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精選13篇)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點,理解文章內容。
3.理解列數字方法的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
(1)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點,理解文章內容。
難點:理解列數字方法的作用。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l)暢談:盡情地說。
(2)昂首挺立:仰著頭直立著。
(3)遙遙在望:形容距離遠可以望見。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
2.閱讀全文,思考自讀提示和課后練習。
二、導入
小時候,奶奶給你們講過嫦娥奔月的故事嗎?傳說月宮中不僅有儲
娥,還有捧酒的吳剛,還有揭藥的玉兔。你們想到月亮上去會會他們嗎?
1967年7月21日,人類登上了月球,讓我們跟著登月的宇宙飛船去月
球上瀟灑走一回。
三、正課
1.用5 分鐘時間快速默讀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本出聲,不回
視,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2.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分成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紹美國宇航員拜訪了月球。
第二段:從“這一年的 7月 16日”到“三位宇航員共同完成了一次
到另一個星球的探險。
具體介紹美國宇航員登月的全過程。
第三段:從“登月歸來后不久”到完。
評論登月的意義。
3.提問: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
要點?
討論并歸納: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登月前,介紹宇航員來到發射架下,進人狹小的指令艙。
點火,火箭緩緩上升,兩級火箭自動脫落后,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
作,飛船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高度進入預定的軌道。先繞地球飛行,飛
行狀況正常。第三級火箭再次發動,進入登月軌道。飛船開始作減速飛
行,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它自動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脫
離。登月艙開始降落,平穩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階段:登上月球。登月艙打開了艙門,宇航員走下階梯,登上了
月球,開始作業 ,3個小時后停止作業 ,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
第三階段:返回地球。登月艙發動機起動了,它不斷地上升,不斷地
加速,進人預定軌道,與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羅 11號”飛船對接成功。丟
棄登月能,飛船開始向遙遠的地球飛去。它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
層。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時候,三個大型降落傘在空中張開,“阿波羅
11號”飛船濺澆在預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邊的海軍救起。
4.提問:宇航員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
討論并歸納;做了九件事。
①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發現一切正常。
②他們拿出鐵鍬,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
③他們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
④從登月艙中取出電視攝像機,安裝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裝了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
③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
③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
③取出美國的星條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③跟美國總統尼克松通話。
5.提問;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數字,這些數字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文章中精確地運用表示時間、速度、距離的數字,使文
章說明得更準確、更具體。
6.提問:登月有什么意義?
討論并歸納: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
大的飛躍。
四、小結
本文以平實的語言,真實記錄了這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精確地運
用表示時間、速度、距離的數字,使文章說明得更準確、更具體。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根據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個詞語表達。
1.仰著頭直立著。
2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
3.距離遠但可以望見。
4.不停地運動行進。
(二)如果你是宇航員,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開想象,寫一段
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篇2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記實報道。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字
里行間透露著作者對登月成功后所表現出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于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這
篇記敘文將記敘的要素和順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訓練學生的速讀能力,準確地概括課文
內容的要點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同時要通過對本文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
t
和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這是本文的教學目的。
本課教學用一課時。前半節課進行常規教學,以學生自讀為主,后半節重點討論課
文最后一句話,補充一些有關太空方面的知識,以培養興趣、增長知識。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激趣,引人課題。
教者出示宇航員拍攝到的月球地貌的圖片。有條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飛船探
訪太空的錄相資料。先簡要解說圖片內容。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珍貴的圖片資料是怎么得來的嗎?對,是我們的宇航
員登上月球后拍攝的。(或是通過人造衛星拍攝的)那么,你們想了解人類成功地踏上月
球的全過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月亮上的足跡})。
(板書課題、作者)
二、學習詞語,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并造句。
暢談:盡情地談。
昂首挺立:抬鶩繁手鋇卣咀擰?
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指名學生用上列詞語造句。
三、快速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2.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
指名學生回答第1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擇其要點板書。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升空前的準備(3、4)升空前氣氛、登機
②飛向月球(5一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登月感受
指名學生回答第2題,其他同學在書上作好標記。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幾件
事:
①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②采集月壤和月巖。
③樹立登月紀念碑。
④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
⑤插上美國的星條旗。
⑤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提問: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
明確: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將有關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
提問: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作者沒有過多的
議論和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對宇航員的敬佩。
四、組織討論: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數字,這些數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談到登月的意義時說:“這一小步,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
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你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第1題。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
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
第2題,先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稍作歸納。
“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
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
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
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時光飛逝,時至今日,人類向
宇宙邁進的步伐從沒停止過,你知道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其他成果嗎?
