和的談心式教育,對小弗朗士的遲到也由指責變為關懷,而且還帶著不能再等候他的歉意,讓他自己去領悟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和學習時間的寶貴。韓麥爾先生在小弗朗士的心目中也由可怕而變得可敬可愛甚至“可憐”起來。情感還激發了學生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等認知活動,也改變著他們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所以小弗朗士才會感到“今天聽講,我全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這表明韓麥爾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撒播情感的種子,培養他們學習情感的良好品質。學生如果沒有對學習的起碼熱情,要想取得教學的成功是絕對不可能的。
韓麥爾先生不但向我們表明了情感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還向我們展示了他非凡的課堂交往藝術及其對學生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他的成功在于他在課堂交往中遵循了理解與尊重的基本原則,既讓學生充分了解他,同時又表明他對學生的理解。這就消除了師生交往中客觀存在的地位差異和心理障礙,便于形成平等共識的交往關系。在交往的形式上,他又將非言語交往,包括體態語,同言語交往密切配合,加強交往的效果。比如他莊重的服裝,嚴肅的表情,溫和的聲調,悲痛的目光,慘白的臉色,“哽住了”的語勢,在黑板上寫“法蘭西萬歲”的力量和最后呆在那兒靠著墻壁的姿態,以及“散學了──你們走吧”的手勢等。這一切表明他是以全部的熱情和真誠同學生交往,從而也就大大加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韓麥爾先生在對學生進行歸因分析和指導方面,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教育心理學提示我們,不同的歸因分析會引起學生不同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只有正確而又具有積極意義的歸因分析才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并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當韓麥爾看到小弗朗士為在課堂上不能背書當眾出丑而難受時,韓麥爾就幫助他作積極的歸因分析。其可貴之處不僅在于及時,更在于一般教師對學生學習不好都主要歸因于學生,或不努力,或基礎差,或能力低,或學習動機、個性品質不好,或家庭和環境影響等等,難得有教師說學生學習成績不好還與自己的教學有關。韓麥爾先生正是這樣一位難得的教師,他除了指出小弗朗士學習不好的個人和環境、家庭的原因之外,還著重檢查了他自己方面的原因。正是在韓麥爾先生這種實事求是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歸因分析的幫助下,小弗朗士也才從個人的自卑中解脫出來而獲得了新的學習動力,學習也才變得專心而感到輕松愉快。
韓麥爾先生教學的成功不也是課堂教學心理學的成功嗎?
《最后一課》導學案 篇3
[教例簡述]
這是《最后一課》的每一個教時,學生已經預讀課文,了解過課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個教學環節:閱讀,思考。(15分鐘)
思考題: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要求:閱讀全文。綜合全文內容,根據思考題表達見解。自讀課文15分鐘,并擬出發言要點。
(學生活動)
第二個教學環節:討論,朗讀。(30分鐘)
1、學生發言,認為韓麥爾先生: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③是一個嚴厲的人④是一個普通的人⑤是個溫和而嚴肅的人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個愛國的人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師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②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①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普通的人:
鎮上的一位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
②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可憐”的人:
最后一次上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一動也不動地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說不下去。教了一節課又一節課……
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后一課。自責及對阿爾薩斯人直率的批評。贊美法語。說明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教給我們。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課文七處點至韓麥爾先生的愛國。)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結合討論,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3、討論,點撥。
作者為什么樣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英雄”,而讓他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
教師點撥:
正因為普通,韓麥爾先生才能夠代表千千萬萬的法國人,他那熱烈深沉的愛國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國大眾所具有的,才能使這篇小說所表現的成為整個法蘭西民族的共同心聲……
[評析]
作為中小學教材,《最后一課》在我國已大半個世紀的歷史。
它的教學內涵,實在是太豐富了。
于是像許多名篇一樣,在設計教案時往往讓人翻來覆去,頗費躊躇。
但此教例很有個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師扣往作品“一點兩線”(“最后一課”的激情點和兩個人物的思想發展線)這一藝術構思,開課便切入到一個主要人物身上,一線以串珠,相當成功地拎起了一連串的教學內容。
講析的角度好。教師變逐段講析為選點突破,將選點突破設計成多角度透視。通過“韓麥爾”這個點,不僅立體地多側面地透視到人物的方方面面,還透視到課文的人物塑造藝術、結構藝術,主題表達藝術。這又是一個角度的“一線以串珠”。
控制的角度好。教師設計的線條明晰,引導學生從三個側面理解人物形象。對初一的孩子們來說,這叫適度。從教師把握的討論內容看,具有相當的精度,從教學內容來看,有著較大的濃度。整個教例顯得豐滿、流暢,對“韓麥爾”的討論聯結著每一個教學步驟 ,這也是“一線以串珠”。
從此教例看來,名篇教學的最佳意境似乎應該是:在明快單純的教學視點中激蕩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
《最后一課》導學案 篇4
一、下列詞語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赫叟(hǎo sǒu) 詫異(chà) 哽住(gěng)b.祈禱(qí) 懊悔(ào) 挾(jiá)c.懲罰(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d.紫藤(téng) 鑰匙(yào shi) 賺(zhuàn)二、下列各組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祈禱 督學 b.思量 墻璧c.慘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三、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最后一課》的體裁是小說,作者都德,選自《星期一故事集》。b.《最后一課》以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中的見聞和感受表現了韓麥爾等法國人民在國土淪喪時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c.《最后一課》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d.《最后一課》運用了景物描寫表現主題。四、表現人物性格常常運用語言、行動、心理描寫等手法。試對下面的描寫文字表現人物性格進行分析1.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①描寫的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運用的描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表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屋頂上鴿子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①描寫的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運用的描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表現了________________。五、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問題 (一) 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我的朋友們啊,”他說________“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________“法蘭西萬歲!”然后他呆在那兒,頭*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________“散學了,——你們走吧。”1.給下面加粗字注音。祈禱( )( )慘白( )哽住( )2.在________里填上恰當的標點。3.選段開頭寫教堂的鐘聲、祈禱的鐘聲、普魯士兵的號聲,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忽然教堂的鐘聲敲了十二下”,加粗詞“忽然”表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韓麥爾先生此時此刻有無數的話要說,但是他哽住了,說不下去了,是因為( )a.時間太少了,滿肚的話一時無從說起。b.他要離開他教的學生,心情難過。c.想到課一結束,他就要離開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說不出的惆悵。d.最后一課即將結束,從此將和祖國的語言告別,留戀與失望、痛苦與悲憤到了極點,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6.韓麥爾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這一細節描寫表現了韓麥爾先生怎樣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的含義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常見的破折號的用法有以下幾種:a.表示解釋說明b.表示語音延長c.表示意思的遞進d.表示語意的轉折。判斷下列兩句中的破折號是哪種用法。(1)“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2)“散學了,——你們走吧。”( ) (二)擺渡老人李文忠①讀中學時,學校設在鄰村,與我們村有一條河隔著,便認識了那擺渡老人。②當時,那老人一直是我們取樂的對象。每到放學,肚子餓得直叫的我們便一窩蜂向渡口跑去,擠在那兒。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爭先恐后地向船上躍去。雖然老人很有經驗,未到岸邊便做好回撐的準備,但超載和落水的事仍然時有發生。超載時,船上的,岸上的,都望著老人手忙腳亂的樣子大笑。夏天下雨時,大家總是把傘迎著風,看著渡船被吹到離渡口好遠的地方,老人一番折騰,將船撐到渡口,我們便哄笑著上了岸。③最有意思的要數冬天(當時我是這樣認為的)。冬天很冷,河面結了一層厚厚的冰。每天早晨,當我們趕到渡口時,總看見老人在那邊晃著船,好長時間,才把船晃過來。望著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勢,我們總是哄笑,一直到船*岸。我們往往因此耽誤了早讀,但我們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遲點起來,反正去早了也過不了河。我們都為找到一個偷懶的理由而感到高興。當時的我們,是“心憂讀書愿天寒”。④那一天特別冷,我因有事起了個早,吃過早飯后,便不緊不慢地向學校走去。到渡口時我驚奇地發現,那老人不是我預料的那樣正在“跳舞”,卻已經到了這邊。我和他攀談起來。我問他:“你今天怎么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聲,緩緩地說:“許是人老了,早上總起不來。昨天聽學校說耽誤了學生上早讀,今天我就起了早。誰知等了好長時間,才來了你一個人。”說完,便送我過河。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頭對我說道:“你們小孩子可要好好讀書啊。”那雙眼中竟滿含著期待和愛意,我心中一震,看著老人瘦弱的身體,沾滿冰碴的白胡子,一雙手凍得發紫,猛地問道:“你干啥要吃這份苦呢?”好久,老人長嘆一聲說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個可愛的兒子,他曾吵著要上學,但終究沒上成。后來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對不起他,我在這兒擺渡,接送你們上學,心里好受些。”談話間,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邊撐去。看著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了。以后,我們上船再也沒有起哄。于是老人飽經風霜的臉上出現了笑容。⑦再后來,兩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最后一次過河時,老人對我們說:“以后不再送你們過河了,你們要記住,好好讀書。”⑧“好好讀書”,這句話一直留在我記憶中。⑨真想再見見擺渡老人。1.本文具體描述了擺渡老人接送“我們”過河上學的辛勞。先寫老人因“我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手忙腳亂,一番折騰;再寫因______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過來”;最后寫老人不顧自己______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們”過河上學。2.第⑤段中擺渡老人說“我在這兒擺渡,接送你們上學,心里好受些”。請你用自己的語言簡要說說為什么老人覺得這樣做“心里好受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⑤段中加粗的語句表現了“我”當時________和________的心情。4.原先,擺渡老人在孩子們的眼里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后來,擺渡老人在孩子們的心中卻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5.“擺渡老人”中的“擺渡”可以理解為老人對“我們”生活、思想上的幫助。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的“擺渡者”,請你展開聯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寫三個句子。示例:(1)作家把讀者擺渡到精神的彼岸。(2)“希望工程”把貧窮的孩子擺渡到求知的校園。仿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外婆和鞋席慕蓉我有一雙塑膠的拖鞋,是在出國前兩年買的,出國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狀很普通,就像你在臺北街頭隨處可見的最平常的樣式:平底,淺藍色,前端鏤空成六個圓帶子,中間用一個結把它們連起來。買的時候是喜歡它的顏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經由淺藍色變成淺灰,鞋底也磨得一邊高一邊低了。……你知道我為什么舍不得丟掉它嗎?這是個讓生命在剎那間變得非常溫柔的回憶。大學快畢業時,家住在北投山上,沒有課的早上,我常常會帶著兩只小狗滿山亂跑。有太陽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麗簡直無法形容,最讓我快樂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過頭,然后再仔細辨認,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著走著,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樣了。不過,我沒時間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學回家,隔著矮矮的石墻,看見我的拖鞋被整整齊齊地擺在花園里的水泥小路上。帶著剛和同學分手后的那一點囂張,我就在矮墻外大聲地叫起來:“何方人士,敢動本人的拖鞋?”花園那邊沒有動靜。再往客廳的方向看過去,外婆正坐在紗門后面,一面搖扇子,一面看著我笑呢。“今天下午,我用你們澆花的水管給你把拖鞋洗了,剛放在太陽地里曬曬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這么臟的鞋給人笑話。”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時,總會替我把拖鞋洗干凈,曬好,有時甚至給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時分,她就會安詳地坐在客廳里,一面搖扇子,一面等著我們回來。我常常會在穿上拖鞋時,覺得有一股暖和與舒適的感覺,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陽呢,還是外婆手上的余溫?就是因為舍不得這一點余溫,外婆去世的消息傳來以后,所有能夠讓我紀念她老人家的東西:比如出國前夕給我的戒指,給我買料子趕做的小棉襖,都在淚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來了。這雙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邊,舍不得丟。每次接觸到它灰舊的表面時,便仿佛也接觸到曾洗過它的外婆的溫暖而多皺的手,便會想起在夕陽下的園中小徑,和外婆在客廳紗門后面的笑容。那么遙遠,那么溫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1.結合短文,解釋文中加粗詞語的含義。①囂張:______________②淚眼盈盈:______________2.文中承上啟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句話概括第3~7自然段的內容________________。4.文中的“鞋”是一雙怎樣的鞋?用波浪線在文中畫出描寫這雙鞋的句子。談談“我”為什么舍不得丟棄這雙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有兩處描寫外婆神態的地方,請你找出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外婆去世的消息傳來以后”,“我”的心情怎樣?請寫一段文字描述出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那么遙遠,那么溫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這是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說說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一、a二、b三、c四、1.①韓麥爾②動作③韓麥爾對祖國必勝的堅定信念2.①小弗郎士②心理描寫③對敵人禁學法語卑劣行為的諷刺、輕蔑、憎恨和反抗,表現了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五、(一)1.qí dǎo cǎn gěng 2.,::3.鐘聲宣告最后一課的結束,號聲預示著德語要代替法語;號聲、鐘聲的相繼傳來,使韓麥爾先生眷戀國土的心更為痛楚和悲憤,為下文起了烘托和鋪墊作用。4.“忽然”有來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說明這鐘聲是在韓麥爾先生爭分奪秒地教,學生們正在全神貫注汲取法語知識的情況下敲響了,是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強加于人的鐘聲,不容人選擇地宣布最后一課的結束。增強了悲愴的氣氛。5.d 6.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7.表現小弗郎士對韓麥爾先生的無比崇敬。8.(1) b (2) c(二)1.惡作劇(淘氣、調皮)河面結冰 年老體弱 2.因為老人失去可愛的兒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愛轉移到“我們”身上(把“我們”當做自己的兒子),每天接送“我們”上學,所以覺得,“心里好受些”。3.愧疚 感激 4.可笑可敬5.仿句:(1)父母把兒女擺渡到成人的世界。(2)老師把學生擺渡到知識的王國。(3)醫生把患者擺渡到健康的樂園。(4)科學家把人類擺渡到萬里之遙的星球。(5)小小電腦把我們擺渡到廣闊無垠的信息海洋。(6)米盧把中國足球擺渡到“世界杯”的綠茵場。(三)1.囂張:文中指因興奮而沒有限制。(意思對即可)淚眼盈盈:因傷心而淚眼模糊。(意思對即可)2.你知道我為什么舍不得丟掉它嗎?3.回憶外婆給我洗鞋并曬鞋的往事。(意思對即可)4.平底,淺藍色,前端鏤空成六個圓帶子,中間用一個結把它們連起來。已經由淺藍色變成淺灰色,鞋底也磨得一邊高一邊低了。每次接觸到它灰舊的表面時,便仿佛也接觸到曾洗過它的外婆的溫暖而多皺的手,便會想起在夕陽下的園中小徑,和外婆在客廳紗門后面的笑容。(用自己的話概括,只要能寫出外婆對我的愛即可)5.①外婆正坐在紗門后面,一面搖扇子,一面看著我笑呢。②她就會安詳地坐在客廳里,一面搖扇子,一面等我們回來。6.能圍繞悲痛、傷心、懷念三個方面去描寫,語句通順,能寫出真情實感即可。7.要求寫出自己的閱讀感悟,回答只要有真實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最后一課》導學案 篇5
最后一課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2、體會本文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對漢語的熱愛。
教學重點:1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
2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此文的背景和對熱愛祖國語言是一種愛國的理解。
教學設想:首先熟悉小說的故事情節,把握人物思想感情發展、變化的脈絡,正確區分故事情節的層次和人物思想感情發展的階段,從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分析人物在情節發展中的表現,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質,個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會意義。
教學課時:3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字詞、理清小說的基本情節、訓練復述能力、小說的結構及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
一、由奧運會引入愛國主義短篇小說《最后一課》
——(愛國主義包含著榮譽感、自豪感、捍衛民族尊嚴,領土完整等情感)
二、簡介背景及作者。(見書43頁)
——這篇小說是以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割地賠款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的。選材別出心裁,既沒揭露敵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寫法國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選取一所普通小學中的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反映淪陷人民對祖國的眷戀、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傾注在這“最后一課”中,使小說更具社會意義。都德,法國19世紀下半期的小說家,其小說多以反映普法戰爭為主。
三、正字音
祈禱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鬧 慘白
四、小說常識
1、屬于敘事性文學體裁,以人物形象刻畫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敘事作品。
2、分類:按篇幅、容量分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按內容特點分歷史、科幻、愛情、諷刺小說。
3、小說要素:人物(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
環境(社會環境:交待時代背景 自然環境:交待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性格、感情情節(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五、分析
1解題:
——最后一課,是指在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后,淪陷區阿爾薩斯一所小學上的最后一節法語課。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語教師韓麥爾先生和一名小學生小弗郎士。
2本文線索:“我”的見聞感受。
3學生復述故事情節,劃分結構。(練習一)
一、(1-6)上學路上(開端)表現小弗郎士貪玩,幼稚。
二、(7-23)認真上課(發展)表現小弗郎士的吃驚,詫異,到恍然大悟,心里萬分難受,感情發生變化
三、(24-末)宣布散學(高潮、結局)師生心相通,忠于祖國,絕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讀、劃出環境描寫 ,分析其作用。
——自然環境描寫“天氣”“畫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貪玩、無憂無慮的幼稚心態。
社會環境描寫“普魯士兵操練”“布告牌”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是普法戰爭中法國淪陷,并設置了懸念,布告牌上到底寫了些什么,為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作好鋪墊。
5分析第二部分:對課堂氣氛的描寫的作用。
——課堂氣氛與往日的不同
課堂氣氛:(往日) 喧鬧—— (今日)偏安安靜靜的 老師態度:罵——態度溫和
老師衣著:穿禮服,衣著隆重。 人們:神色憂慮,少見的人也都來了。
——渲染了一種嚴肅、莊嚴、悲憤的氣氛。
四、作業 :將本文縮寫成一篇兩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課時
要點:1分析小弗郎士,通過理解小說對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的描寫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一、復述基本情節 ,要求能體現情節發展的脈胳。
二、閱讀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課途中見到、聽到、想到了什么?文中為什么不直接從上課寫起?
