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綜合能力測試(精選15篇)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1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①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③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④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2.給下列加粗字注音:闕處( ) 曦月( ) 襄陵( )沿溯( ) 御風( ) 素湍( )怪柏( ) 飛漱( ) 屬引( )3.三峽具體指哪三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是( );“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是( )。提示:從視角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根據文中內容,解釋“峽”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有人認為三峽壯美,有人卻說三峽秀美,請根據文章內容談談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最后一句詩寫出了漁者怎樣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章描寫了三峽美麗的風光,請你利用文中的詞句,組成一副對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同“缺”空缺 ②漫上 ③很 ④早晨 2.quē xī xiāng sù yù tuān bǎi sù zhǔ 3.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合稱。簡稱三峽 4.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5.俯視 仰視 6.峽是兩山夾水的地方。 7.不設同一答案 8.表現了三峽漁民船夫的悲慘生活。 9.不設同一答案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2
執教: 秀中分校 馬玉琴
開課時間: 2004年11月25日
【教學目標 】
1、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2、品析課文,引導學生領略三峽景色之美。
3、展開想象,體味文章意境。
【教學重點】品讀課文,感受三峽的獨特美。
【教學難點 】體味文章意境。
【輔助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著名學者余秋雨說過這么一件事,一個外國朋友曾經問他說:“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說一個。” 同學們猜是哪個地方?(三峽)那么,三峽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請看:
(播放三峽風光片)
看來,三峽的確魅力無窮。這節課就讓我們追隨著酈道元,一起走進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峽,去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
2、請同學配樂朗讀課文。(多媒體課件)
3、請大家齊讀課文。(多媒體課件)
4、同學們自讀課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賞三峽風光。(如對課文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可與同學或老師交流解決)。
剛才我們初步領略了三峽風光,你能說說你的感受嗎?(學生自由發言)
三、賞讀課文,理解文意。
過渡:
聽這些同學一說,我們腦海里有了一些對三峽的印象了,但還有點兒模糊,請同學們再讀課文,邊讀課文邊透過文字領略三峽的美,四人小組合作,任選一景,用自己的話把它詳細描述下來,好嗎?(四人小組合作,一人執筆,其余三人口頭描述。)
(組內代表發言)
過渡:
聽了我們同學的描述,真的讓人晃如身臨其境,如此雄偉壯麗的奇景,散文家酈道元卻僅用一百五十余字來描繪,且盡傳其神。歸納起來看:
課文主要寫了三峽的哪幾方面的自然景觀?(山水。)
請同學們用簡潔的文字歸納三峽的山水各有什么特點?
(山是高峻的、連綿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四、拓展延伸:
過渡:
三峽自古就有“山水畫廊”之稱,三峽的山,千年屹立,三峽的水,從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峽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觀呢?三峽現在正在進行一項規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那就是——
三峽大壩工程。
大家有查到關于三峽大壩工程的資料嗎?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師生共同交流,多媒體展示三峽大壩工程的資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破土動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于一體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峽工程開始第二次蓄水,三峽水庫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礎上悄然漲到137.4米,10月31日,壩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達600公里,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到2009年三峽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將抬高175米,請對照課文和查找的資料及圖片,展開想象,描繪一下那時酈道元所描寫的景觀會有怎樣的變化?
(小組討論,談談自己的看法。)
小結
酈道元筆下的山水畫卷已成為三峽歷史的美好回憶,今朝的三峽正放射著世人矚目的光輝,宏偉的葛洲壩工程,紅火的三峽工地,正在成就著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觀。我相信,不管這塊神奇的土地怎么變,三峽在我們心中的位置永遠不會變,三峽是我們心中永遠的三峽!三峽承載著我們永遠的愛!
作業 :
1 對三峽工程眾說紛紜,你的看法呢?結合課文和你查找的資料,談談你對建立三峽水利工程的看法。
2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出一期以“三峽”為主題的板報。
板書設計 :
(山)-- 奇險
夏 湍急
三峽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3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熟練掌握生字,翻譯、理解課文內容并熟讀成誦。
2、品析課文,展開想像,領略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3、學習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教材分析
北魏酈道元的《三峽》,描寫了三峽春、夏、秋、冬四季的美麗景色,是寫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對初一學生而言,結合樹下注釋讀懂弄通不困難,關鍵是要適當地學會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讀準句讀,特殊字詞和句子的用法;關鍵是了解寫景散文運用的寫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寫四時風光為什么從“山”寫起?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教學設想:
教學過程中盡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欣賞三峽風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熟讀成誦,積累理解”的環節對課文反復誦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并結合書下注釋通過圈畫法把字詞和譯文一一對應,盡量字字落實;通過“品讀課文,解決問題”的環節時問題呈現,然后一一解決,使學生明了寫景散文運用的寫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 三峽風光,感受引讀。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妝扮著中華大地,三峽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賞幾幅長江三峽的風景圖吧!美麗的三峽引得無數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盡情描繪。如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學生齊讀) 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也用優美的文字給我們展現三峽之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文言文《三峽》。(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了解《水經注》和酈道元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他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書 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記和民俗風土錄,是一本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巨著。《水經注》的文體駢散相雜,寫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辭、漢賦影響,富有文學氣息,對后世影響較大。
三、 熟讀成誦,積累理解
1、 初讀課文
(1)對照注釋,小聲自由朗讀,初步讀準課文字音。
正音:闕(quē) 疊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絕巘(yǎn) 長嘯(xiào) 屬(zhǔ)引 哀轉(zhuàn)
(2)教師范讀古文,學生注意難讀易錯的字音和停頓
(3)學生放聲朗讀,體會感受贊美之情。
(4)學生兩兩互讀,相互指出。
2、研讀課文
(1)學生個別朗讀,讀清句間停頓。老師于疑難處點撥,或讓學生探討。
朗讀停頓訓練重點: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礦襄陵 [襄陵:動補短語,漫上丘陵]
沿//溯/阻絕 [沿溯:并列短語,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語,雪白的浪花)
[回清:動賓短語,回旋著清波]
絕巘/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清,指水清;榮,指樹榮;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 疏通文意
學生圈點勾畫,利用工具書和書下注釋,試譯短文。(四人人小組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把意見綜合到一處,教師只起點撥、引導的作用
(1)重點字詞解釋:
略無闕處(毫無) 重巖疊嶂(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隱天蔽日(隱蔽天日,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
夏水襄陵(漫上) 不見曦月(太陽)
沿溯阻絕(斷) 或王命急宣(有 )
雖(即使)乘奔御風(這里指飛奔的馬)
不以疾也(不如) 絕巘多生怪柏(險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綠潭(急流的水) 飛漱其間(沖刷)
良多趣味(確實) 屬引凄異(連續;延長)
沿溯阻絕(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澗肅(寂靜)
空谷傳響(回聲) 故漁者歌曰(所以)
(2)重點句子翻譯: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重重疊疊的巖峰像屏障一樣,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見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絕: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斷了。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3、朗讀比賽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試著背誦課文,開展小組比賽
4、反饋交流
讀完課文后,同學們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交流。
四、品讀課文,解決問題
題一、三峽很美,哪你覺得三峽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峽的____ 美,你看 ,它
有 的特點”的句式說一說嗎?
