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則(精選13篇)
寓言四則 篇1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字。
2.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了解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寓言所蘊含的寓意。
教學準備
生字卡、硬紙折成的小船、寶劍和線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1.同學們,我們過去學習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學課外一定還閱讀了不少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的文章。)
2.誰能給大家講一個寓言故事?你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兩則寓言,看看它們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有哪些同學看過或聽過《刻舟求劍》這個故事?誰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2.范讀課文。
3.讓學生將課文與以前學習的課文進行比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師述:用文言寫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
今天我們學習的《刻舟求劍》這篇文言文僅53個字,是一個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讀課文。
5.指名讀,正音。涉(shè)、墜(zhuì)、遽(jù)、契(qì)。
三、深入理解課文。
1.根據譯文自己試著理解課文意思。
2.討論交流:你讀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
點撥理解以下詞語: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這里是對事物感到迷惑不理解的意思。
3.教師用簡筆畫畫出“江面”,然后指名上臺利用“硬紙折成的小船”“寶劍”和“線”教具演示故事,邊演示邊講故事。
四、總結全文,明白寓意。
1.解題。
(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2)用自己的話說出“刻舟求劍”的意思。(照船上刻的記號去尋找航行中丟失的寶劍。)
2.討論:
(1)這個人準能把寶劍撈上來嗎?為什么?(寶劍是從正在行駛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斷向前移動,船上的記號就隨著船移動,這個記號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撈到劍的。)
(2)想一想這個人錯在哪里?
(3)學習了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情況變了,處理的辦法也跟著變化。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舉出根據情況變化處理事情獲得成功的例子嗎?
五、熟讀課文。
1.指導朗讀。
2.自由讀。
3.背誦課文。
六、學習生字詞。
1.自由識記字形。
2.討論交流。
3.給“糊涂”找反義詞,并用“糊涂”說一句話。
七、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并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憶。
1.檢查背誦《刻舟求劍》。
2.從《刻舟求劍》這個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學習《狐假虎威》。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通順、流利。
2.再讀課文,試著理解句子意思。
(1)自讀自悟。借助譯文,一句一句地讀,想一想每句話的意思。
(2)練習把語句讀正確、流利。
3.檢查試讀課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況。
4.參照譯文,練習講課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練習講課文故事。
(2)啟發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動物看到了老虎跟在狐貍的后面,會出現怎樣的情景?
(3)指名講故事,相機幫助理解重點句和難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義。
(1)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是?“假借”的意思。狐貍借用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了。現在人們用它來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2)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狐貍借著的老虎的威風把小動物們嚇跑了,老虎也相信了狐貍的話,沒敢吃他。那你們喜歡狐貍嗎?
(3)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話: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個日本軍官問:“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個漢奸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說:“皇軍問你是干什么的,快說!”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說:“放牛的!”
大家讀一讀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四、學習生字詞。
1.讀準字音。“逆”的聲母是鼻音“n”,不是邊音“l”。
2.自由識記字形。
3.指導書寫。“曰”要注意與“日”區別,“狐、貍”兩個字的反犬旁不要寫得太寬,整個字要寫得左窄右寬。“逆”和“違”是半包圍結構,書寫時從內到外,“畏”字下面不要寫成。
五、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并背誦課文。
寓言四則 篇2
1.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北師大版課標小學語文三年級小學語文第5冊 寓言二則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學生 初次接觸,在理解時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方法的指導。但故事都配有譯文可供幫助理解,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因為故事內容生動有趣,學生也樂于學習。
3.教學內容分析
這兩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情節完整、敘事生動、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課程標準的閱讀要求之一是:“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因此,學習本課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一是注意引導學生正確朗讀課文,二是對照注釋或通過查閱工具書幫助學生理解寓言的主要內容,三是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
4.教學目標
⑴、理解寓言的內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⑵、以自學為主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⑶、朗讀課文,練習默讀課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5.教學難點分析
理解寓言的內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默讀并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質疑的能力。
6.教學課時一課時
7.教學過程
一、 師生共同學習寓言《濫竽充數》:
1、 老師出示樂器:竽。師問: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樂器嗎?(學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如果學生不知道老師可以提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寓言二則中其中一篇就和這個樂器有關,你們猜猜這個樂器是什么?)在學生的發言聲中老師板書:寓言二則和《濫竽充數》
點評:出示樂器:竽有助于突破難點,解決學生容易將“竽”寫成“魚”的問題。
2、 (課件放有關竽的音樂)師說:我們首先來學習寓言二則中的《濫竽充數》。打開書:15頁,自己讀寓言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生字、生詞,可以借助字典、詞典,也可以兩個人共同學習。
點評:三年級學生應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字詞的方法,老師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學習字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 學生自己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4、 小結剛才的學習情況,問:有沒有需要大家共同解決的生字?(不能學生自學后就置之不理,在這里還要體現教師的作用,在學生有困難的時候要予以幫助。)
5、 兩個人互相讀課文:檢查是否音準句通。(對自學環節的反饋)
6、 默讀課文:(1)你讀懂了什么?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學生默讀學習。)
點評:課標中指出:在中年級段學生要初步學會默讀,能對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同時在默讀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自主的學習。
7、 學生匯報:
(1)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進一步的讀。比如:學生說:我從第一句“戰國時候,齊宣王喜歡聽吹竽,又喜歡講排場,他手下吹竽的樂隊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齊王是個喜歡吹竽的人。老師就可以引導說:那你把你知道的讀出來,讓大家聽出來。(注意: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如果學生提出了問題,盡量讓學生去回答學生的問題,必要時可以全班一起討論,老師不要急于講解。)
(2)如果學生沒有談到對題目的理解,可以引導學生談談對題目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對寓意的理解。(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數,有時也表示自謙。)
(3)在學生匯報討論的過程中出現板書。
8、齊讀這篇寓言,邊讀邊思考:學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9、師小結:看來寓言小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僅能讓我們了解歷史,還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我們就一小組為單位來學習另一則寓言《掩耳盜鈴》。
二、 小組合作學習寓言《掩耳盜鈴》:
1、 課件配畫面和音樂講述《掩耳盜鈴》的故事。(激發學生對這則寓言的學習興趣。)
2、 出示學習提示:
(1)自己或小組共同解決生字詞。
(2)用你們小組喜歡的方式來學習這則寓言。
(3)組內討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3、 小組學習,老師巡視指導。(有表演的組老師可以提供小鈴鐺。)
點評:小組學習是自主學習的一種方式,自主學習可以是個人來完成,也可以是小組合作完成。在課堂上不僅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要讓孩子學會合作。在這個環節中還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 匯報。(在匯報的過程中注意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
三、 課外延伸:說說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說題目,也可以簡單介紹故事內容,或這個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8.課堂練習
說說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說題目,也可以簡單介紹故事內容,或這個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板書設計:
寓言二則
《濫竽充數》三百人:充
一聽之:逃
《掩耳盜鈴》 自欺欺人本資源
9.作業安排
1、 把今天學的兩則寓言故事講給家人聽。
2、 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下節課可以開一個小小故事會。
10. 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樂器竽;有關竽的音樂;鈴鐺;課件。
11. 自我問答
怎樣讓學生成為每節課的主角?
