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雜談(精選12篇)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1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中學 何 寧】
〖細和實〗
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堅持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例如,在教學《新聞兩則》時,課文的時代背景較難,學生不易掌握,教師再多的講解也無濟于事,所以,干脆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對課文的理解,提出問題,教師點撥,理解課文。
【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海中學 錢 韻】
〖運用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推波助瀾”·擴大容量,尋求“共生效應”〗
“提高語文課教學效果”是一個大課題。要切實提高語文課教學的效率,就必須使語文教學具有高質、高速、高量的特點。如果只有高質,卻低速、少量,從整體觀點來看,仍不能算是高效;同理,如果只有速度,只有高量,卻低質、無效,也談不上高效。只有高質、高量、高速三者緊密融合在一起,才算是真正的高效。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只有通過多媒體教學來實現。
例如,以往我在教毛澤東《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通過多媒體先向學生介紹新聞的一般寫作知識,然后引導學生按照新聞的結構給這篇課文指出標題、導語、正文等;再通過多媒體把標題、導語、正文三部分分開來寫,并把它們同時放在銀幕上。學生通過直觀比較,很快發現:標題(尤其是正題)是新聞內容的高度概括,導語是對標題的補充,正文又是對導語的進一步擴充。這樣,學生就很快地學懂了這篇課文,又有效地掌握了寫作方法。接著,我又通過多媒體播放了一節新聞采訪片斷,要求學生看后,自擬標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新聞稿。通過交流,大部分學生寫得都比較好。整個教學環節,只用了35分鐘,節省了時間,可謂“高速”;學生又真正學懂了該學的知識,可謂“高質”;在較小的時間里,又學會了應用寫作,可謂“高量”。
【山東省濰坊市外國語學校 孫志博】
〖新課程呼喚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教師要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
教學的成功與否,關鍵看教師能不能引起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而不在于給了學生多少具體知識。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的第五條對學生的要求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在生活中我們往往發現,孩子喜歡做一件事,對它有興趣,覺得需要它,即使你不教他,不督促它,他也會自己去學習,去鉆研,去探究,就會擁有追求真知、探究科學的動力。同樣對一門課程,教師教得苦、講得累,學生就學得沒有興趣,感到枯燥乏味,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才勉強去死記硬背,這其實就是教育徹底的失敗。語文課要激起學生興趣,達到引人入勝,除了要求教師要掌握大量語言學、文學、史學等文科專業知識以外,更多的還要了解諸如時事、藝術、哲學、美學等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使語文課真正融會百課知識,使學生通過語文課學習,對人類文化精神財富進行了解、并對此產生追求與探索。不僅如此,教師要利用有效的真的活的課堂形式組織教學,例如將表演、演講、辯論、競賽、音樂等引入課堂,對寫作及閱讀可采用快速作文、創新寫作、美文賞析、情景閱讀等多種形式,還可進行多媒體、雙語教學,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其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就是很好的激發學生求知的語文課堂組織形式。例如我在執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課時,通過播放有關渡江戰役的影視資料,讓學生真切的看到當年人民解放軍冒著槍林彈雨、橫渡長江天塹的宏偉景象,從中印象深刻地明確了這則消息的主體內容,了解了渡江戰役為推翻南京國民政府22年反動統治、統一全中國起到的歷史意義。
【四川省眉山市仁壽一中 范學英】
〖怎樣利用課文插圖·借助插圖,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課文中的插圖,除了用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外,還可以用來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既可以是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還可以是觀察能力。
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后,我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根據插圖內容描繪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壯闊場面。課文中不少插圖可以說是學生看圖作文的好材料,比起教師安寫那些與學生生活沾不上邊的作文來,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河南省濟源市濟水第一中學 王玉霞】
〖激情滿懷 方見碧海蘭天·師生互動,在綜合中求得突破〗
所謂綜合式,就是把語文課融合于各種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實踐中學以致用,增長風識,培養綜合能力。如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可由學生自愿分成若干小組,分頭行動:歷史小組的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有條件的還可上網搜索、去咨詢老師、圖書收集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背景資料,查找這則新聞前后的一些連貫報道;地理小組的學生可在地理老師的指導下,根據課文內容繪制一張作戰地形圖;錄制小組的學生可從相關影片中截取渡江戰役的幾個片段加以組合,在課堂上給大家展示、解說;新聞報道小組的學生可通過查找資料訪問老師,了解新聞表達形式的基本特點和報道技巧,準備給全班同學做以現場報道及解說,于是這篇令人乏味的新聞講讀課,在不自然中就變成了一個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活動課,上得直觀生動,貼近生活,更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是同學們辛苦勞動的成果,他們怎能不售感興趣,并分外珍惜呢?與此同時,這節課看似難以把握的重難點在師生互動中,也自然得到突破,無形又無聲,一切雖是“隨風潛入夜”,但卻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非凡效果。
【湖北省恩施市來鳳縣實驗中學 魏 明】
〖用現代學生觀指導語文教學·課堂教學階段〗
語文課堂教學首先要講科學,其次也要講藝術,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開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和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而且需要有相當的教育理論修養和正確的教育觀念。
按照傳統的教育觀,教師把學生僅僅看作是接受知識的角色,教師的任務就是教課、就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最關注的是學生的認知活動,學生其它方面的因素很少考慮,而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甚至是以聽代思的學習。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把學生看作是學習和發展的主人,他們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要走進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承認并開發他們的潛能。
語文課很大程度上是訓練課,是“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歸依”(一張志公)的課程。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僅要“教什么”,更要憑借課文“訓練”什么。由注重“讀懂”轉到培養學生“懂讀”。如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可先由學生讀課文。讀完后讓學生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一一引導學生注意新聞導語,再要求學生用比導語還少的文字概括文章內容一一引導學生關注題目與內容的關系,并從中滲透新聞的有關知識,指導學生掌握如何根據需要高效閱讀新聞的方法,把閱讀的指導同學生的閱讀過程結合起來。這里既教知識又教方法,教法中滲透了學法,較好地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作用這一要求。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葉老語)”學生在校學習課文是十分有限的,但他們通過教師有效的閱讀指導,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技能,學到了一輩子都有用的東西,將來就可以在繼續學習以及工作、生活中不斷吸收新營養,增長才干。
【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姚家巷中學 黃莉君】
〖以課本為切入點,鼓勵學生寫個性化作文·針對文體,激發表達欲望〗
狹義的新聞即消息,是新聞媒體常用的一種文體,用簡潔、概括的文字敘述新近發生的事情。《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的表述如下:“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據此,我在教了《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則消息之后,我先讓學生把自己身邊發生的真實的事情、甚至是新聞媒體報道的消息敘述出來,讓他們明確消息并不難學,也不難寫,只要把握其結構,再用簡潔的語言概述即可。消除了畏難心理,有了寫作欲望,小記者們報道的消息可不少:有報道自己因參加吉他學習班而剛剛在涇湖公園義演的;有報道自己同學因母親的去世而傷心悲痛的;有報道校園食堂衛生亟待加強的;有報道年級故事會精彩紛呈的;有報道法制報告會場面激烈的;還有報道“神州五號”載人飛船勝利升空令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振奮、驕傲的……。可見,生活中的材料枚不勝舉,關鍵看學生是否長了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只要善于引導,學生們也情愿、樂于做生活的有心人。
【天津市薊縣尤古莊鎮初級中學 牛寶林】
〖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課前認真歸納知識點,制作精美的課件〗
在上每一堂課之前,我充分做好準備工作。首先認真鉆研教育教學大綱,把握好教材,歸納重要的知識點,對一堂課作整體規劃,優化課堂結構,整理好思路。在此基礎上,認真制作美觀、精致的課件,和本課的教學內容有機聯系起來,側重于學生的感性認識,給學生一個很好的視覺表象,盡可能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核心。這樣,為上好這堂課做了很好的準備,同時設想在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提前設計好解決的方案。比如,我在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消息時,利用 powerpoint 軟件制作了一組精美的幻燈片,包含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人民解放軍渡江的壯闊場面等圖片,在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禮嘉中學 陳 嵐】
〖探究──語文課堂教學的春風·樂于成功,享受探究〗
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因為只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成功,享受到探究的樂趣,才會有真的語文探究性學習。在關注探究結果的同時,更要關注探究的過程,關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個性體驗。因此,對探究學習的評價要注重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事實證明,對學生微小成功的肯定,能促使學生去更加努力地去獲取更大的成功。教師要根據課程自身的特點,充分考慮語文課改的新思路,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愛護每個學生的自尊心,激發沒個學生的上進心。例如在教《新聞兩篇》中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消息的時候,歸納消息的標題為本課的難點。筆者課前尋找了當日報紙上的幾則消息并去掉標題,讓學生來給消息歸擬標題。有很多平時表現很一般的學生在這個環節中表現優異,教師適時的肯定、表揚使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其他學生受到鼓舞也文思泉涌,歸納的標題甚至比原來的標題更新穎、更簡潔。學生在肯定中找到了自己的亮點,體會了自主探究的樂趣。對于沒有及時達到預期目標的學生也不能簡單的批評,應該盡量發現他們在探索過程中的積極因素,啟發他們進一步探索真確的結論。