——獨白式的心理描寫,寫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愛學習、的稚氣性格,但他還能管住自己,戰勝了想逃學的念頭,突出他還有一定的意志力,為下文的轉變埋下伏筆。同時也展現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壞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來稚氣,內心愛憎分明,對敵人還是有一點恨。鐵匠開玩笑,他以為是諷刺自己,所以氣急敗壞地跑進先生的院子里,說明他有很強的自尊心。
——直接描寫小弗郎士的同時,也間接表現了先生的嚴厲,對下文寫老師態度的變化,突出主題,有烘托作用。同時,看布告牌的細節,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從上課寫起,而是著意渲染一種和平、明朗、輕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劇氣氛形成鮮明對比,使人們的心情反而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學生、壓抑的感覺。
2、這最后一課的上課前與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課有什么特別含義?
——通過先生的話點明這最后一課的含義,普魯士統治者禁止阿爾薩斯大林、洛林人民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妄圖用這種陰險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國人民,韓麥爾先生在這種情況下,連連強調這一課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對學生裝來說,都是“最后一課”,這樣,“最后一課”本身就是抗議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在悲劇命運的打擊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靈深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齊迸發出來。“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獨立成段,是為了突出 老師的話,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鳴和反響。
3聽到韓麥爾先生說“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語課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剛才迷惑不解的現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來是很貪玩幼稚,現在對再也不能學法語感到惋惜,為貪玩面悔恨,討厭的書變成老友。本來是害怕老師,現在老師的責罰也忘了,對老師充滿憐憫、尊敬、愛戴之情。本來還覺得好玩的操練,現在也從心底里憎恨起來,“這些壞家伙”。這段心理活動,表明老師真摯深切的愛國熱情,也通過小弗郎士對老師的感情變化——從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靈上愛國意識正在成長。
4為什么小弗郎士這一節課特別用心聽?而且都能聽明白?
——法國侵略者強行剝奪法國人民學習自己祖國語言的權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憤和愛國熱情。他們把法語和祖國視為同義詞不達意,愛法語就是熱愛法蘭西祖國,因此他們對統治者的恨和對祖國的愛都凝聚在這最后一課,小弗郎士珍視這最后一課,并把學好祖國語言作為愛國的神圣職責,因面產生了高度的學習熱情。當老師提問時不會,而感到難受,說明有了羞恥感。學習文法易懂,說明學習態端正了。他特別用心去聽,老師也特別用心教,因而能聽懂。。
5、小弗郎士以怎樣的心情觀察老師,聯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對老師充滿憐憫、尊敬、愛戴之情,因為熱愛法語的老師將不能再教法語了。他由字帖想到國旗,表明了他對祖國及祖國語言的深厚感情。由鴿子想到普魯士兵該不會也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語唱歌吧,寫出了他心中的愛國情感正在萌發,對侵略者的禁教法語的卑鄙行為的輕蔑和仇恨正在迸發。
6、為什么小弗郎士永遠忘不了“這最后一課”?(總結)
——1小弗郎士本質不壞,2受到老師的影響,3亡國慘痛的震撼,激發了他心中的愛國情感。。
三作業 :小弗郎士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請就此發表你的意見,寫一段話。注意要從文章中找根據。
第三課時
要點:分析韓麥爾先生形象。
一復習簡述小弗郎士的感情變化
二分析:韓麥爾先生不僅是一們法語教師,更是一們對祖國充滿熱愛的愛國志士,請找出具體表現。
1、 韓麥爾先生穿上禮服上課,體現了他對這節課的重視與紀念,來表現他對將要失去國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沒能答出分詞的用法,老師說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樣的?
——他出于民族責任感,沉痛地總結了教訓:1學生不努力2父母不關心3教師不盡責。總結過去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珍視這最后一課。說學生可憐,是說老師沒教好,學生沒學好,快要做亡國奴時,還學不好祖國語言,只會給敵人輕蔑。失去民族尊嚴。
3、老師講到法語是對法語有什么評價?用了什么比喻?這個比喻的深刻意義是什么?
——高度贊美法國語言,強調掌握法語的重要意義。用監獄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與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含義是:掌握祖國語言,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敗敵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習字課時,老師是怎樣安排的?有什么用意,產生什么效果?
——忍受著離開服務了40多年的本鄉的痛苦,用心教學,寫“法蘭西”“阿爾薩斯”等別出心裁的字帖,象征著阿爾薩斯大林和法蘭西祖國永遠在一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5重點分析最后一部分:這段文字對韓麥爾先生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寫?為什么他聽到鐘聲,臉色慘白?我又為什么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有神態、語言、動作描寫。鐘聲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語課的結束的時間已經到了,從此將和祖國的語言告別;而我從先生的臉色中感到他對祖國的愛,對失去祖國的痛苦心情。他的愛國精神,使我覺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認識到他不僅僅是一位教師,更是一位愛國志士。“慘白”不能換“蒼白”,因為慘白帶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厲害,可怕,而蒼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動詞很好地表現了他的思想感情?
——轉、拿、使、寫,一連串的動作表現了他的痛苦心理,傾注了他對祖國的愛、對敵人的恨。7出表現他內心極度悲痛的詞語,簡要分析它的表達作用?
——“寫大字”“呆住”“做手勢”,“臉色慘白”、“他哽住了”。寫出了他對侵略者的強烈的憤恨和喪失國土給他的沉重的打擊,表明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感情。一方面表現他對祖國必勝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現他面對祖國被占領的殘酷現實,陷入了極大痛苦之中。因為內心激動,悲痛欲絕,泣不成聲,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這句話,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法蘭西萬歲”幾個光彩大字,表達了韓麥爾先生的心聲,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早日收復國土的強烈愿望,也是法國人民愛國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體現,這樣收尾,深化了主題,同時意境深遠,給讀者以豐富想象的余地。
8小結人物形象:
——韓麥爾先生既是一位嚴師,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學經驗的循循善誘、受人尊敬的老師,是一位把自己的職業和祖國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愛國者,他熱愛祖國語言,有崇高的愛國情,高度的民族責任感,有戰勝敵人的執著信念。
9小結寫人的幾種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個大環境里寫,表現出特定的環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起來 ,使所見所聞所感融為一體。把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起來。把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起來。
(3)注意細節描寫(極細微的動作,表情,衣飾,等叫細節),本文如小黑絲帽,郝叟的書和大眼鏡,操練軍號聲,金龜子,(用來烘托氣氛,刻畫人物性格,提示主題)
(4)注意場景描寫
三板書
最后一課(短篇小說) 法國 都德
線索:“我”的見聞感受。
故事情節:(1-6)上學路上(開端) 二(7-23)認真上課(發展)三(24-末)宣布散學(高潮、結局)
小說環境:自然環境:風和日麗 社會環境:普法戰爭,法國淪陷 課堂氣氛:嚴肅、莊嚴、悲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貪玩、不愛學習、→→熱愛學習,認真聽課,懊悔過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痛恨敵人
怕老師→→、同情、理解、敬愛老師。
(抓住心理變化過程來描寫)
韓麥爾先生:有40年教學經驗的循循善誘、受人尊敬的老師,
關心祖國命運的愛國者,有崇高的愛國感情。
(穿禮服,批評自責、贊美法語、必勝信念、悲憤散學)
(抓住語言、神態、行動描寫)
《最后一課》導學案 篇6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情節,領會以韓麥爾老師和小弗郎士為代表的阿爾薩斯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
2.學習從情節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這一閱讀小說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小弗郎士及韓麥爾先生的形象。
3.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學習從情節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這一閱讀小說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小弗郎士及韓麥爾先生的形象,領會以韓麥爾老師和小弗郎士為代表的阿爾薩斯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先生有這樣一句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宋朝著名文學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言,這些體現出來的都是作者濃濃的愛國之情。不論古今中外,所以愛國志士的愛國深情都是一樣沉重的。同樣,不論年齡的長幼,他們的愛國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體現的便是法國人民的深厚的對母語的熱愛,祖國的熱愛,對民族的熱愛。
1.作者簡介: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紀法國小說家,生于沒落的絲綢商人家庭,15歲時由于家庭破產,被迫輟學謀生,一生創作了13部長篇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和一個劇本,以短篇小說集《磨坊書札》,長篇小說《小東西》贏得聲譽。普法戰爭時入伍,參加自衛戰爭,豐富了創作題材,寫出著名短篇小說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組愛國故事,顯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課》、《柏林之圍》是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名篇。《最后一課》是作者于1873年寫的。此時普法戰爭剛剛結束兩年。
2.普法戰爭:(寫作背景)
最后一課是作者在普法戰爭剛剛結束二年,1873年寫的。普法矛盾由來已久,19世紀60年代兩國關系惡化。法國企圖阻礙德意志統一,稱霸歐洲。普魯士王國企圖打敗法國以便統一德意志,爭霸歐洲。篡奪可法國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復辟帝制后,力圖通過戰爭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以擺脫內部危機,鞏固王朝統治。而當時普魯士首相仳斯麥則打算通過戰爭,建立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帝國,企圖占領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發。這是一場掠奪性的戰爭。但在戰爭發生后不到兩個月,9月,法軍色當一役戰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巴黎,那破侖三世被俘。法國政府實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賠款50億法郎,并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割讓給普魯士。
普法戰爭是以法國的慘敗告終的,戰后,法國東部的阿爾薩斯與洛林兩省被割讓給普魯士。《最后一課》就是以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表現阿爾薩斯省人民淪為異族奴隸的痛苦。
二、感知課文
(一)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師表情朗讀課文,提示學生邊聽邊看,頭腦中出現形象,要求學生記住故事情節。
2.請一位同學到臺前復述故事情節(不許看書,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都可以。),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看他是否有遺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補充或更正。
3.請同學說說韓麥爾老師是個怎樣的老師。包括對他外部形象的想象。
明確:韓麥爾老師大概四五十歲,平時穿著隨便,上最后一節法語課時,他穿上漂亮的綠色禮服,系上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繡邊的小黑絲帽。這位老師平時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常常讓學生丟下功課替他澆花,他去釣魚的時候,干脆就放學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強的愛國主義情感,也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給學生,而且很講究教學方法,他帶著深沉的愛國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語言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成為學生最難忘的一課。
4.再說說小弗郎士是個怎樣的學生。
明確:小弗郎士不是個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時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課也不能專心聽講。可是最后的法語課他卻上得特別認真、專心,而且對老師的教導領悟得很好,說明他很聰明,在幼小的心靈中也有難得的愛國情感。
他在小說中是個變化、成長中的兒童形象。
(二)、從情節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知識先導:同學們都知道記敘文的六要素。小說也有三要素:情節、環境、人物。
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
所以,閱讀小說一般從情節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1.情節分析,可按照地點、時間的變化來進行分段。
可從下表看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之中宣布下課
2.上學路上主要是小弗郎士的活動。
討論:從小弗朗士的表現,我們分析一下他的特征是什么?