讓學生談談,互通有無,增長見識,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五、小結。
這篇記實報道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
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本文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來記
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新聞報道
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
六、布置作業 。
完成課后練習題三。
板書設計 :
15.月亮上的足跡
朱長超
一(1、2)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將要發生的事件。
二(3-9)寫飛船離開地球,向月亮奔去。
準備、登機、檢查、起飛、飛行。
三(10—15)寫飛船登月成功并寫宇航員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動。
四(16——20)寫登月歸來。
(劉英)
教學設計(B)
教學內容和步驟
組織學生先參觀一次有關天文學知識的科普展覽;或請有關的專家、學者給同
介紹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及其取得的成果,為學習本課作準備。
一、播放一段人類探訪月球的短片。
我們剛才看到的是人類探訪月球的全過程,那么作者朱長超是怎樣用手中的筆
這一真實歷程的呢?好,我們一起看課文《月亮上的足跡》。(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速讀課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指名學生復述登月過程中的幾個階段。教者根據學生復述,板書其要點。
登月的全過程有四個階段:
1.飛船升空前的準備。
2. 離地球,飛向月球。
3.登月成功,開始工作。
4.勝利返航,暢談感想。
三、再讀課文,注意掌握記敘的細節。
指名學生詳細復述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要求說出具體的細節。
教師提供時間線索,指名復述,其他同學完成下表。(要求不看書填表)
時間事情的進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火箭發射后2分42秒第一級火箭脫落,火箭繼續上升
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
火箭發射后13小時30分,宇航員進入夢鄉
19日晚8點33分飛船飛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點
19日晚9點32分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20日上午7點32分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對日上午11時39分登月艙打開艙門
11時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飛船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
再指名復述宇航員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幾件事,其他同學邊聽邊在書上標記。
明確:宇航員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②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
③樹立登月記念碑。
④安裝各種科學探測儀器。
⑤插上美國星條旗。
③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四、教師小結。
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報道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出作者的喜悅之情以
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剛才,大家通過兩次速讀,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內容,
讀有所獲,學有所得,學得不錯。
五、布置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題二、三。
2.辦一份以介紹天文學知識為主的手抄報。優秀者給予獎勵,并將其手抄報張貼
在教室里,供大家閱覽。
3.查字典,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暢談昂首挺立遙遙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劉英)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③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 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
學生 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
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飛船的登月資料圖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畫面導人新課。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歌導人。
總之,導人旨在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什么時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
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簡要說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
然后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并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后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①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深人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7.
b.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②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并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可以發言并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語言方面——①恰當的描述;②用數字說明;③敘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拓展延伸,聯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② 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著我國神州三號飛船的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延伸練習
① 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② 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在寫作中盡可能地使用。
○板書設計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裝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篇4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記實報道。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對登月成功后所表現出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于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吧嘆。這篇記敘文將記敘的要素和順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訓練學生的速讀能力,準確地概括課文內容的要點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同時要通過對本文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和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這是本文的教學目的。
本課教學用一課時。前半節課進行常規教學,以學生自讀為主,后半節課重點進行討論(包括課文最后一句話),補充一些有關太關方面的知識,以培養興趣、增長知識。特別是要以美對伊的戰爭為教育契機,教育學生要和平運用科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激趣,引入課題。
今天,我帶來了一些圖片,想請大家看一看(將課件換至幀2)
教師:你們知道這些珍貴的圖片資料拍攝的是什么嗎?對,是我們的宇航員探索外星球的圖片。那么,你們想了解人類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過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月亮上的足跡》。
板書課題、作者。
二.快速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請同學們帶著兩個問題速讀課文①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②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速讀時要注意速讀的要求。(用課件幀3演示速讀要求)
1.教師:這是一篇記實報道,是記敘文的一種,請找出文章中所交代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引導學生回答。
2.本文所敘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幾個部分描述登月的全過程的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擇其要點板書。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部分:
①升空準備(3、4)升空前的氣氛、登機。
②飛向月球(5—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感受。
3.宇航員登月,不僅開創了人類的首次載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紀元,而且還肩負著特定的任務,那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將課件切至幀4)
①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②采集月壤和月巖。
③樹立登月紀念碑。
④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
⑤插上美國的星條旗。
⑥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示完后切換至幀5)
3.提問:從登月準備、飛向月球、成功登月到返回地面,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報道這一過程的?
明確: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將有關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
三.組織討論:
1.我這里有一組數字,它們是從本文中節選出來的,請大家看一看,有關于時間的,有關于速度的,也有關于高度的。(邊展示幀6解說)作者在文章中用了這么多數字,有什么作用呢?(學生回答后切換課件至幀7
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而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十分高,這些數字主要是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
2.文章最后寫阿姆斯特朗談到登月的意義時說:“這一小步,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你是怎樣理解的?
“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般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3.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已是三十多年的事了。時光飛逝,時至今日,人類向宇宙邁進的步伐從沒停止過,你想知道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其他成果嗎?哪就請搜集了相關材料的同學為大家介紹一下吧?(學生介紹,邊介紹邊將課件切換至幀8)
人類向宇宙邁進的步伐從未停止過,不僅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拜訪了火星,而且在金星、土星等行星上,也留有人類進駐的足跡。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只沉睡多年的東方雄獅,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聽介紹(學生介紹,)
4.,先介紹幀8最后一幅圖片,然后再說:“人類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聽完這些介紹,你有些什么感受?”(引導學生談感受,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5.大家說得很好。眾所周知,當前美英聯軍運用高科技對伊拉克實行的軍事打擊,向我們提出一個更具時代性的問題:我們不僅要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而且要和平利用科研成果,不能讓伊拉克災難在歷史上重演,不要讓高新技術,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危害人類,甚至毀滅地球。
四.小結:
《月亮上的足跡》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奏響歌曲《我的中國心》)希望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立志成為明天學科學,愛科學,并和平利用科學的新型建設者。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 快速閱讀課文,較快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大意。
2. 用歸納文意要點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內容要點。
3. 學習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認識現代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4. 學用文章的寫作技巧和語言。
