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教學設計_(精選15篇)
《詩兩首》教學設計_ 篇1
詩兩首
教學目標
1、 理解這兩首詩
2、 培養積極的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的面對人生選擇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結合自己世想像和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課前準備
1、根據提示,閱讀這兩首詩。
2、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導入 ,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
何面對?今天我們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看看他是怎樣面對人生的。
2、板書課題,出示相關教學目標 :
(1)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3、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教師組織學生將搜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課堂交流,達到資源共享。只要大體了解一下,有助于詩歌的理解就可以了。
亞歷山大·普希金,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他的創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影響很大,不僅是"俄羅斯文學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他一生熱衷于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和詩作,引起沙俄統治者極端的不滿,曾兩度被流放,最終死于沙皇政府的陰謀之下。這首詩歌就是寫于流放期間。
4、整體感知
品昧、感悟詩歌的語言。
思考題:.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指的是什么?
(2)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3)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可采用課堂發言的形式,互相補充指壺,作出解答,并說明結論是怎樣得出的。
明確: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作者寫這首
詩時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
(2)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心等待,快樂的日子-PTJ來。第二部系去要永遠向往美好的未來,現在雖身處逆境,只是暫時的,當時過境遷,往事都將成為親切的回憶。
(3)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5、問題探究
這首詩歌雖文字不多,但卻有不少問題值得探究。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能立即解決的立即解決,解決不了的,采用四人小組討論形式答疑解難。
6、問題(教師備案)
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
(1)面對逆境,我們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爭嗎?
(2)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3)與一般詩歌相比,這首詩有什么不同?
明確:
(1)必須要聯系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理解。這句話表明正義被沙皇專制所扼殺。它與違
背生活規律,被生活所捉弄不是一個概念。
(2)當時沙皇專制統治相當嚴酷,革命勢力一時還不足以與之抗爭,況且詩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時機的到來。
(3)可從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強調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人生的體驗應
該是豐富多樣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4)這首詩沒有什么具體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明確地說明道理。一般詩歌的藝術形象
都比較生動鮮明,而將主題含蓄地暗示給讀者。
對以上問題,教師可根據學情加以取舍。
注朗讀背涌
試著當堂背過這首詩
6、體驗與反思
教師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學習體會,引導學生正確地面對生活,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7、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三。
(2)根據"體驗與民思?的要求寫成300字左右的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未選擇的路》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現在,我們再來學習另二首詩歌《未選擇的路》。前者告訴我們應如何面對人生挫折,后者則告訴將如何面對人生的選擇。如果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對人生的態度積極樂觀的話,那么《未選擇的路》對人生的選擇又是怎樣的呢?
二、板書課題,出示相關教學目標 :
1、理解詩歌大意。
2、認識慎重地選擇人生的意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
要求同學們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認真地閱讀這首詩歌,最好是默讀。深入思考每節詩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詩,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題:
1、怎樣理解詩歌中所說的"路"?這是怎樣一種表現手法?你能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出類似
的例子嗎?
2、四節詩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3、這首詩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
明確:
1、表面說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這是一種象征手法。我們曾學過的《在山的那邊》和《行道樹》等都采用了這種寫法。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選擇的尷尬與元奈,陷入沉思?二一經選擇便無從回頭。
第二節,寫詩人選擇了一條極富挑戰的道路,這條道路"荒草萎萎,十分幽靜。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第三節,寫詩人踏上自己選擇的路。但他卻留戀著那條未經選擇的路,擔心踏上一條錯誤的路而難以返回。
第四節,寫詩人對未來的遙想。將來回顧往事,那條未選擇的路是不是比己選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現實已經不能回頭了.
(1)這首詩是寫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許多,人的一生只能選擇一條。當踏上這條道路以后可能會發現有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對未選擇的路產生向往,也是對美好人生的向往,這便是詩人所表達的意思。它告訴我們:人生的選擇很無奈,即要勇于抉擇,更要慎重對待。
三、問題探究
思考題:
1、詩人選擇了自己的路,可為什么題目卻是"未選擇的路"?
2、在詩歌表現出的情緒上,《未選擇的路》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有什么不同?
3、這兩首詩歌對人可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明確:
1、詩歌雖然寫到已選擇的路,但重點強調的卻是未選擇的路,以引起人們對人生選擇的思
索,所以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2、《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現得樂觀積極,而《未選擇的路》則表現得有些憂郁。
3、兩首詩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
四、教師小結
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于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堅定活潑的性格,進而正確地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五、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二。
2、試著寫一篇隨筆,評論一下這首詩。300字左右。
六、信息反饋:
《詩兩首》教學設計_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讓學生借這兩首詩了解并喜歡普希金和弗羅斯特這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及其詩作。
⑵ 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⑶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積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2、能力目標:
⑴ 在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感覺出兩首詩的不同之處,在老師的引導下,欣賞兩首詩的動人之處并歸結兩首詩的不同特征。
⑵ 讓學生了解一點詩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賞詩歌的水平,并注意區別比喻與象征在詩中的不同表現。
3、情感目標:
⑴ 對于“路”這一概念,要引導學生從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讓學生初步理解象征這一手法。
⑵ 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理解詩歌蘊涵的哲理;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2、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品評詩歌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設想】
1、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尋找兩位詩人的生平資料及其詩作,并為大家朗誦其他詩篇的片段。
2、教學方法:
讀、說、悟、品法。比較鑒賞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今天我們學習的詩兩首,就會告訴我們。
二、新課指導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1814年寫下《皇村回憶》,得到老詩人杰爾查文贊賞,發表第一首詩作《致詩友》。1817年畢業后到外交部任翻譯,先后加入“阿爾扎瑪斯社”和“綠燈社”,以歌頌自由、抨擊專制暴政為主題創作《自由頌》《致恰達耶夫》等詩作,長篇敘事詩《魯斯蘭和柳德米拉》;以當代貴族青年為主人公的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1830年12月完成了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敘寫貴族青年奧涅金的生活歷程,塑造了俄國文學“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與情感為題材創作了《別爾金小說集》,創作《吝嗇騎士》《莫扎特與薩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劇,寫下敘事詩《科洛姆納的小屋》、大量抒情詩及童話詩;文學史家把這一普希金創作高峰期稱為“波爾金諾之秋”。1831年3月,編寫《彼得大帝史》時為農民起義領袖普加喬夫所吸引,游訪起義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爾金諾編寫《普加喬夫起義史》,并以此為題材開始創作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其間寫下中篇小說《黑桃皇后》、長篇敘事詩《青銅騎士》、中篇小說《杜布羅夫斯基》以及《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童話詩。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會的應酬,家庭經濟緊張,沙皇授予“宮廷侍衛”頭銜使他感到屈辱,文學創作減少,受到上層貴族敵視。
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學風格繼承發展了18世紀俄國文學成果,創造性地借鑒了西歐文學的因素,將書面語與口語和諧結合并吸取大量民間語言精華,創造了新的樸素優美的俄羅斯文學語言。他曾先后參加《文學報》《現代人》的創辦工作,留下許多文藝批評著作、政論文及書信。普希金的文學創作結束了俄國文學的落后局面,為俄國19世紀文學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2、寫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這首詩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
3、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4、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說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5、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未選擇的路》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同學們是否記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詩句,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他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獲得普利策獎,他晚年是美國的一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在他75歲與85歲誕辰時,美國參議院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傳統詩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詩人那樣矯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詩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致含蓄,耐人尋味。著名的《白樺樹》一詩,寫一般人總想逃避現實,但終究要回到現實中來。《修墻》寫人世間有許多毫無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墻。除了短篇抒情詩外,他有一些富于戲劇性的長篇敘事詩,刻畫了新英格蘭鄉間人物的精神面貌,調子比較低沉,亦頗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羅斯特愛用傳統的無韻體和十四行體的各種變體,時常押韻,在節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弗羅斯特的著名詩集還有《山間》、《新罕布什爾》、《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場》等。1949年出版了《詩歌全集》,以后仍陸續有新作發表。
3、簡析: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而一旦選定了一條,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這是多么無奈又無助。這樣的開頭,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這條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詩人也許知道,這樣的路是平淡的,沒有挑戰性的。
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第四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顯然有宿命的意味,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4、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
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5、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6、特點: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
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三、課后練習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2、課文擴讀材料:《中外詩歌名篇名作選》。
《詩兩首》教學設計_ 篇3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丑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學生自由回答
2、簡介作者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樣。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3、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4、聽、讀詩篇1、聽課文錄音。2、劃分朗讀節拍。3、自由朗讀。 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5、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
6、遷移積累
(1)、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____,不要______!
