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通用12篇)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 篇1
授課班級:八(10)班 授課時間:.11.6
學習目標:
1. 背誦并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 在讀中品味語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學習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時的曠達胸襟。
學習重難點:
1.欣賞文中的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2.體會文中起伏的情感,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深入探究“閑人”的內蘊。
導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明確目標
(古人借月抒懷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二、自學交流,整體感知
1. 走進作者
2. 背景資料
3. 聽讀課文,正字音,強節奏,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①教師范讀②放聲自讀③檢查生字④齊聲讀
欣然( ) 遂( ) 寢( ) 藻荇( )( )
三、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1.解釋加點的詞語
(1)欣然起行 ( ) (2)遂至承天寺 ( )
(3)水中藻荇交橫( ) (4)蓋竹柏影也 ( )
(5)相與步與中庭 ( ) (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 )
2.結合課文注解,翻譯課文
(1)相與步于中庭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去一去,品修辭;添一添,品意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4.怎樣理解文中的“閑”字?
五、拓展延伸,小結反思
敘事、寫景、抒情議論其實始終都是在寫人,從文中我們讀到了一個樂觀豁達的蘇軾,此刻,面隊承天寺這輪空明的月亮,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么呢?
六、達標檢測,鞏固提高
七、作業設計
1.默寫背誦這篇短文 2.完成本課學案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 篇2
一、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詞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橫( ) 3.如吾兩人者耳( )
4.月色入戶( ) 5.蓋竹柏影也( ) 6.但少閑人(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寫出文中描寫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對其寫景的妙處試作簡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說說課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閱讀下面幾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練習
(一)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本文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與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稱“三蘇”,三人同為________之列。蘇軾死后謚號________。
2.解釋加粗的詞語。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積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中蘊含著作者怎樣微妙而復雜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符,因為并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簡要說說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樣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西湖游記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詞。
從武林門而西( ) 突兀層崖中( ) 即棹小舟入湖( )
2.從文中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作者對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覽的迫切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寫了哪幾種景物?主要用了哪種修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注:更定:初更開始的時候。毳衣:用鳥獸細毛編織的衣服。霧凇沆碭:霧氣彌漫,大雪覆蓋湖山。白:酒杯。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挐一小舟( ) 毳衣( ) 沆碭( ) 一芥( )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詞。
人鳥聲俱絕( ) 是日( ) 挐一小舟( ) 余舟一芥( )
3.本文的敘述和描寫與《記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描寫的對象不同,這篇文章與《記承天寺夜游》表現的意境和手法的運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愉快地,高興地2.交*錯雜3.語氣詞,相當于“而已,罷了”4.單扇的門,一說指堂屋的門5.連詞,承接上文,解釋原因,相當于“原來是”6.連詞,只是,不過
二、1.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三、“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個字,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感;用“藻荇交橫”四個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而愈見其靜。
四、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閑”;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
五、(一) 1.《東坡志林》蘇軾 子瞻 東坡居士 北宋 文學 書畫 蘇洵 蘇轍 “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忠 2.于是,就 清澈透明 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 語氣詞,相當于“而已,罷了” 3.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4.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
5.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1.向西 高聳的樣子 劃船 2.心飛湖上 茶畢,即棹小舟入湖
3.文中寫了山色、花光、溫風、波紋四種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三)1.ná cuì hàng dàng jiè 2.停,止 這 牽引 小草 3.提示:不必面面俱到,列舉其一即可。如都是寫景散文,但都不先點景,一個寫解衣又起,一個寫乘舟下湖,使讀者隨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文字都十分簡練;二者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無雕琢之感。4.提示:此題有一定難度,不必作過高的要求,可側重于一個方面。如蘇軾的文章突出了閑適、恬靜,張岱的文章突出了廣漠、遼闊;蘇文借用多種形象作喻體,表現月色空明,張文則直寫雪色之白。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 篇3
教學目標:
1、 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
2、 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學會積極樂觀對待挫折。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你知道哪些描寫月亮的詩句?(學生背誦詩句)我們比較熟悉的還有蘇軾的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他描寫月亮的一篇小短文。齊讀課題。由題目,你能了解哪些內容?
