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備課筆記(通用15篇)
《觀潮》備課筆記 篇1
一、課文悟讀
詩仙李白在《將進酒》中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國有句俗語叫“水到東海不回頭”。可錢塘江的水則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從東海回趟娘家,她回來時,氣勢非凡,真是天下最雄偉壯觀的景象,從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為快。
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有文獻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為宋朝時最盛。現在觀潮在浙江海寧,但在宋代,觀潮勝地卻在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臨安,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都要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表演,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
周密在《觀潮》開篇,采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一句先聲奪人,接著由遠而近,寫大潮到來時的情景。當潮水遠遠地從海口那兒漲起時,細如“銀線”,由于距離遠,“猶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見其大致的形貌和顏色。漸漸地就會看到“海上濤頭一線來”,有一條銀色的橫線向這邊緩緩移動,像大家閨秀,身披銀色條裙,姍姍而來。這時觀潮人都要踮起腳尖,伸長脖子,翹首眺望,像是娘家人盼望著遠嫁歸來的姑娘。后來,大潮越涌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嶺一樣。那潮聲如疾雷轟鳴,驚天動地;那氣勢像要吞下藍天、淋洗太陽,豪邁恣睢,真可謂“怒濤沃日為之陰”(鄭獬《觀濤》)啊!作者用楊萬里的詩句“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來形容大潮來時的情景,兩相印證,巧作小結,畫龍點睛。
錢塘江大潮已是天下奇觀,而精彩的水軍演習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作者以驚濤駭浪烘托水軍演習武藝高強,水軍與巨潮大浪斗智斗勇著實讓觀潮人捏出一把汗,不過有驚無險,宋軍勝利了,:“敵船”灰飛煙滅,隨波消逝。當然,這里描寫的只是寄托作者故國之思而已,他寫這篇文章時,南宋早已滅亡。作者未能認識到南宋皇帝偏安于江南一隅,直把杭州當汴州,聲色犬馬,縱情游樂,當時水軍演習只是為了觀賞,并沒有從實戰出發。后來元軍南犯,宋軍戰船數千,舳艫相接,但不堪一擊。這是作者的局限。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數百弄潮健兒的驚險表演,更讓觀潮人大開眼界,嘆為觀止。作者在這里著意刻畫出人是大自然的精靈,自然風景因有了人的活動而更加美麗,表現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無畏精神。
“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沿岸十余里,人頭攢動,車馬塞途,江潮人潮,連成一片。文章以人潮涌動反襯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筆。
二、亮點探究
1.《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稱浙江大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夸張說法嗎?為什么?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學習: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寫對象,點明了題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說集全文要義于首句。古人稱錢塘江大潮“壯觀天下無”符合實際,不是夸張,因為這一奇觀舉世無雙。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錢塘江的江口在杭州灣的人海處呈喇叭狀,向內逐漸淺狹,海潮倒灌,潮波傳播又受到內江狹窄江面的約束,這就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涌潮。每年農歷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攔門沙坎,潮水涌進遇到強大阻力,潮頭當然會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騰咆哮,排山倒海般洶涌而來。潮頭高度可達3.5米以上,潮差可達10米。其三,大潮與月亮和太陽引力有關。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錢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與月亮和太陽引力有關。
2.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形、繪色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探究學習:
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作者由遠而近寫“潮來之狀”,當它遠遠地從海口那兒漲起來時,僅僅像一條銀白色的橫線。后來,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墻、雪堆的山嶺,潮頭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筆,作者生動地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數百條戰船擺開的陣勢方面,以顯示演練水軍場面的宏偉,又通過描寫水軍演練過程的一舉一動,表現他們武藝高強。“弄潮之技”更讓觀眾大開眼界,“披發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于鯨波萬仞”寫弄潮兒的矯健;“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長表現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閑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
3.渲染、烘托和對比是作者在文中所運用的三種寫作手法,請各找一個例句,并說說它的作用。
探究學習:
“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是渲染錢塘江大潮的“偉觀”,增強了藝術效果。烘托又稱“襯托”、“映襯”,女口“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是烘托觀潮人極多和觀潮盛況。“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是對比,突出了吳中健兒弄潮表演技藝超凡。
4.寫作貴奇,奇能引起讀者的注意,滿足其好奇心。《觀潮》“奇”在何處?
探究學習:
文章以奇取勝,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寫江潮涌動時,抓住了形、色、聲、力四個特點;寫水軍演習則主要表現他們武藝高強和動作迅速;寫弄潮兒踏潮走浪彩旗不濕,奇在他們個個身懷絕技。至于寫觀潮場面,側重寫觀潮人多得出奇。
5.古人說:“富于萬篇,貧于一字。”這說明寫文章選詞煉字是多么重要。試從課文中找一些精彩恰當的詞語,說說它們的妙處。
探究學習:
“吞天沃日”,動詞“吞”“沃”極有氣勢。“倏爾”一詞表現了水軍動作神速。動詞“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的連用,寫出了弄潮兒生龍活虎般的形象特點,表現了動態美。“雖席地不容閑也”的“也”,是用來加強肯定語氣的助詞,強調觀潮人特別多。
6.《觀潮》既描繪了一幅風景畫,又描繪了一幅風俗畫。找出與其對應的段落。
探究學習:
第1、2段描繪的是風景畫;第3、4段描繪的是風俗畫。風景畫和風俗畫相互交融,豐富了讀者的欣賞趣味。風景因風俗而增色,風俗賴風景而添輝,增添了人文內涵和民族特色。
三、選題設計
1.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已是一種人文景觀,試選幾篇觀潮詩文,研究一下不同作者的描寫重點和審美情趣有什么異同。
研究方法:
(1)從不同朝代進行比較研究。
(2)對不同作者語言風格進行比較研究。
(3)按不同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比較研究。
(4)按不同作者的思想觀念進行比較研究。
(5)以詩文的不同體裁分門別類作比較研究。
(6)把相關詩文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下作比較研究。
參讀書目:
莊周《莊子·外物》;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枚乘《七發》;
盂浩然《渡浙江問舟中人》;
柳永《望海潮》;
鄭獬《觀濤》;
潘閬《酒泉子》;
耐得翁《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
吳自牧《夢粱錄·觀潮》;
周密《武林舊事》。
2.近十年觀潮情況研究,分析當代人觀潮的審美重點在哪里,與古人有何區別。
研究方法:
(1)近十年觀潮地點概況。
(2)當代人觀潮情況掃瞄。
(3)當代人觀潮的文化現象。
(4)當代人觀潮的審美傾向。
(5)古今人觀潮的審美差異。
(6)人們在觀潮時出現了哪些事故。參讀書目:浙江《海寧地方志》;近十年陽歷8月下旬至9月初的報刊文章;
2001年9月5日中央電視臺觀潮實況轉播光盤;
古代有關觀潮的文獻及詩文;
近十年有關觀潮的詩文;
近十年科學家對錢塘江大潮的科研文章。
3.錢塘江觀潮的古跡考證與歷史變遷情況。
研究方法:
(1)最早記載觀潮的是哪本書。
(2)歷史上觀潮的地點有哪些變動。(3)有關觀潮的科學考察分析。(4)觀潮與民族文化的發展。(5)從觀潮看民風民俗。(6)人與自然的關系研究。參讀書目:桑欽《水經》;酈道元《水經注》;《漢書·地理志》;《漢志》;《浙江圖考》;王國維《浙江考》。
四、備教卡片
●卡片①
作者簡介周密(1232一約1298),南宋詞人,字公謹,號草窗、蘋洲、四水潛夫等,原籍濟南,后為吳興(今屬浙江湖州市)人。宋末曾任義烏令等職,宋亡不仕,以歌詠著述自娛。其詞講求格律,與吳文英(夢窗)并稱“二窗”。他工詩能文,亦善書畫。著有《草窗韻語》《草窗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此篇選自《武林舊事》。《武林舊事》一書寫于宋亡之后,書中緬懷先朝舊事,感慨世事盛衰無常,記載南宋歲時風俗、市井娛樂與游觀之盛。
●卡片②
《觀潮》賞析
浙江(即錢塘江)之潮,奔騰沖激,聲撼地軸,嘆為觀止者由來已久。《莊子·外物》篇講到任公子“蹲平會稽,投竿東海”,“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指的也許就是浙江怒潮。《史記·秦始皇本紀》也有始皇三十七年“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的記載。自宋以來,以浙江觀潮為題材的詩文,為數不少。以筆記而言,就有周密《武林舊事》,耐得翁《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和吳自牧《夢梁錄》等,其中《武林舊事》尤能繪聲繪色。此書有兩處寫到觀潮:一在第七卷,記淳熙十年(1183)八月十八日孝宗恭請太上皇(宋高宗)、皇太后往浙江亭觀潮;一在第三卷,便是這里選錄的。兩段文字,可以參讀。
本文于敘述之外,更多的是描寫,諸凡浙江怒濤,水軍演習,吳兒弄潮和兵民、皇室觀潮的情態狀貌都逼真地再現了出來。作者善于抓住描寫對象的主要特征,刻意渲染,因而能憑借極經濟的筆墨,勾勒出現潮的熱鬧場面,成為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寫小品。
本文劈頭兩句:“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從大處落筆,提綱挈領,先給人一個總的印象,接著,補充交代“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引出典型場面,然后轉入集中描寫:“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由遠及近,由色相而及聲勢,序次井然,富有生活實感。海門,一般注家都以為鎮名。但海門鎮在浙江臨海縣東南,離杭州有數百里之遙,豈觀潮人視力所能及?《淳祜臨安志》第十卷引宋姚寬《西溪叢語》所錄一石碑記得很分明:“夾岸有山:南曰龕,北曰赭,謂之海門。岸狹勢逼,涌而為濤耳。”原來觀潮所見的海門,就是鱉(一作“壹”)子門,在府治東北六十里,它離觀潮的中心位置浙江亭(舊為樟亭驛,在今杭州候潮門外)約三十來里地,江面開闊,潮初來時遠望過去,僅似一痕一線而已。既而作者以淋漓酣暢的筆觸,恣意揮灑,盛夸江濤排山倒海之勢。“玉城雪嶺”寫其色與形,“聲如雷霆”、“吞天沃日”,狀其聲與勢。它跟唐孟浩然《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中“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相比,更是驚心動魄,有如身臨其境。宋楊萬里《題文發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入境小軸·浙江觀潮》詩:“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上句寫江濤洶涌的近景,下句記遠望所見。這里用它來收束對浙江潮的描寫,顯得十分熨帖自然。
教閱水軍,據明人黃尊素《浙江觀潮賦》說,是宋室南渡后才有的。文章第二小節敘寫的就是水軍演習的場面。主其事者,是“京尹”。京尹,就是京城的長官。宋室南渡,以臨安(今杭州)為“行在所”(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這是不忘舊都汴梁而以臨安為行都之意),所以才有“京尹”這么個稱呼。從教閱(訓練、檢閱)水軍的特點出發,作者首先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數百條艨艟戰艦擺開的陣勢方面,以顯示出教閱場面之宏偉。“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卓詭變幻,見其調度之神速,操控之機靈。然后歷數水軍諸般武藝: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洪波上,竟從容悠閑得“如履平地”。一經這么映襯烘托,越發顯示出健兒們本領之高強,動作之嫻熟。正當大家聚精會神,關注水軍操練之際,筆鋒又轉而去描寫另一畫面:“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剎那間,煙炮滿江,象征著“雙方”接火,交戰方酣,怎不令人心驚魄動!讀者驚魂未定,畫面陡轉:“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原來,趁著硝煙彌漫的當口,諸船盡藏,不見一只,意味著檣櫓灰飛煙滅,一場廝殺勝利告終。作者就是如此善于攝取水軍實戰演習中的特技鏡頭,著意渲染鋪張,層次清楚,給讀者留下難以忘卻的印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剪裁的精當和文筆的老到。
第三節,轉入對吳兒弄潮的描寫。“弄潮”也是宋代時行的一項精彩表演。“吳兒”,吳地少年,錢塘古屬吳地,故稱。“披發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文身,身上刺有花紋。“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寥寥數筆,便使弄潮兒激流勇進、果敢好勝的心理態勢躍然紙上。接著,又寫“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傳神地再現了他們精湛的表演藝術。試想,“鯨波萬仞”,濁浪排空,何其驚心!而他們卻履險如夷,“騰身百變”;不僅此也,揮舞的十幅彩旗居然“旗尾略不沾濕”,由此人們不難想見其技巧之熟練。“以此夸能”,意在掙錢(觀潮時“豪民貴宦,爭賞銀彩”),而不是單純的群眾性娛樂場面。無怪乎蘇軾要發出“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的感嘆!與周密同時的吳自牧,在《夢粱錄》里把弄潮兒斥為“一等無賴不惜性命之徒”。既然如此,周密又何以津津樂道,在《武林舊事》里不止一次地以欣賞的筆調極力渲染吳兒泅水的本領呢!細讀下文,便可了然。
最后兩小節,特寫觀眾輳集的盛況。先寫豪民貴宦車水馬龍,僦賃看幕,再寫宮中觀潮,臨了兼及都民。這里描寫的中心則是皇室貴近在“天開圖畫”臺上觀潮。十里江岸,“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統統不過是“黃傘雉扇”的鋪墊陪襯。在都城細民眼里,“天開圖畫”臺,“真若蕭臺蓬島”,仿佛是現實生活中的神仙世界。所有這一切,在周密心目中都是大平盛世的象征,是令人向往的。今天看來,這種景象恰恰反映了南宋小朝廷文恬武嬉、茍且偷安生活的一個側影。
周密生當宋元易代之際,《武林舊事》又成書于宋亡之后。作者在《自序》中寫道:“及時移物換,憂患飄零,追想昔游,殆如夢寐,而感慨系之矣。”清人鮑廷博說:“《自序》一篇,聲情綿邈,凄然有故國舊君之思,不僅流連今昔而已。”(《<武林舊事>跋》)其實,周密這種思想情緒滲透全書,《觀潮》一丈自然也有表露。對此,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和遭際來考察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也無需去求全責備。
(選自《古文鑒賞辭典》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8月
《觀潮》備課筆記 篇2
一、對句子的理解
1、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奇觀”,指雄偉美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或出奇少見的事情。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戰國時莊子在《南華經》中寫道:“浙江之水,濤山滾屋,雷擊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勢。”這是歷史上有關錢塘江的最早記載。觀潮的習俗起源于漢魏六朝,唐代形成觀潮之風,沿襲至宋,盛況空前。歷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描繪過錢江潮的壯觀景象和觀潮的風俗。
2、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出現了一條白線”,意味著江潮開始從遠處過來了。這時,寬闊的潮頭激起白色的水花,遠遠望去,好像是一條白線。宋朝詩人楊萬里在詩句“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中,把這條“白線”比作了錢塘江上的一條白玉腰帶。
3、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
“丈”是長度單位,1丈約等于3.33米。文中把水浪比作“水墻”,形容江潮浪頭之高,范圍之寬。
二、對詞語的理解
籠罩:指像籠子似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樣高聳而穩固地立著,常用來比喻堅定不可動搖。
鼎沸:用來形容喧鬧、混亂,像水在鍋里沸騰一樣。
《觀潮》備課筆記 篇3