我采用了各種方法實驗后,認為讓他們用自己的理解去詮釋課文中的含義課堂教學效果較好。這一節語文課上,我向學生提出: “以前都是老師在教你們學,現在讓你們教老師學,行嗎?”剛開始,班級里一片寂靜,誰知過了一會兒,在同學們的互相疑問轉為肯定的眼神中,在個別大膽的孩子的帶頭下,全班同學躍躍欲試。我問:“今天我們學什么?”同學們齊聲回答——《寓言二則》,然后同學們委派一名學生上黑板寫題目,那一筆一畫,極其認真,還真有老師的架勢呢!我趁熱打鐵,“什么是寓言?‘則’又是什么意思呢?”孩子們紛紛舉起手來,并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與快樂,嘴里不停地喊著“我、我……”,在確認了自己的答案與其他同學的答案一致時,同學們的臉上都綻開了笑臉。我接著問:“《濫竽充數》這則寓言講的是什么故事?你們準備用什么樣的方式告訴我這個故事呢?”學生積極討論,有的朗讀、有的講故事、有的還組織表演,看來學生真是花費了心思,花樣還真多。
寓言四則 篇3
教學目的:
1.領會三則寓言的含義。
2.學習寓言語言簡煉的特點和運用生動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方法。
教學方法:
1.提前安排預習,熟讀課文,借助字典詞典弄懂含義
2.課堂采用導讀式,啟發學生思維
3.介紹伊索及其寓言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導語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與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寓意無論是明白點出還是含而不露,只有處理好“靈魂”和“身體”的關系,才是好的寓言,德國著名文藝理論家萊辛說:“倘若從一般教訓出發,僅僅把寓言寫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險,寫出來的準是一個惡劣的寓言。“所謂”把寓言寫成寓意的“就是簡單發議論,沒有生動活潑的故事,就是光有“靈魂”沒有“身體”,萊辛又說“要是我們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實性賦予這個特殊事件,用這個事件寫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里大家可能形象地認識出這個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這個虛構的故事便是一則寓言。”
讀課文,正音解詞
庇護(bì)自吹自擂(léi) 煙囪(cōng)妒忌(jì)怯懦( )( )奚落( )
輕蔑( )呆板(dai)
庇護:包庇、袒護。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噓。
奚落:
光潔可鑒(jiàn)
洋洋自得:得意的樣子
不可一世:
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相提并論:
怯懦:
輕蔑:
△寓言,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帶有諷喻或諷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 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作者介紹
伊索,BC6的希臘寓言家,相傳原為奴隸,后來獲得自由,他善于講寓言,諷刺權貴,終于遭到殺害。
《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故事。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對法國的拉·封丹、德國的萊辛、俄國的克雷洛夫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嚴文井,現代作家,兒童文學家,他的童話,寓言創作,故事生動,構思巧妙,具有很濃的哲理與詩意,被譽為“一種獻給兒童的特殊的詩體”。
課文分析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
①故事主要是通過什么敘述的?(赫爾墨斯和雕像者的對話)
②在他們的問答中,三次問話和三次答話各有什么異同?
(先后談了宙斯、赫拉和赫爾墨斯雕像的價格,都是一問一答,基本格式大體一致。
三個句子詞中有變,“值多少錢”,“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這個值多少錢”,其中“值多少錢”四個字反復用,而且主語有的省略,有的寫明,有的用代詞。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區別:“一個銀元”“還要貴一些”“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添頭,白送”,第一答用確數,第二答是比較而言,只談概數,第三答不用數詞,貶低得一錢不值。)但是不寫赫爾墨斯的反應,更耐人尋味。
②赫爾墨斯每一次發問的提示語都有什么變化?(見書)
③你有從中體會到他第二次發問時是什么樣的心理活動嗎?
(第二次發問時,著意寫他的表情“笑著”,因為他聽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個銀元,那赫拉雕像一定是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過這個價格,似乎滿有把握,所以露出了驕矜的表情—笑了)而第三次發問,直接刻畫他們心理活動。
④赫爾墨斯和雕像者的三次答的內容能不能調換一下順序?為什么?
(不能,前兩次問答是第三次問答的鋪墊,正是有了這兩次鋪墊,第三次問答才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才會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寓意。)
⑤赫爾墨斯的愛摹虛容從課文中什么地方反映出來?
(他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
想象一下當他聽到自己的雕像只配作添頭,白送時,該是怎樣的表情?(老羞成怒、驚呆、滿臉尷尬)雕像者呢?(鄙視、嘲弄)
⑥本文結構上的特點是什么?