二、介紹作者——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XX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豪放派詞人代表。
三、自主朗讀。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和節奏。
3、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
4、請學生對學生的朗讀作評價。
5、學生齊讀需要注意的句子,并再次齊讀短文。
四、疏通文意。
1、根據課下注釋,疏通課文。
2、在疏通文意方面你有哪些疑惑?全班一起交流。
男生齊讀敘事部分,女生齊讀剩余部分。
五、深入理解課文。
1、文中有一句寫景的千古名句,找出來。
2、古人評價它說:“仙筆也。讀之覺玉宇瓊樓,高寒澄澈。”下面我們也賞析一下這句寫景名句。
齊讀這寫景名句。
3、文中最能表現作者心情的就是結尾的抒情議論部分,自己讀讀,并且通讀全文。在讀中品,在品中讀。月下的蘇軾,會有哪些復雜的心緒呢?
(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心情的寂寞;面對挫折逆境的豁達,面對孤獨人生的感慨……)
蘇軾在政治上有遠大的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同學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你,心情如何?(低沉、郁悶、萎靡不振)而蘇軾表現如何呢?(曠達、豁達)
帶著這復雜的心緒我們再來讀一遍課文。
4、走近蘇軾。
5、與蘇軾共勉。作者是在政治漩渦中身心俱受傷害后被貶黃州的,在這樣的逆境中,仍有賞月的悠閑,這對我們直面人生中的困難、挫折帶來了哪些啟迪?
(作者不沉溺于被貶的失意中,而是自己尋求解脫,這是一種曠達的胸襟。我們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也應積極、樂觀,這樣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
六、試著背誦課文。
七、生活中,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挫折中,愿我們的胸懷永遠曠達從容。
八、布置作業。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 篇4
我說的課文是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二十一課第二課時《記承天寺夜游》。
一、 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余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干凈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于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范。
二、 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三、 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 知識目標
反復誦讀,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樸素自然、意味雋永的語言。
2、 能力訓練點
通過誦讀,培養語感。
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感情的能力。
3、 德育滲透點
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
4、 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四、 重點與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并體味意境。
難點: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五、 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問答討論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 學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學習方法,使學生自主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 教學程序
1、 導入新課:
2、 簡介背景,放課文范讀錄音,提示學生注意正音。聽后回答:用文中詞語簡述作者的思路。這樣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3、 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復進行,本課采用輪讀即一人一句,個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4、 在反復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合作分析問題。將學生每6人分為一組共同分析以下問題進行交流:
① 作者何以夜游?
② 何以至承天寺?
③ 他為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④ 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見到何種景色?
⑤ 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巡視適當點播。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明確以上問題。這一個環節之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把握,為了由淺入深體會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點,還需仔細品味課文,引導學生體會描寫的高超。
5、 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進行交流。這時教師深入學生當中,及時掌握情況。畫好后請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再與原文比照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該句比喻的妙處。找出句中的比喻關系,體會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色。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于緊張分析中精神得到緩解,興趣再一次被激起。結合他們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潔、恬靜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點內容的分析。
6、 當學生還沉浸在文章所描繪的美景中時,教師設疑,引起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來突破本文的難點。在此設計一個討論題:文中“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并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分組討論后會明白,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在此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中的“閑”應怎樣理解?學生就很容易體會蘇軾樂觀豁達的心境了。
7、 拓展練習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教會學生辯證的看待人和事。許多教師點到蘇軾的樂觀豁達即收尾,忽略了學生喜愛質疑,樂于探究的心理傾向,利用這個練習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提出不同的意見,可以用現代人的眼光向蘇軾提出建議。是課堂氣氛再次達到高潮。
8、 作業
① 搜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② 為蘇軾和張懷民在寺庭步月時設計一段對話。
③ 背誦全文。
9、 板書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 寧靜淡泊
樂觀豁達——情
八、 說課綜述
總結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符,通過這一課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月夜美景,還感悟到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分析過程中,學生愉快的合作學習,多角度的展開思維活動,并且學會了辯證的看待問題,與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利于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展的。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 篇5