一、教材分析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過對農歷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課始,以“聲”激情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為了充分發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悅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于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鑒,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設情境,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里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截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墻”;更近,猶如“戰馬飛奔,坦克轟鳴”的順序組接。錄制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墻”、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并將實際景象與課文里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贊美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于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讀法。默讀,利于思考;朗讀,助于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于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采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范讀激情;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后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教為主導、生為主體、學為基礎、思為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優化結構型。教學過程 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三動:動腦思考;動口讀說;動手畫批。
三個保證:在學習的中心階段,即高潮處,關鍵處,難點、重點處,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議;保證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在課堂上過著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學的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法。
1.教學重點:
潮來時的壯麗景象是教材的重點部分,也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好這一段。
突出重點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觀察和表達的順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極遠—漸近—再近—更近”的順序觀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達途徑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從聲音、形狀、顏色這三方面將大潮雄偉奇特的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從中體會作者贊美“天下奇觀”的思想感情。
(3)重點理解比喻句。
引導學生分清本體與喻體,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它們的作用,懂得這樣比的真正含義。
(4)運用電教手段——錄像,創造情境,激發情感。放錄像—畫批—討論—朗讀多種教學手段優化組合。
將看、想、說、讀有機結合。做到“圖”“文”“視”“聽”互補;“聽”、“說”、“讀”、“思”互促。
2.教學難點 :
由于學生沒有感性認識作基礎,對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墻”,“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等不易理解,易產生疑惑:這是怎樣的一種景象?真是這樣嗎?因而對于作者基于真實,富于生動的表現方法也不易體會。因此只有讓學生如臨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體會作者生動形象的語言表現力。
突破難點的方法:
(1)借助錄像,提供感性材料,幫助理解內容,釋疑解難。
(2)朗讀和品味詞句相結合,朗讀中品味,品味后朗讀。
二、教學要求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正確概括段意。
3.動用電教手段,把學生帶入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展開想象,促進朗讀。
4.結合課文理解“橫貫”、“天下奇觀”、“人聲鼎沸”、“風號浪吼”、“漲”等詞語及比喻句。
教學用具:
錢塘江大潮錄像帶(3分鐘)音樂錄音帶(2.5分鐘)詞語卡片。
教學時間: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釋題,教師朗誦課文。
目的: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同時創設情境,激情入境,讓作品感染學生,訓練聽、思、說能力。教學手段:用音樂伴朗誦。
用談話法引出課題:
同學們,你們到過江邊嗎?你們可知道,大江大海不僅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有波濤洶涌的時候,還有由于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會發生定時漲落的現象,這就叫作“潮”。
板書“潮”。
一位曾親眼看見潮水漲落的人,把他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板書“觀”。范讀課文。聽讀思考。
下面請你們聽一聽他的描繪。請你們聽的時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樣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順序,使你在頭腦中出現了幾個畫面。
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讀后學生逐一回答問題。根據回答板書錢塘江大潮,天下奇觀。
追問:“天下奇觀”的“觀”當什么講?什么叫“天下奇觀”?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讀。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時間順序寫的,并按照這一順序正確地給文章劃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內容,并能抓住要點準確概括段意。
步驟:
1.理清文路,劃分段落。
請大家打開書,快速默讀一遍課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可以分為幾段?
2.分段細讀,學習第一段。
方法:默讀。
要求:邊默讀邊思考:作者在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寫了什么?
學生應弄懂,交代了觀潮的時間——農歷八月十八日早晨;觀潮地點——海寧縣鹽官鎮的海塘大堤上,描寫了觀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觀潮的場面——人山人海;潮來前江面的景象——平靜、霧蒙蒙。(這是主要的)
要求學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學習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遠及近,從聲、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從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與力,激發學生贊美、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手段:錄像
教學方法:質疑探索法、組織討論法、總結歸納法和邊議邊讀。
教學形式:學生自學、小組議論、全班討論三種教學形式相結合。
①指名學生讀第二段。
要求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大潮來時的景象的?又是從哪幾方面來描述的?
讀后引導學生依次討論這兩個問題。
通過討論明確:
a.作者是按照遠—稍近—再近—更近的順序寫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從聲音、形狀、顏色這三方面來描述大潮的。
②啟發質疑。
讓學生提出初讀時不懂的問題。
③引導學生觀看錄像。
釋疑解惑,幫助理解,邊看邊引導“圖”“文”對號。
④導入 學生自學。
剛才你們看了錢塘江大潮的錄像,現在再來看看作者是怎樣把大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生動、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來的,請你們仔細地閱讀,很好地體會一下。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小組議論。
⑤組織學生討論。
邊討論邊自由讀。
需討論明確下列問題:
a.大潮從遠處出現,人們看到了什么?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
b.“橫貫”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墻”是什么景象?這樣比,說明了什么?
d.“千軍萬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是怎樣的景象?
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這樣比,表現出什么?
e.大潮由遠及近,從聲音、形狀上的發展是怎樣的?
f.剛聽到大潮的聲音時人們是什么心情?剛看到大潮的樣子時,人們是什么心情?大潮越來越近時,人們聞其聲、見其形后心情又怎樣?
⑥理解后朗讀。
指名學生讀,其他學生看錄像聽讀。再次感受大潮的美與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誰能用一句話把潮來時聲音、形狀由遠及近的發展表述出來。
學習第三段。
①指名學生讀。
②理解“風號浪吼”、“漲”等詞的意義。
③抓住主要內容概括段意。
④小結
如果你是一個觀潮者,面對如此壯觀的景象,你會感到怎樣?
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小結:是啊,同學們還曾記得吧,那神奇美麗的五彩池;雄偉壯麗的瀑布;四季如畫的小興安嶺;還有這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這就是我們可愛祖國的山山水水,我們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這種熱愛與自豪之情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
(四)再讀全文。
方式:指兩名學生讀第一、三段,全班齊讀第二段。
板書設計 ◆
《觀潮》備課筆記 篇4
教學設計說明 (感悟于《上海教育》)
一、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愿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在設計教學時,激勵學生大膽質疑,然后提出,解決不懂的問題“要靠你們自己反復讀,用心想”。使學生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這節課學習的主人,應該按照老師指出的方法主動去探索知識。,牢牢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并且力求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體現出來。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這一段,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要讀得讓其他同學也能喜歡這些句子。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改變了以往那種不管學生有無興趣,都必須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進行朗讀的被動局面。還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設計中我們讓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都愿意領讀,那為何不能讓他們當老師,教師來作學生呢?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被動跟讀的常規做法。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還應該體現在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上。語文課上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所以教師必須仔細考慮所設計的教學環節的難易度,以便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可能。朗讀背誦課文的練習,包括最后的說一段話練習,都是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二、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了解了錢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借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比如課文語言的積累,通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松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對課文中的新詞,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后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后通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節約時間,也十分有利于學生對詞語的積累。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因此教師教學詞義時就要有這種意識,盡可能考慮如何讓學生學會運用。教師先在課堂中創設出具體情境,然后讓學生根據情境運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概括。這樣教學詞語,無疑為學生以后運用這些詞語搭了一級臺階。不僅解決了意思理解的問題,更為學生以后的獨立運用作好了準備。
從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看,積累和運用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習水平級。如果能創設新的情境,將學過的詞語、句子用一用,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語言的發展極有意義。這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由于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三、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最有興趣的是在第一課時。可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往往是第一課時掃除生字新詞,讀懂讀通課文,教學的重頭戲是在第二課時上。從教學的實際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課時“逛西湖”,第二課時“打老虎”;從學生的興趣看,實際上是錯過了學習課文的最佳時機。因此如何優化第一課時的教學,提高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很值得研究。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教學中將這一段作為教學的重點,并且安排在第一課時教學,以期先聲奪人,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是這樣安排課時的: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第3、4自然段,了解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情形,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第二課時:先用一小部分時間來讀懂理解潮來前和潮來后幾節課文,然后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積累和運用課文的語言文字等訓練上。
一.教案內容:《觀潮》第二課時
二.教學目標 :
1. 小組合作,探究課文3、4自然段,了解錢塘江大潮到來時的情景,體會其雄偉壯觀。
2. 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3. 體會作者留心觀察,抓住事物特點有順序的描寫方法。
三.教學重點: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句子;學會按序背誦課文。(文字序領與畫面結合法)
四.教學難點 :感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
五.教學方法:目標教學法感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
六.學習方法:小組合作(讀書發現--質疑問難--組內合作--組外協作)、感悟發現法
七.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錢塘大潮錄象
八.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引出壯觀
1.談話,板題。
2.理解“觀”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觀”。
3.導入 3、4自然段。
4.出示學習目標。(目標教學法)
二、觀看錄像,感受壯觀。
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這一天下奇觀。
三、小組合作,感悟壯觀
1.談話激發學習興趣。
2.合作學習提示:a.你喜歡文中的那一句,為什么?你能把你喜歡的這句話讀的讓你們組內的同學也喜歡上它嗎?b.你在學習中有什么問題,你們小組是怎樣幫助你解決的?c.通過小組合作,你都學懂了些什么?
