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意,根據閱讀要求訓練學生篩選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閱讀能力。
2.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3.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全面看待科學的發展,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一。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有關克隆的知識和克隆研究的動態。以學生自讀為主,通過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解決閱讀中的疑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文章結尾的一段話,將課文的主旨內化為學生對生活、人生、道德的認識,由課本走向課外,抓住契機,樹立大語文觀。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成6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搜集、整理有關克隆的知識,了解克隆的發展,及人們對克隆持有的態度,強調在課堂上展開競賽,激發學習的自覺性。
讓學生理解內容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課前讓學生自己利用圖書館、網絡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并且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溝通、讓每個學生學會分工與協作,充分地調動積極性,能愉快地參與到此次活動中來并且能夠共同分享合作地喜悅。
2.老師事先作好課件,課件中包含導入所需要的《第六日》中的一些鏡頭,有關克隆的科研成果,各國對克隆所持有的態度等內容。
【教學流程】
一、看一看,激發閱讀文本興趣
由電影《第六日》(選擇其中部分內容)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并用自己的理解詮釋對"克隆"的理解。
教師不做評判,順勢引導學生進入文本,鋪設探知平臺。
二、讀一讀,搜索文本重要信息
1.學生自由速讀,運用圈點批注的方法搜集文中作者對克隆的詮釋。
2.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篇章研讀,對課文提出自己的認識和疑問,在小組內討論,篩選整理重要的有價值的信息。
鼓勵學生學會篩選信息,并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對文章能多角度提問,力求使所提問題有價值。
三、說一說,交流心得共鉆文本
學生可能會談到下列收獲。
1.我明白了什么叫克隆?
明確: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一群個體。
2.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的作用?
明確:使文章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按: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及對克隆的思索行文。
3."多利"的誕生在世界引起轟動的原因:
明確: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證明了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
4.克隆技術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造福人類?
明確:
(1)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2)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
(3)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
5.第二節寫了很多實驗,又沒有按時間順序安排材料,為什么?
明確: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于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這一板塊旨在感知課文的基本內容,形成對課文整體的認識,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初步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培養學生注重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注重對文本作者寫作思路和寫作意圖的把握。同時通過合作與探究,能激活學生思維的靈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