例1:三峽的 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山有綿長、多、陡峭、高峻的特點。(板書:山——奇險)
例2:三峽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斷了。水有迅猛的特點。(板書夏水——迅猛)
三峽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發,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點。
三峽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蕩漾,水有清幽的特點。(板書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峽的秋美,你看,高猿長嘯,聲聲在山谷中回蕩。三峽之秋有蕭瑟凄涼的特點。(板書 秋——蕭瑟凄涼)
問題二、 作者寫景運用了哪些方法?
討論明確:
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正面寫山的長、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從側面說明江面狹窄,兩岸群峰相連,峭壁對峙,山下只見一線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描寫,可見其兇險。“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側面表現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正面描寫猿啼凄涼怪異,回聲久久不絕,悲哀婉轉,到處籠罩著悲寂、凄涼的氣氛。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以憂傷的漁歌作結暗示三峽漁民的悲慘生活,側面表現三峽之秋的蕭瑟凄涼。
2、動靜結合。靜景:山 動景:水
山(兩岸連山,群峰對峙) 水(夏:大水猛漲,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綠潭,清榮峻茂; 秋:林寒澗肅,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如: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湍”、“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而寫秋景,則重在繪聲,“長嘯”、“凄異”、“哀轉”,渲染了肅殺的氣氛。其描繪手法因時而變,因景而異,顯得變化多端,搖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則蘊涵其中,一個“趣”字,確切地表達了此時的愉悅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對猿聲的描述,也是對秋景所觸發的感情。
問題三:寫四時風光為什么從“山”寫起?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明確:因為“峽”的意思是兩山夾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從山寫起。三峽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著寫水。寫水先寫夏水,后寫春冬之水,后寫秋天,是承水勢的漲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漲,春冬風平浪靜,秋天水枯谷干,順勢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寫,是因為水的狀況比較接近。
問題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五、 學生小結學習本課的心得
六、 布置作業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4
教學目標:
1、節奏分明地朗讀課文,疏通文章大意;
2、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3、品味文章語言,展開想象,體會意境;
4、體會作者對三峽獨特贊美的欣賞之情。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課件播放圖片,師引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要求。
2、聽錄音,點讀(點評并指導),范讀。
3、學生分組讀,理解文意,疏通字詞句意。
4、作者寫了三峽的哪些景物?分別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點?(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三、精讀課文,品味美感
請以“本文的美,美在 。”說一句簡單的話。(可以試著從結構、描寫手法、語言、對偶句、感情、節奏、角度等方面著手。)
例:本文的美,美在構思。文章整體是先寫山,后寫水,思路清晰。在寫景時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
……
四、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早發白帝城》與《三峽》都描繪了三峽風光,前者是詩,后者是游記散文,試找出詩句與課文中相對應的相同寫景致的句子。
五、學習方法,開心練筆
1、請以生活中見到的花草樹木、鳥語花香為例,抓住他們的主要特點寫幾句話。
2、假如讓你做導游向游客介紹三峽的風光,你打算怎么介紹呢?
例:各位游客,歡迎你們來三峽觀光。七百里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四季美景風格各異。春冬之時,潭水碧綠,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飛懸;夏季水漲,江流洶涌;秋景凄寒,猿鳥哀轉,走進三峽人家,品嘗金黃蜜橘,登上三峽大壩。感受磅礴氣勢。多情的三峽風光,熱情的三峽人民,歡迎各位常游此地。
六、板書設計(反面)
七、小結
《三峽》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山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板書設計:
三 峽
酈道元
山 奇險
三峽 夏 急猛
水 春 冬 清幽
秋 凄涼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5
【設計思想】
內容淺顯,語言流暢,簡潔明快,適合誦讀。因此,教學中不必作過多的分析,以誦讀、欣賞為主。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朗讀上加以指導,組織學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學習,體會新課標的精神,初步學會運用“研究性”方式學習文章,培養自主研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抓住文中描寫景物特征的語句,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品味文章精巧的構思、精煉的語言、精美的畫面。
【教學難點】
品析文章的美點:構思、用材、布局
【教學方法】
確定為“文學鑒賞課”。課前向學生下發譯文,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師生交流,探究景物描寫及其他方面的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展現三峽優美風光的記錄片,并配以簡潔的文字進行說明。
2.欣賞完后教師指出:如今,高峽出平湖,這二十多年前的三峽美景正在漸漸散去,也許有一天,我們也只能在影片或在模糊的記憶中捕捉它曾經的險峻和美麗。今天,讓我們跟隨酈道元的腳步,領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峽風光。
二、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結合課文注釋,讀準字音,讀順文句,讀懂文意。
聽老師帶著驚嘆、贊頌之情吟誦課文,學生學讀。
學生之間自由交流文中難以明白和理解的地方。
三、問題情境設計,師生共同探究。
(一)問題情境。
1.文字優美,描繪傳神,作者是如何抓住三峽的風景特點進行描寫的?
2.三峽的自然風光,有山有水,四季各異,追溯過去,分析現狀,展望未來,你想到了什么?
(二)交流對話
1.教師與學生對話
話題一:《三峽》先寫山后寫水。寫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寫水,哪個季節具體寫?為什么?
明確:文章先總寫山:山高嶺連,綿綿不斷;再寫水的四季不同,重點寫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
話題二:《三峽》寫四季的景色中運用了許多精彩的詞語,試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語作簡要的分析。
明確:春冬之景:“素”“綠”“清”“影”數字;寫秋之景:“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出來了。其中“素”“綠”“清”著重寫水的色彩,而“寒”“肅”“凄”“哀”則蘊涵著作者的一種思想感情,屬于“借景抒情”一類的典型詞語。
2.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話題一:《三峽》語言凝練,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卻包容了四季景色,羅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嘯,為什么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明確:(1)文章取材先大后小,先總后分,層次清晰;(2)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色,選擇有代表性的景物,進行冼煉地描繪。
話題二:課文第三自然段“素湍綠潭,回清倒影”,譯文為“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試想:雪白的急流奔騰洶涌,可以回旋清波,卻怎么可以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呢?這個譯文是否有問題?
明確:這個翻譯的確存在問題。原句運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稱為“合敘”)的修辭,也就是古人為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把兩件相關的事并在一個句子中表述,翻譯時不能逐字進行,要從文意出發,找出詞語或詞組之間的相互搭配關系,如“耳目聰明”應是“耳聰目明”。據此這句的譯文應為: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話題一:課文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屬于自然景物的描寫,用在這里有何作用?
明確:作者用這個例子寫出了江水的湍急。
話題二:文章開頭突出三峽山高嶺連,隱天蔽日的特點,下文哪些文字可以印證這一特點?
明確:“絕巘”“峻”“林寒澗肅”“空谷”這些詞語都能印證。
師生與作品的對話
話題一:酈道元寫三峽風光,大部分筆墨放在寫水,水是課文的重點,那么能否調整寫山寫水的順序?