(先敘述故事,后點明寓意。)
⑦本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一個人如果愛慕虛榮,自高自大,結果只會適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本文以敘為主,間用描寫,增強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學性,且文章短小精悍,構思精巧。
作業 :書后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蚊子和獅子》
①請同學用一個成語概括概括這則寓言的思想內容。
(驕兵必敗)
②這個寓言故事把蚊子和獅子都當人來寫,可以讀起來它們的語言、動作仍像蚊子和獅子,為什么呢?
(抓住動物特征擬人,蚊子嗡嗡叫——吹羞喇叭,唱著凱歌;獅子的武器是爪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
③蚊子為什么能戰勝獅子?能想出一個語句概括嗎?
(揚長避短,以己之長,攻人之短,利用對方劣勢,發揮自己優勢)
④蚊子向獅子說的一番話是不是吹牛?為什么?
(形似大話,實質不無道理。蚊子了解自己的優勢和獅子的劣勢,有把握取勝。)
⑤哪些話反映了蚊子越說口氣越大?
(從“并不比我強”(否定句)到“比你強得多”(肯定句)接著又用事實證明蚊子的話有道理。
⑥蚊子在蛛網上嘆息時,是否已明白了自己失敗的原因?(不是)
從哪看出來的?(“不料”)寫出它把失敗歸于不小心落入蛛網內。用嘆息點明寓意。
⑦課文中的哪些詞顯出了強烈的反差?
(“最中大”與“小小”,“較量過”與“消滅了”)
⑧用成語概括這則寓言的道理。(人貴有自知這明)
本文用擬人手法,賦予動物人的感情和性格,而且本文構思尤其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節卻大起大落,寫出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轉化。
《濃煙和煙囪》
①這篇寓言怎樣抓住濃煙和煙囪的特點想象和夸張的?
(濃煙輕飄,隨風擴散;煙囪靜止、筆直)
②編寓言故事常常用對比的方法,這篇寓言是怎樣對比的?
(兩種性格的對比,煙囪勤勞謙虛與濃煙的狂妄自大對比;兩種結局對比)
③這段寓言從結構上看,和前兩則有何不同?
(沒有一段話明確地點明寓意)
這則寓言主要用了擬人和對比的手法,運用擬人手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
寓言上除了結構上相似,還能看出寓言在寫作方面的一些共同特點嗎?
(1)都用豐富的想象
(2)故事比較簡短
(3)都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意味深長的道理
寓言四則 篇4
時 間: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1、談話:你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
故事的最后誰得了冠軍?它為什么能得冠軍呢?如果它們再舉行一次比賽,你會想什么辦法使小白兔反敗為勝呢?
2、揭題并板書
二、學文明理
1、學生自由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燈片出示)
①、比賽時以為“我準拿第一”的許小滿,為什么沒講好
②、從未參加過講故事比賽的凌云,為什么講得有聲有色?
2、學生分組思考討論。
3、指名選擇感興趣的問題回答。
4、討論:
學了課文,如果讓你從許小滿和凌云中選交好朋友,你會選誰,為什么?
5、教師小結:
第二課時
一、辨析明理
1、說一說
《知了學飛》的寓言告訴我們什么?
2、議一議
誰對誰不對,為什么?
(用“yes”or“no”回答,并說明原因)
3、記一記
齊讀格言,并背一背
4、讀一讀
讀故事《學演講》想想:蘇格拉底為什么要教那個年輕人兩門功課?
二、總 結
自滿是失敗的禍根,謙虛是成功的法寶。記住“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要虛心,不自滿。
滿 招 損 謙 受 益
寓言四則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及新詞。認讀4個字。
2.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懂得其中的道理,并能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4.講講《掩耳盜鈴》的故事,自編自演課本劇《自相矛盾》。
教學重點:了解兩則寓言故事的內容。
教學難點: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這兩則寓言所要說明的道理。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寓言《自相矛盾》。
2.有感情地朗讀并自編自演課本劇《自相矛盾》。
教學準備:準備矛和盾的道具、預習生字。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7課,齊讀課題
二、理解題意。寓:寄托,包含。寓言即用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道理。
三、理解寓言內容。分小組自學,要求:
1、利用字典學習生字、詞。
2、讀課文,看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3、提出不懂的問題。(困)
四、檢查匯報。
1、字形:矛 盜
2、字義:矛→(進攻) 盾→(防守)(書上) 銳利→刀鋒尖而快 俺→我
3、寓言內容
形式:3分鐘準備,可以通過讀(分角色)或講故事或演課本劇的形式把內容介紹給大家。(大家可以對他們的表演提建議或意見)
五、我們了解了寓言內容,請你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1、我的矛銳利得很,不論什么盾都戳的穿。
2、我的盾堅固得很,不論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六、賣矛和盾的人為什么啞口無言,回答不出別人的問題?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
七、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過自相矛盾的事,怎樣避免?