明確:(貪玩:不想上學;幼稚:普魯士兵在操練,他覺得有趣,沒有意識到侵略軍占領了阿爾薩斯。對布告欄里的壞消息不太關注;對老師只是“怕”,缺乏對老師的理解。但他還能管住自己,說明有辨別是非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3.上課之前,小弗郎士發現了教室許多不同平常的情況,有哪些呢?
明確:(①教室里一切安安靜靜的;②老師的態度很溫和讓他快坐好;③老師的穿戴比平時鄭重;④教室里不平常的嚴肅氣氛;⑤教室后邊坐著好多鎮上的人。)
4.上課之中,主要分析韓麥爾老師的表現和他對小弗郎士的影響。注意小弗郎士的感情變化。再把這一層細分幾個小層次進行研讀:
(1)老師宣布上課,提出希望。①韓麥爾老師說話又柔和又嚴肅,心情是沉重的。②小弗郎士萬分難過。他知道了布告牌上的內容是不許法國人學習法語。他理解了教室里的異常氣氛,理解了老師的心情。
(2)老師上法語課。韓麥爾老師叫小弗郎士背書,小弗郎士背不出來心里挺難受。韓麥爾老師從學習法語和熱愛祖國的關系上指出學不好法語的不幸,同時責備了家長,更責備了自己。又用十分形象、貼切的語言贊美了法國語言及學好法語和擺脫奴役的關系。對比喻句的理解:被侵略就喪失了自由,猶如關進監獄;記住本民族語言,不忘本民族文化,用本民族語言把人民組織起來反抗侵略者,法語就像一根團結敵占區人民的紐帶,韓麥爾老師把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與語言教學結合得如此巧妙,使小弗郎士全聽懂了。
(3)老師上習字課。韓麥爾老師精心設計了習字的字帖,使學生產生聯想: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小弗郎士很聰明,不僅理解了學習法語,掌握法文書寫的重要,還對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讓法國孩子學德語,產生了反感(“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韓麥爾老師對舊地的留戀之情也被小弗郎士察覺并加以理解。
(4)老師上歷史課又給初級班上語言課。老師非常珍惜、留戀著最后一課。不僅影響了小弗郎士也影響了赫叟老頭和初級班的孩子,使小弗郎士對這感人的最后一課永遠忘不了!
5.宣布下課。(是情節的高潮和結局,因為情節發展到高潮戛然而止。)
著重描寫韓麥爾老師動作、表情、語言。
他聽到教堂的鐘聲,意味著這最后一課的結束,他將離開40年來他苦心經營的學校和他熟悉的孩子、村民。他懷著留戀、遺憾和痛恨侵略者的復雜心情,把這節課推向了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寫出了“法蘭西萬歲!”。這幾個字凝結了他的愛國深情,表達了法國人民必勝的信念。這也是法國人民的心聲!
三、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
小說重點寫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被德國普魯士軍隊占領以后,侵略者強迫當地學校改教德語的事件。最后一課,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典型環境,因為從此以后學校里不許再教法語了,小孩從此要學習異國統治者的語言,接受異國文化。這是侵略者在軍事強占以后進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這里把一個小學校里的一堂課的意義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高度,使這一堂課的任何場景、細節都具有了莊嚴的意義。
小說在藝術上有兩個值得特別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敘述視角。作品的主題十分嚴肅,但對這一主題的表現卻選用了一個巧妙的角度。作品原來還有一個副標題是“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選擇一個淘氣調皮的男孩作為主人公,通過他帶著些無知而稚氣的口吻,以他心理的變化,間接地寫阿爾薩斯地區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無聲的抗議,表現出他們對祖國的戀戀深情。小主人公在這堂課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讀者也受到了感動。
二是生動的人物、場景、細節、心理描寫。小說精心運用了大量描寫,表現人們在最后一課上的種種反應,其中著墨最重的是韓麥爾先生。
例如細節描寫。這篇小說的許多細節描寫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就拿作者描寫屋頂上鴿子咕咕低叫這一細節來說,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個幽默的問題:“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旋即文筆驟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給讀者去思索、補充。又如韓麥爾的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郝叟老頭的那本“初級讀本”,和那副橫放在書上面的大眼鏡,不待說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有作品中前后兩次出現的普魯士軍隊的操練和軍號聲,教室里飛進的幾個金龜子,黑板上書寫的“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這些細節看來是信手拈來,實際上卻并非可有可無,它們起著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每一細節都蘊含深意,發人深思。
又如對韓麥爾先生的描寫。小說是從小弗郎士的視角來觀察、描寫韓麥爾先生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將筆觸深入到韓麥爾先生的內心,只能借助外貌、語言、行動描寫來表現他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寫出小弗郎士對老師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師拿著大鐵戒尺……”,當他走進教室后還特地注意到老師“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但是,韓麥爾先生出現在讀者面前時卻非常溫和,而且還穿戴著不尋常的衣帽,讓小弗郎士大感詫異。原來,韓麥爾先生就要離開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了,他和自己的學生就要對自己的祖國做最后的告別了!況且,韓麥爾先生是在萬分悲痛之際、在強大的壓力之下保持著自己的鎮定,維持著自己的形象,這是多么高貴的氣度!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對大家的批評以及深深的自責,還有對孩子們的諄諄告誡,使一位恪盡職守、道德高尚的教師的形象鮮明地凸現了出來。最后,韓麥爾先生奮筆寫下“法蘭西萬歲”,這就像一個特寫鏡頭充分表現出人物的強烈情感,給人極深的印象。平時是一位嚴厲的老師,關鍵時候表現出莊重、無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們心靈深刻的影響,這就是作者塑造的韓麥爾先生的形象。這一形象,起初模糊,繼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個讀者的面前,讓人強烈地感受到這個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內心的激情!(二)、問題研究:
1.小弗郎士在小說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說中有貫串故事情節的作用。作者寫了小弗郎士的逃學、上學經過。通過他的行蹤,寫到了幾個相互關聯卻彼此分離的場面: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場,鎮公所的布告牌,小鎮里的學校。沒有這樣一個人物,這些場面就很難組織為一篇有機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還起到了深化小說主題的重要作用。阿爾薩斯被割讓給普魯士,阿爾薩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還將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語。這樣慘痛的情感該如何表達?作者選擇了小弗郎士這樣一個平時不愛學法語的調皮男孩,用他的內心感受來反映整個民族的沉痛的感受。這種寫法有著極其強烈的對比效果,產生出強烈的震撼心靈的作用。
2.作者是怎樣塑造韓麥爾先生這一人物的?
小說是從小弗郎士的視角來敘述的。因此,韓麥爾先生這一人物始終是在兒童幼稚目光的輕紗之后隱隱約約散發著動人的光輝。由于敘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沒能夠直接將筆觸深入到韓麥爾先生的內心去。我們只能通過他的外在裝束、他的語言、他的行動來認識他,并體會揣摩他的內心情感。
在孩子的眼里,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十分嚴厲的老師,所以小弗郎士對老師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師拿著大鐵戒尺……”,當他走進教室后還特地注意到老師“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早已遲到了,韓麥爾先生居然還如此溫和,這實在讓人感到驚異!況且,老師今天還穿戴著不尋常的衣帽,也讓小弗郎士大覺詫異。作者沒有直接寫韓麥爾先生的內心,但是讀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樣體會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對學校產生重大影響的事發生時,先生才會有如此打扮。那么,今天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原來,韓麥爾先生就要離開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了,他和自己的學生就要對自己祖國的偉大語言做最后的告別了!況且,韓麥爾先生是在萬分悲痛之際、在強大壓力之下保持著自己的鎮定,維持著自己完美形象的,這是多么高貴的氣度!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時對大家的批評以及深深的自責,還有對孩子們的諄諄告誡,都是那么令人感動。這一番話,使一位恪盡職守、道德高尚的教師的形象鮮明地凸現了出來。
當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時,他的內心深處在翻騰著什么呢?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突然要離它而去;一生與之相伴的母語,突然要從此放棄:其間的慘痛,連孩子都強烈地感受到了,我們難道體會不出嗎?最后,韓麥爾先生奮筆寫下了“法蘭西萬歲”時,作者實際上就已經完成了對這一人物的塑造。這最后一個動作,使他真正成為一個愛國志士。
3.小說的情節是怎樣安排組織的?小說是從縱橫兩個方面來組織安排情節的。從縱向看,作者以一個孩子逃學上學的小事把一個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機地組織起來。小弗郎士的行蹤,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結果。
從橫向看,教室是一個綰起故事各條人物線索的總樞紐。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小鎮上的居民們,都在同一時間匯聚到了同一個地點。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就在一間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現出來了。
4.如何理解小說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這句話?
注意這句話中的“又”字。一個“又”字,寫出了在那個動蕩的時代里戰亂頻仍,變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兩年來,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里傳來的”。阿爾薩斯地區的百姓在這兩年里,經歷了太多的事情:法國戰敗、征發人員、調集物資……一切的壞消息都是在這塊布告牌上發布
的。這塊布告牌簡直成了一張法國社會狀況的記錄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見到有許多人圍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識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這一句,還通過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說一開始的時候就埋下了伏筆,預示著將要發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來的最后一節法語課上的情節才顯得水到渠成。
四、總結
小說重點寫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被德國普魯士軍隊占領以后,侵略者強迫當地學校改教德語的事件,通過這最后一課,體現了阿爾薩斯地區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無聲的抗議,表現出他們對祖國的戀戀深情。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課后閱讀有關都德的資料及其作品。
練習說明
一、通讀課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課前后心情、態度有什么變化?什么原因使他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設題意圖:通過對小弗郎士的心情態度變化情況的把握,理解小說的主體情節內容。小弗郎士是小說中的關鍵人物,他的心態就是作者所要著力表現的主題。理解了這一點,就能夠比較容易地從整體上把握小說。
參考答案:
上課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態度是:害怕考問,決定逃學。到了學校后,見到教室氣氛如此肅靜,感到十分詫異。待到聽了老師的一番話之后深為自己從此不能學習法語而難過,為自己從前的荒廢學習而悔恨。
這段從“害怕法語”到“熱愛法語”的心理變化,實質上是一個人對于即將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時,還與韓麥爾先生以及小鎮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關。在這樣一個帶有濃厚愛國主義氛圍的影響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著、影響著,這種合力形成了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
二、韓麥爾先生是這篇課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樣刻畫這一感人形象的?請結合下面幾段文字加以思考、體會。
1.我才注意到,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
(韓麥爾先生今天為什么要這樣穿戴?)
2.我每次抬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里帶走似的。
(猜想一下,韓麥爾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請你用一兩個詞語形容韓麥爾先生此時的心情。)
設題意圖:作者是從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寫韓麥爾先生的。因此,就無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內心活動,只能通過形象、動作、語言等外部特征來間接地描寫人物的性格心理。練習中的三個小題,就是分別從服飾、神態、動作、語言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體會人物的心理。
在孩子的眼里,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十分嚴厲的老師,所以小弗郎士對老師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師拿著大鐵戒尺……”,當他走進教室后還特地注意到老師“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早已遲到了,韓麥爾先生居然還如此溫和,這實在讓人感到驚異!況且,老師今天還穿戴著不尋常的衣帽,也讓小弗郎士大覺詫異。作者沒有直接寫韓麥爾先生的內心,但是讀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樣體會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對學校產生重大影響的事發生時,先生才會有如此打扮。那么,今天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原來,韓麥爾先生就要離開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了,他和自己的學生就要對自己祖國的偉大語言做最后的告別了!況且,韓麥爾先生是在萬分悲痛之際、在強大壓力之下保持著自己的鎮定,維持著自己完美形象的,這是多么高貴的氣度!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時對大家的批評以及深深的自責,還有對孩子們的諄諄告誡,都是那么令人感動。這一番話,使一位恪盡職守、道德高尚的教師的形象鮮明地凸現了出來。
當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時,他的內心深處在翻騰著什么呢?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突然要離它而去;一生與之相伴的母語,突然要從此放棄:其間的慘痛,連孩子都強烈地感受到了,我們難道體會不出嗎?
最后,韓麥爾先生奮筆寫下了“法蘭西萬歲”時,作者實際上就已經完成了對這一人物的塑造。這最后一個動作,使他真正成為一個愛國志士。
四△課文中韓麥爾先生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你對自己的母語有什么新的認識?