班級 姓名 學號 等第 1.填空:(1).本文選自《 東坡志林 》,作者 蘇軾 。(2)文章描繪了蘇軾在承天寺夜里見到的月下美景 ,同時也抒發了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3)描寫承天寺優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個 冰清玉潔清澈透明 的美好境界。(4)文中表現興奮和喜悅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與“ 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應,顯得一起一伏,一沉悶,一活躍。(5)文章“記”的要素是: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點:承天寺 人物:蘇軾、張懷民事件: 夜游承天寺 (6)“月色入戶”意思是 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2、選擇(1)、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念無與為樂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a )a.本文寫在作者貶職期間,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與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與“閑”字相關。c.蘇軾此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所以他自稱閑人。d.本文寫景較為簡潔,用素描的筆法,寫月色,寫景物,給人清靜雅致的感覺。(3)、本文的構思角度是(b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類比象征 d、以物喻人(4)、選出句子閱讀停頓正確的一項(d )a.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b.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c.但少閑如吾/兩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5)、對“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b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們兩個這樣的賞月的“閑人”罷了。b.表現了作者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產生了異常欣喜的心情。c.表現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擠,心情苦悶,只好去大自然中尋找快樂和解脫。d.表現了作者超然物外、曠達樂觀的生活態度。3.翻譯下列句子:⑴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⑵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錯雜,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4、閱讀短文,回答問題。浦陽鄭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錢。憂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肢體心膂②無不病者。懼而謀諸醫,醫視之,驚曰:“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身。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終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將延乎肝膈④,否亦將為一臂之憂。非有以御其內,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之。”君從其言,日服湯劑,而傅⑤以善藥,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復。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于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于不可為。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注]①握:四寸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體內臟。⑤傅:涂。(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兩項是(a c )a、懼而謀諸醫(謀劃) b、甚將延乎肝膈(蔓延)c、疾未易為之(變換) d、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消除)(2)、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a b )a、以: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 徐以杓酌油瀝之b、且:不速治,且能傷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雖: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d、而:終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解釋錯誤的一項是(c )a、憂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發的道理”)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指代“各種疾病”)d、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指代“禍患”)(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 鄭君不能確定它是什么,把它給別人看,看的人大笑,認為不值得擔憂。②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于不可為。 開始認為不值得整治,最終到了不能夠整治。(5)、本文寫鄭君醫治拇指疾患一事是為了說明一個什么道理?請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極細小的地方。但不加關注,就可能釀成無可挽救的大禍。 5、片斷寫作練習:你是否注意觀察了月夜的景色,請用200字以上的文字描寫一段月景。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 篇6
【教學目標】
1. 熟讀并背誦全文。
2. 學習本文寫景抒情的語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學重難點】學習本文寫景抒情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歌曲《但愿人長久》,感受歌者和詞人蘇軾所表達的感情。導入本文,共同學習體會蘇軾在這篇寫月亮的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二、整體把握
1、悟讀——把握文章內容
(1)初讀,掃清字詞障礙。
(2)再讀,思考討論并回答: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3)齊讀課文,注意停頓、節奏,讀出韻味。
2、譯讀——疏通文意
(1)自讀,結合課下注釋,同桌互譯互聽全文。
(2)再讀全文,進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研讀賞析
1、學生自讀課文,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2)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這幅月夜圖有何特點?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2、交流對以上問題的看法,再讀課文。
四、探究學習
1、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提出問題,教師準備以下問題。
(1)文中并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親密無間。請試著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加以體會。
(2)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里顯然與實際不符,因為并非每夜都能看見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2、學生再讀課文,爭取背誦文章。
五、拓展延伸
1、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你不想對蘇軾說點什么嗎?