八、讀課文,自愿結組表演課本劇《自相矛盾》。
板書: 自相 矛→不論什么盾都戳的穿
盾→不論什么矛都戳的穿
課后反思: 寓言故事學生很感興趣,內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隱含的深刻寓意學生理解起來卻不太容易,老師的引導還不到位,還需深究怎樣引導學生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二則寓言,了解故事內容,懂得其中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預習課文,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繼續學習寓言《掩耳盜鈴》。
二、以小組為單位檢查預習
三、檢查預習
1、投影:形近字組詞
啞( ) 掩( ) 盜( ) 偷( ) 霧( ) 當( )
亞( ) 淹( ) 盒( ) 愉( ) 零( ) 鐺( )
2、字義:
掩耳盜鈴:捂住耳朵去偷鈴,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3、小組匯報寓言內容有語氣的讀或者講故事。
四、自己輕聲讀,理解寓言內容
五、請同學讀。思考討論:掩耳盜鈴的人為什么會被人發覺?(困)
1、盜鈴人想到的是:手一碰鈴當,就會發出響聲;捂住耳朵就聽不到這響聲了。
2、盜鈴人沒 想到的是:捂住自己的耳朵,不等于捂住別人的耳朵,因此被別人發現了。
六、談談學習這則寓言的感受;自己做了壞事想要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七、再讀寓言,體會寓義。
作業:讀寓言,寫語訓
板書設計: 26、寓言二則
掩耳→盜鈴→響鈴→被發現
反思:寓言故事學生很感興趣,內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隱含的深刻寓意學生理解起來卻不太容易,老師的引導還不到位,還需深究怎樣引導學生理解。
寓言四則 篇6
【教學要求】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百發百中、扁鵲治病、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
2、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策略】
1、教法:目標教學法
2、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紀昌學射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難點】
1、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
2、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策略】
1、教法:目標教學法
2、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贏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要想解開心中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同學們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二、展示目標
三、導學達標
(一)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為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二)交流討論,朗讀課文
1、指名課文,注意隨機指導讀正確詞句。
2、匯報紀昌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啟示。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疑問:飛衛為什么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
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可相機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故事的寓意。
(1)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一項本領,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2)假如紀昌沒跟飛衛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為射箭能手嗎?
小結:看來,學習本領和好老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四、達標測評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識字、寫字、寫詞
五、總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扁鵲治病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難點】
1、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道理。
2、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策略】
1、教法:目標教學法
2、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古代名醫,他是誰呢?
二、展示目標
三、導學達標
(一)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結果怎么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把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受到的啟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二)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1)交流學生的疑問。
結合學生的疑問,結合討論,體會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于醫生的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慮。 相機指導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好。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2)交流受到的啟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相機點撥:蔡桓公本為患的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諱疾忌醫,固執已見等道理。
(3)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么?也用一兩句話寫出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三)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四、總結
五、布置作業
1、完成本課配套練習。
2、預習《文成公主進藏》。
【板書設計】
29、寓言兩則
紀昌學射 扁鵲治病
躺、睜、注視 皮膚 沒病
綁、吊、站、盯 皮肉之苦 不理睬
腸胃里 非常不高興
百發百中 骨髓 請他治病
寓言四則 篇7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9個生字及新詞,認讀2個字。2、能夠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3、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表演《鷸蚌相爭》。4、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教學重點: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教學難點: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鄭人買履教學目標:1、學會本則寓言中的5個生字,1個認讀字。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知道那個鄭人沒有買到鞋的原因,懂得不要墨守成規的道理。3、能用“匆匆忙忙”造句。4、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教學重點:知道“鄭人買履”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教學難點:懂得不要墨守成規的道理。教學過程:一、導入:我們以前學過了好幾篇寓言故事了,誰愿意回憶一下都學過了什么?都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下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寓言故事“鄭人買履”,看看你能從這篇寓言故事中學到什么?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
2、指名讀,糾正字音。
3、小組互相檢查,做到正確、流利。
4、默讀課文,想一想:那個鄭人為什么沒有買到鞋?(默讀課文,思考。)5、匯報。(二)指導造句。1、“匆匆忙忙”這個詞語,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2、那么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教師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3、自由發言。(三)講述這則寓言。1、這個鄭人多么的愚蠢可笑呀,這篇寓言多么的生動,你能把這則寓言像講故事那樣講出來嗎?2、自由發言,講述故事。3、教師及時平價。三、課堂小結:通過學習這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四、作業:把這則寓言的故事講個別人聽。 第二課時 鷸蚌相爭教學目標:1、學會本則寓言中的4個生字,1個認讀字。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知道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走的原因,懂得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3、能用“毫不示弱”造句。4、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并排練課本劇,演一演。教學重點:知道“鷸蚌相爭”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教學難點:懂得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教學過程:一、導入: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看看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
2、指名讀,糾正字音。
3、小組互相檢查,做到正確、流利。
4、默讀課文,想一想:為什么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去了呢?(默讀課文,思考。)5、匯報。(二)指導造句。1、“毫不示弱”這個詞語,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2、那么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教師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3、自由發言。(三)講述這則寓言。1、這則寓言寫的多么生動啊,如果鷸和蚌不那么互不相讓的話,肯定不是這個結果的,那么你能把這則寓言像講故事那樣講出來嗎?2、自由發言,講述故事。3、教師及時平價。三、課堂小結:通過學習這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四、作業:1、把這則寓言的故事排演成課本劇。2、發揮想象,把這則寓言改編一下,看看結果會有什么變化。
寓言四則 篇8
教學重點:
理解詞語,了解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使用成語造句。
教學過程:
一、導 入