(2)、背誦全詩。
7、拓展提高: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完成
未選擇的路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1、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 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學生交流 。
二、導入新課: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
四、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
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五、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六、分清象征與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明確: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靠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后倚靠著這支長矛。”——阿爾基洛斯科《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薩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征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
六、積累聯想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七、綜合性訓練:出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詩兩首》教學設計_ 篇4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了解象征 手法的作用。
2、過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道德、情感、價值觀:
領會詩人堅強樂觀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懷。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 度,勇敢慎重地面對人生選擇。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結合自己的體驗想象和理解詩歌形象的語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 “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二、點擊作者,了解背景
你們了解這位俄羅斯偉大詩人嗎?哪位同學介紹普希金的信息?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
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三、聽、讀詩篇,學習讀法
1、聽課文錄音,標記節拍,學習語速和語調。
2、劃分朗讀節拍,齊讀全詩。
3、自由朗讀:
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比讀,其余同學作出中肯的評價。
四、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
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明確:見教參。
3、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五、遷移積累
1、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2、背誦全詩。
六、拓展提高
1、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2、課外閱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寫一欣賞片斷。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
一、復習舊課
1、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情況。
學生分組交流。
二、導入新課
(可讓學生搜集有關路的名言警句、詩詞)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這樣看來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
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也有著特別的意蘊。那么,他要告訴我們的是什么呢?
三、介紹詩人
提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四、朗讀詩篇
1、生朗讀詩文,查找生字詞:
注意字形(學生演板):
弗 涉足 佇立 萋萋 幽寂 延綿
2、分讀、齊讀、賽讀。
五、自定學習課題
同學們能談談,通過學習本詩歌,你希望得到什么。
提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根據自己情況提出疑問。
六、合作探究,精讀欣賞
1、我們小時候聽說過“書山有路勤為徑”,這里的路指的是讀書之路,難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嗎?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2、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臨選擇,比如上“重高”還是“普高”,你會怎么辦呢?
提示:聯系自己談談認識。
3、那么,現在理解作者為什么小“路”大作嗎?
提示:認識作者對路的感受,去真正理解路的內涵。
4、那讓我們一起懷著憂愁的態度頌讀詩歌,品味作者對讀者的勸誡吧!詩歌的主題是什么?
5、大家能否摘取關于路的描寫,來比較鑒賞一下。
提示:學生五分鐘比較自讀;自讀結束后,可以各抒已見。
6、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七、延展閱讀,學習象征
1、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這樣的方法,我們以前學過什么?它叫作什么?
提示:(屏幕出示象征的定義)“象征”──用具體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紅花”象征“光榮”,“黃河”象征“中華民族”,“松柏”象征堅強勇敢。“象征”和“比喻”的區別在于,“比喻”著眼于相似點,而“象征”側重于本質上的聯系。例如“紅花”可以象征光榮,但“紅花”不能象“光榮”。
(屏幕出示四幅圖畫:梅花、寶劍、火炬、長城,請同學脫口而出象征意義)
2、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3、我們順著作者的話題,請同學分別來寫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結果,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后通過對擂來決定走大路,還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鐘來寫,師循環,偶爾應學生要求指導)
八、結束語
無論是小路還是大路,老師相信同學們都會走得很精彩。“行路難,行路難”,然而“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同學們充滿勇氣走下去,天塹都會變通途。
九、積累聯想 完成作業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十、綜合性訓練
出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課件設計】
1、作者像──目標──作者情況──贊譽──思考題──仿句。
2、路的圖片──路的詩詞名句象征──延伸的路──小節意思──積累練習──課后作業。
《詩兩首》教學設計_ 篇5
【教學過程】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關于作者
普希金,俄國的偉大詩人。
二、本詩主題
這是一首哲理抒情詩,讀了這首詩后同學們一定會有像高爾基所說的“我開始讀普希金詩時,好像我走進了 樹林中的一片草地,到處盛開著鮮花,到處充滿著陽光”的感覺。
首先朗讀全詩,了解詩的大體內容。
1、讀準下列字詞的音:
憂郁 向往 瞬息
2、解詞:
憂郁:憂傷,愁悶。
向往: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達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
3、學習本詩,思考:
⑴ 這首詩蘊含著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書,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才能戰勝挫折,真正學會生活。
⑵ 概括這首詩的內容。
詩人用誠摯的語言傾訴了自己對生活的體會,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騙,不要消沉,要積極面向未來,戰勝自 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選擇的路》
一、關于作者
羅伯特·弗羅斯特,美國著名詩人。他出版過十多部詩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頓以北》集,另外還有 《山罅》、《新罕布什爾》、《西流的小溪》、《見證之樹》、《在林間空地》等。他的詩歌獨具風格,以口語入詩,生動樸實地描寫了田園風光和農村日常生活。他的詩充滿了美國的鄉土氣息,流傳廣泛,深為人 們喜愛。
先朗讀本詩,熟悉全詩。
1、讀準加粗字的音:
佇立 涉足 萋萋 誘人 幽寂 人跡
2、解詞:
涉足:指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范圍。
萋萋;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佇立:長時間地站著。
3、學習本詩,思考:
⑴ “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這句話象征了什么?為什么?