3.組建合作小組
4.組內合作學習(感悟發現法)
5.反饋合作成果,構建全體讀書感悟氛圍。
6.引導小組感悟。a.朗讀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課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導發現大潮雄偉壯觀(想象和實踐表演);d.感情朗讀。(引導發現法)
四、聽聽讀讀,發現作者觀潮順序
1.范讀課文,聽后練習。剛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讀了這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不過,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其實,作者寫得可有順序了。下面,我們就先來做一個聽的練習。
聽老師讀這段話(出示)看誰本事大,能聽清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四處的描寫給連接起來的。待會兒,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寫下來。
師讀生聽: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大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2.感悟發現:作者是按從遠到進順序來描寫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聲音和大潮的變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偉壯觀。
3.齊讀課文,感受壯觀。
五、思路引導,背誦壯觀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樂、畫面,激發背誦興趣
3.評價:背誦得多有感情啊!我們仿佛站在錢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來越近,聲音(越來越響),浪頭(越來越高),氣勢(越來越大)。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
六、創設情境,運用語句
1.積累詞匯
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個自然段里,詞語非常豐富,你們想不想把它們積累起來?聽老師說詞語的意思,看誰的反應快,老師語音剛落,就能很快地站起來說出哪個詞語表達了這個意思。(人聲鼎沸、山崩地裂……)
2.運用詞匯
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了 呢?咱們來自我檢驗一下,我這兒有一段話,可是不完整,你們能不能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得清楚通順呢?師出示一段話: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聲猶如,海堤上盡管,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后選派一代表報告)
3.師生共同評價
七、結束語
八、板書
觀潮
悶雷滾動出白線
潮頭怒吼貫江面
山崩地裂城墻現
錢塘奇觀天下傳◆
《觀潮》備課筆記 篇5
【設計思路】
《觀潮》一課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賀老師在本節課的設計上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學生為本,以讀為本,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與雄奇。
1、創設情境,體會觀潮人的感受:
首先課件出示錢塘江大潮到來之前人們在大堤上等潮來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觀察人中的一員,想到就要見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會怎么做?觀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體會到觀潮人的急切、激動的心情。
2、讀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氣勢:
學生自由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教師要求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讀出精彩來,并跟同桌說說自己喜歡讀的理由。這就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如讀“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教師要求學生反復讀,并分組讀,一層一層,仿佛大潮就在身邊,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也讀的很好,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氣勢磅礴。
3、運用電教媒體,直觀感受,激發情感和興趣:
學生通過感受到了大潮的氣勢,老師就問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寫得那樣嗎?想不想親眼看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然后放錄像,展現大潮來時的雄壯的情景,在體會文中描繪的情景的基礎上再次直觀感受到大潮氣勢的雄偉和壯觀。最后在布置作業時,要求學生給錄像配解說詞,既鍛煉學生運用詞匯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復習部分生字,學習3、4自然段,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不同景象。
2、過程與方法:
在讀、想、演、練的中掌握文中詞語的運用。在讀讀議議中感受大潮到來時的氣勢。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從內心為我國有這樣壯觀的自然奇觀而感到驕傲、自豪。從小樹立熱愛祖國、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師導語: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觀潮》這一課,了解到江潮還沒有來,江面很平靜,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們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點左右。聽,從遠處傳來了隆隆的響聲,同學們,那是什么聲音呵?
生:潮來了!
2、師:對,大潮就要來了,你們想看看嗎?說去就去,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地輕聲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細地聽潮、看潮、用心體驗潮,觀后說說錢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讀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學生自由讀三、四自然段,并記下問題。)
3、學生匯報讀書情況。
二、解決問題,整體感知
1、師:同學們的問題提得都很好,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潮來時這一部分。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大潮聲音的詞句,用“直線”畫出描寫大潮樣子的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讀給大家聽。
(學生自由讀,勾畫。)
2、生:我畫的描寫潮來時聲音的句子是──隆隆的響聲、悶雷滾動;描寫大潮樣子的句子是──從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
師:你聽到了大潮在遠處時的聲音──悶雷滾動,看到它的樣子──一條白線。
(教師點擊課件出示潮來時的圖片:悶雷滾動、白線。)
3、師:課文既寫出了大潮在遠處時的聲音和樣子,還寫出了觀潮人的情緒,作者觀察得多么仔細啊!讓我們帶著觀潮人的情緒再來讀好這個句子。
(點擊課件,出示句子,學生齊讀。)
師:同學們真會觀潮,不僅聽到了大潮在遠方的聲音,看到了大潮在遠處的樣子,更難得的是你們還體會到了觀潮人的情緒,真是不簡單。
師:大潮在遠處時其聲如悶雷滾動,其形似一條白線,難道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潮僅僅是這樣的嗎?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一個句子,想一想這條白線是怎樣變化的 ?
(提示學生重點理解“橫貫”一詞。與同桌討論剛才同學提到的“那條白線很快地移來,卻慢慢地拉長變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讀,并與同桌討論。)
(指導學生個別賽讀,并說說自己的感受。)
4、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讀書去感受了大潮洶涌而來的氣勢,現在老師請大家看一組壯觀的圖片。
(師點擊課件,出示畫面,學生看著,不由自主地驚訝、贊嘆。)
5、師:誰能談談你剛才的感受?
(師點擊課件出示:浩浩蕩蕩、飛奔而來。)
師:大家看了畫面后,請你用一句話說一說此時的感受。
師:你們想不想把我們剛才看到的這一天下奇觀講給自己的親人、朋友們聽呢?大家自己先試著說一說。
(生自述。)
(請學生分別依據課文和畫面,加上自己的想像進行了復述。)
三、知識拓展,深化教育
1、師:請大家當小主持人,給畫面配解說詞!
2、師:當主持人可不容易,你們知道解說詞在哪兒嗎?對了,就在書上的三、四自然段,咱們就來個《話說錢塘大潮》的第二集《潮來時》。
(兩名學生邊點擊課件“錢塘江大潮圖片”邊配解說詞。)
3、小結:作者圍繞著大潮聲音、形狀的變化,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具體地描寫出來,我們讀后,如聞其聲,如見其形,我們就是要學習作者這種細致的觀察方法,平時多用眼看,用耳聽,用心去想、去體驗,這樣才能寫出生動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 。
《觀潮》備課筆記 篇6
之八
作者:陳維群
教學目標 :
1、理清文章順序,重點學習課文第3 、4 段,體會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與壯觀。
2 、練習有感情的朗讀、品讀課文,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學習作者按一定的觀察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教學設備:
1 錢塘江大潮的錄像課件。
2 投影幻燈。
教學設計:
一、齊讀課題,回顧課文寫的是哪兒的潮?
二、初步理解“天下奇觀”的含義,辨別“觀潮”的“觀”和“奇觀”的“觀”的意思。(查字典選擇字義)
1 教師導言:在昨天的課堂上,我們交流展示了大家查找的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我們知道了,錢塘江大潮在我國浙江省,而且只有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八左右才會出現的涌潮。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都紛紛親臨江邊,目睹了大潮的壯麗景象,還給后人留下了諸如“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清”、“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優美詩句。我們陜西的兵馬俑堪稱世界八大奇跡之一,那雄偉壯觀的錢塘江潮也當之無愧的被人們譽為“天下奇觀”了。(齊說,板書“天下奇觀”)
2 查字典,辨析理解“觀潮”和“天下奇觀”中“觀”的不同含義。
三激發情感,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順序。
1、導言激情:那么,在祖國的四面八方、祖國的東西南北,到處都有舉世矚目、文名遐爾的像錢塘江大潮這樣的自然奇觀和人文景觀,我們身為一個中國人是不是應該為此驕傲和自豪呢?
2、請大家帶著驕傲和自豪的感情朗讀課文,回憶文章是按什么順序描寫觀潮的?
3、指名回答,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
4、自由交流談看法:你最喜歡課文的哪一個部分?(老師也特別喜歡“潮來時”的這一部分)
四、觀看錄像,談感受。
1、播放錄像,欣賞錢江潮的壯觀景象。
2、自由談心情和感受,并說說錄像中的畫面給你留下了怎樣深刻的印象?
五、學習3、4自然段,朗讀體會重點詞句,感受大潮的雄奇與壯觀。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
1 、自由朗讀3、4自然段,找出你特別喜歡的句子。(并說說喜歡的理由)
2 、全班交流,品讀理解,感受自然、語言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好河山的情感。
(1)、指名讀自己喜歡的句子:“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人群又沸騰起來。”(表演:人群沸騰的場面。找一找:本段中還有哪個詞用來形容沸騰的場面的?讀一讀:讀出沸騰的感覺來。)
(2)、“……悶雷滾動”句:(模仿:悶雷滾動的聲音,分析理解:說什么像“悶雷滾動”?讀一讀,背誦此句)
(3)、“……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句:(分小組,讀出壯觀的景象來。)
(4)、“浪潮越來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句(齊讀,自由練習讀,比賽讀,做練習填空。)
(5)、做練習:課文填空,并說說這樣寫好在那兒。(屏幕出示)
浪潮越來越近,猶如,浩浩蕩蕩地( );那聲音如同( ),好像( )。(填空、朗讀背誦,“猶如”換詞練習)
(6)略。
3 、提問質疑:3、4自然段中還有你不明白的問題嗎?
4、小組合作學習,歸納、討論探究:
(1)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了大潮的特點?(想)
(2)、課文是怎樣寫大潮聲音、形態變化的?(說)
(3)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潮水的?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找) (屏幕出示)
5、分小組匯報交流,教師小結板書。(聲音、形態、遠、近)
6、引導回顧本冊課文中寫景狀物類課文的寫作特點及方法:《頤和圓》、《五彩池》、《盧溝橋的獅子》等,體會寫作方法的運用及好處。
7、教師小結:觀察有序、抓特點。
六、積累詞語練習。
1 教師說詞義,學生對詞語。(屏幕出示詞語)
2 指名領讀詞語:人聲鼎沸風平浪靜水天相接齊頭并進山崩地裂浩浩蕩蕩。
3 任選一詞造句。(指明說)
七、給錢江大潮寫廣告詞。(投影展示交流,相互評價)
八、談收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與大家分享?
九、作業 布置:
1 繼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三、四自然段。
2 、推薦閱讀書目:《中國名勝經典》。
《觀潮》備課筆記 篇7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和新詞(其中5個會認的字,6個會寫的字,7個要掌握的詞語。)
2.學習抓住重點句子,按課文的表達順序理解課文的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欣賞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課文3、4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三、教學時間:3課時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吟誦古詩,導入新課:
1.同學們,古代詩人王在晉曾經在《望江臺》中寫道: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水自天來。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也曾經寫道: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隨著作者的腳步去錢塘江觀潮。
(評析:古詩的引入,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人贊美錢塘江大潮的詩句,知道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頌,同時,為學生營造出了一種濃郁的學習語文的氛圍,讓孩子們能夠在一點一滴中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2.課件出示:引導學生體會“觀潮”和“天下奇觀”兩個“觀”字各是什么意思?