【浙江省上虞市實驗中學 朱利民】
〖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提供大量信息,增加課堂容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傳播信息快,單位時間內信息量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擴大語文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傳遞信息的速度,使學生接受的刺激源增多。特別是視、聽覺的刺激增大。因此,開展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則有利于精講多練,在單位教學時間內增大語文教學信息容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一篇軍事動態新聞,又是解放戰爭的題材。學生如果不了解新聞的背景,是很難進入新聞的情境中去的。而要講好背景,光靠導語中的那些內容是不夠的。在教學時,可以這樣處理:收集有關解放戰爭的背景資料、剪輯“渡江戰役”的電影片斷:遼沈戰役勝利、南京和平談判破裂、百萬大軍冒著炮火奮勇挺進,直取對岸;設計渡江戰役簡易地圖,動感突出三路大軍的渡江區域。這就縮短了學生與解放戰爭的時空距離。這個環節也為學生理解渡江戰役的意義,理解字里行間洋溢著的磅礴的氣勢、勝利的豪情,墊下了基礎。這樣既節省了大量的語言表達和板書時間,又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印象深刻,提高了教學效率,減輕了學生負擔。
【四川省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 周必舟】
〖個性化閱讀及其教學策略·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
有些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年代相去甚遠,學生很難一下子就進入課文情境,無法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的事件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學生對戰爭缺乏感性認識,自然對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為此,講這篇課文時,我把全班學生分成了三個小組,一組當播音員,一組當軍事家,一組當主持人。學生按照自己的角色要求,認真閱讀文章,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課文之中。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與文本對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閱讀教學應該為學生提供一片尋找自我、發展自我的人類“文化原野”,學生在其中廣采博收,盡情吸取各種文化滋養,移情化性,培本豐源,保證其個性和創造性的成長發展。語文教師最大的職責就是要讓學生建立閱讀的信心與興趣,喚醒學生的“自我”,讓學生與文本對接,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讓他們在閱讀中去發現自我。
【廣東省潮陽市黃圖盛紀念中學 黃小娟】
〖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喚起需要,初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心理學說:當個體對某種事物感到欠缺時就會產生心理緊張并馬上轉化為需要。而需要是人們行為的原動力。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設法讓學生感到對知識技能的欠缺,產生學習的需要,初步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在講授新課,特別是含有可轉化為操作技能的知識時,我很少說:“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而是把這種蘊含在課文內的知識技能作為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明白本身這方面的欠缺,需要掌握它們,從而調動他們學習這種知識技能的主動性。例如在開始講《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我要求學生留意身邊的人或事并根據所觀察的寫一篇新聞報道。因為學生還沒有寫新聞報道的知識,所以學生就感到欠缺寫新聞報道的知識,有了學習的需要,學習的主動性就被初步調動上來了。
這種喚起需要的方法在上知識短文或應用文最為實用,最能調動學習的主動性。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第一中學 尹娥梅】
〖淺談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散論〗
教材的難易程度不同,要使學生感到難的也新鮮、易的也新鮮,都樂以學習,就需要教師采用不同的方法。我教學中對難度大的教材,要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化難為易,使其豁然開朗,有個新鮮感。如在指導閱讀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解題時,結合背景講清“百萬”指部隊之多,“橫渡”指范圍之廣,給人以聲勢浩大,氣勢磅礴之感覺。由于學生初步接觸新聞,有一定的難度,通過解題學生明確新聞的標題特點是簡明概括,使學生即可豁然開朗,了解本文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構思成篇,化難為易。比較容易的教材,要加深加廣從不同角度探求新意。
【北京市朝陽區垡頭中學 苗春玲】
〖新課標下如何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借體驗引導〗
有些課文寫作年代久遠,有些則反映的事件學生比較陌生,這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打開生活寶庫,強化他們體驗,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溝通起來,激起學生心中的“漣漪”,喚起學生沉睡的情感,學生的情緒也就上來了。如《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其中的背景資料就離學生太遠,我就把它換成《奧運健兒──劉翔一舉爭冠》這樣的易理解的消息來講。如此這般,學生興趣大增,思路大開,形成了輕松而愉悅的學習情緒。
【河北省商丘市第一中學 王 涵】
〖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
我認為閱讀教學中討論、辨析、糾錯的訓練,是提高學生創造能力、獲得自我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這種訓練方式的特點是,創造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自己質疑、討論、辨析、解決,讓學生自己經過多次探討、思辨完成。
例如,在教學《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的。先要求學生從總體上說我軍的進軍過程,然后,要求學生認真分析我軍進軍的路線、進程。學生在分析過程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一是我中路軍是否首先從中路進軍,突破敵軍北岸防線占領安慶城?二是我東路軍經過一天激戰后,是否將所有抵抗之敵全部消滅并攻占了江陰要塞?
學生提出問題后,我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并在小組內發言,互相討論。學生們在經過第一次閱讀后,一般都做出肯定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扣住關鍵字詞再讀,并討論分析。結果明確了出錯的原因,第一題的肯定回答是對“渡至”這一詞語和長江防線的設置、渡江作戰的歷史背景不夠清楚造成的。第二題的肯定回答則是對“殲滅”、“擊潰”和“控制”這三個詞語的表述程度理解不夠確切而產生的錯誤判斷。對于這些,我沒有忙于引導和評價。而是要求學生繼續閱讀。在第二輪回答中要求學生自己解決評價問題。反復兩三次閱讀和答問,學生自己逐步感悟到此文準確、簡潔的語言特點。這樣,他們便具備了自己辨別、判斷的能力,還掌握了學習方法,獲得了自我發展的能力。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溪東學校 陳國明】
〖向特級教師學套路──寧鴻彬語文教學藝術初探〗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法”即“套路”,是初階,“無定法”則是高階,是“套路”熟后生巧的必然結果。特級教師往往因教學藝術精湛,教學風格獨特為人稱道、效法。年輕教師向特級教師學“套路”可少走彎路,早出成果。且看語文特級教師寧鴻彬的“套路”──妙問生花式。
教例:
師: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一: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師: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戰役勝利之后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二: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沒有干巴巴的講解,沒有細碎繁瑣的分析,而是以問題鋪路,很自然地實現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2
教學目的:
一 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二 體會本文語言簡明、準確的特點。
三 了解渡江戰役的經過,接受革命教育。
教學設想:
一 學生初學新聞這種體裁,有必要弄清楚新聞的基本特點和結構。
二 為了便于學生盡快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在教學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這樣的認識規律,不從知識概念切入,而從對課文內容的復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
三 本文語言簡潔、準確,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教材,因此,語言的學習與訓練列為教學重點之一。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學生自讀課文(包括讀“預習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識)。讀書時,畫出生字詞(或自己查字典解決)。
[說明]熟悉歷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內容。
二、朗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對照書上的示意圖,進一步了解三路大軍渡江戰役的經過。提出要求:對照示意圖,能夠復述渡江戰役的大致過程。
三、兩位學生一組,彼此照著示意圖復述渡江戰役的經過。教師巡視,注意發現復述較好的同學,準備請他(她)上黑板前面復述。
四、教師出示一張較大些的渡江戰役示意圖(照教材繪制即可),請剛才發現的復述較好的一位同學指圖復述,其他同學靜聽。然后,指出其復述的不確之處。
[說明]利用復述這一方法,引導學生理清三路大軍渡江的情況,從而認清本則新聞主體部分的內容。學生指圖復述時,教師可隨之板書如下:
中路軍
西路軍
東路軍
增強學生認識本文內容的條理性。
五、借助問題,傳授新聞結構的知識。
1.文中哪兩句話概括了同學們剛才復述的內容?
[參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沒有哪一句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師講知識:
1.這則新聞的前兩句是“導語 ”(板書),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導語 在新聞的開頭,一般不長,往往是一兩句話,有時也用一段話。
2.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稱為“主體”,剛才同學們復述內容就是這則新聞的“主體”。評述三路大軍渡江戰斗的經過,指出我軍勝利渡江的重大意義。
3.新聞還要有“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就是本文標題。標題以凝煉的語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標題、導語 、主體是一則新聞不可缺少的三個部分(如有條件,教師可適當增加些知識給學生,如副標題、結語等)。一則新聞,往往由這三部分構成。
[說明]教師隨著講解,板書:標題、導語 、主體。這是傳授知識的環節。作為學生新接觸的一種體裁,講些必要的知識是有用的,不能忽視。在學生對本文內容和構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傳授有關知識,顯得自然,學生接受起來也不太困難。
六、通過比較,傳授新聞特點的知識。
1.這則新聞起始,括號里的內容表明這則新聞報道的單位、時間。這些內容去掉與保留有沒有不同?
[參考答案]
(括號及其中的內容屬于新聞的“電頭”──學生答題后教師再講,這些內容表明所報道的材料的真實性,報道的及時。“預習提示”介紹“22日夜,毛澤東同志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證明了報道的及時。)
2.從這里我們能看出“新聞”具有怎樣的一個特點?
