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精選13篇)
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篇1
教學建議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簡析
這是一首詠邊地雪景,寄寓送別之情的詩作,全詩句句詠雪,勾出天山奇寒。 開篇先寫野外雪景,把邊地冬景比作是南國春景,可謂妙手回春。再從帳外寫到帳內,通過人的感受,寫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帳外,勾畫壯麗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別的特定環境。最后寫送出軍門,正是黃昏大雪紛飛之時,大雪封山,山回路轉,不見蹤影,隱含離情別意。全詩連用四個“雪”字,寫出別前,餞別,臨別,別后四個不同畫面的雪景,景致多樣,色彩絢麗,十分動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意境清新誘人,讀之無不叫絕。
二、《雁門太守行》簡析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上句寫危城將破時沉重的氣氛。《晉書·五行志》:“凡堅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軍精。”作者在這里暗用此典一下句寫敵軍兵臨城下的聲勢。甲光,鎧甲迎著太陽發出的閃光。孤城被蜂擁而來的敵人團團圍住。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兩句寫兩軍激戰的慘烈。《古今注》:“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這兩句中的“燕脂”,“夜紫”還暗指戰場血跡。戰斗異常殘酷,戰死者的鮮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兩句寫一支輕兵在寒夜出擊敵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戰鼓聲中,將士們冒著嚴寒殺向敵軍。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寫守將曾受皇帝厚遇,臨危時誓死相報,英勇赴戰的決心。
全詩用奇麗的色彩點染戰斗的環境氣氛,表現了危城守將誓死報國的決心,能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無題》簡析
本詩為李商隱愛情詩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寫在封建禮法的重重阻礙下,男女二人難以相見的痛苦壓抑的心情。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執著的愛情在瀕于絕望中顯出了無比強大的力量。“絲”,雙關語,隱“相思”的“思”。“春蠶”、“蠟炬”比喻精妙,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這兩句詩已成為描寫愛情的絕唱。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寫對女方的深刻體貼。咫尺天涯的距離,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線希望,都寫得深刻動人。
這首詩很典型地表現了在封建時代文人們那種隱秘難言的愛情生活的特點。
四、《天凈沙 秋思》簡析
前三句全屬寫景,但又句句寫出游子的客愁和鄉思。“枯藤”一句寫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哀鳴,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無家可歸之意。“小橋”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靜的畫面,與前句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動游子的鄉思。“古道”一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從側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為第一層。
最后兩句為第二層,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陽”句點出時間,并照應上文“昏”字。“斷腸”句直抒胸臆:游子遠離家鄉,孤獨漂泊,秋景蒼涼,時近黃昏,怎不叫人痛斷肝腸呢!
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羅列,就把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因此,被后人稱贊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簡析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生動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偉壯麗,為全曲奠定了悲壯沉郁、氣勢雄渾豪放的感情基調。一條飽經歷史興衰的路,它喚起了作者的懷古之情。這不僅點明了題意,也飽含著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躊躕”。二句意味更深長。作者西望長安,這漢唐帝國的都城,對其歷史上的繁華興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著無限的感慨。這里隱隱約約透露出民族意識,即對漢民族強盛時期的追懷,思想感情極為復雜.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由長安路而聯想到秦漢興亡,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傷心”二字,為這種不由自主的聯想平添無限蒼涼凄楚。明明是潼關懷古,卻把視野擴展到了潼關通往西都的路上,聯想到關中逃難的饑民,他們成群結隊,艱難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沒有正面寫到難民群,而是抽筆去寫此地往昔的興衰,不言更勝有言。秦皇漢武的宮殿樓閣、舞榭歌臺都蕩然無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蕭條。這里強調的仍然是歷史與現實的對照。
“興,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從對歷史的認識和思考中,概括提煉出既樸素而又鮮明深刻的思想:興也好,亡也罷,受苦遭難的終究是黎民百姓。這是作者關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華,問題樸實,卻十分尖銳;看似簡單,卻表現了作者極大的勇氣和膽識,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無限深切的同情,對統治者無比強烈的憤慨。這是對全曲旨意一個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總結和概括。
六、關于引導學生分析詩歌意境的教學建議
要引導學生分析詩歌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詩歌教學應該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使他們的腦海再現詩歌的藝術形象,感情上與作者融為一體。教學起始,要創造條件,讓他們理解作者創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時,教師要用真切感人的語言,豐富生動的表情再現詩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詞釋句,證述證明。有些詩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詩歌情在言內,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詩歌情在言外,則要“知人論世”,弄清詩人寫詩的用意,從而把握詩歌的真情和真意。詩歌教學,對層次結構的分析相對要少些,以免影響對詩歌的整體感受。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詩、宋詞、元曲聞名世界,是我國燦爛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遠鐫刻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這節課我們學習唐朝古體詩兩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雁門太守行》,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二、整體感知
教師先介紹詩歌的知識和特點,反復誦讀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此詩描繪了唐代邊地特有的風光、奇寒,抒發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雁門太守行》一開頭便點明戰爭的危急形勢:敵人兵臨城下大軍壓境,有如烏云重重壓下要把城墻摧垮。接著極力渲染戰場慘烈的氣氛:號角聲聲在秋風中回蕩,天寒霜重鼓聲不揚,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土地,在夜幕降臨時映出紫色的霞光。詩的末尾抒寫危城守將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
三、閱讀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介紹詩歌的知識和特點。
(1)詩歌是與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通過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發揮豐富的想像和聯想,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詩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樂性。
詩歌的種類:就體裁方面分為舊體詩(包括詞、曲)和新詩。舊體詩包括古體詩和唐代以后的近體詩(律詩、絕句)。新詩有要求嚴格些的格律詩,有格律要求不嚴的、寫起來比較自由的自由詩,還有介于散文和詩之間的散文詩。
(2)了解如何去欣賞詩歌的特點。
①通過分析把握詩歌的主題思想。
②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③通過研究把握詩歌描繪的人、景、物。
④通過賞析領會詩歌的深刻含義。
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者簡介。
歲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他與高適齊名,是盛唐時期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邊疆,對邊塞自然風光軍旅生活有深切體會。其邊塞詩歌雄健豪邁,讀之令人興奮。《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他在輪臺軍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時寫的,抒發了無限惆悵之情。
3.教師范讀本詩,學生反復誦讀,對照注釋,逐句釋義,感知詩中景象,體悟詩人感情。
4.分析。
(1)第一句話寫了什么內容?(討論后回答)起筆寫西北邊地氣候的奇特:風猛雪早。
大雪飄灑,天地一色。
(2)看著架滿樹枝的雪絮,詩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樣的作用?
答:詩人張開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梨花比雪,雄奇明麗,新穎獨特,落筆傳神。不只寫出了雪來得突然,寫出了雪的鋪天蓋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寫出春意,情調樂觀而昂揚。這句話是詠雪的千古名句。“春風”使梨花盛開來喻“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僅寫出“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的驚奇與好奇。緊接下來,又渲染出了極富浪漫色彩的“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情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現四周驟生奇寒?(討論后回答)
答:“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勾勒了怎樣的雪景,起了怎樣的作用?
這兩句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氣勢磅礴地勾畫出瑰奇壯麗的邊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必將是無比艱辛的。“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說以上主要是詠雪而漸寄離情,那么以下則以白雪為背景正面寫送別之情。
文中寫軍帳中錢別歸客的場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6)文中再次寫天氣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樣?
答: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盡管風勢猛烈,轅門上的紅旗已被冰雪凍結得一動不動了。這一生動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了天氣奇寒。那以白雪為底色上的一點鮮紅,為那冷色基調的畫面增添了一絲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為潔白、寒冷;那雪花紛飛的空中不動的紅旗,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富有詩意。
(7)“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幾句話答:點明了送別的什么?最后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研討后回答)
答:點明了送別地點,再以“滿”寫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艱難,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轉,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詩人還在深情地目送。佇立良久,表現了望歸客別去的悵然心清。
(8)既然是送別,為什么要詠雪?二者有怎樣的聯系?(再次誦讀,加以體會)
答:全詩以雪景襯托別情,情景交融,詩人描繪邊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慘淡、苦寒難耐的景象,更能襯托出詩人送朋友的無限悵然之情。
5.對重點內容進行訓練。(略)
雁門太守行
1.作者簡介及時代背景。
李賀(790 -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年少時在詩歌創作上就已有成就。李賀21歲時,因父親的名字“晉肅”在當時犯諱,所以不準他應考進士。他只做過三年的奉禮郎小官,辭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歲就去世了。李賀的詩歌,除訴說懷才不遇的悲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統治者殘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起彼伏,并且發生過多次戰爭。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寫的。當時年僅17歲。
2.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全詩。
3.結合課下小注疏通文句,然后讓學生譯字面意思。
戰局像烏云重壓要把城墻摧垮,跳動著的鎧甲像魚鱗閃耀在陽光下。號角震天涼秋更肅殺,鮮血凝泥沙暮色中映出紫霞。半卷著紅旗易水河邊又起廝殺,濃霜凝住戰鼓聲悶也乏。君王招納賢才的深思要報答,高舉寶劍奮戰疆場獻年華。
4.分析全詩內容。
(1)同學們討論思考:詩中哪句話構思新奇,寫出戰爭的危急形勢?
答:“黑云壓城城欲摧”,點明了戰爭的危急形勢。敵人兵臨城下,大軍壓境,有如烏云重重壓下要把城墻摧垮。這樣構思較新穎,用“黑云壓城”極力渲染了兵臨城下的緊急形勢,用“城欲摧”極言大軍壓境的緊張氣氛。
(2)詩中哪句話寫出了戰場的慘烈?
答:“角聲滿無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詩中寫危城守將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的詩句是什么?
答:“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同時也反映了剛屆青年的作者已經立志報效國家。
(4)詩中的名句是什么?
答:“黑云壓城城欲摧”,組織學生再次誦讀本詩,要讀出一定的語氣,深入體會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總結、擴展
總結:這兩首詩同屬于邊塞詩歌,但所描寫的意境不同,所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充滿奇情妙思,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雪,為送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環境。詩中有細節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再現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邊地生活氣息。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感情。
《雁門太守行》一詩渲染了一種悲壯慘烈的氣氛:那就是兵臨城下,號角聲聲,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土地,戰場很殘酷,但危城守將誓死要報效朝廷,決心誓死不改。
兩首詩均構思奇特,想像豐富,富有詩的意境和情趣。
擴展:課下再找一些邊塞詩來讀。如: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讓學生體會邊塞詩歌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雁門太守行》兩首詩,學得了一些詩歌知識及詩的意境,理解了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今天這節課,我們再學三首,那就是《無題》、《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渲關懷古》。
二、整體感知
1.朗讀《無題》,體會詩人抒寫的男女雙方無比深摯的相思別離之情。背誦全詩。
理解名言佳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愛到深處,情絲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就好比那作繭自縛的春蠶,不吐盡最后一根絲是不會死的。思念的淚水,也如那煎熬中的蠟燭的燭淚,點點滴滴不斷流淌,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分。這兩句詩以比喻的方式展示了戀人間生死相伴的真情。現在多用來比喻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們。
2.朗讀、背誦元曲《天凈沙·秋思》,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游子的悲涼情感的。
3.朗讀、背誦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理解作者吊古傷今,同情人民的苦難,對不顧人民死活的統治者的痛恨。
名言佳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這首小令深刻而鮮明的主題,也是名句。興亡對舉互文,概括力極強。它告訴我們:封建朝代興廢不迭,但不管誰興誰亡,百姓受苦的命運總沒有改變,這是歷史的規律,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會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不合理的自然現象,寄寓著作者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的強烈譴責。“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八個字明白如話,淺顯易懂,雅俗共賞,而寓意深沉;讀來聲情激越,悲壯慷慨,令人蕩氣回腸。
三、閱讀分析
無題
1.簡介作者及題目。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在晚唐詩人中,他的詩歌藝術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牧合稱為“小李杜”,也是唐代詩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賀)。他擅長律詩,絕句。所作詩歌典雅華麗,形象鮮明,工于比興,深于寄托,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他的愛情詩,最為人傳誦,他對后代詩人及詞人的影響很大。主要名篇有:《登樂游原》、《無題》、《夜雨寄北》等。
《無題》是一首描寫男女情愛的詩。因為涉及愛情,不便明寫,所以作者集中有關這類的詩,大部分都標作“無題”。
2.教師引導誦讀全詩,學生反復誦讀。
教師點撥:愛情應該說是人類文學藝術永恒的主題,因此以愛情為題材的古今中外名篇數不勝數。細心的人會發現,在有關愛情的文學創作中,有三方面內容是寫得最多的,那就是熱戀、失戀和別離。李商隱這首《無題》寫的就是戀人間的分離和相思。
3.學生思考:
(1)開頭兩句話奠定了怎樣的基調?討論后回答:
答:開頭兩句詩奠定了全詩感傷憂郁的基調。“相見時難別亦難”:見難,言機會難得;別難,不忍分離。第一句用了兩個“難”字表達了戀人間苦苦的思念等待和別離時的痛苦憂傷。“樂風無力百花殘”:這句是說分別時恰值春暮,更加使人傷感。“東風無力”從字面上看是自然景物。東風是百花盛開的主要原因。而一旦東風無力,花兒自然就到凋謝的時刻了,但實際上,“東風無力”也是表達戀人心情的,它展示了戀人之間無力扭轉事情局面不得不分手的無奈心情。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因為它將人內心那份刻骨銘心的真情表現到了極點。(詳見整體感知)
春蠶。蠟炬兩個比喻,奇托著至死不變的深情。“春蠶”句重在纏綿真切;“蠟炬”句重在哀婉沉痛。
(2)詩中第五、六兩句選取了哪兩個典型事例?