明確:這體現了文章布局的巧妙。先山后水是有科學依據的,有了山高嶺連的特定地形才能產生江流湍急的水勢,山是因,水是果。因決定了果,山是總寫,水是分寫,順序不能調換。
話題二:雖只有一百五十五字,但描繪景物卻盡傳其神,筆法令人稱奇,現在我們用欣賞的眼光來審視評說課文的美。(可以從語言、結構、描寫等角度入手)
明確:(示例)描寫手法美:
(1)正面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壘嶂,隱天蔽日”形象概括地描繪出三峽的地貌特征;
(2)側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烘托出三峽峰連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四、拓展研究
1.摹擬《三峽》第二段的寫法,寫出春風拂拂之景。
2.課外收集有關三峽的資料,試比較三峽的古今。
3.課外閱讀吳均的《與朱元思書》、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等寫景優美的文言文,試與寫景進行比較。
4.課外收集有關三峽的資料,展開一場有關保護三峽景觀的討論,題目可設計為:
(1)是保護三峽的自然風光,還是不斷地開發和利用三峽的水資源?
(2)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續三峽獨特的魅力?
【教學隨想】
《三峽》是人教版八年級新教材內的一篇課文。這兩節課我們著重探索的是:如何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自主探究文言文寫景的特征和寫作特色。先讓學生從描述三峽風光的記錄片中獲得感性認識,產生積極而美好的情感,形成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而后激發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且有發現、創新的強烈欲望。
教材的適當“處理”,是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的起點。我們重點選了“三峽的景色欣賞”和“三峽全文的寫作特色”兩個部分,讓學生進行鑒賞和討論,感受文章的藝術美,成功地引發了學生對課外寫景文言文的探究興趣。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們在課堂上安排了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導入課文。通過播放用多媒體制作的三峽風光的輯錄片,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嘆之情。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這個環節既是對學生課前自學課文的一個檢測,也是通過圖文結合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通過朗讀,加強學生對散文的節奏美、語言美、意境美的領悟。
第三環節:研究課文。這個環節是重點。我們是從“問題情境”人手,運用“話題式”教學設計模式,對全文的寫作特色進行不同對象的四次對話。對文章的景物特征、重點詞語、選材效果、語句翻譯、寫作手法進行了探究。
這三個環節用簡潔的語言可概括為:
運用多媒體導入課文(激發興趣)——→朗讀課文(感受內容)——→研究課文(學會鑒賞)
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
(一)得
1.這堂課創造了“圖文相融”的學習環境。通過放映三峽風光的輯錄片,讓學生對陌生的三峽在感性上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更有利于他們對文章的閱讀和欣賞。學生可以從文字中找到相應的畫面,又可以從相應的畫面中理解文中的句子,圖文并茂,相得益彰,是一種新課改下教學文言散文的方法。
2.選點集中,學生學習目標明確,破除了傳統文言文教學
“字字落實,句句翻譯”的方式。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和譯文自學,培養學生自讀淺顯文言短文的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在落實文章重點難點上進行突破,進行多方面的探究,使學生知道文言散文的寫景特征和寫作特色,從而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學的實效性明顯加強。
4.實現了語文課堂學習自主研究的構想。首先表現為學習過程的探究化。整個教學環節就是學生們以“三峽”為“原點”,不斷地發現新的興趣點,不斷進行探究和研究的過程,而不是教師事先完全安排好的過程。其次表現為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特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進行問題的探究,然后協同研究小組(前后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資源共享,交流研討,形成研究小組相對集中的觀點,在課堂上進行多流向的公開交流。
(二)失
這兩節課是我們在農村中學進行“研究性學習”方式的一種嘗試。要讓學生一下子從“接受性學習”方式進入“研究性學習”方式中需要經歷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我們先讓學生自學原文與譯文,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先進入一個“接受性學習”的情境,在此基礎上才進行“研究性學習”如果不這樣,會影響整個教學的效果。
學生以前很少有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在研究的層次上存在很多不足。如不能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提問;提問的深度需要老師作進一步的提示;在回答問題時,理性的概括能力較差,需要老師進行更好的總結。
教師在問題的設計和教學各環節時間的分配上很難準確把握。主要表現在問題提出后,不同層次學生理解接受的差距較大;課堂上留給學生交流探討,呈現個性化研究結果的時間不夠充分。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靈活運用新教材教學勢必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對于出現的新問題還有待在以后的具體教學中作更好的調整和改進。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6
a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1.第一段描寫三峽________的景色,側面描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所寫景物的特點是________。描寫泉、樹、山、草的四個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江水又東徑狼尾灘而歷人灘。袁山松曰:“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嶔崯,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發皆具,因名曰人灘也。”
(選自酈道元的《水經注·江水》)
1.解釋句子中加粗的詞語。
(1)江水又東徑狼尾灘而歷人灘
而: 歷:
(2)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發皆具
或: 具:
(3)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峭
去: 峻峭:
2.選段說明的對象是________,說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與詳解
a
1.解題需要準確理解句子ä蛋意思,全面掌握段落內容。第一段先從正面表現三峽夏季水漲,再從側面予以烘托。還要結合第二段判斷描寫的內容,兩個段落描寫三峽三個季節的景色。
答案:第一段描寫三峽夏季的景色。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
2.第二段所寫景物的特點是壯麗、奇偉、清、榮、峻、茂。
b
1.解詞應顧及上下文,做到詞不離句。同時要聯系學過的課文,對于需要解釋的詞語,復習它們在學過的課文中的意思。
答案:(1)“而”,連詞,用在并列的短語之中,表示并列關系。 “歷”,動詞,經過。
(2)“或”,代詞,有的。 “具”,具備。
(3)“去”,距離。 “峻峭”,陡峭。
2.準確理解句子的意思,全面掌握段落內容。選段提到了兩個灘,狼尾灘一筆帶過,只是為了表示人灘的方位。集中筆墨介紹的是人灘,介紹人灘得名的原因。
答案:說明對象是人灘。介紹人灘得名原因的句子是“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嶔崯,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發皆具”。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7
總體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 認讀生字,熟練朗讀課文。
2、 正確解釋關鍵詞語,句子。
3、 描述三峽壯美的景色。
4、 抒發對祖國河山的贊美與熱愛。
二、 教學重點:
學習簡練、生動的語言。
三、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四、 教學手段:
圖片投影。
五、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我們中國河山壯麗,每一處自然景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貌,你都對哪些景觀有了解呢?