(評析: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是不一樣的,從而感受到中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夯實了學生的基礎知識。)
(二)自主讀文,探究識字:
1.自由小聲讀課文,畫出生字和新詞,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生字。
2.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自學生字的情況,爭取做到把字音讀準確。
3.全班齊讀生字和新詞。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較復雜的字形和容易讀錯的字音。教師重點強調“臥”字的第六筆是“豎折”。
5.朗讀全文,力爭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評析:要充分發揮學生識字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來識字,重視對學生自主識字的引導和交流,激發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
(三)指名讀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糾正讀錯的字音。
(四)默讀課文,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請你用鉛筆做個標記。
(評析:學貴有疑,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創造質疑問難的機會,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能夠在讀中生疑,并最終達到在讀中釋疑。)
(五)變換身份,釋疑解惑
1.同學們,你們在課前都搜集了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現在就請大家來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結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和老師下發的資料(見附文),看看剛才同學們提的問題你能解決哪一個,想想錢塘江大潮為什么被稱作天下奇觀?
2.學生結合資料,認真研讀,充分交流。
(評析:變換身份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了一種樂趣和新奇,同時也有效地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學習是主動的,充滿了探究,利用資料來解決課文當中的問題,也會讓學生感覺到適當地搜集一些課外資料對于了解課文的內容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他們主動搜集資料的興趣。)
3.同學們,你們真是一個個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來,學習課文的時候,適當地搜集一些課外資料對于了解課文的內容很有幫助啊!
(六)布置作業:
1.抄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3.繼續搜集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播放課件中潮來時的聲音
教師:聽!這是什么聲音?你聽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說)
(評析:課件中播放潮來時的聲音,將學生帶入到情景之中,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調動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2.深入學習課文3、4段,體會錢塘江大潮
(1)教師:潮來時的壯觀景象,課文中也有描寫,現在請你認真默讀課文3、4自然段,看看課文是怎樣把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寫具體的?可以邊讀邊畫出你喜歡的、感受深的語句,還可以在旁邊做批注。
(學生邊默讀,邊畫批)
(2)小組內交流,邊讀邊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3)全班交流,深入體會。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以下的內容:
①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在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說:“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重點體會:人聲鼎沸
教師:怎么沸騰的,能表演一下嗎?
學生表演:跳著叫著,揮手喊著:潮來了,潮來了
教師:剛才的場面可以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人聲鼎沸,人們說話的聲音就好象開了鍋的水一樣。
(評析: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進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讀書,這樣,課文中的一些詞語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重點體會:橫貫江面、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同學們,這時你們的心情怎么樣?激動,讀出這種感受,讀到這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對這么壯觀的潮水,你還有什么樣的心情?吃驚、驚喜
體會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引入范仲淹的詩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
(評析:通過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大潮來臨時的壯觀景象,體會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了文本當中,實現了與文本的深層次的對話。)
③比較句子
a浪潮越來越近,猶如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b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c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小組討論:體會潮來時聲音之大,形態之壯觀。)
(評析:通過句子的對比,讓學生充分地品味課文中的精彩語言,感受課文中的精彩描寫,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并且在不斷地朗讀比較中,把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把語言文字的訓練真正地落到實處。)
(4)引入文字資料:錢塘江大潮來臨時,另外一位作家這樣寫到(課件出示文字資料):
潮頭已經帶著雷鳴般的聲響鋪天蓋地的來到眼前,后浪推著前浪,前浪引著后浪,浪拍著云,云吞著浪,云和浪絞成一團,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萬頭雪獅踏江怒吼,亂蹦亂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為水煙細沫,付之流水,波濤連天,好象要和九天銀河相匯,大浪淘沙,好象要淘盡人間的污染,潮水騰躍,好象要居高臨下,俯瞰風云變幻的世界。
(自己讀,并說說體會到了什么?)
(評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時刻樹立“大語文”教學觀,不要就教材而講教材,應該把視野投向更加廣闊的語文天地,適時地給學生補充一些語文學習的內容,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長此以往,學生將受益終生。)
(5)播放錄像。(快看,錢塘江大潮來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個游人,你會怎樣贊嘆?
教師:同學們,請閉上眼睛想:成千上萬的游人來到錢塘江觀潮,這觀潮的人山人海當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國人,有外國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國家的元首,有膽大的人,有膽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鄉下老奶奶,他們看到了這偉大的錢江潮,會發出怎樣的贊嘆?(教師隨機采訪學生)
(評析:錄像的播放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這種視覺的沖擊會讓學生的心靈感到震撼,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師及時地抓住學生情感體驗的高峰,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的人觀看錢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地理解進一步深化。)
(6)教師:是啊,不論是誰,當看到了錢江潮的壯觀景象后,無不發出贊嘆。請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課文之中再來讀一讀。
(7)同學們,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潮來時的情景的呢?(遠—近)
3.潮過后,還能稱作是奇觀嗎?
(學習第五段:重點體會“漫天卷地”“風號浪吼”等詞語)
4.那么潮來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觀呢?
(學習第二段,體會:平靜、人山人海)
(評析:第二段和第五段略處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選準重點,防止面面俱到。)
小結: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正像詩人蘇軾所說的: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二)內化語言,拓展延伸
教師:同學們,這么壯觀的景象,我們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現在,就讓我們再來完整地感受一下錢塘江大潮吧!請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導游,把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介紹給更多的人。(放錄像)
1.教師:你覺得作為導游應該怎樣介紹呢?
2.出示小組活動建議:
(1)可以選擇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中的任意一部分進行介紹。
(2)介紹時可以用課文中的語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運用資料中的知識,可以一個人介紹,也可以小組成員分工合作進行介紹。
(3)介紹的語言要符合導游的身份。
3.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4.小組匯報,教師相機點撥,并組織語言,適時評價學生。
小結:聽了你們的剛才介紹,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前往觀潮。希望同學們下課以后,繼續關注錢塘江大潮,同時也可以關注更多的天下奇觀。
(評析:學生再一次變換身份,作為導游來介紹錢塘江大潮,實際上是讓學生學以致用,進一步將課文中學到的語言內化,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對學生是一個挑戰,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孩子們在愉悅、歡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附一:板書設計:
潮來前:風平浪靜人山人海
觀潮 潮來時:齊頭并進山崩地裂(遠—近)
潮來后:漫天卷地風號浪吼
附二:錢塘潮的形成
到過海邊的人,都會看到這樣的景象:有時候海水像野馬,向岸邊奔來;有時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離岸很遠的地方。海水這種有規律的漲落,叫做潮汐(xī)。
的錢塘江在每年農歷八月十八這一天潮汐。
錢塘潮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陽對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農歷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陽、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太陽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較大。特別是中秋節前后,是一年中地球離太陽最近的時候,所以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的。
錢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壯觀,這是由于杭州灣的地形特殊。錢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灣。杭州灣外寬內狹,出海處寬達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寧縣鹽官鎮附近,只有三公里寬。潮水剛進杭州灣,水面寬闊,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兩岸地形的約束,只好涌積起來,潮頭越積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墻,向西推進。同時,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長江瀉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斷地帶到杭州灣來,在錢塘江口形成一個體積龐大、好象門坎(kǎn)一樣的“沙坎”。當海水推著江水向錢塘江口內涌去的時候,沙坎擋住了潮頭,就形成后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的壯觀景象。
錢塘江高達八米到九米。潮水到來的時候,洶涌澎(péng)湃(pài),像千軍萬馬。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錢塘潮。
《觀潮》備課筆記 篇8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教學片斷:
一、 突破重點,指導背誦。
1、學習第2、3節。
師:潮來前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1))出示句子,指名讀
(2)此時,江面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平靜、寧靜、恬靜)板書:風平浪靜
(3)指導朗讀:讀出平靜、恬靜的感覺。(女生齊讀)
師:作者描寫江面景色時,先寫遠處的小山,再寫近處的塔、觀潮臺。
你能不能也用上“遠處------近處------”說一句話。
(4)句式訓練:
遠處,幾座小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近處,鎮海古塔、中山塔和觀潮臺屹立在江邊。
我站在 ,只見遠處 ,近處 。
師:是呀,錢塘江薄霧籠罩、小山若隱若現,江面顯得那么寧靜、甜美,盡管江潮還沒有來,可是
(5)引讀:這時候,江潮還沒有來,可是,海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2、學習第4、5節
(1)過渡:午后一點左右潮水來了,看啊!(觀看錄像片段)
(2)你覺得錢塘江大潮怎樣?(雄偉壯觀、波濤澎湃、浩浩蕩蕩)板書:聲勢浩大
看看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地將聲勢浩大的壯觀景象寫清楚的。
(3)默讀4、5兩節,用直線劃出描寫錢塘江潮水的句子。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教學反思: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
整堂課中,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里,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在讀的片段里我讓學生先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學生讀之后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愿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么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里,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并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采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么,達到“入境”的效果。接著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觀潮》備課筆記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潮來時,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
【教學方法】
在讀中感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都是在海邊長大的孩子,對大海非常熟悉。你有沒有見過海水漲潮?誰來說說你見到過的海潮是什么情形?剛才同學所說的海潮氣勢雄偉,令人贊嘆。知道嗎?我國的錢塘江大潮可是要比其他地方的海潮更宏偉,更壯觀。想不想去欣賞?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觀潮。伸出手,跟老師一起寫課題。
(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
對于錢塘江大潮,你都有哪些了解?要想成為知識豐富的小博士,頭腦里不僅要裝進課本知識,還要讓課外知識走進來。
二、新授
1、我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愿意起來讀?主動權交給你了。找幾個人和你合作,給他們分分工。對讀的同學有沒有要求?對聽的同學?老師給大家提個共同的要求:想想,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這三部分,你最喜歡哪一部分?為什么喜歡?大部分同學喜歡潮來時,這也是本文的寫作重點。那我們就先來學這一部分。自讀3、4段,你覺得哪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你特別喜歡,就努力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大家聽。現在把你最喜歡的一句有感情的讀給大家聽。先說:我最喜歡的句子是……然后讀!
⑴ 午后一點……悶雷滾動。
(悶雷滾動的聲音是什么樣的?模擬。與響雷的區別。)
⑵ 過了一會兒,……人群又沸騰起來。
(觀潮的人們從一大早就開始等啊,盼啊,終于聽到了隆隆的響聲,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就是觀潮的人,此時的心情如何?你會怎樣做呢?那么多的人,大家都這樣情不自禁的站起來喊呀,叫呀甚至跳起來,這種場面用一個詞就是-沸騰,還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在這一段里。-人聲鼎沸。我們就讀出這種感覺。)
⑶ 那條白線,……橫貫江面。
(白線拉長,變粗,橫貫江面,表示潮水越來越-大,讀的聲音就應越來越-高!)
⑷ 再近些,只見……城墻。
(白浪翻滾,用手做做翻滾的動作。浪怎么樣?大而猛。兩丈多高,能有多高?多壯觀啊!讀!)
⑸ 浪潮越來越近……顫動起來。
(喜歡這句的舉手。再加上我一個。我也特別喜歡這句。多精彩的語句啊!不過,要把它讀好還真不容易。你們在下面準備一遍,看誰能把這種雄偉的氣勢給讀出來了。)
你們讀的真不錯,能讓我也試試嗎?
謝謝大家的鼓勵,該你們了,讓我為你們喝彩。
(模擬動作,創設情境,學生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氣氛熱烈。)
2、理清寫作順序:
剛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讀了描寫潮水的句子,不過,把觀潮的順序打亂了。其實,作者寫得可有順序了。現在,把書反扣上,看看你能不能把屏幕上這五句打亂順序的話按正確的順序排好。
作者正是按照時間的推移,抓住了浪潮由遠及近樣子及聲音的變化寫的。先看看樣子的變化,將它變成畫面。剛開始是一條白線,逐漸拉長、變粗;再近些,白浪翻滾,形成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越來越近了,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千軍萬馬)。
聲音的變化: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
現在,你就在江邊,目睹著浪潮越來越──近,浪頭越來越──高,聲音越來越──響,你的心情越來越──激動,那咱就把這種變化讀出來。
(合作,第一排讀第一句,讀到第二句時,第二排加進去……)
(這種朗讀方法設計新穎,符合課文所寫的浪潮聲音由小到大的特點。)
讀得棒極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讀震撼了。氣勢如此雄偉的大潮,你們想不想親眼看看?你們的愿望可以實現,一起來觀潮。請看大屏幕。
(故意等一會兒)
(吊起學生的胃口,同時讓他們體會文中描寫的潮來前人們的心情。)
你在等著觀潮,此時心情怎樣?