答:這兩句由己方推及對方,選取由晨妝、夜吟兩個典型事例而產生的兩種特殊感情,抒寫了雙方都沉浸在無限痛苦的相思之中,雖各在一方,而總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最后兩句,借神話表達怎樣的情感?
答:借神話傳說表達了對心中戀人的無比摯愛和深切懷念,與詩的開頭照應。
(4)請同學就字面義翻譯。
相見太難離別更難,東風無力百花已凋殘。春蠶吐絲至死絲方盡,明燭成灰蠟淚才滴干。晨妝明鏡只愁白發添,夜半吟詩倍感月光寒。迢迢蓬萊路若比兩清嫌太短,拜托殷勤寫兩地傳書多探看。
天凈沙·秋思
l.介紹作者。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大都人。著雜劇15種,今存《漢宮秋》等7種,與關漢卿、鄭
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散曲之作尤豐,現存小令115道,套曲18套,成就十分突出。他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獲得獨占鰲頭的“曲狀元”的美譽,可謂名副其實。
2.解釋題目及中心思想。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此曲為小令中膾炙人口的名篇,是元代散曲中的絕唱。這首題為“秋思”的小令,描畫了秋天黃昏的景色,烘托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傍惶悲苦的情懷。
3.字面譯文:枯藤纏著老樹,暮色中歸巢的烏鴉在樹梢盤旋;溪流上有座小橋,橋畔稀稀落落地排列著幾戶人家;在蕭瑟的秋風里,古老的山間小路上一匹瘦馬正在踽踽獨行;慘淡的夕陽正緩緩西下,馬背上風塵仆仆的游子憶起親切的故鄉,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分析重點詞語、句子。
(1)反復朗讀后,讓同學自己找出重點詞語。前三句只有18個字,卻疊用9個名詞,排列了9種富于特征的自然景物,第四句又加上“夕陽西下”。在10個自然意象中,灌注進一種蒼涼蕭瑟的感情。于是,這些表面上似乎孤立的景象便產生了有機的聯系,組成一幅彌漫著蒼涼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照圖。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更在畫面上添加了一個浪跡天涯的斷腸人,整幅畫面便獲得了通體和諧的生命,從而把游子那種孤獨惆悵的情懷盡皆顯示出來。
(2)請同學們分析三組自然景物意象,看看有怎樣的聯系?(學生討論后回答)
仔細分析三組自然景物意象,第一組“枯藤老樹昏鴉”。第三組“古道西風瘦馬”,都是色彩灰暗、氣氛蒼涼的,它們對游子的悲苦心清起到烘托作用。而第二組“小橋流水人家”,印畫出寧靜幽美、安逸舒適的村落人家風光,它們從反面襯出游子思鄉的愁緒。這組意象雖與前后情調氣氛不一,卻相互映照,遂使全曲的情景曲折跌宕,避免了單調呆板。烘托、反襯結合,強化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你認為曲中哪些修飾性的字眼用得準確精妙?
答:抒情和寫景純用白描手法,逼真自然,顯示了馬致遠的語言功底。曲中幾個修飾性的字眼“枯”。“老”、“昏”、“小”、“流”、“西”、“瘦”、“夕”、“斷腸”等都用得十分準確、精妙。
(4)請同學們為《天凈沙·秋思》繪一幅畫,突出自然景物特征。
(5)補充說明元曲:曲是元代文學的代表樣式。曲分劇曲(雜劇)和散曲兩類,而散曲又分為套數和小令兩種。套數由多支曲子組成,小令一般由單支曲子構成。這支曲子即是小令。《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潼關懷古》均為小令。
山坡羊·潼關懷古
1.作者簡介。
張養浩:元代詩人,散曲作家。字希孟,號云柱,濟南(今山東省)人。曾任監察御史、禮部尚書,為人剛直,敢言時弊,后辭官歸隱。其詩歌、散曲對當時的社會黑暗有揭露。
2.題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歷年間,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征召任陜西行臺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潼關時觸發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3.教師范讀后,學生反復誦讀。
4.結合課文小注,翻譯本文。
像是群峰眾巒在這里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里震怒。華山在腹,黃河守門,好一條潼關路。遙望長安古西部,思緒沉郁又起伏。途經秦漢故地,引出傷感無數。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興起,百姓受苦;一朝敗亡,百姓還受苦。
5.分析結構特點。(學生討論后回答)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第三句寫渲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
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本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
第二層(四一七句):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第六、七句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官闕萬間都做了土”,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宮,但它卻隨著秦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王朝的興替固然令人傷感,但作者最傷心的卻是百姓之苦。
第三層(末四句):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
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篇2
教學建議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簡析
這是一首詠邊地雪景,寄寓送別之情的詩作,全詩句句詠雪,勾出天山奇寒。 開篇先寫野外雪景,把邊地冬景比作是南國春景,可謂妙手回春。再從帳外寫到帳內,通過人的感受,寫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帳外,勾畫壯麗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別的特定環境。最后寫送出軍門,正是黃昏大雪紛飛之時,大雪封山,山回路轉,不見蹤影,隱含離情別意。全詩連用四個“雪”字,寫出別前,餞別,臨別,別后四個不同畫面的雪景,景致多樣,色彩絢麗,十分動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意境清新誘人,讀之無不叫絕。
二、《雁門太守行》簡析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上句寫危城將破時沉重的氣氛。《晉書·五行志》:“凡堅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軍精。”作者在這里暗用此典一下句寫敵軍兵臨城下的聲勢。甲光,鎧甲迎著太陽發出的閃光。孤城被蜂擁而來的敵人團團圍住。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兩句寫兩軍激戰的慘烈。《古今注》:“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這兩句中的“燕脂”,“夜紫”還暗指戰場血跡。戰斗異常殘酷,戰死者的鮮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兩句寫一支輕兵在寒夜出擊敵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戰鼓聲中,將士們冒著嚴寒殺向敵軍。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寫守將曾受皇帝厚遇,臨危時誓死相報,英勇赴戰的決心。
全詩用奇麗的色彩點染戰斗的環境氣氛,表現了危城守將誓死報國的決心,能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無題》簡析
本詩為李商隱愛情詩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寫在封建禮法的重重阻礙下,男女二人難以相見的痛苦壓抑的心情。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執著的愛情在瀕于絕望中顯出了無比強大的力量。“絲”,雙關語,隱“相思”的“思”。“春蠶”、“蠟炬”比喻精妙,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這兩句詩已成為描寫愛情的絕唱。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寫對女方的深刻體貼。咫尺天涯的距離,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線希望,都寫得深刻動人。
這首詩很典型地表現了在封建時代文人們那種隱秘難言的愛情生活的特點。
四、《天凈沙 秋思》簡析
前三句全屬寫景,但又句句寫出游子的客愁和鄉思。“枯藤”一句寫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哀鳴,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無家可歸之意。“小橋”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靜的畫面,與前句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動游子的鄉思。“古道”一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從側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為第一層。
最后兩句為第二層,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陽”句點出時間,并照應上文“昏”字。“斷腸”句直抒胸臆:游子遠離家鄉,孤獨漂泊,秋景蒼涼,時近黃昏,怎不叫人痛斷肝腸呢!
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羅列,就把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因此,被后人稱贊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簡析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生動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偉壯麗,為全曲奠定了悲壯沉郁、氣勢雄渾豪放的感情基調。一條飽經歷史興衰的路,它喚起了作者的懷古之情。這不僅點明了題意,也飽含著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躊躕”。二句意味更深長。作者西望長安,這漢唐帝國的都城,對其歷史上的繁華興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著無限的感慨。這里隱隱約約透露出民族意識,即對漢民族強盛時期的追懷,思想感情極為復雜.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由長安路而聯想到秦漢興亡,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傷心”二字,為這種不由自主的聯想平添無限蒼涼凄楚。明明是潼關懷古,卻把視野擴展到了潼關通往西都的路上,聯想到關中逃難的饑民,他們成群結隊,艱難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沒有正面寫到難民群,而是抽筆去寫此地往昔的興衰,不言更勝有言。秦皇漢武的宮殿樓閣、舞榭歌臺都蕩然無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蕭條。這里強調的仍然是歷史與現實的對照。
“興,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從對歷史的認識和思考中,概括提煉出既樸素而又鮮明深刻的思想:興也好,亡也罷,受苦遭難的終究是黎民百姓。這是作者關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華,問題樸實,卻十分尖銳;看似簡單,卻表現了作者極大的勇氣和膽識,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無限深切的同情,對統治者無比強烈的憤慨。這是對全曲旨意一個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總結和概括。
六、關于引導學生分析詩歌意境的教學建議
要引導學生分析詩歌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詩歌教學應該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使他們的腦海再現詩歌的藝術形象,感情上與作者融為一體。教學起始,要創造條件,讓他們理解作者創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時,教師要用真切感人的語言,豐富生動的表情再現詩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詞釋句,證述證明。有些詩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詩歌情在言內,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詩歌情在言外,則要“知人論世”,弄清詩人寫詩的用意,從而把握詩歌的真情和真意。詩歌教學,對層次結構的分析相對要少些,以免影響對詩歌的整體感受。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詩、宋詞、元曲聞名世界,是我國燦爛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遠鐫刻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這節課我們學習唐朝古體詩兩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雁門太守行》,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二、整體感知
教師先介紹詩歌的知識和特點,反復誦讀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此詩描繪了唐代邊地特有的風光、奇寒,抒發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雁門太守行》一開頭便點明戰爭的危急形勢:敵人兵臨城下大軍壓境,有如烏云重重壓下要把城墻摧垮。接著極力渲染戰場慘烈的氣氛:號角聲聲在秋風中回蕩,天寒霜重鼓聲不揚,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土地,在夜幕降臨時映出紫色的霞光。詩的末尾抒寫危城守將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
三、閱讀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介紹詩歌的知識和特點。
(1)詩歌是與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通過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發揮豐富的想像和聯想,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詩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樂性。
詩歌的種類:就體裁方面分為舊體詩(包括詞、曲)和新詩。舊體詩包括古體詩和唐代以后的近體詩(律詩、絕句)。新詩有要求嚴格些的格律詩,有格律要求不嚴的、寫起來比較自由的自由詩,還有介于散文和詩之間的散文詩。
(2)了解如何去欣賞詩歌的特點。
①通過分析把握詩歌的主題思想。
②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③通過研究把握詩歌描繪的人、景、物。
④通過賞析領會詩歌的深刻含義。
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者簡介。
歲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他與高適齊名,是盛唐時期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邊疆,對邊塞自然風光軍旅生活有深切體會。其邊塞詩歌雄健豪邁,讀之令人興奮。《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他在輪臺軍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時寫的,抒發了無限惆悵之情。
3.教師范讀本詩,學生反復誦讀,對照注釋,逐句釋義,感知詩中景象,體悟詩人感情。
4.分析。
(1)第一句話寫了什么內容?(討論后回答)起筆寫西北邊地氣候的奇特:風猛雪早。
大雪飄灑,天地一色。
(2)看著架滿樹枝的雪絮,詩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樣的作用?