今天學習,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指帶有勸喻或諷刺的短小故事。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寓言就已經盛行,先秦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優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課文《畫蛇添足》出自《戰國策》。《買櫝還珠》和《濫竽充數》選自《韓非子》,這兩個故事都是戰國時期的。《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他的賓客編寫的。書中涉及禍福的文字很多,這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
寓言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較深的道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具有鮮明的訓誡性、諷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結構簡短,情節集中,故事風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寓言的語言生動形象,常用簡約的語言勾畫人物的動作和心理。
二、誦讀
老師泛讀課文。
三、學習字詞
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學習生字讀音,解釋重點實詞、虛詞和短語。
四、朗讀課文
采用不同方式,請同學朗讀課文四遍,熟悉課文內容。
五、串講課文
同學串講,老師適時指點。
六、概括寓意
學生分小組討論,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總結
《畫蛇添足》:事情已經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過和不及也許僅僅相差一點點,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須明智。過分聰明,思想方法不對,有時反倒被聰明貽誤。
《買櫝還珠》:沒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當,就會舍本逐末。
《畫蛇添足》、《買櫝還珠》都是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
《濫竽充數》:成就一番事業關鍵是有真本領。沒有真本領,一味地投機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時,終歸要碰壁的。這則寓言敘事平實,情節簡括,由于前后對比,并不顯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變化的環境的應對,一個“逃”字活畫出南郭處士的狼狽。
《塞翁失馬》:這個故事說明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是一篇哲理寓言,敘事多用對話,情節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動地刻劃了一個深謀遠慮的老者的形象,通過語言描寫表明了他對突發事件的冷靜的思考與平和的心態。讀者從中可以感悟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八、布置作業
1.復習字詞,熟讀課文。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奪卮酒,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2)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入胡。
九、板書設計
畫蛇添足 —— 多此一舉 弄巧成拙
買櫝還珠 —— 取舍不當 舍本逐末
濫竽充數 —— 魚目混珠 投機取巧
塞翁失馬 一一 安知非福 禍福無定
寓言四則 篇9
教學要求
1.教育學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實實,成功要靠誠實的勞動。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繼續訓練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通過讀懂詞句,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難點
明白兩則寓言中的主要人物錯在哪里。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幻燈片、錄音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一)提問:你讀過成語故事嗎?舉例說說。
(第四冊學過《刻舟求劍》)像《刻舟求劍》那樣,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用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啟發,這樣的小故事叫“寓言”。
今天學習的課文是《寓言二則》。二則就是兩篇的意思。現在我們學習第一篇《揠苗助長》。
二、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一)教師范讀課文,或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揠苗助長》講古時候有個人,他用拔苗的方法幫助禾苗長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
(二)學生試讀課文,正音。
1.學生先小聲自己讀兩遍。
2.正音,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學生讀生字詞。
yùzé yàjiāo
寓言 二則 揠苗助長 焦急
jīn píchuǎn fèi jié
筋疲力盡 喘氣 白費 一截
(三)指名學生朗讀《揠苗助長》。
“揠”就是拔的意思。“長”讀zhǎng。“揠苗助長”意思是用拔苗的辦法幫助禾苗長高。
三、理解課文內容
(一)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揠苗助長》里的那個人,為什么在田邊轉來轉去?他想出了什么方法幫助禾苗生長?結果怎樣?
(二)討論回答。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個人為什么在田邊轉來轉去?你是從哪個詞語中看出來的?他的心情怎樣?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別著急。
這個人急切地想讓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于是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想辦法。(這是故事的起因。)
2.指名學生朗讀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個人想了什么辦法幫助禾苗生長?他自己感覺怎樣?
筋疲力盡——形容非常勞累,沒有一點力氣了。
白費——白白地耗費。本課指白費力氣。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還認為“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這是故事的經過。)
3.指名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結果怎樣?
結果禾苗都死了。(這是故事的結果。)
4.指名學生按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簡要復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問:禾苗為什么都枯死了,這個人錯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長。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斷了,所以禾苗死了。
2.這個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辦壞了。
3.這個人錯就錯在不管禾苗的生長規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長,結果事與愿違,把事情辦壞了。
(二)自己遇到過哪件事,因為急于求成結果辦壞了?(舉例)
(三)你讀了《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辦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去辦,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四)成語“揠苗助長”就是來源于這個寓言故事。你知道什么是成語嗎?
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成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成短語、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有些成語從字面上不難理解,如“小題大作”、“后來居上”等。有些成語必須知道來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刻舟求劍”、“揠苗助長”、“杯弓蛇影”等。
五、朗讀、背誦課文
(一)指導朗讀。
1.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要讀出那個人的焦急心情。“我得想個辦法幫它們長”,要讀得慢些,“幫”字要讀重些,突出他要“助長”。
2.朗讀第2、3自然段要“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力氣總算沒白費”讀得慢、讀得清楚,讀出他自以為高明的心態。
3.朗讀第4自然段時,要突出最后一句“禾苗卻枯死了”。這事與愿違的結果,要引起人們的深思,以受到啟發明白寓言的道理。
(二)背誦課文。
1.你能各用一個詞語,說說四段課文的主要意思嗎?
巴望——筋疲力盡——沒白費——禾苗枯死
2.先一段一段練習背誦,再練習背誦全課。
六、小結
(一)《揠苗助長》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二)讀了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作業
(一)讀讀寫寫課后練習2。
(二)朗讀課文,背誦《揠苗助長》。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一)什么叫寓言?
(二)《揠苗助長》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你讀了這則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背誦《揠苗助長》。
二、導入 新課
(一)今天我們學習另一則寓言《守株待兔》。
(二)自學解題。
1.查字典:守——守候。
株——露在地面上的樹木的根和莖。(也叫樹樁子。)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樹樁旁邊等待野兔。
提問:等待什么樣的野兔呢?
2.自讀課文,再講“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樹樁旁邊,等待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
三、朗讀課文、理解內容
(一)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學生讀生字詞。
shǒu zhū cuànzhuāng
守 株待兔 竄出 樹樁
zī chú
樂滋滋 鋤頭
(二)指名朗讀《守株待兔》。
(三)理解課文內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1)齊讀課文。
(2)討論回答。
討論第一個問題:
一只野兔從樹林里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樁上死了。種田人急忙跑過去,沒花一點力氣,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誰能回答得簡單一點?
一只野兔撞在樹樁上,死了。種田人白撿了一只野兔。
——按問題回答: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說“誰”,再說“怎樣得到”,最后說“一只什么樣的野兔”。)
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子。
比較兩個句子。思考:他為什么能撿到?第二個句子說得更明白。
第二個問題。
種田人白撿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撿到一只野兔,那該多好啊。
做: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看有沒有野兔再跑來撞死在樹樁上。
——他的想法能實現嗎?為什么?
種田人的想法不能實現。因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樹樁上。
——你從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樹樁上的?