(激動、著急、興奮……)
(放錄象)
(多媒體效果好,符合情境化教學的要求)
快看,潮來了!用一句話或一個詞說說觀潮后的感受。是啊,多么壯觀的海潮!簡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詩,一支澎湃的曲,一段熱烈的舞!也正因如此,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下奇觀”(板書)這個“觀”與“觀潮”的“觀”意思一樣嗎?“天下奇觀”什么意思?這樣神奇壯觀的景象在我們中國,你心里怎樣?為之驕傲、自豪。帶著這種感覺齊讀第一段。
3、簡略分析潮來前、潮退后。
(內容太多,不能進行這一步。)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如臨其境,觀賞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中介紹的還只是一線潮,其實還有交*潮、回頭潮。
自古以來,很多文人墨客都寫下詩文贊頌這神奇壯麗的景象。唐朝詩人劉禹錫就曾留詩:
(投影)
(找一人讀,自己練讀,齊讀。)
投影:
浪淘沙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課上到這兒,關于錢塘江大潮,你覺得你還想學什么,了解什么?同學們的提的問題真不錯,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的過程。課后同學可以查閱資料,還有潮來前、潮退后的景象,還可以讀讀課文。下節課,交流展示你的收獲。
【板書設計】
觀潮
潮來前 潮來時 潮退后
天下奇觀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理解潮來時的壯觀的景象,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氣勢,課堂上,通過模擬聲音以及觀看錄像、各種形式的朗誦,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課堂學習氣氛高漲。
【評課】
課堂上教師注重朗讀的訓練,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個人讀,齊讀等。比如:現在,你就在江邊,目睹著浪潮越來越──近,浪頭越來越──高,聲音越來越──響,你的心情越來越──激動,那咱就把這種變化讀出來。(合作,第一排讀第一句,讀到第二句時,第二排加進去……)這種朗讀方法設計新穎,符合課文所寫的浪潮聲音由小到大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觀潮》備課筆記 篇10
教學目標 :
1、學習課文3—5自然段,了解錢塘江大潮洶涌而來的壯觀氣勢,領略這“天下奇觀”。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3、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自然段。
4、體會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潮來之時”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寫得特別細致。“浪潮越來越近……顫動起來”,是全文的重點句,充分表現了大潮非凡的氣勢。
2、啟發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動畫面,從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學的難點,同時要注重感情朗讀。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舊知。
講講課文按什么順序記敘了哪些內容?
二、講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生自由朗讀兩遍后告訴老師大潮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師適時發問:你們從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偉、美麗、壯觀呢?
引導學生說,同時指導朗讀。
3、師小結:這些語句都從聲音方面寫出了潮的壯觀,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讀出潮的壯觀來。
4、師啟發:課文除了從聲音方面寫潮的壯觀,還從哪些方面寫?怎么寫?請同學們自己找一找,說一說,讀一讀,可以小組討論。(生自學)
5、學生交流學習情況。
6、師小結:剛才同學們找的這些句子從顏色、形狀兩方面寫出了潮的雄偉壯觀,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這樣寫使我們很真實、具體、生動地認識了大潮的壯觀。
7、怎樣讀好這些句子呢?請同學們試著讀讀,特別要讀好你喜歡的句子。(學生試讀后指名讀,并交流。)
三、講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讀,找出寫潮壯觀的詞語,要求標上。
2、交流并板書:漫天卷地、風號浪吼、兩丈來高。
3、有感情朗讀這一自然段。
四、寫作方法指導,習慣培養。
1、學完課文,你覺得文章寫得怎樣?
2、知道作者為什么會寫得這樣好嗎?
3、師小結:是呀,正是因為作者細致地觀察了錢塘江大潮到來之前、到來之時、到來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斷變化的樣子,又留心了江潮發出的聲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氣勢,又留心了觀潮人群情緒的變化,因此,讀了這篇課文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有如置身與觀潮人群中間一樣。
五、總結。
1、錢塘江大潮真是雄偉壯觀,難怪作者在文章一開始就說“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相機板書“天下奇觀”)
2、觀看錄象,領略大潮雄偉壯觀的氣勢。
六、練習。(略)
板書設計 :
13 觀潮
聲音
潮來之時 顏色
形狀
天下奇觀
漫天卷地
潮來之后 風號浪吼
兩丈來高
◆[2004-04-18]
《觀潮》備課筆記 篇11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11課《觀潮》,這是一篇繪景文,作者以事物本來的發展變化作為觀察順序,用人潮相對,動靜對比的方法,寫出了錢塘江大潮這一壯麗的“天下奇觀”,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課要兩課時完成,依照大綱要求,第一課時,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新詞,同時依據小標題給課文分段。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是:
1.認知目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能用“逐漸”、“恢復”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技能目標: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引導學生從中學習怎樣積累材料;通過語感訓練,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為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怎樣注意積累材料”,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注意積累材料”,即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習作者是怎樣留心周圍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潮來之時”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所以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
本課是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而講讀課文在語文基本功訓練和重點讀寫項目的訓練方面負擔著最主要的訓練任務,因此,編者將這課安排在這里,是在前兩篇文章的基礎上進一步以它為例,讓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留心周圍事物的,在知識體系上,它與上單元的訓練重點項目“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街接緊湊。同時也為下單元“內容中體會思想”奠定了基礎。
二、說教法
在教學方法上,因為本課是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敘文,篇幅不長,但“天下奇觀”的景象極為少見,因此,我將借助電教手段(錄相、錄像等)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即讓學生入境界,進角色,動真心,吐真情來體會潮來時宏偉的氣勢,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三、說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邊聽邊看,邊讀邊思”的方法來學習,即引導學生在觀看錄像時要用心看,仔細聽,在閱讀文章時要一邊讀、一邊想,并能做到聯系上下文,讀后想前,邊讀邊想。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只有學會怎樣讀書,才能將一本死的教材讀活,“自能讀書”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四、課堂教學程序安排
(一)這節課我的教學思路是:“會文——入境——動心——吐情”即通過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再通過電教手段的輔助作用和對課文言語的細讀入境界,進角色,通過邊看邊想,動之以情,最后又能通過感情朗讀表達出對“天下奇觀”的贊嘆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通過以上四步的教學,要讓學生逐漸達到培養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的目的。我的教學思路的依據是:1.符合兒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事物規律;2.符合本課的教材特點;3.符合作者的思路。葉老常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
(二)課前準備:投影儀、膠片、放相機、電視機、錄音機。目的是要用電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入情入境,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縮短教學時間。
(三)教學過程
1.導課
首先用解題切入的方法導入 新課。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第11課,課題是什么?板題(11、觀潮)“觀”是什么意思?“觀潮”是干什么?回憶2節學習內容,本課是寫作者在哪兒觀什么潮?錢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樣的一種景觀?(依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天下奇觀)“天下奇觀”四個字說明了什么?這個稱號何時有的?從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來”一詞)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向我們介紹這天下奇觀的?(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過之后)
我這樣導課的依據是大綱對四年級閱讀能力要求的第一條、即培養學生理解題目的能力,懂得題和文的關系,養成讀文先讀題的習慣,學會以題目為線索去閱讀文章,并能找出表達中心的詞語和句子。同時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原則,讓學生閱讀課文,回顧寫作順序,完成教學思路中的“會文”。接下來由整體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課文
(1)過渡學習第二段
過渡語: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下奇觀”,那一定壯麗、雄奇、令人神往,遺憾的是這么壯觀的景象,老師卻沒有見過,你們見過嗎?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們就做好準備?(帶什么去?)老師建議大家帶好兩樣東西:“眼睛”和“耳朵”。誰知道老師為什么這樣說?(引導學生明白,要用心聽、仔細看),現在做好準備了嗎?好,我們現在馬上出發,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
設計這樣的過渡語是為了下一步能帶學生入境界奠定基礎,其次以幽默的語言,告訴大家要用心聽、仔細看,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接著教師利用文中的語言繼續渲染氣氛: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縣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這時浪潮來了沒有?關于潮來之前是怎樣一番情景呢?書上哪兒告訴我們?
引導學習第二段,自由朗讀第2小節,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靜,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觀潮臺、……)依照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江面很平靜。
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點地方,且語言通俗易懂,教師略講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讀之后,談談“潮來之前”的景觀特點,使學生理解這些特點反襯了“潮來時”天下奇觀的“奇”,接著引入下段的學習。
(2)過渡學習第三段
教師過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期待著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放江潮來時的錄音)請大家發揮耳朵的作用,用心聽,一會兒告訴老師你聽到了什么?潮來之時的壯觀景象,在文章哪兒詳細告訴了我們?引導學習第三段(3、4小節),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入境”。
a.抽 2名同學來朗讀3、4自然段,其它同學邊聽邊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描寫的?(板書、聲音、形狀)潮來時是先聽到的?還是先看到的?為什么?聲音是怎樣變化的?自由朗讀,用“____”劃出有關詞句。
檢查學習情況,相機板書,“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理解“悶雷滾動、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齊讀“哪聲音”指什么?“山崩地裂”還可以用什么詞來代替(震耳欲聾、地動山搖、山呼海嘯……)?相比之下哪個詞更能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覺?“顫動”可否換成“抖動”、“震動”?(不行,顫動是指短促而頻繁的振動,幅度最小,用于此處較恰當),引導讀這句,要讀出排山倒海之勢。請同學們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把描寫江潮聲音的句子朗讀一下(自由讀、分組讀)。
b.江潮由遠及近滾滾而來,它的形狀又是怎樣變化的?大家想不想親眼看看?好,不過老師呢要提兩點要求,第一要用心聽,仔細看;第二把你看后的體會告訴大家(師放錄象)。
聽錄音、看錄像、說感受,可以讓學生對“潮來時”先有感性認識,隨后再學習文章,易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這種驚心動魄的場面,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觀察的?是怎樣描寫的?輕聲朗讀文,用“……”劃出有關詞句。
檢查學習情況,相機板書:一條白線——白色城墻———白色戰馬,作者的觀察順序是什么?從遠處看怎樣?抽讀相關的這句話:“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理解“這條白線”是什么。為什么是“一條白線”呢?“逐漸”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練習說句話?再近些呢?抽讀“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這句聯系實際(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兩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會是“白色城墻”?這與“線狀”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讀“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c.比較句子,說一說逐步添上的詞語有什么作用?(投影顯示)
(1)浪潮猶如戰馬飛奔而來。
(2)浪潮猶如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3)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4)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飛奔而來。
(5)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①意思已完整,②寫出了顏色,③突出了數量,④刻畫出錢塘江大潮的特點,它開闊,橫貫江面,它勢猛,有進無退,所以先呈線狀,后呈墻狀,至此則呈“萬馬并進”狀。⑤寫聲勢大,前面“千萬匹”也寫聲勢,但寫的是客觀的實景,這里則寫主觀感受。)
在理解的基礎上,練習讀這五句連續寫形狀變化的句子,讀出由遠到近氣勢越來越大的變化,(教師范讀,學生練讀,及時點拔)
通過以上對江潮聲音、形狀的分析,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動心”即首先通過分析語言文字,猶如身臨其境,讓學生動真心。其次為了突出聲音與形狀的前后對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紹的格局,依照本地學生從未見過浪潮的特點來分別進行教學,即先理解聲音的變化,后體會形狀的變化。
d.指導朗讀第三段。我們能否把剛才描寫聲音與形狀的句子合起來讀一下呢?注意要讀出江潮由遠到近、由小到大的聲勢來,抽讀了3、4自然段,大家評議,指出優劣,體會讀法,接著再自己試讀、抽讀。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讀表達出來。
e.復述重點段落。這么壯觀的景象,我們能復述出來嗎?再放錄像,先看著畫面,師生共同復述,再讓大家各自試著復述。
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華,也是重點部分,所以我想通過本段詞句的訓練,作為契入教學重難點的一個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詞意,再深入體會潮來時的氣勢,然后要求復述,力求使學生能夠把這一段精彩的語言積累下來,為完成課后作業 中的背誦作鋪墊。
(3)過渡學習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蕩蕩地從東飛奔而來,霎時,潮頭向西奔騰而去,這時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學課文第四段,檢查你讀懂了什么?同時引導找出兩個表示時間的詞語(霎時,過了好久)用“△△”標出,各說明了什么?“依舊”、“恢復”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復”說句話(板書、恢復平靜)?