答:詩人張開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梨花比雪,雄奇明麗,新穎獨特,落筆傳神。不只寫出了雪來得突然,寫出了雪的鋪天蓋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寫出春意,情調樂觀而昂揚。這句話是詠雪的千古名句。“春風”使梨花盛開來喻“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僅寫出“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的驚奇與好奇。緊接下來,又渲染出了極富浪漫色彩的“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情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現四周驟生奇寒?(討論后回答)
答:“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勾勒了怎樣的雪景,起了怎樣的作用?
這兩句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氣勢磅礴地勾畫出瑰奇壯麗的邊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必將是無比艱辛的。“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說以上主要是詠雪而漸寄離情,那么以下則以白雪為背景正面寫送別之情。
文中寫軍帳中錢別歸客的場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6)文中再次寫天氣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樣?
答: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盡管風勢猛烈,轅門上的紅旗已被冰雪凍結得一動不動了。這一生動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了天氣奇寒。那以白雪為底色上的一點鮮紅,為那冷色基調的畫面增添了一絲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為潔白、寒冷;那雪花紛飛的空中不動的紅旗,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富有詩意。
(7)“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幾句話答:點明了送別的什么?最后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研討后回答)
答:點明了送別地點,再以“滿”寫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艱難,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轉,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詩人還在深情地目送。佇立良久,表現了望歸客別去的悵然心清。
(8)既然是送別,為什么要詠雪?二者有怎樣的聯系?(再次誦讀,加以體會)
答:全詩以雪景襯托別情,情景交融,詩人描繪邊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慘淡、苦寒難耐的景象,更能襯托出詩人送朋友的無限悵然之情。
5.對重點內容進行訓練。(略)
雁門太守行
1.作者簡介及時代背景。
李賀(790 -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年少時在詩歌創作上就已有成就。李賀21歲時,因父親的名字“晉肅”在當時犯諱,所以不準他應考進士。他只做過三年的奉禮郎小官,辭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歲就去世了。李賀的詩歌,除訴說懷才不遇的悲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統治者殘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起彼伏,并且發生過多次戰爭。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寫的。當時年僅17歲。
2.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全詩。
3.結合課下小注疏通文句,然后讓學生譯字面意思。
戰局像烏云重壓要把城墻摧垮,跳動著的鎧甲像魚鱗閃耀在陽光下。號角震天涼秋更肅殺,鮮血凝泥沙暮色中映出紫霞。半卷著紅旗易水河邊又起廝殺,濃霜凝住戰鼓聲悶也乏。君王招納賢才的深思要報答,高舉寶劍奮戰疆場獻年華。
4.分析全詩內容。
(1)同學們討論思考:詩中哪句話構思新奇,寫出戰爭的危急形勢?
答:“黑云壓城城欲摧”,點明了戰爭的危急形勢。敵人兵臨城下,大軍壓境,有如烏云重重壓下要把城墻摧垮。這樣構思較新穎,用“黑云壓城”極力渲染了兵臨城下的緊急形勢,用“城欲摧”極言大軍壓境的緊張氣氛。
(2)詩中哪句話寫出了戰場的慘烈?
答:“角聲滿無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詩中寫危城守將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的詩句是什么?
答:“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同時也反映了剛屆青年的作者已經立志報效國家。
(4)詩中的名句是什么?
答:“黑云壓城城欲摧”,組織學生再次誦讀本詩,要讀出一定的語氣,深入體會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總結、擴展
總結:這兩首詩同屬于邊塞詩歌,但所描寫的意境不同,所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充滿奇情妙思,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雪,為送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環境。詩中有細節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再現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邊地生活氣息。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感情。
《雁門太守行》一詩渲染了一種悲壯慘烈的氣氛:那就是兵臨城下,號角聲聲,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土地,戰場很殘酷,但危城守將誓死要報效朝廷,決心誓死不改。
兩首詩均構思奇特,想像豐富,富有詩的意境和情趣。
擴展:課下再找一些邊塞詩來讀。如: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讓學生體會邊塞詩歌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雁門太守行》兩首詩,學得了一些詩歌知識及詩的意境,理解了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今天這節課,我們再學三首,那就是《無題》、《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渲關懷古》。
二、整體感知
1.朗讀《無題》,體會詩人抒寫的男女雙方無比深摯的相思別離之情。背誦全詩。
理解名言佳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愛到深處,情絲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就好比那作繭自縛的春蠶,不吐盡最后一根絲是不會死的。思念的淚水,也如那煎熬中的蠟燭的燭淚,點點滴滴不斷流淌,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分。這兩句詩以比喻的方式展示了戀人間生死相伴的真情。現在多用來比喻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們。
2.朗讀、背誦元曲《天凈沙·秋思》,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游子的悲涼情感的。
3.朗讀、背誦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理解作者吊古傷今,同情人民的苦難,對不顧人民死活的統治者的痛恨。
名言佳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這首小令深刻而鮮明的主題,也是名句。興亡對舉互文,概括力極強。它告訴我們:封建朝代興廢不迭,但不管誰興誰亡,百姓受苦的命運總沒有改變,這是歷史的規律,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會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不合理的自然現象,寄寓著作者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的強烈譴責。“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八個字明白如話,淺顯易懂,雅俗共賞,而寓意深沉;讀來聲情激越,悲壯慷慨,令人蕩氣回腸。
三、閱讀分析
無題
1.簡介作者及題目。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在晚唐詩人中,他的詩歌藝術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牧合稱為“小李杜”,也是唐代詩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賀)。他擅長律詩,絕句。所作詩歌典雅華麗,形象鮮明,工于比興,深于寄托,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他的愛情詩,最為人傳誦,他對后代詩人及詞人的影響很大。主要名篇有:《登樂游原》、《無題》、《夜雨寄北》等。
《無題》是一首描寫男女情愛的詩。因為涉及愛情,不便明寫,所以作者集中有關這類的詩,大部分都標作“無題”。
2.教師引導誦讀全詩,學生反復誦讀。
教師點撥:愛情應該說是人類文學藝術永恒的主題,因此以愛情為題材的古今中外名篇數不勝數。細心的人會發現,在有關愛情的文學創作中,有三方面內容是寫得最多的,那就是熱戀、失戀和別離。李商隱這首《無題》寫的就是戀人間的分離和相思。
3.學生思考:
(1)開頭兩句話奠定了怎樣的基調?討論后回答:
答:開頭兩句詩奠定了全詩感傷憂郁的基調。“相見時難別亦難”:見難,言機會難得;別難,不忍分離。第一句用了兩個“難”字表達了戀人間苦苦的思念等待和別離時的痛苦憂傷。“樂風無力百花殘”:這句是說分別時恰值春暮,更加使人傷感。“東風無力”從字面上看是自然景物。東風是百花盛開的主要原因。而一旦東風無力,花兒自然就到凋謝的時刻了,但實際上,“東風無力”也是表達戀人心情的,它展示了戀人之間無力扭轉事情局面不得不分手的無奈心情。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因為它將人內心那份刻骨銘心的真情表現到了極點。(詳見整體感知)
春蠶。蠟炬兩個比喻,奇托著至死不變的深情。“春蠶”句重在纏綿真切;“蠟炬”句重在哀婉沉痛。
(2)詩中第五、六兩句選取了哪兩個典型事例?
答:這兩句由己方推及對方,選取由晨妝、夜吟兩個典型事例而產生的兩種特殊感情,抒寫了雙方都沉浸在無限痛苦的相思之中,雖各在一方,而總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最后兩句,借神話表達怎樣的情感?
答:借神話傳說表達了對心中戀人的無比摯愛和深切懷念,與詩的開頭照應。
(4)請同學就字面義翻譯。
相見太難離別更難,東風無力百花已凋殘。春蠶吐絲至死絲方盡,明燭成灰蠟淚才滴干。晨妝明鏡只愁白發添,夜半吟詩倍感月光寒。迢迢蓬萊路若比兩清嫌太短,拜托殷勤寫兩地傳書多探看。
天凈沙·秋思
l.介紹作者。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大都人。著雜劇15種,今存《漢宮秋》等7種,與關漢卿、鄭
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散曲之作尤豐,現存小令115道,套曲18套,成就十分突出。他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獲得獨占鰲頭的“曲狀元”的美譽,可謂名副其實。
2.解釋題目及中心思想。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此曲為小令中膾炙人口的名篇,是元代散曲中的絕唱。這首題為“秋思”的小令,描畫了秋天黃昏的景色,烘托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傍惶悲苦的情懷。
3.字面譯文:枯藤纏著老樹,暮色中歸巢的烏鴉在樹梢盤旋;溪流上有座小橋,橋畔稀稀落落地排列著幾戶人家;在蕭瑟的秋風里,古老的山間小路上一匹瘦馬正在踽踽獨行;慘淡的夕陽正緩緩西下,馬背上風塵仆仆的游子憶起親切的故鄉,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分析重點詞語、句子。
(1)反復朗讀后,讓同學自己找出重點詞語。前三句只有18個字,卻疊用9個名詞,排列了9種富于特征的自然景物,第四句又加上“夕陽西下”。在10個自然意象中,灌注進一種蒼涼蕭瑟的感情。于是,這些表面上似乎孤立的景象便產生了有機的聯系,組成一幅彌漫著蒼涼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照圖。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更在畫面上添加了一個浪跡天涯的斷腸人,整幅畫面便獲得了通體和諧的生命,從而把游子那種孤獨惆悵的情懷盡皆顯示出來。
(2)請同學們分析三組自然景物意象,看看有怎樣的聯系?(學生討論后回答)
仔細分析三組自然景物意象,第一組“枯藤老樹昏鴉”。第三組“古道西風瘦馬”,都是色彩灰暗、氣氛蒼涼的,它們對游子的悲苦心清起到烘托作用。而第二組“小橋流水人家”,印畫出寧靜幽美、安逸舒適的村落人家風光,它們從反面襯出游子思鄉的愁緒。這組意象雖與前后情調氣氛不一,卻相互映照,遂使全曲的情景曲折跌宕,避免了單調呆板。烘托、反襯結合,強化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你認為曲中哪些修飾性的字眼用得準確精妙?