本題旨在使學生學會把握文中的關鍵句、警策句,認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內涵,就抓住了小說的主旨。對于母語的作用,教師可以略加點撥解說,而對于母語的態度則必須依賴學生的自我體驗,教師千萬不要包辦代替。
參考答案:這段話包含幾個方面的內涵。首先,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標志。亡了國的人民,如果還說著自己的語言,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實際上就說明這個民族沒有徹底滅亡,還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著。如果一個民族完完全全喪失了自己的語言,那么,它就幾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語言還能使民族內部產生凝聚力。人們把一個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經歷中形成的語言稱做“母語”,意味著語言對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國的人民,如果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守住自己民族獨特的文化,這個民族的人民之間就永遠存在向心力,不論異族的統治多么嚴酷,這個民族的人民怎樣被分離,民族的精神文化隨時可以把他們團結到一起來。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為如此,普魯士政府在軍事占領阿爾薩斯與洛林之后,就馬上強迫當地學校取消法語教學而改教德語;同樣,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我國東三省之后,也是不遺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語教學。他們都是出于同樣的目的在軍事占領之后開始語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說對一個民族的軍事占領還不是真正的占領,只有通過語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實現對一個民族真正的占領和征服。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
這就是韓麥爾先生所說的這句話的重要意義。
《最后一課》導學案 篇7
廣東韶關學院中文系湯婉君
我所說課的篇目是《最后一課》,它是初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一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
一、 大綱對初中閱讀的要求
大綱對初中階段在文學作品方面的閱讀要求主要有:1 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2 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
二、 教材分析
《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選材巧妙,以小見大,選取一所普通小學中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篇文章在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的同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行動描寫結合起來塑造人物,而且還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細膩地表現出來了。
三、 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通過聽讀,了解小說的主要情節。這樣,才能更好體味和推敲作品語言的意義和作用。(2)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寫法。
2 情感目標: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到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我們通過這課兩個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時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樣非常自然地把培養學生的情感目標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
3發展目標:在學習本文出色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引導他們創新寫作。
四、 教學重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在向學生傳播新知識的同時,應考慮到教學對象原有的知識基礎,有針對性確立重難點。對剛上初一的學生來說,整體感悟一篇較長的文章有一定的難度,根據這個情況,我確立以下的教學的重點、難點。
1、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課前后的變化,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感情。
2、 《最后一課》的情形與平時上課不一樣的具體表現
難點: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處處照應是本文的難點,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加以啟發和點撥。
五、 教法、學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就要制定合適的科學的教法、學法。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1、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2、重視素質教育,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獻法。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課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資料,充分預習,掌握生字詞,熟讀課文理清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自學能力。第二,主要采用討論式和對話式,讓學生學會與老師對話與文本對話。第三,為了加大課堂容量,我將使用投影和錄音等多媒體教學手段。
下面是我的具體的教學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將分為三個環節,三個課時來完成。由于本篇是教讀課文,在每個教學環節里,我都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導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將文章分為三部分。
第一:導入 新課——激發興趣,完成知識的積累。首先談一下我是怎樣導入 新課的: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將播放北京申奧成功的宣傳片,讓學生感受申奧成功后全國上下歡慶的景象,引入什么是愛國主義精神,然后說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愛國主義題材的文章。
第二:檢查預習情況:出示投影,給生詞注音,初一的學生還處于識字認字過程,這一步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問學生,了解他們課后查閱資料的情況 :作者的情況,故事發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識積累的過程后,將進入第一個教學環節:聽讀——整體感知課文,理請文章思路。
(1) 聽讀課文,感知主要人物。放錄音,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板書: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
(2) 默讀全文,討論文章思路
指導學生集中注意力默讀全文,不動唇、不指讀邊讀邊思考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最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并用簡要的語言表達出來。最后老師要明確全文按情節分為三部分:1-6為第一部分、7-23為第二部分、24-29為第三部分。
在這個環節里,完成了知識目標的第一點。
第二課時:進行第二個教學環節:品讀課文——體味語言,感悟思想。這個環節把學習方法的傳授落實到具體的課文分析中,使學生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
教學要點: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教室中異常情景的描寫;,小弗郎士心理反應和思想感情變化的描寫。
如何在這一步里突破重難點呢,我把握的方法是討論,交流對話,給學生搭知識的臺階,引學生思維上路。
首先先讓學生閱讀第一、第二部分,,從以下幾個話題入手:1、小弗郎士在上課如中見到、聽到、想到了什么?文中為什么不直接從上課寫起?教師在這個話題中需要明確:直接描寫小弗郎士的同時,也間接表現了先生的嚴厲,對下文寫老師態度的變化,突出主題,有烘托作用。不直接從上課寫起,而是著意渲染一種和平的氣氛,跟下文的悲劇氣氛形成鮮明對比。第二個話題是:《最后一課》的情形與平日上課時大不一樣,你能從文中找出不一樣的具體表現嗎?并說說這種不一樣說明了什么?教師要向學生明確以下幾點:首先是氣氛不一樣、學生不一樣、老師不一樣,這種種不同為最后醫科渲染了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為下文蓄足了氣勢。第三個話題是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上,思想感情發生了明顯變化,你能叢冢找出這種變化的具體表現嗎?并說說變化的的原因嗎?在與學生討論以上話題的時候,要引導學生用筆勾畫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和交流的同時,也對作品進行了品讀,我們突破了重點,把握了小弗郎士這個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個課時,繼續第二個環節的主題——品讀課文。但是教學要點是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形象。在這步里,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讀法和討論法。
讓同學接力讀11-19段,引導同學對下面的問題進行分析:(1)在最后一課里韓麥爾先生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2)韓麥爾先生講話,連用了兩個“最后”,它們的含義各是什么?表達了他什么樣的心情?(3)“小弗郎士每次胎氣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里”,讓同學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4)他寫出“法蘭西萬歲”這幾個字時,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幾個問題分別從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進行分析的,解決了這幾個問日,也就突破了重點的第一點。
然后請譯名同學讀第2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象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教師在小結時要指出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
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后,要對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寫作特點進行歸納,和進行創新寫作,這是我的第三個教學環節——運用,激活思想,創新寫作。歸納本文通過典型的環境,如在上學路上,小弗郎士見到了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廣告牌等等,這些描寫實際上是告訴我們故事的背景,運用語言、表情、動作等的描寫,突出典型任務的性格的寫法。這些在寫作上都要會學習和運用。布置作文,題目設計為《最后一課》之后,要求學生展開合情的想象,緊承文末的一句話進行續寫。
以上的教學中,我沒有改變常規教學的各個環節,但這個設計是符合學生認識的規律的,充分發揮了他們的積極性,同樣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一課》導學案 篇8
《最后一課》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通過聽讀,了解小說的主要情節。
2.抓住重要語句理解其深刻含義
能力目標
1.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寫法。
2.學習本文出色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引導他們創新寫作。
3.環境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情感目標
1.通過對小弗郎士與韓麥爾先生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激發學生高度的 愛國熱情,并激勵學生認真學習,準備將來為祖國的建設作貢獻。
【重點難點】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課前后的變化,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感情。
2.《最后一課》的情形與平時上課不一樣的具體表現
3.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處處照應。
【教學設想】
1.反復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能夠梳理清楚小說的情節結構。側重品味小說語言、揣摩人物心理,領會小說的思想內涵。
2.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同學們,當中國加入世貿、足球圓夢、申奧成功那一刻到來的時候,所有的華夏兒女無不熱淚盈眶,歡呼雀躍。為什么?因為我們流淌著一樣的民族熱血,擁有著一樣的民族感情,熱愛著擁有同一個名字的祖國。愛國主義包含著榮譽感、自豪感、捍衛民族尊嚴與領土完整等情感。可你們是否知道,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也是愛國的表現,特別是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這種感覺才最強烈。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板書課題)
2.都德(1840~1897),法國19世紀的著名小說家,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后,都德應征入伍,后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最后一課》等。
3.背景:1870年,普魯士入侵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但由于法國政府當時執行了一條賣國主義路線,戰爭失敗后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政府占領后,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自己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后一課》這一短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占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并以淪陷后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4.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
①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②分類:按篇幅、容量分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說(微型小說)。
③小說要素:
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細節描寫
環境--社會環境:交待時代背景
自然環境:交待人物活動的時、地、景,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性格、感情
情節--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二、整體感知
1.小說重點寫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被德國普魯士軍隊占領以后,侵略者強迫當地學校改教德語的事件。反映了淪陷區的法國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2.最后一課和平日上課的情形有怎樣的不同?
氣氛:平時――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
今天――一切偏安安靜靜的,整個教室都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氣氛。
學生:平時――課前學生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
今天――課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教師:平時――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平時
“我”遲到,會遭到韓麥爾先生的責罵。
今天――踱來踱去,胳膊底下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今天遲到,老師卻很
溫和地叫“我”“快坐好”
這一部分通過對比渲染了教室不平常的嚴肅、悲憤氣氛。說明最后一課引起學生、老師以及鎮上人們的強烈震動和他們對最后一課的無限珍惜。吸引讀者,引人入勝,為下文作了必要的準備。
3.本人主要寫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這是本文的兩個主要人物,課文正是通過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中見聞與感受以及韓麥爾先生的高度民族責任感來表現法國人民深厚愛國熱情的。
4.品讀小弗郎士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
①從貪玩、不愛學習到熱愛語法(1-4、14、17)
②從怕老師到理解、同情并敬愛老師(1、10、24)
③從幼稚不懂事到熱愛祖國(3、12、21)
作者運用第一人稱,對小弗郎士的描寫重點運用了心理描寫的手法,寫出了小弗郎士情感變化的波瀾起伏。從幼稚、貪玩——疑惑、詫異——難受、懊悔——悲憤、懂事,充滿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感情的變化,推動情節的發展,突出了主題,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上課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態度是:害怕考問,決定逃學。到了學校后,見到教室氣氛如此肅靜,感到十分詫異。待到聽了老師的一番話之后深為自己從此不能學習法語而難過,為自己從前的荒廢學習而悔恨。
這段從“害怕法語”到“熱愛法語”的心理變化,實質上是一個人對于即將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時,還與韓麥爾先生以及小鎮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關。在這樣一個帶有濃厚愛國主義氛圍的影響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著、影響著,這種合力形成了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
小弗郎士在小說中有貫串故事情節的作用。其次,小弗郎士還起到了深化小說主題的重要作用。
5.小說是從小弗郎士的視角來敘述的。衣著、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
①韓麥爾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
韓麥爾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語課時,穿上節日盛裝,是為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②韓麥爾先生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這句話的含義是: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標志。掌握祖國語言,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敗普魯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③“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聽到鐘聲臉色慘白,是因為鐘聲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語課結束的時間已經到了,從此將和祖國語言告別。小弗郎士從韓麥爾先生慘白的臉色感受到他對祖國的熱愛,對失去祖國的痛苦心情。韓麥爾先生的愛國精神,使小弗郎士覺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韓麥爾不僅是一位法語教師,而且是一位愛國志士。
④“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寫完之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
韓麥爾的舉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現他對祖國必勝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現他面對祖國被占領的殘酷現實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
5.小說以“我”的見聞感受為線索安排情節。
《最后一課》的情節一般分為三個層次:上學路上、最后一課、宣布下課。其他分法“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經過”和“宣布下課”四部分;又如分為“上課前”和“上課時”兩部分。
第一部分(1~6)寫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上學路上)
第二部分(7~23)寫韓麥爾講授最后一課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轉變。(上課)
第一層(7~10)寫上課前教室里異乎尋常的情景。
第二層(11~16)寫韓麥爾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課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鎮上
人對這最后一堂法語課的紀念。
第三層(第17~23段),寫“最后一課”的動人情景。
第三部分(24~29)寫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是他內心無比悲痛的表現。
6.環境描寫
①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點明了《最后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占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②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
布告牌上貼著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法執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后一課"。
③ 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
鴿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④ 教室和韓麥爾先生小院的描寫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三、課堂小結
1.小說在藝術上有兩個值得特別注意的地方。一是巧妙的敘述視角。二是生動的人物、場景、細節、心理描寫。
2.運用了小中見大的藝術方法,他選擇了日常生活的一個場景──小學校里的一堂課來表現法國東部的阿爾薩斯與洛林兩省被割讓給普魯士這一痛心的歷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感情。
【課后反思】
《最后一課》導學案 篇9
教學目標
1、介紹小說的時代背景。
2、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3、理解課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及其作用。
4、分析韓麥爾先生形象。
5、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6、利用小說對不家務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心理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韓麥爾先生關于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一、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將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后一課》。在這篇文章里,通過一堂課,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愛國主義。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凌辱,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
2、簡介課文背景
1870年7月爆發的普法戰爭是法國發動的。法王拿破侖三世為了阻遏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故發動了這場戰爭。但不到兩個月,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了馬黎。法國政府執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賠款50億法郎,并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割讓給普魯士。小說寫于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后,當地人民在侵略者強行禁教法國語言時所表現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3、根據預習,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即完成課后練習一)
明確:
小說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為線索,巧妙地鋪設了故事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開頭——\"小院子里\"1—6)序幕。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感受。
第二個階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鏡\"7—10)開端。通過小弗郎士的觀察,寫出上課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課前
第三個階段(\"我看見這些情形\"——\"忘記不了\"11—23)發展。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后一課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這是小說的主體。——課上
第四個階段(\"忽然教學的鐘聲\"——結束24—29)高潮和結局。寫韓麥爾先生宣布散學時的情景。——下課
4、學生有目的地在每一個階段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階段。——幼稚、怕提問
*“我想就別上學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確:怕提問。
*“這些景象”指什么?覺得“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說明了什么?
明確:指“畫眉在樹林……正在操練”。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設置懸念,
*這一部分內容與文章中心的表達有什么關系?
明確:巧妙地點明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并且為下面的情節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發展埋下了伏筆。
(2)分析第二階段。——疑惑、詫異
今天的情形和平時有什么區別?說明了什么?
平時上課 最后一課
氣氛 “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 “一切都安安靜靜的,整個教室都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氛。”
學生 “開課桌啦,關課桌啦,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 “上課前,學生們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課堂里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
教師 “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我”遲到,會遭到先生的責罵。 “韓麥爾先生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
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遲到,先生卻很溫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極端肅靜代替了往日的嘈雜;嚴厲的先生正溫和地等著他來上課,穿著\"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才穿的服飾;最令小弗郎士吃驚的是課堂里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3)分析第三階段。——難受、懊悔
在最后一課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與平時有哪些不同?結合課后練習二找
出有關語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
*課后練習二:
1、 說明小弗郎士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被喚起,開始認識到學習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強了民族自尊心,產生了學好語言的責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愛國主義感情已經升華,化為一種學習祖國語言的強烈愿望和巨大動力。
4、 這聯想是對敵人的諷刺,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階段。——悲憤、懂事
“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確:指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顯得崇高、偉大。
(5)小結:
作者運用第一人稱,對小弗郎士的描寫重點運用了心理描寫的手法,寫出了小弗郎士情感變化的波瀾起伏,從幼稚、貪玩——疑惑、詫異——難受、懊悔——悲憤、懂事,充滿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一感情變化,推動情節的發展,突出了主題,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書設計:
情節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學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問
課前(開端) 疑惑、詫異 線
課上(發展) 難受、懊悔 索
下課(高潮和結局) 悲憤、懂事
心理 第二課時
一、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通過分析心理活動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韓麥爾先生。
3、 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
(1) 討論: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外貌描寫:……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神態描寫:\"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的眼睛里帶走似的。\"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的無限留戀,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
動作描寫:……充分地表現了他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語言描寫:……
*指導朗讀:
深沉緩慢的語調來讀,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
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我們必須把它牢記在心里,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的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除了表達強烈的愛國熱情外,還表達了對學生的無限期望,對民族和祖國前途的堅定信念。
*結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
明確:解釋說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
(2)完成課后練習三。
(3)討論:在\"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說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說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著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著,又深情地贊美了祖國的語言,贊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著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后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
\"深情、悲痛——思索、內疚——沉思、悲憤\"是韓麥爾先生感情的變化,從中蘊含著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形成板書:
情節 人物
小弗郎士 韓麥爾先生
上學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問
課前(開端) 疑惑、詫異 線 深情、悲痛
課上(發展) 難受、懊悔 索 思索、內疚
下課(高潮和結局) 悲憤、懂事 沉思、悲憤
心理 肖像、動作、語言
3、環境描寫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兩處環境描寫:
明確:\"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點明了《最后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占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這一環境描寫又表明什么?