[教學重點]
1. 課文的結構方式“概說——評說”。
2. 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
[教學難點 ]
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手段]
CAI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1.(出示宇航員拍攝到的月球地貌的圖片)導語 激趣,引入課題。
2.疏通了解。
(1) 學習“自讀提示”,了解學習該課的基本要求:“平實的語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點”。
(2) 快速閱讀課文一遍,了解文章寫了哪些主要內容。
(3) 畫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查閱字典,弄清讀音和意義。
3. 再次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2) 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
學生討論,交流,回答。
點撥:
(1) 登月的全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升空前的準備(3、4段)升空前的氣氛、登機。
○2飛向月球(5——9段)檢查、點火、升空、飛行。(播放火箭升空一、二級火箭脫落的錄象)
○3登月成功(10——15段)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4返回地球(16——20段)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登月感受。
(2) 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幾件事:
○1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2采集月壤和月巖。○3樹立登月紀念碑。○4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5插上美國的星條旗。○6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播放宇航員登陸月球后的錄象、圖片)
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時間)
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作者沒有過多的議論和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喜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對宇航員的敬佩。)
4. 精讀課文,依時間順序列一事件進程表。
時間 事件進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火箭發射后2分42秒 第一級火箭脫落,火箭繼續上升
離地9分5秒 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
火箭發射后13小時30分 宇航員進入夢鄉
19日晚8點33分 飛船飛過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
19日晚9點32分 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20日午7點32分 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 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點39分 登月艙打開艙門
11點51分20秒 阿姆斯特郎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 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 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 飛船進入大氣層
5. 小結。
這篇記實報道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本文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
6. 布置作業 。
根據第二部分第1、2階段的內容,畫出飛船向月球進軍的行程圖。
[課堂練習]
1. 課后習題。 2、畫圖。
[板書設計 ]
月亮上的足跡
概說登月事件及其意義。
起飛
評說登月全過程。 進軍
登月
返航
再次強調登月事件的偉大意義。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快速閱讀,在規定時間內讀完全文,并能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要點。
2.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3.激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培養起足夠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方法
1.快速閱讀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先讓學生較快速度地默讀,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簡潔的語句梳理概括內容要點。
2.講讀法。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嗎?對,是38萬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來,人們仰望天上的明月,總會引起無窮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飛上月宮。如今,幻想已經變為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現在,就讓我們與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吧……
二、檢查預習
1、聽寫下列字詞:(共10個)
指令海域暢談神往里程碑觀測昂首挺立一葉孤舟遙遙在望
2、解釋下列詞語:(共5個)
①暢談:盡情地談。
②昂首挺立:抬起頭筆直地站著。
③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⑤里程碑: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類是什么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月球。
4、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
三、速讀課文,篩選信息
1、默讀課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明確: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離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國宇航員登上月球,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號”火箭準備發射。
④三名宇航員進入指令艙。
⑤“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后進入預定的軌道。
⑥“阿波羅11號”飛船進入登月軌道。
⑦三名宇航員進入夢鄉休息。
⑧“阿波羅11號”飛船到達離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
⑨登月艙和飛船脫離,登月艙開始降落。
⑩登月艙降落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先后來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馬上在月面上緊張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
⒁登月艙和“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成功。登月艙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羅11號”飛船準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
⒃對人類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總結
⒄三位宇航員暢談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談登月的意義。
2、歸納整個登月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明確:可分四個階段
①升空準備(3、4)升空前的氣氛、登機。
②飛向月球(5-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報道這一過程的?
明確: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
4、找出有關表示時間的詞語并指出相應事件。
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號”火箭準備發射。
②發射后2分42秒,第一級火箭自動脫落。
③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飛船進入預定的軌道。
④發射后13小時30分,宇航員開始進入夢鄉。
⑤19日晚上8點33分,飛船飛過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
⑥19日晚上9點32分,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⑦7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
⑧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地降落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
⑩11點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點56分20秒,奧爾德林也來到了月面。
⑿(三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7月21日14點,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
⒀7月22日0點15分,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進入預定軌道。
⒁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成功。
⒂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阿波羅11號”飛船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員暢談登月的感受。
5、作者為什么詳細的交代時間,這些表示時間的數字有何作用?
明確: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
6、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
明確:
①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②采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
③把紀念碑樹立在月球上。
④把電視攝像機安裝在月球表面
⑤安裝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來檢測宇宙射線
⑥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
⑦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
⑧把美國的星條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
7、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
明確:科學家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
四、教師小結:本文就是真實記錄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全過程的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可以說,引人入勝是本文的特色。
五、布置作業
根據第二部分第1、2階段的內容,畫出飛船向月球進軍的行程圖。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話?
明確:“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2、找出文中議論性的句子,并說明其作用。
明確:(表明觀點或看法的句子即為議論性句子,具體句子略。)作用:起畫龍點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閱讀本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確:感受到科學技術的魅力,感受到人類智慧的無窮魅力,并對人類未來的美好充滿信心。
二、暢所欲言拓展延伸
1、現時篇
②我國作為一只沉睡多年的東方雄獅,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況又有哪些驚天動地的成果呢?請你介紹一下好嗎?
③聽完這些介紹,你有什么感受嗎?
2、想象篇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②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三、總結語
月的故事引人入勝,月的情愫豐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但我國航天技術仍無法登上月球。隨著我國神州六號飛船的發射成功,我相信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在座的同學們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愿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板書設計:
準備
月亮上的足跡升空偉大的壯舉
登月人類的智慧
返航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二、三。
2.查字典,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暢談昂首挺立遙遙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完成練習,鞏固所學,提升能力。
教學內容:《練習冊》、《全效學習》內容
教學重點:
1、基礎知識與能力訓練,要注意中考演練題型。
2、課內閱讀注意檢查學生對課堂所學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
3、課外閱讀要逐步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篇7
月亮上的足跡
教學目標 :
1.快速閱讀課文,概括各部分的內容要點
2.掌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時間順序
3.掌握列數字的說明方法,體會準確平實的說明語言
4.學習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認識現代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巨大作用.