答:抒情和寫景純用白描手法,逼真自然,顯示了馬致遠的語言功底。曲中幾個修飾性的字眼“枯”。“老”、“昏”、“小”、“流”、“西”、“瘦”、“夕”、“斷腸”等都用得十分準確、精妙。
(4)請同學們為《天凈沙·秋思》繪一幅畫,突出自然景物特征。
(5)補充說明元曲:曲是元代文學的代表樣式。曲分劇曲(雜劇)和散曲兩類,而散曲又分為套數和小令兩種。套數由多支曲子組成,小令一般由單支曲子構成。這支曲子即是小令。《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潼關懷古》均為小令。
山坡羊·潼關懷古
1.作者簡介。
張養浩:元代詩人,散曲作家。字希孟,號云柱,濟南(今山東省)人。曾任監察御史、禮部尚書,為人剛直,敢言時弊,后辭官歸隱。其詩歌、散曲對當時的社會黑暗有揭露。
2.題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歷年間,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征召任陜西行臺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潼關時觸發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3.教師范讀后,學生反復誦讀。
4.結合課文小注,翻譯本文。
像是群峰眾巒在這里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里震怒。華山在腹,黃河守門,好一條潼關路。遙望長安古西部,思緒沉郁又起伏。途經秦漢故地,引出傷感無數。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興起,百姓受苦;一朝敗亡,百姓還受苦。
5.分析結構特點。(學生討論后回答)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第三句寫渲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
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本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
第二層(四一七句):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第六、七句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官闕萬間都做了土”,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宮,但它卻隨著秦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王朝的興替固然令人傷感,但作者最傷心的卻是百姓之苦。
第三層(末四句):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
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篇3
教學建議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簡析
這是一首詠邊地雪景,寄寓送別之情的詩作,全詩句句詠雪,勾出天山奇寒。 開篇先寫野外雪景,把邊地冬景比作是南國春景,可謂妙手回春。再從帳外寫到帳內,通過人的感受,寫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帳外,勾畫壯麗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別的特定環境。最后寫送出軍門,正是黃昏大雪紛飛之時,大雪封山,山回路轉,不見蹤影,隱含離情別意。全詩連用四個“雪”字,寫出別前,餞別,臨別,別后四個不同畫面的雪景,景致多樣,色彩絢麗,十分動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意境清新誘人,讀之無不叫絕。
二、《雁門太守行》簡析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上句寫危城將破時沉重的氣氛。《晉書·五行志》:“凡堅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軍精。”作者在這里暗用此典一下句寫敵軍兵臨城下的聲勢。甲光,鎧甲迎著太陽發出的閃光。孤城被蜂擁而來的敵人團團圍住。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兩句寫兩軍激戰的慘烈。《古今注》:“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這兩句中的“燕脂”,“夜紫”還暗指戰場血跡。戰斗異常殘酷,戰死者的鮮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兩句寫一支輕兵在寒夜出擊敵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戰鼓聲中,將士們冒著嚴寒殺向敵軍。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寫守將曾受皇帝厚遇,臨危時誓死相報,英勇赴戰的決心。
全詩用奇麗的色彩點染戰斗的環境氣氛,表現了危城守將誓死報國的決心,能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無題》簡析
本詩為李商隱愛情詩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寫在封建禮法的重重阻礙下,男女二人難以相見的痛苦壓抑的心情。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執著的愛情在瀕于絕望中顯出了無比強大的力量。“絲”,雙關語,隱“相思”的“思”。“春蠶”、“蠟炬”比喻精妙,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這兩句詩已成為描寫愛情的絕唱。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寫對女方的深刻體貼。咫尺天涯的距離,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線希望,都寫得深刻動人。
這首詩很典型地表現了在封建時代文人們那種隱秘難言的愛情生活的特點。
四、《天凈沙 秋思》簡析
前三句全屬寫景,但又句句寫出游子的客愁和鄉思。“枯藤”一句寫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哀鳴,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無家可歸之意。“小橋”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靜的畫面,與前句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動游子的鄉思。“古道”一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從側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為第一層。
最后兩句為第二層,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陽”句點出時間,并照應上文“昏”字。“斷腸”句直抒胸臆:游子遠離家鄉,孤獨漂泊,秋景蒼涼,時近黃昏,怎不叫人痛斷肝腸呢!
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羅列,就把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因此,被后人稱贊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簡析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生動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偉壯麗,為全曲奠定了悲壯沉郁、氣勢雄渾豪放的感情基調。一條飽經歷史興衰的路,它喚起了作者的懷古之情。這不僅點明了題意,也飽含著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躊躕”。二句意味更深長。作者西望長安,這漢唐帝國的都城,對其歷史上的繁華興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著無限的感慨。這里隱隱約約透露出民族意識,即對漢民族強盛時期的追懷,思想感情極為復雜.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由長安路而聯想到秦漢興亡,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傷心”二字,為這種不由自主的聯想平添無限蒼涼凄楚。明明是潼關懷古,卻把視野擴展到了潼關通往西都的路上,聯想到關中逃難的饑民,他們成群結隊,艱難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沒有正面寫到難民群,而是抽筆去寫此地往昔的興衰,不言更勝有言。秦皇漢武的宮殿樓閣、舞榭歌臺都蕩然無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蕭條。這里強調的仍然是歷史與現實的對照。
“興,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從對歷史的認識和思考中,概括提煉出既樸素而又鮮明深刻的思想:興也好,亡也罷,受苦遭難的終究是黎民百姓。這是作者關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華,問題樸實,卻十分尖銳;看似簡單,卻表現了作者極大的勇氣和膽識,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無限深切的同情,對統治者無比強烈的憤慨。這是對全曲旨意一個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總結和概括。
六、關于引導學生分析詩歌意境的教學建議
要引導學生分析詩歌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詩歌教學應該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使他們的腦海再現詩歌的藝術形象,感情上與作者融為一體。教學起始,要創造條件,讓他們理解作者創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時,教師要用真切感人的語言,豐富生動的表情再現詩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詞釋句,證述證明。有些詩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詩歌情在言內,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詩歌情在言外,則要“知人論世”,弄清詩人寫詩的用意,從而把握詩歌的真情和真意。詩歌教學,對層次結構的分析相對要少些,以免影響對詩歌的整體感受。
第 1 2 頁
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篇4
教學建議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簡析
這是一首詠邊地雪景,寄寓送別之情的詩作,全詩句句詠雪,勾出天山奇寒。 開篇先寫野外雪景,把邊地冬景比作是南國春景,可謂妙手回春。再從帳外寫到帳內,通過人的感受,寫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帳外,勾畫壯麗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別的特定環境。最后寫送出軍門,正是黃昏大雪紛飛之時,大雪封山,山回路轉,不見蹤影,隱含離情別意。全詩連用四個“雪”字,寫出別前,餞別,臨別,別后四個不同畫面的雪景,景致多樣,色彩絢麗,十分動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意境清新誘人,讀之無不叫絕。
二、《雁門太守行》簡析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上句寫危城將破時沉重的氣氛。《晉書·五行志》:“凡堅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軍精。”作者在這里暗用此典一下句寫敵軍兵臨城下的聲勢。甲光,鎧甲迎著太陽發出的閃光。孤城被蜂擁而來的敵人團團圍住。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兩句寫兩軍激戰的慘烈。《古今注》:“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這兩句中的“燕脂”,“夜紫”還暗指戰場血跡。戰斗異常殘酷,戰死者的鮮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兩句寫一支輕兵在寒夜出擊敵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戰鼓聲中,將士們冒著嚴寒殺向敵軍。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寫守將曾受皇帝厚遇,臨危時誓死相報,英勇赴戰的決心。
全詩用奇麗的色彩點染戰斗的環境氣氛,表現了危城守將誓死報國的決心,能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無題》簡析
本詩為李商隱愛情詩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寫在封建禮法的重重阻礙下,男女二人難以相見的痛苦壓抑的心情。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執著的愛情在瀕于絕望中顯出了無比強大的力量。“絲”,雙關語,隱“相思”的“思”。“春蠶”、“蠟炬”比喻精妙,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這兩句詩已成為描寫愛情的絕唱。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寫對女方的深刻體貼。咫尺天涯的距離,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線希望,都寫得深刻動人。
這首詩很典型地表現了在封建時代文人們那種隱秘難言的愛情生活的特點。
四、《天凈沙 秋思》簡析
前三句全屬寫景,但又句句寫出游子的客愁和鄉思。“枯藤”一句寫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哀鳴,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無家可歸之意。“小橋”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靜的畫面,與前句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動游子的鄉思。“古道”一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從側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為第一層。
最后兩句為第二層,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陽”句點出時間,并照應上文“昏”字。“斷腸”句直抒胸臆:游子遠離家鄉,孤獨漂泊,秋景蒼涼,時近黃昏,怎不叫人痛斷肝腸呢!
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羅列,就把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因此,被后人稱贊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簡析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生動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偉壯麗,為全曲奠定了悲壯沉郁、氣勢雄渾豪放的感情基調。一條飽經歷史興衰的路,它喚起了作者的懷古之情。這不僅點明了題意,也飽含著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躊躕”。二句意味更深長。作者西望長安,這漢唐帝國的都城,對其歷史上的繁華興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著無限的感慨。這里隱隱約約透露出民族意識,即對漢民族強盛時期的追懷,思想感情極為復雜.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由長安路而聯想到秦漢興亡,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傷心”二字,為這種不由自主的聯想平添無限蒼涼凄楚。明明是潼關懷古,卻把視野擴展到了潼關通往西都的路上,聯想到關中逃難的饑民,他們成群結隊,艱難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沒有正面寫到難民群,而是抽筆去寫此地往昔的興衰,不言更勝有言。秦皇漢武的宮殿樓閣、舞榭歌臺都蕩然無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蕭條。這里強調的仍然是歷史與現實的對照。
“興,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從對歷史的認識和思考中,概括提煉出既樸素而又鮮明深刻的思想:興也好,亡也罷,受苦遭難的終究是黎民百姓。這是作者關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華,問題樸實,卻十分尖銳;看似簡單,卻表現了作者極大的勇氣和膽識,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無限深切的同情,對統治者無比強烈的憤慨。這是對全曲旨意一個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總結和概括。
六、關于引導學生分析詩歌意境的教學建議
要引導學生分析詩歌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詩歌教學應該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使他們的腦海再現詩歌的藝術形象,感情上與作者融為一體。教學起始,要創造條件,讓他們理解作者創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時,教師要用真切感人的語言,豐富生動的表情再現詩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詞釋句,證述證明。有些詩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詩歌情在言內,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詩歌情在言外,則要“知人論世”,弄清詩人寫詩的用意,從而把握詩歌的真情和真意。詩歌教學,對層次結構的分析相對要少些,以免影響對詩歌的整體感受。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詩、宋詞、元曲聞名世界,是我國燦爛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遠鐫刻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這節課我們學習唐朝古體詩兩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雁門太守行》,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二、整體感知
教師先介紹詩歌的知識和特點,反復誦讀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此詩描繪了唐代邊地特有的風光、奇寒,抒發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雁門太守行》一開頭便點明戰爭的危急形勢:敵人兵臨城下大軍壓境,有如烏云重重壓下要把城墻摧垮。接著極力渲染戰場慘烈的氣氛:號角聲聲在秋風中回蕩,天寒霜重鼓聲不揚,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土地,在夜幕降臨時映出紫色的霞光。詩的末尾抒寫危城守將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
三、閱讀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介紹詩歌的知識和特點。
(1)詩歌是與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通過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發揮豐富的想像和聯想,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詩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樂性。
詩歌的種類:就體裁方面分為舊體詩(包括詞、曲)和新詩。舊體詩包括古體詩和唐代以后的近體詩(律詩、絕句)。新詩有要求嚴格些的格律詩,有格律要求不嚴的、寫起來比較自由的自由詩,還有介于散文和詩之間的散文詩。
(2)了解如何去欣賞詩歌的特點。
①通過分析把握詩歌的主題思想。
②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③通過研究把握詩歌描繪的人、景、物。
④通過賞析領會詩歌的深刻含義。
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者簡介。
歲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他與高適齊名,是盛唐時期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邊疆,對邊塞自然風光軍旅生活有深切體會。其邊塞詩歌雄健豪邁,讀之令人興奮。《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他在輪臺軍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時寫的,抒發了無限惆悵之情。
3.教師范讀本詩,學生反復誦讀,對照注釋,逐句釋義,感知詩中景象,體悟詩人感情。
4.分析。
(1)第一句話寫了什么內容?(討論后回答)起筆寫西北邊地氣候的奇特:風猛雪早。
大雪飄灑,天地一色。
(2)看著架滿樹枝的雪絮,詩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樣的作用?
答:詩人張開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梨花比雪,雄奇明麗,新穎獨特,落筆傳神。不只寫出了雪來得突然,寫出了雪的鋪天蓋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寫出春意,情調樂觀而昂揚。這句話是詠雪的千古名句。“春風”使梨花盛開來喻“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僅寫出“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的驚奇與好奇。緊接下來,又渲染出了極富浪漫色彩的“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情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現四周驟生奇寒?(討論后回答)
答:“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勾勒了怎樣的雪景,起了怎樣的作用?
這兩句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氣勢磅礴地勾畫出瑰奇壯麗的邊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必將是無比艱辛的。“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說以上主要是詠雪而漸寄離情,那么以下則以白雪為背景正面寫送別之情。
文中寫軍帳中錢別歸客的場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6)文中再次寫天氣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樣?
