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嶺三章》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1.體會這組詩篇回環遞進、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抒寫情懷的表現力量。
2.學習陳毅同志面臨險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學設想
本課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篇。面對當時的必死險惡環境,雖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激勵后死同志英勇斗爭;追溯參加革命的理想,堅信革命理想必將實現;三首詩之間構成了回環遞進的關系。詩中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抒寫情懷,氣勢磅礴,壯懷激烈,表現出詩人自身——陳毅同志英勇面對必死險惡處境,視死如歸、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質,和共產主義理想必能實現的堅定革命信念、樂觀革命精神。引導學生體會這組詩篇的藝術特點和表現力量,達到教學目的。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1. 由開始教學詩歌單元,引出《梅嶺三章》(板書課題)。指出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篇。
2. 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揭示,初步了解這組詩及其創作背景。
3. 要求學生參看注釋閱讀小序和詩篇,理解詞義、句意、小序和詩篇的大意。
4. 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旌(旗):jīng 懸:xuán 當(紙錢):dàng 應(有)涯:yīng yá (遍)種:zhòng
5. 指定學生朗讀小序后,引導學生口譯、分析它的作用。
(1)引導學生口譯小序,教師明確: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了。“伏叢莽間”的“伏”,潛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藏匿在樹叢密草當中20多天。“得脫”的“得”,能夠;考慮到不能脫險,作成三首詩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敵人的包圍解除了。
(2)小序對這組詩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小序寫出詩人自身——陳毅同志當時重傷患病被圍,表明這組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詩篇的創作背景(板書:創作背景 必死險惡處境)。
6. 指定學生朗讀第一首詩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第一句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運用的句式在詩中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斷頭今日意如何”,“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覺察到必死的險惡處境,英勇地面對必死的險惡處境(板書:英勇面對險境)。這個設問句式的開頭句,振起這一首詩乃至這一組詩的抒寫情懷,慷慨壯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樣的含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創業艱難百戰多”,表述出艱難創業中經歷過了很多的戰斗,內含著對自己面臨死境、尚未徹底打敗敵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運用舊時“泉臺”、“閻羅”等迷信傳說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產生著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表現出即使自己犧牲了,死后還要招集舊部的英魂,和反動統治者血戰到底。這兩句運用了“泉臺”、“閻羅”這樣舊時傳說的詩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了繼續戰斗,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書:繼續戰斗 雖死不渝)。“閻羅”這個陰間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動頭子的作用,能夠喚起人們對反動統治者的仇恨。
(4)詩句中的“招”、“斬”兩個動詞,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招”這個動詞,表現出把在不同戰場、不同時間犧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來,空間廣闊、聲勢浩大。“集”,空間較小;“收”,缺少聲勢;“率”,不含招集之意。“斬”這個動詞,表現出巨大威力,斃敵干脆利落,褒意鮮明。“打”,沒有斃敵之意;“殺”,褒貶不明;“伐”,也無斃敵之意。“旌旗”,原指旗幟,這里運用借代修辭方法,借代部隊,表現出部隊的昂揚士氣、浩大聲勢。
7. 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首詩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第一句寫出了什么?內含著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內含著雖經十年激烈戰斗尚末徹底打敗敵人的憾恨(板書:回首革命戰爭)。
(2)第二句用了一個典故。《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為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夫差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國,未被采納;后又諫阻夫差舉兵攻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報仇,夫差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抉(剜出)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后吳果被越滅。這句詩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此頭須向國門懸”,表現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關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們怎樣取得戰斗的勝利,敵人怎樣遭到失敗(板書:死不暝目)。
(3)三、四兩句表達出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表達出激勵同志們英勇戰斗取得勝利和切盼得到勝利消息的強烈感情(板書:激勵戰斗)。“捷報”當“紙錢”,把民族特點和時代色彩統一起來了。
(4)詩句中的“飛”這個動詞,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烽煙”,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飛”這個動詞,形象地表現出捷報輕快地傳來,接連地傳來,富有感情色彩。“烽煙”,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這里運用借代修辭方法,借代戰爭,表現出革命戰爭的如火如荼。
8. 指定學生朗讀第三首詩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前兩句表現出了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投身革命即為家”,追溯參加革命之時即以革命為家,“投身”,表現出全部身心都獻給了革命(板書:追溯參加革命)。“血雨腥風應有涯”,堅信反動派的血腥統治應該有個盡頭,表現出為推翻反動統治而斗爭。
(2)三、四兩句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取義成仁今日事”,表現出在今天面對必死險惡處境之時,決心為真理,為人民解放而犧牲。“人間遍種自由花”,預言革命理想必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樂觀的革命精神(板書:實現理想 堅定樂觀)。
(3)詩句中的“應”這個副詞,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血雨腥風”、“取義成仁”、“自由花”,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應”這個副詞,表現出反動統治應該有個盡頭,信念堅定,感情充沛。“該”雖與“應”的表現作用相似,但念起來不如“應”順口;“當”、“須”,則都力量較弱。“血雨腥風”,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風,這里運用借喻修辭方法,借喻反動統治,表現出反動統治的無比殘酷。“取義成仁”,是“舍生而取義”、“殺身以成仁”的縮語,原為孔孟提出的道德標準,這里運用引用修辭方法,表現為真理而犧牲。“自由花”,虛構的花名,這里運用借喻修辭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現革命理想實現。
9. 引導學生體會三首詩之間的關系及其表現力量。
這三首詩之間怎樣構成了什么樣的關系?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三首詩:第一首起于現在時間,面對當時必死險境,抒發死后還要繼續戰斗,雖死不渝的強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戰爭,再面對當時必死險境,抒發死不暝目,激勵后死同志英勇戰斗的強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參加革命之時即為推翻反動統治而戰斗,再面對當時必死險境,表達革命理想必將實現的堅定革命信念和樂觀革命精神。三首詩之間構成了回環遞進的關系,氣勢酣暢、淋漓盡致地抒寫出了壯烈情懷(板書:回環遞進 酣暢淋漓)。
10. 要求學生默誦這組詩,進一步體會藝術特點和表現力量。
11. 指定學生朗讀這組詩。
要求讀出節奏韻律,讀出壯烈感情。
布置作業
背誦這組詩,進一步體會藝術特點和表現力量。
板書設計
梅嶺三章
創作背景 必死險惡處境
英勇面對險境 繼續戰斗 雖死不渝
回首革命戰爭 死不暝目 激勵戰斗
追溯參加革命 實現理想 堅定樂觀
回環遞進 酣暢淋漓