3.教師小結:剛才我們也與作者一起身臨其境地去觀了一次潮,錢塘江大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那么壯麗,那么雄奇(板書,壯麗、雄奇),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為什么作者會寫得這么生動、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寫作方法,(板書:按順序、抓特點)讓我們再次自由朗讀全文,回味一下這美、這壯、這奇!
教師的小結滲透了德育,滲透了文章的寫法,達到了情感目標的實現和教學難點 的突破,同時,又引導學生由部分回歸整體再讀全文,給人一種“課已盡,趣無窮”的感覺。
4.表述學習成果(歸納主要內容),質疑問難
5.布置作業 :我國能稱得上“天下奇觀”的景點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黃果樹瀑布等,請同學們課后收集圖片,互相交流,這是我們今天作業 中的一個必做題;另一個選做題是:查找資料,探討錢塘江東寬水深,西窄水淺的地形與浪潮的形式有什么關系?
作業 的布置安排了兩種題型,即:必做題與選做題,這是為了在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也是教學中分層優化的一個體現。
課堂教學到此結束。
(四)板書說明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篇板書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將文中作者的思路線、重點詞語線和感情線,三級交叉按照觀察的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設計了詞語式的板書,從而輔助于教法的實施和方法的落實,這樣做符合板書設計 的目標性原則,有序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和條理性原則等。
《觀潮》備課筆記 篇12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11課《觀潮》,這是一篇繪景文,作者以事物本來的發展變化作為觀察順序,用人潮相對,動靜對比的方法,寫出了錢塘江大潮這一壯麗的“天下奇觀”,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課要兩課時完成,依照大綱要求,第一課時,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新詞,同時依據小標題給課文分段。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認知目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能用“逐漸”、“恢復”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技能目標: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引導學生從中學習怎樣積累材料;通過語感訓練,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為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怎樣注意積累材料”,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注意積累材料”,即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習作者是怎樣留心周圍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潮來之時”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所以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本課是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而講讀課文在語文基本功訓練和重點讀寫項目的訓練方面負擔著最主要的訓練任務,因此,編者將這課安排在這里,是在前兩篇文章的基礎上進一步以它為例,讓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留心周圍事物的,在知識體系上,它與上單元的訓練重點項目“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街接緊湊。同時也為下單元“內容中體會思想”奠定了基礎。
二、說教法
在教學方法上,因為本課是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敘文,篇幅不長,但“天下奇觀”的景象極為少見,因此,我將借助電教手段(錄相、錄像等)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即讓學生入境界,進角色,動真心,吐真情來體會潮來時宏偉的氣勢,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三、說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邊聽邊看,邊讀邊思”的方法來學習,即引導學生在觀看錄像時要用心看,仔細聽,在閱讀文章時要一邊讀、一邊想,并能做到聯系上下文,讀后想前,邊讀邊想。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只有學會怎樣讀書,才能將一本死的教材讀活,“自能讀書”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四、課堂教學程序安排
(一)這節課我的教學思路是:“會文——入境——動心——吐情”即通過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再通過電教手段的輔助作用和對課文言語的細讀入境界,進角色,通過邊看邊想,動之以情,最后又能通過感情朗讀表達出對“天下奇觀”的贊嘆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通過以上四步的教學,要讓學生逐漸達到培養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的目的。我的教學思路的依據是:1.符合兒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事物規律;2.符合本課的教材特點;3.符合作者的思路。葉老常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
(二)課前準備:投影儀、膠片、放相機、電視機、錄音機。目的是要用電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入情入境,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縮短教學時間。
(三)教學過程
1.導課
首先用解題切入的方法導入新課。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第11課,課題是什么?板題(11、觀潮)“觀”是什么意思?“觀潮”是干什么?回憶2節學習內容,本課是寫作者在哪兒觀什么潮?錢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樣的一種景觀?(依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天下奇觀)“天下奇觀”四個字說明了什么?這個稱號何時有的?從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來”一詞)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向我們介紹這天下奇觀的?(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過之后)
我這樣導課的依據是大綱對四年級閱讀能力要求的第一條、即培養學生理解題目的能力,懂得題和文的關系,養成讀文先讀題的習慣,學會以題目為線索去閱讀文章,并能找出表達中心的詞語和句子。同時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原則,讓學生閱讀課文,回顧寫作順序,完成教學思路中的“會文”。接下來由整體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課文
(1)過渡學習第二段
過渡語: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下奇觀”,那一定壯麗、雄奇、令人神往,遺憾的是這么壯觀的景象,老師卻沒有見過,你們見過嗎?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們就做好準備?(帶什么去?)老師建議大家帶好兩樣東西:“眼睛”和“耳朵”。誰知道老師為什么這樣說?(引導學生明白,要用心聽、仔細看),現在做好準備了嗎?好,我們現在馬上出發,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
設計這樣的過渡語是為了下一步能帶學生入境界奠定基礎,其次以幽默的語言,告訴大家要用心聽、仔細看,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接著教師利用文中的語言繼續渲染氣氛: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縣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這時浪潮來了沒有?關于潮來之前是怎樣一番情景呢?書上哪兒告訴我們?
引導學習第二段,自由朗讀第2小節,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靜,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觀潮臺、……)依照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江面很平靜。
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點地方,且語言通俗易懂,教師略講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讀之后,談談“潮來之前”的景觀特點,使學生理解這些特點反襯了“潮來時”天下奇觀的“奇”,接著引入下段的學習。
(2)過渡學習第三段
教師過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期待著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放江潮來時的錄音)請大家發揮耳朵的作用,用心聽,一會兒告訴老師你聽到了什么?潮來之時的壯觀景象,在文章哪兒詳細告訴了我們?引導學習第三段(3、4小節),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入境”。
a.抽2名同學來朗讀3、4自然段,其它同學邊聽邊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描寫的?(板書、聲音、形狀)潮來時是先聽到的?還是先看到的?為什么?聲音是怎樣變化的?自由朗讀,用“____”劃出有關詞句。
檢查學習情況,相機板書,“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理解“悶雷滾動、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齊讀“哪聲音”指什么?“山崩地裂”還可以用什么詞來代替(震耳欲聾、地動山搖、山呼海嘯……)?相比之下哪個詞更能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覺?“顫動”可否換成“抖動”、“震動”?(不行,顫動是指短促而頻繁的振動,幅度最小,用于此處較恰當),引導讀這句,要讀出排山倒海之勢。請同學們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把描寫江潮聲音的句子朗讀一下(自由讀、分組讀)。
b.江潮由遠及近滾滾而來,它的形狀又是怎樣變化的?大家想不想親眼看看?好,不過老師呢要提兩點要求,第一要用心聽,仔細看;第二把你看后的體會告訴大家(師放錄象)。
聽錄音、看錄像、說感受,可以讓學生對“潮來時”先有感性認識,隨后再學習文章,易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這種驚心動魄的場面,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觀察的?是怎樣描寫的?輕聲朗讀文,用“……”劃出有關詞句。
檢查學習情況,相機板書:一條白線——白色城墻———白色戰馬,作者的觀察順序是什么?從遠處看怎樣?抽讀相關的這句話:“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理解“這條白線”是什么。為什么是“一條白線”呢?“逐漸”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練習說句話?再近些呢?抽讀“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這句聯系實際(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兩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會是“白色城墻”?這與“線狀”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讀“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c.比較句子,說一說逐步添上的詞語有什么作用?(投影顯示)
(1)浪潮猶如戰馬飛奔而來。
(2)浪潮猶如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3)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4)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飛奔而來。
(5)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①意思已完整,②寫出了顏色,③突出了數量,④刻畫出錢塘江大潮的特點,它開闊,橫貫江面,它勢猛,有進無退,所以先呈線狀,后呈墻狀,至此則呈“萬馬并進”狀。⑤寫聲勢大,前面“千萬匹”也寫聲勢,但寫的是客觀的實景,這里則寫主觀感受。)
在理解的基礎上,練習讀這五句連續寫形狀變化的句子,讀出由遠到近氣勢越來越大的變化,(教師范讀,學生練讀,及時點拔)
通過以上對江潮聲音、形狀的分析,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動心”即首先通過分析語言文字,猶如身臨其境,讓學生動真心。其次為了突出聲音與形狀的前后對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紹的格局,依照本地學生從未見過浪潮的特點來分別進行教學,即先理解聲音的變化,后體會形狀的變化。
d.指導朗讀第三段。我們能否把剛才描寫聲音與形狀的句子合起來讀一下呢?注意要讀出江潮由遠到近、由小到大的聲勢來,抽讀了3、4自然段,大家評議,指出優劣,體會讀法,接著再自己試讀、抽讀。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讀表達出來。
e.復述重點段落。這么壯觀的景象,我們能復述出來嗎?再放錄像,先看著畫面,師生共同復述,再讓大家各自試著復述。
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華,也是重點部分,所以我想通過本段詞句的訓練,作為契入教學重難點的一個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詞意,再深入體會潮來時的氣勢,然后要求復述,力求使學生能夠把這一段精彩的語言積累下來,為完成課后作業中的背誦作鋪墊。
(3)過渡學習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蕩蕩地從東飛奔而來,霎時,潮頭向西奔騰而去,這時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學課文第四段,檢查你讀懂了什么?同時引導找出兩個表示時間的詞語(霎時,過了好久)用“△△”標出,各說明了什么?“依舊”、“恢復”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復”說句話(板書、恢復平靜)?
3.教師小結:剛才我們也與作者一起身臨其境地去觀了一次潮,錢塘江大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那么壯麗,那么雄奇(板書,壯麗、雄奇),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為什么作者會寫得這么生動、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寫作方法,(板書:按順序、抓特點)讓我們再次自由朗讀全文,回味一下這美、這壯、這奇!
教師的小結滲透了德育,滲透了文章的寫法,達到了情感目標的實現和教學難點的突破,同時,又引導學生由部分回歸整體再讀全文,給人一種“課已盡,趣無窮”的感覺。
4.表述學習成果(歸納主要內容),質疑問難。
5.布置作業:我國能稱得上“天下奇觀”的景點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黃果樹瀑布等,請同學們課后收集圖片,互相交流,這是我們今天作業中的一個必做題;另一個選做題是:查找資料,探討錢塘江東寬水深,西窄水淺的地形與浪潮的形式有什么關系?
作業的布置安排了兩種題型,即:必做題與選做題,這是為了在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也是教學中分層優化的一個體現。
課堂教學到此結束。
(四)板書說明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篇板書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將文中作者的思路線、重點詞語線和感情線,三級交叉按照觀察的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設計了詞語式的板書,從而輔助于教法的實施和方法的落實,這樣做符合板書設計的目標性原則,有序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和條理性原則等。
附板書設計:◆
《觀潮》備課筆記 篇13
教學目的要求:
1,積累文言知識,疏通文章大意.
2,分析文章內容.
3,賞析文章的寫作手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大自然千姿百態,令人神往.前面我們學習了酈道元的《三峽》,領略了三峽的奔放美,清幽沒和凄婉美;領略了陶弘景筆下人間天堂的美景;領略了蘇軾筆下平常地方月夜的美.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周密給我們帶來的錢塘江大潮.(出示課題《觀潮》
首先我們來欣賞幾幅錢塘大潮的圖片,然后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
[學生觀看,發言]
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看周密是如何描寫錢塘江大潮的.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檢查預習,掌握幾個生字:
雷霆 震撼 吞天沃日 艨艟 倏爾 一舸無跡 鯨波萬仞 珠翠羅綺 僦賃
2,齊讀課文.讀完后糾正字音及朗讀停頓.