“我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象征了如何抉擇人生的道路;這條路上人跡罕至,代表著這條路也許更艱辛、更需要開拓,正因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⑵ 本詩能寄寓著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樹林里分開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⑶ 這首詩語言有什么特點?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情感真摯,讀來親切。在樸素自然的語言中蘊含深刻的哲理。
《詩兩首》教學設計_ 篇6
【實用教案】
〖創意說明〗
朗讀是含英咀華、把經典“化”入個人身心的過程。課堂上,教師示范朗讀,把自己對作品精華處的理解和感受“讀”給學生聽,同時指導學生讀,這是“美讀”,更是“讀美”。
〖教學步驟〗
一、教讀,學習朗讀技巧
1、第一遍朗讀,教朗讀節奏、重音,可參考如下設計:
假如/我是一只鳥,(深沉地)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悲憤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后/我死了,(平靜地、執著地)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痛苦地、深情地)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第二遍朗讀,教連讀,即朗讀時句斷而氣流不斷,讀得流暢起伏,如下面這四句: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讀,確定詩句的感情基調,做到以情帶聲。
4、第四遍朗讀,詩出情感的層次。第一層,詩的一、二句,男領;第二層,詩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兩句是全詩的最強音,男領一遍,全班齊讀一遍。
二、品讀,體會詩的意蘊
1、探究詩中意象的含義。
教師講析: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正踐踏著我們中國的土地,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詩人艾青用筆發出了戰斗的呼聲。“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河流”就是那長期郁積在人民心中的悲憤,“風”象征著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
2、評說詩中“鳥”的形象:
⑴ 要求學生用“這是一只______的鳥”句式說話。
⑵ 學生發言,教師適時點撥,形成以下答案:
這是一只歌唱著的鳥。
這是一只歌唱得喉嚨嘶啞的鳥。
這是一只在炮火連天的危急時刻奮力歌唱的鳥。
這是一只為人民抗擊侵略的斗爭精神而歌唱的鳥。
這是一只為祖國的美好未來而歌唱的鳥。
這是一只因為祖國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災難而痛徹肺腑的鳥。
這是一只用生命為祖國歌唱、摯愛著多災多難的祖國的鳥。
這是一只和祖國生死相依、對祖國忠貞不渝的鳥。
……
⑶ 教師小結:“鳥”的形象正是詩人自己的形象,“鳥”的歌唱是詩人也是全民族那對祖國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愛的表白。
三、聽讀,聆聽名家朗誦
1、播放瞿弦和的配樂朗誦《我愛這土地》,靜靜聆聽,聽三遍,體會節奏、重音等朗讀技巧及情感把握。
2、師生交流聽后感受。
四、演讀,歌唱愛的赤誠
1、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練習朗讀。
2、指名優秀學生示范讀。
3、師生合作,演讀全詩:第一層,詩的一、二句,師領;第二層,詩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兩句是全詩的最強音,師領一遍,全班齊讀一遍。
五、過渡,傾聽余光中的鄉愁
1、我讀──學生自己試讀,自主劃分朗讀節奏、確定朗讀重音。
2、我賞──品析詩歌的意象、結構。
3、我創──印發《鄉愁四韻》的前兩節,并播放《鄉愁四韻》前兩節錄音,要求學生續寫后兩節。
【備選創意】
〖創意說明〗
把全詩當作電視詩歌的解說詞,為電視詩歌散文編寫分鏡頭劇本。讓學生在想像中進入詩歌營造的意境理解詩意,用文字描述畫面,練習寫作,情感熏陶和語言訓練融為一體,語文味濃濃郁郁。
〖教學步驟〗
一、《鄉愁》劇本編寫
1、分組寫作:
第一節,劇本可擬為:昏黃燈光下,一位十五歲的少年正在雪白折信箋上奮筆疾書,向遠方的媽媽傾吐自己的思念和學業上的進步。寫好后,他仔細地貼上郵票。因為他知道,這一枚小小的郵票上,載著他對家鄉對親人的濃濃的思念。
第二節,劇本可擬為:天剛剛露出魚肚白,一位中年男子來到了碼頭上。他的手里,攥著一張早己被汗水浸濕了無數次的船票。他眺望著遠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馬上就可以見到自己的新娘了!無數個思念終于化作了歸家的船票!船呢,船怎么還不快來?我真想一步就跨進家門!
第三節,劇本可擬為:天陰沉沉的,像人的心情一樣陰郁。一方矮矮的墳墓座落在這無垠的荒野上,墳旁有棵枯樹,在風的吹動下不時發出“嘎吱嘎吱”的響聲。墓前,一位中年男人跪在那里,筆挺挺的。風吹亂了他的頭發,但他渾然不覺。他的心在哭泣:“母親!你的兒子來晚了!”
第四節,劇本可擬為:夕陽的余暉照在靜靜的海面上,海上霞光萬丈。一位年過五旬的老者站在岸邊,貪婪地看著海上那遠航的船只。老人的心也隨著這船只悠悠地遠去遠去……他的思緒己越過了這淺淺的海峽,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那片熱土……
2、欣賞央視電視詩歌散文《鄉愁》視頻資料。
3、評點各組劇本。
二、學習《我愛這土地》
1、播放《我愛這土地》視頻資料,但不播放聲音及音樂。
2、自己設計朗讀時的節奏、重音及動作,并配上合適的音樂。
3、播放畫面,學生個性演讀。
《詩兩首》教學設計_ 篇7
課題:《詩兩首》
教學目的:1、賞析詩歌,理解詩歌的內涵。
2、體會兩首詩歌的不同表現形式。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詩歌的美,從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教學難點:理解兩種物象的含義。
教學策略:朗讀法,對比法。感悟法。
在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對事物敏銳的感受能力。對于詩歌而言,培養語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讀和感悟,在朗讀中感悟作品的內涵,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寫的情景之中,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凈化和升華心靈。本課兩首詩,表現形式不同,但都是表達了對母親的愛,一中一外,兩位大家,靈犀相通。所以用對比法更能夠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形式上的異同,形成對詩歌的立體印象。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同學們,最近你們有沒有看到電視上有則廣告中一對母女的對話:在家嫌嘮叨,出門了就想念,怎么辦呢?打電話吧。媽媽說:你就這么離不開手機呀?女兒答:“媽媽,不是離不開手機,是我離不開您!”這種情形你有體會嗎?學生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詩兩首。
板書課題。
二、指名配樂誦讀詩歌。教師注意結合具體句子點撥指導語速、語調、輕重、頓挫等事項。
三、賞讀詩歌、感受詩歌內涵。
1、同學們,你認為這兩首詩歌表達的內容和主題有什么共同點嗎?是什么?
指名回答。都表達了孩子對母親的愛。
2、請用“----------用-------------表達對母親的-----------。”這一句式說話,并根據詩歌內容說明理由。
3、詩歌中的“紙船”和“金色花”是什么意思呢,詩人為什么要用它們來表達孩子對母親的愛呢?
紙船:紙船富有童稚氣,適合表達子女的心態。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金色花: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泰戈爾把兒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贊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泰戈爾的想像實在新奇而美妙。
四、細讀詩歌,領會詩人圣潔、博大的愛。
1、學生介紹兩位大家的常識。補充作者寫此文的背景。
①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學,盡管船外是美麗壯觀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獨、惆悵的詩人,無心欣賞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熱淚,在專心、執著地疊著一只只紙船,然后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盡管風高浪急,紙船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疊著,希望總會有一只能飄流到日夜想念的母親身邊。一個獨特的物象,寄托了詩人對母親無限的眷念之情,
②20世紀初,也就是泰戈爾寫這首詩歌的時候,是他個人最不幸的時候。19xx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對兒女相繼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寫出如此充滿童趣,充滿母愛的文章。你怎么看?
2、材料回放:
冰心老人在年輕的時候,曾給他遠方的朋友寫到:“在去年秋風蕭瑟、月朗星稀的一個夜晚,一本書將你介紹給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詩詞和我的思想一縷縷合成琴弦,奏出縹緲神奇無調無聲的音樂,這思想就是愛的思想,這音樂就是愛的音樂。”她的朋友是誰?印度詩圣——泰戈爾。冰心正是受到泰戈爾的影響,寫出300多首無標題的格言式自由體小詩,結集為《繁星》和《春水》。愛是兩人共同的作品主題,并且,這愛是一種何等圣潔、博大的愛啊!
3、帶著你的感悟,有感情地重讀課文。
五、指名再讀課文,體味特色。
兩名同學在讀的過程中感情基調的把握是否一樣?