答: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盡管風勢猛烈,轅門上的紅旗已被冰雪凍結得一動不動了。這一生動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了天氣奇寒。那以白雪為底色上的一點鮮紅,為那冷色基調的畫面增添了一絲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為潔白、寒冷;那雪花紛飛的空中不動的紅旗,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富有詩意。
(7)“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幾句話答:點明了送別的什么?最后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研討后回答)
答:點明了送別地點,再以“滿”寫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艱難,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轉,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詩人還在深情地目送。佇立良久,表現了望歸客別去的悵然心清。
(8)既然是送別,為什么要詠雪?二者有怎樣的聯系?(再次誦讀,加以體會)
答:全詩以雪景襯托別情,情景交融,詩人描繪邊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慘淡、苦寒難耐的景象,更能襯托出詩人送朋友的無限悵然之情。
5.對重點內容進行訓練。(略)
雁門太守行
1.作者簡介及時代背景。
李賀(790 -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年少時在詩歌創作上就已有成就。李賀21歲時,因父親的名字“晉肅”在當時犯諱,所以不準他應考進士。他只做過三年的奉禮郎小官,辭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歲就去世了。李賀的詩歌,除訴說懷才不遇的悲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統治者殘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起彼伏,并且發生過多次戰爭。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寫的。當時年僅17歲。
2.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全詩。
3.結合課下小注疏通文句,然后讓學生譯字面意思。
戰局像烏云重壓要把城墻摧垮,跳動著的鎧甲像魚鱗閃耀在陽光下。號角震天涼秋更肅殺,鮮血凝泥沙暮色中映出紫霞。半卷著紅旗易水河邊又起廝殺,濃霜凝住戰鼓聲悶也乏。君王招納賢才的深思要報答,高舉寶劍奮戰疆場獻年華。
4.分析全詩內容。
(1)同學們討論思考:詩中哪句話構思新奇,寫出戰爭的危急形勢?
答:“黑云壓城城欲摧”,點明了戰爭的危急形勢。敵人兵臨城下,大軍壓境,有如烏云重重壓下要把城墻摧垮。這樣構思較新穎,用“黑云壓城”極力渲染了兵臨城下的緊急形勢,用“城欲摧”極言大軍壓境的緊張氣氛。
(2)詩中哪句話寫出了戰場的慘烈?
答:“角聲滿無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詩中寫危城守將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的詩句是什么?
答:“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同時也反映了剛屆青年的作者已經立志報效國家。
(4)詩中的名句是什么?
答:“黑云壓城城欲摧”,組織學生再次誦讀本詩,要讀出一定的語氣,深入體會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總結、擴展
總結:這兩首詩同屬于邊塞詩歌,但所描寫的意境不同,所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充滿奇情妙思,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雪,為送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環境。詩中有細節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再現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邊地生活氣息。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感情。
《雁門太守行》一詩渲染了一種悲壯慘烈的氣氛:那就是兵臨城下,號角聲聲,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土地,戰場很殘酷,但危城守將誓死要報效朝廷,決心誓死不改。
兩首詩均構思奇特,想像豐富,富有詩的意境和情趣。
擴展:課下再找一些邊塞詩來讀。如: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讓學生體會邊塞詩歌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雁門太守行》兩首詩,學得了一些詩歌知識及詩的意境,理解了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今天這節課,我們再學三首,那就是《無題》、《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渲關懷古》。
二、整體感知
1.朗讀《無題》,體會詩人抒寫的男女雙方無比深摯的相思別離之情。背誦全詩。
理解名言佳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愛到深處,情絲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就好比那作繭自縛的春蠶,不吐盡最后一根絲是不會死的。思念的淚水,也如那煎熬中的蠟燭的燭淚,點點滴滴不斷流淌,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分。這兩句詩以比喻的方式展示了戀人間生死相伴的真情。現在多用來比喻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們。
2.朗讀、背誦元曲《天凈沙·秋思》,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游子的悲涼情感的。
3.朗讀、背誦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理解作者吊古傷今,同情人民的苦難,對不顧人民死活的統治者的痛恨。
名言佳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這首小令深刻而鮮明的主題,也是名句。興亡對舉互文,概括力極強。它告訴我們:封建朝代興廢不迭,但不管誰興誰亡,百姓受苦的命運總沒有改變,這是歷史的規律,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會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不合理的自然現象,寄寓著作者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的強烈譴責。“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八個字明白如話,淺顯易懂,雅俗共賞,而寓意深沉;讀來聲情激越,悲壯慷慨,令人蕩氣回腸。
三、閱讀分析
無題
1.簡介作者及題目。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在晚唐詩人中,他的詩歌藝術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牧合稱為“小李杜”,也是唐代詩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賀)。他擅長律詩,絕句。所作詩歌典雅華麗,形象鮮明,工于比興,深于寄托,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他的愛情詩,最為人傳誦,他對后代詩人及詞人的影響很大。主要名篇有:《登樂游原》、《無題》、《夜雨寄北》等。
《無題》是一首描寫男女情愛的詩。因為涉及愛情,不便明寫,所以作者集中有關這類的詩,大部分都標作“無題”。
2.教師引導誦讀全詩,學生反復誦讀。
教師點撥:愛情應該說是人類文學藝術永恒的主題,因此以愛情為題材的古今中外名篇數不勝數。細心的人會發現,在有關愛情的文學創作中,有三方面內容是寫得最多的,那就是熱戀、失戀和別離。李商隱這首《無題》寫的就是戀人間的分離和相思。
3.學生思考:
(1)開頭兩句話奠定了怎樣的基調?討論后回答:
答:開頭兩句詩奠定了全詩感傷憂郁的基調。“相見時難別亦難”:見難,言機會難得;別難,不忍分離。第一句用了兩個“難”字表達了戀人間苦苦的思念等待和別離時的痛苦憂傷。“樂風無力百花殘”:這句是說分別時恰值春暮,更加使人傷感。“東風無力”從字面上看是自然景物。東風是百花盛開的主要原因。而一旦東風無力,花兒自然就到凋謝的時刻了,但實際上,“東風無力”也是表達戀人心情的,它展示了戀人之間無力扭轉事情局面不得不分手的無奈心情。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因為它將人內心那份刻骨銘心的真情表現到了極點。(詳見整體感知)
春蠶。蠟炬兩個比喻,奇托著至死不變的深情。“春蠶”句重在纏綿真切;“蠟炬”句重在哀婉沉痛。
(2)詩中第五、六兩句選取了哪兩個典型事例?
答:這兩句由己方推及對方,選取由晨妝、夜吟兩個典型事例而產生的兩種特殊感情,抒寫了雙方都沉浸在無限痛苦的相思之中,雖各在一方,而總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最后兩句,借神話表達怎樣的情感?
答:借神話傳說表達了對心中戀人的無比摯愛和深切懷念,與詩的開頭照應。
(4)請同學就字面義翻譯。
相見太難離別更難,東風無力百花已凋殘。春蠶吐絲至死絲方盡,明燭成灰蠟淚才滴干。晨妝明鏡只愁白發添,夜半吟詩倍感月光寒。迢迢蓬萊路若比兩清嫌太短,拜托殷勤寫兩地傳書多探看。
天凈沙·秋思
l.介紹作者。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大都人。著雜劇15種,今存《漢宮秋》等7種,與關漢卿、鄭
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散曲之作尤豐,現存小令115道,套曲18套,成就十分突出。他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獲得獨占鰲頭的“曲狀元”的美譽,可謂名副其實。
2.解釋題目及中心思想。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此曲為小令中膾炙人口的名篇,是元代散曲中的絕唱。這首題為“秋思”的小令,描畫了秋天黃昏的景色,烘托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傍惶悲苦的情懷。
3.字面譯文:枯藤纏著老樹,暮色中歸巢的烏鴉在樹梢盤旋;溪流上有座小橋,橋畔稀稀落落地排列著幾戶人家;在蕭瑟的秋風里,古老的山間小路上一匹瘦馬正在踽踽獨行;慘淡的夕陽正緩緩西下,馬背上風塵仆仆的游子憶起親切的故鄉,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分析重點詞語、句子。
(1)反復朗讀后,讓同學自己找出重點詞語。前三句只有18個字,卻疊用9個名詞,排列了9種富于特征的自然景物,第四句又加上“夕陽西下”。在10個自然意象中,灌注進一種蒼涼蕭瑟的感情。于是,這些表面上似乎孤立的景象便產生了有機的聯系,組成一幅彌漫著蒼涼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照圖。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更在畫面上添加了一個浪跡天涯的斷腸人,整幅畫面便獲得了通體和諧的生命,從而把游子那種孤獨惆悵的情懷盡皆顯示出來。
(2)請同學們分析三組自然景物意象,看看有怎樣的聯系?(學生討論后回答)
仔細分析三組自然景物意象,第一組“枯藤老樹昏鴉”。第三組“古道西風瘦馬”,都是色彩灰暗、氣氛蒼涼的,它們對游子的悲苦心清起到烘托作用。而第二組“小橋流水人家”,印畫出寧靜幽美、安逸舒適的村落人家風光,它們從反面襯出游子思鄉的愁緒。這組意象雖與前后情調氣氛不一,卻相互映照,遂使全曲的情景曲折跌宕,避免了單調呆板。烘托、反襯結合,強化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你認為曲中哪些修飾性的字眼用得準確精妙?