(由全國各地的自然風貌引入對三峽的了解、向往)
出示三峽投影片。
二、 整體感知。
1、 請學生默讀課文,注意作者,讀誰字音。
2、 請學生介紹作者、作品。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范陽涿縣人。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
《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地理志,還是一部山水游記和民俗風情錄;
三峽指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3、 出示生字投影片,讓學生注音。
quē zhãng xī xiāng sù yǎn zhǔ
闕 嶂 曦 襄 溯 屬引
4、 學生練習自讀,并進行指導,達至熟練。
三、 文意理解。
1、 小組共同解釋文意,教師答疑。
2、 出示投影片,指出解釋重點。
<1>詞語:
自;闕;嶂;曦;至于;襄;沿;溯;或;雖;以;疾;湍; 漱;良;肅;屬引;
<2>句子
① 重巖疊障,隱天蔽日。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③ 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絕。
④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⑤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⑥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⑦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四、 布置作業。
1、 背誦課文。
2、 熟練解釋詞,句。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導入。
指名四位學生各背一段課文,然后齊背。
二、 分析課文。
1、 討論:文中描繪了三峽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
歸納并板書:
山: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三峽 夏:急
水 春冬:清榮峻茂
秋:哀婉凄異。
2、 體會本文語言特點,學生各抒己見。
總結:(1)動靜結合。
(2)有張有弛。
3、 再次齊讀課文,讀出韻味。
三、 作業:搜集描述三峽的其它文學作品,小組交流。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8
【設計思想】
本文內容淺顯,語言流暢,簡潔明快,適合誦讀。因此,教學中不必作過多的分析,以誦讀、欣賞為主。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朗讀上加以指導,組織學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學習,體會新課標的精神,初步學會運用“研究性”方式學習文章,培養自主研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抓住文中描寫景物特征的語句,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品味文章精巧的構思、精煉的語言、精美的畫面。
【教學難點】
品析文章的美點:構思、用材、布局
【教學方法】
本文確定為“文學鑒賞課”。課前向學生下發譯文,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師生交流,探究本文景物描寫及其他方面的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展現三峽優美風光的記錄片,并配以簡潔的文字進行說明。
2.欣賞完后教師指出:如今,高峽出平湖,這二十多年前的三峽美景正在漸漸散去,也許有一天,我們也只能在*或在模糊的記憶中捕捉它曾經的險峻和美麗。今天,讓我們跟隨酈道元的腳步,領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峽風光。
二、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結合課文注釋,讀準字音,讀順文句,讀懂文意。
聽老師帶著驚嘆、贊頌之情吟誦課文,學生學讀。
學生之間自由交流文中難以明白和理解的地方。
三、問題情境設計,師生共同探究。
(一)問題情境。
1.本文文字優美,描繪傳神,作者是如何抓住三峽的風景特點進行描寫的?
2.三峽的自然風光,有山有水,四季各異,追溯過去,分析現狀,展望未來,你想到了什么?
(二)交流對話
1.教師與學生對話
話題一:《三峽》先寫山后寫水。寫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寫水,哪個季節具體寫?為什么?
明確:文章先總寫山:山高嶺連,綿綿不斷;再寫水的四季不同,重點寫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
話題二:《三峽》寫四季的景色中運用了許多精彩的詞語,試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語作簡要的分析。
明確:春冬之景:“素”“綠”“清”“影”數字;寫秋之景:“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出來了。其中“素”“綠”“清”著重寫水的色彩,而“寒”“肅”“凄”“哀”則蘊涵著作者的一種思想感情,屬于“借景抒情”一類的典型詞語。
2.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話題一:《三峽》語言凝練,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卻包容了四季景色,羅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嘯,為什么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明確:(1)文章取材先大后小,先總后分,層次清晰;(2)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色,選擇有代表性的景物,進行冼煉地描繪。
話題二:課文第三自然段“素湍綠潭,回清倒影”,譯文為“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試想:雪白的急流奔騰洶涌,可以回旋清波,卻怎么可以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呢?這個譯文是否有問題?
明確:這個翻譯的確存在問題。原句運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稱為“合敘”)的修辭,也就是古人為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把兩件相關的事并在一個句子中表述,翻譯時不能逐字進行,要從文意出發,找出詞語或詞組之間的相互搭配關系,如“耳目聰明”應是“耳聰目明”。據此這句的譯文應為: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話題一:課文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屬于自然景物的描寫,用在這里有何作用?
明確:作者用這個例子寫出了江水的湍急。
話題二:文章開頭突出三峽山高嶺連,隱天蔽日的特點,下文哪些文字可以印證這一特點?
明確:“絕巘”“峻”“林寒澗肅”“空谷”這些詞語都能印證。
師生與作品的對話
話題一:酈道元寫三峽風光,大部分筆墨放在寫水,水是課文的重點,那么能否調整寫山寫水的順序?
明確:這體現了文章布局的巧妙。先山后水是有科學依據的,有了山高嶺連的特定地形才能產生江流湍急的水勢,山是因,水是果。因決定了果,山是總寫,水是分寫,順序不能調換。
話題二:本文雖只有一百五十五字,但描繪景物卻盡傳其神,筆法令人稱奇,現在我們用欣賞的眼光來審視評說課文的美。(可以從語言、結構、描寫等角度入手)
明確:(示例)描寫手法美:
(1)正面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壘嶂,隱天蔽日”形象概括地描繪出三峽的地貌特征;
(2)側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烘托出三峽峰連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四、拓展研究
1.摹擬《三峽》第二段的寫法,寫出春風拂拂之景。
2.課外收集有關三峽的資料,試比較三峽的古今。
3.課外閱讀吳均的《與朱元思書》、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等寫景優美的文言文,試與本文寫景進行比較。
4.課外收集有關三峽的資料,展開一場有關保護三峽景觀的討論,題目可設計為:
(1)是保護三峽的自然風光,還是不斷地開發和利用三峽的水資源?
(2)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續三峽獨特的魅力?