重點:準確地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
難點:理解課文最后的一句話的意思,培養探索科學的精神
教學方法:導讀討論
教學手段:CAI、錄音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激趣,引人課題。
播放一段登月過程的錄像片
我們剛才看到的是人類探訪月球的全過程,那么作者朱長超是怎樣用手中的筆
這一真實歷程的呢?好,我們一起看課文《月亮上的足跡》。
二、學習詞語,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并造句。
暢談 昂首挺立 遙遙在望 可望而不可即
請學生解釋課前注釋的幾個詞語并造句
三、快速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2.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
指名學生回答第1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擇其要點板書。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升空前的準備(3、4)升空前氣氛、登機
②飛向月球(5一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登月感受
指名學生回答第2題,其他同學在書上作好標記。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幾件事:
①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②采集月壤和月巖。
③樹立登月紀念碑。
④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
⑤插上美國的星條旗。
⑥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提問: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
明確: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將有關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
提問: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作者沒有過多的議論和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對宇航員的敬佩。
3.播放幾段錄像和幾張圖片,補充一些形象的知識
四、組織討論: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數字,這些數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談到登月的意義時說:"這一小步,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你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第1題。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
第2題,先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稍作歸納。
"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五、升華
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時光飛逝,時至今日,人類向宇宙邁進的步伐從沒停止過,你知道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其他成果嗎?
讓學生談談,互通有無,增長見識,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六、小結。
這篇記實報道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本文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
六、布置作業 。
完成課后練習題三
七、教學后記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篇8
教學內容和步驟
組織學生先參觀一次有關天文學知識的科普展覽;或請有關的專家、學者給同介紹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及其取得的成果,為學習本課作準備。
一、播放一段人類探訪月球的短片。
我們剛才看到的是人類探訪月球的全過程,那么作者朱長超是怎樣用手中的筆這一真實歷程的呢?好,我們一起看課文《月亮上的足跡》。(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速讀課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指名學生復述登月過程中的幾個階段。教者根據學生復述,板書其要點。
登月的全過程有四個階段:
1.飛船升空前的準備。
2. 離地球,飛向月球。
3.登月成功,開始工作。
4.勝利返航,暢談感想。
三、再讀課文,注意掌握記敘的細節。
指名學生詳細復述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要求說出具體的細節。教師提供時間線索,指名復述,其他同學完成下表。(要求不看書填表)
時間事情的進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火箭發射后2分42秒第一級火箭脫落,火箭繼續上升
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
火箭發射后13小時30分,宇航員進入夢鄉
19日晚8點33分飛船飛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點
19日晚9點32分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20日上午7點32分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對日上午11時39分登月艙打開艙門
11時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飛船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
再指名復述宇航員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幾件事,其他同學邊聽邊在書上標記。
明確:宇航員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②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
③樹立登月記念碑。
④安裝各種科學探測儀器。
⑤插上美國星條旗。
③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四、教師小結。
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報道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出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剛才,大家通過兩次速讀,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內容,讀有所獲,學有所得,學得不錯。
五、布置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題二、三。
2.辦一份以介紹天文學知識為主的手抄報。優秀者給予獎勵,并將其手抄報張貼
在教室里,供大家閱覽。
3.查字典,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暢談 昂首挺立 遙遙在望 可望而不可即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
1,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認識現代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2,掌握快速閱讀捕捉信息的方法,較快地理解登月的全過程.
3,把握本文語言語言特色.
教學重、難點:
1, 快速閱讀課文,抓住關鍵語句,較快地理解登月的全過程.
2. 啟發想象,使學生敢于幻想、敢于探索宇宙秘密,深刻理解當今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巨大作用。
3.學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整體感知---激趣啟思---拓展總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創設情境,以嫦娥奔月的故事為引子展開想象,以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及其續集導入 文章內容的學習.(見課件)
(二)檢查預習:
讀一讀的字詞的音義.
(三)整體感知:
1,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思路,將登月的全過程用簡單的示意圖畫出來,并用簡潔的語言加以解說.(發揮想象,只要能按時間順序畫出即可,語言要簡練.)
(四)激趣啟思:
1、根據文章思路,理解登月過程各環節的內容,啟發想象:
提示: 第一部分:概說登月事件及其意義:第二部分:細述登月全過程。
(1) 準備: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哪些人物?將要發生什么事情?(見課件) 體會三位宇航員此時的心情。
(2)升空:演示課件,觀看升空的過程。讀文章第8段,想象此時空中的美景。
(3)登月:想象并敘述“人類踏上月球的第一步”的情景,體會宇航員的心情;說說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
(4)返航,演示圖片
第三部分:再次強調登月事件的偉大意義。體會阿姆斯特的話:“這一小步┈是巨大的飛躍。”這句話的含義。
2、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數字,這些數字起什么作用?