金——天真、歡快、充滿童趣、享受母愛。
紙——低沉、深情、充滿期待的、向往母愛。
課堂總結:
在愛的天空里,兩位大詩人給我們播撒了最瑰麗的花瓣。懷著對自然和生命的虔敬,他們的筆下流瀉著一條涓涓不息清流,它流淌過我們的心田,蕩滌了一切塵埃。
六、布置作業:
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簡單地寫出自己的真心體會,字數不限。
板書設計:
詩兩首
泰戈爾 冰心
金色花 紙船
愛
母親
《詩兩首》教學設計_ 篇8
【教學目的】
1、學習和借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通俗易懂而富有哲理的語言,理解《未選擇的路》中“路”的象征意義。
2、熟讀成誦,背誦中要賦予自己的理解,做到有表情背誦。
【重難點】
1、重點:
因文悟情,如何面對困境以及如何選擇人生的道路。
2、難點:
《未選擇的路》的象征意義,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設想】
1、熟讀、有感情地朗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感受,老師最后總結點撥。
2、讓學生積累精彩的語句,充實語言倉庫。
【計劃課時】
兩課時。
【教學環節】
第一課時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導入
師: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我們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
生自由抒發。
師要親切地傾聽生的抱怨。
二、誦讀
1、師范讀,讀出節奏來。
2、生練讀。
3、生有感情讀。
4、說題目:“欺騙”──理想與現實的一種距離。
5、生齊讀。
三、賞析
1、語言:通俗易懂,“勸說的口吻”,又富有哲理。
(插入朗讀)
2、這首詩中詩人對生活是什么態度?
強調“熱愛、積極樂觀”。
3、生讀自己喜歡的語句。師提及句子“相信吧”“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四、小結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當堂背誦)
五、作業
仿寫詩《假如……》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
一、生讀自寫的詩《假如……》
師多肯定。
二、誦讀
三、賞析
1、哲理詩,“象征手法”。
2、討論“路”以及象征。
3、“未選擇”的理解。
4、蘊含的人生哲理:
引導──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與困惑,那我們該怎么辦?
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但也要有魄力,敢于創新和進取。
5、詩句提醒:
久久佇立”“荒草萋萋,……顯得更誘刃,更美麗。
四、小結
弗羅斯特,“象征”。
五、課外拓展
1、聽配樂詩朗誦《致凱恩》、《海濤》。
2、抄寫汪國真的《生活》(生活、遺憾):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選擇了清醒/也就選擇了糊涂/你征服了別人/也就被別人征服/你贏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
你擁抱了晨鐘/怎么可能拒絕暮鼓
《詩兩首》教學設計_ 篇9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了解詩人,理解詩意,背誦二首詩。
2、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讀詩的興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蘊涵的哲理;
2、品評詩歌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1、《未選擇的路》詩人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的原因。
2、詩歌的象征手法。
【教學方法】
1、讀、說、悟、品。
2、比較鑒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由《丑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
當你身處困境,是前進還是后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
二、詩人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 38歲。代表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后,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這前后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2、學生齊讀,議讀,交流體會。
3、解讀詩歌大意:(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見解)
教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詩人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問世后,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四、《未選擇的路》
1、教師引導:
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學生讀詩,可分組讀,齊讀,范讀:
自由議論,交流看法。教師適當引導。教師最后總結發言。
教師:詩分四節。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顯得無奈又無助。這樣,很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路,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
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最后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3、佳句分析:
先向學生提供思考題,學生自由或分組討論后,再課堂上交流,教師可以總結,也可點到為止:
⑴ 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⑵ 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么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五、練習與思考
(可以作為家庭作業讓學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它卻是一首著名的詩,為世界各國人民廣為傳誦。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本題旨在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喜歡這類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并對人生構成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道主觀題,學生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但通過教師的教學,最好使學生能喜歡這樣的詩,并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答案。
2、朗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題旨在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欣賞新詩的水平。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4、課堂小結: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里,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教學建議】
1、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這里學生第一次接觸他們,教師可以做些介紹,使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書店里普希金的詩集很多,圖書館也不少,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閱讀。
2、《未選擇的路》中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恐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對此要重點加以講解。
3、給學生一點關于詩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識,注意區別比喻和象征在詩中的表現。
《詩兩首》教學設計_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道德、情感、價值觀:
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丑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
(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
1、聽課文錄音。
2、劃分朗讀節拍。
3、自由朗讀。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
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明確:見教參。
3、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六、遷移積累
1、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2、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
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
一、復習舊課
1、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學生交流。
二、導入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 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
四、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
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
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與比喻的概念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
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
我靠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后倚靠著這支長矛。
──阿爾基洛斯科
《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
──薩福《新娘》
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征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
出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后記】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
《詩兩首》教學設計_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詞語,掌握“瞬息、幽寂、延綿、荒草萋萋”等詞語的讀音、詞義,并學會運用。
⑵ 了解兩位詩人,理解兩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⑶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熟讀《未選擇的路》。
2、能力目標:
⑴ 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并激發學生的想象,對詩歌進行再創造,培養學生讀詩的情趣。
⑵ 借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直抒胸臆的構思,理解《未選擇的路》一詩中的象征手法,逐步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3、德育目標:
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體味詩人因選擇人生之路的慎重與無奈而引發的感慨,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解兩首詩所蘊含的哲理。
2、品評兩首詩的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1、理解《未選擇的路》中,詩人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選擇的那條路的原因。
2、掌握象征手法。
【教學方法】
1、詩歌四步教學法。讀詩──說詩──悟詩──品詩,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鑒賞能力同步提高。