【教學隨想】
《三峽》是人教版八年級新教材內的一篇課文。這兩節課我們著重探索的是:如何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自主探究文言文寫景的特征和寫作特色。先讓學生從描述三峽風光的記錄片中獲得感性認識,產生積極而美好的情感,形成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而后激發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且有發現、創新的強烈*。
教材的適當“處理”,是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的起點。我們重點選了“三峽的景色欣賞”和“三峽全文的寫作特色”兩個部分,讓學生進行鑒賞和討論,感受文章的藝術美,成功地引發了學生對課外寫景文言文的探究興趣。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們在課堂上安排了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導入課文。通過播放用多媒體制作的三峽風光的輯錄片,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嘆之情。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這個環節既是對學生課前自學課文的一個檢測,也是通過圖文結合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通過朗讀,加強學生對散文的節奏美、語言美、意境美的領悟。
第三環節:研究課文。這個環節是重點。我們是從“問題情境”人手,運用“話題式”教學設計模式,對全文的寫作特色進行不同對象的四次對話。對文章的景物特征、重點詞語、選材效果、語句翻譯、寫作手法進行了探究。
這三個環節用簡潔的語言可概括為:
運用多媒體導入課文(激發興趣)——→朗讀課文(感受內容)——→研究課文(學會鑒賞)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認識三峽。
2、掌握重點實詞,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詩《早發白帝城》,寫了三峽的風光,請同學們齊聲朗誦。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今天我們走進另一篇文章,來更細致地領略三峽的景色。
二、預習檢測(3分鐘)
1《三峽》選自。本文作者,他是我國杰出的地理學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文筆絢爛,語言清麗。
2三峽包括、。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全長約二百公里。
3、給下列字注音
闕嶂曦襄御泝湍嘯屬澗
三、自主探索(一)(8分鐘)
默讀課文,結合文*釋,解釋下列詞語
自三峽七百里于,在
略無闕處毫無
略無闕處通“缺”缺口
重巖疊嶂像屏障似的高山
自非如果
亭午夜分正午
不見曦月日光,這里指太陽
夏水襄陵沖上山陵
或王命急宣有時
雖乘奔御風即使
雖乘奔御風奔:飛奔的馬;御:駕
不以疾也不如
素湍綠潭白色的急流
絕巘極高的山峰
飛漱其間飛流沖蕩
良多趣味實在
林寒澗肅寂靜
屬引凄異連接不斷
自主探索(二):(10分鐘)
邊讀課文邊結合課*釋及手頭工具書獨立疏通課文大意。無法解決的問題,畫出注明。
翻譯方法指導:
“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重重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兩岸的丘陵的時候,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時皇上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著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3、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嗽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很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山峰和怪柏之間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四、合作探究:(8分鐘)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描寫了三峽連綿不斷的山勢和三峽的水在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再現了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
五、當堂檢測(10分鐘)
1、解釋下列詞語:
略無闕處沿泝阻絕
乘奔御風回清倒影
清榮峻茂晴初霜旦
2、翻譯下列句子: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六、抽查清
抽查清:
每組的3號同學給組長翻譯第二段。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10
一、課文悟讀
節選自《水經注·江水》的《三峽》一文歷來被視為描繪三峽奇觀的名篇,專家學者亦多將作者如何描繪三峽美景作為賞析的重點。教參在課文說明中更是開門見山地強調:“《三峽》以凝煉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壯麗景色。”筆者以為,這多少有些悖逆作者的本意。作為一部為《水經》作注的地理專著,固然有不少對大自然旖旎風光的專筆描述,但其重點則是放在與“水”緊密相關之處,這是《水經注》與其他山水游記重要區別之所在。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僅用了不到1/4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峽峰巒重疊的景觀,卻以濃墨重彩描繪江水四季的變化以及與之相伴的萬千氣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麗,秋季的空靈肅殺。在夏水一節,作者重點突出的是“沿溯阻絕”造成的水“疾”,并未描繪自然景色。不過無論寫什么季節的江水,又都與三峽“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至于三峽的其他景觀作者均未觸及。
總之,全篇文章是122"水”為綱。因此,準確地說,《三峽》是一篇描述流經三峽的長江之水四季變化及其帶來沿江的壯麗景色的散文。
二、亮點探究
1.三峽的奇觀數不勝數,且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各有不同的特點,對這些美麗的景觀作者并未細加描繪,僅以寥寥數筆勾勒三峽的山勢,這樣敘寫有何用意?
探究學習:
作者重點寫山勢,突出其“連”而“高”的特點,為下文寫長江的水勢和江水給兩岸帶來的四季景色作了鋪墊。正因為山勢高峻,才使得夏季水勢險惡,“沿溯阻絕”;正因為“重巖疊嶂”,才會出現“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奇景;正因為“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且難見“曦月”,才能使人在秋日倍感“林寒澗肅”,十分凄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寫三峽,重在寫“水”。
2.作者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依次描寫江水,而是首先寫夏季,并將春冬二季合為一體?
探究學習:
本文重在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長江在三峽段的迅疾兇險之特征亦體現得尤為突出,故作者將“夏水”置于首位。相較而言,春冬二季的長江皆有“清榮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為一體描繪。
3.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請你找出表現形、色、聲、情的關鍵詞語,并認真體味。
探究學習:
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隆”、“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而寫秋景,則重在繪聲,“長嘯”、“凄異”、“哀轉”,渲染了肅殺的氣氛。其描繪手法因時而變,因景而異,顯得變化多端,搖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則蘊涵其中,一個“趣”字,確切地表達了此時的愉悅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對猿聲的描述,也是對秋景所觸發的感情。
4.文中曾寫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但接下來又說“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這是否自相矛盾?
探究學習:
這是本文的一個難點。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兇險,在通常情況下,船只因江水流速過急,不會冒險出發,但在“王命急宣”的情況下,船只一旦啟航,便可“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過一般和特殊這兩種情況的對比性敘述,表現夏日的長江水勢大,流速快。
5.酈道元的《水經注》對后世影響極大,李白、柳宗元等寫山水的作品都深受其影響。請就學過或課外閱讀過的詩文,舉一例加以說明。
探究學習:
《水經注》既是一部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秀的山水游記,它是后世山水游記的先導。許多詩人、文學家都借鑒《水經注》中的藝術手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文。如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即借用了《三峽》中的“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以“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表現“境清”等,也能明顯地看出《水經注》對其產生的影響。
三、選題設計
延伸閱讀《水經注·江水》中描述黃牛灘的一段文字,結合課文練習五的要求,理解本段文字重點突出黃牛灘的什么特點。(文略)
研究方法:
(1)查閱工具書(教師可對部分詞語提供注釋),用現代漢語翻譯這段文字。
(2)比較:《三峽》著重描寫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帶來的江水四季變化,本段文字著重描述此處江段的什么特點?(提示:著重描述水道的紆曲。)
(3)《三峽》中有“朝發”、“暮到”句,本段文字亦有“朝發”、“暮宿”句,二者表現的內容有何不同?(提示:前者表現水急,后者表現水曲。)
參讀書目:
《文言文選讀》(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四、備教卡片
●卡片①
縱觀歷代游記作品,很少有單純寫景之作,即使像《水經注》這樣一部地理著作,也常常因水記山因山記景,因景記人,同時又記故事以及風土人情、歷史掌故等,終于使得這部地理專著帶有較強的感情色彩。
(摘自陳必祥《怎樣閱讀游記文學》,《中文自修》,1985年第6期)
●卡片②
夏季是水旺的時候,秋季是水枯的時候。夏、春冬、秋的記敘次序,是根據水由旺到枯的變化過程來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寫,是因為水的狀況比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寫處理。可見,以某種景物為主要內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為線索貫穿起來的。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11
三峽教學課堂教學實錄
執教教師:麻城市閔集中學 易書
師:我們可愛的世界是如此美麗,我想問問同學們,國慶長假我們大家最想到什么地方旅游?
生:我想到北京去,因為那里是我們偉大的祖國的首都!
生2:我想到北京,我學了<故宮博物院>一文以后,我想看看雄偉壯麗的中國古典宮殿建筑群.另外我想看看長城!因為吧,那里是連月球上都可以看到的雄偉建筑。
生3:我想看看桂林的山水,因為“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4:我想到新加坡看看,因為我聽說那里是世界上最干凈的城市。
師:很好,有到國外看看的雄心壯志了。
生4:我想看看黃山,我們家有一幅黃山迎客松的畫,我想看看黃山的奇松!
師:好,同學們,我們要利用有限的時間,只要有機會我們應該走進美麗的大自然,去多看看,俗話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師:我國的大學者,《信客》一文的作者,余秋雨在國外訪問的時候,有一位同行曾經問他說:“在中國你最難忘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同學們猜猜,那會是什么地方?