明確:布告牌上貼著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法執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后一課\"。
(3) 課前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4)“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描寫的作用?
明確:鴿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韓麥爾先生小院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4、 解題: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復“最后一課”,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樣的作用?
明確:韓麥爾先生在開課時宣布:“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幾句話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靈里轟然炸開,鎮公所門前的布告,教室里異乎尋常的情景,現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啊!這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對“最后一課”的嚴肅意義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經由天真幼稚變得懂事成熟起來了。重復出現,既緊扣課題,又表達了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5、 拓展閱讀:
(1) 導入:
這篇小說告訴我們,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所體現出來的民族意識尤為強烈。中華民族也曾承受鐵蹄的踐踏,我們也不妨來看看當時所受的這種煎熬。我們來閱讀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寫北平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后,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簡介:
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艱苦斗爭歷史的長篇小說。以古都北平廣大市民的亡國之痛為題材,精心挖掘家家戶戶、男女老少,每日每時都能體驗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帶來的物質和精神的折磨。
(3)比較《最后一課》與《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課》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國) 老舍(中國)
背景 普法戰爭 抗日戰爭
事件 阿爾薩斯淪陷后最后一堂法語課 北平被日軍占領后的第一堂課
中心 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人物 師生(學生眼中看老師) 師生(老師眼中看學生)
人稱 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描寫
方法 心理描寫、語言描寫
心理描寫、動作描寫
寫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過環境描寫、氣氛渲染,多側面表現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種寫作手法。)
6、布置作業:
下課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請仍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進行創造性續寫。教后記:愛國主義教育是這一課的主旨。這篇課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敘述了法國阿爾薩斯地區遭受普軍侵占以后,師生上最后一課法語課的情景。短暫的最后一課,使我們深切感受到法國人在失去土地時的悲憤、沉痛的心情。這時一篇充滿活力的文章,很能夠貼近學生的心靈。
《最后一課》導學案 篇10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2.利用課文中的情節,不失時機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設想:
1.安排三課時。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小弗郎士變化中表現的愛國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點。第一人稱寫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的處處照應則是本文的難點,應加啟發與點撥。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歷史背景,作者情況,小說的結構。
教學步驟 :
1.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
這篇小說寫于1873年,普法戰爭于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占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魯士政府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后一課》就產生于這樣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占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并以淪陷后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國著名小說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后,都德應征入伍,后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收在現行的高中課本中)、《最后一課》等。《最后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2.請同學提出本課中的生字、生詞。注字音,釋詞義。
鋸 踱 挾 皺 督 叟 攤 曠 懊
隸 鑰 匙 哽 賺
應該掌握的詞:
宛轉:這里指鳥聲抑揚動聽。
踱來踱去:慢步行走。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哽住:聲氣阻塞。
3.教師范讀或讓學生朗讀課文。
4.引導學生理清本文脈絡,把握本文結構。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本文可分幾部分?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全文按情節發展,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寫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寫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難忘的最后一節法語課。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寫韓麥爾先生悲壯地宣告“最后一課”結束。
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閱讀體會課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描寫;教室中異常情景的描寫;韓麥爾的語言、行動、神態的描寫,小弗郎士心理反應和思想感情變化的描寫。
教學步驟 :
1.讓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提問:“我”為什么想別去上學了,有幾個原因?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共有兩個原因。一是遲到會受到韓麥爾先生的批評。一是怕老師檢查功課,自己完成得很不好。“況且”,是連詞,進一步說明情況。這兩個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學。
提問:小弗郎士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看到的是:天氣溫暖而晴朗,畫眉鳥在宛轉地歌唱,鋸木廠后邊的草地上普魯士士兵在操練,還有鎮公所邊的廣告牌前圍滿了人。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會現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優美恬靜,對一個頑皮的孩子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對社會現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魯士士兵的操練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喪(廣告牌──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有是從那里傳出來的)。這就含蓄地點出了《最后一課》的社會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變化的社會環境。
提問: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藍天下,宛轉的畫眉鳥的叫聲中,開心地玩兒,可是他說,“我還能管住自己”。課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首先,急忙向學校跑去,不再看普魯士士兵的操練,還有,看見許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沒有停步;再有,聽到華希特跟他開玩笑,還是繼續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
以上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第1自然段,以獨白式的心理描寫,生動地刻畫了小弗郎士是一個稚氣、貪玩、不愛學習的學生。──他閃過逃學的念頭。第3自然段,寫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沒有為之所動,“急忙向學校跑去”。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終于戰勝了逃學的念頭。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變化的基本條件。第4至6自然段,寫小弗郎士經過鎮公所時的心理活動。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側面,即對敵人的恨──一切環消息都是從那里傳出來的。
這一部分中有兩處是為下文埋下了伏筆,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識到華希特的話是開玩笑。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應,使得文章渾然成為整體。
這部分在直接描寫小弗郎士的同時,間接地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的嚴厲,為下文做了鋪墊。
2.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
(1)請同學讀第7至1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跑到學校后,小弗郎士發現有哪些情況不同往常?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其一,過去開始上課的時侯,總是“一陣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安安靜靜的”,“總”,強調的是一貫性,習以為常了,“偏”顯出安靜得異乎尋常。其二,平時嚴厲的老師,今天卻“很溫和”。其三,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禮服。其四,后排還坐著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叟老頭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讀本。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學校后,發現的種種不平常的現象,渲染出一種嚴肅、悲憤的氣氛。通過小弗郎士對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課”的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層。
(2) 請同學讀第11至16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韓麥爾先生的講話,連用了兩個“最后”,它們的含義各是什么?表達了韓麥爾什么樣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第一個“最后”的含義是,韓麥爾先生的教學生涯,由于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要被迫結束;表達了無比沉痛和憤慨的心情。第二個“最后”的含義是,小弗郎士這些法蘭西的兒童,由于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不能再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今天的最后一節法語課,將是多么重要,多么寶貴!它深沉,含蓄地表達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祖國的語言無比珍視,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無限依戀的感情。這種愛與恨交織著的復雜、深沉、濃烈的感情,通過兩個“最后”,準確地表達了出來。
提問:小弗郎士聽到了這樣的話,思想上有哪些變化?
請同學們齊讀第12自然段,要把“萬分難過”、激憤的心情讀出來。
請同學們默讀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
當韓麥爾先生宣布:“今天是你們最后一節法語課”時,小弗郎士聽了如晴天霹靂,震動極大。這“最后一課”本身就是抗議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在這嚴肅、莊重、悲憤的氣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齊迸發出來。“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之所以獨立成段,是為了突出韓麥爾先生的話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強烈共鳴與巨大反響。老師的話,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是惋惜—→后悔—→熱愛—→依戀。他首先感到萬分難過,無限惋惜“再也不能學法語了”;為過去“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去溜冰”而悔恨;對祖國語言、祖國歷史的強烈的愛,“語法啦、歷史啦……舍不得跟它們分手了”;對老師──韓麥爾先生的深深依戀,“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這都是因愛國主義激情而起的變化。
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15、16兩自然段。
提問:為什么說:韓麥爾先生是個可憐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身為法蘭西人,但卻不能教法語,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魯士的入侵,被無辜地趕下講臺,不能再教祖國的語言。這實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韓麥爾先生身著莊重的禮服來告別講臺,既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也強烈地刺激與調動了小弗郎士的愛國主義激情。小弗郎士對韓麥爾表示了深切的敬、愛,豈只是對老師的敬愛,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是以愛國主義感情為基礎的。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層。
(3)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
① 請同學們默讀第17自然段。
教師講解:當輪到小弗郎士背書時,他愿意付出任何代價來聲音宏亮、口齒清楚地背下來,可當時,開頭幾個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難受,頭也不敢抬起來”。這時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師的“訓斥”,而是有了一種負疚感,一種羞恥感。
② 請一名同學讀第18、19兩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韓麥爾說的“總要把學習推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明天總是有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結果是連自己祖國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而且由于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失去了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的權利與自由。這當然是最大不幸,這里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問:第18自然段中有兩處使用了單引號,其中一處還在單引號中用了省略號,體會一下引號里的內容和標點符號的作用。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第一處的單引號里的內容是模擬像小弗郎士這樣的阿爾薩斯人的想法、說法和做法。第二處的單引號里的內容是模擬普魯士入侵者的口吻,用來說明、強調上述想法、做法所產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們還能說出許多類似的話來,韓麥爾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說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號,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這省略號中。
提問:課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處用了省略號,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討論。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責備自己過去也沒有盡到責任,說到這里感到十分的內疚與痛心,特別是已經無法補救這些過失的時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時說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號。這省略號中包涵了韓麥爾先生的深刻的自責,也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責任感。
提問:小弗郎士不能背出書來,韓麥爾先生的態度與語言表現了什么感情?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是一貫以嚴格與嚴厲著稱的老師。現在,當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時,他沒有嚴厲的批評,而是真摯、沉痛地總結了以往的教訓:
首先,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這是對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對阿爾薩斯人直率的批評。
還有,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夠關心。──這是對家長的善意的指責。這兩點都體現了韓麥爾先生的民族責任感,也體現了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一種使命感。
最后,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這是對自己的嚴格的自省與解剖。
這三點是韓麥爾對祖國的深情,對事業的忠誠,對民族、對后代負責的集中表現。韓麥爾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現在他的這種態度與語言中。這都深深撥動了小弗郎士和鎮上來聽課的人心靈上的愛國感情之弦。
③ 請一名同學讀第2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是韓麥爾先生針對侵略者禁教法語而說出的話,包含著熱愛祖國語言、熱愛祖國的深沉感情。
提問: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里運用了比喻修辭方法。監獄,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敵人占領的阿爾薩斯正是這樣,如同監獄。打開監獄大門,指趕走入侵者,讓陽光重新照耀在法蘭西的大地上。祖國的語言,是聯系人們思想的紐帶,共同語言,維系了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它能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地激發人們的愛國激情,團結起來,趕走入侵者。所以說語言是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語重心長,含義深刻。
提問:小弗郎士覺得“真奇怪,今天聽講,我全都懂。”為什么?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真摯、深沉、語重心長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對祖國的熱愛,化為珍惜最后一節法語課的行動,專心,積極,因此他認為“挺容易”,“全都懂”。
④ 請同學們默讀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這一節中有“字帖”“金甲蟲”“鴿子”等描寫,體會一下這些描寫的表現力量。
教師講解:韓麥爾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寫上了法蘭西、阿爾薩斯,意思是阿爾薩斯永遠屬于法蘭西,絕不屬于普魯士;這些字帖成了飄揚在孩子們心上的國旗。因此習字時也就格外地專心,教室里安靜極了,只是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蟲來“光顧”,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專心致志!還有小弗郎士對“鴿子”叫聲、產生的聯想,是表現了一個兒童對入侵者的仇恨與諷刺。
⑤ 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22自然段。
教師講解:這一段主要寫了韓麥爾先生的神態和小弗郎士的內心獨白。
韓麥爾先生的神態,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東西都裝在眼睛里帶走似的,這神態本身就是一種深深的、濃濃的情。
小弗郎士的內心獨白,表現了他對韓麥爾先生這種心境的理解與同情。四十年來,這里有他的家園、校園,這里有他從事的而且津津樂道的事業,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裝扮的環境。現在,他必須和它們分別,只因為普魯士的入侵!他要永遠離開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離開的。他的處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經過了這“最后一課”由貪玩不懂事,變得懂事了。
⑥ 讓學生默讀第23自然段。
提問:第23自然段寫出了什么內容?