2、比較鑒賞法。尊重學生鑒賞主體地位,以個人欣賞體驗為主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并說明理由,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意;學生自主交流,暢談讀詩感受;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深悟詩歌,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理解詩歌所蘊含的哲理;學生自主品評詩歌,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比較鑒賞,學生暢談學詩的心得,鑒賞體現主體化、個性化。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1:播放龍飄飄的金曲《成長的歲月》“過去為沒有得到而傷悲,過去也曾為失去而后悔,我想起這一切的一切,那都只是我心頭一個結。今晨當我不再為我的付出而流淚,成長的歲月,讓我知道我已失去太多,成長的歲月,讓我知道更要珍惜擁有的一切。”
歲月的風鈴在我們耳邊叮咚作響,站在青春的路口靜靜凝望:前方的道路曲折蜿蜒,直通向那被稱為“明天”的地方。回頭看看自己的足跡,那一雙雙腳印記下了我們每一次跌倒和踉蹌,這條路上有綠洲有沙漠,有風吹雨打有鳥語花香,但無論如何,平原留著我們的足跡,高山印證著我們的身影,大海融入了我們的氣息,天空記錄下了我們的飛翔。多少次陰霾,我們用陽光驅散,因為我們心頭縈繞著堅強與快樂,請聽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播放示范朗讀帶)
設計2:當你處于逆境時,是該前進?還是后退?前進,或許會有老虎攔路,但等待同樣意味著死亡,怎么辦?讓我們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去尋找答案。
設計3: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可夫斯基、萊蒙托夫等。今天我們來學習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的普希金的哲理小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二、詩人簡介
多媒體顯示普希金、弗羅斯特畫像,教師簡介詩人的人生經歷及創作概況:
普希金(1799~1837),俄羅斯十九世紀偉大的民族詩人,他在多種文學體裁──抒情詩、敘事詩、詩劇、小說、散文、童話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績,為后代的作家提供了典范,所以他被稱為“俄國文學的始祖”“偉大的俄國人民詩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一生追求自由,反對沙皇專制,曾遭到流放。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和保皇黨人丹特士決斗中被陰謀殺害。普希金一生寫了800多首抒情詩,包括著名的《自由頌》《致恰達耶夫》;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澳涅金》。《葉甫蓋尼·澳涅金》是他的代表作品。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現代詩人,一生榮獲四次普利策優秀詩歌獎,他的詩在美國擁有眾多讀者。他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的弗蘭西斯科。他曾就讀于達特第斯學院,但不久便輟學到一家紡織廠做工。1897~1899年,他又在哈佛大學學習。此后,他當過教員、工人、農民。1912年全家遷往英國,得到龐德等詩人的賞識和幫助,《一個男孩的愿望》和《波士頓以北》的出版,使他一舉成名。1915年他返回美國,邊教書邊干農活。
詩人主要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生動樸實地描寫了田園風光和農村日常生活。他的詩充滿鄉土氣息,同時又富于象征和哲理,內涵復雜,情調微妙,深為人們喜愛。
三、師生共同賞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詩意:
教師提示以下詞語的讀音:
瞬(shùn)息 懷戀(liàn)
學生集體朗誦,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學生自由發言,交流讀詩的感受:
生1:這首詩節奏清新明快,詩意簡潔明了,勸說我們在生活失意時,要保持鎮靜,要樂觀向上,相信一切都會過去的,現實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么糟糕。
生2:這首詩簡單易懂,與以前讀過的詩相比,顯得“平易近人”些,能消除我們讀詩時緊張的心理。
生3:我覺得丑小鴨可以作為這首詩的代言人。丑小鴨在憂郁的日子里,鎮靜從容,樂觀處事,終于迎來了“快樂的日子”。當他成為一只白天鵝時,那過去遭遇的歧視、打擊竟成了他親切的懷戀。文學大家對人生的認識,實乃“英雄所見略同”。
生4:詩人似乎在勸說我們:當生活欺騙了你的時候,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我似乎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看到詩人堅定的眼神、剛毅的表情。
……
教師總結:同學們對詩的感悟能力相當高,這首詩已叩響你的心扉,接下來讓我們悉心品味,深層探究。
3、教師設計相關題目,引導學生深層探究,領悟詩意:
多媒體顯示:
⑴ 丑小鴨是安徒生的真實寫照,《假如生活欺騙了
你》與作者的經歷有關系嗎?
⑵ 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這兩句詩的含義?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
⑶ 成長的天空中,總會有陰霾,在泥濘的小路上踽
踽獨行時,你曾經有過怎樣的心理活動?這首詩會引發你
怎樣的人生感嘆?
⑷ 你對“欺騙”一詞是如何理解的?
學生分組討論,要求人人發言。教師巡視各組,選交流較好的小組選代表面向全班交流。
明確:
⑴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和斗志。他一生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是在不斷遭受流放和與專制制度進行曲折的不懈的斗爭中取得的。從詩中可以看出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這首詩正是詩人個人體驗的形象傳達,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⑵ 這兩句詩道出了一種人生體驗中極為普遍的感覺:生活是有意義的,不要隨意忘卻、拋棄那曾經擁有的憶念。在這里,詩人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⑶ 學生暢談自己的成長經歷,傾吐成長的煩惱。教師也可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談,力爭創設一個親切真誠自然和諧的教學氛圍。
⑷ “欺騙”是指個體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一種距離,以及這種距離給人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失落。
4、品評詩歌,鑒賞詩歌的美點:
教師以記者的身份現場采訪學生“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這首詩沒有具體的形象,卻被世界各地人民廣為傳誦,依你看,原因是什么?”
學生爭相回答。
生1:這首詩以說理為主,但并不是枯燥生硬的說教,更像是柔聲相勸,親切交談,有豐富的人情味。
生2:全詩顯得清新流暢,熱烈而又深沉,有“率真”“清新”的藝術特質。
生3:這首詩不以意象傳情達意,而是直抒胸臆,以平等交流的語氣娓娓寫來,語調親切和婉,熱誠坦率。
生4:詩歌展現了一種積極向上、達觀自信的人生態度,我想,這應是詩歌流傳長盛不衰的原因。
……
5、學生齊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四、學生自主賞讀《未選擇的路》
1、導入:
同學們是否記得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名句,人們常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寫“路”的小詩《未選擇的路》。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正音正字:
⑴ 教師選兩名學生整理、交流需要積累的詞語:
學生明確:
涉足:指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的范圍。
幽寂:幽靜、寂寞。
佇(zhù)立:長時間站著。
萋萋(qī):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回顧:回過頭來看。
污染:這里指踩下足跡。
⑵ 學生默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意。
⑶ 學生齊讀詩歌,體味詩情。
3、學生自由發言,交流讀詩的感受:
生1:這首詩好像在說在歧路口,該選擇什么樣的路。
生2:我的看法與前面這位同學不一致。詩歌不是在談選擇什么樣的路,而是在談“選擇”本身,選擇給人帶來的困惑。
生3:詩人在談自己的人生體驗,他一旦作出選擇,同時就意味著失去,對失去的事物,總是追懷再三。
生4:詩人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自己對人生之路的思考,有哲理蘊味。
……
教師總結:詩歌是多義的,一千個讀者是一千個哈姆雷特。孰是孰非,留待下一步研討。
4、生生互動,進入質疑、釋疑階段,通過深層探究,理解詩意,深味詩中蘊含的哲理:
學生自由提問,教師分類整理學生的疑問,把共性的較有價值的問題交付全班同學討論解決。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多媒體顯示:
⑴ 請用一句話分別概括四節詩的內容。
⑵ 詩歌談選擇,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
路”?
⑶ 詩中“路”有什么深刻含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
樣的人生哲理?
學生明確:
⑴ 第1節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思考所要選擇的路;第2節詩人選擇了少有人走的路;第3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第4節寫未選擇的路。
⑵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原因有二:人生的道路有許多可供人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選擇的路,才更讓人想念和留戀,此其一。未選擇也就是一種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此其二。詩人重點寫未選擇的路,是對人生的真實寫照,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引人深思。
⑶ 詩人表面上似乎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有: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只能選擇一條,必須慎重;人生的選擇,要深思、慎取、忌草率、盲從;路要靠自己去走,越是荊棘叢生的道路,越能令人想念,也越能磨煉人。
5、品味詩歌,鑒賞詩歌的美點:
教師以談話的方式與同學交流,“這首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生1:平易的文字背后蘊含著深邃的哲理。
生2:優美的意境最能吸引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如畫面一般,形象地寫出了選擇的誘惑。
生3:濃郁的抒情、深邃的哲理相交融。詩人的經歷是獨特的,感受卻是典型的,那淡淡的憂郁、惆悵為全詩帶來了不可抗拒的藝術感染力。
生4:形象性、哲理性是詩歌成功的關鍵。象征手法的運用是本詩鮮明的藝術特征。
教師順勢點撥:詩人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自己對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哲理性。
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為的是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它是詩人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它往往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和比喻是不同的。比喻重相似性,目的是使要說的事物更加生動、鮮明,它只是一種修辭,只在個別的詞、句、語段中起作用。而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往往統攝全篇。
學生回憶以往學過的內容加以印證,深化對象征手法的理解。
6、學生齊讀《未選擇的路》。
五、比較鑒賞,學生暢談學詩的心得、體會
教師提示:這兩首詩中,你更喜歡哪一首?請說明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
生1:選擇是異常痛苦的,兩首詩我都喜歡。我喜歡兩首詩中積極達觀的人格美。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到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時,你該怎么辦?普希金和弗羅斯特用他們的詩歌表達了對人生的思索,展露了一種積極達觀的人格魅力。“假如生活欺騙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多么積極向上、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但我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人單單選擇少有人走的路,從中看出他有多么闊大的胸襟!這是多么堅強、充滿挑戰性的選擇!