(有人說故宮,有人說桂林,有人說泰山)
師:他說是三峽。為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酈道元的《三峽》,看看三峽美麗的景色。
師:先請同學們熟讀課文,自己解決文中生字的讀音。
(3分鐘以后)
師:我現在請一位同學來讀課文,大家看看他的字音讀得準不準。
(一生朗讀,交流評價,明確讀音,全班齊讀課文,這一遍朗讀的要求是讀準字音。)
師: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我們還應注意朗讀的節奏——讀順課文,哪位同學來試試?
(按照課文的自然分段,分別請四位同學朗讀,老師直接在power point上用“/”劃出文章的節奏,交流評價,明確重點、難點。全班再讀課文,這一遍朗讀的要求是讀順節奏。)
師:大家剛才讀得又準又順,現在老師對大家提出更高的要求,請同學們參照注釋,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選那么幾處自己處理一下,試著讀出感情,讀出文章的意韻來。
(學生們的聲音由小變大,慢慢就放開來讀了,不少同學躍躍欲試,有選一句讀的,有選整段讀的。)
生:“夏水”應讀得快一些,聲音大一些,讀得要有氣勢。
生:“春冬之時”應處理得非常輕松、平緩。
生:“林寒澗肅”的部分應讀得慢一些,聲音低一些,讀得哀傷一些。
(學生們反復朗讀,讀語段,讀全文,個人讀,全班齊讀,合作探究,交流評價,仔細品味,體會文中的情境,在朗讀中學習處理語速、語調、重音的方法,達到讀準字音,讀順節奏,讀出感情的要求。)
師:大家讀得非常好,如果胸懷更放開些,聲音再響亮一些就更好了。下面,我們來進一步品味品味課文的內容,看看課文主要寫了三峽的哪些景物。同學們請將課文再讀一遍,找出文中具體寫了哪些景物,并且找出具體的句子,分析描寫的角度和景物的特點。
生1:寫了三峽的山,它的特點是“連綿而且長”從“七百里”“略無闕處”可以看出。
生2:寫了夏天的水,它的特點是“急”快速,從“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一天就到了,可見夏天的水很急。
生3:秋天的三峽,格外的凄涼,可以從“淚沾裳”中看出來。
生4:春冬的水,清澈秀麗,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寫得內容可以看出來。
師:請同學們用簡潔的文字歸納三峽的山水各有何特點?
(經過之前的鋪墊,這個問題地解決可謂是水到渠成。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相互補充很快便形成了共識:山是高峻的、連綿的、怪異的、幽寂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蕩的、凄寒的。富于變化,姿態萬千。)
師:三峽自古就有“山水畫廊”之稱,那么由山和水構成的“山水三峽”的總體特點是什么呢?我們用一個什么字來概括呢?
生:美。(大家異口同聲地答道。)
師: 我們體會到了三峽美麗的景色,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到了2009年,三峽大壩建成之后,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的山水風光會有哪些變化?文中的哪些景觀還在?哪些景觀將不復存在?還會增加哪些新的景觀?四人小組討論討論,談談自己的看法。
(同學們各抒己見,課堂討論氣氛非常活躍。)
生:大壩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內水位會有所升高,“兩岸連山,略無闋處”這一景觀會有所變化,三峽上游會出現又一個秀麗的千島湖。
生:大壩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了,有大壩來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證水道的暢通,無論是豐水還是枯水的季節,航運都不受影響。
生:大壩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為大壩蓄水會導致污染。
生:我不同意剛才那位同學的說法,大壩蓄水可以增加三峽對下游清污、排污的能力,使三峽的水更加清澈,美景依舊。
生:大壩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達以前難以到達的山林深處,會嚇走猿猴,“高猿常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景象就會消失了。
生:大壩建成之后,水被攔起來,就不能打漁了,“漁者歌曰”的景象就看不到了。
生:我不同意剛才同學的看法。大壩控制水的流量,流域之內風平浪靜,水量豐盈,有利于漁業的發展,打漁的人應該更多,打到的魚也應該更多。
師:那漁者就要改唱“巴東三峽巫峽長,打漁歸來喜洋洋”了。
生:我認為三峽的漁民即使不用打漁了,三峽也應該保留打漁的景觀,這樣即可以保留三峽的原貌,還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師:講得非常好,對歷史遺跡的保留確實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三峽大壩的建造是人類對自然的偉大改造,它和自然的和諧共處,是最偉大、最令人感動的一處景觀。
師:三峽即將發生許多變化,那么,這個新的三峽和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相比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學生們各有各的想法,有喜歡新三峽的,有喜歡舊三峽的,有兩者都喜歡的。)
師:其實,它們各有各的美。遠去了的,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個現代而又更加壯美的三峽。雖然,美麗不會永遠,但文明總要進步,當眷戀之手告別千年的風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贊美。
師:最后,我們作一次寫廣告詞的練習,請同學們考慮一下,結合我們課文所學給三峽這個聞名于世界的景點寫一則廣告詞,可以互相討論一下!
生1:游三峽,看三峽大壩!
生2:我認為你沒有突出三峽的特點,我認為應該突出這里水的特點,廣告詞可以這樣寫——想看水急速嗎?請到三峽!想看水柔順嗎?請到三峽!想看水凄涼嗎?也請來三峽!
師:恩,很好,突出三峽水的特點!
生3:想看奇山異水嗎?請到三峽。
生4:走進三峽,走進你的夢想。
生5:三峽,與夢想一同飛翔!
師:今天我們三峽的游覽到這里結束了。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12
一、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2、學習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動靜結合,情景交融。
3、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把握作品景物描寫的方法。
2.文章描寫景物生動、傳神,語言精美的特點。
3、背誦全文。
三、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查找有關三峽的資料或圖片,要求學生對三峽有些了解。
2、收集有關長江或三峽的詩句。
教師準備:
1、網上搜集有關三峽的圖片,各個角度的精選一副。
2、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和詩句。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認識作者酈道元。酈道元,字善長,是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水經注》是記敘我國江河分布的專著,提到我國的江河,長江與黃河代表性, 關于黃河的詩句我們學了不少,那么關于長江呢?(師生共同吟誦有關長江的詩句)
2、 長江確實壯美,尤以三峽為甚,讓我們目睹一下三峽的美景。(多媒體展示三峽的美景)三峽指上游自重慶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間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都說瞿塘雄、巫峽絢、西陵險,下面的幾句詩各是寫哪個峽的?是否驗證古人的說法?