“一只野兔從樹林里竄出來”,“竄”是亂跑、亂逃的意思。所以說野兔跑得很快。
“丟下鋤頭”是什么意思。
“丟下鋤頭”就是不種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討論第三個問題:
結果:兔子沒等到,莊稼全完了。
(3)指名學生按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簡要復述《守株待兔》這個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樹立形象靠感受。
1.朗讀《守株待兔》,想想那個種田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討論:那個種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總撞死在樹樁上。
(二)分析錯因要思考。
1.提問:那個種田人錯在哪里?
2.討論。
(1)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撿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個種田人把偶然性當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存在僥幸心理,希望還能不勞而獲。
(3)那個種田人丟下鋤頭,守株待兔,兔子沒等到,莊稼也完了。
(4)那個種田人錯就錯在存有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結果把事情辦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煉。
1.讀了《守株待兔》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能存有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這個成語就來源于這個故事。成語“守株待兔”是用來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有萬一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五、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一)課文中的那個種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錯誤而辦了蠢事,導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寫這兩個人的心理,言行時都帶有諷刺意味。這一點在朗讀時要加以注意。
(二)背誦課文。
背誦課文要注意抓住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來進行。
六、比較形近字,記住生字字形
組詞
富( ) 財( ) 箏( )
寓( ) 則( ) 筋( )
病( ) 唱( ) 貢( )
疲( ) 喘( ) 費( )
戴( ) 字( ) 珠( )
截( ) 守( ) 株( )
究( ) 童( ) 助( )
竄( ) 撞( ) 鋤( )
板書設計
(吳葆城)
寓言四則 篇10
30 寓言四則教材分析:
四則寓言有兩則是選自《伊索寓言》,另外兩則選自《韓非子》。前兩則極具諷刺意味,作者已點明寓意:希望和結果的矛盾,是〈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諷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獅子〉諷刺了戰勝強大敵人卻撞在蜘蛛網上的蚊子。〈智子疑鄰〉說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卻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對待。〈塞翁失馬〉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系。但本課更在于靈活地分析寓意,允許從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學目標:
1、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2、分析故事情節,學習改寫、編寫寓言。
3、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結合注釋疏通字句。
老師預備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一、導入
寓言總是很受孩子喜歡,這個學期我們學過寓言嗎?什么是寓言呢?
讀“課前導語”。
二、朗讀寓言,分析故事情節
1、 朗讀《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讀出人物的語氣。
思考:①“赫爾墨斯又笑著問道”的“笑”你認為是一種怎樣的笑?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態? ②赫爾墨斯為什么先問宙斯、赫拉像的價錢如果首先問自己的雕像的價錢,結果會怎樣?
③一個銀元是貴還是便宜?
④如果蚊子不先發表“挑戰宣言”就去進攻獅子,結果仍然是戰勝了獅子,這對故事情節會有怎樣的影響?
2、根據情節,歸納寓言寓意。
三、改動寓言情節后讓學生討論寓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學生討論,這樣改動情節后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蚊子和獅子
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聽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價格后,為什么一言不發,悄然離去了?他心里這時是怎么想的?顯然,原文中諷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變了。改動后的《蚊子和獅子》去掉了蚊子向獅子宣戰和取勝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網上被蜘蛛吃掉這兩個情節,那么原文中諷刺蚊子的驕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從故事情節中得來的,如果改動情節,那寓意相應也有變化。并且作者依據現實生活想像創造的,閱讀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節;而創作寓言,更不能忽視對情節的具體想像。
四、聯系實際,深入探究
1、在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人嗎?
2、你覺得這兩個故事還適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業
1、自編寓言故事,注意考慮情節是否合理、具體,情節與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種生活道理。參考題目:①嘴和眼的對話 ②樹和斧子
2、預習《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昨天,我們學的是古希臘的寓言,今天,我們來學習中國古代寓言兩則。中國古代有許多這樣的寓言,它們就像珍珠一樣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們作為論據來闡明事理,非常具有說服力。如:《智子疑鄰》選自《韓非子》。《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
三、疏通課文
1、學生朗讀,自主探究。
2、四人小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組提出無法解決的字詞,全班討論。然后教師打出課件,學生解釋加點的字。
聯系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不筑,必將有盜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馬無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月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 其子好騎 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
這個環節一定要落實,這些加點詞語中有的屬于古今異義,有的屬于一詞多義,有的屬于詞類活用,不需要給學生分類,但一定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意思講對,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基礎。
四、復述故事情節
在讀懂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加深理解。
五、多角度歸納寓意
1、先引導學生讀課本204頁錢鐘書伊索寓言新解,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發表見解。
《智子疑鄰》
積極方面: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么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消極方面:要注意自己與聽話者的關系,如果關系疏遠,即便說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
《塞翁失馬》
這位失馬的塞翁,不以眾人之“吊”為憂,不以眾人之“賀”為喜,在復雜的現實面前,沉著冷靜,方寸不亂,既看到了“禍福同門,利害相鄰”,也看到了“禍福相轉而相生”,充分地體現了道家“淡泊無為,蹈虛守靜”的心態。這種禍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轉而相生”的觀點是符合辯證法的。但這種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及相對主義觀點,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是不夠科學的。同時,文末以“丁壯者……死者十九”來反襯塞翁之子以跛獨存,格調也較低。
2、如果學生覺得難,可提些問題進行啟發。同時也指導學生盡可能把話表述得簡潔、準確。如:討論《智子疑鄰》時,可問:對正確的意見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意見或建議?
學《塞翁失馬》,可以問:好事壞事能轉化嗎?必然轉化嗎?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么條件下轉化?