生2:世上沒有兩種花是完全相同的,我無法選擇。兩首詩手法各異,美妙絕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平實直率、直抒胸臆,似乎是促膝談心,給人如坐春風之感;《未選擇的路》運用象征,委婉含蓄,詩意醇厚,百品不厭。
教師總結:兩位同學委婉指出老師的問題不恰當,這很好,看來選擇是艱難的,不選擇是令人遺憾的。兩首詩各具特色,都值得我們反復吟誦,百般品味。
六、課堂小結
在成長的道路上,有這些大師偉大人格的光輝照耀,有他們智慧的澆灌,我們人生的花朵一定會開放得更加絢爛奪目。
學生齊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齊讀《未選擇的路》。
七、布置作業
1、古今中外有許多詩人作家,對“路”有過精彩的描述,請你寫出三句,注明作者,并選擇其中的一句談談自己的感受。
2、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1小節句式,完成下列填空。
假如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不要______!
_________需要__________。
相信吧,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
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
2、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
不要驚慌,不要沮喪!
陰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
相信吧,開心的日子定會到來。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組織一次演講比賽,題目是:讓快樂伴我成長。最好引用詩歌中的句子,課內課外均可。
2、寫作活動設計:
⑴ 模仿“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以“假如”為題的一首小詩,要求蘊含一定的道理。
示例:
假如
假如有一天
你被生活疏遠
一定要有勇氣自己站起
假如有一天
你被痛苦拋進了漩渦
一定要用智慧主宰自己
假如有一天
你一顆滴血的心已被揉破
一定要選擇堅強戰勝自己
⑵ 《未選擇的路》中詩人選擇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路,依你看,詩人是一個怎樣的人?請你對他作一番描述好嗎?
(提示:重點描述詩人的內心世界或描述詩人作出選擇時的心理活動)
3、選擇最喜歡的精短哲理詩,組織一次以“青春”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這首詩,試將它與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進行比較,談談兩首詩風格、立意的不同。
假如你欺騙了生活
宮璽
假如你欺騙了生活
以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沒有到此為止
有一天,它會教你向它認錯
大地的心是誠實的
孩子的眼睛是誠實的
人生只有一步一個腳印
才會有無憾的付出無愧的收獲
【備課資料】
一、課文賞析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賞析:
該詩寫于1825年,正是詩人流放南俄敖德薩同當地總督發生沖突后,被押送到其父親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間所作。從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這是一段極為孤獨寂寞的生活。面對12月黨人起義前后劇烈動蕩的社會風云,普希金不僅同火熱的斗爭相隔絕,而且與眾多親密無間的摯友親朋相分離。幸虧夜晚,有終生摯愛的奶媽相陪伴,講故事為他消愁解悶;白天,到集市上去,與純樸的農人為友,和他們談話,聽他們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讀書、寫作,鄰近莊園奧西波娃一家也給詩人愁悶的幽禁生活帶來了一片溫馨和慰藉。這首詩就是為奧西波娃15歲的女兒姬姬所寫的,題寫在她的紀念冊上。
普希金自言,要“用詩歌喚起人們善良的感情”,別林斯基也曾說過:“普希金天性是可親可愛的人,他是誠心誠意愿意向每一個他覺得是‘人’的人伸手的……他內心有著許多赤子似的和善、溫良和柔順的成分。”因而“在普希金的任何感情中永遠有一些特別高貴的、溫和的、柔情的、馥郁的、優雅的東西。”《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就典型地體現了這種思想特征。該詩以一個假設句破題,劈頭就是一個“假如”,此時26歲的普希金,面對的是一個純真的女孩,他宛如一位飽經風霜而又無比溫厚的長者,仿佛生怕碰傷這棵稚嫩的幼苗,于是從未來著筆,使用一種帶有預言的口吻叮嚀、勉勵涉世未深的少女,如果出現這種偶然……實際上,這個對于無知的對話者所作的帶有推測性假定意義的假說,正是變幻莫測的人生中的一種必然現象,即生活中不可能沒悲傷、煩惱,但是你要克制、忍耐,因為還有一個“歡樂的日子”就要來臨。這歡樂是針對悲傷而言的,不是現在時,而是屬于未來的。緊跟其后,在第二個詩節中,詩人進一步指出,這未來,并非現實生活中,漫漫長夜之后,遙遠的明天,而是心靈生活中的未來,這就引出了下面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詩句:“轉眼間一切都會過去,/而過去了的,將會變得可親。”顯然,在這里,詩人并未一般地開出常人司空見慣的用時間醫治心靈創傷的這貼藥方,而是要人面向內心世界,放眼于未來,實行一種自我精神調節法,究其實,這是一種情緒的轉換,它可以是在一瞬之間完成,這就是要用希望去救治現實的痛苦。這同現代心理醫生的看法可以說是不謀而合,然而,普希金畢竟不是心理學家,而是詩人。他進一步指出,痛苦一旦過去,人就會更加成熟,對于成熟的人來說,這過去了的,即便是痛苦,也會成為人生的一段標志,而令人感到無比親切。保持對生活的信心,即使在逆境之中,不要陷入絕望而不能自拔,正所謂蒼茫人世,短暫人生,期驥美好,追憶亦美好矣,這不正是離群索居、寂寥生涯中,詩人悟出的深刻生活哲理嗎?這里沒有一絲一毫宿命論的蛛絲馬跡,真誠、善良,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加上親切自然而又熱情深沉的語調,詩歌樸素、流暢,言簡意深,耐人回味。
與普希金早期引吭高歌贊頌自由,嬉笑怒罵,諷刺權貴,批判專制的抒情詩不同,這首小詩,明顯表現出詩人后期抒情詩創作趨向含蓄、富于哲理的特點。用普希金自己的話說:“從1825年開始,他走上了‘現實的詩人’的道路。”這首詩即是一個佐證。
(選自《古今中外哲理詩鑒賞辭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8,作者:趙寧)
2、《未選擇的路》賞析:
這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寫于1915年,自問世以來,廣為流傳,成為美國詩歌中的名篇。
詩人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兩條路在黃色的樹叢中*開,一條路蜿蜒地進入叢林榛蕪;一條路長滿茸茸的綠草。作為過客的“我”在岔路前猶豫、徘徊,因為兩條路雖然風格不同,但都美麗、平坦、覆滿落葉,以同樣的魅力吸引著我,等待著踏踐,而“我”只能選擇其一。如果僅僅是兩條路的選擇,詩人也不需躊躇再三,在這里“路”有更深的含義,它象征著人生的旅途,詩人面臨的是人生道路的選擇,難怪他難以舉足。因為無論這種選擇是明智還是糊涂,我們都不能回到原來的岔路重新開始。
這首詩揭示了人的一個根本問題──選擇。弗羅斯特避免直言這兩條路代表著什么,對選擇的具體內容沒有任何暗示,詩人所要闡明的僅僅是選擇本身。詩描繪的是一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在進行選擇時的心態,這個人是弗羅斯特,也是我們。選擇是人生經驗中的一個方面,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選擇,人生就是由無數次選擇組成的。同一時刻同樣的機遇,我們只能選擇其一。當我們沿著自己選定的道路前行時,常常會對那條未選擇的路懷著深深的眷戀,如果走那條路又會怎樣?也許更奇偉、瑰麗,也許更平凡、黯淡,不管怎樣,我們都無法去實踐,它成為一個永遠難圓的夢。選擇的存在決定了生活中具有現實性和可能性兩個方面。當一種選擇成為現實,必然伴隨著另一種可能,它們無法互換,因為我們不能返回選擇的起點。這是人生無法解決、無法擺脫的深層悲劇,所以,作者要發出無奈的“深深嘆息”。選擇造成無法彌補的差異,幸運與不幸,快樂與悲哀,希望與渺茫,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生。
詩人用了象征的手法,通過直覺和戲劇性來傳達詩中的哲理,以個別反映一般,以小見大,以近寓遠。清新的詩句后面,是詩人對人生深層的思索和嘆息。反復閱讀,我們可以領會其中的哲理,得到智慧的啟迪。
(選自《古今中外哲理詩鑒賞辭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8,作者:鄭書磊,郝文勝)
二、重溫經典
薦讀邵燕祥《假如生活重新開頭》:
假如生活重新開頭
邵燕祥
假如生活重新開頭,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還是迎著朝陽出發,
把長長的身影留在背后。
愉快地回頭一揮手!