(四)、總結拓展:
1, 小結:這篇報道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登月成功的一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
2,課外拓展:人類不止一次登上月球,請查找相關資料,做成知識卡片。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三。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內容和步驟
組織學生先參觀一次有關天文學知識的科普展覽;或請有關的專家、學者給同介紹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及其取得的成果,為學習本課作準備。
一、播放一段人類探訪月球的短片。
我們剛才看到的是人類探訪月球的全過程,那么作者朱長超是怎樣用手中的筆這一真實歷程的呢?好,我們一起看課文《月亮上的足跡》。(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速讀課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指名學生復述登月過程中的幾個階段。教者根據學生復述,板書其要點。
登月的全過程有四個階段:
1.飛船升空前的準備。
2. 離地球,飛向月球。
3.登月成功,開始工作。
4.勝利返航,暢談感想。
三、再讀課文,注意掌握記敘的細節。
指名學生詳細復述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要求說出具體的細節。教師提供時間線索,指名復述,其他同學完成下表。(要求不看書填表)
時間事情的進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火箭發射后2分42秒第一級火箭脫落,火箭繼續上升
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
火箭發射后13小時30分,宇航員進入夢鄉
19日晚8點33分飛船飛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點
19日晚9點32分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20日上午7點32分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對日上午11時39分登月艙打開艙門
11時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飛船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
再指名復述宇航員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幾件事,其他同學邊聽邊在書上標記。
明確:宇航員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②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
③樹立登月記念碑。
④安裝各種科學探測儀器。
⑤插上美國星條旗。
③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四、教師小結。
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報道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出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剛才,大家通過兩次速讀,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內容,讀有所獲,學有所得,學得不錯。
五、布置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題二、三。
2.辦一份以介紹天文學知識為主的手抄報。優秀者給予獎勵,并將其手抄報張貼
在教室里,供大家閱覽。
3.查字典,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暢談 昂首挺立 遙遙在望 可望而不可即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1、知識和能力:
能用“瀏覽”的形式,快速從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了解事情的始末。
2、過程與方法:
組成合作小組,課外查找人類登月的資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人類征服其他星球的大無畏精神,體會為人類的進步事業而無悔付出的那份崇高和神圣。
【教學建議】
1、瀏覽課文,根據文章明確的時間提示,用表格的形式簡略紀錄阿姆斯特朗等三人的登月始末。
時間事件1969年7月16日“土星5號”火箭把飛船“阿波羅11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19日晚8點3分飛船飛過月球和地球的中和點。19日晚9點32分飛船作減速運動,準備登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飛船與登月艙脫離。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降落在月球上。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艙門。21日上午11點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21日下午1點56分停止作業,從月球返回登月艙。22日上午0點15分開始準備升到一定的繞月軌道,與飛船對接。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25日凌晨1點35分8秒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大氣層。圓滿完成登月計劃。2、這篇文章以時間為序,完整地記錄了人類首次偉大的登月經過。作為本次登月任務的執行者,我們很有必要分析他們的精神境界。我們可以通過評價的形式,去體會本次登月任務的意義,感受三位宇航員的崇高。
供參考的問題設計:
⑴讀文章結尾,你是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所說的話的?
⑵13段最后一句:他們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艙,脫掉登月服,換上艙內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頓中飯,甜甜地睡了七八個小時。能談談你讀后的感受嗎?(“美美”和“甜甜”兩個形容詞,要分析好,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好。)
⑶登月計劃是由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科林斯共同完成的,可是世人卻更多的只記住了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并把他的名字和人類第一次登月緊緊聯系在一起。如果你是奧爾德林或科林斯(甚至沒有登上月球,在那激動人心的偉大時刻,他的形象沒有出現在月球上,沒有進入人們的視線。)你對此會怎么想呢?(這到題目的設計,目的就是通過個性化的閱讀,喚起學生對什么是崇高、什么是神圣的嚴肅思考,從少年時代起樹立追求“崇高”的信念。)
3、課后搜集人類登月的資料,進一步感受人類的聰明才智和探求未知世界的執著精神,激發學生作為一個地球人的自豪感。
4、相關資料鏈接:
⑴“教學用書”p171~174。
⑵資料下載。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終于在月球著陸,使逐步推進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達到高潮,阿姆斯特朗也成為登陸月球第一人,美國在月球探測中取得了最為輝煌的成果。在隨后的3年多時間里,阿波羅計劃又先后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飛行,其中1970年4月發射的阿波羅13號,雖因氧氣瓶爆炸發生事故,但仍然安全回到了地球。
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到1972年12月阿波羅計劃的最后一次飛行──阿波羅17號登月為止,先后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表面。這一系列“訪問”大大豐富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各次阿波羅飛行都對月球表面進行廣泛考察,搜集了大量月球巖石、土壤標本,其中從月球上帶回地球的月巖樣品就達440公斤。阿波羅飛行同時把許多儀器安裝在了月球上,進行科學研究,如太陽風實驗和月震測量等。
阿波羅計劃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人類月球探測進入了一個“寧靜”期。這期間,世界各國均未對月球進行新的探測。直至1994年和1998年,美國成功發射“克萊門汀”和“月球勘探者”號月球探測器,對月球形貌、資源、水冰等進行了探測,標志“又快、又好、又省”的月球探測新時代的開始。
至2004年1月,除美國之外,歐洲國家、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等也都已經制定或正在實施相應的月球探測計劃,例如歐洲首個月球探測器“smart-1號”已于2003年9月27日順利升空,踏上了月球探測之旅。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篇12
語文組:劉丹
〈〈月亮上的足跡〉〉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時的語言,真實的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過程。王老師的課堂教學,重點突出,難易適當,通過教師適時的引導,整個教學流程貼切自然。
首先,王老師讓學生說一說吟詠月亮的詩句,這一精彩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月亮產生了一種神秘的向往,盡快進入了學習狀態 。
再次,由于這篇文章篇幅較長,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內容,王老師讓學生先通讀課文,理清課文的六要素。學生讀完課文后,讓學生觀看本文的教學掛圖。這樣圖文結合,不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再一次激起了閱讀興趣。
對于本課的教學,王老師不是面面具到的講解,而是有重點的探究,如重點研讀12段和4段讓學生回答:1、宇航員在月球上做了哪幾件事?2、給“激動”“緊緊地”加點,并說明這兩個詞語的作用。3、登月艙完成使命后被甩在了太空,對這種做法談談意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特別是第三個問題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
第三,本文的課堂教學亮點不僅是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記得王老師梳理完課文內容之后說:“如果插在月球上的美國國旗換成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該多好啊”接著出示“神五”“神六”發射成功的報紙,讓學生敘述事件并說內心的感受,并讓學生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航天員,來到月球上,你最想和祖國人民說一句什么話?”頓時課堂上氣氛十分活躍,王老師又針對來到月球上兩名宇航員誰先登月的問題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觀測、暢談、里程碑、昂首挺立、一葉孤舟、遙遙在望”等詞語。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學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2.訓練學生快速閱讀,并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德育目標