[參考答案]
(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3.主體部分中,有兩處寫到“至發電時止”。這樣寫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
(報道準確)
教師板書:真實、及時、準確
這是新聞的三個特點。此外,簡明也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板書“簡明”)。渡江戰役頭緒多,戰線廣,但這則新聞卻寫得簡明扼要,并及時報道,使廣大人民群眾盡快了解到戰役的進展。關于簡明扼要問題,課后有短文專門講解,課下閱讀。
[說明]以上完成了教學的第一個內容,即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七、體會本文語言表達的一些特點。
1.題目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參考答案]
(是實數。中路軍30萬人;西路軍35萬人;東路軍35萬人)
人數的確切,更體現了報道的真實、準確、嚴密。
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參考答案]
(“不含”在這個表明地點的句子里,準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則新聞,客觀、真實地報道渡江戰役的經過,但是,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請你找出一兩處帶有較強感情色彩的語句,讀一讀。
[說明]以上是體會本文語言上的一些特點。鑒于學生實際情況,條件好的,教師還可以將練習四的部分練習題在課上討論。
八、正音、正字。
教師出示已制好的字詞卡片(或寫好詞語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銳不可當殲滅要塞
[說明]可同時進行字音、字形的比較。如:荻獲殲阡纖(要)塞(阻)塞(堵)塞
布置作業
一、課后練習二、三。口頭完成。
二、課后練習六。書面完成。
課后記:
新聞文體知識教學,如何能與新聞的內容結合起來,是本文教案設計時思考的一個問題。結果是:先引導啟發學生找出能夠概括全文內容的語句,而后講授有關“導語 ”的知識,因為“導語 ”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夠概括表述全文內容。學生既練習了辨析關鍵語句的能力,又對“導語 ”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較為清晰的印象,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自然結合在一起。實踐證明教學效果較好。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體會新聞準確、簡潔的語言。
3、認識中國革命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把握新聞的特點,抓住戰爭的主題,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新聞語言的特點。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以模仿電臺主持的形式,帶出對自我的介紹,同時用新聞的形式也是對后面的學習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新學期 新教改 新創舉
東絳、蠡園兩所中學互派教師換崗
一座溝通兩校之間教學交流的新“蠡湖大橋”正在建成
為了促進東絳、蠡園這兩所濱湖區各具教學特色的中學之間的教學交流,東絳、蠡園兩所中學的校長在暑期合作商談,在一拍即合的融洽氛圍中提出了“互派教師換崗”的新型教學交流形式。
據悉,開學前幾天,東絳、蠡園兩所中學分別從教語文、物理的兩名青年教師便均已到對方學校報到。今天9月1日,這四名青年教師在交換的崗位上已各就各位,正式開始教育教學工作。
據兩校校方稱,此次“互派教師換崗”的交流形式將進行兩個月,這一“實驗”若獲得成功、效果明顯,將在今后大范圍、長時間的推展下去。
由此,我們看到一座旁逸斜出的更能促進溝通交流的新“蠡湖大橋”正在于東絳、蠡園兩校間悄然建成。
二、新授
1、由示例,引出學生對新聞的認識,幫助學生初步把握新聞的結構、六要素。
2、由“新聞作為記敘文的一種,既有記敘文的一般特點,又有其自身的特點。那么與一般的記敘文比較,你覺得新聞有什么特點?”
學生自由討論,憑感覺和經驗談。
3、學生認識的模糊性,引出對今天新聞文體的零距離接觸,在學習中掌握新聞的特點。
4、自由朗讀課文。
5、在抓住文章感情基調的基礎上,齊讀課文。
6、采取四人小組競賽的形式,找出新聞的各個結構部分、六要素,體會新聞語言的特點。
三、作業
我來當一回報社編輯
以課堂上學到的新聞知識,寫一則新聞,報道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新鮮事。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4
[教學設計A]體驗閱讀
創意說明:《新聞兩則》雖是實用性文體,但文中飽含著濃厚的個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再加上寫作時代雖是學生熟悉的解放戰爭時期,但與學生的生活相距較遠,如果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模擬經歷,感受體驗,課堂會別有洞天。
[教學步驟 ]
序曲:電視,以其五彩繽紛的視頻、極富渲染力的音響、精彩的制作、豐富的內容吸引著我們,而新聞,又是電視節目中的重頭戲,今天,我們學習《新聞兩則》,讓我們試著走進電視——
下面老師和大家一起先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師的方法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一.來當制片人
將學生分成地圖繪制、場景設置、鏡頭剪輯三個小組,要求: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完成自己小組的任務。
地圖繪制組:分別將西路軍、中路軍、東路軍已占領的地方用紅色標線,向前進發點用尖頭標出。可以將課本上的圖掃描后放大,再根據課文內容標上記號,有條件的話可以進行flash制作。
場景設置組:如果電視臺想在新聞播報之后還進行一次軍事訪談,請你設計一下訪談時人物的背景、服裝、道具等。
鏡頭剪輯組:如果這則新聞出現在電視上,與新聞播音相配的畫面應是哪些?
二.進入演播廳
1.當當播音員
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則新聞?
學生自瀆、討論、交流。
重點指導:
①全文的朗讀基調:慷慨激昂、豪情萬丈。
②“沖破”“橫渡”“均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一種勝利的喜悅。
“控制”“封鎖”“切斷”應干脆利落地重讀,讀出一種自豪與驕傲。
③“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應讀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
2.當當軍事家
如果你來當軍事家,你應該向觀眾介紹哪些方面的情況?
討論明確:
背景: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定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執行毛澤東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軍。第二、三野戰軍和地方武裝在長江南北廣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長達500余公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
戰況分析:
二十日夜解放軍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
二十一日下午開始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并占領揚中、鎮江、江陰,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
形勢預測:解放軍很快會占領南京,國民黨大勢已去。
3.當當主持人
如果你來當主持人,你將怎樣設計導播語、采訪問題、結束語?
設計示例:
導播語:大家知道。國共和平談判破裂后,解放軍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發起了渡江戰役,那么現在戰況如何呢?戰爭又將如何發展呢?今天我們請來了著名的軍事專家來到了我們的演播現場,下面我們就請專家來為我們分析分析。
采訪問題:
①請您給觀眾朋友們就最新戰況作些介紹。
②請您預測一下明天的戰事。
③您認為戰爭還會持續多少天?
④現在的情況對哪一方有利?
⑤您認為最終的勝者是哪一方?
結束語:好,剛才專家對戰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對戰爭的形勢也進行了預測,那么戰爭究竟會怎樣發展呢?請大家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明天這個時間再會!
三.坐上觀眾席
如果你是觀眾,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務:
1.你聽出了新聞報道者的情感傾向嗎?
2.對軍事家的分析,你還有異議嗎?
3.對這場戰爭,你好可以補充一些“獨家”的資料嗎?
四.學生仿照上面的學習過程,自主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教學設計B]對應摘讀
創意說明:新聞具有三性:真實性、及時性、準確性;新聞結構有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語五部分,新聞中記敘的要素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六個方面,這些知識都是學習新聞必須掌握的內容。對應摘讀就是在簡要介紹這些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閱讀、自由尋找、自由發現、自己鞏固的過程。拋開了支離破碎的串講,讓知識與閱讀內容一一印證,讓知識在閱讀實踐的過程中逐步進入學生的靈魂并且融會貫通。
[教學步驟 ]
一、摘讀六要素
1.知識簡介
新聞的六要素指的是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與記敘的要素基本相同。
①人物有時是個體,有時是群體,這兩則消息的人物可能都是群體。
②時間有時指具體的某一時間點,有時也指某一時間段。
③地點有時指具體的某一個點,有時也指一段距離,要注意分別。
④事件發生的原因要仔細閱讀,查找文中隱含的信息。
⑤經過和結果要用高度概括的語言表述。
2.閱讀兩則消息,并進行對應摘讀。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
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占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占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二.摘讀五部分
1.知識簡介。
①標題: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題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實,有時還有引標、副標。
②導語 :一般是新聞開頭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話,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
③主體:是新聞的軀干,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是對導語 內容的進一步擴展。
④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有時明顯表達,有時暗含在主體中。
⑤結語:消息結束時總結性的話,有時暗含在主體中。
2.再次閱讀兩則消息,并進行對應摘讀。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導語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主體:
第一層: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地點、渡過人數。
第二層:寫西路軍渡江情況并加以評論,長我軍士氣,滅敵人威風。
第三層: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背景和結語暗含在主體中。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標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導語 :在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下,南陽守敵王凌云于四日下午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
主體:
第一層: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軍潰敗的背景。
第二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三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南陽為古宛縣,三國時曹操與張繡曾于此城發生爭奪戰。后漢光武帝劉秀,曾于此地起兵,發動反對王莽王朝的戰爭,創立了后漢王朝。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
三.摘讀三特點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真實性: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
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
及時性: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
準確性: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真實性:
除豫北之新鄉、安陽,豫西之靈寶,閿鄉,豫南之確山、信陽、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殘敵外,已全部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個極短時間內,我們在這一區域曾經過早地執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錯誤
及時性:1948年11月5日電
南陽守敵王凌云于四日下午棄城南逃
準確性:一年多時間內
還增加了大約二十萬人左右
[教學設計C]比較閱讀
創意說明:《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且都是一代偉人毛澤東所作,語言、情感極為相似,但同中有異,雖是同一作者所寫,也都是寫勝利,但情感的強烈程度、寫法等方面存著較細微的差別。有比較才有鑒別,在比較中能更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寫作特色,進而訓練思維,進入較高層次的閱讀境界。
[教學步驟 ]
一.找同
分別閱讀兩則新聞,將兩者相同的地方找出來。
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處于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二.找“不同”
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具體地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發生在長江沿線;《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發生在地處中原的南陽。
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于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名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語言風格有別:《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三、將自己的發現寫成小段的鑒賞性文字。
[資料整合平臺]
1.課文背景資料
七 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1949年4月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2.課文擴讀材料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毛澤東
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2日2時電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21日已有大約30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于20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24小時.30萬人民解放軍即巳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使用建議: 渡江戰役開始后,新華社連續發表了兩則新聞:《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間、內容都有連續性。兩則聯合起來讀,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渡江戰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詳略處理。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5
基礎知識
一、給下列括號前的字注音:
潰( )退 殲( )滅 蕪( )湖
荻( )港 諸( )縣 銳不可當( )
二、給下列多音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 殷( )切 殷( )紅 殷( )勤 朱殷( )
a yīn b yān
2 當( )選 妥當( ) 當( )面 恰當( )
a dāng b dàng
3 要塞( ) 阻塞( ) 堵塞( ) 邊塞( )
a sài b sè c sāi
三、給下列各組字注音并組詞:
四、解詞并解釋加黑的字:
1銳不可當:
2 擊潰:
3 業已:
六、下列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 沖破敵鎮 江陰要塞 b 紛紛潰退 銳不可當
c 橫渡長江 毫無斗志 d 都很懈氣 英勇善戰
六、將恰當字的序號填在括號里。
1 立( ) ( )然
a 即 b 既
2 歡( )佳節 ( ) 來( )去
a 踱 b 度
3 拒( ) ( )裂
a 決 b 絕
七、選詞填空:
此處敵軍抵抗較為 (堅強、頑強、頑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 (戰爭、戰斗、激戰)中,我已殲滅及 (擊潰、擊敗、擊退)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 (控制、限制、制服)江陰要塞,封鎖長江。
八、辨別下列詞詞在文章中的感情色彩:
英勇善戰 銳不可當 潰退 激戰 泄氣 頑強 毫無斗志 殲滅 抵抗 微弱 沖破 占領 擊潰
褒義詞語:
中性詞語:
貶義詞語:
九、語文常識填空:
1 新聞也叫 ,是報紙、廣播中最常見的一種文體,它 地報道國內外 發生的有社會價值的事實。
2 一條新聞,通常包含 、 、 、 、 五個部分。
3 從表達方式上看,新聞一般以 為主,也可以適當做些 ,還可穿插適當的 和 。
閱讀
十、閱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填表。
十一、閱讀導語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1 導語的電頭所寫內容包括 ;這些內容說明了 , 。
2 導語點明新聞人物是 ,其中“百萬”說明了 , 。將“大軍”改為“解放軍”行不行?為什么? 。
3 導語點明的事件是 ,“橫渡”寫出了怎樣的氣勢?