交流,討論。
教師小結:這一段寫了韓麥爾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崗,上完了應上的法語課和歷史課。還寫了郝叟老頭念法語的情景。特別是寫了聽到郝叟老頭的既發抖又古怪的聲音時,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難過。他想笑的是“聲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沒有笑出來;他感到難過的是郝叟“聲音都發抖了”。正是這“發抖”和“難過”,是孩子和老人們在愛國這一基點上的共鳴。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中的成長。
這就是課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層,寫韓麥爾老師與學生們在愛國主義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課中認真教學的感人情景。這一部分寫出了阿爾薩斯被普魯士占領后的最后一節法語課。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語課實際上已成為一節生動的、深沉的愛國主義教育課,而且是一節極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它促進了小弗郎士這些法蘭西明天希望的變化成長,讓他們的心頭都飄揚著法蘭西的國旗;它還促進了郝叟老頭──阿爾薩斯人的覺醒。
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題。
2.閱讀、體會課文后文。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最后一課結束情景的描寫;小說的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
1.檢查、訂正、講評上節課的作業 。
2.引入新課。
提示思考:課文的第二部分寫出了最后一堂法語課的全過程,同學們體會一下哪些語句表現了老師和學生都是非常珍惜這最后一節法語課的?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韓麥爾先生:穿上“漂亮的禮服”,“從來沒有這樣耐心地講解過”,“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進學生的腦子里去”,這都表現了老師在最后一次的教學活動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傳授出來,是老師熱愛祖國的具體表現。
小弗郎士:“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金甲蟲飛進來,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進行新課。
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師提示:鐘聲和號聲,是時間的標志,宣告了最后一課的結束。
提問:“忽然”一詞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說明大家感覺這一節課過得非常快,不知不覺中又到了散學的時間了。
提問,聽到了鐘聲、號聲為什么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鐘聲顯示著最后一課的結束,號聲,暗示著德語要替代法語,這都宣告了阿爾薩斯人民將和自己民族的語言,自己的祖國告別,這兩點對韓麥爾是沉重的打擊。“臉色慘白”是他內心痛苦已極的表現。
提問:“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現力量。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通過上最后一課,小弗郎士對先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熱愛祖國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對法蘭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對自己的深刻自責,以及法蘭西語言永存、自由屬于法蘭西人民的堅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過。
提問:“我──我──”這兩個破折號該如何理解?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從語言形式上看,這兩個破折號表示聲音哽住了,說不下去了。從文章的內容上看,是“此處無聲勝有聲”。韓麥爾先生離別講臺的那一刻殘酷地來到了,心情悲憤,百感交加,語言難以表達沉痛的心情,兩個破折號則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提問:怎樣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和寫出的“法蘭西萬歲”?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像一個特寫鏡頭。先生與學生的分別是如此悲壯,這時他一定有不少的話要說,卻又激動得說不出來,他的感情無法自抑,因此把種種感情集于筆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們看到了感情的流向,這些感情熔鑄成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法蘭西萬歲”,有兩層意思,首先是堅信法蘭西必勝,激勵人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再有也是韓麥爾先生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
老師范讀第三者29自然段。
教師小結:面對“散學了”──以后他就不能上課了這種嚴酷的現實,韓麥爾先生陷入極大的痛苦之中。這個悲愴的“鏡頭”深深地嵌在我們的頭腦中。作品也就在這悲愴的氣氛中結束。
4.歸納中心意思。
提示思考:這篇小說寫了小弗郎士的變化,寫了韓麥爾先生上了悲壯的一課,還寫了鎮上的人到教室里來聽課的情形,寫這些都是為了表現什么呢?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小說以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中的見聞與感受,表現了法國人民在國土淪亡時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5.歸納寫作特點。
提問:這篇小說是以誰的口吻,來敘述這個悲壯感人的故事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篇小說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來寫的這叫做第一人稱的寫法。這種寫法便于寫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有利于寫出他的變化。例如:文中上學路上的心理描寫和背書時的心理描寫,都很真切感人,讓讀者看到了一個頑皮少年的變化、成長。
提問:在上學路上,小弗郎士見到了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廣告牌等等,這些描寫在小說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叫做場景描寫。這場景描寫實質上就是當時社會環境的描寫,它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背景,“最后一課”就是在那個時代、社會的條件下才會出現的,揭示了悲劇性的最后一課產生的根源。場景描寫,語言干凈、簡潔、寥寥幾筆,勾勒了故事發生的典型環境。
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六、七題。
(《多媒體教學支持系統·九年義務教育語文第一冊》人教社)
《最后一課》導學案 篇11
教學目標 :
一 學習本文通過環境氣氛以及人物的語言、行動等描寫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寫作方法。
二 體會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三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自覺地抓緊時間學好功課。
教學設想:
一 安排三課時。
二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憤心情,深刻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2.一些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為學生理解的情節。
3.第一人稱的寫法。
三 教學中注意抓以下幾個問題:
1.對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和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的分析。
2.注意朗讀指導,通過朗讀要求學生加深感受。
3.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思想教育,端正學習態度。
四 預習:
1.讀課文,能簡要講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學途中、上課之前、上課經過、宣布散學,分成四段。
3.查字典、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 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二 檢查預習情況,掌握全文脈絡,了解全文大意。
三 把握全文的結構。
教學步驟 :
1.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2.檢查預習的詞語(指名學生為帶點字注拼音,并解釋)。
鋸踱挾皺督叟攤曠懊隸鑰
匙哽賺戴懲祈詫
婉轉:這里指鳥聲抑揚動聽。
踱來踱去:慢步行走。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哽住:聲氣阻塞。
思量:想念;記掛。這里指考慮。
慘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朗讀1──6節,并作指導:
(1)“那么……那么……”“婉轉”“操練”“多”“管住”“跑”要讀重音,這兩節要讀出嘆賞、興奮、感興趣的語氣。
(2)第4節中的破折號表示追憶中斷,語氣轉換,讀時要略作停頓,并讀出破折號前后不同的語氣。
(3)在心里思量的話要輕聲讀,喊的話該在句子末尾略為拖長。
4.引導學生理清本文脈絡,把握本文結構。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本文可分幾部分?
組織學生討論并交流。
教師總結:(先讓學生簡要地講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見,然后由教師歸納。)
本文寫了阿爾薩斯某一小鎮上接到不準再教法語的通知后,當地人民深感亡國的痛苦,在小學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語課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節)上學路上;第二段(7-10節)上課之前;第三段(11-23節)上課經過;第四段(24-29節)宣布散學。
5.作業 :
①抄寫詞語:捂 詫異 哽 祈禱 喧鬧 郝叟 踱
②說說下列各組詞義有什么不同:
平靜 推開 操練 視察 肅靜 攤開 鍛煉 視察
③閱讀體會課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讀講第1-23節,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韓麥爾先生的語言、行動描寫;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及感情變化。
教學步驟 :
1.學生朗讀1-6節,引導學生注意思考“我”在上學路上所見所聞。
提問:“我”為什么會想到“別上學了”?
學生讀課文、討論、交流。
教師歸納:文中“況且”是連詞,用來進一步說明情況,這里表示一共有兩個原因。小弗郎士這天遲到了,怕老師責罵,還怕老師檢查功課,因此想到了逃學。另外,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吸引人。“連……也……”這個句式強調最起碼的條件也達不到。
讀課文,教師指導:
①“那么……那么……”“婉轉”“操練”“多”“管住”“跑”都要讀重音,這兩節要讀出嘆賞、興奮、感興趣的語氣。
②第4節的破折號表示追憶中斷,語氣轉換,讀時要略作停頓,并讀出破折號前后不同的語氣。
③在心里思量的話要輕聲讀,喊的話該在句子末尾略微拖長。
提問: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小弗郎士?有哪些地方寫了小弗郎士還能管住自己?
教師歸納:
①寫了上學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
②普魯士士兵操練和兩年來一直有壞消息,這就巧妙地暗示了時代背景。
③許多人圍觀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卻未直接寫出;這使讀者產生懸念,吸引讀者急于讀下去。
2.讀7-10節。
教師提出思考題:
① 學校氣氛與往常有哪些不同?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這一部分通過對比寫了教室不平常的嚴肅氣氛。這氣氛使小弗郎士吃驚,也引起讀者的疑問,引人入勝,使小說有了一個好的開端。同時,也告訴讀者,人們對最后一課多么重視,為下文作了必要的準備。
3.講讀11-23節。
學生讀第11節。
教師提問:韓麥爾先生講話中用了兩個“最后”,你覺得這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韓麥爾先生講話的態度“又柔和又嚴肅”,對誰柔和,為什么嚴肅?
指導朗讀:讀韓麥爾先生的話,語氣應沉痛憤慨,柔和而嚴肅。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語……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4.講讀12-16節,有感情地讀12-16節。
提出思考題:小弗郎士心情是怎樣變化的?文中為什么說韓麥爾先生是“可憐人”?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
小弗郎士心情變化:憤激──難過──懊悔──對祖國語言的熱愛──對老師的愛戴。
韓麥爾身為法國人,卻不能教法語,被無辜趕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對老師深切地敬愛,同時還摻雜著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
5.指名讀18、19節、20節。
討論:(體會重點句的深刻含義)
① 為什么說“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
②“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③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聽講會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教師歸納:
① 明天永遠沒完,拖的結果是連祖國的語言都還不會說,卻已經失去了學習祖國語言的權利。表現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② 如果牢記祖國語言,就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就會激發愛國心和對敵人斗爭的意志,不會忘記恢復國土,爭取自由,所以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③ 小弗郎士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自覺地努力學習,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都學好。
6.講讀21-23節(連讀21-23節)。
提問:作者通過哪些方面描寫專心寫字的?初級班的郝叟老頭認真學拼音,感情激動,聲音發抖。小弗郎士想笑、又難過。他笑了沒有?為什么不笑?
討論后小結:這一部分寫了人們在上最后一節課時專心學習的情況。著重寫了韓麥爾先生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小弗郎士激發了愛國主義熱情,思想上起了極大轉變。
作業 :1.反復朗讀全文,體會用詞的確切,在書上用符號劃出來。2.說出句子的深刻含義。3.完成課后二、三、四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一 最后一課結束情景的描寫。
二 討論中心思想及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
1.檢查作業
2.講讀24-29節。
范讀課文。
提出問題:①課文中“忽然”一詞在這里說明了什么?②課文中“我──我──”兩個破折號表示什么意思?該怎樣讀?③怎樣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和寫出的“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字的含義是什么?
討論并交流。
教師歸納:①說明大家感覺這最后一堂課過得非常快,不知不覺到時間了。②從語言形式上看,兩個破折號表示哽住了,說不下去。應以悲憤的感情拖長。從內容看,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復雜心情。③在最后分手時有很多話要講,但激動得說不出來,也無法抑制自己的感情。這兩個字表示堅信法蘭西祖國必勝,讓人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這是韓麥爾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
學生討論、歸納中心思想:學生回憶全文主要情節(小弗郎士對最后一課的見聞與感受;小弗郎士的變化;最后一課;鎮上人來聽課。)
教師歸納:通過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中的見聞與感受,表現了法國人民在遭到普魯士侵略以后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對侵略者的仇恨。
歸納寫作特點:
① 用第一人稱的寫法。
② 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心理活動。
③ 通過環境描寫襯托人物思想轉變,暗示時代背景。
作業 :完成練習一、六、七題。
(《多媒體教學支持系統·九年義務教育語文第一冊》人教社)
《最后一課》導學案 篇12
教學目的
一、學習通過環境、氣氛和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表情和心理活動等描寫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自覺地抓緊時機學好功課。
教學設想
一、重點和難點:
1.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憤心情,深刻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2 一些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為學生理解的情節(如:為什么不許教法語,韓麥爾先生為什么要穿上禮服……)。
二、教學中要著重抓住:
1.對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和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指導,要求讀得有感情,進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號、破折號以及某些感嘆號所表示的意思。
4 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思想教育,端正學習態度。
三、結合作文《記一堂生動的課》,要求學習本文寫法,緊扣"生動"一詞,寫出課堂的環境氣氛,老師的外貌、動作、語言以及同學們聽課時的情景。
四、教時安排,三教時。
五、預習:
1.分29節,根據上學途中、上課之前、上課經過、宣布散學,分成四段。
2.能正確地讀課文,用幾句話簡要地講出全文大意。
3.查字典,為帶點字注拼音:思量 捂耳朵 詫異 哽住 祈禱
4 把預習中弄不清楚的地方寫在小紙條上,課前交給老師。(提出的問題在講讀中有機地插入討論、解決。)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二、檢查預習情況,掌握全文脈絡,了解全文大意。
三、學習(1一10)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結合課文注解①、④、③)。
都德,法國19世紀的著名小說家,畢生從事創作,寫過一百多篇小說。1870年,普魯士入侵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但由于法國政府當時執行了一條賣國主義路線,戰爭失敗后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政府占領后,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自己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后一課》這一短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要學生簡要地講述全文大意,井提出分段意見,然后由教師歸納,本文寫了阿爾薩斯某一小鎮上接到不準再教法語的通知后,當地人民深感亡國的痛苦,在小學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語課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節)上學路上;第二段(7-10節)上課之前。第三段(11-23節)上課經過;第四段(24-29)宣布散學。
教師提請學生注意:分段方法比較靈活,不必拘泥,只要言之有理。(參前)
三、讀講課文
1.指名讀(1-6節)要求學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見所聞和活動。
提問:"我"為什么想"別上學了"?有幾個原因?
學生答后教師歸納提出:"況且"是連詞,用來進一步說明情況。這里表示一共有兩個原因,小弗朗士這天遲到了,怕老師罵,特別是怕檢查功課,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學,再說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連……也"句式強調最起碼的條件也達不到,"一個字"是起碼的條件。
提問: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答案:(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婉轉地唱歌;普魯士兵正在操練,有趣多了。)
教師歸納指出:暖和晴朗的天氣人人喜歡,畫眉是鳥類中唱得最好聽的,兩個"那么"一個"婉轉"強調了環境的美好,看土兵操練,更是小孩子最喜歡看的。這樣的環境當然比關在教室里學那種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有趣多了。但小弗朗士還是"能管住自己",還是到學校了。他不是走,而是"跑去",是"急忙"地跑去。明知遲到了要挨罵,明知老師要檢查功課,還是"急忙向學校跑去",從這些看來,小弗朗士對學習、對紀律還是比較重視的。
提問:還有哪些地方寫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學生答后歸納:(1)看見許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邊跑邊猜測,沒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躍,經過一番斗爭還是"不停步"。(2)聽到華希特跟他開玩笑,還是繼續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
小結:
(1)這一段寫了上學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告訴我們小弗朗士有貪玩的一面,他沒有學好功課,但還能重視紀律,管住自己,急忙趕到學校。
(2)文章寫到普魯土兵操練和兩年來一直有壞消息,這就巧妙地向我們暗示了時代背景。
(3)許多人圍觀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卻并未直接寫出,這不僅使行文一氣貫串,避免了東拉西扯,又使讀者產生了懸念,有力地吸引讀者急于讀下去。
齊讀(1-6節),并作指導:
(1)"那么……那么……婉轉操練多管住跑"要讀重音,這兩節要讀出嘆賞、興奮、感興趣的語氣。
(2)第四節中的破折號表示追憶中斷,語氣轉換,讀時要略作停頓,井讀出破折號前后不同的語氣。
(3)在心里思量的話要輕聲讀,喊的話該在句子末尾略為拖長。
2.讀講(7-10節):
指名讀課文,讀前提請同學注意:到了學校,小弗朗士發現有哪些情況不同往常?
讀后正音,提問:學校氣氛與往常有哪些不同?
學生答后,教師啟發學生共同歸納:小弗郎士到校發現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 (1)平常"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是"安安靜靜"的;(2)平時對學生要打要罵十分嚴格的老師,今天"很溫和";(3)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禮服;(4)后排還坐著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臾老頭兒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課本。
小結:這一段通過對比寫了教室里不平常的嚴肅氣氛。這氣氛使小弗郎士吃驚,也引起了讀者一連串的疑問,引人入勝,使小說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同時,它也告訴讀者,人們對這最后一課多么重視,為下文作了必要的準備。"這種寫法能夠緊緊地把讀者吸引往,值得學習。
四、作業:
1.抄寫詞語:捂 詫異 哽 祈禱 喧鬧 郝叟 踱
2.說說下列各組詞義有什么不同:
平靜 攤開 操練 視察 肅靜 推開 鍛煉 觀察 安靜
3.認真讀課文,為11-23節分層次,并找出各層大意。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講第11-23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復習:
1.從到校時的情景看,你覺得小弗朗士是怎樣一個人?