1.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于探索的精神,體會作者蘊涵在字里行間的對登月成功的喜悅之情。
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對登月技術的理解;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方法
1.快速閱讀法。本文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時間線索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先讓學生較快速度地默讀,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簡潔的語句梳理概括內容要點。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就關于報道人類登月的文章如自讀課本中的《登陸月球》進行對比閱讀,充實有關細節,培養探索太空的興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及膠片、月球地貌的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訓練學生快速默讀文章,用圈點勾畫和記錄摘要獲取要點信息、概括課文內容。分析文章表現手法,如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等。利用課堂實踐活動,了解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探索月球的奧秘。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多媒體顯示月球地貌、宇宙飛船探訪太空的的資料)
(教師簡要解說圖片內容)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珍貴的資料是怎么得來的嗎?對,是宇航員登上月球后拍攝的。那么,你們想了解人類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過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朱長超的《月亮上的足跡》。(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二)(多媒體播放一段人類探訪月球的短片)
我們剛才看到的是人類探訪月球的全過程,那么作者朱長超是怎樣用手中的筆記錄這一段真實歷程的呢?今天讓我們與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設計(三)(背景音樂: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
同學們,“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伴著這熟悉的兒歌,我們不知不覺中走過了孩提時代,的確,如洗的碧空、如盤的圓月有著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豐富的內蘊盡在神話傳說、文章詞賦、民風民俗之中。長舒廣袖的寂寞嫦娥、吳剛砍伐月桂的坎坎之聲,無不誘惑人們去設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終于在1969年的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伴著阿波羅11號”——太空雄鷹而展翅飛落月球,今天,讓我們在朱長超的引領下去重溫那一刻。(板書文題、作者)
二、快速閱讀,概括要點
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讀,不回視。閱讀中,勾畫出下列字詞,并利用工具書掌握其讀音和意義。
投影:
(1)觀測:觀察并測量(天文、地理、氣象、方向等)。(2)暢談(chàng):盡情地談。(3)里程碑: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著頭筆直地立著。(5)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實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在文中篩選圈點出表示時間的短語,思考:(1)登月的全過程按時間發展和空間位置可以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用示意圖標示飛船向月球進軍的行程(注明時間、距離、速度等)。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飛船升空前的準備、飛船飛向月球、登月艙登月成功、飛船返回地球四個階段。
(2)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
明確: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的。明晰的時間線索使讀者比較詳細地了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
3.指名學生詳細復述事件過程,要求說出具體細節,其余學生補充遺漏的情節。
4.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標記出來。
教師明確:
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幾件事:(1)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2)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3)樹立登月紀念碑;(4)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5)插上美國的星條旗;(6)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通話等。
5.朗讀課文的1~2語段對登月事件及意義的概說,根據文章語言環境的提示,篩選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要素。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969年7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6.精彩朗讀并背誦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評價登月意義的話。
7.師生共同歸結課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評說”的結構方式:(板書)
第一部分:概說登月事件及其意義。
第二部分:評說登月全過程。
第一階段:起飛第二階段:進軍
第三階段:登月第四階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強調登月事件的偉大意義。
8.想像訓練:
根據情況提示,展開想像,口頭描述一個片斷。
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三、精讀課文,研討細節
1.請一名同學朗讀課文的第5、11語段,其他同學在課本上標記出含有數字的語句,思考: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一系列數字的作用是什么?
教師明確:
富有吸引力的數字如“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等。
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同時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
2.結合課文第4語段中的議論性語句和投影顯示的內容討論:為什么說人類第一次登月“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投影:
(1)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陽系各行星和最終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這句話闡述的是事實,而“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則是對未來的希望。
(3)21~22世紀,人類將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將利用太陽能取暖,利用月球上發現的水生產蔬菜、糧食,建立各種生活設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務是開采氦3并運回地球,并利用這一熱能源發電,供應全地球所需電能。人類還將開發地球人拜訪月球村的旅游業。
學生暢所欲言,盡情回答,教師稍作點撥:“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實的闡述。但這一小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說明現代科技已經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邁進宇宙的步伐將更堅實更長遠。
3.作者以平實的語言記錄登月的過程,盡管沒有過多的議論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舉出片斷說明。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對宇航員的贊嘆。
如流露在登月紀念碑文中的勝利、豪邁之情。
四、課堂小結
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轉眼間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歷史,重溫經典,在嘆服人類用聰明才智譜寫壯舉的同時,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著人類探索的腳步,精彩神話的創造就孕育在這堅實的探索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會變成鮮活的現實,讓我們共同祈祝人類未來更美好。
五、課堂練習
閱讀文段,完成1~4題。
投影:
阿波羅11號太空船首次登陸月球的剎那,的確令人嘆為觀止。但太空船得先擺脫地球強大的引力,才能飛往月球。因此剛發射的幾分鐘,也就是整個航程一開始的若干公里之內,是最艱難的時刻,所費的力量往往超過往后的幾十萬公里。
習慣也是一樣,它具有極大的“引力”,只是許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認罷了。要革除因循茍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習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闊斧地改革,便難以竟全功。“起飛”需要極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脫離重力的牽絆,就能達到理想的境地。
1.從全文看,第一自然段關于太空船的敘述,是為了說明什么?利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2.第二自然段中的“習慣”具體是指什么?