4 導語在新聞中的作用是 。
5 “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中“不含”的意思是 。去掉可以嗎?為什么? 。
6 “……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中的“均”,在這里表示的意思是 ,它在這里的作用是 。
十二、閱讀下段文字,回答問題。
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
1 這段文字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 這段話分幾層?層意是什么?
3 文中“此種情況”的“此”,在詞類劃分中屬 詞,它具體指 。
4 “這”指的是什么?“國民黨的廣大官兵……泄氣”一句與上一句的關系是什么?
5 “……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是巧妙地交代這則新聞的 ,揭示了敵軍潰退的 ,增強了新聞的思想性。
6 這段文字既有記敘,也有評論。第 句是記敘,第 句是評論;評論的語句有什么作用?
十三、讀《專業戶王求曉夫妻雙雙考大學》,完成文后各題。
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識富有
專業戶王求曉夫妻雙雙考上大學
本報彭澤訊 張金揚、記者朱曉峰報道:盛夏7月,鼓澤縣爆發出一則新聞:龍城鎮馬湖村青年、水上運輸專業戶王求曉和愛人高曉華,同時接到中國人民大學錄取通知書,夫妻雙雙以優異成績考上了該校新聞學系經濟新聞專業,自費攻讀經濟新聞理論。日前,記者來到王求曉家采訪了他們。
今年36歲的王求曉和33歲的高曉華,有10多年的駕船歷史,是遠近聞名的水上運輸專業戶。王求曉1984年購買了兩艘110噸位的機帆船,同時代管村里5艘機帆船,擔任馬湖村農民船隊隊長。他常年駕駛機帆船,裝載著各種農業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上武漢,跑江浙,闖上海,航線遍及10多個省市,每年純收入數萬元。
王求曉勞動致富后并不滿足,他有新的追求。他說:“金錢上、物質上的富有是暫時的、有限的,精神上、知識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它是金錢買不到的。”王求曉和高曉華分別于1966年初中和小學畢業,在學業上是被耽誤了的一代。他們在多年的駕船生涯中,深感搞經營、辦企業,僅有實踐經驗是不夠的,必須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和經濟理論,只有學了文化科學知識,才能更好地致富。近幾年,王求曉買了許多有關專業書籍,訂閱了不少報刊,夫妻刻苦自學,潛心鉆研,互相幫助,進步很快。今年5月,他倆一試身手,勇敢地參加了全國高等院校成人自學考試。辛勤的汗水澆開了“并蒂蓮”,王求曉夫妻雙雙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7月,當他們接到錄取通知書時,激動不已,喜淚盈眶。
王求曉夫婦將于9月初啟程赴中國人民大學深造。他倆準備把家里的兩艘機帆般承包給鄉親們管理。王求曉仍兼任馬湖村農民船隊名譽隊長,他將在北京通過通信工具,為船隊出謀獻策,傳遞經濟信息。他表示:在校努力學好本領,畢業后,回來更好地為家鄉建設出力。
1 一般新聞常用的標準有多行形式:主題、引題和副題。“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識富有”是本文的 ,起的作用是 , 。“專業戶王求曉夫妻雙雙考上大學”是本文的 ,交代了 ,包括 和 。
2 指出哪是背景介紹,這個介紹對新聞有些什么作用?
3 第三段王求曉的話,在文章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4 指出哪是新聞的結尾?結尾的內容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答案:
一、kuì jiān wú dí zhū dāng
二、1 a、b、a、b 2 a、b、a、b 3 a、b、c、a
三、1 qiān 簽字 jiàn 鑒定
2 xiè 發泄 xiè 瀉肚
3 kuì 潰退 kuì 饋贈
4 xié 協作 xié 威脅
四、1 鋒利無比,不可抵擋。當:阻擋; 2 打垮,打散。潰:潰敗。3 已經。已:已經。
五、c
六、1 a、b。 2 b、a。 3 b、a。
七、頑強、激戰、擊潰、控制。
八、褒義詞: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激戰、頑強、殲滅、擊潰。中性詞:抵抗、沖破、占領。貶義詞:潰退、泄氣、微弱、毫無斗志。
九、1 消息、及時、新近。 2 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3 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十、
十一、1 通訊社的名稱、發電的時間、地點;消息發得及時,材料真實可*。 2 人民解放軍;渡江人數之多,聲勢之浩大;不行,因為沒有力量,沒有氣勢,沒有感染力。3 橫渡長江;遇難而上,所向披靡的氣勢。4 概括報道的事實或中心。5不包括;不可以,因為時九江還沒有解放,這樣寫語意準確。6 都:表示戰線之長、勝利之大。
十二、1 寫我西路軍所遇敵人毫無斗志,抵抗甚微。2 分兩層;第一句一層,寫敵人紛紛潰退,毫無斗志;后兩句為第二層,寫敵人潰退無斗志的原因。3 代,敵軍紛紛潰退,毫無斗志。4 指敵軍紛紛潰退,毫無斗志;具體分析上一句的原因。5 背景;原因。6 ①;③;突出我軍英勇善戰,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的反動本質及士氣低落、不堪一擊的軍情,有力地鼓舞了我軍的士氣。
1 引題;點明新聞的中心,揭示新聞的背景;主標題;主要事實;人;事。2 第二段是背景介紹,簡略介紹了王求曉的致富經過和富到什么程度,增強了這條新聞的真實性,提高了可信度。3 這段話揭示了新聞人物的思想,也是這條新聞的主題。4 第四段是新聞的結尾。這個結尾有兩個點值得注意:一是王求曉仍兼任名譽隊長,這說明他熱愛自己的事業,學習、事業兩不誤。二是畢業后更好地為家鄉建設服務,表明了他學習的目的仍然是為家鄉服務。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6
本教學設計的意圖,是著重體現新課標的精神,著重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著重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保持學習的高度興趣,所以,本設計寓教于樂、寓教于戲,擴展延伸,簡潔而入木,注重學生的眼、耳、口、手、腦并用,注重課堂實效。教師在設計中是引導者、調控者的角色,通過師生的互動,以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為標志,完成教學任務。
因為學生以前沒有學過新聞這種體裁,所以本人將新聞的常識和特點、新聞的寫作作為教學的目標及重難點。而本設計的教學方法是配合本設計的意圖而安排的。
本設計本人以為較優勝的地方,有下面這些:
1、預習的第一個要求是本人每篇新授課的常規環節,力圖使學生形成獨立閱讀、獨立解決生字詞的能力和習慣;而“檢查預習”的“1”環節是在游戲式的樂趣中對學生預習成果的檢查和肯定。
2、導入的方式方法許多,本人通常將課前五分鐘的內容融入導語中,這樣既加強了課前五分鐘與新授課的聯系,又不失導語的本色、相對節省了時間。
3、本人按時間順序分階段簡介寫作背景,目的是讓學生對我國解放戰爭的大略過程有明晰的認識,從而明了文章兩則新聞的有關背景;但第一則新聞更典型、更具可講性,更易讓學生裝較全面掌握新聞知識,所以還是安排在第一課時;而有了第一課時的基礎,第二課時便可以更簡潔、更放手,以便更能鍛煉學生,所以第二則新聞的學習主要通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完成。
4、先讓學生了解練習一、二的新聞常識,是讓學生先有具體的認識,然后再進行常識補充時就更就手了,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完第一則新聞后才讓學生總結新聞的特點、寫法,也是這個道理。
5、本設計有兩次新聞寫作的布置,一課內一課外,主要是考慮到這是學生新學習的文體,力圖通過它使學生有較深刻的認識,這也是講究課堂實效的問題;“堂上問卷”也是為此。
另外,本人在課堂中允許小組合作發言,為的是加強組員間的合作與探究精神,意圖久而久之,學生能真正群策群力;教學環節安排時間,是因為新課標教學有許多難以預料的因素,它是調控手段之一,而非完全的死時間安排。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7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了解新聞特點,復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查閱有預習生字詞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著炮火奮勇挺進,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回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設計
導入 (導入 課文的方式可根據需要設定)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聲情并茂地導入 課文)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或讓學生拿出當天的報紙瀏覽新聞版,簡要介紹幾則新聞,由新聞的標題導入 )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布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么順序報道,為什么?