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不能讓學生誤解成福與禍的轉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么,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么,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五、擴展閱讀
課件打出成語:鄭人買履、買櫝還珠、畫蛇添足、守株待兔、濫竽充數等,讓學生講講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業
1、翻譯文言文。
2、課外讀〈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選〉
教后反思:
1、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適合多角度解讀,如〈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經很難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變故事情節反而生硬。
2、確實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簡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積累了一些成語,又提高了學生文言閱讀的能力。學生也很感興趣。
寓言四則 篇11
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自主學習5個會認字,學寫6個會寫字,參照“我的詞語庫”自主積累詞語。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能夠熟練地朗讀課文。
3.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并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寓言故事,在朗讀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
生字卡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寓言二則,板書課題,認識“寓”。
2.你聽過寓言故事嗎?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誰來給大家說說。
3.聽了這么多的寓言故事,現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嗎?(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說一個道理的文章)。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的兩則寓言,你發現了什么讓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學生回答后,師述: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
2.在看課文之前,你是否聽過、看過這兩則文言文?
3.自由朗讀課文,要求:(1)對照譯文慢一點讀;(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意思。
4.指名學生說讀的過程,需要幫助的地方。
5.分別指名學生讀兩則寓言。正音:寓(yù)憫(mǐn)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師范讀,聽的時候自己不會讀的生字注音,不會停頓的做好標記。
三、深入理解第一則寓言。
1.自由地讀一讀第一則寓言,對照譯文把不理解的詞語標出來,把知道的字、詞的意思用筆寫上。
2.討論交流:你讀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
點撥理解以下詞語:
憫:擔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匆忙的樣子。芒,通“忙”。
曰:說
病: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組合作讀,齊讀。讀的時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譯文的意思聯系起來。
4.挑戰自己:不看譯文,老師讀一句,學生說一句意思。
5.指名上臺講述這個故事。
四、總結全文,明白寓意。
1.解題。
(1)逐字分析。揠:拔。助:幫助。
(2)用自己的話說出“揠苗助長”的意思(拔高禾苗,幫助禾苗長高)。
2.討論:
(1)這個人幫禾苗長高了嗎?為什么?
(2)想一想這人錯在哪里?
(3)學習了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舉出例子來嗎?
五、熟讀課文。
1.指導朗讀。
2.自由讀。
3.背誦課文。
六、學習生字詞。
1.自由識記字形:寓、憫、曰。
2.討論交流。
3.指導寫字:“寓”上下結構,下邊不能寫錯。
者:上下結構,注意撇的位置。
寓:上下結構,注意下半部分的筆順。
七、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并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29寓言二則
揠苗助長
禾苗不長
拔高禾苗 禾苗干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憶。
1.檢查背誦《揠苗助長》。
2.從《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學習《自相矛盾》。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通順,流利。
2.再讀課文,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自讀自悟。借助譯文,一句一句地讀,想一想每句話的意思。
②練習把語句讀正確,流利。
3.檢查試讀課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況。
①指名學生讀。
②指名學生說句子的意思。
③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導讀好夸的語氣)。
④自己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練習講課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
三、總結全文,明白含義。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2.學習了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舉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來嗎?
四、學習生字詞。
1.讀準字音。
2.自由識記字形。
3.指導書寫。
“矛”字不能丟掉最后一撇,“盾”字是半包圍結構,“陷”的右邊框內兩短橫不能連在一起。
五、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并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自相矛盾
寓言四則 篇12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寓言都出自《戰國策》。
《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轅”是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杠;“轍”是車輪走過之后,路面壓成的痕跡。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馳”的意思,含有諷刺、批評的意味。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學會12個生字,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
2、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懂得兩則寓言所蘊涵的寓意。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回憶學習方法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2、說說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4、“寓言兩則”的“則”是什么意思?
5、回憶學習寓言的方法。
圖文結合,理解內容。
反復朗讀,悟出道理。
聯系分析,加深理解。
6、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
二、教學《亡羊補牢》
1、出示課題,理解題意
⑴ “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
⑵ 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丟失。
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⑶ 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羊丟失以后修補羊圈。)
⑷ 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⑸ 再讀課題,從“補牢”這個詞你能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2、學生自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內容
⑴ 自由讀課文,組內生字新詞過關。
⑵ 記憶生字字型,并講講字是怎樣記住的。
重點糾音:“羊圈”的“圈”;“窟窿”的“窿”。
重點析形:叼、悔、修。
重點釋義:叼走、街坊、勸告、后悔、從此。
⑶ 難字指導記憶書寫:
街:把中間的“圭”去掉,就是“行”。人們經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鋪的。
窟窿:這是個凍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不是點。
⑷ 課文中丟羊的原因與你的猜想相同嗎?
⑸ 思考:《亡羊補牢》這篇課文到底講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不聽街坊的勸告,第二天又丟了羊。他后悔沒有聽街坊勸告,趕緊把羊圈修好,從此,再也沒有丟羊。)
⑹小結:
可見讀書前我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讀書就要這樣邊讀邊想,讀前要想,讀中也要想。
3、精讀課文,歸納寓意
⑴ 默讀課文,思考:養羊人為什么會一再丟羊呢?( 不聽勸告)
⑵ 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么想的?后來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①讀書,小組討論。
②班上交流:
開始想:羊丟了,修圈已晚,沒用。
后來想:如果現在不補羊圈,就不是丟一只、兩只的事,而會丟得更多。因此現在修還不晚。
做:動手,堵上,修得結結實實。
結果: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
③ 因勢指導朗讀。( 讀出養羊人開始的無所謂,毫不在意。)(讀出他丟羊后的后悔之情。)(要讀出醒悟、積極補救的心理和做法。)
⑶ 揭示寓意:
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 ),就( )。
4、聯系生活實際談感想
⑴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
⑵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境污染……) 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5、拓展活動
1、如果你是這個養羊人,經過了這樣一件事,你想對我們說什么?
2、你想把這個成語故事講給誰聽,為什么?
【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丟勸又丟修再也沒丟
(后悔)
有錯就改不算晚
《南轅北轍》
一、復習導入
1、復述《亡羊補牢》的內容和寓意。
2、導入:今天,我和同學們合作,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 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
3、 請學生觀看動畫片《南轅北轍》問:動畫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拿出字典,自己讀書,試著讀懂課文。
2、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找找生字的特點
比如:“轅”和“轍”都有車字旁,表示和車有關系。
3、在小組內互相聽讀課文,讀通課文之后,看看有沒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4、學生說問題,教師歸納問題:
詞義:盤纏 、硬要。
《南轅北轍》中那個坐車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誰的想法對?為什么?