3.第二自然段中“起飛”的含義是什么?
4.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參考答案:
1.說明“起飛”需要極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脫離重力的牽絆,就能達到理想的境地。
2.具體指因循茍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習性。
3.人們改變不良習慣的起始階段。
4.克服不良習慣(擺脫習慣的引力),就能到達理想的境界。
六、布置作業
1.有人說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一場大騙局。也有人說,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對此你是如何看的?請查閱有關資料證實自己的觀點。
2.閱讀文段,完成題目。(分發講義資料)
7月19日晚上9點32分,地面指揮中心發來呼________(喊、救、叫)。三個人急忙起身。這一天,他們應該按計劃登上月球。飛船開始作________(均速、減速、加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個宇航員緊張地工作著,他們手握操縱桿,以防一旦計算機出現故障,就用手工操縱。還好,計算機發著正常的指令,飛船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就自動發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并與地面指揮中心通了話。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脫離,飛船繼續在繞月軌道上飛行,登月艙則開始降落,在橢圓形軌道上緩緩下降。
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________(安穩、平穩、很穩)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員興奮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報告:他們已經勝利著陸。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興地祝賀他們的成功。
(1)按照原文在短線上選詞填空。
(2)解釋加線的詞語。
①凌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神往已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主要寫了登月前夕哪幾個工作程序?
(4)這段文字分別交待了三個關鍵數字,分別標識三個關鍵的工作程序,請把兩者用連線標出。
7月19日晚9點32分 登月艙平穩降落月面上
7月20日上午7點32分 從飛船換乘登月艙
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 中心發來呼叫準備登月
(5)“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和“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是本文中兩個精確到秒的時間數據,這是為什么?
(6)讀了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請實話實說。
參考答案:
(1)呼 減速 平穩
(2)①天快亮的時候 ②內心向往已久
③時間 地面指揮中心發出登月指令、兩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執行登月計劃、登月艙平穩降落月面、登月成功。
(4)略
(5)因為這兩個數字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6)略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課題叫做“月亮上的足跡”,好不好,能不能想出更鮮亮的?
2.把課文的第三部分移前至第一部分后,好不好,為什么?
3.我國古代詩歌作品中有許多關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請寫出你最欣賞的佳句(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為例說說喜歡的理由,推薦給同學、朋友。
4.搜集、整理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完成一期介紹月球奧秘(如月球的起源、地質構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等)或月亮文化為題的手抄報。
選題中以及搜求材料、辦報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統籌,給予指導,以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太空中的日常生活
失重是太空中最顯著也是最奇妙的環境因素。它會使人產生某些不適反應,也會使簡單的操作變得非常困難。不過它也會使航天員單調艱苦的生活充滿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給航天員帶來一種全新的、奇妙的感受和體驗。
行走
人在地球上走,而航天員在太空里飄。人進入了太空,就脫離了地球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計),進入了一個無所謂上和下、幾乎沒有重力作用的世界。你可以輕松地飄來飄去,但你必須學會如何用手指的輕輕動作來控制好你的身體。比如只須用手指在艙壁上輕輕一點,你就能飄起來。如果有人用手指輕輕點你一下,你就會飛過整個機艙。你可以睡在天花板上。你必須習慣身體姿態的任何變化。你還必須對自己手、腳的位置特別小心,以免出現問題。
服裝
航天器入軌后,航天員便脫掉航天服,換上工作服。他們不用穿鞋,只穿襪子。航天員的工作服一般根據飛行時間長短來準備,有專門定做的,也有在商店買來的。工作服沒有固定的款式,但最常見的是連身工作服,顏色可由航天員自選。航天員的服裝一般都是純棉制品。除工作服外,還有長袖和短袖運動上衣、運動短褲、短襪和半長筒襪。
空間站上的航天員一般都是要進行長期飛行的,所以工作服的種類和數量就較多。有長袖連身工作服、無袖連身工作服、防寒連身工作服、馬甲式連身工作服。航天飛機的航天員,在飛機入軌后一般會換上襯衫和短褲。在他們的褲褪上有帶鉤的尼龍條帶,以便放置餐盤和活動手袋。
吃飯
飛行中,每天進餐的次數、間隔時間、每餐食品量等都要根據航天員的生活、工作和鍛煉情況來合理安排。早期的航天食品均制成糊狀裝入軟管內,吃時像擠牙膏一樣。如今,在航天飛機上就餐,基本上與在地面上一樣。每人一個托盤當作餐桌,把托盤放在腿上,用鉤刺式膠帶粘住,將食品盒嵌在托盤的凹槽里,即食食品則用托盤一角的鋼夾夾住。托盤上有一塊磁條,使餐具不致飛走。