2.教室里那天有哪些不平常的嚴肅氣氛?
(答案見上一教時教案)
二、引入新課:究竟發生了什么不平常的事?
1.指名讀第11節。
提問:韓麥爾先生的講話中用了兩個"最后",你覺得這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
答案:前一個"最后"表現了他沉痛及憤慨的心情,后一個"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學習"的原因,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
提問:韓麥爾先生講話的態度是"又柔和又嚴肅又……又"聯系并列著的兩件事,對誰柔和?為什么嚴肅?
答案:韓麥爾先生對孩子們充滿了愛,所以態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個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嚴肅"。
指導朗讀:以沉痛憤慨的語氣,柔和而又嚴肅地讀韓麥爾先生的話,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語……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2.引入學習第12-16節(聽了這樣一個消息,小弗朗士思想上有了哪些變化?)指導朗讀第12節要把"萬分難過"的心情讀出來,(不僅難過,還有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壞家伙……這么一回事,"
讓學生輕聲自由讀第12-16節,體會當時小弗郎士的感情變化。
討論后小結:小弗郎土當時的心情變化是憤激→難過→懊悔→對祖國的語言、歷史的熱愛→對老師的深切同情和愛戴。
提問:-第15節為什么說韓麥爾先生是"可憐的人"呢?
討論后小結:韓麥爾先生身為法國人,卻不能教法語,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卻要被無辜地趕走,這實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對韓麥爾表示了深切的敬、愛,但又豈只是敬愛呢?里面還摻雜著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
指出:
(1)第13、15節都是名詞性的偏正詞組(獨語句)。它們比一般陳述句具有更為強烈的感情。(舉例:"你這個壞蛋!"與"你是個壞蛋!多么靈巧的手啊!"與"這雙手很靈巧!"比較。)
(2)小弗郎士原來是個頑皮、不懂事的孩子,但當他聽到要永久失去學習祖國語文的權利時,他的感情起了極大的變化,他感到了亡國的痛苦,開始感到祖國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心在他思想上強烈地表現出來了。現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一切都跟"祖國"兩字分不開,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么可愛了。對課本、"戒尺、懲罰"的感情都變了。這一切都因愛國主義激情而起了變化。
有感情地齊讀第11-16節。
3.提問引入下一段:輪到小弗郎士背書時,他只講了幾個字就弄糊涂了。這時韓麥爾先生怎么說?
指名讀第18、19節。
討論:
(1)為什么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欺人最大的不幸?
討論后歸納:明天永遠沒有完,一直拖,拖的結果是連自己祖國的語言都還不會說,不會寫,卻已經永久失去了學習祖國語言的權利。這句話表現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單引號里的省略號表示了什么意思?
討論后歸納:韓麥爾先生想到普魯士侵略者還可能說出更多的侮辱法國人的話,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節中的省略號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討論后歸納:韓麥爾先生責備自己過去沒有盡到責任,說到這兒,感到十分內疚、痛心,一時說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號,這表現了他對教育事業的負責。
4.串講第20節:"從這一件事談到那一件事",這是一種又需要提又順便帶過的寫法。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這是韓麥爾先生對祖國語言的高度評價和贊頌,這是他熱愛祖國語言,強烈的愛國心情的表現;不一定意味著法國語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提問:"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國當了奴隸,如何牢記祖國語言就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就會隨時激發愛國心和對敵人斗爭的意志,永遠不會忘記為恢復國土爭取自由、解放而斗爭,所以說這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的鑰匙(這是一個隱喻)。
討論: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聽講會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討論后歸納:小弗郎士受到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知道了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自覺要求學好語文,聽得特別細心,所以會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一下子塞進"學生的腦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嘗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都學好呢!
小結:這一層里韓麥爾先生責備了人們以及自己以前忽視孩子學習的過錯,并說明學好祖國語言的意義。
5.單講第21節:韓麥爾先生的教育,激發了大家的愛國熱情,大家決心要認真學好和牢記"法蘭西"和"阿爾薩斯",他們把這看成是祖國的象征,因此把字帖也比成了小國旗,習字的時候也特別專心了。
提問:作者是通過哪些方面描寫專心寫字的?
教師歸納:抓住聲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來寫:
①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②大家平常最感興趣的"金甲蟲飛進來"也"誰都不注意";③孩子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現在"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提問:這里還寫了聽到鴿子叫聲后的聯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它表達了什么感情?
教師歸納:表達了小弗郎士對敵人無所不致的暴行的極端憤慨和諷刺。
提問:第22節又寫出了什么呢?(學生默讀課文)
討論中歸納:通過先生的神態和小弗郎士的設身處地想象、寫出了先生眼看要跟40年的教學生活永遠別離的難舍難分的心情。
提問:初級班學拼音,連郝叟老頭兒也在跟著一起讀,要認真上好最后一堂祖國語言課,感情是那么的激動,連聲音都發抖了。(注意:"那么"表示加重語氣。)小弗朗士又想笑、又難過。他笑了沒有?為什么不笑?
歸納:從"想"字上可看出他感到可笑,但是他沒有笑,因為感到"難過"。小弗郎士在這一課上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他從一個不懂事的貪玩的孩子轉變為一個懂事的好孩子了。
6小結:21-23節寫了人們在最后一課上專心學習的情況,從11-23節是《最后一課》的中心部分,著重寫了韓麥爾先生以自己對祖國無限熱愛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課,以及小弗郎士激發了愛國主義熱情,思想上起了極大轉變,專心上好最后一課的情景。
三、作業:
1.反復朗讀全文,結合"思考練習五"體會本文用詞的確切。
2. 聯系"思考練習題二",有感情地朗讀第11-16節。
3.說出句子的深刻含義。(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4 比較下面幾句話在說法上有什么不同?
(1)現在要他跟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傷心呢?
現在要他跟這一切分手,使他傷心。
(2)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
可是我說不上一個字來。
(3)個個人那么專心,教室里那么安靜!
個個人專心,教室里安靜。
(答案(1)的疑問形式比一般陳述語氣強;(2)用"連……也"強調了"一個字"; (3)用"那么"表示強調。)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一、讀講24-29節。
二、討論主題和寫作特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復習:哪些語句表現了教師認真教與學生認真學?小弗郎士過去不愛學習,為什么現在這樣認真?
答案:1.認真教學表現在:①教師"從來沒有這樣耐心地講解過恨不得一下子塞進……他有足夠的勇氣把今天的功課堅持到底。"②小弗郎士"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個個那么專心……也算是法國字郝叟老頭兒已經戴上……發抖了。"2.小弗郎士感到了亡國的痛苦,激發了愛國心,懂得了學好祖國語言是熱愛祖國的表現之一,而現在這是最后一次了。他后悔過去沒有好好學,就全神貫注十分珍惜這一堂課,恨不得一下子都學進去,所以變得這么認真。"塞"字充分體現了韓麥爾先生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
二、讀講第24-29節
范讀后指出:鐘聲和號聲說明了放學的時間到了,它無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課的結束。
提問"忽然"一詞用在這里又說明了什么呢?
答案:這說明了大家學得十分專心,不知不覺時間已經到了。(又,"這么"跟上文的"那么"一樣,也是起強調作用。)
討論:聽到了鐘聲、號聲,為什么韓麥爾先生的臉色慘白?
討論后歸納:鐘聲和號聲宣告了阿爾薩斯人民從此將和自己的祖國告別了。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說明了內心痛苦已極。也正因為這樣,當他想跟學生和鎮上的人再講些什么的時候,只開了個頭,卻怎么也說不下去了,哽住了。
提問:"我--我--"這里的兩個破折號表示什么意思?該怎么讀?
答案:這兩個破折號表示哽住了,說不下去。該以悲憤痛苦的感情讀得略微拖長而又哽住。
指示學生練習讀第25、26節。
提問:韓麥爾先生在這最后分手的時候有不少話要講,卻又激動得說不出來,他無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字含有什么意思?
歸納答案:這兩個字含有堅信法蘭西祖國必勝,激勵人們要永遠不忘記法蘭西祖國。這是韓麥爾先生愛國精神的集中體現。
串講第29節。指出:他寫完字痛苦地"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既不轉身,也不回頭,他沒有勇氣說出"散學了"三個字,因為這就是宣布跟祖國語言的永別,他也沒有勇氣再看一下孩子們和其他一些聽課的鎮上人。眼前的這個刺激和打擊太大了,他悲痛已極,只能無力地做了個手勢,示意這最后一課的結束。先生的心碎了!
小結:1.通過這最后一課,小弗郎士對韓麥爾先生有了更進一層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熱愛祖國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2.這是最后一課的結束,也是整篇小說的結束。在這一段里,小說情節發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學生自由練習輕聲朗讀,要求讀出感情來。然后請一名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作表情朗讀。
三、討論主題:通過最后一課的生動描述,反映了法國人民在遭到普魯士侵略以后所表現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大意)
結合學生實例,指出:這篇小說告訴我們,熱愛祖國就應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認真學好祖國語文,正是熱愛祖國的一種具體表現。今天我們有不少既熱愛祖國又認真學好語文的好同學,但不是也有個別嘴里喊著愛國,心里也想愛國,卻并沒有認真學好語文的同學嗎?學了這篇小說,懂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一定要以愛國主義思想為動力,積極自覺地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時,還要分秒必爭地認真學好一切科學知識。
四、總結寫作特點:(如果學生已有較好的基礎,只需要作簡要的歸納、提示或補充。)
1.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這樣就有利于對小弗郎士心理活動進行描述,寫出思想感情上的極大變化,突出主題,使文章顯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稱,對所寫人物必須有深刻的了解。
2.通過對韓麥爾先生的服裝、語言、動作、表情的細致描述,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寫出了他對祖國無比深厚的愛和對祖國淪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1)服裝:表現了對這一課的珍重和特別嚴肅的態度。
(2)語言:表現了對祖國、對祖國語言、對自己工作的熱愛,對祖國兒童的深厚的愛("柔和"、"溫和")和無限的希望。
(3)動作、表情:表現了內心的十分激動以及沉痛、依戀、悲憤的心情(主要在第8、22、24-29節)。
3.通過環境描寫:襯托了人物的思想轉變,暗示了時代背景。路上的景物描寫:(1)顯示了小弗郎士當時無憂無慮的心情,盡管普魯士兵已經占領了阿爾薩斯,布告牌前經常出現壞消息,他還是與我無關,無動于衷,顯得無知、貪玩,這就與后來的懊悔、悲痛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了思想上的轉變;(2)點明了故事發生在普魯士占領區,小弗郎士的思想轉變是在這樣的特定環境里發生的。 教室里不平常的嚴肅氣氛,寫字課上專心學習的認真情景,也同樣渲染了沉痛而嚴肅的氣氛,襯托了人物的愛國思想。
五、作業:
1.說說下列句子中省略號和破折號表示的意思。
(1)怎么?你們還自己說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
(2)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干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3)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
(4)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
(5)"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答案:
(3)(4)兩題的破折號都是注釋的記號,其余三句中的用法見以上備課。
2.設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課,在回家途中再聽到和看到剛才的景物時的感受(包括操練和布告牌),寫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話。
3.完成"思考和練習四"。
4.完成"思考和練習五"
答案:
(1)把"就"移到"上氣"的前面。(2)"外"改成"后","鍛煉"改成"操練"(3)"小黑絲帽"改成"三角帽"。。"(4)"小弗郎士他"都改成"我","韓麥爾先生"改成"他"。(5)全句改成"后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
(附注:如果學生語文基礎不牢實,分段就放在總結課文時進行。)
《最后一課》導學案 篇13
復習目標:
1、 掌握文學常識。
2、 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體現思想感情,進而深而體會本文中心。
3、 了解本文結構。
重點: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時間:一課時
過程:
一、 導入 :《最后一課》是一首愛國主義的交響曲,對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描寫是這首交響曲的主旋律,本文對郝叟、鎮長、郵遞員以及班上學生的描寫則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對于人物的語言、表情、行動、心理、服飾的描寫以及對布告牌、金龜子、鴿子等的細節刻畫,都是愛國主義的音符。這些音符組成一首悲慘的愛國主義樂曲。
二、 自己掌握文學常識,生難字,看預習提示并了解時代背景。
三、 學生自讀課文一遍。
四、 熟悉本課結構
1、 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為下文作鋪墊。描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
2、 第二部分(7—23 )情節的發展,主要寫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中表現的愛國感情。
3、 第三部分(24—29)高潮、結局,最后一課結束時的悲壯和不屈精神。
結構上的一個特點:前后照應
例:“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與后文“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
另外:①關于分詞問題,前后三次,推動了情節發展。②關于戒尺問題,前后三次,突出了人物嚴厲的形象。③鎮公所的布告牌兩次,突出故事的社會背景。
五、 理解重點句的含義,借以理解人物形象。
1、 小弗郎士的變化。
① 從貪玩、不愛學習——熱愛法語
② 從怕老師——理解、同情并尊敬老師 找出相應的句子
③ 從幼稚不懂事——熱愛祖國
2、 韓麥爾老師
① 外貌描寫:“穿……打……,戴著……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課時,穿上節日的盛裝,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② 神態:結尾部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為什么韓麥爾先生聽到鐘聲就臉色慘白?小弗郎士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語言描寫:“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其含義:掌握祖國語言,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擊普魯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動作與神態描寫:“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寫完之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
理解:一方面表現他對祖國必勝的信念,另一方面寫出了他面對祖國被占領的殘酷現實陷入了極大的痛苦。
六、 朗讀全文。
板書:
最后一課
1、 小弗朗士(前后對比)————略寫
愛國主義感情
2、 韓麥爾①外貌②語言③動作神態
《最后一課》導學案 篇14
教案示例之一
最后一課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2.利用課文中的情節,不失時機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設想
1.安排三課時。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小弗朗士變化中表現的愛國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點。第一人稱寫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的處處照應則是本文的難點,應加啟發與點撥。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歷史背景,作者情況,小說的結構。
教學過程
1.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
這篇小說寫于1873年,普法戰爭于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占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魯士政府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后一課》就產生于這樣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占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并以淪陷后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 ̄1897),法國著名小說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后,都德應征入伍,后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收在現行的高中課本中)、《最后一課》等。《最后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2.請同學提出本課中的生字、生詞。注字音,釋詞義。
鋸jù 踱duó 挾jiā 皺zhòu 督dū 叟sǒu
攤tān 曠kuàng 懊ào 隸lì 鑰yào 匙shi 哽gěng 賺zhuàn
應該掌握的詞:
宛轉:這里指鳥聲抑揚動聽。
踱來踱去:慢步行走。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哽住:聲氣阻塞。
3.教師范讀或讓學生朗讀課文。
4.引導學生理清本文脈絡,把握本文結構。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本文可分幾部分?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全文按情節發展,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寫的是小弗朗士在上學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寫的是小弗朗士上了難忘的最后一節法語課。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寫韓麥爾先生悲壯地宣告“最后一課”的結束。
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閱讀體會課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小弗朗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描寫;教室中異常情景的描寫;韓麥爾的語言、行動、神態的描寫,小弗朗士心理反應和思想感情變化的描寫。
教學過程
1.讓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提問:“我”為什么想別去上學了,有幾個原因?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共有兩個原因。一是遲到會受到韓麥爾先生的批評。一是怕老師檢查功課,自己完成得很不好。“況且”,是連詞,進一步說明情況。這兩個原因,促使小弗朗士想逃學。
提問:小弗朗士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看到的是:天氣溫暖而晴朗,畫眉鳥在宛轉地歌唱,鋸木廠后邊的草地上普魯士士兵在操練,還有鎮公所邊的廣告牌前圍滿了人。這里揭示的是小弗朗士目睹的自然景像和社會現像。自然景像是那么的優美恬靜,對一個頑皮的孩子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對社會現像,小弗朗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魯士士兵的操練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喪(廣告牌──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里傳出來的)。這就含蓄地點出了《最后一課》的社會背景,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變化的社會環境。
提問:小弗朗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藍天下,宛轉的畫眉鳥的叫聲中,開心地玩兒,可是他說,“我還能管住自己”。課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首先,急忙向學校跑去,不再看普魯士士兵的操練,還有,看見許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沒有停步;再有,聽到華希特跟他開玩笑,還是繼續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
以上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第1自然段,以獨白式的心理描寫,生動地刻畫了小弗朗士是一個稚氣、貪玩,不愛學習的學生。──他閃過逃學的念頭。第3自然段,寫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沒有為之所動,“急忙向學校跑去”。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朗士的意志力,他終于戰勝了逃學的念頭。這些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變化的基本條件。第4至6自然段,寫小弗朗士經過鎮公所時的心理活動。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側面,即對敵人的恨── 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里傳出來的。
這一部分中有兩處是為下文埋下了伏筆,一是小弗朗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朗士意識到華希特的話是開玩笑。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應,使得文章渾然成為整體。
這部分在直接描寫小弗朗士的同時,間接地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的嚴厲,為下文做了鋪墊。
2.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
(1)請同學讀第7至1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跑到學校后,小弗朗士發現有哪些情況不同往常?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其一,過去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是“一陣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安安靜靜的”,“總”,強調的是一貫性,習以為常了,“偏”顯出安靜得異乎尋常。其二,平時嚴厲的老師,今天卻“很溫和”。其三,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禮服。其四,后排還坐著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叟老頭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讀本。這就是小弗朗士跑到學校后,發現的種種不平常的現像,渲染出一種嚴肅、悲憤的氣氛。通過小弗朗士對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課”的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層。
(2)請同學讀第11至16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韓麥爾先生的講話,連用了兩個“最后”,它們的含義各是什么?表達了韓麥爾什么樣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第一個“最后”的含義是,韓麥爾先生的教學生涯,由于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要被迫結束;表達了無比沉痛和憤慨的心情。第二個“最后”的含義是,小弗朗士這些法蘭西的兒童,由于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不能再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今天的最后一節法語課,將是多么重要,多么寶貴!深沉,含蓄地表達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祖國的語言無比珍視,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無限依戀的感情。這種愛與恨交織著的復雜、深沉、濃烈的感情,通過兩個“最后”,準確地表達了出來。
提問:小弗朗士聽到了這樣的話,思想上有哪些變化?