假如生活重新開頭,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依然是一條風雨的長途,
依然不知疲倦地奔走。
讓我們緊緊地拉住手!
假如生活重新開頭,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我們仍舊要一齊舉杯,
不管是甜酒還是苦酒。
忠實和信任最醇厚!
假如生活重新開頭,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還要唱那永遠唱不完的歌,
在喉管沒被割斷的時候。
該歡呼的歡呼,該咀咒的咀咒!
假如生活重新開頭,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他們不肯拯救自己的靈魂,
就留給上帝去拯救……
陽光下畢竟是白晝!
時間呀,時間不會倒流,
生活卻能夠重新開頭。
莫說失去了很多很多,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明天比昨天更長久!
1979年11月19日
提示:這首詩共六節,既以熾熱的情感感染人,又以深邃的哲理啟迪人。全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極其真誠而豐富的。詩人立足于新的人生道路的起點,通過告別過去(第一節)、風雨同舟(第二節)、相互信賴(第三節)、堅持真理(第四節)、光明照耀人間(第五節)、走向未來(第六節)的心靈歷程,展現了詩人對新的人生生活的摯愛與追求。詩人對新生活的追求包含以下幾層意思:一、在即將到來的新時代里,一如既往地追求光明與理想,和人民一道創造美好的新生活;二、陽光有了陰影,美好中有了丑陋,那么,也應該有批評、有暴露;三、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重要的是把握未來。全詩就這樣將濃烈的詩情與深刻的哲理有機地統一起來,刺激讀者的審美感受,產生強烈的共鳴。
《詩兩首》教學設計_ 篇12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朗讀時把握《我愛這土地》昂揚、深沉的意境和激昂悲壯的感情基調;《鄉愁》哀傷柔美的意境和感情基調。
2、通過理解詩歌的所描寫的對象(意象)來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鳥的形象、土地、河流、風、黎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我愛這土地》中幾個意象的象征意義;《鄉愁》中意象的組合及主題升華。
【教學設想】
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朗讀、品讀、析讀中通過文中象征意象來把握詩歌的內涵,分析詩句的表現力,從而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學過程為啟發方式展開問題──誘導思維進行討論──積極發言探究互動──拓展文本創新閱讀。
我愛這土地
一、情境導入
二、交流課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識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⑴ 朗讀《我愛這土地》,體會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來朗誦這首詩?
⑵ 朗讀、品味詩句,概括艾青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⑶ 《我愛這土地》一詩中分別描述了鳥兒歌唱的對象是哪幾個?核心是什么?為什么在描述對象前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
⑷ “土地”、“河流”、“風”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詩人對這些意象的描寫,蘊含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2、就自己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質疑探究(重在讀)。
3、指導學生尋找背誦思路,快速背誦課文。
有感情地朗誦(比賽)
四、拓展閱讀
進一步探究:詩人為什么會有這么熾烈的為祖國而獻身的愛國熱情?
賞析詩歌《給戰斗者》(節選)、《假使 我們不去戰斗》
五、綜合創新、產生新疑
指導學生以“假如我是……”開頭,寫一段詩,注意分節和分行,盡可能用一些意象來表達情感。
鄉愁
一、情境導入
二、交流課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識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⑴ 《鄉愁》一詩是擷取了哪些意象抒發情感的?有什么特點?
⑵ 所有的文學創作都要講究形式美,詩歌尤其如此。《鄉愁》一詩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⑶ 《鄉愁》詩中,“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頭”前后四次重復,這樣有什么好處?
⑷ 《鄉愁》這首詩抒發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誦讀時應如何把握詩的感情基調和朗讀節奏?
2、就自己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質疑探究(重在讀)。
3、指導學生尋找背誦思路,快速背誦課文。
有感情地朗誦(比賽)
四、拓展閱讀
賞析其它鄉愁詩,如:席慕容的詩《鄉愁》、舒蘭的《鄉色酒》。
五、綜合創新、產生新疑
選擇自已最拿手的方式來演繹這首詩(讀詩、唱詩、講詩、問詩)
《詩兩首》教學設計_ 篇13
教學目標 1. 能根據注釋讀懂詩句,了解詩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3. 背誦《觀書有感》。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了解大意,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贊美書的名言警句。 學生:課前查閱《觀書有感》的資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簡介。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引入課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歡讀書,他們的作品也體現了他們對書的贊美。今天我們將一同領略古詩和現代詩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觀書有感》,一首是——(生)美國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書》。 二、初讀解詞義,詩句脈絡清 1. 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 抽讀正音。注意“畝”“徘徊”“渠”的讀音。 3. 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運用工具書、誦讀、聯系上下詩句、看注釋等)。 4. 運用喜歡的方法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先小組再全班匯報。師生重點交流“鑒”“徘徊”“渠”等字詞。 5.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弄明白下面幾個重點的詞語的意思——一鑒開:像一面打開的鏡子。(比喻) 徘徊:來回移動。(動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許:如此清澈。 6.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說說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云影)。 三、設疑品詩句,寓意躍紙上 1.教師設疑問難。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 2.發揮想象,理解釋疑。詩人身處何地?在做什么?(當時詩人在讀書,有一個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邊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寫下了《觀書有感》這首詩。)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閃耀浮動。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詩人是想說明一個道理,要想知識淵博,就必須多讀書。要像源頭活水不斷充實。) 四、想象促朗讀,寄情于詩間 1.師: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誦一遍這首詩,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學生結合對詩的理解復述。 3.師:讓我們邊想著這美麗的景象,邊吟誦這首詩。 五、話鋒一扭轉,現代話神奇一句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美的境界和讀書融合,讓我們再去感受書的神奇。 1. 初讀課文,思考問題——為什么說書是神奇的? 2. 自主交流,體會書的神奇,談一談你對每一小節詩的理解。 3. 激發對讀書的熱愛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讀。 六、對比詩中意,悟出真道理 1. 談談學了這兩首詩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讀。 3. 背誦《觀書有感》。 板書設計: 詩兩首 觀書有感 神奇的書 宋 朱熹 美 狄金森 共同點:寫書 不同點:前者古詩,后者現代詩,各自感受也不盡相同。
《詩兩首》教學設計_ 篇14
【教學過程】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導入
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斯基、馬雅可夫斯基、萊蒙托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
二、資料
普希金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別林斯基曾贊譽他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樣鏗鏘有力。 這首詩是詩人于被流放時期題在鄰居的女兒的紀念冊上的,詩人以明白如話的詩句,叮囑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鎮靜振作,等待光明的到來,其實這更是支撐詩人在艱難歲月里不懈奮斗、追求、創作的座右銘。
三、朗讀全詩,談談自己讀后的啟發
(學生反復朗讀全詩,交流自己讀詩的體會: 詩人在詩中闡明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心急,不要悲傷,苦惱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 過去,我們應永保積極樂觀的心態。 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未選擇的路》
一、導入: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同學們就課外積累的說說看。
學生就平日里積累的有關“路”的精彩描寫的語句作交流:
1、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3、魯迅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寫“路”的詩。
二、反復誦讀
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原詩的哲理。
學生反復誦讀全詩,思考“路”有什么含義?