3,繼續檢查預習,請同學說說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多媒體出示有關內容)
4,請同學提出預習中有關翻譯的疑難.
5,用"開火車"的形式請學生翻譯全文.
三,再讀課文,思考:文章寫了哪些內容
學生概括,教師明確:1,翻江倒海圖 2,水軍操練圖 3,吳兒弄潮圖 4,觀潮盛況圖
四,賞讀課文,思考:文章用了哪些手法表現出事物的特點 每組賞讀一段,全班交流.
小結:文章用了準確生動的詞語,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動靜結合的手段,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水上表演的精彩和觀潮的盛況.
五,布置作業
"蘇州之行"的感想
江寧區淳化中學 駱臘梅
12月19日至21日,我參加了由江蘇省教研室組織的江蘇省中學語文優秀課觀摩活動,地點是在蘇州工業開發園區的星海實驗學校.在活動期間,一共聽了7節課,兩次專家點評.7節課中有一節是蘇州星海實驗學校(主辦學校)的校長上的,其他6節是蘇南六個城市好課評比一等獎的獲得者上的,內容是將自己在賽課期間獲獎的課重新展示.這次學習,讓我獲益頗多.
一,好課更加注重內涵
這次一共聽了7節課,給我的總體感覺是現在的課,最起碼是這次的課和我以前所聽的語文課很不同.不同在哪兒呢 就是沒有以前的語文課熱鬧,沒有以前的語文課華麗,顯得更為樸實,厚道.正如專家點評時所說,以前上公開課都是"選美人,教美文",更注重形式花樣的翻新,一節課必須要有新花樣.一開始,我也正是抱著這種態度而來,所以剛開始第一天上午三節課聽下來,心里不免有一些失望,也有一些疑惑,這種課怎么也能獲得全市甚至全省的一等獎呢 這不就跟我們平常在家里上的課差不多嗎 形式上基本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當然更為精練,環節也更好一點.這也值得讓我們來學習嗎 這種省級的公開課再怎么說也應該漂亮一點呀,應該要讓大家覺得賞心悅目才可以.應該給全省的語文教師起一個模范帶頭作用才行.就像時裝模特身上穿的衣服,有些在生活中雖然穿不出來,但至少表明一種潮流.
后來經過專家指點和自己的思考,我領悟到:好課更應注重內涵,形式熱鬧而缺乏內涵的課當然不能成為一節好課.語文課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就體現在字詞句章上.花樣和形式只是外在的表現,用得恰當最好,用得不好還影響學生對文本本身的注意力,適得其反.這次的語文課特別注重"咬文嚼字",品評賞析文章的語言,正是抓住了語文最本質的東西.這次專家和領導們將這樣的課拿來向大家展示,實際也是在傳達這樣一種信息和潮流:語文課堂教學的回歸.語文教學重在挖掘語文本身的東西,也就是文本意識,語言意識,文體意識.這次的幾節課特別在語言意識方面都能深入地去挖掘,咬文嚼字,品評賞析,讓學生能從語文的角度去學習課文,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這也讓我想到16日魏書生到我們江寧區來做報告時所說的話:我們不要老想著搞點什么新花樣,而應該守住自己的一方土地,不斷深入地去挖掘.不要這兒挖兩鍬,沒見到什么,又上別處挖兩鍬,結果好好一片地挖得到處都是坑,什么也沒挖著,還破壞環境.有的自己以為搞出了什么名堂,結果翻開前人的東西一看,人家早就說過了,自己不過是換了一個詞語,稱呼,還在那得意呢.
二,語文課要有語文味
有一段時間,為了講究拓展延伸,講究各門學科的整合,講究形式,我們的一些語文公開課上成了政治課,自然課,戲劇表演課,語文本身的東西反而不見了蹤影.這次的公開課在"語文味"方面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
7節課中有6節都非常注重語言的賞析品味,而且方法多種多樣.有的讓學生自己從文中找出寫得比較好的文字,從用詞,修辭,表現手法,句子含義等方面加以點評賞析;有的用讀書卡的方式來進行揣摩品味;有的教師用"刪一刪,行不行","添一添,好不好"的方式帶領學生揣摩.總之,在學習語言方面都比較到位.不過專家還指出,語文課除了語言,還有內容,結構層次,文體知識等都不應該忽視,應該讓語文課豐富起來,而不能只是一條線.
三,拓展延伸要緊扣文本
這次觀摩課上還有一節不太成功的課,被專家批評.這位揚州的美女教師上的是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的語言非常優美,聲音悠揚動聽,感情真摯.她課堂上先介紹了作者,分析文章寫了幾件事情,體會出文中父親的偉大.教師自己講得過多,學生發言的機會少,結果把星海中學那么好的學生引導得跟呆頭鵝似的,就看她在匆忙趕進度.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有沒有這種體會,學生倒是講的聲音哽咽,開課教師自己眼淚汪汪.實際上這也就夠了,但老師還不滿足,自己又講了一個故事,至少用了3分鐘.講得聲淚俱下.估計,當時她也就是憑這招獲獎的,但卻引起所有聽課教師的反感,認為她是在作秀,為了哭而哭,因為這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這節課對文本本身分析不透,重點把握不準,過分注重拓展,環節安排也不大合適,甚至為了這煽情的環節拖了8分鐘的堂,很不尊重學生和后面上課的老師.
那么怎么才能算一節成功的公開課呢 用專家的話來說應該是"科學,審美,功利的統一".科學就是要吃透文本,準確理解,把握重點,考慮學情,讓學生成功地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審美就是要有高素質的教學語言,賞心悅目而又實用的教學形式.功利就是要使學生能有所收獲,取得好成績.用上次在土橋中學教研活動時周崗中學的張老師的話來說就是:課堂教學有四種層次:最高層次是"又華又實",就是既好看又實用;其次是"實而不華",就是不好看,但實用;再次是"華而不實",中看不中用;最次是"不華不實",既不中看也不中用.這又讓我想到從蘇州回來后在東外聽的一節課《記承天寺夜游》.其中一個環節就是讓同學們體會最后一句話:"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蘇軾的思想感情.在做過一番分析后,老師引導學生將這句話讀兩遍,一遍是在問號后加上"唉!",并嘆一口氣;一遍是讀完后放聲大笑三聲,結果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也能更深刻地體會帶蘇軾那種矛盾復雜的心理,引起聽課教師的一片掌聲.
《觀潮》備課筆記 篇14
一、教學設計說明
一、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愿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我們在設計教學時,牢牢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并且力求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體現出來。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這一段,我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要讀得讓其他同學也能喜歡這些句子。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改變了以往那種不管學生有無興趣,都必須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進行朗讀的被動局面。還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設計中我們讓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都愿意領讀,那為何不能讓他們當老師,教師來作學生呢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被動跟讀的常規做法。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還應該體現在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上。語文課上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所以教師必須仔細考慮所設計的教學環節的難易度,以便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可能。課堂上查字典的練習,聽課文寫詞語的練習,朗讀背誦課文的練習,包括最后的說一段話練習,都是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二、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了解了錢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借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比如課文語言的積累,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松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對課文中的新詞,我們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后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后通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節約時間,也十分有利于學生對詞語的積累。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因此教師教學詞義時就要有這種意識,盡可能考慮如何讓學生學會運用。這堂課中“人聲鼎沸”和“悶雷滾動”兩個詞語的教學設計就力求體現出讓學生會“運用”的思想。教師先在課堂中創設出具體情境,然后讓學生根據情境運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概括。這樣教學詞語,無疑為學生以后運用這些詞語搭了一級臺階。不僅解決了意思理解的問題,更為學生以后的獨立運用作好了準備。
從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看,積累和運用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習水平級。如果能創設新的情境,將學過的詞語、句子用一用,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語言的發展極有意義。這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由于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三、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最有興趣的是在第一課時。可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往往是第一課時掃除生字新詞,讀懂讀通課文,教學的重頭戲是在第二課時上。從教學的實際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課時“逛西湖”,第二課時“打老虎”;從學生的興趣看,實際上是錯過了學習課文的最佳時機。因此如何優化第一課時的教學,提高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很值得研究。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教學中我們將這一段作為教學的重點,并且安排在第一課時教學,以期先聲奪人,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是這樣安排課時的: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第3、4自然段,了解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情形,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第二課時:先用一小部分時間來讀懂理解潮來前和潮來后幾節課文,然后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積累和運用課文的語言文字等訓練上。
事實說明,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的最大收獲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增強了。
二、教學實錄與評析
一、初步談話,理解課題
師:今天,我們一塊兒來學習第23課:觀潮。課文寫的是哪兒的潮
生:(齊答)錢塘江大潮。
師:錢塘江在我們祖國的浙江省,遠離你們可愛的家鄉——云南有好幾千里。如果說云南的石林舉世聞名,那么浙江的錢塘江大潮就可稱為“天下奇觀”了。
(板書:天下奇觀)
師:“觀潮”和“天下奇觀”,兩個詞語中都有一個“觀”字,這兩個“觀”字意思一樣嗎
生:“觀潮”的“觀”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觀”的“觀”……
師:快請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學生查字典)
生:“奇觀”的“觀”是“景象”的意思。
師:那么“奇觀”的意思呢
生:“奇觀”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觀”就是奇異的景象。
師:誰能說說“天下奇觀”的意思。
生:“天下奇觀”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觀”就是天底下奇異的景象。
師:回答正確。
[“觀潮”和“天下奇觀”都有一個“觀”字,但意思卻不相同。教師及時抓住這個“觀”字,讓學生查字典,不僅理解了“觀”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學生養成查字典的習慣。在理解詞語的過程中,先理解“觀”字,再理解“奇觀”,最后理解 “天下奇觀”,由字到詞,一層進一層,顯得很扎實。]
二、檢查預習,反饋交流
師:昨天,你們回家預習了課文,自己再把課文讀一遍,一邊讀一邊想,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學生自讀課文)
生:作者先寫潮來之前,再寫潮來之時,最后寫潮過之后。
三、觀看錄像,感受情景
師:學得真不錯,你們對錢塘江大潮一定很感興趣吧有沒有見到過
生:(遺憾地搖搖頭)沒見過。
師:別遺憾,我呀,把這大潮給錄下來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師:我們就一塊兒來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一下這一天下奇觀。
(學生看錢塘江潮錄像,不時發出驚嘆聲。)
四、突破重點,指導朗讀
師:剛才錄像里潮水的景象,咱們課文里也有,在哪兒呀
生:課文3、4自然段。
師:自己讀讀3、4自然段,你覺得那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大家聽。
生:(自由讀)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學生可以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師:讀得不錯。白線“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氣勢越來越大,你的心情越來越……
生:激動。
師:讀出這種感覺來。
生:(齊讀)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師: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多么壯觀!你們能讀出壯觀的感覺嗎
生:(分組比賽讀)
生:(齊讀)
[用各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既能幫助理解,又能幫助記憶。]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師:喜歡這句的舉手。
(學生全體舉手)
師:(舉手)再加上我一個,我也特別喜歡。多精彩的語句呀!不過,要把它讀好還真不容易。你們在下邊也再準備一遍,待會兒我們來比賽,看誰把這種雄偉的氣勢給讀出來了。
(指名學生個別賽讀,教師加以鼓勵,并與學生一起為朗讀進步者、優秀者鼓掌。)
師:你們讀得真不錯,能讓我試試嗎
(學生高興地點頭叫好。教師朗讀這一句。學生熱烈的掌聲響起。)
師:謝謝鼓勵,該你們了,讓我為你們喝彩,行嗎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
師:棒極了!