答:抒情和寫景純用白描手法,逼真自然,顯示了馬致遠的語言功底。曲中幾個修飾性的字眼“枯”。“老”、“昏”、“小”、“流”、“西”、“瘦”、“夕”、“斷腸”等都用得十分準確、精妙。
(4)請同學們為《天凈沙·秋思》繪一幅畫,突出自然景物特征。
(5)補充說明元曲:曲是元代文學的代表樣式。曲分劇曲(雜劇)和散曲兩類,而散曲又分為套數和小令兩種。套數由多支曲子組成,小令一般由單支曲子構成。這支曲子即是小令。《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潼關懷古》均為小令。
山坡羊·潼關懷古
1.作者簡介。
張養浩:元代詩人,散曲作家。字希孟,號云柱,濟南(今山東省)人。曾任監察御史、禮部尚書,為人剛直,敢言時弊,后辭官歸隱。其詩歌、散曲對當時的社會黑暗有揭露。
2.題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歷年間,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征召任陜西行臺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潼關時觸發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3.教師范讀后,學生反復誦讀。
4.結合課文小注,翻譯本文。
像是群峰眾巒在這里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里震怒。華山在腹,黃河守門,好一條潼關路。遙望長安古西部,思緒沉郁又起伏。途經秦漢故地,引出傷感無數。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興起,百姓受苦;一朝敗亡,百姓還受苦。
5.分析結構特點。(學生討論后回答)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第三句寫渲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
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本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
第二層(四一七句):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第六、七句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官闕萬間都做了土”,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宮,但它卻隨著秦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王朝的興替固然令人傷感,但作者最傷心的卻是百姓之苦。
第三層(末四句):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
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篇5
教學要點:
1、領會作者在詩中表現出來的開闊的胸襟和與朋友惜別的真情。
2、了解本詩作者精心遣詞造句創造奇麗意境的匠心。
教學重點:
領會作者在詩中表現出來的開闊的胸襟和與朋友惜別的真情。
教學難點 :
了解本詩作者精心遣詞造句創造奇麗意境的匠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作者、出處及寫作背景:
選自《岑參集》。
岑參(714-770),江陵(現在湖北省江陵縣)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岑參的詩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具有浪漫主義特色。詩人陸游曾稱贊說,“以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參的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搖曳生姿的筆觸描繪了壯麗瑰奇的塞外雪景,表達了誠摯渾厚的送別之情,讀來感人至深。
二、 字詞:
裘qiú 衾qīn 瀚hàn 羌qiāng 掣chè 白草折shé
胡天——指塞北一帶的天空。胡,指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
羅幕——用絲織品做成的帳子。與“珠簾”都是指軍中上層人物住的地方。
角弓——兩端用角質裝飾的弓。
瀚海——沙漠。
闌干——縱橫的意思。
三、 詩句分析: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第一層:寫大雪紛飛的奇麗景象。
西北早雪,來勢突然,一時風雪漫天。“卷”與“折”字寫出了北風之迅疾猛烈,有了這樣猛烈的風,漫天飄落的雪才能“飛”。八月飛雪,已覺驚奇,而筆鋒一轉這“忽如一夜春風來”,更讓人驚奇,而接著用“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寫雪景,更是叫人驚喜而拍案叫絕。以春花喻冬雪,新穎別致,是為千古名句。這個比喻含有廣闊而美麗的想像,創造了一個瑰麗的、富有詩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壯觀景象,給蕭條寒冷的邊塞平添了無限的溫暖與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樂觀、開朗的情懷。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第二層:用反襯法寫雪天的奇寒。
風雪肆虐,“散入珠簾濕羅幕”,在帳內的主帥穿皮衣蓋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帳外守衛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更進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難以忍受。這一方面反映了邊塞軍旅生活之艱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邊戰士抗嚴寒斗風雪的豪邁氣概。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第三層:用夸張筆法總寫沙漠冰封,愁云慘淡的圖景。
詩人放眼雪原,一幅壯闊的立體的雪原圖呈現在眼前:冰雪覆蓋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縱橫交錯;漫天濃重的陰云低垂。“百丈”“萬里”是夸張寫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難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別,自有一番難言之情——我愁云才愁,為下文送別做鋪墊。
以上為第一部分:描寫漫天大雪中邊塞酷寒的奇麗景象。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第一層:寫軍中設宴餞別。
各種樂器助興,氣氛熱烈,友情洋溢。這些樂器充滿異域情調,更添征人的悲壯情懷。帳內宴飲的熱鬧場面,熱烈氣氛,更襯出帳外之苦寒,如此大風都吹不動紅旗,世界好像被封凍了。帳外之寒又反過來襯出帳內送別情景之熱。
作者把宴飲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來寫,體現出他當時濃重的離情。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惡劣天氣歸京而擔憂;另一方面為歸客去后自己留邊的孤寂而傷懷。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進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第二層:寫輪臺東門送別。
最后四句從下面寫送別之情,頭兩句點明了送別的地點與天氣;后兩句寫惜別之情深摯動人:依依不舍,終歸一別,人去路空,悵惘難禁。雪滿天山路,離情亦滿天山路。
作者緊扣當時當地的節氣風物去描寫送別場景,且將離愁別緒含蓄于敘事寫景之中,委婉傳達,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以上是第二部分:寫軍中置酒,雪中送別的情景。
四、 總結:
全詩共18句,以“雪”為線索。全詩以雪景起,以雪景結;由雪而發,兼及詠雪與送別兩個方面。詩中描繪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組成了一幅壯闊奇麗的萬里邊疆風雪圖,它既是餞別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寫雪景襯托送別,又在送別中寫雪景,表達了作者真摯而復雜的感情——對北國風景之贊嘆,對燦爛春光的憧憬,對別友之惆悵,對故鄉之思念——全部寄托在這壯麗的雪景中了。
這首詩奇麗、豪放的風格,正是岑參浪漫、豪邁、樂觀的詩風的本色,這首詩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
附板書: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唐)《岑參集》
第一部分:寫邊塞大雪奇寒的壯麗景象。(照應 “白雪歌”)
第一層(1~4句)寫邊塞大雪紛飛的奇景。
第二層(5~8句)用反襯手法寫雪天的奇寒。 寫景
第三層(9~10句)用夸張的筆法總寫邊塞冰天雪地、愁云慘淡的景象。
第二部分:寫軍中置酒、雪中送別情景。(照應 “送武判官歸京”) 抒情
第一層:(11~14句)寫軍中設宴餞別。
第二層:(15~18句)寫輪臺東門送別。
課后小結:
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篇6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并理解詩歌。
2、培養欣賞品味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朗讀詩篇、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設想
教學中可按照"讀--品--背"的順序進行,精講多讀,以讀帶品。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導入
雪,潔白美麗,或輕舞或紛揚,給我們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歷來都是人們吟詠、描繪的對象。
在古詩中,更是有不少歌詠白雪的名句,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例如: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別董大》高適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唐·盧綸《塞下曲(之四) 》
有誰能說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的出處?——對了,它出自于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唐代的大詩人是在怎樣的情境之下吟詠出這樣的千古名句的,讓我們一起走進《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二、 作者介紹
投影:
岑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并稱為“高岑”。曾兩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罷官,欲歸故鄉時,客死成都旅舍,史稱“岑嘉州”,有《岑嘉州集》傳世。
岑參的詩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并充滿樂觀進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義特色。
三、 詩文賞析
(一)聆聽感受
1、 播放錄音,聆聽感受。請同學們注意字的讀音。
2、 讀準字音
岑參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闌干 lán
羌笛 qiāng 風掣紅旗 chè
(二)整體把握
1、 齊讀全詩——讀準字音,初步感知。
2、 解題——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
詠雪、送別。(板書)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
3、 詩歌是從哪里開始著重寫送別的?
從“中軍置酒飲歸客”一句開始。前十句著重于詠雪,后八句著重于送別。
(三)賞析詠雪部分
1、齊讀詠雪部分——思考:詠雪部分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北風席卷著大地,把強韌的白草都折斷了。塞北的天空,農歷八月就飛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風,使千樹萬樹開滿了梨花。
大風把雪吹進了珠簾里,沾濕了羅幕,就連狐裘、錦衾這樣高級的御寒品也擋不住嚴寒;將軍的角弓被凍得拉都拉不開了,都護的鐵衣冰冷得難以著身。
2、 賞析詩句
(1)朗讀詠雪部分——思考:哪些詩句寫得好,好在哪里?
(2)對雪的描繪,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為什么精彩?小組研討,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詞——一個“忽”字,表明來得突兀,來得意外,形容雪來得急,下得猛。不僅表現了邊塞氣象變化的神奇,而且傳達出詩人賞雪時的驚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潔白、鮮潤的特點。
千樹萬樹,突出了雪的壯觀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創設了梨花滿樹、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顯奇寒。
昂揚樂觀的精神——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透出了詩人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表現出這種化苦為樂、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名句。
(3)讀詠雪部分——除了這一句外,在詠雪部分,你還喜歡哪些詩句?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穿插評價:
①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第一句寫風,一個“卷”字, 一個“折”字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風勢之猛。第二句寫雪,“八月”說明胡天下雪的時間早。“飛”,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即”字表現了詩人的驚奇之情。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狂雪早。
②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一個“散”字,寫出了風吹雪花點點飄入帳內的情景,一個“入”字,將讀者的視線從廣漠無垠的空中轉移到中軍將領們的住所上來,“濕”字寫雪花融化,沾濕了羅幕。“狐裘”寫白天,“錦衾”寫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見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鐵衣冷難著”,生動地表現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難以忍受,“將軍”與“都護”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錦衾、角弓、鐵衣,用這些邊塞將士身邊的用品來襯托氣候的寒冷,既表現了邊地軍營中將士的苦寒生活,又從側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從人的感受、從側面來描述邊地的寒冷,這樣記錄邊塞奇事,角度也很新穎。
③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從“瀚海”到“愁云”,視角有何變化?)
(“百丈”、 “萬里”是實寫嗎?運用了什么修辭?)
這兩句詩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詠雪過渡到送別。前一句寫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闌干”繪出了非常開闊的畫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蓋面積之廣,冰塊之大,是夸張的說法,極言奇寒。
后一句寫慘淡的愁云布滿天空,這是天上的景象。一個“愁”字,一個“慘”字,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愁云”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別。這里,把邊塞將士的軍營置于一個廣漠、遼闊的背景上,給人一種奇異而又壯偉的深刻印象。
3、齊讀詠雪部分——思考:這些詩句共同顯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點?
雪來得早,雪來得急驟,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壯闊,雪后特別寒冷。
4、作者寫雪,寫雪中的景象,寫胡天的雪的特點,是懷著怎樣的情感來寫的?
喜愛,贊美的感情,昂揚樂觀的精神。
5、為什么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中,作者卻能表現出如此昂揚向上的情緒呢?
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自身的經歷有關。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當時的背景——
寫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邊境戰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展,并體驗到邊塞緊張激烈的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形成了盛唐邊塞詩派。岑參就是盛唐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
他懷著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度過了六年艱苦的軍旅生涯,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在輪臺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時所作。
(四)賞析送別部分
1、 齊讀送別部分——詩人寫送別寫出了對友人怎樣的情感?
依依不舍。
2、 哪些詩句表現了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①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設宴餞別
(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為什么要列舉“胡琴”“琵琶”“羌笛”這三種樂器呢?)
簡略而有情味。詩人在中軍營里擺下了餞別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樂器。這就點明了餞行地點、餞行原因、餞行的情形。
列舉出這三種樂器的名稱,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鄉了,在餞別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這些異鄉的樂器,一股思鄉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來了嗎?“胡琴琵琶與羌笛”,這種純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樂器齊鳴和響,給邊塞的軍中宴飲增添了幾分蒼涼悲壯的豪氣。
②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你覺得此句中哪一個詞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時分,大雪紛紛,詩人把他的視線從酒筵上又轉向了轅門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異的畫面:在暮雪紛飛的背景上,一面鮮紅的旗幟凝住不動。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確,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著也不飄動的情狀。
此句運用反襯手法,既突出了天氣的寒冷,也寫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個“亮點”色彩感強,富有表現力,構畫了一副奇異而美麗的畫面。不僅寫出了邊塞奇寒,而且紅旗在風中堅強挺立也喻指邊塞將士不屈的斗志,寫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滿天山路”既表現出了風雪之猛,路之難行,又傳達出了詩人對朋友的關切的擔憂。
④賞析“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寫友人離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轉,友人的身影已經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仍佇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
(聯想想象詩歌最后兩句,如果你是詩人此時在想些什么?)
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鄉之情,都通過“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句詩表達出來了。
(齊讀送別部分——思考——詩人在句子中并未寫到“情義”“不舍”等字眼,那么這種情義是怎樣傳達出來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這樣的結尾,真如撞鐘,清音有余,使人產生無窮的遐想。“山回路轉”使人惆悵,而雪地上的馬蹄印跡,又把送別的思念延伸到遠方。這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人以無盡的遐思。
(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詩句嗎?——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么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3、齊讀送別部分——體味其中的韻味。
(五)分析詠雪、送別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寫雪、寫雪帶來的酷寒,寫邊地的風光和送別有關系嗎?)
為送別設置背景,渲染氣氛
在邊地奇異雄偉的風光,在大風雪的背景下,送別帶上了雄渾悲壯的色彩。
(六)齊讀全詩——深情誦讀,嘗試背誦
四、 拓展閱讀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1、這首詩寫了哪些景?與《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處?
2、兩首詩所抒發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 布置作業
1、 背誦默寫。
2、 積累并品評詠雪的名句。
[附]板書設計
詠雪—— 奇異瑰麗
設置背景 渲染氣氛
送別—— 依依離情
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篇7
比讀,就是選擇內容、風格、意境相近或相對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使閱讀能力得到遷移、朗讀能力得到訓練的一種教學思路。這種教學思路的重點是指導學生領悟課文的感情和韻味,培養學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調的能力,使學生掌握能表現該種感情和韻味的朗讀方法。其主導教法是:讀中品析,讀中感受,比中拓展,比中遷移。下面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教學設計,該設計就把幾首詩歌很好地進行了比讀。
一、導入
有人說,朋友是冬日里溫暖的火爐;是疲憊時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給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們心靈的天空更高遠;有了朋友,我們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堅定;有了朋友,我們生命中的某些時刻顯得更刻骨銘心。不是嗎?我們與朋友分別的那一瞬至今仍歷歷在目。今天我們就來和身在西北邊塞的岑參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溫那難忘的一幕。
二、初讀感知
1.正字音。
折 散 裘 衾 角 著 羌 掣
2.明內容。
課題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說說送別的環境。
明確:在西北邊塞瑰奇壯麗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參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長安去。這是戍邊將士之別。
三、品析學讀
1.自由讀,將寫景與送別的過渡句用“——”標示出來。
明確:在“愁云慘淡萬里凝”處標示。
2.請同學們任選角度,將前面詠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別聯系起來。比如說: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熱的。
雪是潔白的,朋友情是純真的;雪景美麗得令人溫暖,朋友情真摯動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歸途令人擔憂;雪中生活是艱苦的,它令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盼望歸去;紛紛大雪,是不是上天為朋友歸京而獻上的賀禮?奇麗的邊塞雪景,是不是為離情別意抹上了軍人的豪邁?