2、請你用優美的文字把你記憶中最難以忘懷的月色描繪出來。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1、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2、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難點: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誦讀法、品味法、講授法,合作探討。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設計:
我想請問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在你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過困難和挫折嗎?當你陷入困難和挫折時,你是否感到沮喪、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老師跟同學們一樣,當困難和挫折來臨時,也會產生這種心理。有一個人說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個人所經歷的痛苦比我們更深,挫折比我們更多( 多媒體展示:)
這個人就是——蘇軾。上節課我們朗讀了他的寫景文《記承天寺夜游》,并疏通了文意。可是卻還不知他歷盡人生滄桑,看盡世態炎涼,為何如此快樂?今天,我們再隨著蘇軾去承天寺同賞秋月,探尋快樂的真諦。3’請先聽老師讀一遍課文。
(二)課文朗誦。
1、老師范讀 1.5’ 2、同學齊讀 1.5’
( 多媒體展示:)
過渡語設計:疏通文意的工作我們已經完成了,現在我們溫習一遍。
(三)文意疏通,檢查預習。( 多媒體展示)3’
搶答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枸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的藻荇之類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過渡語設計:這是一篇寫景的散文,你能快速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嗎?
( 多媒體展示:描寫環境的句子)(學生找出后要求學生齊聲朗誦)
(四)景物賞析
(1)啟發:這句話的描寫對象是什么?怎么表現的?
超級鏈接一: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暗喻:月如水(清明澄澈)
映襯:影襯光(清麗淡雅)
(2)超級連接二: 積水空明(此何時?望日之前,朗朗晴空,明明皓月)月色之明
藻,荇交橫(若真是水中所見,可見水——清)月色之清
蓋竹柏影也---(影子分明,則說明?光——濃)月色之濃
(3)超級連接三:添上語句后感覺不好,原文點明時間,秋夜,地點,承天寺,再加上如積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橫的竹柏影,渲染出清涼幽靜、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意境,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與空靈。而添加語增添嘈雜之聲,既不符合時間地點,也破壞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過渡語設計:《記承天寺夜游》里的月夜小景,確實美倫美奐。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像承天寺這樣的美景每夜都有到處都有,為什么只有蘇軾才能領略到?
(五)探究蘇軾的心境10’
(1)師:蘇軾講了原因嗎?(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師:那么怎么理解“閑人”這一詞呢?(課文有注釋)
師:“清閑的人”。蘇軾的“閑”是有特殊背景的。(多媒體展示:)
師:可見,蘇軾在黃州的“閑”,是迫不得已的,“閑人”之說蘊含著郁郁不得志的悲涼感慨,可是作者并沒有悲嘆,而是自嘲、自慰。
(2)師:那么,蘇軾在黃州的“閑”,是不是閑極無聊,無所事事呢?老師查到了一點資料,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念一下------( 多媒體展示:
師:這樣看來,蘇軾一點都不“閑”,反而很“忙”。那么“閑”字還該這樣理解?
(學生討論后明確:忙里偷閑——閑情雅致)
(3)師:在政治上受打擊、生活困窘的時候還能有閑情雅致,這樣的“閑人”又能有幾位呢?文中說“兩人者耳”。“閑”——看來很難做到,怎樣才能“閑”,蘇軾有沒有在文中告訴我們?(難度較大,學生一般很難發現。)(多媒體展示:
師:讓我們再次齊讀寫景的句子,由“景語”來體察“情語”
(描寫環境的句子)要求學生齊聲朗誦
師:“景語”流露出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學生討論發言,教師從中點撥進而作出結論:
蘇軾心如“積水空明”,空明澄澈的美景體現了內心的寧靜曠達與明亮。
師:蘇軾一生歷貶八州,走過無數的窮山惡水,卻能始終做到隨緣自適,自得其樂:
你從這些詩詞中看到蘇軾怎樣的心境? (學生自由回答)
師:是呀!有了豁達的心境,在他的作品中就沒有了沮喪、抑郁。
(六)讓我們再次齊讀課文,感受作者的豁達心境。
師:蘇軾之所以成為名垂千古的人物,不僅在于他的政績和文章,更在于他的豁達而灑脫的人生觀。也讓你我用閑適的心情去發現生活的美,用灑脫去面對人生,用豁達去創造詩意的人生。
(多媒體展示:)
板書:一切景語皆情語
悲涼感慨
景語:空明澄澈 情語:“閑” 閑情雅致
寧靜曠達
(七)作業:拓展練習10’
請讀李白《游泰山》(組詩)和杜甫《望岳》根據“景語”對比兩位詩人不同的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 篇8
記承天寺夜游
作者:蘇軾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哪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游》
2003/04/01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 篇9
這堂課從最初設計到最后的呈現,感想良多,下面就選擇其中最深的三點談談:
1、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兩天教學文言文的老師在這一點上都無一例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成效只有通過學生才能體現出來。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么。這次活動是將八上的內容放在初一學生中教學,這就更需要考慮學生接受能力了。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來概括現在文言文教學的極端。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處理兩者關系?當我看到錢夢龍先生回憶改變人生的一節課——《愚公移山》教學的時候,他介紹自己的文言文教學主張:一般都在學生自讀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教和學的互動,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時領會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而不是離開了具體的語境去孤立地解釋字詞的知識。這個主張就是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學習的表現。試想一下:教學創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陳小英老師所言:“再好的創意也只會成為學生心中永遠的創影。”