[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愿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生:我特別喜歡這句。“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師:閃雷滾動的聲音是什么樣兒的誰來學學看。
生:轟隆隆隆……
師:還學得真像,雷的聲音比較的沉悶,我們一起學學看。
生:(一齊模擬)轟隆隆……
師:這聲音作者用哪個詞來形容
生:悶雷滾動。
師:課文中用這個詞語來形容潮水的聲音,用得多形象啊!我們一塊兒來讀讀這個句子。(學生齊讀)
師:讀得真好,再來一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學生閉眼齊背)
[熟讀后緊接著讓學生背誦,強化一下記憶,將課文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生:我特別喜歡這一句。“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師:人群又沸騰起來。看到那條白線,人們怎么沸騰的咱們來演演看,好嗎
生:好!
師:準備,開始!
生:(跳著,叫著,揮舞著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來啦!”)
師:沸騰了!剛才這場面還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就在這個自然段里。
生:(齊答)人聲鼎沸。
師:來,我們讀出這種沸騰的感覺來。
生:(齊讀)
[讓全體學生用具體生動的表演來體現對“沸騰”這個詞的理解,然后又從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個詞語“人聲鼎沸”,從概念到形象,又從形象到概念,這樣學詞語學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確,也便于今后運用。]
師:把出現白線和白線橫貫江面這兩個句子連起來讀讀。
生:(齊讀)
師:這些語句寫得多精彩!正如課文提示中所說,作者把錢塘江的大潮寫得雄偉壯觀,有聲有色,使人如臨其境。
五、聽聽讀讀,體會順序
師:剛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讀了這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不過,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其實,作者寫得可有順序了。下面,我們就先來做一個聽的練習。
師:聽老師讀這段話(出示),看誰本事大,能聽清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四處的描寫給連接起來的。待會兒,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寫下來。
師讀生聽: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大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生:(動筆在練習紙上填寫)
( ),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 ),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 ),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教師用投影打出一位學生的作業 ,集體反饋校對。)
師:發現沒有,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潮水的
生:作者從遠到近描寫潮水。
師:是啊!作者由遠及近地觀察,隨著位置的轉變和時間的推移來描寫潮水的變化。來,王老師和你們一塊兒讀讀這段話,再來體會一下。
(師生齊讀這段話)
師:現在,我只留下括號中的詞語,你還能說出剛才那段話嗎
(學生自由準備背誦)
師:能行的起立!
生:(全體起立)
師:真有信心!給你們配上錄像好嗎
生:(興奮地點頭)
師:配著錄像,讓我們帶著對錢塘江大潮的無限贊嘆之情來背誦這些描寫潮水的精彩語句。
生:(有感情地看錄像背誦)
師:背誦得多有感情啊!我們仿佛站在錢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來越近,聲音(越來越響),浪頭(越來越高),氣勢(越來越大)。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
[先讀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綜合,最后學生水到渠成,很輕松地將這一段課文背誦下來。這樣達到了及時將學到的精彩的語言積累起來的目的。]
六、創設情境,運用語句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個自然段里,詞語非常豐富,你們想不想把它們積累起來
生:想!
師:聽老師說詞語的意思,看誰的反應快,老師語音剛落,就能很快地站起來說出哪個詞語表達了這個意思。
(學生躍躍欲試)
師:形容人的說話聲,喊叫聲,歡呼聲,如鍋中之水,一片沸騰。
生:人聲鼎沸。
師:風和浪都很平靜——
生:風平浪靜。
師:形容水面遼闊,遠處和天似乎連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師:形容同時出發,同時前進——
生:齊頭并進。
師:山上的巖石和土壤塌下來,地也裂開來,形容聲音很響很響——
生:山崩地裂。
師:形容氣勢很大——
生:(一時說不出,有個別學生答“白浪翻滾”,師提示“浩浩蕩蕩”)
[這個復習詞語的方法有兩個特點。一是根據詞義說出詞語,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詞義的理解;二是用比賽的形式,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師:誰來當小老師,帶著大家把這些詞語讀一遍。
(學生紛紛舉手)
師:都想當老師,那看來只有我當學生了。
生:領讀,師跟讀。
[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王老師卻讓學生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愿意領讀,那就不妨自己來作學生。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做表面看只是一種簡單的角色變換,然而從深層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師對主體意識的深刻認識。]
師: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了 呢咱們來自我檢驗一下,我這兒有一段話,可是不完整,你們能不能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得清楚通順呢師出示一段話: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聲猶如( ),海堤上盡管( ),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后選派一代表發言。)
生: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風平浪靜)。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像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一浪一浪(像千萬匹白色戰馬)。潮水聲猶如(山崩地裂),海堤上盡管(人山人海),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很遠)的地方。
(師生共同評價)
師:這個詞語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一浪一浪(齊頭并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一浪一浪(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來)。
師: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語句也能用了!
師:“人山人海”這個詞的運用有問題嗎
生:(思索)應該用“人聲鼎沸”,因為后邊寫的是“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所以應該和聲音有關。
[這段師生共同評價非常精彩。教師沒有滿足于讓學生填寫正確,而是鼓勵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在同一個括號內運用不同的詞語,對于運用正確的予以肯定,運用錯誤的加以糾正。既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又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
師:每個人再練習說這段話。
(學生自由說這段話,進行鞏固)
[整個練習過程中,先讓學生討論統習,再指名個別學生交流,然后師生評講指導,最后再讓每一個學生自己練習說話。雖然整個環節占用的時間比較多,但是訓練很扎實。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這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追求的目標,應該大力提倡。]
師:今天,我們如臨其境,觀賞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理解并積累了好些語句,還學著用了用。你們學得真棒,那作者為什么還要寫潮來前,潮過后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附板書:
潮來前
雄偉壯觀
觀潮潮來時
如臨其境
(錢塘江大潮)有聲有色
潮過后
天下奇觀
總評:
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教師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整堂課中,教師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并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的訓練和指導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并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注意創設情境,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
學過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用一用,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小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極有意義。王老師在這堂課的最后,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因為難度不高,所以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由于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填寫出詞語,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特別高。學過的詞句理解了,再試著運用運用,有利于促進課文語言的內化。這樣的練習在語文課中應該大力提倡。
四、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采用了錄像手段,第一次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第二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教師還多次使用了實物投影,打出了學生喜歡的句號指導朗讀,打出學生書面練習的結果加以評點,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觀潮》備課筆記 篇15
第一課時教案
教學目的
1.讀難生字字音,掌握\'方\'\'城\'\'倏爾\'\'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詞的意思,疏通文意。
2.整體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結構。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1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自己一則新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1分鐘)
同學們看過漲潮的壯觀景象嗎?下面請同學們觀看被前人稱?quot;壯觀天下無\'的\'錢江涌潮\'。
三、簡介南宋觀潮盛事和作者。
杭州在南宋時稱臨安,是國都。觀潮地當時在臨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寧),每年八月十八日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的表演。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狂熱。本文描寫的水軍演習、弄潮表演以及觀潮情景,既襯托了錢江涌潮的奇偉壯麗,又共同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風景畫、風俗畫,表現了人與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投影顯示標題、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謹,號草窗。原籍濟南,后遷吳興(今屬浙江)。南宋文學家。宋末曾做過義烏縣官等職,宋滅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書畫。《觀潮》選自《武林舊事》,是他進入元朝后所寫。
四、整體感知。
1.聲屏顯示課文朗讀錄音、畫面。
2.檢查預習。
彩屏顯示:
(1)給下列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①雷霆a 、ting b.tin( )。②楊誠齋a、zai b.zhai( )
③艨艟 a、mongtong b.mengchong④如履平地 a、lu b.lu..( )
⑤倏爾 a、shu3 b.shu1( )⑥一舸無跡 a、ge b.ke( )
⑦善泅 a、qiu2 bqiu3( ) ⑧僦賃a、jiu1 nin b.jiu knin( )
⑨羅綺 a、qi2 b.qi3…( )⑩鯨波 a、qiong b.jing( )
(2)給下列加點的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①方其遠出海門 a.當……時b.才
②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a.城市b.城墻
③倏爾黃煙四起 a.忽然b.迅速
④皆披發文身 a.畫著文彩b.花紋
⑤江干上下十余里間 a.江岸b.江的干流
⑤珠翠羅綺溢目 a.映眼b.滿眼
五、目標完成過程。
1.課文共四段,請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確: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第二段寫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第三段寫弄潮健兒的英姿。第四段寫觀潮人眾之多。
2.朗讀并逐段翻譯課文。
顯示第一段文字,教師范讀此段并指名翻譯。
顯示第二段文字,指定一小組齊聲朗讀后再指名翻譯。
顯示第三段文字,全班齊讀后再指名翻譯。
顯示第四段文字,指名朗讀翻譯此段。
(備學生)如果學生翻譯得不夠準確,教師要指出并糾正,個別詞語需要板書。
3.學生熟讀課文。
六、小結并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a)
2.完成課后練習二。(b)
3、《掌握語文》(c)
七、說課精要:字詞教學,除生字外,還要注意\'方\'\'城\'\'倏爾\'\'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詞的教學。多練習誦讀,預習時布置學生根據注解把文章譯成白話文。
八、教學后記:
《觀潮》 第二課時教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寫景記事相融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
2.學習結構得當,語言精練的特點。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1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自己最近的所見所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1分鐘)
錢塘江潮這一自然奇觀是一大勝景,古人稱為\'壯觀天下無\'。觀潮也成了古今盛事。
我國古代的墨客詞人多以錢塘大潮作描寫對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詞《望海潮》中寫道:\'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云樹繞(阝是)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周密的《觀潮》則是用散文的形式,繪形繪色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作者是怎樣寫景記事的呢?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標完成過程。
1.指名朗讀第一段。
2.引導討論以下問題。
①第一段是怎樣寫海潮的雄偉壯觀的景象的?
明確: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總領全文,點示題旨,接著交待海潮最盛的時間。然后對潮水作正面描繪,最后用楊誠齋的詩句對上文作形象概括,呼應首句,又為下文作鋪墊。
②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潮來之狀進行描寫的?寫出了江潮怎樣的特點?
明確:作者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由遠及近地寫出潮,刻畫了海潮的雄奇壯觀。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僅用簡單的\'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把在遠方,漸近奔涌到眼前時海潮的形狀、顏色、聲勢都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3.指名朗讀第二段
4.討論以下問題。
①水軍演習的場面寫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處表現在哪里?
明確:參加演習的船只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技藝擁熟,演習中戰斗激烈,聲勢浩大,演習結束后撤退迅速。
②一場復雜的演習活動,而結在\'煙消彼靜\'的靜景上,這是采用了什么寫法?采用這種寫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是一種動靜相襯的寫法,為下文別開生面的另一場水上表演作了鋪墊。
5.齊讀第三段。
6.討論:段中哪些句子描寫了壯士形象?哪些語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領?
明確:\'披發文身\'、\'手持大旗\'、\'爭先鼓勇\',寫出了壯士形象;\'溯迎而上\'\'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更突出了勇士的絕技。
7.教師朗讀第四段。
8.討論:這段寫觀潮人眾之多與上文寫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聯系?
明確:觀潮人群如此密集,說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寫觀潮之盛,
是為了從側面映襯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總結全文。
浙江潮雄偉壯觀,水上表演頭緒紛繁、場面眾多,觀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卻寫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構思精巧,以海潮為線索,寫景記事相融合,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語十分簡練的結果。
五、布置作業。
1. 熟讀課文。(a)
2.完成補充練習。(b)
3、投影練習顯示:(c)
翻譯下列句子。
①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②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③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④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
六、說課精要:
本文是一篇寫景記事的佳作。結構得當,語言精練,場面描寫十分精彩是教學的重點。由于學生對南宋時觀潮活動不甚了解,會影響對課文內容的把握,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教師可稍作介紹。教師要設計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循續漸進地完成目標。
板書設計:
觀潮
海潮的雄偉壯觀
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
弄潮健兒英姿
觀潮人眾之多
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