3.想像詩句所呈現的畫面,自己試讀。
4.教師指名讀,邊點評邊示范。
第1、2句陡促,重讀“卷”、“八月”、“即”,突出風狂雪早;3、4句輕柔舒緩,重讀“春風”、“千樹萬樹”,表現“春暖花開”的美景所帶給人的春天般的溫暖;然后低沉滯澀,寒氣仿佛侵入骨髓。“中軍置酒飲歸客”及以下三句應讀得熱烈急促,一氣呵成,營造出一種喜慶的氣氛;“輪臺”四句漸漸舒緩,漸漸低下去,使聲音恰如那漸行漸遠的馬蹄印,營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裊裊的意境。這一刻,畫面定格,時間停止,情感激蕩。
5.聽讀,揣摩:在送別的酒宴上,在揮手的那一刻,“我”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想些什么。
明確:對朋友歸京,“我”感到高興。因為對戍邊將士來說,能和家人團聚是可喜可賀的一件事。“胡琴琵琶與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來盞去中,仿佛可以聽見詩人由衷地祝賀:“來,為你歸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輪臺距離長安路途遙遠,這一分手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見。盡管是軍中大丈夫,依依別情仍然襲上心頭;千里冰封,沙海縱橫,朋友這一路可會順利?今日我送君,何時人送我?“雪上空留馬行處”,那一行馬蹄印啊,將“我”的牽掛和惆悵一直延伸到長安。
6. 學生練習讀。
7.全班表演讀:全班讀前四句,女生齊讀后四句。
四、對比閱讀,遷移養成
在古代,因為交通不便,常常一別經年。因此,“送別”就成了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題材。同學們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積累的送別詩。下面我們選擇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王維的《渭城曲》作為比較閱讀的材料。
1.同學們選取自己喜歡的一首,自選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比較一下。
比較角度提示:
送別人物:《白》詩岑參送武判官;《杜》詩王勃送杜少府;《黃》詩李白送孟浩然;《渭》詩王維送元二。
送別地點:《白》詩新疆輪臺;《杜》詩京城長安;《黃》詩湖北武漢;《渭》詩京城長安。
目的地:《白》詩京城長安;《杜》詩蜀州;《黃》詩江蘇揚州;《渭》詩新疆安西。
送別環境:《白》詩冰天雪地;《杜》詩煙霧迷蒙;《黃》詩繁花似錦;《渭》詩初春雨凄清。
送別心情:《白》詩百感交集戰友別;《杜》詩灑脫少年剛陽別;《黃》詩詩意風流別;《渭》詩深情體貼真情別。
朗讀基調:《白》詩慷慨宛轉;《杜》詩高亢爽朗;《黃》詩輕快瀟灑;《渭》詩舒緩誠摯。
詩歌風格:《白》詩豪放雄奇;《杜》詩開闊俊朗;《黃》詩瀟灑飄逸;《渭》詩清新明快。
重要特點:《白》詩詠雪顯氣概;《杜》詩直抒胸懷;《黃》詩綺麗意境,詩意細節;《渭》詩截取典型情節。
教師小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寫給杜少府的,意境開闊,剛健爽朗,文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掃兒女情長的悲傷之態,所以應讀得高亢,讀得鏗鏘有力;《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仿佛是一支抒情暢想曲,讀來應是輕快瀟灑,仿佛一顆詩心隨著江水蕩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圍可以用舒緩的節奏來表現,那對朋友深情體貼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一種誠摯關切的久久凝視,也是深情的勸酒辭。而我們今天學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則是邊關將士英雄氣概和兒女心腸交織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應讀得慷慨而婉轉。
2.四人小組表演讀,四首送別詩一人讀一首。
3.小組推選代表,全班競讀。
五、結語
南朝的文學家江淹在《別賦》里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其實,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別”豈只是“黯然銷魂”?用心去比較,你會發現“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這個教學設計中,學生對課文的品評與朗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朗讀來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并隨時調整教學重點;同時學生又在教師和優秀同學的朗讀中,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學習了朗讀的方法,互動的課堂充滿了吸引力。而比讀大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發展了學生的能力。總之,對于課文內容而言,比讀是一種鞏固;對于學生素質而言,比讀是鑒賞能力和朗讀技能的雙重提升;對于課堂容量而言,比讀是一種擴張;對思維而言,比讀是一種碰撞;對學法而言,比讀是一種方法指導;對學生個體而言,比讀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對教師而言,比讀是一種教學底蘊的鍛煉。
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字。 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自主識字。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過程和方法:學習古詩過程中隨文識字。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作者獨特的情感和樂觀的生活態度。
教學準備:
1、生字卡片。
2、收集描寫雪的其他古詩。
3、多媒體課件。
教學思路:
本課識字過程應采用隨文識字的方式,10個生字在教學時音、形、義各有側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在讀時解決音的難點,在讀詩時分散識字,把生字從文中提出來,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的識記,再放回詩中特有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真正做到在語言環境中識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1、背誦古詩《 春曉》《夏日》《山行》 。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描寫冬之景的古詩。揭示課題,板 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認讀課題中的生字“送、官、歸”,說說識記方法。 “武、判”識讀(能認識即可,在練讀詞語中多見面幾次,就會識記。)
3、介紹作者: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岑參寫的,他的詩多描寫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
二、觀察圖畫,范讀課文。
1、出示插圖。
2、范讀課文,渲染情境。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回并指導)
1、在語境中整體認讀。 通讀古詩,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圈畫出不認識或覺得容易讀錯的字。同桌之間互相交流一下,全班再交流。(注意“折、即”的讀音)
2、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認讀生字。(學生自主認讀,多種方法識字。) “折”是會意字,甲骨文的“折”字右邊是斧子(斤),左邊是斷開的“木”,表示樹木被大斧砍斷的情形。本義是折斷,引申為彎曲、曲折,進一步引申為屈服。 也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字:古----月----胡;女----口-----如;木----對----樹;利----木----梨
3、了解古詩內容,有感情朗讀。
(老師用優美的語言渲染情境,解釋古詩。) 北風卷動,地面的沙塵吹折了枯草,胡地到了八月就白雪紛飛了。雪花飛舞,就像一夜之間吹起了春風,千樹萬樹的梨花盛開了一樣。 教師用自己的感情朗讀來感染學生,感動學生,為學生提供可資借鑒和模仿的“聲音形象”。
情境一:“白雪皚皚,北風呼嘯,如果你看到了這樣的一幅場景,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讓你讀出文章的前兩句,你該怎么讀呢?”
情境一:“好朋友要遠行,但不久的將來你們還會重逢,此時你心情是沉重的還是憂中有喜?古詩的后兩句就帶有這樣的感情,你該怎么表現呢?” 教師范讀,個別讀,男女生交替讀,小組領讀„„
4.誦讀積累,要求當堂熟讀背誦。
四、指導寫字
可采取五步指導法;
第一步:看,一看字形,二看范字。
第二步:描。
第三步:寫。
第四步:評。
第五步:改。
“送”字中的“關”的最后一筆是點,“如”在虛宮格呈現的形狀為左梯形。“女”要寫得伸展,“口”要寫得小些。“梨”的下半部分“木”字的橫要寫得長一些,托住“利”。“樹”中間的“又”寫得小一點,捺要變點。
五、課后練習。
六、擴展。
(積累邊塞詩)
出賽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板書設計: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岑參
雪景 奇寒 奇美
高歌 樂觀
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篇9
學生瀏覽熟悉網頁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之前讓大家通過網頁中的“課前預習”部分進行預習,大家都完成了嗎?
生:完成了——
師:很好,在預習的基礎上進行課文學習,我們就可以對這首詩有比較全面的認識,有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我們來看看課題,有沒有同學能從中發現這首詩有哪些特點?
生1:是在描寫雪天場景的。
師:哦,也就是“詠雪”,對吧?
生2:我從“送”“歸”兩個字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詩。
師:好,你真敏銳。從題目中我們不難發現,《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融合了“詠雪”、“送別”兩個主題的邊塞詩。
從初一至今,大家學過不少“詠雪”或“送別”的詩,能否舉例說說你所學過的“詠雪”、“送別”詩中都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生1:高適的《別董大》,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祝福。
生2:柳宗元的《江雪》,他把自己比喻為漁翁,表現出一種獨立寒江的傲慢。
師:傲慢這個詞用得不夠好,我想把它換成清高自詡是不是更貼切些呢?
生3:李白的《贈汪倫》,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看出李白與汪倫之間深摯的友情。
師:兩人的感情真比桃花潭水更加寬廣、深厚啊!
還有同學舉例的嗎?我想問問大家有沒有讀過《沁園春•雪》?其中“江山如此多嬌”“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些詩句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生:歌頌祖國大好河山。
師:…… 很好!
從剛才同學們的舉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歌傳達出的詩人不同的思想情感。今天我們學習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希望大家能用心走進詩歌的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是如何歌詠白雪,如何抒寫朋友間的送別的。
二、內容理解
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
師:同學們的讀書聲漸漸小了,看來大家都已經讀完了課文,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飽滿的熱情走進課文吧。
岑參作為唐代最突出的邊塞詩人,他的突出特點就是“好奇”,杜甫曾說“岑參兄弟皆好奇”(打出幻燈),他用好奇的眼睛來觀察這個世界,他用好奇的心靈來感悟這個世界,并把它們化作涓涓文字流淌在筆端,這樣,我們透過他綺麗的文字就可以讀到邊塞那奇異的風光和異域的情調了。請大家打開書再讀課文,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把文中有關奇情奇景的描寫找出來,并用短語“ 奇 ”加以概括。我想提請大家注意,這里的“奇”既有奇特又有特別的意思。例如某某人奇高,前面是名詞,表明對象,后面用形容詞補充說明。現在就請大家抓緊時間開始,看看哪位同學找得多,找得快,概括得準確、恰當。
學生思考討論,圈點勾畫,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討論。
師:剛才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現在我們就進行交流,希望大家能暢所欲言,展現自己的才華。
生1:從“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中,我看出了雪的威力奇大。
師:怎么卡出來的,請解釋一下。
生1:雪把紅旗凍得動不了了,所以說雪的威力奇大。
師:的確如此,按常理,紅旗是隨風飄揚的,可這里紅旗卻凝結不動,可見雪的威力之大。她很細心,概括得好,發現得妙。
生2:從“胡天八月即飛雪”看出胡天奇冷。
師:八月是什么季節?
生:夏季。
師:在許多地方,八月還是烈日炎炎,可胡天已是雪花紛飛了,可見其天氣的寒冷,八月飛雪,的確很奇特。
生3:從“瀚海闌千百丈冰”看出瀚海奇闊。
師:是啊,不單是闊,還是一派冰封千里的浩瀚景象呢。
生4:從“千樹萬樹梨花開”看出梨花其繁。
師:梨花?
生:是雪花!
師:寫雪花的什么?作者把雪花比喻成梨花是一番怎樣的風貌?
生:有百草豐茂的感覺。
師:百草豐茂往往在什么季節?
生:春天。
師:用花團錦簇的梨花來比喻壓枝欲低的梨花,寫出了雪花的什么特點?想想該怎么概括?
生4:雪花奇美。
師:笑,你很聰明,反映得很快嘛。
生5:作者想象奇豐富。
師:何以見得?
生6:把雪花想象成梨花。
師:是啊!作者把雪花想象成梨花,就使陰冷的天空突然增加了亮色,寒冷的天氣突然變得溫暖,盎然的春天瞬間綻放枝頭。想象何其豐富、神氣。
生7:胡天奇冷。
師:解釋一下。
生7:從“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可以看出。
師:這一句是互文見義。大家知道什么是“互文”嗎?就是一個句子拆分為兩個,翻譯時把它還原成一個句子。這里的將軍、都戶應放在一起來翻譯。即“將軍都戶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這一句的確寫出了邊塞天氣的嚴冷。過去是“一生能掰五雕弧”的將士,現在是“角弓不得控”,過去是“金甲夜不脫”,現在是“鐵衣冷難著”,可見天氣冷到了如此地步。
生8:“愁云慘淡萬里凝”看出愁云奇多。
師:“凝”怎么理解?
生:凝結,凝重
師:可見云很厚重。那云與雪有什么關系?