請同學們齊讀第12自然段,要把“萬分難過”、激憤的心情讀出來。
請同學們默讀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
當韓麥爾先生宣布:“今天是你們最后一節法語課”時,小弗朗士聽了如晴天霹靂,震動極大。這“最后一課”本身就是抗議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在這嚴肅、莊重、悲憤的氣氛中,小弗朗士埋藏在心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齊迸發出來。“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之所以獨立成段,是為了突出韓麥爾先生的話在小弗朗士感情上的強烈共鳴與巨大反響。老師的話,使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是惋惜-→后悔-→熱愛-→依戀。他首先感到萬分難過,無限惋惜“再也不能學法語了”;為過去“曠了課去鳥窩,到薩爾河去溜冰”而悔恨;對祖國語言、祖國歷史的強烈的愛,“語法啦、歷史啦……舍不得跟它們分手了”;對老師──韓麥爾先生的深深依戀,“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這都是因愛國主義激情而起的變化。
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15、16兩自然段。
提問:為什么說:韓麥爾先生是個可憐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身為法蘭西人,但卻不能教法語,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魯士的入侵,被無辜地趕下講臺,不能再教祖國的語言。這實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韓麥爾先生身著莊重的禮服來告別講臺,既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也強烈地刺激與調動了小弗朗士的愛國主義激情。小弗朗士對韓麥爾表示了深切的敬、愛,豈只是對老師的敬愛,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是以愛國主義感情為基礎的。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層。
(3)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
①請同學們默讀第17自然段。
教師講解:當輪到小弗朗士背書時,他愿意付出任何代價來聲音寵亮、口齒清楚地背下來,可當時,開頭幾個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難受,頭也不敢抬起來”。這時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師的“訓斥”,而是有了一種負疚感,一種羞恥感。
②請一名同學讀第18、19兩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韓麥爾說的“總要把學習推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明天總是有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結果是連自己祖國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而且由于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失去了學習自己祖國語言的權利與自由。這當然是最大的不幸,這里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問:第18自然段中有兩處使用了單引號,其中一處還在單引號中用了省略號,體會一下引號內話的內容,和標點符號的作用。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第一處的單引號內話的內容是模擬像小弗朗士這樣的阿爾薩斯人的想法、說法和做法。第二處的單引號內話的內容是模擬普魯士入侵者的口吻,用來說明、強調上述想法、做法所產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們還能說出許多類似的話來,韓麥爾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說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號,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這省略號中。
提問:課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處用了省略號,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討論。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責備自己過去也沒有盡到責任,說到這里感到十分的內疚與痛心,特別是已經無法補救這些過失的時候,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時說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號。這省略號中包涵了韓麥爾先生的深刻的自責。也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責任感。
提問:小弗朗士不能背出書來,韓麥爾先生的態度與語言表現了什么感情?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是一貫以嚴格與嚴厲著稱的老師。現在,當小弗朗士背不出書來時,他沒有嚴厲的批評,而是真摯、沉痛地總結了以往的教訓:
首先,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這是對小弗朗士的教育,也是對阿爾薩斯人直率的批評。
還有,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夠關心。──這是對家長的善意的指責。這兩點都體現了韓麥爾先生的民族責任感,也體現了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一種使命感。
最后,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這是對自己的嚴格的自省與解剖。
這三點是韓麥爾對祖國的深情,對事業的忠誠,對民族、對后代負責的集中表現。韓麥爾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現在他的這種態度與語言中。這都深深撥動了小弗朗士和鎮上來聽課的人心靈上的愛國感情之弦。
③請一名同學讀第2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是韓麥爾先生針對侵略者禁教法語而說出的話,包含著熱愛祖國語言、熱愛祖國的深沉感情。
提問: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里運用了比喻修辭方法。監獄,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敵人占領的阿爾薩斯正是這樣,如同監獄。打開監獄大門,指趕走入侵者,讓陽光重新照耀在法蘭西的大地上。祖國的語言,是聯系人們思想的紐帶,共同語言,維系了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它能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地激發人們的愛國激情,團結起來,趕走入侵者。所以說語言是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語重心長,含義深刻。
提問:小弗朗士覺得“真奇怪,今天聽講,我全都懂。”為什么?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真摯、深沉、語重心長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小弗朗士,使他把對祖國的熱愛,化為珍惜最后一節法語課的行動,專心,積極,因此他認為“挺容易”,“全都懂”。
④請同學們默讀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這一節中有“字帖”“金甲蟲”“鴿子”等描寫,體會一下這些描寫的表現力量。
教師講解:韓麥爾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寫上了法蘭西、阿爾薩斯,意思是阿爾薩斯永遠屬于法蘭西,絕不屬于普魯士;這些字帖成了飄揚在孩子們心上的國旗。因此習字時也就格外地專心,教室里安靜極了,只是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蟲來“光顧”,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專心致志!還有小弗朗士對“鴿子”叫聲、產生的聯想,是表現了一個兒童對入侵者的仇恨與諷刺。
⑤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22自然段。
教師講解:這一段主要寫了韓麥爾先生的神態和小弗朗士的內心獨白。
韓麥爾先生的神態,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東西都裝在眼睛里帶走似的,這神態本身就是一種深深的、濃濃的情。
小弗朗士的內心獨白,表現了他對韓麥爾先生這種心境的理解與同情。四十年來,這里有他的家園、校園,這里有他從事的而且津津樂道的事業,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裝扮的環境。現在,他必須和它們分別,只因為普魯士的入侵!他要永遠離開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離開的。他的處境小弗朗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朗士經過了這“最后一課”由貪玩不懂事,變得懂事了。
⑥讓學生默讀第23自然段。
提問:第23自然段寫出了什么內容?
交流,討論。
教師小結:這一段寫了韓麥爾先生站好了最后一班崗,上完了應上的法語課和歷史課。還寫了郝叟老頭念法語的情景。特別是寫了聽到郝叟老頭的既發抖又古怪的聲音時,小弗朗士感到又想笑又難過。他想笑的是“聲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沒有笑出來;他感到難過的是郝叟“聲音都發抖了”。正是這“發抖”和“難過”,是孩子和老人們在愛國這一基點上的共鳴。也可以看出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課中的成長。
這就是課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層,寫韓麥爾老師與學生們在愛國主義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課中認真教學的感人情景。這一部分寫出了阿爾薩斯被普魯士占領后的最后一節法語課。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語課實際上已成為一節生動的、深沉的愛國主義教育課,而且是一節極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它促進了小弗朗士這些法蘭西明天希望的變化成長,讓他們的心頭都飄揚著法蘭西的國旗;它還促進了郝叟老頭──阿爾薩斯人的覺醒。
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題。
2.閱讀、體會課文后文。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最后一課結束情景的描寫;小說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1.檢查、訂正、講評上節課的作業 。
2.引入新課。
提示思考:課文的第二部分寫出了最后一堂法語課的全過程,同學們體會一下哪些語句表現了老師和學生都是非常珍惜這最后一節法語課的?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韓麥爾先生:穿上“漂亮的禮服”,“從來沒有這樣耐心地講解過”,“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進學生的腦子里去”,這都表現了老師在最后一次的教學活動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傳授出來,是老師熱愛祖國的具體表現。
小弗朗士:“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金甲蟲飛進來,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進行新課。
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師提示:鐘聲和號聲,是時間的標志,宣告了最后一課的結束。
提問:“忽然”一詞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說明大家感覺這一節課過得非常快,不知不覺中又到了散學的時間了。
提問,聽到了鐘聲、號聲為什么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鐘聲顯示著最后一課的結束,號聲,暗示著德語要替代法語,這都宣告了阿爾薩斯人民將和自己民族的語言,自己的祖國告別,這兩點對韓麥爾是沉重的打擊。“臉色慘白”是他內心痛苦已極的表現。
提問:“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興”具有什么表現力量。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通過上最后一課,小弗朗士對先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熱愛祖國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對法蘭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對自己的深刻自責,以及法蘭西語言永存、自由屬于法蘭西人民的堅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過。
提問:“我──我──”這兩個破折號該如何理解?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從語言形式上看,這兩個破折號表示聲音哽住了,說不下去了。從文章的內容上看,是“此處無聲勝有聲”。韓麥爾先生離別講臺的那一刻殘酷地來到了,心情悲憤,百感交加,語言難以表達沉痛的心情,兩個破折號則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這一切。
提問:怎樣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和寫出的“法蘭西萬歲”?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像一個特寫鏡頭。先生與學生的分別是如此悲壯,這時他一定有不少的話要說,卻又激動得說不出來,他的感情無法自抑,因此把種種感情集于筆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們看到了感情的流向,這些感情熔鑄成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法蘭西萬歲”,有兩層意思,首先是堅信法蘭西必勝,激勵人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再有也是韓麥爾先生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
老師范讀第29自然段。
教師小結:面對“散學了”──以后他就不能上課了這種嚴酷的現實,韓麥爾先生陷入極大的痛苦之中。這個悲愴的“鏡頭”深深地嵌在我們的頭腦中。作品也就在這悲愴氣氛中結束。
4.歸納中心意思。
提示思考:這篇小說寫了小弗朗士的變化,寫了韓麥爾先生上了悲壯的一課,還寫了鎮上的人到教室里來聽課的情形,寫這些都是為了表現什么呢?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小說以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課”中的見聞與感受,表現了法國人民在國土淪亡時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5.歸納寫作特點。
提問:這篇小說是以誰的口吻,來敘述這個悲壯感人的故事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篇小說是以小弗朗士的口吻來寫的,這叫做第一人稱的寫法。這種寫法便于寫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有利于寫出他的變化。例如:文中上學路上的心理描寫和背書時的心理描寫,都很真切感人,讓讀者看到了一個頑皮少年的變化、成長。
提問:在上學路上,小弗朗士見到了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廣告牌等等,這些描寫在小說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叫做場景描寫。這場景描寫實質上就是當時社會環境的描寫,它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背景,“最后一課”就是在那個時代、社會的條件下才會出現的,揭示了悲劇性的最后一課產生的根源。場景描寫,語言干凈、簡潔、寥寥幾筆,勾勒了故事發生的典型環境。
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六、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