學生讀課文后,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導語 。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布置思考題:
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了解新聞內容。再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并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并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后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布置作業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8
教學目的:
一 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二 體會本文語言簡明、準確的特點。
三 了解渡江戰役的經過,接受革命教育。
教學設想:
一 學生初學新聞這種體裁,有必要弄清楚新聞的基本特點和結構。
二 為了便于學生盡快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在教學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這樣的認識規律,不從知識概念切入,而從對課文內容的復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
三 本文語言簡潔、準確,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教材,因此,語言的學習與訓練列為教學重點之一。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學生自讀課文(包括讀“預習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識)。讀書時,畫出生字詞(或自己查字典解決)。
[說明]熟悉歷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內容。
二、朗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對照書上的示意圖,進一步了解三路大軍渡江戰役的經過。提出要求:對照示意圖,能夠復述渡江戰役的大致過程。
三、兩位學生一組,彼此照著示意圖復述渡江戰役的經過。教師巡視,注意發現復述較好的同學,準備請他(她)上黑板前面復述。
四、教師出示一張較大些的渡江戰役示意圖(照教材繪制即可),請剛才發現的復述較好的一位同學指圖復述,其他同學靜聽。然后,指出其復述的不確之處。
[說明]利用復述這一方法,引導學生理清三路大軍渡江的情況,從而認清本則新聞主體部分的內容。學生指圖復述時,教師可隨之板書如下:
中路軍
西路軍
東路軍
增強學生認識本文內容的條理性。
五、借助問題,傳授新聞結構的知識。
1.文中哪兩句話概括了同學們剛才復述的內容?
[參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沒有哪一句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師講知識:
1.這則新聞的前兩句是“導語 ”(板書),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導語 在新聞的開頭,一般不長,往往是一兩句話,有時也用一段話。
2.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稱為“主體”,剛才同學們復述內容就是這則新聞的“主體”。評述三路大軍渡江戰斗的經過,指出我軍勝利渡江的重大意義。
3.新聞還要有“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就是本文標題。標題以凝煉的語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標題、導語 、主體是一則新聞不可缺少的三個部分(如有條件,教師可適當增加些知識給學生,如副標題、結語等)。一則新聞,往往由這三部分構成。
[說明]教師隨著講解,板書:標題、導語 、主體。這是傳授知識的環節。作為學生新接觸的一種體裁,講些必要的知識是有用的,不能忽視。在學生對本文內容和構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傳授有關知識,顯得自然,學生接受起來也不太困難。
六、通過比較,傳授新聞特點的知識。
1.這則新聞起始,括號里的內容表明這則新聞報道的單位、時間。這些內容去掉與保留有沒有不同?
[參考答案]
(括號及其中的內容屬于新聞的“電頭”──學生答題后教師再講,這些內容表明所報道的材料的真實性,報道的及時。“預習提示”介紹“22日夜,毛澤東同志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證明了報道的及時。)
2.從這里我們能看出“新聞”具有怎樣的一個特點?
[參考答案]
(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3.主體部分中,有兩處寫到“至發電時止”。這樣寫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
(報道準確)
教師板書:真實、及時、準確
這是新聞的三個特點。此外,簡明也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板書“簡明”)。渡江戰役頭緒多,戰線廣,但這則新聞卻寫得簡明扼要,并及時報道,使廣大人民群眾盡快了解到戰役的進展。關于簡明扼要問題,課后有短文專門講解,課下閱讀。
[說明]以上完成了教學的第一個內容,即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七、體會本文語言表達的一些特點。
1.題目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參考答案]
(是實數。中路軍30萬人;西路軍35萬人;東路軍35萬人)
人數的確切,更體現了報道的真實、準確、嚴密。
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參考答案]
(“不含”在這個表明地點的句子里,準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則新聞,客觀、真實地報道渡江戰役的經過,但是,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請你找出一兩處帶有較強感情色彩的語句,讀一讀。
[說明]以上是體會本文語言上的一些特點。鑒于學生實際情況,條件好的,教師還可以將練習四的部分練習題在課上討論。
八、正音、正字。
教師出示已制好的字詞卡片(或寫好詞語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銳不可當殲滅要塞
[說明]可同時進行字音、字形的比較。如:荻獲殲阡纖(要)塞(阻)塞(堵)塞
布置作業
一、課后練習二、三。口頭完成。
二、課后練習六。書面完成。
課后記:
新聞文體知識教學,如何能與新聞的內容結合起來,是本文教案設計時思考的一個問題。結果是:先引導啟發學生找出能夠概括全文內容的語句,而后講授有關“導語 ”的知識,因為“導語 ”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夠概括表述全文內容。學生既練習了辨析關鍵語句的能力,又對“導語 ”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較為清晰的印象,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自然結合在一起。實踐證明教學效果較好。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9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了解新聞特點,復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
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著炮火奮勇挺進,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回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設計
導入 (導入 課文的方式可根據需要設定)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聲情并茂地導入 課文)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或讓學生拿出當天的報紙瀏覽新聞版,簡要介紹幾則新聞,由新聞的標題導入 )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布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么順
序報道,為什么?
學生讀課文后,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
看導語 。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
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布置思考題:
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了解新聞內容。再
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并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并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后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
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
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布置作業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10
1 新聞兩則毛澤東
霜林菊影
【知識目標】
1.了解新聞的六要素和新聞結構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內容、層次并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簡潔、情感鮮明的特點。
2.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能力目標】
1.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運用所學知識閱讀、分析、評價新聞。
【情感目標】
1.感受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2.認識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跡,認識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
【教學重點】
1.把握消息的結構要素。理解新聞內容和新聞的特點,把握戰爭的主題。
2.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時數】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七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1949年4月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二、時代背景介紹
1949年4月20日 ,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1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渡江戰役開始后,新華社連續發表了毛澤東寫的兩則新聞《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毛澤東,新中國的締造者,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
三、新聞的一般知識
1、新聞的定義:
“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來說,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等;從狹義來說,就是指消息。
新聞(消息)是簡明和迅速報道國內、國際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體裁。
2、新聞的分類:新聞通常分為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報道和新聞述評四類。其中動態新聞是報紙、廣播最常用的一種。它報道的是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
3、新聞的基本要求: 讓事實說話
a、內容真實準確;
b、報道迅速及時;
c、立場觀點鮮明;
d、語言簡明扼要。
4、新聞結構的五部分:
新聞結構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輔助部分。
a、標題,就是新聞的題目。新聞的標題可以是單行標題.也可以用雙行或多行標題。
標題的本體是正題(單行標題只有正題,也叫主標),通常是概括新聞中最主要的內容和含意,要求明確、簡練、突出。
正題前可以加上引題(引標),正題后可以加上副題(副標),這樣就形成了雙行或多行標題。
b、導語,就是新聞開頭的第1段或第一兩句話,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鮮的事實告訴讀者。
c、主體,就是新聞的主要部分,它要對導語所概括的事實作比較具體的敘述,用足夠的、典型的材料來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
d、背景,就是指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e、結語,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話,是消息的結尾,它依內容的需要,可有可無。
另外,用電訊發出的新聞通常還有個“電頭”。用來交代通訊社的名稱,發電地點和時間。
5、新聞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
6、新聞的結構:“倒金字塔”式。
7、新聞的寫法:以記敘為主,有時兼有議論和描寫。
四、初步感知課文
1、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則新聞?
