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
2師: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王國?
指導學生結合陶淵明的經歷及本文的寫作背景等理解,使學生明白要準確
解讀作品就要“知人論世”這個常識。
學生思考回答后明確:本文純屬虛構。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呈的環境里,中年以后,他長期隱居在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有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桃花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紛擾,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這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3、師:有人說《桃花源記》體現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有人說《桃花源記》體現了作者積極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這個問題?(還是要結合作者生平經歷、思想性格、志趣愛好及本文寫作的背景進行理解評判)
我個人認為桃花源雖然只是作者用筆虛構的一個理想搖籃,但是他敢于去想象與憧憬自己的理想世界,這也是很可貴的。桃花源不能僅僅看成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還應該看成是他閃光理想的依托。
二、方法引導
1、理解、積累文言字詞
老師要指導學生有意識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詞:常用重點詞、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詞性活用詞。平時要注意識記,做到爛熟于心。
2、歸納本課須積累的文言字詞和句式。可以采用由學生邊說邊做筆記老師邊板書的方法完成,或者用幻燈放映出來。(啟發學生養成逐步積累的良好習慣)
(1)重點詞:
甚異之 欲窮其林 既出 桑竹之屬 不復出焉 便扶向路 詣太守 阡陌
(2)四個“然”字詞:
豁然 儼然 怡然 欣然
(3)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妻子——古義:妻和子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境地。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不足——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間隔——古義:隔離。
今義:距離。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如:這孩子儼然是個大人。
(4)一詞多義
復 a復前行 b不復出焉 乃 a乃大驚 b乃不知有漢
舍a 便舍船 b 屋舍儼然 尋 a尋向所志 b 尋病終
志a處處志之 b尋向所志 為 a捕魚為業 b不足為外人道也
(5)一義多詞: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來問訊——皆嘆惋
緣溪行——便扶向路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
(6)通假字
具答之 便要還家
(7)句式:
①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譯: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