吃飯程序和餐具與地面上的大致相同。航天員也用叉子或勺子吃飯。這有賴于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
喝水
在容積小的飛船乘員艙里,飲用水常采用增壓式水箱貯存和供給。航天飛機的電力系統備有液氫和液氧供發電用,發電的副產品是水,供航天員飲用和備餐。在飛行中,航天員不能喝啤酒、葡萄酒或含酒精的果汁。
在太空中喝水,不能采用我們在地面上常用的方式,而必須用吸管吸。此外,還有一種非常獨特的喝水方式。因為在失重環境下,所有液體由于表面張力的作用,自由飄浮在艙內時都呈球狀。因此,航天員拿起一聽罐狀飲料,可以將飲料往外擠,擠出的飲料迅速變成一個滾圓的小球,航天員可以飄迎過去,把它一口咽下。
睡覺
航天器里沒有床,因為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姿勢睡覺,但要用特制的睡袋。睡袋每人一個,內襯可以更換。航天員將它固定在艙壁上或天花板上,然后鉆進去,拉上拉鏈。這樣既保暖又不會飄走。在太空中睡覺最有趣、最奇怪的一個現象是:人睡著了,兩臂卻會自己擺動。
生理變化
在飛行的頭幾天,航天員出現食欲減退,嗅覺和味覺敏感度降低,以及腹脹、排氣和打嗝等胃腸道不適反應。因此,航天飛機上備有各種香辣刺激的調味品供航天員選用。當然,這些調味品都是液體狀,裝在像眼藥水瓶一樣可擠壓的瓶子里。
除此以外,航天員的外觀也發生了某些變化。因為在失重環境中,人的各個脊椎之間會變得比較松弛,因而身高會有所增加,所以飛行時航天員穿的航天服都比平常訓練時穿的要長一些。只要你在失重環境里待上兩小時,血液就會平均分布到身體各個部位。你會發現,腿變細了,上半身卻膨脹了,每塊肌肉都鼓鼓脹脹的,面部也腫脹了,長臉變成了圓臉,皺紋也不見了。
(選自“載人航天科普”叢書之一《超凡生活》,大象出版社出版,有改動)
月亮上的足跡
二、活動課成果展示
詠月詩話
天高氣爽,月朗星稀,良辰美景,吟賞詠月的名詩,一定別有情趣,其樂融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李白的一首《靜夜思》,千古傳誦,膾炙人口。全詩通俗流暢,瑯瑯上口。詩人為我們創造出一個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月下思鄉圖”。詩人以“靜夜思”為題,但全詩不著一個“靜”字,而是以白霜為喻,側面寫出清靜幽寂的環境。“低頭”兩字,表現出詩人深沉纏綿的思鄉之情。
李白還寫了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首詩通過描寫、歌詠峨眉山月,抒發了詩人即將離開蜀地的依戀心情。山巔秋月高懸,江中月影沉沉。詩人一會兒仰望秋月,一會兒俯視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傾注了詩人濃濃的依戀之情。船進三峽,詩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詩人那種惆悵無奈的心情躍然紙上。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臺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這是唐朝李商隱的《霜月》詩。此詩想像豐富,構思新巧。首句寫雁來蟬無,點明時令屬秋。第二句描繪了霜和月爭輝的景色:憑欄遠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輝給人一種“水接天”的感覺。三、四兩句運用神話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們在“月中霜里”比喻各自的美姿。這種“詩意”給人帶來美妙的遐思。
明朝的邊貢寫了首《嫦娥》詩:“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這首詩以神話故事中的嫦娥為題,描寫清涼沉寂的月宮,實際上是秋夜望月的感興之作。三、四兩句,用語平易,但蘊藉深沉,是歷來吟詠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這是唐朝劉方平的《夜月》詩。首句是絕妙好句,寫得寧靜如畫,月斜夜深,月光照到庭園的一半,一半明,一半暗。第二句寫星斗,更增添一份靜穆神秘的意蘊。但詩人真正的用意不是寫月,而是寫生機勃勃的春意;三、四兩句寫詩人驚喜地感受到春天來臨了,入春以來的第一聲蟲聲破窗而入。以蟲聲的“鬧”反襯月夜的“靜”。后人稱這首詩寫得“春意盎然”,是十分中肯的。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近來數夜飛霜重,只喂婆娑樹葉凋。”這是唐朝戎昱的《戲題秋月》詩。秋夜賞月,天高氣爽,月色如水,一片寂寥。詩人喜愛“秋宵月色勝春宵”,但詩人更喜愛那婆娑的綠樹,而秋夜的飛霜會使綠葉凋零。這是詩人心中的矛盾,詩雖四句,卻寫得有波瀾,不平淡。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是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詩。中秋之夜,天清氣爽,圓月高懸,寒露凝珠。詩人觸景生情,寫出了這首望月懷人之作。但詩人沒有直接寫對朋友的懷念,而是寫月下的景物:樹、鴉、露、桂花,以及灑滿院中的似水的月色。通過對一系列凄清肅穆的景物的描寫,寫出了詩人此時孤寂的心情,又用“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句作結,含蓄地寫出了對友人深深的思念。這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異曲同工之妙。
(選自《語文報》總第1325期,作者:宋子偉,有刪節)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于比較閱讀法
閱讀一篇文章時,與另一篇相關的文章相比較,從中發現問題,進行辨析,從而獲得深入的理解,新鮮的體會。這是常用的一種精讀方法。比較,從方向來說,有類比分析和對比分析;從作用來說,有比較質疑和比較辨析;從內容來說,有單項比較和綜合比較。類比分析是比較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對比分析是比較兩篇文章的相異之處。比較質疑是通過對比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較辨析是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求同,探求規律性的東西。單項比較是就某一方面進行比較,可以從內容、結構、寫法、語言等較大方面比較,也可從人物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乃至開頭或結尾等具體方面比較。綜合比較是把兩篇文章放在一起進行全面的比較,看看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然后就不同的方面,追問究竟,提出問題,進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