學生自瀆、討論、交流。
重點指導:
①全文的朗讀基調:慷慨激昂、豪情萬丈。
②“沖破、橫渡、均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一種勝利的喜悅。
“控制”“封鎖”“切斷”應干脆利落地重讀,讀出一種自豪與驕傲。
③“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應讀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2、全班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并努力讀出文章的感情和氣勢。
五、整體把握課文
1、請學生指出這則新聞的六要素,教師補充: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1000余華里長江戰線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事件起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
事件經過與結果:中路軍30萬人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占領長江南岸。西路軍35萬人渡過三分之二,占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35萬人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2、找出課文的標題、電頭、導語和主體,概括導語和主體的內容。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電頭: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
導語:第一、二句話。簡述渡江戰役勝利成功。
主體:從“20日夜起”到篇末,詳述三路大軍渡江戰斗的經過,并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
3、簡要分析標題特點:
標題簡潔概括,提示了報道的要點。“百萬”、“橫渡”兩個詞氣勢磅礴,勝利豪情躍然紙上。
4、簡要分析電頭內容:
電頭交代了通訊社(報社)名稱、發電地點和時間,表明消息來源可靠、材料真實、報道及時。時間精確到“時”,暗示戰役在迅速發展之中。
5、分析導語的語言特點:
“百萬大軍”,寫出了參加渡江戰役人數之多,體現了一種排山倒海、無堅不摧的力量;
“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說明了戰線之長;
“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表現了攻勢之凌厲,我軍所向披靡,渡江戰役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
“均是”二字概括戰線寬廣,勝利巨大。
短短一句導語,概括了報道的全部內容,語言簡潔、洗練。既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的印象,又領起了下文。
6、分清主體部分的層次,概括各層層意。
第一層(從“20日夜起”到“已渡過30萬人” ):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地點、渡過人數。
第二層(從“21日下午五時起”到“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情況并加以評論,長我軍士氣,滅敵人威風。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到篇末):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六、齊讀課文,再自由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業:
1、把主體部分的內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隊
渡江地點
渡江時間
渡江兵力
渡過兵力
2、背誦《七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板書】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新聞
時代背景 1949年4月,渡江戰役
新聞(消息)簡明和迅速報道國內、國際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體裁。
1、新聞的分類: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新聞、新聞述評。
2、新聞的基本要求: 讓事實說話
a、內容真實準確;
b、報道迅速及時;
c、立場觀點鮮明;
d、語言簡明扼要。
3、新聞結構的五部分:標題 導語 主體 背景 結語
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標題、導語和主體。
4、新聞六要素: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
5、新聞的結構:“倒金字塔”式。
6、新聞的寫法:以記敘為主,有時兼有議論和描寫。
第二課時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一、檢查作業完成情況
二、請學生參照所列表格內容,在渡江形勢圖上正確指出三路軍隊的渡江區域。
三、研討主體部分(結合練習一)
1、主體部分為什么按“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安排?
首先,中路軍最早渡江,所以先寫;其次,中、西兩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東路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合寫在前,東路單寫在后。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然后寫東路軍,這樣的順序反映了三路大軍開始渡江的時間先后,也體現了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中先從中間突破、再以三路并進的戰略部署。根據時間發展及事件特點安排順序,清晰合理。
2、這三個層次是怎樣緊密銜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語句使三個層次連接成一個整體?
三個層次按時間先后的順序銜接起來,“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時起”和“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時間的詞語,顯示了三個層次所敘事實在時間上的先后相承、緊密銜接。
“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銜接一、二層;“與西路軍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銜接二、三層,第二層的“戰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督戰”與第三層的“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 銜接,這些語句使全文連接成一個整體,被統領于導語之下,結構的確十分嚴密。
3、三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路詳寫?哪路略寫?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
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役的前景。
東路軍寫得最詳,因為它所遇抵抗“較為頑強”,勝利來之為易,故作詳細報道。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斗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三個層次寫得有同有異,有詳有略,在統一中有變化,避免了重復雷同。
4、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簡要的議論,分析敵人毫無斗志的兩個方面的原因(此種情況......都很泄氣),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為什么?
這處議論透辟地分析了我軍勝利南渡的兩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發展趨勢的關鍵,深化了新聞的思想性。
兩方面的議論一略一詳,是因為“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這一方面,在當時已是眾所周知,廣大讀者已經形成共識,可以一筆帶過;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使敵軍官兵“都很泄氣”這一方面,在當時還是一個新出現的情況,有較大的新聞價值,也充分反映了國民黨反動陣營內部分崩離析、士氣低落的虛弱本質,值得較為詳細地寫出來。
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正是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的直接原因。此處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動渡江戰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評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役的記敘。
這兩方面的順序不宜顛倒,這是因為作為一篇正面報道我軍渡江戰役戰況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氣后分析敵方士氣,完全合情合理;也因為這樣的順序比較能夠突出作者議論的重點,即作者較為詳細地寫出來的那個方面。
四、引導學生探究本文語言特點(由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加以分析)
本文語言準確、簡明、凝練、概括性強;同時又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報導了人民解放軍三路共百萬大軍渡江戰役的偉大歷史場面。時間、地點、人數、敵我態勢一清二楚,此外,還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原因,預示了戰役前景。
1、請學生就語言的準確性,在課文中選例分析。(結合練習二的第1題)
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詞準確表現了戰斗過程,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沖破敵陣;如用“越過”則不準確,因為其對象是靜態的,表現不出戰斗經過。
“渡至”一詞含義豐富,有橫渡和到達兩層意思,文字簡潔有力,準確表現了水戰進軍的特點;用“到達”則太泛。
“24小時內即已” ,時間明確,含有渡江迅速,作戰順利之意,準確表現了神速特點。 如用“共”,則時限不明,一般化。
“至發電時止”,時界比“現在”更為確切。
用“余部”這一軍事術語比用“剩下的”更為準確得體。
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壓、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用“殲滅”及“擊潰”而不是籠統地說“消滅”或說“打垮”, 對“要塞”用“控制” 說明江陰要塞已為我所用;對“長江”用“封鎖” ,說明不準船只自由通航;對“鐵路”則用”切斷” ,說明我軍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詞語搭配準確有力,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用詞準確還表現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為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為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用詞恰到好處。
2、請學生就語言的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的特點,在課文中選例,并作簡要分析。(結合練習二的第2題)
“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性,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斗力,“不料”一詞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倘說“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盡管時間表述明白,但毫無感情色彩,且與上一句“21日”重復。
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還很多。例如“百萬大軍”、“1000余華里”、氣勢豪邁,排山倒海,“沖破”、“橫渡”、“突破”,勝利豪情,激動人心;又如我軍的“英勇善戰”、“銳不可當”與敵軍的“紛紛潰退,毫無斗志”,贊揚與藐視之情,對比鮮明;再如“殲滅”、“擊潰”、“占領”、“控制”、“封鎖”、“切斷”一系列動詞,鮮明的寫出了我軍一個又一個戰果,富有動態,正如大軍如潮,鐵流難當的形勢,雄闊有力,激情昂揚。本文這種語言特點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報道內容的需要。
3、渡江戰役是有世界意義的重大事件,因此語言嚴肅、莊重。很多帶有文言色彩的詞語,在文中顯得鄭重得體。例如:“均是”、“即已”、“業已”、“至……止”、“所遇之”、“甚為”、“然”、“諸縣”等等。同時,這類詞語使全文語言更凝練。
五、齊讀全文,全面體會文章語言特點。
六、課外延伸:
閱讀下面新聞,并與課文作比較。
我軍橫渡長江情景
新華社長江前線 1949年4月23日 電 前線記者閻吾報道人民解放軍在安慶、蕪湖間某地敵前強渡長江時的情景稱:21日黃昏,江北某地解放軍的陣地上空,突然升起銀光四射的發光彈,頃刻,整個北岸陣地發出了震天動地的雷鳴,從解放軍的炮兵陣地上,無數道火線飛向南岸,接著整個南岸國民黨軍的陣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熾烈的炮火映紅了江面和天空。接著,從各個港口涌出了無數只大小船只。它們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飛駛而去。北岸的江邊,站滿了當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軍的指戰員們,大家都屏息凝視著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著。忽然,在南岸飛起了登陸的信號,槍炮聲、喊殺聲連續不斷。北岸所有的人們立時迸發出一片歡呼:“過去了!”“過去了!”無數船只繼續從各港口涌出來,加速向對岸駛去。對岸的解放軍則開始不斷發出前進的信號,和響起前后各部隊間聯絡的號音。在寬闊的江面上,解放軍的指揮燈不斷閃耀著,漸漸槍炮聲、喊殺聲越來越遠了。工兵們緊張地搭起許多碼頭,無數民工忙著把無數的彈藥、器材、糧食、蔬菜送到船上,隨著大軍運過江去。這時,在大江南岸,布滿著無數匆匆登岸的解放軍,到處可以聽到船工們和解放軍戰士們興奮而親熱的告別聲:“同志們,再見了!”“老鄉們,辛苦了!南京再見!” (原載 1949年4月25日 《東北日報》)
兩文相同點:兩文都是新聞報道(消息),都報道了渡江戰役情況。兩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歌頌渡江戰役的勝利,嘲弄敵人的無能。兩文都具有報道及時、語言簡潔的特點。
兩文不同點:兩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報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統觀全局,對三路軍分別作介紹;《我》文只對西路軍某部渡江情況作介紹。《人》文介紹渡江情況簡略概括,交代時間、地點、渡江人數、戰役推進情況;《我》文以親歷者的身份對渡江作了詳細、具體的描繪,發光彈升空、炮轟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眾的歡呼、人民的支援……寫得歷歷在目。
《人》文有關于戰略部署、戰事推進的介紹及評論;《我》文只是按時間先后介紹一處戰役情況。《人》文有對于敵軍的分析及政策性極強的分化、瓦解、爭取敵軍的內容,《我》文對敵軍情況幾乎未作報道。《人》文語言凝練、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繪畫的“白描”,深刻生動;《我》文語言樸實無華,描述部分細致周到,內容充實。
七、布置作業:
閱讀《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找出文章的標題、電頭、導語和主體,概括導語和主體的內容,并簡要分析其語言特點。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長江前線 1949年4月22日 2時電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21日已有大約30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于20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到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不到24小時,30萬人民解放軍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板書】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新聞
中路軍首戰告捷 敘 (略) 銜接緊密
西路軍所向披靡 敘議結合 (詳) 過渡自然
東路軍遭遇頑強抵抗 敘 (詳) 結構嚴謹
語言特點 1、準確、簡明、凝練、概括性強
2、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
3、莊重得體
第三課時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一、導入新課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第一年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滅國民黨軍;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收復失地。 10月10日 ,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城市,為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這一則新聞發于 1948年11月5日 ,遼沈戰役業已勝利結束,電文說: “杜聿明則剛從徐州飛到東北,一戰慘敗,又逃到了葫蘆島”,即指蔣軍在遼沈戰役中的失敗。淮海戰役是 1948年11月6日 發起的,這則新聞發電之日正是淮海戰役前夜。
南陽,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我軍解放南陽,軍事上具有重大意義,標志蔣軍走上了節節敗退的道路,我軍走上了節節勝利的道路。毛澤東親自撰寫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二、初步感知課文:
1、請一個同學朗讀全文,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能否讀準字音,能否恰當地運用語調、表達感情,同時思考課文說了哪些內容。
2、全班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努力讀出文章的感情。
三、整體把握課文:
1、指名學生指出這則新聞的六要素:
時間: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人物:中原我軍
事件起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被迫棄城南逃。
事件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2、指出課文的標題、電頭和導語
標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電頭:新華社鄭州 1948年11月5日 電
導語:第一句話。
3、這則新聞沒有分段,而內容很多,要把握全文內容,需要劃分層次。請試為本文劃分層次,并概括各層的內容。(結合練習三)
第一層(在人民解放軍……我軍當即占領南陽),是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南陽為古宛縣……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是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層(在過去一年中……現又放棄南陽),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從此……又逃到了葫蘆島),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成績主要有三項:
第一,恢復和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創立了七個軍區,極大地擴大了老根據地。
第二,第二,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正規部隊,發展了我黨武裝力量。
第三,第三,糾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確的策略,孤立了敵人,鞏固了根據地。
第五層(王凌云到襄陽—結尾),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讀這一則新聞,可以感知,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以后,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場的主動權,經過一年多英勇奮戰,蔣介石全軍崩潰之勢已成,敗局已無可挽回。
四、問題研究
這一則新聞,為什么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的戰績?