三、欣賞、理解全詩
學生在反復誦讀基礎上,體會、理解詩中的哲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明確。
1、反復朗讀全詩,理解、體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
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際上,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這在文學創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2、象征與比喻有什么區別?
點拔:象征,在文學作品中,明寫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詩人雖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全詩5小節,每小節的大意是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惆──多年后的回顧嘆息,其實未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選擇的路一步步變為現實,而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對現實不滿,總覺得還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悔意由此而生,憂郁因此而起,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詩中的“路”、“荒草”、“足跡”、“落葉”等象征什么呢?(“路”象征著人生之路事業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難、艱苦、曲折、坎坷。“足跡”可以理解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奮斗。“落葉”可理解為在探索和奮斗過程中所遭受的失敗、挫折、坎坷……)
3、反復品讀全詩,你從中悟出怎樣的人生哲理?
學生各抒己見,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立的選擇;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滿荊棘,困難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奮斗、拼搏,一定會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無數次的跌倒、失敗,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心兒永遠向往著美好的未來,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索之路,其樂無窮;人生中有無數次的選擇,充滿挑戰和機遇,應把握機遇,隨時迎接挑戰……
《詩兩首》教學設計_ 篇15
1、詩兩首
【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
【教材分析】:
《詩兩首》之一的《我愛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詩中的“鳥”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是悲壯的時代氛圍和“悲哀的詩人”(艾青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個性的深情流露。詩人借助鳥的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寫實和象征交織,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
《鄉愁》是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眾多以鄉愁為主題詩篇中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戀歌。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種物象,并以時間的發展貫穿組合,概括了詩人深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教讀本課,應充分注重朗讀訓練,規范學生誦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和停頓,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擬采用整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賞析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達到提高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賞析中,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陶冶性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3.比較閱讀法 如將余光中與席慕蓉同類題材(抒寫鄉愁)詩歌進行比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中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
艾青和《我愛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為—個革命者。1929年赴法國留學,并開始詩歌創作。1932年回國,在獄中寫成詩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詩壇的地位。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時期的詩作,為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詩作還有抒情長詩《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等。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 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感知、研習詩歌《我愛這土地》:
l,教師深情地范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奏”。
示例:
我愛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后明確:
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寫出歌唱的內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5.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么?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詩歌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系?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1)詩人選用“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濤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達了歌唱的豐富內涵: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又,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3)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4)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6.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著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五、布置作業 :
閱讀艾青的《太陽》一詩,寫一篇評述性短文。
太 陽 從遠古的墓塋 當它來時,我聽見 從黑暗的年代 冬蟄的蟲蛹轉動于地下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震驚沉睡的山脈 群眾在曠場上高聲說話 若水輪飛旋于沙丘之上 城市從遠方 太陽向我滾來…… 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 它以難遮掩的光芒 于是我的心胸使生命呼吸 被火焰之手撕開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 陳腐的靈魂 使河流帶著狂歌奔向它去 擱棄在河畔我乃有對于人類再生之確信 1937年春
(提示:這首詩寫于1937年春天。詩人那時剛從監獄中出來不久,正流浪在上海灘頭。苦難感和光明感交織在心里,成了艾青寫這首詩的情感基調。詩歌異常典型地體現了那些年月熱愛祖國、投身戰爭、謀求解放的熱血青年的時代思潮)【課后反思】:
1、詩兩首
【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
【教材分析】:
《詩兩首》之一的《我愛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詩中的“鳥”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是悲壯的時代氛圍和“悲哀的詩人”(艾青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個性的深情流露。詩人借助鳥的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寫實和象征交織,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
《鄉愁》是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眾多以鄉愁為主題詩篇中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戀歌。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種物象,并以時間的發展貫穿組合,概括了詩人深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教讀本課,應充分注重朗讀訓練,規范學生誦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和停頓,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擬采用整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賞析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達到提高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賞析中,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陶冶性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3.比較閱讀法 如將余光中與席慕蓉同類題材(抒寫鄉愁)詩歌進行比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體會《鄉愁》詩的意境和感情。賞析詩中遞進組合的四個意象,理解詩意由鄉愁到家國之思的升華。與席慕蓉的同題材詩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各學習小組推舉代表在班上宣讀,師生共同點評。
二、研習余光中《鄉愁》詩:
1.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余光中(1929~)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現居中國臺灣。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于現代主義詩歌創作。主要作品有《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鑒賞》等。其中《鄉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了游子思鄉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于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
詩的節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鄉 愁
小時候 后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母親/在里頭
長大后 而現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大陸/在那頭
(3)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教師作示范朗讀。
思考: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4)合作研討:
①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升華的?
②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么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什么表達效果?
③詩歌的第四節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①“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愁的媒介。到后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
②“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2.比較閱讀。
中國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詳見課本p5)也是抒寫鄉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后來赴中國臺灣。
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于,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3.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么?請發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你的感覺。
三、課堂練習:
閱讀舒蘭(中國臺灣)的《鄉色酒》,完成題目。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你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從柳樹梢頭望你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鄉色酒你圓 你滿人也圃 鄉愁也滿
1.對詩中“你”“我”所指的對象及其關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你”指故鄉,“我”指遠離家鄉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的思念。
b.“你”指親人,“我”指遠離家鄉的人,詩中抒寫的是親人與“我”之間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詩中抒寫的是情人之間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遠離家鄉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的思念。
2.對這首詩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 詩的上下兩節運用了對比藝術,將景與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了詩的主題。
b.全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比喻和象征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c.詩中運用第二人稱寫法,使詩歌帶有對話色彩,如同詩人在對著對方傾訴感情。
d.詩的句式長短交錯,上下兩節結構齊整,重章疊唱,在反復中使詩的主題得到升華。
參考答案:1.d 2.d(不是重章疊句,也無反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這《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五、布置作業:
1.《鄉愁》中一個詩節就是一場凄美的離別,請設想自己是詩中的主角,寫一段文字把詩中離別的模糊補充清楚。
2.仿照題為《國魂》的新詩的第一節,分別以“長大后”和“而現在”為開頭,續寫第二節和第三節(每行詩的字數不加限定)。
國 魂小時候
國魂是項上的紅領巾
我在紅旗下
烈士在心頭
參考答案:
1.略
2.長大后/國魂是冠軍領獎臺上運動員眼里的淚水/我在國歌聲中/運動員在陽光下面而現在/國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雙腳/我在緊跟著/億萬人在行列中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