多媒體展示:有關三峽的詩句
1.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十二巫山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
朝云暮雨渾虛語,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轉山曲,未至已先驚
白浪橫江起,槎牙似雪城
4.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5.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
6.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7.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
8.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注】此設計讓學生從總體上了解三峽的特征,并能理論聯系實際,培養他們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
3、看著現代的畫面,讀著古人的詩篇,我們知道,長江不僅壯麗于現在,更壯麗于過去,你覺得三峽最美在什么地方?這個問題還是朗讀過后再來解決。(學生齊讀)
①示范朗讀課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
闕 嶂 曦 襄 御 溯 湍 嘯 屬 漱
②學生試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把語句讀通順,注意文句停頓。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注】此項環節設計意在強化學生的誦讀能力,切實抓好基礎。
4、齊讀課文。
多媒體展示: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quē xiāng yǎn zhǔ sù shù xī tuān xiào zhàng
闕處 襄陵 絕巘 屬引 沿溯 飛漱 曦月 急湍 長嘯 重巖疊嶂
5、譯一譯,記一記:
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一段一人,先讀后譯。
注意下列劃線詞語的意思:(補充注釋)
A、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
B、至于夏水襄陵。(到了)
C、或王命急宣。(有時)
D、其間千二百里。(代指兩地)
E、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即使)(認為)
F、良多趣味。(很)
G、沿溯阻絕。(斷)
H、絕巘多生怪柏。(極)
I、哀轉久絕。(停止)
J、每至晴初霜旦。(每當到)
6、讀一讀,說一說:
在譯讀的基礎上梳理課文內容。
①文章先寫山后寫水;
②寫水則抓住三峽不同季節(夏季、春冬之時、秋季)的景物特征來寫。
7、 師生帶著尋美的眼光找尋三峽最美的所在,教師引導:在山水
(學生回答一有沾邊,便及時鼓勵:你們跟酈道元真是心有靈犀,他也覺得三峽美在山水)
8、 好的詩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個字都會翻譯,因為美需要的是體會而不是肢解,現在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文中三峽的美景。(各組一名學生1分鐘描繪)
①三峽很美,哪你覺得它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峽的 (景物)美,你看 。”的句式說一說嗎?
示例:三峽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這樣美的三峽,作者僅用150余字就描繪得如此傳神入化,其語言之美,其筆法之妙,實在令人稱奇。 ②如此美景,作者是怎樣將其描繪得傳神入化——抓特征寫景。
山——連綿不斷、高峻挺拔
夏水——兇險、迅疾
春冬之景——清幽、秀麗
秋景——凄涼、哀婉(對漁歌的理解)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13
◆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認讀生字,正確解釋關鍵詞語或句子,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大意,反復朗讀課文。
2.在反復閱讀中,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達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感受三峽壯美的景色。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反復朗讀中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在反復閱讀中,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達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2.教學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感受大自然的壯美和文化魅力,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豐富其文學素養和古代文化的修養。
教學方法:誦讀法,拓展法,討論點撥結合法
◆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想和大家聊個天,喜歡旅游嗎?十月一就要到了,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紹一個我們國內旅游的好地方?今天老師就帶大家進行免費的旅游。放(三峽風光視頻)早在17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就像我們展示了三峽的美景。
二、走進作者
(學生簡介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象,撰《水經注》。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具有較高文學價值)
三、整體感知,通過讀課文感受三峽的美
1.檢查預習情況出示幻燈片,檢查字的讀音。
2.輕讀課文,初步感知三峽的美景
3.指導朗讀,體會三峽的美
這篇課文雖然短小,但生字比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難,把它讀得自然流暢?讀課文,注意不讀錯字、漏字,把握好節奏。我相信隨著大家對課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峽之美時,朗讀得會更好。
四、合作交流,質疑解答
1.小組為單位,找出你不太理解得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
2.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在你眼前會出現怎樣的景色?
師總結峽的特點:兩山夾水的地方就是峽。(板書)
3.那我們就先去看看三峽的山。有哪位同學愿意為大家讀一下寫山的語句?其他同學請注意聽,看看三峽的山有怎樣的特點?
二、三、四段寫水,描繪不同季節山峽的不同景象。
總結特點:根據課文內容,想象三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1.選一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三峽的奇景(教師提醒學生想象要扣緊山水、季節、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啼、悲涼的漁歌等)
4.站在美學的角度,同學們來總結一下三峽具有怎樣的美?
老師總結:
三峽的山:延綿,高峻壯美
夏水:迅疾奔放美
春冬:清榮峻茂秀美
秋:凄涼凄美
5.用比喻或擬人的修辭手法對三峽進行贊美,并說出理由。
6.找同學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漁者歌,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借漁者的感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用哀轉久絕的猿聲來側面襯托三峽的凄涼與悲哀。)
在三峽這篇課文中,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來描寫事物,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在寫作中我們能借鑒什么?
五、拓展延伸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正式動工。
以下這首詩表現了三峽工程從提出到開始興建的漫長曲折歷程及三峽工程給長江帶來的巨大變化。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14
【教學設想】
教學本文應著眼于培養學生自讀文言文的習慣,廢止“字字講解,句句對譯”的串講,代之以學生自讀(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文的注釋大體弄懂文句,了解課文內容)、輔以教師的指導、學生討論的教讀方法,使學生悟得學習文言文的門徑。在此基礎上了解課文內容,思考問題,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努力做到:務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感受;文言語句的教學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服務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表達的需要;使整個教學過程帶有明顯的語言、思維的訓練的特征。
【媒體運用】多媒體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師:同學們,這是一組“長江三峽”郵票(幻燈2),三峽風光能上郵票,必然有其非同尋常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酈道元的《三峽》(幻燈3出示課題),領略三峽獨特的美。
請同學來看一下本堂課的“學習目標”
二、出示學習目標:(幻燈4)
師:請同學們把目標齊讀一下:
1、抓住景物特征,領略三峽的美。
2、背誦課文。
重點:在解疑的過程中重點突出三峽的山、水之美。
三、關于作者
師:下面我們來學習課文,先請同學對照注釋1,完成下列填空。
生舉手回答
本文選自,作者是____他是____時候的地理學家、散文家。三峽是指長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幻燈5)
四、教學過程
㈠朗讀課文
師:伴著音樂,我們來朗讀課文,大家說說看,在我們班誰朗讀得?
生:推薦。
師:好!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為大家朗讀。其它同學要當好小評委,等下請你發言。
學生對朗讀同學作評價。
師:剛才大家評價的很好,朗讀的同學也讀得不錯,在古文的朗讀中特別不能把停頓停錯。舉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示范朗讀。
㈡師:看著這圖畫,老師要考大家一個字的解釋:(由三峽的“峽”字破題導入課文)
師:峽是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和字義
生:兩山夾水的地方(幻燈6)
師:那酈道元要寫三峽,必然抓住什么景物來寫呢?
生:山、水
師:對,那請同學快速閱讀課文,完成下列思考題(幻燈7)
㈢出示思考題,請同學思考、討論完成,做好圈點勾畫(幻燈7)
1、快速閱讀課文,找出具體描寫三峽山和水的語句來,分別做好記號。*
2、在描寫三峽山的語句中,找出關鍵字詞來說明三峽山的特點。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描寫三峽水的?每個季節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關鍵字詞用“~~”表示。
㈣分析課文
1、師:請一位同學把描寫山的語句朗讀一下。思考:從句中找出關鍵的字詞來說明山的特點。
幻燈顯示一郵票作背景,請同學看一下郵票中的山與所說的特點是否吻合?
投影打上關鍵字詞:連、高、陡、險、窄,根據那些特點來背誦山的語句。請一個學生來背
2、師:離開了水,也無以為峽,且奇山之下,必有異水,那三峽的水又有什么獨特的美呢?作者又按什么順序來寫水的呢?