生:雪壓得云很低。
師:雪凝結得又厚又密,云便更顯得凝重了。這里,我們可以用一個短語來形容這個景象——“彤云奇密”。
師:以上詩句不著一個雪字,卻處處能見到雪的身影,感受到雪的威力。這就是作者謳歌的飛雪的精神,這就是作者對雪的贊美。同學們對“奇”的分析多集中在前面的內容,有沒有人從后面的四句讀出什么?
生1:從“去時雪滿天山路”可見雪奇多。
師:胡天上下一白,都籠罩在茫茫的白雪中,雪真的又多又密。
從“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又看出了什么?
生1:環境的奇孤獨,在茫茫白雪中只有馬跡沒有人跡。
生2:山路奇迂。
師:“迂”字用得很好,表現了山路的崎嶇、長遠。
生3:可見兩人情義奇深,已經看不見了,還站在那里。
師:對,已見朋友漸行漸遠了,還站立在那里,目送其遠去,可見兩人情義的深厚。
師:剛才我們通過作者綺麗的文字,欣賞了邊塞奇異的景色。然而學習這篇課文,僅達到這個層面是不夠的,就如我國近代著名評論家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景和情有機融合,文章才有鮮活的生命,現在就讓我們讀進文字,看看作者在其中都傳達出了哪些的情感?(出示幻燈“一切景語皆情語”)
生1:“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看出將軍對將士的憐憫。
師:憐憫用得太過哀惋,我覺得換成“憐惜”一詞是不是更好一些?
生2:后四句有依依不舍之情。
師:對朋友的牽掛與不舍。
生3:對環境的喜歡。
師:何以見得?
生4:作者把如此艱難的環境描寫得很美麗。
師:哪一句?你從“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除了讀到景色的美外,還讀到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齊:樂觀!
師:對,樂觀。面對如此艱苦的環境,毫無畏懼傷感,這是一種多么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是本詩非常亮麗的一筆,大家嘗試著讀一下,希望能讀出其樂觀、豪邁之情。
生1讀
師:讀得怎樣,前面開頭很好,后面差些
生2、3、4讀
師:好,這樣的感情把握得不錯,大家根據他們的示范齊讀一遍。
生齊讀
師:剛才大家的朗讀,傳達出了此句的樂觀、豪邁之情。我想就一篇文章的朗讀,我們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重點字要重讀。
生2:要注意停頓。
生3:詩的感情基調和感情色彩。
生4:了解背景才能很好地運用感情。
師:同學們談到了那么多朗讀的注意事項。現在就請進入網頁上的“朗讀指導”平臺,請你戴耳機聽一聽,選擇你喜歡的示范朗讀仔細聆聽,并模仿其中的幾句加以朗讀。
學生戴耳機,聽、模仿。
師:誰來嘗試一下,剛才讀得挺好,看誰先來示范。
生1朗讀一到四句。
師:朗讀得不錯,但有些遺憾,語速快了些,若慢些感情會表達得更好。
生2 朗讀后四句。
師:讀得很有感情,依依不舍之情表現得很充分。
平臺上三個示范朗讀文件大家更喜歡哪一個?我們一起來聽聽,看看朗讀者在哪些地方作了處理?
聽朗讀錄音
師:請問朗讀者在讀的時候做了哪些處理?
生齊,最后一句重復。
師:這樣處理起到什么作用,有什么效果?
生:強調,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師:是啊,這樣的朗讀,是把自己對詩的理解都暗含進去了。現在我想請同學來朗讀,看看你對這首詩有什么樣的理解?
一學生朗讀 掌聲四起。
師:我沒有更多的話說,只想說太漂亮了!這個同學對詩的理解、感悟相當到位,讀得聲請并茂。下面就請大家根據她的示范,把課文齊聲吟誦一遍。
生齊誦
師:我明顯感到這一遍比前一遍感情要飽滿多了,大家深情的朗誦讓我如坐春風。今天,我們通過感悟品味,通過高聲吟誦,領略了邊塞奇異的風光,感受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邊塞詩,是燦爛的古詩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芬芳可以浸染我們的生命。同學們,今天的學習,我們只是初步地了解了邊塞詩,下去后,希望大家閱讀網頁中的“拓展閱讀”部分,與岑詩做簡單的比較,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加全面、透徹的體會邊塞詩的魅力
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篇10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并理解詩歌。
2、培養欣賞品味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朗讀詩篇、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設想:
教學中可按照"讀--品--背"的順序進行,精講多讀,以讀帶品。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從學生聽《我愛你,塞北的雪》談起……在古詩中,更是有不少歌詠白雪的名句,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例子嗎?有誰能說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的出處?——對了,它出自于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唐代的大詩人是在怎樣的情境之下吟詠出這樣的千古名句的,讓我們一起走進《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二、作者介紹
岑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唐代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并稱為“高岑”。作者兩次出塞,從軍西北十余年,熟悉邊塞生活。岑參多以詩人的敏感描繪邊塞風光和戰爭景象,表現邊防戰士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險的樂觀精神。有《岑嘉州集》。
三、詩文賞析
聆聽感受
1、播放錄音,聆聽感受。
2、男女齊讀本詩。——讀準字音,初步感知。
3、男女混合朗讀本詩。——再次感知。
整體把握
1、解題——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 詠雪、送別。
2、詩歌是從哪里開始著重寫送別的?
從“中軍置酒飲歸客”一句開始。前十句著重于詠雪,后八句著重于送別。
賞析詠雪部分
1、齊讀詠雪部分——思考:這些詩句共同顯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點? 雪來得早,雪來得急驟,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壯闊,雪后特別寒冷。
2、學生合作在詠雪部分中找到相應的詩句,教師適度評價。
(1)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第一句寫風,一個“卷”字, 一個“折”字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風勢之猛。第二句寫雪,“八月”說明胡天下雪的時間早。“飛”,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狂雪早。
(2)對雪的描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最為精彩,為什么精彩?小組研討,合作探究。
①精妙的用詞——一個“忽”字,表明來得突兀,來得意外,形容雪來得急,下得猛。不僅表現了邊塞氣象變化的神奇,而且傳達出詩人賞雪時的驚喜心情。
②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潔白、鮮潤的特點。千樹萬樹,突出了雪的壯觀景象。
③春意盎然的意境——創設了梨花滿樹、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顯奇寒。
④昂揚樂觀的精神——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透出了詩人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表現出這種化苦為樂、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名句。
(3)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狐裘”寫白天,“錦衾”寫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見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鐵衣冷難著”,生動地表現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難以忍受,“將軍”與“都護”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錦衾、角弓、鐵衣,用這些邊塞將士身邊的用品來襯托氣候的寒冷,既表現了邊地軍營中將士的苦寒生活,又從側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從人的感受、從側面來描述邊地的寒冷。
(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百丈”、 “萬里”是實寫嗎?運用了什么修辭?) 這兩句詩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詠雪過渡到送別。前一句寫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闌干”繪出了非常開闊的畫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蓋面積之廣,冰塊之大,是夸張的說法,極言奇寒。 后一句寫慘淡的愁云布滿天空,這是天上的景象。一個“愁”字,一個“慘”字,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愁云”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別。
3、作者寫雪,寫雪中的景象,寫胡天的雪的特點,是懷著怎樣的情感來寫的? 喜愛,贊美的感情,昂揚樂觀的精神。
賞析送別部分
1、齊讀送別部分——詩人寫送別寫出了對友人怎樣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詩句表現了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①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設宴餞別
②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你覺得此句中哪一個詞用得?好在哪里?) 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確,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著也不飄動的情狀。 此句運用反襯手法,既突出了天氣的寒冷,也寫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個“亮點”色彩感強,富有表現力,構畫了一副奇異而美麗的畫面。不僅寫出了邊塞奇寒,而且紅旗在風中堅強挺立也喻指邊塞將士不屈的斗志,寫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滿天山路”既表現出了風雪之猛,路之難行,又傳達出了詩人對朋友的關切的擔憂。
④賞析“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寫友人離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轉,友人的身影已經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仍佇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聯想想象詩歌最后兩句,如果你是詩人此時在想些什么?) 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鄉之情,都通過“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句詩表達出來了。
(齊讀送別部分——思考——詩人在句子中并未寫到“情義”“不舍”等字眼,那么這種情義是怎樣傳達出來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這樣的結尾,真如撞鐘,清音有余,使人產生無窮的遐想。“山回路轉”使人惆悵,而雪地上的馬蹄印跡,又把送別的思念延伸到遠方。這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人以無盡的遐思。 (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詩句嗎?——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3、齊讀送別部分——體味其中的韻味。
分析詠雪、送別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寫雪、寫雪帶來的酷寒,寫邊地的風光和送別有關系嗎?) 為送別設置背景,渲染氣氛 在邊地奇異雄偉的風光,在大風雪的背景下,送別帶上了雄渾悲壯的色彩。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
2、任選一首,自選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多媒體)
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篇11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岑參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北風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斷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千樹萬樹潔白的梨花斗艷盛開。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織錦做成的被子也覺得單薄。連將軍和都護都拉不開弓,都覺得鐵衣太寒冷,難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著百丈厚的堅冰,愁云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在軍中主帥所居的營帳里擺設酒宴,給回去的客人餞行,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傍晚在轅門外,紛紛大雪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在輪臺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山嶺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甲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篇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通過抓住奇特的景物描寫和豐富的想象,感悟詩歌獨特的語言美。
2小組合作中積累有關“詠雪”“友情送別”的詩句并學以致用。
3學習作者面對艱苦的生活環境而表現的樂觀昂揚的精神風貌。
教學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小組合作中體味詩歌精彩的語言。
教學重點:
合作賞析中積累詠雪送別的古詩句并學以致用。
一 檢查預習導入
作者簡介:岑參,盛唐最典型的邊塞詩人。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與另一位邊塞詩人高適齊名,世稱“高岑”。
2.背景介紹:岑參曾兩度出塞,在x疆前后呆了六年,對軍旅生活和邊地風光有著切身的體會。其詩氣勢宏大,風格奇峭,想像豐富,色彩絢麗,并充滿樂觀進取的精神。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3. 解題——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
詠雪,送別,邊塞詩。
二疏通詩意 合作朗讀
1教師范讀,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小組合作朗讀,個體展示,師生評價。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三小組合作 賞析詩句
品讀詠雪,送別部分,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談談好在何處。
我從 句或詞語中,讀出了 的畫面或心情。
我喜歡 ,我認為
。
四拓展延伸 資源共享
1小組合作搜集整理寫雪的詩句并熟記。
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
2.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
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8.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9.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10.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1.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王繳《四氣詩》
12.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13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
14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2小組合作搜集整理寫友情送別的詩句并熟記。
如: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所寄》
2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4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5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6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
7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篇13
教學目標 :
1.了解作者和邊塞詩。
2.掌握詩歌朗讀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理解詩歌的內容。
4.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內容。
2.品味詩歌意境。
教學方法:聽讀、譯讀、品讀、比讀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程序:
一.引標:學生說說有關雪和送別的詩句、諺語或俗語
二.展標:教師用投影片出示學習目標
三.達標:
(一)了解作者:教師投影作者資料
(二)聽讀--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停頓和節奏
(三)譯讀--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
1.教師解題。
2.學生朗讀詩歌,并根據題解劃分層次。
3.男女生分別朗讀詩歌的兩部分,并在小組內討論詩歌大意,教師巡回指導。
4.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難懂的詩句。
(四)品讀--教師引導學生鑒賞詩歌佳句
1.教師抽生朗讀全詩。
2.學生小組內討論自己認為詩歌中寫的最好的句子,在班上發言它的好處。
3.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其中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和“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體會詩歌的意境,上句體現了邊塞詩的豪放風格,下句體現了送別的惆悵心情。
(五)比讀--體會邊塞詩
1.教師出示邊塞詩的有關資料,學生朗讀。
2.再出示兩首有代表性的邊塞詩。
3.學生討論詩歌的思想內容。教師適當點撥。
四.測標
(教師用投影片出示幾道本課的練習,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五.師生小結:
1.說說有關邊塞詩的知識。
2.總結如何鑒賞詩歌佳句。
板書設計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詠雪圖: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別圖:不見 空留--惆悵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