三、再次朗讀,解決問題
1、請大學帶著剛才的問題再讀課文,看看你有什么發現。(邊讀書邊思考)
2、我們要想解決剛才的問題弄清到底是誰對,就應該弄清車下的人跟朋友說了什么,我們該怎樣來讀他們的對話呢?
3、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后學生評價(可以反復讀或老師范讀)
4、聯系上下文理解:盤纏(路費) 硬要(一定要)
5、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分角色讀書,并討論剛才的問題。
四、討論同學們,到底是誰不對,誰來談一談?
學生發言:
我認為車上的朋友不對,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
(老師對同學們的發言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
體會寓意: ( 通過學習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
五、表演課文
下面我們跨越時空,飛到古時候去感受一下南轅北轍的故事,我們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吧!
(學生分角色表演)
六、課堂延伸
1.假如車上的人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情,朋友給你指出來,你該怎么辦呢?
【板書設計】
南轅北轍
車:轅轍
南轅北轍-----想往南方去,卻往北方走。
好馬 好把式 盤纏多
寓言四則 篇13
教材簡說
“拔苗助長”、“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這樣的事今天仍然存在。違反規律,急于求成,這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著嗎?不努力做事,心存僥幸,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著嗎?因此本文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們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不妨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感悟。
學習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
小朋友,大家以前都聽過很多成語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再看兩個有趣的成語故事。
二、識字寫字
1.識字指導。
(1)帶詞識字。在默讀時畫出生字和生字所帶的詞語,反復讀幾遍,然后可多組幾個新的詞語鞏固對字音與字義的認識。要提醒學生注意,本課要認的生字中,“喘、守、撞、樁、鋤”都是翹舌音,“竄、此”是平舌音。
(2)動作模擬識字。如,“喘”,作“喘氣”狀。
(3)結合生活經驗識字。如,“撞”,下課了猛跑就容易“撞傷”人。
(4)熟字加偏旁識字。如,“樁、竄、鋤”。但要注意“竄( )”跟“串( )”、“鋤( )”跟“助( )”讀音的區別。
2.寫字指導。
(1)寫正確
“丟”字是上下結構的字,中間的豎不能與下邊的撇折合寫成一筆。“焦”上的“隹( )”字是四橫,不能少寫一橫。“算”字中間是“目”,不是“日”,可以這樣提醒學生,計算要用眼睛。“費”字上面的“弗”要先寫“弓”字,再寫撇、豎。“望”字上面的“ ”是“亡”字的變形寫法,豎折改為豎提,右邊沒有點。
(2)寫美觀
“守”字的寶蓋應大一點,下面“寸”字的橫不宜超出寶蓋的兩邊。而“丟、算”二字下面的橫卻要寫長,以突出主筆。“費”字上邊的“弗”應盡量寫扁,給下邊的“貝”字留下空當。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二、朗讀感悟
1.要繼續練習默讀課文,在默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并感悟一些詞句的意思。兩則寓言的教學都可以先讓學生默讀,然后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課文大意,以檢查默讀的效果。
2.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詞句和寓意。
(1)學習《拔苗助長》。第一自然段要把那個人巴望禾苗長高的焦急心理讀出來。在讀中可通過換詞比較法感悟“巴望”一詞,表現那個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對“焦急、轉來轉去、自言自語”等詞語,可聯系“巴望”一詞,在一邊讀一邊做動作中感悟。
第二自然段里的“終于”一詞,說明那個人想辦法想了很長時間。“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從中午一直到太陽落山,弄得筋疲力盡。”說明那個人拔苗花了不少時間,人累得一點力氣也沒有了。朗讀這一段時要重點讀出“終于”與“筋疲力盡”的感覺。
讀第三自然段時,要把那個人又累又高興的樣子讀出來。
讀第四自然段,要讀出結果的意外,也可適當帶有嘲諷的語氣。
之后,教師要啟發學生思考討論:那個人為什么費了那么多力氣,但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因為他不懂得禾苗生長靠自己力量的規律。他做事太急于求成了。)教師可在歸納學生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悟出寓意。
(2)學習《守株待兔》。讀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要重點理解“竄”的意思。可通過“忽然”一詞表現出事情的意外。有條件的可通過演示兔子“竄”出來的動畫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讀第二自然段要揣摩那個種田人“白撿”到野兔后“樂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撿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勞而獲,心存僥幸”的錯誤。
讀第三自然段可帶點嘲笑的口吻。對課后“泡泡”里的問題:“我想對種田的人說……”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實。讓學生在表演中勸說種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積累運用
1.建議在感悟的基礎上,積累寓言、拔苗助長、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喘氣、一大截、白費、守株待兔、樂滋滋、鋤頭、撞死、樹樁、從此等詞語。
2.課后“讀讀想想”的練習,是讓學生感悟句子表達的具體性與準確性。
三個句子去掉帶點的詞語后,意思和原來的句子不大一樣了。第一個句子去掉“好像”一詞后,就是肯定禾苗沒有長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達的意思是說禾苗實際是在長的,只是由于長得慢,那個人感覺不到禾苗在長。第二個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個人在田邊怎樣地轉來轉去就不具體了。就不能表達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個句子里的“整天”是說種田人一天到晚地等著,可見他十分愚蠢。去掉這個詞后,種田人什么時間從在樹樁旁等著就不清楚了。
3.讓學生說說在學習上和生活中是否見到過類似“拔苗助長、守株待兔”這樣的事。
四、實踐活動
1.課前課后,學生可以閱讀一些中國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南郭吹竽》。可以召天一次寓言故事會。
2.課后把這兩則寓言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