請學生先來看一幅描寫三峽水的動畫,說說那畫面中的水有什么特點,然后根據內容用書中的語言評述一下畫面中的水。(抓住“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這句作文章,指導學法。)(——齊背)
3、如果說這是三峽水迅疾、兇險的一面的話,那三峽水也有其恬靜、溫柔的一面。請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來描述畫面景物(素、綠、清、影。)(“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值得細嚼)。
4、師:秋天水枯谷空,這時的三峽又給人什么樣的感受呢?從那些景中傳達了這種情呢?
生:凄異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
㈤在感受了三峽的美后,我們邊欣賞錄像,邊試背課文。
㈥布置作業:完成文后練習題。
《三峽》綜合能力測試 篇15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在反復誦讀中增強文言語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峽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在反復誦讀中增強文言語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詩《早發白帝城》,寫了三峽的風光,請同學們齊聲朗誦。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今天我們走進另一篇文章,來更細致地領略三峽的景色。
二、介紹三峽: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游風景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三大峽”。
瞿塘峽雄踞長江三峽之首,西起白帝城,東至巫山大溪鎮,全長8公里,以其雄偉壯觀而著稱。瞿塘峽鎖全川水的險要氣勢。瞿塘峽在三峽中雖然最短,卻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畫卷和文化藝術走廊。
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有大峽之稱,以幽深秀麗稱奇于天下。巫峽兩岸群峰,以十二峰為奇,它們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為纖麗奇俏。“秀峰豈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萬峰”。
西陵峽灘多流急,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整個峽區都是高山、峽谷、險灘、暗礁。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古三峽船夫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
1.請一位同學為大家朗讀一下關于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紹。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時的地理學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學不倦,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對祖國河山十分熱愛,對地理風物精切鉆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經注》。
《水經注》是給《水經》所作的注文。《水經》是記述我國河流水道的一部專著,書中列舉大小水道137條,內容簡略。酈道元作注時大為擴展,介紹了1252條河流,除記載水道變遷沿革外,還記述了兩岸的山陵城邑、風土人情、珍物異事。《水經注》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地理有很*價值。
2.教師點明《水經》、《水經注》與《水經疏》三者之間的關系。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聽范讀,標注生字字音。
2.教師明確讀音。
3.自由朗讀。
4.分組齊讀。
五、再讀課文,理順文章大意。
(一)學習文言文的翻譯方法。
(A)三個標準:“信、達、雅”
“信”,就是譯文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達”,就是譯文明白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要求和習慣,無語病。
“雅”,就是譯文語句規范、得體、生動、優美。
(B)兩個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系,重要的詞語要相應的落實,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方式,力求語言風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譯,指著眼于表達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
兩者的關系是,只有在直譯表達不了原文意旨的情況下,才在相關部分輔之以意譯。
(C)五個步驟:審、切、連、驗、謄
1、審。分析譯句前后內容,把握譯句大概意思;看清譯句的長短,停頓,標點,語氣;審清譯句的語法現象。可先抄出來,圈注。
2、切。將譯句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后逐字翻譯。
3、連。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
4、驗。將譯好的句子代入語境,看語義、語氣、對象等是否吻合。
5、謄。將草稿紙上的譯句謄寫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
(D)具體方法:
1、留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謚號、廟號、年號、書名,等等,或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不必翻譯。
①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這里除了“春、謫守”之外,都要保留。
②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黔州那個地方,從未有過驢子,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了一頭驢子到那里去。(“驢”、“船”古今的詞義完全相同,翻譯時不能改變它的原意。)
2、刪
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①戰于長勺,公將鼓之。(《曹劌論戰》)--句中的“之”是個音節助詞,可不譯出來。
②“夫戰,勇氣也。”--“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曹劌論戰》)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
3、補
(補充法)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譯。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
①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②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相同、一樣)
③祖母劉(氏)(憐)憫臣孤(獨)弱(小),躬親撫養。
①*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那個表演*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紙扇、一塊醒木罷了。(《*》)
②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阿房宮賦》)
③“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曹劌論戰》)
4、換
(替換法)將單音詞換成雙音詞,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通假字換成本字。換言之,留的留下,刪的刪去,其他的都是“換”的對象了,這是字詞翻譯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即在單音節詞前或后加字,使之成為包含這個語素的雙音節詞或短語。最常見的是用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調換文言文的單音節詞;有些詞,在古書里常用,但在現代漢語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要用今天的說法去置換古代的說法。)
1)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和氏璧上有瑕疵,請允許我指出來給大王看。
2)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黔之驢》)--咬斷了它的喉嚨,吃盡了它的肉,才離去。(“斷、喉、盡、去”均為一個字換為兩個字)
5、調
(調整法)包括:主謂倒裝、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賓語前置等。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生在我前面的人,他們懂得的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并且拜他為師。
②求可使報秦之人--尋找可以出使去回復秦國的人
③還自揚州。(《傷仲永》)(狀語后置)--從揚州回家。
6、變
"變",就是變通。遇到活用詞時,應靈活地譯出該詞的活用意義。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用意譯。另外對古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互文見義、互文見義這些用了繁筆的文句翻譯時要加以還原,用簡筆的形式翻譯。
①波瀾不驚--(湖面)風平浪靜。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二)按照這“六法”,學生細讀課文,借助注釋、工具書、資料獨立疏通文意。
六、作業
獨立思考,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復習文學常識導入。
二、檢測作業完成情況
1.交流翻譯心得。
2.小組內提出完成作業過程中的難點,合作交流。
3.全班合作互助,翻譯全文。
參考:
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層層疊疊的山巖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兩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斷絕了。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騎上奔馳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兩岸山色。極為陡峭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姿態奇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里飛射沖刷,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綠草豐茂,確實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樹林山澗冷落而蕭索,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連續不斷,異常凄厲。回響在空曠的山谷中,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三、整體感知,把握脈絡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全文可以分成幾個層次?每個層次主要寫的是哪種景物?
明確:
三峽的山、水。
兩個。
一層:三峽的山。
二層:三峽的水。
2.第二個大層次又分成哪幾個小層次?
明確:
夏季的三峽。
春冬的三峽。
秋季的三峽。
四、研讀第一層次:三峽的山
1.作者集中寫三峽的山的是哪一段?
明確:第一段
2.寫出了山怎樣的特點?
明確:山高嶺連,峽窄水長
3.作者是如何體現三峽山的特點的?
明確: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先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正面來寫三峽山高嶺連的特點,再從“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了山勢高大狹窄的特點。
4.本文是為《水經》作注,應該重點在寫水,可是文章第一段寫山,第二段才開始寫水,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因為山勢造就水勢,寫山的特點,為寫水作了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五、研讀第二層次:三峽的水
研讀:夏季的三峽
1.夏季的水具有什么特點?
明確:水漲流急,交通阻斷。
2.在寫夏季三峽水是,作者運用哪些方法去體現三峽特點?
明確:
(1)王命急宣--側面體現
(2)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夸張,對比。
六、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2.搜集關于三峽的神話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