南陽解放,是南線人民解放軍一年多來取得偉大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南陽解放之日正是總結一年多來偉大勝利的最好時機。另一方面,總結一年多來的戰績,也可以說明蔣軍為什么棄城南逃。
五、比較《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的異同
兩文的相同點:
①文體相同:都屬于新聞(借此可以介紹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②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處于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兩文的不同點:
①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于 1948年11月5日 ,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②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于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明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④語言風格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六、品味本文語言特點(結合練習二的第3題)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地區,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樹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據地的發展,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的日益壯大,富有氣勢。這一片段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枝葉茂盛的形象,讓人形象地感知根據地日益壯大,生氣勃勃。
七、總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讓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八、課堂交流:
發布最近兩天的新聞
九、布置作業:
1、抄寫下列詞語,給重點字注上音。
鄂 豫 綏靖 阻遏 銳不可當 殲滅 要塞 擊潰 管轄 閿鄉 皖西 荻港
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銳不可當 高屋建瓴 氣勢磅礴 回腸蕩氣
業已 綏靖 不含
【板書】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導語
歷史背景 內容豐富
現實背景 材料翔實
我軍戰績 語言生動形象
科學預言
教學后記: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11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了解新聞特點,復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
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著炮火奮勇挺進,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回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設計
導入 (導入 課文的方式可根據需要設定)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聲情并茂地導入 課文)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或讓學生拿出當天的報紙瀏覽新聞版,簡要介紹幾則新聞,由新聞的標題導入 )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布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么順
序報道,為什么?
學生讀課文后,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
看導語 。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
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布置思考題:
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了解新聞內容。再
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并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并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后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
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
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布置作業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
《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篇12
1.新聞兩則
【知識目標】
1.了解新聞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新聞結構的五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2.根據新聞的結構理清內容、層次并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簡潔、情感鮮明的特點
3.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能力目標】
1.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 運用所學知識閱讀、分析、評價新聞。
【情感目標】
1.感受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2.認識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跡,認識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
【重點難點】
1.把握本文(消息)的結構要素。理解新聞內容和新聞的特點,把握戰爭的主題
2.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 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設想】
1.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延伸拓展法,引導學生通過訓練學會擬標題、導語、劃分主體部分層次。
3.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4.教學時數:2課時
【人教八上】
一、創設情景,走進新聞。
1.(配樂朗誦毛澤東主席《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聲情并茂地導入課文)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新中國的締造者,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
2.新聞的一般知識
新聞,又稱消息,通常分為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報道和新聞述評四類。其中動態新聞是報紙、廣播最常用的一種。它報道的是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
新聞結構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輔助部分。
標題一般包括引題、正題、副題;
導語,一般指“電頭”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來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實,使讀者一目了然;
主體,隨導語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敘述事件、闡發問題和表明觀點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聞的關鍵所在;
結語,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話,是消息的結尾,它依內容的需要,可有可無;背景,是事物的歷史狀況或存在的環境、條件,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常插在主體部分,也插在“導語”或“結語”之中。
括號內的部分是“電頭”,交代了通訊社的名稱,發電地點和時間。此“電頭”表明材料真實,報道及時。時間精確到“時”,暗示戰役在迅速發展之中。
新聞的特點:立場、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具體,反應迅速,語言簡明準確。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二、新聞朗讀,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讀準字音,并努力讀出文章的感情和氣勢。)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時間、地點和戰況,指出了戰局的發展趨勢,分析了敵敗我勝的原因。表現了我軍戰士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2.根據新聞的結構特點,理清文章的層次及新聞的要素。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導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主體:20日夜起,—————————課文最后。
第一層:(20日夜起——已渡過三十萬大軍):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人數。
第二層:(21日下午五時起——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的情況,并加以評價
第三層;(湯恩伯認為——結束):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①標題中的“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百萬是實數。東路軍、西路軍各35萬,中路軍30萬。可見新聞的準確性很重要
②導語從幾方面總領了全文?
從導語可知渡江的詳細區域和戰役的全局情況。
③三路大軍為何不以地點為序從東往西或從西往東?采用現在的順序有什么考慮?
本文依時敘事,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后詳說東路激戰,文勢涌起高潮:東路軍的戰況直接關系到能否包圍敵軍,解放南京;因此在報道我東路軍進展時,和中西兩路軍有幾處不同,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斗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④本文中的議論句(此種情況......都很泄氣)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這處議論透辟的分析了我軍勝利南渡的兩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發展趨勢的關鍵,深化了新聞的思想性。
三、角色體驗,合作探究
㈠來當制片人
將學生分成地圖繪制、場景設置、鏡頭剪輯三個小組,要求: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完成自己小組的任務。
地圖繪制組:分別將西路軍、中路軍、東路軍已占領的地方用紅色標線,向前進發點用尖頭標出。可以將課本上的圖掃描后放大,再根據課文內容標上記號,有條件的話可以進行flash制作。
場景設置組:如果電視臺想在新聞播報之后還進行一次軍事訪談,請你設計一下訪談時人物的背景、服裝、道具等。
鏡頭剪輯組:如果這則新聞出現在電視上,與新聞播音相配的畫面應是哪些?
㈡進入演播廳
1.當當播音員
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則新聞?
學生自瀆、討論、交流。
重點指導:
①全文的朗讀基調:慷慨激昂、豪情萬丈。
②“沖破、橫渡、均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一種勝利的喜悅。
“控制”“封鎖”“切斷”應干脆利落地重讀,讀出一種自豪與驕傲。
③“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應讀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
2.當當軍事家
如果你來當軍事家,你應該向觀眾介紹哪些方面的情況?
討論明確:
背景: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定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執行毛澤東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軍。第二、三野戰軍和地方武裝在長江南北廣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長達500余公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
戰況分析:
二十日夜解放軍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
二十一日下午開始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并占領揚中、鎮江、江陰,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
形勢預測:解放軍很快會占領南京,國民黨大勢已去。
3.當當主持人
如果你來當主持人,你將怎樣設計導播語、采訪問題、結束語?
設計示例:
導播語:大家知道。國共和平談判破裂后,解放軍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發起了渡江戰役,那么現在戰況如何呢?戰爭又將如何發展呢?今天我們請來了著名的軍事專家來到了我們的演播現場,下面我們就請專家來為我們分析分析。
采訪問題:
①請您給觀眾朋友們就最新戰況作些介紹。
②請您預測一下明天的戰事。
③您認為戰爭還會持續多少天?
④現在的情況對哪一方有利?
⑤您認為最終的勝者是哪一方?
結束語:剛才專家對戰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對戰爭的形勢也進行了預測,那么戰爭究竟會怎樣發展呢?請大家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明天這個時間再會!
㈢坐上觀眾席:如果你是觀眾,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務:
①你聽出了新聞報道者的情感傾向嗎?
②對軍事家的分析,你還有異議嗎?
