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
2、 齊讀課文第五段 借助課下注釋理解文意 理清結構
第五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3、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1》 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請同學復述課文大意 ( 五分鐘后)
(復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復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
《2》敘事線索
故事情節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然后反復自由朗讀。
四、反饋思考
問題討論
1你認為桃花源人為什么“皆嘆惋”?嘆些什么?
2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安排“處處志之”,為什么“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
3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
主題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1本文描寫的桃花源是怎樣的社會狀況?
桃花源的社會狀況: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生活得安寧幸福等。
2這種社會狀況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有何不同?
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小結:作者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和社會現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貧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生活。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會理想。
五、拓展思考:
1、 品讀《桃花源詩》
○1朗讀《桃花源詩》,感悟其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桃花源詩》譯文,思考分析在內容、寫作方法、思想感情上與《桃花源記》的內在聯系。
2、 比較分析
在創作方法和思想內容上,本文與《天上的街市》有何異同?
明確:本文與《天上的街市》在創作方法上,都運用了想象和幻想,情節離奇,極具浪漫色彩。在思想內容上它們不僅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也是作者思想傾向的體現。
《天上的街市》表現得積極、豪邁、樂觀,鼓舞人們奮起與黑暗現實抗爭,而《桃花源記》則表現出對現實的無奈,有消極因素。
3、 獨抒已見(根據立場、觀點相同或相近的特點,將全班同學分成兩至三派進行討論,然后以自由辯論會形式發表各自見解。)
○1這種理想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成為現實?
○2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種社會理想?
六、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僅學到了一些相關的語文知識,也進一步了解了封建社會的一些社會狀況,了解了陶淵明其人。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當關注社會,關注歷史,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九、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練習課)
一、知識測試
1、師:桃花源真美啊,它既是一幅絕美的畫卷又是一首動人的曲子還是一部風光旖旎的影片!仙境般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嗎?從哪里可以看出?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明確:不存在,是作者虛構的。“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后遂無問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