3、課堂時間有限,一節課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一點要舍得舍棄。按照傳統的教法,《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探究“閑人”的內蘊……但在45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最初我本想通過探究“閑”的含義來把握蘇軾豁達的心境,繼而領悟其人生態度。但試上了之后卻很難把握,課堂給人的感覺就是思路混亂,成了一鍋糨糊。教研組的老師馬上給我指出了這個問題,告訴我一堂課的思路必須有條理,否則課堂重點就不突出了。在歷經幾次調整之后,我就把重點定位在賞析景語,體會情語。
總的一點感覺,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說一句:本想收獲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再次感謝語文組的全體老師!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 篇10
教學目標: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預習準備:
1、解決生字詞注音;2、看注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3、查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再次朗讀。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2.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1、叢中蛙鳴不斷。3.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為什么?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么嗎?
2. 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描繪 —— 庭中月色
貶官 謫居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觀
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 篇11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正確讀音
1.念無與為樂者( ) a.yuè b.lè
2.懷民亦未寢( ) a.qǐn b.qèn c.qìn
3.水中藻、荇交橫( ) a.xìng b.xíng c.háng
二、文學常識填空
《記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是我國____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
三、《記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層用了兩個疑問句和一個陳述句,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問題
(一)
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這個句子描寫的對象是( )
a.庭院 b.月光
2.“竹柏影”是指( )
a.積水空明 b.水中藻、荇交橫
3.這句使用的修辭手法是( )
a.比喻 b.擬人
4.翻譯這個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2.b3.a4.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
《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 篇12
張笑天——《記承天寺夜游》教學案
[教學目標]
1.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以讀入文,讀通文句,讀出韻味,熟讀成誦。
2. 知人論世,聯系文章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吟詠品味。文章富有詩情畫意,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簡練、布局的匠心所在。
[教學重點、難點]
聯系作者當時的創作背景,通過文本的咬文嚼字,體會作者的心境,提高對于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蘇軾是我國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他所寫作的小品文《記承天寺夜游》。
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經歷,那么我們事先推測一下,作者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游玩時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我們的推測是否相符。
二、 讀以入文
1.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讀音、節奏、停頓。
提示:寢(qǐn)藻(zǎo)荇(xìng)
2. 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清句中停頓。
3. 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并評價。
4. 齊讀課文。
三、 翻譯理解
學生小組合作,疏通理解文意。注意下列語句的翻譯:
1.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爾。
四、 品味鑒賞
齊讀課文,思考:
1. 作者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3. 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
4. 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這幅月夜圖。
五、分析探究
再讀課文,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請結合背景,說說作者的情緒。
五、 熟讀成誦
教學反思:
本文精華在于學生能否理解文章的末句,因此采用“知人論世,披文入情”的教學方法。“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爾。”以平淡樸實的文字訴說了作者內心復雜的情感。其中固然表現了作者那種解脫世俗、忘情自然的恬然曠達的思想,一種享受自然美的自慰自得的欣慰,然而仔細品味,又何嘗不深重的流露出作為“閑人”的惆悵和憤懣呢?因此,講解當時背景,蘇軾貶居黃州,政治上受排擠,不能不造成他內心的苦悶。也許,輾轉難眠正是兩個淪落人起行賞月、派遣郁悶的原因所在,所以做個“閑人”,在自然中去自娛自樂、尋求解脫便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