③對這場戰爭,你好可以補充一些“獨家”的資料嗎?
五、語言品味,學習提高。
1.看誰讀得好,講得好。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2.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避免了歧義。又如“我東路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精確到日到時。
②再如“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準確表現了我軍指揮部運籌帷幄,指戰員胸有成竹的狀況。
③還有全文最后,就分別用了“殲滅”及“擊潰”(不是籠統地說“消滅”或說“打垮”)“占領”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進了一步,江陰要塞已為我所用),對長江是“封鎖”(不準船只自由通航),對鐵路則用“切斷”(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這些動詞用得非常準確,這就有助于“真實”地反映戰況,又能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④“突破”準確表現了戰斗過程;(“越過”的對象是靜態的,)“渡至”,準確表現了水戰進軍的特點;(“到達”,泛,)“24小時內”,時限明確,(“共”,時限不明,一般化,)“即已”,準確表現了神速特點。(“現在”,時界相對模糊,)“至發電時止”,時界更為確切;“余部”,軍事術語,準確得體,(“剩下的”,表達內容模糊。)
⑤用詞準確還表現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說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為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為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而能恰到好處地表現(或正面或反面)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3.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盡管時間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正是……那一天”既對“督戰”“認為很鞏固”構成強烈諷刺,又證實了的確“不起絲毫作用”。敵人“不料”,我軍“突破”,“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對比鮮明,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
②第4小題①句,對戰況、戰果的介紹比較籠統,不夠準確之外,也不夠鮮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戰”介紹了戰況,“殲滅及擊潰”更鮮明的報道了敵軍慘敗狀況,“廣大地區”既準確說明了并非全境,又鮮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陰要塞”鮮明的表述出“封鎖長江”的確鑿態勢,更切實可信。將“東路軍”改為“我軍”在不影響準確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親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還很多。例如“百萬大軍”、“1000余華里”、氣勢豪邁,排山倒海,“沖破”、“橫渡”、“突破”,勝利豪情,激動人心;又如我軍的“英勇善戰”、“銳不可當”與敵軍的“紛紛潰退,毫無斗志”,贊揚與藐視之情,對比鮮明;再如“殲滅”、“擊潰”、“占領”、“控制”、“封鎖”、“切斷”一系列動詞,鮮明的寫出了我軍一個又一個戰果,富有動態,正如大軍如潮,鐵流難當的形勢,雄闊有力,激情昂揚。本文這種語言特點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報道內容的需要。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要從方法、思想情感上考慮。
學生可能這樣說: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導語。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另外閱讀時還要注意新聞的要素,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這樣就容易把握文章的內容了。
3.課外延伸:
①閱讀下面新聞,并與課文作比較。
我軍橫渡長江情景
(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3日電前線記者閻吾報道)人民解放軍在安慶、蕪湖間某地敵前強渡長江時的情景稱:21日黃昏,江北某地解放軍的陣地上空,突然升起銀光四射的發光彈,頃刻,整個北岸陣地發出了震天動地的雷鳴,從解放軍的炮兵陣地上,無數道火線飛向南岸,接著整個南岸國民黨軍的陣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熾烈的炮火映紅了江面和天空。接著,從各個港口涌出了無數只大小船只。它們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飛駛而去。北岸的江邊,站滿了當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軍的指戰員們,大家都屏息凝視著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著。忽然,在南岸飛起了登陸的信號,槍炮聲、喊殺聲連續不斷。北岸所有的人們立時迸發出一片歡呼:“過去了!”“過去了!”無數船只繼續從各港口涌出來,加速向對岸駛去。對岸的解放軍則開始不斷發出前進的信號,和響起前后各部隊間聯絡的號音。在寬闊的江面上,解放軍的指揮燈不斷閃耀著,漸漸槍炮聲、喊殺聲越來越遠了。工兵們緊張地搭起許多碼頭,無數民工忙著把無數的彈藥、器材、糧食、蔬菜送到船上,隨著大軍運過江去。這時,在大江南岸,布滿著無數匆匆登岸的解放軍,到處可以聽到船工們和解放軍戰士們興奮而親熱的告別聲:“同志們,再見了!”“老鄉們,辛苦了!南京再見!” (原載1949年4月25日《東北日報》)
我們比較一下兩文相同點:兩文都是新聞報道(消息),都報道了渡江戰役情況。兩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歌頌渡江戰役的勝利,嘲弄敵人的無能。兩文都具有報道及時、語言簡潔的特點。
不同點:兩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報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統觀全局,對三路軍分別作介紹;《我》文只對西路軍某部渡江情況作介紹。《人》文介紹渡江情況簡略概括,交代時間、地點、渡江人數、戰役推進情況;《我》文以親歷者的身份對渡江作了詳細、具體的描繪,發光彈升空、炮轟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眾的歡呼、人民的支援……寫得歷歷在目。
《人》文有關于戰略部署、戰事推進的介紹及評論;《我》文只是按時間先后介紹一處戰役情況。《人》文有對于敵軍的分析及政策性極強的分化、瓦解、爭取敵軍的內容,《我》文對敵軍情況幾乎未作報道。《人》文語言凝練、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繪畫的“白描”,深刻生動;《我》文語言樸實無華,描述部分細致周到,內容充實。
②學以致用: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英雄救人不留名受獎反遭人妒嫉
本報訊據《深圳特區報》報道,曾被《人民日報》等新聞宣傳媒體宣傳過的不計個人安危、奮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縣航遠公司“新機85號”船船長馮安義,最近遇到了尷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時左右,馮安義駕駛的“新機85號”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灘碼頭卸大米,突遇重慶東方輪船公司的客輪與一貨輪在江心發生碰撞。馮安義顧不上再卸貨物,親自操舵,向事故現場駛去,并指揮家人站在船舷邊,接應從失控客輪上跳下來的旅客。半小時過去了,“新機85號”船隨客輪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慶東方輪船公司經過一個多月的查訪,終于找到了英雄。為此,南陽市交通局獎給他1萬元,新野縣委、縣政府獎勵他5000元,新野縣見義勇為基金會獎勵他XX元,共計1.7萬元。誰知就在這時,一件令英雄尷尬的事出現了:“新機85號”救險“東輪”的時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巖崩滑坡研究所下屬的勞動服務公司趙某租賃。趙得知馮安義得到獎勵1.7萬元,以搶險時他在租船,停港耽誤生產等為由,將原欠馮安義的2.62萬元租金不給了,而馮安義應得的1.7萬元獎金,又全都捐給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報》劉東林
1.這是一篇。
a.消息b.通訊c.小說d.議論文
2.“英雄救人不留名”從新聞知識角度說,這句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新聞消息知識的寫法分析一下這篇文章的三個部分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首先1涉及了文體知識,新聞與其它文體的顯著區別在于它的真實性、報道及時。c、d比較容易排除。但是a、b都屬于新聞文體。它們都及時報道新近發生的重要事件。區別在于消息概括、簡短,通訊則具體、完整、全面;消息時效性強,通訊時效性較差;因此,篇幅長短就有了區別。另外,還有表達方面,消息一事一稿,不展開情節;通訊可調動多種表達方式富有文學色彩;人稱方面也有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稱,通訊可以第三人稱也可以第一人稱;文體結構區別是,消息結構相對固定,由標題、導語、主體構成,通訊結構比較自由、靈活,多種多樣圍繞主要矛盾安排結構。搞清楚這些,就可以準確無誤的回答問題了。3.引題:英雄救人不留名標題:受獎反遭人妒嫉導語:第一段主體:2-3段4.引題及標題就是主要內容。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發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業已勝利結束,淮海戰役是1948年11月6日發起的,這則新聞發電之日正是淮海戰役前夜。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一、朗讀積累,整體感知。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報道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南陽,以及其軍事上的重大意義:標志蔣介石軍隊走上了節節敗退的道路,而我軍則走上了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戰斗的斗志。
第一層(在人民解放軍……我軍當即占領南陽),是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南陽為古宛縣……多是出生南陽一帶),是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層(在過去一年中……現有放棄南陽),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從此……又逃到了葫蘆島),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成績主要有三項。第一,恢復和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創立了七個軍區,極大地擴大了老根據地。
第二,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正規部隊,發展了我黨武裝力量。
第三,糾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確的策略,孤立了敵人,鞏固了根據地。
第五層(王凌云到襄陽--結尾),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比較閱讀,理解提升。
1.兩則新聞相同點
分別閱讀,將兩者相同的地方找出來。
文體相同:都屬于新聞(借此可以介紹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處于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2.兩則新聞不同點
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于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明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語言風格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三、新聞朗讀,語言品味。
1.新聞朗讀:看誰讀得好
活動過程:主持人一名,評委3—5名,(其它同學可模擬電臺播音員,按新聞播音的要求,開展朗讀比賽。)既很激動又很莊重地來朗讀全文,
2.語言品味: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①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②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賞析“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分析:“樹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據地的發展,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的日益壯大,富有氣勢。這一片段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枝葉茂盛的形象,讓人形象地感知根據地日益壯大,生氣勃勃。
四、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2、課外延伸:
①思考題:俗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閱讀全文尋找證據,從文中選擇論據來證明蔣軍的大勢已去?證明我軍進行的是一場正義的戰爭。
②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體裁——新聞,請聯系本課的學習談談你對新聞的認識。(200字左右)
七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1949年4月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